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楞伽經歷代註疏十八種

楞伽經歷代註疏十八種

()《入楞伽心玄義》一卷,一萬一千多字。《大正藏》第三十九冊(四二五)。《卍續》第二十五冊。唐·賢首法藏大師撰。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攝,三、顯教差別,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所詮宗趣,七、釋經題目,八、部類傳譯,九、義理分齊,十、隨文解釋。(今此《玄義》,唯前九門;釋文原缺。)

()《注大乘入楞伽經》十卷,十一萬余字。《大正藏》第三十九冊(四三三),《卍續藏》第九十一冊(二二五)。宋·東都沙門寶臣述。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四卷,約十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五冊(三百七)。宋·胥台沙門正受集注。
取魏、唐二譯及唐遺名尊宿注、宋寶臣注、楊彥國纂,並《宗鏡》中有議及是經者,並諸經論,集注此經。

()《楞伽經通義》六卷,約十餘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五冊(二一三)。宋·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序云……於是究一經始末,節句義起盡;按吾台宗規矩,大體申述其旨,目曰通義。……

()《楞伽經註解》四卷,約十萬字。《大正藏》第三十九冊(三四三),《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二十冊)。明·宋泐、如玘同奉洪武詔注。

()《觀楞伽經記》八卷,二十餘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五、六冊。明·憨山德清大師注。後附補遺。前有略科。正宗中,依《起信論》心真如,心生滅義,分為二段。

()《楞伽經參訂疏》八卷,近十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七冊。明·吳興沙門廣莫參訂。

()《楞伽經宗通》八卷,二十餘萬字。《卍續藏》第二十六冊。明·曾鳳儀宗通。作者讀憨山大師《楞伽經記》而起疑;以宗明經,故名宗通。

()《楞伽經合轍》八卷,近二十萬字。《卍續藏》第二十六冊(三六六)。明·二楞庵通潤述。
序云:凡值經之性相分途處,雙引性相並釋之,皎如星月,各有指歸,務令性相二宗,如車兩輪,並行不悖,此余之深意也,故命名合轍。

(10)《楞伽經玄義、義疏》十卷,約十七萬字。《卍續藏》第二十六冊(四三)。明·澫益沙門智旭述。

(11)《楞伽經心印》八卷,約十五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七冊。清·雷峰沙門函昰疏。

(12)《楞伽心印》一卷,五千餘字。《卍續藏》藏第五十九冊(一二七),《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三冊)。清·淨挺著,閱經十二種之一。

(13)《楞伽經精解評林》一卷,四萬余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冊(一九四)。明·焦竑纂。

(14)《楞伽經纂》四卷,約四萬余字。《卍續藏》同上。宋·楊彥國纂。

(15)《楞伽經注》《卍續藏》第九十一冊一一四——一三八頁。殘缺不全,或謂是唐·智嚴撰。

(16)《楞伽經疏》《卍續藏》第九十一冊一三九——一五六頁。殘本。唐·某尊宿注。

(17)《楞伽經義記》太虛大師講。見《虛大師全書》第二十四、五冊。
後附「大乘入楞伽經釋題」及「楞伽大旨」。

(18)《楞伽科解》十卷。此解,《卍續》亦無。新文豐影印本。明·普真貴述。以賢首十門,科解四卷楞伽。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大乘入楞伽經 卷第一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 
   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大海濱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其
諸菩薩摩訶薩。悉已通達五法三性諸識無我。善知境界自心現義。遊戲無量自在三昧
神通諸力。隨眾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一切諸佛手灌其頂。皆從種種諸佛國土而來
此會。大慧菩薩摩訶薩為其上首。爾時世尊。於海龍王宮說法。過七日已從大海出。
有無量億梵釋護世諸天龍等。奉迎於佛。爾時如來。舉目觀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即
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
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為羅婆那王開示此法。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
聞佛言音。遙知如來從龍宮出。梵釋護世天龍圍遶。見海波浪。觀其眾會藏識大海境

界風動轉識浪起。發歡喜心。於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令我及與諸天
世人於長夜中得大饒益。作是語已。即與眷屬乘花宮殿往世尊所。到已下殿右遶三匝
。作眾伎樂供養如來。所持樂器皆是大青因陀羅寶。琉璃等寶以為間錯。無價上衣而
用纏裹。其聲美妙音節相和。於中說偈而讚佛曰
 心自性法藏  無我離見垢 
 證智之所知  願佛為宣說 
 善法集為身  證智常安樂 
 變化自在者  願入楞伽城 
 過去佛菩薩  皆曾住此城 
 此諸夜叉眾  一心願聽法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以都咤迦音歌讚佛已。復以歌聲而說頌言
 世尊於七日  住摩竭海中 
 然後出龍宮  安詳昇此岸 
 我與諸婇女  及夜叉眷屬 
 輸迦娑剌那  眾中聰慧者 
 悉以其神力  往詣如來所 
 各下花宮殿  禮敬世所尊 
 復以佛威神  對佛稱己名 
 我是羅剎王  十首羅婆那 
 今來詣佛所  願佛攝受我 
 及楞伽城中  所有諸眾生 
 過去無量佛  咸昇寶山頂 
 住楞伽城中  說自所證法 
 世尊亦應爾  住彼寶嚴山 
 菩薩眾圍遶  演說清淨法 
 我等於今日  及住楞伽眾 
 一心共欲聞  離言自證法 
 我念去來世  所有無量佛 
 菩薩共圍遶  演說楞伽經 
 此入楞伽典  昔佛所稱讚 
 願佛同往尊  亦為眾開演 
 請佛為哀愍  無量夜叉眾 
 入彼寶嚴城  說此妙法門 
 此妙楞伽城  種種寶嚴飾 
 牆壁非土石  羅網悉珍寶 

 此諸夜叉眾  昔曾供養佛 
 修行離諸過  證知常明了 
 夜叉男女等  渴仰於大乘 
 自信摩訶衍  亦樂令他住 
 惟願無上尊  為諸羅剎眾 
 甕耳等眷屬  往詣楞伽城 
 我於去來今  勤供養諸佛 
 願聞自證法  究竟大乘道 
 願佛哀愍我  及諸夜叉眾 
 共諸佛子等  入此楞伽城 
 我宮殿婇女  及以諸瓔珞 
 可愛無憂園  願佛哀納受 
 我於佛菩薩  無有不捨物 
 乃至身給侍  惟願哀納受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即告之言。夜叉王。過去世中諸大導師。咸哀愍汝受汝勸請
。詣寶山中說自證法。未來諸佛亦復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我
及諸菩薩哀愍汝故受汝所請。作是語已默然而住。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宮殿奉
施於佛。佛坐其上。王及諸菩薩前後導從。無量婇女歌詠讚歎。供養於佛往詣彼城。
到彼城已。羅婆那王及諸眷屬。復作種種上妙供養。夜叉眾中童男童女。以寶羅網供
養於佛。羅婆那王施寶瓔珞奉佛菩薩以掛其頸。爾時世尊及諸菩薩受供養已。各為略
說自證境界甚深之法。時羅婆那王并其眷屬。復更供養大慧菩薩。而勸請言
 我今諸大士  奉問於世尊 
 一切諸如來  自證智境界 
 我與夜叉眾  及此諸菩薩 
 一心願欲聞  是故咸勸請 
 汝是修行者  言論中最勝 
 是故生尊敬  勸汝請問法 
 自證清淨法  究竟入佛地 
 離外道二乘  一切諸過失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復更化作無量寶山。悉以諸天百千萬億妙寶嚴飾。
一一山上皆現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羅婆那王及其眾會十方所有一切國土皆於中現。一
一國中悉有如來。一一佛前咸有羅婆那王并其眷屬。楞伽大城阿輸迦園。如是莊嚴等
無有異。一一皆有大慧菩薩而興請問。佛為開示自證智境。以百千妙音說此經已。佛
及諸菩薩皆於空中隱而不現。羅婆那王唯自見身住本宮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誰誰聽
其說所見何物是誰能見。佛及國城眾寶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為夢所作為幻所成

。為復猶如乾闥婆城。為翳所見。為炎所惑。為如夢中石女生子。為如煙焰旋火輪耶
。復更思惟。一切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別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無有能見
亦無所見。無有能說亦無所說。見佛聞法皆是分別。如向所見不能見佛。不起分別是
則能見。時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
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
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
道執著。內自覺悟入如來藏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言。善哉大王。如汝
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斷見
。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內行莫著外見。莫墮二乘及以外道。
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諸見。亦
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
惡見。能捨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
地。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三昧三摩鉢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
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見有無
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法殊勝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證聖智。於諸有
中受上妙生。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行中。楞伽王。外
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惟
此義。如是思惟乃是見佛
  爾時羅婆那王。復作是念。願我更得奉見如來。如來世尊於觀自在。離外道法能
說自證聖智境界。超諸應化所應作事。住如來定入三昧樂。是故說名大觀行師。亦復
名為大哀愍者。能燒煩惱分別薪盡。諸佛子眾所共圍遶普入一切眾生心中。遍一切處
具一切智。永離一切分別事相。我今願得重見如來大神通力。以得見故。未得者得已
得不退。離諸分別住三昧樂。增長滿足如來智地
  爾時世尊。知楞伽王即當證悟無生法忍。為哀愍故便現其身。令所化事還復如本
。時十頭王見所曾覩。無量山城悉寶莊嚴。一一城中皆有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相以
嚴其身。自見其身遍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圍遶說自證智所行之法。亦見十方諸佛國
土。如是等事悉無有別
  爾時世尊普觀眾會。以慧眼觀非肉眼觀。如師子王奮迅迴盻欣然大笑。於其眉間
髀脇腰頸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無量妙色光明。如虹拕暉如日舒光。亦如
劫火猛焰熾然。時虛空中梵釋四天。遙見如來坐如須彌楞伽山頂欣然大笑。爾時諸菩
薩及諸天眾咸作是念。如來世尊於法自在。何因緣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動。
住自證境入三昧樂。如師子王周迴顧視。觀羅婆那念如實法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先受羅婆那王請。復知菩薩眾會之心。及觀未來一切眾生
。皆悉樂著語言文字。隨言取義而生迷惑。執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離
諸識境界。何因緣故欣然大笑。為斷彼疑而問於佛。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

。汝觀世間愍諸眾生。於三世中惡見所纏。欲令開悟而問於我。諸智慧人為利自他。
能作是問。大慧。此楞伽王。曾問過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二種之義。今亦欲問。未來
亦爾。此二種義差別之相。一切二乘及諸外道皆不能測。爾時如來知楞伽王欲問此義
。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問我宜應速問。我當為汝分別解釋滿汝所願令汝歡喜。能
以智慧思惟觀察。離諸分別善知諸地。修習對治證真實義。入三昧樂為諸如來之所攝
受。住奢摩他樂遠離二乘三昧過失。住於不動善慧法雲菩薩之地。能如實知諸法無我
。當於大寶蓮花宮中。以三昧水而灌其頂。復現無量蓮花圍繞。無數菩薩於中止住。
與諸眾會遞相瞻視。如是境界不可思議。楞伽王。汝起一方便行住修行地。復起無量
諸方便行。汝定當得如上所說不思議事。處如來位隨形應物。汝所當得。一切二乘及
諸外道梵釋天等所未曾見
  爾時楞伽王。蒙佛許已。即於清淨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從座而起。諸婇女眾
之所圍繞。化作無量種種色花。種種色香末香塗香。幢幡幰蓋冠珮瓔珞。及餘世間未
曾見聞種種勝妙莊嚴之具。又復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過諸天龍乾闥婆等
一切世間之所有者。又復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見諸音樂器。又復化作大寶羅網。遍覆
一切佛菩薩上。復現種種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為供養。作是事已即昇虛空高七多羅
樹。於虛空中復雨種種諸供養雲。作諸音樂。從空而下。即坐第二日電光明如大蓮花
寶山頂上。歡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問如來二義。如是二義。我已曾問過去如來應
正等覺。彼佛世尊已為我說。我今亦欲問於是義。唯願如來為我宣說。世尊。變化如
來說此二義。非根本佛。根本佛說三昧樂境。不說虛妄分別所行。善哉世尊於法自在
。唯願哀愍說此二義。一切佛子心皆樂聞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汝應問。我當為汝說。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諸莊
嚴具以嚴其身。而作是言。如來常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云何得捨此二種法。何者
是法何者非法。法若應捨云何有二。有二即墮分別相中。有體無體是實非實。如是一
切皆是分別。不能了知阿賴耶識無差別相。如毛輪住非淨智境。法性如是云何可捨。
爾時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豈不見瓶等無常敗壞之法。凡夫於中妄生分別。汝今
何故不如是知法與非法差別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別非證智見。凡夫墮在種種相中。
非諸證者。楞伽王。如燒宮殿園林見種種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長短大小
各各差別。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與非法差別之相。楞伽王。如一種子生牙莖枝葉及以
花果無量差別。外法如是內法亦然。謂無明為緣生蘊界處一切諸法。於三界中受諸趣
生。有苦樂好醜語默行止各各差別。又如諸識相雖是一隨於境界有上中下染淨善惡種
種差別。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別。諸修行者修觀行時。自智所行亦復見有差別之
相。況法與非法。而無種種差別分別。楞伽王。法與非法差別相者。當知悉是相分別
故。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謂二乘及諸外道。虛妄分別說有實等為諸法因。如是等法
應捨應離。不應於中分別取相。見自心法性則無執著。瓶等諸物凡愚所取本無有體。
諸觀行人以毘鉢舍那如實觀察。名捨諸法。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謂諸法無性無相

永離分別。如實見者。若有若無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捨非法。復有非法。所謂兔
角石女兒等。皆無性相不可分別。但隨世俗說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
識之所取。如是分別亦應捨離。是名捨法及捨非法。楞伽王汝先所問我已說竟。楞伽
王。汝言我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問是義。彼諸如來已為我說。楞伽王。汝言過去但是分
別未來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諸佛法皆離分別。已出一切分別戲論。非如色相
唯智能證。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以無相智說名如來。是故如來以智為體。智
為身故不可分別。不可以所分別。不可以我人眾生相分別。何故不能分別。以意識因
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離能分別。亦離所分別。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畫眾生無有覺知
。世間眾生悉亦如是無業無報。諸法亦然無聞無說。楞伽王。世間眾生猶如變化。凡
夫外道不能了達。楞伽王。能如是見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分別見。由分別故取著於
二。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於燈月中自見其影。於山谷中自聞其響。
便生分別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與非法唯是分別。由分別故不能捨離。但更增長一
切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所謂一緣。一緣者是最勝三昧。從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
藏而為境界。


  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國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說頌言

 世間離生滅  譬如虛空花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世間恒如夢  遠離於斷常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 
 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 
 遠離覺不覺  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夢  云何可稱讚 
 知無性無生  乃名稱讚佛 
 佛無根境相  不見名見佛 
 云何於牟尼  而能有讚毀 
 若見於牟尼  寂靜遠離生 
 是人今後世  離著無所見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偈讚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  仰諮尊中上 
  時世間解聞是語已。普觀眾會而說是言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  自證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蒙佛許已。頂禮佛足以頌問曰
 云何起計度  云何淨計度 
 云何起迷惑  云何淨迷惑 
 云何名佛子  及無影次第 
 云何剎土化  相及諸外道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能解 
 云何禪境界  何故有三乘 
 彼以何緣生  何作何能作 
 誰說二俱異  云何諸有起 
 云何無色定  及與滅盡定 
 云何為想滅  云何從定覺 
 云何所作生  進去及持身 
 云何見諸物  云何入諸地 
 云何有佛子  誰能破三有 
 何處身云何  生復住何處 
 云何得神通  自在及三昧 
 三昧心何相  願佛為我說 
 云何名藏識  云何名意識 
 云何起諸見  云何退諸見 
 云何姓非姓  云何唯是心 
 何因建立相  云何成無我 
 云何無眾生  云何隨俗說 
 云何得不起  常見及斷見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違 
 何故當來世  種種諸異部 
 云何為性空  云何剎那滅 
 胎藏云何起  云何世不動 
 云何諸世間  如幻亦如夢 
 乾城及陽焰  乃至水中月 
 云何菩提分  覺分從何起 
 云何國土亂  何故見諸有 
 云何知世法  云何離文字 
 云何如空花  不生亦不滅 
 真如有幾種  諸度心有幾 
 云何如虛空  云何離分別 
 云何地次第  云何得無影 
 何者二無我  云何所知淨 
 聖智有幾種  戒眾生亦然 
 摩尼等諸寶  斯竝云何出 
 誰起於語言  眾生及諸物 
 明處與伎術  誰之所顯示 
 伽他有幾種  長行句亦然 
 道理幾不同  解釋幾差別 
 飲食是誰作  愛欲云何起 
 云何轉輪王  及以諸小王 
 云何王守護  天眾幾種別 
 地日月星宿  斯等竝是何 
 解脫有幾種  修行師復幾 
 云何阿闍梨  弟子幾差別 
 如來有幾種  本生事亦然 
 眾魔及異學  如是各有幾 
 自性幾種異  心有幾種別 
 云何唯假設  願佛為開演 
 云何為風雲  念智何因有 
 藤樹等行列  此竝誰能作 
 云何象馬獸  何因而捕取 
 云何卑陋人  此並誰能作 
 云何六時攝  云何一闡提 
 女男及不男  此竝云何生 
 云何修行進  云何修行退 
 瑜伽師有幾  令人住其中 
 眾生生諸趣  何形何色相 
 富饒大自在  此復何因得 
 云何釋迦種  云何甘蔗種  
 仙人長苦行  是誰之教授 
 何因佛世尊  一切剎中現 
 異名諸色類  佛子眾圍遶 
 何因不食肉  何因令斷肉 
 食肉諸眾生  以何因故食 
 何故諸國土  猶如日月形 
 須彌及蓮花  卍字師子像 
 何故諸國土  如因陀羅網 
 覆住或側住  一切寶所成 
 何故諸國土  無垢日月光 
 或如花果形  箜篌細腰鼓 
 云何變化佛  云何為報佛 
 真如智慧佛  願皆為我說 
 云何於欲界  不成等正覺 
 何故色究竟  離染得菩提 
 如來滅度後  誰當持正法 
 世尊住久如  正法幾時住 
 悉檀有幾種  諸見復有幾 
 何故立毘尼  及以諸比丘 
 一切諸佛子  獨覺及聲聞 
 云何轉所依  云何得無相 
 云何得世通  云何得出世 
 復以何因緣  心住七地中 
 僧伽有幾種  云何成破僧 
 云何為眾生  廣說醫方論 
 何故大牟尼  唱說如是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何故說斷常  及與我無我 
 何不恒說實  一切唯是心 
 云何男女林  訶梨菴摩羅 
 鷄羅娑輪圍  及以金剛山 
 如是處中間  無量寶莊嚴 
 仙人乾闥婆  一切皆充滿 
 此皆何因緣  願尊為我說 

  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即告之言。善哉大慧。諦聽諦聽。如汝所問當次第說。即說頌言

 若生若不生  涅槃及空相 
 流轉無自性  波羅蜜佛子 
 聲聞辟支佛  外道無色行 
 須彌巨海山  洲渚剎土地 
 星宿與日月  天眾阿修羅 
 解脫自在通  力禪諸三昧 
 滅及如意足  菩提分及道 
 禪定與無量  諸蘊及往來 
 乃至滅盡定  心生起言說 
 心意識無我  五法及自性 
 分別所分別  能所二種見 
 諸乘種性處  金摩尼真珠 
 一闡提大種  荒亂及一佛 
 智所智教得  眾生有無有 
 象馬獸何因  云何而捕取 
 云何因譬喻  相應成悉檀 
 所作及能作  眾林與迷惑 
 如是真實理  唯心無境界 
 諸地無次第  無相轉所依 
 醫方工巧論  伎術諸明處 
 須彌諸山地  巨海日月量 
 上中下眾生  身各幾微塵 
 一一剎幾塵  一一弓幾肘 
 幾弓俱廬舍  半由旬由旬 
 兔毫與隙遊  蟣羊毛穬麥 
 半升與一升  是各幾穬麥 
 一斛及十斛  十萬暨千億 
 乃至頻婆羅  是等各幾數 
 幾塵成芥子  幾芥成草子 
 復以幾草子  而成於一豆 
 幾豆成一銖  幾銖成一兩 
 幾兩成一斤  幾斤成須彌 
 此等所應請  何因問餘事 

 聲聞辟支佛  諸佛及佛子 
 如是等身量  各有幾微塵 
 火風各幾塵  一一根有幾 
 眉及諸毛孔  復各幾塵成 
 如是等諸事  云何不問我 
 云何得財富  云何轉輪王 
 云何王守護  云何得解脫 
 云何長行句  婬欲及飲食 
 云何男女林  金剛等諸山 
 幻夢渴愛譬  諸雲從何起 
 時節云何有  何因種種味 
 女男及不男  佛菩薩嚴飾 
 云何諸妙山  仙闥婆莊嚴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云何禪境界  變化及外道 
 云何無因作  云何有因作 
 云何轉諸見  云何起計度 
 云何淨計度  所作云何起 
 云何而轉去  云何斷諸想 
 云何起三昧  破三有者誰 
 何處身云何  云何無有我 
 云何隨俗說  汝問相云何 
 及所問非我  云何為胎藏 
 及以餘支分  云何斷常見 
 云何心一境  云何言說智 
 戒種性佛子  云何稱理釋 
 云何師弟子  眾生種性別 
 飲食及虛空  聰明魔施設 
 云何樹行布  是汝之所問 
 何因一切剎  種種相不同 
 或有如箜篌  腰鼓及眾花 
 或有離光明  仙人長苦行 
 或有好族姓  令眾生尊重 
 或有體卑陋  為人所輕賤 
 云何欲界中  修行不成佛 

而於色究竟 乃昇等正覺
云何世間人 而能獲神通
何因稱比丘 何故名僧伽
云何化及報 真如智慧佛
云何使其心 得住七地中
此及於餘義 汝今咸問我
如先佛所說 一百八種句
一一相相應 遠離諸見過
亦離於世俗 言語所成法
我當為汝說 佛子應聽受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言大慧。所謂生句非生 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 。空句非空句。斷句非斷句。心句非心句。中句非中句。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 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清淨句非清淨句 。相應句非相應句。譬喻句非譬喻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 句。三乘句非三乘句。無影像句非無影像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摽相句 非摽相句。有句非有句。無句非無句。俱句非俱句。自證聖智句非自證聖智句。現法 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句非剎句。塵句非塵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大種句非大 種句。算數句非算數句。神通句非神通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巧明句非 巧明句。伎術句非伎術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假立句非假立句 。體性句非體性句。蘊句非蘊句。眾生句非眾生句。覺句非覺句。涅槃句非涅槃句。 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陽 焰句非陽焰句。影像句非影像句。火輪句非火輪句。乾闥婆句非乾闥婆句。天句非天 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婬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 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句非滅句。滅起句非 滅起句。醫方句非醫方句。相句非相句。支分句非支分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 。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種族句非種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 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 。味句非味句。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計度句非計度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 句。有為句非有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時節句非時節句。樹 藤句非樹藤句。種種句非種種句。演說句非演說句。決定句非決定句。毘尼句非毘尼 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文字句非文字句。大慧。此百八句。皆是過 去諸佛所說(上正列中少二句應訪尋)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
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
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大
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大慧。相續滅者。謂所
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
別境界。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與莊嚴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團與微
塵異者。應非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大慧。轉識
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大慧。識
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大慧。彼
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
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
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復次大慧。有七種自性。所謂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
種自性。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所行。智所行
。二見所行。超二見所行。超子地所行。如來所行。如來自證聖智所行。大慧。此是
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法自性第一義心。以此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
法。以聖慧眼。入自共相種種安立。其所安立不與外道惡見共。大慧。云何為外道惡
見。謂不知境界自分別現。於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大慧。我今當說。若
了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業緣。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妄計非
有及有於因果外顯現諸物。依時而住。或計蘊界處依緣生住。有已即滅。大慧。彼於
若相續若作用若生若滅若諸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是破壞斷滅論。何以故。不
得現法故。不見根本故。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種不能生牙。此亦如是。
若蘊界處法已現當滅。應知此則無相續生。以無因故。但是自心虛妄所見。復次大慧
。若本無有識三緣合生。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所作事業悉空無
益。大慧。三合為緣是因果性可說為有。過現未來從無生有。此依住覺想地者。所有
理教及自惡見熏習餘氣。作如是說。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見迷醉。無智妄稱一
切智說。大慧。復有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
闥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來虛妄見故取以為外。
作是觀已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知身及物并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
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恒住不捨。大慧。此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
。大悲方便無功用行。觀眾生如幻如影從緣而起。知一切境界離心無得。行無相道漸
昇諸地住三昧境。了達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絕眾影像。成就智慧證無生法。入金
剛喻三昧。當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諸變化力通自在。大慧。方便以為嚴飾遊眾佛國。
離諸外道及心意識。轉依次第成如來身。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

處心因緣所作生住滅法戲論分別。但住心量觀察三有無始時來妄習所起。思惟佛地無
相無生自證聖法。得心自在無功用行。如如意寶隨宜現身。令達唯心漸入諸地。是故

大慧。菩薩摩訶薩於自悉檀應善修學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9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之9
1、造佛像不可造半身。
2、損壞佛像有惡報。
3、如法才有功德。
4、不能為結緣而破壞佛教。
5、亂開緣是造罪業。
6、人生不是只有賺錢。
7、世間沒有清淨的肉。
8、教人吃肉的是魔王。
9、聽法華經功德無量。
10、大乘說無明是虛妄。
11、何謂「佛種從緣起」。
12、能出能足二足尊。
13、法身具緣起實德之用。
14、「法位」即真如實相。
15、法性即眾生性。
16、生滅去來皆如來藏。
17、學ㄧ乘名為報佛恩。
18、佛罵你是為救你。
19、小乘人少智樂小法。
20、三賢十聖亦是方便。
~讚歎大乘即是供養三世諸佛。
https://youtu.be/HlSkIjmcZ3w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9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之9
1、造佛像不可造半身。
2、損壞佛像有惡報。
3、如法才有功德。
4、不能為結緣而破壞佛教。
5、亂開緣是造罪業。
6、人生不是只有賺錢。
7、世間沒有清淨的肉。
8、教人吃肉的是魔王。
9、聽法華經功德無量。
10、大乘說無明是虛妄。
11、何謂「佛種從緣起」。
12、能出能足二足尊。
13、法身具緣起實德之用。
14、「法位」即真如實相。
15、法性即眾生性。
16、生滅去來皆如來藏。
17、學ㄧ乘名為報佛恩。
18、佛罵你是為救你。
19、小乘人少智樂小法。
20、三賢十聖亦是方便。
~讚歎大乘即是供養三世諸佛。
https://youtu.be/HlSkIjmcZ3w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9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之9
1、造佛像不可造半身。
2、損壞佛像有惡報。
3、如法才有功德。
4、不能為結緣而破壞佛教。
5、亂開緣是造罪業。
6、人生不是只有賺錢。
7、世間沒有清淨的肉。
8、教人吃肉的是魔王。
9、聽法華經功德無量。
10、大乘說無明是虛妄。
11、何謂「佛種從緣起」。
12、能出能足二足尊。
13、法身具緣起實德之用。
14、「法位」即真如實相。
15、法性即眾生性。
16、生滅去來皆如來藏。
17、學ㄧ乘名為報佛恩。
18、佛罵你是為救你。
19、小乘人少智樂小法。
20、三賢十聖亦是方便。
~讚歎大乘即是供養三世諸佛。
https://youtu.be/HlSkIjmcZ3w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8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之8
1、一乘了義可頓脫生死。
2、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3、菩薩可化作國土身。
4、弟子規無法解脫生死苦難。
5、方便說二乘破外道見
6、一切戒的根本是菩薩戒。
7、無戒可持是外道。
8、在家居士要恭敬三寶。
9、佛已證,眾生未證。
10、一乘法才是真佛法。
11、貪愛心不捨必輪迴。
12、修行從除我相開始。
13、不可用世俗管理方式管道場。
14、真正的法王。
15、現世提婆達多。
16、佛不以小乘濟度眾生。
17、讀經要深解義趣。
18、大乘是平等法。
19、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20、不流通大乘法墮慳貪。
21、事相學法不能解煩惱。
22、袁了凡是靠準提咒消業障改命。
23、無明是幻化。
24、於心性不明故名「無明」。
25、要與真如實際相應才真謙虛。
~小乘是有餘涅槃,非真實。
~諸法本自寂滅。
~「無始無明」是講無明本空。
~佛教根本無二乘。
~「皆已成佛道」:作為成佛的遠因。
https://youtu.be/F7Hwzr5aJ6w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7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之7
1、佛法就是一佛乘。
2、不可藉法會斂財。
3、穿袈裟的神棍。
4、在家人利用佛教賺錢。
5、勇於喝斥於佛門學弟子規者。
6、隨喜讚歎正法道場。
7、龍天不護持學世間法者。
8、世法令學佛人退道心。
9、何謂密跡金剛。
10、愛欲心現在就要放下。
11、當遠離魔窟。
12、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13、不明戒體者「於戒有缺漏」。
14、業障現前故無法聽法華經。
15、聽法華經的殊勝。
16、開發自性本具福德智慧。
17、佛境界非凡夫能知。
18、升座不可說世間法。
19、為什麼要拜法。
20、愛見分別無法出生死。
21、不教出離即魔法。
22、人道就是八苦交煎。
23、佛未為小乘人授記。
24、小乘非大乘基礎。
25、要發心流通大乘法寶。
https://youtu.be/yt9F1OoryAI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6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之6
1、知見正方能修行。
2、菩提道進步緩慢的原因。
3、禪宗疑情非揣測。
4、墮於覺受非禪。
5、念佛心越清淨。
6、佛弟子不信鬼神語。
7、遠離外靈附身講經者。
8、以「空、有」表一切相。
9、見性方是真實法。
10、一切眾生皆能頓成佛。
11、五鈍使:貪瞋癡慢疑。
12、何謂五利使。(見濁)
13、末法的寺院道場ㄧ定要誦楞嚴咒。
14、楞嚴咒的功德。
15、為何會有三乘。
16、令人對大乘起疑是犯大妄語。
17、如來但教化菩薩事。
18、學佛的宗旨。
19、佛語是指一切經教。
20、眾生不識盧山真面目。
21、持戒與守法的不同。
22、法華經是世尊真身舍利。
23、當信眾生界即是心界。
24、世間法無法了生死。
25、二乘無法成佛道。
https://youtu.be/lkYwqjlYM6E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5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之5
1、學佛必依四依法而學。
2、不讀法華不知佛悲心。
3、謗大乘比殺父母更嚴重。
4、如何報佛恩。
5、有孝無道之學佛人。
6、業障習氣乃虛妄。
7、退席即是退心。
8、回頭是岸。
9、有大乘佛法就有方法。
10、佛大慈大悲要救你。
11、佛佛道同。
12、阿羅漢無法測佛智。
13、如何算有定力。
14、知法本空是「定」,方便起用是「慧」。
15、開智慧是指一切種智。
16、揀除「分別」後方「不分別」。
17、如鏡現相,無分別。
18、分別亦非意。
19、五重玄義與十門開啟。
20、出家人姓「釋」的原因。
21、離經ㄧ字即同魔說。
22、祖師棄儒從佛。
23、淨土法門是真方便。
24、阿彌陀佛是法華秘髓一佛乘。
25、彌陀聖號是一切種智起用。
26、一乘即一心之乘。
27、一念頓超是一乘。
28、著相持戒只生天。
29、聞思修三慧。
30、涅槃生死等空花。
~大乘的因緣果報。
~附於二乘之外道。
~稱性起修乃是真修。
~說法要契理契機。

https://youtu.be/IT0Hezu0U3Q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4 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之4
1、何謂「一大事因緣」。
2、佛出世的原因。
3、學佛明心見性最重要。
4、心通ㄧ切法通。
5、無一法離心外。
6、二乘不解之佛法。
7、心空則罪空。
8、學小乘人天法退菩提心。
9、宗門與教下無礙
10、佛教諸宗皆為見性。
11、佛與眾生能力皆「不增不減」。
12、初學佛便要持戒吃素。
13、佛性透露出來就是菩薩戒。
14、識得清淨後 除妄習氣。
15、辨別真偽佛法的方法。
16、佛法非學術思想。
17、恩將仇報的學佛人。
18、實相就是事實真相。
19、貪瞋痴性空。
20、見性見,聞性聞。
21、一塵空眾塵空。
22、重重無盡於眾生身中顯。
23、學弟子規退學佛心。
24、勿當羅剎戒師。
25、佛只教菩薩乘。
~舍利弗於法華會上覺悟。
~圓覺經顯如來境界。
~極樂世界無二乘。
~佛為破外道方便說二乘。
~學佛人應學憨山大師。
~法華是攝末歸本法門。
~華嚴是根本法輪。
https://youtu.be/QhDwu_OWxBI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3 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3
1、學佛人被世間人度走。
2、洗滌身心方堪受法。
3、如理(實相)思維是正途。
4、學佛後使用法名。
5、何謂法華會上五千退席。
6、今人多將大乘戒錯講。
7、誰罪根深重。
8、彌勒菩薩表唯識。
9、佛寺殿堂代表的意義。
10、莫因利養心做法會。
11、圓滑非圓融。
12、了知無我方能去我慢。
13、「非因計因」無法成道。
14、佛法是出離法。
15、解決「放不下」的問題。
16、方便與隨便。
17、學佛不可學人情佛教。
18、學講經要先明實相。
19、「妙法」之義。
20、佛恩深重 粉身難報。
21、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22、妄心依真心而有。
23、無佛無眾生。
24、諸法如幻。
25、體得無心 道也休。
~諸佛所證即眾生本具的。
~世尊出世的目的。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法眼宗普傳於眾生。

https://youtu.be/QEGbz_2RwC4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2 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2
1、如何無心。
2、佛法須實修非研究。
3、舉心便錯。動念即乖。
4、學弟子規是對佛信力不堅固。
5、法華是頓超法門。
6、小乘人無法測佛智。
7、學大乘前不必先學小乘。
8、嘴上隨佛非是真佛法。
9、不退轉菩薩。
10、諸佛平等。無有高下心。
11、心靈法門是外道法。
12、佛開權顯實。
13、佛希望一切眾生皆成佛。
14、佛口所生子
15、無善根福報者無法聽法華經。
16、信不過佛者,才學世間法、小乘法。
17、毀謗大乘者必墮大坑。
18、何謂「增上慢」。
19、能放下即信力堅固者。
20、日本佛教源自中國請法。
21、流通大乘佛法開智慧。
22、勿於佛門說大妄語。
23、學佛要吃素受戒。
24、在家人如何行六度。
25、讚歎如法。

https://youtu.be/z2ibomnqSN4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1 悟顯法師講述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1
1、為成佛做好心理準備。
2、學佛必達的目標。
3、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4、諸佛境界難解難入。
5、對待能所心難入。
6、不懂佛法的原因。
7、助道之語當記取。
8、「親近諸佛」的意思。
9、六道輪迴的由來。
10、菩薩戒是佛教根本大戒。
11、真如實相時時在用。
12、五度全依般若。
13、「所知心」無法入佛境。
14、如何時時心空。
15、無心就是不著相。
16、有念入無念。
17、不能學弟子規的原因。
18、「智」與「識」的差異。
19、「權」「實」二智。
20、小乘是外道。
~何謂「一切法皆佛法」
~佛「言詞柔軟」之真義。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天台宗法華十如是。
~學佛一定要聽經。
~諸法即實相。
https://youtu.be/R1K5-hteOrI


寶幢居士~憨山大師


余齠年聞寶幢居士。初為諸生時。氣甚豪宕。才情敏捷。中年一旦盡棄所習。遂長齋繡佛前。搆一小樓。獨坐
其上。唯小童奉香花淨水。家人女子。絕不見面。親知杜絕往來。居然一深山頭陀也。每夜五更。擊大木魚。高聲念佛。居士家近市。多屠者。有一惡少年。每聞魚聲。
即起宰殺。一日遲。責其妻。妻曰。道人打木魚念佛。爾聞殺牲。自不悟。乃責我耶
。少年即折刀杖。改心為善。一時屠兒回心者眾。
士曰。我抱木魚終夜打。驚回多少夢中人。

予年十九。依長干西林祖翁出家。雲谷先師。當代法眼也。住棲霞。與居士往來特密。即乘中所云名僧者。師為予談此事。因問居士何如人。師云。今時龐公也。一日偶與同儕。閒行松園。望見一道者。入山門。貌清古而雅甚。閒閒如孤鶴翔空
。超然塵表。及近而觀之。其目不瞬。若無意於人間世也。余驚喜曰。此何人斯。若
是之都也。識者曰。此寶幢居士也。余欲作禮而懼焉。乃隨而視其所之。則見其入寺
殿廊之掖門。禮如來舍利塔也。余竊觀之。五體翹勤。懇倒不可名言。及觀塔殿。巍
峩入雲。五色相鮮。返照回光。赭如寶錯。忽悟此境。殆非人世也。而猶未知所以然
。既而余問雲谷先師。師云。此居士觀此作西方淨土境。將以資觀行耳。自後因先師
而得入室焉。及臨終時。與先師同數名僧。相對念佛數晝夜。懸西方境於室中。余隨
眾中。正作佛事。時居士內人報云。滿宅聞蓮花香。眾皆驚喜。居士恬然無異也。此
筆乘所載。皆余目擊其事也。居士有子皆諸生。素不信佛。至是。乃涕泣牀前。叩首
而請曰。父即超生死。居淨土。豈不念及兒孫輩。作度脫乎。何無一言相囑。居士笑
曰。汝輩將謂我生耶。死耶。而獨不觀於日乎。日出於東。而沒於西。是果沒乎。果
不沒乎。吾之生死。亦猶是也。拈筆書此。擲筆。端然而暝。此余所覩記乘不及此。
一日偶展乘簡。見此因緣。遂感而更筆之。且以告知言者。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護持三寶形象

現在有些戒場的出家人怕少收紅包,拿菩薩戒縵衣做人情,違背佛戒擅自亂開緣,告訴不懂戒律的在家人說:可以吃三淨肉、可以煮葷腥。
這些表面圓滑藉口「開緣」的人還強辯說,講真話會讓人退心(其實他是怕紅包少了),請問:有吃肉的菩薩嗎?根本是羅剎。
這些人是在改十方諸佛的戒,滿自己的荷包。
這群正是假扮佛門沙門,害人不淺的魔啊。
講淺白ㄧ點就是穿袈裟的神棍。
想到心中所恭敬的三寶,被他們這樣破壞形象,真是不能姑息!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皇帝與和尚(10)佛光王 唐中宗

(10)佛光王 唐中宗

佛光王剃度

唐朝有一個皇帝,他出世剛滿一個月,就舉行了出家落髮剃度的儀式;他是誰呢?就是佛光王唐中宗皇帝。先高宗在位時,他與玄奘法師的私誼很厚,武則天皇后又是曾經出過家的人,當然對玄奘法師的才德更外欽佩了。有一天高宗皇帝在奘法師前,以開玩笑的口吻,指著武則天皇后說:「皇后懷孕若生男子,聽其出家,拜你為師。」類似兩家通好,指腹為婚。當嬰兒一出世,雙方就為兒女訂親一樣。
永徽六年十一月間,天后難產,就命宮人在佛前上香,祈求平安,上香不久,就分娩了。唐中宗誕生時,神光滿宮,自庭燭天,因此號名「佛光王」。高宗生了皇子,君無戲言,玄宗法師真的來向他要佛光王出家,並上表請高宗實行諾言,讓佛光王出家,紹隆三寶;可是真正向他要人出家時,他又捨不得了。故於十二月五日為佛光王度僧七人,代表佛光王出家,不過嬰兒滿月的那一天,仍請玄奘法師,為佛光王舉行剃髮皈依出家禮。

因此佛教中有寄名出家沙彌者,在江蘇地方就很多,父母恐怕幼兒多災難,長不大,就把小兒送到佛寺內,拜一師父寄名出家,到了此子長大成人,要娶親結婚前,一定要去寺內向師父贖身,舉行一次還俗的儀式,寄名出家的假和尚,跪在佛前,由他的師父罵他一頓,說他如何不守佛家的清規,犯了不容出家的戒法,假意打他兩下,逐出山門;這樣寄名子才能夠結婚。

還有一種是用金錢買人替自己出家的有錢人因病發願,病癒後出家,可是病好後又捨不得出家,就拿錢買一個人,替他出家,這個人在寺內一切生活費用,都由還願人負責。因此有些有錢有勢的替身出家後,也就仗勢欺人,連寺內住持僧對他也沒有辦法,因為他是某某大人的替身。替身出家的先例,大約就是從佛光王開始。

曹溪六祖,屢詔不起

唐中宗名顯。是高宗皇帝的第七子,是武則天的第三子,接皇帝位,因為他從小就皈依三寶,寄名出家,因此對佛教的信仰始終不退,就是遜位在房州時,仍然不斷持誦藥師如來名號,並請義淨法師,翻譯藥師經兩卷,其他如:實叉難陀,菩提流志,義淨法師等譯經場所,中宗都曾參加協助。例如:翻譯八十華嚴的實叉難陀法師,景隆元年再奉詔來京時,中宗隆蹕迎勞,備用兩街法儀,以及旗幢鼓吹等執事來歡迎他。
中宗對於有道高僧,都曾迎請到宮中供養,如:慧安、神秀二禪師,他都以弟子之禮相待,尤其對六祖惠能大師的向慕,屢次派專使詔請,六祖卻不肯應召。

中宗在神龍元年四月間,又特降御劄,召請六祖,詔書中說:「朕延請安、秀二師入宮供養,每於二師究其一乘法妙時,他們都推讓地說:『南方的能禪師曾密受忍大師衣缽,可以就彼問道。』今特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中宗雖然如此的誠心邀請,可是六祖仍然以有病,堅辭不去。
薛簡內侍無法達成任務,心中很難過,不得已求其次道:「弟子回朝,主上必問,願大師指示心要,令得明道。」六祖開示道:「道無明暗。」薛簡道:「明喻智慧,暗況煩惱。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憑何出離?」六祖答道:「若以智慧照煩惱者,這是二乘小機。」簡再問道:「何謂大乘見解。」六祖答道:「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為道。」薛簡又問道:「大師說不生不滅,何棄外道?」六祖答道:「外道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本自不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議,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住,妙用沙」。

薛簡內侍只有回京覆旨,表奏與六祖相見會談,以及大師開示法語的經過。中宗聽法後稱讚不已,並遣使御賜六祖大師磨衲袈裟、瓶、缽,絹五百匹,並諭知天子向慕之忱。

神僧萬回,所言皆驗

召請神僧萬回法師宮,賜號法雲公、圓通大士,住在集賢院內,並派兩個宮女侍奉他,有一天萬回法師忽然要吃他出生地,閿鄉河的水,左右的人一時愴惶無法可得,萬回法師說:「掘堂前地下有穴,你們掘地可以得水。」掘地果然得水,回師飲水後,就安然坐化,賜虢國公,並圖形於集賢院。

萬回法師出生在貞觀六年的五月,他在幼小時,他的哥哥在數千里外當兵,他代他媽媽送東西給他哥哥,早去晚回,萬里路程,一天往回,因號萬回。
高宗聞其名,詔他入宮,度他出家為僧,武則天在位時,常常把他迎到宮內,賜其錦衣,派有宮人侍給。莊惠太子初生後,武則天抱著給萬回法師看,萬回法師說:「這是西域的樹精,養之宜兄弟。」安樂公主與韋后將要謀逆,萬回法師路遇安樂公主時,待她走過後,望之,唾口水道:「血腥不可近。」不久安樂公主事敗,果然被殺,玄宗在青年時,曾私自拜見萬回法師,請他看相,萬回法師拊其背說道:「五十年的太平天子!」睿宗為相王時,每每將要出來時,萬回法師就先告訴市人說:「天子來了。」一會兒相王出來了。

他的神異類皆如此,萬回法師不但屢現神異,並對佛法作有偈語道:

    明暗兩忘開佛眼,不繫一法出蓮叢,
    真空不壞靈智性,妙用嘗存無作功,
    聖智本來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圓通。


僧伽大士,入宮供養

景龍元年,中宗遣專使到泗洲將僧伽大師迎來宮中供養,有度惠、儼惠、岸木叉三位法師為大師侍者同來,中宗親筆為大師所居住之寺,題額曰「普光王寺」。不久又遷住薦福寺,第二年京城大旱,有旨請僧伽大師祈雨,大師用瓶水向空中散灑,不久就看到濃雲從大師住的地方湧出天空,驟然間大雨傾注而下。

第二年僧伽大師圓寂,世壽八十歲,神采如生,皇上本想為大師在薦福寺,塑像建塔,當旨下不久,就有穢氣滿城,皇帝不得已,在大師前炷香,允許他仍然送他回泗洲,祝禱後馬上就異香郁然。關於僧伽大師中宗曾經問法雲公萬回法師,說:「僧伽大師何如人?」萬回法師答道:「觀音菩薩化身。」

大師是從西國來華,在唐高宗時,就到過長安洛陽各地行化,後來常在吳楚之間,手執楊枝,混跡在僧侶之中,有人問他:「大師何姓?」他答:「我姓何。」再問他:「你是何國人?」他答道:「我是何國人。」有一次他在泗洲要建一寺,那是宿州居士賀跋氏施捨的房地,大師對人說:「其實這地方本來就是佛寺,諸位如不信,就請掘地看看。」掘地果然在地下得一石碑,碑上有香積寺,是齊朝時李龍建所創的寺,又在地下獲一金佛像,大家說:「這是然燈如來。」大師說:「普光王也」因此就以普光王為寺之名稱。

智嚴出家,道岸入宮

神龍二年八月試經度僧,詔天下童子,舉行考試經義,如考試經義通順,就合格度之出家為僧,試經度僧,就是從此開始。

沙門智嚴是于闐國王子,不過他從小就來唐為官,早年榮祿,到了中宗登位時,已經授為將軍,封為郡公,可是他正在高官厚祿之時,忽然看破紅塵。在景龍二年,請求捨家為寺,皇上允其所請,久又堅請出家為僧,十二月廿四日,皇上詔旨中有「人之情也,莫不貪祿惜位,卿之願也,乃欲棄俗出家。而今只有滿你所願,成就高志了。不過出家後,仍然住在終南山至相寺,參加翻譯經論。」

景龍元年,詔請道岸律師入宮,為妃主們傳授三皈五戒,並留住禁中,有一天中宗到來,諸師們見到萬歲駕臨,大家都避席而起,獨有道岸律師長揖而已,皇帝也不以為忤,反而高其德量,並圖其形於林光宮。

    在圖形上皇帝還親筆題字讚道:

「戒珠皎潔,惠光清淨。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學妙真宗,貫通實性。維持法務,綱紀德政。
律藏冀兮傳芳,像教因而光盛。」

道岸律師能得大唐天子,圖形題句,實為難得,難怪道律師門徒皆以此為榮。

八月內高宗的舊宅同聖寺,有一顆柿樹,在天授年中就枯死了,這時忽然重榮復活,中宗因此大赦天下,賜封百官爵祿,普度僧尼道士數萬人出家。

(本文參考釋氏稽古略、佛祖歷代通載、傳燈錄、釋教錄高僧傳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