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依義不依語(引楞伽經)

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 無常品第三之餘
說到:

諸凡愚心沒二邊 不能解了。然亦尊重承事供義。而不善解名字句義。
執著言教昧於真實。謂無生無滅是無體性。不知是佛差別名號。
如因陀羅 釋揭羅等。以信言教 昧於真實。於一切法如言取義。

彼諸凡愚作如是言。義如言說 義說無異。何以故。
義無體故。是人不了言音自性。謂言即義。無別義體。
大慧。彼人愚癡。不知言說是生是滅。義不生滅。

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有離無故。無生無體故。
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 不可得故。惟除不墮於文字者。

大慧。若人說法 墮文字者 是虛誑說。
何以故。諸法自性 離文字故。
是故大慧。我經中說。我與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 不答一字。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 離文字故。非不隨義 而分別說。

大慧。若不說者。教法則斷。教法斷者。則無聲聞 緣覺 菩薩 諸佛。
若總無者。誰說為誰。

是故大慧。
菩薩摩訶薩 應不著文字。隨宜說法。
我及諸佛 皆隨眾生煩惱解欲。種種不同而為開演。
令知諸法自心所見。無外境界。捨二分別。轉心意識。
非為成立聖自證處。

大慧。菩薩摩訶薩應隨於義。莫依文字。依文字者墮於惡見。
執著自宗而起言說。不能善了一切法相文辭章句。
既自損壞亦壞於他。不能令人心得悟解。

若能善知一切法相文辭句義。悉皆通達則能令自身受無相樂。
亦能令他安住大乘。
若能令他安住大乘。則得一切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菩薩之所攝受。
若得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菩薩之所攝受。則能攝受一切眾生。
若能攝受一切眾生。則能攝受一切正法。
若能攝受一切正法則不斷佛種。若不斷佛種則得勝妙處。

大慧。菩薩摩訶薩生勝妙處。欲令眾生安住大乘。以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隨其所宜說真實法。

真實法者。無異無別不來不去。一切戲論悉皆息滅。

是故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如言執著於義。
何以故。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大慧。譬如有人以指指物。小兒觀指不觀於物。
愚癡凡夫亦復如是。隨言說指 而生執著。
乃至盡命。終不能捨文字之指。取第一義。

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有人不解成熟方便。而食生者則發狂亂。
不生不滅亦復如是。
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宜應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觀指端。
大慧。
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與妄想合流轉生死。
大慧。
實義者。從多聞得。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
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惡見。身自不隨亦令他不隨。是則名曰「於義多聞」。
欲求義者應當親近。與此相違。著文字者宜速捨離。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佛學答問101

學佛答問
                                                                                      
第一、      
問:祖師教「強觀諸法,惟虛無實」。我們在待人接物、順逆境界中要怎麼觀?

開示:強觀諸法,惟虛無實。這話出自《大乘止觀法門》,這是南嶽慧思大禪師曲授心要,是天台宗止觀的依止。慧思禪師是智者大師的師父,智者大師也是學這本,智者大師的天台止觀,也是以此做基礎。

      「強觀諸法」,既然說是「強」,「強觀」,那表示眾生心認為法是「有」的,認為世間是實有的,不知道它空,一下轉不過來,所以叫你「強觀」。勉強去觀,叫強觀。「諸法」就是一切法。我們現在看到的人事物,你都會覺得好像是真的有,可是你要怎麼證明它虛妄?沒有辦法證明!可是佛可以證明它是虛妄的。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因緣和合,在和合的當中,並不實有。就像講「中間點」,中間怎麼分?沒有辦法分別出來,所謂中間,那是左右邊當中去求個中間,中間並沒有實性,如同兩根蘆葦交疊在一起,中間的支點是虛妄的,可是你說它虛妄,他又有支撐的作用,所以我們叫幻作用力,眾生就是在這幻作用力當中把它實有了,認為真的有個幻,確實有力用,所以就受它轉。

    那待人處事接物時要怎麼觀法?
   「觀」,祖師在《止觀法門釋要》講到,說:要先觀一切諸法就如同夢境一樣。夢中你有看到人事物,有人、有事、有物、也有聲音,甚至在做夢也會有感覺,會害怕,也會夢見自己死亡,也會夢見自己重生,等等的,把夢境這比喻,套用到現前的生活當中過來,所有待人處事接物,都是一場夢,它是虛妄的,是有即非有。什麼叫「有即非有」?就是:雖然有人事變遷,有家庭、父母、兄弟、姊妹,有好的境界、有壞的境界、有順心的、有不順心的、有如意的、不如意的,這些你都別當真。「當真」就是你一心認為這是真實的,認為這是我感受到的、我得到的,心不要合到境界上去。在待人處事接物當中,是這

 「觀」覺察的意思。覺察這念心,不要攀緣到境界上,以上就叫「強觀諸法,惟虛無實」。「惟虛無實」就是徹底的虛妄,如同夢境一樣,沒有一法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我們感覺到眼睛見到明、見到暗、見到色。身體感覺到舒服、不舒服,鼻子聞到香、臭,這些都不要把它實了,觀惟虛無實。能這樣觀,那在順逆境界當中就得自在,就清淨了。這是第一步,「強觀諸法,惟虛無實」,觀一切法虛妄,讓心不再攀緣,從觀入止。
知道一切法皆空,再從止起觀,有利他的行為,那就是作用。先做到「觀諸法空」,這是修大乘止觀的第一步。
實際上,所有的法門都可以稱為止觀法門,「止」就是止息妄念。
「觀」就是觀照諸法、觀察諸法。天台宗的觀法是法觀察,就是在事相上去觀察、觀照。這是講觀,一心三觀。一心三止的「三止」並不是在境界上觀察,而是直接知道「一切法的體」是空的,這叫三止。在《大乘止觀法門》有詳細講到三觀門跟三止門,懂得觀照,可以幫助你離煩惱。
因末法以學習念佛法門者居多,這裡就講日常生活當中起煩惱,要怎麼把念佛號用上。首先,心裡不要管那妄念,將注意力移至念佛號上去。當然心中要知道:諸法惟虛無實。剛開始是不容易,念佛念幾句就被境界轉走,此時就再把佛號提起來,這就是強觀諸法,是從觀入止。
在《圓頓止觀》裡,沒有先後次序,並沒有說一定要先修觀再入止,也沒有說要先修止入觀。根器好的人,知道「止就是觀,觀就是止」,修觀只是為了讓心空而已,所謂「心空」是指知道諸法從心所現,所以從止起觀。兩者是一如的,沒有差別,這是大乘止觀,是比較深,還是淨土宗簡單。還有,華嚴宗也很難,去看華嚴宗《一乘十玄門》、看《法界觀門》。現在人講的《法界觀門》幾乎都有問題,真想學就去看祖師大德講的《法界觀門》,當然不是說去修其他宗派一定沒有成就,而是要看你的根器 

第二、
問:
佛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說的,淨土法門的殊勝就是帶業可以往生,帶業往生淨土者,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那原造之業是否仍要受果報?若再來娑婆受生,是佛?還是眾生?自己知道自己乘願再來嗎?
開示:不一定,有的知道,有的不一定知道。不知道的演才像,永明延壽大師不一定知道自己是阿彌陀佛再來,縱然知道,也不會講。那來到娑婆的時候,是眾生還是佛?該是眾生的時候就是眾生,該是佛的時候他就做佛的樣子,這才叫「教化隨意願」。教化隨意不一定要現佛身,他也可以現凡夫身。觀世音菩薩聲救苦,救苦他不一定現菩薩身,看眾生苦在哪裡,苦在缺錢,他就現個有錢人布施錢財。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看到眾生缺水,他就現龍吐水。在漁村,眾生抓不到魚,沒有東西吃,他就現一隻大魚讓他們抓回去吃,你說他是佛還是眾生?這才真是教化隨意。來娑婆世界受生的,不一定是現佛身,也不一定是眾生樣,該是眾生就是眾生,該是佛,就現佛身,都沒有問題。
那之前造的業要不要受果報?答案是:受無所受。什麼叫受無所受呢?是說他在償還業報的時候不會苦,酬償業報的時候他心甘情願。那他會不會現心不甘情不願呢?也會。所以他到底是佛還是眾生?該是眾生,他示現眾生,他經歷眾生的過程,他就眾生,遇到逆境也是苦惱,之後覺悟。就像廣欽老和尚,他之前也是遇到逆境,後來才覺悟。所以若說他來這裡就一定像佛菩薩的樣子,那不一定,很難講。所以說有時候佛菩薩就在你們身邊你們不曉得。那他自己知不知道呢?不一定知道,有的他會知道,有的他不一定知道,就看他要如何示現。 

第三
問:
若學人生發「出離心」及「深心」從念佛、聽經中去我、法二執,請問如何保持一句佛號不斷,念佛就像呼吸一樣?

開示:所謂從念佛、聽經當中去我、法二執,是說從聽經念佛當中,你可以知道要放下我、法二執。在境緣當中去磨除我、法二執。什麼叫「我執」跟「法執」?要先知道,我執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有我的身、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說法、我的作法,或是善的見解、或是不善的見解、或是無的見解,無就是沒有分好壞的見解,當你認為這些觀念是我,執著這身是我,就叫我執。
      法執」是你認為法是有的,我們眼見有色,耳聽有聲,鼻嗅有香,舌嚐有味,你都認為它是實有的。而且這法與我相對,這叫法執。煩惱很多,包括我執與法執。學佛修行就是要在境緣當中把它磨除掉。
      如何保持一句佛號不斷,就像呼吸一樣?
      其實答案都已經出來了,就配合呼吸,剛開始會忘記,忘記就再提起來。祖師大德忘記了就喝斥自己,忘記了就鞭策自己說:我怎麼這麼業障,怎麼常常在忘失正念……剛開始學佛,確實比較難一點,但是,慢慢的你會在用功的過程當中法喜充滿,不要因為一時感覺很枯燥、很乏味就放棄。其實無論學什麼,即使連學世間的技能,剛開始都是這樣。甚至你們現在做的工作,也不是你當初所想像的。這是學佛要奠定正確觀念,不要怕很困難,不要害怕念佛枯燥,剛開始就是這樣子,慢慢的念久了,所謂「功純自有佛加持」,這是念佛的過程。如果只踏了第一步,就覺得腿痠、腳麻了,就不想再繼續走下去,那損失大了。 
第四、
問:
請問廣欽老和尚開示之「沒來沒去,沒什麼代誌」與花開見佛悟無生,其理相同嗎?該如何在平常中「會相歸性」此「無生」二字?

開示:花開見佛悟無生是與之相同的。確實是沒有來沒有去。眾生就是在沒有來去的當中,認為有來有去。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講:既然已經「去」了,那去就屬於已去的那一邊。「來」的已經來了,就沒有東西可來。就像「生」,既然已生就不是滅,滅就不是生,意思是相同的。可是眾生就在生滅轉變相當中,認為它是相續的,所以有很多的事情。這是廣欽老和尚講的
      至於「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跟科學家所謂的物質不滅,是不一樣的。
      科學家認為物是實有,所以不滅。《楞伽經》裡說,這些看法都屬於外道見。外道不是佛,他們都認為有法、或是有一物,是有生或是無生、或是不滅、或是常在,這都在斷、常二見,不是斷見就是常見。現在科學家認為的物質不滅,那是常見,不是真正佛教講的無生,二者不一樣。這情況在《楞伽經》裡講得非常清楚,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不是那部《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楞伽山講的,是禪宗印心的經典,在六祖以前都是用《楞伽經》印。佛門講的「無生」是告訴我們「從來不生」,沒有生起之因,所以佛門常說:無因亂起、無狀狂出,是沒有因,就好像一個人發了瘋一樣,他還沒瘋的時,他發瘋的因子潛藏在他腦筋的哪一部分?所以佛在經典上講:「識迷無因,妄無所依」。一切諸法,根本就是虛妄的、就是空的,全從心所現,但心中卻無一法,這是佛很難領會的地方。佛門所講的緣起性空,跟一般外道,或是現在看到科學所講的完完全全不一樣不可以拿來解釋佛門的無生,這是完全的錯誤,他們的錯誤認知,永遠沒有辦法達到佛法講的無生。不是說沒有生,也不是說沒有滅,是說生滅雖然宛然,但是它體是空的。體空的關係,所以根本無生。這個道理你要自己去觀照,要去覺察自己的妄念。你可以問自己,這妄念從哪裡來?沒來的時候,它在哪裡?現在滅了,又跑去哪?其實根本找不到,所以二祖求達摩大師為他安心,達摩祖師說:你將心拿來,我替你安。二祖一迴光一返照,說了句: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汝安心
      根本無心可得,何來亂心可安?這就是佛門講的無生。所以跟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一樣的,花開見佛就是見性。以前的人認為心長像蓮花一樣,「花開」比喻作心開,「見佛」就是見性,「悟無生」就是悟到諸法「無生、無自性」,與「緣起性空」,這兩個道理是相同的。
      至於「平常中如何會相歸性」呢?此「無生」二字如何會相歸性?其實日用平常當中,時時就是無生。所以有做過三時繫念的都很清楚,中峰禪師講:「眾生於湛然無生當中唯見生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只因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平時就是無生,都是因為眾生自己迷悟差別,才有聖有凡。要怎麼樣會歸?很簡單,「不要跟煩惱跑」。會煩惱就是你認為「法是實有的」這個念頭,這是根本,也叫做我執。做到了就可以入無生,實際上,也不必入,因為本來就是無生。達摩祖師在《悟性論》說:「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哪用除,若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動自真如」。

第五、
問:
學人若發心精進,期許與自身業障同出輪迴,若過程中稍有懈怠致使業力反撲,是否也會影響到帶領學佛之人需共承其業力?

開示:原則上不會。自己業要自己消,沒有人可以幫你消。說誰能幫你擔業,那是沒有辦法的,只能說是把你的業緣給稍微止住而已。就像一個人要生病,要有令其生病的環境給他,像:細菌、病毒,要有能讓其成長的環境才行。
     那為什麼佛菩薩有能力讓你暫時不生病?就是他讓細菌、病毒 生長環境暫時改變,但不是病毒消失。病毒就造惡的因,只能轉變你的緣,沒有辦法轉你的定業
也有三不能:1.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滅定業。2.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3.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
曾有人來問,他說:「是不是只要我們肯用功,這些法師都可以住世久一點?」我回他:「喔,那這法師不是什麼高明的法師,因為他的生命操縱在你的手中,你要他活就活,你不用功他就死了,那這個不是什麼高明的法師。」只能說我們有這希望,希望正法久住,希望法師能夠常住。當然還要看因緣,只能說是一種希望、一種期望,或是祈求佛力加持,或是我們表好學的心,而法師有功夫,有能力再住世。像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前跟阿難說:我有能力住世一劫。連續說了三次,因為阿難被魔力攝持、被控制,還在恍惚,所以就被魔王波旬佔了先機,請釋迦牟尼佛乾脆入滅算了!等阿難回過神以後,請釋迦牟尼佛住世,釋迦牟尼佛說:「你慢了一步」。阿難雖然聽很多經,但他沒有實修實證功夫,被魔力攝持。所以請法師住世這件事要看因緣。
  
第六、
問:
將三皈依之自性美好分享給老闆,他們回答說:「做好事默默做就好,為什麼要說出來?」當時回答道:「師父曾說做好事不讓人知是小菩薩,廣為宣揚是大菩薩」是否合宜?

開示:其實大菩薩也不一定到處宣揚說「小菩薩」,是因為他是為自己做,心中有得有失所以稱為小菩薩有時候也許人家不想聽那你自己就要會觀機
      做好事當然默默做就好說出來只是希望給大眾影響力希望做好事大家都看得也能夠帶起善良的風氣把風氣轉一下
      現在的社會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所以,最好是「好事傳千里壞事不出門」,但也不要悶在心裡。能把風氣轉變一下這是好的當然這當中你要審視自己的心,絕不要是為了名聞利養而宣揚。若為名利,那功德當然就小。 

第七、
問:「恆順眾生」意義何在?
開示:為什麼要恒順眾生?
      因為你是眾生,不能恒順眾生,所以要修恒順眾生。這是普賢行的第九-恒順眾生。
      做到恒順眾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把「我」放下,要去配合對方,還不光是配合一個人,還要配合大眾、配合僧團、配合公司……等,這是恒順眾生但是,很多人就是在配合眾生的當中,到後來自己變眾生,所以要量力而為。如果自己沒有功夫,在境界上心會散亂,你就不能太隨順。
       有時候一些老修,會責備初學者說:「哎啊!你們這麼死板,都不懂恒順眾生。」其實,他自己就是個老眾生,習氣重又不願意修行。沒錯,剛開始初學佛是比較刻一點,這樣比較好,也保險,慢慢地,等學到一個程度,有智慧自然懂得緣。因為抓到行門的要領,就自然知道,怎樣的行為是好的、怎樣做是不好的,那都是自然而然的心境。
      所以,不要自己沒有功夫還要恒順眾生,人家叫我吃肉我就吃肉,叫我喝酒我就喝酒,連賭博也跟去,以為是在恒順眾生,沒有關係。剛開始還清楚,到後來自己也顛倒,也造了滿身業。重點是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菩薩?要做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做不到的不要勉強,還是要老實修行,人家笑隨他笑。老實修行才是恒順眾生,因為「眾生」是諸法和合而生。所謂「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學佛修行要從稱性上去看,要知道一切法空,這才叫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不然總認為「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四相具足,這不是真恒順眾生,要稱性才是恒順眾生。這是恒順眾生的意義,不光只事相上打轉。 

第八、
問:佛菩薩那麼多,念哪一尊比較好?

開示:若是告訴你,要念觀世音菩薩,你們就去念觀世音菩薩了。若說念阿彌陀佛好,那又會有人把念觀世音菩薩的人看成罪人。甚至會說,除了阿彌陀佛可以念,其他的都不能念,否則就是夾雜。甚至一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有人覺得其他的佛菩薩都不如阿彌陀佛,認為「在所有佛裡面他最大」,很多人都是存這種錯誤觀念。其實佛佛道同,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性德上,菩薩與佛與眾生亦無差別,所以心裡不要起分別。可是,在力用上,也就是所發願力上是有所不同的像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地藏菩薩願意幫助地獄惡道眾生,如果有需要菩薩他們幫助的地方,請念他的名號,都是可以的。
      若是自己修行,可以專念。如果遇到天災人禍,要念觀世音菩薩,或為苦難眾生迴向也沒有問題,是都可以兼修。看你是專念佛或專念觀世音菩薩、專念地藏王菩薩都沒有關係,或專念哪一尊佛菩薩都無所謂,重點在於有念這尊佛菩薩就好。佛的名號無量,是廣義的,所以大家的心量不要狹隘。
      我們還是念阿彌陀佛最好,因為修淨土法門念這尊最直接,不用再特別迴向,所以它又叫不迴向法門,修其他的法門每天還要迴向,將念其他經咒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這樣因果才相符。
      至於正修要念哪一尊,就看你是跟一尊佛菩薩的因緣,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淨土,持大悲咒也能往生淨土,沒有說一定要稱「阿彌陀佛」才行,只是我們精舍提倡念阿彌陀佛。這些觀念要知道、要正確。
      最後,若問我念哪一尊比較好?我還是要說:念阿彌陀佛。

第九、
問:共業、別業如何解釋?

開示:共業的「共」就是相同。別業的「別」就是個人別。
      共業」就是大家一起。譬如說:現在這裡做佛學問答,大家在一起,你聽到了這音聲,感受到這氣氛,這叫共業
      別業」就是聽進去,每一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有別的感受,隨你的人事環境、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環境不一樣,你的感受會不同,叫別業。
      共業跟別業,再擴展出去,像:一個社區,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州,一個亞太地區、美洲地區、美加地區也是一樣,都是共、別二業的同時呈現。

第十、
問:吃素與吃齋有什麼不同?
開示:佛教講「吃素」是講素食,不吃肉、不吃五辛。「吃齋」是屬於持八關齋戒中的持齋,除了素食,還要「持午」:過午不食,這叫持齋。而吃素是三餐都吃。
     至於功德,素食可以長養慈悲心,不與眾生結食噉殺業惡緣。而持齋的功德,在八關齋戒的儀範裡有講到。經云:受持八關齋戒,除五逆罪,其他諸罪,悉皆消滅。受持八關齋戒,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得中品中生乃至上品上生。受持八關齋戒,為修定慧故。又能懺罪、消災、增福、增慧。

第十一、
問:何謂我、法二執?

開示:我執法執前面解釋過了

第十二、
問:
「見性」如何見?
開示:見性不是用眼睛見。因為眾生都認為有東西可見,所以只是方便用大家能理解的形容叫見性。實際上,心開意解叫見性,而不是認為有一個「佛性」,可以用眼睛來見到,或是用耳朵來聽到。那就又有「能所」了。

第十三、
問:常說隨喜功德,是否人家做什麼都不要障礙?
開示:隨喜功德很好,人家做好事你隨喜。但做壞事不要隨喜,那不是功德,那是隨喜業障。要依一實相印、依戒律、依因果而做標準,你隨喜他所做好事,那他做了好事的功德,你就有分。不是人家做壞事、破壞佛教你也隨喜!

第十四、
問:請出家僧寶開示佛法,禮儀應該如何做才如法?
開示:這些在學佛行儀一書裡都有教。佛在世,一般是禮佛三拜後繞佛三匝。在現代,是先焚香,或上香三炷或一枝。然後有受戒的居士穿袍搭衣,穿「袍」就是海青,搭「衣」就是衣。若是出家人請法,就更慎重,要搭衣,頂禮和尚三拜。較恭敬的是跪著發問,和尚會回答你的問題,你保持合掌跪著聽和尚開示,聽完,就地一拜,起立,問訊退後離開。是這樣的儀式。像現代人不可能,因為我執較重,不願意這樣做的人很多。但事實上儀式這樣做,「請法」才算如法。法師是內行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慎重其事請法,不是隨隨便便輕慢問。不是試驗問。如果是「問難」,故意來找麻煩的,法師可以不作答。

第十五、
問:念佛成佛」、「即身成佛」及「見性成佛」這三種佛有不一樣嗎?
開示:沒有,完全一樣,佛佛道同,見性成即身成、念佛成佛都完全一樣,真正成了佛不會有差別。不會有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的差異。都是圓教,沒有藏、通、別,因為只要談到見性,講到大乘,都是成圓教佛,所以沒有不一樣

第十六、
問:我想學佛,究竟該個法門?有人勸我修禪,可是我又聽說「末法修行要念佛求生極樂才易成」?
開示:念佛好了!
我們講過,修禪沒那麼容易。參禪,連起心動念,念頭一起馬上就覺悟,所謂的「念起即覺」,這樣都還在輪迴。門檻這麼高,就是古代講的:「門風高峻」,一般人達不到。
念佛最後收到的效果也是一樣,能夠接引一般的眾生,當然也能夠接引上上根人。《無量壽經》講座上常講到:「本為凡夫,兼為聖人」,聖人」就是指根器好的人,他能夠參禪。念佛法門凡夫能修,聖人也能修,他根器好,一聞千悟
所以不要去動搖了自己的信心。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講念佛就是禪,所謂:「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所以同樣可契入、同樣能見性,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不用說念佛的人成就大,修禪的人成就小,不用這樣子分,是每個人根器不同。精舍是淨宗的道場,當然是勸人家學淨土。那如果你有禪宗的根器,或是自己認為自己是上根利智,要修禪,也可以

但是,還是要相信佛,聽釋迦牟尼佛所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是佛為我們選擇的,絕對是最適合、最好的。

第十七、
問:請問什麼叫「一門深入」?
開示:所謂一門深入,
     「一門」,一般是講選擇一個修行的法門。甚至念佛法門也有分:實相、觀想、觀像、持名。持名念佛還分:念六字、念四字,或念不同音調……等等,但要提醒大家,念佛方式及調子不要隨便改、隨便換,否則難得力。
「深入」就是用修行的方法把煩惱習氣除掉,這叫深入。應選擇一個法門,一門深入。
但現代人說的「一門深入」是錯解,他們講:只有我學的淨土這一門可以深入,可以成就,學其他法門的都是夾雜。其實這觀念完全錯誤。照這樣說,那釋迦牟尼佛最夾雜,因為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共三百餘會。應以什麼法利樂有情,佛就說什麼法,這是佛的智慧。所以不能說讀《無量壽經》才叫一門深入,讀《無量壽經》以外的經典就叫夾雜,或只念阿彌陀佛才叫專念,念其他佛菩薩叫夾雜。這種觀念是徹底錯解如來真實義,這樣解釋「一門深入」真是「三世諸佛都要喊冤枉」

第十八、
問:釋迦牟尼為什麼不准女生出家?
開示:這件事可以去看「大愛道比丘尼經」,就清楚了原本佛不答應,後來阿難尊者跟佛求才答應。因為現代講的是男女平等,所以這個問題比較敏感,你們看平不平等?確實,有不平等之處,就光身相的構造就不同。那麼佛為什麼不准呢?說實話,女眾帶的習氣確實比較重,當然不是說每一個,但佛用佛眼來看,女眾確實比較重,到僧團裡面她的種種的習氣容易出現,將會影響正法久住,所以才不得已禁止,這是釋迦牟尼佛看到的事實真相,而不是佛有分別心,他也希望眾生都能出家。
       佛的姨母叫摩訶波闍波提佛在《大愛道比丘尼經》裡面就有講到阿難去為她說情佛說我准你出家正法將再少五百年本來正法是一千年因為讓女眾出家就少了五百年你們女眾法師真的讓正法少了五百年,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有些人很反對佛的這個說法他認為釋迦牟尼佛歧視女生不是的是眾生有這個病,佛就像醫生醫生說你身上有什麼病那是你身上有這個毛病不是醫生厚此薄彼佛是大醫王他看到眾生的習氣毛病確實是這樣子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禁止女眾出家後來因為阿難連請三次佛才說好,但佛說:出家女眾必須要能夠遵守八敬法才能夠在我僧團裡面成為比丘尼現代有些出家女眾屬於激進、邪見派她反對八敬法。如果你反對,那你就不是比丘尼因為佛就是制八敬法那是不是對出家比丘比較尊重呢?不是!因為佛規定比丘尼來請比丘說法比丘還不得不說因為比丘負有為你說法的責任所以僧團是平等的佛只是就現實層面去做這個規範並不是歧視女性佛沒有憎恨心他什麼人都度畜生道也度只是在他僧團裡面如果女眾出家就好像一個家裡男丁減少女子增盛那家道自然就衰現在佛門很衰就是這原因確實是出家男眾減少比丘尼增多了當然末法又有一點不一樣女眾比較用功,男眾變得較懈怠真的都是這樣你去看看末法比丘尼確實很用功,甚至比男眾比丘都還用功在家女眾居士也很用功。現在到道場的都是女眾比較多,男眾比較少,是很奇怪的一個現象

       到《無量壽經》講座,四十八願裡面又有一個國無女人願」阿彌陀佛就更乾脆了,他說:來極樂世界都沒有女人那有沒有男人呢?也沒有為什麼也沒有?因為佛只是隨順我們這個世間男女相說「男女」實際上佛菩薩哪有男女相,根本沒有這個問題!
        確實女眾習氣比較重但是呢,雖重,願意調伏就比較輕所以習氣重的稱為女,男要是習氣重,就會說像女眾一樣實際上,這是指習氣重而不是指身相
       
       現代有一些佛教比丘尼反對八敬法說這是性別歧視其實,是你有這個病醫生給你開這藥就像女性的身體構造異於男性,所以開給你跟男性的用藥不會是一樣那你能說醫生有性別歧視嗎這個說法不對醫生很冤枉。所以我們要替醫生說一下話,也就是替釋迦牟尼佛一下話,是你有這個病他就告訴你要吃這個藥你沒有這個病,當然就不用這個藥
      你在這裡生煩惱、生起我見在這裡起顛倒那是你自己的損失而且你不願意遵守八敬法那你就不是比丘尼你也沒有資格出來講話因為佛說必須要願意遵守八敬法才算是比丘尼像這種不願守八敬法的,就叫做惡性比丘尼她來請法,比丘可以捨教授不用理他可以不
        這是現代很敏感的一個話題,一沒有講好馬上攻擊就來了所以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沒有歧視任何眾生他說:一切眾生本來但是你想要成佛你就要調伏煩惱。想要調伏煩惱,他就給你方法女眾有女眾調伏煩惱的方法,男眾有男眾調伏煩惱的方法,所以比丘有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八十四條戒……等等因為每一個人習氣不一樣你要持守當然就不一樣如果沒有這習氣你自然就少一條戒

       一樣的意思佛說一切法是對治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八敬法是對治八種不敬,沒有了,自然而然就根本不用這八敬法。你是守法的人法律雖然設在那裡對你來說不會成為約束相反,你反對、你出來批評,那你真的需要守八敬法因為這剛好正中你的過失你的問題如果你是真正想要在佛門裡面修行有成就,那你要從這裡來回頭改正

     所以不是佛不願意女眾出家而是有現實的因緣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