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之二)~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
第二講

經文: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這是講佛的壽命。前面講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經過了塵點劫。
這「塵」就是指「微塵」,前面講到,從牛毛塵七分微細,也就是除以七,七分微細是羊毛塵。羊毛塵再細分七分是兔毛塵,再細分七分是水塵,再細分七分是金塵,金塵再除以七是微塵。以一微塵當作一劫。每「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有點到的跟沒點到的這些國土「盡抹為塵」,就是把它們全部碎為微塵,每一塵算一劫大通智勝如來滅度,復過是數。這是講眾生本具的智慧,從久遠劫來,迷失久矣。

所以今天在聽《法華經》,開示本有的智慧,開示心性本具的般若。你看這「大通智勝」什麼叫「大通」?大智鑒真名曰「大通」,其智超然,超一切凡聖之知見,超一切凡聖之智,名為「智勝」。所以「大通智勝如來」這講的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佛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不假修成縱然在迷,也不曾失。所以前面講「滅度以來。復過是數。」超過塵點劫。為什麼講「超過」呢?因為這塵點劫,一微塵就代表眾生的塵勞煩惱,有無量無邊,「超過塵點劫」就代表我們心性不被煩惱所蓋覆,不被煩惱所汙染。這樣講道理就更清楚了。

這裡說大通智勝如來「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這個「萬億」就是兆的意思,兆才叫萬億。我們中國計數到「千億」再上去就算「兆」,「那由他」翻作中文叫數千萬劫,或叫不可數,沒有辦法去做計算,所以這個「萬億」就是兆的意思。「那由他劫」是說壽命非常地長。

經文: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大通智勝如來示現作佛。為什麼講「示現作佛」?「示現」這兩個字,常用在諸佛如來的身上。你看我常常講:阿彌陀佛示現作佛,釋迦牟尼佛示現作佛。很多的學佛人他沒有去了解「示現」兩個字,「示現」就是告訴你:做的是「夢幻佛事」,安住的是「水月道場」。一般人貪著這個世間,以為這世間是實有的,在這裡捨身受身,改行易道,在這裡六道輪迴,但是諸佛如來他是來這裡教化眾生的,所以他是「示現」在這裡,大作夢中佛事。他所有的經過都是為了教化眾生,而方便表現出來的。就像釋迦牟尼佛有「馬麥之報」,一般人以為他真的在當中受苦了,或是世尊示現有生病或是入涅槃;一般人以為釋迦牟尼佛會跟人一樣,有生老病死,實際上那是表演給眾生看的,並不是真正如來有生老病死,所以說佛來這裡示現。大通智勝如來當然也是示現,這是做給眾生看的,告訴眾生這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終歸幻滅,這是為了讓眾生曉得,讓眾生不要去貪著,所以說為「示現」,示現做太子。我們中國人講:譬如太子具足國王的威儀。你看從前我們中國在清朝,康熙皇帝南巡,他就讓太子監國,太子他可以代替皇帝掌管國家的軍政大權,所以他必然具有皇帝的威儀,與皇帝相當的權力跟福報。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做太子,也就是告訴我們世間追求的權力、金錢他都有,而且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是他都放下,因為權力跟金錢沒有辦法解決生老病死。這個是佛示現教化眾生,並不是佛非得要住到國王家裡面,或是他真正有這樣的貪著,或是有這樣的不明了,需要藉由「四門出遊」體會到這世間有生老病死,這個完全是演一場戲給眾生看。所以你要清楚。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 

佛在菩提樹下成「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一般講「本道場」或是「本坐道場」,這就是指諸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他在哪一棵樹,那棵樹就叫菩提樹;說他在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叫菩提場,就像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迦耶,他在菩提樹下成道,但是過去諸佛就不是在菩提迦耶而是在別的地方。所以他當時候打坐用功那個地方就叫菩提場。坐的那個就叫菩提樹,他的座椅就叫金剛台,就叫師子座。是這樣看的!
講一個你們大家都知道的:美國的總統出行隨時有兩架飛機等著他,總統坐哪一架,那一架就叫「空軍一號」,這樣你們就了解了。佛在哪裡成佛,那個地方就叫菩提場,就是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很容易了解。

「本坐道場破魔軍已。」的「破」是斷除了根本無明。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垂得無上正等正覺。「而諸佛法不現在前。」意思是他沒有說法,就跟釋迦牟尼佛他剛成佛時一樣,他沒有馬上說法,是大梵天王請佛說,他才說的。這裡講「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過了一小劫,乃至十小劫,這樣坐了十小劫。
「結跏趺坐。身心不動。」佛也沒有說法,「而諸佛法不現在前。」以如來的定慧,這十小劫猶如一剎那,所以入的是「剎那際三昧」。
「剎那際三昧」就是能令長劫縮為短劫他有這樣的一個三昧、正受,佛有這樣的一個受用。
這一段講,為什麼佛法不現在前呢?是因為眾生心垢未淨,眾生沒有請法的心,沒有求法的心,佛不會說法;還有,眾生不認得他是佛,所以沒有人祈請,佛就不說法。佛法是要用恭敬心求,你求佛、你請佛說,佛才會告訴你。你真正想學,你才學得到,你沒有真正發心沒想學,你學不好。有的時候雖發心了,你請法了,但你的心垢未淨,業障未消,聽也沒聽懂。

所以就像密宗,特別針對我們中國西藏這些人,祖師為什麼到那裡教化?那邊剛開始接引他們要修「四加行」,這是密宗的四加行,不是菩薩的四加行。密宗的四加行,要拜十萬拜、念咒十萬遍等等的,這就是先消他的業,因為那邊的人他的根器,大多數來說業障比較重,所以用這種方式來幫助他,漸次接上階,接引入佛門,從基礎這樣讓他上來,幫助他們,所以這個是應機教化。
面講到,佛法你要從恭敬中求,你真正求,是可以求得到的。你把業障消掉了,聽經就聽得懂,特別是我們中國人。我一直在講,我們中國人的根器真的是特別好,你看,喜歡讀《心經》,幾乎大家都知道《心經》。這一部經不簡單,直接談論心性,所以才叫《心經》啊,中國人都喜歡讀。要是你去教外國人,他就喜歡打坐,注重身體的感覺,所以教小乘法給他,他感覺得到,他覺得「我這樣子有體會打坐的感覺」;我們中國人不是,我們中國人直接,就佛法的根本下去修,像《心經》、《金剛經》,不走枝葉的。

像我們中國人特別有慈悲心,有惻隱之心,這世間的聖賢人他也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這慈悲心是有的,所以喜歡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讀〈普門品〉。〈普門品〉就是《法華經》其中的一品。你看,都是喜歡學大乘,所以你們都有善根!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大乘佛法會傳到我們中國來?他說因為中國人的根器可以接受大乘,我們中國人的根器相當好,不然佛法不會傳過來。而且我們中國相對穩定,社會非常地安定,從古代到現代,比起我們周邊的這些國家,包括歐洲,我們都相對穩定。你看乾隆時期,我們中國那時叫什麼?「康乾盛世」;那西方呢?打仗打得一塌糊塗,打了將近一百年的仗,大多數人都死於戰亂。所以你看歷朝歷代,包括我們唐朝、宋朝,多半都相對穩定,科技發達,人民的素質極高,他的根器特別利。所以你們學佛直接學大乘沒有任何問題,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只要你肯學,你心裡真正想學,佛菩薩一加持,你很快就學會了,這個是鐵的事實,中國人的根器適合學大乘。

我跟外國人講佛法,講半天他聽不太懂,他說一定要去感覺到我們人生的無常,「無常」不用去感覺,天天都在發生,你還要去感覺什麼無常啊?我們中國人稍微看一下就懂啦。
細胞的新陳代謝、每天的飲食新陳代謝,這個就是無常啊,你還要去哪邊看。你要觀身不淨,我告訴你很簡單,你到菜市場去這麽走一趟下來,你馬上就知道不淨了,很容易啊。所以中國人覺悟性很高,外國人很難啊,真的很難,有的也是有善根的,但不是全部。你真正用心在大乘佛法上,你會得到利益,你會得到解脫,所以中國人真的適合學大乘,只要你恭敬心來學,恭敬心來求法,佛法自然就現前。你學大乘,那就是「正法時期」;你學小乘你就住「像法時期」;你要是學人天乘,那就是住「末法時期」,因為你錯把人天乘當佛法。為什麼說小乘是像法?因為小乘它取相分別、著相,只在事相上,不談論心性,大乘才是佛法的正宗,是佛法的正傳。你學大乘佛法,你學淨土宗,你學禪宗,你學大乘密宗,那你就是安住在佛陀的正法時期,直接得如來灌頂,直接得如來加持。我們淨土宗念佛,這佛光常照念佛人。《彌陀疏鈔》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這是佛光照觸其身,妖魔鬼怪不敢來犯,這就是住正法時期。在眾生的業裡,我們現在好像是末法,但是只要你直接學大乘,你就瞬間回到正法時期,可謂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這世界最難遇到的就是優曇華,佛說「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你現在遇到了,而且你能信能受,你的殊勝超過優曇華。優曇華多久才看到一次呢?三千年看到一次。所以恭敬心學佛法,恭敬心來學習,這佛法就在你心中現前,正法就在你心中現前,就在你舉手投足當中落實。

所以為什麼說大通智勝如來成佛,破魔軍已,一小劫乃至十小劫,佛法不現在前呢?就是因為眾生心垢未淨,心垢未淨,佛沒有說法,佛法沒有現前。

經文: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撃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解)
像釋迦牟尼佛成佛,一般人他不認識他,但是天王知道,因為他們壽命長,也見過諸佛,或是也見過菩薩,所以天王知道,他就來這世間請釋迦牟尼佛說法。
「爾時忉利諸天。」這忉利諸天知道大通智勝如來將要成佛,所以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就是把佛的座椅給鋪設好。這個座椅高一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坐此菩提座時,「諸梵天王」這梵天就是色界天的天王。我們一般講忉利天,它是欲界天的天王。所以現在的人,他說:我死了以後生天,你要看看生什麼天?天有二十八層天。一般人說生天,多半指的是生這忉利天。「忉利天」翻作中文叫三十三天。在須彌山之頂,屬於「地居」的天,是地居天,不是空居天,忉利天以上才算空居,居住在空中。所以有些人說「飛機飛到天空上去,怎麼沒看到天神啊?」那是你飛得不夠高。飛機才飛一萬兩千公尺而已呀,還不夠高。你要看到忉利天,那個是地居天,在須彌山頂。我們人間的器具是達不到的,縱然能達到這麽高的高度,因為你沒有福報,也沒有神通,所以你看不到,是很正常的。這是講忉利天。
後面講「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這「梵天」這是指色界天的天王。色界天有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四禪天。一般講的梵天王,有時候是指「初禪」天王,因為初禪天王他有實權管轄,他算是娑婆世界主,百億日月,這是大梵天王。但是再上去「二禪」的天王,他是有名無實,那邊沒有像我們人間有這樣的一個行政機構,等於是真正的無政府狀態,這是色界天的二禪天。再往上是三禪天,三禪天王也是有名無實,他住禪定,但是人家尊他為娑婆世界主,那實際上有實權的是初禪的大梵天王,他實行管轄。那四禪天梵天王他的是純粹禪定,禪定中還加有他的福報。所以一般天眾的光,是沒有辦法去超過他的,就像佛經上常講到的,大梵天王一出,這天眾的光悉皆隱蔽,因為他的光最亮,所以叫梵天。

「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有多大呢?一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這「華」表因行,表六度萬行。「香風」代表不著;雖行六度而不著,所以叫「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更雨新者」就是念念不退,所以說「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到佛滅度。
我們也能這樣學,常行六度,常行菩薩六波羅蜜,念念不著,乃至滅度,就是直到我們成佛為止。這是大家在經文當中,要能了解的,以六度之法供養於佛,以菩薩六波羅蜜,或是菩薩十波羅蜜供養於佛,這是真修行。
再來看「常雨此華。」乃至滅度也常雨此華,念念不退,縱然成佛也是不捨菩薩萬行,常常利益眾生。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撃天鼓。」這四大天王為了供佛,常撃天鼓。剛才講的忉利天,這忉利天下面的一層,住須彌山的半山腰,「須彌山」長的是一個倒三角形的形狀,。它整座山像一個沙漏;下方入水,它總共高八萬四千由旬,它有一半是泡在香水海當中。入水的部分是四萬兩千由旬,總高八萬四千由旬。這個四王天是在須彌山的中間,你們上網去查就知道須彌山大概長像什麽樣子。你如果要看須彌山實體的模型,在北京雍和宮它有一座,那個可以參考。四大天王他住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半山腰也算地居天,屬忉利天王管轄,忉利天王管著的,他統八部鬼神。所以你們到寺院裡面,一進寺院,有一個天王殿,這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這個四大天王就是「四王天」的天主,每一個天王各統二部鬼神,總共八部。所以一般講「天龍八部」講的就是這「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四位,他們統領八部鬼神,擁護佛法。

剛才講到天王殿,大家知道天王殿的由來,寺院爲什麽要供這四大天王?這四大天王是從唐朝那時候傳下來。
在唐朝天寶元年,西番、大石、康居五國,聯合出兵侵犯我大唐安西,唐軍無法抵禦,玄宗詔請「不空三藏」入宮,「不空三藏」捧著香爐,誦念「仁王護國陀羅尼咒」,只念十四遍,忽見神將五百員,手執兵器,到殿前來,玄宗驚問「不空三藏」,不空三藏說:「這是毗沙門天的王子。」
這時毗沙門天王子說:「我是北方天王第二子獨健,領兵往救安西!」於是不空三藏請皇上急速設備食品,食了便去。
到了四月二十日,安西有奏摺送來,奏摺說:「二月十一日,西涼府城的東北三十多里處,雲霧之間,有很高大的神兵,鼓角喧嗚,山崩地震,西蕃五國的軍隊,看見了大驚,他們的主將嘆著說:「中國有聖人,我們攻不進去的!」同時西蕃營中,有金色鼠,把弓弦盡行咬斷。又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也就是廣目天王,怒目看著西蕃的主將,於是蕃兵自行潰退。
唐玄宗看了奏文,向「不空三藏」道謝,并且下令各處城樓,都要設立天王像,各處州郡,都要建設一座天王殿,天王殿就是由那個時候才有的。是用來紀念四大天王護持我們國家。

以上公案出自於卍字續藏,宋朝行霆法師,重編諸天傳。因為這個公案流傳已久,難免有所缺漏、口誤,將地名講錯,我重新查了一下,把它引用出來,讓大家知道,也感謝四大天王護國護法之恩,我國唐朝佛教最為興盛,所以才有幸感得天王護持。

這裡講的「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擊鼓作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這是講忉利天,大梵天,四王天。

經文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
這裡佛告訴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意思是:佛才説法。這個就是「機感相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人家請,他就說法。你不請,他沒有辦法;但不是佛沒辦法說,是沒有對象說,因爲人家不知道他。所以,你不請,佛則不説,你請佛説法,佛才説法。這裡也是感相應。

「大通智勝佛説法」這一段,就像前面〈序品〉裡面講的。所以我説你對經文要熟,你要是不熟,我現在講到〈序品〉,你就忘記了〈序品〉裡面,世尊放光照東方萬八千土,其中顯現過去諸佛教化眾生、利益眾生事。從初發心乃至降魔、成道、涅槃,在這佛光當中全然顯現,佛入無量義處三昧。所以這裡其實就是開始大通智勝如來在講《法華經》,跟釋迦牟尼佛前面入無量義處三昧,在佛光當中就顯現出來。其實這「佛光顯現」,現在人比較好懂,這佛光當中顯現過去説法的種種現象。在現代,你們應該聼過「全息影像」,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接觸到「全息影像」,這樣子來就是光中説法。其實你們在螢幕面前,這個螢幕也是發光的,也是光中説法,一樣的道理。我們放投影也是,現在新的是叫「全息影像」;你到像上海一些地方,它都投有全息影像,這是做爲它街景的一個佈置,相當先進。我在台灣還沒看過;在一些比較先進的地方,像我們上海、廣州、北京這些先進的地方,比較能夠看得到,這就像在光中説法。

下面:「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大通智勝如來成佛,過十小劫,忉利天王啟請,這是天神啟請,所以他説法。

經文: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以偈頌曰。

(解)
大通智勝如來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他也是轉輪聖王,也是放下國家王位來出家修行。他有十六個小孩,「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是指他的小孩們。「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這就是各有所好。聽聞自己父親成佛,「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把自己所喜歡的統統都放下。「往詣佛所」,王子們到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之處他的母親放不下,所以「涕泣而隨送之」。

「其祖轉輪聖王」,是他的爺爺,「與一百大臣,及與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大家也同時到了世尊成佛的菩提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都願意親近大通智勝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後面就是讚佛。

這「其佛未出家時」,就是代表眾生還在迷惑顛倒的時候,還在造業的時候,也就是所謂「在纏之時」。「有十六王子」,前面說日月燈明佛有八子,分別代表我們眾生的八。這裡經文講「有十六子」,代表「八識」具有「四」,所以用「智積」作為第一。前面序品中講日月燈明佛的八子,第一子叫「有意」,代表八。這裡是代表八與四心源,所以說「十六子」,所以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這代表「本」,你這八沒有「轉識成智」,有種種攀緣,所以說有「珍異玩好」。那「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一轉,皆捨所貪,所以叫「皆捨所珍」,一念頓脫,「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本來眾生在無明的時候,被無明蓋覆住,這「諸母涕泣」就像煩惱把你牽纏住,但是因為你明了本心,轉識成智,所以煩惱反滋菩提。「滋」就是滋潤,煩惱的當下即是菩提,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她希望小孩不要出家,但她奈何不得,因為這十六子己經知道什麼是佛法了,就像轉識成智。你未明心,未見性之時,你是智轉成識,轉本有的四智而成八識,所以受無明貪瞋煩惱束縛住,念念增長。當轉識成智的時候,這無明煩惱奈何你不得,反而轉過來了,幫助你修行,滋長菩提,所以叫「諸母涕泣而隨送之。」這「諸母」就是代表這十六王子各個的母親,代表我們眾生的煩惱。
「其祖轉輪聖王。」
因為轉識成智了,「八識」現前轉成「四智」,所以它就不叫原來的第八識,按唯識宗講,叫「第九識」,第九識叫「菴摩羅識」,又叫「白淨識」、「無染識」,所以說「其祖轉輪聖王」就代表第九識,它這是返本還源,「與一百大臣」,一百大臣就是代表一百個心所法,這個時候真正做得了主。
這《百法明門論》,我常講,現代人講《百法明門》都講成百法「暗」門了。《百法明門》告訴你「萬法唯心」,雖然講「八識」,實際是要讓你知道「八識」即「四智」,你要懂啊。這八識轉過來了,我們就不叫八識,叫做「白淨識」,叫「第九識」,就是另外給它立個名,實際上它是一樣的,是同體的。迷了,我們就稱為「八識」,又叫「阿賴耶」;「覺悟」了,我們給它立個名,它沒有改變,它還是它,但是,換個名稱,叫「白淨識」。你在迷的時候,「心王」被「心」所繫縛,《百法明門論》講的,一百心所法,總成的「五百法」。一切法的不離這五大類,叫「五」,總共一百法,所以說五百法。

那本來是「心所使」,是心所驅使的,可是因為迷失本性,所以「王」被底下的「臣工」給轉了,「心王」被底下的「心所」給綁架了,隨著這「心所」而流轉。雖說「流轉」呢,它本體又不壞。這裡講「其祖轉輪聖王」,就是講的「第九識」,你「轉識成智」以後,你這個心自在,能控制心所,所以這「一百大臣」代表心所法,而隨送之。一起與百千眷屬,皆共圍繞。《瑜珈師地論》講六百法,就包括百千萬億人民。一切諸法,不離眾生一念自性,這個就是唯識宗。唯識宗講的這「唯識」,「唯」遮有,告訴你「境非實有」,全體是心;「識」告訴你心不屬斷滅,它能夠揀別,所以不住斷滅,所以「識揀心空」,講的是「真如自性」,講的是「菴摩羅識」,這是唯識宗,你要抓到根本,唯識宗才好學。

一般學唯識宗就是背這《三十頌》、《二十頌》,背一背,就掉到名相裡面去出不來,你去上那個佛學概論,他是跟你講八識,四智,八識衍生出第七識……怎麼怎麼的,誰跟誰攀緣,誰做誰的「見分」,誰做誰的「相分」,實際上一總都是妄想,都是閒言語。你抓到了根本,實際上這些東西非常好學,不要在那些枝末上、名相裡做活計,名相你看一看就好。所以「唯識」是「唯遮有,識揀心空」。眾生認為實有,所以「心隨境轉」,「心王」不能做主,被「心所」所牽。你認境為實有,一告訴你境是空的,你心又住「空」了,人就是被「心所」所轉。你有般若智慧,則不住二乘,唯是一乘,所以說「識揀心空」。那麼這核心宗旨你知道,你再去研究唯識宗,你再去了解這些名相,你就清楚明白,原來這麼簡單啊。

我看有人講唯識,講半天《百法明門論》,真的是講成百法暗門,本來是要明「百法」唯心,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實際上「心」跟「識」是不會分開的,這「心」就是講八個心王,識就是講它「了別」作用,我是用唯識宗來講心,若論其「性」則性空寂,所以,在講心跟性是可以分開來講的。你可以這樣子來學。

所以這裡「其祖轉輪聖王」,就代表我們的本識,轉成第九白淨識。本識一轉,則心所法,一切皆淨,所以說「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咸」就是皆。皆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都願意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所以祖師講:「迷時色攝識,悟了識攝色。」就是說:你迷惑的時候,你的心被境界所轉,迷失佛性,所以說「心隨境轉」,實際上心境本來一如,但是迷失「一如」,就「心境相對」,所以「心隨境轉」;「悟了」了呢,一旦覺悟了,就「識攝色」,識轉境界。《楞嚴經》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這裡是講「大通智勝如來,十六王子以及他的家親眷屬,乃至十六王子的祖父轉輪聖王」,它表法的義趣,同時宣說實相之理。你們聽了,也應該知道,自己要多熏習大乘佛法,要能夠捨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就是你心中貪著的。如經文所說: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若能一念頓捨,即是往詣佛所,即是到於菩提道場;若不能捨,那就是在凡夫地。所以這後面講到的,「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頭面禮足」則是「深投覺地」。
「繞佛畢已」則不離於佛。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以偈頌曰。
 以偈讚佛
(經文):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劫。爾乃得成佛。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泊。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穩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解)
這是讚歎大威德世尊,為了度眾生,於無量億劫,修行成佛,滿足自己因地所發的菩提願,所以讚歎說「善哉吉無上」,「善哉」就是讚歎世尊的願,讚歎世尊的德行。「吉無上」是「無過其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這一入定就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不會像一般凡夫一樣,或像二乘一樣有出定有入定,所以說「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泊,這憺泊就是「寂靜少欲」,叫憺泊。「未曾有散亂」,所謂「永斷夢妄思念,無復諸大界入」,這是《無量義經》上講的,「永斷夢妄思念」就是其心常憺泊。眾生睡覺作夢,有種種的妄想,那就是想陰,那個就是煩惱。這「五陰」在《楞嚴經》裡講得很清楚,五陰裡面的「想陰」,你現在想酸梅,你口中會出水;你想到懸崖,你足心會酸澀,這個就是「想陰」在作祟。你想到四川的麻辣,你就頭皮發麻,這就是想陰在作用。所以佛法講的這些名相,其實人都感受得到,真正是「世間眼見,世間現見」,這是真的,佛法講的不是什麼神學。

下面看,「未曾有散亂」,因為永斷夢妄思念,就不會散亂了。「究竟永寂滅」,這是圓破五陰,五陰轉成「五清」,轉成五種清淨。了五陰本如來藏,那這五陰就當下清淨,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這是講世尊安住究竟無漏之法。

下面,「今者見世尊,安穩成佛道」,就是我們大眾看到大通智勝如來成佛,「我等得善利」,知道自己必然得到非常大的善利。「稱慶大歡喜」,稱揚讚歎,而且自己非常地歡喜、非常慶幸,今天能夠遇到大通智勝如來。

我們今天正在講,這就是遇到,所以你們今天也遇到啦。實際上大通智勝如來,他是為示現才滅度,根本沒有滅度,《楞伽經》講: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所以你今天就是真正遇到了,「今者見世尊,安穩成佛道」,你也同時遇到大通智勝如來,必然能得善利,應該慶幸生大歡喜心。「眾生常苦惱」,這個不用問我,你自己去反觀,你是不是常苦惱,順心的也苦惱,逆心的也苦惱,順你的也苦惱,違背你的也苦惱;有的人說:「我沒錢才苦惱,有錢就不苦惱。」我告訴你,有錢人跟你苦惱的東西不一樣。你看你存錢你存一百萬,你下一個目標可能是五百萬,你還缺四百萬,你存到五百萬,你下一個目標可能是二千萬,你越缺越多,所以你越有錢,你越苦惱。你公司開得再大,那這間公司基本上不是你的了,就是國家的了,你要面對人民對你的期待,你要面對股東對你的期待,你看你的壓力有多大,我看有的企業家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他一百八十天飛在天空上,沒有落地,他有他的苦惱啊,他說「他這一生最後悔的就是開了這家世界級的公司」,這個話是實話,讓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一百八十天都飛在天空上,你看看這個日子,確實是不好過。你拿到了再多錢,說實話,你沒時間花啊。用到的才是有福,用在眾生上才是有福,用在佛法上才是有福,所以說「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盲瞑」就是眼睛瞎掉了。沒有慧眼,所以說沒有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真苦,不知道什麼是能夠離苦得樂的方法。把離苦得樂的方法當作是苦,這個人就是愚癡了。比如說,叫你要吃素,這就是離苦得樂的方法,可是你不知道吃素的原因,你不願意吃,結果呢,造了無邊的殺業,這苦就來了,你苦因造在那裡,苦果很快就現前,這就是「不識苦盡道」。給你方法,你不認識,教你念佛,你不願意念;叫你讀經,你不想讀;叫你打坐修行,你也沒耐心;給你解脫之法,你還覺得跟你好像沒什麼太大關係,這就是「盲瞑無導師」,你沒有慧眼,你沒有辦法抉擇,所以「不知求解脫」,不知道要求解脫。所作所為,增長惡趣,都是做一些讓自己下三惡道的事情;你不知道這個做法會下三惡道,所以說「長夜增惡趣」。當時候的人也是這個樣子,「損減諸天眾」,生天的少,墮三惡道的多;所以你造貪瞋癡,造殺盜淫,死後多數都墮在三惡道。

你看,像現在的人很喜歡自拍,我們看經典上,世尊就講,末法的人,特別講女眾,喜歡以媚態誘惑別人,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看,真的是這樣子。所以這些人將來多半投生之處都不好。你要聽清楚:不是不可以拍照哦,要會聽,不是不可以拍照,可以拍照,但不要刻意作態誘惑於人,這點一定要清楚。眾生沒有智慧,就沒有辦法揀擇什麼是應當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沒有智慧,所以不知道要學佛,不知道學佛對人是真正有好處的,就會常常造惡業,常常墮在惡趣當中,沒有辦法。先不談超出三界,因為常在造惡業,他連人身他都保不住。那今天有佛出世了,這墮惡道眾生一定會減少,生三善道的眾生一定會增加,乃至出三界的也會增加。佛法是教人家出三界的,你一定要清楚。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佛學問答:知道要清淨修行,但看見一個人一直被他吸引,有什麼方法讓自己維持道心?

問:
知道要清淨修行,但看見一個人一直被他吸引,有什麼方法讓自己維持道心?
開示:
你被他吸引走了,就沒有道心了。
這個是現代人容易發生的問題,那你要知道,這個就叫業力。你們結過婚的人,有迷惑過的人都知道,什麼叫業力?
即使不曉得,也是迷迷糊糊,結了婚,迷迷糊糊的生了小孩,你也迷迷糊糊的把小孩帶大了。
現在又迷迷糊糊來到了道場,知道要學佛,要出三界了。
雖然遇到了佛法,在佛門裡面還是迷迷糊糊的。
所以整天就是被自己心裡面的感覺所牽引。
關於這問題,你要知道:
那種感覺起來,你要把它化空。
化空的方法很多,比如,問:「覺受者是誰?」或是一句佛號來做除斷。尤其是比較年紀輕的,國中、高中的,你們自己就要注意。
其實現在的社會大家都一樣,不管年紀大小,都是沒有定力,在古人講是叫「沒有節操」就是沒有道德。
但是在佛門是講:你沒有定力。
以前的人是老死不相往來,所以男女之事、外遇的這類事情不多。
現在呢,是變得離譜了,現在由於交通發達,所以交往關係
趨於複雜。還有所謂的「臉書」這類社群,都是讓人家做一個媒介,讓你很容易就能夠接觸到,你身邊不同的人,甚至利用網路,你可以認識到外國的人,不同的宗教、不同信仰、不同種族。
那很多人就因此心就動亂、就散亂,因為這樣子所以就做了這些外遇的事情,或是做了一些非份之事,這種都是沒有定力所致。
所以你要培養定力,你要讀經、你要念佛。
有一些人他是家庭因素,他到佛門來學佛,
結果就聽到人家講:幸福人生的講座,教你怎麼挽回你的婚姻。他在佛門裡面講這些胡說八道的東西。

怎麼挽回?我告訴你:人業力斷了,你挽回不來啊,你自己就要放下,如薪盡火滅。這個薪盡火滅,「」就是柴「」,柴燒完了,火就沒有了。你業緣斷了那就斷了。佛法本來就教你出離的,你不要想說,你再打扮漂亮一點,吸引你先生、吸引你太太。我告訴你:你等一下吸引到別人了。那你不要高興,這個不是什麼好事情,所以講這個話的人,辦這個幸福人生講座,在佛門裡面辦的。他不懂佛法、不懂因果,他也講很多世間的因果,告訴你:那是儒家講的天命之學,你要不做善,老天爺要懲罰你。這個不是佛教,佛教講的:這因果是在於你的心,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佛法。所以一切因果結罪在哪裡?在你的心,不是在老天。老天結罪,也是結罪在他的心,所以為什麼忉利天王憍尸迦他學佛,他知道因果是結罪在心裡面,而且他學大乘,他擁護佛法,所以這個就要知道了。那你被這個業力吸引,你怎麼辦呢?有一種方法,你就是離開、遠離,這是最差的方法;但是有時候也不要想當英雄,不然會變砲灰,會犠牲掉了。那在佛門裡面是絕對禁止男女結親,什麼「辦佛化婚禮」,甚至我聽說,有些在家人開的一些學淨土宗的什麼學會,那個看起來是在學淨土,其實都是在學穢土,那種「會」,乾脆改名叫「穢土學會」,這個要挖苦一下。
為什麼呢?他在裡面搞男女關係,會長幫忙作媒,我不曉得他有沒有收聘金,他開佛堂幹的是世間事,欺騙人家。看到眾生有這個問題,他要趕緊讓他醒過來,他沒有。難怪,那是在家人啊;那出家人也是一樣,他辦佛化婚禮,合會人家邪淫。結婚就是邪淫的合法化。我常講的:「結婚就是邪淫的合法化,變成正淫了」對不對,那就是輪迴的合法化,就合法去輪迴。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他不結婚,因為他知道這個東西會造成生老病死生老病死都是愛欲心來的。生老病死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你生娑婆就有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從哪兒來啊?愛欲心來。所以你自己就要清楚,要回過頭來。我不要教你做白骨觀,因為越觀越好看。這個我受戒的時候,我們講戒的戒師告訴我們。那你也不要做白骨觀,你越做,本來醜陋的越看越好看,這就叫業力、業障。有一些人他發誓,年輕的時候發誓:我絕對不嫁什麼先生,我的先生絕對不是警察,結果就嫁給警察;我絕對不要我先生有什麼壞習慣,他現在那個先生就有這個壞習慣,而且非常明顯,你問她,她說當初沒看到,那就叫業力、那就叫業障。所以你平常要多念佛、多行道。身體的威儀,身的威儀你要學得像佛。即使是這樣子,你都還不一定能夠跳脫所謂「男女的業力」。

那現在社會、學校更離譜了,男男、女女,他可以讓你透過教育,他給你洗腦,讓你能夠接受同性戀,同性戀在佛門裡面看它就是邪淫。所以你自己就要清楚,這邪念你要把它給防止下來,透過念佛、透過拜懺。
實際上,那個念頭,你不要管它、你不要跟著它去,不要在意它,你不要看著它,你越看就越出問題。念頭,你不要看著它,知道,但你不要理它,就當陌生人一樣,那你就能夠跳脫得出來。
在佛門是絕對禁止這些事情,這個大家要清楚。
那你不要想說,我到佛門外,到道場以外:咖啡廳,附近的咖啡廳,那是佛門外。要知道,這裡不是婚姻介紹所。
在外面,你就要知道:我是學佛人、我是修行人,我不幹這個事情。
我碰過很多人,他這個人他沒有結婚,到四十幾歲、五十幾歲了,有的人甚至他都沒有結婚,可是到佛門裡面來,他跟我講他就碰到冤親債主了。問題就大了,就開始想學大迦葉,又想學紫金光比丘尼了。
我禮拜天講:他就開始自圓其說:「其實,結婚也可以修行,結婚也是一堂功課」。我問你,什麼時候佛門裡面有「六堂功課」的?多了結婚這一堂?
佛門就五堂,你不要變出第六堂。那第六堂是沒完沒了。佛門早晚課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也就作罷了,你要上第六堂,那是永劫輪迴。那種課不用去上,看就知道了,所以自己就要清楚、要有定力。

他因為受業力所繫,所以就開始有很多的理由、很多的藉口:「結婚也可以一起修,結婚也可以互相提醒」。你「結婚」這個動作就已經互相墮落了,你怎麼可能互相增進!就已經是懈怠、已經退轉了。那不能增進,所以,我先講出來,你們以後看到如果有這種人,你心裡面就曉得,他是在退墮。

如果他要來迷惑你,有的時候他可能是你的朋友、是你的同學、同參,他要來用這話來迷惑你,你自己就知道,心裡要有正知正見。
所謂「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你心中五陰主人你要清楚,這叫魔境現前,「汝能諳識,這心魔摧碎天魔消滅,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這魔統統都會跑光光,沒有辦法干擾你,所以自己就要清楚。





悟顯法師 開示:「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是什麼意思?

問:
「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是什麼意思?

起心動念,那就不對了,就與真心本性相違背了。

你才起一念,那就「能所對待」,所以說起心便錯。
那「動念」呢?就是你這個念頭一直相續,不斷的、不停止的,那就乖於法體。
這「乖」就是「乖於法體」,就是我常講的:與佛性相違背,所以叫動念即乖。這是禪宗常常用到的詞。

那念佛呢,算不算動念呢?
念佛它叫「從妙有入真空」。妙有進入真空,不是世間的這種妄動之念,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設的一個權巧方便。

我知道很多學禪的、學教的都會拿這一句來告訴你們:念佛不行,因為「起心便錯,動念即乖」。
告訴你:「念佛就是無念」,「無有妄念」這就是正念。
這佛念,最後心佛打成一片,那自然就契入了真如。所以你不要被他們迷惑了。
他們很會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這些看似高妙的詞來迷惑你。像有一些不學佛的外道,或是混到佛門裡面來的學佛外道;或是學了佛以後變外道的,真太多了。
有些是外道刻意進來,潛伏在佛門裡面當間諜的也有;有的是學了佛以後,退心、退轉了變成外道;有的呢,他講的不是佛法,他就講些跟佛法講很像的,他也講一些因果、講一些輪迴,目的是要過來攀附佛法,這就附佛外道。

外道有很多種,那這一種他就會告訴你,他也會講佛經。
那他說「什麼是外道」?他會解釋:「心外求法」叫外道。這句話很流行,大家都會講,所以他說:「我提倡《弟子規》、《感應篇》,你要把它認為是佛經,不然你就是心外求法,因為沒有一法超出心外。」
你看他這種,他講的就是邪說,大邪說。如果你沒有正知正見,你就會被他給矇過去,你就被他給陷害了。
那怎麼辦呢?我告訴你:心外求法是外道,心內有法也是外道。心內住著一法,就是「起心便錯」,就是「動念即乖」。心尚且「不動一念」,這不動一念不是沒有作用喔!而是「不動念」,何況你心存有《弟子規》、《感應篇》,這是大凡夫!連修道人都不是。
所以,現在很多出家人,他很會講,講這些相似語言啊,那你自己看到、聽到,你就要注意,他這個是認法為實有,以心取境,取心內之法。
佛教你心不外求,不心外求法。但也沒有叫你取心內法。
所以心外求法,那是有對待、有能所,是見。你取心內法,認為法法是同,這是同見不除,「同見未忘,都有見。有見那就是外道
所以為什麼文殊菩薩存佛見、法見,被佛貶向二鐵圍山。因為連存佛見、法見都不行,都還是墮落,所以你要看得懂《心經》《心經》講「無智亦無得」,智、得都不存,這才是真正的無戲論法。外道他很會使用這些相似語言。那一般人對於佛教他又不了解,所以聽到這樣子的話,就會被他迷惑。這是我看到的現代邪說,那人披著袈裟講邪法,欺騙眾生,你們沒有正知正見,你會被他所蔽,你會想說:對啊,大家都一家、都一樣。說個「一樣」的,是同見未除,也是一種我見,也是一種執著,甚至是大執著,所以要清楚。

你也不要聽到「不一樣」就代表是對待,說「不一樣」有時候是顯示法門殊勝、佛法的殊勝。所以,為什麼吉祥雲比丘在別峰念佛?這「別峰」是托顯出淨土法門是有別於其他的教法,那你說吉祥比丘他難道不了解法法平等?他絕對了解,絕對知道法法平等。但是他所修的呢,是特別中的特別法門,所以稱為「別峰念佛」,在別峰處念佛。

所以,你不要聽到「不一樣」,你就認為是有對待,不是的,這是告訴你什麼比較殊勝。你更不要聽到「都一樣」,就代表他講得比較圓融,有時候正是非常地不圓融。因為他取著世間法,教你學《弟子規》,教你認取外道典籍。
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這樣子,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依佛教,釋迦牟尼佛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尚且教你「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他你依四依法,他沒有跟你說:「你來聽我的」,沒有要你他個人的意思、他講的法」。
佛是這樣教給後代的人,我們就是這樣遵循他教下來的,這是承佛的遺教。這是要略提的。

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所以起一念世間心便錯,你要學弟子規,這是起心動念!你要學這世間法,你要攀緣世間法人、事、物,這個就是起心動念,這一念便與佛性相違背。那是不是不動念?不動念也錯。不動念,你墮空,所以,叫什麼?念起不著。永嘉大師講的:「了了知,無一物」。你們常說的「用心如鏡」,但是不照物。很多人用心如鏡,以心照境,那還是一樣,能所相待!所以很多人講,你看到煩惱要看著它,你看著它幹嘛?那個就是該除斷的東西。你心不隨煩惱,看到煩惱,把它觀破,識得煩惱空,識得煩惱無生、無自性,這個是把它觀破。你能看到煩惱,這個不算什麼功夫,誰都看得到,但是要識得它空,不是以心對待於煩惱,那就不對了。所以這起心便錯,動念即乖,你要知道不可以取佛法,也不可以取世間法,但是,也不是不動念,你要不動念,那這是沉空斷滅,就像土木金石一樣,什麼叫土木金石?土泥土,木就是木頭,金子、石頭,它是沒有,沒有這個……沒有覺知的,沒有覺知的,土木金石,這是沉空斷寂,所以,這句話是對治你起心動念;那你要是相反,你住到不起心動念去了,那就變成無想定,無想定,它是色界天的禪定,無想天的禪定,他不想。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初他也是學無想定,後來他知道這個不究竟,他就不學了,世間四禪八定他都有,但是都不究竟。所以唯有返照心源,徹見本性,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
你不能夠沉空斷寂,但也不能起心。
所以為什麼用念佛法門最方便,不管經教怎麼形容,你們總是世間事繁雜,意會不到,這個是實話。我講了這麼多,很多人他台下點點頭,出門就搖頭在講堂聽到,很有道理,但境界一來,他就搖頭,沒辦法,禁不住啊。
所以為什麼提倡念佛法門,你看禪宗的大德虛雲老和尚臨終,他教弟子要念佛,甚至你皈依他,他教你要念佛;近代的元音老人,他臨終示現的坐脫立亡,他告訴大家,要以淨土為歸。因為畢竟不是人人都是上上根,這是大慈大悲,留下來這個方法來幫助眾生。所以教你不起心動念,你就真的變成土木金石;教你運用……這個「常用而不著」,你是常用而處處著,到處著相、到處起念,卻不能夠返照心源,還認為說自己是在用真如本性,自己是在了了分別。

有些出家人不懂,他覺得吃好的、用好的,這是妙用。
不對啊,他那個是貪圖享受,他要先做到觀受是苦。所以你不能夠只會說了了常知,用處不著。
那你就著在隨緣妙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