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御錄 宗鏡大綱 卷六

御錄宗鏡大綱卷六


夫如上所說,祖教同詮。凡曰有心,皆得成佛,如今現見眾生,何不成佛?
答:若以眾生眼觀,只見眾生界有餘。若以佛眼觀,乃知諸佛界無外。故知,無明妄風,鼓心海而易動。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惺。
是以,《首楞嚴經》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未曾暫昧而迷者,目擊而不知。
如《法華經》云:「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是知,十方諸佛中,無有一佛,不信此心成佛。二十八祖內,無有一祖不見此性成祖。如今聞而不成祖佛者,皆為信不及、見不諦故,但學其語,不照其心,但執其解,不深其法。
經云:「信是道原功德母。」見即無疑故,但入宗鏡,方悟前非。心光透時,餘瑕自盡。
《涅槃經》云:二十五有,有我者,自實名我。所謂一切諸法體實,一切眾生有如來藏,能為佛因,名有佛性。如一切色中,皆有空性,然非獨有情,具如來之正性,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
所以云:若以肉眼觀,無真不俗。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又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但法身即是真如,流轉五道即是隨緣,名曰眾生,是差別義。
又由隨緣即不變故,奪差別,令體空,則末寂也。由體空差別故,奪不變令隨緣,故本寂也。以全本為末故,本便隱,全末為本故,末便亡也。
是則,真如隨緣成眾生時,未曾失於真體,故令眾生非眾生也!眾生體空即法身時,未曾無眾生,故令法身非法身也。故二雙絕,二既互絕,則真妄平等,無可異也。
故云:「隨緣非有之法身,恒不異事而成立,寂滅非無之眾生,常不異真而顯現。」故知,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入法界體性經》云:佛問文殊:「汝知法界耶?」
「如是世尊!我知法界,即是我界。」
又問:「汝豈不樂法界耶?」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我不見有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樂。」
《持世經》云:「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異者,諸佛不出於世也。
何者?以覺一切法平等,故名為佛。」
《大集經》云:「諸眾生界及法界,若能平等觀無異,不生分別一二數,是名菩薩不退印。」
又云:「若有菩薩不離凡夫,能知聖法,以凡夫心觀察聖法。」
《無生義》云:眾生身中,有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坐寶蓮華與佛無異,但為煩惱所覆故,未能得用。此是具有佛知見根性,未有知見用,即時猶故愚。乃至譬如小兒,具有大人六根與大人不異,在其身中,而未能有大人用,至漸長大,復須學問,乃有大人知見力用也。
若根性是有,作用豈無 ? 如種子本甘,結果非苦。只恐不知有,自認作凡夫。真性常了然,未曾暫隱覆。
如佛言:「如來實無祕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睹見。」故知,但是眾生不了,自稱為祕。然雖無祕藏,而有密語。密語難解,唯智能知。
如經云:「凡真實法,不捨自相,取於餘相。若捨非正覺,成等正覺,則非真實。正覺者,曾無有時,不成正覺。」
故知,一切眾生,皆住覺地,非是捨不覺而取正覺。則一覺一切覺,常成正覺,無有不覺時。如虛空湛然,無有成壞。若執有成、不成,斯屬情見。若以智照,何往不真?念念而常見法身,塵塵而盡成佛國。但以自眼有翳,妙見不通,違背己靈,沈溺家寶,雖同一性,要以智明。得失在人,精粗任己。故知,眾生之識,相續不斷,但由精粗,分其昇降耳!
如《華嚴疏》云:一切法有二:
一是所迷,謂緣起不實,故如幻;緣成,故無性。
二是能迷,遍計無物,故如空,妄計,故無相。
又以不覺故,不知有。以不信故,不承當。但起無明,空成倒想。如夜繩不動,疑之為蛇。闇室本空,怖之有鬼。故知本無迷悟,妄有昇沈。昔迷悟而似迷,今悟迷而非悟,但以內見自隔,客塵所遮,於體上,分遠近之情。向性中,立凡聖之量。
如《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云:梵天問文殊師利:「比丘云何親近於佛?」
答言:「梵天!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則名為親近於佛。」
《大集經》云:「不覺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來出世。無出之出,即是佛出。」
是以,若不見一法,常見諸佛,則千里同風。若見一法,不見諸佛,則對面胡越。故知,背心合境,頓起塵勞;背境合心,圓照法界。何者?
心是所依,法是能依。能依從所依起,如水是所依,波是能依,離水無波,離心無法。又心是能生,法是所生,如木能生火,木是能生,火是所生。離木無火,離心無法。故知,不即心為道者,如千人排門,無一得入;若了心,頓入者,猶一人拔關,能通萬彙。得宗鏡之要者,其斯謂乎!
是知雖有佛性,久翳塵勞,須以止觀熏修,乃得明淨。如貧女得藏中之寶;猶力士見鏡裏之珠,方親悟自心,妙覺圓滿。

又如何行於止觀得契真修?
但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境,各各性離,即妄心自息,此名為止。
常作此觀,不失其照,故名為觀。
斯則即止即觀;即觀即止。無能所觀,是名止觀。
如先德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非能所觀,有其二事。所以《華嚴經》頌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疏釋云:一、離妄取:如彼淨空,無雲翳故,斯即真止。
二、觸境無滯,如彼淨空,無障礙故,斯即真觀。此觀不作意以照境,則所照無涯。此止,體性離而息妄,故諸趣皆寂。若斯,則不拂不瑩,而自淨矣!無淨之淨乃冥契法原,不修之修,則闇蹈佛境矣!
故知唯一心真智,是我本身,湛然常存,現前明淨。自然以智慧嘴,啄破無明㲉,飛出三界自在無礙。此時方得見性了然,更有何法而堪比對。


問:諸佛心遍一切眾生心,能現凡心。眾生身遍一切諸佛身,能作聖體。為復轉動,互遍而成,為當一體?
答:若言轉動,即成造作。若言互遍,則有二心。是以常住一心,猶若虛空之體。凡、聖二號,還同空裏之華。青黃起滅雖殊,匪越太虛之性。迷悟昇沈有異,未離真覺之原。又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一鏡萬像,影影交羅。非異非同,不來不去。達斯旨者,唯佛洞知,是以萬有即真,無轉變相。
《大智度論》問云:若五陰空無佛,即是邪見。云何菩薩發心求作佛?
答曰:此中言無佛,破著佛想,不言取無佛相。若有佛,尚不令取,何況取無佛邪見!又佛常寂滅,無戲論相,若人分別戲論,常寂滅事,是人亦墮邪見。離是有、無二邊,處中道,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佛,何以故?得是諸法實相,名為得佛。
《大般若經》云:諸菩薩眾,尚不得法,何況非法;尚不得道,何況非道。又云:於生死法,不起不墮;於諸聖道,不離不修。
釋云:於生死法不起者,自性常空故,不落離邊。不墮者,不隨流轉,故不落即邊。於諸聖道不離者,性常相應,故不落斷邊。不修者,天真具足故,不落常邊。
如清涼疏云:不著一多,能立一切者,不著於有,能安立故,即真、俗鎔融。謂世俗幻有之相,相本自空。勝義真空之理,理常自有。有是空有非常有,斯有,未曾不空。空是有空非斷空,此空何嘗不有!有空、空有,體一名殊。名殊故,真俗互乖,迢然不雜;體一故,空有相順,冥然不二。一與不一,不即不離,鎔融無礙。菩薩智契其原,所以迥絕無寄,而善修安立。
又云: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礙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知見也。乃至菩薩悲智相成,出沒無礙。悲故,常行世間;智故,不染世法。


問: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別行相,果報歷然,云何未入斯宗,恐成空見?
答: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為事行,不達自心無為,則迷事失宗,果歸生滅。若體理行事,雙照無違,只恐一向偏修,理事俱失。如《大寶積經》云:「假使造寶塔,其數如恒沙,不如剎那頃,思惟於此經。」
又只為一心是萬行之原,因茲能起同體之悲,無緣之化。
如《起信鈔》云:若信一味空理,則欣、厭都絕;若信一向法相,則聖、凡懸隔;斯皆不能起行修進。
今令信一心,是凡、聖之原,但由迷悟,使之有異,是則必能起行修進,望佛果故。是知真心不守自性,隨緣昇降,果報歷然!
又隨緣不失自性,緣假無實境智冥寂。所以《起信論》云:「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若云:果報不失,即須具修萬行。若云:性不可得,當知唯是一心。且萬行之初,無先五戒。若依事相,報在人天。
藏教但證無常,通教空無自性,別教歷別,因果不融,唯圓教觀心,即具法界。
所以《大涅槃經》云:雖信別相,不信一體無差別相,名「信不具」。信不具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故所有多聞,亦不具足。
何謂「信不具」?未了一法即一切法,信豈圓耶!
何謂戒不具?未知戒性如虛空,戒豈具耶!
何謂聞不具?未聞如來常不說法,是為具足多聞,聞豈具耶!
若入宗鏡,寧唯戒善,乃至諸佛果德、菩薩萬行,靡有一法,而非所被。則念念了知,法法圓滿。
且如五戒者,戒從心生,心因戒立。若心不起,為四德萬行之基。若心妄生,作六趣三塗之本。則無善而不攝,無惡而不收。
故台教云:此五戒,亦是大乘法門。束此五戒為三乘,即對三無失(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三不護(意不護、身不護、口不護)、三輪不思議化(身業輪、口業輪、意業輪)、三密(身放光、口說法、意入定)、三軌(資成軌、觀照軌、真性軌)、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三佛性(住自佛性、引出佛性、至得佛性)、三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涅槃(性淨涅槃、方便淨涅槃、圓淨涅槃)、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等無量三法門。橫豎無邊際,與虛空法界等。亦是無盡藏法門,亦是無量義三昧。舉要言之:即是一切佛法也。


問:法身無像,真土如空,皆是一心,無別依正。云何教中廣談身土?
答:只於自心性相,分身土之名。以自心相義名身,自心性義名土。裕公云:心,則諸佛證之,以為法身;境,則諸佛證之以為淨土。則二皆所證,智為能證。
慈恩疏云:問:淨土以何為體?
答:准《攝論》云:以唯識智為體,為佛及菩薩,唯識智為體,即《金剛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
若《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為體,非離佛淨心外,別有實等淨心色也。
又云:色等,即是佛淨心所感,離佛自心之外,別無能感。如是假實之色,皆不離佛淨心。即此淨心,能顯假實之色故。
如《無量壽疏》云: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昇沈,行開善、惡。睹二方之粗、妙。


問:一切身土,八微所成(八微者,即地、水、火、風、色、香、味、觸八法),云何唯心而無質礙?
答:執色極微,有質礙性,是小乘宗,非通大旨。人水、鬼火,豈在異方。毛海、芥山,誰論巨細。一塵一識,萬境萬心矣!若迷心而觀色,則通、塞宛然。若了色而明心,乃是非絕矣!
所以古德云:若知色即空,觀色非耶?若迷色不空,觀色是耶?若知空即色,觀空非耶?若觀空異色,觀空是耶?此乃解惑異途,自分研醜,何關色、空二境,以辯邪正耶!若曉此宗途,常色觀而恒正。若迷斯旨趣,雖空觀以恒邪。
且夫!眾生不了二空,皆為執心色實有,觀心不妙,照境無功。既不解即色明空,又不能微細剖析,罔知粗細色聚,焉窮真妄心原。
又經明一切世間淨穢國土,皆是菩薩行所成。眾生業共感,若娑婆緣熟,即華藏是娑婆。若華藏緣熟,即娑婆是華藏。若無行無感,世界不成,則離心之外,更無一法。
又夫一切諸法,隨緣幻生,體用俱無,隱顯互起。或多中現一、一中現多,若不知起盡之根由,則任運但隨境轉,或隨好境而忻集,或逐惡緣而怖生。若能明了一切凡聖等法,悉是自心境界,以此一印,眾怖潛消。
若論大旨,尚不得一淨,何況多門。此乃一心真如不守自性,隨緣對處,有淺有深,或垢或淨,不可滯理妨事,守一疑諸,迷卷舒之門,起通局之見。雖同一旨,約相差別不無。雖云有異,順體一如不動。
何者?若言其一,則安養寶方,娑婆邱隴。若言其異,十方佛國一道清虛。若言其有,無邊淨剎,猶若虛空。若言其無,妙土交羅,如天帝網。所以精超四句,妙出百非,道不可以一言詮,理不可以一義宣故。


問:真心無形,妙體絕相,云何有報、化莊嚴等事?
答:諸佛法身如真金,相好似金莊嚴具,以金作具,體、用全同,從心現色,性、相無二。
如《起信論》問云: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云何能現種種諸色?
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謂從本已來,色、心無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說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說名法身。依於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切處,無有間斷。十方菩薩,隨所堪任,隨所願樂,見無量受用身,無量莊嚴土,各各差別,不相障礙,無有斷絕。
此所現色身,一切眾生心意識,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故知所現一切依、正二報,供具莊嚴等無邊佛事,皆從一心而起。
如《華嚴經》云:以從波羅蜜所生一切寶蓋,於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生一切佛眾寶妙座。供養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寶幢。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寶宮殿。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華雲 .  一切堅固香雲、一切無邊色華雲、一切種種色妙衣雲、一切無邊清淨栴檀香雲、一切妙莊嚴寶蓋雲、一切燒香雲、一切妙鬘雲、一切清淨莊嚴具雲,皆遍法界,出過諸天供養之具,供養於佛。其諸菩薩一一身,各出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皆充滿法界虛空界,其心等於三世諸佛,以從無顛倒法所起。
《解深密經》云:爾時,曼殊室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成等正覺,轉正法輪,入大涅槃,如是三種當知何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當知此三皆無二相,謂非成等正覺、非不成等正覺,非轉正法輪、非不轉正法輪。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來法身究竟淨故,如來化身常示現故。」
釋曰:非成等正覺者,以法身究竟淨故、離常見故、入第一義諦故、非眾生見聞故。
非不成等正覺者,以化身常示現故、離斷見故、約世俗諦故、隨機熟有情心現故。
然法、報雖分,真化一際。
又法身普遍有二:
一、隨相各別遍:以法身遍在一切大、小相中,不壞相故。
二、圓融總攝遍:以法身無相,能融一切有相,總攝歸一體故。
色身即體之用遍;智身修成,如體之遍,遂則十身布影,散分十剎之中,一體分光,不動一塵之內。色身如日之影,隨現世間;智身似日之光,照臨法界。
又佛身諸根,一一相好,皆遍法界,以諸根體同故。若眼為門,諸根相好及佛剎土,莫不皆是一眼中現。如經云:眾生身中有如來眼、如來耳等。
以佛法身,共眾生性,無別體故,皆從無性而起。起不違真,因法界而生。生不礙事,所以一切諸佛,於一切世界,皆是得菩提處。若以真身,則稱性遍周;若以應身,則隨機普現。
所以天親云:廣、略相入者,諸佛有二種身:一、法性法身。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顯法性法身。此二種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
法身無相故,則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是法身也。
法身無知故,則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是真實智慧也。

《肇論》云: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主於用也。寂、用元是一體,同從理出而有異名也。非謂離用之外,別有一寂為用之主也。故云:般若之體,非有非無,虛不失照,照不失虛。
故曰: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如鏡鑒像,虛不失照。似日遊空,照不失虛。
又不動等覺,建立諸法,則寂而常用。不壞緣生,而觀實相,則用而常寂。斯乃千差萬用,別相異名,俱同出一真心體矣!
所以又云:經稱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故,雖動而寂。無所不為故,雖寂而動。雖寂而動,故物莫能一;雖動而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動。法性,如是動寂難量,焉能一其寂而二其動哉!故名:不能名,相不能相矣!
《華嚴經》頌云:「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
《法華經》偈云:「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則法身為一切法之印,無有一法出此印文。


如《大寶積經》云:化樂天王白佛言:「世尊!彼實際者,遍一切處,無有一法而非實際。世尊!謂菩提者,亦是實際。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離自性故。乃至五無間業,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無自性,五無間業,亦無自性,是故無間業亦是菩提。」
是以,了心本性,自體無生,從無生中,建立諸法。觀無性之心,說無性之教,隨淨緣而無性成佛,隨染緣而無性為凡。不見纖塵,暫出性空之理,未有一念,能違平等之門。
所以《大般若經》偈云:「有法不成有法,無法不成無法,有法不成無法,無法不成有法」
釋曰:有不成有,無不成無者,以一體故,無能成、所成。有不成無,無不成有者,自既不成,焉能成他?故知,各無自體,互不成就。
《大集經》云:一切諸法究竟無生,一切諸法無性、無生、無起、無出,是以緣不生因,因不生緣,自性不生自性,他性不生他性,自性不生他性,他性不生自性。是故,說一切諸法,自性無生。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云:爾時,普華菩薩語舍利弗:「汝入滅盡定,能聽法耶?」答言:「善男子!入滅盡定,無有二行,而能聽法也。」
「大德舍利弗!汝信諸法,皆是自性滅盡不?」答言:「如是!諸法皆是自性滅盡之相,我信是說。」
普華曰:「若如是者,則舍利弗,常一切時,不能聽法。何以故?以一切諸法,常是自性滅盡相。」
是以,諸法本空,但是緣起,緣會則似有,緣散則似無,有無唯是因緣,萬法本無生滅。如真金隨工匠而器成,即金體不變。似虛谷任因緣而響發,與法性無違。如有頌云:「如人掘路土,私人造為像,愚人謂像生,智者言路土。後時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無生滅,路亦非新故。」
是知,但是一土,生滅唯是因緣。例如:一心萬法,更無前後。
何者?掘路成像時,土亦不減,壞像填路時,土亦不增,以不失本土故。如成佛時,心亦不增,為凡時,心亦不減,以心隨緣時,不失自性故。又像生但是緣生,像滅唯從緣滅,像無自體故。如成佛,但是淨緣生,為凡,亦是染緣起。凡、聖本無生故。是知,萬法從緣,皆無自性。本未曾生,今亦無滅。
如文殊師利觀幻頌云:「此會眾善事,從本未曾為,一切法亦然,悉等於前際。」所以,正作時無作,以無作者故。當為時不為,以無自性故,任從萬法縱橫,常等未生之際。假使群生出沒,不離無性之宗。
《莊嚴菩提心經》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眾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是則,心外無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無心,何所得耶!
如《華嚴經》云:「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
又頌云:「雖盡未來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
故知,心法妙故,當體即是。若向外遠求,則失真道。所以善財遍巡諸友,不出娑羅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離一念無生性海。


問: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若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如《淨名經》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於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故。
如先德云:「謂寂、照無二,為菩提相,猶如明鏡,無心為體,鑒照為用,合為其相。」亦即禪宗即體之用自知,即用之體恒寂,知寂不二,為心之相。
又云:「理智相攝,以離理無智,離智無理,如珠之明故。」以珠是體,明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明不離珠,珠不離明故。


問:即心成佛之宗,曹溪正意。見性達道之旨,靈鷲本懷。如今,信不及人,謂不現證。古今悟者,請垂指南?
答:若親見,無一人而非佛,若不信,無一佛而非人。迷,則常作佛之眾生;悟,則現證眾生之佛。人、佛不異,妄見成差。迷、悟雖殊,本性恒一。
故云:了了識心,惺惺見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淨心即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萬法,莫染一物。心性雖空,含真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如是,則十方諸佛,同一法身。若欲念外施功,心外求佛,便落他境,無有得時。遂即前後情生,凡聖緣起,徒經時劫,枉用功夫。
所以《華嚴論》云: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華手經》云:「一切法如,即是如來,如來,即是一切法如。心淨佛現,則云佛來,佛亦不來。心垢不現,即云佛去,佛亦不去。斯即來而非來,去而非去。佛既無來去,心亦不生滅。如是解者,可見真佛矣!」
故《金剛經》云:「若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則知若人、若法,俱不出一如之道。如是通達,六根所對,無非見自性如如佛矣!此以不見為真見,見實為真佛。
肇法師云: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
生法師云:以見實為佛,如是,則亦名真見道,亦名真供養。


問:如何是真供養?
答:契如理之心,無見佛之想。了自法身,是真供養。
《寶積經》云:真供養者,無佛想,無能見佛,何況供養?若供養佛,當供養自身。
問:自身如何供養?
答:若捨己徇塵,是名違背。能迴光反照,隨順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養。
故《維摩經》云:無前、無後,一時供養。此是運無捨、無得之意,起一際平等之心,則遍十方供養一切如來,盡法界含靈一時受潤,如是之供,施莫大焉。所以《寶雨經》云:如理思惟,即是供養一切如來。


問:云何如理思惟?
答:但一切不思惟,是真思惟。以頓悟一心,無法可思量故。是以,十方諸佛,證心成道,故稱如理。若了自心,能順佛旨,即是供養一切如來。若不依此如理悟心,則隨事施為,心外見佛。設經多劫,皆不成真實供養,為背諸佛指授故。

如《華嚴經》頌云: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

云何真實法?所謂:「了心真如無生」之旨故,是以《思益經》問云:「誰能供養佛?」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

《文殊般若經》云:佛問文殊:「汝云何供養佛?」答言:「世尊!若幻人心數滅,我則供養佛。」
台教云:「供養佛者,只是隨順佛語,今順佛教,修三觀心(空觀、假觀、中觀),即是供養佛。為破五住,得解脫故(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見一切住地、無明住地),即供養法。三諦(真諦、俗諦、第一義諦)理和,即供養僧。
又眾行心資觀智心,即供養佛。觀智心開發境界,即供養法。境智心和,即供養僧。此是真實供養,亦名法供養。」


問:豈無他助之力,發自智照之心?
答:無正、無助,非自、非他。若以智求,智則成解,解背圓宗。若起照心,照則立境,隨照失旨。皆是影事,不契斯宗。若了真心,自然無心合道,合道則言語道斷,無心則境智俱閑。所以祖師西來,只為直示眾生,令自知有,頓入凡聖平等真原。

如《勝天王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心微細,作是思惟:世間熾然大火之聚,所謂貪欲火、瞋恚煙、愚癡闇。云何當令一切眾生,皆得出離?若能通達諸法平等,名為出離。如實知法,猶如幻相。善觀因緣,而不分別。
是以,若欲捨劣就勝,厭異忻同,欲令凡聖一倫,垢淨平等者,無有是處。但明宗鏡,萬法自齊,即究竟出離,三界火宅義,亦是與諸子同住祕密藏義。
如云:若夫!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以齊而齊於齊者,未齊焉!余聞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何須夷嶽實淵,然後方平 ? 續鳧截鶴,於焉始等 ? 故知,但了法法皆如,自然平等。則青松綠蕙,不見短長。鵬翥蜎飛,自忘大小。
如《肇論》云:是以經云:諸法不異者,豈曰續鳧截鶴、夷嶽盈壑,然後無異哉!誠以不異於異故,雖異而不異耳!乃至經云:般若與諸法,亦不一相,亦不異相。信矣!

《莊子南華經》云: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以明境、智雖異而同,不待同而後同也。若能如上了達同、異二門,或諸佛出世、不出世,眾生可度、不可度,乃至有無、高下,皆絕疑矣!
若執同則滯寂,若執異則兩分,迷此同、異二門,皆智不自在。《金剛辯宗》云:以有鏡故,男女之像於中現。以有法身故,而能處處應現往。只緣鏡中本無像,所以能現男女像。佛身本無身,所以能現一切身。眾生機感,無緣之慈,任運能應,若定有身,即為所礙。

《肇論》云:佛非天非人,而能天、能人耳。故一切菩薩,皆以無所得為方便,能入無量無邊塵勞幻網;以心外無法故,方成無所得慧。若心外有一毫所得,云何成無緣之慈?同體之化?以宗鏡明故,能廣照世間。觀生也,如石女之懷兒;觀住也,若陽焰之翻浪;觀異也,同浮雲之萬變;觀死也,猶狂華之謝空。
是以,深達無生,知皆無我。空生、空滅,幻墜、幻昇,愍彼愚迷,盲無慧目,遂乃發無能作之智照,開無所捨之檀門,秉自性空之戒心,具無所起之精進,圓無所傷之法忍,修無所住之禪門,了無身而相好莊嚴,達無說而縱橫辯說,遊戲性空之世界,建立水月之道場,陳列如幻之供門,供養影響之善逝,遍習空華之萬行,施為谷響之度門,降伏鏡像之魔軍,大作夢中之佛事,廣度如化之含識,同證寂滅之菩提。


問:絕待真心,本無名相,云何成佛,又作異生?若云隨順世法,立此假名,又因何法而得成立?
答:實際理中,本無凡、聖可得。以一切眾生,迷無性理,以無性故,不覺起妄。於真空中,妄立名相,故名為凡。了名相空,復稱為聖。凡、聖之號,因五法成,猶如幻化,名相非真,且如幻以術成,形因業有,術、業俱假,形幻同空,俱有迷悟之名,本無凡聖之體。
五法者,《瑜伽論》云: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真如。
古釋云:名、相、妄想三法成凡;正智、真如成聖。凡夫心惑,不達名相空故,妄計為有。迷有不空,名之為妄,從妄起心,名之為想。正智者,覺知名相本來空寂,以知空故,妄想自息。息妄歸真,顯理分明,正智現前,不立名相,故名正智。
即此正智,心性真故,即名真如。
故知,但是一法,無中執有成凡,達有本空成聖。不唯五法,乃至恒沙,義出無邊,理恒一道。此唯心之道,即是如來行處,步步履法空故,亦是摩訶衍處,念念無所得故。
如持世經云:一切法,是如來行處,如來行處是無行處。故知若了人、法二空,見真唯識性,即常在三昧,住真法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