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御錄 宗鏡大綱 卷十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 


      
問 : 真心無相,云何知有 不空常住湛然之體 ?
答 : 以事驗知,因用可辯,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十八空論云 : 一切諸佛於無餘涅槃中,亦不捨功德善根門。猶隨眾生機緣,現應化兩身,導利含識。所以得知涅槃之中,猶有法身者,以用證體,既覩應化之用不盡,故知此身之體常自湛然,永無遷壞。

問 : 悟此宗修行之人,得圓滿普賢行否 ? 
答 : 一切理智,無邊行願,皆不出普賢一毛孔。若實入此宗鏡中,乃至凡聖之身,一一毛孔皆能圓滿普賢之行。

如古德云 : 以遮那之境界,眾妙之玄門,知識說之而不窮,善財酌之而不竭,文殊體之而寂寂,普賢證之以重重。何者 ? 以文殊是自心如理之體,體常湛然,以普賢是自心如量之用,用周法界。所以寶性論明有二種修行 : 一如實修行了如理一味,二徧滿修行備知一心有恒沙法界。是以悟此真如無盡之心,成得普賢無盡之行。亦云 : 梵行已立,己事已辦,如不了此,而妄有所修,非唯不具普賢行門,乃至三歸五戒等,一切修進之門,悉不成就,以不達本故。

故知見性修行,性周萬行。如華嚴經云 : 菩薩行即如來性,如來性即菩薩行。若明見此旨,方稱圓修,權教罔思,下位天隔,讚一念隨喜,福尚無量,何况正念修行,為人開示。

故知萬途雖別,一性無差,若未歸此自心之性,終非究竟。凡有所作,心境不亡,皆墮輪迴,不入真實。如大智度論云 : 復次,如水性下流故,會歸於海,合為一味,諸法亦如是,一切總相別相,皆歸法性,同為一相,是名為法性。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止。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從如入自性,如,無本末生滅諸法戲論,是名為法性。

詳夫諸大乘經,祖佛正意,凡從今日去紹佛乘人,先須得本,悟自真心不生不滅為因,然後以無生之旨徧治一切,所以華嚴論云 : 若有習氣,還以佛知見治之,若不入佛知見,設有修行,但成折伏,終不能入諸佛駛水之流,如法華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只是於眾生心中,而論開示,以佛知見,蘊在眾生心故,若宗門中,從上亦云 : 先須知有,然後保任。又云 : 頭尾須得相稱,不可理行有闕,心口相違,入我宗中無有是處。若未悟自心無生之理,唯以生滅心為因,欲求無生之果,如蒸沙作飯,種苦求甘,因果不同,體用俱失,邪修妄習,猶九十六種,捏目生華,趣寂執權,似三乘道人,勞神費力。若入宗鏡,理行俱圓,可謂二見之良醫,釋真之皎日矣。


故大涅槃經云 : 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若未遇宗鏡正法之日,不了一切法同虛空性,執有前境相狀可觀,隨相發心,緣塵起行,不達同體之旨,悉墮有為,盡成愛見之悲,終成厭倦。若依宗鏡,如說修行,所有一毫之功,畢趣菩提之果。是以無緣之緣,顯無化之化,謂眾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若無緣,即無所化,若真心隨緣,不壞緣起,則亦有所化,如是則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非起行之真,不從行顯。

良以體融行而因圓,行該真而果滿,理行兼備,因果同時,圓解圓修,方成宗鏡。又此普賢之行,全是佛智,佛智即是真心。如華嚴經頌云 :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徧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則全佛智是眾生心,世間妄想皆從眾生心變。能變之心既是佛智,所變之境豈成實耶 ? 則了世間妄想皆空,終不起於異見分別,謂凡謂聖,謂有謂無等。又了世間妄想即如量智,不起異分別即如理智。如量觀俗,如理了真。又即體之相包含,是如量智。即相之體一味,是如理智。若理量雙消,方冥佛智。是以若欲真俗雙照,因果俱圓,不出如理如量之二智。

如佛性論云 : 此理量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眾生界自性清淨,名為無著,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觀無量無邊境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又此二智有二義,如理智為因,如量智為果,言如理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為果者,由此理故知,於如來真俗等法具足成就。又如理智者是清淨因,如量智者是圓滿因。清淨因者,由如理智,三惑滅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圓滿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圓滿(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故知成佛皆由二智,如理智者即一心之體為因,如量智者即一心之用為果。所以體用相即,因果同時,初後卷舒悉於一心圓滿,乃至法界顯於塵內,寶剎現於毛端,皆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若但證如理之旨,普賢大用不得現前,若唯行如量之宗,文殊正智不能究竟。具此二門,方明宗鏡。

一切萬法皆是心成,離心計度皆失宗旨。


問 : 唯心之體,前已略明。唯識之相,如何指示,性相雙辯方顯正宗,理事俱通,始祛邪執。

答 : 欲顯正宗先除邪執者故,須因事明理,會妄歸真。真是依妄之真因情說會,事是從理之事,破執言明。無執而理事俱虛,離情而真妄雙絕,瞖消而空華自謝,念息而幻境俄沉。今依諸聖於眾生界中,抱教迷宗,蓋非一二,撮其樞要,無先二空。以迷人空故,起我見之愚,受妄生死,以迷法空故,違現量之境,障淨菩提。所以我法俱空,唯從識變,今立第一心法,能變識有三,一第八異熟識變,二第七思量識變,三第六了別境識變。既唯識變,我法皆虛,因此二空故契會玄旨。以我空故煩惱障斷,以法空故所知障消。煩惱障斷故證真解脫,所知障斷故獲大菩提,然後行滿因門,心冥果海,則境識俱寂,唯一真空。

當知名相關鎖,非智鑰而難開,情想勾牽,匪慧刀而莫斷。應須責躬省己,策發進修,是以履圓通之人,豈墮絕言之見 ? 發菩提之者,不生斷滅之心。


問 : 大乘圓頓識智俱亡,云何却述緣生反論因果 ? 
答 : 經云:深信大乘,不謗因果。又云 :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夫唯識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識變故,諸法得生。以識為因。正果相者由種識故生諸分別法體之果,及異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諸佛,下及眾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撥無,墮諸邪網 ? 只為一切外道不達緣生,唯執自然,撥無因果。二乘眇目,但證偏空,滅智灰身,遠離因果。世間業繫無聞凡夫,五欲火燒,執著因果,盡成狂解,不體圓常。皆背法界緣起之門,悉昧般若無生之旨,今所論因果者,唯以實相為因,還用實相為果,但了平等一心故,終不作前後同時之見,若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圓因妙果。

華手經偈云 : 是心不在緣,亦不離眾緣,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若先因後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壞也。緣生之法不相續故,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如數一錢不數後錢,無後二者,一亦不成,為剎那不相續,剎那因果壞,多劫不相續,多劫因果壞。待數後錢時,前一始成。因果亦爾,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若爾者,如兩錢同數,無前無後,誰為一二 ? 誰為因果 ? 亦皆不成。如華嚴經因果同時者,俱無如是前後因果,及同時情量繫著,妄想有無,俱不俱,常無常等,繫著因果,但了法體非所施設,非因果繫,名為因果,非情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故經云 : 眾生界即佛界,如文殊以理會行,普賢以行會理,二人體用相徹,以成一真法界。

然此心是法界之都,無法不攝,非但凡聖因果,乃至逆順善惡同歸。若一一悟是自心,則事事無非正理,若上上機人則一聞千悟,斯皆宿習見解生知。若是中下之根,須憑開導,因他助發,方悟圓成。為此因緣,微細纂集。所以云 : 若有一微塵處未了,此猶有無明在,以不了處為障翳故,何况自身根門之內,日用之中,有無量應急法門全未明一。如生盲人,每日喫一百味飯,雖然得喫,設問總不知,若欲為未了之人,憑何剖析,只成自誑,反墮無知,自眼未開,焉治他目 ? 

是以善財首見文殊,已明根本智,入聖智流中,然後徧叅道友,為求差別智道,習菩薩行門。遇無厭足國王如幻法門,見勝熱婆羅門無盡輪解脫,尚乃迷宗失旨,對境茫然,故知佛法玄微,非淺智所及。何乃將蚊子足擬窮滄溟之底,用蜘蛛絲欲懸妙高之山。益抱慚顏,須伸懺悔。

是以般若海闊,入之者方悟無邊。法性山高,升之者乃知彌峻。伏自大雄應世,諸聖發揚,至像法初,則有馬鳴龍樹等五百論師,大弘至教。及像法中,復有護法陳那等十大菩薩,廣解深經,辯空有之宗,立唯識之理,悉是賢劫千佛,十剎能仁,同酬本願之懷,共助無緣之化,何乃持螢光而千日馭,捧布鼓而近雷門,不揆寡聞,退慚劣解,牛跡豈將大海齊量,腐草焉與靈椿等榮 ? 今此持論為成法器,深心好樂大乘之者

如大寶積經云 : 佛言 若有求大利益,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教者,時聞如是等甚深法已,應為如理者說,不為不如理者。為信者說,非不信者。仰惟叅玄之士,願稟佛言。深囑慕道之賢,同遵祖意。



問: 初祖西來,唯傳一心之法,迄至今日,云何著於言說,違背自宗 ? 
答 : 前標宗門中,已唯提大旨,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竊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云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今所錄者,為成前義,終無別旨,妄有披陳,此一心法門,是凡聖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 ? 故須三量定其是非(三量者 : 現量、比量、非量) ,真修匪濫,四分成其體用(四分者: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正理無虧,然後十因(隨說、觀待、牽引、攝受、生起、引發、定異、同事、相違、不相違十因)四緣(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 ,辯染淨之生處,三報(謂:現報、生報、後報)五果(異熟、等流、離繫、士用、增上五果) ,鑒真俗之所歸。則能斥小除邪,刳情破執,遂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非有非空,隨緣合道。若不達三量,真妄何分 ? 若不知四分,體用俱失。故知浪說心之名字,微細行相懵然不知,終不免心境緣拘,自他見縛,目下狐疑不斷,臨終津濟何憑 ? 所以般若是送神符,臨終能令生死無滯,只為盲無智眼,教觀不明,從無始已來,不能洞曉,違現量而失自心體,逐比非而妄認外塵,終日將心取心,以幻緣幻,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覺知,莫能暫省,今更不信,復待何時 ? 生死海深,匪慧舟而不渡,塵勞網密,非智刃而莫揮。


問 : 祖佛大意,貴在心行,採義徇文,只益戲論,所以文殊訶阿難云: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 爭如一念還原,深諧遺旨。
答 : 此為未知者說,不為已知者言,為未行者言,不為已行者說。若已知已行之者,則心迹尚亡,何待言說 ? 今只為初學未知者,己眼不開,圓機未發,須假聞慧以助初心。為未行者,但執依通,學大乘語,如蟲食木,猶奴數錢,乃至塵沙教門,皆為此之二等,因茲見諦,如說而行。且智慧之光,如日普照,多聞之力,猶膏助明,以劣解眾生,從無始來,受無量劫洞然之苦,只為迷正信路,失妙慧門,狂亂用心,顛倒行事,何乃盲無智照,翻嫌真實慧光,貧闕法財,更祛多聞寶藏。

如華嚴經云 : 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是以因聞顯心,能辯決定觀察之禪,因禪發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了達諸法如實之覺,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斯皆全因最初多聞之力,成就菩提。若離此宗鏡,別無成佛之門。設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 ; 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夫學般若菩薩,應須三省,若心不動,諸事寂然。如入楞伽經偈云 : 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不復起轉生,見世是自心,來者是事生,去者是事滅,如實知去來,不復生分別。又若執經論無益,翻成諸聖虛功,則西土上德聲聞,徒勞結集,此方大權菩薩,何假翻經。如抱沈痾之人,不須妙藥,似迷險道之者,曷用導師 ? 良醫終不救無病之人,導師亦不引識路之者,見與不見,全在心知,行之不行,唯關意密。實不敢以己,妨於上上機人,但一心為報佛恩,依教略而纂錄。如漏管中之見,莫測義天,似偷壁罅之光,焉禆法日 ? 今遵慈敕,教有明文,法爾沙門,須具三施,三施之內,法施為先,念念不忘利物,步步與道相應,究竟同歸,莫先宗鏡。

法華經云 : 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癡故。

金剛經云 : 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知心目開明,智日普照,光吞萬像,法界洞然。豈更有一纖塵而作障翳乎 ? 如是則空心不動,具足六波羅密。何者 ? 若不見一塵,則無所取,若無所取,亦無可與,是布施義,是大捨義,故經云 : 無可與者,名曰布施,如是則慳施同倫,取捨平等,不歸宗鏡,何以裁之。


問 : 何不依自禪宗,躡玄學正路,但一切處無著,放曠任緣,無作無修,自然合道,何必拘懷局志,徇義迷文,可謂棄靜求諠,厭同好異。
答 : 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專己見,不合圓詮。或稱悟而意解情傳,設得定而守愚闇證,所以後學訛謬,不稟師承,先聖教中,已一一推破。如云 : 一切處無著者,是以阿難懸知末法,皆墮此愚,於楞嚴會中,示疑起執,無上覺王,以親訶破。首楞嚴經云 : 阿難白佛言 : 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 : 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否 ? 佛告阿難 : 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像,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 ?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又所言放曠任緣者,於圓覺中,猶是四病之數。圓覺經云 :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 : 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 : 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况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如上所說,不唯作無著任緣之解,墮於邪觀,乃至起寂然冥合之心,皆存意地。

如有學人問忠國師云 : 不作意時,得寂然否 ? 答 : 若見寂然,即是作意。所以意根難出,動靜皆落法塵,故知並是執見修禪,說病為法,如蒸沙作飯,緣木求魚,費力勞功,枉經塵劫。且經中佛語幽玄,則義語非文,不同眾生情見麤浮,乃文語非義。又若執任緣無著之事,盡落邪觀,得悉檀方便之門,皆成正教。是以藥病難辯,取捨俱非,但且直悟自心,自然言思道斷,境智齊冺,人法俱空。向眾生三業之中,開佛知見,就生死五陰之內,顯大菩提。則了義金文,可為繩墨,實地知識,堪作真歸,故得智炬,增輝照耀十方之際,心華發艶,榮敷法界之中,如上所述,皆為有心成障,若乃離於妄心,自然合道。


問 : 本自無心,妄依何起 ? 
答 : 為不了本自無心名妄,若知本自無心,即妄無所起,真無所得。


問 : 何故有心即妄,無心即無妄。
答 : 以法界性空寂無主宰故,有心即有主宰,有主宰即有分劑,無心即無主宰,無主宰即無分劑,無分劑即無生死。


問 : 無心者,為當離心是無心,即心得無心 ? 
答 : 即心得無心。


問 : 即心是有心,云何得無心 ? 
答 : 不壞心相而無分別。

問 : 豈不辯知也 
答 : 即辯知無能所,是無心也,豈渾無用,始是無心 ? 譬如明鏡照物,豈有心耶 ? 當知一切眾生,恒自無心,心體本來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隨境鑒辯,皆是實性自爾,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謂眾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計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無心故,心恒是理 ; 即理無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動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眾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聖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純一道清淨,更無異法。當知但有心分別作解之處,俱是虛妄,猶如夢中若未全覺,所見纖毫亦猶是夢中事,但得無心,即同覺後絕諸境界,但有一微塵可作修證不思議解處,俱不離三界夢中所見。經云 : 無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記。

又經云: 若有眾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又且無心者,不得作有無情見之解,若將心作無,此即成有,若一切處無心,如土木瓦礫,此成斷滅,皆屬意根強知妄識邊事。是以稱不思議定者,以有無情見不及故。

所以圓覺經云 : 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問 : 既不得作有無之解,如何是正了無心 ? 
答 : 石虎山前鬥,蘆花水底沉。


問 : 前標宗不言法相,云何已下更用廣說事相法門。
答 : 若不先論其事相之表,何以辯其體性之原。如世間法,未見其海,爭識其波 ? 未見其山,寧諳其土 ? 今欲總別雙辯,理事具陳,不達事而理非圓,不了理而事奚立 ? 故云 : 理隨事現,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無礙。又從總出別,因別成總,不得別而何成總 ? 不因總而豈稱別,則理事總別,一際無差,只為今時,但唯執總滯理,見解不圓,法眼將明而不明,疑心欲斷而非斷,皆是理事成礙,總別不通故。四弘誓願云 : 法門無邊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何乃虛擲寸陰,頓違本願,守愚空坐,辜負四恩,若愚癡人不分菽麥,似牛羊眼,罔辯方隅。現今對境尚不圓明,臨終遇緣焉能甄別 ? 直須達事通理,徹果窮因,無一法而不明,無一塵而不照,則見聞莫能惑,境界不能拘。


故法華經云 :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故知一心實相悉是諸法,諸法所生,皆從現行善惡熏習。第八識含藏種子為因,發起染淨差別報應為果,若不微細剖析,問答決疑,則何由到一心總別之原,徹八識性相之際。古德云 : 提綱意在張網,不可去網存綱,舉領意在著衣,不可棄衣取領。若祗集而不敘,如無綱之網,若祗敘而不集,如無網之綱。故知理事雙明,方通圓旨,教觀齊運,始達一乘。且如等覺菩薩,妙果將圓,却入幻網門,倒學凡夫事,習世間三昧,具工巧神通。今之所宗,且明大旨,須先立後破,以洗清塵,然即破立同時而無所破,不同權教定執教相之有門,寧比小乘唯證析法之空理 ? 今則以別成總,將偏顯圓,別成總而一際無差,偏顯圓而萬法齊旨,開合自在,隱顯無方,若執之,成萬有之瘡疣,若定之,為四魔之根蔕(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 ,况百法明門,大乘菩薩初地方了,乃至十方諸佛本後二智俱證俱緣。若不證唯識之性,不成根本智,無成佛之期,若不了唯識之相,不成後得智,闕化他之行。此唯識百法者,乃是有為無為真俗一切法之性相根本。所以經云 : 若不證真如,焉能了諸行 ? 若不證唯識真如之性,焉能了唯識百法之行相 ? 故云 : 根本智證百法性,後得智緣百法相。

大乘起信論云 : 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


問 : 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據理但應正念真如,何假復脩一切善行,教一切眾生 ? 
答 : 不然。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礦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復如是,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法。

如首楞嚴經云 :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是以若偏執相而成妄,定據性而沉空。今則性相融通,真妄交徹,不墮斷常之見,能成無盡之宗。故知若欲深達法原,妙窮佛旨者,非上智而莫及,豈下機而能通 ? 所以法華經偈云 :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又華嚴經云 : 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菩薩亦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然雖萬行磨鍊,皆是自法所行。如先德云 : 一切佛事,無邊化門,皆依自法融轉而行,即自心中有真如體大,今日體解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了達引出報身,由心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乃至十波羅密,一切塵沙萬行,但是自心中引出,未曾心外得一法,行一行,若言更有從外新得者,即是魔王外道說。

夫欲顯正宗,先除邪執。百法鈔云 : 破邪執者,即二邊之邪執,總有三種二邊,一外道斷常二邊,如有外道一向執常,即四徧常論等是。此即常見邊。又有外道一向執斷,即七斷滅論是,此即斷見邊。第二小乘假實二邊,或有小乘一向執假,即一說部等,執一切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即是著假邊。又有小乘一向執實,即薩婆多及犢子部等,執諸法皆實,即是著實邊。第三大小乘空有二邊,即小乘有部等,執心外有法,是著有邊,大乘清辯菩薩等,撥菩提涅槃悉無,即是著空邊。顯中道者有二,一假施設中道,二真實中道。

真實中道有三,一者能證淨分依他,是其妙有,智起惑盡名曰真空,妙有真空正處中道。二者能證有為,是其妙有,所證真理名曰真空,妙有真空正處中道。三者唯於法身上說本來實性,名為妙有,即此實性便是真空,妙有真空正處中道。

二假施設中道者,即佛於後得智中而假施設,亦有三種,一者不斷不常中道,謂佛經中說有異熟識為總報主,此陰纔滅,彼陰便生,即是不斷,又說生滅不定,名曰無常,即是不常。不斷不常,正處中道。此破外道斷常二邊。二者不假不實中道者,謂佛經中說一切色心從種而生者,即是不假,依此分位或有相形即是不實,稱實而談,正處中道。此破小乘假實二邊。三者不有不無中道,謂經說 : 我法徧計即是不有,依圓妙有,即是不無,離有離無,正處中道。此破大小乘空有二邊。是以欲執二邊之情,即背中道之理,纔作四句之解,便失一乘之門。

須知非離邊有中,亦非即邊是中,若離邊求中,則邊見未冺,若即邊是中,中解猶存。是以難解難知,唯深般若,執之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之。了之若清凉池,諸門皆可入矣。故知法無定相,迴轉隨心,執即成非,達之無咎。如四句法,通塞由人,在法名四句,悟入名四門。妄計名四執,毀法名四謗。是知四句不動,得失空生,一法無差,升沉自異。


又唯心訣破一百二十種邪見云 : 或和神養氣而保自然,或苦質摧形而為至道,或執無著而椿立前境,或求靜慮而伏捺妄心,或刳情滅法以凝空,或附影緣塵而抱相,或喪靈原之真照,或殞佛種之正因,或純識凝神,受報於無情之地,或澄心冺色,住果於八難之天,或著有而守乾城,或撥無而同兔角,或絕見而居闇室,或立照而存所知,或認有覺是真佛之形,或效無知,同木石之類,或執妄取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或妄緣趣解脫之門,似撥波求水,或外騁而妄興夢事,或內守而端居抱愚,或宗一而物像同如,或見異而各立法界,或守愚癡無分別而為大道,或尚空見排善惡而作真脩,或解不思議性作頑空,或體真善妙色為實有,或脩沉機絕想同有漏之天,或學覺觀思惟墮情量之域,或不窮妄性作冥初之解,或昧於幻體,立空無之宗,或認影像而為真,或捨虛妄而求實,或詺見聞性為活物,或指幻化境作無情,或起意而乖寂知,或斷念而虧佛用,或迷性功德而起色身之見,或據畢竟空而生斷滅之心,或執大理而頓棄莊嚴,或迷漸說而一向造作,或據體離緣而堅我執,或忘泯一切而守己愚,或定人法自爾而墮無因,或執境智和合而生共見,或執心境混同,亂能所之法,或著分別真俗,縛智障之愚,或守一如不變而墮常,或定四相所遷而沉斷,或執無脩而祛聖位,或言有證而背天真,或躭依正而隨世輪迴,或厭生死而喪真解脫,或迷真空而崇因著果,或昧實際而欣佛厭魔,或著隨宜所說而守語為真,或失音聲實相而離言求默,或宗教乘而毀自性之定,或弘禪觀而斥了義之詮,或鬬奇特而但願出身俄沉識海,或作淨潔而唯求玄密,反墮陰城,或起殊勝知解而剜肉為瘡,或住本性清淨而執藥成病,或尋文採義而飲客水,或守靜居閒而坐法塵,或起有得心,談無相大乘,或運圖度想探物外玄旨,或廢說起絕言之見,或存詮招執指之譏,或認動用而處生滅根原,或專記憶而住識相邊際,或安排失圓覺之性,或縱任虧入道之門,或起身心精進而滯有為,或守任真無事而沉慧縛,或專繫念勤思而失於正受,或效無礙自在而放捨修行,或隨結使而恃本性空,或執纏蓋而妄加除斷,或保重而生法愛,或輕慢而毀佛因,或進求而乖本心,或退墮而成放逸,或語證相違而虧實地,或體用各據而乖佛乘,或欣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或冺緣而厭假,違法爾之門,或著我見而昧人空,或迷現量而堅法執,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見,或信不兼解,而長無明,或云人是而法非,或稱境深而智淺,或取而迷法性,或捨而乖即真,或離而違因,或即而亡果,或非而謗實,或是而毀權,或惡無明而背不動智門,或憎異境而壞法性三昧,或據同理而起增上慢,或貶別相而破方便門,或是菩提而謗正法輪,或非眾生而毀真佛體,或著本智而非權慧,或迷正宗而執化門,或滯理溺無為之坑,或執事投虛幻之網,或絕邊冺迹,違雙照之門,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或定慧偏習而焦爛道芽,或行願孤興而沉埋佛道,或作無作行,修有為菩提,或著無著心,學相似般若,或趣淨相而迷垢實性,或住正位而失俗本空,或立無相觀而障翳真如,或起了知心而違背法性,或守真詮而生語見,服甘露而早終,或敦圓理而起著心,飲醍醐而成毒。已上略標一百二十種邪見,並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捏目生華,迷頭認影。若敲冰而索火,如緣木以求魚,畏影逃空,捫風捉電,苦非甘種,沙豈飯因 ? 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會,盡迷方便,悉入見纏,不達正宗,皆投見網,所以天魔外道,本無其種,脩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絲毫見處不亡,皆成外道。

如華嚴論云 : 見在即凡,情亡即佛。祖師云 :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法華經云 : 此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是以若實悟宗之人,尚不得無見無解,豈可更隨言執意,而起有見有解乎。

佛藏經云 : 佛言 : 一切諸見,皆從虛妄緣起,舍利弗,若作是念: 此是正見。是人即是邪見。舍利弗,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悉斷一切諸語言道,如虛空中,手無觸礙,諸沙門法,皆應如是。又云 : 佛言 : 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是一義,所謂離也。何等為離 ? 離諸欲諸見。欲者即是無明,見者即是憶念。何以故 ? 一切諸法,憶念為本,所有念想即為是見,見即是邪。是以若能離見,即成諸佛,十方稽首,萬類歸依。如中觀論云 : 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若入宗鏡,正解分明,體用相含,心境交涉,空具德而徹萬有之表,事無礙而全一理之中。又若究竟欲免斷常邊邪之見,須明華嚴六相義門,則能任法施為,自亡能所,隨緣動寂,不壞有無,具大總持,究竟無過矣。此六相義,是辯世間法自在無礙,正顯緣起無分別理,若善見者,得智總持門,不墮諸見。不可廢一取一,雙立雙亡。雖總同時,繁興不有,縱各具別,冥寂非無。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無心會。詳法界內,無總別之文,就果海中,絕成壞之旨。今依因門智照,古德略以喻明。

六相義者 : 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總相者,譬如一舍是總相,椽等是別相。椽等諸緣和同作舍,各不相違,非作餘物,故名同相。椽等諸緣遞互相望,一一不同,名異相。椽等諸緣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名壞相。又椽即是舍,為椽獨能作舍,若離椽,舍即全不成故,若得椽時,即得舍故。所以椽非是少力共成,皆是全力故。舍既即是椽,餘瓦木等,總並是椽,若却椽,即舍無故,舍壞故,不名瓦木等。是故瓦木等即是此椽也。若不即椽者,舍即不成,椽瓦木等皆不成。今既並成,故知相即耳。椽即瓦木等,一椽既爾,餘一切緣例然,是故一切緣起法不成,即已成也。

別相者,椽等諸緣別於總故。若不別者,總義不成。由無別時,即無總故,以因別而得總故是,故別者以總為別也。如椽即舍故名總相,即是椽故名別相。若不即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例如若不即總,不名別,若不即別不名總。

是故真如一心為總相,能攝世出世間一切法故。約攝諸法得總名,能生諸緣成別號。法法皆齊為同相,隨相不等稱異門。建立境界故稱成,不動自位而為壞。又云 : 一總相者,一合多德故。二別相者,多德非一故。三同相者,多義不相違故。四異相者,多義不相似故。五成相者,由此諸義緣起成故。六壞相者,諸緣各住自性,不移動故。此上六相義門,是菩薩初地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能入法界之宗,不墮斷常之見。若一向別,逐行位而乖宗。若一向同,失進修而墮寂。所以位位即佛,階降宛然,重重鍊磨,本位不動。斯則同異俱濟,理事不虧,因果無差,迷悟全別。欲論大旨,六相還同夢裏渡河。若約正宗,十地猶如空中鳥跡。若約圓修,斷惑對治,習氣非無,理行相資,闕一不可。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道無虧。普賢以行會理,根本之門不廢。如上微細擇見真實識心,可謂教觀相應,境智冥合,正助齊運,目足更資,則定可以繼先德之遺徽,紹覺王之後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