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御錄 宗鏡大綱 卷十六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六      


夫言一覺一切覺,云何教中分其多種?
答:覺體是一,隨用分多。用有淺、深,覺無前、後。
如《瓔珞經》云:妙覺,方稱寂、照。等覺照、寂。
又覺有三義:
一、覺察,如睡夢覺,亦如人覺賊,賊無能為,妄即賊也。
二、覺照,即照理、事也,亦如蓮華開,照見自心一真法界,恆沙性德,如其勝義,覺諸法故。
三、妙覺,即上二覺,離覺、所覺,故為妙耳!非更別覺故。
經云: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又覺性無覺,即根本智。覺相歷然,即後得智。


問:既云: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何而有眾生相續?
答: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以真心隨緣,不守自性,只為眾生,不自知無性之性故,但隨染緣成凡,隨淨緣成聖。如虛谷響,任緣所發,又如太虛忽雲,明鏡忽塵,求一念最初起處,了不可得,故號「無始無明。」


問:凡所施為,皆是自心者,云何殺生而得殺罪?
答:皆是依於自心分別,強執善、惡之因,妄受苦、樂之果。若究三輪之體(一、能殺,二、所殺,三、殺相),能殺、所殺本空,是以,文殊執劍於瞿曇,鴦崛持刀於釋氏,終不見生見殺,執自執他,妄受輪迴,酬還罪報。


《識論》問云:若彼三界,唯是內心,無有身、口外境者,何故屠獵師等,殺害豬、羊等,得殺生罪?
偈答云:死依於他心,亦有依自心。依種種因緣,破失自心識。
釋曰:如人依鬼、毘舍闍等是故失心。或依自心是故失心。或有憶念愛不愛事是故失心。或有夢見鬼著失心,或有聖人神通轉變前人失心。
如一比丘,夜蹋瓜皮,謂殺蝦蟆,死入惡道。故云:死依於他心。

亦有依自心者,以依仙人嗔心,嗔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故,殺餘眾生,此依他心,他眾生心,虛妄分別,命根謝滅,以彼身命,相續斷絕,應如是知。
頌云:經說檀拏迦、迦陵、摩登國,仙人嗔故空,是故心業重。


問:依仙人嗔心,依仙人 . 鬼,殺害如是三國眾生,非依仙人嗔心而死。
答:佛問尼乾子言:摩登、伽、等三國眾生,汝頗曾聞,云何而死?為身業殺,為意業殺?尼乾子言:瞿曇!我昔曾聞,仙人嗔心,以意業殺爾所眾生。
佛言:以是成我義,三界唯心,無身口業,何以故?如世人言:賊燒山林,聚落城邑,不言火燒,此義亦爾,唯依心,其善惡業得成。
故偈云:諸法心為本,諸法心為勝,離心無諸法,唯心身口名。

《成實論》云:若離心有業,非眾生亦應有罪福,如風頹山,惱害眾生,風應有罪。若吹香華,來墮塔寺,亦應有福。是則不可,故知,離心無罪福也。以此文證,罪福據心,無身、口業。身口業者,但有名字,實是意業,身、口名說。


問:若心虛境寂,理實無差,現對根塵,事相違反,如何明徹,境智一如?

答:一期根、境,俗有、真無,畢竟自、他,皆無所得。
又若定執真有、俗無,則成增、減二謗,但二諦雙會,圓了一心。
如《般若經》云:一切法無知無見,如幻人無受無覺,菩薩如是行,為行般若波羅蜜。

釋曰:若行般若者,則是直了一心智性,了色無形,非眼境界。乃至達法體寂,非意所知。但是隨心暫現,還隨心滅。故云:一切法無知無見。

《大智度論》云:相不能知無相,譬如刀雖利,不能破空。
無相不能知相者,有人言:內智慧無定相,外所緣法有定相。心隨緣而生,是故,說無相不應知相。譬如無刀,雖有物,無刀可斫,是知,若心有、境無,亦不知見。若心無、境有,亦不知見。
若心、境俱有,各無自性,各既不知,合豈成見?若心、境俱無,亦不知見,有尚不知,無豈成見!
則心、境俱空,萬有咸寂,如是,則尚無一法冥合相順,寧有根、境對待,而作相違者乎!

如一切差別違、順之境,皆是一心之量,無有障礙,亦無解脫。譬如:水不洗水,火不滅火,何者?以一體故,不相陵滅。若有異法,方成對治。如今但先得旨,自合真如。
故經云:法隨於如,無所隨故。若有所隨,則有能隨之別,既無所隨,亦無能隨故,則法外無如,如外無法。

《華嚴疏》云:以如為佛,則無境非如者。
《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既以如為佛,一切法皆如也,何法非佛耶!
若信一如,此是開悟本法,生決定解,入自在門。
問:既但唯心,無有萬法,目前差別,從何建立?
答:萬法但名,實無體相,因名立相,相狀元空。因相施名,名字本寂。唯想建立,名、相俱虛,反窮想原,亦但名字。既無想體,分別則空。故知,萬法出自無名,萬名生於無相,名不當相,相不當名,彼此無依,萬法何在?相待之名既寂,分別之想俄空,如幻之境冥真,所執之情合覺。

《密嚴經》頌云:世間種種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離名無別義。
又頌云:如見杌為人,見人以為杌,人杌二分別,但有於名字。
諸大和合中,分別以為色,若離於諸大,色性即無有。
 
問:若以唯識為宗,則世、出世間,唯是一識,萬法皆決定空耶?
答:以唯識故,則有世俗諦。既有世俗,則有似塵識、幻相不無,以無實不可得,故稱空耳!不可起蛇足鹽香,決定斷空之見。

如《密嚴經》偈云:
瓶等眾境界,悉以心為體,非瓶似瓶現,是故說為空。
世間所有色,諸天宮殿等,皆是阿賴耶,變異而可見。
眾生身所有,從頭至手足,頓生及漸次,無非阿賴耶。
習氣濁於心,凡愚不能了,此性非是有,亦復非是空。
如人以諸物,擊破於瓶等,物體若是空,即無能所破。
譬如須彌量,我見未為惡,憍慢而著空,此惡過於彼。
又經云:寧可執有如須彌,不可執空如芥子。

《大般涅槃經》云:解脫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乾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乾,實無解脫,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
不空空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雖無水、酒、酪、酥、蜜時,猶故得名為水等瓶。如是瓶等,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色、香、味、觸。若言不空,而復無有水、酒等實。
解脫亦爾,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淨。若言不空,誰受是常、樂、我、淨者?以是義故,不可說空,及以不空。
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為行,如瓶無酪則名為空。不空者,謂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
是故解脫,喻如彼瓶,彼瓶遇緣,則有破壞,解脫不爾,不可破壞。不可破壞,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問:經云:五陰即世間者,一陰名色,四陰名心,云何說內外種種世間,皆從心出?
答:種種五陰,皆從心起,從心現相,名之曰色。
經偈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
色即收盡無情國土,名即收盡有識世間,五陰即世間故。若了五陰俱空,則是出世間,是知,世出世間,皆從心起。何者?若

意地起貪嗔心,攬三塗五陰,罪苦眾生發現。
意地修戒善心,攬人天五陰,受樂眾生發現。
意地證人空心,攬無漏五陰,真聖眾生發現。
意地立弘誓心,攬慈悲五陰,大士眾生發現。
意地運平等心,攬常住五陰,尊極眾生發現。

今所以置前四陰,但觀識陰,如伐樹除根,炙病得穴,則生死之苦芽永絕,煩惱之沈痾不生。
又若毘藍之風,卷群疑而淨盡,猶劫燒之火,蕩異執而無餘。所以一切世間凡聖同居之處,無不悉是自心。
如此悟入,名住真阿蘭若、正修行處,非論小大之隱,不墮喧靜之觀。所以古德云:處眾不見喧嘩,獨自亦無寂寞,何故不見喧寂?以但了一心故。


問:立識方成唯識義,云何境、識俱遣?
答:《顯識論》云: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究竟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所以《唯識論》,亦名破色心論。

《入楞伽經》云: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實不滅識。何者?以境本空,從識變故。以識無體,不須滅故。
是以,識心無體,隨境有無,見空生空,見色生色,事來即起,事去還無。
又事上無事,本全是心,念起塵生,念寂塵滅。


如《起信論》云: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然既無外色,亦無外空,空尚是無,色焉能有?又云:若無色者,則無虛空之相。
疏釋云:本以待色為空,今既唯心無色,何得更有於空也?故知萬法,皆相待而有,若入宗鏡,自然諸法絕待,歸本真心。
故論云: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


問:既唯一真心,教中云何復說諸法如幻?
答:了境是心,萬法奚有,以依心所起,無有定體,皆如幻化,畢竟寂滅。
《寶積經》云:爾時世尊告幻師言:「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業之所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
又教中總明十喻,如幻、如化、如夢、如影等,此是諸佛密意,破眾生執世相為實,起於常見,世間共知幻夢等法是空,則不信人、法,心、境等,如幻夢亦空,所以將所信之虛,破所信之實。令所信之實,同所信之虛,然後乃頓悟真空,遍一切處,心內、心外,決定無有實法建立。

《大莊嚴論》云:我昔曾聞有一幻師,有信樂心,至耆闍山,為僧設會,供養已訖。幻 尸陀羅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在大眾前,抱捉此女而鳴咂之,共為欲事。時諸比丘,見此事已,咸皆嫌忿。而作是言:此無慚人,所為鄙褻,知其如是,不受其供。
時彼幻師,既行欲已,聞諸比丘,譏訶嫌責,即便以刀,斫刺是女,分解支節,挑目截鼻,種種苦毒,而殺此女。諸比丘等,又見此事,倍復嫌忿,我等若當知汝如是,寧飲毒藥,不受其供。
乃至爾時幻師,即捉尸陀羅木,用示眾僧,合掌白言:「我向所作,即是此木。於彼木中,有何欲、殺?欲安眾僧身故,設此飲食,欲令眾僧心安,故為此幻耳!願諸比丘,聽我所說,豈可不聞佛於脩多羅中,說一切法,猶如幻化?我今為欲成彼語故,故作斯幻,如斯幻身,無壽、無命。」

識之幻師,運轉機關,令其視眴,俯仰顧盼,行步進止,或語或笑,以此事故,深知此身,真實無我。
 

華嚴經頌云:
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
諸業從心生,故說心如幻,若離此分別,普滅諸有趣。
譬如工幻師,普現諸色像,徒令眾貪樂,畢竟無所得。
世間亦如是,一切皆如幻,無性亦無生,示現有種種。
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眾生不異幻,了幻無眾生。
眾生及國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無餘,一切皆如幻。
幻作男女形,及象馬牛羊,屋宅池泉類,園林華果等。
幻物無覺知,亦無有住處,畢竟寂滅相,但隨分別現。
菩薩能如是,普見諸世間,有無一切法,了達悉如幻。
眾生及國土,種種業所造,入於如幻際,於彼無依著。
如是得善巧,寂滅無戲論,住於無礙地,普現大威力。

又《入法界品》,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
「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
得此解脫故,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
一切眾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
一切世間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
一切法皆幻住,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
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
一切眾生生滅、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幻住,虛妄分別所生故;
一切國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見倒無明所現故;
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智斷分別所成故;
一切菩薩皆幻住,能自調伏教化眾生諸行願法之所成故;
一切菩薩眾會、變化、調伏、諸所施為皆幻住,願智幻所成故。
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是以,凡夫盲無慧目,妄取前塵男、女等相,如幻化法,但誑心眼,都無實事,皆業識心動,起見現相,意識分別,強立我人自他差別。若能識幻,方悟前非,終不於空而興造作。
又此幻法,人多錯解,執一切法如幻如化,便作空無之見,如方廣外道,立 "    空無  " 為宗,不知實義。

故《華嚴論》云:了如幻法,是堅固義。
言堅固者,即是常住義,豈可作空無之解,故知,此幻即真,幻不可得,無幻之幻,名為幻法。絕見之見,方名見幻。


問:諸法不真,各無自性,剎那變異,故稱為幻。佛身常住,豈稱幻耶?
答:諸佛略有二身:一、真實身。二、方便身。
以眾生有不見如來真實身故,示方便身,令入真實。
若悟入時,即方便身是常住體,了幻不可得故。
所以《鴦崛魔羅經》偈云:如來所變化,眾生悉不知,如來所作幻,眾幻中之王,大身方便身,是則為如來。

問:一切法如幻,云何有垢、淨,能、所對治?
答:只為如幻,故垢、淨不定,由心迴轉,凡、聖法生。
故《思益經》云:垢法說淨,見垢實性故,淨法說垢,貪著淨相故。
又《莊嚴經論》云:問:若諸法同如幻,以何義故,一為能治,一為所治?
偈答云:譬如強幻王,令餘幻王退,如是清淨法,能令染法盡。
所以《圓覺經》云: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釋曰:珠中無五方之色,因光所映,性中無五趣之身,隨業而現,迷珠者執珠中實色。昧性者,認性內虛身。法喻皎然,真偽可驗。


問:入此宗門,云何了一切法如化?
答:以萬法無體,名相本空,無而忽有,名之曰化。
《大智度論》問云: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種種說法別異?
答曰:如佛所化,及餘人所化,雖不實,而有種種形像別異。夢中所見種種亦如是,人見夢中好惡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鏡中像,雖無實事,而隨本形,像有好醜,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各各有因緣。
如佛經中說,於是化法中,有聲聞變化、有辟支佛變化、有菩薩變化、有佛變化,有煩惱變化、有業變化。
又云如化者,化主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無有實,人身亦如是,本無所因,但從先世心,生今世身,皆無有實,以是故,諸法如化。
故知一切法,皆從心生,悉如幻化,雖幻化不實,亦可作善惡之因緣,受昇沈之報應,不可生於斷見,但了體虛,莫生取捨。
以眾生無性即空,故在凡不凡,以法身隨緣,故處聖非聖。
又以眾生緣成似有,故聖不是凡,以法身常住不變,故凡不是聖,則真、俗一際,染、淨恆分,凡、聖兩途,生、佛無異,如是鎔融,方明一心佛性。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
佛者是覺,人有靈知之覺,今第一義空,與之為性,故名佛性。
非情無覺,但持自體,得稱為法,今真性與之為性,故名法性。
故云:假說能、所,而實無差。云何無差,同一性故。
 
問:夫言佛性,境、智俱收,云何教中云:在有情數中稱佛性,在無情數中稱法性?
答:在心稱佛性,在境稱法性。從緣雖別,能、所似分,約性本同,一體無異。如瓶貯醍醐,隨諸器而不等。猶水分江海,逐流處而得名。一味真心,亦復如是,凡、聖境智,一際無差。
所以《法王經》云:一切眾生,一心佛性平等,等諸法故。只為真心不守自性,隨緣轉動,於轉動處,立其異名。

古德云:譬如珠,向月出水,向日出火,一珠未曾異,而得水火之名。以珠體是一,能應二緣,且如月為水緣時,月中未曾無火性。日為火緣時,日中未曾無水性。何以故?二性相冥故,但緣水火,事有優劣,故使二性,冥伏不現,各從自體,得水火名,非全無性。真如一心,亦復如是,在有情中名佛性,在無情中名法性,一如未曾異,而得法佛之名。
以真如體一,能應二緣,且如有情正為佛緣時,有情未曾無法性;無情正為法緣時,無情未曾無佛性。何以故?二性相冥故,但由色心,事有優劣,故二性冥伏不現,各從自體,得法佛名,非全無性。

《清涼記》云:法性即佛性者,以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寧非有,況心與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
若以性從相,不妨內、外。若以外境而例於心,令有覺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故知佛性,非內非外,隨物迷悟,強說昇沈。又今為遮妄執一切無情有佛性義,就計此義,自有淺深。若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梟獍負塊,以成於子,情變非情,非情變情,斯為邪見,不異外道眾生,計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若說無情同一性故,則稍近宗,亦須得意,彼本立意,約於真如自體遍故,真實之性無有二故。今直顯正義,謂性與相,非一非異,情與非情,亦非一異。

故《起信論》問云: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種種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今取二性,相即互融之義說耳!《百門義海》云:謂覺塵及一切法,從緣無性,名為佛性。

經云:三世佛種,以無性為性,一切處隨了無性,即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無情故無。
今獨言有情者,遍世勸人了性,常於一毛一毫之處,明見一切理事,無非如來性,是開如來性起功德,名為佛性。

是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情與非情,皆同一性。如世尊最後垂示,應盡還原品三告之文 :  

又經云: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已,
普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繫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閑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眾,應斷無明,滅生死始。

又復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作是語已,復入超禪,從初禪出,乃至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乃至入初禪,如是逆順,入超禪已。

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滅寂光,名大涅槃。


如上,真實慈父,廣大悲心,不可思議三告之文,或有偶斯教者,可以析骨為筆,剝皮為紙,刺血為墨,而書寫之,不可頃刻暫忘,剎那失照。


且如第一文云: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
第二文云: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
第三文云: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性,性本解脫。
是以遍法界內,盡十方中,若有情、若無情,若有性、若無性,山河大地,草芥人畜,不在三界,不出三界,不隨生死,不住涅槃,皆同真如一心妙性,如是信解,頓入一乘,更無祕文,能出斯旨,離此有說,皆是權施,誘引提攜,咸歸宗鏡。

問: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云何不免沈淪?

答:眾生雖具正因,而無緣、了。

所以《圓覺經》云: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故先德頌云:圓成沈識海,流轉若飄蓬。是以真如本覺,不守自性,以無性故,但隨緣轉。如云:法身流轉五道,故號眾生。應須以善巧方便,發之以智照,助之以良緣,了了見時,方逃境縛。
如《起信鈔》云:且夫真之與妄,皆依一法界心所說。蓋以此心,本來有體有用。即用之體,則蕩然空寂。即體之用,則了然覺知。以無始時來迷故,於空寂之處,確然根身、塵境,於覺知之處,則紛然分別緣念。

故肇論云:
法身隱於形[穀-禾+卵]之中,真智隱於緣慮之內,
然其形[穀-禾+卵]緣慮,元來體空。空寂覺知,元來不變,不變之真,元來隨緣。體空之妄,元來成事,非因造作,法爾如斯。
 
《大涅槃經》云:佛告善男子 :  如汝所言,若一闡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獄之罪?善男子!一闡提中,無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聞箜篌音,其聲清妙,心即耽著,喜樂愛念,情無捨離。即告大臣,如是妙音,從何處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從箜篌出。王復語言:持是聲來!爾時大臣,持箜篌置於王前,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此即是聲。王語箜篌:出聲 !  出聲!而箜篌聲亦不出。爾時大王,即斷其弦,聲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拆裂,推求其聲,了不能得。爾時大王,即嗔大臣:云何乃作如是妄語?大臣白王:夫取聲者,法不如是,應以眾緣善巧方便,聲乃出耳!眾生佛性,亦復如是,無有住處,以善方便,故得可見。以可見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不見佛性,云何能遮三惡道罪?善男子!若一闡提,信有佛性,當知是人,不至三惡,是亦不名一闡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墮三惡,故名一闡提。是知,一切眾生,雖有正因,不得了、緣,枉沈生死,為不知故,甘稱下凡。為不聞故,不親善友,常迷智眼,豈有了因。恆習惡緣,何成善本 ? 
今為未聞者,廣搜祕藏,發起信心。為未知者,直指心原,了然無滯。為已聞者,智慧開發,萬善資熏。為已知者,一向保任,理行成就,有斯深益,豈厭文繁,普望後賢,廣重傳授。


問:佛性若定有無,即成斷、常之見,如何體會,理合正因?
答:非一非異,能契一乘之門。亦有亦無,不謗三因之性(正因、緣因、了因)。如《大涅槃經》云:
佛言: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一切眾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若有說言:眾生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破兔角,無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問:佛性於五眼中,何眼能見?
答:《涅槃經》云:佛眼見故,而得明了。以佛眼見一切美惡差別等事,悉皆不動,為見性故。
《維摩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是心鑒無礙為眼,非取根塵所對。是以,肉眼見麤、天眼觀細、慧眼明空、法眼辯有、佛眼觀不二相一實之理。
《華嚴經離世間品》說十眼:所謂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故;慧眼,見一切眾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一切法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智眼,見諸法故;光明眼,見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見涅槃故;無礙眼,所見無障故;一切智眼,見普門法界故。
又慧眼所見,無法可見故名為見者,見法空故,名為慧眼。非獨慧眼,五眼亦爾。如是五眼,照如千日,十方之中,無處不見,於一切處,地平如掌,無諸穢惡,若有可見,即是生盲。何以故?無所有故。當知無空,色空俱遣。
又見一切塵全是眼,更不可見。聞一切聲全是耳,不復更聞。所以云: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
又云:離心之外,更無一法,縱見內外,但是自心所見,無別內外,此無過也。乃至若了塵時,塵全是知也,終不以知知於塵,即有所知也。若知於無知,不異知也!今塵即知,不復更以知及不知,知於無知,但無能、所之知,非無知也,此方顯無知也。

經云:顯現一切法,各各不相知,見亦如是。
又聞者,圓教明我,我即聞故,能聞、所聞,皆法界故,故使我外更無別聞。是以,若見、若聞,若知、若覺,皆一心故。

《華嚴經》云: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所知不可知,一心不思議。
無有一法在於心外,亦無一心在於法外,心與法界,同體照明,故覺一切。
又此心性,是真實了知義,遍照法界義,以本有為所照,以浮眼智明為能照。
如《涅槃經》云:見性肉眼,即名佛眼。又明二種見佛性:一、相貌見。二、了了見。
相貌見者,謂登地菩薩,方便權智,識變似空,名相貌見。
了了見者,謂地上菩薩,根本正智,親證真理,不變相緣,名了了見,即是親證。相貌見者,比量知。了了見者,現量得。


問:既云佛眼能觀佛性,如何教中又言,我以五眼不見三聚眾生,狂愚無目而言見耶?
答:若約實相體性遍法界,以實相無相故,則不可見。若論照用,相遍法界,以無相之相,亦可得見。
又五眼圓照三諦之理,諸境分明,雖云洞鑒,未必是有。雖云不見,未必是無。斯乃無相之相,不觀之觀。當知,相中無相只勿相,觀中無觀只勿觀。體萬物而自虛,同一道之清淨,豈同執實隨塵,作能所斷常之見耶!


問:夫佛眼者,皆是圓修圓證方具,十住菩薩,尚未分明,而無明煩惱凡夫,尚未得天眼,云何得同佛眼?
答:如來五眼,眾生悉具,非待證聖方有。
《涅槃經》云:若學大乘人,雖是肉眼,而名佛眼。二乘雖具天眼,不名佛眼。
又云:見如來性者,雖有煩惱,如無煩惱。若實明宗見性,即肉眼而明佛眼,以智照為眼故。
台教約五品初位中,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齊如來見。若論明昧淺深,即落修證。今直論見性,即無前後。
如止觀釋《鴦崛摩羅經》云:了了分明見者,照實為了了,照權為分明,三智一心中,五眼具足圓照,名為了了見佛性也。佛眼一心中,得名了了見。

又若論差別者,則諸天是報得,二乘是修得,我此宗門,非報非修,是發得五眼,以本圓具故。若悟佛乘人,雖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即肉眼而名佛眼。二乘人,雖證滅修道,具漏盡通,即天眼而為瞖眼。
所以志公云: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瞖。
融大師云:不取天眼等五通,造事外道,唯取入理凡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