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7

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一頁第六小段,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個是第六段,本經體性,那麼《要解》,大家都知道,就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寫這本《要解》,只花了九天的時間,那麼印光大師讚歎,他說,就算是古佛再出世,來幫阿彌陀經作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對《彌陀要解》給予呀最高的肯定。那麼,玄義裡面引《要解》,它講的「實相無二,亦無不二。」實相,就是我們的心性,我們的本心、本性,沒有二法。光孝寺,這個《六祖壇經》裡面,六祖在光孝寺,印宗法師就問他,「什麼是佛法?」六祖告訴他:「不二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菩提跟這個煩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是《壇經》裡面所說的。所以呢,實相無二,乃至一切的能所對待,通通都與實相相違背,所以我們現今起心動念,只要一起念,就跟真心相違背。《華嚴經》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個瞋心,就是動念,不管動什麼念,或是一念貪心、一念愚痴心,都是百萬障門。障是業障,只要起一念,業障就馬上現前,業障不是只有指的苦報,像地獄啊、餓鬼啊、畜生這些,不是。是這個法界森羅萬象、差別,這些境界,熾然現前,你只要動念,那麼你就迷失本性,迷失你本來的面目。所以,佛教我們,要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跟把念頭壓住不動,那不一樣。什麼叫「不起心、不動念」?見得本性,見到了佛性,叫不起心不動念。在動念當中,能見得佛性。動念就是不動念,那這個動呀、作用呀,凡夫迷,它就變成了妄心、妄識。佛菩薩覺悟,轉八識成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再來轉第八意識成大圓鏡智。這個八識轉成四智啊,實際上是就它的作用上,去做分別。仍舊是一個心啊,沒有分成八個,就作用上來看,作用上分別的。所以,我們要清楚,不是把意識,八個意識合起來,是它本來就是一個,就是一個心,沒有八個。如果分開成八的話,那麼前面感知後面不覺,前五識在感知啊,其它的意識就沒作用,分開了。一個心,同一心體,沒有差別。就是在作用上、在「了別」上,我們叫它這個前五意識,在「思量」上我們叫它第六意識,這八個識,名字還互通。為什麼呢?同一心呀、同一心。唯識家講的,叫如來藏心、如來藏心。八個識同一個如來藏心。有一首偈子介紹了八識,很有趣啊。八個兄弟一個胎,八個意識啊,八個兄弟,同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一個伶俐就是第六意識,能夠緣所有的境界,所有的心所,第七意識呢,它緣的就有限,被動啊,比較呆;五個門前做買賣,前五意識,眼耳鼻舌身意,門前做買賣,六根門前做買賣跟人家應對呀,你看我們現在能聽經,耳識起作用,能說話、能嚐味,舌識起作用。這個都是門前作買賣;最後一句呢?一個在家把帳開,你造作的所有的不論是善事惡事,通通記下來,第八意識阿賴耶。「含藏」,含藏善惡的種子。但是呢,這八個呢,一個胎,同一家,同一心體。眾生迷了,翻成八,一旦覺悟了,八識有沒有變呢?沒有變,仍舊了別,一樣了別。用第一念,這比較好懂,第一念叫照見,照見。不是用我們的這個分別,用我們的這個第二念,妄想分別,不是呀,所以是有作用,不是那種壓念不起,說佛叫我們不起心不動念,是叫我們識得本來,跟本來的面目相應,不是向外求呀。達摩祖師講的:「我本求心不求佛」,求心呀,最後告訴我們,這心就是佛,沒有兩樣。所以現在有人把念佛跟念心把它分開了,那就跟祖師大德所說的就相違背了,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心,念心就是念佛,一樣的、相同的,所以這淨土宗方式巧妙,所以這個實相無二,你要是在一切境界當中起一個念頭,那就二法了,那就有對待了。六道十法界本來不生,現在妄生,所以我們從這裡反觀,自己現前的身心,根本就是個妄想。有人說人生多有意義,沒什麼意義,說實話,是個大妄想,從出生就是帶著妄想,就是因為妄想而出生,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所以眾生是很可憐的,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自心取自心。自己心裡面現出來的相,自己又貪取又攀緣,取著,所以是自己給自己迷啊,沒有人給我們迷,自己讓自己生煩惱,沒有心外法給你生煩惱,我們就是因為帶著煩惱心,常常在攀緣境界,所以才會覺得那一個人又惹火我了,那一件事情又礙著我了,通通都是自己的妄想。就是因為有妄想,所以你才感覺好像有煩惱,有這些人事在污染你,在讓你生煩惱。實際上大家去反觀,都是自己,不然同一件事情跟十個人說,不是每個人都像你這樣煩惱。再講明白一點,煩惱也是假的,會變,不實,為什麼?是你自己抓著,所以才覺得是實有,同樣一件事情講給十個不同的人聽,每一個人聽的感受不一樣,那你說你現前的感受難道是真的嗎?如果這件事情給大家的感受都一樣,那這件事就是真的,妄想就實有,不會是實有,同中有別,別中有同,同樣一件事情,大家看不一樣,有一些,大部分的感受會一樣,還有一點點不一樣,差異,每一個人身上,每一個人心上都還是有一點不一樣的差異。所以這個想念是虛妄的,還是自己在打妄想,不實有,所以我們眾生不了達這個事實真相,就在這裡生顛倒,就在這裡輪迴,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不要隨你的妄想,不要跟著妄念跑,這個是實在話,現代有人教大家學佛,問問看你們的意思如何,你對這句經文的感受怎麼樣,一句話一不小心,把你踢到你的妄想境界裡面去了,以前你要是跟祖師大德跟他們講,我覺得這個經文意思怎麼樣,他修理你,什麼原因?我執我見現前了,你用我見在解經,解到的是什麼?我見。那現代還有沒有這種大德?我相信有,可是呢不敢打你,不敢修理你,現在的社會講求人權,講求人權這是文言文,翻成白話就是講求我相,講求我見,講求我慢,值得驕傲啊,這就是我慢。所以即使有這種大德,遇到了他也不一定教你,怕跟你結惡緣,他也怕被告。還有我們自己也不認識,為什麼?我們我見那麼重,你看要是看到哪一個法師哪一個大德居士,哎呀!動手打人啊,我們一定會以為這個人大概沒有修行,大概沒有成就,沒有溫、良、恭、儉、讓,出口盡是誑語,有啊,有的大德是這樣子。真正厲害的你還看不出來,說話字字見血,每一句都對準你的煩惱習氣,我們一般的學人聽了很不痛快,所以即使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要來教導眾生,眾生也不會接受,我執我見很重,看到真正的大德你不認識,你以為這些有修行的每一個都像孔老夫子一樣?孔老夫子沒出三界。以前的禪師以前的大德,都拿棒子的,遠道而來一跟他請法,一句話都沒談到,亂棍轟出,那要是現代的人,那怎麼能接受,現代的人要去打個佛七,打個禪七,就先問問住哪?坐什麼車?那個車坐起來怎麼樣?去那邊吃什麼?住的好不好?幾點睡覺?幾點起床?盡是搞這個享受。那要是古大德這樣子教,人家不遠千里三步一拜,這樣拜到你山門前來,正要向你請教佛法,正要向他請教佛法,話都還沒說,就把他趕出山門。現代的人就沒有辦法了,但是古人他能接受,所以古代的人真有成就,真有道心,從四川走到江南,為了要去參某一位祖師,就這樣走了五千多公里路,走路,才一見面就跟他說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回到四川去,在那裡。那這個學人有沒有一句抱怨啊?沒有!又回去了!果然在那裡開悟了,要是現在的人,不要說走五千哪!走五天就好了,要生大煩惱。所以真正祖師大德、佛菩薩應化在這世間,我們不可以看他的毛病、習氣,對善知識勿見過失,要這樣子看,不可以看和尚的過失,乃至於你們看同參道友的過失也不行,他有可能是善知識,甚至是佛菩薩再來,我們看不懂啊!拿著世間人那一套去衡量諸佛如來,那自己啊錯失,祖師大德喝斥,喝斥什麼?喝斥我們的煩惱習氣,把我們的這個見解除掉,把我們的這個妄心給打掉。可是現在的人沒有辦法,不能接受,所以實相無二,無二入不了、進不去。當然不是說學佛要挨打才會成就,是說有沒有這份心。我們看到善知識,懂不懂得向學?你不要想說善知識百分之百圓滿,你要會學,你的同參道友都是你的善知識,他有一樣地方勝過你,你不如他,你就跟他學這一樣,他就是你這一方面的善知識,所以不要見人家的過失。這一個人有十樣不好,一樣好,我們就看那一樣好,要是十樣好,一樣不好,你也不要嫉妒他,把他那個一樣不好去給它放大,現代的人都這樣。所以社會很亂,公司很亂,家庭很亂,為什麼?帶著我執、我見在生活,一跟我相違背,馬上就開始宣揚他有多不好、多不好,所以這個就要注意!那麼眾生著相,所以呢沒有辦法見性,孔子講:「我沒有見過好德如好色者」,眾生著相,好色!著在色中,要是大家這個觀念能轉得過來,好色跟好德同一心,要是不了,分成兩個,有色心二法,有好色之說,好在色上,沒有好色的心,感知不了色,所以分成兩邊,所以沒有辦法入到不二的境界裡面去。那麼真實的狀況就是不二,從不二當中亦無不二,什麼叫做「亦無不二」?不二的觀念也無,就是說什麼?諸幻盡滅不入斷滅,圓覺經講的,或是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真性就顯現了,所有一切言語、動作都是實相的妙用,前面講的是體啊,這裡是講相用,體是什麼?沒有二法,相用呢?差別、森羅。所以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就是這裡講的實相、不二。不住涅槃亦無不二,起作用啊,幫助眾生。二乘的學人住在涅槃上,死寂一片,沒有作用,沒有通達實相。那麼菩薩兩邊不住,空、有兩邊都不住,二與不二都不住,中道也不存,這個是講的真心本性,我們現前一切眾生,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在座的各位都是這個樣子,心裡面從來沒有一絲毫的煩惱,那為什麼現在感覺有呢?迷幻啊!你們吃了這個無明的迷幻藥,誤以為有。所以要知道煩惱本空啊!真心本自清淨,所以現在發心修行,為什麼要修行?只是啊復我本來面目而已,回復我們本性清淨光明的樣子,並沒有增加什麼,不是從心外得的,所以這個心體,十方三世諸佛都相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之前有過去佛,已經滅度了,那麼我們一切眾生是未來佛,華嚴經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同一個心體,十力、四無所畏,這是如來果地上才有的功德,這些功德大家都本具,大家都有,只是現在被妄想給蓋住了,所以透出來的作用呢?錯用!你要是明心見性,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你現前的言語動作,所作所為,那就是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真實功德,完全一樣,所以佛在楞嚴經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我們跟佛做同樣的一個動作,如來是海印三昧,什麼叫「海印三昧」?就是我們真心本性,清淨平等如海印天,能包一切,海印三昧啊!可是眾生迷失了本性,跟佛做同樣的動作,塵勞先起,海上就有波浪,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什麼?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最重要,我們講座,從開講到現在,一直在跟大家灌輸這個觀念,這個觀念是事實真相。現在很多人他都不講了,以為這個是好高騖遠,怎麼會好高騖遠呢?就是你自己現前的樣子,就在你身中,你所對的也都是佛性,怎麼會好高騖遠呢?這最切實際的,最真實的。那麼依此心體,是故舉體,依這個心體。阿彌陀佛也是依這個心體,作依作正,這依是指依報,正是正報。依報就是他的境界---極樂世界的境界;正報就是人事環境。依報就是物質環境,簡單講是這個樣子。從體起用,那麼我們現在是不是也是舉此體作依作正?也是。我們現前的世界,也是依真如佛性變現出來的。圓覺經講:「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雖然這世間是幻化的,仍舊是依著真心本性,那娑婆是幻化的,極樂世界是不是幻化的?也是幻化的。無論染淨都是幻,但是眾生迷在染裡面,在這裡妄生妄死,不能出離。所以佛跟我們講個淨,清淨,跟我們講個西方,教我們依著這個來熏習,因為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的關係,現在再藉由佛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熏習這個無體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無體,所以必然能夠把無體的煩惱習氣熏掉、除掉,恢復本來,就依這個原理修行。我們剛講的現前這個世界,也是舉此體作依作正。娑婆世界也是,不是極樂世界才是,十方法界都是,作依作正。所以在同樣的境界裡面,有六道四生,你看像在娑婆,也是依心體,每個人的業不同,業重的在地獄法界,業輕的在這個天法界。娑婆世界也有菩薩,菩薩法界、佛法界,都有。極樂世界沒有地獄,沒有地獄,它最底限的一個功夫就是我們講的人天,最底限,不會再有這個地獄了。那他那裡的人天是什麼?是就個人的修證功夫上的,實際上到極樂世界去,皆是菩薩,這個不一樣,這個殊勝,這個稀有。那麼剛講的舉此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法就是法身,報就是報身。法身也是從心所現,在於身相,在身,我們叫它法身;在解脫上,我們叫它報身,除煩惱習氣以後現的身相,報身。為什麼叫法身呢?諸法的依止,從這裡出生,法身。作自作他,乃至自他,我們現在看到有自己,有別人,怎麼來呢?從心所現,用夢境的比喻,那最好懂了。在夢中的境界,無論是山河大地,無論是你接觸到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心變的,我們現前也是這個樣子,是清淨是染著,都是心現的。乃至能說所說,能說的是佛,所說的是極樂世界。能度所度,所度的是眾生,能度的是經典,經典我們看了,能度啊。佛菩薩是能度眾生的人,經是能度眾生的法,眾生是所度啊,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信的是我們自己,所信的是無量壽經,是諸佛如來的教法。乃至能願所願,能持所持,信願行三個,都依這個心體而發,這個是講的本經依止的一個體性,就是依真心,其實大家不要覺得困難,它只是講得詳細而已。我們要簡單來講,就是從你心所現的,無論任何的一切,是染的是淨的,都從心現,而且這個心不生不滅,大家都有,所以我們依這個不生不滅的心來修行,決定會成佛。經典依不生不滅而說,絕對是正法,這一大段要講的這個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容易,這個是略說。所以不要感覺到困難,我知道在這一段裡面,是比較難去理解的,難去體會到的。所以簡單的跟大家講,就是一切法都是從心所現,這個心不屬於一切相,但是能生一切相,能生萬法,就像虛空一樣,能包一切法,那一切法是不是虛空?不是。你在裡面無論怎麼造作,放火燒,虛空也不會缺一塊;放水淹,虛空也不會窒息;用大風吹,虛空也不會給你吹破一個洞。心性也是這樣,無論眾生在裡面染淨如何造作,上天下地,自性都不動不搖。所以經典依這個不動不搖的自性而說,修行依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而行,就是正行,就是正業,這是我們講的八正道,正思惟啊,正命啊,依這個才正,其它的都會生滅,都會變化,不能依啊,要依佛性,底下他講的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印是印可,都是依實相而生,能生所生,能生的是眾生,所生到的地方是極樂世界,能讚所讚,所讚歎的呢,是這個西方淨土,能讚的是十方諸佛,都依心而讚揚、依心而讚歎啊。華嚴經講: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就是一心之法,就是真如,不假外求,所以佛無論講什麼經都是為了要讓我們啊,悟入實相而已,無論是學淨土、是學禪或是學教、學相宗、學性宗,都是為了要我們證自本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為了就是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日用平常當中,所作所為,要能消歸自性,你要消歸自性,你要看經典,尤其是學淨土,有因緣不要想說我念佛就好,很多人啊,他都想說,我念佛就好,邊念呢邊起煩惱,邊念呢邊顛倒,念著什麼?念糊塗佛,念顛倒佛,對一切人事物還是起心動念,放不下、看不破,所以他念佛不會得力,該念的時候不念,什麼叫該念?生死現前的時候要念,什麼是生死?執著罣礙的時候就是生死,起煩惱的時候就是生死,這個時候要念,再講更白一點,發脾氣的時候要念、難過的時候要念、傷心的時候要念,這生死啊現前要念啊!順境要念、逆境也要念;早上起來要念、晚上也要念;醒的時候念、睡的時候也念;不要睡覺的時候就顛倒了,這學道猶如守城,守城啊,晝防六賊夜惺惺,晚上也要警惕啊,不要想說今天累了一天,回家開始放逸,威儀全失,都沒有了,開始說話就跟在家人一樣、世間人一樣,這個時候反而要提起,反而要用功,就是在你最累的時候心最散亂,你能不能用功?能不能修行?當然不是要找事情把自己弄得很累,很自然的,尤其是在愈忙亂的時候,這時候心愈顛倒愈要念。有人跟我講他說法師啊,我等到我心情平靜的時候再來你這裡念佛。心情平靜了,你不用來了,就是因為不平靜所以才要利用道場,利用共修,愈是在散亂,愈是在顛倒的環境裡面,愈要提起來,愈要用功啊,這就是生死現前。現代的人念佛為什麼不得力?都是在一些自己不在意、不相干的境界上,在那裡念。這一件事情你不關心、不在意你就拚命念佛,碰到自己在意的呢?無論什麼事,碰到自己在意的,你就開始啊罣礙,開始顛倒,所以就是在於自己很難過的時候,最痛苦的時候,提起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個時候啊,看到啊你有沒有信願行。古人講啊窮節乃見,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你的道心還有沒有?平常都在順境裡面,順自己心,都很有道心,我一定要往生淨土。好啦!生了一場病,開始啊找名醫,開始啊看看啊能不能長命百歲一點,已經活了一百還想活兩百,民國一百年都已經過去了,還想要看看能不能活到民國兩百年,這就是眾生,有了命就又要名利了,又要財色了。當了宰相還不夠還要作皇帝,作皇帝還想要再長生不老,眾生呢,貪心無饜足,所以念佛要會念,要懂得什麼時候該念,有沒有不該念的時候?有,什麼時候不該念?人家在講你過失的時候,你不要用念佛,趕快喔不要聽不要聽,我聽不到啊聽不到,不想改啊就拿佛號來擋啊!轉移注意力啊!這個時候不該念,要誠心聽人家說我們的過失,或是你的和尚在教你,有過要聽,不要想說和尚在罵你,哎呀!受不了啊!我面子掛不住,趕快念佛趕快念佛,不要聽不要聽,不要聽都沒事,下一次再犯,再罵,你過失永遠改不過來。所以念佛的時候啊,什麼時候不該念?聽你自己過失的時候不該念,你那時候念佛是逃避啊,不想改過,不想解脫。該念的時候就是什麼?自己罣礙的時候、起煩惱的時候該念,顛倒的時候要念,你醒著時候能念,在靜中能念還不行,要在動中也要能念,動中能念在這個夢中也要能念。睡夢當中,睡夢當中要是能念,那麼臨終也要能念,時時刻刻都要心不顛倒,意不散亂,那麼有過失誠心懺悔、改過,不要逃避,不要拿念佛來逃避,菩薩是以空去執,凡夫呢以空滋愛,說諸法都是空的,撥無因果,增長自己的愛欲心,增長自己的煩惱,這凡夫啊,所以這佛號,剛剛一講,大家都知道,也是兩面刃,你要會用,拿來去煩惱,不是拿來增長煩惱。不想看經的時候,你就說我念佛就好了,這時候就不該念,要看經,不想拜佛的時候呢,就說我要行常坐三昧,這個佛力三昧,四種念佛,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這四種,明明就是自己的身放逸、偷懶,就跟自己講,念佛就好。所以要會念啊,很重要啊。要能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知道自己現在處在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是在煩惱,還是在正念?我這樣是放逸,還是精進?難道拜佛的時候不能念佛嗎?一樣可以念。所以啊,念佛的這個技巧很多,用心的方式要會。不然我們聽法師講經,師父教我們要念佛,好,好,念,念,念,什麼時候該念,什麼時候不該念,都不知道。有人,你跟他講過失,他跟你講,懺悔啊,懺悔啊,懺悔是假的,他那懺悔裡面的意思就是拜託你不要再講了,拜託你不要再講了,他也跟你說懺悔啊,他不想改,我就常碰到啊,他都會先跟我講說,師父啊,法師啊,我很慚愧啊,都不精進。他看到你就這樣講,因為他知道等一下我會勸他修行,我會勸他要精進,要用功。他就會說我很不精進,我很沒有辦法,先自己找台階下。我怎麼回應?不精進還敢講啊,還有臉說啊,那是熟的。所以要知道,不精進不要講,趕緊精進、趕緊用功。有人去跟廣欽老和尚說,他說,師父啊,今天念佛,一口氣念了兩個小時。廣老問他,你二十二個小時在幹什麼?他說修行的人要看自己沒有做到的那一邊,不是一直掛著自己,我做了什麼?我用功了多少?要看看自己哪邊還沒有做,就跟世間人今年賺了錢,明年希望比今年賺得還要更多,一樣道理,他們那是好色,好著這世間的色相,我們要轉過來好德,希望明年的德行比今年更增長,這個重要。所以,佛教這麼好,要廣傳給大眾知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就是什麼?眾生有成佛的權利,現代人說的,成佛的權利,有作佛的權利,有聽經聞法的權利,所以,佛法要廣為流傳,你不能障礙他,你不能看他是個初學,要請這些大經大論,去障礙他,他是初學,那是你看,萬一他是第二個六祖,一言之下,大徹大悟,又是人間的善知識,我們罪過不就大了。所以流通正法很重要、很要緊,而且真性徧滿十方,你障礙正法流通,正法所說的是真性,所說的是佛性,你障礙正法流通,跟心性相違背。所以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受報?也是依此心體,「心體本自,豎窮橫遍」,沒有障礙,你現在呢,自心當中妄作障礙,那要不要受果報?要啊,你這樣造作,佛性就有它的業用,業用是什麼?盲聾瘖啞,地獄餓鬼畜生,下的是三惡道。你障礙人家的慧眼,障礙人家的佛性,障礙人家見性,所以,自性本來無障,在你的份上變現出有障礙,都是眾生,自己造業,自己受報。那麼,這第六段大概的意思是這個樣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6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一頁,第四行。這是本經體性的第四小段:「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這個是第四小段。那麼前面講的「自性」離言說,非是思量分別所知。我們的心,我們的本性,不是用妄想、分別、執著所能測度的。那麼,言語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從妄想裡面透露出來。所以,無論怎麼說,都達不到真如法性,所以,南嶽懷讓大師才說,『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不到。相反的,你要是對『佛性』能夠明瞭,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如本性的大機大用,當下就轉了,有沒有離開妄想呢?沒有,有沒有離開分別呢?也沒有,有沒有離開我相?我執?也沒有。所以叫做,當相即道。這個道理非常的難懂,難以體會。佛在經上給我們舉了個比喻,如同水起波浪,你這個波浪正在波動的時候,當體就是水。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在動的時候就是你的真心。眾生為什麼叫妄想、分別呢?叫無明?因為不明瞭這是真心,以為有相可得,有心可覺受,所以就稱為眾生,稱這個法性的妙用叫作妄想,叫作分別,叫作執著。這心性沒有那麼難懂,對自己要有信心。在現代很多的法師,不論是在家的、出家的都少談心性,我仔細觀察,出家的反而更少講這個真如實相,都不講了。真的是像佛在阿難七夢經裡說的,末法的時候白衣說法,問題出在哪?虛雲老和尚講的,話一點都不錯。他說孔子的罪人是秀才,佛門的罪人是誰呢?是和尚。所以,學佛出家要是不能明白真如實相,那罪過無邊啊!做得再好都是罪過。這是實話,祖師大德講的,達摩大師講的,達摩大師的語氣非常的重,他說殺亦無過,就算把你殺掉也沒有過失。可見祖師大德非常的重視心性,因為這是跟外道不一樣,為什麼佛在經典一開始要講六種成就,安「如是我聞」,裡面有一個原因就是揀異外道,跟外道不同。如是,什麼叫如是?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如』是講的本體,『是』是講作用。從體起用,全用是體,叫如是。所以,每一部經都依如是而說,如也就是真如的意思,真如是怎麼樣,我們就怎麼說。所以安『如是我聞』,所以每一部經都依實相,作為本體。哪一部經都一樣,再講更開闊一點,這世間,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外道,都依你的真如本性所現。所以呢,學佛要是不能學大乘法,學大乘要是不明心性,那真是太可惜了,這一輩子就空過了,這是佛教跟其它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真性、本性,唯佛才能說,其它的說了很像,終究不是。佛在無量義經上講,名同而義別,名字上相同,義趣上不同。『名同義別』。外道也講『空』,也講『有』,總是有個『空』,總是要除個『有』,這外道。佛法講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無論是空有雙泯,空有俱存都沒有障礙。這才是『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是,我們離開了語言能不能知?也不能知,那要怎麼知呢?話語當中不加分別,就是隨文入觀。話語當中不加分別,怎麼樣不加,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剛剛不是說『話語』是從『分別』出來的嗎?那要怎麼樣在『言語』當中不分別?其實我們之前的講座就多次說到,你著在名字上就是分別,因名而去執這不分別。因為聽聞佛法而去除你的分別執著,這就是不落言語、不落文字,講過了,是現在把它合會起來看。所以真心不在別處,就在大家日用平常當中,就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這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大家都做過三時繫念,但向塵中了自心,塵是不是自心?塵中有自心?你把微塵剖析看看,又掉到話裡面去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塵中啊,塵中有自心,告訴我們這塵中,全體的塵都是你的心所現的,因為沒有心就沒有塵,大乘佛法講的,萬法唯心。若沒有心,塵誰來感知?心跟塵是一體的。一體的,但是塵不是心,心無塵。就如同一切世界依虛空而住,虛空就比喻做我們的佛性,虛空是不是一切世界呀?不即不離呀,不可說它是,也不可說它不是,如果說它不是一切世界,那就不能說虛空遍滿世界。如果說它是,世界是有相,空是無相,所以真如本性亦復如是。這裡講的不即不離呀,說到體,就離一切相,不即;說到相用呢,即一切法,不離。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離開一切虛妄相,即故無所不相,每一樣都是。我們在這裡能會得嗎?這是道理呀,這是大家本來的樣子呀,真如本性是這樣子呀。祖師常講,赤裸裸的,就在日用平常,眼見色、耳聞聲都是佛性,都是真如呀。但是眾生就是見相生心,起了一個妄念,《起信論》講,這世間的一切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離開了這個妄想,這個妄念,還有沒有境界呀?什麼境界?妄境,妄心就是妄念,所對的叫妄境,離開了妄心,這境界當下就變成了我們講的常寂光淨土,講的實報莊嚴土呀。實報莊嚴土,是解脫煩惱以後顯現的,你要是說離開妄念,那就沒有境界了,那麼我們就不用到極樂世界去了,因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建不成,斷滅呀。極樂世界就是境界。用四個字好懂,真善妙色,這就是淨土呀,就是唯心呀。什麼叫唯心淨土?心淨佛土淨。所以我們現前心不清淨,國土就不淨,你掃的再乾淨還是不淨。常常有人比喻,你的住的環境,就是你心所現,沒錯!那愚人呢,就去把環境打掃乾淨,就以為心清淨了?有一點清淨,還是著在相上,這是要告訴我們,境從心生,要我們淨,打掃的時候,淨心呀,不是把地擦乾淨、掃乾淨,你心就淨了,那還是染淨呀,還是有染淨二相呀。真性不屬染,不屬淨。在染不染,在淨不淨,這是真實純一清淨,所以叫純淨純善,這個是心性,這個是佛性。大家學佛,無論你是學哪一部經,聽哪一位法師大德講經,都要往這裡去作理解呀。無論是什麼宗派,你是淨宗也好,是禪宗也好,學戒也好,學密也好,要消歸自性,這個重要,不然呢,就叫心外求法。什麼叫心外?沒有一法離心外,但是為什麼有外呢?有外就有內,那就有什麼?有妄心有妄境。求法呀,心外求法,就這樣求的,這就是妄想呀。實際上,沒有一法離心之外。可是我們現在就誤認為,有境與心相對,這就是心外求法。大家不要想說,講這麼深的道理要幹什麼?就五戒十善持好,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就好了。告訴你們,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教這一門課。你們先修,上個先修班,免得去那裡呀,聽不懂,一直去問佛,到時候被罵呀,為什麼在娑婆不好好學,來這裡打擾啊?先學,學這個有好處。那五戒十善做好了,念佛信願持名,確實可以往生。但是呢,佛法講得更實際、更貼切。我們常講的修學淨土,不是專求、不是只有臨終要往生的這件事情,現前你的煩惱就要解決,那你要解決煩惱,五戒十善可以,但是你要解決你的根本煩惱,煩惱的起處,你要懂大乘實相。五戒十善,打拳那叫拳架,有那個招數,這個心性叫內功、內學,心轉境界就轉,知道一切法本自空寂,本自離相,心性是這樣,那還要不要造作罪業啊?都離相了還要造作罪業?非但惡不造、善也不造。這離煩惱,碰到事情,你就能迴光返照,為什麼我會起煩惱,碰到事情唉呀心有所對,有事可對生煩惱,自性無所對。現在我違背佛性趕快回頭,就這一念覺悟就回頭了,所以啊,講這個心性啊,絕對不是高談闊論,很多人啊!真的是,剛剛講的無論是在家或是出家,他都以為啊談說心性這是不切實際,你要是有這個錯誤的觀念要趕快懺悔,為什?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要到極樂世界去,你要謗大乘法,而且還不知道自己謗,那要小心可能不會往生,為什麼?阿彌陀佛不會接一個不想要明心見性的人,因為去那邊他就是給你上這一門課,他接一個根本就不想成佛的人,那他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成佛就是明心見性,你去看觀經,對於心性雖然不明也不謗大乘,不懂那也就算了,還要出來說,講實相不切實際,那就不對了,念佛頂多最多讓你得個事一心不亂,其實也沒有,為什麼?心裡有分別啊,阿羅漢沒有這些分別想,什麼是不切實際?什麼實際?切於實際?阿羅漢沒有這個想法,無妄想。這個要清楚,心性非常的重要,這是啊人格,佛格。所以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需要緣來顯發,透過因緣,法華經講的,「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講一乘法這是勾起衆生本具的佛種,給這個佛種施肥啊、澆水啊!它才會發芽,所以呢我們要流通正法,流通大乘佛法,讓眾生能夠有機會來聽聞大乘,聽聞這個一乘了義,聽聞淨土法門,這很重要,不要障礙人家聽經聞法,不要障礙法寶流通,罪過無量。人家來請法寶你到處給他設限,到處障礙,害怕他沒有看而不給他,他沒有看那是他的事情,請回去也許家人有緣,人家看,學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把他這個緣給斷掉,那是什麼罪啊?斷眾生法身慧命,罪過無邊,五戒十善你做得再好,罪消不掉,而且還要加一條愚痴,為什麼?你不自覺,你沒有覺察。現在法律規定小孩都有受教權,佛門,佛教誡我們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權利,都能成佛啊!他現在要來聽經聞法、要請法寶,卻被你的邪知邪見給障礙住了,那你違背佛陀的教誡,佛啊我們稱為法王,你跟法王抗旨,諸天善神都不會擁護你,不同流啊,諸天善神、你看無量壽經,你去看各個大乘經典,無論是善神、惡鬼、惡神都發願流佈正法,你障礙正法流通,你跟天地鬼神,無論是善神、惡神都結無量的惡緣,你說業怎麼能消,超度有用嗎?不超還好,一超,這個人障礙佛法流通,正好找你麻煩,我是講真的喔,所以不要去給人家請法寶設限,我們師父做非常好的榜樣,人家要請,要多少給多少,給到沒有了,沒有了就沒有了,緣就到這樣為止了,隨緣了,真的啊,請回去人家問師父說他不看怎麼辦?師父說不看,他哪一天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他會看,別人會看。我們就有很多同修他是因為拿到親戚給他的書,一本書轉變一生啊!好書。佛書呢?一本書永脫輪迴,你要是障礙住,你要是這個心裡起邪見,障礙人家聽經聞法,你要障多少人的慧命,有一些同修剛開始想請大經大論,給他請啊沒有關係,有就給啊,這是智慧啊,初學就想看大經大論,他有這個根機啊,就像我們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小時候不會講話,有一天五歲,媽媽帶他到道場去,他開口了說話了,問他媽媽那個是什麼?手指著佛像,他媽媽跟他說那是佛,他說:與人無異,我亦當作佛。這麼小,善根,後來我們現在講的臨濟子孫滿天下。那要是起一念惡心障礙他,障礙他學法,障礙他出家,那你看罪過無邊。所以要知道,你不能夠說為了一、兩個人,蹧蹋正法,蹧蹋法寶,去忽略了真正想聞法的人,去忽略了眾生的法身慧命。我們甚至有老同修當初怎麼樣接觸到正法?買到師父的錄音帶。民國七十幾年一套賣將近一萬塊台幣,他買下去了,就是無量壽經二次宣講,將近一萬,就一輩子念佛到現在,非常得師父器重,他是這個緣,你說當初賣他的有沒有功德?有功德。所以人家跟我們師父講,有人拿法寶去賣,沒關係,買得到也是他的緣,我們就是免費結緣,心量大不一樣,要學師父這種心量,不要自己想,心量越來越大,福報就越來越大,從早期華藏圖書館這麼小的一個地方,比我們這裡還小很多,剛開始的時候我去過,非常的小,後來慢慢擴大到現在,到全世界去。剛開始印的書也很有限,到現在師父能印龍藏跟大眾結緣,越布施福報越大,尤其是法布施,你讓人家聞法開慧,你修行的智慧、道力都會提升,這是因果,要相信因果。你要相反的,障礙人家聞法,你的德業越來越損,講的不好聽一點,業障一天會比一天的重,這個要注意,很重要。就像教育,再好的教育體制下都會有壞學生,我們能因為有壞學生,就不辦教育嗎?那這叫因噎廢食。佛法流通也是如此,總會有一些人在裡面想要從中謀利,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少部分的人,而去限制大多數人學佛的利益,真的只有極少數,所以要清楚要明白,這個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有智慧,這才是智慧,流通正法,能把佛法揚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大智大慧。你說釋迦牟尼佛僧團底下有沒有不好的比丘?有呀。那佛還要不要收徒弟?釋迦牟尼佛要是心量像我們這麼小,他看到幾個徒弟不聽話,好了,他生氣了不說法了,其實像舍利弗、目犍連這些都還有煩惱習氣,佛看得到,只有佛一個人沒有呀,那他還要不要說法,佛看菩薩也是煩惱習氣,也是妄想無明,看眾生那更多了。那會不會因為眾生有煩惱,他就不說法?更要說。會不會因為眾生拿著我們法寶去賣,我們就不印呢?更要印。這是真的,不要給人家設限制,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罪業佛來都說不完,真的是這樣子。那麼我們看第四條,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也不即也不離,不得已加個名字,強名,牽強、勉強,叫做實相,事實真相,實際上連事實真相都道不得,因為真跟妄又相對了,實相跟假相又相對了,我們眾生迷在自己妄心變的假相當中,說個實相給我們聽,這個心性,我們的真如佛性,真如法性如同海中的鹹味,上一次口誤講成鹽,鹹,你看不到,嚐起來就是有,用現代話的比喻那更好懂了,紫外線、紅外線充斥著,看不到,有沒有?有。還有一個比喻,現代的無線網路,電波都充滿了,就像我們心性充滿了,可是我們看不到,一旦緣成熟與它相應,電腦拿來了跟它相應,就可以上網了。所以不能說看不到就沒有,真如本性就像這個電波一樣,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是真如,說不得,用言語說不得,用腦筋想,想得到嗎?我們再想總是有一物呀,它是如何如何,又是什麼樣子,想不到。南嶽禪師講的: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祖師大德、佛菩薩善巧方便開示我們,它不屬於有,那我們心裡就說,不屬有那是空,也不屬於空,那好,就生出不是空也不是有的觀念,那總該是了吧,也不是。空有也不是,空有雙合雙融,同時顯現,是不是?也不是。烘雲托月,四句百非呀!這四句百非門做什麼?息我們的妄見用。把我們有無同異、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非有無、非亦有無、有無俱相,通通給你去掉,真性你就明白了,不難哪!明白之後要幹什麼?要起修啊!但是大家聽經都是從文字上解得,沒有道力,你可以從這裡有個概念,境界上要去體會、要去悟入,這有道力,這很重要!悟了以後你來念佛、來起修,那很好修,煩惱就很好斷,為什麼?你知道本來沒有這一回事啊!現在還起什麼心,還隨妄嗎?那就不隨了嘛!不隨妄!妄就自平。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不是把妄滅除啊!妄不用滅,既然說它是虛妄,如同虛空花,虛空有花,把花滅除,那何必呢!空本無花,這樣瞭解就好了,知道就好了,體會到就可以,心不隨它,那本自虛妄的,就是這樣子去用功。那念佛的,你要怎麼安住?心一隨妄,提起一句佛號,就這樣念下去,不隨它,不要跟著它去,跟著它跑,這樣久而久之啊!功純啊!你的業就淨,清淨的淨。功夫純熟了,你的業就清淨,染業就轉成淨因,妄消!真性就顯現,就看我們肯不肯念,肯不肯用功。但是你要不來道場練習,那也不行!要把握時間,沒有機會來,在家裡不要放逸。說不要放逸啊!只能勸一勸,都是放逸。什麼叫放逸呢?一下這個事,一下腦筋又打那個妄想,一下又打這個妄想,想要做什麼,又想要幹什麼,這就放逸。好了!等到你妄想打完了,要來打坐了,坐上去就開始想啊,怎麼那麼久啊!又開始起妄想:修行一定要在那裡打坐嗎?不用啊!到處隨緣就可以了。煩惱沒有去掉到處都不自在,不能到處隨緣哪!有人說:自然就好啊!我們現在就是不自然,真正自然就像佛這樣,自然啊!天真佛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最自然,你要真正要隨緣,要得自在,那要透過一段時間的熏修,修行啊!不可能沒有過程,你要躐等,不會有成就,想說我經聽一聽,看個幾頁書,到道場做一點義工,一天就念個幾聲佛號,然後對於自己不在意的事情都放下,對於在意的事情都不知道自己在在意,臨終想要到極樂世界去,那做不到。現在的學佛人,放下都是放下自己不在意的,在意的呢?執著的呢?罣礙的呢?放不下,不想放,聽到人家說:「學佛要孝順父母,要家庭先顧好」,好了!大有理由回家貪戀世間,不到道場用功,不來修行,很多人就這樣錯會,要知道那是自己心裡面放不下。佛法講的孝順,講的和睦,建立在什麼?離煩惱的基礎上,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不是世間那個情情愛愛的,那個不是啊!建立在離煩惱的基礎上,你要煩惱真的離了,講一句真話,你在情愛裡面你就得自在,你在一切時處都自在,這個是真實功夫啊!可是要先離煩惱,煩惱要是不離,聽到說學佛要先照顧家裡,照顧是好聽哪!就是要回去罣礙,要回家執著,可以光明正大的執著,光明正大的罣礙,光明正大的起煩惱,光明正大的不來道場修行。同修要是勸你,要來用功哦!你說:「師父講的呀,家裡要先顧好」,他明明就是這一個小時坐在那裡,腿痠腿麻他忍不過,就拿這個做理由,念佛念下去就心煩意亂,定不住,就用這個做藉口。修行要講真話,但是一講真話,大家都不來,不願意學,不願意修。要想明心見性,沒有熏習佛法怎麼可能?雖然說自性是本具啊!本來清淨的。華嚴宗宗密大師講:「知冰是水呀!猶賴湯汁以消融,悟妄即真,尚藉佛慧而熏鍊」,悟了全妄是真,都還要再來熏習佛法,何況是我們根本沒悟,那怎麼能不熏習呢?還拿著這個世間法當藉口,那只有一個果報,永遠輪迴,永遠在生死裡面,出不來了。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很清楚,我們講座略舉一、二而已。大家的妄想要能自己覺察,我們看下一段,第五段,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這是結歸到無量壽經來,顯示極樂世界的國土乃至佛、菩薩,我們講的依報跟正報,一一啊,都是稱真如法界,都是從清淨心所顯現的,那麼顯現出來的清淨相,清淨的作用,收於一法句中,一法句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都收在這裡面,所以叫略說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阿彌陀佛有一個名號叫無量清淨平等覺,所以呢也可以說為啊是清淨句,這一句佛號能夠盡除你的妄想,盡除你的分別、執著,盡除啊你的無明,所以說它是清淨句,為什麼它能淨呢?因為它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是我們的本性,真實就不假啊!智慧就不闇啊,不蒙昧啊,無為就不屬有為,法身就不屬於這個肉身啊,不能算是肉身,不能算是這個業報身,我們講業報身啊,所以呢,它能淨,能夠除斷一切的煩惱,所以這個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這總持陀羅尼,大家心裡面就會想我要是,現代科技發達,要是能夠吃個藥丸,吃下去什麼都懂啦,什麼困難都解決了,那該有多好,不用等它發明,這裡就有,念佛我們稱為阿伽陀藥,不死藥,怎麼不死啊?真性不死,念下去就跟六祖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你們想要的就都得到,不用等科學家發明,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以前就有了,所以佛教比較進步,念這個佛號下去,那不一樣,真的不是其它的法門所能比較,而且千經萬論共同指歸,可見它的重要性,那麼帶說淨土的經典,附帶說的淨土經典,在大藏經裡面有兩百多種,可見啊,念佛的重要性,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常常的宣說,所以我們今天遇到,真的要像祖師大德所說的一樣,保此一行,萬牛莫挽矣。誰來勸都不動心,它說的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事就是事相,理就是我們的理性,就是法性也就是我們的心,心跟境沒有障礙,這「一真法界」,這一真法界在那兒呢?你要說它超出十法界外,可以,因為它體本自空寂,你要說它含容十虛,十方虛空也可以,就在十法界中,都沒有問題,這是事理無礙,這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這就是事事無礙,見到事就是見理,事相上全體就是佛性,沒有染淨、對待的差別,在對待當中還是沒有差別,真正的平等、真正的清淨,當相即道,相就是清淨,圓覺經講的:地獄天宮同為淨土,這是當相即道,道就是什麼?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什麼呢?就是空的意思,心裡要是有一物就不空,有一物要生煩惱了,那就不清淨,所以當相即道,道就是清淨。極樂世界種種的依正莊嚴,每一様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每一様無論是有情無情,都是從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顯現的,那麼我們現在這裡是不是,說實話也是,但是呢,眾生不了達什麼是法身,所以呢勸修淨土法門,托他佛以顯自性,藉由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讓我們反熏、反觀,原來我的心就是這樣子,禪宗常講本地風光,本地風光什麼樣呢?無量壽經打開來看看就知道,那就是本地風光,顯密圓融,這是真正的清淨。每一樣、一一皆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這世間一切法都是以實相為體,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不會說極樂世界是依實相,娑婆不依,沒有這種事,一真一切真,一空一切空,不會說極樂世界不空,娑婆空,這是講真實理體上來看,空不是斷滅空,要說清楚,不屬斷滅,空是講它的無自性、無體、不實,所以說為空,就如同大家夢中的境界,夢是空,不實的,這個比喻大家很容易明白,因為不用加以解釋就知道作夢不會是真的,從心所現的,證明這一部經是以實相為體,每一部經都是,極樂世界也是,這個要知道沒有差別,所以說是本經的體性也是一切法的體性,這個我們要清楚。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5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一頁,第一行,實相離言說,南嶽云:「說似一物即不中」。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這個是本經體性的第二第二小段,那麼體性就是講的諸法實相,那麼諸法實相就在大家眼前,可是呢!看不到,為什麼看不到?見不到,其實不是不見、不是不聞啦,是我們墮在迷情當中,所以呢,不自覺知,墮在迷情裡面,那麼實相在迷情份上,說不得,所以呢,說不可說,離言說相,起信論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個是起信論講的,那這言說就是凡情、意識,不能夠測度,那麼,它確實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是我們不識得它,被自己的虛妄的妄想所轉,被自己的妄想給牽纏住,所以才說日用平常而不自知,這個就是凡夫,古德還有一個比喻:實相是什麼呢?實相是什麼?比喻海中的鹹味,海裡面的鹹味,有,但是你卻沒有辦法,可感覺得到它的鹹,沒有辦法在古代沒有辦法把它分別出來、獨立出來,現代可以,鹹味,海中的鹹味,它離不開水,這古德的比喻,所以在講啊,全妄是真,覺悟份上全妄是真,迷呢全真成妄,本來是真心,本來是不生不滅,翻然成妄,所以不見不聞,我們古德就用這個比喻,心性不是沒有,如同海中的鹹味一樣,這個比喻很好,很容易就體會,那麼這裡說的離言說,既然離言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不是不可說嘛,為什麼還說,法華經講的: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言語說不到講不得,起心便錯,動念即乖,下面那一句: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這緣不失體啊,順寂則萬有恆興,就是這個道理,方便什麼叫方便呢,引你入真實,所以經典啦所說的法,叫烘雲托月,那只說旁邊,讓你領會到中間,那是大家有看過一些猜謎,大概是這樣子,讓你領會,不是這裡也不是那裡,那你就會想到中間的意思,所以經典啊說空說有,都只是接引邊事,什麼是接引邊事?接眾用的,你要是定執佛法是因緣論,佛法是自然論,佛法說諸法因緣生,佛法說性空,定執一說,那你見不了性,要知道這些言辭,都只是為了去除執著,佛說諸法空為除諸有故,就是我們這裡要講的道理,跟你說法空破你著有,可是有一部份的人錯解,以為諸法皆空不用修行,那就是偈頌下面要說的:若復住於空,著於空,諸佛不能度,跟你說空著空,撥無因果,那就壞了,不會沒有因果,因為你還墮在有上,即使大修行人,他也不失因果,不昧因果,在果報裡面受,受這個酬償,酬償業報,不起煩惱,因果對他來說拘束不得,但是會不會沒有呢,不會,他有這個現象,你有這個作用,你有這個造作,他就有這個現象,所以不是說空就沒有因果,所以佛講空,破我們著有,那現在人看到空,空不了,越破他空越著有,叫他放下抓得越緊,這就是問題啦,因為啊他認為有一物可放,有一物可放,心中就有一物,那怎麼放,所以大乘經教講的空啊,講的是什麼:是本空啊,徹底的空寂,本來無一物,這個是大乘講的,確實本來無一物,這是講自性的體,方便說啊,怕你們掉到空裡面去了,說體是空的好了,要講實話,一空一切空,正在用時不妨礙空,就像諸佛菩薩度眾生,心空不空?空啊!有沒有執著,沒有,有沒有煩惱?沒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大禪定,住在生死是凡夫,住在涅槃呢住空,是二乘,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菩薩,這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那更高明,生死跟涅槃是一,沒有分開啊,所以啊,這種境界,凡夫--我們啊言語說不到,心裡要想想不到,不可思不可議,為什麼呢?我們啊總是墮在兩邊啦,有無這兩邊啊,有無又出現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非有無、非亦有無,這麼多啊,妄想分別,這都是墮在言詮之中,但是你要悟心,從這個四句百非門,你要體會到什麼是佛性,那這個四句百非變成功德,那就像一把利劍,你要使不好啊,傷到自己,用得得當用得恰當,可以除煩惱見真如,所以,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講到,四句絕其攀緣,百非息其增減,那是會用心,會用它的,不墮在言語文字上的人,他會用,著在境界上、著在名字上那就不會用,所以這裡講的實相離言說,就法體上來講的,凡夫的這個言語達不到,因為凡夫是迷了真心本性以後,起的這個虛妄的作用,叫妄用、染用,染淨雖然是不二啊,作用不一樣,同樣都是波浪啊,大浪、小浪力量就不一樣,大浪跟小浪都是水啊,性是一樣,眾生性跟佛性完全相同,眾生是染啊,如來是淨,所以用上就不同,楞嚴講的性中相知,用中相背,性是完全相同的,我們不能說凡夫跟諸佛不一樣,性德是一樣,凡夫起煩惱,諸佛如來煩惱即菩提,那不一樣啊,我們也知道煩惱就是菩提啊,你知道啊,但是煩惱現前的時候還是煩惱,還是顛倒啊,心還是隨境轉啊,跟佛就不一樣啊,如來有斷德,我們凡夫只具性德,性德是什麼?大家都有啊,佛性,如來有斷德,斷除煩惱,這個不一樣,不同,所以呢,實相離開言說,你言語達不到,你心要攀緣緣不到,攀不到,那麼離開言語、離開境界有實相嗎?華嚴法界觀裡面講的,事依理成,理由事顯,事相上就是境界,理上就是實相啊,就是心性啊,理事不二啊,理事交參,交參就是什麼?互融的意思,互融各各獨立互相不壞,交參,這理事無礙觀,知道了這個理,事就是理,所以一一事無不隨理,週遍十方,互融無礙,成事事無礙觀門,這是諸法實相,那麼,我們本來的境界就是如此,為什麼現前這麼多障礙,心著有啊!空不了啊!所以華嚴宗教你真空觀啊,會相歸性,明空即色,讓我們知道性相不二,再來性相圓融,理事觀,再來相就是性,事事觀,事事無礙觀.大家會覺得我們講這些好像很不切實際,那是大家認妄為真,認這個世間的人事物為實有,所以聽到祖師大德,聽到佛菩薩跟我們講這些大道理,真的是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而且這個道理雖慧莫能了,你是世間絕頂聰明的人,要是沒有經過佛菩薩給你開示,你也沒有辦法瞭解,這是人生的大道理,做佛的道理,你要是能明白了,你這一生做佛絕對可以,這個是佛教的基礎,佛教的基礎在不在於這個人天呢,不在,人天是有相,人天的基礎難道建立在三惡道嗎?先造三惡道,再來一層一層的翻上,不是啊,為什麼淨土法門能夠橫超三界逕登四土,就是依的這個實相理體,所以本經要是不依實相而說,那叫波旬說,阿彌陀佛再大的慈悲、再高的智慧也沒有辦法令眾生頓超三界,也沒有辦法令眾生稱名一念越三祇,沒有辦法,所以明白本經的體性非常的重要,說實話這段你要懂啦你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不是沒事,後面還有啊,十門開啟你開到第二門,要了解本經的宗趣,悟後起修,知道這個方便力用,所以一般學淨土法門,就只在..只是在事相上持名,當然能夠老實確實很好,問題就是錯在不老實,不但不老實,又不想看經典,還要自己想,那就顛倒了,對於諸法實相不能明白,放不下,這一生學佛結個好緣,種點善因,來生去哪?不知道去那裡?所以佛教的基礎在於實相,誰要是離開這個說法是波旬說,佛告訴我們離經一字即為魔說,再有名氣都一樣!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終的最重要的依止,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我們本性的光明智慧,就是這裡講的實相,就是般若智照,用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智就是般若智,從心性起作用,我們依如如智反照反薰,觀世音菩薩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叫反薰薰自性,性成無上道,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就是我們本來的佛性,反聞聞自性是不是耳朵倒過來聽裡面的聲音?內外二相熾然成立,不會見性,而是從耳根圓通章是從耳門圓照三昧,怎麼圓照呢?在這裡會入佛性,知道我們心性具圓通常,圓就是周聽十方沒有障礙,通就是不會被東西給阻隔,常就是無論寤寐它都恆常在聽,就像這裡的眾生耳根特別利.這裡舉耳根耳朵這邊,你睡覺的時候也在聽,人家叫你你還是聽得到,沒有因為睡覺了耳根就沒有了別,所以證明此方的眾生耳根最利,你看那個小狗,睡著了走過去馬上醒來,耳根很利,所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從這裡去體會,悟了以後不要散亂,悟心容易,但是呢持心難啦,要能夠保任保持啊,所謂守本真心,常住不滅,這個大家做不到,無量義經講啊:「菩薩悟心以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義經講的,要了解心性,文字上解得者道力很弱,境界一來就迷了,但是我們根鈍障重,透過文字,從文字裡面呢體會到以後,在現實生活當中你要去悟心,要去覺照,不要以為文字懂了就好啊,什麼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這些葛藤啊,「理與事非一即是非異故,非異即是非一故啊」,這都是葛藤啊,我們現前當中如何是理,如何是事?理事如何不二,我們能不能觀察的出來?從境界會得者道力壯,有道力,所以學佛的基礎,弘一大師說啊在華嚴經.佛教的佛學概論是什麼呢?是宗鏡錄啊,永明大師的宗鏡錄,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是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是佛學基礎,裡面講的是什麼呢?就是心性而已啊,這個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六度萬行都是虛設啊!何況人天.現代的人以為做個好事,修點人天福報,就能了生死,五祖弘忍禪師告訴六祖,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在六祖壇經裡面講的,福報不能救,那五戒十善還要不要呢?還要,因為你要不學那就更救不了,只是說我們不要搞錯了,以為這樣子就行,停滯不前,那就不對,不要聽了我講經,聽錯了,說那個悟顯法師說不用學五戒十善,我沒有說啊,是說不要只是這個樣子,心境要再提升上來,你要知道諸法實相,底下是南嶽懷讓禪師參六祖,這也是在壇經裡面,六祖問他:什麼物啊、怎麼來啊,他參六祖,這句話的白話,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你是什麼東西啊,從那裡來,南嶽懷讓禪師他就講啊,說似一物即不中,說我如果是一物,不中啊,說不準啊,就不正確啊,因為自性不屬一物,就像水啊,你說水是什麼形狀?在圓則圓在方則方,心性也是這樣子啊,在三惡道眾生造業,一樣啊,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法身還是法身,現五道之形,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這五道,法身還是法身,但是它能現五道之形,那麼不妨呢也現佛身滿十方界,所以如來的境界不可思議,叫做一身復現剎塵身,普賢行願品講的,一身能現剎塵身,身是什麼身?法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這三身是一體的,不要把它分開,就用上,差別用上分開來講,就實際上,當然是一體的,我們常講體相用三大,體就是本質,相就是形相,用就是它的作用,像你們坐的椅子,本質是什麼?木頭做的,體啊,相是什麼?椅子的相,用是什麼呢?拿來坐的,分析起來好像有三個,實際上就是一個,真性本性,真如本性亦復如是,無論是離言說相或是方便力為五比丘說,都只是為破執著而已,顯的都是自性,有說跟無說都是心,我們要是認為是兩邊是二法,那是我們不了解,所以南嶽大師,他說似一物即不中,不可說是一物,心性不是一物,那我們現在聽了又落在文字上,知道有一個心它不是一物,跟我不相干,眾生一不小心掉到文字相裡面去,心性是一物,知道心性非一物,曉得,可是在我們這一分理解上,解成一物呢!這一物非一物,你們去想想,還是你們根器很好啊,沒有這樣解啊,所以啊,這就是讓大家反觀看看,是不是一不小心就掉到名相裡面去,這就是口談般若,心戀娑婆,說來句句空,行時步步有,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是不是把心性解成一物,這一段確實比較深比較難,講的人不好講,聽的人也不好懂,尤其又有初學的同修,聽起來就很累,很吃力,但是要有耐心,這是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這個根基,你要怎麼到極樂世界去,你自性清淨莊嚴顯現不出來,這很重要啊,底下它說: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言說只是為了要讓你因指見月,如同指標(路標),你看到路標了,你以為這個路標就是目的地,那你就搞錯了,經典就像指路標一樣,楞嚴經講的因指見月,跟你們說月亮在那裡啊,順著這個手去看月亮,不可以把手當做是月亮,如果你把手當做是月亮,那就是著在文字上,心中有一法就是有言說相,就有心緣相,剛才講的那個就是心緣相啊,心性是,不是屬於任何一物,我知道,心有所緣,心緣相,要是掉在心性是空的,定說是空,心性是有的,因緣所生,墮在這個言說相,墮在名字相,什麼名字相啊,有人講啊,拿圓覺經,從圓覺流出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好啦圓覺是最根本,真如菩提涅槃是從它那裡出來的,著在名字相上,要記住從圓覺流,既然說流那表示菩提涅槃也如同水,水這個支脈不一樣,濕性是一如,圓覺是不是菩提?是啊,是不是涅槃?是啊,在作用上,不一樣啊,在表法上,不一樣啊,所說的是一個道理,著在名字相上,所以但有言說,皆無實義。那麼確實自性說不得,說不得,因為你一說就動念,不落在這個凡情的言說,凡夫的言說相,佛菩薩能不能說呢,說而無說,只是為了顯示本有而已,所以那個須菩提在用功,那麼憍尸迦尊者經過,尊者善說般若,須菩提說我沒有講啊,忉利天王說:尊者無說,我亦無聞,故名善說般若,佛告訴我們這些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知道一切法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像藥一樣,我們講經舉了很多比喻,就像藥,藥是拿來除病,最後是藥病俱亡,我們現前有言說,佛教我們不要言說,等到你又墮在離言說相嘛~好了,佛就告訴你,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從空出假起用,為了的是顯發我們性德而已,好,這個這一小段大概就這樣子講過去,因為道理很深,不屬有不屬空,好了,心裡面就想到底是什麼?心就想緣一物,心緣相又現前了,又在攀緣,所以為什麼禪宗說我們教下講經,葛藤啦,牽纏不息,就是把我們這裡把足跡掃掉了,你在沙灘上把足跡掃掉了,又落拂跡,有沒有?有沒有這個經驗?去沙灘玩把腳印擦掉了,又落掃..又落痕跡了,還是落痕,所以這個講經啊確實不好講,跟你說空就掉到有那裡去,掉到空那裡去,跟你說有,不是有,執空,不是空,執有,跟你空有兩邊都不是,又在找到底是什麼?這心就是妄心攀緣不息,顛倒怎麼來的,從這一念開始顛倒,所以為什麼我們一直在講、一直在提倡,不要去打聽人家的是非,不要探聽人事,為什麼?攀緣心,不要探聽,攀緣喜歡看報紙,攀緣,喜歡看電視,攀緣,就是我們剛講的,不是緣這個就是緣那個,所以佛在楞嚴經上告訴阿難,他說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用攀緣心在聽佛法,不得法性你見不了性,為什麼要透過念佛,息息念忘慮,不用求真,唯須息見,真的就是這樣,我們看下一段,第三段,圓覺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是第三段,大家都想要懂啊,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什麼見呢?剛才講的攀緣心,也許你們都不知道自己在攀緣,所以一個人要能夠祖師大德講的: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得力處,一個修行人看到自己滿身的過失,不是看別人啊,不是往外看啊,往外看是攀緣,所以要能知道自己是在攀緣,自己是在顛倒啊,這很重要,這要能覺察,圓覺經講的:「諸幻盡滅,覺心不動」。這是普賢菩薩章,普賢菩薩問佛,既然身心都如幻,誰來修行,什麼都假的,就像有人在問:大家都學佛了社會怎麼會進步,要知道學了佛社會才會進步,才會和諧,幻滅呢?覺心才會顯現,不是說滅幻之後就不覺,沒有作用,覺是覺知,這覺知不墮在迷,不墮在迷情上面,所以覺心不動啊,它這不動不是對於動靜兩邊對顯,不是啊,法爾如是,故名不動,本來就如此,不動呢說它的根性不改,如同金子金性不壞,但是要除幻啊,要剔除雜質,這就很重要,那麼下面說:「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跟上面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是完全一樣,幻滅,一切法都是虛幻的,你識了一切法都是虛幻的,幻滅,是不是滅法?不是滅法!維摩詰經上講的:「但除其病,不除其法」。這個要知道,所以為什麼我常講:放下啊,知道一切法空,心要沒有煩惱才叫放下,透過事相上來做助緣,透過事相做助緣,等到心空呢?就起作用了,就像人家問彌勒菩薩,布袋和尚,問他什麼是佛法?布袋一放!這個人懂,他又問:放下後如何?拿起來走了,起用啊,所以放下跟提起,講到究竟,完全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眾生就是錯在放不下,幻滅滅不了,所以這個非幻這覺心顯不出來,錯在那裡,見解太多,我執我見,思想太多,想法太多,看法太多,走到那都認為人家要來配合我,人家要在意我的想法,在意我的覺受,見解不除,看經看成知見,什麼叫知見呢?拿來跟人家誇口啊,炫耀啊,搞名聞利養,知見啊,知見很多啊,男眾有男眾的知見,女眾有女眾的知見,都是落在煩惱上啊,總的來說,念念不忘這個我,以為真的有我,不知道法性真我,認妄我為我,六塵緣影以為心,六根攀緣六塵謝落的這個影子,我們把它當做是我們的心在感覺,就像我們在看一樣東西,六根還是攀緣色塵,眼根攀緣色塵,看到心裡面知道我看到什麼,以為這個是心,如果這個是心,你再看別的東西,你心不就變來變去,這會變的不是心,不是真如,我們卻把這個會變的,一下看到這個,一下看到那個,當做是我們的心,所以就苦惱啊,這件事情來完了,起煩惱了,好了事情過了,再下一件事情再來一樣,六根又對六塵,不識本心,又煩惱,又苦啊,就是為什麼有人一輩子想:我都在苦,因為你一輩子都在攀緣,講不好聽一點,你一輩子都在顛倒,認妄為真,所以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才是真正離苦得樂,就是依這個大乘,這才能離苦啊,不然要怎麼離,很多人碰到問題了,跑去唱歌喝酒,製造另外一個苦惱出現,講得淺白一點:以苦捨苦,當然這句話以苦捨苦沒有這麼淺,世間人把這個飲酒作樂當做是一種消除煩惱的方式,去散散心,就是讓心去緣別的東西,叫散心,對於這個攀緣心不息啊,這個境界一滅,回到家來了苦惱又現前,煩惱又來了,所以為什麼說:「但除其病,不除其法」。病在那裡呢?病根要抓到啊,攀緣心,這裡講的知見啊,現這個我執攀緣,為什麼常剛講的,不要去探聽人家的是非,不要探聽人事,這個人住那啊?那個人住那啊?他家發生什麼事?攀緣,你一直這樣攀緣,碰到什麼事情你必然起煩惱,而且我告訴你,你現在就在煩惱,而且你還自己不知道,楞嚴經講的佛講的:「愚癡至極,可憐憫者」。愚癡至極,用白話講笨到極處,無知到了極處,釋迦牟尼佛說的,真正修行的話不好聽啊,但是我們聽進去,對我們有莫大的受益,我們不是要升了座要來教訓人,其實講經呢,最實在的教訓自己、鞭策自己,這一座經講下來,一本經講下來,誰是當機呢,講經的人當機每一會都沒有缺,你們可能還會缺,我沒有缺,我得最大的利益,這是真的,這樣我才能諸幻盡滅覺心不動,所以你們聽經不要缺席,說實話你們緣沒有我好,那倒是真的,多多諸世事,古德講啊,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不好聽的話,為什麼不好聽?我相又來,有沒有發現,我見又現前,剛才才說好我發心要息見,除這個我,馬上一聽到,法師你怎麼這樣講,怎麼這個法師這麼傲慢,到處教訓人,這就是有沒有看到我執現前,我相現前,那就是這個是什麼,幻法你就滅不了啦,虛妄的我你就滅不了,我的面子,面子是什麼,是一個虛幻,虛幻的一個執著,一個念頭而已,並無實法,把這個虛幻當做真的放不下,每天顧著我的面子,人家怎麼看我怎麼想我,對我又是什麼觀感,抱的這個虛幻的面子,學佛人出去不敢跟人家說我們學佛,學佛難道是很不好的事嗎?怕人家異樣眼光看他,學佛的人不敢念佛,怕人家覺得他很怪,就好像我們念佛的人,就好像一個正常的人走到精神病院裡面去,裡面精神病院的患者都覺得你很怪,就類似像這樣,都說你很消極,他要像他們這樣子才很積極,我們迷失本性了,佛告訴我們,一個形容:心性狂亂,心性狂亂就是現在講的神經有問題,我們大家都是神經病,智慧不足,就是你們常講的智障啊,智慧被什麼障礙住呢?被無明障礙住,被我執障礙住了,被我相障礙住了,被我見障礙住了,透不出來,好像有一點作用,心性好像有一點作用,但不足啊,叫智能不足,你看都是佛都是佛教的用詞,智慧德能不足,不是說話罵你們,不要聽錯了,要知道我們就是這樣,這話要能聽進去,你才真的是像祖師大德講的,見得自己滿身過失,滿身的習氣,滿身的業障,才有一點點在修行,要是修行整天就是講講那裡如何如何,那邊道場的菜比較好吃,去那裡住得怎麼樣,它們的這個寮房幾個人一間,有什麼設備,那你去住飯店就好,你去度假就好,那就不是修行,心還是在攀緣,還是在顛倒,要能明白要能知道,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來廻向。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4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頁,倒數第五行,二、本經體性。這個是十門開啟第二門,十門開啟第一個,明大教興起的因緣,什麼是大教呢?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所說的宗旨。為什麼佛要出興於世?那麼裡面的第二大科,是告訴我們無量壽經的興起因緣。我們簡單的來回顧一下,因為就光一個教起因緣就講了二十幾集,二十幾次,我們一個禮拜講一次也講了半年,所以複習一下,回顧一下。無量壽經之所以興起,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助眾生一生成佛,這是最重要,其餘法門做不到的,無量壽經稱佛名號可以做得到,所以呀這是無量壽經興起的最主要的因緣,為了是要幫助末法垢障深重的眾生,為了是這個因緣。那麼無論是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緣,一部經要出現於世,所說的內容必須有所依據,那麼要依什麼呢?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本經的體性。本經的體性,體呢,就是它的本體,無量壽經依什麼而說的,要是沒有依的話,那就是外道論,或是我們常講的不了義法,現在他們看經典,只是看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在哪裡說,有沒有辦法找出來那個時代背景?這個還不夠!更重要的是,佛依什麼而說,很重要!要是不了解、不明白,那麼學無量壽經會忘本,會只在事相上,沒有辦法契入。所以不光只是這部經的考據,實際上所考據出來的還是生滅法,還是生滅,佛告訴我們經典依什麼?依不生滅而說啊!依我們真如本性而說啊!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的智慧、德相,依這個而說。若是離開我們剛講的實相,那麼這部經就稱為魔說,他所說的不能讓你見性,不能讓你了生死,不能讓你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這就是外道。所以明瞭一經的體性很重要,所以它安排在十門開啟的第二門。第二門,這開啟啊,開我們的慧眼,開我們的道眼,所以用這十門。我們來看第一小段:「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實相者,真實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到這裡是第一行,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所有的經典都依實相而說,什麼叫實相?底下它講:真實相也。就是我們剛講到的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自己跟環境的關係,跟人之間的關係,跟有情無情的關係,那是什麼關係呢?平等一相,這個平等一相不好懂,你看,就光人就好,就光中國,我們講的華夏民族,裡面有多少的不同。南方跟北方的不同,沿海跟內陸就不同,就華夏民族,就這麼多不同,何況是其他的。那麼動物又分好多種,處處不同,有情跟無情的不同,人與非人也不同,人跟天也不同,怎麼會是平等一相呢?這個就是問題啦!我們學佛就是要去證入,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相!舉一個比喻很好懂,譬如作夢,夢中有差別相,夢中何來?心現的,是你的心所現的,所以這些差別相從那來的,心現的,一一差別無不即心,故名平等一相,所有差別現象都是心現的,那心有沒有差別呢?就體來說,本體來說沒有差別,顯出來的相呢?差別,差別就是無差別,同是心體,如同水有波浪,你要離開波浪要找水,找不到,波跟水是一如,那波是水嗎?不是水,為什麼不是呢?波浪是動意,是動的,波動的,水是潤的、是濕的,這動意非濕意故,所以不同,所以不可說同,不可說不同,唯是一心,故名平等一相,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無量壽經,一切的大乘經典都依此而說,再講到最究竟的,一切小乘經典一切外道經典,乃至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的種種差別,都依此心而顯現。圓覺經講得好,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哪一天覺悟了,是平等一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底下佛又講,「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講得這麼明白,現代的科學家,要找人生的真相,釋迦牟尼佛幾句話就講完了,幾句話就道盡,這個是親證的境界,這是實相。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要告訴我們這個,我們念佛也是為了這件事情,我們現在心有分別,本來無分別,現在妄有分別,妄呀,我們認這個妄分別為我,那就叫做眾生,那就是顛倒,那要怎麼除呢?是不是我想覺悟就行,這是初發心,那還要有方法,要有手段啊,你才能夠走出這個迷的境界,就好像我們迷路了,雖然迷路方位不轉,人家指示我們,我們得親自去走,才走得出我們迷失的這個境界,很多人以為悟得本心就好了,知道實相是這樣就可以了,這樣不行啊!為什麼學禪學教到後來都沒有成就,就是因為他以為我悟得本心就可以了,不用再修,也不起觀。他悟得的是什麼?原來的樣子,知道了,就好像知道說自己在迷路,但是呢你叫他走出這個迷宮,不願意走,那能出嗎?不能出,所以不是聽經就好啊,聽一部經要是你不肯修,也沒有用啊,聽十部經不肯修還是沒有用,成就不了,那有人說,那修行是不是與心性相違背啊,心性本無造作、本自圓成。所以有一句話講得好,從性起修,沒有叫你用心外法。法藏大師講,賢首國師就是法藏大師,華嚴宗三祖,他說:「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沒有一法離開你的心外,確實沒一法,你要在心中取捨一法,都是對待,無論是染是淨都是對待,都是迷,所以要從性起修,你以為修行是在心中取一法,不對呀,這法本來是心,不用取,所以為什麼讚歎無量壽經是眾生本具之化儀啊,化儀就是修行的方法,眾生本具,即念即是佛,圓滿頓超不可思議,想都想不到,為什麼呢?一落思議一落思量,你就顛倒啦,你就起妄啊,所以不是明白就不用修啊,這實相平等一相,平等跟差別都是一相,這是真平等,這才徹底,所有大乘經都依此,我們眾生說老實話也依此,無論是迷是覺都是依此心,為什麼叫迷?如來在楞嚴經上講的,他說:「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做同樣一個動作,他是海印發光,我們呢是塵勞先起,一舉心一動念,原是平等一心跟佛完全一樣,為什麼差別差那麼多?一個是悟心,一個是迷心,迷失本來在日用平常而不自知,自己不曉得,自己用的呢,就是,常住真心,不曉得,我們現前我跟大家講,你在用的這個心就是常住真心,可是呢悟不了,現在說的你體會不到,會不得。會得縱然讓你會得,不敢認為本源心地啊,阿難知道本心是什麼樣,他也跟佛講未敢認為本源心地啊,不敢認為我的真心是這個樣子的,不用修,他不敢認為。我們講的是什麼?本心,永嘉大師講,染污即不得,不得染污,染不到,但是大家聽經呢?修證即不無。不無修證,不壞修證。大家聽經要有信心,心要空,要把知見要放下,這叫諦聽。如果沒有信心,即使是佛菩薩再來講經,那也起無明,所以心如果不空,有一物、有法,那就不行,這個體性你契入不了,為什麼?實相啊!無有著相,體是空的,心要是有一物,那就不行,金剛經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我剛才講的,要有信心,要一念,自己的,所緣的,所攀緣的,一總掃卻,唯是一心聽法,這樣就聽得懂,現代的人不一定會聽經,聽成知見啊,聽了不入心,聽是非,聽成八卦,那就麻煩了,把大好的因緣就這樣錯過了,要能夠把握,每一次聽經,就那麼短短的一個小時,一個禮拜就那麼一次,要能把握。釋迦牟尼佛當年為什麼滅度?就是因為眾生看他看習慣了,心就難免生輕慢、生懈怠,想說佛還在,我要有什麼問題我去問一下就解決了,何必在意呢,這種心態不對,這就不把握好好學,我們要是這樣子來學經,像現在的經典得到很容易啊,為什麼成就沒有古德這麼大,人家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講的,我們的後面的對聯,「竭誠自可轉凡心」,心若不誠那沒有辦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滅度,說我要是不這樣滅度啊,大家都,到後來都不會有功夫,佛有能力住世,他不是說假話,因為佛出世滅度,念念為眾生,連死都為眾生,我們說佛死啊,方便說,眾生看到他不存在以為是死,佛不生不滅,要是認為佛有生滅、有生死,那是謗佛,佛在涅槃經講,謗佛甚至佛說那是魔王說,波旬說,非是佛說,說如來是不生不滅,如佛所說。所以釋迦牟尼佛生死都為眾生,我們今天念念都為自己,想到的、看到的、聽到的,都在為自己打算啊!你說我有為家人想,這家人還是你自己所愛的,愛緣慈啊。為眾生想、為一個國家想,這一個國家你有沒有想,這也是跟我有關係,還是有條件,比自己好,只為自己好,要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緣就是條件,沒有條件的,大慈大悲,這個才能把我給放下,你聽經才能夠聽得懂,要是拿著自己的知見、成見來看,我來看看你講的怎麼樣,我來看看你對這部經的體會,我們聽經要是存這種心,不會契入,不但字面不懂,更這個體性更不會懂,所以要有信心,相信佛所說的,不會有錯,要一心、要至誠、諦聽,這個很重要。我們看下面:「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解釋,我們的真心、本性,楞嚴經講得好,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是離一切虛妄相,什麼是虛妄相?,妄相與妄心相對,所以凡迷失真心所現的相都叫妄相,所了別的那叫妄心。那你要能覺破,什麼是妄啊,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會變化、會遷改是妄,我們現在看到的相有生滅,其實就是自己的心在妄動,有生滅,心有生滅,見一切相皆生滅。有一個法師問我,他說,我從小就學佛,學經教,歷事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問我有沒有體會啊,能不能見得到?我跟他講,若有心,則有六十剎那、九百生滅,若無心,離一切虛妄相,生滅即是不生滅,這個是真的,生滅相是虛妄的你去見它幹什麼?看到又如何?還是生滅啊,為什麼?生滅心與生滅境相對啊,看得到的,有一個不生滅,有一個不動的,跟一個動的,那相對啊,還是二法啊,還是有念呀。所以我跟他講,如果有心、有念,那就有九百生滅,就有六十剎那,若無心,當下即是無生。無心是什麼?無有妄想心,不是沒有真心,不是沒有心啊,沒有心,那就跟木頭一樣。可以感知,真心有作用,應緣接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緣接物的時候,真心不住一切物,不住一切相,而生其心是什麼?有作用啊,痛呀,扎到了還是會痛啊,作用啊,心會不會被轉啊?不會呀,這是功夫啦。在人事上該怎麼分別還是怎麼分別,這分別亦非意啊,要做到這一層,就是離一切虛妄相啊,這才是真的離啊,不是把相給滅掉,滅相幹什麼呢?祖師大德講啊,這個四句偈非常好,他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啊,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啊!」除的是,除的是什麼?是你這個妄心,妄心是什麼呢?說老實話,妄心無體,你要拿什麼除,當體即真,如同水,水中的波浪,波浪是就像妄心一樣,當體是水啊,你要怎麼除,「悟妄即真」啊就可以啦,我們就是不悟啊,裡面生對待,有真有妄,要能悟啊,真妄是一如呀,有人說真妄一如,是佛方便說,是啊,但有言說皆名方便,方便中的真實說,這是了義法。佛說有真有妄那是不了義,要滅煩惱證菩提,不了義;煩惱即是菩提,了義。煩惱是妄。菩提是真。在大寶積經,佛為我們說出來,什麼叫做了義法,什麼叫不了義?說煩惱即菩提是了義法。煩惱與菩提是對待的,不了義法。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自己不懂啊,錯解經義,曲解經義啊,三世佛冤,佛菩薩都喊冤枉啊,哎呀!你搞錯啦,不是這個意思,很多,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就預言啊,末法的眾生,很多都看不懂經典,字面上的意思都看不懂,釋迦牟尼佛講,在他們那個時代一定覺得不可能,可是傳到現代,真正錯解的不少,其實連佛剛滅度的時候,就有比丘,把佛的經典給背錯了,阿難尊者詰疑啊,結果這個小沙彌回去問他師父,他說我碰到阿難尊者,他說師父你教我這個偈子是錯的,那師父反過來說,阿難也老了,阿難何等人物?多聞第一,古佛再來,釋迦牟尼佛講的經他通通記得,那是神通力用。所以那個時候就有,現代呢,那就更多更多啦,底下講的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這個道理我們剛剛就含藏在這個離一切虛妄相裡面。天台家講空、假、中,我們講的,一切法皆具空、假、中,一心三觀,空就是離一切虛妄相,假就是非頑空與斷滅,假中,假觀跟中觀,非頑空及與斷滅,唯是一心,雙遮空有,雙照空有,故名中道,這天台家講的一心三觀,所以為什麼把這兩句合起來念呢?這兩句其實是一句,分開來講,離開虛妄相,真心就顯現,所以非頑空及與斷滅,就像大家離開貪,貪、瞋、痴,不貪不瞋不痴就顯現,這就是性德啊,不屬斷滅,你行布施,慳貪自然就沒有啦,行持戒,這放逸,這個精進、忍辱、禪定,他所對待的那邊,不持戒、不忍辱自然就沒有了,就是這樣,所以不屬於頑空及與斷滅。不屬於斷滅是什麼?我們眾生執著心很重,常常認為我放下,什麼都沒有了。我們講經、念佛、在講話裡面常常說到,要放下這個世間,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大家為什麼放不下?執著的心太重,一想到放下,就沒了,那我怎麼活?我老婆誰養?我小孩誰來照顧?不是這個意思啊!你這叫捨事啊!心裡還掛著,事相上照做,所以大乘佛法就是這麼方便,事相上照做,在裡面你因為聽經念佛的關係,去覺察有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就是放不下,把這個起心動念給放下,所以叫作放下世間,這邊世間意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可得為世間事,這件事情照做。不可得為世間意,有世間的意念不行,我們來道場用功、學佛就是要把世間的意念給除掉,這世間的意念,就是剛才講的虛妄相,妄心,妄心不有你執為有,我們執為有,那就是凡夫,就是六道輪迴,所以要把它去掉,怎麼去呢?說到去就立一個妄,立個去妄的心,完了!真的是捉摸不得,才起念就錯了,佛法無論哪個宗派,跟大家講老實話,都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啊!念佛也是這樣,什麼叫言語道斷呢?剛才講的,立一個妄要來除就是言語,言語就會斷,言語是什麼?世間意,對待,捨妄除妄更成妄,真的是碰不得,這個就是大乘,這個就是一乘,所以剛講的從性起修,從性起修不好懂,教你們最簡單的,念阿彌陀佛,念佛就是從體起修,最方便,大家的心本來是佛,現在要念佛,哪有不成佛的,不要懷疑喔!要相信,思量卜度誤功夫啊,這就是從性起修,對於實相能夠明瞭,自然再好也不過,縱然不明,念佛亦能帶業往生啊!佛有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個個都有成就。發現很多人學了佛很沒有信心,整天在看著自己的業障,看著自己的煩惱,不相信自己可以往生淨土,學佛有時候會起一些煩惱,在道場發心也會起一些煩惱,煩惱,你還知道你起煩惱進步了,好事啊!以前你都不覺得,這就是在道場用功最大的轉變,覺察到自己有煩惱,好事啊!但是不要掛著它,哎呀!我有這個業障,我有這個業障,你掛著那就阻礙你,普賢菩薩在行願品告訴我們啊,懺悔業障,他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告訴我們惡業沒有體相,我們掛著,那它就起作用,那不掛呢?什麼叫不掛啊?不掛著跟無恥是兩回事啊,有一些人造業也不知悔改,那個是無恥,那個不是,他的那個惡業還是有體相,為什麼?他著有。永明大師講得很清楚,你著在有上,以為說我這樣是無罣礙,還是三途不免啊,不能免除三途的果報。覺察有煩惱就好,趕緊念佛,信得定,靠得牢,因為煩惱性空,惡業沒有體相,這樣來用,心態就對,不是啊我任意而為說惡業沒有體相,那就不對了。那你為什麼不為啊?為什麼一定要造作呢?這個很重要,大家學了淨土,講得再深,總離不開一個「信」字,信是什麼?相信自己絕對可以成佛,相信自己這一生一定往生淨土,為什麼?我反問你,不然你們要去哪裡?你們想去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的,一生成辦,壽命無量,衣食自至,不用工作什麼都現成,不用帶小孩,家裡不用打掃,衣服也不會髒,這麼好的事情,這麼好的地方,到那裡呢,每天你碰到的人,他不會給你煩惱,那邊都是菩薩,每一個都是尊者,你跟觀音勢至是同學,搞不好你還會看到舍利弗和目犍連、迦葉、阿難這些我們沒看過的,他就坐在你旁邊,你要是哪一句經文忘掉了給阿難問一下,阿難也求生淨土啊!無量壽經後面就講。不到極樂世界你要到哪兒去?大家心裡面都只是念著佛,想的就是極樂世界,臨終一定往生。不要害怕,不要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個真的叫妄自菲薄。佛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很容易就可以去。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往生淨土比吃飯還簡單呀。你看看你們現在的工作,吃飯簡不簡單?混一碗飯吃容不容易?從早做到晚,很苦呀!極樂世界,沒有。而且到極樂世界,看在這裡修行很苦呀,坐一個小時,這裡痠那裡痠,到極樂世界,金剛那羅延身,不會痠呀,不要說坐一個小時,坐一劫都不會痠,十方國土逍遙自在,都乘佛的威神,這麼好的事情,那凡夫就受用得到。所以,真的是應當發願願往生呀,一定要求生淨土,這就是實相,我告訴你們。所有的實相,《華嚴經》講再多最後就是叫你求生淨土呀,千經萬論,共同指歸呀,這才是實相。告訴你有這麼快成就的地方,告訴你有這樣清淨的地方,應當願生,這是事實真相。到極樂世界自然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煩惱呀,無有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是不是離一切相?是。亦無寒暑、四時、雨冥之異,沒有這些虛妄相;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砂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這離一切相。後面呢,唯以自然七寶,莊嚴校飾,即一切法啦,這就是實相。一般人看,這個染淨相對呀,自性之染理應出滅,自性之淨理應欣求,所以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真的是蕅益大師講的,心性之極致。我們剛講的是心性,心性發揮到極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甚麼?三種涅槃裡面講的,圓淨涅槃,圓滿清淨,徹底的清淨,心性發揮到極處,圓淨涅槃。所以呢,對自己要有信心。真的太重要了,不要學佛學了一輩子呀,我以前呀,問過一些老菩薩,我說:「你們有沒有把握往生淨土?」每個都跟我搖頭。我就跟他講:「如果,自己都沒信心,你要怎麼往生?」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命終之後一定往生淨土,沒別的啦,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了呀。我這一生所做的,所求的,全部導歸極樂。做好事、幫助眾生,導歸極樂;念佛、拜佛、讀經,都導歸淨土;乃至我做世間的工作,也是為了要修行,修行為了是要求生淨土。有這個心,絕對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煩惱沒有消盡?可以。就怕你不信,懷疑東懷疑西,我可以嗎?我真的是有辦法嗎?我講的是真的嗎?我習氣這麼重,能嗎?阿彌陀佛會不會不接?臨終會不會有障礙?這個就是你的障礙,這就是你的疑心。《無量壽經》後面有講,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這就是疑。檢點自己的過失是好的,是好的,但是檢點到後來懷疑了,那就不對,那就大錯特錯,錯到底了,錯得離譜了。知道自己的問題是好事,但是如果因為知道自己的問題,而滅失了、而喪失了求生的這個信心,對極樂世界產生了懷疑,對自己產生懷疑了,那就不對。你這個檢點就出錯了。檢點是知道過失,改過,改過呀!不是看著過失,哎呀!我這個問題這麼嚴重,我要怎麼樣往生呀?還有法師懷疑呀,他問我啊,「臨終昏迷能不能往生?」我說:「你大概不能往生,你懷疑嘛。」李炳南老居士講:「捧出心來與佛看」你對佛有沒有完全信得過?要是真正信得過,那你就知道,昏迷能不能往生?可以。中陰身都能往生了,地獄的眾生都能往生了,前面教起因緣不是講過,專為中下,善導大師講的,專為凡夫,兼為聖人呀。凡夫還有比我們更凡夫的啊,地獄、惡鬼、畜牲,專為這些眾生,惡業深重的,這些都能夠幫助。所以要相信,要能夠發願,真的沒地方去了,不然你們想要到地獄去嗎?看地獄變相圖,看看就好,不要記起來呀。你不要下去以後,哎呀!這個鬼王我看過你,看過你喔,不好意思,不講人情的,該罰的照罰,該下油鍋的還是得下油鍋,該上刀山的還是得上刀山,不講人情呀,地獄不講人情呀。看過也一樣,認識也一樣,沒好處呀。極樂世界那不一樣,我們剛講的,你要是經文哪一句忘記了,問一下阿難啊,《華嚴》要是不會,問一下文殊、普賢呀,不會修,問一下善財嘛,《唯識》要是不會,問一下彌勒菩薩,心裡要是不慈悲,觀世音菩薩,就來了呀,多麼自在呀,你跟他說,我以前常常念你呀!好好好,我教你呀,我幫助你。你要是看地獄變相圖,看了認識不認識,不講人情,下油鍋,沒得講,不會幫你。地獄變相圖,看看就好,不要記起來喔。極樂世界,每一個細節你都不要忘,極樂世界圖,極樂世界變相圖,不要忘記了,每一個細節都不要忘。忘了,那就不好了。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3

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頁,第三行,這是第五大段。大聖垂慈,特留此經。這是無量壽經教起因緣第五個因素,第五個因素,大聖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稱為大聖,無過其上。小乘的聖人,小乘稱為聖人,那麼佛是聖人中的聖人,所以讚歎為大聖,還有另外一個名詞,讚歎佛為天中天,天中天,蘇東坡有一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是讚歎釋迦牟尼佛。垂慈是我們現在講的大發慈悲呀,大發慈悲,特留此經,就是特別為我們留下這部無量壽經。在法滅的時候,無量壽經止住百歲,所以呢叫做特留,特留,那麼可想而知,眾生業障重到極處,重到無可救藥,還有無量壽經可以幫助,到那個時候,人壽十歲的時候,抽草為劍,什麼叫抽草為劍,那個草呀拿起來就可以殺人,那時候的環境非常的惡劣,沒有所謂教育,沒有道德,現在人講的無政府狀態。每一個人的心念都是惡心惡念,都是自私自利,因為只有十年好活嘛! 所以呢,想盡了辦法享樂,造業,所以那個時候的眾生業障很重,我們現在人的壽命平均是七十歲,佛說每隔一百年人的壽命平均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本來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每隔一百年遞減一歲,現在的人壽平均是七十,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樣,完全相同,所以那個時候的眾生,等到人壽十歲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眾生只有惡心惡念,什麼經都救不了,什麼咒都救不了他,任何的經咒都幫助不了,那麼唯獨無量壽經可以,唯獨持名念佛穩當,所以我們現在念佛絕對可以成就,無量壽經住世百歲,阿彌陀佛名號再住世百歲,總共是一萬兩千兩百歲,最後真的是濁惡到極處了,連佛號都不願意念那就沒有辦法,佛號自然就滅掉,所以我就想到,文言文很重要,但是呢你要能看得懂佛經,文言文通曉行不行?還不夠,佛經講的境界,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所以即使是大儒學家,也不一定看得懂經典的境界,這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所謂呀!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所以要看得懂經典,要靠修行,學歷是個輔助,是個輔助,像六祖大師,經經皆通,一個字都不認識,講近代的廣欽老和尚,他就會四個字,就會念佛,你跟他講經典的道理,他也有辦法回答你,通呀,是心通呀,所以義通,道理的,義理的義,心通所以義通,所以佛法是藉由文字來通於心性,不是文字就是心性,文字上沒道理,你要在文字上求解,解得的是知見,不是解心,佛法是要解心,所以呢,光會讀文言文還不行,還要放下自己的我執我見,放下貪瞋痴慢,你才真正看得懂經典,你的心呀,清淨一分,你對經典的深入就多一分,所以要修行要念佛,如果不修不念,任你呀懂得再多,佛學字典都會背,大藏經都記起來了,也契入不了。為什麼?沒有用心在這上面,大藏經都記得起來,電腦也記得起來呀!電腦沒有心,所以入不了,但是念佛你能念二十四小時,可是無心,沒有用心在念,沒有信願行在裡面,佛號機也可以念呀,也可以念二十四小時呀!而且它可以念好幾年,你念不過它,可它成就不了,這是無心,沒有在這上面起信願行,所以像這些機器無情。那麼佛法之所以會滅,就是眾生呀!我們講的學佛的人不讀佛經,不看經典,不看祖師的,都要看一些簡單的佛法,是有一些初學,但是呢講得還是不夠透徹,還是不夠究竟,所以要發長遠心的來學,要發菩提心學,所以呢這大聖垂慈特留此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發大慈悲,把無量壽經以佛的威神力,佛有威神力可以加持這部經,再住世百歲,為什麼佛不讓它到彌勒菩薩以後再滅呢?所謂啊你要有佛力加持,自己也要有心,要有善根,那才加得上,到後面的眾生善根越來越少,所以呢釋迦牟尼佛有再大的能力都沒有辦法,像佛要入滅以前,他就跟阿難講,他說我有能力住世一劫,不用,這個我們講的不是只活八十歲,可以住世一劫,要是佛住世一劫,那我們現在還看得到他,大家就不用聽我講經,直接去找他就好,我也不會坐在這裡講啊,找他方便呀,快啊,但是佛講了三次阿難都沒聽到,我們講的傷心過頭,魔力攝持,自己啊心裡發亂發慌,所以魔王波旬他就找到機會了,就請世尊滅度,釋迦牟尼佛答應他,等到阿難回過神來,佛告訴他:他說我剛才告訴你的話,你沒聽到,他說那我再請世尊住世;如來是不妄語者,我已經答應了,我就必須入滅,所以呢這眾生要有福報,聽聞正法要能把握機會啊,有人說啊我再等一等,要知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得人身如同須彌穿針,須彌妙高山,從山上放,在山下放一根繡花針,山上一條線放下來,要剛好穿過去,得人身的一個機率這麼低,我們不要說須彌,我們從二樓放下來就好,看看二樓穿針好不好穿,我們自己連拿著綿線要穿繡花針,繡花針,繡花針比一般的針線還要小,刺繡用的,那個針很細,眼力不好不行,穿不過去,眼力好心不夠細也不行,沒有耐心也過不去,所以要知道這多難,拿在手上要穿過去都不容易,那麼今天遇到了要能夠把握,不要一個念頭亂動,唉呀再等等吧,再等一會吧,我什麼事情忙完了再來,忙不完,你這一件事情忙完還有別件事情,為什麼?業力啊,人生就是酬業,你在裡面你翻不出來,這個業結束了,又有另外一個業又生起,又結束啦又生起,只有佛法才能幫助你,脫離這樣的一個狀況,這佛教才可以,其他的不行,沒有辦法,佛教裡面淨土法門,才能夠幫助眾生一超直入,從果起修,其它的法門說實話,從因起修,有很多的我們講的一個基礎功夫,要先打在前面,善根要先種在前面,然後再來才修見性的法門。那麼念佛法門呢,直接用阿彌陀佛的果覺,你就直念他的果地的功德,用這個果覺做你的因心,這撿便宜撿大了,再也沒有這麼好的事情,我們的基礎打在那裡?打在如來的果地上,這個不一樣,這個是頓超的方式,不是漸修啊,漸修要先斷見思,然後破塵沙破無明,三大阿僧祇劫都修不完啊,頓超的一念可越,前面講的「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即修即果不可思議,就是這樣子,不要懷疑,是真的,念佛畢竟成佛,所以有這麼大的利益,釋迦牟尼佛加持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大家遇到了千萬不要放過,這個呢確實啊,百千萬劫難遭遇,你要遇到淨土法門,比你啊現在人講的,要中樂透都還要困難,我們剛才講的,你要得人身,機率就這麼低,須彌穿針,佛啊不會說謊話騙我們,他舉了這個比喻是實話,得人身要遇佛法,全世界學佛的人有多少?學佛裡面又分學大乘小乘,大小二乘,學小乘的有多少?學大乘的有多少?那麼大乘裡面有分頓跟漸,漸教跟頓教,漸修啊,漸次修行,你遇到有多少?能夠遇到能信受的,遇到就好,不要談信受,再來遇到頓教的有多少?禪是頓教,你能修嗎?一心三觀是頓教,你有辦法觀嗎?華嚴法界觀是頓教、是圓教,頓是講頓超,頓圓佛果都可以,所以一般談頓漸,頓就包括圓,可以這樣涵蓋著,含攝到這樣的意味在裡面,你能遇到。再來你要遇到,能夠幫助凡夫一生出輪迴的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裡面還有分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遇到以後你還要真信切願,所以沒有這麼簡單啊,要能夠珍惜,要能夠把握,釋迦牟尼佛大聖垂慈,特留此經,特別為我們留下來,我們看他的解釋,第一個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說當來,我們現在講未來,未來,未來世所有經典都滅盡了,滅光光了,經典滅了,我們剛剛講的眾生不,想要看一些簡單的,學一些學的,或是想學一些方便,甚至我要再講更白一點,你們來找法師開示啊,就是啊,看看法師這邊能不能講一些順你習氣的,順你喜歡的,給你開個緣,都是這樣子的那個開緣呢法師慈悲,法師對你很慈悲,沒有錯,因為呢?不一定能成就,結個好緣,來世遇到,不至於像城東老母,那麼討厭釋迦牟尼佛,看到他就討厭所以呢,幾乎我看都是這樣子,看看能不能跟他講個方便,看看可不可以不要修行,又能吃肉又能喝酒,還能夠名聞利養一大堆,你想要的都有,看看有沒有這種方便,有啊輪迴而已,很簡單,佛法裡面講出離,縱然給你這些,也是為了要出離,也是為了要你成就,這方便所以現在的人,他不讀佛經,不讀經典,嫌煩,嫌經典太長太多了,沒有時間,可是他看報紙看雜誌,每天都要看,雜誌一天還看好幾本,八卦的啦,是非的啦!,女眾都看那些打扮的,男眾都看財經,政治,非看不可,一點都不會嫌多,一點都不會嫌煩,叫他看經典,他說我眼睛老花叫他看雜誌,趕快幫我配一支老花眼鏡,看那些世間的,近視幾千度都在看,貼眼前都在看,這樣能成就嗎所以不讀啊不學啊沒有辦法你問他他就拿佛法來搪塞,所以凡夫以空滋愛,都是萬法皆空,雜誌不空,新聞不空,報紙不空,不是因果不空,這就沒有辦法了佛把無量壽經留得再久,你也看不到啊留到彌勒菩薩來也沒有用,所以要肯讀,要了解,這很重要,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現,不要怕難古代有一比丘尼,住五台山,這清涼國師裡面寫的,她就是讀華嚴經,也不解義,入華嚴三昧,見微塵相身,自身毛孔身諸毛孔映徹十方無盡世界,中國呀,真讀啊一輩子讀,讀三十年,清涼國師講啊,雖然沒有解義,讀經的功德就這麼大,契入境界,整本華嚴經,天天讀天天讀,她也是萬法皆空,華嚴不空,所以她契入佛境界,我們要是萬法皆空,雜誌不空,世間不空,境界,所以才講經道滅盡,滅盡是甚麼不願意看,還有呢毀謗經典說是偽經,沒事呀,胡亂的毀謗,毀謗祖師大德的著作,真像永嘉大師講的:恨不滅除令,他在他的證道歌裡面講,這些外道邪魔,看到佛經,恨不滅除令碎,把這屋瓦敲碎,把它粉碎掉,他們這種心態。但是永嘉大師講,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不用怨天尤人,都是自己造的,欲得不招無間業,莫如來正法輪。想要不墮地獄,不要毀謗正法,不然你就是跟魔王波旬為伍,經道滅盡,除了我們學佛的人不讀,再來就有人在毀謗,要注意不要幹這個事情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這個是大慈悲留住這部無量壽經,那麼無量壽經有五種譯本,留那一本,我們師父講的,留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這一本經,綜合了五種原譯,你們去看看,五種原譯本確實艱澀難懂,然後內容廣略不同,難以受持,無量壽經呢,經過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等於釋迦牟尼佛重新說一遍,而且所有艱澀冗之處,使之爽明,梅光羲居士在他的序文裡面講到這使趣,五種原譯的趣,彰顯於世,所以我們師父講確實止住百歲就是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會集本,不用懷疑,真的這個樣子你們去看看比較就知道剛才講的現在的人不願意看經,嫌經典難念,又看不懂,五種原譯剛好都符合難念又看不懂,唯有這個會集本,又好讀,醒眸爽口,易持易記,能夠讓我們讀了從文字般若入實相般若,極樂世界好像就現在眼前一樣,所以肯定的符合現代人的需要,符合未來眾生需要,肯定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會集本,這不用懷疑,所以要有信心呀,就是夏老的這個本子,那麼其有眾生值斯經者,我們有沒有遇到?有遇到,肯讀肯學叫有遇到,遇到了要毀謗等於沒有遇到,而且毀謗不一定能往生,為什麼?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所以遇到經典要看我們有沒有學、有沒有轉、有沒有受持、這才叫值斯經者,才真正,底下講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隨著眾生的意願,是不是隨你的習氣呢?不是,眾生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要給我們的就是超脫三界,你真正受持,必然是發出三界出六道輪迴的心,所以叫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你有這個心,無量壽經有這個功徳,感應道交,不是隨著說,我想要得世間的名聞利養那給你、五欲六塵那給你,不是,我剛講縱然給你,也是為了讓你來學佛、來修行。像藥師經,你要什麼它都給你,但是藥師佛說了,必然讓他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求世間的都可以。好啦!聽到我這樣講改修藥師法門,阿彌陀佛不慈悲,我要的都不給我,現在不給你到極樂世界你要什麼有什麼,他要給你最好的,你們去看看極樂世界,衣食自至、金剛不壞那羅延身、六通具足;六通裡面最厲害的漏盡通,樂如漏盡,極樂世界的這些所有都不會讓我們生煩惱,所以還是求生淨土比較好。所以講的隨意所願是隨著我們發心,不是隨著貪瞋痴,你要有貪瞋痴那就不叫得度了,還溺在那個業海裡面,就不叫得度,所以這個隨意是隨眾生的發心,要出離三界這個意念、這個意願皆可得度。又法滅盡經裡面也有提到;無量壽經最後入滅,第一部入滅的是什麼?楞嚴,還有呢?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又叫佛立三昧,九十天為期;這個是長行三昧,用走的九十天一期,不睡覺,三個月,這樣用功,那麼還有-些心法在裡面;這般舟三昧經。要是人能發這樣勇猛的心,佛法不滅,所以呢這妖魔鬼怪就想盡辦法絞盡腦汁把你的慧命給斷掉,把你修行的榜樣給抹煞掉,常常有人呢罵謗祖師,把祖師大德寫得跟凡夫-樣,表面是在介紹佛教的祖師,內容卻暗伏,我就有看過人家介紹六祖,介紹得很誇張,六祖在光孝寺見風動幡動,他怎麼介紹呢?他說六祖心裡想,我出名的時候到了,要是這樣子啊!五祖忍和尚就傳給神秀就好了,不要傳給他了,連個世間人都不如了,他前面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還出名,何處惹塵埃?這一處,出名這一處就惹塵埃了。連這樣,五祖都還說沒有開悟,到後來才招進去,袈裟拿起來,講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正開悟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落空啊!前面是空到極處,本來無一物只有空沒有作用,自性具足能生萬法,本不生滅,本自現成。所以呢有意無意這樣介紹祖師,講六祖我出名的時候到了,這個不行,這個啊,會造很大的罪業詆毀聖賢,你不要看他不認識字,懂得比我們還多,眼不被色牽,耳不被聲轉,我們眼被色牽、耳被聲轉、見識淺薄。我們好像看了很多書,認了很多字,看字被字轉,見色聞聲被境界轉,哪有自在?哪有解脫?我們看了很多,實際上見識非常的淺;眼光非常的短,見不出色,聽不超聲,眼睛所對的只有色相,耳朵所聽的只有音聲,人家六祖呢六根互用,真正自在呀!所以我們不要想說我們看很多書,讀了很多的經典,甚至很多的頭銜,真的都不如真修行人,萬緣放下,一切不著,所以要注意喔!我們再來看後面的這一小段。今於末世,濁惡彌深,衆生愈劣,垢重障深,惡浪滔天,毒焰遍地,世尊垂慈,乃特留此經以作慈航。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這是作總結,作總結,我們現代啊,先不用看到以後,現代的社會環境比十年前、二十年前更為濁惡、更沒有道德,所以可想而知,下一個十年人的道德會越來越退步,會越來越退失,所以要警惕啊!我們現代知見很多啊!資訊網路沒有好好利用,拿來散播邪見,散播不正見,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用一些犀利的言詞來彰顯他的才能,有才者並不一定要高於人,不一定要讓全部人都知道,這帶利養心,自私自利,沒有顧及大眾的心靈健康,沒有做好心靈的環保。你講的話,做的事情只為了自己的目的,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擾亂社會序,做壞榜樣給人看,這個啊,都是現人的問題。其實眾生的心沒這麼壞呀,那在十幾年前鄰居見面還會打招呼,現在呢?都害怕。同一棟樓,都害怕,不是說不見面,心裡面怕,看到鄰居會害怕,想說他不曉得是在做什麼,會不會害我,你看現在的眾生都活得這麼苦,以前在師父那個時候,他說是鄰居見面不打招呼,也是老死不相往來,再更早一點大家都還滿和樂,現在越來越退步,人跟人之間的信任越來越少,深怕你的鄰居哪一天會害你,所以濁惡彌深,越來越重,越來越離譜,越來越誇張,眾根越劣,眾生的根器越來越差。什麽叫根器呢?我們講的他的資質,這樣比較好懂,那佛門怎麼看資質?聽很多,看很多,背很多?不完全是,像這個,我們淨土宗初祖的老師,道安法師,出家人為什麼會姓釋?就是他提倡的,他自稱彌天釋道安,所以是跟著他姓,他提倡的,出家人既然出家了,應該從佛姓,所以姓釋,釋迦牟尼佛的那個釋。那道安法師小的時候長得不好看,他的師父看輕他,有一天他跟他師父說,我要讀經,師父說讀經幹什麼?他吵著要讀,好吧給他讀,隔天還他師父,你讀好了?讀好了,會背了嗎?當然沒有問題,背給他聽,背給他聽聽看,一字不差,一天就會背,再拿一本,金剛經,厚一點的,這一次去,比較久,三天就會背,那就越換越大本,越換越厚,師父才嚇一跳,奇材,但是重點呢在於能領會,能記憶還不行,阿難很能記憶,佛告訴他,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煩惱習不斷,聽得再多,多知多,這些東西都障礙你的門,叫蓄聞成過誤。所以這楞嚴經真的是為什麽會第一滅,講的就是我們現在的末法,阿難就是代表末法的眾生,喜歡聽,喜歡看,喜歡聽經,喜歡看很多知見,就是不願意修行,代表末法的眾生,末法的修行人。我們前面講的是不肯經,不肯看經,這裡講的是肯看肯學的,抓不到重點像阿難一樣,看很多,所以父才會講那叫夾雜,夾雜是什麼呢?不心,抓不到重點,所以佛就講阿難,欲沒有除滅,看那麼多也沒有用所以回過頭來,我們眾生根,剛的資質越來越劣,所以不是看很多是要能會要能夠除掉你的煩惱習氣,再講明白一點,什麼叫上根?執著得少,一聽到道理就能放下,像六祖上根。執著多一點中根經過熏習,十年二十年,轉過來,可以轉過來那麼更差的呢,下根,熏一輩子,看一輩子,就是不願意轉執著重,那像現在的眾生,多半都是中下根,下根還包含一類,不信,根本不相信,根本不願意接受,應該把這一類歸為無根,根本沒有善根,一闡提根,但是他聽聞,聽到來世就落了一個種子,這一世就落了一個種子,來世他會遇佛,聞法,會有成就,也是幫助他,把他從沒有根變成下根,那下根轉成中根,中根的轉為上根。所以就說眾生的根越來越重,越來越差,業障越來越重。你看現在的這些東西,個人主義,電腦,個人電腦,以前電腦買一台家裡大家用,還有家庭的感覺,現在呢,每人一台,自己一台筆電筆電還不行,一個平板電腦,每個人一台,自己一台,好像是都不會吵架,我執越來越大,個人還不夠,越來越小,所以佛說,人的壽命越來越短,那東西越來越小,沒有錯,你們看看以前手機,這麼大一支,還有真正的大哥大,提的,叫小弟提的,還比較大一點,後來小了,現在更小,像手錶一樣,有啊,有這種手機,越來越小電腦呢?第一部電腦你知道多大?四層樓,一部電腦四層樓這麼大,我記得四層樓,一棟公寓,小一點可以到家裡面去,家用電腦現在呢,筆記型電腦,那更小的呢,我們講的,平板電腦,現在的這些手機,這個就是跟佛講的完全一樣,心量越來越小,東西就越來越小,人的身形越來越小。你去看這個明朝宋朝,他們人的身形高大,人的壽命長,去看看這個歷史考古,真的比我們現在,以前人用的杯子很大,現在愈來愈小,人的身形小。你看那個伽藍菩薩-關公拿的那把青龍偃月刀,重 八十四公斤 ,身形很強壯,那是漢朝那個時候。宋朝呢?楊五郎---楊家將,他那根鐵棒,我拿過,模擬出來的,重 八十公斤 ,一隻手提不動,他可以拿起來當武器,楊五郎聽說200公分 ,他的鐵棒放在五台山,去的時候看過,拿不動哪!我們有同修學武術,他說那個他也提不動,我笑他大概沒有內功,要是有內功就可以。所以人的壽命愈來愈短,心量愈來愈小,根器執著愈來愈重,這跟經典講的都完全一樣,可以去觀察,垢障深重,煩惱習氣很重。小孩子,小小的,現在的小孩,看!給他東西,家裡有小孩,他要東西,你不給他,搶過來,哭給你看!吵鬧!為甚麼?違背這個「我」啊!我想要,媽媽不給,爸爸不給,吵鬧!這麼小啊!你就可以看出他帶著這個,佛門講的「俱生我執」,什麼叫「俱生我執」?現在講的與生俱來,那再接觸現在的環境,將來的這些資訊訊息,分別我執,後天的,給他的,兩個輾轉起來,愈轉愈劣,根器就愈來愈鈍,「我」就愈來愈大。我想現在的父母,應該沒有小孩生下來,就告訴他這個身不是你,你本來清淨,跟佛無異,沒有啊!沒有這樣的父母,這身不是你的,不要執著,要放下,沒有啊!沒有這樣教他,學校教他要好好愛護自己,現在外面的廣告,要多愛自己一點,我們眾生妄執四大為自身相,以為這四大是自己,這四大---地水火風,互相的銷減,佛經講,叫凌奪,自相凌奪,我們講相生相剋,相剋,相生跟相剋又相剋,本自空寂,怎麼會是我呢?多愛自己一點,那其他也有四大,為什麼你不認為你自己?所以身不是我,你接觸到的環境告訴你,把不是我的當我,一直在催眠,我們已經誤認為這身是我,再接觸到境緣,又告訴你分別我執,助長你的分別我執,你俱生,與生俱來認為,妄認四大為我,俱生我執,再接觸到境緣,又再告訴你,這身是我,內外都污染,那怎麼能度脫?所以惡浪滔天,那是一個形容,眾生的惡業如浪,我們講的海嘯,你看以前的災難,淹個水也就罷,現在貪欲心愈來愈重,下這個雨,暴雨!不但淹水還山崩,地震哪!以前搖一搖六級就很大,動不動,現在七級,八級,毀滅性的地震,地震以後還來海嘯,以前看海嘯,是有聽過,沒有看過,現在非常頻繁,東南亞日本,這十年來災難不斷,台灣也是一樣,這顯示眾生的業愈來愈重,惡浪滔天,這比喻啊,這是眾生自己妄想之業所招感,不是什麼閻羅王給你的,或是外來的,不是!毒焰遍地,火焰如同毒啊!損害我們的慧命,遍地的,到處都是,像日本這一次核災,我就想到,將來為什麼會像佛經講的一樣,抽草為劍,劍是一種殺傷,我們講的殺具,為什麼它有殺傷力,草裡面有毒,就這樣來的,因為災難有這些輻射,寸草不生,生出來也有毒,就這樣來的,人的壽命就愈來愈短,為什麼?他都曝露在我們講的污染裡面,真的是像《無量壽經》講的:「飲苦食毒,未嘗寧息」,沒有休止,沒有暫停的時候,飲苦食毒,未嘗寧息。所以釋迦牟尼佛他說:「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告訴我們無量壽經,叫我們要好好的受持,他說:「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他涅槃之後,經道慢慢的消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人民多造作惡業,五燒五痛馬上就到了,五燒就是你的煩惱習氣所造成的,你的貪瞋痴慢,財色名食睡造成的,有五燒五痛,燒了以後,燒是花報,痛是果報。花,先開花再結果,久後轉劇,佛勉勵我們:「汝等轉相教誡」,互相的提醒,如佛經法無得犯也,不要毀犯佛的經法,不要毀謗佛的經法,趕緊出離,真的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真實的狀況,我們眾生自業當中的真實狀況,這是實相,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所以呢世尊垂慈特留此經以作慈航,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也,殊勝難遇難信,但是呢?肯信肯願肯行,願,你要有願生之心,要能信受佛所講的。行,就是我們常講的,你要真幹啊!要真正當一回事,這個才行。很多人,他聽到我們師父講這個災難的事情,很緊張啊!我還有碰過,之前,還有碰過一個居士跑去問我們師兄弟,師父說災難來了,請問法師有沒有地方可以避?這避難的心,而不是一個想到說,我要更努力用功,做為逆增上緣,這樣的心來修行,就好像被判了死刑一樣,祖師大德講:「人常想死日,道念自生」,常常想著明天就要死了,還有什麼罣礙,還有什麼執著啊!還有什麼好交代的,萬緣放下,世間是虛妄的,還要處理什麼遺產,什麼遺囑,不用了!能做就做,不能做就隨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這一生,身帶著業來,業,死了以後,學了淨土,死了以後要消業去,不能消業,你要能夠把你的惡業伏住,這個才能往生,不能伏多分,伏少分吧!所以要能夠覺悟,不要聽到災難,緊張!師父也在講經當中講,他說:「我講這些,是為了希望大家,借此作為逆增上緣,不是要令大眾惶怖」,要知道和尚的用心是這樣,所以有人來問我,我一樣用師父的話回答他,確實是為了要警惕大眾,不要再造惡業,不要再起執著心,不要再生輪迴心,起輪迴見,要趕緊看破,趕緊放下。所以這部經為了是要度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這部經之所以會出現,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當中,佔最重要的地位,可以這麼說,所有的經典歸華嚴,華嚴經歸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正說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所以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一點都沒有錯啊!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花,蓮花啊!比喻因果同時,什麼因果同時呢?凡夫現在的心念佛,就成佛,果覺作為因心,法華經是淨土法門,指歸到淨土,所以你看天臺宗學法華,求生淨土,智者大師求生淨土,歷代的天臺宗的祖師都是如此,所以要能明白這部經興起的重要,這是本經興起五個主要因素。底下它說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我們剛講這麼多,無外乎就是要結歸到這一句,真的替我們想得非常的週到,這個世間,再也沒有人肯替眾生這麼想,所以才感恩啊!佛恩深重,把你的身體磨成粉來供佛,都難以為報,那怎麼報呢?弘傳正法,要受持正法,今天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報佛恩,不然,「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弘法度眾生,決定不能報佛恩」,這個是很重要,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2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九頁,倒數第二行,第四小段:「念佛乃修行之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這一段,它是解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也就是說我們透過這個念佛的方式,可以呀入無生。那它這裡講的,修行之徑路,我們要先明白,一個人好心就好,為什麼要修行?很多人他都會認為說,我有善行,我有善念,那幹嘛要來修行?要來學佛?這個呢是很多人問過的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不學佛的一個藉口。不學佛的一個藉口。他說心好就好幹嘛學佛?可是我們去反省一下,真的好嗎?為善被人誤會的時候,心瞋不瞋?心裡還會不會起瞋心?會不會起對待的念頭?不順自己意的時候,生不生煩惱?越是不順的時候,會不會起執著?想要讓它順暢,然後有種種的造作。如果有,那就不算是一個真正的一個好人,真正的一個善人。我們佛門講的修行,它是離開善跟惡。最初要轉惡為善,再來呢轉迷為悟,最後轉凡成聖,這三轉。那麼,到聖人的這種境界,就不再是像凡夫這樣善惡的對待,這種對待的念頭這麼強。尤其是善人,有正義感的人,那瞋心比較重。我們談的瞋心,先不談事情的好或壞。遇事會生氣,遇到事情就生瞋,為什麼?看不順眼,看不過去,且不管他站的立場,生起瞋心,那這個心就沒有定力了,那就沒有功夫了。所以才需要透過佛教的方式來修行。把你的善心善念,更為增長,更為昇華。這個很重要,現在的人行善,做好事的,我們看這次日本地震,乃至全世界哪個地方有災難,大家都很發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是這個善,還要再讓它更增長,更提昇。心要平,你捐出去的錢,人家沒有妥善運用,馬上就生瞋恨,那你這個善行的功德就打折了。我們客氣一點講,打對折,要是不客氣,還增長其它的罪業。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華嚴經》講的。所以要透過修行。那麼修行有很多的方式,很多的方法。這裡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指出來,念佛最為穩當,連禪宗的祖師都這樣講。所以一間道場怎麼樣才算興盛?百丈大師講的,叢林以無事為興盛。沒事,大家都用功修行。不起念頭,無事。第二個呢,修行以什麼為穩當呢?以念佛為穩當。這個是百丈大師叢林二十要裡面講的。所以,可見呀念佛,持名念佛最重要、最需要,也最適合現代。走到哪兒都可以念,都可以立刻、立即地把你的心給平靜下來,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感應呀。有一個法師告訴我,他說:「我靜坐十幾年,後來才發現,念佛心定下來的速度,比他之前靜坐還快,一下子就感覺到清淨」當然這個是念佛的功德,可是他之前的功夫我們也不能抹滅,也是有它的基礎存在。但是呢,他的體會是對的,就像我們之前講的,念佛如同這個探照燈,一照非常的清楚,非常強的光明。你心裡面什麼煩惱什麼汙垢,念下去全部冒出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要是靠自力,你會覺得我沒有妄想呀,是你沒有覺察到,不是沒有,所以說念佛來得穩當、來得方便、來得直捷。所以它說是修行的徑路,是捷徑。底下它又講,「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這通途經教講,通途的法門都是我們講的契會的實相,念自本心的實相,了知諸法實相,念自,念自性。那麼這樣子修行,這種高妙的方式,我們看到第一小段,「無生」與「無念」,「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這實相念佛。到八地的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才真正無生。所以凡夫啊,一下子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實相念佛它的難處,根器要非常的利。那麼觀經就開了異方便,觀想念佛。想什麼?想極樂世界,想西方三聖,不是自己想的,如經典所說去思惟、去想。但是呢又有問題,凡夫心很粗,菩薩、佛還有這極樂世界,境細呀。境界微細微妙,叫境細心粗,妙觀難成,你要觀想,你想不出來呀。尤其像我們現代,要想這個佛菩薩像,想不出來,你們可以想想看,能不能完完全全的,鉅細靡遺的印在自己的心田裡面,完全,沒有辦法。所以這個觀想啊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我們這裡講的是大部分。那麼觀像呢?像就是佛的形象,畫像或是木雕像、銅像,佛的形象。像現代小佛卡很方便,帶在身上,放在這個皮夾裡面,放在你公司放在你的几案前面,可以看看佛像,有一點幫助,幫助你提起正念,或是手機、電腦的桌布,弄成佛像,可以幫助我們修行,但是「像有則在,像去則無」,這個形象現前了,你的正念在,可是你在公司,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盯著佛像看,一天八個小時工作時間盯著佛像看,做不到。即使是桌布上有佛像,那也是看一下而已,等一下又要忙別的事。所以像在的時候,你就有在念佛,有正念,等一下一轉頭事情一忙,忘失了,所以呢也不適合。唯有持名這個方式,剛好通於前面三種念佛,又能夠讓大家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能夠保持你的正念。持名可以出聲、可以默念、可以金剛持,金剛持就是沒有聲音,嘴巴動,你可以撥念珠,或是手動都可以,這是持名,還可以配合呼吸,配合你的步伐,甚至你在吃飯都可以念佛,真的太方便了。真正有心的人要學,一下子就上手了,就能夠得力了。所以說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捷徑當中的捷徑,特別當中的特別。用這種方式你才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的善、你的善行才能夠提升,往心地上去,不會只在事相上,事相上照作,照樣幫助眾生,一樣五戒十善,謹潔無犯,都是一樣,你用心不一樣,這是講的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用什麼方式最好?那麼剛開始要怎麼修?無論出家或是在家,佛告訴我們,五年學戒,這五年學戒學什麼? 是不是學戒律? 不是。師父告訴我們,老和尚講:你要是學那個戒相,那個還不行。五年學戒學什麼?修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不起心不動念。所以師父當時候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教他五年學戒,他再發心,十年,再加五年上去,為什麼?那五年他心還沒靜下來,要達到目的,讀經專讀一本經,念佛就專念一句佛號,參禪的專參一句話頭,是這樣子啊。教你一些簡單的律儀、規矩,這樣學,這個過程做十幾年,還是沒有完成。根本智要發,念頭要斷呀,所謂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戒是戒這個,其他的那戒相那個好辦,師父說那個事相上那個好辦,你心裡面念頭止不住,這個難辦。戒相上律儀戒,形象上表現出來,實際上你們要是仔細的留意,都可以做得很好,裡面的念頭煩躁,停不住啊,一接觸境緣,就要生心、就要動念,你說這個哪有根?所以師父就講:現代的人學佛法,不從根本智下手,一接觸佛教他就要來解經,他就要來看經典,他也許很會講,師父說:講的都是皮毛,達不到真正的精髓,這個是真的。我們自己十幾年這樣下來用功,對於經典才有那麼一點點的體會,如果要是不這樣做,不老實,我以前除了世間該做的事情以外,其他的時間全部拿來用功,就這樣子,現在也是這個樣子,心才有一點平靜,不要說得定,我從小就學,現在你們講的沒有受污染的時候就開始保護,那何況現在的人,三十歲,四十歲了,五十歲了才來學佛,一學佛就要解經,師父說:沒有根。就是這裡,心定不下來,伏不住,他聽到了經典他開悟不了。以前古來祖師大德為什麼能開悟,除了根器好以外,還有就是他照規矩走,是這樣。那麼修根本智有因緣利益眾生,要不要利益呢?當然要。不然就是小乘,我們是大乘淨土宗,有因緣要利濟眾生,心量要大,不是只為自己修,這菩薩道菩薩行,從中利生就是利己,自他不二,去反觀、反照,這就提升了,心法。所以用了十幾年的功夫,都還不算是真功夫,何況不肯用、不肯學,一開始就要我來看看這個,我來看看那個,所以為什麼說師父講,不是叫你學那個戒相,學那個戒本,不是啊。你來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心都亂了,是這個樣子的,甚至根本沒有資格聽經呀,不要說翻開經本了。先修定,後開慧,這是歷代祖師大德的一個教學的方式,這個方式能成就,縱然沒有大成就,念佛往生淨土絕對不是問題,所以,你看禪門日誦晚課都是念彌陀經,念這個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為什麼?他們有我們講的修根本智的基礎在那裡。心還是定的,不會亂意,意不會亂,這個很重要,現在的人都忽略了,去翻經,去解經。我們師父講的,真的,講實話,沒有根本。所以,要從這樣下手,這叫做學戒,戒就是防非止惡,什麼叫非呢?心起念就非,去動作就惡,造作,一起念,隨念去做就惡,動念了,所以佛法的善惡標準定在這邊。一起念,本來一心就二心,那造作,三心二意全部都出來了,三心啊那三心?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這三心。二意,單指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妄動呀,三心二意,落到意識裡面去,落到造作裡面去,那要怎麼能夠契會無生?所以用念佛的方式,我們都還不肯念,還不老實,都還要動念,我說的不動念,不是壓念不起,要搞清楚,心裡要真的無物啊。有一首偈叫作什麼?學道猶如守禁城,守城啊,晝防六賊夜惺惺,白天要防著六賊,什麼六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賊,六為賊媒自劫家寶,你防止你的六根攀緣六塵像防賊一樣,晚上呢也不昏昧,惺惺就是不昏昧,中軍主帥能行令,你自己要有正念,要有決心,要有菩提心,中軍主帥覺悟呀,能行令就是能控制他們,到達了上妙的功夫,不動干戈致太平,這個是不戰能驅人之兵,這上策,不動干戈致太平,念佛就是此意,念佛就是你不管那個妄想,起了念,不隨,不動干戈,你還是安住你的佛號,不要跟著它跑,不要跟著它走,這個才真正不動干戈,你要是念頭起來呢,以念止念,以心除心,以法除法,用念佛一法來對妄想,這大家很容易犯,不熟悉的很容易犯,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那就打仗啦,打仗啦永遠沒有止息,打不完的仗,為什麼?動心,念佛也在動心,所以,老實念就好。念佛,是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這一部無量壽經,講得明白,講得透徹,而且講得容易,大家都做得到,羅什大師的阿彌陀經,羅什大師翻譯的它是意譯,意就是意思,把它原來經文的意思翻出來變成經文,它不是原譯,等於是他把這個法自己咬過以後,嚼過以後再給大家,再給大家看,羅什大師沒有問題,功夫非常的好,有人啊,他的徒弟跟他說,他說:大師啊,師父啊為什麼你也可以有這些奴婢啊?這些美女,皇帝給他的,皇帝給他的,侍候他,侍候他的,有這些五欲六塵的享受。有一天羅什大師就召集大眾,來來來,你們通通都過來,準備一碗鐵釘,當場吃下去,他說,有這個功夫,可以,每一個人都搖搖頭,羅什大師這叫不捉持金相,四大擾他不得,我們八關齋戒,不捉持金相,不要拿錢,不要拿金銀銅鐵,我們做的是事相上,也不錯,有人這樣發心,心理上,四大本如來藏,不捉持金相,會相歸性,這是功夫,這是道力。所以,羅什大師吃鐵釘沒有問題呀,他懂得,他可以這樣翻,我們不行,我們要是這樣翻,造罪業,所以,羅什大師翻這個彌陀經他是翻成一心不亂,那麼,同樣的有一個本子,阿彌陀經的本子,是玄奘大師翻的,在一心不亂的地方他翻成一心繫念,一心繫念佛號,一心繫念是他的原譯,這個比較好懂,也做得到,那麼一心繫念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就是一心不亂啊,一心不亂。那麼,無量壽經講的更為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下輩,中輩,上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翻作中文是覺悟,是回頭、覺醒的意思,覺悟啊,覺悟呢我們之前講的,知諸法無生,至少用這個概念,這個觀念,你就不會執著於世間,善與惡啊,對立啊,能所,發菩提心,那麼在淨宗的祖師講得更明白,更好懂,但是呢,不好做,萬緣放下,求生淨土就是發菩提心,這世間放下,兩邊都不著,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關於心,都放下了,事相上雖然有所作為,心裡不染著,發菩提心,一心一意所有善根就是迴向求生淨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十八願講的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這一向專念很重要,現在有人說,我說你要來聽經,我一向、一心念佛就好,我不用聽這麼多,那我們想一想這部經文殊普賢都來聽,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這些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都來聽,我們凡夫要不要聽?他說他一心念佛就好,一向專念就好,但是呢?要能自己反省,是不是真正一向,這一向就是至心的意思,沒有二心就這一念,什麼叫至心,古德舉了一個例子真的很好,他說譬如你在深山,曠野當中,突然,我們講現代的,現代人碰到食人族,要把你抓去吃掉了,追著你打,那你逃啊逃啊逃到河邊,這時候你就會想啊,我要怎麼過河,是要把衣服脫掉過河呢?還是怎麼樣過河,你這個時候還會不會想說我銀行裡面還有多少錢啊,他還會不會想想,我還有哪裡什麼放不下的?放得下的,還有什麼事沒有處理?沒有做好,就不會了嘛!一心逃命啊,一心求生就是這個意思,求生淨土就是這種感覺,一心專心至誠,沒有別的念,就像那個逃到河邊,一心就想逃命,他不會想想說我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做,要不要哪樣先做,哪樣後做,什麼事情先怎麼樣後怎麼樣,沒有那麼多拉里拉雜的事情,他只想要逃命,所以這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無常大鬼追著我們後面打啊,我們被無常大鬼給跟蹤了自己都不曉得,抓到你了,要把你吃掉,我們還不自知,還在這裡三心二意,打妄想、起分別,造作這些世間的念頭,不能覺察,沒有一心,你要是真正覺察到了;真正明白了,你就會像這個要逃命的人啊一心求生,求生淨土,這個是真正的發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還夾雜了其他的想法看法,三心二意,學佛不能夠得到一心不亂,連功夫成片都做不到。所以呢我們剛剛講到修根本智很重要,我們師父花了十年修根本智,其實啊說實話,根本智修一輩子都修不完,不要說十年,根本智啊要到無心才對啊,般若無知,起用以後,無所不知,這是它起作用,就像我們共修啊大磬,磬是什麼?裡面是空的,你要是實的,沒有作用啊,跟一個房間,房間堆滿了東西沒有作用,把它清空,我們心房也是這個樣子,心裡面太多東西,沒有作用,那顛倒啊,那大磬啊,無心啊,誰敲,它就應,無知啊,敲下去起作用,振聾發聵,無所不知,這個般若的智慧就是像我們剛才比喻這樣子,所以我們心要空,要無一物,我們師父教的,真傳啊,祖師大德這樣教下來,大家這樣做,肯定會有成就,如果你想要標新立異,用自己想的方法,用這個,其他的方式,這個沒有辦法作保證,因為啊,所有的祖師大德都是這麼來的,先修定後開慧。那麼肯聽師父的話這樣做,叫持戒,戒是教誡,教誡不是只有戒相,戒相是律儀,那個是大略的方向,那個還不夠,那個要學,這個才叫五年學戒,五年啊是一個給你體驗,我們現在講的體驗班,體驗看看什麼叫做不動念,看你這五年行不行,不行還要再加上去,我們反過頭來想想,看十年不夠,二十年不夠,乾脆一輩子好了,那根本智就修不完,所以時時刻刻都是在學,都是在修行,不在五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也沒有離開根本智啊,為什麼根本智跟後得智是一心啊,講到究竟是一心,你的煩惱少一樣,智慧就增長一樣,你的貪心少一分,你的不貪心就增長一分,你不貪就是智慧,你瞋心少一分,你的無瞋的智慧就生起來,無瞋也是智慧,所以就是因定發慧。那戒是什麼懂道理啊不能起瞋心,不能起念啊,戒啊,戒又叫做制止不要動念,止觀的止,有沒有止觀的意思都有,所以一義一字而攝多義,真的是字字句句無量義,你要生心動念呢?每一個字都有障礙,跟你講戒就開始菩薩戒五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開始從頭到尾背一遍,也是戒。名相,名相,所以我們常講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是這樣子的,這樣看的,但實質你們要對自己要老實,不可輕易放過,如果茍且隨口隨意的放過自己的煩惱習氣,那這個一樣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剛講的不是說守事相上的不行,是說還要再增益往上提升,事相上有機會要去瞭解,很多的戒律到現在,時代的變遷,有一些戒根本不會犯到,因為根本就沒有沒有這些東西了,佛陀制戒有他的因緣有他的原由,為了是要防非為了是要防護譏嫌,一個學佛的人,在這世間,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就要表現出什麼樣子,心裡呢?有沒有這一物沒有永嘉大師講的:「分別亦非意。」什麼叫「分別亦非意」呢? 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絕對不起念不動心,這個是功夫,這個是修行。所以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稱為淨宗第一經,發心專念皆可往生。你要想往生大概就是死掉了,不是的,死掉了那是糊里糊塗的,往生是正念分明,心不顛倒才叫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沒有中陰身,不會有七七四十九天,沒有,他是活著去的,在世他就知道說臨終要去哪裡。再來往生還有一個意思,現前依著淨土依著無量壽經的教誨去修行,脫胎換骨,這也是往生,「改往修來,洗心易行」,你脫胎換骨,脫掉凡胎成聖成賢,往生這個意思,故更為明確簡要,所以大家修行想要有成就,那就得念佛,沒辦法商量,最後一招,現在的人講:絕招。這一招再沒有效,那沒救了,沒有救了,任何法門都救不了,現在人的惡心惡念,唯有依靠念佛才能夠消除,最快的消除。其它的也能消除,沒有錯,速度的問題,還有他熏習的綿密度,這個方式最容易熏習,不容易失念啊,念佛,持名念佛,回家可以禮佛,禮佛就是觀像,要是心力尚足,想想極樂世界,觀想,慢慢的業障消了,根器向上提升了,下根轉中根,中根轉上根,實相,所以它是通的,是通的。所以有人說念佛是妄念,對,對實相來說它是妄的,一妄一切妄,一切皆妄;念佛是正念,一真一切真,一切皆真,真妄不二,理事一如啊。你說念佛是真的,能念之心念念不住,所念之佛剎那生滅,所以妄啊,所以念佛不可得,一妄一切妄,一切諸法皆如是。佛像也是虛妄的,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有人說法師你講的這是應身,應身佛,實際上這三身唯是一身,應身是虛妄的,報身、法身皆是虛妄的,體空寂啊,法身是體空寂,報身之相假有,也不實,應身隨緣應現,並無實法。念佛是虛妄的,要是講念佛是真的,那真,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所念之佛本自圓成,不待修證,真的。所以呢念佛不可說其是虛,不可說其是實,治病而已,治我們眾生對待的病,妄想的病,藥到病除。你要是著於佛號上,他告訴你那念佛是假的,要是呢著於世間,就告訴你來念佛,念這個出世間,念極情亡,空跟有、真跟妄就一如,本來是這個樣子,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所念之佛本自圓成,不待修證,不離心外,離佛談心未始聞,從來沒聽過,所以不可說真不可說妄,著在一處落在一處就是窠臼,所以我們剛剛講的,這個應身佛會變化,它的變化不是生滅,變化,我們講的轉變形象,轉變形象,就像你這個人化妝,一下化成這個樣子,化成那個樣子,妝洗掉了,你還是本來的樣子,這應身,這個是淨土法門奧妙之處,深玄的地方,難懂,不好懂,所以稱為淨宗第一經。剛剛才講到這個深妙的境界,一句佛號全部收起來,全部得到,不假外求,所以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就是開心的時候,不是很快樂,那快樂是對待的,心地光明,所以稱阿彌陀佛。我們跟人家見面,念阿彌陀佛,祝福你光壽無量。光是智慧,壽是壽命,這句話要是解釋起來每一個人都願意聽,每一個人都願意念,祝福你智慧跟壽命無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都還不如我們這一句,對不對?大海,我們講的滄海桑田變化,所以呢念佛光壽無量,沒有條件的,祝福人的話非常好,是好話中的好話,善言中的善言,你跟人家說好話,不如給他念一句佛號,給他種金剛種子,來生遇到佛法會成就、會解脫,還有聽到這個佛號的人、動物「聞名得福」,聽聞佛的名號會得福,來生常生梵侶,梵侶呀就是親近修行者,他會解脫呀,這個是功德,聞名必然得福,那光壽無量呢再講得明白一點,對於修行人,你跟他念阿彌陀佛,你要迴光返照,我就是光壽無量,光壽無量就是我,告訴你,你決定成佛,你本來就是無量光壽,無量光是智用,無量壽是體,是本體。光壽一如就是法界,就是真如,這個是修行人這樣返照。所以我們給人家念佛,是提醒他你本來是佛,所以當我們聽到人家跟我們念佛的時候,要這樣想,要這樣返觀,這樣覺照,這會開悟,會成就,所以這個為什麼稱為淨宗第一經,就是這個道理,好多的好處,因其為直截中的直截,方便中之方便,這樣就感覺得到,夠方便。談話間,所謂越三祇於一念,三大阿僧祇劫,齊諸聖於片言,什麼叫「齊諸聖於片言」呢?諸聖就是這些聖人、佛菩薩,你怎麼跟他相看齊呢?看齊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跟他平行,跟他齊等、相等,一句佛號做得到。齊諸聖於片言,四個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齊諸聖於片言,真的是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從有念入無念,因願生而悟無生,願生西方,可以證入這個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剛看過,一般凡夫做不到,為什麼有這麼好的事情?還是回到我們常講的:眾生本來是佛。現在迷惑了,回過頭來念阿彌陀佛名號,那麼決定成佛,所以要好好的把握,這個是善中之善,我們師父講的這四個字很好---純淨純善,最純,善還不夠,純了,不動念、不妄想、不分別,這是純了。要是一動念,雜了,雜就是夾雜,就是對待,純跟雜一如,為什麼呢妄如同虛空花,依空而有相。虛空花,什麼虛空花?我們現在眼睛起花,虛空花,那這花從哪裡來呢?依虛空而有,依空而有相。實際上這花從哪兒來?沒有生沒有滅。不從眼來不從空來,若從空來,從空而來,虛空應該常有花;從眼睛來,你眼睛應該常常有花,無端妄起,就像你迷路了,這迷從哪裡來?從路來嗎?還是自己迷,你本來不迷,若從這個路會給你迷,那每個人走到那裡都應該迷,正在迷時的時候,方實不轉。方位不會轉,這個很重要的一個觀念,迷本無根,性畢竟空,所以妄念還是假的,所以正念跟妄念仍舊是不二,華嚴講的:「諸藏純雜具德門」。華嚴十玄門,一切染淨都是一門,那一如呢,純跟雜都具德,當然華嚴經它講的是一門攝一切門,純,所有門都入一門,都入一善行中。譬如說布施波羅蜜,行布施波羅蜜的時候,所有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布施,一門,純,純中有雜,裡面含著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含著,跟等於不一樣,等於是不壞相,布施還是布施,布施等於就像持戒,那個不一樣,跟大乘的不一樣。所以華嚴講的高妙,不壞本相常入其中,念佛也是這樣,即凡身成佛身,純雜具德,凡夫屬於雜,如來屬於純。純雜是一體的,具德,同一心性,所以念佛會成就,念佛會有功夫,就是這樣,這個道理幽深難懂,所以不要看輕淨土法門,我們華嚴十玄門隨便舉一個,意味無窮,凡身是佛身,不可思議。用一句佛號就達得到,齊諸聖於片言,剛才講的這些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觀念,現在人講觀念,心境,明心見性的心境,念佛達得到,而且大家都可以、都能成佛,所以這念佛不要看輕它,這個很重要,隨隨便便的毀謗批評,我們剛講的,齊諸聖於片言,就這樣子四個字,你要達到華嚴的這個境界,法身大士,參加華嚴經的這些大眾,有沒有舍利弗?舍利弗跟目犍連兩個人跟聾子一樣,聽不懂啊,不見不聞,佛入他自住三摩地,我們講的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他見性,煩惱徹底消除的境界,誰能入?法身大士能入。一般的凡夫沒辦法參加,所以念這一句佛號,裡面的功德就含攝整部華嚴經,甚至祖師告訴我們,華嚴跟法華是無量壽經的引導,講個開頭而已,如來一代之正說歸此經,法華講的即身成佛,我們講成佛的法華,華嚴經講的如來的境界,如來的受用,古德讚歎,他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我還加兩個字---權勢。為什麼?富貴有錢,有錢不一定有權,權是什麼?菩薩大小無礙、一多無礙、長短無礙,在一切對待當中都沒有障礙,大自在啊,大權示現,這個是華嚴經。這些境界,念佛到極樂世界去就有,現在有沒有?有,也有。念佛心無罣礙、無住,遇事心不亂,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大家都做得到。不要灰心,不要想說整天想我業障很重大概沒救了,你要是這樣想,業障就更重。越想越重,有業障懺悔就好,我們師父講的,想一遍,你業就再加深一層,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想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所以人家的好處,常常記在心裡面,人家的壞處不要放進來,也不要去講,你去講問題更大,損自己的道,這個得不償失。底下它說:「方便中的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這是幫助眾生了生死成佛道最好的經典。所以遇到了,無量壽經講的:值斯經者,皆可得度。什麼叫值?碰到了不懷疑,你要是懷疑,沒有辦法,懷疑想想大概真的有這麼容易嗎?有這麼簡單?懷疑,心就動,不誠,信心就沒有了,那願怎麼會切呢?行怎麼會專呢?所以信要信得深,願要願得切,行才行得專,要是有懷疑,信願行就沒有了、破掉了。希望大家要能注意,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9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九頁,看第三行,第四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我們從教起因緣,總因,跟別起到這裡,如來出興於世,就是為了令眾生入佛知見,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那麼,要入佛知見就要有方法,在所有方法裡面,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了淨土法門,為我們選擇了這個方式,那麼這方式有幾個好處,總共有五個。第一個就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使他能達到究竟,再來是『三根普被,凡聖齊收』,然後『他力妙法,善護行人』,這個都是淨土它的一個好處。那麼,今天來講第四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一段,尤其是學佛人應該要重視它,我們學佛,一般人他就想說只是求個平安,不做壞事就好了,甚至他不學,他說你看我也有去做善事,我也沒害人啊,我也是個好人啊,我也人見人愛。那麼,他拜佛比較就是我們講的,事相上講的禮拜,甚至,有人會覺得淨土法門是度死人的宗派,因為常常在殯儀館看到都是念佛、念彌陀經。那麼,為什麼要念彌陀經,在臨終的時候為什麼要念佛?因為這個時候,所有的經教都救不了,只有阿彌陀佛可以救,所以拿出這個我們講的『絕學』,現代人講的『絕招』,『撒手鐧』,最後一步幫助這個一輩子都不學佛的人,即使臨終斷氣,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聞名得福願』,佛有聞名得福願,聽聞佛的名號得無量的福報,來生不墮惡道,這個是幫助一般的亡者最好的一個方式,所以呢,大家才會看到在殯儀館裡面,誦經超度都念佛號,那是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說,眾生一個人他不學佛,到臨命終的時候已經斷氣了,無人可救,你跟他講話都救不了,他也不會聽啊,跟他講什麼佛法都沒有用,還有佛號可以救,這麼極重惡業的眾生都能救,可是一般大眾卻誤會了,把這麼好的方式,現在人說把這麼好的藥方給蹧踐,給輕視,所以呢損失很大,我們很少聽到說到殯儀館去人家做法會,打襌沒有,跟他講止觀,沒有聽說過,跟他講唯識觀,沒有啊,統統都是教他念佛,所以表示什麼,表示這個法門能救一切惡業的眾生,必然有效。那麼,那麼重的惡業都能救,何況是我們,淨宗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具諸不善』這四個字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壞事都幹盡,所有的壞事通通都做,殺父殺母,殺阿羅漢,什麼叫殺阿羅漢?現在沒有阿羅漢給我們殺,就是你去破壞正法,這個法師能夠化導一方,你不但不護持他,你破壞他,毀謗他,毀謗,這就是滅人天眼目,這個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你們去看看那個果報非常的恐怖,所以這是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佛來應化有他的機緣,你沒有辦法殺佛,頂多就是讓他身上流點血,那麼,現在有沒有佛讓你毀害?什麼叫『出佛身血』?破壞佛像、焚毀塔寺,就算出佛身血,這是佛的形象,佛的這個化身,所以你看很多的地震、很多的天災,佛菩薩的形象都沒有壞,因為這些天神知道,風司,雨司,他們曉得,這些我們現代講的主風神,掌管天象,他們曉得這是眾生的業,不會毀壞到佛像,所以碰到再大的災難,佛像也都沒有損壞,說實話,老天爺不敢出佛身血。還有一個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這五逆罪,破和合僧要小心很容易犯,就是和合的僧團,因為我們自己說話不小心,顛倒是非,隨著自己的習氣、毛病,或是不順心,今天哪一位法師告訴你了實話,真實話,你心裡面不悅,去外面到處毀謗這位法師,那麼,使大眾第一個對這個法師退失信心,還有在他的僧團裡面互相傳是非,僧團的大眾對他產生了嫌隙,這就破和合僧,或是讓大眾在這個僧團沒有辦法再共住下去,互相傳是非,搞小團體,這個很多,在佛門,現今的佛門。以前,師父講這個問題,講的很不客氣,他說你要是不懂規矩,你不要來道場,話講到這個樣子,當然你們來是為了來學的,我們都很歡迎。希望大家都能夠進步,都能夠解脫,都能夠開大智慧。那麼,來的時候就是要注意,有的是有心的,有心的罪更重。我剛講的是無心的,無心有無心之過,有心的呢,那不可原諒,這是破和合僧,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所有的壞事、惡心念全部都起。臨終的時候得遇善友,他,這個臨終的時候惡業現前,惡業現前還得遇善友,他的福德因緣相當好。他一輩子沒接觸佛法,臨終回頭,念佛能救。念佛菩薩的名號可以救他,這個是講的特例。那麼,所以一般人他會誤以為淨宗是度死人的,念佛,是念給死人聽的。我還有聽過更離譜的,念佛是為了存錢的。啊?存錢?沒聽過?我有!他說念阿彌陀佛為了存錢,死了以後做鬼用。啊,不符合因果呀!念佛的因果是成佛,不會做鬼。念佛,這是我們講的『聞名得福願』呀,佛有這個願呀。聽聞我的名號,來生都能得遇佛法,不會墮惡道,這個是佛菩薩他的一個大願力攝持。不思議願力,凡夫想像不到,沒有辦法了解。明明要墮惡道,可是他念佛,惡道的果報呀暫時止住。暫時止住,等到他有能力以後再來還,再來酬償他的宿債。這佛菩薩的願力。那麼就是大家就看到這樣的一個現象,所以就誤以為說,淨宗它是度死人的。那麼實際上呢,我們剛才要講的一個主軸,主要的一個內容就是,你看即使惡業這麼重的凡夫,他都能救,何況是我們。我們沒有做五逆十惡呀。十惡有時候會誤犯,五逆沒有。誰有殺父母的呀?沒有呀。所以,都能成就,都能解脫。而且,他這個解脫,不是小的,「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暗合」,就是所謂不知不覺的契合;「道妙」,就是所謂的妙道,實相的妙理,叫道妙;「巧入無生」,巧呀,不是投機取巧,是方法善巧,手段呀如法,能夠入無生。為什麼叫巧入呀,我們可以看它後面的一些解釋,那就曉得。所以這一段,對於淨宗,非常的重要。一般人他會認為說,你們這個宗派,這麼簡單,也沒甚麼參究呀,沒有高深的理論呀。實際上這個理論呀,深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連這個菩薩,要解瞭淨土,猶如隔羅望月。羅呀,就是羅紗,很薄的一層細紗。它是一個,我們講的,就像一層面罩這樣子,矇在眼睛上來看世界。他看淨土法門就是這種感覺,朦朦朧朧,好像有看到,又看不清楚,好像了解又不徹底。這是等覺菩薩,他的智慧道力,都還沒有辦法去了解,沒有辦法去體會到。那一般人他會覺得說,你這麼簡單,這麼容易,那究不究竟?會不會是佛菩薩看看這些可憐的凡夫呀,先用個方法騙騙你。在佛教裡面就有法師,而且是大多數,都有這樣的一個誤解跟錯會,因為很難相信佛菩薩的願力,佛菩薩的這個感應,還有就是無生的道理,不好了解,這三點。他沒有辦法去理解,沒有辦法契入,所以會有懷疑。夏老居士講的,「難信難信誠難信」,用了好幾個難信,三個難信。誠難信,就是非常的難信,非常的不好相信。「萬億人中一二知」,萬億呀,以億為單位乘上一萬。萬億人中一二知,也就是說大多數的學佛人很難去了解相信,所以我剛講的大多數人,是依照古德所說的,沒有辦法相信。他會認為說,你這個是執相,跟這個自性相違背,怎麼能夠契入佛性?自性是空寂呀、無所著呀,怎麼執持名號能契入無所著的心?不一樣呀。只能用一句話講,門庭施設不同,手段不一樣。就像一顆球,你要打到圓心,從任何一個點都可以進入,淨土法門是其中的一個點,而且這個點,我們現在講的,頻寬比較大,能夠容納的人比較多,就像四線道,八線道的這個車道,可以同時容納的車流量多,荷載的眾生多,所以稱為大乘無量壽經,能乘載的多,大多數。比起無量壽經,其他的經典算小乘,我是講乘載的力量。小乘,乘載的人數少。這個是讚歎淨土。那麼再回到正題,一般人他就會認為他是執有,明明就是執有,你怎麼能夠入無生?無生不屬有無,所以有人念佛念一念,沒有體會到無生的道理,他就動心了,去參禪。看到哪一個活佛來傳法,活佛呀,不一樣呀,這佛是活的,我們前面這一位已故呀,是往生的,這佛是活的,那跟他學。當然他教給你正法,契合你的根器,很好!可是如果是一時興起,那就很可惜!


所以有人學淨土學一學,跑去參禪啊,學密啊,甚至還倒回來毀謗淨土,說你們念佛是有念不能證實相。真的嗎?那你可能已經毀謗到祖師大德,還有在我身後大勢至菩薩。大勢至,我們後面是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念佛證入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我們這裡講的,這個,無住生心。而且,他這個無住生心不是悟得,是斷得。斷除煩惱證得的。他是圓教,學位圓教等覺菩薩,候補佛。所以,你看看念佛能不能悟,能不能見性。文殊告訴我們可以,普賢也告訴我們可以。你們那一位根器比文殊更好?那一個人的行願比普賢還要堅固。我想在這個南贍部洲,沒有一位比得上他們兩位大菩薩。這兩位菩薩是華藏世界的代表,上首菩薩,模範生,現代人講模範生。他們給我們作榜樣,這麼極力的來提倡。他們的修行道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他們都還這樣的勸我們,自己都還發願往生。這個不簡單吶,你普賢十願不懂,沒有關係啊,能一心念佛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就圓滿了。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普賢菩薩講了,「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八萬四千行不懂,沒有關係。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到極樂世樂去,八萬四千行離不開普賢行,普賢菩薩說我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就圓滿了。那,其他人往生呢?也圓滿了。也是跟普賢完全一樣,完全的相同啊。你看看淨宗這個彌陀經講,皆得阿惟越致,皆是一生補處。普賢就是一生補處。所以我們,我剛剛講的這個道理是有依據的。彌陀經講皆是一生補處。所以你十願,普賢十願不懂,不能契入,沒有關係,念佛可以,可以達到,那麼能了解也很好,我是鼓勵大家了解,多學,多看,增長智慧,不是雜學呀。雜學沒有定力,所以你看,文殊普賢他們這些上位的菩薩都還是這樣子修學,我們自己要知道。有一些法師他不信淨土,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這個出佛身血。為什麼?佛身來這裡就是要教化眾生。令眾生一生成佛,你把十方如來的本懷,一口給它破壞掉,這個話超過你造的五逆罪,這是十方如來的心髓。你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你這是毀謗十方諸佛。為什麼?十方諸佛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萌。你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這是謗佛,很嚴重的過失,還說是佛為了要教這些根器差的人,你看文殊根器差嗎?普賢根器差嗎?觀音勢至,觀世音菩薩他頭頂上的那個是佛相,是阿彌陀佛的相,是立相,現在都刻坐相,那個不對,觀世音菩薩他頂上的寶冠的相是立相,是立佛,站的。在觀無量壽佛經講,觀世音菩薩身相是這樣子。觀音跟眾生的緣這麼深,他的能力為什麼那麼大?說老實話,阿彌陀佛加持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念觀世音菩薩有很大的幫助,有很大的感應。這感應從那裡來?不能忘本吶,從四十八願來的,從阿彌陀佛來的,他跟阿彌陀佛學的啊,不然怎麼是那裡的補處啊,大家應該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和尚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呀佛不是為了這個光只是,這個法門不是小乘啊,也不是說看不起眾生,佛不會看不起眾生。那麼,這麼方便的方法給我們,讓我們能夠巧入無生,巧入無生這是真正的善巧方便。這是佛的徹底的悲心顯現,所以有人謗佛,還說觀世音菩薩是印度的水女神。這個說法大邪見。沒有根據,胡說八道,你要是真正的學佛,聽到,這個不用用楞嚴經,楞嚴經是照妖,照那種比較高級的,比較高級的妖魔鬼怪,這一聽就知道,百分之百的錯,百分之百不能相信,這個就是什麼?妖魔鬼怪化現,這個在末法,它答應釋迦牟尼佛跟佛約好,末法我就穿袈裟來壞佛法,怎麼壞呢?就是把眾生一生成佛的法門給你壞掉,那個是魔王的子孫,所以我們要用慧眼,要能辨別,他披著袈裟,你要看他講的法如不如,第一個要與真如實性相應,你不懂真如實性,至少他講的淨土,要與無量壽經相應,要與古德相應,所以大家在外面聽到,這種邪師,這種說法,要警覺到,哎,波旬子孫,魔王也講信用啊,三千年後真的來了,真的披著袈裟,不讓你學佛,要把你對淨土的信心道力壞掉,所以大家要有堅固力啊,要學善導大師啊,假使十方諸佛來勸我,還有一個法門比淨土更好的,超過其上的,我也不會動心,我也置之不理,因為根本沒有,根本沒有這個方式,善導大師是誰啊,阿彌陀佛再來啊,他說的話就是佛說的,所以要能夠相信,要能夠肯定,絕對不動搖,絕對不動心,真的啊,現在很多花言巧語,都是在讓我們退失菩提心,退失要修行的心,你要精進修行,他告訴你,佛教我們要隨緣,不要那麼執著,你看說人家願意精進修行的人叫執著,你要是一聽到這個要想到,哎呀,我的冤親債主來了,魔王來了,障礙我成就,我業障起現前,不能聽他的,不能隨順他,不要理會他,他引再多的經典來告訴你,淨土啊,是化城啊,淨土啊,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胡謅的啊,是哪一個人這樣子……寫出來的啦,給你考據啊,拿一些什麼……一些數據給你看,一些典章給你看,都不要相信他。這是幫大家啊先打預防針,怕你們啊出去啊聽了動心,害怕念佛不能成就,念佛不能見性,念佛不能入無生忍,不能入無生忍,那個站我後面那一位,大勢至菩薩就是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是念他佛,有人說要念自佛,自佛那就不叫勝異方便了,所有法門都是念自佛;自性的,念他佛就是緣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念他佛,淨土宗最特別的叫什麼“了他即自,瞭解阿彌陀佛即是自心之佛,他是最特別的,這跟通途法門不一樣,所以叫勝異方便,殊勝特異,不同啊,我們看第一個解釋,什麼叫這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這個「無念」、「無生」,什麼叫無念呢?有些人會、有些人知道說不出來,一般人,他的無念就是沒有念頭,沒有念頭這是斷滅,又講叫斷見……斷見,這無念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空了,他這個無念不是真無念,是滅有入空的無念,我們講的無念啊,還有一種無念是什麼,捨空捨有取中叫無念,叫「但中佛性」,但,是那個但是的那個但,但中佛性取中間,但中佛性,那什麼叫真正無念呢?雙照雙離空有兩邊,遮照同時,遮就是空有俱泯,照就是空有俱顯,這是用一般經教的方式講給你們懂,講無念啊,一念不生,照了如如就是無念啊,這個講起來容易,體會起來不簡單,所以用經教的方式,說一點葛藤,大家來看看,禪宗都說學教人葛藤,什麼叫葛藤呢,文字一行一行的,繞過來繞過去,盤過來盤過去,什麼雙遮空有不妨雙照空有啊,「離四句、絕百非」,常常會看到祖師大德這樣講,所以禪宗說葛藤,可是反過來,你要是一千七百則公案沒參透,這一千七百則也是葛藤,一樣的意思,不用笑,一樣的,不要笑說學教是葛藤,所以呢無念無生,這個境界不是凡夫所能解的,不是我們一下子就能夠瞭解的,甚至去體會到,連解都解不到,難以去理解,眾生都墮在有中啊,墮在有中,常常不是有就是無,不是這一邊就是那一邊,墮在有中所以很難體會,有的心太重,所以要常常看大乘經教,看這個祖師大德講這個般若啊,講這個實相,常看常常隨文入觀,隨文入觀,你就能夠啊轉得過來,漸漸啊積累善根,無生跟無念一樣的道理,我們認為一切法有生有滅,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法本自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不墮在生滅當中,那有沒有離開生滅呢?不墮在生滅裏面,好,他就有一個離生滅的無生,離開生滅是不是無生?不是,生滅跟不生不滅是一法,就像大跟小是一法,有跟無是一法,為什麼變二法呢?有心啊,動念生妄想就變二法了。變二法的時候呢?還是一法,還是一心,原原本本沒有兩樣,只是眾生自分上妄有對立,佛在楞嚴經上有很好的比喻,所以楞嚴經真的很重要,誰要告訴你楞嚴是偽經,一樣啊,剛才講的,魔王披著袈裟來壞佛法,楞嚴經是末法第一部滅的經,為什麼,把你的慧眼給障掉。楞嚴上舉了一個比喻,它說,猶如迷人,迷路的人把方向搞錯,大家都迷過路啊,當你在迷的時候是你自己迷吧!方向有沒有轉變?沒有轉變,所以我們迷失本性是自己迷啊,真性有沒有迷?沒有啊,真的沒有,所以佛說,眾生在自己的妄想裏面虛受輪轉,妄見生滅,虛受輪轉,妄見生滅,本來是無生本來是無念啊,因為一念迷情,所以呢?好像有生滅,好像有什麼這個第八意識,所以叫似識,識不是實有的,意識心不實,意識心是迷惑自性以後變現出來的,分開成八個作用,分開,原來是一個作用,你要把這個迷情拿掉,覺,覺悟了,八識是一體。迷惑分成八個,本來沒有八個,就像有人眼睛有問題,看見天空八個月亮,把那個眼病治好,月亮還是一個。縱然他眼睛在病,月亮還是一個,八識就是這麼一回事。有人把八識分成八個,八個是就名相就作用上它的這個能力上去分,原是一精明,楞嚴講的:「原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或分成八和合也可以,六和合就是六根,八和合就是八識,正文是六和合。那麼你要一旦覺破,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你一念覺破叫一處成休復。那這個八識、六根原是一精明,其實在六根的時候還是一精明,楞嚴經上就有證明,你把眼睛閉起來,一隻手摸頭一隻手摸腳,你眼睛看到的這個形狀,你眼睛閉起來你用手去摸摸看,是不是感覺出它的形狀,這叫性中相知,用中相背。眼睛只能看,身體拿來感觸,作用上不一樣。感知的心是一樣的,所以是同一心體,沒有二物,不是兩個心,就像天空只有一月,沒有二月,這是真正的無生法,這是實相我們要懂,要能明白,不要聽一聽回去又忘記了,這個要領會,記取沒有用,記下來了,記問之學,碰到境界就迷了就顛倒了。達摩大師講:「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沒有道力,不要說道力弱,道力弱是客氣,沒有道力,根本沒有力量去脫離煩惱,「從境界會得者,道力壯」。在這境界上,我們講的,自己真正去體會到、悟到,原來我的本性是這個樣子,從來不受污染,體用如如,這就叫做明心,這就是明心,對心性明瞭。不難呀不難,很多人都把明心見性當做很難,當做很難,見性再更深一層的體會,明心是剛解得,知道好像有這麼一回事,見性呢就是親自看到,看到的時候,不是就結束了,禪宗的到這裡想說我見性了,一悟就便了了,沒有,還要再用功,五祖講的:「守本真心,常住不滅。」,禪宗祖師教的,要繼續用功,山林水邊長養聖胎,這才有能力去閉關。現在人看了幾本書,跑去沒有人的地方關起來,幾年後出來說他開悟了,開悟以後應該還要再關起來,山林水邊長養聖胎,不是跑出來。那麼我們講的這個道理,我們剛講的這個道理,遠非凡夫所能,一般的凡夫做不到,很難去體會到契入,那麼圓教八地菩薩,圓教依天台判教,分藏、通、別、圓,圓教的八地,八地,前面的十信位,十信位,從一信到六信,到七信位圓滿算是等於藏教的阿羅漢,斷證,認知不一樣,藏、通、別、圓就是認知不一樣,現在人講認知,他的斷證相當於藏教的阿羅漢,圓教七信位。圓教入信位,它的十信,十信以後,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等於別教初地,通教、藏教有與他相等的,藏教就沒有。因為他見性,藏教不見性,藏教沒有見性,藏教沒有打破無明,所以等於別教初地,那再往上,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有的還加了一個叫四加行,那麼一般我們都省略沒有講,這個是十迴向,再來才登地。登地我們就稱為聖人,前面是三賢-賢人,賢位的菩薩,那麼再往上到八地,初地叫歡喜地,八地叫不動地,不動,徹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他真正得到無生法忍,這麼高的位次,我們三大阿僧劫從哪裡算,從圓教初住開始算,第一個阿僧劫修三賢位,第二個阿僧劫修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劫才到八地以上,才到法雲地第十地,這三個阿僧劫才成佛。法雲地它是受職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佛說他功德圓滿,我常聽到這一句功德圓滿,大家都十地菩薩,每一個都是觀音的侍者,都是這麼厲害,他那個才功德圓滿,可是他要以他的智慧,不要說十地菩薩,集這個華藏世界海所有的等覺菩薩,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非但百分不及一,百分之ㄧ都不到,等覺菩薩要思量如來的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算數譬喻分所不能及,任何的算數任何的譬喻都沒辦法測佛智,所以有一句讚歎佛的功德,我們常講:「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可以測量虛空的邊際,風可以繫住,我們可繫住風叫它不動,「無人能讚佛功德」,這個真的是不可思議。那麼到八地菩薩,才離開心意識分別,就是簡單講不用意識心,不用意識心,那麼這很厲害,我們現在都還用意識心,可以不用,什麼叫不用,不是意識心不要了,意識心不要不能成就,彌勒菩薩他只是遠離「依他起」及「徧計執」,「依他起」就是什麼?我們講的幻相,「徧計執」呢就是在幻相裡面有執取,離開這兩重妄想,這唯識宗,講起來很複雜,那麼簡單的帶過,入圓成實,圓成實就見性,所以他只是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把意識心捨掉,八識的這妄用,他不要。


我們剛講的,只是把病除掉,不是把眼睛挖掉,你的眼睛有問題把眼睛挖掉,那不對喔。就好像身體有病,把它割掉;國家有盜賊,有這些叛黨,殺光全國人民,叫屠國安民,不對喔!滅身療病、屠國安民,這不對,沒有屠國安民的,滅身治病,這不是醫術,弄到後來,身都沒有。所以說,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就像眼睛望見天空有兩個月亮,捏目見月,那麼只是把手放開而已,不再捏。天空月亮本來就是一個,沒有兩個,那一見天空的二月,那妄見因捏而有。所以離一切心意識,不是把意識滅掉,是離開,不用它的妄。那是不是在裡面用真?你看一講到真跟妄就對在一起,所以大乘佛法不好講,大家潛意識裡面就會喔離開真,那就來個捨識用根吧!捨識用根,講的是用它的真性,捨識是除它的妄呀,不是真的有識可捨!這個要清楚,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哪,乃聖者之所難也。修了一個阿僧祇劫才證到這個位次。聖者之所難,不容易呀,很困難。那麼,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根器,非常的了解,非常的清楚。末代的這個罪濁眾生,罪是甚麼?你的業呀,你的行為,帶著很多的習氣。濁就是染濁,心呀,心水不清呀!叫濁,所以叫五濁惡世。心水不清,你們的心不清淨叫濁呀。末代罪濁眾生就是末法的時候,叫你立相住心都做不到。甚麼叫立相住心?像我們這裡念佛,就是攝心一處。佛在經典上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可是呢,制心一處就是辦不到。念佛的時候,還要夾雜妄想,要是沒有妄想呢?就夾雜名聞利養。為什麼呢?到處去跟人家說,我今天念佛都沒打妄想,你看,你們應該要佩服我,沒甚麼好佩服的呀,只是本來的樣子而已!本來就應該這樣子的呀,沒甚麼好得意的,這是名聞利養。喜歡人家讚歎,喜歡人家捧你呀。所以,立相住心都做不到,叫你一心念,老實念,認真念,不要夾雜,不要間斷。說的簡單,做起來,那真的是妄想很多。請他來的還不來,他告訴你呀,「法師呀,你不知道我們在家人,有很多的罪濁呀。」他看到你呢,他跟你說,「師父呀,懺悔,我很不精進。」他希望我們不要講他,希望我們不要再念到他。「你不要再念我了,我已經承認我很不精進」,他就是不想精進。不然就是告訴你,「沒辦法呀,我們業障很重呀,我們心是很混」他都知道你等一下要講他甚麼。但是他這個不是懺悔呀,這叫搪塞。不想改,不願意改,不然就是說,「啊呀,我甚麼俗事呀,非做不可。」你問他,「你要不要了生死?」「要!一定要!絕對要!肯定要!」誰都要了生死呀,還沒死呀!先了世間事。所以我就常講,「甚麼事最重要?」他就說,「師父,我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辦。」我說,「是生死大事呀?」生死大事最重要要先辦,真的先辦,其它的去辦心裡不要罣礙,他是罣礙的去呀,「沒有辦不行呀!沒有這樣不行呀!」這個罣礙顛倒。所以呀要注意,我們要是起這種心念,要知道退轉啦,這就是退轉這就是懈怠。所以叫他來念佛,來立相住心,都不能得,你叫他把那些事情捨掉?天難的喔,非常的困難!幾乎不可能。所以才說,講一些方便呀,講一些這個啊,方便也要讓它入真實呀。可是呢,有些人點不醒,喚不回呀,沒辦法呀。甚麼事,都世間事擺先,擺在最前頭,然後在佛前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師父常講,騙佛呀。白天騙一次晚上騙一次,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你都忍心騙,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呀?你不輪迴,誰輪迴呀?師父講這個話是真的,願生西方淨土中呀,這個願很深呀,還是世間法比較重要?那個名聞利養比較重要?五欲六塵比較重要?這個就是,當境界來的時候這個就是境界,考驗我們,看能不能放下。有人學佛,馬上就受到障礙,生了病,生了障礙,考驗你呀。看看你對佛菩薩信不信?能真信,那病苦很快就消失了。我碰過呀,學佛沒多久,一生病,這時候要多懺悔,多放生,多吃素,吃素很重要。其實你要是能吃素,那麼你的殺業會大幅的減少。放生呢,這是必要做的,當然給大眾建立護生的觀念那更好,護生的觀念有了,你不吃肉,那麼殺生的事就少,殺生的事少、放生就少了。所以我們要放生就是為了要救度這些被殺的,你要不殺牠,沒事啊,我們不會去放生,我們不會去做這個彌補的事情。所以放生是一定要,但是呢要注意生態,放生呀,放下自己的殺心,生慈悲心,叫放生;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這樣,放下這個煩惱心呀,生智慧心,是放生;放下名聞利養呀,生戒定慧;放下娑婆呀,求生淨土,都是放生。這個是很重要,一定要做。不光只是放,救動物呀,救動物是放下自己的殺心,生慈悲心。那麼放生要注意生態,這個非常重要。因為現代交通發達,物種很複雜,你要去了解,要注意環境。不可以呀隨便放,要有系統,要有規劃,要有方案,要如法。學佛人受菩薩戒,不犯國制,不要破壞法律,不要毀犯國制,很重要,要如理如法。我們佛教被評為全世界最優良的宗教,大家都是優良的這個宗教徒呀。所以一定要配合,一定要如法的放生,不要破壞生態,破壞生態不對,這不是放生呀,好像牠現前不死,你一放下去牠就死了,這不是放生,你慈悲心沒有生出來,你只是把牠當一樣東西拿去那裡丟掉而已,不負責呀。你這種放生會怎樣?生惡業,生怨恨,生出什麼?人家看這個佛教不守規矩,破壞生態,這不是放生。你這麼一放能生出了話柄,也是放生,但是不好。這個要知道,要清楚。實際上,這段的義趣很深很廣,但是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所以下一次,有機會呀,我們再來接著講。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4



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請看到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七頁倒數第三行:「三根普被,凡聖齊收。」上一次是講到這一段,那麼第一小段啊,我們講了一點點,我們這一次來看,這個下面的這一小段,第一小科:「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到這裡是一段,這個「三根普被啊,凡聖齊收」,就是講的淨宗,攝上、中、下三根。上根的--是指這個利根的,如同文殊、普賢。那麼下根呢,中下根呢--就是指我們一般的凡夫,還有一些造惡的眾生,造五逆十惡的眾生。在觀無量壽佛經講,這個下品下生啊--「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一句話,白話的意思啊,很簡單,就是他什麼壞事都做盡。五逆十惡--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麼嚴重的過失。五逆十惡,十惡這就是十善的相反,十善的相反就是十惡,五逆十惡,那這是講的大樣。具諸不善,諸就是所有,這一個人惡人,五逆十惡都做了,而且什麼壞事無所不為,而且毫無羞恥心。「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個人臨終呢,惡業要現前,地獄相現啊,這個問題很嚴重啊!那麼此人啊斷氣之後,必然下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就是受苦沒有間斷,沒有間斷的受苦、無間、苦無間,它是地獄刑罰裡面最苦的一個,最苦的,它沒有間斷。那麼因為他生前造了這麼多的壞事,所以呢,臨終感得的報應就是到地獄去,那麼這個報應啊不是佛菩薩給他的,也不是閻羅王判的,你們去看看經典講的,這些閻羅王、鬼卒、獄卒,都是自己惡業所召感的,你造惡業,心裡啊妄現的這個十殿閻羅,這個地獄的苦報,都是自己啊妄想為咎,所以呢我們眾生受業報,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業感召的果報,沒有一絲毫是從外來的。所以佛教我們除心啊!所謂啊,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啊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所以你的妄心若除,妄境怎麼會是實有?所以我們現在被境界轉,就是心裡沒有主宰、沒有定力,隨著自己的妄想、雜念去造作。一起念就隨著它去,隨得很自然,隨得很正常。所以呢我們要念佛、要回頭,就沒有那麼容易,想要回頭,現在想要回頭啊,可是呢隨順煩惱習氣太習慣了。一起念頭一動念,馬上就要造作,隨順煩惱習慣了。所以現在叫我們不要打妄想、叫我們不要動念,唉,這反而成了生疏的不熟悉的。所以呢祖師大德講啊,你要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現在跟妄想很熟悉,跟你的煩惱習氣、貪瞋痴很熟,你要藉由佛法來熏習!熏習啊,為什麼用熏呢?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啊!以前沒有香水,這衣服要穿出去要香的這個味道,要掛著,用這個沉香啊去熏,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以前人的香水,那這樣子熏、熏習,由外而內,那麼到後來自己發心啊,轉,徹底的轉過來,所以生處要轉熟啊,熟處要轉生啊!什麼熟處呢?跟煩惱習氣很熟!要讓它淡化,先從淡化開始,從剛開始,這個一下子,還是個凡夫,一下子遇境緣就起念,慢慢來克制住,先克制,先不要有動作,裡面還是,還是翻騰啊,這妄想、你的貪瞋痴,還是翻騰啊,先忍耐一下,至少不要有動作,不要有這個行為出現,不好的行為出現,先這樣子慢慢把它淡化。再藉由聽經熏習,長時期的聽、長時期的這個念佛,這要有耐心啊!還有更重要的!有一點,大家都願意發心,願意熏習,這個有,確實有人有,願意發心。還有一個很重要,你知不知道這個是煩惱?你知不知道,你現前的這個舉手投足是煩惱?這個動作出來是煩惱?這個就有學問啦!要修行啦!要真正我們講的微密觀照!微--就是細微,細密的觀察。心思要細密,要能夠這才能夠覺察得到,自己的貪瞋痴,自己的我執、我見、我愛,在那裡啊,我們講的,潛伏藏識、遊戲諸根啊!在你的意識心裡面、在你的六根啊,在那裡展現啊,你才能覺察得到!所以為什麼要求大家動作要輕,動作要緩要慢,呼吸啊要順暢,不要有風,或是很粗重的一個鼻息,為什麼?這個都是幫助大家,把心給定下來,有它的道理啊,為什麼說學佛行儀很重要,這些行儀,你去看,你能記得住,你的心就會收攝,你就會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叫因戒得定啊,因為這個律儀,戒律啊,那戒不光只是有律儀啊,戒是調身的,律是調心啊,這叫戒律啊。那麼,我們總的來說,簡單的來講,簡單的來講好了,就是藉由這些行為,外面身上這些言語,把身口意的行為,去調伏它,調伏我們這身口意的行為,然後把心給定下來。很多人他念佛,念了幾十年沒有得力,我們仔細觀察,他的威儀沒有學好、沒有注意好,所以你說他念佛,只是就像蓮池大師講的,隨口叫喊,可是他說他會覺得我在念的時候有專心啊,我有仔細念啊,我字句分明,那是在念佛堂,出去呢,不用,不用等到出念佛堂,那個還太遠了,等一下佛號一停,威儀就忘記了,心中的雜念就上來了,這個就是修行失敗的地方,你的心靜不下來,這個很有關係啊,所以這個律儀很重要。你的威儀很重要,律儀啊,我們現在講的,你的氣質,你氣質,你用佛門的律儀,你就會得到佛門的氣質,學佛的樣子,人家一看,就曉得這個是學佛人,不一樣,身上啊,我們講一種光明,這光明啊,當然不是用放光,是那種氣氛啊,現在講氣氛,我們講磁場,一種氣氛,透出一個學佛人的氣氛,學佛人的樣子,一靠近他你的心是安定的,不會浮躁,真的是這個樣子。所以你要去靠近一個世間人,瞋心重的,脾氣大的,靠近他全身都會覺得不對啊,為什麼,他身上的光明,身上的氣氛,帶著是貪瞋痴,帶著是名聞利養,帶著是五欲六塵,那他帶著是世間的,所以啊,我們講的,你學佛念佛要能得力,要能消業,這個律儀,學佛行儀很重要。你不要看說,裡面只是教一些稱謂啊,進來道場,要如何如何,那個都有幫助,積小善小福啊,會成大福。無量壽經講,這個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因緣,福德啊,就是你的行為,福德莊嚴;善根,就是你念佛,你的親因啊,緣呢,你的修學的環境,修學的時間多或少,再來決定你能不能往生。因為念佛,你有沒有轉變,我們有沒有轉變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的行為有沒有去轉變,這個決定,所以,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就是我們淨土宗可以攝受。但是有一些人他就會心存僥倖,想說啊,我有念佛,這樣就好。我也不用看經,我也不用學律儀、學戒,以為聽聽法師講幾座經,他就對佛法能懂,佛法要這麼簡單,文殊師利菩薩每一會都跑去參加,你的智慧有文殊高嗎?文殊菩薩都參加啊,為什麼人家煩惱習氣都斷到剩最後一品了,還要去參加,學不厭啊,學不倦,因為他入了這個無盡藏解脫門。知道法門無量啊性具無量功德。所以呢學習沒有疲厭,所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是這樣子。夏老居士講的,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你要持戒律,持戒是不是光拿五戒,這樣子來看,那還不夠,那菩薩戒,比丘兩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這些來看夠嗎?還是不夠,那八萬四千,展開來,八萬四千細行,三千威儀,還是不夠,那怎麼辦呢?你要見性,你要能夠明心啊,這戒律才有幫助啊,你要知道從外而內要調心,不能只鑽研在事相上,在事相上仍舊有持有犯,有對待,看這個人持那個人犯,這個眼睛啊,常看人家的過失,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左就是墮落,見他人的過失,自己心裡面又非,為什麼叫自非,自非是心裡動念,講到動念,不是講自己心裡面有人家的是非,這個還太粗了,自非,心裡有動念啊,卻相左,也跟他一樣墮落,不管你做得好,做不好。六祖惠能大師的開示是這樣的:自非卻相左,你見到一物,你動念了,就自非了,這非是什麼呢,與心性不相應。你就跟他一樣墮落。所以事情,我們見人家好,見人家壞,那審察看自己有沒有動念,這個很難哦,講的好像大家都頭低低的,沒有落處,但是我們不把標準提高,你就永遠會覺得自己很好,吔,我做得不錯啊,我沒有像他一樣啊,那修行就不會進步。取乎於上,僅得乎中;而取乎於下,僅得乎空,什麼都沒有,所以從持戒,持戒,什麼叫做到無持犯,不見他人過,持戒,不見他人過,那常見自己過,算持戒嗎?有自就有他,對待相,自他是不二的,不見他過,亦不見己過,為什麼,自性本自離過絕非,我們的佛性就是如此。這是持戒,這樣才圓滿啊,剛開始做不到,你要往這裡走啊。為什麼教你不殺生?為什麼會殺生? 有對待,自性有沒有對待?沒有對待。所以呢,隨順佛性,持不殺生戒,自性有沒有慳貪,沒有慳貪,所以呢隨順法性,行布施波羅蜜,就這樣做,佛性裡面沒有這些貪瞋痴啊。所以隨順佛性,這叫做什麼?我們講的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是修行。大乘佛法是這樣學,我常常講呀,大乘不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家一定想,哎呀沒有入手處,不是的,有入手處,你要有出離心,小乘也有,這是無論大小二乘都共同的一個基礎。大乘的入手處,你們不要把它當作有為有造作,我來做個什麼,得個什麼,這就入不了大乘。那大乘入不了沒關係,可以用漸次,但是你不要把漸次當成是造作,永明大師『唯心五種唯心訣』裡面講到:認漸次為造作,教你次第修學,你卻落在造作裡面,那就麻煩了,見不了性,成不了佛,煩惱呢,還是一樣多,而且還有別的煩惱,在你不知不覺當中增長,你不能覺察。所以大乘佛法它講的漸次,不是講的像小乘那個造作,造作有所作為,有煩惱可除,有菩提可證,大乘的你要先知道,一個最重要的觀念,你自己跟佛、菩薩完全一樣,與佛如來無二無別,就是華嚴經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要知道,知道以後,你才能夠發心,你要知道這個如來智慧德相不從外得,我現在就有,現在就本具,這句話,我們從講座一開始到現在常常用到,希望大家能夠謹記,要去體會。這個佛性每個人都有,為什麼能夠三根普被,也是根據這個道理。萬法因緣生,法不孤起,仗緣乃生,如來法身,為什麼能夠成就呢?也是從這個無量的功德莊嚴而生,他的行六波羅蜜,行三十七道品,行慈悲喜捨,來開發自己的佛性,無論你修什麼行,你的根本在哪裡?就是「你本來是佛」。這是根本,大乘佛法的根本,在這裡。大乘佛法的根本不在人天,要是在人天,釋迦牟尼佛出來、出世,不講華嚴,為什麼佛出世先講華嚴,他是在告訴我們,大乘佛法,佛陀的教法就是華嚴經。所以弘一大師希望學人初學佛的經典是什麼,是華嚴經。可是現代呢,你們看來會覺得,唉呀,很不可思議,很困難啊。華嚴經講的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本來的受用,有一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你不讀華嚴經,你不知道佛他有多麼富有,甚至這句話再反過來看,我們要是不讀華嚴,不知道我們自己原來這麼清淨,這麼莊嚴,不曉得啊。所以明顯的,大乘佛法的基礎,在於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基礎,圓覺經講:『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虛空的華仍舊依著空啊,夢中的境界仍舊是依心啊。所以呢心為根本,所以你明心就要從根本修。淨土宗也是本著這個道理,我們後面要講的本經體性,就是這個道理,離開這個道理,所有的思惟造作都是魔說,真的是這個樣子。所以楞嚴經講:『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真的是我們常講的,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的行門是淨心為要。淨心之要無如念佛,淨心之要無如念佛,明心呢,你要明心見性,你要知道我們本來的面目,你就要讀大乘,要讀大經典,為什麼叫「大」? 不在有無對待,不在一異對立裡面,不在能所,雖有說能所,但是是超能所之言,雖教你思惟,但是是教你斷除你的妄想,恢復本來而已。所以很明顯的,大乘佛法它是,不是像小乘人天一樣,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人天,或是說先學儒家,儒書學一學就能夠成佛,這個境界是有的,佛菩薩可以,凡夫不行。我們現在連一點道力都沒有,還去學其它的經典。其它的經典不是不好,我們慧解力不夠啊,看什麼被什麼迷,看世間書就被世間迷,我們連看佛書都還迷在佛書裡面,還著在文字上,再看世間書那就更顛倒了,顛倒再加顛倒,所以呢,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儒,我們去看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先學儒?你們看看,在萬善同歸集,永明大師講的,引起世界經講的,起世界經講:吾遣二菩薩,往旦行化。這是釋迦牟尼佛派兩位菩薩來中國教化眾生,一個叫老子,一個叫孔子,老子是迦葉菩薩,有讀過涅槃經的就知道迦葉菩薩,一個是孔子-儒童菩薩,這兩位。老子自己也講,我的老師是釋迦文,你們去看看萬善同歸集的後面就有講到,所以教大家學人天,只是為了讓他向佛而已,為了讓他捨惡歸善,轉惡為善,再來你要學了佛,要轉迷為悟,最後要轉凡成聖,它是一個過程,過程是這個樣子。所以說大乘佛法的基礎要建立在這個上面,那你去看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先學小乘,這一生學佛,他有沒有先讀過儒家的書?沒有啊,所以要知道為什麼引儒家的書,是為了補充我們的不足,為什麼不足,沒有注意到它裡面有攝善法戒的意思存在,連五戒十善人天的基礎可以在這裡面找得到,可以的,所謂的攝善法戒,一切善法應當學,你看了,你可以注意到自己沒有做到的地方,但是不要起世間心,你起世間心,起世間意,罣礙了,那這個書就不好,讀佛書也是一樣,著在名相上。著在名相上有時候還好處理,著在知見上完蛋了,這個般若我們講大乘實相,如大火炬,四面碰到啊都被它焚燒,又說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啊,所以要小心,怕你學了落在這個知見上,所以永嘉大師講:「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差一點,就差很多,差幾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他知道他自心是佛,這『是』。龍女啊,法華講龍女啊,知道自心是佛,頓悟,當場就成就了;非則善星生陷墜,你要是搞不懂,沒有弄清楚,善星比丘啊,有沒有聴過,妄說一切法空,雖然得到四禪的禪定,但他知見出問題,以為這撥無因果,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差一點,差那麼多,所以這個學大乘要理事雙融,不可執理廢事,也不可以執事廢理,你執事廢理,增長的是什麼,無明,執理廢事呢增長邪見,增長邪見,理就是我們的理性,佛性,所以你如果只在事相上做,那還不行,還要會理,如果會理而不行於事,那這個理也不圓,所以理事要雙照,入了要理事雙泯,泯就是泯除的意思,三點水再一個民國的民,雙泯,雙照是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雙照啊,理事雙顯,顯發出來的意思,所以要注意啊,要注意,那麼為什麼能三根普被,就是因為本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道理,這是剛才講的,大乘佛法的基礎,要能去體會,要能去搞清楚,搞明白,不然五祖弘忍禪師跟六祖講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啊,任您啊千般造作,總在有為法當中啊,不入無為啊,為什麼呢,神秀大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懂得三十二本經論,五百人的首座,底下教五百個人,北方的高僧啊,這個神秀大師為什麼不得法,總在有為裡面,總在知見裡面,神秀大師的漸修也是不簡單,但是一總啊是不明心,所以五祖沒有把法傳給他,傳給惠能大師,這有他的道理。我們今天為什麼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能夠往生淨土,就是本著自性本來是佛。在彌陀要解裡面,蕅益大師說的六信,你信願行這個信,要具足六個條件,六個,第一個信自,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蕅益大師說的,再來才信他,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言決定不虛,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絕不虛假,信他,所以是先信自再信他,才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才有後面的,因果理事啊,所以我們要是不能明白,不能相信,信就是要接受,你這大乘的基礎就沒有啊,大乘基礎就沒有了,雖然現在外面有些課程,他帶你從三皈五戒十善到深入的一些止觀,才來講心性,這是一個漸次的方式,但是你要入到大乘上面去,入到一乘上面啊,您不信自心是佛,入不了,任你這個前面學得再好,學不了,進不了,仍舊是隔在一層,為什麼,有所作為,有造作,眾生很習慣,我學這個,師父,法師,怎麼做,很想回他一句,你可不可以不要動念,不要造作,有動念有造作,入不了,您認為有一法可取,有一個境界可入,進不了,所以呢?佛常說:以無門為法門,無門這是真的門,真的行門啊,所以呢?不能無心啊,那就入不了這個境界,我們講的道理啊,深是深了點,會有一點很難去體會,但是啊,不要因為太難,不要因為難就退心了,還有想到不要因太難而退心,而想到一個,現代印刷術很發達,要想到這個經典是怎麼來的,是祖師大德翻山越嶺,經過沙漠到印度去帶回來的,去看看義淨大師的那首取經偈,你就知道啊去的人很多,回來的沒幾個,去成百人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啊,那麼現在印刷術發達,得力於這個科技,要請個經典很容易,甚至我們道場還有幫忙宅配的,這麼容易,其實請經典要有恭敬心,最好來道場請,最好。我們為什麼要宅配呢?幫助一些想學佛又沒有因緣的,我們盡力幫助他。像我們道場的這個宅配,你如果家裡不方便收這個道場寄過去的經書,你可以寄到便利商店。我們替你想足了、想周全了,有的會有障道因緣,那你不方便,沒有關係啊,我們寄到你附近的便利商店,你下班再去拿,寄到你公司也可以,或公司旁邊的便利商店也可以啊,都可以啊。所以呢,得力於印刷術發達,但是在請法寶的恭敬心就沒有,拿到就太容易了,在以前沒有那麼簡單啊。所以有一句話,叫做莫因容易得,便作等閒看,容易得到,你就沒有把它當一回事啊,不會珍惜。以前啊,我們這無量壽經,為什麼有這個會集本?因為有五個本子啊,王龍舒居士的第一次會集,他只看到四個本子。他是國學進士,家裡啊也是相當的顯赫,他都還只看到四個無量壽經的版本,四個,所以呢,他做了會集。他的會集本只有四個版本的無量壽經。那麼到清朝魏默深居士才看到了五個版本。無量壽經總共有十二個版本,經歷中國歷代戰亂,丟失了七種,只剩下五種。所以,這個戰爭,不是很好,自害害他,搞得這個典籍通通都不見了。所以,以前要看到經典,確實沒有這麼簡單,但現代的人,我還聽到,你們不要再印了,太多了,太多了。但是你們要想到,還有很多的地方沒有。我們去看看這世間,學佛的人多還是不學佛的人多?是不學佛的人多啊,那表示什麼?推廣得還不夠啊。自己推廣積極的心還不夠,或是看到人家請,心生障礙啊,心生障礙。我就碰過啊,你要跟他請法寶,千百個不願意啊,不想給你啊,這都造業。像你們如果在流通法寶,人家願意受持,不要障礙他,他也許是一時興起,你也送給他,沒有關係。一時興起願意請法寶,這也是不簡單啊,他為什麼不會一時興起想造業啊?一時興起想請法寶啊,好啊,好事啊,供養他。回去有善根了,哪一天善根發起來了,他就會看。所以以前師父就特別交代啊,書一定要印得精美,一定要印得讓大家生歡喜心,回去不看,他放在那裡當裝飾也好,那一天他善根成熟了,他會拿來看,一看,大徹大悟,一看呢,他真正發心學佛,那你的印經啊,你這個流通法寶的功德就無量。你不要想說他一時興起啊,我就有碰過啊,他請法寶,不給他請,他管著這個法寶,跟他請法寶,千百個不願意,後來得愚痴的果報,現世報,現世的。你跟他講話,他完全聽不懂,後來我們觀察,他確實在流通法寶的時候,給人家作了很大的障礙,不願意流通啊,不願意做事啊。所以他這一生,在末法啊,現在都是感現世報,馬上他就得到果報。這報應是很嚴重,不用等來生啊,馬上就看到。因為他掌管的這個法寶的這個流通量大,造的業就大。所以要幫助佛法流通,幫助正法久住啊。我們前面這一行字,正法久住。真的啊。所以有些人,他還說,不要再印了,太多了。這就是得到容易,不會珍惜。而且自己有,也不會想要去幫助眾生聞法。阿彌陀佛為什麼名聞十方知道嗎?我作佛時,十方眾生,都能普聞我的名號。為什麼?他願意去幫助眾生啊。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名遍十方呢?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有沒有聽過啊?願意幫助一切眾生,觀聽十方圓明,願意幫助眾生明心見性,願意幫助眾生脫離他的煩惱,脫離他的業障,所以他名聞十方啊,走到哪人家都歡喜,走到哪都跟人家結好緣。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叫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看他法藏因地的時候發的願,願我得佛清淨聲啊,法音普及無邊界啊,就是念念都想幫助眾生,念念都想弘揚正法,這結最大的緣,最殊勝的緣,他希望眾生能夠趕緊超脫輪迴。因為他知道輪迴裡面有苦惱,這個苦,眾生還不自覺知啊,沒有辦法體會到啊。很辛苦啊,你有所罣礙啊,有所執著啊,就很苦啊,得不到啊;得到了,愛保貪重,怕失去啊。但是看到究竟呢,無量壽經講,「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只是勞心勞力而已,講到究竟呢,沒有一樣帶得去的,帶走的是什麼?自己對妄想境界的那個貪念,那個堅固的一個妄想。帶走。那是業。那叫業隨身。他帶走的是這個對於妄境的貪取心啊,這貪取心牽引他去哪裡呢?三惡道。牽引他到這個六道去輪迴。出不去啊。所以為什麼佛才教大家不要貪愛啊,不要罣礙啊,什麼事都一樣。無論是世間的事情、出世間的事情,你都不要罣礙。你有所著,那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輪迴。所以除的是什麼?貪心。除的是執著心。不是除對象啊。你貪世法,好了,現在學佛了不貪世法,貪佛法,想要多知多見,以資談柄,顯示自己很博學,增長什麼?我慢。貪佛法,一樣是輪迴。喜歡在大眾面前乍現威儀,假裝禪相,好像他看起來很定的樣子,求彼恭敬,這個也是貪佛法,貪人恭敬。這都要覺察。不知不覺的,就是這樣子,顯示自己懂很多、聽很多,很有見識,這都不行,這都是我慢、都是我相,存這種心在學佛不會有成就,或是有些人他覺得我是老修,在佛門他是老修、在公司他是老員工,你們有些要退休的啊,不要倚老賣老啊欺負新進啊,你要是新進呢剛進去被欺負不要滿心的怨恨,老了我一定要報復回來,那個都不對,冤冤相報,要往佛法上去轉、去想,不要整天就在這個愛憎分別裡面,愛憎分別取捨都墮落啊,這個法門三根普被,被不到你身上去啊,為什麼?因為你沒想學,雖然三根普被,被想學的,所謂大地普降甘霖,難被無根之草,草沒有根沒有想學佛,沒有想轉,幫不了你,你想轉即使你業障再重,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十念一念必然得生,真的啊這是實話,這是實話,真正的願意轉,我們發菩提心、發慚愧心、發這個勇猛心,要警覺,不要隨順煩惱習氣,不要隨順貪瞋痴慢,這個在講座即使再講一百年都還是講這個東西講這個內容,但是呢我們貪瞋痴業習太重,你沒有辦法馬上轉過來,轉不過來啊,就常常熏習,常常的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這是真的,世間的苦啊我們心太粗不能覺察,自己掉到苦裡面呢,還認為這苦啊捨不掉,捨掉了不行,捨掉難受,所以真正學佛,學佛會得到快樂?你們真的學看看,它這個快樂不是世間欲求之樂,世間這個樂會樂極生悲,以苦為樂不是真的,會變壞是假的,是短暫的,好像短暫,實際上在大乘經裡面講根本連一絲毫都不可得,連短暫的這個念頭都沒有,沒有起時沒有滅時,為什麼?你受樂的感覺有起有滅,好啦滅掉啦,既是滅相何來起相啊,何來生相啊,既然是起相有沒有滅相可得,也沒有滅相應該常相續啊,所以樂的受,覺受仍舊是假的,仍舊是虛妄,應該這樣子觀察,認為這個樂快樂是很實有的,你去看它有起處嗎?有沒有滅處,若有起處,樂從何而生,生起應該常樂不應該滅,會滅有滅處,滅了應該不再生,既已滅,所以它不是實有的,所以我們眾生不能覺察,不能覺悟,或是知道這個道理你不肯接受,不願意轉變,那就不是三根普被了,就被不到你,佛菩薩加持,就加持不上啊。所以自己要肯轉、要肯發心,不要怕難怕苦,苦是什麼?我告訴你這苦還是你這個妄想給自己的,還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修行,不是像世間人這樣子得到這種世間的快樂,得到這種虛妄的快樂,它那個會變滅啊,有一句話講,樂是壞苦,會變壞的,會不能相續啊,不長久啊。法性的真樂,不從外得,不是從刺激感官而來,不是六根攀緣六塵而來,它這個樂是捨妄,把妄想分別執著給捨掉,心不攀取,這個樂啊勉強說是一種安定,是一種輕安啊,實際上連輕安的境界都沒有,都不可得,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有人說佛法就是世間法,那體性上可以這樣說,無論是夢中的境界或是夢醒的心,你覺醒的心都是同一心啊,沒有錯,但夢境不會是覺醒的境界,不然永嘉大師怎麼講,覺後空空無大千,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那不一樣的。會講這個話的多半都是貪著這個世間,放不下、捨不掉、不肯捨,所以呢用這個話安慰自己,安慰自己,最後還是希望啊大家不要想說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就懈怠一點也不聽經,也不看經教,想說我念佛就好,想說我一句佛號我就能往生,心裡要真的有一句很好,可是這一句,你們來我們精舍你試試看,一個小時不要打妄想,一個小時就好,有人念佛連十聲佛號都還要打妄想,他的境界只能說: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我做不到,十聲佛號都還要打妄想,那這個成就太困難啦,你最起碼十聲佛號不要打妄想,可以吧!可以啦,都做得到,要有信心、要自信,我決定可以,我絕對做得到,我一定轉得過來,沒有疑惑,慢慢增進,但是啊教你們不要打妄想,不是刻意壓念啊,以念止念不是喔,刻意壓抑自己的妄想,你到時候你自己念佛念出問題,著魔啊,刻意要把妄想給壓住,壓念不起不對,淨土宗會得病啊,這話也要先說在前頭,很自然的妄想起來不要管它,那這個是老話常在說啦,你就念佛,跟著佛號走,不要跟妄想那裡,什麼叫跟著佛號走?注意力放到佛號那裡去,不要看到妄想起來緊張啊,像看到蟑螂一樣趕快拿東西把它打死,不要亂殺生,你這樣你心,久而久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跟佛號越來越熟越來越熟,功純自有佛加持,看你有沒有決定力,我們要有決定力,不要壓念喔壓念會得病喔,李炳南老居士以前帶佛七,帶七個人就有人發瘋,求快求速又求成就,要趕快成就要趕快息念啊,不是,很自然的這樣用功用去,所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你們是外若駛急,內獨遲緩。「外若遲緩,內獨駛急」還有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很定裡面亂七八糟,不是這個意思,你們緊張起來的時候,學佛人很多,緊張起來的時候外面看起來很定,裡面已經七上八下不知道幾回啊,「外若遲緩,內獨駛急」不是這個樣子,外面呢安定徐為,所以我講的律儀、威儀,裡面呢,用功綿密不斷,不間斷不夾雜,你會有功夫,真的不是說假話,你不要連十句佛號都還起妄念啊,那個斯義宏深非我境界,跟法藏比丘見這個世間自在王如來,「斯義宏深,非我境界」,你們真的要學六祖,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要看到法師啊,法師啊弟子心中常生煩惱,學了幾十年還生煩惱,那就不好啊,發心,決定可以的,不要氣餒,好!我們來迴向。我們今天就講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