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一本) _ 窺基大師

妙法蓮華經玄贊   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蓋聞。至覺權真乘物機而誕跡。靈樞擅
妙應群品以揚筌。振融山而秀大千。騰
委海而津八萬。靉慈雲而廣庇。驟法雨以
遐清。滋兩木之分華潤三草之殊茂。然以
幼商倦於綿險始循誘於化城。稚子翫於
羬軒竟照晉於犪駕。由是。摧十軍之聖后
解髻上之明珠。建八諦之醫王授掌中之
妙藥。藻掞眾筌之表。[遽-虍+穴]軼百宗之外。
籠七地而孤榮九分。冠五乘而獨穎千古。大矣
哉揚一實而包總太虛。振兩權而遺羅萬
象豈可以溟輸類其深旨妙高方其峻躅
者乎


首稱妙法蓮華經者。藻宏綱之極唱。旌一
部之都名。序品第一者鏡義類之鴻標。顯
異筌之別目。法含持軌。綰群祥以稱妙。華
兼秀發。總眾美而彰蓮。體.業俱陳法.喻雙
舉。半.滿之途已曉取捨之路方著。經者為常
為法。是攝是貫。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摸
千葉。攝則集斯妙理。貫又御彼庸生庶令
畢離苦津終登覺岸。序者由也始也。陳教
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品者類也別也。
區玄旨而異類。派幽筌而彙別第者次也
居也。一者極也首也。經有二十八類條貫
真宗。此品次居極首故名第一
經。如是我聞。贊曰。初釋經文略以六門
料簡。一敘經起之意。二明經之宗旨。三解
經品得名。四顯經品廢立。五彰品之次第。
六釋經之本文。第一敘經起意者。略由
五義。一為酬因請。二為破疑執。三為彰
記行。四為利今後。五為顯時機。酬因
請中有二。一酬因。二酬請。初酬因有六。
一酬行因。二酬願因。三酬求因。四酬持因。
五酬相因。六酬說因。佛果不可虛成必由
業行方得。行不孤起必願資生。行願雖復
自興無緣不能獨會。雖逢緣以求重非率
爾而果成。要由持學始能得果。得果既圓
將陳應物。表經宗之深妙先現大相之因。
大相既彰理須敷唱。故標佛本出世為一
大事故也。由此酬因具斯六義。酬行因
者。方便品中准論釋經八甚深云。佛曾親
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難
解法者如來能知。隨宜所說意趣難解。一切
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八甚深者。一受持
讀誦甚深。二修行。三果行。四增長功德心。五
快妙事心。六無上七入。八不共聲聞辟支佛
所作住持甚深。經唯有六無第六第八。至下
當知。諸佛道法既盡行之。具行一乘種智之
因方得佛果。故今酬因說斯妙法勸脩因
行。酬願因者。方便品云。舍利弗善聽。我
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
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令入於
佛道。壽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
得入於佛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
果位。皆每發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
道故酬本願而說此經。亦令眾生發此願
故。行願相符致出世故。酬求因者。天授
品云。吾於過去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
多劫中常作國王。求大菩提。曾不退轉。擊
鼓宣令四方。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
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
聞仙人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
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奉事仙人。
經於千歲。為求法故令無所乏。爾時王者
今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以佛過
去願行雖成必由緣會恒重此經。於善友
所專事求之。故今宣說令生求重。酬持
因者。前八甚深中。第一佛曾親近百千萬億
無數諸佛名受持讀誦甚深。初依菩薩供五
恒佛。第二依菩薩供六恒佛。第三依菩薩
供七恒佛。第四依菩薩供八恒佛。值多善
友長時受持。又釋迦如來過去自為常不輕
菩薩。於威音王佛滅後行不輕行。臨終之
時聞虛空中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
受持。即得如上六根清淨。更增壽命二百
萬億那由他歲。廣說此經。命終之後得值
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常持此經以是因
緣又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亦於
此諸佛法中受持此經。常獲如上六根清
淨。其常不輕即我身是。故為往時常持此
經今者說之勸常受持。酬相因者。既成
佛已將說此經。先為菩薩說無量義經。
次入無量義處三昧。天雨四華地振六種。
四眾瞻仰八部歡喜。放豪光以遠矚眾見
此已疑生。彌勒發問文殊告言如我惟忖。
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我於過去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即說大法。乃至廣說。今日如來
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三世諸佛將說
此經必先有此種種大相。不同餘經。餘經
無此初大相故。相既非常故須說此。即將
說此經先現大相。先現大相者為說此
經故也。酬說因者。下云諸佛如來唯以一
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乃至廣說。無聲聞
弟子但教化菩薩。究竟令得一切種智。故
三世諸佛成道究竟必說一乘。皆是因中方
便趣求。修學雖滿未曾演說。今時機會不
可虛然。故趣宿因說斯妙法。上來義類經
文甚多。恐厭繁廣故略指述。後酬請者。
如經中說。菩薩初生即行七步。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四顧觀視作師子吼。而說偈言
 我生胎分盡 是最末後身 我已得解
脫 當復度眾生 作是誓已身漸長大。
遊出四門見老.病.死.及沙門相。既問識已
欲捨親屬求無上果。中夜觀察見諸伎人
后妃婇女。狀如臭屍深可厭患。即命車
匿令被楗低。諸天捧足夜半出城。行十四
由旬。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髮。
持妙寶服貿鹿皮衣。遣車匿歸報父王
已。於熙連河側六師外道所。為降伏彼六
年苦行。懃苦過彼。日食麻麥。厭其非道遂
食乳糜。受吉祥草詣菩提樹坐金剛座。
以智慧力降伏魔軍。證大菩提永出三界。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主及餘天等。來詣佛所
請轉法輪。化佛讚揚勸且權說。時機未熟
且說方便未說實法。今既合宜鶖子等請
說乘權實之境。文殊等請說乘安樂之行。
彌勒等請說身真應之果。故下經云。我始
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常思惟
是事。乃至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
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
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由是方便且說三乘。今機宜
熟。鶖子等請演暢真宗顯斯一實。故下經
云。汝已慇懃三請。吾今豈得不說。安樂行
品中。文殊發請。世尊廣說四安樂行。壽量
品中亦復如是。彌勒三請。佛言汝等當信
解如來誠諦之語。三遍勸信。方說身之真
應。故為酬請說是法華
破疑執中有二。一破疑二破執。破疑
者。佛自成道唯記菩薩當得菩提。不說
聲聞有得佛果。聲聞等疑永不作佛。故舍
利弗深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乃至廣
說。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
悔。諸小菩薩昔聞大乘。亦疑菩薩獨得菩
提聲聞無分。或不定性諸小菩薩。疑佛菩
提已亦無分。由是三乘俱有疑網。由此經
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又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
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又云菩薩聞
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此中破疑亦兼破悔。昔悔修小不得作佛。
今聞得作悔所以除。知小乃為大之因故。
疑通三乘悔唯小有。以寬攝狹。但說破疑
不說除悔。至後卷中當釋差別。故為破
疑說斯妙法。後破執者。聲聞有二。一決
定種姓。得聲聞果定入無餘身灰智滅。故
諸經云。餘人善根涅槃時盡。菩薩善根不
爾。二退已還發大菩提心。初是定姓後不定
姓。然瑜伽及法華論說聲聞有四。一決定
種姓。亦名趣寂。二增上慢。此是凡夫得第
四禪謂阿羅漢三退已還發大菩提心。亦
名不定種姓。且法華會得記。聲聞名退菩
提心。舍利弗等皆是此類。故經自云告舍利
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
謂已得滅度。優婆塞經說。舍利弗修大乘
道。經六十劫因施眼故。大行難成退求小
果。鶖子亦言。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化城喻
品說十六王子所教化眾生過去結緣之始。
由是故名退菩提心。非不定姓皆是退類。
亦有昔日未求於大。今者但從小果趣大
不定姓故。四者應化。應化非真。攝大乘說。
諸大菩薩及佛等化示為聲聞。引實聲聞
向大乘故。富樓那等即其類也。法華論云。
此中唯為二聲聞記。謂退心.應化。其趣寂
者及增上慢。佛不與記根未熟故。菩薩
與記。雖復總言汝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論言與記令發心故。退菩提心正當根
熟。為說一乘正破其執。應化非真無執
可破。示相可爾。其增上慢既是異生根現
未熟。故佛不與記。菩薩與記者。即常不輕
為具因記令信有佛姓。復漸發心脩大
行故。其趣寂者。既無大乘姓。何得論其熟
與不熟。應言趣寂由無大姓。根不熟故佛
不與記。菩薩與記具理姓因。漸令信大
不愚法故。非根未熟後可當熟。故非菩薩
與記令發趣大乘心。言當作佛。菩薩願
心方便化之令生信意。如般若經我皆令
入無餘涅槃非皆入盡。菩薩記於趣寂亦
爾。若許趣寂同增上慢。不但不得名為趣
寂。甚違諸教義不相協。由趣寂者與增上
慢合一處說。翻譯之主同言根未熟令其
發心。正義應言趣寂根未熟故不與記。菩
薩與記令發信解大乘心故。增上慢者根
未熟故佛不與記。菩薩與記令發趣向大
乘心故。若趣寂者後亦作佛。違涅槃等處處
教文。菩薩亦二。一者頓悟二者漸悟。漸悟
有二義。一者若從得二乘果發心向大名
為漸悟。由生數小或全無故。若從二凡而
歸於大即頓悟攝。未曾悟證二乘果故。生
數猶多不名漸悟。故涅槃經但說聖人八萬
劫等。不說異生迴心劫數。二者但從曾發
二心曾修二行。來歸大者皆名漸悟。具彼
姓故修彼行故。聞思悟解亦名為悟。何必
證悟。況復亦有生數小者。謂已定生即此
生時及一坐順決擇分等。經據劫定但說聖
人。何妨異生有生數小者。此經所說一乘
之理。論雖言為二聲聞說謂退心。應化。
法華一會正唯為退菩提心說。兼亦為應
化。滿慈子等亦在會故。若准攝論合以十
義說於一乘。義兼為三理亦無失。決定種
姓不愚法故。不定種姓迴求大故。其應化者
為化記故。雖亦可為二菩薩說。正宗唯為
漸悟者說。故下經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
已除。義兼頓悟於理未爽。攝論十義解一
乘云。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
姓諸佛說一乘。所引攝一類即退菩提心
聲聞。及任持所餘即漸悟菩薩退菩提心聲
聞。執著小果自謂究竟故。舍利弗言我悉
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
於滅度。迦葉亦言佛令我等出於三界得
涅槃證。於菩薩法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此
皆昔時執著小意。即攝論云。三種練磨心。
斷除四處障緣法義為境。四處者一二乘
作意。二諸疑離疑。三於所聞思法中言我
能然餘不能爾。四於骨瑣乃至菩提執著
分別。二乘作意者。執二果為極故。為斷此
執而說此經。漸悟菩薩執佛菩提於己無
分。欲生退敗還住二乘。為任持此而不
令退。又復頓悟諸小菩薩。執唯已依大乘
修行可得成佛。已住聲聞不得作佛。今
破此執顯二乘非極。住二乘者亦得作
佛。故說是經。由此攝論斷四處言一二乘
作意。二言我能然餘不能爾。即此二種諸
疑離疑即是前也
彰記行中有二。一彰記二彰行。初彰記
者。佛自成道未為聲聞授菩提記。今為授
記故說是經。故下經云。我設是方便令得
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
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
大乘。又迦葉言。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
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生一
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皆歡喜得未曾有。
又云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
有。亦說於因緣.譬喻.并祇夜.優婆提舍經。
唯為聲聞說此九部。不說授記.方廣.自
說。故此以前未為授記。今為授記故說是
經。後彰行者。今說菩薩一乘之行。一乘正
是菩薩行。故下經云。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
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又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
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又云舍利弗。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
事故。要由修福.慧照有.空。尋教詮究
玄理真解起悟一乘。又且一乘有因有果。
因即七地四菩薩行。下隨所應並皆具配。
果即佛位菩提.涅槃。在三身中此皆攝盡。
又三周說一乘。明一乘境。安樂行品等明
一乘行。壽量品等明一乘果。明境欲發聲
聞心。明行令修菩薩行。因此方期佛果功
德。故為彰菩薩行說是法華經
利今後中有二。一利今二利後。初利今
者。法華一會所有凡聖。宜聞法華而得益
故。此有二類一果記利二現證利。果記利
者。即為三機世尊三周說一乘義。會二
破二以利益今。方便品下至譬喻品鶖子得
記八部喜讚已來為第一周。經云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乃至諸佛
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舍利弗
聞是說已。譬喻品中深生領解。佛述成已
便得授記。其譬喻品中舍利弗請下佛說譬
喻。并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為第二周。
譬喻品云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
乃至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大迦葉等聞是說已。
信解品中方生領悟。藥草喻品佛重述成。授
記品中佛便為大迦葉.須菩提.摩訶迦旃延.
大目犍連四人授記。其化城喻品.五百弟子
授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為第三周。化城喻
品初說大通智勝佛事令其憶念。復云諸比
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乃至但是如來方
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富樓那等聞
是說已。於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深生領解。
佛述成已便為五百弟子及學無學人授記。
即是利今聲聞眾也。經出六處示現授記。
一者別記。舍利弗及四大聲聞眾所知識。名
號不同故與別記。二者同記。富樓那等五百
人千二百人。同一名故俱時與記。三者後記。
學.無學等非眾所知識。共同一號就下根
中後時與記四無怨記。示現如來無怨惡
故。與提婆達多記。五通行記。顯示女人。在
家出家修菩薩行皆證佛果故與比丘尼.
及天女記。此上五記說今時益皆如來記。
六具因記。常不輕菩薩禮拜讚歎言。我不
輕汝汝等皆當作佛。示現眾生皆有佛性
故。此之一種菩薩與記。說往時益。初三及
第五利聞法華記。餘之二種非由聞此記。
然前五記並名利今。即果記利也。然諸聲聞
授記以後。受變易生。相狀體義至後當知
現證利者。復有多種。如提婆達多品雖
龍宮涌出龍女道成皆由法華。非靈山會益
略而不說。唯有龍女成道演說法時娑婆
世界菩薩.聲聞.八龍.天部.人與非人皆遙
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
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悟解得不退
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返震
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
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合四位益。分別功
德品有十一位得證.一位發心。佛說是如來
壽量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眾生得無生法忍。千億菩薩摩訶薩得聞持
陀羅尼門。復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
樂說辨才。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
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
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轉法輪二千國土
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小千國
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四四天下
四生當得。三四天下三生當得。二四天下
二生當得。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
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說藥王品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
生語言陀羅尼。說妙音品八萬四千人得現
一切色身三昧。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
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說觀音品八萬四千
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說陀羅尼品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說
妙莊嚴王本事品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得
法眼淨。說普賢勸發品恒河沙等無量無邊
菩薩得百萬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
等菩薩行普賢道。前之五記記當得佛。此
二十五類現證因位。並是利今故說法華
後利後者。散席以後因法華經所獲功德
皆是利後。隨喜功德品說第五十人一聞
法華經能隨喜者功德。過於布施四百萬
億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金銀七寶。又
勝令得阿羅漢果。若往僧房須臾聽法華
經者。生生常乘象馬車乘七寶輦輿及乘
天宮。若復分坐令他聽者。生生常得帝釋
坐處梵王坐處。若復勸人往聽法華。生生常
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終不瘖啞。乃至
當來見佛聞法信受教誨。法師功德品說若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
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
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
嚴六根皆令清淨。乃至普賢品云。若有後
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
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
世得其福報。是以遺教經言。所應度者皆
已度訖。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故由
說此而與未來作大利益。是名利後故
說是經
顯時機中有二。一顯時二顯機。初顯時
者。諸佛設教略有二種。一頓二漸。頓即被
彼大機。頓從凡夫以求佛果。如勝鬘經所
說一乘。一乘是權四乘實故。漸即被彼從
小至大機。如此經中所說一乘。一乘是實二
乘權故。此經多被從彼二乘以求佛果。多
是漸教大乘所攝。古有釋言。教有五時。第
一時者。佛初成道為提謂等五百賈人但說
三歸五戒十善世間因果教。即提謂等五戒
本行經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第二時者。
佛成道竟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說三乘有
行之教。未為說空。即阿含等小乘經是。第
三時者。佛成道竟三十年中。說彼三乘同行
空教。即維摩.思益.大品等是。第四時者。
佛成道竟四十年中。說有一乘猶未分明演
說佛性常住實相。尚說無常佛果以為真實。
即無量義法華等是。以前未明一乘義故。
此中猶未分明演說常住佛性故。第五時者。
謂雙林中說諸眾生悉有佛性常住佛教。即
涅槃經.大悲經等是。乍觀可爾理即不然。提
謂經說五百賈人將受五戒先懺悔彼五逆
十惡謗法等罪。得四大本淨五陰本淨六塵
本淨吾我本淨。時提謂等得不起法忍。三百
賈人得柔順忍。二百賈人得須陀洹果。四
天王等得柔順忍。三百龍王得信忍。自餘天
等皆發無上道意。十億天人皆行菩薩十善。
提謂長者滅三界苦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
或第八地。又普曜經第二七日提謂等五百
賈人獻佛糗蜜。佛與授記汝於來世當得
作佛名曰齊成。云何但言第一唯是世間
教也。但為此日猶未分明說三乘者同所
觀諦。故未名轉法輪。至五比丘時方名
轉法輪。次第二時十二年中唯說有教者。
覺愛難云。成道五年說大般若正明實相。
又第七年為八菩薩說般舟三昧經。正明
眾生五陰本空。又第九年說鴦掘摩羅三昧
經。第十年中說如來藏經。皆明涅槃佛性
深理。又提謂.普曜經並明菩薩行。又與賈
人授記成佛。明初成道已說大乘。又成道
竟第二七日說十地經。又大般若云。佛在鹿
野轉四諦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
生發獨覺心。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行六波羅蜜。無量菩薩得無生法
忍住於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無量一生
補處菩薩一時成佛。云何乃言第二時唯說
三乘有教。是知一雨普潤稟解不同。不可
說佛教必有先後。今依古義且破二時。
後餘三時並如古人破。乍。雖可爾理即不
然。恐厭文繁且略應止。依今新經。頓教
大乘但唯一時。與一大機不從小起。教被
唯一。故漸次大教乃有三時。解深密經中佛
為勝義生菩薩。依於三性說三無性皆是
遍計所執性已。勝義生菩薩深生領解廣
說世間毘濕縛藥雜綵書地熟蘇虛空諸譬
喻已世尊讚歎善解所說。勝義生白言。佛
初於一時在波羅[病-丙+尼]斯仙人墮處施鹿林
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無能轉者。
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
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
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
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
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
法輪亦是有所容受。猶未了義。亦諸諍論
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
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
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所
轉法輪無上。無所容受。是真了義非諸諍
論安足處所。依此經文。阿含經等為第一
時。總密說有不明有者有其何性。大般若
等為第二時。總密說空不明空者亦空何
性。華嚴經等為第三時。顯了說有有依.他
圓成。亦顯了說空空所執性。故善戒經等
云。有為.無為名為有。我及我所名為空。金
光明經亦說三法輪。謂轉.照.持。轉四諦法。
以空照有。非有非空可任持故。涅槃亦
言。初有醫師教人服乳由純服乳國人多
死。後有醫師說乳為毒教並令斷。國人並
差。後王有疾問藥所宜。醫更藥方以乳和
藥。王瞋問彼汝先所說乳為毒藥。何故今
者令和藥服。醫答王言。前為純服國人多
死。常純服之故說為毒。恐不能斷總令斷
之。案實理者有病宜服。有病不宜。王今
此病宜和藥服正所應可。佛言我法亦復
如是。法華亦言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
此事更無餘事。初時教也。我等若聞淨佛
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第二時教也。佛
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第三時教也。即同金光
明.解深密等三時教也。若以偏圓機宜漸
次。教但三時非一五等。不可難以一雨普
潤三草不同教唯有一。其頓悟之機一果之
證。即依此理無三時之教。若機成漸次。大
從小生教定有三。應機說故。將理會教名
為一雨。將教就機說三乘法。或三或一。理
不相違。此經三周說一乘處。多被聲聞。先
說般若已教其空。破彼有病。彼不愚法既
信解已。今說第三時令其歸趣。亦化頓悟
因得發心。流通分中證獲無生也。如前所
說亦通頓教。是知一雨滋益別故。為顯第
三時真實之教故說此經。後顯機者。依
涅槃經唯有一機。故彼經云。師子吼者是決
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又云眾生亦爾悉
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此經亦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教化菩薩
無聲聞弟子。乃至廣說。若聲聞若菩薩聞我
說法皆成於佛。依此唯有一大乘性。此經
既說一乘被彼大乘根性。然性有二。一理
性勝鬘所說如來藏是。二行性楞伽所說如
來藏是。前皆有之後性或無。談有藏無說
皆作佛。依善戒經.地持論中唯說有二。一
有種姓二無種姓。彼經論云性種姓者無始
法爾六處殊勝展轉相續。此依行性有種姓
也。無種姓人無種性故。雖復發心懃行精
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
成就之。即無性也。此被有性非被於無。此
依行性以說有無。已下多依行性而說。理
性遍有故。依有非無勝劣異故。天親攝論亦
言。上乘.下乘有差別故。菩薩.聲聞各分三
藏。又處處說如來十力中。有根上.下智力。
此即上乘菩薩藏攝。被上根故。依有非無。
依異非同。以通就別。此經又言為求聲
聞者說應四諦法。為求緣覺者說應十
二因緣法。為求菩薩者說應六波羅蜜法。
此經說一乘。即為求菩薩者說應六波羅
蜜法。此經下文妙莊嚴王品八萬四千人遠
塵離垢。亦可言被聲聞傍利益故。有無俱
彰大小類別。依同非異以別攝通。涅槃經
言。譬如病人有其三種。一者若遇良醫不
遇良醫。決定可差。即菩薩也。二者若遇即
差不遇不差。即二乘也。三者若遇不遇決
定不差。即一闡提。此經亦言輪王.釋.梵是
小藥草。聲聞.緣覺是中藥草。大小菩薩名大
藥草。隨逆次第亦同涅槃。今此唯被菩薩
性人。先雖是聲聞後作菩薩故。又亦可言
被彼聲聞。如前已說。依有非無通別類異。
又大般若善勇猛菩薩言。唯願世尊哀愍我
等為具宣說如來境智。若有情類於聲聞
乘姓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能證得自無漏
地。於獨覺乘姓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
乘而得出離。於無上乘姓決定者。聞此法
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有情類雖未已
入正性離生。而於三乘姓不定者。聞此法
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論雖說聖亦迴心。
今說不受變易生死以迴心者故。言未入
正性離生。此經被彼大乘定性.聲聞定性.及
不定性。如前已引。然無被彼獨覺機文。有
無雙彰以通從別。又勝鬘經言。譬如大地
持四重擔。一大海。二諸山。三草木。四眾生。
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負四種重
任。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
根而成就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
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此被
大乘可及聲聞非餘二姓。依有非無通別
類異。現.當非有。楞伽經云佛告大慧有五
種種姓證法。一聲聞乘姓。二辟支佛乘姓。
三如來乘姓。四不定乘姓。五者無姓謂一闡
提。此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即謗菩
薩藏。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佛盡一切眾
生界願。是菩薩也。若眾生不入涅槃我亦
不入。大慧白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槃。佛
言菩薩常不入涅槃。非焚燒一切善根者。
以知諸法本來涅槃不捨一切諸眾生故。
此經被聲聞.及如來乘姓.不定乘姓.及一闡
提中大悲菩薩。非獨覺性及斷善者。有.無並
說。通.別類異。現斷.畢無。又大莊嚴論云。有
五種姓初四同楞伽。第五有二種。一時邊
二畢竟。時邊即暫時。畢竟謂無因。此經被前
四。中除獨覺及第五姓。依有及無當成.不
成。通.別類異。瑜伽又說有五種姓。前四同
前第五唯一謂無種姓。此經被彼與莊嚴
同。若以一乘為宗。唯被有菩薩姓不被
唯聲聞姓。一雨所潤三草各別。可被聲聞。
瑜伽等云。無間道能遠塵。解脫道能離垢。
證此勝智名法眼淨。即是見諦預流果等。故
知非說一乘之處亦被聲聞。經會既有。故
作此通。為被機宜說是經也


第二明經宗旨。此方先德總判經論有其
四宗。一立性宗。雜心等是。立五聚法有體
性故。二破性宗。成實論是。破法有體唯有
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狀亦成
空故。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顯於
真實中道義故。此經即是第四宗也。且古經
論宗致極多。舊四阿含及僧祇律大眾部義。
三彌帝論上座部義。舍利弗阿毘曇.梵網六
十二見經正量部義。四分律是法藏部義。此
等經論復是何宗。然文殊問經及宗輪論說
小乘有二十部。謂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
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
住部.北山住部.說一切有部.雪轉部.犢子
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
部.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并大乘二合二
十二宗今依文判教教但有三。若以類准
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說有宗。諸阿
含等小乘義是。雖多說有亦不違空。二多
說空宗。中.百.十二門.般若等是。雖多說空
亦不違有。三非空有宗。華嚴.深密.法華等
是。說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為
空故。此等三教如前引文。宗有八者。一
我法俱有。犢子部等。二有法無我。薩婆多
等。三法無去來。大眾部等。四現通假實。
說假部等。五俗妄真實。說出世部等。六
諸法但名。說一部等。七勝義皆空。般若等
經。龍樹等說中百論等。八應理圓實。此
法華等.無著等說中道教也。成實論義經部
師宗。即當第四現通假實。雖差別義合二
十二。據理全差莫過此八。然華嚴云。如來
以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無垢稱經言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無量
義經言。我成道來四十餘年。常說諸法不生
不滅不去不來無此無彼無得無失。一切
無相。但由眾生悟解不同得諸果異。法華
亦言一雨普潤三草二木生長不同。優婆塞
戒經言三獸渡河得淺深別。攝論亦言如
末尼天鼓無思成自事。故知諸教本無差
別。由機不同遂分大小頓漸之教。此經且
當大漸之教。此依化誘聲聞以歸於大名
之為漸。妙莊嚴王本事品中。八萬四千人遠
塵離垢得法眼淨。即初果等。壽量品中。八世
界微塵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普門品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成頓教。故知頓.漸
無別教門。隨機以分。故此通也。半.滿二教。
滿宗所收。生.法二空通二教攝。有作.無作
可貫兩門。世俗.勝義隨應分二。雖知通
旨宗義若斯。隨別所明一乘正為宗也。故
下文言。今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
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
化。故此定以一乘為宗。一乘之義至方便
品一大事因緣中當廣分別


第三解經品得名者。且經題目妙法蓮華經
名者。梵云薩達摩.奔荼利迦.素呾攬。薩者
正妙之義。故法護云正法華。羅什云妙法蓮
華。達磨法也。奔荼利迦者白蓮華也。西域呼
白蓮華為奔荼利迦故新經說青黃赤白四
色蓮華。云殟缽羅華.拘某陀華.缽特摩華。
奔荼利華。如次配之。蓮者芙蕖之實。花者
華也華美曰花也。素呾攬者。經。義應云妙
法白蓮華經。所以下云放白豪光駕以白
牛。白是眾色所依根本。一乘乃是諸乘本故。
梵本無別白字。故總云蓮華。然此經中鶖子
三請惡人退席。已後方說一乘深旨。多依
因果理智以名法華。開佛知見。雙歎顯理.
智法.報二身二種無上令生欣趣。示佛知
見是法身理。示同令證。悟佛知見是報身
智。勸其脩悟。此上三種歎顯佛果法.報二
身。涅槃.菩提理智二訖。入佛知見是此二
因。行一乘因趣極果故。等賜牛車。是一乘
因得如是乘與諸子等。日夜劫數自在遊
戲是因乘故。滅去化城引至寶所是一乘
果。大般涅槃名寶所故。與辨中邊三種無
上亦不相違。能詮之教名權方便。所詮智
慧名真實乘。真實乘中欲令二乘行因趣
果。故說因果名為法華。故本論解方便品
言。自此已下明所說因果相。由此正取一
乘行果名為法華。若依論解無量義經十
七名中。第十六名妙法蓮華。蓮華有二
義。一出水義。所詮之理出離二乘泥濁水
故。二開敷義。以勝教言開真理故。前為理
妙後為教妙。又彼諸名第十四名亦名一
乘。故知法華亦通教.理。欲令菩薩觀機授
道。故說教.理正名無量義。傍亦名為法
華。方便品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論自釋言。有二甚深。一證甚深
謂佛智慧所證智也。二阿含甚深謂智慧門
即詮彼教。欲拂二乘令生驚心故。從無
量義處定起。初以教.理名為法華。總攬諸
文據實而說。教.理.行.果俱是一乘。皆名妙
法蓮華。教.理妙法如次前說。行.妙法者。論
釋入佛知見云。令證不退轉地示現與
無量智業故。正是佛果之因乘也。譬喻品云
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袖-由+戒]机案從舍出之。
復云唯有一門而復狹小。又云我雖於此所
燒之門安隱得出。大乘因行名之為門。正
所行處故。二乘之因悲智所誘名衣[袖-由+戒]
机案。隨宜出處故。上來三乘猶居分段三界宅。
故未與車名。又云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日夜
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
寶乘直至道場。故知出宅無漏因行正名一
乘。自在不繫無所依求。故方便品云。盡行
諸佛無量道法論云修行甚深。故知佛果能
成之行亦名法華。果妙法者。論解開示悟
云無上義.因同義.不知義。即是佛果涅槃.
菩提。下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故知
佛果真理亦名一乘。又云說佛智慧。故諸佛
出於世。故知佛果正智亦名一乘。由此總
言大乘教.理.行.果俱有出二乘濁水蓮華
之德。教有能敷妙理之功。理有所敷出水
之力。行有因敷趣果之相。果有結實為因
之能故也。然則法藉喻明。微由著顯。故假
奔荼利之花實況薩達摩之果因。法既囊括
四義。花亦包羅四德。法四義者契祕賾之
微筌(教也)。協幽機之玄旨(理也)。剋上乘之
奧業。(行也)圓至覺之真宗(果也)美無不殫故
稱為妙。華四義者。菡萏披敷以見蓮。類教踰
揚以悟旨。芙蕖秀出於靈沼喻理穎超於小運。
舉蘤開而得實譬因嚴而果滿。標實結為華
本顯佛智為乘源。故假喻蓮華斯有由矣。
准此理應法四如華亦應為勝。然觀經意
雖具有四方便品意彰昔日教權說三今此
會中理實唯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
言說意趣難知。故以佛智對誘二乘。教
理二種取譬蓮華。拂彼二乘令真聖者同
取一乘。令假聖者避席而去。三請已後許
其正說一大事因緣為法華正體。即取行.
果以為法華。開.示.悟為果。入為因行故。
故無量義解蓮華出水有二義。初不可盡
解頓悟菩薩性出二乘。後喻聲聞入眾中
坐。顯彼依教觀一乘理成漸悟故。亦如
菩薩常坐蓮華。傍為二乘兼說教.理。或無
量義經為菩薩說。對眾生性.欲以辨無量。
欲令菩薩以教.理二逗生機故論解十七
名中。唯教.理二以解蓮華。此經化彼二乘
發心求大。唯行.果二以名蓮華。又復此經
化二乘者以歸於大。令知教權設三理體
唯一發心修行終成佛果。故教.理.行.果俱
名蓮華。教.行並開敷。理.果俱出水故。下
十七名中更當分別。若但以真如為其妙法一
乘之體。蓮華二義出水.開敷喻寬法狹。理必
不然況論釋名非解於此。法即是妙。是蓮
之華。持業.依主二釋如次。亦可。大法之妙
是依主釋。此妙法如蓮華亦持業釋。今此不
欲別解蓮華。故非相違釋。若理為妙經但
是教。言妙法蓮華經即依主釋。妙法是教。
經亦是教。言妙法蓮華經即持業釋。若妙
法是理。經亦是理。言妙法蓮華經亦持業
釋。妙法是教。經是理者。亦依主釋。依順體
義.處中因.出世報。依人依法。依法依喻。
以為其名如宗輪說。序品等義並如音訓
其品得名者。經有二十八品。謂序品.方便
品.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化城
喻品.五百弟子授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法
師品.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勸持品.安樂行
品.從地涌出品.如來壽量品.分別功德品.隨
喜功德品.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如來
神力品.囑累品.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
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陀羅尼品.妙莊嚴王
本事品.普賢菩薩勸發品.於此諸品總為四
例。一義為名有十五。二義為名有十。三義
為名有一。不定為名有二。一義為名有十
五中復為四例。從法為名有四。方便品.
信解品.持品.陀羅尼品.從喻為名有三。譬
喻品.藥草喻品.化城喻品.從人為名有四。
法師品.提婆達多品.常不輕菩薩品.妙音
菩薩品.其法師品有法之師從人名中。法即
是師以法為師從法名中。隨應可悉。從事
為名有四。序品.授記品.從地涌出品.囑累
品。二義為名有十中復有三例。從人法為
名有八。授學無學人記品.如來壽量品.法
師功德品.如來神力品.藥王菩薩本事品.觀
世音菩薩普門品.妙莊嚴王本事品.普賢菩
薩勸發品.能所為名有一。分別功德品。因
果為名有一。隨喜功德品。三義為名有一。
五百弟子授記品五百者數。弟子者人。授記
者事故成三義。不定為名有二。一安樂行
品二見寶塔品。安樂之義通因果故。其見
之義通見.現故。安樂在因見者現也。即一
義名中。若安樂在果見者見也。即二義名
中。思准可悉。且依總類以辨得名。得名所
從至品當釋


第四顯經品廢立者。案此經根本。秦姚興
時。鳩摩羅什所翻二十七品。無提婆達多
品。沙門道慧宗齊錄云。上定林寺釋法獻。
於于闐國得此經梵本。有此一品。瓦官寺
沙門法意。以齊永明八年十二月譯出此
品。猶未安置法華經內。至梁末有西天竺
優禪尼國沙門拘羅那陀。此云家依。亦云婆
羅末陀。此云真諦。又翻此品始安見寶塔
後。復有燉煌沙門竺法護。於晉武之世譯
正法華。其提婆達多品亦安在見寶塔品後。
什公本無之者。古傳解云。蔥嶺已西多有此
品已東多無。什公既在龜茲故無此品。若
爾法獻於于闐國如何得此品。于闐亦在
蔥嶺東故。又有解云塔品命持。而持品應
命言勢相接。而忽間以天授。則文勢疏斷。
什公恐末葉多惑所以刪之。若爾即取捨
真文並由羅什。刪繁好醜併在一人斯為
未可。釋道安。以翻經者多略經文乃作五
失三不易云。結集之羅漢兢兢若此。末代之
凡夫平平若是。改千代之上微言同百王
之下末俗。豈不痛哉。故天授品梵本皆有。又
天授品顯已重法為床。以求。經力勢大龍
宮涌出。經威速疾龍女道成。讚勸於人。何
不此後即有持品。但知梵本有之。而什公
本闕。隨本翻譯故無此品。既非以東西判
定。亦不可義越刪之。但是什公梵本差脫。
邊國訛鄙多脫錯故。又此經中囑累品安在
神力品後者。古有解言。什公善得經意。所
以不安經末置在前者。囑累品中令分身
佛各還本土。若安經末則至說經竟始令
分身各還本土。未還已前此土猶淨。妙音來
日何事被誡於此土中勿生下劣之想。又
下方涌出既普稽首分身。東土妙音不應獨
頂禮多寶。觀音奉珠不應但為二分。分身
諸佛何過不蒙。又囑累一品既明付囑。藥王
等品受命弘宣。以此而推不應居後。所以
什公安於前也上來所說乍雖可爾。窮其
旨趣理有八違。一眾本相違難。晉時竺法護
所譯正法華。及隋時崛多.笈多二人所添法
華中。此囑累品並安在經末。二論經相違難。
法華論中說修行力略有七種。一持力。法師
品.安樂行品.勸持品示現。二說力。神力品示
現。三行苦行力。藥王品示現。四教化眾生行
苦行力。妙音品示現。五護眾生諸難力。觀世
音品.陀羅尼品示現。六功德勝力。妙莊嚴王.
本事品示現。七護法力。普賢菩薩品及後品
示現。既言護法力普賢及後品示現。明知囑
累令居經末。若不爾者。普賢品後更有何
品。又神力品後即明藥王。餘皆依次。故知
囑累合在經終。三諸教不同難。餘經囑累並
在經終。何故此經獨在前說。四二事乖角
難。若以令分身佛還此土便穢。妙音來日
故被誡者。囑累品中亦令多寶塔還。何故觀
音奉珠猶為二分。五兩命不齊難。若分身
多寶並各遣還。何故分身即還。多寶佛塔猶
在。若言命多寶塔還可如故。但是閉塔者。
若爾。何故正法華云可還本土。六塔無還
處難。又分身諸佛。釋迦命去初即言歸。多
寶佛塔迄至經終更無還處。七淨穢有殊
難。又以妙音被誡便非淨土。故知分身各
已還國者。分身佛集之日。何故各命侍者
手捧蓮華並詣靈山。持散佛上變淨土
時。諸山皆無通為佛國。五道亦盡。何有靈
山詣佛持散。又文殊。海會將至此間。預在
靈山忽有華現。八眾喜乖情難。又囑累品
令分身佛還塔時不去。若非經末方囑累
者。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何太早生。既非聞法
寶以喜生。乃是見客佛去以歡喜慰深成
可怪。但是先放神力故現淨土由此土本
穢恐妙音兼見本土穢相而生譏毀。所以
被誡。非妙音至。分身已還。而土唯穢。如
雖淨土還見靈山。變不唯淨兼見穢故。上
見下故。何因不許二佛同坐妙音致禮。觀
世音奉珠禮贈此二化主。別意不通餘佛。
只如天授品中文殊龍宮而出獨禮塔中二
世尊足。是時分身未還本土。文殊于時不
禮分身。故知歸奉意別。何得例使通歸。故
知囑累合在經終。歡喜奉行並居彼故。又
觀音普門品本皆無頌。或有安者後人添
足。俗每疑云。若佛說者云何頌言具足妙相
尊偈答無盡意。此乃經家結集為偈。如勝鬘
經云。即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等。從前偈
後乘便為偈以生後偈。中間文短長行不
便。理亦應通。又有疑云。若佛說者何故偈
云咒咀諸毒藥還著於本人。豈佛世尊返害
生命。昔亦致惑曾問先師慈音妙大雲義。大
師勘梵本既具此頌正云梅怛剌耶末那。
應言慈意非慈音也。故定有之又有無
失。乃是應宜而為調伏。如巧獵師善取罷
熊。亦如良醫善用反藥。初雖有損後必為
益非後為損而初益之。有頌既不乖宗。
設無亦何違理。又隋時所添經中。莊嚴幢菩
薩問無盡意。觀音名所由。無盡意菩薩遍觀
觀音過去願海。告莊嚴幢而說於偈。若爾
云何偈言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具足妙
相尊偈答無盡意。文既相違。故知差舛。又彼
經藥草喻品加其後半。論釋兩喻破執乘
一。彼說乘同。日光為喻。正法.妙法兩經俱
無。論又不解四從三逆。有爽通途無順成
理。彼經又以陀羅尼品安在神力品後。違
二本經及論次第。又云富樓那及法師二品初
皆脫少。既無誠文理難依信。又云合有二
十七品以天授品與寶塔同品。四本違三
寔為未可


第五彰品次第者。凡欲說法必先警覺群
情。機集緣和乃可應物宣暢。陳說之漸初
名序品。序品既說次辨正宗。眾既集而未
閑。須陳宗以訓誘。法說一乘為實。略開
二運為權。言一實而導彼歸途。顯二權
而令斯返跡。智揚善巧妙應上根。語演
神功津[穴/具][遽-虍+穴]理。故次有方便品。
上根領悟佛重述成方有授記。應有領.述.及
授記品。良以。鶖子獨穎不可孤明。領述授記
文小略故。譬喻品初寄其領.述.及為授記。
中根之類雖聞法說猶未能解。不因曉喻無
以解生。故有譬喻品。智者因喻領慧隨生。
故有信解品。雖少信解尚未深知。為破疑
情重成其意故有藥草喻品。四大聲聞既
深領解記其當果。故次有授記品。上中二性
雖復解生。下根之徒猶無悟相。必假丁寧
之說欣資鄭重之訓。說過去結緣之始覺
照其心。述彼所得涅槃本非真滅。令歸寶
所趣大涅槃。故次有化城喻品。高名之輩
因說即解。應有信解復重淨心。良由三遍
慇懃領解。文略印亦不廣不別生品。先陳
高名當果之相故有五百弟子授記品。下位
之儔時漸亦達。為之授記。故有授學無學
人記品。三根並悟說利已周。將使遠代同
規。歎人美法令弘大義。故有法師品。依
法修學若法若人可師範。故破小執而成
大道。會權旨以入真宗。信學既希。歸崇亦
尟。多寶現塔分身佛集勸長時明信證說
不虛。故有見寶塔品。雖他佛說證信此經。
未顯自尊勸人歸仰。故顯身作國王為
重此經。於彼怨家為床求法。亦顯經威
廣大度龍宮眾極多法力速成化龍女以
成道。故有提婆達多品。既現自他俱為寶
重。威弘用速。慇懃勸勉聞經。菩薩皆受教
而願持故有持品。若依論本言勸持品。此
經無勸。因前勸而今持故名勸持。理亦無
爽。其有末代行法多越軌摸。今示儀方
令易宣暢。法既易行自離傷毀。故有安
樂行品。八恒菩薩聞妙道以願持。佛時不
許。明已有持弘者。遂有六萬恒沙菩薩久
離毀傷先願弘宣。勸發時會故有從地涌
出品。眾見涌出謂此化而非真父少子老
疑非釋迦所化。今明我道久成所化故宜非
小。為釋此疑難故有如來壽量品。報佛之
身現壽量而長遠。法身之體亦方便以宣揚。
故知釋迦由來化.質。佛德深妙。聞信者多。
利益既弘功德無量。今明時眾差別獲益。
故有分別功德品。時宜所益雖已具陳有
能隨喜福亦不小。故有隨喜功德品。傍人
隨喜尚獲福多。正能宣闡功德彌眾。故有
法師功德品。法師持經必當作佛。毀法師
者獲罪無量。引己為證故有常不輕品。如
來勸說福事俱多。恐眾生疑謂佛虛唱。
欲顯已言不謬何得誑汝眾生。縱神力
以示之。故有如來神力品。藥王昔者殉命
持經。說彼本緣勸勉時會。故有藥王菩薩
本事品。流行正法此彼之土皆通。藥王己此
土加揚。故召妙音令他方傳授。故有妙音
菩薩品。眾生持經多諸障難。必假普示諸
法門大悲救護。故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雖念觀音憑人救難。未持神咒仰法威
加。欲令廣有威靈持經易所成濟。故有
陀羅尼品。持經之力不簡怨.親。經福所資
常生勝所。欲明古今相即以勸弘於妙旨。
故有妙莊嚴王本事品。雖此土他土皆有弘
經。未有此方他方俱為勸勵。故有普賢菩
薩勸發品。讚勸既周化緣已畢。慇懃付授
遠使流通。故有囑累品。此依正法華.及論。
囑累品居後釋其次第。若神力品後即說囑
累。人情曲解未契通途也
法華玄贊  卷第一(本)

 大治五年庚戌三月廿三日奉讀受於善明
 房得業已了僧覺印之
 保安三年十月十二日移點今以興福寺圓
 如房之本為之左點為正(云云)
 法隆寺僧覺印為令法久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