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七
問:此一心宗,成佛之道,還假歷地位修證不?
答:此無住真心,實不可修、不可證、不可得。何以故?非取果,故不可證;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以本淨非瑩,法爾天成。若論地位,即在世諦行門,亦不失理。以無位中,論其地位,不可起決定有、無之執。
經明: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跡。
若圓融門,寂滅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門,對治習氣,昇進非無。
又染淨階位,皆依世俗名字分別,則似分階降,不壞一心。
譬如土、銀、金等三種器量雖殊,然一一器中,虛空遍滿,平等無有差別。虛空,即喻一心法身平等之理。諸器,即況根器地位階降不同。道本無差,隨行有異。
夫論行、解、頓、漸不同,現行煩惱有淺深,熏染習氣有厚薄,不可一向,各在當人。業輕則易圓,障深則難斷。只如登八地菩薩,親證無生法忍,觀一切法如虛空性,此猶是漸證無心。至十地中,尚有二愚。入等覺位,一分無明未盡,猶如微煙尚須懺悔。
又若未自住三摩地中,不信心外無法。如患眼瞖者,不信空中無花,以分別智,解心不亡,但緣他境,未住自地。
如《首楞嚴經》云:「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所云:大菩薩者,即八地已上。若八地菩薩,尚心外見淨土,以智緣理,不名自住。若十地菩薩,雖心外不見境,猶有色、心二習。
是以有頌云:「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並名破戒者。」故知,若入宗鏡究竟一乘門中,方云「持戒」,方云「見道」。
且知見有四:
一、知而不見,初地至九地。二、見而不知,即十地。三、亦見亦知,唯佛。四、不見不知,地前異生等。
若得直下無心,量出虛空之外。又何用更歷階梯!
如未頓合無心,一念有異者,直須以佛知見治之,然後五忍,明其正修(伏忍、信忍、柔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六即(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揀其叨濫,則免墮增上慢,究竟圓滿佛乘。若入宗鏡中,則為普機菩薩乘、不思議乘。依普門法,一位一切位。
如善財一生,具五位等,皆是普法相收。此普賢機,乃見一切所見、聞一切所聞,即普眼境也。普法相收者,以心外無法,故名為普。一切行位,皆在心中,豈不相收耶!於行布門,似分深淺。
如玄義釋云: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則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八相者,即生、住、異、滅本四相,隨四相合成八相),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
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意在於此。
又《不思議佛境界經》云:爾時,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決定住於何地?為住聲聞地,為住辟支佛地,為住佛地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應知,我決定住於一切諸地。」
須菩提言:「大士!汝可亦決定住凡夫地耶?」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及以眾生,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決定住於凡夫地也。」
須菩提又問言:「若一切法及以眾生,即是決定正位者,云何建立諸地差別,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譬如世間以言說故,於虛空中建立十方,所謂此是東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雖虛空無差別,而諸方,有如是如是種種差別。此亦如是,如來於一切決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於諸地:所謂此是凡夫地,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薩地,此是佛地。雖正位無差別,而諸地有別耳。」
是知從有為而至無為,因生忍而成法忍。圓融不壞行布,壞則失全理之事。行布不礙圓融,礙則失全事之理。然雖理事一際,因果同時,生熟之機似分,初後之心不混,直至妙覺。如月圓時,始盡因門,方冥果海。
如《華嚴經》云:「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問:如上所說,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佛同詮,云何又說非心非佛?
答:即心即佛,是其表詮,直表示其事,令親證自心,了了見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詮,即護過遮非,去疑破執,奪下情見依通,意解妄認之者。以心、佛俱不可得故,是以,云「非心非佛」。此乃拂下能心,權立頓教,泯絕無寄之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亦是一機入路。
若圓教,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離,體用相收,理事無礙。今時學者,既無智眼,又闕多聞,偏重遮非之詞,不見圓常之理。奴、郎莫辯,真偽何分?如棄海存漚,遺金拾礫,掬泡作寶,執石為珠。所以經云:「譬如癡賊,棄捨金寶,擔負瓦礫。」此之謂也。今當纂集,正為於茲。
且心之與佛,皆世間之名,是之與非,乃分別之見。空論妄想,曷得真歸?所以祖師云:若言是心是佛,如牛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兔無角。並是對待,彊名邊事。若因名召體,豁悟本心,證自真知,分明無惑者,終不認名滯體,起有得心。去取全亡,是非頓息,亦不一向離之,妄起絕言之見,亦不一向即之,反墮執指之譏。
如《華嚴論》云:滯名即名立,廢說即言生,並是背覺合塵,捨己徇物。若實親省,現證自宗,尚無能證之智心,及所證之妙理。豈況更存能知能解,有得有趣之妄想乎!
近代或有濫參禪門,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為是教乘所說,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門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說,並是指鹿作馬,期悟遭迷,執影是真,以病為法。只要門風緊峻,問答尖新,發狂慧而守癡禪,迷方便而違宗旨,立格量而據道理。猶入假之金,存規矩而定邊隅。如添水之乳,一向於言語上取辦,意根下依通,都為能所未亡、名相不破。
若實見性,心境自虛,匿跡韜光,潛行密用。是因,全不悟道,唯逐妄輪迴,起法我見,而輕忽上流。恃錯知解,而摧殘初學。毀金口所說之正典,撥圓因助道之修行,斥二乘之菩提,滅人天之善種,但欲作探玄上士,傚無礙無修,不知返墮無知,成空見外道。唯觀影跡,莫究圓常,積見不休,徒自疲極。
問:云何頓斷疑心,生於圓信?
答:所以云難信者,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人無信者。實相之理,止在心中,無勞遠覓。近而不識,說之不信,故云:難信。
是以,須具大信,方斷纖疑。此是難解難入之門,難省難知之法,如針鋒上立無邊身菩薩,將藕孔中絲,懸須彌之山,不思議中不思議,絕玄妙中絕玄妙。
所以法華會上,身子三請、四眾驚疑,只如五千退席之人,皆有得聖果之者,聞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開權顯實,直指自心,尚乃懷疑,拂席而起。何況末法機劣之人,遮障既深,見惑尤重,情塵尚壅,欲火猶燒,而能荷擔斯大事者歟!
是以妙得其門,成佛匪離於當念。若失其旨,修因徒困於多生。唯在信心,別無方便,以是入道之原,功德之母故。所以古聖云: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此宗鏡錄,不揀內道、外道,利根、鈍根。但見聞信入者,皆頓了一心,理事圓足。
如《圓覺經》云: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脩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良以眾生包性德而為體,約智海以為源,故須開示。所以《般若文殊分》云:若知我性,即知無法。若知無法,即無境界。若無境界,即無所依。若無所依,即無所住。如是開示,如是信入,則是真實句,亦是金剛句。以無虛假及可破壞故。
如《大集經》云:「真實句者,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法亦如是。」
又云:「一眾生心,一切眾生心悉皆平等,名金剛句。」
是知,無有一法可得,名深信堅固。如金剛不可沮壞,無信心中能見佛,若有一法可信,即是邪見。一切不信,方成其信。
如《般若經》云: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念般若波羅蜜。如是解者,可謂深達實相,善說法要矣!所以云:無一法可得,名深達實相。
如《法華經》偈云:「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釋曰:本師以出至梵天之舌相,演真實言。放一萬八千之毫光,現希奇瑞。引三世之覺王,同詮此旨。付十方之大士,共顯斯宗,論位是最實之位,言詮乃第一之詮,可謂究竟指歸,真實行處。若但志心讀誦,靈感難思。何況信解悟入,如說修行。供養則福過正遍知,行處則可起如來塔。
又如《神力品》偈云:「能持是經者,諸佛皆歡喜。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
故知,證此一毫之靈智,量逾無盡之太虛。今者,與諸有緣信士,親聞正法,復思夙願,微有良因,於末法中,偶斯遺教。既欣遭遇,傍愍未聞,遂乃略出要詮,遍示後學。可謂醍醐之正味,不覺不知甘露之妙門,不問不信。如斯大失,實可驚心。
如《法華經》云:於後末世有持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釋曰:於在家、出家四眾之中,生大慈心者,即是示如來一心方便門。慈能與樂,俱令信入,同證大般涅槃四德之樂。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者,即是外道邪見,不生正信之人。悲能拔苦,即是示如來一心解脫門,皆令悟解,永拔分段、變易二死之苦。此宗鏡錄,於後,若遇有緣信心。或曉夜忘疲,精勤披覽,以悟為限,莫告劬勞。
是以,諸大菩薩,皆思過去波流苦海,作不利益之事,喪無數身,都無利益。又今猶處生死惡業之中,皆是過去世中,妙行不勤故。
今者,偶斯正典,可謂坐參,但仗三寶威神、諸佛加被,無諸難事,早得心開。普及一切法界含生,皆同此悟,即斯願矣!
須知圓宗罕遇,若芥子投於針鋒。正法難聞,猶盲龜值於木孔。若非夙熏乘種,久積善根,焉偶斯文,親得傳受。應須慶幸,荷佛慈恩。所以古人,或重教輕財,則輸金若市。或忘身為法,則立雪幽庭。且金是身外之浮財,豈齊至教。命是一期之業報,曷等真詮。
是故,因聞般若深經。以為乘種,遂得乘急,常聆妙音。可以身座肉燈,歸命供養,皮紙、骨筆,繕寫受持。
又我此宗鏡所錄之文,但為最上根人。唯令佛種不斷,聞於未聞,誓報慈恩,不孤本願。若涉名利,非被此機。(古釋華嚴教所被機,五簡非器:一、違真。二、背正。三、乖寶。四、狹劣。五、守權。)
當知,不偶斯文,虛功累劫,纔聞此旨,便入圓通。深囑後賢,無失法利。
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佛言:「我今演說心地妙法,引導眾生令入佛智。如是妙法,諸佛如來,過無量劫,時乃說之。乃至以是因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心地法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經於耳,須臾之頃,攝念觀心,熏成無上大菩提種,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若不聞此不思議、廣大威德圓頓法門,何由修行,速證究竟一乘、常樂我淨大涅槃果。以眾生處不定聚中,聞小修小,遇權習權,俱成大失。今所集者,所益弘多,設聞而不修,亦成其種,何況聞思修者!
如先德云:如今若要直會,但不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佛是自心義,亦名為道,亦云:覺義。靈覺之性,亦是心。心即道,道即佛,佛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所測。若知諸法從心生,即不應執,執即不知。若不見本性,十二分教,則為虛設。故知,因教明心,何執文義!
又教從心生,心由教立,離心無教,離教無心。豈心外別有教而可執乎?所以《唯識疏》云:若頓教門,大不由小起,即無三時前後次第,即《華嚴經》中,說唯一心,是初成道竟最初一說。
又云:諸愚夫類,從無始來,虛妄分別因緣力故,執離心外定有真實能取所取。如來大悲,以甘露法,授彼令服,斷妄狂心,棄執空有,證真了義。《華嚴》等中,說一切法皆唯有識。所以佛證唯識,說一心經,令依修學。
釋云:天親造頌,成立佛經,令諸學者,了知萬法,皆不離心,即大乘中道,義理顯矣!是知,圓中之信,此信難成。
如《起信鈔》問云:此信,若言本有,眾生何故沈迷?如其本無,憑何發起?
答:此信,本來非有非無,以非有故,眾生沈迷。以非無故,遇緣即起。若言定無,發起何物 ? 若言定有,何假因緣 ? 然上所述,是約迷悟因緣說,若論此信,須不信一切法,乃能成信,亦不是非有非無。何者?以眾生不覺,似迷非迷,真性不沈,故不是非有。以一念復本,似悟、非悟,不從新得,故不是非無。故云:自心起信,還信自心。
問:一心具實性,凡聖是虛名者,云何作凡之時,熾然繫縛諸有?證聖之日,豁爾解脫真空?乃知不唯但名,的有其事。
答:雖有其事,如同夢中之事。設有其名,皆非得物之名。故知,夢覺俱虛,名、體雙寂。如《淨名私記》云:法相如是,豈可說乎?若說,則言有一法可得,存法作解,還是生死業。
今時,只欲令眾生除一切見。此中見無別義,亦無巧釋,如人夜夢,種種所見,比至覺時,總無一物。今亦爾,虛妄夢中,言有萬法,若悟其性,畢竟無一物可得。此中,亦無能說能示,亦無能聞能得。是以異生,非墮凡夫地,迷處全空。諸佛不證真如門,悟時無得,則不見有一法可斷,無生死所出之門。不見有一法可成,無菩提能入之路。
《思益經》云:「諸佛出世,不為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生死涅槃之二見耳!」
是以,大雄垂跡,但示正宗。破妄我而顯真我之門。斥情識而歸淨識之道。
問:歸命三寶,是仗他勝緣。云何總歸一心正義,而悉圓通?
答:諸聖以無為而得名,圓修以無作而成行。不分別諸境,是真調伏心,了一切法空,則常在三昧。
《超日三昧經》云:「知色心空,得佛何難?」斯之謂矣!
故知,一切諸法,未有不由心者。心攝一切,如如意珠,無不具足。且論三寶,所以教中,但云:自歸依佛等,終不云:歸依於他。故云:自性不歸,無所歸處。夫歸者,是還原義。眾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自原,馳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其本一心之原。故曰:歸命一心,即具三寶。三寶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覺照,即佛寶。心體本自性離,名法寶。心體無二,即僧寶。入宗鏡中,於刹那間,念念見一心三寶,常現世間。或障重遮深,任經塵劫,終不省信,尚不聞三寶之名,豈遇一真之道。
故知,親見佛親聞法人難得。阿難二十年為佛侍者,尚不見佛面,唯觀救世者,輪迴六趣中。又但與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廣博嚴淨經》云:「若能持此經,具足一切戒。」
《金剛三昧經》:明悟本覺者,佛言:如是之人,不存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雖無法服,雖不具戒,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經云:「不求諸法性相因緣,是名正慧。」寧外徇文言,彊生知解耶!是知,心外見法,盡名外道。故經云:外道樂諸見。
若直了自心,則不為諸見所動。如經云:「菩薩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則一切法。
夫言無所見者,非是離一切法云無所見,即見一切法而無所見。以無所有即一切法;一切法即無所有故。
所以經頌云:「若能除眼翳,捨離於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
問:萬行唯心,則因心起行。夫道場法,則全在事相而修,云何總攝千途,咸歸一道?
答:我此宗門,一乘之妙,唯以一念心,照真達俗,成無上覺,名為道場。何者?照真則理無不統,達俗則事無不圓。所以《維摩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什法師釋云: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一念,則確然大悟,具一切智也。
肇法師解云: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朗若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像並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夫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以一念,一時必知一切法也。
又道場者,實相理遍為場,萬行通證為道,則道無不至,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跡與事鄰。乘動所遊,無非道場也。
《諸法無行經》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
「文殊師利!一切法寂滅相,無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場義。」
《華嚴經》頌云:「如是一切人中主,隨其所有諸境界,於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捨菩提行。」
又經云:「一剎那心,覺一切法,究竟無餘,是妙菩提。」
今亦不礙事相道場,以即法恒真,相在無相。理外無事,無相在相。又無相在相,則隱、顯同時。相在無相,則空、有一際。
《悲華經》云:「雖修淨土,其心平等,猶如虛空。雖行道場,解了三界,無有異相。」斯則,行事而不失理,照理而不廢事。事理無礙,其道在中。
經云:眾生如、一切法如,如無有生,如無有滅,以此義故,舉足、下足,不離道場。於念念中,常作佛事,故知,通達一念,法法周圓。諦了一心,門門具足。則無邊佛事,不出一塵矣!
問:既稱一心一身,云何立種種身相、種種法門。
答:斯乃萬化之原、一真之本。隨緣應用,猶如意珠,對物現形,若大圓鏡。
是以,能包萬像,是大法藏。出生無盡,是無盡藏。妙慧無窮,是大智藏。法法恒如,是如來藏。
本性無形,是淨法身。體合真空,是虛空身。
相好虛玄,是妙色身。妙辯無窮,是智慧身。
隱顯無礙,是應化身。萬行莊嚴,是功德身。
念念無滯,是入解脫法門。心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門。
六根自在,是入無礙法門。一念不生,是入無相法門。
又此中旨趣:若相資,則唯廣唯大,演之無際;若相攝,則唯微唯細,究之無蹤。斯乃離有無而不壞有無。標一異而非一異。則四邊之火莫能燒,百非之垢焉能染。
廬山遠大師云:唯一知性,隨用分多,非全心外,別有諸數。譬如一金,作種種器。非是金外,別有器體。隨用別分受、想、行等,各守自相,得言有數。如金與器,非無差別。金器雖別,時無前後,心法如是。若言定一金時,應當無其諸器。若言定別,器應非一金。心法一、異,准此可知矣!
是以,若但指金則失器,壞於世諦。若但指器則失金,隱於真諦。所以,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生滅門。染性常淨,本來真淨,即真如門。
斯則,即淨之染,不礙真而恒俗。即染之淨,不破俗而恒真。
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諦,乃至無量身雲、無量法門,隨義雖分,一心不動。
是以,眾聖所歸,無非法也,法即心也。是以,法能成佛。
《大報恩經》云:佛以法為師。
《般若經》云:我初成道,觀誰可敬、可讚?無過於法,法能成立一切凡、聖故。
台教云:若觀如來藏心地法門,即是觀如來,眼、耳、鼻、舌、身、意,豁然真發,得見佛性。三智現前,三身具足。故知,舒為萬法,卷即一心。一中無量,無量中一。
宗鏡一心之旨,名具足道,是圓頓門。就緣起則無邊,約真性則無二。一、多交徹,存泯同時。
如法藏法師云:「明不二者,若執塵與心為一,遮言不一,以心所現,非無緣故。若執塵為二,遮言不二,以離心外無別塵故。一二無礙現前,方入不二。」
經頌云:「無二智慧中,出人中師子,不著一二法,知無一二故。」
又云:若以塵唯心現,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塵,則內心都泯。泯者,泯其體外之見。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恒存,即存恒泯。所以一心,總含萬有,萬有不異一心。
如《起信論》疏云:所謂法者,即眾生心者,出其法體,謂如來藏心,含和合二門,以其在眾生位故。若在佛地,即無和合義,以始覺同本,唯是真如,即當所顯義也。今就隨染眾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種門也。次攝一切世、出世法者,辯法功能,以其此心,體相無礙,染淨同依,隨流返流,唯轉此心。
是故,若隨染成於不覺,即攝世間法。不變之本覺,及返染始覺,攝出世間法,此猶約生滅門辯。若約真如門者,即鎔融含攝,染淨不殊,故通攝也。
問:諸總持陀羅尼門,差別句義,數若恒沙。云何但於一心,悉皆開演?
答:離心無說,離說無心。舒則恒沙法門,卷則一心妙旨。微塵經卷,盡大千而未展全文。普眼法門,竭大海而不書一偈。如忉利天鼓,演莫測之真詮。雷音寶林,說無生之妙偈。安養國內,水鳥皆談苦空。華藏海中,雲臺盡敷圓旨。
此一心門,是一字中王,亦名一語、亦名一句。
《思益經》云: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聖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何謂默然?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因四念處,而有所說(身、受、心、法四念處),名聖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斯正說時,心契法理,即不說耳,明非緘口,名不說也。
《入佛境界經》云:佛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人見,無有人聞,無有人現在供養,無有人未來供養。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說諸法一,不說諸法多。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證菩提。諸佛如來,不依一法得名,亦非多法得名。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見諸法,不聞諸法,不念諸法,不知諸法,不覺諸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說一法,不示諸法。
《瓔珞經》云:以一句偈,訓誨八萬四千國邑。
《大集經》偈云:「無量智者佛真子,數如十方微塵等,於無量劫諮問佛,不盡如來一字義。」
又云:「能以一字入一切法,為眾生說,是名般若波羅蜜無涯際。」
《總持經》云:「是般若波羅蜜一語,能答萬億之心。」
《首楞嚴三昧經》云:文殊言:若人得聞一句之法,即解其中千萬句義,百千萬劫敷演解說,智慧辯才不可窮盡,是名多聞。
《大涅槃經》云:「若見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
又云:「寧願少聞,多解義理,不願多聞,於義不了。」
即是入此宗鏡,一解千從。雖廣引文,只證此義。上根一覽,已斷纖疑,中下再披,方能具信。對根故爾,非法合然。
所以《勝天王般若經》云:佛復告善思惟菩薩言:「賢德天子,已於過去無量百千億劫,修習陀羅尼門。窮劫說法,亦無終盡。」
善思惟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陀羅尼?」
佛言:「善男子!名眾法不入陀羅尼。善男子!此陀羅尼過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內、外眾法,皆不可得。
善男子!無有少法,能入此者,故名眾法不入陀羅尼。何以故?此法平等,無有高下,亦無出入,無一文字,從外來入。亦無一字,從此法中出。又無一字,住此法中。亦無文字共相見者,亦不分別法與非法。是諸文字,說亦不減,不說無增。從本以來,無起造者、無壞滅者。
善男子!如文字,心亦如是。如心,一切法亦如是。何以故?法離言語,亦離思量。本無生滅,故無出入,是名眾法,不入陀羅尼。若能通達此法門者,辯才無盡,何以故?通達不斷無盡法故。
善男子!能入虛空者,則能入此陀羅尼門。」
《華嚴出現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非量非無量,非主非無主,非示非無示。」
疏釋云:莫窮其邊,故非量。隨機隨時有聞、不聞,故非無量。多緣集故,非有主。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當體無生,故無能示。巧顯義理,故非無示。
《華嚴演義》云:「至聖垂誥,鏡一心之玄極。大士弘闡,燭微言之幽致。雖忘懷於詮旨之域,而浩瀚於文義之海。蓋欲寄象繫之跡,窮無盡之趣矣!」
故知,非言,無以立其文。非文,無以廣其義。非義,無以窮其玄。夫得其玄者,則宗鏡無盡之旨矣!
旨既無盡,不說不知,今為未知者言,不為已知者說。脫或諸宗異執,見解差殊,或空有相非,大小各諍,斯乃不窮理本,彊說異同,入宗鏡中,勝負俱息。如析金杖,段段俱金。猶截瓊枝,寸寸是寶。
問:信入此法,還有退者不?
答:信有二種:
一、若正信堅固,諦了無疑,理觀分明,乘、戒兼急。如此,則一生可辦,誰論退耶!
二、若依通之信,觀力粗浮,習重境強,遇緣即退。
《華嚴疏》云:深心信解常清淨者,信煩惱即菩提,方為常淨。由稱本性而發菩提心。本來是佛,更無所進。如在虛空,退至何所!
問:法唯心說者,云何教立五時,聽分四眾?
答:諸佛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凡有見聞,皆是眾生自心影像。則說唯心說,聽唯心聽。離心之外,何處有法。
寶性論偈云:「天妙法鼓聲,依自業而有,諸佛說法者,眾生自業聞。如妙聲遠離,功用處身心,令一切眾生,離怖得寂靜。佛聲亦如是,離功用身心,令一切眾生,得證寂滅道。」
故經偈云:「一切諸如來,無有說佛法,隨其所應化,而為演說法。」
若頓教中,非直心外,無佛色等。眾生心內所顯之佛,亦當相空。以唯是識,無別影故。色等性離,無所有故。一切無言,無言亦無故。
是故,聖教即是無教之教。如經頌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
經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又說、聽全收,生、佛相在,如一明鏡,師弟同對說聽,以師取之,即是師鏡。弟子取之,是弟子鏡。鏡喻一心,師、弟喻生、佛。是謂,弟子鏡中和尚,為和尚鏡中弟子說法;和尚鏡中弟子,聽弟子鏡中和尚說法。諸有知識,請詳斯喻。
此喻,猶恐未曉。又如水乳和同一處,而互為能和、所和。且順說聽,以能和為說,所和為聽。且將水喻於佛,乳喻眾生,應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雖同一味,能、所宛然。雖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攝。思以准之。
又眾生心中佛者,此明眾生稱性普周,而佛不壞相在眾生心內。言為佛心中眾生說法者,此明佛心,稱性普周,而眾生不壞相在佛心內也。更無別理,但說聽之異耳。
是知,一切眾生語言,皆法輪正體。若離眾生言說,即佛無所說。先德云:「若離方言,佛則無說。聖人無心,以萬物心為心。聖人無身,亦以萬物身為身。」即知,聖人無言,亦以萬物言為言矣!
《肇論》云:「為莫之大故,乃反於小成。施莫之廣故,乃歸於無名。」
何謂小成?通百千恒沙之法門,在毛頭之心地。
何謂無名?形教遍於三千,無名相之可得。
故須宗、說雙通,方成師匠。
所以經偈云:「宗通自修行,說通示未悟。」
真覺大師云:「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宗通是定,說通是慧,則宗說兼暢,定慧雙明,二義相成,闕一不可。
然諸教中,皆說萬法一心,而淺深有異。
今約五教,略而辯之:
一、愚人法聲聞教,假說一心。謂世、出世間,染、淨等法,皆由心造業之所感故。若推徵,則一心之義不成,以立前境,故云假說。
二、大乘權教,明異熟賴耶,以為一心。三界萬法,唯識變故。
三、終教,說如來藏,以為一心。識境諸法,皆如夢故。
四、頓教,泯絕染淨,以說一心。為破諸數,假名故。
五、圓教,總該萬有,以為一心。事理本末,無別異故。
如上所說,前淺後深。淺不至深,深必該淺。所以宗鏡,雖備引五教一心證明,唯指歸圓教一心,總攝前故。
又如鈔云:一心,為如來所說法之根本者,蓋緣如來,依此一心,而成就故。是則,信、解、行、證,皆依此心,從微至著,未嘗離此。若離於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離此有說者,皆外道教也。
所以《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