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御錄 宗鏡大綱 卷三

御錄   宗鏡大綱  卷三


問:無性理同,是何宗攝?


答:法性宗攝。如古師云:「法性有體,是法

相宗義。事上無體,是法性宗義。」

問:若一切法,實無性者,不得教意之人,恐

成斷見。


答:若有性故,一法不成。以無性故,諸緣並

立。於無性中,有、無俱不可得,豈成斷、常

之見耶。如《大般若經》云:佛言:「善現!

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一切法,皆

以無性為自性。於自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

得,不應於此執有、無性。」故知,既不可執

有,亦不可執無,以自性中無有、無故,所說

有、無之法,皆是破執入法之方便。

故先德云:「用無所得為方便者,有二:


一、以無所得,導前隨相,則涉有,不迷於

空,為入有方便。


二、假無得以入有,不存無得。即無得,亦是


方便。此為入空之方便。」


是以無得相空、無作人空、無際性空,此三相

盡,法界理現。

故菩薩不壞空而常有;染、淨之法宛然,不礙

有而常空;一真之道恒現。如是雙照,方入甚

深。

如《寶聚經》中,佛告迦葉:「有者是一邊,

無者是一邊。如是等彼內地界,及外地界,皆

無二義。諸佛如來,實慧證知,得成正覺,無

二一相,所謂無相。」


是以先德云:「謂諸宗計,多說但空自性,不

空於法。如法相宗,但無遍計,非無依他。」


今既無性緣生故有,有體即空;緣生無性故

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徹,方是真空妙有。


又約緣起法,有二:


一、無相如空,則蕩盡無有,是相空。


二、無自性如幻,則業果恒不失,即性空。


以相空,故萬法體虛,了無所得。以性空,故

不壞業道,因果歷然。以此性、相二空,方立

真空之理。是則,非初、中、後際,終、始宛

然,無能造作人,報應非失。故知無性理成,

法眼圓照,更無一法,有實根由。


今更引證廣明,成就宗鏡。


夫真、俗二諦,一切諸法,不出空、有。


空、有之法,皆從緣生。緣生之法,本無自

體,依心所現,悉皆無性。以緣生故無性,以

無性故緣生。以此緣、性二門,萬法一際平

等。


是以《華嚴記廣釋》云:「謂緣生故有,是有

義。無性故空,是空義。


二義是空、有所以,謂無性故有,是有所以;

緣生故空,是空所以。


所以,即是因緣。謂何以無性,得成空義?由

從緣生,所以無性。是故緣生,是無性空之所

以也。何以緣生得為有義?特由無定性故,方

始從緣而成幻有。是故無性,是有所以。」


若將四句,總望空、有,則皆名所以。故云

「緣生故名有,緣生故名空;無性故名有,無

性故名空。」


良以諸法,起必從緣。從緣有故,必無自性。

由無性故,所以從緣。緣有性無,更無二法。

而約幻有,萬類差殊,故名俗諦。無性一味,

故名真諦。


無性緣生故空者,並離斷見。謂定「有」,則

著「常」;定「無」則著「斷」,今緣生故

空,非是定無。無性故空,亦非定無。


定「無」者,一向無物,如龜毛、兔角。今但

從緣生無性,故非定無。


無性緣生故有者,並非常見。常見之有

「有」,是定「性有」。今從「緣有」,非定

「性有」,況由無性有,豈定有耶!


從緣無性,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非真

故。亦云幻有,亦名妙有。以非有為有,故名

妙有。又幻有,即是不有有。


《大品經》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故,非有

非不有,名為中道,是幻有義。


真空是不空空者,謂不空與空,無障礙故,是

故非空、非不空,名為中道,是真空義。


《菴提遮女經》偈云:「嗚呼!真大德!不知

實空義,色無有自性,豈非如空也。空若自有

空,則不容眾色。空不自空故,眾色從是

生。」


復有四義:

一、真空必盡幻有,是無性故空義。

二、真空必成幻有,是無性故有義。

三、幻有必覆真空,是緣生故有義。

四、幻有必不礙真空,是緣生故空義。

然此空、有,二而不二,須知四義,兩處名

異。

一、真空必盡幻有,是真空上空義。

二、真空必成幻有,是真空上不空義。

三、幻有必覆真空,是幻有上有義。

四、幻有必不礙真空,是幻有上非有義。

又須知 有非有,空非空。今此空有無礙,

即是

非空非有無礙,舉一全收。

若以真同俗,唯一幻有。

若融俗同真,唯一真空。

空、有無二,為雙照之中道。

非空、非有無二,為雙遮之中道。

遮照一時,存、泯無礙,故云離相離性,無障

無礙,無分別法門,以幻有為相,真空為性。


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為性。

又別顯為相,總融為性。今互奪雙融,

並皆離也。無分別法,

但約智說,唯無分別智,方究其原。


謂難思妙旨,非情所知。


故云:性海無涯,眾德以之繁廣。緣生不測,

多門由是圓通。莫不迴轉萬差,卷舒之形隨

智,鎔融一際,開合之勢從心,照不失機,縱

差別而恒順。用非乖體,雖一味而常通。




《肇論》云:「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

會,一義耳!何則?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

會而生,則未生無有。未生無有,緣離則滅。

如其真有,有則無滅。以此而推,故知,雖今

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

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

相』。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

無』。


言不有不無者,

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


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

有既不有,則無無也。


夫不存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


是以,聖人乘真心而理順,則無滯而不通;

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

無滯而不通,故能混雜致淳;

所遇而順適,故則觸物而一。

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

不能自異故,知像非真像;

像非真像,則雖像而非像。

然則,物我同根,是非一氣,潛微幽隱,

殆非情之所盡。

故知,

若乘真心而體物,則何物而不歸。


齊一氣以觀時,則何時而不會。何時而不會,

則知觸境之無生。


何物而不歸,則見物性之自虛矣!

若任情所照,曷能盡其幽旨乎!


若不悟宗,難逃見跡。纔入此宗,自然融即。

謂先明其起處,知自心生。

既從心生,則萬法從緣,皆無體性,

必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

悉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

但論空有,則廣明諸法。

何者?以空有管一切法故。

此空有二門,亦是理、事二門,

亦是性、相二門,亦是體、用二門,

亦是真、俗二門,

乃至總、別,同、異,成、壞,理、量,權、

實,卷、舒,正助、修性,遮、照等,或相

資、相攝,相是、相非,相遍、相成,相害、

相奪,相即、相在,相覆、相違,一一如是,

各各融通。今以一心無性之門,一時收盡,名

義雙絕,境觀俱融,契旨忘言,咸歸宗鏡。是

以,須明行相,名義差別,方能以體性融通。

若不先橫豎鋪舒,後何以一門卷攝。


如上微細剖析,廣照空、有二門,可謂得萬法

之根由,窮諸緣之起盡。此有無二法,迷倒所

由,九十六種之邪師,因茲而起。六十二見之

利使,從此而生。菩薩尚未盡其原,凡夫安能

究其旨。


所以《寶性論》云:空亂意菩薩,於此真空妙

有,猶有三疑:


一、疑空滅色,取斷滅空。

二、疑空異色,取色外空。

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


《大智度論》偈云:「有、無二見滅無餘,諸

法實相佛所說。」


《淨名經》云:「有、無二見,無復餘習。」


又偈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

生。」


何者?若時機因緣執有,則說空門;若時機因

緣著空,遂談有教。為破有故,不存空,因治

空故,不立有。故說有而不有,言空而不空。

破立一際,遮照同時。


故知真空難解,應須妙得指歸,若隨空有之

文,皆墮邪見。

如《無生義》云:經言:「持心如虛空者,非

是斷空。由有妙神,即有妙識思慮。」


《華嚴經性起品》作十種譬喻:明法身佛有

心。大師言:雖有妙神,神性不生,與如一

體。譬如:凌還是水,與水一體,水亦有凌

性。若無凌性者,寒結凌則不現。如中亦有妙

神,性同如,清淨則現,不淨不復可見。乃至

如師主姓傅,傅姓身內覓不得,身外覓不得,

中間覓不得。當知傅姓是空,而非是斷空之

空,以傅姓中,含有諸男女,故言性空,異於

虛空。佛性是空,諸佛法身不空。


如上空、有二門,約廣其義用,遂說存泯開

合。

若破其情執,乃說,即、離,有、無。設


當見性證會之時,智、解俱絕。

如《泯絕無寄觀》云: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

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

可。不可亦不可,此語亦不受。迥絕無寄,

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謂行境。

何以故?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乃至若不洞明前解,無以躡成此行。

若不解此行法,絕於前解,無以成其正解。

若守解不捨,無以入茲正行。

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絕。


古釋云:空若即色者,聖應同凡見妄色,凡應

同聖見真空,又應無二諦。空若不即色者,見

色外空,無由成於聖智,又應凡聖永別,聖不

從凡得故。又色若即空者,凡迷見色,應同聖

智見空,又亦失於二諦。色不即空者,凡夫見

色應不迷,又所見色長隔真空,應永不成聖。


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者,真空理性

本自如然,但以迷之,動念執相。所以若言:

即與不即,皆落是非。瞥掛有無,即非正念。

故云:纔有是非,紛然失心。


問:凡涉有無,皆成邪念,若關能、所,悉墮

有知,如何是無念而知?


答:瑞草生嘉運,林華結早春。


問:

修行契悟,法乃塵沙,

云何獨立一心為宗,而稱絕妙?


答:

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觸途成壅。

若不得唯心之訣,正信無由得成。

斯宗,千門自闢,道不待求而頓現,

行弗假修而自圓。

所以真覺大師歌云: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慈忍力」

以此無生一門,一成一切成,乃至三身、四

智、八解、六通、無漏無為普賢萬行,悉於無

生,一時圓滿。



《寶藏論》云:「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

非瑩,法爾天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萬物

無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橫,恒沙

而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

以無價之寶,隱於陰入之坑。」是以體之,即

妙即神,顯無價之寶。迷之,成粗成昧,墮陰

入之坑。遍覽圓詮,釋之莫盡,仰唯諸聖,讚

之靡窮,可謂入道玄關,成佛妙訣。乃至凡聖

因果,行位進修,不離此心,而得成辦。契同

心性,何德不收?以一切法,隨所依住,皆於

一心,頓圓滿故。如斯之事,豈非絕待之妙

耶!



如《還原觀》云:一塵出生無盡遍,一塵之

內,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

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

彼、即此,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

即非情,即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即十身

(菩提身、願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

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


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

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經頌云:一切法門

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次第展轉成,

此無礙人方得悟。


問:據其所說,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

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時修學之徒,

云何曉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且於一塵之

上,何者是染?云何名淨?何者名真?若為稱

俗?何者名生死?何者名涅槃?云何名煩惱?

云何是菩提?云何名小乘法?云何名大乘法?

請垂開決,聞所未聞。


答:大智圓明,睹纖毫而觀性海。真源朗現,

一塵之處以眺全身。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

前後。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

是染也;由塵相空無所有,即淨也。


由於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

緣生幻有,即是俗也。


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也;由觀塵生

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涅槃也。


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即煩惱也;由塵

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即菩提也。


由塵相體無遍計,即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

滅,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


如是略說,若具言之: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

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箇塵字,而為

解釋,宜深思之!


經頌云: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

依此義理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也。


所言即者,現今平等。故此一心法門,如鏡頓

現,不待次第。如印頓成,更無前後。一見一

切見、一聞一切聞,不俟推尋。若待了達而

成,皆為權漸。若能觀於心性之一,則是一道

甚深。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一,千佛同轍,

今古不易之一道也。又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

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若諦了

之,一切在我,昇沈去住,任意隨緣,示聖現

凡,出生入死,變化難測。運無作之神通,隱

顯同時。闡如幻之三昧,是非冥合。逆順同

歸。語默卷舒,常順一真之道。治生產業,不

違實相之門,運用施為,念念而未離法界,行

住坐臥,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信之人,對面

千里。


問:此宗所悟,還有師否?


答:此是自覺聖智、無師智、自然智之所證

處,不從他悟。自證之時,法從心現,不從外

來,故無師契,而能自得阿耨菩提。


問:若言無師自證者,即墮自然之計。執從他

解者,仍涉因緣之門。且大道之性,非是自

然,亦非因緣。云何開示而乖道體?

答:為破他求,故說須自證。為執自解,故從

他印可。若當親省之時,迷、悟悉空、自、他

俱絕,非限量之所及,豈言論之能詮。

何以故?離一切限量分別故。明知說自說他、

言得言失者,若約聖教,則是隨世語言,破執

方便。若依意解,盡是限量分別,不出情塵。

但不執教以徇情,則方見性而達道。


問:

初心學人,悟入此宗,信解圓通,有何勝

力?

答:

若正解圓明,決定信入,有超劫之功。

獲頓成之力,雖在生死,常入涅槃。

恒處塵勞,長居淨剎。現具肉眼,而開慧眼

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

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菩提妙果,弗假

修而自圓。乃至等冤親、和諍論、齊凡聖、泯

自他、一去來、印同異、融延促、混中邊,世

出世間,不可稱、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之

力,莫能過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

大乘力,亦名法力,亦名無住力。所以先德釋

云:「無住力持者,則大劫不離一念。」有剎

那成佛之功,頓截苦輪之力。


金光明經疏云:「如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道

理。心智之光明,能發智照理,故心是光。若

心癡闇,體則憔悴。心有智光,膚色充澤。」

故云:「般若大,故色大,般若淨故色淨,即

是明也。」。「知一切法,無一切法」為明。

是以,若於宗鏡,纔有信入,便生圓解,能發

真正菩提心,更無過上。

是無等等心,是最勝心,是最實心。


止觀云:「發此心者,能翻一一塵勞門,即是


八萬四千諸三昧門。無明轉,即變為明,如融


冰成水,更非遠物,不餘處來,但一念心,普


皆具足。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若謂無

者,即妄語。若謂有者,即邪見。不可以心

知,不可以言辯。眾生於此不思議不縛法中,

而思想作縛。於無脫法中,而求於脫。是故,

起大慈悲,興四弘誓,拔兩苦(世間苦 . 出世

間苦)與兩樂(世間樂 . 出世間樂)。故名非

縛、非脫,真正菩提心。」


若一發此心,功德無際,念念圓滿十波羅蜜

(施、戒、忍、進、禪、慧、方、願、力、

智)。

故《淨名經》云: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今宗鏡,正為開示此心,一一搜窮,重重引

證。普為一切法界含生,凡有心者,願皆信

受。纔得信入,法爾自然,發此無上菩提之

心。便坐道場,行同體大悲,起無緣慈化。是

以十方諸佛,讚了此心,能發菩提者,功德無

盡。此論開發信入,功德無邊,若但見聞,設

不信樂,尚種善根,無空過者。


如《華嚴經》云:「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

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

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

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

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

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

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

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

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

究竟故。

所以《華嚴初發心功德品》頌云:菩薩發心功

德量,億劫稱揚不可盡。又頌云:所說種種眾

譬喻,無有能及菩提心,以諸三世人中尊,皆

從發心而得生。


又經云:初發心,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

等。若起一普賢行時,即遍一切行、一切位、

一切德、一切法、一切處、一切時、一切因、

一切果,窮盡法界,具足一切,猶如帝網。


是以,此宗鏡錄中,並是稱性而談,約本而

說。因果皆實,理事俱真。以是圓滿之宗、普

門之法,見普法故,名為普眼。


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稱性,同時具足。眼

外無法,乃稱普眼,亦名普眼經。遂令見聞之

人,皆同性得,以此性無盡,則所益何窮。可

示後賢,同繼斯種。所以《如來藏經》中,校

量功德,恒沙寶臺,供養所不能及。以七寶是

限量之財,供養乃有為之福。若持此經者,則

一乘常住之寶,真如無盡之福,如法界比微

塵,豈可校量乎!


所以《仁王經》云:能起一念清淨信者,是人

超過百劫千劫、無量無邊、恒河沙劫一切苦

難,不生惡趣,不久當得無上菩提。

是以,了心無作,即悟業空。觀業空時,名為

得道。其道若現,何智不明。心智明時,於行

住坐臥四威儀中,法爾能現自利利他之力。


故法華經偈云:「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問:目心為鏡,有何證文?

答:《大乘起信論》云:覺體相者,有四種大

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一、如實空鏡。二、因熏習鏡。三、法出離

鏡。四、緣熏習鏡。


如是四種本覺大義,遍一切眾生界、一切二乘

界、一切菩薩界、一切如來界中,無不住處,

無不照處,無不通處,無不至處,具足圓滿。




一、空鏡,離一切外物之體。


二、不空鏡,謂體不無,能現萬像。


三、淨鏡,謂已磨治,離塵垢故。


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


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

又初二,就因隱時說。

後二,就果顯時說。

又前二,約空不空。後二,約體用。


如佛地經云:復次,妙生!大圓鏡智者,如依

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

識,眾像影現。

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

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如是如來,懸

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

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於染、淨。為欲取淨,捨

諸染故。


《大涅槃經》云:若能聽受是《大涅槃

經》。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

譬如:男女於明淨鏡,見其色像,了了分明。

大涅槃鏡,亦復如是,菩薩執之,悉得明見大

乘經典甚深之義。


又云:

何等名為《伊帝目多伽經》?乃至拘那牟尼佛

時,名曰:法鏡。是知古佛,皆目此為鏡,

以教法萬義,真、俗萬緣,無不於中顯現故。




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淨鏡。攝一切法,故稱

調御佛智藏,故名般若德。是知諸聖,皆目心

為鏡,妙盡其中矣!

《大乘千缽經》云:諦觀心境,照見心性,唯

照唯清、唯照唯淨,遍觀十方,廓周法界,朗

然寂靜,無有障礙。


所以先德云:此真如性,猶如明鏡,萬像悉於

中現。

又一切萬法有二:

一、

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

二、

分別所現,如影像故。



由初義,故為能現,由後義,故為所現。

故一切法,互為鏡像,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

又明鏡,只照其形,不照其心。只照生滅,不

照無生。但照世間,不照出世。有形方照,無

形不照。

且如心鏡,洞該性地,鑒徹心原,遍了無生,

廣明真俗。有無俱察,隱顯咸通。優劣懸殊,

略齊少喻。


先德云:如大摩尼寶鏡,懸耀太虛,十方色

相,悉皆頓現。而此鏡性淨光,無有影像。諸

佛法身,亦復如是。澄徹清淨,而無影像,以

昔大悲不倦,隨眾生業緣,感應差別,普現一

切色身三昧。眾生聞見,無不蒙益。


諸佛以無漏金剛心為身,普現一切眾生界,但

為煩惱習氣所覆,無體不現,如瓶內淨,燈光

不滅,名如來藏,亦名功德藏,亦名無盡藏。


諸祖共傳,諸佛清淨自覺聖智,真如妙心,不

同世間文字所得。何以故?無礙解脫,是一真

法性,不與世間、出世間所共故。



經云:無比是菩提,不可喻故。若有悟斯真實

法性,此人則能了知三世諸佛及一切眾生,同

一法界,本來平等,常恒不變。諸佛一切時

中,離觀相故。經偈云:心淨已度諸禪定。是

以心淨故,則孤光一照,萬慮全消。如闇室懸

燈,重雲見日。如古德偈云:安知一念蒙光

處,億劫昏迷滅此時。故云:法有應照之能,

故況之以鏡。教有可傳之義,故喻之於燈。可

謂:慧月入懷,靈珠在握,法界洞徹,無不鑒

矣!



才命論云:心徹寶鏡。


注云:夫心以鑒物,庶品不遺。洞徹幽明,同

乎寶鏡。


又莊子云:志人之心,若鏡也。


又如世間之鏡,尚照人肝膽,何況靈臺心鏡,

而不洞鑒耶!


所以昔人云:不遊大海,未睹沃日之奇,不仰

太山,靡覿干霄之狀。


如未臨宗鏡,焉識自心。恢廓而體納太虛,澄

湛而影含萬像。


不信入者,莫測高深。故真覺大師歌云: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像森羅

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是故,依此《起信論》四種空鏡義,遂乃廣錄

祖教,顯現一心,證成宗鏡。


所以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者,有法者,

謂一心法。若人能解此法,必起廣大信根故。

信根既立,即入佛道。以成佛道故,離二現

行。云何現行?


一者、凡夫現行生死,成雜染事。


二者、二乘現行涅槃,失利樂事。


縛、脫雖殊,俱迷宗鏡。今成佛道,無二現

行,圓證一心,具摩訶衍。以大智故,不住生

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作一種之光明,為

萬途之津濟。


問:宗鏡廣照,萬法同歸,是此鏡義否?


答:若凡若聖,說異說同,皆是鏡中之影像。

此唯一鏡,圓極十方,鏡外無法,彼我俱絕。


古德云:若言眾生心性,同諸佛心性者,別教

也。圓教心性,是一寂光,無彼無此。極十方

三世佛及眾生邊際,成一大圓鏡。但是一鏡,

無有同異也。佛及眾生,一鏡上像耳!


問:此宗鏡中,如何信入?

答:但不動一心,不住諸法,無能、所之證,

亡智解之心,則是無信之信,不入之入,人、

法二空,心境雙寂。故知若有能證,則為有

人;若有所證,則為有法。以唯一真法界故,

則心外無法。不可以法界,更證法界。是以此

錄,削去浮華,唯談真實。不依名字,直顯心

宗。


問:所度之機無量,能度之法無邊。立五行門

(聖行、梵行、嬰兒行、病行、天行),張八教

網(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何

乃以心標宗,能治一切?


答:方便有多門,則遐張八教之網。歸源性無

二,乃高峙一心之宗。如千方,共治一病;萬

義,俱顯一心。令不執見徇文,失真法之味。

所冀研心究理,得正覺之原。此一心法門,橫

通豎徹,攝盡恒沙之義,故號總持。能為萬法

之宗,遂稱無上,若但論事行,失佛本宗。


釋論云:持戒為皮,禪定為血,智慧為骨,微

妙善心為髓。是以,能說此法門者,是徹佛真

心,施於己髓矣。實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

痊。巧度之門,何機而不湊。洗除心垢,拔出

疑根,言言盡契本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

金剛之句,塵塵具祕密之門。如《入法界體性

經》云:文殊言:「諸法性不壞,是故名金剛

句。」


《勝天王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一切境

界,無有一法,不通達者。修行如是智波羅

蜜,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觀察,從初發

心至入涅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

界。一切境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

故。不見我能修及所修法,無二無別,自性離

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智般

若波羅蜜。」


《思益經》云: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

丘,從座起者。汝當為作方便,引導其心,入

此法門,令得信解離諸邪見。」


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

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

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

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

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

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

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

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

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

虛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

有名字,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眾生,邪

見、外道,徒生厭離,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

中,未曾暫出。」


故《密嚴經》偈云:「如飯一粒熟,餘粒即可

知,諸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饡酪者,

嘗之以指端,如是諸法性,可以一觀察。」


《楞伽經》偈云:「譬如鏡中像,雖見而非

有,於妄想鏡中,愚夫見有二。」



問:一心平等,理絕偏圓,云何教中,又說諸

法異?


答:隨情說異,雖異而同;對執說同,雖同而

異。將同破異,將異破同,雖同雖異,非異非

同。皆是俯順機宜,善權方便。


《大涅槃經》云: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嬰孩得

病,是女愁惱,求覓良醫,良醫既至,合三種

藥,酥、乳、石蜜,與之令服。因告女人,兒

服藥已,且莫與乳,須藥消已,方乃與之。


是時,女人即以苦味,用塗其乳,語其兒言:

『我乳毒塗,不可復觸。』其兒渴乏,欲得乳

母,聞毒氣,便捨遠去。


其藥消已,母乃洗乳,喚子與之。是時小兒,

雖復渴乏,先聞毒氣,是故不來。母復告言:

『為汝服藥,故以毒塗,汝藥既消,我已洗

竟,汝便可來,飲乳無苦。』其兒聞已,漸漸

還飲。


經合譬意,譬無我等,猶如毒塗,說如來藏,

如喚子飲,或時說我,或說無我,皆為適機,

如彼塗洗。


如《義海》云:「謂塵事相,是異;剋體唯

法,是無異,只由法體不異,即異義方成。以

不失體故,只由塵事差別,即不異義方成,以

不壞緣,方言理也。」


故經云:「奇哉世尊!於無異法中,能說諸法

異。」


森羅雖異,不能自異,虛空雖同,不能自同。

以無體故,法法常生。以無用故,塵塵恒寂。

皆是世間分別,眾生妄情,於平等法中,自生

差別,向無二相處,強立多端。猶若畫師,邈

成高下之相狀,或如金匠,鍛出大小之器形,

萬法體常虛,但唯自心變。


《大莊嚴論》偈云:「譬如工畫師,畫平起凹

凸,如是虛分別,於無見能所。」言善巧畫

師,能畫平壁起凹凸相,實無高下,而見高

下。不真分別,亦復如是,於平等法界,無二

相處,而常見有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

畏。云何不須怖畏?以自心變故,如畫凹凸,

由自手畫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