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御錄 宗鏡大綱 卷二十 

御錄宗鏡大綱卷二十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行化到南印土,彼國人多修福業,不會佛理,眾問 : 佛性大小 ?  
師曰 : 若說大小,即是大小,非佛性也。即為說法,對大眾而現異相,身如月輪,當於座上,唯聞說法,不睹其形。彼眾有一長者名曰 : 提婆,謂諸眾曰 :  識此瑞否 ?彼眾曰 :  非其大聖,誰能識也 ?  爾時提婆心根宿淨,亦見其相,默然契會,乃告眾曰 :  師現佛性之義,非師身者,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也。語未訖,師即現本身,座上說偈曰 :  身現滿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辯非聲色。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初第十七祖僧迦難提因至其舍,忽見一子,手執銅鏡,而至師所,尊者曰 :  子幾歲耶 ? 子曰 :  我當百歲,是時尊者見答百歲,復問曰 :  汝當無知,看甚幼小。答吾百歲,非其理也。子曰 ;  我不會理,正當百歲。尊者曰 :  子善機耶 ? 子曰 :  佛偈云 :  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時尊者敬之,深知是聖。又徵問曰 :  汝執此鏡,意況如何 ?  
爾時童子以偈答曰 :  諸佛大圓鏡,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俱相似。父母見子奇異。遂捨。出家。尊者即領遊化,至一古寺而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於彼殿上有銅鈴,被風搖響,尊者問曰 :  彼風鳴耶 ? 彼鈴鳴耶 ? 彼銅鳴耶 ? 子曰 :  我心鳴耳,非風 .  銅鈴。尊者曰 :  非風 .  銅鈴,我心誰耳 ? 子曰 :  二俱寂靜,非三昧耶 ? 尊者曰 : 善哉真比丘,善會諸佛理,善說諸法要,善識真實義。又告曰 :  我今將此正法眼藏,付囑於汝,汝受吾偈,當行化之。    偈曰 :  
心地本無生,因種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

伽耶舍多後付鳩摩羅多,傳法偈曰 :  
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此土初祖菩提達摩多羅,述安心法門云 :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

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 :  何自心現 ?
答 :  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 .  跳踉 .  顛蹶 .  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癡人,凡有所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 ?  心體是法界故。 


讓大師云 :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達心地,所作無礙,汝今此心,即是佛故,達摩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三界唯心,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汝可隨時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從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馬大師問曰 :  如何用意,合禪定無相三昧 ? 
師曰 :  汝若學心地法門,猶如下種,我說法要,譬如天澤,汝緣合故,當見於道。
馬大師又問曰 :  和尚云 :  見道。道非色故,云何能睹 ? 
師曰 :  心地法眼,能見於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
馬大師曰 :  有成壞否 ? 
師曰 :  若契此道,無始無終,不成不壞,不聚不散,不長不短,不靜不亂,不急不緩,若如是解,當名為道。 

吉州思和尚云 :  即今語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實相法身。佛經云 :  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隨世界應處立名,如隨色摩尼珠,觸青即青,觸黃即黃,寶本色如,指不自觸,刀不自割,鏡不自照,隨像所現之處,各各不同,得名優劣不同。此心與虛空齊壽,若入三昧門,無不是三昧,若入無相門,總是無相,隨立之處,盡得宗門語言,啼笑 .  屈伸 .  俯仰各從性海所發,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實相佛家用。
經云 :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心想生。亦云 :  法性家焰。
又云 :  法性功勳。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諸念若生,隨念得果,應物而現,謂之如來。隨應而去,故無所求,一切時中,更無一法可行,自是得法,不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法,法不聞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
故云 :  獨一無伴。    迷時迷於悟,悟時悟於迷,迷還自迷,悟還自悟,無有一法不從心生,無有一法不從心滅。是以迷悟,總在一心。 


南嶽思大和尚云 :  若言學者,先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聞說淨,不生淨念,即是本自淨。聞說空,不取空。譬如鳥飛於空,若住於空,必有墮落之患。無住是本自性體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離定無別慧,離慧無別定,即定之時即是慧,即慧之時即是定,即定之時無有定,即慧之時無有慧。    何以故 ? 性自如故。如燈光,雖有二名,其體不別,即燈是光,即光是燈,離燈無別光,離光無別燈,即燈是光體,即光是燈用,即定慧雙修,不相去離。 


真覺大師云 :  夫
心性靈通,動靜之原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
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原不狀,鑒之則乃千差。
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
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    是以

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
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    故知
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    是以    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 


神秀和尚云 :  一切非情,以是心等現故,染淨隨心,有轉變故,無有餘性,要依緣故,謂緣等之法,皆無自性。空有不俱,即有情正有時,非情必空故。他即自故。何以故 ? 他無性,以自作故,即有情修證,是非情修證也。

經云 :  其身周普,等真法界。
既等法界,非情門空,全是佛故,又非情正有時,有情必空故,自即他故。何以故 ? 自無性,以他作故,即非情無修無證,是有情無修無證也。 

智達禪師心境頌云 :  
境立心便有,心無境不生,若將心繫境,心境兩俱盲。境心各自住,心境性恒清,悟境心無起,迷心境共行。若迷心作境,心境亂縱橫,悟境心元淨,知心境本清。知心無境性,了境心無形,境虛心寂寂,心照境泠泠。 


長沙和尚偈云 :  
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
迷者迷心為眾剎,悟時剎海是真心。
身界二塵元實相,分明達此號知音。

又學人問 :  盡法界眾生識心,最初從何而有 ? 
偈答云 :  性地生心王,心為萬法師,心滅心師滅,方得契如如。 

牛頭下佛窟和尚云 :  雖同凡夫而非凡夫,不得凡夫,不壞凡夫,謂別有殊勝在心外者,即墮魔網。我今自觀身心實相作佛,即是見十方佛同行同證處。


問 :  佛身無漏戒定熏修五陰,不縛不脫,不敢有疑,且如大品經云 :  眾生不善五陰之身,亦不縛不脫,甚令人驚疑。
答 :  若向眾生五陰外,別有諸佛解脫,無有是處。只了眾生自性,從本已來,無有一法可得,誰縛 ? 誰脫 ? 何得更有縛
脫之異 ?

問 :  經云 :  眾生與佛平等,無有縛脫,何得六道眾生沉淪,不得解脫 ? 
答 :  眾生不了色心清淨,妄想顛倒,不得解脫,若知人法常空,其中實無縛脫。 


佛窟下雲居和尚心境不二篇云 :  世出世間,俱不越自一念妄心而有,一念纔起,萬像分劑,一念相生,便成心境,若非心境,何得有念可見 ? 既有所見之念,又有能見之心,將知念即是境,見即是心,所見之念便成色蘊,能見之心便成四蘊。經云 :  五蘊是世間,一念具五蘊,一一蘊中皆具五蘊,故得一不礙多,多不礙一,所以心境交通,互為賓主,若諦了一念之體,即恒沙世界常現自心。由迷一念,即境智胡越。 


先曹山和尚云 :  佛心、墻壁、瓦礫是者,亦喚作性地,亦稱體全功,亦云無情解說法。若知有,這裏得無辯處,十方國土、山河、大地、石壁、瓦礫、虛空與非空、有情、無情、草木、叢林,通為一身,喚作得記,亦云一字法門,亦云總持法門,亦云一塵一念,亦喚作同轍,若是性地不知有,諸佛千般喻不得,萬種況不成,千聖萬聖,盡從這裏出,從來不變異。    故云 :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顯宗論云 :  我此禪門一乘妙旨,以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夫真如無念,非念想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能見 ? 真如無念,念者即念真如。實相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常求無念。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西天諸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


顯正論云 :  問 :  欲顯何義,名為顯正 ?  
答 :  欲顯明一切眾生,本原清淨無生心體,即是諸佛之正性也。所以者何 ? 一切萬法,心為其本,然其心性,都無所依,體自圓融,不礙萬法,雖應現萬法而性自常真,無住無依,不可取捨。

勝天王經云 :  清淨心性,為諸法本,自性無本,虛妄煩惱皆從邪念顛倒而生。當知此心,即是最勝清淨第一義諦,一切諸佛證知所歸。

問曰 :  定以何法為心體 ? 
答曰 :  不應求心之定體,何以故 ? 心非所緣,無無相故,亦云 :  非能所,絕相待故。體不可染,性常淨故,非合非散,自性離故。不礙緣起,性虛融故。不可說示,名字空故。諸法虛淨,緣相離故。靈照不竭,用無盡故。果報不同,作業異故。因果宛然,不斷絕故。亦非真實業,性如幻故。又不斷絕,現施為故。亦不可取,畢竟空故。諸法平等,一相如故。境智無差,離分別故。萬法即空,性無生故。是以一切分別,不離自心,一切諸境,不離名相。若了萬法,不了自心,分別無由能絕。

乃至楞伽經云 :  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
彼心者,即取相所得心也。
一乘者,即離相清淨無生心也。此心悉能包含運載一切諸法,故名一乘。 


法苑珠林云 :  夫壅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揚其湯者,未若撲其火。何者 ? 源出於水,源未杜而水不窮。火沸於湯,火
未撲而湯詎息。故有杜源之客,不壅流而自乾。撲火之人不揚湯而自止故。知心為源,境為流,不察本心源,但隨諸法轉,意如火事,如湯不制自意地,唯從境界流,斯皆失本迷源,隨流徇末,若能頓明意地,直了心源,不求脫於諸塵,不繫縛於一法,可謂究末遇本,尋流得源矣。遂乃無功而自辦,無作而自成,顯此一心,萬法如鏡。 


般若燈論序云 :  始夫萬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幻故,雖動而恒寂,物非有故,雖起而無生。是以聖人說如幻之心,鑒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則物物性空,知心無心,則心心體寂。達觀之士,得其會歸而忘其所寄。於是分別戲論,不待遣而自除,無得觀門,弗假修而已入。蕩蕩焉不出不在,無住無依者也。 

緣生論云 :  元是一心,積為三界,凡則迷而起妄,聖則悟以通真。

陀羅尼三昧法門  偈云 :    是法法中高,猶如須彌山。是法法中海,眾源所共歸。
是法法中明,猶如星中月。是法法中燈,能破無邊闇。是法法中地,荷載遍十方。
是法法中母,出生諸佛種。 

法界觀序云 :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之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令一切眾生,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而證法界也。乃至於佛身一毛端則遍一切含一切也。世界爾,眾生爾,塵塵爾,念念爾,法法爾,無有法定有自體而獨立者。


杜順和尚    攝境歸心真空觀云 :  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所以曰 :  歸心。故得一心之旨,永傳而不窮。八識之燈,恒然而無盡。 

復禮法師云 :  觀業義者,夫業因心起,心為業用,業引心而受形,心隨業而作境。然則因業受身,身還造業,從心作境,境復生心。若影隨形而曲直,猶響隨聲而大小矣。 

智者大師與陳宣帝書云 :  夫學道之法,必須先識根原,求道由心,又須識心之體性,分明無惑,功業可成,一了千明,一迷萬惑,心無形相,內外不居,境起心生,境忘心滅,色大心廣,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空寂法門,知心無縛,即入解脫法門,知心無相,即入無相法門,覺心無心,即入真如法門。若能知心如是者,即入智慧法門。 


澄觀和尚華嚴疏云 :  上來諸門乃至無盡,不離一心,一心即法界故。起信云 :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心體即大,心之本智即方廣。觀心起行即華嚴。覺心性相即是佛。為未了者,令了自心。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故。梵行品云 :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然今法學之者,多棄內而外求,習禪之者,好忘緣而內照。並為偏執,俱滯二邊。既心境如如,則平等無礙。昔曾瑩兩面鏡,鑑一盞燈,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無盡。見夫心境互照,本智雙入,心中悟無盡之境,境上了難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見唯心如來,心佛重重,而本覺性一,皆取之不可得,則心境兩亡,照之不可窮,則理智交徹。心境既爾,境境相望,心心互研,萬化紛綸,皆一致也,唯證相應,名佛華嚴矣。

釋云 :  今人只解 " 即心即佛,是心作佛 "  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 ? 
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 ? 以心收境,則心中見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見佛,是唯心如來。 如上所引祖教,委細披陳,可以永斷纖疑,圓成大信,若神珠在掌,寶印當心,諸佛常現目前,法界不離言下。是以從初標宗於一心,演出無量名義,無量名義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無智。非智不理故,智外無理。亦攝智從理,離體無用,攝用歸體,體性自離故,體即非體。即一切法如虛空性,空性亦空,畢竟寂滅,今還攝無量義海,總歸一句乃至無句,究竟指歸,言思絕矣。 


問 :  如上解釋引證,皆是祖佛之言,何不自語 ?
答 :  我若自語,一切茫然,罔措津涯,豈有申問之處 ? 設祖佛之教,皆是隨他意語,曲順時機。是以世尊言 :  三世諸佛所說之法,吾四十九年不加一字。又經云 :  先佛已說,後佛隨順,若能如是了達,則知佛語是自語,自語是佛語。故本師云 :  一切外道經書,皆是佛說,非外道說。又云 :  釋迦如來語,提婆達多語,無二無別,若於此不信 .  不明,皆成二見,常縈分別凡聖之想,恒生取捨自他之情。欲紹吾宗,無有是處。此是祕要之門,難信之法,轉深轉細,難解難知,悉抱疑情,盡居惑地。 今宗鏡所錄,皆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隨聞一法,盡合圓宗,實可以斷深疑,成大信,如清涼記云 :  謂

聞空莫疑斷,是即事之空,非斷滅故。
聞有莫疑常,非定性有,從緣有故。
聞雙是莫疑兩分,但雙照二諦,無二體故。
聞雙非莫疑無據,以是遮過,令不著故。又
聞空莫疑有,是即有之空。故
聞有莫疑空,是即空之有。故
聞雙是莫疑雙非,是即非有無    為有無故
聞雙非莫疑雙是,是即有無    方是非有無故。

是知諦了一心,群疑頓斷,則有不能有,空不能空,凡不能凡,聖不能聖。豈世間言語是非之所惑哉。 
所以前後廣引者,只為此心深奧故難信,祕密故難知,乃至菩薩大智,尚須佛力所加,豈況淺劣而能知者。 
是以雖前引後證,文廣義繁,則語語內而利益根機,聞聞中而驚新耳目。勿厭重說,起上慢心。
所以本師云 :  行住坐臥,常說妙法。又云 :  我於得道夜,及涅槃夜,是二夜中間,常說般若。是以機多生熟,信有淺深,前聞熏而未堅,後聞熏而方入。

如大智度論云 :  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墮,若未熟者,更須後搖。又云 :  復次,是般若波羅密相,甚深難解難知,佛知眾生心,根有利鈍,鈍根者少智,為其重說。若利根者,一說二說便悟,不須種種說。如是等種種因緣故,經中重說無咎。 


問 :  如上所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融通一切,此心為復能含一切法,能生一切法,為復自生 .  他生 .  共生 .  無因生 ?
答 :  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者 ? 若云 : 心含一切法即是橫,若云心生一切法即是縱。若云自生,心不生心。若云他生,既不得自,云何有他 ? 若云共生,自他既無,將何為共 ? 若云無因生,有因尚不生,況無因乎 ? 


問 :  心非四性者,教中云何說,意根生意識,心如工畫師,無不從心造。則是自生。    又云 :  心不孤起,必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是他生。    又云 :  所謂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則是共生。    又云 :  十二因緣,非佛 .  天人 .  修羅作,性自爾。則無因生。    既屬教文,云何成過 ?

答 :  諸佛隨緣差別,俯為群機,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理,皆是四悉方便,權施空拳誑小兒,誘度於一切。


問 :  既非縱橫,不墮四性,則一切法是心,心是一切法否 ? 
答 :  是則成二。

問 :  如是,則一切不立俱非耶 ? 
答 :  非亦成二。如文殊言 :  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 .  非二相。


問 :  既無二相,宗一是否 ? 
答 :  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

問 :  如何得契斯旨 ?
答 :  境智俱亡,云何說契 ?
問 :  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
答 :  此亦強言,隨他意轉,雖欲隱形,而未亡跡。
問 :  如何得形跡俱亡 ?
答 :  本無朕跡,云何欲亡 ? 
問 :  如是則如人飲水,冷煖自知,當大悟時,方合斯旨 ?
答 :  我此門中,亦無迷悟,合與不合之道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苦說數千般,此事萬種況不成,千聖定不得,大地載不起,虛空包不容,非大器人,無由擔荷,若未親到,徒勞神思。直饒說玄之又玄,妙中更妙,若以方便,於稱揚門中,助他信入,一期傍讚即不無,若於自己分上,觀照之時,特地說玄說妙,起一念殊勝不可思議之解,皆落魔界。


所以圓覺經云 :  虛偽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 此宗鏡中,是一切凡聖,大捨身命之處,不入此宗,皆非究竟。

問 :  畢竟如何 ?
答 :  亦無畢竟。
問 :  前云 :  不入此宗,皆非究竟。此又云何稱無畢竟 ?
答 :  前對增上慢人,未得為得,認虛妄為真實,執顛倒作圓常,為破情塵,權稱究竟。今論見性,豈言虛實耶 ?

問 :  以此通明,之後如何履踐 ?
答 :  教誰履踐 ?
問 :  莫不成斷滅否 ?
答 :  尚不得常住,云何斷滅 ?
問 :  乞最後一言。
答 :  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問 :  此錄括略微細,理事圓明,於慕道人,得何資益 ?
答 :  若第一義中,無利無功德,就世俗門內,似有於稱揚。總有二途,能裨初學。
一者,為未信人,令成正信,攝歸一念,不外馳求。二者,為已信人,助成觀力,理行堅固,疾證菩提,步步而不滯寶所功程,念念而流入薩婆若海。似乘廣大之輦,立至寶坊。如駕堅牢之船,坐登覺岸。

問 :  集此宗鏡,有何功德 ? 
答 :  此不思議大威德法門,但有見聞,深獲善利,如一塵落嵩嶽之崗隴,已帶陵雲。滴露入滄海之波瀾,便同廣潤。

可謂直紹菩提之種,全生諸佛之家,何況信解受持,正念觀察,為人敷演,傳布施行,約善利門,無法比喻,功德無盡,非種智而不可稱量,利樂何窮,過太虛而莫知邊際,以滿空珍寶,供養恒沙如來,化十方眾生,盡證辟支佛果,未若弘宣斯旨,開演此宗,以茲校量,莫能儔比,可謂下佛種子於眾生身田之中,抽正法芽向煩惱欲泥之內,然後七覺華發,菩提果成,展轉相生,至無盡際。

如華嚴探玄記云 :  於遣法中,見聞信向此無盡法,成金剛種子,當必得此圓融普法。

又法華見寶塔品云 :  若接須彌擲置他方,亦未為難,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故知竭海移山,非無為之力,任使躡虛履水皆有漏之通。曷若開諸佛心,演如來藏,紹菩提種,入一乘門,能託聖胎,成真佛子。    何以故 ? 謂得本故。如從源出水,因乳得酥。

如鴦崛魔羅經云 :  復次,文殊師利 !  如知乳有酥,故方便鑽求,而不鑽水,以無酥故。如是,文殊師利 !  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復次,文殊師利 !  如知山有金,故鑿山求金,而不鑿樹,以無金故。如是,文殊師利 !  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 "  我必當得成佛道 "  。復次,文殊師利 !  若無如來藏者,空修梵行,如窮劫鑽水,終不得酥。

故知,入宗鏡中,見如來性,菩提道果,應念俱成,如下水之舟,似便風之火。若背宗鏡,不識自心,設福智齊修,終不成就,如求乳鑽水,離山鑿金,任歷三祇,豈有得理。如宗鏡所錄前後之文,皆是諸佛五眼所觀,五語所說,無一言而不諦,非一義而不圓。可俟後賢決定信入。

如月上經偈云 :  假動須彌山倒地,修羅住處皆悉滅,大海枯涸月天墜,如來終不出妄言。

以茲誠實,可遍傳持,功德無邊,言思罔及。
所以唯識論偈云 :  作此唯識論,非我思量處,諸佛妙境界,福德施群生。
斯論大旨,非情識知解之所思量,乃是大覺不思議絕妙境界,以此弘揚不思議無盡之福,悉用普施一切法界,無量含生同入此宗,齊登佛地。
華嚴疏主    藏法師發願偈云 :  誓願見聞修習此,圓融無礙普賢法,乃至失命終不離,盡未來際願相應,以此善根等此性,普潤無盡眾生界,一念多劫修普行,盡成無上佛菩提。

御錄宗鏡大綱卷二十


附註:全文中有二處誤將楞伽經作首楞嚴經 ,  但在此不作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