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佛法答問~悟顯法師 開示

第四個何時該念佛號?何時該念觀世音菩薩或大悲咒?
開示:
這看你的發心。你如果是專門念佛的。像我就是專門念佛的,那這個觀世音菩薩、大悲咒就變成助修;那如果你專念觀世音菩薩的呢,那阿彌陀佛跟大悲咒就變成助修。你不要主修的好幾個,那除非是有一些行法,它把觀世音菩薩跟大悲咒都列為正行,或是有一些咒語列為正行,那這又另當別論。因為真正這個佛門的行法有好幾種,有些密宗的行法是這樣子的。那這修觀的,修天台、修華嚴的,你看《華嚴妄盡還源觀》。我看過一個法師《妄盡還源觀》都導歸到《弟子規》去,那世間心太重啊。我們怎麼看都不會看到《弟子規》,告訴你「妄盡還源」,《弟子規》就是妄,妄都不淨,所以不能還源。所以一開宗明義,賢首國師就告訴我們:我這觀叫妄盡還源觀。那這觀門有六門,顯一體、起二用、釋三辯、行四德、這個行五止、起六觀,這六個門。那你說它是夾雜嗎?這個不是。所以你該什麼時候念,這看你的用功,以什麼做主修,看你的行法。那一般念觀世音菩薩,佛在經上教我們,急難恐怖的時候才念,那是臨時給你抱個佛腳,是過去佛,過去正法明如來,那給你臨時抱佛腳用的;那平常要念也可以,也沒有問題,你平常念大悲咒也可以,這個都對修行是沒有妨礙而且有增進,所以稱為助修。助修來助發正行,幫助你在佛號上、在你的觀門上修得更好,這都是助發正行,所以稱為助修。那你平常要做為散課也可以,要做為定課的輔助也可以,這個都沒有問題。你不要今天念觀世音菩薩,明天覺得不靈換換大悲咒,試試看,每一樣你都試試看。那你是在試藥,你不是真正識得藥。

第五個
藥師佛可以滿足眾生世間的願望,可不可以念藥師佛迴向求生淨土?
開示:
念藥師佛迴向求生淨土是可以,可是你如果世間的欲望放不下,那你也去不了。所以這是你的問題,不是藥師佛的問題,藥師佛絕對沒有辦法接引一個不願意出離三界的人,阿彌陀佛也沒辦法。所以為什麼佛三種不能,他不能替你做佛、不能代你受業報,所以這個你就要知道。那念藥師佛,這個世間的願望他是會滿足的,是可以滿足的,這個沒有錯。世間的願望是可以滿足,但是你世間願望不要太多,不要今天要房子,明天要車子,車子一台不夠要兩台,要遊艇、要直昇機,那就真的是太多了。有些人會要遊艇的、要直昇機,在台灣比較少,國外的就很多,又想出國玩,又想去這裡,又想去那裡,所以世間欲望要放下。那可不可以滿足呢?可以,你有世間的欲求,所願從心皆圓滿。但是你念藥師佛還是要放下,要求生淨土。

第六,
學淨土宗需要明心見性嗎?念佛法門如何明心見性?
開示:
學淨土宗當然需要明心見性,這個是淨土宗第十代祖師省庵大師說的:他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所有的法門就是明心最重要,所以學淨土,淨土宗當然在一切法門之內,一定要明心見性。那往生淨土要不要明心見性,這個就不用了。這樣講你就比較放心,我們是把話說清楚,不然你們會認為:哎呀,悟顯法師你怎麼一下這樣說一下那樣說,搞的我們糊裡糊塗的。往生極樂世界他是不用明心見性,但是每一個法門的宗旨,都是要你明心見性沒有錯,所以這個是非常清楚明白。那念佛法門如何明心見性?有一種是根器很好,現世就可以見性;有一種是根器差的,這大部份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慢十二小劫得百法明門,這「明百法」就明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就十二小劫明心見性,這根器最差、最差的,十二小劫得百法明門,那這是往生後才見性的。那也有現代的,現在的見性,念佛念到「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完全脫落,打成一片,心再不起其餘之念,連佛念也沒有了,就是這樣虛靈湛寂,只能這樣形容:虛靈湛寂。那這個就是真正的透過念佛明心見性,你見一切物、遇一切事情,你就再也不起煩惱了、再也心不隨境轉了。明心見性沒有什麼特別的,所以這個呢,念佛他是可以達到明心見性,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你不要求。若能無念即真求,若更有求還不識,達摩大師講的:你心要做到無念,念佛要除盡一切妄念,連這個佛號也放下、也放捨,那這個時候真心本性就透出來,你識得它、認取它,安住,這樣就可以。那你要是在念佛當中刻意求明心見性,這裡思量、那裡卜度,想想經典上講的這個境界、那個境界,聽到一點聲音了嚇一跳,你以為是冷灰豆爆、你以為是身心粉碎。自己在那裡打妄想,亂猜,你是坐在那裡打妄想,坐在那兒不是在念佛。冷灰豆爆那是一形容詞,不是真的有東西爆開來;虛空粉碎那是一個形容詞,不是虛空真的都碎掉了。所以祖師講叫瓜熟蒂落,那很自然的,煩惱脫落了,功夫純熟,煩惱就脫落,真心就顯露出來,這個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跟你形容自性清淨、廣大、無邊、無礙,這都是形容詞,都是形容詞;讓你藉由譬喻而得開悟,而得開悟,所以學淨土宗可以見性。
第七,
什麼是一經通,萬理徹?
開示:
這個問題很大,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想說我偷懶,我學一部經就能通其他的經。所以有些人他就拿這句話,教你只學一部,可是《華嚴經》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那豈不與佛相違?所以這個一經,「一」就是真心本性,所有經典講的就是「真如實相、真如實際」。真如實際這就是「一經」,所的修多羅,華嚴叫做圓滿總持修多羅,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它也是講的明心見性
所以一經從此,你悟得真心,那就開悟了。你說六祖,他有沒有讀《金剛經》,沒有,他就聽到那一首偈,從此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他不是學哪一部經,而是真的悟得心。所以你要從執定、執著一部經來下手這個不對,心就有所執,就已經是昧於心體了,已經迷失本性了。那剛開始每個人因緣不一樣,有的人遇到《壇經》、有的人遇到《心經》、有的人遇到這個《無量壽經》……等等的,你都可以因為你的因緣,你的這個緣,來學習這部經。所謂「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專修即是總持,所以你不要執定,說我這一部經我就要開悟,其他我都不看,那你的眼界就只有這樣。那有一些人是他不曉得學佛他要學什麼,所以亂看一通,到處找答案。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經都給你玄義。現在講經他不講玄義了,他嫌麻煩,你們聽不懂他也不會講,這個是實話,應該是不會講,玄義不會講。抓不到重點,所以他就說這個為了符合現代,所以他就把它省略掉,就變講經的因緣,東拉西扯,誰來請他,誰又託夢這樣亂七八糟的講一大堆。所以這個我們剛剛講的,祖師為什麼給你講玄義就是讓你抓得到重點,抓得到佛教的重點,都告訴你,佛出世是為了是什麼?那你從這裡你就可以了解了,他隨每個人的根器,去選擇經典,隨你的因緣,有的人遇到的是《圓覺經》、有的遇到《華嚴經》、有的遇到《涅槃經》,那你就知道佛法是要學什麼,從這一經作為一個基礎,通實相義理,這很重要。一經通要通什麼?通實相義理。你所有的經都通,實相之理通了,所有經都通。有的人是從《楞嚴經》,《楞嚴經》是很多祖師大德開悟的一個基礎經典,可以從楞嚴開始學。所以你看到這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通萬理徹,你不要執定說只有《楞嚴經》、只能學這一部,其他的都不能學,實際上經經是互通經經是互通。有時候你在這比喻上轉不過來,別的比喻你轉過來,所以為什麼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多聞就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什麼過失,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程度不一樣,但是你要知道,你看這麼多部經,你的重點是在哪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你要真正了解經典,不是看文字;有很多念書的、寫文章的,他為了要交論文、交報告,天天看文字,他看很多書,他也知道佛法就是要講求這個明心見性,要學的是真如實相。他能不能通?他不能通。為什麼?沒有修行、沒有定力。定能發慧,慧能通經,慧能除斷煩惱。所以要從定。那定怎麼學呢?從戒開始學。所謂因戒得定,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這個才是通宗通教的根。學經教你要掌握重點,可是重點呢,你要通的重點是要在於從戒、定下手從戒、定下手,這個才對。所以你要念佛、你要持咒、要修定,這「定」不是世間禪定,這個定叫作大寂三昧,自性本定,要與自性相應。所以你念佛就是與自性相應;參禪、離相就與自性相應;修教觀,也就是起觀、修止觀的,也是與自性相應,因為都是以離相為宗旨。不光不著世間相,也不著佛法之相,那你就與真相本性相應,這就有定力,了知諸法空寂,這個就是大寂定,就是我們佛門講的定。不是世間四禪八定四禪八定他住於捨受上面住在捨受上面;他沒有苦樂憂喜,但是他有捨受,住在捨受上面還是有住著,不是真正離相。所以你看現在外面有些小乘的,告訴你要觀察這個色身。身體的感覺這些,都在捨受當中,他出不了。他讓你去感覺這個身體,那出不了輪迴。那個定,你會修成四禪八定,不是真正的大乘這自性性定自性本定,所謂大寂定,那不一樣。

第八個:
家人不學佛,該如何為其種善根?
開示:
很簡單啊,就跟你們一樣,幫忙打字就可以了,幫忙校稿、幫忙分享,你請他到臉書上去轉貼正法,種善根。慢慢的,他可以來打字,打字的你們現在有的都進步啦,打字以外還可以校對了,自己就一直在提升,你能做的事情能利益眾生的層面就更廣了,這就般若智慧慢慢的就顯現出來了。你要讓他種善根,帶他來佛堂、來拜佛,叫他幫你換供水,或是你發心的部分找一部分請他順便幫你看一下,種種的方便,希望他能夠來學佛,重點就是這樣。
那他不吃素呢?你要帶他去素食餐廳,現在很多素食餐廳都做得很豪華,那你可以帶他去吃,讓他了解素食;讓他知道學佛、吃素一樣健康,吃素一樣吃得很豐盛,這個就是一些善巧方便。


第九個,
如何才能確保不遇邪師說法?
開示:
這個很重要。那第一個你要知道什麼是邪師、說什麼邪法那你要能夠明辨他,那怎麼明辨呢?要先學佛法,你才能夠知道,佛法就如同照妖鏡。還有一個,你要受菩薩戒,要求佛力加持,在《圓覺經》上講,求佛力加持,十方諸佛加持,讓我們學佛不遇邪見,要能遇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說法,遠離四病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者」,這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那詳細你去看《圓覺經》,《圓覺經》就有講到了,這就是能夠幫助你不遇到邪師說法。那邪師說法,他不是教你不孝父母。這個他有很多招數,多半都是說 讓你認同的,還有就是符合你愛欲心的、你的習氣的、特別喜歡的,你特別喜歡神通,他就投其所好;你特別喜歡家庭,他就告訴你:學他這個法家庭也可以很幸福、也可以出三界,就迷惑你。讓你又能吃肉、又能學佛,這個都是大邪師。那這些你都要能明辨,凡是講法隨順你習氣的,這個就是邪知邪見。你要很清楚明白、很明白的看清楚自己,自己有什麼問題。人家講話投其所好、隨順你好樂的,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這樣你就能確保不遇邪師說法。還有,多讀大乘經典、多看大乘經典,你就能夠確保不遇邪師,遇到了呢,你也能夠看得出來。

第十,
受菩薩戒前需要先受五戒嗎?
這菩薩戒基本上分兩種受法一種是次第受,一種是直接受。《菩薩瓔珞戒經》是屬於次第受,
先受五戒,再受菩薩戒。那《菩薩梵網戒經》呢,《梵網菩薩戒經》是直接受的,直接受菩薩戒,它不用經過受五戒的過程這一點就清楚了。那還有人說沒有受菩薩戒的不能讀戒本,那這個不曉得是哪邊講的胡說八道,沒有聽過這樣子講法,聽說還是出家人教的。出家戒你不能看沒有受出家戒的,你不能看出家戒。當然也不能跟著誦戒。那菩薩戒這個沒有問題,這菩薩戒你要誦戒沒有問題。你在家人要誦戒,要誦這個菩薩戒那沒有問題,你沒有受也可以先學,先學。為什麼?這菩薩戒講的就是你的真心本性。我們二月份要講,月底要講。三月初還有一個實修課程,要跟大家預告一下,三月初。所以菩薩戒,有一些需要先受五戒,那《梵網》的戒本裡面,它是不用的,是不用的。

第十一個,
念一句佛號就囊括三藏十二部,是真的嗎?
開示:
我告訴你:是真的。在《寶王論》裡面講: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這個話很文言。就是說:你在大海裡面洗澡,在海邊洗澡,你已經洗到了百川之水。稱一佛名自然收三藏十二部的功德。所以稱一佛名,這三藏十二部功德就在許,都在裡面。為什麼?阿彌陀佛翻中文叫做無生。無生就是真如本性又叫做無量覺,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了。無量覺,那無量覺就是一切法。無生就是真如自性。那真心本性當然含攝三藏十二部經典所以當然是真的。那念這句佛號沒有問題,可以含攝。就像你在海邊洗澡,你洗了當然是百川之水。稱一句佛名,一切經典講的就是無生之意。小乘也是要讓你入大乘,也是接引你入大乘。所以大乘、小乘本自不二;這個一個講事相,一個講的是理性,理事不二。那當然在根器上,有些人他只能接受小乘,所以就先說小乘法,那後來呢,引入大乘。所以所有的經典,就是要講大乘之意,阿彌陀佛就是大乘總持之意。所以稱一句佛名,自然就涵蓋三藏十二部,這個道理很簡單。

十二題,
如何減少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緣?

開示:
往生淨土的障緣,實際上,最大的障礙就是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放不下。你真的放下,外面的人要是障礙你、不讓你來道場、障礙你學佛,你也會認真努力學,你還會更努力。你要是沒有心沒有道心,那你就沒有辦法學。臨終你要是放不下,那這是自己給自己做障礙。那平常你這世間的緣就要少,不要太多。那是不得已而有。
像很多人過年跟我講:師父,我不得不回去、不得不輪迴啊。你就要清楚了,很多輪迴都是「不得不」的,為什麼?自己罣礙。所以人情稍微隨順一下。在家人,隨順一下,趕緊就來用功,趕緊就來修行、修道。你不要一隨順就沒完沒了。你要影響你的家親眷屬來學佛,你不要被他轉了。你被他轉了,那你這個淨土障礙......往生淨土障礙就來了。因為現在他轉得了你,你臨終,他一定可以障礙你。
所以我常跟一些居士講,他偶爾才來一次道場,我說:你想出三界?你連家門都出不去,你要出三界?你是癡心妄想。讓你來道場共修一下,你都覺得沒有辦法、不可能。那你是......你這三界出不去,你還說你要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除了我家的事情擺優先,對啊,天天發願要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是他裡面有加但書,家裡的事情要先做、公司的事情要先忙,除此之外,佛道無上誓願成,他不是真心的。
所以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礙,自己要知道在哪裡就是你這一念心轉不過來、你跨不出去、你不能修行、你對於世間事,太重了。那很多人他聽我這樣子講,有一些懂得反省的,他會知道他要轉變;有一些不懂得反省的,反而更瞋恨了。告訴我,他會跟你講:一切處都是道場。我在家裡修行也是道場,在工作也是道場很高妙喔,講的很玄妙。他沒有想到說,你這一念罣礙心不捨,哪邊都不是道場。他講的好聽,那是維摩詰維摩詰居士他有這個境界。「淨名無非道場」,《淨名經》講的,到處都是道場。問題是你有沒有執著?他告訴這五百弟子,在教訓他,五百弟子有五百種執著、五百種落處。所以你執著放不放得下?放得下,那才到處是道場。放不下,說的再好聽都沒有用。這個有的他聽了我們剛講的正確的道理,他起瞋恨、生氣了。來告訴我們:都是道場,都是。就看你執著是不是。如果捨下,那都是;捨不下,那還是執著,而且是到處是執著。你這個道場是什麼道?三惡道、輪迴道,不是菩提道。

第十三,
為什麼念佛、聽經一直打瞌睡?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

示:
這個你們有聽經一直打瞌睡的哦,有啊,剛才在講就有人在打瞌睡。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啊?
欸,這當然是昏沉蓋蓋住了,也就是業障太重了,業障重。不然就去跪著聽,跪著聽。不然你就捏自己,不然就用水嗆鼻子,很多方法。
我們有很多方法,只是呢現在都不敢拿來對付人。我們對付自己可以,對付你,我不敢。等一下被人家告,告傷害。祖師就一棒子打過去,東西就丟過去了,他還把你叫起來。祖師他有禪棒,棒子可以教訓在那邊昏沉的。我們沒有那棒子,有也不敢拿出來,收起來。所以昏沉你自己要對治,這個沒有辦法。你自己要懺悔業障,要懺悔業障。像阿那律,他昏沉就很嚴重。阿那律尊者,現在沒有了。阿那律尊者剛開始學佛,還沒有修證的時候,他業障很重,聽經就睡覺,聽經就睡覺。佛就罵他:你這個跟畜生一樣,螺螄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跟那個蛤蠣一樣,跟那個蚌類一樣,一睡就是幾千年,自己怎麼死的都不曉得。他很難過、很懺悔。發勇猛心用功七天七夜。眼睛瞎了,看不到,可是成道了。佛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所以他在《楞嚴經》講:我不因眼。觀見十方。他有一個神通叫天眼通。他不是用這個眼睛,他這個肉眼已經瞎掉了,可是他心眼打開,那從眼根開悟的,見明見暗,見性常在,所以他在這裡開悟的。那這是他發勇猛心啊。
所以你要聽經、念佛一直打瞌睡,有什麼方法?有很多呀。就剛才講的那些都是,多拜佛、多禮懺、多求懺悔。打瞌睡,自己賞自己巴掌也可以,都可以不要讓別人來賞。

第十四,
想護持正法,可是沒有錢,該怎麼做?
開示:
很簡單,就是你們在做的事情:幫忙打字。那能出錢是最好。有時候沒有錢不是真的沒有錢,是慳貪,是慳貪。有一些在家居士,他不懂規矩,他自己慳貪,不願意供養道場、不願意供養三寶,他就說:「唉呀,修行人不用用這麼好哦」他的慳貪的心。你供養佛菩薩是你修自己的福慧,用的好不好在於你有沒有分別心,你修自己就好。出家人不要起分別心,供養的人不要起分別心,這樣大家都清淨。沒什麼好不好的,依你的能力、依你的財力,來做供養布施。那最重要供養布施,布施錢財,這是把慳貪布施掉。你對錢很慳貪要多布施,一定要多做,對於錢財的慳貪捨掉了,那你就能夠得大福報。那你不要把它當做投資哦。
我多投一點就能多回收一點,大錢是越滾越大,你不要做如是念,這世間意念、世間的念頭。所以這個是講的,你要......想要護持正法,沒有錢。還有你可以到臉書上去轉貼正法,讓你的朋友、讓你的家親眷屬、讓你的同事,都能夠學佛。甚至於你看到動物、看到這些畜生,你都可以幫牠方便受三皈依。受三皈前,拿一點東西給牠吃,跟牠結點緣,牠才願意受。不然牠聽到你講話,只是聽到一串音聲,牠也不知道你在跟牠說什麼。雖然種善根,但是非常的薄弱。所以要先結好緣。
所以想要護持正法有很多,那真正護持正法呢,當然不要你的錢。什麼叫正法?讓正法在你心中運作,自己要落實正法、守護大乘、愛樂大乘、修行大乘,這都是護持正法。你真正去修,這個才是護持,使正法久住。久住在哪裡呢?不是在這個世間,在你心裡面,在你的身、語、意,這三業當中,這才叫正法久住。這叫護持正法。心裡面不要讓世間的念頭蓋覆住你的正念,不要讓世間知見蓋覆住你的這個正知正見,這個就是護持正法。所以這樣做就可以了。

第十五,
什麼是身安道隆?如何不行無益苦行,
又不過分貪愛自身?
開示:
其實行苦行就是要督促你不要貪愛自身。那無益苦行,就是你這個苦行不能除斷習氣的,就稱為「無益」。有一些人他很愛行苦行,這求利養他利養不是要錢,他是希望人家恭敬讚歎。讓人家覺得他很有修行、很有修持、戒持很好、很清高、很不愛名。實際上,這都是利養心不死。他不一定愛錢,他愛名。那苦行有一些人是特別愛修,那這個對他來說就不是苦行,叫樂行。你叫他不修,他很苦。這個他就要捨掉。那苦行是要對治你貪瞋癡的,凡是能對治貪瞋癡的都叫做修苦行,都是有益的苦行。那就有很多了,貪瞋癡的根就是你這個無明,所以你要讀經,每天要讀誦大乘,每天要念佛,要持咒、要修行。這些都是能除斷煩惱習氣。那頭陀行有十二種,你們自己去查佛學字典。那在這當中都是對治你對世間的貪著,所以要抓精神。你不要三更半夜跑到墳墓旁邊去睡覺,人家以為你是從裡面爬出來的那你就嚇到人了,人家就苦了,你倒是樂了這個就要會了,要有慈悲心、要有大悲心。不要想說我塚間坐、樹下宿,沒有樹,特別去找一棵樹。當然有這個因緣,你可以體驗一下,也沒有問題。但是,你不要標榜這種行為,以此來獲得利養那這個就貪瞋癡了。那塚間坐、樹下宿、日中食,這個你都可以去試試看,沒有問題這個都是十二頭陀行之一,目的為了對治你身心的放逸,還有你的貪瞋癡但是不能在這當中起貪瞋癡。
身安道隆,我知道什麼叫身安道隆,對一般人來說;身體沒生病,又有錢可以花,就身安道隆,心也安了。所謂啊,過年新希望,錢多事少離家近,又想數錢數到手抽筋。對啊,全家出遊還有獎金,睡覺睡到自然醒。這都是貪瞋癡。
身安道隆,最重要要道隆,身不一定安。身能安於道,這道就隆,所以叫「身要安於道」。不是身圖安逸,圖安逸,道不隆。……我們的色身,如果你去圖這個色身的安逸,道不會隆。所以是身要安於道,道就會昌隆。要這樣子做理解、這樣做解釋。你心要有道心,身要行道,道就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