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御錄 宗鏡大綱 卷二

御錄宗鏡大綱  卷二


問: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

分,不可雷同,有濫圓覺。未審以何心為宗?


答:誠如所問,須細識心。此妙難知,唯佛能

辯。只為三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以

為真實,認妄賊而為真子,劫盡家珍,收魚目

以作驪珠,空迷智眼。


所以《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眾

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

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

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砂,欲

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

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

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

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

趣。」


又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

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

不真,故有輪轉。以不了不動真心,而隨輪迴

妄識。此識無體,不離真心。元於無相真原,

轉作有情妄想。如風起澄潭之浪,浪雖動,而

常居不動之源;似瞖生空界之華,華雖現,而

匪離虛空之性。瞖消空淨,浪息潭清,唯一真

心周遍法界。


又此心,不從前際生,不居中際住,不向後際

滅。昇降不動,性、相一如。則從上稟受,以

此真心為宗。離此修行,盡縈魔罥。別有所

得,悉陷邪林。


如經云: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

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

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

等?」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想相,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

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發明,不是心者,

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

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唯垂大悲開示

未悟。」

爾時,世尊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

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

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

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

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

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

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

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

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

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

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

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

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

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古釋云:「能推者,即是妄心,皆有緣慮之

用,亦得名心,然不是真心。」妄心是真心上

之影像,故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

心中所現物。若執此影像為真,影像滅時,此

心即斷。故云若執緣塵,即同斷滅。故知諸佛

境智,遍界、遍空,凡夫身心,如影如像。若

執末為本,以妄為真,生死現時,方驗不實。


又此能推之心,若無因緣,即不生起。但從緣

生,緣生之法,皆是無常。


如鏡裏之形,無體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

不實而虛現空輪。認此為真,愚之甚矣!




所以慶喜執而無據,七處茫然。二祖了而不

生,一言契道。則二祖求此緣慮不安之心不

得,即知真心遍一切處。悟此為宗,遂乃最初

紹于祖位。阿難因如來推破妄心,乃至於五

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

細窮詰,徹底唯空,皆無自性。既非因緣,

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無因而生,悉是意


言識想分別,因茲豁悟妙明真心,廣大含容,

遍一切處。即與大眾俱達此心,同聲讚佛。故

經云: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

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

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

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

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

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

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

前,說偈讚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

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

身。」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如上依教所說真、妄二心,約義似分,歸宗匪

別。何者?


真心約理體,妄心據相用。今以理,恒是心,

不得心相。心恒是理,不動心相,如水即波,

不得波相。波即是水,不壞波相,是以動靜無

際,性相一原。當凡心而是佛心,觀世諦而成

真諦。所以《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觀

一切法,皆以心為自性,如是而住,若攝境為

心,是世俗勝義。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勝

義勝義,如是而住,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雙照

真、俗,無住住故。」

問:若隨分別,立真妄心,約此二心,總有幾

種?


答:《大智度論》云:有二種道:一、畢竟空

道。二、分別好惡道。若畢竟空道,尚不得

一,何況說多。


若分別好惡道,理從義(別),事乃恒沙。



且約一心,古釋有四:


一、紇利陀耶,此云肉團心。二、緣慮心,此

是八識。


三、質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

子,生起現行。


四、乾栗陀耶,此云:堅實心,亦云:貞實

心,此是真心也。


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

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

染、淨,自為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目

為真如,都是如來藏。


經云:「隱為如來藏,顯為法身。」故知四種

心,本同一體,但從迷悟分多。


經偈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

能知,藏即賴耶識。」


佛說如來藏者,即法身在纏之名。


以為阿賴耶,即是藏識。


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

者,是惡慧也。


然雖四心同體,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

三是相,後一是性。性、相無礙,都是一心。

即第四真心,以為宗旨。


《楞伽經》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

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


又云:「如來藏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

為識藏。」


若此一心,推末歸本者,謂證第一義。則得解

脫。第一義,是緣之性。若見緣性,則脫緣

縛。」


《華嚴經》云:「皆一心作。」


論云:「但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轉

故。」


諸教同引,證成唯心,云何一心,而作三界?


以真如性,畢竟無盡故,如漩洑頌云:「若人


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情與非情共一

體,處處皆同真法界。不離幻色即見空,此即

真如含一切,一念照入於多劫,一一念劫收一

切。於一境內一切智,於一智中諸境界,只用

一念觀諸境,一切諸境同時會。時處帝網現重

重,一切智通無罣礙。」


又偈云:「真如淨法界,一泯未嘗有,隨於染

淨緣,遂成十法界。」

隨染緣成六凡法界,隨淨緣成四聖法界。


眾生於真性上,以情、想自異,則六趣昇沈。


諸聖於無為法中,以智行為差,則四聖高下。


然凡、聖跡雖昇降、縛脫似殊,於一真法界之

中,初無移動。


又依華嚴宗:一心隨理事,立四種法界:


一、理法界者,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

故。


二、事法界者,界是分義,一一義別有分劑

故。


三、理事無礙法界者,具性、分義,圓融無

礙。


四、事事無礙法界者,一切分劑事法,一一如

性,融通重重無盡故。


以此十法界,因理、事四法界,性、相即入,

真、俗融通,遰出無窮,成重重無盡法界。然

是全一心之法界,全法界之一心,隨有力、無

力而立一、立多。因相資、相攝,而或隱、或

顯。如一空,遍森羅之物像;似一水,收萬疊

之波瀾。入宗鏡中,坦然顯現。


問:心分四名,義開多種,識之名義,約有幾

何?

答:若約同門自相,不可分別。若約異門共

相,隨義似分。名,約性,相有九,義包內、

外具五。


名有九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

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

識。八、阿賴耶識。九、淨識。


義具五者:


一、識自相,謂識自證分。


二、識所變故,一切境界,從心現起。


三、識相應故,同時受、想等心法。


四、識分位故,識上四相等。


五、識實相故,謂二空真如,是識實性。


自上諸法,皆不離識,總名唯識。


故知若相、若性,若境、若心,乃至差別分

位,皆是唯識。卷、舒匪離,總、別同時。猶

雲霧之依空,若波瀾之涌海。


性、相,境、智,教、理、行、果等,皆唯是

識。無有一法而非所標,故稱群經了義中王,

諸聖所依之父。若有遇者,頓息希望,無一法

而可求,無一事而不足,全獲如來無上之珍

寶,寧同荊岫璞中。已探教海祕密之靈珠,豈

比驪龍頷下?遂得盡眾生之苦際,斷煩惱之病

原。一念功全,千途自正。


故知唯此真實,萬法皆空。以此標宗,更無等

等。

如《觀法經》云:彼有菩薩,名曰:上首。作

一乞士,入城乞食。時有比丘,名曰:恒伽,

謂乞士言:「汝從何來?」答:「我從真實中

來。」又問:「何謂真實?」答曰:「寂滅

故,名為真實。」


又問:「寂滅相中,有所求無所求耶?」答


曰:「無所求。」


又問:「無所求者,何用求耶?」


答言:「無所求中,吾故求之。」


又問:「無所求中,何用求耶?」


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

亦空,實者亦空,來者亦空,語者亦空,問者

亦空。寂滅涅槃,一切虛空分界,亦復皆空。

吾為如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實。」


故知若能於法法上求空,則於門門中解脫。若

人法問答,言語往來,如宗鏡中像。若般若智

照,寂滅涅槃,如宗鏡中明。


所以若像、若明,一切皆空,唯有鏡體,恒常

披露,遍一切處,未嘗出沒。故云:「吾為如

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實。即知一切法,皆真實

故。無所求中,吾故求之矣!亦是夫求法者,

於一切法,應無所求。」故融大師云:「若有

一法可得,即是非時求也。」


所以《淨名經》云:「空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又經云:「願求諸佛慧,亦不著願求。」求佛

慧尚不令貪著,何況其餘善法。


又菩薩以離願求,但眾生不知求佛道,菩薩故

發願。只云:我願求佛道。眾生因此方知發

心,而求佛道。得意自知無所求也。



如上所解,則念念與實相相應,更無餘念也。

所以《楞伽經》云:「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

過。」是知,若於諸相,常與實相相應,自然

遠離諸過,會第一義,清淨真心,朗然明徹,

而無念著。即事即如,唯心直進,即佛之所

許,自覺之境矣!故《論》偈云:「自知不隨

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

相。」


問:此唯識,大約有幾種?


答:略有二種:一、具分。二、不具分。


且具分唯識者,以無性理故,成真如隨緣義,

則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

識,即是具分。

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約生滅,便非

具分。


又若決定信入,此唯識正理,速至菩提。如登

車而立至遐方,猶乘舟而坐昇彼岸。如《成唯

識寶生論》云:「謂依大乘,成立三界,但唯

是識。」


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糧,易為積集,不

待多時,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遊行處,猶

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

意而轉。


問:真心靡易,妙性無生,凡聖同倫,云何說

妄?

答:本心湛寂,絕相離言,性雖自爾,以不守

性故,隨緣染、淨。


且如一水,若珠入則清,塵雜則濁。


又如一空,若雲遮則昏,月現則淨。


故《大智度論》云:「譬如清淨池水,狂象入

中,令其渾濁。若清水珠,入水即清淨。不得

言水外無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故,能

令心濁。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淨。」


然垢、淨不定,真、妄從緣。


若昧之,則念念輪迴,遺失真性。


若照之,則心心寂滅,圓證涅槃。


故知真、妄無因,空有言說。約真無說,約說

無真,幻影纔消,智光息焰。


故遠法師云:「但內一不生,則無諸有欲。塞

煩惱之窟穴,截生死之根株,但能內觀一念無

生。則空華三界,如風卷煙。幻影六塵,猶湯

沃雪。廓然無際,唯一真心矣!」




《進趣大乘方便經》云:佛言:一實境界者,

謂眾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乃至一切

眾生心,一切二乘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

心,皆同不生不滅,真如相故。乃至盡於十方

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

者。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

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


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

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

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

切法,皆不能自有,恒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

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

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

妄心,不了不知,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

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好、謂

惡,謂是、謂非,謂得、謂失,乃至生於無量

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

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

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


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前

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

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

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

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

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

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

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

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

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

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

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

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

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而有。



如上廣引佛言,委曲周細,只為成後學之信,

明我自心。


《寶藏論》云:「古鏡照精,其精自形。古教

照心,其心自明。」當知一心遍一切心,無塵

可異。一切性含一性,有法皆同。無形而廓徹

虛空,誰分彼此。搜跡而任窮法界,莫得纖

毫。何故眾生界中,即今顯現,斯則皆因妄


念,積集熏成。如鏡上之塵,似遮光影。若空

中之霧,暫混清虛。但有一法現前,皆是自心

分別。設當一念纔起,盡因幻境牽生。起滅同

時,更無前後。若知能、所無體,頓悟人空、

法空。忽了物我無依,始信境寂、心寂。

是以有心緣想,萬境摐然。無念意持,纖塵不

現。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

還與心為相。


是知,若不於宗鏡正義之中,所有知解,皆是

邪道宗黨。設形言說,悉墮惡見論議。


此宗鏡法義,可以憑准,正理無差。可以依

行,現前得力,萬邪莫迴其致,千聖不改其

儀。遂能洗惑塵,消滯慮,湛幽抱,豁神襟,

獨妙絕倫,故無等等。


問:若言有真、有妄,是法相宗。若言無真、

無妄,是破相宗。今論法性宗,云何立真、立

妄,又說非真、非妄?


答:今宗鏡所論,非是法相立有,亦非破相歸

空。但約性宗圓教,以明正理。即以真如不

變,不礙隨緣,是其圓義。若法相宗,一向說

有真、有妄。若破相宗一向說非真、非妄。此

二門,各著一邊,俱可思議。



今此圓宗,前空、有二門俱存,又不違礙,此

乃不可思議。若定說有、無二門,皆可思議。

今以不染而染,則不變隨緣。染而不染,則隨

緣不變。實不可以有無思,亦不可為真妄惑,

斯乃不思議之宗趣,非情識之所知。今假設文

義對治,只為破其邪執。若情虛則智絕,病差

則藥消。能窮始末之由,方洞圓常之旨。


唯亡言絕想,可會斯玄。

於隨緣門,初即迷真起妄,後乃悟妄即真。於

迷悟中,似分終始。



約不變門,妄自本空,誰論前後?真俗無性,

凡聖但名。譬如迷繩作蛇,疑杌為鬼。真諦非

有,世諦非無。二諦相成,不墮邪見。是以俗

諦不得不有,有常自空。真諦不得不空,空恒

徹有。


今時學者,多迷空、有二門,盡成偏見。唯尚

一切不立,拂跡歸空。於相違差別義中,全無

智眼。既不辯惑,何以釋疑?故云 :  涅槃心

易得,差別智難明。若能空有門中,雙遮雙

照。真俗諦內,不即不離。方可弘法為人,紹

隆覺位。


問:真、妄二心,行相各異,如何融會得入法

性之圓宗?


答:但了妄念無生,即是真心不動。此不動之

外,更無毫氂法可得。


所以古師廣釋真妄交徹之義云:夫真妄者,若

約三性,圓成是真;遍計為妄;依他起性,通

真通妄。淨分同真,染分為妄。


約遍計為妄者,情有即是理無,妄徹真也。理

無即是情有,真徹妄也。若染分依他為妄者,

緣生無性,妄徹真也。無性緣成,真徹妄也。

若約隨俗說真、妄者,真妄本虛,則居然交

徹。真妄皆真,則本來一味。故知真、妄常交

徹,亦不壞真妄之相,則該妄之真,真非真而

湛寂。徹真之妄,妄非妄而雲興。如水該波而

非水,濕性凝停。波徹水而非波,洪濤淘涌,

則不存不泯,性相歷然,一一融通,重重交

徹,無障無閡,體相用收,入宗鏡中,自然法

爾。


故先德云:「然其真妄,所以交徹者,不離一

心。」


故《禪原集》云:「謂一切凡聖根本,悉是一

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

亦不名眾生。秖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

性,隨迷悟之緣,成凡聖之事。」


又雖隨緣而不失自性,常非虛妄,常無變異,

不可破壞,唯是一心,遂名真如。故此一心,

常具二門,未曾暫闕。


秖隨緣門中,凡聖無定,謂本來未曾覺悟,故

說煩惱無始。若修證,即煩惱斷盡,故說有

終。然實無別始覺,亦無不覺,畢竟平等。





《大智度論》云:「菩薩云何觀心念處?菩薩

觀內、外心。是內心有三相:生、住、滅,作


是念:是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但從內、

外因緣和合生,是心無有定實相,亦無實生住

滅,亦不過去、未來、現在世中。是心不在

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亦無性、無相,

亦無生者,無使生者。外有種種,種雜六塵因

緣;內有顛倒心想,生滅相續,故彊名為心。

如是心中,實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滅,

常是淨相。客煩惱相著故,名為不淨心。


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

末,無有實法。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亦無

前際、後際、中際,無色、無形、無對,但顛

倒虛誑生。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實。

是名隨順心觀知心相無生,入無生法中。何以

故?是心無生、無性、無相,智者能知。

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亦不得實生滅法,不分

別垢、淨,而得心清淨。以是心清淨故,不為

客塵煩惱所染。如是等觀內心、觀外心、觀內

外心亦如是。

故知法本不有,因心故生,離憶想,而無法可


成。除分別,而無塵可現。又反觀憶想分別,

畢竟無生,從三際求,求之不見。向十方覓,

覓之無蹤。既無能起之心,亦無所滅之跡。起

滅俱離,所離亦空,心境豁然。名為見道。於

見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對治之能、所皆

絕。能所盡處,自然成佛。」


如《華嚴論》云:此經云:「以少方便,疾得


菩提,不同權教菩薩,同有為故,立能證、所

證也。一念之間,無有能、所,能、所盡處,

名為正覺,亦不同小乘滅能、所也。了能、所

本無動故,此乃任法性故。動寂皆平,為本智

非動寂故。妄謂為動,愚夫不了,棄動而求

寂,為大苦也。」


故《維摩經》云:「五受陰洞達空,為苦

義」,為小乘有忻、厭故,即苦生。


問:如上所說真、妄二心,但是文理會歸,何

方便門,得親見性?


答:妄息心空,真知自現。若作計校,轉益妄

心。但妙悟之時,諸緣自絕。如古佛悟道頌

云:「因星見悟,悟罷非星。不逐於物,不是

無情。」


又《寶藏論》云:「非有非空,萬物之宗,非

空非有,萬物之母。出之無方,入之無所。包

含萬有,而不為事。應化萬端,而不為主。道

性如是,豈可度量。見性之時,自然披露。」


所以古偈云:「妄息寂則生,寂生知則現,知

生寂已捨,了了唯真見。」


如學人問黃蘗和尚:「秖如目前虛空,可不是

境,豈無指境見心?」


答:甚麼心向境上見?設爾得見,元來秖是照

境心。如人以鏡照面,縱得眉目分明,元來秖

是影像,何關汝事?


問:若不因照,如何得見?


答:若涉因,常須假物,有甚麼了時?汝不見

道,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千般。

問:他若識了,照時亦無物。

師答:若是無物,更何處得照?汝莫開眼寱

語。復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乃第一道

人。


夫宗鏡本懷,但論其道。設備陳文義,為廣被

群機,同此指南,終無別旨。切不可依文失其

宗趣。若悟其道,則可以承紹,可以傳衣。


又古人云:「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隱隱

常見,只是求其處所不可得。是以,若定空,

則歸斷見;若實有,則落常情;若有處所,則

成其境。故知此事,非心所測,非智所知。」


故先聖悟道頌云:「有無去來心永息,內外中

間都總無,欲見如來真佛處,但看石羊生得

駒。」


如此妙達之後,道尚不存,豈可更論知解、會

不會之妄想乎!


如古德偈云:「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

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問:覺體不遷,假名有異。凡聖既等,眾生何

不覺知?若言不迷,教中云何說有迷悟?


答:只為因本覺真心而起不覺,因不覺故成始

覺。如因地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

方故悟。則覺時雖悟,悟處常空;不覺似迷,

迷時本寂。是以迷悟一際,情想自分。為有虛

妄之心,還施虛妄之藥。


經云:佛言:「我說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誑

小兒,是事不知,號曰:無明。」


祖師偈云:「如來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

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故知己眼若開,真明自發。所治之迷,悟見病

既亡,能治之權實,法藥自廢。


夫悟此法者,非假他智與異術也。或直見者,

如開藏取寶,剖蚌得珠,光發襟懷,影含法

界。


如融大師頌云:「瞎狗吠茅叢,盲人唱賊虎,

循聲故致迷,良由目無睹。」


若得心開照理之時,諸見皆絕。不見佛法是,

不見世法非。以自性中,言思道斷故。


如《起信鈔》云:「離言說相,豈可以言談?

離心緣相,豈可以心度?」實謂心言路絕,唯

證相應耳!且夫凡言說者,從覺觀生,是共相

和合而起。分別者,因意識生,是計度比量而

起。以要言之,皆因不覺,教觀隨生。若無不

覺之心,一切諸法,悉無自相可說。除方便門


而為開示,究竟指歸無言之道。


故論云:「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

說。」以覺對不覺說,共相而轉。若無不覺,

覺無自相,如獨掌不鳴,思之可見。乃至染、

淨諸法,悉亦如是,皆相待有,畢無自體可

說。如離長何有短?離高何有低?若入宗鏡

中,自然絕待。


問:不覺妄心,元無自體。若覺悟妄心起時,

無有初相,則全成真覺。此真覺相,為復隨妄

俱遣,為當始終建立?


答:因妄說真,真無自相。從真起妄,妄體本

虛。妄既歸空,真亦不立。


《起信論》云:「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

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妄念。自

無實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迷

無自相,不離於方。眾生亦爾,依於覺故,而

有不覺。


妄念迷生,然彼不覺,自無實相,不離本覺。

復待不覺,以說真覺。不覺既無,真覺亦遣。

此則明真覺之名,待於妄想,若離不覺,即無

真覺自相可說。是明所說真覺,必待不覺,若

不相待,即無自他。待他而有,亦無自相,自

相既無,何有他相,是顯諸法,無所得義。


論云:「當知一切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

有自相可說。」


《大智度論》云:「若世諦,如毫氂許有實

者,第一義諦亦應有實。」此之謂也。


又凡立真妄,皆是隨他意語。化門中收。若頓

見性人,誰論斯事。如今不直悟一心者,皆為

邪曲。設外求佛果者,皆不為正。


如寒山子詩云:「邪道不用行,行之轉辛苦,

不用求佛果,識取心王主。」


是知,若見有法可求,有道可行,皆失心王,

自宗之義。若直入宗鏡,萬事休息,凡聖情

盡,安樂妙常,離此起心,皆成疲苦。


問:真諦不謬,本覺非虛,云何同妄,一時俱

遣?


答:因迷立覺,說妄標真,皆徇機宜,各無自

體。約世俗有,依實諦無,但除相待之名,非

滅一靈之性。性唯絕待,事有對治。遣蕩為破

執情,建立為除斷見,苦行伏諸外道,神通化

彼愚癡,三昧降眾天魔,空觀袪其相縛。見苦

斷集,為對增上慢人。證滅修真,皆成戲論之

者。盡是權智。引入斯宗,則無一法可興,無

一法可遣。四魔不能減,大覺不能增。旋心,

而義理全消,會旨,而名言自絕。


問:既云「真心絕跡,理出有無」云何教中,

廣說無生、無相之旨?


答:一心之門,微妙難究。功德周備,理事圓

通。知解罕窮,分別不及,目為無相,實無有

法,可稱無相之名,詺作無生,亦無有法以顯

無生之理。


發菩提心論云:「菩薩,觀一切善、不善,

我、無我,實、不實,空、不空,世諦、真


諦,正定、邪定,有為、無為,有漏、無漏,


黑法,白法,生死、涅槃,如法界性,一相無

相。此中無法可名無相,亦無有法以為無相,

是則名為一切法印,不可壞印。於是印中,亦

無印相,是名真實智慧。」


釋曰:「一切法印者,以此心印,印一切法,

楷定真實。不可壞印者,一切有無、內外等

法,不能破壞故。於此印中,亦無印相者。萬

法皆空,亦無所印。所印之法既無,能印之智

非有。如是通達,名為真實智慧。」


問:若一切法,即心自性,云何又說性亦非

性?


答:即心自性,此是表詮。由一切法無性故,

即我心之實性。性亦非性者,此是遮詮。若能

超遮、表之文詮,泯即、離之情執,方為見

性,己眼圓明。


如今若要頓悟自心,開佛知見,但了自性,遍

一切處。凡有見聞,皆從心現。心外無有一毫

氂法而有體性。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何

者?以是一法,故無法可相知、相到。若有二

法,即相往來,以知若凡、若聖,若境、若

智,皆同一性,所謂無性。此無性之旨,是得

道之宗。


如《華嚴經》頌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

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釋曰:果從因生,果無體性;因由果立,因無

體性。因無體性,何有感果之用!果無體性,

豈有酬因之能!


又互相待,故無力也。以他為自,故無體也。

是故體、用俱無,所以一切法,各各不相知

也。


肇論云:「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

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

至今,故曰:靜而非動。


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

然則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所謂塞,

順之所謂通,苟得其道,復何滯哉?


傷夫 !  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

知往物而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

來,今物何可往?何則?求向物於向,於向未

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於今未嘗

有,以明物不來;於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


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

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既無

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動乎?」

釋云: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如紅顏自在

童子之身,白首自處老年之體。所以云:人則

謂少壯同體,百齡一質,徒知年往,不覺形

隨。世人雖知歲月在於往古,豈覺當時之貌,

亦隨年在於昔時,則童子不至老年,老年不至

童子,剎那不相知,念念不相待,豈得少壯同

體,百齡一質耶?

又年往形亦往,此是遷義,即此遷中有不遷

也!往年在往時,往形在往日,是謂不遷。而

人乃謂往日之人,遷至今日,是謂惑矣!


又昔自在昔,何須遷至今。今自在今,何須遷

至昔。故論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

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

不來。經中言遷,未必即遷。以古在古,以今

在今故也。


所以言無常者,防人之「常」執。言常住者,

防人之「斷」執。


言雖乖,而理不異;語雖反,而真不遷。不可

隨方便有、無之言,迷一心不遷之性。


人則求古於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於古,知

其不去。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今,今

應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今,以

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不至古,事各性住,

有何物而可去來!《大涅槃經》云:「人命不


停,過於山水。」


夫無常有二:一者、敗壞無常。二者、念念無

常。人只知壞滅無常,而不覺念念無常。

《論》云:若動而靜,似去而留。經說:無常

速疾,猶似流動。


據理雖則無常,前後不相往來,故如靜也。雖

則念念謝往,古今各性而住,當處自寂,故如

留也。又雖說古今各性而住,當處自寂,而宛

然念念不住,前後相續也,則非常、非斷,非

動、非靜,見物性之原也。

若能見法是心,隨緣了性,無一法從外而入,

無一法從內而生,無一法和合而有,無一法自

然而成。如是,則尚不見一微毫住相,寧觀萬

法去來?斯乃徹底明宗,透峰見性。心心常合

道,念念不違宗,去住同時,古今一貫。


故《法華經》云:「我觀久遠,猶若今日。」


《維摩經》云:「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若

了此無所住之真心,不變異之妙性,方究竟明

不遷矣!


已上論中,借世相之古今,寄明不遷,同入真

實,是以時因法立,法自本無。所依之法體猶

空,能依之古今奚有 ?  若假方隅而辯法,因

指見月而無妨。或徇方便而迷真,執解違宗而

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