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別拿孝順做藉口

一例:
如某人販毒,要他兒子幫忙販賣、送貨,但他兒子知道販毒是不對的,他爸說:「你怎麼這麼不孝,不肯幫忙家中生意,⋯」。
二例:
某人嗜酒,以致酒精中毒,整日顛倒昏昧,總叫他兒子幫他買酒,他兒子看見事情嚴重,就四處提倡飲酒傷身,影響身體健康⋯。

以上兩例的兒子,對他們的父親而言,兒子是不孝的,但對腦筋清楚的人而言,他兒子是真孝順。

如果一個父親得老人癡呆症,說要把家中上百億資產送給不相干的人,問問他兒子能答應嗎?還不趕快去找醫生來証明他爸無行為能力嗎?

佛法的珍貴非世間財可比,世間人重名利資財,才方便以此比喻,希望不是真要學佛的人不要故意引世間法來破壞佛教。


既是要學佛,就依佛所教的四依法、依佛門的規矩,而不是依個人喜好去推廣弟子規、儒家,將其包裝在佛法的外衣裏。

怎麼分辨是要真學佛或假學佛?
很簡單~
在一堂講座中,有佛法,也有方便比喻的世間事,你選什麼聽?
你選要你看破、放下、改習氣⋯,還是選:我先把人做好(這不是說可以做壞人,只是佛法重點不在做人而是做佛),無論學不學佛,或是其他宗教都應做好人,所以這不是進佛門的目的。

進任何一所學校都有其既定的目標,無論是「師範、藝術⋯」,你都不能去混亂人家的課程,硬加些不是人家課程的東西,人家出來澄清,你就說:「難道不用孝順哦、不上孝順課,妳沒有根,你的音樂、美術、⋯怎能學好?」
諸如此類,同理可知,
那群人都是來擾亂佛門,破壞佛教的!

似是而非的邪論充斥世間,包括衛星電視台、網路電視⋯。若非明眼人根本無法分辨。

當知道你依止的人有問題,就趕緊遠離。就像你或父母孩子、朋友在跟吸毒者、酗酒者往來,你能不遠離嗎?能不勸他們遠離嗎?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哪有白吃的午餐啊!

一說藥師佛,穿鑿附會的醫療行為都出現了,

只要是跟身體有關的,

無論是氣功治病、鬼神調養、.....五花八門的


各式花招都冒出頭了!

每個想撈錢的地方都去供尊藥師佛,


連網路佛像圖片都被截頭去尾,

移花接木,加上不知哪來的神像?佛像?的頭,


再補上幾句世間人愛聽的話,

做善啦、福蔭...全家平安幸福啦....代代子子孫良善....啦,


...,

想想為什麼人家會用這種話給你聽?吸引你?

就是你假學佛嘛,不願意轉變,不修行付出,

滿心裏就貪「幸福平安」「出好子孫」...,

所以人家就放尊佛,說:你來拜拜就全部滿你的願。

拿這些話來愚弄不信因果的人,明明佛教經典(藥師經)


講得很清楚,

要怎麼做才有效,多數人也不願讀經,去看清楚應


如何做才對,

也不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聖號,不持藥師咒,

就想手(合掌)揮兩下,輕鬆解決身體、家庭、事業問題,

這就是佛門講的「偷心」---想不勞而獲。

連世間衣食住行都要你去工作付出,才得以滿足,

不學佛的人還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何況要消你的業,增你的福,哪有不念佛不修行不轉變心念,


就可憑白得滿所願的,要有智慧,才不會被騙。

後續:

有些人不願修行、不轉變、不吃素....想花錢買營養品做保養,企圖健康長命,

都是對這世間看不清楚,智慧力不夠,怎麼說咧?

因為如果花錢搞那些事就能健康長壽,


那自古以來的有錢人到現在都還活著,

可是,有嗎?想想吧!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溫良恭儉讓什麼?

世間人、初入佛門或學很久還是對佛法不懂的人,

很喜歡用儒家所謂「溫良恭儉讓」來評判在家學佛人或出家人是否有修,

又四處宣揚這種似是而非的錯誤說法,去影響初接觸者對佛教及佛法修學的認知。

先要說明的是,此處非是說學佛可以胡作非為,那看此文者又錯會了!

拿佛教的戒律規矩 與 世俗的規矩禮俗相較,

佛教是除外表要求要莊嚴攝受,還要了解道理,徹底轉心離相....!

而世間人很輕易就能裝出「溫良恭儉讓」來,因世間人無他心通,

所以只要一個人無論在家或出家人,

表現出  頭壓低低的,跟你猛合掌,臉上笑嘻嘻矯情...,

即使你造業也不說你過失,

你講什麼都回你句:「不錯、不錯...」!對於這類人,

一般人就會認為:

「哎呦,他好有修、好慈悲啊!」,其實舉個例子,

以前去受菩薩戒時就聽過,有位女眾說:

我還要煮飯給家人吃,還是要切肉殺魚...。講到後來,

戒場和尚就說:「那你切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那位太太超高興的,一直謝謝師父(應是在謝那師父要陪他下地獄),說師父好慈悲!

所以不要以外表來認定有修沒修,

禪宗祖師真修實證,功夫嚇人、生死自由,

卻是對徒眾嚴打棒喝、斷腿砍手....,去除情見,殺活與奪,

凡夫根本不懂是在做什麼,所以不要說沒有「溫良恭儉讓」就是沒真修功夫,那可是在不經意中造大口業噢~~~

菩薩戒正說(簡體)~悟顯法師

目 录
梵网经玄义1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4
菩萨戒正说一4
菩萨戒正说二37
菩萨戒正说三68
菩萨戒正说四102
菩萨戒正说五137
菩萨戒正说六171
菩萨戒正说七205

梵网经玄义
净业沙门  释悟显  述
教所起因:法尔应行故。灭障显性故。成圆满佛果故。
诸藏所摄:大乘毗奈耶藏摄。
一经宗趣:梵网以三聚净戒为宗。此三聚能成三德三身圆满佛果故为趣。
能诠教体:理事无碍。性相俱融。语默双泯。非言非不言。非教非不教。是为大乘无碍教体。
摄教分齐:本经属大乘制教。唯佛能制。
教所被机:一切众生皆可受持。以本是佛性戒故。然现身七逆要忏除罪。见好相相应矣。方可得受。
明教本末:此三世诸佛本戒。法界法尔。非新所制。舍那为欲利乐诸众生故。还自诵出传授化身。
什公相传云。西域有十万颂六十一品。
具翻应成三百卷。未至此土故不具也。
传译缘起:此经于大秦姚兴弘始三年。有西域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以持菩萨戒故。偏诵此一心地法门品。于时沙门慧融道祥等八百余人请罗什受菩萨戒。遂于逍遥园什师自诵译出。仍别录此下卷之中。偈颂已后所说戒相独为一卷。
名作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一卷。
总释名题: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
别解文义:经开三分。
一、顺理称性发起分。
二、达体本具圆融分。
三、行满流布无碍分。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
悟显法师讲述
菩萨戒正说一
在讲经前先讲玄义。
《梵网经》是卢舍那佛的心髓,也是一切众生的本源。众生如果明白心地戒品,这一生成佛决定有望。但菩萨大戒是宝中之宝,绝不向外道恶人以及贼人所说,如有此类人,不在摄受范围之内,其余一切众生皆可听受。
玄义:用十门开启,来解释《梵网经》。
教所起因:
第一个义趣,「教所起因」:「法尔应行故。灭障显性故。成圆满佛果故。」
佛为什么要说这部《梵网经》?无外乎这是众生本来面目、众生本来的行为,没有原因,所以称为「法尔」。就是众生清净心显露出来的行持,所以叫「法尔应行故。灭障显性故。」但是众生不了真如本性,被五阴所盖覆,妄生能所,所以卢舍那佛化身千百亿释迦,为南阎浮提众生、为莲花台藏世界一切众生宣讲菩萨心地戒,希望众生因言得义,能灭障显性,把无始以来的宿障,全部消灭。
所以重点在于明心、了解心地,如果不了心地戒品便不名得戒,纵然持十重四十八轻亦名毁戒,为什么?以忘失戒体故。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纵然事相上十重四十八轻持得再圆满也是破戒。
所以《梵网经》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的真心本性,也就是律宗所说的「无作戒体」。
「无作戒体」就是真如佛性,人人本具,各各本有,从此运心修行,名为法尔、名为灭障显性、名为圆成佛道。
依性起修方能圆满成佛,所以达摩祖师讲:若不见性,持戒、修善、因果等法,皆是外道法。如果不能明心见性,不明白无作戒体,持戒只是生天而已。
基本上,现在戒场没有说、戒师没有传,虽然本具,可是要因师得,他却没有传,甚至他也没有得「无作戒体」。
所谓「得」不是新得,是返照开悟。所以末世学律者,只持戒相不明本性,虽然大戒不犯,但仅是事相不犯,未达理性,所以多半执为小乘,甚至只在事相上打转,因此废了道心,不能用功精进,不能明心见性。
这都是因为不明白卢舍那佛为什么要说菩萨戒。佛说菩萨戒不为别的,就是让你开明本心而已。所以元照灵芝律师说,就是众生不了达心性,所以才为其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八十四乃至五戒十善……等。寂光律师也这么说。
大家都知道宝华山见月读体律师,但是很少人知道寂光律师,寂光律师就是宝华山的开山祖师,他是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再来,一生提倡念佛、提倡梵网菩萨戒,他是真正得戒的大和尚,所以他能中兴律宗。
反观现在,几乎没有律宗,律宗的戒师几乎没有得戒,所谓「得戒」不是只有观想个妙善戒法,灌到头顶里去,那是事相观。要得戒先须明心,若不明心不名得戒。「纵有功行。亦成虚设。以不顺佛性故。」所做所为皆是起心动念,执相住有,起分别之法执,堕爱憎之情见。明明是药,却因药得病;明明是诸佛大戒,却变成人天小善。现在,大家都把菩萨戒解成五戒、解成人天善法。
什么原因?就因对于心性、对于无作戒体不明白。妄图从「有作」而去护「无作」,不知从根本起修,只在事相上打转。以为不吃饭就是至道;以为不犯戒相,就算是有持,不知道是著于戒相之人,所以佛在《大般若经》讲:「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这个道理大家要知道。
讲玄义就是要让你知道菩萨的无作戒体,《梵网经》最重要的就是心地而已,不在戒相。
戒相千差万别,若能不违心性,在念念当中不忘失。如五祖忍和尚所说的:「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即是大持戒,其他的都是枝叶,所以称为「法尔应行」。
众生皆有佛性,菩萨戒不是有受才算犯,即使没有受戒,犯了这十重四十八轻,统统都算犯戒。为什么?因为它讲的就是众生的本性。不明白心性,要怎么持?
今人持戒多半依戒相而随意开缘,依戒相而各各固守,不能了达心性。每天持、犯如同作戏,做种种的思量、分别,一总堕于妄想当中,所以不能见性,纵然念佛也不能够助发生西之愿,都是因为不明白无作戒体,过于执著。现在可说是没有律宗,为什么学律宗的,学到后来会只持事相,甚至认为菩萨戒就是五戒,实际上菩萨戒与五戒大有不同。
为什么会把菩萨大戒解成五戒、解成小乘戒、声闻戒?只因为他不明心地、不明白无作戒体,甚至连在印书、念文时,无作戒体的部分、正受戒体的部分,连断句都断错。
所以我们精舍重新印刷、重新排版,力挽狂澜,这是「教所起因」。不光卢舍那佛这么说,千百亿释迦也是这么说,这经文到后面,会跟大家详细解释。
诸藏所摄:
已知教所起因,再来,看第二个「诸藏所摄」,要知道此教属何摄?
这是大乘毗奈耶藏摄。「毗奈耶」就是戒律,本经是大乘律藏不是声闻藏,是大乘戒藏所摄。必以心性为体,不可以专就事相来行持。所以,菩萨戒讲的是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作所为」跟真如自性有没有相应?你在境界上只要起一念「有」,就居于「有」地,就与真性相违背了。所以说菩萨戒要求的标准是从心性上入手。这心不在外、不在内,就是你现在能听法的、能说话的,这就是你的心。只是你常迷,你见到了你不认识,你在用它你不晓得,因为你总被声色所转、被境界所束缚,所以没有办法见到它,即使它在你眼前,你也看不到,所谓「觌面失机」、「当面错过」。甚至因此「怖头狂走」,认为自己没有佛性,要靠修行而得来。
这「怖头狂走」就是《楞严经》里说的:「演若达多」这人早上起来的时候,照著镜子,他认为镜中的人脸很好看,他为什么不见自己的?所以就发狂,到处找头,问人家说:我的头怎么不见了?既然在,我为什么看不到?在这里发狂,所以向外驰骋。
今人误以为从「有作的戒相」就能明「无作的戒体」。要知道,无作戒体在于你「无作」,而不在于「有作」。「有作」是功勋位,「无作」是法王子位。法王子跟法王是同一血脉。「有作」做得再好,仍旧是功勋位。功勋虽很大,但是毕竟不是皇亲国戚,非是法王子。
这一部经属于大乘毗奈耶藏摄,不是一般人天小善,或小乘。有人说持菩萨戒要先以五戒做基础,这只是堕于枝末,抓不到根源。《梵网经》教大家直明心地,所以它是真正的大乘,属大乘律藏。
一经宗趣:
既然知道这部是大乘毗奈耶藏,再来是要明白它的宗趣—宗旨与归趣。「梵网以三聚净戒为宗。此三聚能成三德三身圆满佛果故为趣。」
《梵网经》以三聚净戒为宗旨,所谓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现在大家只依事相,所以要加上两个字:「称性」。「称性摄善法戒」、「称性摄律仪戒」、「称性饶益有情戒」,这是《梵网经》修行的宗旨。
先讲「称性摄善法戒」,如果没讲清楚,大家都以为只要把人天善法做好,就能当菩萨,那就都搞错了,所以一定要「称性」。《金刚经》讲:离一切相而行六度。离一切相而行布施、而行持戒、而行忍辱……,乃至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给你立个名,强名实相。也就是「称性」,这是修学的宗旨,所以摄善法戒能助道,一切善法都应学习。
摄律仪:凡是能断恶的故名律仪,能断恶的法,都要学习。
饶益有情:知道众生与我同一体性,心中无佛也无众生,所谓「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但是不废事相。所以「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这是饶益有情戒。这只是简单跟大家说明,所以统统都要称性;若不称性,所做的都是有为法、都是造作,不能算菩萨戒。
所以祖师讲:著相持戒是生天。因为「有所作」,不是真正的见性。
菩萨戒是以三聚净戒为宗旨,依此三聚净戒修行能成三德,三身圆满佛果故为趣。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身:法、报、应,三身。
依戒而修,就是依此三聚净戒而修,能够圆显三身,能够圆满成佛。不光只是明见自己的本心,还能够真正断除一切恶,能够圆满无上佛菩提。所以这部经所修的十重四十八轻,都不离三聚净戒。你把这三个原则掌握好,依体起修,全修是性,这叫做「宗趣」。你能明白,就会用了。
能诠教体:
所谓「理事无碍。性相俱融。语默双泯。非言非不言。非教非不教。是为大乘无碍教体。」
这是本经的教体,一般以言语或是文字为教体。对于利根的,如来不发一言为教体。但是真正的圆满教,所诠的理事无碍,性相圆融,性即是相,相即是性;理即是事,事即是理。
所以观事即理,见事相上即是见理,不可以言语道,不可以思量测。也就是用言语没有办法说,所以叫语默双泯。
「语」就是讲所谓的表诠,「默」就是遮诠,表诠、遮诠所不能述;开口不能道、闭口也不能道,所谓「非言非不言,非教非不教。」如来没有说法,却有三藏十二部,故名非言非不言。如来没有立教,却有十二分教:修多罗、祇夜、授记、优陀那、伽陀、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譬喻、因缘、论议。但是这十二分教,只是权接方便而已,所以不妨随机应用。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以此为大乘无碍教体。对于众生不妨依言而说、依事而指示,亦不妨语默双绝,随缘显现,所以无障无碍。
说一法即普摄一切法,说一切法不离一法;说至半字即俱满字,说满字即俱半字;说有不碍空,说空不碍有;说行不碍非行,说非行不碍于行,乃至地狱天宫同为净土,贪瞋痴与戒定慧俱是梵行,这是大乘的无碍教体。不光只在言说,不光只是在众生心感,你能了达这一层道理,你对大乘有一点点了解啦。这是本经的教体,性相俱融,理事无碍。
所以之前讲:大乘菩萨戒,重理也重事,论事也论心。因为「理事无碍。性相俱融。」很多人因此不敢受戒,他说:起个心就犯戒了。那你不起心,犯不犯戒?照样犯戒!
阿罗汉不起心,忘失大悲心,天天犯菩萨戒。凡夫天天起心,一样犯戒。所以正要了达心性、正是需要受戒,才能够返本还源,才能够真正不犯。所以不要害怕,害怕就表示你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
很多人害怕受戒,甚至有的法师讲不用受菩萨戒,只要把世间事做好,你就算是成功。这个话正好与佛的大乘菩萨戒违背,不光释迦牟尼佛劝人受戒,十方诸大菩萨,乃至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劝人受戒。所以,不劝人受戒的,是天魔、外道,不是佛弟子。他混到佛门里来伪作沙门,只想要得到众人的供养,但是自己又不想持戒,怕约束了他,所以就告诉底下的徒众,你们也不要受。你不受,自然就不会了解他犯什么过失,所以他就不断地提倡。
末法的佛教就是这样。但佛在经上讲:受戒是成佛的根本,尤其是大乘菩萨戒。你往生极乐世界想要得上品,必然是受持大乘戒律,才能够得上品;如果不受,那不能得,这一点很重要。
摄教分齐:
既然知道这部经,是以大乘无碍作为教体,不光言说是教,非言说也是教;是教是教,非教亦是教,那就要知道所摄的教是属于什么教?
一般讲的有「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这里直接跟大家说:「本经属大乘制教。唯佛能制。」这一部经是大乘的制教,只有佛可以制戒,在经典当中有五种人说,会看到有些是阿罗汉说、有些是菩萨说,《华严经》就很多是菩萨说,有些是天上的人说。但是这五种说都是得佛印可;有的是他听了经有些体会,想请佛印证。他说出来,请释迦牟尼佛为他印证,或是十方诸佛为他印证。归类起来,大约有五大类的人,所以说,经有五种人说,不是讲佛灭度后还有几种人可以说经。所以现在有的鬼来说经,有很多人相信,那是他误解了佛教的这名词。
戒律无论大、小乘戒,只有佛能制。所以这一部《梵网经》,它判属大乘制教。「制教」是限制你,告诉你这些不能犯,犯了,就违背心性。所以本经属于大乘制教,只有佛可以制定,其他不管是什么位次的菩萨都不能制定,菩萨以下的,那就更不必说了。
教所被机:
「一切众生皆可受持。以本是佛性戒故。然现身七逆要忏除罪。见好相相应矣。方可得受。」
你知道它属于大乘的制教,想受持、想学习,就要明白,你是不是这个根器?所以要了解「所被根机」。所被的根机不分上、中、下根,所以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跟净土法门一样,所以都是大乘,而且不历次第,可以直证圆通。所以这里说:「一切众生皆可受持」,后面经文讲:「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乃至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淫男、淫女。连现在讲的妓女,都可以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可见菩萨大戒含摄的范围非常地广泛!不是凡夫心量所能测度。有人讲:要受了菩萨戒,才能听戒、才能诵戒,这说法是错的,这是谣言,必然是狮子虫在毁坏佛法,佛在《莲华面经》讲的,譬如狮子虽然死亡了,无论在哪里死亡,百兽皆不敢靠近,唯有狮子身中的虫,能自食狮子身中的肉。如来的教法亦复如是,能够摄伏外道、外道不能破坏,但是佛门里出了贼住,尤其是戒律,戒律里面要是出了这种贼住,把戒律给毁坏了,那佛教就被他破坏了。所以他告诉你不能看菩萨戒,他不让你受戒,不是因为你程度不行,他是带有私心。因为你受了,你就不会跟他一起颠倒了,你就有「无作戒体」保护你,你看了,就知道佛是怎么教的,你就不会再听他的话、受他的指使、受他的蒙蔽,所以他很害怕。这种人或是潜伏在律宗,或是潜伏在佛门其他的宗派,佛将其比喻为狮子虫,就是现在讲的蛆。狮子身中虫,牠能食狮子肉。所以,古人讲:「佛教的罪人是和尚」。和尚乱说话,居士就乱学,所以才会导致有些人听到讲菩萨戒,他不敢听,因为他没受;读菩萨戒他也不敢读,因为他没受。说未受菩萨戒不能看、不能读的说法是错的,无论有没有受戒,你都可以读诵。受戒是仪式,前面讲菩萨戒是众生本具的心地智慧,你只是借由这经本,开明本心而已,仪式可以有千种、万种,但是佛性所具有的光明金刚宝戒只有一戒。所以有时候开玩笑讲,现在的人十戒通九戒—「一戒不通」,什么叫「一戒不通」呢?就是菩萨心地戒、光明金刚宝戒这无作戒体他不通。跟十窍通九窍是一样的—「一窍不通」,一窍不通那就是全部不通。祖师大德说这本经所有众生都可以受持,因为本是佛性戒故。如果你现身犯有七逆罪,七逆就是: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这是七遮罪,你要忏除、礼忏得佛菩萨加持,见到佛菩萨现相,这罪才除灭。除灭以后方能受戒,现身方能受,否则纵然去参加仪式、你会作观想,你也不能得戒。
但是这是对事相上,若论心地上,业性本空。但一念返照,识了本空,从此忏悔,罪当下销亡,所谓「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那你就可以受戒了。所以说一切众生皆可受戒、皆可得戒,纵然你犯七逆罪,你返照识得业性本空,即是见诸佛菩萨相。佛的相不离心性,心性即是佛,见相即是见性。
所以《观经》讲:「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若能见佛心,佛心者即是空寂。一切法当体自空,即是见性。不假外求、不著形相。所以《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若执著非见好相,是人行邪道。所以,前面讲的无碍教体,非言非不言。非教非不教。非相非不相。而不妨说于相、说于教,因教、因言、因相而得入心体,这才是真正的忏除业障,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受戒,不用担心,我们依心性而说,称性而说,所以不著形相。
很多人学律学到后来,天天著相,天天在戒相当中打转,转不出来,甚至因此而起瞋恨,因此而生颠倒、起贪瞋痴,这些都大有人在,总是不能见性。那么你要能够真正得力,你要能够回光返照,才能够与心性相应。罪忏除了,自然就是受戒之时。知道业性本空,即是受戒,知道五阴非有即是受戒,即是见好相!「好相」就是好消息,要不要真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给你见?你如果执著,那就是行邪道之人。如果不执著,那就是真正见好相,当然,这当中要有悔过之心,不可无惭无愧,这才叫忏悔!了达罪性本空,才真正是普贤菩萨讲的忏悔业障。
明教本末:
知道「教所被机」,就要明教的本末,下面,「此三世诸佛本戒。法界法尔。非新所制。舍那为欲利乐诸众生故。还自诵出传授化身。」
这戒从哪来?三世诸佛本戒,法界法尔,十方三世诸佛都是如此,过去佛如此,现在佛如此,未来佛如此,统统都是依这个戒而成就,依心性而成就,所以说为「心地戒」。这心地戒,不用想得太多,什么菩萨五十二心,几地的菩萨……,不用作如是解,这都徒增知见,但明心地即是具戒,这是三世诸佛本戒,因为诸佛都见性。见性以后表现出来的就是《梵网经菩萨戒》所说的样子,非新所制,一般的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新制的,不是本性具足的,都是犯了戒佛才制。所以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犯戒后才制戒的。实际上,《梵网经》是讲心性,众生本性本来如此,不要看只有「十重四十八轻」,它跟一般的戒律不一样。所以不能解成五戒,解成一般的戒律,甚至解成外道戒,这到后面会再说明。卢舍那佛为欲利乐诸众生故诵出,传授化身,也就是说传授是一个形式,卢舍那佛的化身自然具卢舍那佛之戒,所以化身出来即是传授,为利乐众生,好像有口诵、好像有放光,往还擎接之事,实际上,化身亦具足,所以梵网菩萨戒是讲众生佛性的心地戒。「卢舍那」翻作中文叫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就是真性,所以化身千百亿,他传与化身。化身再传众生。这一部经跟一般看到的经不一样,它不是凡夫眼所看的。很多外行的人总是找不到这部经从哪来,因为他没有功夫参加。不要说现代人没功夫参加,纵然证阿罗汉,也没有能力参加,因为那是卢舍那佛的境界,不是凡夫、二乘所能测知,所谓「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因为他往外找,所以找不到根据,若是回光返照,见自本心,那他就找到根据了。总在考古上、在历史上找,而且去错误的地方找,是根本找不到的。
这部经传来中国,谁传来的呢?
「什公相传云。西域有十万颂六十一品。具翻应成三百卷。未至此土故不具也。」
所以这一部经是罗什大师传过来的,罗什大师告诉我们西域有十万颂,四行为一颂,有十万颂,传过来应该有三百卷,有六十一品,所以这一部经只是《梵网经》其中的一部分。《华严经》只传来了一半。《梵网经》有三百卷,但中国只有两卷。所以大乘菩萨律藏没有过来,也就是指梵网菩萨戒,大家看到的只是戒相,所以有很多大家都不会持,都跟小乘戒、五戒混在一起,只有真正见性的祖师大德才有资格、才有能力把这一部戒讲得好,所以希望大家看菩萨戒的时候,可以看贤首国师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寂光律师的《梵网经直解》,蕅益大师的《梵网经合注》,智者大师的《梵网菩萨戒经义疏》,这些都是真正的大德,对《梵网经》的注解,智者大师人称小释迦,这些大师才有资格,真正为菩萨戒做注解。其他现代的那些戒律注解,大可不用去听,因为没有用,处处著相。我讲《梵网经菩萨戒》目的不是要你们来听我的,我是要你们去看祖师大德的,这样才对,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传译缘起:
要知道这一部经从哪里来?是谁说的?谁传过来的?还要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翻译的?
「此经于大秦姚兴弘始三年。有西域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以持菩萨戒故。偏诵此一心地法门品。于时沙门慧融道祥等八百余人请罗什受菩萨戒。遂于逍遥园什师自诵译出。仍别录以此下卷之中。偈颂已后所说戒相独为一卷。名作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
以前持菩萨戒都是用背诵的,这一部经是在姚秦弘始三年,罗什大师他自己持菩萨戒,所以能背诵,由他于逍遥园背诵译出,当时候他的弟子八百余人请受菩萨戒,这就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传大乘菩萨戒。别录于此下卷之中,所以独为一卷。这是心地戒品,自成一卷,是罗什大师翻译的。当初真谛三藏想带来,要传大乘律藏,护戒善神不让他传过来,不是国家制度的问题,因为他知道这里的众生,心多谄曲巧伪,所以没有资格领受。大家今天能够遇得到,都要感谢祖师大德把它背诵出来,当时候的人抄录了八十一卷,传译至今,后世受戒,出家人都依《梵网经》受戒,受的都是梵网戒。
总释名题:
已经知道它的缘起了,再来就要解释它的名题,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一部经怎么开始的,等到经文里再来说。《梵网经》的「梵网」不是指忉利天的罗网,而是大梵天上的幢,幢上有网子,所以名「梵网」。一般道场会悬幡、悬幢,「幢」是供具,「幡」也是供具。是以这比喻来立经名,就是「因喻立名」:用这比喻来立本经的名字。
这部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谁说的?能说的是卢舍那佛,卢舍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卢舍那佛,是同一位,只是不同的名字,化身叫做释迦牟尼佛,本尊叫做卢舍那佛。就好像你在你家,你有你的名字,你在公司你有你的英文名字,你在各地都有一个名称、代号,这是化身。这号是随缘而立,是为了教化此方众生,故号释迦牟尼。就好像你的名字,你小学的绰号,跟你国中的绰号不一样,跟大学的又不一样,谁为你取的呢?只是应缘而立,你的同学不同,所以给你取的绰号也不同,你父母给你取的小名又不一样。这样解释就能了解,为什么叫释迦牟尼佛,又叫卢舍那佛,所以知道不是两尊佛。卢舍那佛化身为千释迦,此千释迦再现百亿释迦在阎浮提大梵天宫,看到大梵天王的网罗幢,它的网孔犹如诸佛教门各各不同,就好像菩萨的心地戒,因为这因缘,说了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也就是后面的十重四十八条戒相,这是简单解释经名。
别解文义:
以下正式进入经文。
经大体上开三分,但是顺义理故,又不局限于经开三分,末法的众生在为经典分科判教的时候,总是循著故套,见经文稍涉有义理之处就判为「正宗分」,非但不能显示经典的义趣,有时候还埋没了义趣,所以我将它重新判过。
第一:顺理称性发起分。
第二:达体本具圆融分。
第三:行满流布无碍分。
第一分是经本一开头,「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一直到「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这就是顺理称性发起分。
再来是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一直到「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是达体本具圆融分,这是「正宗分」。
后面「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者。」一直到最后,是「流通分」,名为「行满流布无碍分」。
十重四十八轻判为「流通分」,把戒体判为「正宗分」,若不明戒体,没有办法行持,也没有办法流布此大乘圆顿戒律。没办法流通,也没办法受持,即使受持也不能达到圆满。所以这一部经最重要的【正宗分】,一定要认真仔细听,从这里得无作戒体,从这里了本自性,后面的十重四十八轻戒,总是枝叶而已。所以我把它重新判过,让大家明白无作戒体的重要。戒体一明白,后面的戒行才能修、才能行,不然都只在事相上造作,即使事相上做圆满了,跟真性还是相违背,而且也不圆满。什么原因?因为不明无作戒体,这点很重要,所以我将其重新分判过。
按通途分判,一定是把十重四十八轻判为正宗分,这次为了显示无作戒体,使经文义理更明,所以重新判过,使依据更为清楚。所以是称性顺理来发起这菩萨戒,跟祖师大德做的教起因缘是一样的,是法尔应行,众生本具,所以是顺理称性。「正宗分」是让大家达体本具,了达无作戒体是众生本具的心体,本自圆融无碍,不光你具足,一切众生皆具足,所以说一切众生皆可受戒。后面是「依体起修」,故名行满,「行」就是修行、行为,能至圆满究竟佛果,能够化导十方。如千百亿释迦一样,流布无碍、分身无碍、一多无碍,小能容大,大能容小,这才是真正的「流通分」。这整部经简单判为三分,由这三分,把它的义趣显示出来。其实即使要分做十二分也没有问题,分做百千分也没有问题。所以不要认为,就非得定做三分,而作定解,要知道,依义定名,万无一失,以名定义,万无一得。所以重新把它判过,这样更能明白什么是无作戒体,剩下的内容,下一讲再说明。
菩萨戒正说二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
这一段是承接上卷,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摩醯首罗天王宫中降伏大自在天王。
一般凡夫眼看,释迦牟尼佛是在印度菩提迦耶示现成道。「说魔受化经已。」是讲,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别为通教利根之人于第四禅天,示现降魔、成道。之后为其广说心地法门,也就是卢舍那佛所传的心地法门。这时候佛在法会上身出无量光明,与会大众不知道这瑞应代表什么?尔时会中有「玄通华光主菩萨」,起立向佛合掌,询问这殊胜的瑞相。
释迦牟尼佛接引与会的诸大菩萨以及天众,回到华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卢舍那佛为大众再次宣说心地法门。
这段是表「摄末归本」,前面是「迹」,后面是「本」。说已,大众领受心地法门品,卢舍那佛嘱咐千释迦及千百亿释迦,分别将这心地法门传授给一切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入定还复本处,出定下生南阎浮提,示现八相成道,也就是大家看到的释迦牟尼佛。
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这在古德的注解里讲是「来入东方」。因为我们这世界在莲华台藏世界之东,故名「来入东方天王宫中」,就摩醯首罗天王宫示现降魔。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道以后,遍历十处十会,从妙光堂一直到摩醯首罗天王宫中,其中经过忉利天、夜魔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一直到第四禅天的摩醯首罗天王宫,在那里降伏魔怨,而后再回入娑婆南阎浮提,再为我们说心地法门。这就是《梵网经》的缘起,这一分,判为「顺理称性发起分」,因为是依卢舍那佛故名「顺理」;心地戒是众生本具故名「称性」,依此而发起广利群生,故名「顺理称性发起分」,这是第一小段。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到这里是一小段。
上生摩醯首罗天宫,「摩醯首罗」翻作中文叫「大自在」。他所统领的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有百亿个日月。以现在的科技是没有办法去看到摩醯首罗天宫。佛说魔受化经以后,在此示现成道,示现的地方叫「迦夷罗国」,「迦夷罗」翻作中文叫「赤泽」。这里是古佛示现成佛的地方。母名「摩耶」,他的妈妈叫摩耶夫人,贤劫千佛都是从摩耶夫人胎里而生,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摩耶」翻作中文叫大幻,也代表了大愿智幻法门。所以佛在母胎当中就已经八相成道,示现圆满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利益众生不离摩耶,这是超情离见。
佛法不是讲哲学,哲学不是佛法,所以不要落思量上,一落思量,这境界你想都想不到。认为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就为三世所拘束。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些问题,所以他能够示现化身自在。众生听到佛这样示现,产生很大的疑惑,没有办法接受。因为这部经是一乘了义,不是大乘方等经典,这部经跟《华严经》都是一乘了义的经典,非是一般凡夫可以测度了知。如古德所讲:「超情离见」。是离开了情见、离开了能所对待。所以要「唯证乃知」,只有真正契入,才能真正信受。
看这部经的时候,最起码要做到心放空,把从前的思惟模式全部放下。这不是一般三乘教当中看到的释迦牟尼佛,而是释迦牟尼佛本尊!本地之事,是如来所行的境界。
「父字白净。」就是白净饭王。他的父亲名为白净。他示现的名字叫悉达。「悉达」翻作中文叫顿吉,因为他出生的时候,一时之间宝藏盈满故名为顿吉,诸吉祥悉皆具足,又叫「一切义成」。接著是「七岁出家」这句,也就是「出家七年」,于三十岁成道,随方立号名为释迦牟尼。「释迦」翻作中文叫能仁;「牟尼」翻作中文叫寂默。能仁是「即体之用」,就是常讲的「同体大悲」,寂默是「即用之体」,体用不二,这是简单讲释迦牟尼佛示现来此世间。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成佛,成佛以后,上生摩醯首罗天王宫中再为大众说法,这是到达顶端。「从妙光堂」,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处,《华严经》讲:「阿兰若法菩提场中。」但那不是真有个场或堂。在祖师大德的注解里说,妙光堂距离释迦牟尼佛的菩提树有三里,实际上是「三而非三」,不做数目之想。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处,叫普光殿,这是此间释迦牟尼佛说法,次第往上到忉利天宫、夜魔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一直到摩醯首罗天王宫中,所以说次第十住处说法,传诵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出世,是秉卢舍那佛教诫,为大众说心地法门,所说之法不离心地。
大乘八个宗派不能离开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最重要的。所以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先明心,明心的「心」就是无作戒体,不因造作而得,要到无思量处才叫圆满持戒。永明大师讲:「无所持而具戒」。「持」就是有所著,若于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著、无所持,那就持戒圆满。故名「无所持而具戒」。知道自性本具,所以「无所舍」,无所舍而行檀。「檀」就是布施,檀波罗蜜。所以一切皆是指示心地而已,即使净土宗也不例外。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不离心地法门。这心地法门在《楞严经》叫「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在《梵网经》叫光明金刚宝戒;在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在经教上叫「第一义谛」。约妄而说真,故名真如。种种的名相总是在说真如自性而已,不说余物。这是学佛人应当知道的、受戒的人应当了解的,不然不能得戒,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是律宗的根本。这话有依据,在《梵网经》后面讲:是一切诸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一切佛性种子,所以「心地」是一切法门的根本。依此心而修法,所修的无不摄归本心,不假外求。很多人都心外求法,认为有戒可持、有戒可犯、有法可修、有羯磨可作,这些都是心外取法,不能了达真性。讲这些,执著的人必然要毁谤,说:「你这样子偏空」。我不说空见,你莫作空解。受完戒还有很多事情都要作羯磨法,这些总是枝叶,能不能不作?那要看你的智慧了。最重要的,是要心不取相、不生分别心,要能够离染,这就是最好的、真正的羯磨法。「羯磨」翻作中文就是「作业、作法」。「开斋」就要作羯磨法;出家人拿到新衣服、供养就要作羯磨。为防止起贪著。如果能舍贪、能去执,羯磨与不羯磨都是戏论,都不相干。所以从前古来祖师大德都是教这样用功,教离相、教不取相,这才是真正的梵网、才是真正的大乘。
绝不能把大乘佛法、大乘的戒,曲变为小乘、曲变为人天乘,这样你就不如法,佛法就衰败了,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如果你起有作心、造有作行,只是得生人、天二道而已,不能作无上菩提本。因为菩萨戒是心地戒,所以才能作为无上菩提的根本,这点非常地重要,甚至把《梵网经》重新分判过,让大家能更清楚知道。
后面的十重四十八轻戒,判为流通分。把正受戒体列为正宗分,正宗分是最主要的,因为要是不明戒体,后面就没有办法行持,纵然行持,也像中峰禅师所讲:「纵有功行。亦成虚设。以不顺佛故。」因为跟真心本性不相应。菩萨戒的十重四十八轻条条称性、条条具三聚净戒,所以讲:「称性三聚净戒」。所谓「称性摄善法戒」、「称性摄律仪戒」、「称性饶益有情戒」。实际上,三聚净戒本来就称性,但是现在的人不达此理,以为有恶可断、有情可摄,所以加「称性」这两个字。其实是自己被情所摄,所以认为有情可摄、认为有善可修,所以都不称性。所以要懂这三聚净戒。一旦起一毫思量、一毫分别计度,即落「有」边,即被魔摄。你不是摄众生,而是为情所摄持,那你仅是个凡夫,怎能说自己行的是三聚净戒。为什么叫三聚?因为能聚一切功德法,故名三聚。所以学佛人要知道,须从心地下手,这「心地」不是现在打妄想生生灭灭的妄心,不打妄想的那个也不能算是,因为妄想与非妄想,还是能所对待。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惠明和尚:「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这个便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大师向来用直指法,不是叫他参,参究还要一阵子才开悟,惠明当下开悟,受六祖印证,所以六祖是直指法。在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中也是这么说的。黄檗禅师是六祖的徒孙,他讲六祖当初怎么指示惠明上座的。所以不思善不思恶,不生妄想亦不落非妄想,这个便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像一颗玻璃珠,它能够现种种色,能够映现它以外的色相在这珠上,若说这珠是黑,那只讲对了一半;说这珠离黑,离开了黑,那也是讲对一半。因为不见珠体本自清净,所以落于善、落于恶,就像黑、非黑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用玻璃珠的方式比喻就能清楚了。再举个比喻:镜子照万物,大家每天都要照镜子,尤其现在有些爱漂亮的,每天都在照,现在连男众都要照镜子,那照一照,看能不能照见本心?镜子现相,相是在镜中?还在镜外?这不是叫你参。是要知道镜光本净,要能够看到这镜子有照的能力,而不在于即相或离相,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达摩祖师乃至神会荷泽禅师用的直指人心的方式,这才有指到心源。像禅宗的洪州宗,就是马祖道一禅师用的方法,不管是「即心即佛」、不管是「非心非佛」,都只是善巧方便而已。成佛须是见性,须了心地,从这根本修。真正指示心源,就像六祖惠能禅师对惠明和尚所说的。学佛,不要想从五戒、十善修下手,那样修到后来,顶多是个人。既然想要成佛,那还想保个人身干什么?这就叫「偷心不死」。又想要求生净土,也想要保个人身,这叫「抱桩摇橹」,根本没有办法前进,永远无法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就是因为心里还妄想:「自己这一生要是没成就,来生还能得个人身」。这话听起来好像很保险,实际上,这话最不保险。这就是贪恋世间的心还在。要念佛、想成佛,对这世间必须通身放下,连放下都不可得,要内舍、外舍、内外俱舍,一切放下,这才是真正的出家。不管是什么形相,是出家相、是在家相、是男相、是女相都一样。就好像车匿,车匿是释迦牟尼佛的车伕,他悟得真性后,「不移贱称」,还是叫做车匿。所以,悟得本心者,平平常常,没有一丝毫特异之处。所以曹洞宗讲《五位君臣颂》,到最后「折合还归炭里坐」,就是平平常常的,也没有所谓放光透亮之事,这是真正的见性。所以,人家问祖师:「什么是道?」祖师云:「云在青天,水在瓶。」还是一样的。就像春天到了,花自然开,一样的意思。学佛是以明心为要,任何一宗都不离这原则,《梵网经》也是如此。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这部经是佛在大梵天王宫见到梵王的网罗幢,以此比喻来立名。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ㄧ个娑婆世界的主人,这个娑婆世界归他管,他才是真正有权力的人。佛看到他的梵宫中有供具─幢。幢是圆形的,顶上有罗网,所以说「佛观大梵天王网罗幢」。表示与会的诸大梵天,都有持幢来供佛。「幢」代表说法,只要寺院有讲经,就会升起幢,如果是做法会,就升起幡,所以叫「法幢高悬」。这算是古代的通启,现代俗话讲「通告」,如果寺院门口的旗杆升起幢,是通告大众,今天是讲经说法,不必问就知道;如果是悬幡,来了也不用问,今天一定做法会。现在的佛门大家都悬幡,整天做法会,以此当作自己不修行、有在度众生的借口。几乎不见幢,纵然悬,亦同虚设,悬等于未悬,说等于未说。尤其现在有些道场,不但不讲经,反而请ㄧ些博士、硕士、教授来讲健康饮食,说好听是提倡素食,其实是在引狼入室!这是形容词,不是说博士是狼。佛门引世间人进来三宝殿里,占据三宝法座,在佛堂当中讲世间法。一旦讲世间法,大众就会起世间意,甚至连你都起世间意,这些世间事就接二连三做不完。再来,就会要办点文化活动:书法、雕刻、艺术、开画展、开摄影展、金石展,再来就吟诗作对,越演越劣,举办这些就是道场要开始败坏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接引大众,可没有办素食讲座、健康讲座,也没有讲《弟子规》,也没有在提倡什么中华文化,统统都没有。更不会教人家按摩,有的道场还教人按摩,那不是道场,那叫养生馆,来道场是要修行,不是来养生的,还有出家人在道场弹琴、拉小提琴,也有画画的,他们不知道出家所为何事,这都是佛门败坏的现象。纵然有在说法,说得也不圆。以前对于讲法不圆,或是参禅未开悟的,称为蛤蟆禅,还可以道两句,跳一跳,讲一点心性,讲一点相近的法。但是真正问到痛切处,他没有办法回答,但至少还有佛法在。现在佛门里面,连跳都跳不起来了。
如今佛门很多人错认为:学佛要先学《弟子规》、《感应篇》来做基础,其实用这些外道书教人的,这都是犯菩萨戒。后面就有讲到:学外道俗典,心背大乘经律都是犯戒。《弟子规》是俗典,《感应篇》也是俗典,学鬼神典籍或俗典、杂论……等等外道论,统统都毁犯菩萨戒,因为学了之后就会谤大乘。会先犯四十八轻,再来就要犯十重。再来就会开始胡说:说大乘法不行,因为没有基础,要先从世间那套做起,这就开始谤大乘了。所以佛制定绝对不可以看、绝对不可以学外道典籍。在《地持菩萨戒经》里讲到「背大向小」是属于犯重。
佛看到网罗幢,网有孔,很密,罗网交织的网孔,一个孔代表一个世界,如同无量世界。释迦佛尼佛观无量的世界犹如网孔,ㄧㄧ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诸佛的法门亦复如是。这是告诉你,所有诸佛的法门如同梵王网罗幢的网孔,网孔依心地,这是表法的意思。ㄧ个网孔代表ㄧ个法门,无量的网孔代表无量的法门,所有的法门都不离心地,即使佛说得再多,八万四千法统统不离真如自性,不离开真心本性。如果离开了,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离经ㄧ字即为魔说,一切行门不会离开真如自性。所以念佛修净土,目的在于见性,如果不能见性,这个净土法门也不叫净土法门了,你也不用学,因为没什么殊胜的。念佛重点要见性,带业往生只是它的附加功能而已,不是修净土的就一定要带业往生,也可以断烦恼,也可以成菩提。
因为菩提自性,人人本有,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念佛就是为了如此而已。如今很多学净土的人,每个都想带业,他一直想:「我要带业往生」。结果呢?净土没去,倒是带了很多业,因为他天天想带业,贪业带一点,瞋业也带一点,痴业也带一点,我慢业也带一点,什么业都带一点,愈带愈多。
跟你讲可以带业,那是你有在用功,精进能消除业障,如果没有消干净没有关系,可以带业,不是叫你一定要带著业去往生。所以祖师跟你说「只带旧业,不带现行」,你现在心里起心动念带著业,会随业流转,不能往生净土啊。这里要再作个拣别,业伏不住不能往生,所以学净土法门不是叫你天天想带业,天天想带业就会业障深重,念佛是要消除业障。所以末世学净土的学人自己要清楚,不能够天天想著「我要带业」,你要想的是:我怎么消除贪瞋痴?怎么消除这百八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这才是真正的学人。你才有学到佛法,这点非常地重要。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释迦牟尼佛来这里示现做佛已经八千返,也就是八千次了。为什么?正是因为这个名号,「能仁寂默」,「能仁」就是慈悲的意思,南阎浮提这里的众生心垢非常污浊,人的寿命极短,他还愿意来这里示现成佛,所以知道佛的悲心有多重。在障碍这么多、这恶劣的环境,他都还来这里救度众生,确实是不舍一人。所以你遇到佛法,你要生感恩的心。现代人讲感恩的心,要感谢佛恩。纵然你粉身碎骨,你也没有办法报,所以祖师讲:「粉骨碎身未足酬!」,没有办法报。佛恩大过父母恩,你的父母跟你只是一世而已,释迦牟尼佛来此八千返。所以菩萨戒里面讲,常生佛性孝顺心,就是要让你用孝敬父母的心,顺从佛陀的教诲,故名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这世间父母生的是你的色身,你的和尚,乃至释迦牟尼佛生育的是你的法身,是你的法身之父母。所以,「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如来以「大智」度一切众生,以「善巧方便」摄化众生,所以说是一切众生的父母。你父母照顾你只有一生,来生他也没有办法。释迦牟尼佛照顾众生八千返,所以你要生恭敬心、孝顺心,顺于佛陀的教诲,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佛门讲的孝顺跟世间人的爱欲孝顺不一样,世间人的孝顺就是出于爱欲,是爱缘慈。比如说:这个人跟我有关系,对我好过,我就对他好,这爱缘慈。现在的小孩,要是父母障碍他,他就对父母生瞋恨,他就做ㄧ些悖逆之事,一旦父母对他好,他又跟父母又好了,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种是爱缘慈。这都是有生有灭,都不能达到究竟,境界ㄧ转,心随著境界转。有的小孩,他父母亲对他很好,长大了以后,结果发现原来这不是我父母,甚至是自己的杀父仇人,马上反过来要杀他们,就像阿阇世王。你们可以去看《观无量寿佛经》阿阇世王的故事。所以这世间的感情是会变的,唯有佛以无缘大慈摄受众生,这不会改变,所以来此娑婆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金刚华光王就是示现成佛,佛的果地如同「金刚」,以万行因「花」庄严自心,「光」是表如来的智慧,能够善巧说法,释迦牟尼佛成道坐于此座上,安住于自性清净的境界,又叫大光明藏,故名金刚华光王座。「王」是无过其上的意思,也叫师子座,统统都是赞叹之词。「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所以上生摩醯首罗天王宫,说心地法门。如来出世就是讲真心本性而已,修行就是修心地法门,要明心见性。三十心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从初地「欢喜地」ㄧ直到法云地,为说明心地法门、说明菩萨行,菩萨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我佛法中无声闻弟子。」如来出现于世,真正的佛法当中,唯说ㄧ乘法,《法华经》说:「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释迦牟尼佛说: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但是众生没有智慧,跟他讲ㄧ乘法,他听了没有办法接受,反而谤佛。所以佛寻念过去佛,是怎么教化众生的?所以方便说三乘,虽然说三乘,目的是要你了达ㄧ乘,不是要你去学三乘。所以佛说小乘法为破外道见,说般若法破二乘,最后法华涅槃,开权显实,指示出常住真心,众生本有如来秘藏。就是《涅槃经》的咸安秘藏,宗旨是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ㄧ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就,没有所谓「阐提不能成佛」的问题,所以跟《梵网经》讲的一模一样,后面就会讲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做佛。
所谓「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这就是真正的无作戒体,所以释迦牟尼佛直接授与一切众生。受了菩萨戒没有退戒的,因为不可能退失佛性,众生纵然在迷,堕到了地狱,他再恶、再可恶,纵然他毁佛害教,他还是有佛性。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遇到叛逆之事,只要如法招安,依旧是王土王民,所以不能够「屠国安民」。生病了,你不能「灭身疗病」,把这身体给消灭了,说是病好。所以真正的一乘了义就在于此,其他的二乘渐教,都是有修有断,就如同灭身疗病,屠国安民。特别是二乘,他要灭色入空,把色相给消除,才能入寂灭。二乘法讲「析空」,透过分析色相而入于空,都是取著之法,都是不了义。大乘讲「体空」,唯大乘直下见性,这方是直捷稳当之法,不走远路。
释迦牟尼佛来这里示现成佛,为一切大众开心地法门竟。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
这一段非常重要,佛从天王宫下来,在阎浮提菩提树下成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讲的就是要传卢舍那佛心地中,乃至初发心,乃至究竟位,常所诵一戒,这一戒叫「光明金刚宝戒」,持戒一定要了达这个道理,如果你不了达,你天天在持戒,即使做到:过午不食、不坐卧高广大床,乃至十二头陀行……等等的戒行,都是在事相上打转而已。甚至因此起瞋恨,看人家有持、看人家有犯,自己有持、自己有犯,统统都是对待心,见持戒者心生恭敬,见毁戒者心生傲慢,轻视对方,总是没有办法成道。道宣律师当初就是不明白光明金刚宝戒,所以才妄生分别,后来窥基大师度他,才成就律宗一代的祖师。道宣律师行持非常好,受天人供养,所以他看不起人家不持戒,常生分别,就是不晓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具此戒。这是现在戒场都没有讲的事情,现在的戒场讲戒,都讲一些世间话,甚至还告诉人家可以煮荤腥,这都是当场破戒,菩萨戒上说:自作教他,见作随喜。而且大乘的戒律还要看,你是什么身分破戒,如果你是出家人,你又是有影响力的人,你又在有影响力的地方,在戒场,你告诉大家可以煮荤腥,这就是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你正犯第一条杀戒,菩萨波罗夷罪,你就破掉了,非菩萨,将生生常堕大地狱中。为什么末法的出家人几乎都下地狱,就是因为他告诉你可以煮荤腥。这地狱我不敢去,我也不想去,所以我告诉你们,千万不能煮荤腥,绝不能杀生、不能吃肉,这是佛规定的,是菩萨戒的规定。甚至没受戒的也一样不能杀、不能吃,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有规定不准吃肉。只要你是佛弟子,就不准吃,一旦吃了,那就不是佛弟子。
这是「是非题」,不是「选择题」,没有给你选的。所以要知道,对于心性不明白,后面的戒就没有办法持。你只在事相上说:「我自己没有杀」,可是你忘了,你自己在戒场当中教人杀。或你平常教人杀,要是道场居士来问,或是朋友问你,你跟他讲:为了家庭幸福圆满可以杀生,那你就破菩萨戒了,这问题非常严重啊!你们自己可以反省,看自己有没有犯戒?很简单,你要是人情,那这戒就破掉了,那你要忏悔,你就要重受,甚至有人都不晓得自己破戒了,因为不知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不知道持戒要从心地下手,所以常常犯后面的戒律。以前的祖师是大过不犯,小过不断。现在的人是小过常犯,大过不断,常常在毁戒,更常常犯戒,甚至还告诉人不要受戒。现在的出家人,甚至在家人会教你不要去受菩萨戒,说受了就会堕落。那卢舍那佛岂不堕落?释迦牟尼佛岂不堕落?这些诸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各各都有受菩萨戒。弥勒菩萨是下一尊佛,他也受菩萨戒,怎么会说受了会堕落呢?没持好会堕落?应该说是你不知道怎么持,不知道如何用心,如何持戒?你只在事相上做到,心想:「我没有杀、我没有偷」,但是,心里面淫、杀、盗、妄念念不绝。所以菩萨戒不是只有讲事相,只有讲事相就会执在事相上,自己有没有犯,有时候都还搞不清楚。就像在戒场里面常常听到,有人问:「如果家里面的人,儿子女儿是吃荤腥,我回去还要煮给他吃,请问和尚,我怎么办?」这时,和尚就要下地狱给你看,因为他告诉你可以煮。这些法师嘴巴倒是很硬,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问题是:「你入地狱干什么去﹖」你入地狱只会辛苦了地藏菩萨。所以受了菩萨戒,千万要记住:不能煮荤腥。
没有受戒的呢?那更不能煮。因为有戒可犯名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没有受戒的人,你煮了,你可没有受戒的功德给你抵消,现代人讲的:「你没偿债能力」。那你杀生,教人杀生,或像有的在电视上教人煮荤腥的,或是现在网路部落格教人煮荤腥的,你自己写,写得好高兴,那些都存档了,现在放在云端里面几百年都不会删掉,甚至人家把你写的收集起来印成书,说是给大家家庭幸福。那你要大祸临头了!所以不明心地,就不知道这一戒,光明金刚宝戒应当常诵,如果不晓得,那就没有办法持戒。这一品先讲到这里,心地戒品下一次再作说明。
菩萨戒正说三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
这是讲释迦牟尼佛从摩醯首罗天王宫中下生南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的一切众生,特别是为了想成道的众生,还有觉得自己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谓「凡夫痴暗」之人,「凡夫」就是业障深重,「痴暗」就是愚痴不明心地之人。几乎来学佛的都是为了明心见性,所以学佛要抓得到宗旨,你愿意学,佛就为大众慈悲宣说,你当体领纳,自然能够成就无上佛果。所以《梵网经》讲的就是卢舍那佛于初发心,心地中常诵这一戒,这一戒不是十重四十八轻,十重四十八轻是枝叶,这话是寂光律师以及憨山大师告诉我们的。众生要是明了光明金刚宝戒,当体成佛。就是因为不明了,所以为你开十重四十八轻,为你开二百五十条戒,乃至八万细行、三千威仪都只是为了见性而已。所以修行要依光明金刚宝戒而起修,持戒要持光明金刚宝戒,不是在枝叶上打转!要是明白了光明金刚宝戒,十重四十八轻自然具足。若是不明,纵然持亦是有缺。所谓「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正是这个道理。佛常诵光明金刚宝戒。所以《华严经》讲:「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重点是:你能不能与如是观行相应,能不能体得光明金刚宝戒,这才叫持戒。说「持」实际上无所持,所以说「无所持」而具戒。跟凡夫讲「持」,又变成执了,那不是真的持。跟你讲不持,你又放逸了,就变散。所以说讲经不好讲,讲戒也不好讲,教你持戒,你就持到戒相上去了,不知本性如同光明金刚,「光明」是智慧之相,「金刚」代表极其坚利,依此无作戒体,能断一切烦恼,所以是卢舍那佛所诵。这「诵」不是口诵,智者心行,愚者口诵。愚痴之人嘴巴诵戒,心不持戒,与戒体不相应。真正有智慧的人与戒体相应,所以说智者心行。卢舍那佛是大智者,所以从初发心便诵戒。是诵光明金刚宝戒,他只诵此一戒,所传的只传这一戒,十重四十八所为护的,就是为护这一戒,护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什么叫「护」呢?并不是真心本性有缺陷、戒体有缺陷,有些人执在事相上,这里是讲顿超的大戒;不在声闻戒上打转,那些是有修、有持、有毁、有犯。
无作戒体不可毁犯,就是众生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既不可毁犯,为什么说毁犯?因为迷失,所以才说毁犯。什么是不杀生?后面会讲到,「无能所」才是真正的不杀,与智相应,不然都名杀生。断烦恼是杀生,证菩提是杀生,因为一证菩提烦恼就断,有取、有舍是杀生,都是不明光明金刚宝戒。所以这个戒叫一乘戒,不是二乘戒,既不是声闻戒,也不是人天戒。人天的戒:有持、有犯、有毁、有损!这个戒不可毁损,不可破坏。「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个就是光明金刚宝戒。
是卢舍那诵,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诵,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等诸菩萨也应当如是学。后面偈颂说:「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这是众生本有,不从外得。所以菩萨戒可以自己求,声闻戒要和尚传,因为这是众生的本源心地,而且要广为流传。有些人说:「没有受过菩萨戒的,不能听戒」。这是胡说八道,跟卢舍那佛的本愿相违背。卢舍那佛在《梵网经》后面讲,叫我们流布此经,既然说要流布,就是大众都可以看。比丘戒、比丘尼戒后面没有说要流布,它规定只有出家人可以看。但是菩萨戒是人人可看、人人可学、人人可受,最好天天看,就是你本具,不从外得。
声闻戒是有犯,佛才有制。有制有犯,有犯有制。菩萨戒是如来初成菩提的时候一时顿说,是本性显现,没有所谓先犯后制,不假外求,所以是真正的戒,其他都是幻化之说。所以《法华经》说:「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这九部法当然就包含声闻戒,目的是入大乘为本。这戒就是大乘戒,玄义讲到「大乘制教」,制教就是戒律,大乘戒律属大乘毗奈耶藏摄,所以卢舍那佛诵光明金刚宝戒,你们也应当如是诵。所有受菩萨戒的、未受的、未经过仪式的,都应当如是诵。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一念分别,就是诵戒;不起一毫执著,就是持戒;眼见色,耳闻声,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就是持光明金刚宝戒。所以不是很抽象!非常地实用。这一戒持好了,比丘戒也具足了,比丘尼戒也具足了,乃至五戒、十善统统具足。所以,受菩萨戒前不用先受五戒,特别是《梵网经》,它是一乘的,只要持光明金刚宝戒。光明金刚宝戒就是常住真心,所以念佛就是持戒。有些人想:「我念佛就好,不要持戒。」不对,念佛就是真正的持戒。持光明金刚宝戒就是真正的念佛,因为与佛心相应。念佛要是不与佛心相应,要是排斥戒律,甚至毁坏戒律:说要学《弟子规》、学《了凡四训》这都是毁坏戒律,不与佛心相应,所以要懂得怎么持。乃至持戒时取相、对境生心、在戒相上分别……等等,统统都是毁戒,都与常住真心不相应。寂光律师提倡梵网戒,人称他「光明金刚」,是真正的律宗大德,要学律可以跟他学。在现代,我找不到真正可以介绍给你们学律的,因为统统著相,没有一个讲真实话,没有一个能够悟入光明金刚宝戒,所以要学戒就跟宝华山的三昧寂光律师学,他是真正会戒律的,不著相,所以他能中兴律宗。
律宗衰败就是坏在「执相」这两个字。所谓「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有两位比丘犯了戒,心里面非常地难过,找优波离尊者忏罪,维摩大士看到他们,愈忏罪愈重,所以把他们两个叫过来,告诉他们业性本空,戒体本具,这两人当下顿证无生法忍。所以真正会持戒的,不在于执著这些戒相。这是现在非常大的问题,甚至有的连戒相都不学,这问题更大。我说不要执著戒相,但不是不学戒相,话要听清楚,没听清楚那是你的过失。有一些人错解,说:「好,我不执著」。结果,他就不守戒,就乱来了,那叫「波旬眷属」。
现在很多出家人都不守戒,看著世间书,讲著世间话,到处与人攀缘,道场不讲戒律、不讲经典。或是有些表面讲经典、讲戒律,其实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统统都已退转到世间法去。甚至在三宝殿中告诉信徒戒律没有用,要学《弟子规》才能把佛法学好,这种行为就是破戒,背大向小、心好俗典,是犯菩萨波罗夷罪!受了菩萨戒,真正有得戒,这人绝不会背大向小。更不要以为十重四十八轻中,自己只犯了轻,不对,这是犯重!因为退菩提心,忘失光明金刚宝戒就名为犯重。如果迷而未忘,暂时迷,那才是犯轻,名轻垢罪。若是永远忘,甚至还到处叫人学世间法,那就是犯重戒。即使没杀生、没偷盗,还是犯重。因为心背大乘,「心背大乘」就是不学大乘。或是说大乘没有用、是不著边际、是高谈阔论,或说戒律没有用,这都属犯重。现在甚至有的出家人,自己破了戒还不晓得,出家人受戒是从沙弥戒,再来是比丘戒,一直到受大乘菩萨戒,圆满三坛大戒。结果,有些出家人受完大乘菩萨戒以后,又跑到泰国去受南传戒,南传是比丘戒,是小乘,正犯了「背大向小」。这一讲现在一大堆老和尚全部都犯了,不过没关系,不要掩饰,去忏悔就好,再重受。像这种行为就是背失戒体,就是因为不明无作戒体。如果真的明了无作戒体,就不会受了菩萨戒又跑去受一般的戒律!若强说这是摄善法,菩萨戒的善法,是讲称性的,二乘戒不称性,是随事而制。所以有一些二乘戒,到现代就不适用,那是依当时的因缘制的,有些东西在现代根本没有,也不会犯,也不必持,所以没有持戒或犯戒的问题,要知道怎么持戒。
佛教、律宗要兴盛,这一本《梵网菩萨戒》一定要提倡、要读诵、要赞叹、要广为流传。能流传这部经,生生世世不堕恶道。即使没受戒的也可以诵,因为这是你本来面目。所以卢舍那佛诵,一切菩萨一切众生应当如是诵。
「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
所以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的本源。不光是卢舍那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如是,讲卢舍那佛就是释迦佛,因为卢舍那佛是本尊,讲这部经,习惯用卢舍那佛,让你明了什么是一切诸佛的本源。要成佛一定得学《梵网经菩萨戒︾,如果不学、不受,不能成佛。学五戒是得人天。学菩萨戒是菩萨的根,成佛的根。若听外面的法师胡说八道,那你是阿颠迦—无善根,那就没有办法了。若有法师告诉你,你要保人身,持五戒。你要告诉他:「我不保人身,我要做佛」,要他给你做佛的方法,如果他拿不出来,叫你先做人,你就不要跟他学,跟祖师学看古德的书一样可以成就,更是亲近大善知识。学佛就是要做佛,跟六祖大师一样,六祖初见五祖弘忍和尚时,就讲:「我是来做佛的」,又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大家也应当这样学,进佛门是来做佛的,不是来保人身的,佛门不卖保险。外面人乱说,你却相信,那就没有办法,是你善根不够,所以对于这「光明金刚宝戒」无法领纳。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顿制的一乘了义戒法,连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大阿罗汉都没有能力参加,大家现在有因缘遇到,福报真是太大了,应当直接信受。
现在的出家人,不教你学大乘,反而教你学人天,拿一本《十善业道经》就想蒙骗大众。依名字来判,《十善业道经》是人天乘。从人天乘当中讲一些小乘法,《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对娑竭龙王说的,娑竭罗龙王是畜生道的龙王,所以说:「菩萨有一法」—十善法可以救你出恶道,这是教畜生修十善,没有错。要是娑竭罗龙王直下承担:「我不做人,我龙身直接成佛」,那就是法华会上龙女献珠,直下顿成。所以说「成佛的法华」。这龙女的善根非常好,比娑竭罗龙王还要殊胜,所以娑竭罗龙王示现做一般的龙,本地虽是大菩萨,但是他示现了,就代表他是龙身,是瞋恨心,畜生道是愚痴相。真正能顿成的是大乘,而且特别是净土法门,修行不历次第,凡夫即凡身而顿超,直证阿鞞跋致。所以讲的都是一乘了义,都是大乘圆顿之法,不是一般五戒可比。而且学菩萨戒就具足五戒,学五戒没有具菩萨戒。这点要清楚,一定是学菩萨戒具五戒,学五戒不具菩萨戒,后后胜于前前。菩萨戒包罗万象,它是一切佛的本源,一切菩萨的本源,是众生的佛性种子,所谓「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种从缘起」不是叫人出家。「佛种」就是讲:众生有佛性种子,故名佛种。「从缘起」,缘就是要假熏炼。所以要修行、要念佛、要持戒,就像大摩尼宝,虽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不加以种种熏炼,若人唯念宝性「终无得净」,终究没有办法清净。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本自清净,但要透过修行,修行虽然「有修」,但只是除掉垢秽而已,不是真的另外有宝可得、有戒可持、有戒可得,所以才叫真正的光明金刚,这是本地风光,真正的无作戒体,不从「有作」而得,有作不能得,要心真的无念无相才能得,所以你们现在听,只是先识得、解得,还没有悟得,要是真的悟得了,那真的是一帆风顺,功超累劫,就是《楞严经》讲的,若悟本根与不悟者,日劫相倍。你要能悟圆通根本,什么叫圆通根本?就是真心本性。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你修行一日胜过人家多劫,所以真的功德无量,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光明金刚宝戒是众生的佛性种子,这佛性种子大家都有,所以为什么分判—顺理称性发起分,这些才是真正的顺理,因为众生本具,因为是菩萨根本,是诸佛本源,所以随顺佛性而说此戒,而制后面的十重四十八,乃至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八十四以及五戒十善,目的是要你见性。一再地强调,所以光明金刚宝戒这一戒非常重要,不能忘失。什么都可以忘,这一戒不能忘。要知道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不杀生,本自清净所以不偷盗、不邪淫、不淫欲。淫欲就是邪淫,邪淫就是淫欲,正淫还是淫,都是淫欲。实际上,淫欲没有所谓正跟邪。为什么佛制不可以邪淫,这邪淫是什么呢?但凡淫欲具名为邪,后世学人不知道这层道理,以为:夫妻就可以正淫,实际上正好堕落。所以要知道,佛制不邪淫的意思:「但凡淫欲具是邪」,除非你是大菩萨再来,那目前没有看到,所以就不说。你要知道光明金刚宝戒,才能持后面的十重四十八轻,才能学、才能修,所以这里是顺理称性发起分。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
这里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乃至于一切意识色心,「意」就是第七末那;「识」就是第六识,能够思量、能够分辨;「色」就是所对的相分;「心」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是「情」,就是有情;是「心」,就是它有心。特别强调一切有情众生,皆入佛性戒中。所以你本来就入!戒体你本来就具足,故名无作!受戒不讲这个,那后面的戒就没办法修、没办法持。这里告诉你,你所见到的一切色相,不管是在凡夫位、还是在圣贤位,全部都入佛性戒中。正是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意识色心,就是唯识宗讲的:色法、心法。心法再开为三,就是心、意、识。色法就是相分,心法就是见分。见分、相分统统都入佛性戒中。所以是弥勒菩萨来教授菩萨戒,就为了让你了知万法唯心、万法唯识,那你就得戒了。文殊菩萨作羯磨,羯磨让你返本还源!识得光明金刚宝戒,也就是用般若智慧见到实相。得戒和尚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卢舍那佛,这是传戒。立个「三师和尚」给你作代表,让你知道这表法,实际上,目的就是要你见自本心而已!所以「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都入佛性戒中。」「戒」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戒。
「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是众生的本因,众生要依此起修才能成佛,叫「称性起修」。这才是无作戒体,无作戒体一受永受,因为你明白了,故名得戒。要是忘失了,那就毁戒了。说毁也不是真的毁而是你迷了、忘失、被境界所影响、被自己情绪所影响,不知道一切意识色心,皆是虚妄,皆是佛性戒中摄。在《楞严经》叫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法华经》叫一乘实相;《涅槃经》叫如来藏;《华严经》叫一真法界;《梵网经》叫光明金刚宝戒;《圆觉经》叫大光明藏,讲的都是「常住真心」,都讲这件事,这是一切众生本因。《圆觉经》讲:「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一开始就告诉你,依圆照清净觉相。就跟这一部经一样,还没宣戒相受十重四十八轻的时候,就先告诉你戒体。当对于前面不甚明白,后面才又再跟你宣戒相,若前面已明,戒相就不用宣了,所以说为一切利根的众生。「钝根」是指凡夫痴暗之人,为这类众生再宣戒相,目的也是要你明白光明金刚宝戒。十重四十八轻就是依光明金刚宝戒而生出来的,所以众生修行要依佛性,这点最重要。若明白了那修行持戒就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是真正的得戒,所以「当当常有因。」当然是我们修学的因,故名「当当常有因」,正正当当的,「当当常住法身。」依此光明金刚宝戒修行,能证法身,能得解脱,能入般若,你本性的般若智慧能打开。
说法身就含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我们不断地强调,受戒就是受这个,大家去看看,戒场若没有讲就不如法。经中卢舍那佛先讲,讲过以后,才为你宣戒相。如果你不解,就不名「解法师语」,若不解法师语,后面跟你宣戒相也没用,受戒有何益?若解法师语,故名「尽受得戒」,都是第一清净者。不管你是国王、王子、宰官乃至黄门、淫男、淫女统统都是第一清净者,因为佛性当中一尘不染,这是常住法身。所以光明金刚宝戒,能够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圆觉经》上也是如是说,依圆照清净觉,卢舍那佛初发心也是这么学,他没有学《弟子规》。这讲起来就很好笑,卢舍那佛没有说要学世间典籍,没说先把人做好再来受戒!他说:我初发心便受此戒,佛不妄语,所以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不光释迦牟尼佛如是说,尽虚空遍法界、遍尘道、同类世界、异类世界乃至微尘中世界、世界中世界……,统统都是如是说,重重无尽!皆是卢舍那佛发心处、卢舍那佛说法之处、乃至卢舍那佛成佛之处。初发心就如是,所以不是教你学世间法,大乘菩萨戒为什么这么重要?你要晓得,这是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这里总结。如是十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叫做「顺解脱」,如果不了光明金刚宝戒,那就不能随顺而得解脱。波罗提木叉也叫「别解脱戒」,它是道共戒。就是有别于二乘、有别于人天、有别于「定共戒」。什么叫定共呢?著相有所持,故名「定共」。所谓「道」者以离相为体。若无所持,离相与道相合,故名「道共戒」。定共跟道共,是这样拣别的,其道理可明。
所以就是有所执而产生的戒,「定共」。跟无所执而本自具足的戒,「道共」。这就可以拣出定共与道共,所以故名为「别解脱戒」,不是外道戒,也不是二乘戒,不是人天戒。道共戒与成佛之道相应,顺此戒能成佛,背此戒不能成佛,所以向、背可明,「向背」:向就是顺此,背就是背此。要是著相了,那真的叫「别解脱」了,不用解脱了。这种「别解脱戒」,是讲这一生想解脱,是没有办法的,持得再好,也不能解脱。只为著相的缘故啊。黄檗禅师说,学道之人,于一切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讲得真是庆快直捷,直指人心。所以,一切宗派所指都一样,就看你能不能领会得。
这里讲十波罗提木叉,之前讲光明金刚宝戒唯是一戒,为什么这里又说十?因为一即是十,这「一」就是根本,光明金刚宝戒是根本,十波罗提木叉是枝末,从根本生枝末,从枝末了达不离根本,如截琼枝,「琼枝」是珊瑚,寸寸是宝,如析栴檀,片片皆香。虽然是枝末,但是,条条是宝。所以不要因为是枝末,你就轻视它,不要认为十戒是枝末,持金刚宝戒就行。实际上,你是不想持,不想受约束。为什么你觉得约束呢?因为你心里面好乐世间,你放不下,你的习气伏不住,所以你觉得戒约束你。你看卢舍那佛会不会觉得约束?不会,是真正的大自在。是法戒,「戒」即是法,「法」即是戒。戒能通佛法,佛法就是戒。戒能证法身,法身就是戒,所以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应当顶戴受持。「过去,现在,未来,名为三世」。顶戴受持,不是拿著戒本把它放在头上,那是形容词,「顶戴受持」是把它当作最重要的,不敢毁犯。
所以说:「吾今当为此大众,再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此处再讲心地戒法。故名「无尽」,是跟真心本性相应,故名「十无尽藏」。十条不是看到的固定这十条,所对的境缘千差万别,统统都是所防的境界。「能防」的是无作戒体。「所防」的是这十重四十八轻,所对的境界。能所不二,故名无尽。举十条只是讲个大概,不是真的只有十条。古来祖师大德说菩萨戒十万条,十万条不是真的十万条,是形容无量无边,所以说为无尽藏戒品。这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也就是一切众生的本源。所以佛讲经,先教你以何为本,讲戒是教你怎么依止。所以卢舍那佛,一出来坐莲花台,「台」有高显义。「莲花」代表依止圆满。就是告诉你光明金刚宝戒是依止圆满,是一切众生戒,就是你本性具足的,不假外求。五戒十善是外求之戒,人天小善、小福。所以讲:著相持戒生天。凡夫迷失本性,妄修五戒生人道,妄修十善生天道,认断灭空,妄认涅槃,证阿罗汉,不了本心,舍二边取中道,妄证菩萨,都不成佛。卢舍那佛不断地强调,菩萨戒的根本是你本源,是你本净,是你本来就如此,明白这件事很重要。比去戒场演礼还重要,戒场演礼只是做个形式。佛法重实质。实质就是「明了光明金刚宝戒,明了无作戒体」,这是实质,才是真的。能体会到这一点,你就得到卢舍那佛给的真实之利,获得真实之利,就能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能住真实慧,永断无明。刚好与《无量寿经》三种真实相应,就能圆满成佛。这里不断地强调是众生戒,不是畜生戒,不是人天戒,是十法界一切众生戒。十善业是佛教娑竭罗龙王的戒,是教其生人道的戒。菩萨戒是众生本具,这一戒,摄五戒、摄十善、摄比丘戒、摄比丘尼戒,乃至式叉摩那戒,它统统摄。但后面的沙弥戒、比丘戒……,不能摄菩萨戒,这要做拣别,因为比丘戒之类的戒是有犯才制的,所以不能摄,这里是讲本性具足。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
这是「重颂」,就是再说一次。显示「摄末归本」,跟前面讲的内容,大致一样,卢舍那佛于莲华台藏世界,示现成佛,这里还讲到他的莲华台。一般世间人中的莲华,是十片叶子,此处不论基因突变或是基因改造之事,天上的莲华是百叶,佛菩萨是千叶。道证法师所画的阿弥陀佛像就是千叶宝莲。释迦牟尼佛放光宣说楞严神咒时,也是千叶宝莲,统统都是千叶。「周匝」是指在他的旁边。周匝千叶宝莲华,是说他坐在千叶宝莲华上。千叶宝莲每一叶现一释迦,一共有千释迦,那么一华叶当中现百亿国,所以一叶就代表百亿日月,一个百亿日月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国当中有一释迦,百亿日月当中,每一日月算做一国,这一国就有一个释迦化身,所以如是千百亿。算起来有一千个百亿,然后每一释迦再化身百亿,所以叫千百亿,百亿乘以一千,实在不可数。各于阎浮提菩提树下示现成佛。所以说此方释迦示现成佛,十方一切释迦皆示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故名「一时顿成」,这是讲千百亿释迦,是化身,而千释迦是报身。所以常赞叹「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就是从这里来的。有千百亿这么多,各于菩提树下示现做佛。
「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卢舍那本身找千百亿释迦回华藏世界,也就是莲花台藏世界,百万亿光明紫金宫中。卢舍那佛为其宣说心地戒品,听佛诵光明金刚宝戒,也就是心地戒。所以大众闻已,甘露门即开。「甘露」有三种:一是能除病、一是润泽、一是充饥。肚子饿了喝甘露,可以有补充能量的作用。甘露还能灭恶,能够除病,也就是代表「摄律仪戒」能够断除一切烦恼。甘露能够充饥,饶益有情,代表「饶益有情戒」。甘露,能够润泽众生,利他即是利自,利自即是利他,除润泽众生,同时庄严自身,代表「摄善法戒」,以诸无上妙善戒法摄受众生。所以叫「甘露门即开」,三聚净戒就显现了。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
释迦牟尼佛接微尘众回到华藏世界听佛诵戒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至菩提树下出定以后,再为大众宣说这一乘了义的梵网戒法。依凡夫的想法,一定想:那他什么时候说华严呢?所以前面讲次第十住处说法以后,再跟你讲戒法,几乎是同时说,甚至华严就是梵网;梵网就是华严,不一不异,所以莫作二边解。把它分判成两边,那你就不能契入佛境界。所以「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卢舍那佛初发心中常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乃至于后面为诸众生开「十重四十八轻戒」。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
这一段是在讲「光明金刚宝戒」,如同日月一样。「日」能够破暗;「月」能得清凉。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这是月亮所代表的意义。所以这光明金刚宝戒如同日月,他的光明如同日月,能破暗、能得清凉。也如同璎珞珠能严饰佛性,璎珞就是你们现在戴的珠宝,璎珞珠能庄严色身,但是呢这里的璎珞是代表能庄严法身。你修持菩萨戒、你修学佛法都是在庄严自性,在严饰法身,所以亦如璎珞珠,如同璎珞一样。所以你们不用再去买珠宝了,持戒就是珠宝。茉莉夫人持八关斋戒,她身上的光明超过海神给与的宝藏,比海神给的宝藏还要亮。不打扮,她持八关斋戒不打扮,身上透出来的清净庄严更胜于有打扮之人。所以亦如璎珞珠啊,那八关斋戒如此,梵网戒更是如此。所以,下面说的「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因为菩萨都了此光明金刚宝戒啊,都了达,就因为这个而成正觉,所以释迦牟尼佛讲《圆觉经》一开始就告诉你,一切如来皆依圆照清净觉,才能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乃至修行当中不遭歧路、不被魔所摄持,都是依圆照清净觉相。《楞严经》讲:「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就好像风吹过来了,你把灰尘、尘沙顺风而扬,那么风自然把这个尘劳—灰尘给吹掉;「尘」就是代表烦恼,「风」就代表智慧,就是光明金刚宝戒。所以叫「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彼如坚冰。汝如热汤。不日销殒。云何敢留。扰乱禅定。」怎么敢扰乱你修行,所以能够破魔,为什么受了戒,天魔惊怖,因为有无作戒体保护你,你识得他的伎俩、识得他的花招。告诉你他们的花招,就是告诉你:这个世间你要得个人身,所以你要先做世间人、先孝顺,讲一些相善之法来乱菩萨法,再加上一些因果、轮回、感应等等,还有几句佛教的名词;讲一些世间法来乱菩萨法。一般世间人无有智慧,不能了达什么是大乘,有很多是初学,根本没有办法去接触到一乘了义的经典,所以就被他蒙蔽了。你现在受了,你现在听了,你就不会受其所害,你就是法王的真子。后面会讲到,「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你能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卢舍那佛诵什么戒呢?诵光明金刚宝戒。也就是安住常住真心;五祖忍和尚讲的「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这就是诵戒。所谓「半月半月诵」,一般人以为是半个月诵一次戒,那就是著文字相。「黑」代表一切昏暗之处,「白」代表一切光明之处。也就是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染、净的境缘当中,皆不忘失本性,故名半月半月诵戒,这才是诵戒。「是卢舍那诵」,卢舍那佛没有时间相,只为方便利众,才为你说「半月」,当然可以照著做。「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不光卢舍那本尊如是诵,乃至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也应当如是诵戒。经文到此都还没宣戒相,所以很明显地就是教大家「直念本心」,直诵光明金刚宝戒,这才是真正的戒。「汝新学菩萨」是叫著现前大众,大家都是新学的菩萨,要顶戴受持。「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应该怎么样诵呢?要广利群生,教大家一起诵,就是把大乘佛法推广到十方法界去,转授诸众生。常说「佛佛唯传本心,师师密付本意」从这里就能看得出,千佛、千百亿佛,卢舍那佛统统都如是说。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如是说。唯传本心、密付本意,所以这一部经是大乘圆顿经典,不是一般凡小方便法可比,从这里就看得出来。
菩萨戒正说四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
这是卢舍那佛也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戒」如同日月,日能破暗、月得清凉,亦如璎珞珠能严饰法身。想要成佛就要持戒,尤其是菩萨戒,这是成佛的根本,一定要做的。菩萨戒包含无尽的戒法,无尽的戒法都入「光明金刚宝戒」当中,乃至一切众生、一切意识色心,都入佛性戒中。这戒就是众生本有的佛性,是众生本具的法身、本具的般若、本具的解脱,所以是本具三德。持菩萨戒一定含摄三皈五戒,含摄比丘戒、比丘尼戒,所以,持菩萨戒等于持一切戒,可见它的重要性。声闻是二乘人,持声闻戒没有办法从中见性;而菩萨戒是大乘菩萨在修学的,这要拣别出来。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因为持「菩萨戒」而成就无上佛道,菩萨戒是出离世间的根本因素,所以称为正因。「是卢舍那诵」,诵「光明金刚宝戒」,从光明金刚宝戒当中流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所以诵「光明金刚宝戒」亦即诵一切戒。「诵」不是只有口诵,而是「心行」;心与道相应,心无所持,心不攀缘、不住相,就是诵「光明金刚宝戒」。乃至后面为凡夫痴暗之人而制十重四十八轻戒,都是「光明金刚宝戒」的作用,所以略说戒相。当对瞋恨的境界,它教你要慈悲、要息瞋,对于三宝要恭敬,对于众生要生慈心、不能生杀心,众生之物不能盗,众生不可淫,统统都是与「光明金刚宝戒」相应。但有一念著于相上、著于境界上,统统都是犯戒,而且是犯重,如果是暂时迷失那是犯轻。所以总的来说,「戒」不是只有十重四十八轻,或是两百五十条而已。实际上,众生时时所对的境缘千差万别,所以才说:能成「菩萨万行」之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所以菩萨戒展开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也就是普贤菩萨的无尽行愿。卢舍那佛诵,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诵,本尊如是诵,化身亦如是诵,那学佛的我们也应当如是诵。「诵戒」是诵「光明金刚宝戒」,一切时、一切处不迷于境,安住正念,是名诵戒。即是五祖忍和尚所讲「守本真心」,所以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就是诵戒。因为阿弥陀佛即是「无量觉」,「无量觉」就是光明金刚,才说「持戒就是念佛,念佛就是持戒」念佛要与佛心相应,持戒也要与佛心相应。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汝新学菩萨」,就是在教著我们,大家都是新学菩萨,应当如是学!要顶戴受持戒,受持光明金刚宝戒。卢舍那佛常诵此一戒,他半月半月诵。一切染、净差别境缘故名「半月」,在当中,常能「不忘失本心、不忘失本法」就是诵戒,因此持戒并没有很难。迷惑的人总在戒相上打转,整天在看自己有没有持?有没有犯?或做个功过格,整天计较得失、计较利害,心里都在算计,到后来差别心起,狂心驰骋,生爱憎想。看人家有持,你就生嫉妒,想要找他的毛病。看人家没有持,自己就生高傲,对人生鄙视,都是高下心,所以「狂心驰骋」,都不得戒。
今天来听菩萨戒,就是卢舍那佛为你正授菩萨戒,你听懂了,你就得「无作戒」。你去戒场不一定可以得到,但是你听「菩萨戒」你能得戒。你天天读菩萨戒,卢舍那佛天天帮你「正授菩萨戒」,所以新学菩萨要顶戴受持,受持光明金刚宝戒。佛是怎么诵「光明金刚宝戒」,我们也如是诵,如是顶戴受持。为什么要顶戴受持?因为菩萨戒是成佛的正因。这个学好,就一切都具足了。如果寻枝摘叶,从枝叶下手,那不能达到根本。从根本下手就是从根本修,所以卢舍那佛要讲戒相以前,先讲「戒体」,因为这是根本。
现在外面传戒,他不讲戒体,只讲戒相,戒相就是枝叶,不讲戒体就先讲戒相,这是不如法,要看佛是怎么传戒的。
绝不要以为按照哪个地方的规矩传戒就叫如法,不一定!「规矩、仪轨」都是后人制定的,必须要按照经典上所讲的去做才如法。
讲戒一定要讲戒体。这是讲戒最重要的部分,后面的只是枝叶,那是看个人得戒体以后怎么去运心,重点在于离相。所谓修道,「修」者以离相为宗。什么是「道」?「道」以寂灭为体。寂灭自然就离相,离相就寂灭,但有一毫分别、起心动念,那就不寂了。受持菩萨戒,人人可受,没有这么困难。所以你「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就像你们现在听到菩萨戒,还要再告诉大家要受菩萨戒,这是卢舍那佛所交代。即使有人没有信心,你也要善巧方便开导他、劝告他,不要听外面的邪说,不要听人家乱讲。现在有法师会告诉你:「菩萨戒不能看、菩萨戒不能受。你五戒都持不好了,你怎么受菩萨戒?」这跟卢舍那佛的心愿相违背。你听到出家人讲这话你心里就要知道:佛门狮子虫在面前。
怎么辨别「佛门的狮子虫」?当你发心要去受戒,他告诉你:「你连人、连五戒都没有做好,你不能受,你受了将来会堕地狱,会很惨」,这种人就是狮子虫,他根本不了解菩萨戒。
卢舍那佛讲只要「能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所以根本没有问题。一旦受了,业障自然就消,消了,就听得懂。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受;每一个人都可以得菩萨戒;每一个人都可以诵菩萨戒。
还有人讲:「没受菩萨戒,不能诵戒」,这话跟经典相违背,经云:「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以及「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所以光明金刚宝戒是佛法中的戒藏。众多戒律里面最重要的,故名戒藏。「波罗提木叉。」又叫做「顺解脱」意思是随顺光明金刚宝戒,必然能得解脱;若不随顺,就不得解脱。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能观心性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所以讲:「一经通,一切经通」。学佛就是要明心见性而已。持戒,持的是光明金刚宝戒,能够见自本心,能够不随境界所转,这才叫持戒。而不是照著戒相,把心执著在戒相上分高下、分得失,这就是落于「有作」上,那就叫「著相」。佛跟你讲《梵网经》,就是要拣别「定共戒」跟「道共戒」。因为还著相,故名「定共戒」。若是离相,与道相应,名「道共戒」。得禅定的人,虽然他能不造杀盗淫,但是他住著在襌定境界上,也就是从执著而发的戒。二乘人偏空,舍妄归真,入于偏真涅槃。这也是定共戒。真正的道共戒是一乘了义!直悟本心,当体离相、当下顿脱。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能顿超十地,与道相应,这是道共戒。
现在很多外道或搞附身的,也讲一些因果、善恶,但那些并不能了生死。所以,学佛要学正宗。正宗的戒是「波罗提木叉」,也就是光明金刚宝戒。这一戒学起来,所有的戒自然通达。不光对律宗通达,连大、小乘所有宗派都能通达。常说一闻千悟,此时何止千悟!这才真正学到佛法、学到戒律,此时你成佛才有希望。不然你天天计较得失,计较「有持、没持」,时时在分别,生高下心,那是不行的。那不生高下心,是不是就可以不持戒呢?要是真能不生高下心就是持戒,你自然也不会犯戒。这要靠你自己去修行,你才知道,不要用猜测揣摩的。现在的人很会猜测、假设,很多讲佛学的文章,都是假设、推论而来的,完全不可信。佛教不讲假设,它讲真实的境界,佛门有专门的名词叫「现量」境界。他用「假设」的,那叫「非量」。非量不是现量,「非量」是根本没有。就好像麻因绞成绳,而这个人错看,把绳子看成蛇,这就是假设。在唯识宗叫「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空的,所以叫「遍计性空」是不可执取,没有丝毫值得参考的。所以经中讲:「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这光明金刚宝戒是戒律当中最重要的,这才是戒藏。所有的戒律,不管是大乘戒、小乘戒,密宗还有密乘戒,统统都不离光明金刚宝戒。这是戒律的核心。卢舍那佛从经文最初一直到现在,都在强调。等一下正宗分还要强调,并且告诉大家戒体的样子,传授给大家。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这里教导大众要相信。
或许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心想:「悟显法师你怎么这一段讲那么久?应该是十重四十八轻戒很重要,心里想法师应该教我们怎么造作,怎么执著戒律才是啊」。
永嘉大师讲:「但得本。不愁末。」根本找到了,枝叶自然通达。所以我们把经典前面判序分,等一下判正宗分,十重四十八轻戒判为流通分;这样更能显示出无作戒体的重要,这是根本。
凡夫妄心听戒,总想听听应该怎么造作十重四十八轻戒,所以这戒你听起来是造作,而不是无作。所以说从明了无作戒体而起作用,能防非止恶。后面只是略说戒体起用之行相而已,跟你大概讲讲无作戒体怎么防范。实际上,不只这十重四十八轻。所以,听戒最重要是要明白「戒体」。如果不明白,就不解法师语。你只是去参加个仪式,辛苦了七天,每天早上三点起床、五点起床,每堂站一、两个小时、站了整天,练习向上排班、分班……,教你穿、搭、折海青、缦衣,做的只是无益苦行而已,徒自疲劳。因为没有跟你讲戒体!所以卢舍那佛讲,你真正解法师语,才受得戒,才叫第一清净。为什么叫第一清净?明明持戒还会毁犯,甚至菩萨都还会误犯菩萨戒,为什么说都是第一清净呢?就因为他明了无作戒体,也就是光明金刚宝戒。
所以讲《梵网戒》,大家很难相信,明明应该要学十重四十八轻戒,该怎么持、怎么做?虽然这发心是好的。但重点是根要抓住,所以佛教导我们:「大众心谛信」为什么?因为卢舍那佛也知道,大家不相信。不要说你们不相信,与会的大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统统都不相信。所以一开始,释迦牟尼佛身体放光,连菩萨都看不出来原因,都还直接问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放光?这就是光明金刚宝戒在起作用。但是未能明了光明金刚宝戒的大众看不懂。所以释迦牟尼佛接引摩醯首罗天王宫中,乃至莲华台藏世界的有缘众生,回到卢舍那佛所,让卢舍那佛亲自为大众宣说光明金刚宝戒。卢舍那佛说:我从初发心就常诵此一戒。这里千百亿释迦在讲《梵网经》的时候,讲戒的时候,肯定知道大众不相信,所以才叫著大众:「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释迦牟尼佛讲:你们是应当成佛的,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能如是相信认可者,就已具足光明金刚宝戒。利根的,在这里他就得戒了。
如果大众能明了这个,确实不用鸠摩罗什大师再翻译《梵网经》了,何需道融大师他们这些大和尚再传抄流通于后世。就是直悟本心而已,但是众生不明白,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宣说,祖师大德才传抄,也才有今天这一会。你能如是信,那十重四十八轻戒「戒品已具足。」乃至八万四千戒也同时具足,为什么?因为「但得本。不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如琉璃一样能彻照十方,摄十方一切的世界入自身中。就如同光明金刚宝戒摄一切意识色心,一切众生入佛性戒中,因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菩萨戒这部分最重要。大家要广为流传,经云:「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受持是戒已」就是你听到了这样的说法,要赶快跟大家说清楚。因为你能「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所以我们把重点全部放在讲光明金刚宝戒,这一戒不好讲,后面的十重四十八轻倒很容易、很简单。光明金刚宝戒要是懂了,讲到后面时,你就一点就通。你不会再有问题来问法师:这个戒怎么持?那个戒怎么持?讲得再多,都还有问题。你看佛教中,讲持戒的问答,全都是问题。就因为不懂光明金刚宝戒。所以你不懂「开、遮、持、犯」,连自己现在到底是犯戒了,还是在持戒?这时候该开缘?还是该持守?也不晓得,所以念念执相。甚至到后来把佛法给灭了,自己都还不晓得。还认为自己是在持戒,认为自己很开缘,全都是因不了心性、不了光明金刚宝戒。
你看现在讲戒的戒师,都告诉你「可以杀生」。你要是跟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师父啊,你不给我回去煮荤的,我们家就要家破人亡啊!」他就人情,告诉你:「好吧。」他心里想:「反正是你杀,又不是我杀。」但是你要来问我,我一定告诉你:「家破人亡那正好,好修行嘛。」虚云老和尚讲:「家破人亡语难开。山河大地是如来。」真到家破人亡处,你通身放下,没有固守之处,情爱心不起了,那就真的是「山河大地是如来」。你就真正得道,也真的得戒了。那这些和尚们为什么会犯戒呢?就是你们居士逼的。所以他要是堕落了,他一定讲:「都是他们居士逼我的」。他很冤啊,他一定到阎罗王面前告你们状。阎罗王那边,给你记下一笔:你道心不坚,你自己没有办法持守,还要人家来为你开缘,死了还要拉个垫背的。所以才说:「地狱门前僧道多」,都是被你们害的。和尚也有过失,怕你不学,所以就人情。这都是因为不了光明金刚宝戒。你要是了达,那自然就不杀生、自然不淫欲,你也就不会再问了。这里讲:「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后面说:「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心本来就含摄著佛的戒律,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都能受菩萨戒,这一品叫心地戒品,就是因为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所以有心皆摄。你能了达光明金刚宝戒,能够返照心源,就是「戒品具足」,你能够真正见道、见自本心,故名「众生受佛戒」,受佛戒之时「即入诸佛位」。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一部经从义趣上来看,是圆顿大教,佛法传来中国,释迦牟尼佛一辈子讲经,讲一乘了义的经只有三部,《梵网经》是其中一部。《华严经》部头很大,《法华经》也不算短。唯有《梵网经》只有心地戒品一卷,你可以听闻一乘了义的经典,从这里窥得一乘的玄奥,不是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福报,没有大福德,福报不够是没有办法听闻的。听了要能信受,信受就是众生受佛戒,后面讲得更清楚更明白,受戒就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你就即凡成圣。
现在佛门教持戒,都是教先五戒、十善、再来八关斋,再来慢慢的,能出家的出家,不能出家的,就劝你受菩萨戒。其实现在的菩萨戒还是跟你讲成五戒、十善,那怎么会位同大觉已?所以讲菩萨戒要讲光明金刚宝戒,这才能令众生「位同大觉」。「真是诸佛子」意思是说,你是法王真子,从佛口生,从佛的法化而生,佛说法,你能纳受,能够转凡成圣。龙女能直下成佛,就是他受了佛陀的教诫转变了,所以说「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有些人以为:「成了佛,大概就是手长过膝,三十二相,头顶会凸起来,耳朵会垂到肩膀……。达摩祖师讲:「凡变为圣,不改其面」,外表没有更改。所以自己要能够谛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学净土的基础。菩萨戒不是有相教、次第戒、次第渐修,这本经是顿成、顿修、顿证,现在的出家人不懂,受了菩萨戒,又背弃大乘转向小乘,跑去学南传戒,还穿著南传比丘的衣服,这行为正是背大向小。说好听这衣服跟佛陀时代出家人穿的一样,但是跟佛性不一样。跟佛陀时代的形象一样,跟佛的义趣不一样。佛教你是依智不依识,不是教你依那件衣服,那是依衣不依法,连人也不依了,就看那件衣服。
现在的出家人随机羯磨,到处羯磨到处生烦恼。「随机羯磨」是在一切境界当中回头,不起念、不生贪。这才是真正的作业。羯磨法是这样做!自有戒体,不必向外求。能会得此,能解得此,即位同大觉。这统统都是在讲光明金刚宝戒,直到后面若还不懂,就「为凡夫痴暗之人」,说十重四十八轻,所以那只是枝叶,要是著在枝叶上,那是位同不觉已,非是诸佛子。
这段篇幅很短,但尽一大藏教统统都是在讲这个。佛的百千比喻,或说是「摩尼珠」或说是「虚空」,或说是「真如」,或说是「大海」,或说是「水」,或说是「甘露」,都是在讲「真如本性」。众生心要是能谛信,自然具戒,自然位同大觉,法尔现成,不假外求。所以,这一部经讲的戒,是讲众生心性当中本具的。而不是你犯了戒,我才制止你。像六群比丘犯戒,佛来制戒。这些只是枝末上事,如果真的识得本,连十重四十八轻戒都是枝末,都是权小。「权」方便接引小根器的叫「权小」。真正的大菩萨,他没听过,也没看过什么是「小乘」,什么是「乐小法者」或是「五戒、十善」。
佛就是常诵、常行光明金刚宝戒。该怎么「行」?就是「不著相」。所以在一切境界当中,一定要念佛,念佛才能协助你离相。如果你真的功夫好,心一取著,马上当下放空。当下顿舍,那就是离相,离到无可离,也没有所谓的「觉观」之事、「觉察」之事,照破之用,统统都没有了,那本性自然就现前了。这就是持戒。要能安守,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亦是《无量义经》讲的「守之不动。亿百千劫。」要守什么?既不是守禅定,也不是守密宗的三脉七轮,更不是守明点,就是守光明金刚宝戒。接著是:「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这是要大家专心听清楚,后面要传戒。
传戒最重要的就是这部分,前面「顺理称性发起分」,是随顺众生本具的佛性,而为发起之因。为什么讲《梵网经》众生本具?你现在迷惑了,卢舍那佛跟你说明。要是觉了,那自然本自具足,不从外得,也非新成。佛性不是新得的东西。只是「宝藏久埋。抛家外走。逢人指出。始知本有。照用无方。龙吟狮吼。入道无门。师辟其牖。」众生自家宝藏埋藏在无明当中,学人不了达,到处去参学,总是东西驰骋,虚妄攀缘,抛家外走,到处去找宝藏。如今「逢人指出」就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你,你自有家宝,给你开个窗口让你进入。如同贫儿衣中的如意珠,如同长者家珍。逢人指出你始知本有。这戒藏照用无方,能起防非止恶的作用,能够润泽众生,能够摄持众生,能摄一切善法,能够利乐有情。如同龙吟狮吼,能破恶,能够帮助你圆满成佛,能够成就无上佛果。
证道歌中所谓「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从此你就不再是野干了,如果不明此心,你持戒也跟野干一样。什么叫野干?野干就是狐狼,长得很像狮子,但毕竟不是,牠的样子长得很像狮子,但是牠是狐狼,叫野干。一旦明心,你就不是野干身,你就是法王真子,定绍佛位。到这里是序分,所谓「顺理称性发起分。」
再来是「达体本具圆融分」,了达此心,此心体是你本具,而且你现在就有,你就在用,而且圆融无碍、大小无碍、一多无碍。一般人知道眼睛能见色,若把眼睛闭起来,用手去触摸,从感觉也可以知道它的形状。鼻子能嗅香,有时候鼻子嗅到香味,就知道这东西的样子。这就是现前六根互用。听到引磬声音,你就知道这一声是做问讯的动作,这一声是礼拜的动作,这一声是站定的动作,或是转身的动作,所以大家都在用,一接触就有作用,这就是佛性,达体本具圆融分。你眼睛可以看玉山,可以看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这么大,眼睛这么小,大能入小。从你国小到现在甚至念到博士,所读的书这么多,不落一字,全部记到脑袋里面,这些就叫「大能入小」,「小能容大」,都是唯心现量之境。所以,众生身中就有佛性,你还要去哪里求?
你说自己有习气,人在偷心起的时候、淫心起的时候,突然有人出现了,贼心、淫心就顿息,这表示贼心、杀心、……一切妄心统统都是空的。习气不可得,业性本空。眼睛见色,本就不随色迁,因为无论是见明或见暗,见性常在。《楞严经》中所说:「动」就是有声,「静」就是无声,无论动或静,闻性常存,这就是你的佛性。只是你迷执在这色身当中,所以把一精明之性,分为六和合。经云:一处成休复。如果你从一机返照,六用皆不成。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就是这道理。所以说:达体本具圆融分。这就是众生的真如性体,你还要去哪里找?你自己就有。你要是找卢舍那佛受,卢舍那佛也是指回来。所以说佛不持戒,佛也不传戒,佛不度众生,无众生可度,众生是自悟自度。你迷的时候好像有师在度,「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其实只是自悟自度而已。真如性体现在就在起作用,鼻子嗅香,舌头的辩才,舌能尝味,……统统都是如此。所以《楞严经》讲「发明圆通本根」,色身所具不离四大,每一大各具四大。水就具地、水、火、风,本自圆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水怎么具四大?水受寒可以结冰,有坚硬功能,是地大。用火煮它,它会热起来,有温度,被水烫到,这是有火大之性。水能流动,是有风大之性。水本自湿润,有水性。其他,像风也是一样,风有地大之性,能承载飞机,飞在天空上。风本身就是流动,闪电就是风中的火性,云层积厚了就下雨,这就是风中有水性……,所以都各具四大,本自清净。内身心,外世界,本自圆融。都是同一如来藏性,这是达体本具圆融分。确实即凡身成佛身,所以说「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是心悟而已,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悟得!如虚云老和尚说:「扑落非他物。山河及国土。全露法王身。」这境界众生本有,你自己现前就周遍法界。
《华严经》讲:「随举一尘。随举一毛端。皆摄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诸佛刹土里有如来成佛,有众生行道之事,随举一众生,亦遍无量诸佛刹土。《华严经》讲,没有凡圣的问题,梵网戒也是如此。众生能谛信,信受才能相应。受戒就是受这个。后面卢舍那佛要传戒,传的就是光明金刚宝戒,若是明了,能任运断恶,光明能破无明,金刚能穿透坚密铠。此戒极坚固、极坚利,能破众生坚密心铠。你执著这色身是「我」、执著法界不相容,唯有光明金刚宝戒,如同利剑能断、能破。如果你不具备光明金刚宝戒这一件武器,你上不了战场打仗,你一遇境缘就会被魔军所缚,你是去当炮灰,你必然被境界转,逃脱不了。之所以受大乘戒,这么殊胜,一受永受,是因为你受戒后,你就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现在戒场都不说了。现在戒场讲戒,你去戒场,戒师只告诉你:「你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好,就是持戒了」,卢舍那佛可没这么说!卢舍那佛叫你谛信光明金刚宝戒,没叫你把人做好。「人」这色身是虚妄的,连阿罗汉都知道要舍。所以持戒不是教你做人,是教你做佛。你学佛是要来做佛的,不是要来做人,做人你们都很会做,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大道理。怎么上台,怎么下台,大家都会。你到佛门来学这些东西,只是越学越谄曲而已。你以为看到人,跟人家点个头,笑一笑,人家就以为你是谦虚的。其实你刚好逞自己的习气。所以传戒的时候应当要告诉你光明金刚宝戒。不是教你来做人,你做人没有用,做人下一生还是轮回,出不了三界。念阿弥陀佛就是要去做佛,修行就是要来做佛,不是来做人的。真正的祖师大德是不教人做人的。甚至还有的法师很夸张,自己心背大乘经律,背弃佛经,毁谤大乘,说大乘不是佛说的。还有戒师跟戒子讲:《大藏经》里面,祖师都讲佛法,还有很多世间法祖师没讲,所以他要来讲世间法。就在戒场给大家灌毒药,教你起爱憎心、起爱染心。在戒场,他不是传戒,是传毒!把毒传给你,你们每个人都中毒以后,再把这个病毒用放射性的扩散,把佛门给破坏掉,这种出家人就没资格穿袈裟。所以当你去受戒,要是听到有人给你讲这种邪知、邪见、邪说、妄语,那你自己就要警觉了,他要断你的法身慧命,断法身慧命就是菩萨戒讲的真正的杀生。很多戒场的戒师不晓得,他以为自己传戒,教大家不要杀害众生,他就不杀生,其实这只是事相上。结果,他自己把佛法讲错,把戒讲错,他就正在断众生的慧命。众生生命死了,以后还可以再有,他转生、受生随业流转。但慧命一断,堕一阐提,永失佛种。所以,众生最重要的是慧命,要是没有智慧,你这人活著跟个活死人一样,就是俗话讲的:「行尸走肉」。
现在的戒场都在杀生,戒场在杀,佛门的讲座也在杀生,出家人披著袈裟天天杀生,你们被他杀了、被他害了,你还不知道,还感谢和尚断我法身慧命!和尚有一个意思是叫「能生」,能生众生法身慧命,但现在的和尚是「能断」,他断你法身慧命,把你断光光,你要持戒,他叫你不要持。你要受戒,他叫你不要受。你要出离,他告诉你把人做好就好。所以现在和尚翻译的名词定义要改一下,要叫「能断」,不是能生,因为能生是能生法身慧命。为什么和尚值得人家恭敬礼拜?供养他还有功德?因为他能生你的法身慧命。但现在的和尚只是能断,断的花招可多了,去佛门里面看他们讲的,统统都是「能断」,这样子佛法怎能不衰败?所以虚云老和尚说:「和尚是佛教的罪人」,这里讲的是:教你搞世间法,不说正法的和尚,只要是教你学《感应篇》、《了凡四训》的,这都是佛教的罪人,在佛门中教人学《弟子规》那更是佛教的罪人,绝对不可以!那都是教你背弃大乘经律,是在残害佛法,这是背师叛道的事情,身为佛弟子一定不可以做,做了定会下阿鼻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生生世世不闻三宝名字,不闻父母名字。什么叫「不闻父母名字」?就是弃婴。很多畜生一生下来,牠连牠的爸爸妈妈是谁?牠都不晓得。就因为过去生曾在佛门里面毁谤三宝。讲这话,愚痴的人听了,「哎呀!法师,你这是自赞毁他」。不是的,佛教我们要赞叹佛乘,破除邪见。所以这种自赞毁他有功德。如果带利养心,自赞毁他就有罪业,比如说:人家没有犯戒,你栽赃他,说他犯戒。或看到人家护持正法,你反说人家自赞毁他,那你就是犯戒之人,因为你毁谤三宝,这道理轻易可明。现在佛门里面没善根的「阿颠迦」太多了,他进佛门来不是来学佛的,而是来凑热闹、搞联谊会,不是真正要学,所以爱做法会。
既然已经学了佛、受了戒,就要护持正法,看到有人毁谤正法,把经典乱讲,这种倒行逆施的出家人是犯波罗夷罪,摒弃在佛法边外。虽然披袈裟,却不说正法,这是窃如来行仪,又向大众收取供养,属于犯盗戒—盗三宝物。不要以为他穿著袈裟,所说的没错,还恭敬他,他盗三宝的袈裟,将来要受果报。因为穿袈裟是要讲佛法,却有的出家人穿起袈裟来,还光明正大地说:「我要来讲世间法」。这是盗窃三宝物。
出家人穿二十五条衣是该讲佛法,讲一乘了义法,不是让你讲小乘法、人天乘的。凡是有讲的,你就犯重、犯盗戒,所以你要小心,不要自己犯了戒,下了地狱,自己搞不清楚原因。现在还敢受人顶礼、受人供养,只怕你将来披毛戴角都还不完。一般在家人造业做牛做马可还,你是出家人,出了家讲经不讲正法,那你还不完。在家居士如果再供养这种坏法、坏三宝的人,那你跟他罪业一样重,因为你助纣为虐,帮外道恶人谤三宝、毁坏佛法,他下什么地狱,你就跟他一样。你要资助他,要供养他,看你供养多少,你受的罪业跟他一样,他做的坏事每一分你都有份。所以你要知道,大乘菩萨戒是这么看的。你要是不了光明金刚宝戒,你以为只有他讲,你只是拿钱去护持,以为没事,错了!统统都跟他同罪。你资助佛门的罪人,就像资敌一样,在从前,资敌要满门抄斩,现在你资敌,帮助外道、邪师,毁坏正法,也是「满门抄斩」,意思是你就被摈出佛门去了,你善根永远除断,就是满门抄斩。所以学佛的同修要清楚,受戒的同修更要清楚,不可以糊里糊涂,否则事相上也没做好,心地上又违背,那正是所谓「袈裟之下失人身」,你虽学佛,却还是在佛门中丧失人身,堕落恶道,那就太可惜了。
菩萨戒正说五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这是本经的正宗分—达体本具圆融分。
这部经是佛初成佛时,一时而说。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结」就是制定。菩萨戒不是犯戒以后才制定。这一分是释迦牟尼佛要为我们正受菩萨戒的戒体。前面是指示:戒体人人本有。而这里是说戒体样貌,众生听了以后,能够直下领纳。如果是利根之人,在前面序分的时候,甚至在放光擎接的时候就已悟得光明金刚宝戒了。所以,这里是为后面的众生,或是根器没这么利的众生,再宣说一次。这部经可谓:处处都是一乘了义,念念流入性海。你听《梵网经》,就等于受菩萨戒,而且是卢舍那佛亲自传授给你,佛佛相授,把无作戒体发明出来,是真正的受菩萨戒。这「发明」不是现在人所说「创新」的意思,「发」是开发。「明」是明了,故名「发明」。所谓「逢人指出,始知本有」。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此「孝」方名为戒。为什么讲孝顺父母师僧呢?首先要知道,卢舍那佛不是欲爱所生。从来戒师常常误解这段,卢舍那佛可没有哪一个人是他的父亲、哪一个人是他的母亲,因为他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不是业力而生。这里讲「父母」是指「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诸菩萨无不由斯生。所以,「父母」是讲大智为母,以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为父,这是权巧方便。你能随顺行持波罗提木叉,故名孝顺父母。以随顺世间的翻译,教你用孝顺父母之心,来顺于至道之法,此「孝」方名为戒,不然只是世间的孝。「孝」这个字,在古代的意思就是「顺从」,故名「顺」,顺名为戒。你去看古书就晓得,所以这孝就是顺的意思。是要你顺从佛陀的教诫、顺从至道之法。讲「孝顺至道之法」就是告诉你,要无违于佛教、不违于佛法,所以用两个「顺」,顺顺于至道之法,所以叫孝顺。这孝是「当顺」的意思,教你完全地顺从佛性,随顺佛性方名孝道。所以佛法讲的孝道跟你想的不一样。《梵网经》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都还是方便说。卢舍那佛教千百亿释迦、教与会的大众,顺从至道之法,而不是教你回去搞世间事、搞爱欲,这样就不是戒了。戒是教你出离,所以叫波罗提木叉,叫「别解脱」,是有别于世间。如果这戒是制定让你回去孝顺的,那这戒就不是真正的顺解脱戒了,而是「不解脱戒」,所以释迦牟尼佛来这里示现。如果他受卢舍那佛传授的戒法,是属于世间孝道的话,那他不应该出家。如今佛门常常有些人讲:「佛法讲的就是孝顺」。究竟是谁告诉你佛法讲的是孝顺!出家人吗?那就是不懂佛法的出家人,他讲的话不能听!如果佛法是讲孝顺,按照世间古代的孝顺思想,那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就应该还俗,回家去孝顺,他会觉得自己修错、出家错了,可是他并没有,他还是保持出家,而且还跟大众讲,劝大家都出家。
从前就有外道毁谤释迦牟尼佛不孝顺、毁谤出家人剃光头发出家,古代就有外道去问难鸠摩罗什大师,说:「你们出家人不孝,《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连这开头都没做好,谈什么孝道!讲什么修行!」鸠摩罗什大师派僧肇大师回复他。僧肇大师在罗什大师会下堪称论议第一,他一样使用《孝经》回复外道,他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之德,孝之终也。」这是最终目的,出家修行可以达到,你那个达不到。这外道当下无言。所以这类话都是外道要来谤佛。
佛跟你讲方便、讲孝顺,是教你要度父母来学佛、教你顺于至道之法,教你取顺从心,用孝道之心,来行于佛法,随顺佛陀教诲而不是取世间爱欲心。这一段在众多注解当中,只有贤首国师讲得正确、合情合理。贤首国师在他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中讲,教你用「顺从心」顺于佛法、顺教无违,故名「孝顺至道之法」,所以孝才称为戒。这样顺从才能制止。「制止」是能止恶、能够止烦恼,能够制止你,使你不再轮回,能这样才名为「戒」。世间人讲的孝顺,只是俗话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世间那套就教你去结婚生小孩。世俗所讲的话不是佛法,没有办法制止众生轮回。看经典要依义不依语,现在末法学佛人,甚至出家人,看戒经只解得文字,看到孝顺,就赶快给它标个句读,断成世间的「孝顺」。因为他不晓得什么叫至道之法,所以就只看到「孝顺」。就赶快说:「要孝顺」。去戒场受过戒的就知道,读到这段,戒师一定赶快跟你讲:「要孝顺父母,后面才能做得好。」讲一些似是而非的话。
前面讲光明金刚宝戒,明明教你顺从光明金刚宝戒,世间心重的人,看到这里就不能接受了,虽学佛,甚至出家,他也不能接受卢舍那佛真正要传的无作戒体。像我教你们要出离,他们就会解成我教你们不要孝道。佛制戒是要除你的世间心,要制止你的世间意,这才叫戒,戒能制止你轮回。要是按照自己心里面的想法来解戒经,那决定出不了轮回,因为你不顺光明金刚宝戒。你随顺你个人的爱欲心、个人的思想见解,不是随顺佛陀的教诲。所以贤首国师说「顺教无违」才叫孝道,才能制止,才称之为戒。你了解这道理后,才可以算是「解法师语」,你能理解,能做得到。
所以不能用世间人的想法、看法来解菩萨戒,又用错解的菩萨戒来破坏佛法,一连串的错误下来,佛门就变成提倡《弟子规》,提倡世间典籍了。只因为经中讲有「孝顺」二字,外道就来穿凿附会了,这些都是破坏佛法的伎俩。说到底总是因为自己心邪,所以即使跟你讲一乘法,在你份上也变成人天乘。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不圆人解法,法法皆不圆。《梵网经》是一乘了义,在他的世间心、世间眼下看,居然可以看成世间典籍,当然那是他个人的问题,并不是《梵网经》里面的意思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学佛人在这一段就要特别注意,教你「顺教无违」,不是叫你对你的家亲眷属爱恋不舍,那这就不是佛门的戒律了。尤其是《梵网经》,又特别是出家人受的,都已经出家了,怎么还会教你起世间意?十方诸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是因为得光明金刚宝戒而能成道,所以绝对不会起世间意。所以要懂佛教的核心是什么,才能够看得懂这部经。有些出家人不懂戒律,虽然出了家,看到他俗家的父亲、母亲、家亲眷属生病了,需要照顾,他就放下他出家的身分回家去做看护,这种就叫「还俗」。身受著十方的供养,还跑回去照顾俗家父母,你最好要搞清楚,众生供养你的钱,不是要让你拿回家孝顺父母的,这是盗三宝物。众生的钱是让你修道的,你俗家有兄弟姊妹,他们优先负责,因为你已经出家了。还有些做父母的不懂,自己孩子出家了,还叫儿子、女儿回家帮他做家事、帮他做工,还有叫出家人帮忙带小孩的,什么都有!当父母的,你要是做这种事,你敢叫出家人帮你做世间事,你是损自己的福报,这都是毁坏佛法。在家人不能叫出家人去帮忙做这些世间事,出家人更不能舍弃道业去帮在家人做世间事。在佛门有严科,「科」就是律仪规定。在家人不能随便使用出家人的钱,绝不能用孝顺来做为败坏佛门的借口、来做为自己损道的理由,这是末法的乱象。甚至有的做父母的,自己小孩出家,他到道场就肆无忌惮,到处指使人、指使居士,甚至毁坏清规,破坏常住和合。你以为你的小孩是寺里的住持、是大执事、大当家,你就敢做这种下地狱的事。做为出家人,你要是不制止你家人,你有罪过,你不能让他在佛门造这么大的业,那都是不孝。
如果你真把他当亲人,就要赶快把他赶出去。现在的佛门没有讲戒律,都讲人情。总因为你是哪一位法师的爸爸,哪一位法师的妈妈,对你就特别受用、照顾。你对佛门没有一点贡献,对佛法没有一点帮助,你敢受人家供养?你敢收受人家照顾?你若敢收,你敢用,你将来就要还。你儿子女儿出家,你在佛门做错,他制止你,你还桀骜不驯地说:「你有今天,都是我生你的……」,讲一些世间话。如果你身边有这种人,你一定要劝他,不能让他再破坏下去。如果你的父母是这样子,我建议你叫他离开,佛门绝对不容在家人来扰乱,你已经出家了,你就跟他不一样,他来扰乱佛门,你若不把他摈出去,那你是大不孝。你懂得严重性,还让他破坏三宝,他将来要下地狱,无量劫出不来啊!
所以世间人看到的孝顺,就是随顺父母的习气、随顺父母的业。佛门讲的孝道,是要看,若你这么做,会不会让父母堕落恶道?所以佛门要制定戒律,「戒」就是制止,制止你堕落的。如果父母能够到道场来,为三宝尽心尽力,又能守清规戒律,那可以待。如果不能守规矩就不能让他留,也不能拿常住的钱,也不能拿你自己的钱或供养,给你父母用,更何况还离开常住,去帮在家人做事情,帮你兄弟姊妹做事情,这都是不可以的,全都是在破坏佛门戒律。
所以要清楚,真正的孝顺要怎么表现,如果是在家人,你受了戒,你父母到道场毁坏三宝,家亲眷属在佛门讲是非,你要赶快把他带走。有ㄧ些人他认为:「我是道场的大护法」。所以就带家亲眷属到道场来泡茶、聊天,讲一些世间话。大护法?有多大?是业障很大!如果你身边有这种人,或你自己就是这种人,你就要赶快觉悟了,这是绝对禁止的。你要知道,你发心来护法,可是这些人在破坏你的发心,在坏法,你当然不能由他坏。并不是出了钱就叫护法,「出钱」只是护法的一种形式而已。真正实质的护法,是要能够守佛门规矩,这才叫护法。不然怎么能说「护」?钱财本身不能护法!释迦牟尼佛当初成佛,并没有钱。为什么佛教还能这么兴盛?是因为佛以身行道,亲自做给我们看,所以佛教兴盛。这样人家来供养这地方才有福,才是真正的福田。所以佛门讲孝顺,不是世间情欲那一套,那套不用讲,你们人人都会,每个人表现方式也各不同。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菩萨戒是大乘,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释迦牟尼佛才刚成佛,怎么有十六大国王?所以说,不能按世间的常理来看:「非要先认识,后结缘」。这十六大国王是大菩萨示现,来护法的,所以他有能力来参加梵网经卢舍那佛说心地戒品,这一会他有能力参加。所以说「十六大国王、六欲天子、十八梵天」,六欲天的天众,梵天的梵众,这是天众。都来参加,「合掌至心」是形容恭敬的样子,一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所以一定要听清楚,这戒是大乘,不是小乘。而且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而是一切诸佛都如此。一切菩萨,一切众生都能受、都能看,各各都是第一清净者,所以你要发心,要能学戒、要能受戒。所以「戒」就是光明金刚宝戒,受戒就受这个戒,所以才堪称为一切诸佛大乘戒。
「大乘」表示能摄受所有众生,故名大乘。不光自受,也能摄受一切众生。前面偈颂中,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把这戒传授给诸众生,也就是传戒,让大家知道大乘佛法的殊胜,这其中还有这义趣存在。戒不是只有这十重四十八轻而已,凡是你心里起什么烦恼,你能对治它,这就是ㄧ戒。所以前面讲的,教你心无所持,不执著,这就是「持戒」。等到都无所著时,就是永明大师所讲:「无所持而具戒」,若有所著—心中有戒可持,有法可犯,都是破戒,都是染著。如果业习起来了,暂忘,那是犯轻。若忘失本心故名犯重。如果邪心起了,不能制止,背大向小,那就是毁犯重戒。
起一念心与真心本性相违背,住于能所相上,都是犯重,因为这是一切诸佛大乘戒,所以要时时提起正念。
接下来要正受戒体了。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
这里最重要,是正受菩萨戒体。去受菩萨戒时,这里没讲等于没受,去参加了七天那是冤枉受累。明明告诉你这戒「非色非心」,何时变妙善戒法?又变成白云聚顶?既然非色非心,你用妄想心去领纳它,你观想有得戒,能领纳得到吗?起一念有作心,就违背戒体了。要怎么得戒?受戒时教授和尚是弥勒菩萨,羯磨和尚是文殊菩萨。因为如果没有弥勒菩萨的大慈,没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没有悲智双运,没办法跟你讲戒,讲得太简单,好像很慈悲,没有带智慧。讲得太深,很有智慧,但是没有慈悲,你听不懂,所以悲智要双运,你才能够得戒,得戒和尚是释迦牟尼佛。受菩萨戒时,讲戒的人很重要,教授和尚很重要。了解光明金刚宝戒,才能够领纳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卢舍那佛要传给你的无作戒体。这段就是讲无作戒体,所以释迦牟尼佛讲,乃至千百亿释迦都如是说。这讲经是现在人讲的同时连线直播的,而且遍于过去、现在、未来,包括我们现在,都是正受。所以释迦牟尼佛讲:「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所谓「半月半月」,是指黑月跟白月,也就是十五跟三十,这还有分大小月,这部分大家自己去查。重点是:黑月代表一切染境界,白月代表一切清净境界。染、净都不著,故名诵戒。所以是教你一切时、一切处都诵诸佛法戒,不忘失本心才是诵戒。念念离相,念念离染,这是诵戒。现在清楚说明你才会诵,不是只有十五号拿出来诵一遍,三十号拿出来再诵一遍,诵完就放回书箱里去。日子久了,就成了「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待到秋来冬又到,收拾书箱好过年。」虚应故事,一天混一天。不要忘失故名「诵」,「心行」叫诵。有智慧的人行于道,智者心行,愚者口诵,嘴巴诵戒,诵了以后,还是忘记。所以叫你常常读、常常诵。现在的出家人自己不明光明金刚宝戒,甚至连自己在破坏正法、毁戒都不晓得。现在很多出家人毁坏正法,教人家去结婚,甚至去证婚,举办佛化婚礼。佛教哪有「佛化婚礼」!释迦牟尼佛没办一场佛化婚礼,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没有哪位菩萨敢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诫。释迦牟尼佛可不是好惹的人物,他还没成佛以前,看到人家不学佛,他就变作鬼去吓他,吓到他学佛为止,所以谁敢违背他的教诫,他还能变成厉鬼找你。尤其,他现在能千百亿化身,他不是「温良恭俭让」型的,很多人都以为佛很慈悲,不会打人、骂人,错了,他杀活与夺,变现自在。所以不要违背释迦牟尼佛的制教,也就是戒律,他会化作金刚神来找你,他不是你想像的样子。
经里教导我们:「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初发心受戒的你们,要这样诵,这样学,心里要能与光明金刚宝戒相应。不光要你这样诵,他也要求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也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菩萨,四十心,能够落实菩萨戒,要能够念念离相,处处不迷,这才叫诵戒。你明白后,他正授你无作戒,「是故戒光从口出」,佛从口放光,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有缘」是指依无作戒体。「非无」就是「有」,「非无因」就是有因,所以是「有缘有因」,是依光明金刚宝戒。前面卢舍那佛交代千百亿释迦都如是传授,所以有因缘,故名「有缘有因」。众生有感,一切诸佛都如是传授。大众心谛听,合掌至心恭敬。大众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假外求,有缘有因。这是正受无作戒体,所以戒光从口而出,说「光」也只是形容词,是表法。戒体是「理」,显现必然有「色」,也就是戒光,所以「理事不二」。但为了要让你明其体。所以后面告诉你「非色非心。」、「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光光」就是指每一道光,第一个「光」字就是戒体,这是贤首国师说的,也就是法藏国师告诉我们,他特别标注出来这「光光」。我们经本的句读是依贤首国师标的,跟外面的版本不一样。这「故光光」的光光就是「正受」无作戒体,戒体显现了。
这里你要是看不懂,甚至没有讲,你受戒就没办法得戒了。若不懂,后面的十重四十八轻戒根本没办法持,会因为自心的执著,而将菩萨大戒持成小乘执相戒。所以我们七天的时间,花了五天的时间讲这戒体,因为这是最重要的。离开了无作戒体,离开了真如佛性,其他都是戏论,所做都是邪行。
所以达摩祖师讲,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持戒、因果这些法,统统都是外道法,都是落于有作之上,不能见性。所以对「戒体」要先明白,而这「光光」就是戒体。因为众生本有佛性,如来能够摄受,所以光明从口出,光光显现。若要按经教来分析,第一个「光」是体,第二个「光」是用,有体就有用,有用不离体,所以说「故光光」。但是虽然有光,却不作光解,这里是卢舍那佛在传授给大家,真正的无作戒体,戒体就是真性,不能作光明相解,因为经文说:光非青黄赤白黑。有些人听到光,就想到灯光、太阳光,就作「有相」解。世间一切法只要讲颜色,不离青黄赤白黑五色。这里明明告诉你戒体、真性非青黄赤白黑,不属青黄赤白黑。不属于色,非色;也不属于心,非心。所以说非色非心。凡夫执色为实有,认缘影妄心为心。二乘取涅槃为色,认寂灭为心。菩萨舍两边,取中道为色,认「但中佛性」为心。都是著相,统统不见性,没有办法成就。所以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这部经是一乘了义,而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乃至初发心,统统都是功勋位,都不见性,成佛须是见性。若见性,卢舍那佛就不用传戒了。所以「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就是这个道理。真如自性,各各本有,人人不无,只是迷背。众生就是迷失,但这迷没有来处。所以当你把迷灭了,这迷也没有去处,就只一念开悟之心光而已,当下你的无始痴暗应念顿消。痴暗是「无始」的,无始就是没有开始。
此处是正受戒体,学菩萨戒,这一段是正宗分,后面十重四十八轻,是流通分,可讲,可不讲。一再地强调,无作戒体非常地重要。诸佛如来都是这样教学的,必须先明心,之后才来起修,先悟后修。要是不知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那就没办法修。
知道了这重点,就能任运起作用,任运防非止恶,能断除烦恼。如果还不懂,后面才告诉你,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给你做参考。在这些事上要注意,不要犯到,犯了就染污本性。因此后面的只是枝叶。经文讲:「非色非心。」说非色非心,到底有没有「戒」呢?是「非有非无。」意思是,你不能认为它有,所以说莫作「有」见。说不作有见,你又堕于空无之见,所以又告诉你「非无」,是真的有,但不属色、不属心。再问:那是不是因果法?又告诉你:非因果法。
所以才有凡夫、外道痴人说大乘是「拨无因果」。实际上,「拨无因果」都还是多余,因果性空无实体,当体即空、当体无生!认为有因果的人才需拨无因果!所以说「非因果法」,不属于因果法。「因果法」是有修有证,有取有舍。例如:修四念处观,能破身见,能证阿罗汉道。念佛可以成佛,这些都属于因果法,今天要传授的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不因修得,所以故名「非因果法」。这是诸佛的本源,大众菩萨的根本,完完全全传授给大家,是如来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所以最后总结:「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这已传你真正的菩萨戒。传好了,就在这部分。这就叫传戒,传戒是在传这个。
你们去受戒,这一段他们都不讲。不讲这部分的,这戒场是不如法,传戒最重要就是在讲这个。大众清楚了,就会持戒,什么时候该开缘?什么时候该持守?什么时候是犯戒?他都知道。与真心本性相应的,才叫「持」!与真心本性不相应的,就叫「犯」。何时该开缘?为了「利生」该开缘。讲到这里,受了戒回去,你们都很会自己开缘,都想:「我利生」,「我杀戒开缘,因为要煮饭给家里面的人吃」。你自己情见,杀戒开缘,你杀了一群众生,却只利益了这三、五个人。菩萨戒里面,你杀生,不管杀什么众生,只要杀生就是犯重,因为恶心杀,爱欲心就是恶心。
像二十四孝中,有些是他父母喜欢吃鱼,他就想办法找鱼给他吃,那是杀生,所以就破戒了。佛法讲的孝道,跟你认知的世间孝道不一样。所以你不要自己随便开缘,你要懂得无作戒体。众生都有佛性,你杀牠、吃牠,等于是杀父母,说「杀父母」是告诉这世间的人,因为这世间的人重视父母。其实你是在杀佛,牠有佛性。这一段是核心,是菩萨戒最重要的部分。要去受戒,你一定要明白这一段的道理:什么是戒体?非色非心,非因果法,取不得又舍不得,不属有、不属无,只能讲边,中间要你自己去悟。所以祖师说:佛说法,烘云托月。你要是能悟得,那是冷暖自知,也只有你知道。你不要看这经文很短,这里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能明白无作戒体,律宗才能兴盛。向来中兴律宗的祖师,都是因为明白「光明金刚宝戒」,其他的朝代也有律宗,为什么不兴盛呢?就是因为他只执事相,不解理性。现在到末法,出家人连事相也不持了。甚至他只要求别人持,他自己天天迷惑颠倒,整天做法会、接众,说这叫度众生,说是在行菩萨行。这就是不了无作戒体的作为。佛法要兴盛,一定要推广这部经,因为它能防非止恶,能够制止你学外道法,制止你堕三恶道,能够让你明白真如自性,明了佛性,所以非常地重要。释迦牟尼佛讲:「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还要半月半月诵戒,这样来学,所谓「善学」不是学善法。善学是教你善体会什么叫戒体。
如果还不懂,下文: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这里就显示每个人都可以受,所以叫「达体本具圆融分」。每个人都具有,每个人都可以受,而且都是第一清净者。
有人问祖师:为什么淫男、淫女可以受戒?达摩祖师说:只为见性,不管他淫不淫。若是不见性,不能超出三界,若是见性,这些习气奈何他不得,纵有余习,他也能转得过来。菩萨戒确实是三根普被,纵然余习深重,只要你能明了心性,也就是明心见性,晓了无作戒体,这些习气奈何他不得,所以淫男、淫女也可以受戒。
由此就知道大乘佛法的殊胜,大乘佛法没有讲断淫欲之法。只教你见性!但见本心,淫欲自然断除。不要认为自己无法受,你们是不愿意受,不是不能受,这戒人人可学,人人可受。纵然是畜生,也可以受戒,重点是「能解无作戒体」、「解法师语」。从来学菩萨戒的人看到这一段,说要「解法师语」,到底该怎么解?畜生牠听得懂法师跟牠讲话吗?不信!你找条狗来,跟牠讲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牠跟你摇摇尾巴,舔舔你的脸,转身就走了,牠哪听得懂。所以,「法师语」不是一般世俗讲的话,是要能解真如自性,能解光明金刚宝戒。有一些纵然是人,他也听不懂「法师语」,你跟他讲半天,他就是听不懂。引经据典告诉他学佛就是要明心见性,他说:「不对,就是先要孝顺」。怎么讲他还是认为就是要孝顺。像这类存心听不懂的人,那就该到佛门外去,因为你没打算按规矩、按照佛教的来学习,那就不能算是学佛了!每所学校每个科系所教的内容不一样,哪有非要依你错误认知才行呢?这类人应该出去佛门外,看想要怎么孝、怎么顺都可以。要知道,佛法是讲明心见性。所以,即使是人,讲人话他也不一定听得懂,这类就是属于不解法师语。为什么不解呢?因为心里太执著,所以不能解。只要能解的,皆是第一清净者,尽受得戒。谁都可以受,没有例外,而且每一个人都能究竟成佛,「每一个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即使是淫男、淫女现在讲的「特殊行业」,包括杀生者,都能够成就。由此才知道,菩萨戒摄机之广,是一切诸佛大乘戒!
「黄门」是指太监,「奴婢乃至八部鬼神、金刚神」,这是讲鬼神众;「畜生乃至变化人」,变化人─有的是畜生变的,有的是天人变的,「变化人」他是人形,可是他会变化,也可以说他能变化成人形,也能变化畜生的形,他会变化。这一段很重要,是菩萨戒的正宗分,是佛法中戒藏。如果业障重,就看不到。所以唯有智者方能入!未会众生犹若盲!如果你会不得真如本性,即使放在你眼前,你就只是非常随便地顺口读过,就这么看过去了。
大家都可以受,你虽看,但是你没得到戒体,所以这里特别重要。从前祖师大德在,没有这些问题,现在祖师大德不在了,又到了末法时期,都只在后面的事相上打转、作解,没有办法成道,搞得律宗跟其他宗派也格格不入,搞得学律的也没有办法成就。什么原因呢?就是你太执著。天台宗为什么会衰?是因为四教仪出现,大家就著名相;禅宗为什么会衰败呢?就是《景德传灯录》出现,里面都是记载祖师信手拈来指示人的公案!学人就在这里面取相作解,所以禅宗衰败。要是净土宗再让他们提倡《弟子规》下去,变成搞世间法,那净土宗也要灭亡了。《无量寿经》是如来唯一真传。在法灭的时候,还可以利益众生,能够住世百年。所以不能让这些邪师外道破坏,戒法亦复如是。受戒有这么殊胜,一开始就让你知道要明心见性,要见性成佛,这才是戒律的本质,戒律的意义。所以受菩萨戒,就能掌握学佛的重点,所以说「戒为无上菩提本」,「戒」就是指光明金刚宝戒,真正是无上菩提本,是一切诸佛本源,一切众生佛性种子。一切意识色心,皆入佛性戒中,是大众诸佛子的本源!应读诵、应善学、应受持。所以应当一心持净戒,要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这叫守戒,这叫持戒,不可以与道相背。这样学戒律才真正学到了。所以说初学佛要受戒,这样才知道是要学什么。现在初学佛人去受菩萨戒,也不知道要学什么,结果是去学杀生,学做世间人,因为戒场都只教你把人做好,为你一家开心,他告诉你可以煮荤腥。这一段戒场都不讲,他没有传光明金刚宝戒,有讲也等于没讲,因为他也不懂,所以讲不出来。末法的众生非常地可怜,有戒不得受,有法不能解,那就用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句话:「邪师过谬。非众生咎。」不是你们的问题!是这些传戒的人心太邪恶了,他们不解光明金刚宝戒,就随便拿五戒作为菩萨戒搪塞你。你要是受了真正的菩萨戒,你就会知道佛法是在学什么?在教什么?人家跟你乱讲别的,你也不会受他动摇,不会受他影响。所以初学佛,受戒很重要。可是现在末法,你遇到的戒和尚,本来和尚叫「能生」,是能生你法身慧命,可是现在应该改叫「能断」,能断你法身慧命。讲这话是佛门的悲哀,而佛门确实景气差到这种程度,所以你们自己要发无上道心,要拥护诸佛的教法,要护持正法,这样才不枉你受戒、你学佛。
菩萨戒正说六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这是流通分,名为「行满流布无碍分。」
为什么叫行满呢?就是依前面卢舍那佛所传的光明金刚宝戒而起修、而起行,此行方堪称圆满,才能称为圆满,不然它不称性,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圆满了,所以这一分名为行满流布。那么不光自己要修,还要劝人家受菩萨戒、劝人家学习佛法,所以叫做流布;还要流布此经,或是印送,或是为人演说,或是与人分享,都是流布的意思。
因为所行是依体而起行,是依光明金刚宝戒,才能真正达到「无碍」。持戒到最后,也无戒可持,自然不会犯戒,这才是真正的无碍。若还有持、有犯具名「有碍」,没有办法真正得大自在。「无碍」有自在之意,真正的大自在是如来,依体而起行方能达到究竟。所以一句话里具有多重的意义存在,故名「行满流布无碍分。」
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大家一定要知道,就是受菩萨戒不可以「拣择受戒」。因为有一些传戒的法师或是出家人,他在传戒时告诉你:菩萨戒可以舍戒。意思是说你可以拣择受戒。这说法是错误的。菩萨戒不能舍戒,更不能拣择受戒。拣择受戒就已是犯戒。现在戒场,他还教你直接犯戒,这是不可以的。戒经后面就有明文规定,不可以拣择受戒。因为世间人,心多谄伪,会就在那里心生分别,想:「我这一条做得到,那一条做不到」。你这样心生分别,就是割裂光明金刚宝戒。这十重四十八轻戒,加起来是五十八戒,戒戒从光明金刚宝戒流出。你如果有所拣择,即使缺一条,这光明金刚宝戒你就不得戒,所以不可以拣择受戒。菩萨戒非但不能拣择,而且一受永受,没有退戒的,这点大家要清楚。蕅益大师在他的著述中说自己是「菩萨戒沙弥」,他学沙弥戒,但是他受的是菩萨戒,他自称为沙弥,但是他有受菩萨戒。实际上蕅益大师是退其名,不是真的退其戒。如果出家人退戒,那就叫「还俗」,还俗才叫退戒。现在有人要学蕅益大师退戒,以为自己是在学祖师,他不懂,在佛前对佛菩萨说退戒,退戒就是还俗了。他还俗就不能穿袈裟,不能受十方的供养。出家人自己要清楚,你在佛前跟佛说:「我退戒」。你一说,那你就是还俗了,就不能再受十方供养。男众退七次,女众退一次。所以出家女众—比丘尼,要是在佛前跟佛说:「我退戒」,那你就不能再出家了。男众可以往返七次,这是佛的戒律规定的。菩萨戒没有让你拣择受,也没有所谓的退戒。因为有些同修去受戒回来,说他们的教授师跟他们讲:「你不能受的,你就先受下来,到时候佛前再退」。我们受戒不是网路购物,不满意七天可以退。他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是买东西,先下单,到货以后不满意,七天内退货。释迦牟尼佛不接受,退了戒就是退菩萨心,退一条就是退菩提心。所以在未讲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前,要先跟大家讲这观念,这观念非常地重要,它不是五戒、它不是八关斋。八关斋还可以拣择受,菩萨戒不可以拣择,因为「拣择受」这行为本身就犯菩萨戒了。所以菩萨要持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这十重四十八轻条条都是善法、条条都是律仪、条条都能饶益有情,每一条都具三聚,你舍一条,菩萨戒就不圆满了。所以要清楚,这不是五戒,所以特别的殊胜难得。提醒现在戒场传戒的人,不要乱传。而你们去听戒的,不要乱听。会有这样错误的观念,当然不是居士的错,而是出家人的错。很明显是出家人的错,因为他不学无知,他也不看祖师大德的注疏,就用自己的意思拣择受戒,还告诉你:「这一条做不到,那你不要受。那一条不能做,你也不要受」。如果这样就不名光明金刚宝戒,如果不明白卢舍那佛常所诵一戒,这出家人才会在事相上认为菩萨戒「可取、可舍」。自己不晓得自己在犯戒,还教人犯。如果你在戒场,因为你无知,讲这种邪论、歪论,那你有毁谤三宝之罪。戒法是三宝里的法宝,你毁坏戒律,就是毁谤正法,「谤三宝」是菩萨波罗夷罪。这是在讲十重戒以前,要先说清楚的。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所谓「诵」,就是「行」。所以你要记取有哪十条,你才能行。如果记不得,但能明心,也能行。像六祖,就是具菩萨戒的人,大祖师很多,若问他:菩萨戒哪十条,有些还真没听过,但是他明心见性了。因为有未能见性者,佛就为凡夫痴暗人说,所以要读诵、要记取,如果不诵此戒者,就「非菩萨。非佛种子。」卢舍那佛所得的戒就是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这戒是通过去、现在、未来,是应当学习,包括已学、今学、当学,现在就要学,所以不能拣择受戒,这一开始就讲得很清楚了。又说「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这波罗提木叉翻作中文叫「别解脱戒」,有别于凡夫、二乘,那当然别于人天。所以不是五戒、不是十善。它只是「名同」:名字相同,义趣不同,而且它制定得比五戒更严,五戒是讲事相上不犯,这里制定到心地上,甚至不是讲起心动念,而是讲有没有跟佛性相应,所以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异。不要以为事相上没犯,结果理上犯到了。重点是心有没有与光明金刚宝戒相应。
《华严经》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如果忘失光明金刚宝戒,即使在事相上十重四十八轻做得再好,也是装模作样、也是破戒。如果能念念不忘光明金刚宝戒,那么这十重四十八轻纵然一条戒条你都没记得,你也是第一清净者。
所以要知道持戒「关钥」在哪里?什么叫「持」?什么叫「犯」?如果是忘失本性、背大向小,犯重!甚至不学佛了,这是退菩萨心了,所以是「菩萨波罗夷」,属犯重!如果你二乘习气非常重,或是人天的世欲非常重,暂时忘失光明金刚宝戒,去学习了世间法,做了世间事情,这属犯轻!赶快忏悔、赶快回头就可以了。所以菩萨戒是每个人都可以学,都能够成就。「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就是告诉你,光明金刚宝戒的样子。也就是前面讲的「非色非心」、「非青黄赤白黑」。因没有办法形容,才讲个边,让你去体会言外之意。菩萨波罗提木叉,这戒体没有相貌可得,但是若明白它。你持戒就有持戒的相貌,你不持戒就有犯戒堕落的相貌。「相貌」不是指你的脸,今天有没有打扮,化妆化得好不好看,不是在这里,而是说你有没有学佛的样子?有没有持戒的样子?甚至是你有没有入道的样子?这叫「波罗提木叉相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现在佛门里,很多都没有波罗提木叉相貌,即使持了戒,也没有波罗提木叉相貌。因为他不了解光明金刚宝戒、他不懂真如自性,如果不懂,那就是不解菩萨波罗提木叉,也不解佛性戒藏。你不了解戒律的根本,纵然持也持不好。
所以常常有人在微细的戒相上打转,不知道以心为本。心最微细,所谓「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所以应当求心不求佛,要了知三界空无物。须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当体即空,这才叫得戒、才叫持戒。所以「应当学。敬心奉持。」不要忘失菩提心、不要忘失光明金刚宝戒。
接著,后面才略说十个所防的境界。
第一、杀戒
「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学做菩萨,要以利益众生为主,第一个就是告诉你:不能断众生法身慧命,故名杀戒。众生的慧命最重要,人家要学佛,你不能给错佛法,否则就是犯杀戒,要是没做好,这才是杀戒里,犯得最重的,因为你天天在断人法身慧命。如果出家当了和尚,要做「能生」,能生众生法身慧命。不要做「能断」,要是断众生法身慧命,那这一条戒你就破掉了。即使事相上好像不杀生、好像不吃肉了,但是,常常断人法身慧命。有人要学佛,你就讲一些世间话,不教他学做佛,反教人家当个凡夫、当个俗人,这都是在断人法身慧命,所以犯了第一条。不管你是自己断、教人家断。用方法断:用卡通、动画这些方法来断人慧命,这属方便断,也就是方便杀的方法,乃至赞叹杀。看到人家法身慧命断了,去做一个俗人,你还说:「你这样很好,家庭很幸福、很圆满」这是「赞叹杀」。见到别人断人法身慧命,你还「见作随喜」,还去帮助,去出钱资助,乃至「咒杀」。「咒杀」一般比较少用到断人法身慧命。但是在古代也是会有,像使用咒术、符咒,让人家没有办法学佛。有的人为了控制自己爱欲的对象,希望对方不要去出家、不要学佛,他就给对方念咒下符,驱使鬼神去障碍他出家、障碍他学佛,这都属断人法身慧命。在古代有,现代应该也有。这些「杀因。杀缘。杀法。杀业。」我们只讲其中最重的,就是断人法身慧命。至于断人性命,也很重。但是菩萨戒里,不管你是断人命、还是断物命,只要你是故断,甚至带贪瞋痴三毒心断人命者。像一般人常会杀蟑螂、蚂蚁,是带著贪瞋痴心在断牠们的命,那就是犯菩萨波罗夷。那是自己杀生。至于「教人杀」,如果你告诉人家说:「来,你去把牠杀掉」,或出钱指使人家杀。或是「方便杀」,使用方法杀或引诱杀牠。像对老鼠,你放老鼠药或吃的食物引诱牠,让牠来断命,你是故意杀牠的,这是方便杀。还有「赞叹杀」,赞叹杀就是看到人家断命,你就很高兴。或是看戏时戏中有演坏人的被杀了,你很高兴,这统统都是赞叹、随喜杀。还有一种方便杀,就是你虽然不自己杀牠,但是你赞叹杀生是有德的。怎么会说杀生是有德的呢?譬如说,因为你讨厌蚊虫、蚂蚁,你就说牠是害虫,看到人家杀,你还说:「对,杀得对!这样子环境才会干净,才环保。」这就是赞叹杀。你是在告诉人家,杀生是有德的;或是说你很讨厌某些人,你怂恿别人去杀,说杀人是有德的,说:不然这么多人,会吃掉很多粮食,……等等。或是讲一些「自然淘汰」的话,除灭众生的这当中,你是有杀意的,这统统都是赞叹杀生。经文中讲的:「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这是讲杀生的方法。
后面说:「杀因。杀缘。杀法。杀业。」是说杀生的过程。就像这些动物,或是人,只要有生命的,不给他食物,不给他空气,他就会死掉。你把他能活的因素断掉,这是「杀因」;把他能活的缘断掉了。譬如说:蚂蚁不能离开群体而独生,你把牠移到别的地方去,牠在新环境不能生长,就会死。所以现在做放生就要注意,不然就变杀生。咸水的鱼放到淡水,淡水鱼放到咸水去;不是此地生长的生物,你把牠乱放在此地,这统统都是杀生,因为牠不适合这地方。或是你放了生,却把原地的众生杀掉,这都不行。看到人做这些事,你还去赞助、随喜,就是所谓的自作教他,见作随喜。像鸭间稻就是故意养鸭来吃虫,这是故意杀生。所以杀戒含摄的范围很广,这里是大略跟大家讲一下,「杀法」就是能断命的方法,譬如说:用法律或是用关系,像以前,是人治,你跟官府有勾结,把这个人杀掉,然后给他扣上一个罪名,这是杀法。「杀业」就是你正成这杀生之事、杀生的过程。所以凡是让众生不如意的、凡是让众生无法活下去的,这都算是杀生。这是讲「因、缘、法、业」,所以要清楚,后面其他的九条重罪亦复如是,都有因、缘、法、业。或偷人家东西,或自己打大妄语……等等,统统都有因、缘、法、业,跟这里说的都一样。这里就按照规矩为你解释一次就好。后面部分,你可以自己去看寂光律师的《梵网经直解》;或是贤首国师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或是智者大师的注解,这几位祖师的都可以看。现代人的不要看,实在是不堪入目!只能这样讲。
咒杀,咒杀就是诅咒众生死亡,或是用咒术断人家命,现在比较少听过,但是相信也是有的。后面讲:「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有命」就是有性命的。有些人说吃蔬菜也算是杀生,这种是外道说法,在佛门里面草不算是有情众生,因为草没有情识。佛在《涅槃经》讲在末法就有这种外道说。什么是「外道」?直接讲就是不学佛的人。他们讲:吃蔬菜也是一种杀生。佛说这说法是外道说,他们的目的不是要你吃素,而是要告诉你:你吃菜,不也是杀生吗?实际上,他是要说:可以吃肉。这时候,你就要告诉他:「你既然这么爱护动物,连菜都不愿意吃了,那你更不应该吃肉」。这样他邪心自然就顿息了。因为菜没有情识、没有神识,所以吃菜不算杀生。佛门讲神识,蔬菜没有八识,它属八识的相分,没有所谓断命的问题。所以要清楚,凡是讲「命」就有八识:包括前五识、第六意识、末那识跟阿赖耶识,含有这八识。八识讲的是八个作用,不是有八个心,这是佛教的名相。所以一切有命不可以故意杀,若故意杀,所毁犯的就是重戒。若是不小心犯,那就是有业道罪,会受业报,还不算是真正的破菩萨戒。所以要破菩萨戒,没那么简单,要真的心很瞋恨、故意把众生命断掉,才会破掉,不然都是「重方便罪」或是「轻方便罪」。所谓「轻方便」就是他有意图,但是意念不强,所做的事情也没有成就。「重方便」是意念很强,譬如说,你拿刀要杀人,你刀子拿起来看到他就停住了,没有杀他,犯的是重方便罪。「方便罪」就是有意图。
如果是不小心踩死蚊虫、蚂蚁,那有业道罪,但你不是故意的,所以不算犯菩萨波罗夷,但是你要念咒、念佛帮牠超度,到佛前求忏悔,或是对有受戒的、或对和尚忏悔,这个罪才能消掉,但是还是有业道罪。一般人生活中常会不小心杀死众生,而在佛门里,是一不小心就断人法身慧命,所以这里强调不断人法身慧命。杀戒含摄的范围很广,大家可以直接去看祖师大德的著作,无论轻重、具缘、缺缘,乃至所对的境界及你的用心,祖师都有讲到,此处只是略说而已。
第一条杀戒说到「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有因缘学佛,绝不能断他的慧命。「众生最爱者莫过于性命,诸佛最爱者莫过于众生」。所以不能断众生的命,也不能吃众生的肉。很多人以为自己没有杀,也没有教人家杀,其实是他不晓得自己正在教人杀。所以不要把做荤食的食谱拿给人家看,或告诉人家杀生的方法,跟人家讲怎么煮荤食,这都是「方便杀。」实际上,在戒场传戒,如果告诉戒子可以煮荤食,那都是错的。学菩萨戒不能煮荤食、也不能买荤食给家人吃。你先把这戒持好,等你成菩萨以后,再来谈要不要开缘。自己一点修证都没有,就想要度家里的人,结果你自己被度走,而且你戒品也有所毁损,持得不清净,所以应当起「常住慈悲心」。「常住」就是顺光明金刚宝戒。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尽受得戒,都是第一清净者、都是诸佛如来。你杀牠等于杀佛、等于出佛身血。这个人这一生要成佛,你障碍他、不让他学,你是在断人法身慧命,这统统都是杀生。
甚至有的人,不流通正法,你要去跟他请法宝,他还叫你填单子,啰哩八嗦地讲一大堆,像做身家调查。好像你犯天大的案子,要先给你做个笔录。所以你要清楚,这都会让人家学佛、请法宝的心退失,障碍人家闻法,这都是在断人法身慧命,都是犯杀戒。
其余剩下关于杀生的细则,可以去看祖师大德的注疏,里面都讲得非常清楚,最重要的是:你的起心动念能不能与光明金刚宝戒相应!所以这一戒是要护你,不让你犯光明金刚宝戒。何谓「不犯」?就是「不忘失」。因为众生都有佛性。所以教你起「常住」,佛性才是常住。从佛性起作用叫慈悲心,同体大悲,不是只爱你的家人、只在意你的家亲眷属,而是普遍地对一切众生慈悲,所以叫「常住慈悲心孝顺心。」孝顺心不是把他们当成父母一样,这样看就错了。你是当人家妈妈的,反把儿女当成父母,那就乱套了。所以行布无碍、行满无碍。「行布」与「圆融」要能分得清楚。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无次第,在无次第中不妨次第分明。所以不能当妈妈的又把儿女当父母,成了现在讲的:「孝子」,那就不对了。若当儿女的不把父母当父母看,而当朋友看,那就不孝了。所以,讲孝顺心是顺于光明金刚宝戒之心!它一际平等,但是不妨次第又同时圆融。父母还是父母,家亲眷属还是有长、幼、尊、卑;当然,家中的动物也不可以把牠当人看,上桌跟你一起吃饭。有人说:「法师,都一样,狗也有佛性,牠也可以来……」。不一样,牠是来乱的,而你是破坏规矩。如果说都一样,佛却在后面制定「不可以畜猫狸。」岂非佛心不平等!佛就是告诉你:虽然都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是牠现在的业,就是会障道。牠现在的业障就呈现出牠现前的形相,牠这形相就有牠应当在的处所,不能破坏了规矩,破坏这规矩,就会障道,你的心就会狂乱。所以要清楚,用圆融来坏于次第、坏于规矩的,不是好僧,也不是真正的学佛人。不能以为佛门讲「圆融」,在道场遇到住持法师,也跟他讲话没大没小;你还辩说:「法师,没关系,圆融嘛,你有佛性,我有佛性,你是住持,哪一天我也可以当住持对不对?」起这种慢心、高下心,这统统都是忘失本性,这是替自己找罪,替自己的不守规矩作开脱,这统统都是犯戒的行为。
所以讲佛性常住孝顺心,是讲教你顺从光明金刚宝戒,要能「方便救护一切众生。」用你的力量,用方法保护众生的性命以及慧命,也就是要能护持正法,要能保护众生的善根。所以这里讲:「方便救护一切众生。」看到众生有苦难,能力所及,要帮助他,但是不可以愚痴。有些人很愚痴,甚至是带爱欲心,说要帮助众生,结果,自己乱了理、乱了套,大家在生活上,也都有遇过、看过。你应该自己去观察,轻轻跟你们提点一下。有一些人在帮助众生是很愚痴的,他在做事情不计因果、不计利害,甚至影响他人,却只为了帮助一个众生或是两、三个众生。当然这一、两个众生也是众生,可是他在里面起好乐心、起爱欲心,认为这是我朋友、这是我家亲眷属。他帮了他,但是却害了其他人,那也不行,所以要有方便。方便就是要有智慧才叫方便。现在很多人会讲「方便」,但他没有智慧。像现在的佛门,开很多世间的课程,好像很有方便,但它里面没有智慧。你进到道场去,他不教你行道、不教你学佛,而是教你电脑,教你世俗的技术,甚至做世俗之事,他以为这样叫方便度众。是在帮助众生、救度众生的法身慧命,实际上没有做到。帮助众生,是要救他的法身慧命,你要给他一乘佛法,一乘了义才能方便救度。
「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说,如果你看到众生要被杀了,你能力所及,你却不救,还赞叹说:死得好,罪有应得……等等的,你起这种心念,都是犯「菩萨波罗夷罪。」后面也有一戒是:「不行放救戒」。看到众生有难,你不能不救牠。当然,如果是犯王法判死刑的,这又例外了,因为这一个人会杀许多人。所以说四十八轻是防止众生犯十重戒。
所以说,虽然平等,但是不能毁坏了规矩,当然,佛陀的戒律不是让你随顺世俗的。如果有人犯法,杀很多人,因果上当然是以命偿命。但可以观察是否有心悔过,若实在是罪大恶极,尤其他又影响国家、影响社会、影响众多的人,也不是把杀人犯赦免,就代表你比较慈悲。
所以要去了解菩萨戒。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在海上为救五百商主而杀人。这船主要杀这五百个商主,一个人要杀五百人;释迦牟尼佛为方便救他,而断他的命,佛不但没有犯戒还有功德。这个人不但没有堕地狱,反而转生善道。不然,他如果真杀了这五百个人,这五百个商主又是不退菩萨,这船主将堕在地狱千万亿劫。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讲:我不光没有犯菩萨戒,也没有杀业,还给予他无量的寿命。所以要清楚,世间事不是你眼前看的那个样子。所以佛杀生是有智慧,你可不能自恃有智慧去乱杀人,这就不对了。那你不能回去看到蟑螂、蚂蚁,杀牠们,说是超度,你只是嘴巴超度,你没有能力,所杀的命债将来都要还,而且你又是恣心快意杀生,这就犯了「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翻作中文叫「断头」。就像一个人的头断掉,他就不会活了,也叫边罪、也叫弃罪,永弃佛法边外。不是佛法舍弃他,而是他舍弃佛法,所以叫弃罪。佛不舍一切众生,即使再恶之人都有佛性。但是这个人违背了性德,不是违背佛的性德,是违背了自己的佛性,所以永弃佛法边外。
以上略说杀戒。杀戒含摄的范围很广,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断人慧命,断人慧命就是犯重。尤其你是学佛人,如果你是出家人,以恶心、瞋心断人慧命,这最严重。或是现在有的出家人,虽不至于恶心、瞋心,但是他因为自己做不到,怕人家笑他,他就先帮人家开缘,他想:「反正你们也没做到,自然就不会要求我」,这种都是断人慧命。
所以你要清楚,菩萨戒不可以拣择受戒,「杀生」讲事相上,最严重的是断人慧命。讲理性上,如果见一切法有能对、所对,妄加除断。有烦恼可断、有菩提可证,还恣心快意断者,不知烦恼性空是菩萨波罗夷罪。如果你自断、教人断、见断随喜,断因、断缘、断法、断业……等等的,乃至咒断。以念佛要来断烦恼、念咒要来断烦恼,不知烦恼性空,妄加除断,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体得烦恼本空,所以跟光明金刚宝戒相应。菩萨戒的形相非常地广,不是只有这十条。
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盗戒里最严重的是偷三宝物:佛宝物、法宝物、僧宝物。人家要供佛的,你把它偷走了。像现在有些是他父亲出了家后,建了寺庙,寺庙的庙产是在他父亲名下,父亲死了以后,按照世俗法律是由这出家人的家亲眷属继承。如果你们有遇到这状况,要赶快把它归还给寺庙,你绝不可以跟出家人打官司争产,因为你是在盗三宝物,罪很重,这是论事相上最重的盗罪。依次就是盗僧物,占有出家人的东西,或是你和尚的东西,包括盗名都不可以。偷人家的名誉、偷人家的智慧财产,统统都不行。这是讲「自盗」。而「教人盗」是叫别人盗;「方便盗」是用方法盗,乃至「咒盗」,叫鬼神去偷,即是中国以前人讲的五鬼搬运,是叫鬼神去偷,用咒术偷或是用咒术把东西隐藏起来后,再来偷,统统都不行。相信以前是有这样的经咒,是可以去偷东西的,或是用隐身术去偷,龙树菩萨就是如此。龙树菩萨还没学佛的时候,用隐身术到王宫里面去,跟宫女乱来,后来被发现,他两个师兄弟被杀死,他躲在国王的旁边,所以没死,后来才发心修行。「盗因。盗缘。盗法。盗业。」这是讲偷盗的过程,盗因:偷盗的罪因,「因」是起心动念,还有能成就偷盗的主因。盗「缘」,说明是怎么成就偷盗的行为。盗法:偷盗的方法,包括:观察、时间、计划。譬如说:偷盗要准备哪些工具。因、缘、法、业这四个,是讲偷盗的过程,从起盗心、想方法、找工具,到完成造业。
「乃至鬼神有主物。」所以不光是人,即使你偷狗的、偷猫的东西也是一样,「有主物不得故盗。」因为牠认为这是牠的,作有主想,「主」是主人,就不可以偷。所以在山林,凡是草木高过一人高的,都是鬼神寄托之所,你要砍树,等于是要拿他的东西,你就要先跟他讲,不然就是偷盗。「有主物、劫贼物。」劫贼物是:贼把你的东西偷走了,就算是他的,干脆就跟他结缘。绝不能想方设法把他抓回来,痛打一顿。除非是三宝物,那你可以把他抓回来,将物品归还给三宝。在戒律里规定是可以的,因为人家是拿来供佛的,不是他的,你把它找回来,归回给三宝,让贼不要造这么重的业,是可以的。如果是你的东西,你就当过去欠他的,作消业想,还给他,所以平时自身的财物就要注意了。
以及后面讲:「一切财物。」包括现代人讲的智慧财产权,统统都不可以盗。「一针一草。」是比喻极细微,抄袭一样不行。「不得故盗。」「故」是故意。不能刻意的、故意的、有方法、有预谋地去盗取。后面讲:「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要「生佛性孝顺心」,这也是回归到光明金刚宝戒。所以菩萨戒一直讲到的重点就是「光明金刚宝戒」,前面讲:「一切意识色心。皆入佛性戒中。」自性具无量功德宝藏,知心具一切万法,心能够知足,在事相上,就不盗取了。
「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这是要你帮助众生。若把人家东西偷走了,人家很难过。当然,你偷三宝物,三宝是不会难过,可是你却要难过、要受罪了!盗戒里含摄的事相也非常微细,最重的就是:偷三宝物。世间人杀父母的罪,是堕阿鼻地狱。佛在《观佛三昧经》讲:偷三宝物的罪,胜过杀八万四千个父母。所以三宝的东西包含有形、无形的、钱财以及包括钱财所衍生的利润,绝不能偷,也不可以挪用、不可以互用,统统都属三宝,不可以挪用。所以你在佛门就要清楚,三宝物绝对不能偷,当然其他人的东西也不能偷,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这盗人财物还会牵涉到一条杀生戒,每个众生都认为这身体是自己的东西,属有主物,所以你杀生一定犯盗。有些人很会钻戒律的漏洞,他说:「我没有杀,我只吃牠的肉。」你吃人家的肉,牠身上的肉是不是牠认为是牠自己的?是!所以你吃牠的肉,虽然没有正断牠的命,但你属于盗牠的东西,而且牠心中认为是至关紧要的东西,你把牠偷走,吃掉,所以,只要吃肉的一定犯盗,这是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戒因为称性,犯一条,十条全犯了,乃至后面十重四十八轻罪。后面讲:「亦失国王位、亦失转轮王位、亦失菩萨位、十发趣、十长养……。」你就退失了,因为与佛性相背。所以吃众生肉,算是盗众生物,这是一般比较少讲到的。所以不要以为吃肉无罪,后面有一条「不食众生肉」,就是怕你犯到盗戒。四十八轻戒里有「食肉戒。」所以菩萨不吃肉,吃肉也等于杀生,因为肉从断牠命才有的,众生牠不愿意给你吃,你犯盗又犯杀,犯了两条波罗夷。「应当生福生乐」,给与众生快乐、给与众生法喜,不应当令众生生苦恼,所以偷盗牠的东西是菩萨波罗夷罪。这是讲事相。如果称性说:有所取著都是盗戒。认为有两边,要舍两边取中道,或是泯二边而入空,统统都是盗。因为佛性不予取。你有取著之心,住著一切法,都算犯盗。因为性德本具,所以条条都称性,若与心性相应,盗戒就持圆满了,盗戒持圆满,一切戒都持圆满了。所以说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摄入一戒中。不光你事相上不能盗,在理性上,「理」就是佛教讲的性德之理,也不能犯盗,所以若认为有法可修、有菩提可证,有取、有著,都是犯盗。
最后要清楚,这不是一般的五戒,这是光明金刚宝戒,这两条戒大家要清楚,它含摄的范围很广,此地只是略说。
菩萨戒正说七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这一条淫戒教众生,一切男女不得故淫。所谓「淫」,就是心攀缘。妄见有男女相,就是犯淫。乃至你与人攀缘、说话世俗,一切皆淫,故名「非道行淫」。好乐鬼神、好乐世间、好乐出世间,都是非道行淫。因为与光明金刚宝戒不相应故。所以,佛制菩萨不可以虚妄攀缘,应当与净法相应,更应以净法与人。如果你的妄心按捺不住,于六亲当中互相攀缘,故名「六亲行淫」。好乐鬼神、好乐世俗、因果、善恶等法,这就是与鬼神行淫。
总上来说: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无孝顺心,不顺佛性、妄加攀取,这都是犯了淫戒。故名犯重。
所以不要以为出家人不会犯,如果你好乐世间,都算是行淫。但妄取一法,故名淫欲。凡夫好乐世间,是行淫于世间;罗汉好乐偏真涅槃,住著于恶取空,阿罗汉住著于断灭空,故名出世间行淫;菩萨认为有法可修、有渐次可行,是名菩萨行淫。因为是妄加取证、妄加攀缘,乃至一念贪明之心,无明生起,而忘失光明金刚宝戒,都算是行淫。所以菩萨戒的淫戒范围非常地广,不同于五戒。五戒只在于人道,重点在于不邪淫。菩萨戒没有所谓的正淫,因为只要是淫,就是不正的;五戒有所谓的正淫,因为它有夫妻。菩萨没有男女相,但凡起一念攀缘之心,在人事上攀缘、是非、往来,这些统统都算是在六亲当中行淫。受菩萨戒应当净法与人,不要跟人家攀缘、讲是非,不要妄取世间一切法,应当安住正念。学佛人要老实念佛,心要能安住在佛号上,人家听了你念的佛号,这就叫「净法与人」。不然一切皆名淫欲法。
所以一直强调,菩萨戒不是五戒,跟你想的不一样。很多戒场都把菩萨戒讲成五戒,把出家戒也讲成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也都讲成五戒,讲到后来,出家人都不像样了。看律宗衰败到今天这样子,若我知道却不说,那就是我吝法。所以,我们才不得已,来开这菩萨戒讲座,因为戒律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本自具足,修学净土也不忘戒律。什么是戒?什么是律?大家都应该知道,所以才开这菩萨戒讲座,为大家说清楚,所以叫「菩萨戒正说」。就是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菩萨,菩萨所作的要与佛性孝顺心相应,不能像个俗人一样攀缘,找很多借口,去结交豪贵;心里又人情不舍,这统统都是淫欲!淫欲就是心里有情、有所欲求,乃至有取有证,都是淫。认为心外有一法可攀,都是淫。所以,要明白光明金刚宝戒,才能够行菩萨行、修菩萨道。不能「自淫」:自己攀缘,又令一切众生攀缘,乃至于六亲间攀缘,这都与道不相应,非是道,故名非道。真心本性不妄取一法。所以前面讲「杀戒」,了知烦恼性空,无烦恼可断,烦恼即菩提,故名持不杀戒。如果不知烦恼性空,认为有烦恼可断,故名犯杀,是菩萨波罗夷。所以,要当菩萨就是这样。自性「不予取」,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不起能所对待之心是名不盗。但是你妄加攀缘、妄加取著,是名盗。
自性没有男女相,无能所对,所以不起一念无明,认为有法可取、有法可证,故名不淫欲。这才是菩萨戒。如果忘失本性,故名犯重;不忘失,暂时迷惑,则犯轻。正要忘而未忘,犯「突吉罗」。这才是菩萨戒,不能讲成五戒,五戒是得人身,不能成佛!菩萨戒是成佛的基础、成佛的根。
第四、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所以说佛法要讲一乘法,如果不说一乘法,那就是邪业、邪语、邪见,是打大妄语,落于二法当中。菩萨说法须说一乘了义,方名不妄语;你所说的,能令众生证得真如实相,故名不妄语,其余皆是妄语。妄语戒就是如此。你不能「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或「身心妄语」用你的身、心,乃至用你的眼神在欺骗众生。你没有修证,说自己有修有证;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说自己有达到,乃至无解作师,明明不懂,还把菩萨戒讲成五戒、讲成人天善,这些都是在打大妄语。所以说在戒场传戒的这些戒师,几乎条条菩萨戒都破掉。因为他自己不了光明金刚宝戒,不知道菩萨戒该怎么做,还乱教人。甚至「自妄语。教人妄语。」不但自己讲世间话,自己不讲一乘了义法,还教人家不要学、不要看,四处说大乘法考据不到,让人退失大乘正信,这统统都是「教人妄语」,教人讲不了义语;「不了义语」是虚妄语。唯有说一乘法、流布一乘了义,才是真正持不妄语戒。所以应当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如果反令众生起邪见、邪语、邪业者,就是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又叫断头。当然,菩萨无头可断,但是,会退失菩提心,故名断头。所以不可以打妄语,乃至在事相上,不可以在和尚面前妄语、在诸佛面前妄语。世间人打妄语无外乎都是邪知邪见,找了许多理由、借口说:「我是在度众生、在帮助众生」,这些统统都算是打妄语。文中的因、缘、法、业: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是打妄语的过程。前面已经讲过,所以如上可知。这是妄语戒。
讲戒就是要告诉大家光明金刚宝戒,如果不了光明金刚宝戒,不名持戒。因为此一戒是卢舍那诵、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诵,乃至一切菩萨已学、今学、当学,应读诵、应善学。学佛不能只学五戒,五戒只在事相上;菩萨戒能称性。所以讲一乘法可以称性,讲权乘没有办法。那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打妄语呢?这答案佛在《法华经》就讲:「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佛不是要欺骗众生,只是众生不能接受,所以方便善诱,令入一乘,令入大乘佛法。所以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乃至「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没有小乘法,唯是一乘了义。所以经中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目的在令三乘趣入于涅槃。这都是真实语。所以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就是要讲一乘了义。受了菩萨戒,应当宣说一乘了义,这才是真实语、不妄语,其他都算是妄语。所以在持戒的时候,要知道所说的话,能不能令众生生正语正见,如果不行就是妄语。所以你要了解,光明金刚宝戒就是佛性。当你在面对境界,将要犯戒的时候,你心要赶紧放空,回光返照,才能心不攀缘,语无虚妄,这样持戒才能成佛。不然,就像文殊菩萨所讲:「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持戒要如何得圆通?要是没身的话,持戒就无所束,又要怎么调摄身、口、意?所以,就是从身而见性,要了解无作戒体是众生本具,方名持戒,方能得圆通。所以《楞严经》中优波离尊者说:「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所以优波离持戒不是只在事相上。他先执身,次第执心,然后身心不二,身心一切通利。不然,如果只执在事相上,甚至把菩萨戒认为跟五戒一样,那就正所谓「波离萤光增罪结」,你是在增长无明、增长罪恶,因为你不知万法唯心,不知性具光明金刚宝戒,受菩萨戒就在受此一戒。出家人受了菩萨戒,就不要再去受南传小乘戒了,这样做的人都是退失大乘心。因为众生性具三宝,你误听人言,就打妄想,认为还要去受个小乘戒才圆满,这就是退失大乘,退失大乘心就是毁谤三宝。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起一念计度、分别、妄想即名酤酒。我们讲戒是要告诉你真正的菩萨戒。现代的人很会思量、打妄想,常想东想西,这都叫酤酒。「酤」就是估算,也就是去买卖。当你在这世间,思量、分别、估算、计较,犹如酤酒一样,众生总在起心动念,酤算要买卖几升的酒、几度的酒……,这统统都是酤酒。
所以,起一念计度、分别,无论是分别世间、分别出世间,在世间筹量计划,打种种妄想,统统都是酤酒。所以你自己应当生明达之慧,能够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知妄想本空、无明非有,是名持酤酒戒。这才是真正的不酤酒,否则一切皆名酤酒。世间人很会打妄想、很会算计。人生不过百年,却有千年之忧,这统统都算是酤酒。这些算计、分别的念头、行为,起罪因缘,能够让你堕三恶道、让你永远轮回,是名「生罪之因」、「起罪因缘」。所以,「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所以菩萨戒条条称性,犯一即是犯十。不会说这一条犯了,另外一条没犯,其实都犯到了。所以菩萨戒十条,破一条就是全破,没有其他的商量处,因为都忘失本性。菩萨戒不能舍戒,要怎么舍?舍一条都不行,这十条哪一条可以舍?舍一条就是全破了。想舍一条,就表示你犯波罗夷,才想舍。菩萨戒是要这样持。
现在律宗确实衰败了。这部经十几年前,我就想讲,心想,律宗还有人,我们学净土宗就不插手。但是现在没有人讲无作戒体,没有人教怎么持戒,都只是在戒相上分别、计度,看来没有办法,只好讲了,不然就是吝法。
以上都是酤酒、都是起罪因缘、都不能生无生之慧,不能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何谓「明达」?明心见性方名明达。若通达心性故名「达人」。达人是佛教讲的话,不是世间话。所以中国人要是离开佛法,真的是不会讲话了。你在言语动作当中,流露的其实都是佛法。所以不能妄生计度、分别。学佛如果不达心性,总在名相上生分别、在教义上起对待,都是酤酒,都不能开发明达之慧。所以说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入一戒,即是光明金刚。犹如《华严经》的因陀罗网境界门,犹如《华严经》的周遍含容观,因为这是大乘菩萨戒,不是小乘戒。凡夫、权、小,没有办法听受。大家是来学大乘菩萨戒,若能解法师语,了知光明金刚宝戒、了知无作戒体,方堪受戒。你能了达无作戒体,纵有七逆,当下消除。所谓「端坐念实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再重的罪都能消。所以要知道怎么持戒。这是第五条酤酒戒,简单讲过去。实际上,若广说,即使再给我一百个小时,我也讲不完。
第六、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这是「说四众过罪」。凡是令四众退失大乘善信的,纵然不谤,纵然依经而说、说好听话,统统都算犯说四众过罪,因为退失大乘善信故。
所以大家看,现在佛门讲《弟子规》的,都是说四众过罪。谁要是与他们攀缘,统统都是犯「说四众过罪」。佛门不讲人情,凡是讲《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这些统统都是说四众过罪,是大邪见者,因为令众生退失大乘善信。你不要情见,还跟他好来好去,这些人都是佛法中罪人,是大恶人,坏乱佛门,是罪大恶极,不可救药。佛法以心性做为基础,不是以世间做为基础。佛在《华严经》讲:「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出家人如果不讲大乘经,都是说四众过,因为令众生退失大乘正信。这一条不是拿来给你做「乡愿」使用,尤其是末法,有很多乡愿,佛在《涅槃经》有讲:无论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只要看到他做佛门中非法非律,乃至像学外道、学世间法、像《弟子规》……等,你统统都要如法苦治,不然你是佛教中罪人、佛教中贼。你去看《涅槃经》,是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前交代的。谁令四众退失大乘善信,你喝斥他,你有无上功德;你如果不喝斥他,就是说四众过。所以菩萨戒条条要称性。如果这人没有过失,你说他有过,你中伤他、毁谤他,无论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你都算犯说四众过罪。这也是其中一点意思涵盖,但是最重要的,「要令生大乘善信」。如果他说「大乘非佛说」,这就是毁谤佛法,你要善言劝导。如果他认为学佛要学世间法,这也是毁谤大乘。说佛法中非法非律,说「大乘不行,要先学小乘、学人天」,这都是毁谤大乘。你应当劝他,也就是「教化是恶人辈」。如果你的资质不好,你要劝他看祖师的,要告诉他:「你看错了、你想错了」。要「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如果你受了菩萨戒,跟人家讲:「你可以退戒」。或是「你学大乘、要先学小乘、学人天、学《弟子规》这些做基础」,讲这些话,统统都是犯菩萨波罗夷。所以我们讲:犯一条,一切皆犯。后面佛会告诉你:「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说四众过」是这样的。要是能令众生生大乘善信,这才不犯。你看,释迦牟尼佛看到破戒的出家人、犯律的出家人,都直接喝斥他。如果你按文字上解,这一条要是套在释迦牟尼佛身上,那释迦牟尼佛天天说四众过。佛讲戒经也是在说四众过,他不光说四众,四众还不够多,而是说七众,不光七众,连畜生、地狱、饿鬼,统统都说。所以,这条戒的目的,是要你能生大乘善信,不能毁谤佛法,不能毁谤出家人,若这位法师、这位居士能讲大乘法,那你要赞叹他,要拥护他,护持他。你不要看他戒没有持好,这里没做好,或哪边事相上没做好,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讲:「其人戒足虽羸劣。善能说法利多人。」这个人虽然戒没持好,但是能善说法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一切佛。所以要能够护持,这是大乘菩萨戒教我们的。
所以要搞清楚「说四众过」,很多人很喜欢去攀缘一些有名的法师,看谁名气大就跟他攀缘,说自己的师父是谁,说跟谁学过,……这统统都是攀缘。重点是要看这个人知见正不正?如果不正,你去赞叹他,你去跟他往来,令众生不能生大乘善信,统统都是说四众过。即使你口不出恶言,你的身跟意去攀缘到,这都是说四众过,因为菩萨戒是论心的,所以你自己要搞清楚,不能跟这些外道恶人一起毁坏正法。学佛要从心性入手,念佛亦复如是,如果离开心性之法都是外道。所以达摩祖师讲:学佛须是见性,成佛也须是见性,若不见性,一切戒律、因果等法,乃至修善、造恶统统都是外道法,都是邪见人。若你与他们攀缘,你去赞叹这些带有邪见的出家人,都是「说四众过」,因为你不能令众生生大乘善信。所以,不是好人也不得罪,坏人也不得罪,一昧乡愿地赞叹,只是为了「我相」可以得存,为了自己的名利,为了自己有地方住,我有东西吃……,这些统统都是说四众过。因为你说了后,令四众对于大乘退心了,产生无量的过患,故名说四众过。当然,如果这个人没有犯戒,他能讲大乘法,而你毁谤他,也叫「说四众过」。我们是因义而说。所以要令众生生大乘正信,如果你不令生大乘正信,就是说四众过。爱讲是非的人要清楚,讲一句就犯一条,都是说四众过。要看自己所说的话,能不能利益众生,使生大乘正信,这点很重要。
第七、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如果你让佛法受加毁辱,就犯波罗夷罪,你赞叹那些非法非律,赞叹那些邪见人,都是自赞毁他。「毁他」的「他」就代表大乘。如果毁谤大乘,就是自赞毁他,《弟子规》、《了凡四训》,统统都是外道法,所以身为正信佛弟子,对于那些在提倡世间法的出家人,包括在家人,都不能去赞叹,不然都是在自赞毁他。甚至,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网路上,为护持大乘正法而严厉破斥,做到了才叫持不自赞毁他戒。因为身为佛弟子要护法!如果你为自扬己德,显示自己很圆融,外道法也能接受,这就是「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把光明金刚宝戒的光明隐蔽住、把佛性功德隐蔽住,这就是令佛性受毁,是犯菩萨波罗夷罪。至于文字上的解释,只要依祖师的解,自然可知了。我讲一些你们没有注意到的:如果你口自赞毁他,包括意自赞毁他,身自赞毁他,亦教人,这是「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是讲你去随喜印、去散播这些世间书,以致毁坏佛法。令他人受毁,乃至令他人善根断,那你就犯杀。令他人取著世间法,你就犯盗。令他人于世间取爱欲不舍,你就是犯淫。令他人不解实相,你犯大妄语。乃至为了显示自己很圆融,倒说经律认为什么外道都可以学、都可以修,自扬己德,隐蔽佛法的殊胜,让众生佛性受毁,令他人断善根,就犯「自赞毁他」,或是令众生不能生大乘正信,这就犯「说四众过」,让众生起世间计度分别,就是犯了「酤酒戒」。
所以一犯一切犯,一切皆犯。菩萨戒一通全通,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是一戒,此「一戒」就是光明金刚宝戒,如果真的了解,自性非色非心、非因果等法,纳受戒体,自然从头通到尾。所以不能讲世间话,让人起计度分别,不然就是犯酤酒。如果你不能令众生生大乘善信,也是说四众过,也是自赞毁他,所以一戒具足一切戒。所以要讲光明金刚宝戒,会了,就能行。如果念佛而忘失佛性,自扬己德,忘失本性故名自赞毁他。以心持法,不知法法唯心,故名自赞毁他。认为有自、有他,亦名自赞毁他。广说是无量无边,即使一百个小时,也讲不完。到这里是第七条,所以不要犯了菩萨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所以,同理可知,如果人家乞法要学佛,你给他指错了路,你不给他佛法,你分别门派,统统都是悭惜加毁。你反而更加骂辱他,侮辱他,统统都是犯了这一条戒。这条不光只是讲要钱而已。世间人要跟你要钱,你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是恶求多求,当然可以不必给他,所以行这一戒要含有智慧。如果他是要学佛,你却把他指到世间法去,甚至还藐视骂辱他,说:「你没有学《弟子规》没有基础」。让他退失大乘善信,这是犯菩萨波罗夷罪。由此可知,提倡《弟子规》的出家人、在家人,条条犯波罗夷,条条犯堕,都是堕落。所以不能在佛门提倡《弟子规》或任何世间法,因为损法财、灭功德,所损的是功德法,让你不能成就,让你退失菩提心。若有人来求佛法,一句一偈,你若不给他,心里吝法,想:「我给了你,教会你了,你比我强……」,在此生高下心,是犯菩萨波罗夷罪。如果跟你乞要一针一草一线,你心中认为:「东西是我的」,你的我相深重,不能舍,那是菩萨婆罗夷。但如果你知道他拿去之后要造业,那你不能给他,给了他是你造业,你也犯。有时候「持」是不犯,有时候「持」是犯,所以还是要依光明金刚宝戒。卢舍那佛常诵一戒,诵就是行。一戒能常诵、能行、能运心,再拓展开来,用在所防的境界上,你就会有大智慧,这就是般若。你要是给众生世间法像是《弟子规》、人间佛教……等,这就是是悭惜加毁。《法华经》释迦牟尼佛讲:「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为不可」即是不可为的意思。释迦牟尼佛终不以小乘法济度于众生,终不以人天乘帮助众生,不然都是悭惜加毁。毁什么?毁其佛性。所以讲菩萨戒,行菩萨戒,都要能够与大乘相应,能够与光明金刚宝戒相应,自然懂得怎么修行。所以学佛以明心见性最重要,哪一个宗派都一样,明心为上,这是最根本的。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这一戒略讲重点。要是起一念瞋心,就是菩萨波罗夷。若起一念瞋火,认为有烦恼可烧除,乃至起诸观法,就是所谓的「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欲除断烦恼,都是瞋心不息,因为你不知道烦恼性空,不知道五阴非有,不能当体顿悟。反而自瞋,教人瞋,还教人家起种种造作,妄加除断,「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谓「悔」者,是了知业性本空、罪性本空,是名真正受悔。所以当在唱忏悔偈,是忏悔罪性本空。何谓「瞋心受悔」?当人家跟你忏谢的时候,你要知道自己这念瞋心是空的,罪性本空,不然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谓的「悔」,就是在拜忏时,所念的:「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空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才是真正的忏悔。要是起一念认为:有法可除罪。都是「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乃至除断之意不息,都是瞋心不受悔。
所以修行不要妄起一念造作,妄起一念造作都是瞋心不受悔,菩萨戒就是如此,自己要做到「无我」,若是有「我」就有瞋,就有受悔与不受悔。所以要令众生能够常生悲心,能起无诤之事。如果你斗乱两头,落于「是」、落于「非」上,统统都是瞋心不受悔。真正的菩萨是「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不著如风。」你的心本来就是如此。
讲这十戒是告诉你,本心对于境界就是这样运用,念念无不销归自性,法法无不当体即真。所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白云流水尽是真如」,这才是真正的受持菩萨戒。如此才叫十无尽戒,如果你变成五戒,就叫「有尽」,变成八关斋戒,也「有尽」,乃至比丘、比丘尼戒,统统都是「有尽」。因为不见性,所以有尽。从第三条讲到这里,你就知道什么叫「十无尽藏戒品」。为什么跟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菩萨说?只为不见性,不了光明无作戒体,所以不能法法无尽,仍旧落于有修、有证上,不能一戒即是一切戒,不了「诸藏纯杂具德门」,所以再为你重新开示十无尽藏戒。菩萨修行总是落在渐修、功勋位上,不是法王真子,这是第九条、瞋心不受悔戒。
第十、谤三宝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处所说三宝非只讲事相上三宝,更强调自性三宝。
何谓「谤法」?佛在经教里说:如果生起四种谤—增益谤、损减谤、相违谤、戏论谤。所谓不了当体即空,妄谓一切法是实有,是「增益谤」。不了体空能生诸物,妄谓一切法入于断灭,是「损减谤」。不知自性「有不碍空、空不碍有」,起亦有亦无见,不知自性非有非无,这是所谓的「相违谤」。如果不了达佛性「双照有无」,认为有一法或一切法是「非有非无」—不属有,也不属无,是所谓的「戏论谤」。
所以如果不明心,俱名谤法,都是毁谤三宝。乃至「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迷失佛性者谤三宝,菩萨听闻如三百鉾刺心。「三百鉾」意思就是起无量烦恼。刺于光明金刚无作戒体上。众生长劫轮转,不能成佛,就是因为造此「谤三宝」的罪业。所以卢舍那佛制戒,教我们不能自谤三宝,于自性体上起四谤:增益谤、损减谤、相违谤跟戏论谤。
一定要知道真如佛性「双遮双照」之理,空不碍有、有不碍空。而空、有不妨同时显现,不妨同泯。双泯不妨双存,双存不妨双泯,唯一无碍境,称性圆融,名为法界,这是「周遍含容」。要了达周遍含容之义理,才叫不谤三宝。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戒,此处略说如是。
看到有人毁谤大乘,毁谤正法,若你还帮他掩过饰非,讲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要僧赞僧」。问题是:他是僧吗?如果是出家人,这十条戒他都要知道。因为他不晓得,他才会去学世间法、去推广世间法,认为《弟子规》可以学。那些都是谤法。更有一些无知的在家人,甚至有出家人,反而来讲:「人家这也是做善」。问题是,这个善出不了三界,佛教不是只作善而已,佛法如果只剩五戒、只剩《弟子规》这些世间善法,那就是印度的婆罗门教,而不是佛教,根本不殊胜。出家人这一身袈裟,名为法界藏身,这每一格代表一法界,一心现无量法界,无量法界摄归一心,就如同卢舍那佛的千叶宝莲一样,所以佛教出家人堪受供养。如果出家的人不能了知心性,不了卢舍那佛之境界,不能称为沙门,不算出家,是不堪受供养。
所以学佛人不能自谤三宝,修行更不能落于四谤当中,要转四谤成四益,如此修行才有根本、有基础,才会真正成道。这十条名为十无尽藏,条条都是光明金刚宝戒,随举一条即是全分的光明金刚宝戒。所以不能舍戒,若是舍,就是忘失戒体,因为条条都是光明金刚宝戒,若舍十条中任一条都是犯波罗夷。如《楞严经》所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若认为是一戒分成十条戒,那是凡夫的思惟模式,讲什么轻重戒要等持,那你就是凡夫。因为本是一精明,如同光明金刚宝戒,而你妄见有十条,妄见有四十八条,乃至有八万四千条,都是「分成六和合」。所谓「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自性不染而妄生染著,所以妄见有这些分歧之事,而在算计估量,这都算是酤酒。
所以要清楚,任一条即是一切,菩萨戒深彻广博,此处只能略说少分,如海中一滴之水,但是一滴之咸味,无不皆遍大海。一滴之润性,与渤澥之润性无差。这佛性戒中,佛性就在戒中。佛性即戒,戒即佛性,不在别处,就在众生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只要能返照心源,自然见得本法。若见得本法,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即使身为在家相,亦是出家儿,是真正的出家,是真正学佛,这才叫受菩萨戒。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这是教大家应当学,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乃至一念背失,就是「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重,那真是彻底迷失了。有的人在戒场受戒,出家人教你:「哪一条戒做不到,就可以舍」。他教错了。菩萨戒若舍戒,舍一条就是舍全部,彻底迷失了,这是一次犯十条,这件事大家要清楚,菩萨戒不能舍戒,它是尽未来际,一受永受。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
如果有犯,或是认为菩萨戒可以舍戒、退戒,皆是失菩提心,菩提心一失,菩萨国王位就不对了,菩萨转轮圣王也不对了,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地地皆失。因为迷失本性,妄修善法,是名魔业。即《华严经》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乃至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所以菩萨戒跟五戒不同,五戒没有讲佛性常住妙果,五戒是讲给人天、讲给恶道—畜生、地狱、饿鬼这些众生听的,他们想得人身,所以学五戒。如果想成佛,佛就为他讲《法华》,像法华会上龙女八岁献珠,当下顿成佛。所以学佛不能忘失菩提心,否则一切位皆失,人身也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都不得名为比丘、比丘尼。那些人受了菩萨戒,却忘失菩提心,若有谁告诉大家要去学小乘、学人天的,统统都不能称为比丘、比丘尼。若这群人还受人供养,拿人家红包,受人顶礼,这都是虚贪信施、滥膺恭敬。《楞严经》说:死了以后,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当然,更不能「无解作师」,要是对于佛性常住戒卷不能了解、对于光明金刚宝戒不能了解,那你不能传戒、不能讲戒,不然,佛法无边,你造的罪业也无边地重。
「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这是讲他所要受的罪,时间长达二劫、三劫,「劫」可以去查佛学字典,之前在《无量寿经》讲座当中都有讲过。无论是大劫、小劫,都是以地狱的寿命来算,生生世世不闻三宝名字、不闻父母名字,听不到佛法。因为人家要学佛,你却给别人世间法。你以不净法与人,你传世间法给人家,错告诉人家:「学佛就是把人做好、把五戒持好」。那你是忘失菩提心,所以不闻父母名字,不闻三宝名字。所谓父母就是「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乃至佛法僧三宝、觉正净名称,你都听不到,生下来就是个弃婴,在佛门也学不到大法,永弃佛法边外。在佛门中,是以智为母,以方便为父,「方便」就是修行的方法。造了不让人听闻正法的业,那么之后你即使修行,你也得不到要旨,抓不到纲领,这都是因为你此生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就如同不闻三宝父母名字一样,所以不可以犯。
「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最后是劝大众学菩萨戒,所以说:「应当学。」已受戒的,今学。未发心、未受戒的,当学。现在的菩萨是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而且要敬心奉持,不要有一念暂忘。五祖弘忍大师讲要「守本真心」。就是要学人不起诸念,不落妄想当中。所以不应犯。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这菩萨戒展开有八万威仪,菩萨戒在印度有三百卷,只来中土两卷。是我们福报不够,只能得知一点名相。在八万威仪品里会广说。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
以上是十波罗提木叉。
很多人持菩萨戒、修菩萨戒,只在戒相上打转,不了无作戒体、光明金刚宝戒。纵然受戒犹如未受,虽出家犹如在家。即使念佛,还是念念执著、念念贪取、念念攀缘,总是不能见性,不能成道。误以为学佛只要笨笨学,学佛不是越学越笨,而是要学般若。学到后来般若智慧就打开了,在一切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般若智慧自然发起,见一切相自然不执著。到时心空无住,自然朗然心通,见自本性。
讲菩萨戒,最重要是讲光明金刚宝戒,众生的佛性就是光明金刚宝戒。十戒的戒相可以忘,但光明金刚宝戒不能忘,此一戒即具一切戒,是佛法中戒藏,是波罗提木叉。若顺此,名为解脱;若不顺此,名为堕落。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能观心性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所以还是结归在光明金刚宝戒,这才是持戒最重要的。如果忘失,即使持戒也是外道法,顶多生天,不能成佛。
以上是菩萨戒十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