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說真話

隨緣因廣引祖師教學人的方法,指出今之學人錯處,戳穿引人入錯的所謂
"導師,法師,....."手法,引來他人"意見"囉^^

隨緣知道~壞了魔王的好事,挑白了人家的撈錢術,那些混跡於佛門胡說的人,
^^忍不住了!

以前淨空老和尚在講"禪林寶訓"時,還沒下台,就有人遞字條給他,說:"等一下給你好看",

講說佛法,無論說者有無修證,只要依佛菩薩祖師大德所說,決定無謬!

修證是各人的事,但說法卻是絲毫不能混濫,即使自己不能契入,也要勸人常讀誦大乘經,聽大乘法 自然漸漸契入!

為何到最後佛法滅法時只剩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從佛陀正法到今日,漸漸無人說法,無人聽法,所導致的後果,學人可以一句佛號用功,但看不破放不下時就要聽經聞法幫自己改變,而宣說佛法之人,卻應明達心性教化大眾,不然,請問: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是什麼?

不但淨宗十三位祖師都通達此法,每宗祖師皆然,不然哪有資格做祖師,
最多是一位自修有成的成就者罷了!

今之學人自身還有一大問題,就是"師父迷",自己的師父被說到,就視對方為仇人,誓不兩立,這種人就像有宗教情節一般,瞋心視人~
難怪楞嚴經說:同想成愛,異見成憎!

有這種心念的人即使整天用功,任你如何精進還是輪迴,最多去阿修羅道罷了!

今之掛「禪」賣「纏」者眾。為招攬人氣,總掛個禪字,卻連「禪」的下手處都搞錯,想修禪參禪學禪,中峰國師說了:「要不起一念善惡凡聖情念,作為取捨分別的道理。常令胸中蕩然如太虛,兀然如大死人相似,於世間出世間法中總不要動一念與之計較,如是保任如是加功用行,管取自然廓徹悟明有日矣。」

如果一個地方説要教禪,然後叫大家東想西想,思索無盡,那說真的,你在學「纏」,不可能明心見性的。真話難聽但可救人慧命啊~

(以前淨空老法師就說過:眾生是聽騙不聽勸,明知因果絲毫不爽,還自欺欺人認為買幾顆水果拿幾枝鮮花供三寶花點錢,也不改習氣不修行就能消災免難)

中峰國師還有後話~其或捨此方便用心,任有百千種造作,皆成有漏生滅之因。非究竟也。~感恩祖師慈悲開示。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悟心銘』淺釋~元音老人

心中心密法,係藉佛菩薩慈悲加被之力修行,故易於得定,打開本來,證悟真心。譬之旅行,自力修行者,全靠自己兩腳行走,修心密則如乘船、乘車,更或乘飛機,所以快速、穩當,有事半功倍之效。
 
先師驤陸公,為扶助心密行人更加快速地了悟真心、超凡入聖起見,著有『悟心銘』一首,共四十句,每句四字,共一百六十字,雖文短而字少,但義理豐富深長。整個成佛之真諦和修心要訣,均宣示無遺。誠可謂文約義豐,言簡意賅之精要著作,亦現代不可多得之悟心評唱!學者如於修法之餘,每天將其朗誦幾遍爛熟於胸中,久久自於境緣上一觸即發,由真實體中得大機大用。茲為幫助後進者了達其含蓄之玄旨,易於悟心起見,乃逐句淺釋,尚望學人珍重,勿輕視之!
 
⊙『悟心銘』全文
 
不是有心    不是無心    不是不見    不是不聞    了了覺知
不著見聞    蕩然無住    是名無心    心若無住    妄依何立
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問心何來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
同屬幻影    妙用恒沙    盡是緣心    緣心息處    頓證無生
無生實相    非可眼見    杳杳冥冥    其中有精    證悟之者
名曰見性    是故無求    心自寧一    無心可惑    即是大定
得大定者    無動無靜    無得無失    無喜無瞋    本位不移
起應萬機    不變隨緣    即無生死    成佛要訣    如是而已
 
⊙淺釋
 
『悟心銘』開始即說:「不是有心,不是無心。」
 
這二句把妙明真心之體和妙用和盤描繪出來。以妙明真心,既不屬有,亦不是無。你說它有,無相可見,無聲可聞;你說它無,語默動靜,行住坐臥,無一不是它在起作用。古德譬之「海中鹽味」,「色裏膠青」,雖不能目睹,而體實不無。釋迦文佛告訴我們,它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大寶藏。所謂真空者,別於頑空和斷滅空,以妙有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謂妙有者,別於妄有或實有,以真空故,有而不有,不有而有也。
 
次就相用說來,也是非有非無,非無非有的。你說它無,形形色色歷然現前,而妙用恒沙;你說它有,一切色相,皆因緣所生,無有自體,所起事用,宛如水月空花,無可把持。
 
『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色空不二,非有非無。以一切色相皆是真空妙體之所顯現,而真空妙體亦不能離開色相而顯其用,更非離色相而別有。譬如水起之波,水即是波,波即是水,離波即不可得水,離水亦不可得波。吾人用功,既不可執色相為實有而粘著不捨,更不能偏離色相,廢有而著空。故不論上座習定,下座起用,均須無所取捨,方契中道之理,走上真空妙有的大道。
 
學者修法,修至妄念消融時,則能念之心,所持之咒,一時脫落,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消殞,化為烏有。淨裸裸一絲不掛,赤洒洒一塵不染,但了了分明,非同木石。這一絲不掛一片虛明的是什麼?不是當人非有非無之妙明真心,歷歷現前,又是什麼?!當斯時也,色空不能到,有無不能及;說無之時,周遍法界,說有之時,纖毫不立;諸子百家,百工技藝,乃至諸佛淨土,恒沙眾生,無不融會於中矣。
 
第二句:「不是不見,不是不聞。」
 
這教我們做功夫,不可死做,而要活潑潑地歷境練心;不要閉目不見,塞耳不聞,須要見無所見,聞無所聞,才能靈活妙用,證成大道。我常見一些錯用功者,閉著眼睛,不見事物,塞住耳朵,不聞音聲,以為這樣就能把心練空,成道了。殊不知縱然你閉目塞耳、心不接境時,可以做到心死不動,一旦開眼去塞,心對境時,妄心又不免隨著色聲轉動不停。以除境滅心,非真了故,何況在閉目塞耳時,內心未必不在暗暗蠢動哩!另外,閉目塞耳,更有一大過患,假如學者用閉塞的功夫,真正做到心死不動了,那又做到黑山背後死水中去了,非但不能成佛,且有淪為土木金石之虞。所以學者不可不慎!要真正做到心不為境轉,還靠在境界上鍛煉。宗下所謂:「在地上跌倒,還在地上爬起!」離境趨空,終成泡影!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聲,皆因緣生,無有實體;任你美色當前,妙聲充耳,俱不過陽焰、空花、海市蜃樓,一時假現。認清此理,再經時日之推移,和千萬次境上的艱苦鍛煉,自然心寧神靜,遇境安然不動。洞山禪師『五位君臣頌』頌第四位「偏中至」修道位云:「偏中至,二刃交鋒不須避,好手還如火中蓮,丈夫自有衝天志!」即教我們活潑用功,歷境練心,不須迴避見聞,以啟將來之大機大用也。
 
第三句:「了了覺知,不著見聞!」
 
這是承上二句「不是不見,不是不聞」,而進一步申說應怎樣靈活地做功夫,方不致走入歧路。我人修行,是成活佛,所以不是死坐不動,沉空滯寂,坐在黑山背後,可以了道的。
 
雲門云:「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明白暢曉地告訴我們,你要徹見真心嗎?就在你現前見色聞聲處。了悟這見色聞聲底是誰?離開這見色聞聲底,你就無處去尋覓它了;假使你著在見色聞聲上,又被聲色所迷,也見不著它了。這是何等靈活的功夫,豈是死坐不動,不見不聞可以見道的?又云:「玄虛大道本無著,見色聞聲不用聾!」可見做功夫須活做不可死做;死做不但不能成道,還有流入魔外之虞。所以先師告訴我們,做功夫須在行住坐臥、動靜閑忙處活用,不可如木石無知,而要了了分明;雖了了分明而又不可著在聲色上!換句話說,就是要見無所見,聞無所聞,而不是不見不聞,這樣才得靈活妙用。即或在座上也要正念昭昭,了了分明而不可茫然無知,落入昏沉或無記。
 
永嘉大師云:「惺惺寂寂是,惺惺狂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即此「了了覺知,不著見聞」之註腳也。
 
第四句:「蕩然無住,是名無心。」
 
我們平常認為無心,就是一念不生,而一念不生,就是壓念不起。所以大家都用死壓功夫,壓住念頭不讓它起來,以為一個念頭沒有就是好功夫,更以為一念不生的時間,由短而長,便是功夫的上上升進,殊不知這樣死做下去,非但不能成佛,成個土木金石倒有份在!因為佛是活潑潑的大覺者,恒沙妙用的偉丈夫,豈是如木石的死硬塊,毫無知覺的塑雕像。做功夫,不在多種多樣的差別境上鍛煉自己,心無所住,只是死壓心念不起,還能起什麼妙用?
 
不見六祖大師當年救臥輪公案?臥輪禪師初以為壓念不起是好功夫,故有頌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一見,知走入死水歧途,故救之云:「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臥輪知錯改正,方始入道。
 
是知無心,不是壓念不起,更不是無念之時,由短而長,方為增進,真正無心的功夫,是儘管應緣接物而心無所住;儘管日理萬機而意無所染。衷心猶如水上繪畫一樣,一筆起處,水面馬上會合,毫無痕跡,這才是無心的真好功夫。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應無所住」的「應」字,往往被人誤解作「應當」、「應該」的「應」字。其實不然,這個「應」字是「應緣接物」的「應」,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付一切事件,接應所有人物,都要心無所住,蕩然無染。而不是只告訴我們在理地上應該或應當無所住著的。我們倘能應緣而無所住,則恒沙妙用的靈活真心自然無所遮蔽地時時現前了。
 
所以無念是活的,是應緣而無所住染;不是壓念不起,死在那裏不動。我們只要念起無住,不攀緣,不停留,隨用隨息,即是無念。僧問趙州:「如何是無念?」州云:「急水上打球子!」趙州後更反問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投子云:「念念不停留!」可見念起無住即無念,而不是一念不生方為無念也。又懶融禪師『無心頌』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即正在用心時,亦不見有心起用,道盡無心的意旨和妙用矣。
 
第五句:「心若無住,妄依何立?」
 
修道人個個討厭妄心,要消滅它,打倒它。殊不知妄本不有,只是思想作祟,一切外境宛如水月,皆非實有,眾生無知,誤認為有,執而不捨,乃成為妄。倘能當下一覺,照破幻境,妄即化為烏有。如人做夢,正在做夢時,也認為實有,及至醒來,痕跡也無。
 
良由真心如鏡光,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皆如鏡中所現之影。凡夫愚昧無知,背鏡光而取影,造業受報,生死不了;二乘聖人,雖不著塵境,但又背鏡影而住光,以有所住,又成法妄,只了分段生死,不了變易生死;一乘學者,悟透佛法、世法,不即鏡影,亦不離鏡影。以一切影像皆是鏡光所成,鏡即是影,影即是鏡;離鏡無影,離影無鏡,既不可背鏡住影,亦無須離影求鏡。既深知影鏡皆無所住,當能心無愛憎之情,境無取捨之住。
 
故學者不必怕妄,但深契一乘玄旨,於境無取無捨,無喜無瞋,則妄自除矣。
 
復次,眾多學者,莫不以「無明」難破,甚有談虎色變之慨。其實,所謂「無明」者,亦非實有,不過是妄心作怪,粘著塵境,迷而不覺,假名而已。行者果能當下凜然一覺,則妄境破,無明自銷。譬如千年暗室一燈能明,無須歷時消除。故所謂無明者,妄心者,只是我人不覺之故,倘能時時觀照,處處凜覺,令心清空廓澈,無所住執,還愁什麼無明不破,妄心不息哩!?
 
第六句:「妄既不立,夙障自除。」
 
良以心本通靈無礙,只以迷境著相而成障。所謂夙障者,即多生歷劫迷相造業而積累之妄習,迷障遮蔽本性之明,不得自在受用,而復痛苦、艱辛、煩惱無盡也。今既知一切事相本空,心不留礙,業且不有,虛妄之障,又將安寄?大梅禪師云:「一切業障在達人份上,如熱湯消冰,光明去暗,無所駐足。」蓋所謂障者,亦是假名,無有實體。經云:「罪從心生,還將心滅!」又云:「心生則種種障生,心滅則種種障滅!」倘能直下無心則妄無立處,妄既不立,則夙障自除矣。
 
或謂「現業易消,定業難免;心業易除,身業難滅」,此亦不可一概而論。不見達摩大師囑二祖神光曰:「子將有殺身之報,但為正法免遭毀謗故,此債可予免還。」又一古德中風嘴歪侍者笑謂云:「和尚終日訶佛罵祖今日受報了。」古德云:「爾隨侍我數十年如此看我?須知一切業障在祖師身上猶如空花水月雖還報猶如不還報而且要還即還要不還即不還你看我嘴歪不歪!」隨說隨用手一拍嘴巴嘴即正了並斥侍者云:「爾等執相眾生於本來空中作業障想於無償還中作償還想是以業障不了受累無窮也。」由此可知一切業障繫於心心果真空無所謂障更無所謂還不還。以無還無不還故正不必執不還為不還儘管還而猶不還也。僧問古德:「如何是業障?」德云:「本來空!」僧進問云:「如何是本來空?」德云:「業障!」本來空不是頑空或斷滅空而是一切事物、業障的當體本來就是空無所有。故二祖神光大師雖受初祖之囑於傳法三祖後仍去還殺身之債而無難色並於臨刑時高唱云:「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這是何等氣概此真了的弘範也。
 
第七句:「問心何來?因境而起。」
 
「心本無生因境有!」這是毘舍浮佛的名言?我人之心—即思想本來沒有因對境而生起影像,執著不捨,才生起妄想,這就是心。這個心是根—心、塵—境集合而生起的,所以叫作「集起為心」,它是六塵落謝的影子,純屬虛幻,無有實體。佛經中所說的「一切唯心造」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心」字就是指這個由客觀外境反映而生起的虛幻影像心,所以它也是外境,也是客體,而且也不離物質,不可把它看作主觀的心!當作主宰世界的真神而寶貝它。我們做功夫,既要不著森羅萬象的外境!更要把這幻影妄心銷盡。所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銷殞,妙明真心,方才現前。反是,把這虛幻心當作主觀實體!真性就被掩沒不見了。因之!我們所說「一切唯心造」的「心」字!是把它視作被消滅的客觀對象來處理的!並非說它是萬物的主宰者,這要請廣大學佛者搞清楚,不要誤會才好!
 
第八句:「境亦不有!同屬幻影!」
 
經云:「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這就把心與境,境與心的相因相成的關係說得一清二楚。心既因境而有,境亦不能離心獨立,因境係因緣生!無有自體。比如鏡影!雖有萬別千差之相,如無鏡光,影不能現;境亦如是,無心境無成,即或有美景佳境,無心領受鑒賞,有亦同無。以境不自境,不自謂為美妙勝境也。心與境既相對而生,離一即無,則境與心,皆非真實,同屬虛幻之影明矣。或許有人要說,娑婆世界所有景物,皆我人共業所招的業果,假而非真,謂為幻影,可以說得;至於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多生歷劫精勤修行,為廣大眾生造福,積累功德,緣熟果滿所感之真境,似不可謂為幻影。
 
關於這一點,確應好好討論一下。因為現在修淨土的人很多,如不把淨土真相搞清楚,不明白淨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修行起來不易得力,更談不到深證念佛三昧,上品往生了。
 
首先就相來說,娑婆是業障眾生造業所招的五濁惡果,而極樂是彌陀願滿德圓所感的清淨世界,故一是穢濁醜惡,一是美妙莊嚴,大有區別。但土從心生,離心無土,離土無心;心即土,土即心。故經云:「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是教我人識得淨土為何物,好下手用功證取,以免徒取外相,流入歧途。
 
既然土外無心,心外無土,心土不相分離,而一真法界—真心—又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則極樂淨土係從淨妙真心中流出,而娑婆穢土離清淨佛性亦何可得?以是,極樂雖淨,娑婆雖穢,同是真心中顯現之影像,猶如鏡光中顯現之影,雖有形式之殊,淨穢之別,但皆如水中之月,了不可得,絕不可因極樂為淨月影而妄謂可得也。
 
次就真假來說,『金剛經』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相如上文所說皆鏡中之影了不可得,故假而非真,絕不因淨、穢、美、醜而分真假,所以極樂國土,雖盡善盡美,亦是虛妄之相。進一步來說,說真道假,皆是我等凡夫執相立名,妄加分別之過。以所謂真假,乃相對而有,離一即不可得,故皆假名。真假既相對而有,則說真之時,假即在其中矣;說假之時,真亦在其中矣。諺云:「假作真時真亦假。」於無真假處妄作真假,寧非庸人自擾?
 
復次,鏡必顯影故,有真心不無假相,無相無從顯示真心,故『彌陀經』宣示極樂莊嚴;影不離鏡故,有假相不無真心,無真心無從成其假相,故『金剛經』顯示妙體,一法不立。性相既不相離,密切有如水之與波,故見相即見性,無有一物可當情,故謂全假即真;見性不廢相,圓成差別妙用,故謂全真即假。真假假真,全是我人妄心作祟,實則靈妙真心,一物不立,有何真假之可言哉?
 
故如說極樂世界是真,則娑婆世界亦真;如謂娑婆係假,則極樂亦假。故淨穢二土皆從一真法界中流出,絕不可因在纏凡夫,迷昧真心,造業受報,而否定其靈性,謂所現穢土業相,非從佛性真心中宣流也。
 
再說極樂世界,有四土九品之別。最下層凡聖同居土,雖有種種莊嚴妙相,但方便有餘土與實報莊嚴土,則土愈高而相愈清淡妙微,至最高常寂光淨土,則更淨妙微明而一相不立。雖一相不立,亦不出上述三土之外。故執相修行者,只得下品往生,空相見性者,始能往生上品。以是真修淨土者,既不執相,亦不廢相,只一切放下,端身正坐,誠心敬意,執持名號,以呼吸為數珠,晝夜六時,綿綿密密念去,久久不懈,自得念佛三昧。到那時,不等命終生西,已早預上品蓮位矣。
 
第九句:「妙用恒沙,盡是緣心。」
 
上面說過,吾人做功夫,不可死壓念頭不起,將妄心滅盡;只可活轉,念起不睬,不令攀緣相續。原因就是將來要起大機大用,還要藉這妄心。這妄心如果壓死了,真心也就無從起妙用了。比如水因風起浪,浪若去盡,水也就沒有了。『圓覺經』於「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後接著就說:「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即教吾人用活功夫以啟將來般若妙用也。
 
我等凡夫的日常起居與一切創作、發明,無一不是這「妄心」的妙用。離開它,我們就像癡子、傻子一樣,不能成就什麼事業。在凡夫位,既是它在起作用;將來成賢成聖,所起廣大神用,也離不開它。不過在凡夫位,因有住著,稱作妄心、識神;在聖賢位,去盡粘縛,稱為般若、靈知罷了。
 
我嘗問人:識神與真如相去多少?聞者大驚,謂真如與識神,一是真心,一是妄識,何可相提並論?並以玄沙禪師偈作佐證:「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余聞之,不覺哈哈大笑道:「閣下識得『本來人』否?若不識,真如就變為識神;若識得,識神就是真如,何有二致?」上面說過,波本是水,水不離波;離波覓水,水從何得?而且水不起波瀾,只是死水,何能壯闊?真如不假識神,亦是癡兒,無從起用。玄沙一偈,不是說識神不好,間題癥結在識不識得本來人!若識得,則識神由主人指揮,成就一切波瀾壯闊的妙用;若識不得,則惡僕凌主,背叛作亂矣。
 
第十句:「緣心息處,頓證無生!」
 
經云:「息下狂心,即是菩提!」這個道理,就和我們上面所舉的影與鏡、水與波一樣,影與波俱不能離鏡與水,同樣,妄心也不離菩提正覺。以不離故,除去妄心,即無正覺。故修道人要親證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不可用什麼手段去除妄心,而只能用一個「息」字功夫,將這對境攀緣的妄心停息下來,就如波浪息處即是水一樣,妙明真心就豁然現前了。
 
學者果知一切外境,皆如陽焰、空花,無有實體,不去攀緣,不生妄念。則神寧智清,靈光獨耀,衷心明淨,如鏡照物,無取無捨,無愛無憎;雖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當下即親證無生實相矣。無須於息心之外更用何拙力也。
 
一切法門不管是念佛、持咒,還是參禪,俱不過是「息」字的工具和手段,教你由念佛,或是持咒、參禪,將狂心息下,從而打開本來,明見真心罷了。並非從念佛、持咒,或參禪中得個什麼奇特玄妙。古德云:「佛法無你用心處!」又云:「穿衣吃飯即是,舉心動念即乖!」以佛性眾生本具,非從外得,不用求,不用取,故無須用力也。相反,著力向外追求,從他討取,則愈求愈遠,越用力取越不得。是以佛法是最偉大的省力事業,非同世法須慘淡營謀、苦心籌措而後可得也。老子曰:「為道日損!」學人果能將自己所會、所知、所有的一切一切統統放下,則狂心息處,頓證無生矣。諺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良有以也。
 
第十一、十二句:「無生實相,非可眼見;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這個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真如妙性,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平等真實之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之相,皆因緣所成,無有自體,故皆虛幻不實;真實之相,是無相的淨妙大相。大相無形故,眼不能見。但功夫做到桶底脫落,能所雙亡時,心地法眼,可以見道。但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而是見地、知見、體會、領悟之意。因為它雖杳杳冥冥,無相可見,無味可嗅,但非斷滅、頑空,而是有「真精」「妙體」的。這「真精妙體」,換句話說,就是「離念的靈知」。當你功夫做到根塵脫落,人法雙忘時,自然時到神知,一下子領悟,證驗這淨裸裸,赤洒洒,靈明真精,就是你本命元辰。
 
既證悟了妙性,回過頭來以影不離鏡故,則目所見、耳所聞、身所觸的萬象森羅,無一不是它—真精—的顯現,無一不是它的妙用,無一不是它的註腳。學人到此地步,則時時聞道,處處見性了。六祖云:「真見性人,掄刀上陣,亦是見性!」大慧云:「徹悟人,肉眼亦能見道!」性相不二的妙理,一語宣泄無遺!
 
第十三句:「證悟之者,名曰見性。」
 
明心見性一詞,現代修道人都把它看作是高不可攀的聖賢邊事,非我等凡夫所可攀登、企及的。要了生死,只好念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去吧,殊不知明心見性並非難事,更不是高不可攀的(其中道理我在『略論明心見性』一文中敘述甚詳,現不復贅)。我們只按上述方法,息下狂心,不著前境,亦不息滅正念,更不求奇特玄妙,則了了分明中,無一念可得;雖無一念可得,而了了分明,不落昏昧無記。此即上節所說之「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之「真精」,亦即永嘉大師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大道。學者把握時機,當此分明而無念的一發千鈞之時,將其一把擒來,即謂之見性!若稍停機佇思,又被它影子所惑;若捨此而別求,或疑為另有玄妙,則杳不可得矣!
 
洞山禪師『五位君臣頌』,於見道位「偏中正」頌曰:「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還認影!」即箴規我人於關鍵時刻,猛著精彩,心領神會,而勿錯過良機也。審如斯,明心見性,亦何難哉?
 
修道人於初見性後,並非即了,還須時時觀照,歷境練心,著力打磨,了除習氣,方能了生脫死。否則,見境生心,妄念動蕩不停,是謂悟後迷,生死依舊不了。故古德多於悟後作牧牛行,綿密保任,以臻圓熟,非一悟即可了手。雖間或也有頓悟、頓修、頓證者,無須做保任功夫,但畢竟為數不多,不可一概而論。洞山禪師於「偏中正」見道位後,更頌修道位「偏中至」,即教吾人於見道後,不可得少為足,更須歷境練心,除盡妄習,上上升進,以臻究竟也。關於此點,宗下有三關之說,即一、破本參明見真性,為破初關—截斷眾流;二、綿密保護,長養聖胎,於一切境緣上自在無礙,乃至不用保而毫無走著,是為破重關—涵蓋乾坤;三、放任皆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謂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為破末後牢關—隨波逐流。
 
第十四句:「是故無求,心自寧一。」
 
古德云:「人到無求品自高!」人有所求,正是粘境著相的反映,心苟真空,不見一物,還求個什麼?或曰:非求他物,乃求生西,成佛也。曰:本來是佛,不用求,求則不見。上面說過,息下狂心,即是菩提,只須息,不用求。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它時時在你六根門頭放光,不缺分毫,還求個什麼?
 
至於說,求生西方,只須一心念佛,於念佛外,別無他心,所謂全佛是心,全心是佛,心佛道交,打成一片,則決定能生淨土。以彌陀乃當人自心之佛,淨土乃自心本具之極樂;念佛喚醒自心彌陀,往生自心本具之淨土,何用求為?念佛者,貴得一心,一心即無心,既然無心,還求個什麼?若著意念心外之佛,求生心外之土,則去道遠矣!復次,得念佛三昧者,不見有心、佛、眾生之別,東方、西方之異,雖生而無生,無生而無不生,又何用求往生哩!又求取若極,即無求取,是故從事求取者,求取至究竟,仍歸無求無取也。生西不離信願行,以行能攝信願故,能精進不懈,一心念佛,信願即在其中矣。
 
我人苟能真正做到無求、無得,則心不求寧而自寧,不欲一而自一。功夫做到這步田地,則歸家穩坐,絕學無為,安閑度日,逍遙自在矣。
 
第十五句:「無心可惑,即是大定。」
 
關於得定,人皆以為有入定出定之別。坐在這裏,不動、不想、不吃、不尿,是入定;一有舉動、言說,便是出定。其實,這錯會了定的意義。因為坐在這裏不動,是死定,不是大定。大定是無出入的。它是對任何境而不惑,隨緣起用而無所住,不是死坐不動而有所入的。關於此理,儒家也曾描繪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糜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因為死坐不動,只是壓念不起,滅其受想不是真了,任你定得百萬劫,時劫一過,又復起念著相造業受報。故雖得四空定,生非想非非想天,依舊落輪回,生死不能了。這種死定,古德喻如搬石壓草,石去草又復生,故非究竟。南岳磨磚度馬祖,即救其出死定也。
 
修大乘佛法者,不取這種死定,以非究竟,不得真實受用故。昔梁武帝出獵,得一入定五百年之老古椎,甚為驚奇讚嘆,思欲與誌公禪師較短長,乃令眾宮女裸體與二公入浴。老古椎初尚能視聽自如,繼而閉目不能動,再後,不得不推開眾宮女,逃走去矣。反觀誌公,言笑自若,無動無驚,非活定力,曷克臻此!可見得定不在死坐不動,更不在死坐之時間長短,而須歷境練心,對境不惑,起大機用而無所受,方為真定也。
 
復次,關於定無出入之真理,『六祖壇經』智隍禪師入道因緣與宗下語錄女子入定公案,即是明證,學者毋庸置疑。
 
第十六至十八句:「得大定者,無動無靜,無得無失,無喜無瞋,本位不移,起應萬機。」
 
上面說,得大定是心無所惑,而不是死坐不動,這裏進一步描繪一下對境不惑的行狀。修道人往往靜中能定,動中即不定;座上能定,下座即不定;也有人得時歡樂,失時憂惱;順心合意則喜,違己逆情則瞋。這種安住能不動,對境要生心,打作二橛的人,不為真定。真得大定的人,動靜一如,閑忙一致,於事既無成、敗、得、失之心,亦無愛、瞋、取、捨之意;於心既無喜、怒、哀、樂之情,更無見、聞、覺、知之染;心空如洗,活潑潑地任運隨緣,應機起用,絕不會在清淨山林中即定,到繁囂都市即亂;也不會遇事失照,而移易本位的。是以大定乃超越於事物之表,逍遙於情塵之外,不為任何事境所左右,得真實受用的,而不是披枷帶鎖捆住手腳,死在那裏不動的。
 
我們在日常動用中練得應物接緣而心無粘染,無所住著,就是不移本位。這個本位,就是一乘法界之位,也就是佛位。『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簡單地說,就是做一切事情,不作做事想;說一句話,不作說話想;顯現森羅萬象,也不作顯現想。這樣,儘管做而未曾做,儘管說而未曾說,儘管顯而未曾顯;但也不是不做、不說、不顯,就是本位不移,就是起應萬機,也就是世間相常住了。(關於世間相常住之理,茲再略述一下:一、一切事相皆從真心生,是謂住法位,真心常住,故事相亦常住。二、事相中有變遷,所謂滄海桑田,但相續不斷,並非斷滅。如水與月雖有流逝與盈虛,但卒無絕流與消長者。三、一切事相皆虛幻無生,故亦不滅。)『華嚴經』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以時間、空間之相,皆因妄念生滅,分別而有。如一念不生,則豎超三際,橫遍十虛。任你過去極久遠之事,無不歷然現前。如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品」,入法華三昧前方便,親證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即世間相常住之鐵證也。
 
第十九句:「不變隨緣,即無生死。」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就是為了了生死。但怎樣才能真正了脫生死呢?這個問題,恐怕不是每個學佛人都能知道的。以所謂生死者,有二種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一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六道輪回,這較易理解。變易生死,是超六道輪回外的一重無形生死,乃修行不究竟之法障,故一般人較難知曉。現在約略解釋一下:阿羅漢等小乘聖者雖斷見、思二惑,不受分段生死輪回之苦,但偏於空理,以為有扶可修,有道可成,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拘泥於依所知障助緣所感之界外淨土,住在法上,不思變易其身、隨緣度生,所知愚惑未盡,是一重無生死之法執生死也。
 
要了這種生死,先須知曉修法只如服藥,不可執著不捨;次須明確生死涅槃等空花,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一法不立,無智無得;而後更要了悟,起大機用,隨緣變化,廣度眾生而本位無所易,不是住在法上不動。一部『心經』就是叫我人先空凡夫根、塵、識之愚執,次空小乘聖人四諦、十二因緣之法執,後空菩薩之智執,起大機用,歸無所得,方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真正了生死者,以無法可得,隨緣不變故。儘管在六道中頭出頭沒,不見有生死、道別之異;儘管隨緣變化身形,度盡一切眾生,而本位不易,不見一眾生得度。昔有僧問大隨禪師:「尊師圓寂後往生何所?」大隨云:「我師東家作馬,西家作牛!」僧讚其徹悟了手,一法不立,隨緣向異類中行,而本體無絲毫移易也。
 
洞山禪師『五位君臣頌』末後頌「兼中到」云:「不涉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即頌此最後一位,真了生死者以不了為真了,非離六道,安住淨土為真了也。所以說無餘涅槃者,無涅槃可證,無所住處之涅槃也。
 
不變隨緣,從體起用;隨緣不變,攝用歸體。體用如如,無住無染,無移無異,斯真了生死矣。
 
第二十句最後結束說:「成佛要訣,如是而已。」
 
上面三十八句,把整個成佛奧秘和訣竅統統宣示無遺,或許有人說,這些說話,也稀鬆尋常,並不見有什麼奇特、玄妙。難道成佛是這麼不起眼的事?不是說成佛是法力無邊、神通廣大嗎?這裏並沒有說什麼神通玄妙呀!殊不知佛法原無奇特處,亦不可作道理會,切不可惹是生非,我人只心無所住隨緣度日,做一個無事道人即是,要成六通俱足的果地佛,須先於因地上明悟本性,於明見真性後,勤除習氣,分破無明,方能顯發神通。不是一下子即能證成三身俱足,六通齊發的果地佛的。
 
關於明悟本性,更有人以神通作準繩,以為發了神通,才為明心見性,否則,即不為見性。這都是凡夫執有、著神奇的惡習。執這種惡習的人,非但自誤,抑且誤人。因為所謂真性者,不在別處,即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宗下所謂「目中童子眼前人,海底金烏天上日」。自己不識,不知以之保養,長大成佛,反責識者為非,叫他不要承當,豈不可悲可笑?!
 
若就神通說來,我人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笑、一吐、一咳,無不是神通妙用。龐居士所謂:「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以這些舉措、言談、咳吐、造作,何一不是真心在起妙用?死人的手、足、口、舌會言笑、操作嗎?自己整天在神用中而不自知,反而向外別求神通,這不是宗下所謂「坐在飯桶邊,餓煞人無數」麼?
 
另外,執有神通,就是有法可得,也就是法執,將來非但不能成佛,成魔倒有份在!須知所謂神通者,乃真心妙用為神,無所住著、無所阻隔為通,而不可在神奇玄妙上會。一作神奇玄特想,即毒素入心,障自悟門,無成道份矣。
今之修道者,一百人即有五十雙迷著在神奇玄妙上,都忙著搞些障眼法,弄些小神通,而沾沾自喜,以為這是成道的象徵,殊不知這是弄精魂!即玄沙所呵的「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的識神用事,幾曾夢見佛法在!這些無知之徒,把畢生精力,枉費在無所謂的枝未上,而不務正修。一俟臘月三十日到來,所謂神通者,不知去向,又恁麼昏昏糊糊地向閻羅老子報到去了。而且因為在世炫奇稱能,著相造業故,還要受慘重的惡報!
 
這些蠢漢,自己不上正軌,不修根本大法,還要以神通來考驗、衡量他人。他哪裏知道,學佛是自修、自悟的,人家悟不悟,於你何事?人家悟了,你不能因之成道;人家不悟,對你亦無所損,何用你去考驗他?復次,你要衡量他人,須先有超人之見,你用神通來衡量人,自己已先落下風。因悟道根本在對境不惑,不在神通發不發。你若對境起惑,任你發什麼大神通,都無真實受用,都不能了生死。
 
根本未明的人遇事不能無染,任你修法而通,或依他—神鬼精靈—而通,以著境住相故,煩惱依舊,不得自在。相反對境不惑的人,心空如洗,毫無粘附,雖一時未通,無須多時,自然五通齊發。以對境能不惑,即是漏盡通,根本已固,不愁枝末不茂盛也。所以我們要常常自考自驗,對境是不是無動於衷?如一時尚未臻穩固,不無動搖,能從多動而少動、而不動,即是上上升進,即是成道的象徵。不可在神通上著眼,誤認發神通才是悟道,更不可以自己意境考驗他人,以免妄念叢生失自道心。同時,發了神通亦不要用,以無住無得故,不可向人示現也。
 
最後,還有一樁緊要事,學者不可不知。嘗有青年人,以為身心空閑,環境清幽,才能辦道,以是每每不抓緊時機,努力修持,而坐等良時、佳境到來。哪知凡夫障重事煩,所謂「驢事末去,馬事又來」,何時有清閑無事的時節?至於地方,更毋庸費心選擇,以學佛貴在心地上用功,不重山林死坐。上面說了很多,對境心無粘染,才是真功夫。要對境無染,不在塵境上練心,死坐在山林裏,怎麼可以練出不動心來?所以只須識得一切色、聲等塵境,俱是當人真心所現影像,如鏡光所現鏡影,不去取著;同時真心離塵境亦不可得,如鏡影即是鏡光,鏡光不離鏡影,故即亦無所捨。時時如此觀照歷練,心空意閑,任運自在,無求無得,即天真佛!還要等什麼佳境良辰到來哩,奉勸大眾,乘此年輕有為時,抓緊時機,努力奮鬥,切莫唐喪光陰,坐失良機,待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珍重!

始終心要義記 倓虛大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55.htm

具行禪人修行略傳

趺坐向西歸淨土,蓮池浴體證無生
 
枯腸欲斷只呼天,痛惜禪人殞少年,數載名山參偈遍。歸來念佛荷鋤邊;
助興梵剎同艱苦,密行功圓上品蓮,燃臂藥王真供養,孔悲顏歿尚悽然。
活到于今心更寒,惟師超逸不相干,人當末劫多緣累,君至臨終一火完;
世念難忘蔬菜熟,西歸且尚夕陽邊,傷心老淚揮無盡,一磬留音示妙緣。
(虛雲老和尚追悼其徒具行禪人生西詩)
 
本文
 
清光緒三十三年,有一個其貌不揚的鄉拙青年,穿著一身襤褸的鄉下土裝,來到雞足山祝聖寺求見虛雲長老,住持祝聖和尚問他:「你是誰?你來求見虛老做什麼?」
 
那鄉拙青年說:「我今年二十歲,是雲南鹽源人氏,從小就父母雙亡,孤苦無依,族人將我入贅曾氏,從此以曾為姓,寄籍賓川縣。如今因為家鄉鬧饑失收,無人僱用我種田,我家貧苦,又有兩個兒子,我養不活家小,無計可施,聞說虛雲老和尚在雞足山修建祝聖寺,僱用苦力泥水工人,我走投無路,只好來求虛雲老和尚收留我在此做工,賺取些少工錢養活家口。」
 
祝聖老和尚惻然說:「你若不嫌我們付出工錢低微,你就在本寺住下做工罷!虛老是最慈悲的,這等小事,你也不用去見他老人家,他沒有不答應的。」
 
「多謝大和尚!」那青年跪拜。
 
「你叫什麼名字呢?」
 
「家人叫我阿便!」
 
「很好!」老和尚說:「阿便!你就到後面柴房去住罷!」
 
阿便自去柴房住下。他十分勤勞,每日天未亮就起來,不用人吩咐,自己發心開墾種菜,施肥澆水。他本是穡稼佃戶,這些耕種事務,做得頭頭是道,他又自動去出力挑土抬石幫助修廟,從早做到天黑,從不休息,也從不講話,別人跟他說話,他都聽不見。
 
「聾子!」別人都這樣稱他,反而不叫他名字了,阿便也不以為忤,從不爭辯。
 
阿便來做工一個多月,有一天,他老婆抱著孩子來找他了,妻弟也同來了,岳母子姪,一大批人七八口,擠滿了柴房,七嘴八舌。
 
聖空和尚聞報,慌忙來說:「阿便!我收留你做工,你卻怎麼把老婆孩子也帶到廟裡來住了呢?這是佛寺,不可以住婦女家眷的!」
 
阿便說:「我不要他們來,但是,地主來收回土地,把他們全家趕了出來,沒處可投奔。」
 
聖空說:「這可怎麼辦?那有佛寺可以收留婦女家眷的道理?」他和阿便說著話,沒想到虛雲老和尚不知何時已經來到菜園柴房門口了。
 
「聖空法師!」虛雲說:「他們一家無家可歸,又苦又窮,就讓他們都在本寺住下吧!」
 
聖空慌忙說:「師父!佛寺怎可收容婦女呢?」
 
虛雲說:「這是收容難民,情況不同!你只叫他們在寺院後山另搭一座茅棚居住就行了!阿便喜歡住菜園茅屋也好!喜歡回後山住也可以!你就讓他們全家在本寺做工罷!」那一家八口都感激不盡,不住叩拜道謝。
 
虛雲說:「你們不用謝我!這也是彼此互助,我們也缺人手,你們若不嫌本寺生活清苦,就跟我們出家人一起吃大鍋飯罷!我們有什麼大家就吃什麼,有飯吃飯,沒飯喝粥。」
 
阿便感激流涕,叩頭說:「老師父,您老人家救了我一家性命了!」
 
虛雲說:「阿便,快別這樣說,人類是應該互助的,佛門弟子更應助人!」
 
阿便全家八口從此都在祝聖寺做雜工,個個感激虛雲,人人勤懇,把後山開墾成了一畦一畦的菜圃,種得又肥又大的白菜和各種菜蔬豆子瓜果,供應全寺,又把全寺整理打掃得一塵不染,阿便自己住在茅蓬,不與妻室同居。
 
兩年轉瞬過去了,阿便那天趁著虛雲來山巡視,就跪倒叩頭,叩個沒停。虛雲說:「阿便,你要什麼?」
 
阿便說:「老師父!求您老人家教我念佛吧!我這樣笨,又一字不識,不會念佛!」「你卻要念佛做什麼?」
 
阿便說:「我今世這麼辛苦這麼蠢,必是前生做了什麼孽又不會修行,所以,今生想學佛修道,以求來生勿再淪落啊!」虛雲微笑道:「你想要怎樣修?」
 
阿便說:「我不識字,又醜陋,又蠢材!我哪知道要怎樣修?只求老師父教我簡便容易的方法罷,我常聽師父講經,講得深奧,我一句也不懂,不過聽師父您說,只要一心不亂,勤念佛號也可得生西方。師父您就教我唸佛號罷!」
 
虛雲說:「阿便,你已經一心專誠,真是難能可貴!我就教你唸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我教你淨土法門罷!」
 
阿便叩謝。虛雲教了他怎樣勤唸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他從此就自己屏息諸緣,一心念佛,日夜不停。就是日間種菜鋤土,也心念佛號不輟。
 
光緒元年,虛雲老和尚運龍藏大經回山之後,舉行傳戒,阿便也來求戒出家,那時他才二十一歲。
 
虛雲說:「你要出家受具足戒!很好,我知你至虔,念佛極精勤,但是你還有家眷呢!你怎樣處理?」
 
阿便說:「我們一家八口老小都約好了,今日都來落髮出家修行,務乞師父恩准才好!」
 
「阿彌陀佛!難得!難得!」虛雲說:「甚勝因緣!好!好!好孩子!我准你!」
 
虛雲望著座下這個狂喜地不住叩頭的青年,老人好像依稀看到了自己當年在鼓山湧泉寺跪求妙蓮長老傳戒,老人的熱淚湧現了。他有多少的感觸啊!六十五個年頭過去了!往事依稀!如夢境!猛回頭,卻在何處?幾十年來,東飄西盪,也曾傳戒弟子不少,可以怎料到,奇蹟卻應在這個面貌醜陋的貧苦青年?
 
虛雲出神地俯望著青年,竟忘了喚他止拜,任由他不住地叩拜,何只三跪九叩?怕不叩了一百個頭!阿便是拙於言詞的,感激得說不出話來,感激得只是流淚!只是叩拜!
 
虛雲從阿便身上找到自己當年的影子,再細看,阿便是阿便,虛雲是虛雲!
 
「請起來吧!」虛雲微笑說:「不用拜這麼多!你多拜我,就不如多拜佛才對!」怎麼說得他聽?這樸拙的青年又拜了許多才肯起來。
 
「阿便!」虛雲說:「從今起,你把名字改為日辯!『辯』與你原名『便』字同音,我等你具足戒後,另外賜你法名。」
 
「日辯」阿便歡喜無限:「我就是日辯!」
 
「只是一個代名!」虛雲說:「你並不是日辯,你也不是阿便!」「師父!我聽不懂!」日辯茫然地仰望。
 
「我也不是虛雲,虛雲也不是我!」老人說:「你懂嗎?」
 
「還是不懂!」
 
虛雲說:「我教你念佛,我也教了你打坐,現在我要教你知道你不是你!我要你做到心中覺悟!『我不是我』。心中無我,破我執!而又無所求,則自然得,明白嗎?」
 
「還是不明白!」
 
「你慢慢地學,漸漸就能體會的。」虛雲說:「我知道你精勤不懈念佛,一心繫念!許多人都不及你!這也是你的品質樸拙的好處。聰明人太聰明了,反被聰明誤!往往不能精勤一心修行!日辯!好孩子,你這樣很好,不要自卑而生退心!也不要去學人家聰明人。」
 
「我本來就是愚笨,學也學不來聰明的。」
 
「愚笨才好!」虛雲說:「你不會被聰明誤了!」
 
傳具足戒之後,虛雲賜他法名為「具行」。從此他成為具行和尚了!具行剃度改穿僧衣,每日自動操作各種勞役,種菜、施肥、挑糞、擔土、打掃…...一如未傳戒之時,他專誠一心勤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也不和任何人講話,他耳患重聽,一般人都稱之為「聾子和尚」。
 
苦修到了民國四年,他越發的耳聾了,也越發的沈默了,他無論種菜或做工,無時都在心中念佛,誰喊他他也聽不見。
 
虛雲那天喚他來說:「具行!你苦修了四年,境界已不錯了,但是見識太少,你現在應該下山出外參學去!你應參拜天下名山道場,將來你願回來就回來,若另有好機緣,也可隨緣行止!」
 
具行泣拜:「師父!弟子不去!」
 
「為什麼不去?」
 
「弟子要一輩子服伺師父您老人家!」
 
虛雲心中一酸,可是裝起了怒容,叱道:「去!我怎麼教你無我破執?你忘了?快去!我用不著你服侍!」
 
具行不敢抗命,哭著收拾行裝,虛雲送他到山門之時,看這青年和尚的依依不捨的樣子,他心中也難過了。可是他知道絕不能流露出來,免得害了徒弟傷感落入痴執,於是虛雲只是淡淡地說:「你去吧!我們有緣再見!」
 
具行一笠一杖,正像虛雲當年一樣子,上路去朝拜各處名山去了!
 
民國九年,虛雲開始重建雲棲寺,具行和尚突然回來了,拜倒在虛雲老和尚面前。「師父!我回來了!」
 
虛雲驚喜得很:「你回來了?好極了!你這出去參學,遊了些什麼名山?怎麼又回來了呢?」
 
具行說:「天下各處名山都大略去過了,也不外如是!聽人說師父在此重修華亭寺,我知道師父缺人手,我就回來了。」虛雲說:「你回來甚好!你打算回來做什麼事呢?」
 
具行說:「師父,我又蠢又笨,又不識字,我能做什麼大事?總不外是侍候師父,兼做些人家做不來、不願做的笨重低下工役罷了!」
 
虛雲說:「你既如此發心苦修,很好!你就住在雲棲寺和勝因寺兩處罷!」又問:「這次回來,你去雞足山探視你家未?」具行說:「沒有!我不去了!」「為什麼?」
 
具行說:「大家都出了家修行,有什麼好眷戀的?」「見見也不妨!」具行搖頭:「不去!不去!」
 
他從此就在兩寺每日辛勤勞作,舉凡挖土、搬石、築牆、蓋房子、種菜、種樹、砍樹、取柴草、割禾打稻穀、犁田、除草、打掃、挑糞、施肥、炊事、劈柴……一切最勞苦的工作,他都自動勤作了!無一分鐘閒暇,亦無一刻不在心中念佛!一面幹活,一面念佛,有時候他替師父或同參補衣,也是一針一句佛號。到了晚上,他就念金剛經、藥師經、淨土諸經,一字一拜;早上,黎明大鐘響,他總是頭一個上殿參加課誦,他的精勤苦修,真是全寺第一!他卻是又聾,又像啞子,一句不開口。
 
虛雲觀察具行,覺得異常欣慰;他知道這個青年人的進境已經十倍百倍於任何僧人了!修蓋海會塔之時,虛雲在看工,具行在挑擔石塊和砌牆,見到虛雲老和尚,他突然開口說話了,像個小孩子般天真地說:「師父!將來海會塔蓋成,我來守塔好嗎?」虛雲望著具行,不立即回答,他知道這句話是讖語!他知道具行就快要化去了!
 
「好麼?」具行繼續追問:「師父!好麼?」
 
虛雲心中一酸,淚水幾乎奪眶而出,勉強點頭說:「好罷!」「謝謝師父!」「一切隨緣啊!」虛雲說:「不可強求!」「知道了!」
 
然後,虛雲特許具行擔任這一年春戒的尊證!受戒弟子請具行開示。具行說:「我半路出家,一字不識,但知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已!」
 
虛雲點頭嗟嘆,心說:「但知念一句阿彌陀佛,只要都像他這樣精勤不懈,一句也就足以成就了啊!倘若自恃聰明,心念紛歧,縱念萬卷經,又有何用?想不到,這孩子進境如此神速,他比誰都先證正果了!」
 
往事重現虛雲心頭,他知道具行這次售衣來供養大眾就是西去了!這一夜他為具行念經,具行來叩門,進來叩安。「師父!弟子要去了!特來叩辭!」具行拜伏在地,悲泣難抑:「弟子去後,誰來侍候師父?」虛雲說:「好孩子!你該怎麼辦您的事,你就去辦罷!不要因我誤了你的大事!」「師父……」具行哽咽難言:「師父……」「快去!」虛雲說:「我在這裡為你念經助你!」具行再拜,然後離去,他一逕向寺後的後園去了。
 
入夜,監院法師點名查房,發現具行不在。「具行呢?」監院說:「怎麼不見了?他昨天請大家吃一餐,莫非今天下山走了?你們大家快去找!」眾僧把全寺找了個遍,那找得到人影?有一僧說:「敢情他昨日齋眾是訣別?今晚卻偷偷下山逃去還俗接老婆了!」
 
另僧說:「快別胡說吧!具行不是這等人!他若要叛道,怎麼還回寺來做這幾年苦工呢?他雲遊在外,若要還俗不早就還了?」「說得是!」眾僧都說:「我們休要在背後謗毀具行法師!罪過!罪過!」
 
監院說:「你們在這裡亂講什麼?還不再尋?我怕他是挨不得苦,尋了短見!快尋!」一僧說:「我看他斷不會怕吃苦去尋短見,多半是跑到廣東去投考黃埔軍校了!」
 
此語真是太突然,使大家都愕然問:「什麼軍校?」那僧說:「如今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開辦軍校,以蔣介石先生為校長,招考全國智識青年參加革命陣營,各省青年去報考的已經有三千多名了!就只有貴州都督周西成不准青年出境去報名,人家連北方的青年都紛紛南下去報考呀!聽說只取三百人!具行法師向來苦幹為人,又是個血性男兒,莫非也去報考了?」
 
有人說:「不會!人家招考軍校學生只限十八歲到二十四歲,具行已經四十多歲啦!」
 
監院說:「別再多說了!再找!」找到菜寮,門卻是鎖住的,窗口望進去,沒有人影,眾人一面叫喊:「具行!具行!」來到後面菜園,忽見晒坪那邊閃起一陣強烈白光!一連閃了幾次,照耀得全園光明,直沖夜空!白光眩目。
 
「這是什麼光?」眾人無不嚇得心驚膽顫。住在寺外村民都看見了,眾人多是往時逃災來投奔虛雲的,災後也無處可去,紛紛留下來聚居,成了村落,這些村民素感虛雲的恩德,今晚初更剛過,眾人都未睡,正在乘涼,在瓜棚豆架之下講鬼講狐,忽然寺內白光沖天,使人目眩,眾村民大驚。
 
「不好了!佛寺失火啦!」大家叫了起來:「快去救虛雲老和尚出險!」村民好幾佰人,奔入寺內,一個和尚也不見!眾人慌得亂喊:「虛老!虛老!您在那裡!」
 
村人們一面找虛雲,一面要救火,卻又不見有火,找到後園來,看到了那批和尚在那裡發呆。
 
「火在哪裡?」村人們大叫:「虛老他老人家呢?你們怎麼都在此?」「哪裡有火?」和尚們也給嚇慌了!「火呢?」
 
「我們在外面看見寺裡沖天白光!」村人們說:「只道是火燒寺院了,趕來救虛老!」「沒有火呀!」修圓和尚說:「白光一閃一閃是有的,倒不是火,喏!白光在晒坪那邊升起的。」眾僧與村民趕到晒坪一看,點了幾支火把,照耀全坪!「啊!具行法師!」修圓叫起來:「原來你在此地!害我們找得好苦!你在這幹什麼?」
 
眾人也都看見了!具行和尚端端正正,合十趺足而坐,巍然不動,眼睛半合,面帶微笑,不理不睬眾人。
 
「具行!」修圓欲待上前去拉他。
 
「慢著!」虛雲老和尚已經由另一批僧眾與村人擁護而至了,他老遠便看見具行端坐,他慌忙喝住眾人:「你們不許擅動具行!你們走開些!」
 
眾人慌忙讓開,虛雲扶杖來到具行面前,向眾人說:「具行已經作化了!他自身噴出三昧真火,把自己燒成了灰!剛才你們看見的白光閃閃,就是他的真火之光!我在禪房為他念經助他用,我感到全身發燒,就知道他已經成功了!我怕你們不知道而亂動他,我連忙趕來……。」
 
眾人不論僧俗,聽師父一說,無不驚詫萬分,細看具行和尚,卻仍然是身披袈裟,趺坐面向西方,左手執磬,右手執木魚!面色如生,笑容和藹,只少了呼吸起伏動靜。
 
「這…真的是…自發真火化了麼?」眾人都不敢相信:「這分明是個活生生的具行和尚嘛!」
 
虛雲說:「你們不要走近,恐怕衣帶生風震動他全身灰燼倒傾!你們走開些!」虛雲獨自上前再細看,火把照耀之下,只見具行的木魚其木柄早已化了灰燼,磬柄也成焦炭,但是具行的全身和袈裟依然未變,其餘,只見僧鞋也成了灰。坐處的幾紮稻桿子和蒲團早就成灰燼了。
 
眾人都又驚疑,又歡喜,個個合掌念佛。
 
「具行!」虛雲跪下合掌而拜說:「恭喜你了!你已經修成破我執,得證大阿羅漢果!以你瑞相法身示世,證無生法忍之圓滿檀波羅蜜!請受虛雲三拜!」虛雲以師尊身分,對徒弟具行下拜!眾人當然也跟著叩拜了!
 
「具行啊!」虛雲忽然老淚縱流,哽咽道:「為師好為你歡喜!我還不及你的功行啊!將來欲求你的境界,也還萬無可能啊!」虛雲拜罷,具行遺蛻忽然放出陣陣奇異的芳香!眾人都嗅聞得到類似檀香的這種異香,又像仙蘭!大家都感動得流淚,個個念佛!
 
「具行啊!」虛雲祝道:「你且多保持瑞相一天,待明天為師請都督和昆明社會人士,還有新聞界都來瞻仰你法身,讓記者攝影留下一影,以傳於世助宏佛法!」
 
虛雲又吩咐:「你們今夜須派人輪流值更看守具行法身!勿讓人畜觸碰!不許大聲震動!」
 
「遵命!」眾僧連忙回答。
 
省督唐繼堯,財政廳長王竹村,水利局長張拙仙……次日聞報,都趕來了。昆明日報攝影記者也跟來了,還有各大員的家屬、社會賢達、昆明的佛教徒緇素,全都來參拜了!真是轟動了全昆明;數萬人絡繹登山來拜,人人感動,個個稱奇!昆明日報刊出了頭條大新聞和照片,轟動了全雲南。「誰說沒有佛法呢?誰說修不成佛菩薩呢?」人人都說:「看!具行上人不就是最好的佛法證據麼?」
 
「這也奇怪!」唐繼堯說:「若說具行是取稻草自焚,卻又怎會把全身燒成了灰也不倒下?又怎會仍然保持原來形貌呢?袈裟又怎不成灰呢?分明這不是凡火燒成的了!」虛雲說:「具行法師是由心內發出三昧真火,把自身焚化的,才有此瑞相奇蹟!」
 
唐繼堯說:「奇異極了!磬魚的柄都已成了焦炭火灰呀!師父!他的全身果然都是灰麼?」
 
虛雲說:「是的!」就向具行祝拜:「具行!你的功德圓滿了!請讓我們送你入海會塔罷!」
 
虛雲伸手,顫顫巍巍,取下具行手中的小磬,又祝道:「具行啊!具行!密行功圓,一磬留音!為師一敲磬,你可以放心西去罷!」虛雲輕敲殘磬,清脆的磬聲三響才過,突然地,具行的全身震動,化作灰燼而傾倒了!
 
虛雲跪下合掌而拜,唐繼堯與觀眾數千也都跪下叩拜!「阿彌陀佛!」人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阿彌陀佛!」虛雲早已淚水奔流滿面了,他也分不清那是悲傷或是歡喜了!
 
「具行啊!我痛惜禪人殞少年,孔悲顏歿!此情曷似?具行啊!你密行功圓上品蓮,燃臂藥王真供養……人當末法多緣劫,君至臨終一火完!世事變幻,妖魔將興,佛法大劫將臨!為師將來還須應劫啊!具行啊!你歸來念佛荷鋤邊,助興梵剎同艱苦!我們世念難忘蔬菜熟!人人都受過你的菜蔬佈施啊!如今你西歸向夕陽!我怎能禁傷心老淚流無盡?今日你一磬示妙緣!具行啊!為師恭送你了!」
  
虛雲痛哭。「為什麼要哭呢?」他自問:「我該為他歡喜才是啊!」
 
可是,人總是有情生啊!夕陽殘照中,萬人落淚!白頭人送黑頭人!誰不傷心啊?
 
(全文終)
 
具行上人行業自化記
 
師名日辯,字具行,會理籍。幼失怙恃,依曾氏姓,繼以女配,生二子,家貧苦。余至雞山,伊全家八人在寺工作,宣統元年己酉歲,運藏經回山,傳戒,師年二十,領全家八人乞求出家。師是年二十一歲,不識字,耳極聾,貌醜,日種菜苦行,夜禮拜,念觀世音菩薩,習坐;間則學課誦,不要人教,自極精勤。民國四年乙卯歲,告假外出參學,至民國九年,余住昆明雲棲寺,師回助任種菜職,能上殿課誦,暇則縫剪及造竹器,不辭勞苦,日種菜園,餘菜則送人結緣,不蓄餘物,口無多語。及在下院勝因寺種菜,見其密行難得。是年戒期,請為尊證,比丘戒畢,即告假往下院。至三月二十九日,午參後,往勝因寺大殿後曬坪內,自取禾稈數把,披袈裟跏趺坐,左手執引磬,右手敲木魚,面向西念佛,自放火,寺中數十人,無見聞知者。牆外人見內放大火光,進看,不見師。至殿後,見趺坐火灰上不動,衣物如故,惟木魚磬柄成灰。下人來報,余因初八菩薩戒,不能下山,以書請財政廳長王竹村,水利局長張拙仙,暫代料理。張王見斯奇異,即向唐督說。唐率全家觀看,巍然不動。近至身前,取引磬,忽爾全身倒下,成一堆骨灰。感眾大生信心。唐提倡由政府為辦追悼三日,瞻禮者數萬人,唐將引磬作序,永存省圖書館保管!
 
追悼具行禪人自化身生西記詩二首
 
枯腸欲斷只呼天,痛惜禪人殞少年,數載名山參謁遍。歸來念佛荷鋤邊;
助興梵剎同艱苦,密行功圓上品蓮,燃臂藥王真供養,孔悲顏歿尚悽然。
活到于今心更寒,惟師超逸不相干,人當末劫多緣累,君至臨終一火完;
世念難忘蔬菜熟,西歸且尚夕陽邊,傷心老淚揮無盡,一磬留音示妙緣。
 
附記具行大師行業自化記
弘西居士
 
師名日辯,字具行,鹽源人。幼贅曾氏,寄賓川,光緒三十三年到雞足山祝聖寺做工。宣統三年,受雲公老和尚教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法門。師遂屏息諸緣,一心繫念,旋出家受具足戒。其妻及弟嫂與岳母二姪一,全家八口,同日落髮,甚勝因緣也。師旋參四大名山,各叢林執事見師誠篤,欲留住,皆不許。民國九年間,雲公重興華亭山雲棲寺,復回滇。適寺殘廢,隨雲公精修苦行。公言,汝尚欲往視爾眷屬否?師曰:吾不顧他矣。公又問:「爾將何為?」師云:「極勞瘁事,人不能任者吾任之。」公令住勝因寺下院,凡築牆、蓋房、種樹、植菜、挑石、挖土、灑掃、炊爨,公無一刻之暇,念佛亦無一刻之閒也。夜開靜,禮金剛藥師淨土諸經一字一拜,黎明鳴大鐘,上殿課誦以為常,未曾寢息。初出家不識字,耳患重聽,受戒後求諸師口授,字句以心記。不二年,六時禮誦皆熟,諸經悉能背誦,朝山回,心更開朗。偶自縫衣,或代同參縫補,下一針皆是一句佛號隨之。往歲修海會塔,師自擔石砌牆,嘗語公言,塔成當常守,不意竟符此讖,首先入塔。本年戒期,請師為尊證,上堂,戒徒請開示,師曰:「吾半路出家,一字不識,但知一句阿彌陀佛耳。」於自化前,將所有衣被用物售出,持資赴觀音堂設齋供眾,眾疑不存一物,恐有去意。問師何往?但笑不語。戒期圓滿之次日,當夏曆三月二十九日午參後,密往殿後自焚,下院諸師不知。日暮尋師不見,寮房關鎖,尋至後園,見煙起,始得師焚身處。時師身趺坐於乾禾稈上,手執引磬木魚,寺外人民見內放光,競進寺內觀看,謂是何光?覓師不得,至後園見師端坐火灰上,巍然不動,異香遠聞。王竹村居士往覲,形狀如生。見此奇異,即白唐帥。率全家參觀,木魚、經架、僧鞋,皆已成灰,惟一引磬墜地。叩之,其音清徹,較前尤響。始聞師有焚身之行,必早備柴龕等事,及趨視之,則就地趺坐,取禾稈數綑,遂畢其事。善哉!解脫安詳,獨留一磬,其音鏗然,其念佛往生淨土之瑞相也。其得念佛三昧,必早見佛,預知時至者,故得大喜大捨,圓滿檀波羅蜜,具三心而速超上品之行也。以十三年精進密行,一心不亂,臨捨身時,從容不迫,一絲不掛,其已破我執,證人空之阿羅漢歟?抑證無生法忍之法身大士歟?此不可思議之境,非凡眼之所能窺,惜下院當時無人得見得聞師臨去時香光妙音諸瑞相也。時丁末法,示現難忍能忍之苦行,學諸佛捨身命、頭目、腦髓,經塵沙劫一毫不吝,亦如藥王菩薩燃臂供佛,師之本際難以世情測量也!化身之夕,雲公如感風寒,周身發熱,僧值靜明晚課,著師所縫衣,忽大熱。是夜聞師耗,咸感其異。次日,省長唐公及王竹村、董雨蒼、張拙仙同來觀看,莫不歡喜感嘆,發菩提心。擬以佛誕勝會日,即代具師作佛事紀念。十二日送入海會塔,從知末法聖賢,隨時示現,皆和光混俗,不可以貌取人也,滇中佛法其將大興乎?吾翹首以祝具師功德,雲公興法,皆不可思議也。師世壽四十九,僧臘十四年。頌曰:

觀身不淨誰堪戀,一火焚如意地清,趺坐向西歸淨土,蓮池浴體證無生;
心垢已除持佛號,耳根重聽自聞聞,可憐世上癡聾輩,空自尋聲陷苦輪;
一字不知無礙道,至誠禮誦始通神,大師禮誦得深悟,可謂三藏大明人;
鋤頭一下一聲佛,衣上一針佛一聲,念念念時無所念,西方淨土自然成;
大師本跡難推測,已證人空破我執,身外萬緣捨無餘,獨留引磬音清徹;
外捨衣衾結眾緣,內捨身心供諸佛,是真精進法供養,圓滿第一波羅蜜;
艷稱文輩焚身事,燄發虛空五色煙,惜不聞師乾草地,聲聲響處佛聲連;
師應憐我後歸遲,送想西方落日垂,瞬到秋成蔬菜熟,有緣來食大師遺。
 
佛曆二千九百五十五年冬至日  宏西居士撰書刻石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倓虛大師著12

饑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在欲行禪知見力。火裏生蓮終不壞。
 
饑逢王膳不能餐者。乃引證法華經。迦葉尊者。對佛自述。佛之大法。如國王所設之極佳美膳。若王未許我等食之。則不能餐。以喻待佛授記時。可得授受之意。借此譬喻。以表不見一法即如來。即是王膳。求法之人如饑。不能不見一法。其如王膳時時現前。竟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者。亦引法華。佛如醫王。遠出回家。見諸子服毒藥。遂以藥救之。聰敏者服之即愈。愚痴者不服藥。爭得病瘥耶。以譬世人受貪瞋痴之毒。而不學戒定慧之佛法。如愚者不願服藥。在欲行禪者。乃在欲界中修行禪那(譯靜慮)欲界分上界。下界。上界是六層欲界天上。下界是五趣居地。吾人道在天道之下界。在欲行禪者不多。何以故。必須有知見之力。知見者、乃開佛之知見。力者、乃佛之十種智力。其一者乃傳大士有妻子以魚業為生活。居東海之濱。人稱東洋居士。二者鳩摩羅什法師。有女待。其餘似是者有之。不可多舉。此如火中生蓮終久不能損壞絲毫的。然非泛泛人。所能法之。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
 
乃過去久遠的時期。有比丘。名勇施者。曾犯根本戒的重罪。自己欲求懺悔。重得清淨。懇求上座。尋求其人懺罪。其懺法有三種。一作法懺。二取相懺。三無生懺。古時比丘披三衣。持錫杖。若破根本戒。四種之一。即不准再披三衣。故將三衣脫下。搭在錫杖之上。自己高聲大呼。我勇施犯四罪。求人懺悔。來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曰鼻鞠多羅。云。推罪性。了不可得。勇施聞之。豁然大悟無生。(此二字代表八隻四雙名無生懺、乃非作法懺、及取相懺。)當時具足佛之十種通號。即往東方世界。成正等正覺。別號曰寶月如來。已至於今。故曰。早時成佛於今在。
具足佛之十種通號者。一如來。二供應。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世間解。六無上士。七調御丈夫。八天人師。九佛。十世尊。此十種通號。後來譯成十一名號。仍稱十號。所見翻成一切經無一不然。後來訊問法舫法師。因他在印度。及錫蘭島。住有二十餘年。學成「巴利文」及「英文」必能得底。他說本人。亦是如是念十一號。名之為佛十種通號。想當時集經人等。抄錄時、容易有句讀之錯。後來流通及翻譯。誰肯多事。非敢多事。藉斯訪友。得承另有高見指示。豈不是拋磚引玉麼。又於佛號的講義。亦不相合。如「善逝」者。作一名尚可解之。我佛非生現生。非滅現滅。生滅無不利益眾生。可謂之來去皆善。「善逝」一號尚可。唯「世閒解」則大與佛法相反。何則。如世間解。皆屬世論。佛為一概破之。如楞伽經。乃大慧菩薩為當機者。所問數十條皆屬世論。佛一概非之。可見是善去世間解之明徵。不但此一經。而大小乘一切諸經。無一不是善去世間解之義。又無一不是善去世間之解行者。按翻譯名義集。有翻善逝者。亦有翻善去者。可見「善去世間解」本是一名了。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懞憧頑皮靼。祇知犯重障菩提。不知如來開秘訣。
 
又師子吼者。以喻如來說秘密大法。深嗟懞憧頑皮靼者。乃深慨嘆懞憧昏昧頑皮之人。如極厚之牛皮堅固之不開。但祇知犯重罪者。能障菩提之佛果。而不能得見如來大開秘密之真訣。

有二比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
 
佛住世時。有二比丘山內結菴修行。一比丘外出。一比丘睡沉。有樵女藉比丘睡沉。就偷行婬欲。比丘醒知。大為懊喪。外出比丘回菴。被婬比丘相告。彼比丘聞之大怒。去尋找樵女。女見之恐懼逃跑。彼比丘追之。女懼罪逃跑。失腳墮於深水坑中而死。二比丘各自知有罪。同詣優波離尊者處。各自發露罪相。尊者、乃小乘戒師。不追原情、遂與二比丘。各結重罪。二比丘心疑、雖有一殺一婬之事。不出於本心。同見維摩居士。各自發述實情。維摩說。不出有心。不能結罪。故說有二比丘犯婬殺。出於無心。乃優波離尊者。小智慧如螢火之光。不明情理。與二比丘增結重罪。幸有維摩大士。頓然解釋。出於無心。不能結罪。頓除二人之疑。猶如赫日當空。消化霜雪。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也消得。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此段文承維摩大士解罪之功德。人尊言重。此大士乃金粟如來示現居士身。又助釋迦如來引導諸小乘聲聞弟子等。恥小乘。慕大乘。行菩薩道。以待般若會上。好隨佛揚化。以不思議心。方有解脫之力。其妙用功能。雖有洹河沙之多數。亦不能以致其極。就應用四事供養。亦不敢辭力。雖供養萬兩黃金。亦能消化得了。粉身兩句。此又頌揚其德。雖粉骨碎身亦未足酬報。因他這一句。無有殺婬之心。雖有殺婬之事。亦不能結罪。所以者何。乃一切維心造。罪從何來。故曰。一句了然超百億時劫之罪苦。
 
法中王。最高勝。怛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以無為之法。為法中之王。最高最勝。雖恒河沙數之多的如來。同以無為之法而共得成證。我今解悟此如意珠。非從外得。亦非有所解。乃本來如是。法法現成。皆備於我。若自迷得失。當不如意。若能自信受者。皆得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謂解此如意珠者。唯是自了明了。本無一物可了。不但無物。而亦無人。不但無人。而亦無佛。所以者何。以法法皆如故。若果法法皆如本位。則佛如、眾生如。何則。因物而立人名。因眾生而有佛名。若無眾生。佛依何立。若無萬物。人名何立。其萬物人佛之名。無非偏計而立。立後又起執著。故謂之偏計執呀。總俾其一名不立。則無作無為。仍未逃出依有作有為。故佛謂之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又有言說。皆依無言說而起。故又謂之依他起也。雖大千沙界之廣。無非依海中一漚而立名。再以環境推及於人。人有凡聖賢愚。亦是互相依他而起名相。若非偏計依他。一切聖賢之假名假相。如電力一拂掃。則名相皆空了。如是之說。讚成者有幾。難免眾惡攻擊反對啦。
 
假設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日可冷。月可暖。眾魔不能壞真說。
 
此說、乃諸佛之心心相印。任何人終不能改。假使熱鐵輪頭上旋轉。致身成焦炭。我心之定慧圓明不能失去分毫。假使日之熱可令其冷。月之涼可令其熱。以此比較。反對佛法之魔力。雖能使其日冷月熱。而眾魔亦不能壞其真實義。大無畏澈底之論說。
 
象駕崢嶸漫進途。誰見螳螂能拒轍。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象駕崢嶸乃行之高峻。誰人能見螳螂之微物。能拒住象駕之轍。大象不遊於兔徑。喻謂大乘菩薩。決不能行於小乘之道。而大徹大悟。當然不拘於小節。莫將竹管之小見。而謗蒼蒼之太空。設若未了大義。不妨吾今為君詳細果訣呀。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倓虛大師著11

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須直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此承上說。乃圓頓之教。沒有人情等事。若有疑惑。不決之處。直接必須要爭論。不是山僧特起人我之見。因修行人。關係最重要者。要離開斷常二見。此二見如同陷人之大坑。所謂常見者。如外道修練長生不死等事。斷見者如外道倡言。人死如燈滅。決無後來因果云云。信此說者。如陷大坑。佛說大法。本來超倫次。絕對待。破除世間一切對待。曾說八隻四雙。佛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按龍樹菩薩解之。舉例曰。如春天時。青草從地生出。云何不生。答曰青草已生已竟生過。名之青草。不應名生。故曰已生無有生。乃曰不生。或問地內仍有草根。未生完者。還須要生。答曰。既在地中。未生亦無生。又問。正在生長之時。可謂之生。答曰。亦無生。假設如地中尚有八寸草。正在生長之際。生出四寸。後四寸繼之而生。可謂之生嗎。曰。不然。此四寸之已生,生完。即無有生了。後四寸之未生。而未生亦無生。若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龍樹菩薩原文曰。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即此四句愒。破盡世界一切對待之戲論了。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以此二句。代表一切對待之法。不可有毫釐之執。執則皆非。不執則皆是。一法不執。不執亦不執。會到不可說處。反觀不可說處。是個什麼。如則是。不如則非。龍女了如則是成佛。善星不了如而非即墜。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永嘉禪師。知今之是。述前之非。早年間積學好問。亦曾探討疏解。追尋經論。總不過分別名相。不知休息。恰是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佛在世時。諸弟子等。亦有分別名相者。被佛呵責。如數他人之寶。自無半錢之分。從來蹭蹬奔走。自覺虛行無益。乃非少時閒。多年枉作勞苦風塵之客。自嘆嘆他。又轉想一般諸學道者。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轉嘆一般學道者。雖苦行修行。因種性邪知邪見。錯知解佛之諸經。不達如來圓頓制度大法。又二乘人雖然精進。而無悟道之心奈何。又外道雖有聰敏者。皆是世智辯聰。毫無究竟圓頓智慧。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繼上文。不但無圓頓智慧。而亦有愚癡無知識者。亦有小乘根性。而復騃笨。我佛俯就眾生。權巧方便言說。如空拳誑恍小兒。那有實法與人。而竟空拳指上妄為領解。即死於言句之下。又佛說法譬如指人見天上月。為目的地。當然以手指其月了。而欲見月之人。應隨手所指處見月。而竟執手指為月。豈不是令指月之人。枉施其功夫麼。妄在六浮塵根。六塵境上。及心內的緣影法塵上。虛妄捏造。豈非奇怪的事麼。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目在。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世出世間法。總不出八萬四千法門。後經天親菩薩。縮為百法。若多若寡。總不出色心二法。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者。乃本來八萬四千法皆是如來故。雖縮至百法。亦如來故。乃至色心二法。仍是如來故。何則。以一切法。皆從如而來故。故曰。不見一法即如來。而如來本是諸法之體。觀自在者。由體起用。此一口道出。諸佛從因克果之全體大用。吾學佛者。復向何處追求。所以者何。四聖六凡。一切眾生。無一不是由如而來。吾人只知其來。而不知其去。妄自測度。弄得生來死去。苦不知歸。吾人自如而來。何不歸如而去。既聞知明了法法皆如。我非例外。又何處不是自己所在。既是自己所在。云何不自成如來。這還怨誰。是你不自觀自在呀。這還怨誰。這還怨誰。再說用如來二字立名。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在隨緣時即不變。在不變時即隨緣。再換句好明白的話說。在變時即不變。在不變時即變。這兩句話。到好明白。又這義思不好名白。按世間上就靡見過這樣的事。那裏有變即不變。不變即變呢。這是人不自考察。若考察世間一切一切。無不如此。舉例即可證信。且如大海之水。隨因緣變即不變。此海之水。隨其江河湖海。大小深淺。寬窄長短。鹹淡形色波浪平靜。無一不是隨緣而變。而不變者。唯是水呀。又如吾人身心。亦復如是。如心隨外緣。榮辱得失。遂變喜怒哀樂。然本知本覺未變。又如人身平時之氣血變化。新陳代謝。剎那不住。可謂之變。而身未變。又身或病或死。可謂之變。而覺性永遠不變。又維摩居士示疾。佛派弟子問病。維摩居士答曰。我本無病。是眾生有病。即是指吾眾生有病苦。有生死。謂之變。而覺性、無形相。以何為變。縱有病與死。無處寄托。謂之不變。可謂之變即不變了。吾人可自醒。知變不變的是覺性。不知變不變的是色身的生死。何可定認色身為我。而不承認覺性。是研究的我呢。難矣哉。因法法皆是如來。那還有一法可見。若果知法法皆是如來。吾人是法之一。即是如來之一。舉目觀之。無處不是諸法。諸法皆是自己所在。方得名為觀自在。故諸經。皆以如是為首。為一切法體。若問佛從何來。即是從如而來。故名如來。雖十法界依正二報。無一不從如來。故眾生皆有成佛之分。若明了如來。則業障本來空。不可得。雖造多生多世之最多最大之罪業。毫無障。以本來空。故若未了如來。應須造何宿業。還何宿債。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倓虛大師著9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攝。
 
此是法說。一本散於萬殊。萬殊仍是一本。世界森羅萬象。無一不然。隨舉一樹。當然是一個樹性。誰知圓通一切性。就按這樹葉有葉性。樹枝有枝性。樹花有花性樹子有子性。樹幹有幹性。乃至樹本至於根鬚莫不各有其性。這是一本散於萬殊。由此一性圓通一切性。性本無相。即是以相顯性。此樹屬於無性植物。再以有性動物。如人吧。吾人亦是一性。圓通一切性。以性顯法。一法遍含一切法。法者相也。換言之。一相遍含一切相。性相不二。法性一如。就按人論。一身即是一相。遍含一切相。如人一身相。遍含四支百骸諸相。眼耳鼻舌等。有相而必有性。如眼有見性。耳有聞性。鼻有嗅性。舌有嘗性。乃至身有覺性。意有知性。以及五臟六腑津液。血脈莫不各有其性。於是由樹木人身作例子。微者推及微塵菌類。大者推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等。無一不是一法相一切法相。一性理一切性理。吾人若作如是觀。不分彼此。隨處隨時。皆是現量。這就是平等。獨立。大無畏。本來的面目。現現成成豈是造作。所能達到的事呢。吾人迷惑習性已深。諸佛、眾聖、各祖師。只有隨情。循循善誘。去習去執再無別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惟恐不信。故以水月作譬喻。互攝互具。一月喻性。普現於一切水喻相。一切水月一月攝。以喻若性若相。仍歸一性攝。亦未逃出一相攝。仍歸性相。互攝互具。原文是一法遍含一切法。今改法作相。以便易解易知。因法所攝太寬不易明。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此文以法合喻。諸佛法身入我性者。以諸法合於一性。我性同共如來合者。以一性合於諸法。一地具足一切地者。以表不落階級。頓超直入。以合我性同共如來合義。非色非心非行業者。以合諸佛法身入我性。以明非是色相所作。非是心想所為。非是行業所造。乃天然之勢也。以上發明。通是無為大法。豈是行業所為的呢。世人學佛。不離世界習慣。不是身作。即是心想。焉知無為大法。不是行業所行的呀。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此四句承上四句。意謂諸佛法身人我一性。以此一性。諸多同共。如的不變之體。來的隨緣之用。在隨緣時即不變。正不變時即隨緣。和合而生。分離而滅。一切生具一切滅。生滅一如。焉有次第之地位。決非色心行業造成。故曰不費彈指之功。圓成八萬四千法門。不費時間滅卻三大阿僧祇劫之久。則一切數目言句。即不能成立一切數目言句之作用了。與吾之靈性本覺有何交涉耶。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沒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人間世論已久。一聞出世言語不信則毀。恐人造罪誹謗。不可少見多怪。以造重罪。誡之不可毀呀。不可讚者。以誡不明白不徹底。亦不可妄讚詒誤自己。應用耐勞的心。勤學好問。腳踏實地。不致自誤誤人。因此道理不落邊際。吾人分別用之已久。凡聞意在言外等論。多以舊習文章會之。則去之已遠。故曰不可讚哪。所以者何。以此大體若虛空。沒有邊際涯岸。又無處不是此體。乃無形無相。任何地不離當處。常久湛然。然則知君等若覓之。則尚且不得見之。何以故。以其取之不得原無相故。捨之不得隨處是故。此不可捨得之中。只已麼得久了。那好佯作不知呢。若不以為然。是誰作不知耶。省之省之。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究竟佛法。不立言說。若在默時。即是未說。且看風清月朗。或大雨滂沱。何時何相。不是說法呢。又如來說三藏十二分經。共說四十九年。又何時不是默然之旨。故曰默時即是說。說時即是默。這才是大無畏之布施。大開方便之門。鏟除昏衢之路。設有人問我如是之解說以何為宗旨。回答報道。毫無別旨。唯一摩訶般若力。摩訶者。譯言大多勝。所謂「大」者。大而無外。「多」者。一多一切多。多外無少。「勝」者。一勝一切勝。勝外無敗。「般若」者。譯妙智慧。此智慧之光如極大之火聚。照破大千世界之黑暗。處處光明。同得自在。此力之外。其何能之。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誑惑。
 
世界上或是或非。莫不是般若之力。而人間皆不識之。及逆行順行。雖天上高人。亦莫能測之。既然如是天上人間皆不能認識測量。云何我這一介貧僧。能得認識又能測量呢。須知佛法。不在人多。亦不在高貴。只在真實信仰。多劫、多世、多生、薰習。自能徹了。吾今之了知。已曾經過多劫修行。不是等閒之事。來相騙誑迷惑世人。於是建立道場。豈是浮泛之事呢。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倓虛大師著10

建法幢。立法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恐人不信。以此作證。第一代迦葉為首。我佛拈花示旨。謂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迦葉微笑領悟。為第一代首領。傳佛心燈。至二十八代。傳於菩提達摩。乃是西天記載。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佛法東來震旦。菩提達摩為此東土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黃梅。至六祖惠能大師。第六代傳衣。佛法大興。天下傳聞。至今人所共知。豈是荒唐妄語誑騙世人。後人得道者無窮。何能數之。余親受證明。方得立言。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真不立以防與假對待。妄本空。以避與真對待。的然是真有妄無。俱遣。當然不空。而不空亦空了。般若雖說二十空門元為不著。非是對待之說。同歸於一性。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在隨緣時即不變。在不變時即隨緣。如是解決一切對待等法。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心是根者。乃指在染之心意識及六浮塵根等。法是塵者。乃指聲色香味觸法之六塵。此根塵兩種猶如鏡上之垢痕。鏡者。以喻自性清淨心。將此根塵習染去淨。如同大光明鏡。去盡塵垢則光明始現。此時染心法塵雙忘。唯此一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冤害。
 
嗟嘆末法垂秋。五濁惡世時代。眾生福薄慧淺。難調難制。去聖之時間遙遠。邪見過深。魔強法弱。多受冤枉陷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如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如來大法頓超直入。邪魔外道聞之不知了解。羞惱成怒。恨不得消滅鏟除。如春暖冰消及拆房瓦解破碎之快。方遂其意。作此惡事。在心內所起。將來殃在其身。不須再冤枉無辜起訴。而更罪尤於人了。此陽世間作惡之華報尚輕。若到陰間之業報最重。而業罪之重者。莫過於譭謗佛教之大乘法門。故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梅檀林。無雜樹。鬱密深沉獅子住。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此文事理雙喻。先以理解。梅檀林以喻所觀之境。皆是現量境界。無雜樹者。以表不摻真俗理境。鬱密深沉者。乃幽靜之義。獅子住者。以喻現量心觀現量境。境靜林間獨自遊者。不摻雜空假觀智。走獸飛禽皆遠去者。以喻九想思。八背捨。九次第定等。去之距離皆遠了。以事喻之。無者。皆非二乘等所住之處。獅子獨自遊者。以喻菩薩。走獸飛禽皆遠去者。以喻凡夫外道等。皆去之大遠啦。
 
獅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獅子兒。以喻後進利根菩薩。眾隨後者。以喻後進眾菩薩。隨先進之菩薩。三歲之久。便能演說最上大乘。故喻為大哮吼也。若是野干逐法王者。(野干、乃野獸中最劣之獸。常作虎狼之食。)野干追逐法王(暗示獅子)之後。其優劣天淵之別。獅兒三年之暫能大哮吼。若野干雖百年之久。煉成妖怪叫。亦不能驚眾獸。仍是虛開口。與三歲小獅吼相去仍是天淵之別。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倓虛大師著8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
 
若不明佛事門中。不取一法。不捨一法。則永為門外漢哪。竟不知捨即是妄。取更非真。何以故。以其取成機巧。捨即虛偽。所以者何。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以世間法。而立絕待。世間法依絕待。而成對待。其取捨真妄皆屬對待。其不去妄想不求真等是絕待的。此絕待以世間法而立。世間法是對待的。此對待以佛法而成。若再進一步。則佛法與世間法亦是對待的。佛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若參學的人不在此處看眼。不了此義。以對待法而修行。真成認賊為子了。那有好時光可過呢。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此文承上錯認賊盜作親生子。當然將家財盜盡。故以此作比喻。所謂損法財者。以佛所說之法。能資助行人之戒定慧為修因之功。能成法身、般若、解脫、為結果之德。乃謂之因功果德。若妄解佛說之法。起對待作用。如認賊為子。盜盡家財。比例如損傷戒定慧三學因功的法財。消滅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的果德。莫不由斯心意識者。按在染之心。名阿賴耶識。(譯含藏識)意者。(梵音摩那識)識者,第六意識。此三者在染比例如賊。以其損法財。滅功德故。是以禪門明了。離卻心意識參。始能頓超直入無生無滅。開佛知見。有轉識成智之能力呀。又開佛知見自具佛之十種智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燄。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大丈夫者。表開佛知見之人。自然秉起慧劍。有般若鋒芒。放金剛王寶劍之光燄。非但空空摧殘外道之妄心。而早就已曾消卻天魔之野心斗膽。其餘病魔。死魔。五陰魔等。更不足慮。亦已竟消滅了。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震法雷者。以表震興佛法。擊法鼓者。以表招集眾生受度。布慈雲者。慈心布教。洒甘露者。眾生受益。龍象蹴踏者。龍表上根利智菩薩。象表鈍根。發大心,修大行的菩薩。蹴踏接踵。隨關佛之見者揚化。共布慈雲。普洒甘露。滋潤一切眾生。受無重之佛種。潤無邊之善根其三乘之聲聞緣覺菩薩。又三有佛性。二無佛性。共名五性眾生。皆得醒夢開悟了。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此文表法佛說法。常以大白牛乳作喻。雪山有寶草。養白牛。肥壯、乳膩、無雜質。人服之、精神生、氣力壯。故佛喻之為法乳。經智者大師分判為五時。一時、佛說華嚴時。乃圓頓之法。必須上根利智者領納。以白牛生乳喻之。必須大人服之。方能消化。得受利益。二時、若小兒服之不能消化。不得利益。必用「乳酪之漿」服之方能受益。如說阿含經專為小乘根性者說。三時、小乘人受益增長。佛方領導上進。說方等經。如維摩經等。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俾其回小向大。如以乳酪。製成生酥。四時、說般若經。如以生酥製成熟酥。俾小乘人。實行大乘。度化眾生。說妙有真空。經二十二年之久。以備大開法華高會。說真空妙有。開權顯實。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述顯本。將熟酥造成無上妙味醍醐。純出佛口。接受者不無其人。延至千餘年後。於唐代時六祖大施普度。領納此妙味醍醐者。則大有人在。而永嘉禪師是其一也。故曰純出醍醐我常納呀。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倓虛大師著7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此承上全體大用。已證三德。任意逍遙。故曰。江中月照。松林風吹。永夜清宵。毫無塵事所擾。佛性已證般若德。戒珠已證法身德。心地印已證解脫德。三德秘藏。無為而證。乃是窮子今日方認親父。接受故有的家當。不思而得。無為而成。雖霧露雲霞亦無纖毫寒濕障。皆成清涼受用。如體上衣。其他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全體受用。美矣哉。善矣哉。烏乎。復有無量無邊的窮子。皆不肯認其親父。奈何奈何。
 
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此文以表神通妙用。大小乘聖人。證果後。皆有神通。惟妙用不同。小乘之神通須作意。而大乘神通出於無心。其降龍伏虎有事理之分。由理備而後事成。理備於心。事成於相。無論大小乘。若實修行。先要在心理上。降龍伏虎。以龍性最淫。以喻行人之淫欲。以戒婬,如有降龍之力。虎性最瞋。以喻行人之瞋心。以戒瞋,如有伏虎之力。若行人於心理上。果能降伏婬欲瞋心。則謂之降龍伏虎。果能作到。心理純成。於事實上。即能降龍伏虎。可見其事理不二。雖小乘若證到四果阿羅漢。皆能降龍伏虎。必須作意。若大乘不作意而即降伏。曰降龍缽者。曾用過缽降龍。將龍收於缽內。解虎錫者。用錫杖將二虎分開而去。如世尊度迦葉波時迦葉不信。將佛安於火龍石窟。龍欲害佛。鱗甲生火熾然。世尊起慈心。現三昧火。火龍毒火返自燒身。無處逃避。唯見世尊。寶缽中有清涼水。乃自身投於缽內。故名降龍缽。解虎錫者。有高僧稠禪師。在懷州習定。見二虎鬥。即以錫杖分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名之解處錫。兩鈷金環嗚歷歷者。按佛制專修行者。皆要持錫杖。以勵行人自警。於時心裏不忘降龍伏虎也。按錫杖有大小乘之分。大乘錫杖有兩鈷者。以表真俗二諦。各鈷有三環。共成六環。以表六度。又小乘用四鈷者。以表苦集滅道四諦。每鈷有三環。共成十二環。以表十二因緣。皆是自警之義。如中華古之聖賢用座右銘義。金環鳴歷歷者。以聲自警。不是標形虛事持者。以明不是虛演故事。乃是如來我佛。親自傳留寶杖。以為實在蹤跡。故永嘉禪師訪六祖時。曾持錫杖見之。於是說明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凡修道者。皆是求真斷妄。今何相反。此專發明悟證之後。如腳踏實地。則不辭苦口。將此真實義意。千方百計說之。俾後學不囿苦修。因自徹底明之諸法性空。故以色心二法代表。乃曰了知二法無空相。意在不但無相。而亦無空。又不但無空。連不空亦無。以此三無。代表無盡之無亦無。則無可言說。同歸納於不可思議。這就是如來之真實相。
 
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繼續上又。「無相無空無不空。」惟恐後學難解。或誤解。故以譬喻解之。以吾人心。若不執迷。受色身所局。專以心會。如大光明鏡。以此心鏡之光明。鑑照十方無所障礙。廓然一切。瑩明透徹。周遍恒河沙數。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等。並其萬象森羅的影相。皆現在我心鏡光明之中。連此鏡中影象。與鏡光通成一體。遂成一顆圓光。光中有影。影中有光。不分彼此。非內非外。吾人能如是會之。則可知「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通是現量境界。若再執絕生佛假名之義。及無自他形相之義。則又墮於空
邊了。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猶如避溺而投火。
 
此文惟恐?解。偏於空邊。故警之。若豁然偏達於空。則容易撥無因果。恐魯魯莽莽悠悠蕩蕩。不知不覺招萬劫災苦。飛殃橫禍。若再專於棄有著空。雖未撥無因果。而所受之病亦然。與撥無因果者相同。還是如同避於沉溺之災。而反投於火焚之禍。故應戒之勉之。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倓虛大師著6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此表末後一著。無功用道時。雖身臨白刃坦坦然無傷無懼。如六祖。夜被賊人連殺數刀無傷。仍坦坦然而言曰。自負汝財。不負汝命。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也。又初祖達摩。來東土被外道所忌。數次用毒藥摻於飲食中毒之。雖受其毒而不死。可謂之假饒毒藥也閒閒。則可信。一法不執。身心清淨。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猶可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以其清濁淨染。不相應故。此清淨之法。惟是行住坐臥。常住靜慮之中。雖語默動靜之時。行於安然無事。我師者指釋迦佛言。惟因常行忍辱行。經二大阿僧祇劫。得忍辱仙之名。始得見燃燈佛與之授記。將來成佛。可知忍辱行。為成佛之真因哪。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此是永嘉禪師。回思感嘆之意。往世已至今生。不知已經幾多生死。故曰幾回生。幾回死。不可得知。生死之中如隨波逐浪。忽忽悠慾。那有定止。無非是名利所牽。不知底止。當不知何時種下佛緣。修出世福。竟至今生出家參訪。自從頓悟。明了無生無滅之理。則諸榮辱。何憂何喜呢。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游靜坐野僧家。闃寂安然實瀟洒。
 
此文乃永嘉禪師自述行藏機緣成熟則度。機緣未熟則息。不以有緣為榮則喜,不以無緣為辱則憂。所以機緣熟時。不辭勞苦度化。機緣不熟即入山休息。要入深山住阿蘭若(譯無喧嘩處)選鐸岑崟(音吟)高山人不易到。隱於幽邃人不得見。長松之下。其松子最美。可代食充饑。若沉悶時。頗可優游消遣。游倦時靜坐於同參道友。山野僧家。乃得闃寂安居。寶瀟洒也。
 
覺即了。不施工。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此文又勸。既然修行。要修無為法。一安樂永遠安樂。與一切有為法大不相同。無為法者一覺即了。不用施設修行功夫。若專修有為法者。著相濟人利物時。或作公益等事。自著有功德。以致多人頌揚。受人稱讚為榮等意。此之謂著相。心中一著相。則謂之住相布施。相有生滅。即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因天上之福有相。以有相,與有相相應。故曰有相布施。將來必生在天上享福。然天上之福。既有享盡之時。猶如仰箭在虛空中射。箭矢上行。全仗有限弓弦之力。力盡則墮。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此文繼上文。明修有相之福。喻以箭射虛空。力盡即墜。必墜於下界。五道之中。皆有煩惱。不能如意等事。以是比較爭似無為實相門。此謂無為法。不用力。不勞心。為入諸法實相之門徑。按實相者。即指世界一切之有相無相。般般樣樣。皆是實相。但人不明白。亦不承認。所以者何。以其自開知識以來。只執有相、有為有所用。而不知、無相、無執、無不能。若不信哪。當時即可校證。勘實。就在現前。好明白的事實上。人的眼睛能見現前之物相。皆執為是有形相的眼睛、能見。誰能明白是眼睛的見性呢。此性原本無相無名。只可以見表其性。而名見性。若眼無見性。雖有眼而不能見。可以有睜眼的死人證之。則可證實、無相、無執、無不能。雖如是亦不可充足為實相。何以故。若無眼睛。單以見性。而無寄托之處。亦不成見性。則可知有相有所用。無相無不能。以其能所未亡故。推求至此亦不可執為實相。能所未亡即屬有為。不能證諸法實相。不勞心不用力。心境皆屬現量。即謂之實相。如是推究。俾人不致錯。況其偏執有相。與實相去之遠矣。爭能似無為實相門。不超則已。若一超則直入如來之地位呀。所謂如來者。乃諸法各以如之本位如來。故佛說法,皆以如為是。而結集諸經。同以如是為法體。若問佛從何來。乃從如而來。法從何來。亦從如而來。盡虛空遍法界群相紛紛從何而來。亦從如而來。則可知何處不是如來之地位。又何法不是如來之地位呀。豈不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呢。如是會之則不負永嘉禪師之作證道歌了。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倓虛大師著5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目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鎔頓入不思議。
 
此文承上小乘譭謗大乘。行菩薩道者。正好精進忍辱。其他解釋錯誤。以為泛指一切世人譭謗。竟不知乃是中下之士,二乘人誹謗。因其執著八解六通為究竟佛法。故謗四智中道圓理。何以見之。乃錯認八解脫。本是小乘聲聞緣覺所修之出世法。證到六通即是心地印證。故謗無為圓理。乃謂中下之士。多疑不信。豈是普通世人所能謗之。若不以為然。此八解脫。乃有為之怯。與前無為矛盾。大不相合啦。又但自懷中解垢衣者。以譬喻指其修八解脫者。如解懷中之垢衣呀。於是誰能肯向外邊度化眾生。及誇講六度精進。以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法呢。此正指二乘人之譭謗。如把火燒天空自疲勞。在我聞聽恰似飲甘露。(天上不死之藥。)隨時銷滅鎔化。頓然即入不思議之妙理矣。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義謂觀想惡言誹謗。卻是成就我修行之功德。又是成就吾的善知識。若不因此等訕謗。起吾冤親平等之心。如何能表示無生法忍之慈悲力呢。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此承上文。聽惡言。以為是成就之功德。乃吾之善知識也。雖宗下作家。亦須以此忍辱為實行。方成通家。雖教下。善於說法。可謂通家。亦必以聞訕謗。作實行之忍辱。如飲甘露。可謂作家。若但說法。不能忍辱。雖稱通家。不名作家。非真通也。若只參禪。不能忍辱。雖稱作家。非真作家。而禪亦未通。若得忍辱實行。雖未說教。教亦通了。方是真作家。雖未參禪。禪亦作了。方是真通家。故曰。宗亦通了。教亦通了。作家屬定。說家屬慧。皆以忍辱為實行。方得定慧圓明。不滯空參禪。空說教了。非但我今日獨自通達了。雖恒河沙數諸佛。皆是同以忍辱為實行。故我釋迦牟尼佛。先行忍辱。成忍辱仙人哪。
 
獅予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此承定慧圓明之義。若非上根利智者。焉能領會接受。故用譬喻。以形容之。在法華高會。我佛開權顯實。將欲發明諸法實相之理。會中即有五千退席而去。故以佛說法喻如獅吼。五千退席。喻如百獸聞之皆腦裂幾乎欲死呀。香象聞之失卻步行之威儀。以喻別教三賢鈍根菩薩徬徨無歸。天龍寂聽生欣悅。以喻大開圓解之菩薩。心心相印。乃當時以今比古之義。
 
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此表大開圓解。非同易事。游海涉山尋師訪道。不為名利。專為參禪。(靜中考慮)自從認得曹溪路者。(曹溪路者地名)乃曹姓家的山地。有一溪水繞山。乃因人傑地靈。六祖惠能大師。在此山上弘揚佛道。於是佛法大興。成名曰曹溪水。凡有後來學佛法。參禪明心見性者。多謂之飲過曹溪水。或謂認得曹溪路等云云。永嘉禪師曾先學天台教。已竟明心見性。必須有明人證明。因後來參訪六祖。見面交談。機教相叩。承六祖證明。讚之善哉善哉遂即告辭。六祖相留。僅住一宿。後來稱名一宿覺者。若欲詳知。可看六祖法寶壇經。了知生死不相關者。永嘉禪師參六祖。因禮節稍簡。祖曰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意謂何拘小節。)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云如是。如是。由是以承印證生死不相關也。按人之生死本不相干。由古人偏計假名。傳遞消息。以致令人執以為真。習氣染成。牢不易破。所執者。執此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以為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竟以此假合緣影偏執為自身心。竟不知身之皮肉筋骨。是地大所成。身之血脈津液。是水大所成。身之溫熱燥暖。是火大所成。身之呼吸氣息。是風大所成。此乃四大互相假借和合。人執為自身。又執心之欲見何相。是色塵的緣影。心之欲聞何言。是聲塵的緣影。身之欲嗅何氣。是香塵的緣影。心之欲嘗何食。是味塵的緣影。身之欲覺何快。是觸塵的緣影。心之欲知何事。是法塵緣影。此相、言、氣、食、快、事。乃六塵所遺的形影。吾人錯認為自身心。皆屬生滅之法。那能免此生死。焉能離苦得樂呢。今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則妄執四大假合。六塵緣影的身心生死。自不相干了。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湛山倓虛大師著 4

淨五根。得五力。惟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教乘之中助道的法有三十七品。大小乘通用之。但用的多少不同。在佛說阿彌陀經。如念佛人。往生到佛國時。其身分屬於凡夫。若修行時。僅用二十五品。由五根五力起。至八正道。即不用四念處等十二品。因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皆清淨。何須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等。今者證道歌中。所說乃佛法中最上大法。則僅用五根五力十支。所謂五根者。乃「信、進、念、定、慧、」五力之名字者與五根同。由用五根得大效力故。所以名之為五力也。按大乘法難明。修行最為簡單。故曰,佛法無邊。唯信能入。又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者篤信絕學。無為。無法。無說。以絕學者,謂之勤學。無為者,謂之實行。無法者,謂之妙法。無說者,謂之宣揚。欲求究竟佛法。果能如是信而不退,謂之進。進行不忘謂之念。念而不改謂之定。定而無得謂之慧。能如是的信、進、念、定、慧、者。則可謂之大雄大力。此大雄、大力、從五種深根而起精進。故稱為五力也。因恐人不信此無為大法。故又立一反正譬喻。以人的固習皆錯誤。全是如認鏡中目己的形影為我。欲見之是最容易的事。故曰鏡裏看形影作自己不難。若尋真自己。仍用舊固習對面看。如對水中月影為實我。而欲捉之爭能拈舉得出。此暗喻智人。舉回頭來即見明月。並喻觀鏡中影為真我者。若能轉觀觀者。方見真我。再轉喻觀水中月影者。舉回頭來即見真明月矣。以此二法互相譬喻。以無為法。淨五根。得五力。何嘗有法。唯一篤信而已。故心經云。以無所得故。菩薩斷三障證涅槃。佛證無上菩提果也。故云。惟證乃知難可測量也。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粹骨剛人不顧。
 
此文承上文發揮。信解修證之後。應發心續佛慧命。度人利己。而知音者有幾。故曰。常獨行。常獨步。倘有知音達者。方可同遊此涅槃大路。調人必先調己。調己必須遵古。遵古要目神清氣爽。道風自高。遊走十方。當然面貌。骨氣要剛。不希他人照顧。此乃行菩薩道之梵行也。行證有五。一者聖行。(二乘行之)二者梵行。(大乘菩薩行之)三者第一義天行。(佛乘行之)四者嬰兒行。(佛果後。倒駕慈航行之。如釋迦佛。引導眾生。從兜率降王宮。出家成道等。)五者病行。(如調達作惡反度眾生者行之。)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此文承上發心。修梵行行菩薩道。發心要作後學榜樣。以身為模範。當知既為釋迦弟子。應以佛為模範。佛將國王太子極端富貴捨棄。我等若再貪蠅頭之微利。則與佛之志願距離太遠。有何顏立於門下。必須甘心受貧。則不愧稱為釋迦門下弟子也。猶須自知口稱貧僧為是。若究其實以道德為真富貴。豈貧矣哉。故甘受世間之貧。甚至身上常常披著襤縷褐之衣。又誰能知佛之大道無邊。心中包藏有太虛寬廣無價的珍寶哪。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疑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此段承上文。以表佛的家務。說明此無價珍。非世間有價之珍寶。用之有窮有盡。竟致世人貪得競爭。無止無休。今說明此無價的珍寶。用之無盡。不致世人競爭者。乃因用之利物(物者乃眾生之別名)應機而發。適其用者。無窮無盡。因其發給者。始終無有吝惜。其所發的。乃是合盤托出。人人本有的家當。通身的技能職業。一者指其本具的三身。(清淨法身。遍滿一切處。圓滿報身。以大恩而克大果。百千億萬應化身。應機教化眾生。)又四智者。一、前五識轉成所作智。二、意識轉妙觀察智。三、末那識轉平等性智。四、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為諸識之具體。故曰體中圓也。此屬明心見性。純一大乘家當。八
解六通心地印者。乃中下二乘家當。僅能明心未能見性。只修八解脫證六通。此但以明心地為印證。有修有證。六通者。一、天眼通。能觀一小世界。二、天耳通。聞四洲眾生之語言。三、他心通。知眾生之思想。四、宿命通。能知眾生宿世因果。五、神足通。一少時間。能數萬里往還。六、漏盡通。永不墮三界世間六道輸迴之苦。八解脫者。乃超出三界之觀法。欲知之。可察大辭典。或教乘法數。從佛在世時。小乘人常謗大乘。佛入滅後。乃至今時謗之尤甚。上士者。智慧鋒利。一得果決。一切塵緣。一切了脫。其中下二乘人。多疑則謗。謗則不信。惟願獨善其身。但自懷中解垢衣。即指其修八解脫等法。或證六通獨善其身。誰能向外度化眾生。誇講精進。六度之法耶。其反對大乘者。只可隨他譭謗。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湛山倓虛大師著 2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此一段文。承上文。「無明實性即佛性」而言。惟恐世人,習慣世論。以對待為真。不易信此超倫絕待之佛法。以其少聞不見故。自最上之良緣。故以婆心弘願。宜此最重之誓言為啟世人之信。烏乎。悲矣哉。難矣哉。故略以證實相之果德。出於無明實性即佛性之因。始能達到無我人。分別我執。及俱生我執。並我之分別法執。及俱生法執。云何是分別我執。以人有生已來,專執四大假合之色身為我。故曰分別我執。又連帶俱生之我執。既有形色之身。必須衣食住之享受生活。又生思想終在心內發生。流行不息。於是發生認識。執著為我。俱由分別我執生起。故曰俱生我執。又我身之外。復有非我之樣式。(雖各種樣式總名曰法)故名分別法執。再起去分別種種法執之心。即成俱生法執。乃是最微細之所知障也。如是無此人法分別及俱生二執罄淨。而對多生多世所造下之阿鼻(譯無間地獄)地獄最重之惡業。在此剎那最少之時間即可消滅。此乃啟人之信。以此容易又恐不信。遂以誓言,促人生信。又曰,若將妄語誑眾生。(別而言之九法界皆名眾生。通而言之十法界亦皆名眾生。)佛名無上眾生。菩薩名大道心眾生。緣覺名孤調眾生。聲聞羅漢名希果眾生。二十八層天人名樂趣眾生。世間之人名苦樂眾生。阿修羅(譯無端正)名瞋鬥眾生。畜類名愚痴眾生。餓鬼名慳貪眾生。地獄名苦苦眾生。佛界不應在內。此當謂是九法界。若將虛妄不實之語誑騙九法界的眾生。即是自招拔舌地獄之苦。其時間最久。當經過虛空微塵之數。及恆河沙數。最多之時。受此拔舌地獄之苦。以如是之懇切普勸眾生何所取乎。以實知眾生。是我性中之所具故。救眾生是救我性中之眾生也。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此段發揮圓頓教理。義謂頓然覺悟。乃悟了自覺。此自覺者。非借外緣。若藉外緣。非墮所知覺。即墮能知覺,所知覺者墮偏計執。能知覺者墮依他起。皆非圓成之如來禪也。如來禪者契機契理。契機者,因機施教。故用權智。契理者,觀大機將熟。即用實智。以六度萬行中之一行。或以世法一轉。即頓證性體中之圓理。較前者之未悟。如在夢中自認為明明白白的。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之六趣。(亦名六道)今者覺後。不但六趣皆空。雖三千大千世界亦是空空如也。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此段指出悟圓理之法門。夫圓理者。超倫絕待。無罪福之苦樂。無損益之得失。何以故。乃寂滅性也。以寂者無聲。滅者無色。於此無聲色中。豈可問津覓路。欲明如是之圓理。只可用個比方。比如塵土油泥所遮之鏡未曾揩磨。則不能用鏡面光明。照一切相。若用抹布,拭去塵土。露出鏡光。則能照外邊一切影相。攝入鏡中。鏡光比如人心靈光知覺。鏡外之色聲香味觸。環境之相。為外五塵。照在鏡中的緣影。名粗相法塵。同前五塵,共名六塵。人心偏執六塵為正當的受用。就比如塵土油泥遮於鏡面之光。這鏡光僅能將鏡面之泥土。照成鏡裏之影。又比如人心僅能知現在之事。不能知未來之事。又眼只能見遠近等相。不過數十里地。再不能遠見。餘者耳鼻舌身。可作一隅三反。用此方法比量人心。多執著六塵起貪愛。卻如將泥土遮掩鏡面。將些粗細泥土影相。照在鏡裏。如同人心貪愛六塵。不能鑒遠等比。乃習慣成性。不覺迷悶。倘得慧根成熟。頓捨貪愛。遠離六塵。比如鏡面揩磨塵土淨盡,而鏡影塵影隨無。則鏡面放光照天照地。照近照遠。如同佛聖。斷除五住煩惱。消滅分段變易生死之根。此是用方法比量人心起貪愛之義。再用比較。以明細相法塵。破生相無明煩惱之根。全在今日分明須剖析也。分明者,乃指比方而言。比如拭磨鏡面之塵土。能照天地近遠之相等。此類是變易生死之根。生相無明也。無非是剖開之比方。所以者何。再用比較。方能析出生相無明。何以故。拭塵磨泥,乃有為之法。又能照所有天地等。乃屬能所未亡。又塵去明生乃生滅之法。舉些三義。代表世界一切所有。無非對待而起。皆是生相無明。故佛法超倫絕待。離過絕非。決定在言外思義。教外明宗。以對待故有獨立。因高低故有平等。若離對待。則高低等一切言說皆不得成立。且如以高獨立。則一高一切高。而高外無非高。無非高對高。則高之名,即不可得。名不可得。則教何立。如佛以世間諸法皆說到不可言處。故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強名圓理。以表無始終。無高低等。若在此超倫絕待之中。討得個消息。則與圓理可作商量。何以故。以-切世間法,皆是圓理故。所謂世間法者。總不離倫序對待。指其超倫序絕對待。即是佛法之圓理也。超絕兩法。全在消息。所謂消者。消滅偏計執之對待。息者。歇息依他起之倫序。以有倫序。必有攀緣。以有對待。必起競諍。修行人,起心內之攀緣競諍。豈能修行。世間人,起身外之攀緣競諍。安得清平。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會用者,世法即是佛法。不會用者,佛法即是世法。此二法各無始終內外。故假定名。謂之圓理。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湛山倓虛大師著 3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此段承上說明教人醒悟。誰無念誰無生者。意謂佛經有成言教人。心無妄念。理悟無生。乃是隨世間人情常以對待知識。妄念紛飛。故教其先止妄念。再悟心理。所謂先止粗心妄想。後悟對待心理。權以方便之法。俾修人天之道。先享人天之福。便信淺近因果。不退信根。或見有小機成熟者。始敢發明,出世對待心理。超出人天之道。及超度四惡趣(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若遇大根性機緣成熟者。方可用超倫絕待之法。徵明無言說道。故言誰能無念。誰能無生。縱讓諸佛菩薩。他也未離開念。他也未離開世間的生死。何以故。就按釋迦佛來說。他是四月初八日。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所生。活到八十歲二月十五日。說完涅槃經。在雙林樹下而死。這不是一個銕證麼。既然未離生死。這一切經教。為什麼教人了生死呢。哈哈、殊不知這是教人了生死。何曾教人離生死呢。若離是離不開的幻化相啊。若了是明了、就是啦。何嘗有生死呢。這生死原是古今之人假定的名辭。傳留消息。究其實就是個幻化相。世人認為實有。若如是說。為什麼人皆樂生怕死呢。仍是由古人之偏計的名相。而起了今人的執著。執以為真。再起著住,念念不忘。黏湛發知難捨。又不知歸命復理。臨命終風刀解體之時。痛苦萬狀。致人見之驚。故起樂生怕死之心。又不知死後歸宿。當然恐懼。此解誰無生之意。惟恐質難。以備問疑。故文拖至此。再合解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當然暗示。若實無念無不念。此念生二法。代表世間一切對待之法。皆成實相。實相即是不可思議。無言說道之佛法。這個機關。可得何人,求取喚開。若開此機關,必須木料所造之人來訊問,此機關可能大開也。舉木人不能言問。以表在無言說處。此關方能大開矣。果能以無言說道。成就佛法者。縱求他佛亦能成。或以自己為佛施功亦能成。再求自他共佛便能成。唯求自他不共佛者。因執自己與他佛無干則決不能成。所謂求他方佛者。如修淨土信仰西方極樂世界。他那裏有阿彌陀佛。曾發大願。無論何處。有人發心篤信。願生我處。實行念我。「阿彌陀佛」名號。至臨命終時。我決定接引此念佛人蓮華化生。同享安樂。共成佛道。若不爾者。我決不成佛。若求詳知。可看淨土三經。再求自佛者。只是自己施功。或學宗、教、律、密。四大宗。皆能成就。但有早晚不同。若選最成就者。唯屬淨土法門。何以故。一生佛國。永不墮落故。又兼往生時。多仗佛力。餘者皆是自力。再者自他共佛者。乃屬大開圓解。生佛不二故。雖然如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諸佛大圓覺。
 
此段承上節。若悟圓理。無言說道。當以無為而修。先要開放四大。(吾人身之皮肉筋骨。乃是地大所成。血脈津液。是水大所成。溫熱燥暖。是火大所成。呼吸氣力。是風大所成。)吾人偏執四大,為自身相。生生世世以妄想束縛。永未解放。今者實悟圓理。決不偏執四大色身為我。偏觀宇宙山河,飛潛動植乃至無量數之三千大千世界之虛空微塵。何處不是本自原有之體呢。莫再於此四大。再用心執把捉了。因無量微塵數之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眾生。於我同是一個寂滅啦。豈不在此寂滅性中隨便吃喝嗎。這就作個無憂閒道人。不去妄想不求真了。雖見諸行無常,皆無非是妙有真空啦。這就是佛的大圓覺了。古德云。隨順世緣無罣。涅槃生死等空華。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擇葉尋枝我不能。
 
此段承上六段文所說的這無學無為。無真無妄。無修無證。無人無法。無生無滅。無罪無福。無損無益等。其意在無學無不學。無為無不為。乃至無罪福損益,無不罪福損益等。同歸於寂滅性中。無聲色處。如何以聲言訊問。於色相尋覓呢。若果能認得,這就是聲色處寂滅性中。則究竟佛法。已經訊著覓得已。此段文與世大反。惟恐世人不信。故發言決定說。不能含糊儱侗。以表誠實不妄。智理無偽之真僧也。假定有人不肯相信。任其疑情。大加考徵。隨其直截勘察根本。溯尋源流。無一不是從大乘法寶。由佛之親口所印證者。皆是從根本採取。我不能尋枝擇葉。自誤以誤人也。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摩尼珠者(譯如意珠)因意義而立名。此寶天宮有之。乃隨天人心意所現。應用之物。無不隨心而現。以此譬喻人心。醒悟世界。宇宙人生。及萬物萬事。無一樣不從心造者。而人不自知。如來者佛之通稱。因佛認識寶珠保藏之處。故名之曰如來藏。又佛將此寶珠。親自收得如來藏裏。此段文。人法喻互用也。摩尼珠者喻心也。如來者人心也。如來藏者,人之身覺。屬色心二法也。此是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此三者,各各皆名如來藏也。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藏者在隨緣時即不變。不變時即隨緣。以表世間法、六根、六塵、六識。各屬一般。無一不然。皆是如來藏裏親收得。此根塵識。乃是三個六般。皆是空而不空。起六種神通妙用。如單論六勝義根。乃是有用無形的。見聞嗅嘗覺知。皆是無形真空也。六塵者乃是六根的寄托之處。色聲香味觸法。皆是不空妙有也。所謂六識者,乃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是借浮塵勝義二根而起六般神用。故云空不空也。雖如是之多。無非一顆圓理智光。圓理性色。智光非色。本來理智無分。故云色非色也。

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略解。。 湛山倓虛大師著 1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偈云: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道者,虛通無壅,了無一物,若留塵芥全體則遮,道為之塞。一翳在眼,天花亂墜,眾生世界,於此生焉。經云,應生無所住心。又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二祖斷臂,求祖安心。祖云:將心來吾與汝安。答曰:覓心了不可得,祖云與汝安心竟。千七百公案,此為東土初案,則覓心了不可得一語,定非閒文。宗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今此初案,獨存言詮,所謂心者,不於擎拳堅拂處顯示,卻向了不可得上承當,以驗三心了不可得之文,與祖語全合。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過去已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不住,現在心不可得,未來未生,未來心不可得。如瀑流水,前後續生,剎那不住,故經標宗,無住生心。無住者,虛通無阻,如世道路,利於虛通,若住於道,便為道阻。古德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切眾生本具生滅不住念念漂流之心,如鳥行空,不見鳥,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於三世相,了不可得。有著妄人,妄執三世,法皆實有,此如刻舟求劍,劍去逾遠,正復何異。不知此心流注不息,體露堂堂,日用而不知者,無上真實之大道也。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為能造,體本生滅,悟此者,於三世法不著前相,體已滅故,不著今相,剎那未住故,不著後相,未來未生故。遍求三世,體不可得,無以名之,強名無生、無住、夢、幻、影、道。上自諸佛,下逮諸祖,悟道證果,此為必由。百千三昧,無邊功德,此為秘藏。大千經卷,塵剎教海,此為源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以言說形容,思量擬議,舉念即乖,涉想便非,如是境界,強名曰證。然則,永嘉大師證道矣,而又歌詠以出之,甯非畫蛇添足,豐干饒舌,向萬里晴空噴雲吐霧,千頃碧波興風作浪乎。今吾湛山老人,以八四之高年,不自知老之將至也,尤恐風浪之不溥,又復作證道歌略解以助之,教涉性相,宗該淨禪,粗言細語,顯第一義。飲一滴必知大海之味,嚐一臠無非太牢之羹,雲乎風乎,不離空碧,不即空碧,當機薦取。相得益彰。則證道歌者,有韻之證道歌,略解者,無韻之證道歌。永嘉大師,高座九蓮,開顏含笑,見千百年後,尤有助紂偽虐之人,以無韻歌和之,則擊節三歎,引吭高歌,老婆故態復作矣。


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略解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此段文以無修為修無不修。無證為證無不證。以作佛法徹底之大綱。所以者何。因吾世人之本源即是完全之佛,同居優勝之佛境。不能自知。對自身,及環境,偏起執著。雖有智人悟得修證之法。而不知獨立之方。多是用對待法,依他起修。不過證得聖賢而已,了一層分段生死為止耳。若不以此為足。立求上進,亦有成佛之分。若是凡夫修十善者。可得升天享福,福盡仍墮。雖然如是,仍屬正道也。最可憐者,旁門外道。妄為人師,以盲引盲。縱得成功,總不過成些妖魔鬼怪而已。噫此非好言他過,乃預防魚目混珠耳。
君不見者。乃偏對學佛的諸君而言。意謂君你見過靡見過呢。這絕學無為的閒道人哪。他已竟學到無可學處。還有什麼可為。自然是一個清閒自在的達者。(道人的別稱)當然是心內無妄想可去。身外無真理可求。既然如是。何故諸經教義,皆論破無明,見法性呢。須知若有所知,即是無明。若有能見,即非實性。若得能所雙亡。而本有之見聞覺知現前。皆成佛性。故曰:無明實性皆佛性也。以如是之能所雙亡本覺現前。則證實一切眾生之身。皆屬本知覺等之幻化。又阿羅漢,以生空智,證析空理為身。三賢菩薩以無塵智,證體空理為身。此幻化身。與兩種聖人之空身。即同以妙觀察智證到諸佛之清淨法身,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果能以如是之法身,覺悟明了。那還有眾生凡聖萬物之分。雖一物之名亦不可得。故曰法身覺了無一物也。所以者何。以其本源皆是自性,不假修成,非從外得,乃天然真實之佛果也。若能如是的覺悟。則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皆如虛空之浮雲而空去空來毫無實在。何可執著貪愛不捨。又心內的惡習慣。名貪瞋痴。能埋沒吾人的三德。以貪能埋沒法身德。瞋能埋沒解脫德。痴能埋沒般若德。以其損德過快。故名之為三毒也。雖然如是烈害。見不得戒定慧三學。以戒能滅貪。能救起法身。以定能滅瞋。救起解脫。慧能滅痴。救起般若。以三學救起三德,消滅三毒。此三毒原無自體。乃依習氣而成。習氣更無自體。乃依當人之自性而起。若得戒行有力。消滅貪習等。扶起法身等。而三毒如水上之泡。全泡成水。故曰三毒如水上之泡。可謂虛出虛沒也。其戒行如定風之寶珠。若風定則水波不起。而漚泡何來。喻以根本解決故。佛性喻如靜水。環境喻如起風。風吹靜水成波。而水泡隨現。故眾生之佛性隨世間風俗之環境薰成習慣。故曰無明。乃迷惑煩惱等之總名,實性即佛性也。

修行的六個要點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認事物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達者一笑的愚癡之事,學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業,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勝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開悟,假如在座上想這樣、想那樣,妄念紛飛地亂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個死人一樣才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聞。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係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裏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第三:念起即覺,不壓不隨。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時上座,不急不緩。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觀照,綿綿密密。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臥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廣大,容納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決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做好這六點,絲毫不懈,保證能圓證菩提,得大成就!

功夫程度 ( 元音老人)

功夫程度
 
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隨。能做到念起不隨就能於生死當中做得主,不為業牽得大自在。
 
第二步:親證無為。一切事情儘管來,我心不動。這是真正隨順,而不是壓住它不動。
壓住它不動是不行的。
要儘管應酬各種事情,隨順一切事緣,沒有什麼好的,沒有什麼壞的差別感,好的不喜,壞的不厭,
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靜,而到達平等無為之境。做到這個地步就能變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
第一步是在生死當中得自在,
第二步是變化自在,能變粗為細,變短為長,到達第八地菩薩的位次,至少能顯現三十多個意生身。
 
第三步:微細流注消滅。微細流注就是上面講的作意。
作意在八識田裏流動,你平時看也看不見,深入金剛薩埵大定,才能見到而消滅它。到這一步,微細流注都消滅光後,能顯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
這時侯才真到家,不是一開悟就好了,差得遠,所以,還要好好的用功。
 
沒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講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我們修法是為了下化眾生,而不是為了自了。
 
大家務必好好用功,堅持打坐、觀照,切勿等閒視之,更重要的還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兩個小時就可以放野馬,亂來了。
還須於行、住、坐、臥處時時不忘觀照,才能與大道相應。

打坐方法:心地法門~改寫自元音老人(淨宗學人可用)1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念佛,不出聲。因為出聲念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行也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但是坐到業習翻騰、心裏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佛,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念的時侯,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裏過,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裏發出來的佛號,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眼睛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裏跳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多生歷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行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行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錯修壞了,才有雜念了?」
 
不是。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裏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麼辦呢?怎麼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來攝意根。念佛需要一字一字從心裏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裏,嘴裏念佛號,腦子裏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裏不戀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念佛,細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歷劫的串習,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裏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討厭它、壓制它。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制也不行,壓是壓不死的,比如搬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之後,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縱或壓死了,倒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化法,不能用壓制法。念頭來了,只不睬它,把佛號提起來,妄念自然轉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亂的時侯,佛號也就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我們念佛的心還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號,能所相對,都是妄心。相對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之心是絕對待而無相的,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幻的。假如我們真的持到一心不亂的時侯,一切相對的虛幻的東西就都脫落化為烏有了。這時身、心和世界就統統空掉了,虛空也粉碎了,而真實不虛的天真本性才會全體顯露出來。

 
念佛一段時間後,看禪宗的東西,有點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親證,定力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擋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證悟,親自見到本性才有力量。「見到」當然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地法眼親證本性,本性是沒有相的,眼睛只能見有相的東西,那時候你人也沒有了,還有什麼眼睛?還有什麼看見?法身雖無相可見,但不是斷滅空,它是真實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舉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顯現、變幻的。比如電,眼不能見,但離開它,世界就不能運轉。又如「海水中鹽味」,人能看見海水,海水裏的鹽味卻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
 
我們用功到緣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時到神知,心領神會而見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見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為這樣就成功了,不是的,沒有成功,還差得遠哩。剛打開寶藏見到一點影子,僅是法身邊事,不相干,生死猶不能了,還須努力向前,除盡惡習才是了手時。
 
剛剛明心見性的時候只是初悟,破本參,才跨過第一道門檻,妄習猶在,生死不能了。須勤於保護,歷境練心,把多生歷劫執著的妄習消滅光,真正做到與《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應,處順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惱,絲毫無動於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還動什麼?真見性的人只有這個覺性,其他一切都不可得,還須更向上,覺性與不可得也不住才為真了。若見境生心,隨念而轉,就不是見性開悟的人。羅漢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動念上劃分的。初果羅漢在山林裏,清淨無染,但是,到城市裏就不免眼花繚亂思念紛起了,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對境生心,迷於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對幻境惑當真實,產生佔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過程當中,如果有很多現象出現(有些人則沒有),如美好的佛、菩薩光明等善像,或醜惡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還有,當從有相過渡到無相的時侯或許要起一些變化:如身體沒有了,或手腳和頭沒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感覺氣要斷了、頭要爆炸了,也毋須驚怖,這是身心將脫落的前奏。

一害怕,一驚覺,即前功盡棄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時一下子大爆炸,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銷殞,虛空也粉碎,本性即現前。不過你不能著相求這個爆炸,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連空也入不了。

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須置之不理。《金剛經》的警句須牢牢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沒事。
 
二果羅漢,前念才動,後念就覺。雖然能不住相而於覺後歸家穩坐,但是念有起滅,還是有生有滅。
所以還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後才能了分段生死。

因此,打開本來之人並不是大事完結,還要好好地勤除習氣,進入三果羅漢達遇事不動心的階段,更向上進入無為之境,達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為。
修行從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為,入八地才是無為。七地雖然已證到無為了,但是還有個無為在,還有個無為的影子,還是不乾淨。到八地,無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們每個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對境心一點都不動,平時如還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當中,若著境,更不行。
一切時、一切處心空如洗,能夠隨緣起用,不執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開悟。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時用功。時時保持清淨心,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起了看不見,跑了一大段才覺得,才知道,那就不行。
禪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即佛號或清淨心)。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頭跑,就是生死;跟著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時了,也就證明你將來生死不能了。假如我們能做到前念起,後念覺,不跟念頭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還有生死在,不過在生死當頭能夠自己作主,要到哪裏就到哪裏,不受業障牽連,隨業受報了。

發心

今之世雖 自住三摩地者 亦應發慈心救有緣眾生,所謂「救」,就是宣講正法,流通正法,介紹大眾接觸佛法,
讀經修行,此生可得究竟解脫,或許覺得自己沒對象,
其實我們在購物、搭車時,當下車或結帳後送人家一張佛卡送人家一本佛書,那都給他種善根啊。只是自己願不願意而已。

是啊,你願不願意呢?

節錄永嘉大師證道歌~~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恐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推楞嚴經



「楞嚴經」能破一切虛妄之假相,「法華經」顯一切法皆是諸法實相。

所以說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金剛經說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云亦云口耳相傳,但為什麼是虛妄?

⋯⋯ 明明感覺很真實啊?所以若不讀不學不懂楞嚴經,說什麼看破放下,只怕難啊難~

說能開智慧,就是明白告訴大眾,世間典籍絕對達不到 自性般若空慧,

也同時可簡別現今我們所學是正法或外道!佛門說外道是指"心外求法",

所修所用之法不可能契入真如實際,所以推薦此經及倓虛老法師的註解給大家~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錄"
(上下冊)欲請者請發mail至mahayanadxv@gmail.com或電02-2763-8820
楞嚴經對現代人而言,單純閱讀-不成問題,有注音版可請.但其義理卻非今人所能明,坊間或網上胡說八道
的白話解一堆,今得佛加持獲得-倓虛老法師 講述的白話講錄,可作真想學者之引導.老法師是天台宗44代傳人,1963年坐化往生.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看書很好 是不是法執?...元音老人

問:『看書很好』是不是法執?


答:看書看的是受用,照著這書上說的話去做,這不算法執。看書在記言記語,這文字記住而不去做,那沒用是法執。看書就做,做了就放掉,這不是法執,這個要明白。看書得受用,照著書說的話去做,那最好。不然你不知道怎麼做法。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有所求?...元音老人

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有所求?


答: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有所求。求什麼?求成道度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求享福。求成道度眾生,不求別的。也不是求神通,也不求享受,也不是求快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求成佛度眾生,廣度眾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說的很清爽『飯食經行』。飯食經行這四個字,經行你們知道,走就叫經行,人家有解釋就是在西方吃飽了飯沒有事幹就兜兜圈子玩玩,不是這個意思,完全錯誤!飯食經行,這兩個字啊飯食,飯是反,食是飼,就是反哺,就是反過來給別人吃。就像烏鴉大了,反過來給老烏鴉吃東西,去抓蟲子,抓來給老烏鴉吃,叫反哺。就是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菩薩講經授道圓滿了,反過來經行十方給眾生吃,叫十方經行,去說法度眾生。反哺:說法食給眾生吃。不是吃飯啊。法食給眾生吃飯啊,法食度眾生就是反哺,就是飯食經行。所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義務,要成道度眾生。不是生到西方去享受快樂的,不是這樣,不要弄錯。


中陰身是不是沒有佛性?...元音老人

問:中陰身是不是沒有佛性?


答:離開佛性有中陰身嗎?離開佛性什麼都沒有。什麼叫中陰身啊,中陰身是第七識的幻化身,第七識還離開佛性嗎?離不開。就是這個身體的前一個身體壞了,後一個身體還沒形成,叫中陰,當中的。那個時侯以風大為主,現在我們的身體以地大為主,那麼以風大為主,讓風一吹就飛了。離不開佛性,離開佛性什麼也沒有,這也是佛性。


什麼是迴光返照...元音老人

問:什麼是迴光返照?


答:剛才我不是講了嗎,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就是迴光返照。什麼叫迴光返照呢?


就不向外看了,向內看。看什麼?看念頭起處。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它跑。


不是看哪一個地方,剛才我不是講了,不住著哪一個點住哪一個竅,不守竅。


不住著哪一個點,很輕鬆的,念頭一來:「噯!你來了,我不睬你。」叫迴光返照。


這不向外看,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著相!見無所見,外面東西見無所見,盡管見沒見到什麼東西,


念頭一起我就看見,看住我自己的念頭這叫回光。光不往外,不往外看,往裡看,看什麼?


看念頭起處,不是那個頭腦子,不是看我的心,不看。


看念頭起處就是覺得:「噯,念頭起了。」這個意思就是把看外面的這個念頭歇下來,就是迴光返照。


不是看著哪裡啊!看我的頭腦子,看我的心呀,看我的丹田啊,都不看都不看!


很輕鬆自在的,念頭一起就知道,不跟念頭跑,這叫迴光返照。


境界來了不跟境界跑,要拉回來,就叫迴光返照。


不覺得把心拉回來,在放,越放越遠,那麼就不好了。


時時刻刻的要注意觀照。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都要觀照。


明心見性4..元音老人

我們心中心法要這樣做功夫就能證到這個境界,就是華嚴境界。我們證到本性、明白本性,那就是禪宗。我們心清淨一點沒污染,那就是淨土宗。所以淨土宗,禪宗,什麼宗都包括在內,一宗包括多宗。並不是我們說心中心法包含諸宗,其它就不包含諸宗,都是一樣。淨土宗也能包含諸宗。一句佛號念到心花開敷見到本性,那就是禪宗。心花開敷見到本性之後,習氣消融,朗照十方那就是華嚴境界。用一句佛號三密加持,把秘密打開,見到秘密本性那就是密宗。所以一宗都能互相通用,並不是哪一宗最好哪一宗差。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都是一樣。所以我們現在常常對年老的居士們提倡修淨土宗。淨土宗畢竟比較方便一點,不要每座兩小時,可以自由長短,半個鐘頭乃至於二到三小時隨便,也很自由。念一句佛號也很便當,所以就勸告年老的居士們用功修淨土宗,也很好,一切都是一樣。我們能夠證道,「明體進詣」這一步還不究竟。為什麼?還有法可得,還有光明在,還有神通在。要光明神通都收歸自性,一切都不可得。法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什麼都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法界究竟,那才是禪宗所說的法身向上。所以說密宗說的法和禪宗說的法完全一樣,密就是禪,禪就是密,完全一樣。因此大家修法的時侯不要分宗派,不要這個宗好那個宗壞,其實都是一樣。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基礎,各有各的愛好,這可隨自己來選擇,不必勉強。就像我們吃菜,你喜歡吃辣的,辣的很好吃。那我不喜歡吃辣的,辣的可怕可怕不能吃。你喜歡吃甜的,甜的好,不喜歡吃甜的,甜的就不好了。就是不要分門別類,分宗派彼此誹謗,就不好,各宗都是好的。

我們講講功夫的進步給大家聽聽,這個路途講清爽,大家可以依照這個道路去前進,不斷的向前進,證到究竟。因為假如有發神通的時侯,證到光明體朗照十方認為是到家了,那是大錯誤。密宗也是這樣說,假如你證到光明身,就是整個肉體完全化成光明體了,那還是宇宙之間一個遊魂。還是個遊魂,不算究竟,因為你著相了。要把光明體也沒了,消化了。禪宗也是這樣說,有光明在朗照你,渾身都被光明筒朗照住了,籠罩了,那個光明要消了才行,有光明在也不行。禪宗裡有很明顯的例子。禪宗的公案很多,大家修心中心法,可以看禪宗的公案,參參公案,公案是幫助我們用功的。有一個參禪師父去問曹山師父。曹山就是曹洞宗的開山師,洞山良價、曹山本寂,他師徒都是曹洞宗的開山祖師。他問曹山本寂師父:「我朗月當頭怎麼樣?」功夫做得光明大放朗照住全身。曹山師父說:「猶是階下漢。」你還在這個大殿外面石階之下呢。那僧還以為到家了。「哎呀!那不是到家了,那麼請你大師慈悲拉我一把呀,接引我上階。」曹山師父說:「月落時相見!」把這個光明月亮落掉再相見。就是你還有光明見,還有法執法見,要把這個光明做到渾化相忘,忘記掉了,在光明當中不覺得有光明。就像我們現在在空氣當中不覺得有空氣,這樣渾化相忘,忘記了,一點也沒有了,那才到家。功夫要做到這個地步才到家。不要以為:「噢,我認識你佛性了,聽講就認識佛性了,可以了,不要修了。」大錯誤!有一批人就犯這個錯誤,知道一點理論,認識了:「噢,這個一念斷處就是我們的佛性,好了……到家了,不要修了,我已經成佛了。」其實你沒有成佛,你是因地佛,果上還沒到。你因地到了,果地上沒有成就。差得十萬八千里了,差得遠,趕快用功。所以今天我趁這個機會告誡大家,假如有這個見解的,趕快回頭。不是不用功,是正好用功。趕快努力用功,時時觀照,觀照不得力,還跟境界跑,那就還得多打座。不打座不增加定力,境界還拉著你跑,不行!


冶開大和尚是常州天寧寺的大禪師,他的弟子月霞法師、應慈法師都很出名。這個大和尚參禪開悟之後,他師父就配個知事給他做,他做了之後:「哎呀!不行,我這個心還是動。」只好找師父:「師父啊,現在我雖然開悟了,見性了,還是不行啊!跟著境界轉啊,不行不行!」你看人家多明智啊,知道不行。師父說:「好,還是去閉關吧!你力量不夠,閉關!」閉三年關再出來:「噢,力量夠了,做事情心不動了。」人家都是這樣做功夫啊,不像我們,發狂啊!知道一點道理,好了,到家了,不用修行了。這是做大夢,生死不能了,說大話還要下地獄呢!真的啊,說大話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這是要下地獄的。所以自己要當心了,沒有得道不要說得道,你差得遠呢!你事情上透得過嗎?透不過,還要抽煙、還要喝酒、還要吃肉。哎呀!看,習氣這麼重,就到家了?!胡說八道!所以勸告大家不要這樣想,趕快改過。


明心見性3....元音老人

今天和大家講講明白,我們做功夫要認識本性。本性不在別處,就在我們面門放光,這個能見能聞的能,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做功夫就是保護它。打座呢?打座是增加定力,我們要對境的時侯沒有定力就跟境界跑了。其實假如知道這是理解,這還是理、不是事,本來是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但是我們做功夫有一點分別。像《楞嚴經》說的『理屬頓悟,乘悟並銷。』道理是一悟即悟,沒有今天悟一點明天悟一點的,『今天我認識本性,噢!這就是我本性。』就行了。『乘悟並銷』就是所有不明白的妄想、知見、無明一起消光。「事則漸除,因次地盡。」事上要段煉啊,就是習氣太重啊。我們的大祖師象圭峰宗密,他就說:「理可頓悟」,事上,因為我們都是歷劫積累的,一下子消不了,「不能卒除」就是不能一下子除光。「長須覺察」需要長時間的覺,叫自己的名字,噢!這都是假的,不要動,不要動!要覺,不要昏迷。像我們修淨土人念阿彌陀佛,念佛是用佛號喊醒我們自己,就是叫我們清醒些,不要昏迷,其實是一樣的。現在淨土宗人不知道,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祖師,他就說:「聲聲喚醒主人公。」一聲一聲的阿彌陀佛,就是把我們主人公喊醒。我們禪宗也是這樣說:「喊自己名字!」比如我叫元音,就喊:「元音,元音!」自己答應:「哎!」「惺惺著!」就是你時時清醒,不要昏迷。就是我們時時刻刻不要昏迷,這是最重要的。我們做功夫就是保持這清醒,不要昏迷,不要著相。為除習氣長須覺察、覺悟,這就是清醒。考察自己今天有什麼過錯,什麼地方不對,什麼地方又犯戒了,又著相了,趕快改除。損之又損,一天比一天減少。道教老子也是這樣說的:「為道日損。」就是修大道要成功,就要一天比一天把我們的習氣妄想減少,日損就是天天減少,天天損耗。做功夫就這樣做下去,明白這個道理就有長遠心,就不會急了。


現在常常有人很急:「唉呀!我怎麼進步很慢呀!怎麼效果很小呀!」怎麼進步很慢呀、沒發神通啊!錯誤了,你怎麼認為求神通是進步快,進步快是在事上考察,本來我對某樁事情很煩惱,現在我不煩惱;從前我對某樁事情很得意、很開心,現在我對某樁事情不得意、不開心,那就是大進步。真正進步是在事上段煉考驗自己,不是發神通考驗自己。你要是真正是在事情上不動念不煩惱,神通不求自得。祖師們都是這樣說的,像仰山祖師,就是溈仰宗的祖師,溈山的徒弟。仰山祖師說:「神通為聖末邊事。但得本,不愁末。」認識本性清爽了,真立穩腳跟,不跟境界轉。「不愁末。」這枝末神通一定是有的。神通不可求,求不到,縱然求到了,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祖師這樣說。所以我們進步,肯事上瀟灑解脫。你事上能夠時時刻刻自在安樂,一點沒煩惱,那就是大進步。不是在神通上去考察,所以我們自己考察自己,就是向過去回頭看看,不要向前面看。為什麼?向前面看路途很遙遠,成佛路途不是很近,因為我們的習氣這麼大。回頭看看,過去我怎麼樣,現在我怎麼樣了,是不是進步了,那就有信心了。噢!比以前是進步了,從前我對某樁事情很放不下來,現在我能放的下來了,心空得了那就是大進步。進步在這地方看,所以要長須覺察,覺受增長,一天比一天覺悟,一天比一天得真實受用。受是受用,不是享受。


 


現在我們人壞就壞在享受,追求享受。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走得好,樣樣都有。都向上看齊,不向下看齊,所以欲望無窮。欲望無窮之故,這個社會就不安定了。因為你也要、他也要、大家搶啊!所以貪污受賄都來了。我們的正受是受用,就是心裡空蕩蕩的,安然自在,瀟灑得很,這是受用。一天到晚苦楚苦惱,煩惱的不得了,憂傷煩惱,那何必呢!人生在世頂長一百多歲,在佛看來一眨眼就過去了,不算一回事。所以我們要自己明白這佛性是真實的,一切事相都是假的、影子,不去追逐,各隨各的緣。每個人從前做的業不同,自己所得的果也不同。現在我們又做事,又造業了,將來的果也不同,就是這個緣故。向上看那都要好,不可能!各有各的緣不同,各有各的業不同,不可能、不可能。所以我們隨緣自在任運逍遙就好。運氣都不同,緣也不同,這心空空的,吃得飽穿得暖就是了。何必向上看齊呢。上有上面的因緣,下有下面的因緣。你將上不足比下有餘,朝下看看比我不足的還有呢。現在你們大家或許不知道,我們到窮山溝裡去看看,哎呀!那些人苦的不得了哇!吃得飽都不可能啊,要吃得好更難啊。穿的什麼樣子啊?穿的暖就是好的啦,很多了。所以我們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就是好的了。各有各的因緣自在嘛。只要我們努力盡一己之能工作去,得的報酬就是我們的能力所得,不要再去向上面看,上面有上面的能力,我們有我們的能力,各有各的不同,社會分工各個不同。所以要覺受增長,心裡要一點沒有煩惱,自然安閒。真正增長到飽和點了(心真空淨了就是飽和點),他就發大神通了。禪宗這樣說,我們密宗也是這樣說。你不求神通,神通來求你了找你了,你就得大神通。那個時候就叫『明體進詣』,密宗裡是這樣名字,禪宗沒有這樣說,禪宗說的是『重關牢關』。『明體進詣』,發大神通,光明朗照十方世界。明體就是光明之體,進是進步,詣是到家,造詣很深的詣,就是造詣很深到了,到了這個地步了,光明大放朗照十方世界,十方的佛在我心中圓,我在諸佛心中圓,彼此交參無礙,這就是《華嚴經》證的境界。


明心見性1...元音老人

我們的本性其實時時在自己面門放光,它沒有隱藏。我們能看能聞能說能坐能走的能,就是我們的佛性,時時在面門放光,它沒有隱藏的時候。縱然我們睡著了,它也在了了分明。就是做夢的時候能起夢境的,也是它的功能。說起來做夢的時候是第八識的種子翻起來。第六識攬得種子在夢境裡面。但是沒有佛性怎麼會有第八識呢!怎麼會有第六識攬得夢境呢!這個功能根本還是佛性。佛性時時在,沒有缺少的時侯,沒有隱蔽的時候,所以它沒有斷續相。沒有斷掉之後再接續起來,沒有!時時都是這樣連續不斷。所以我們做功夫也就是如此,要認識佛性。現在我再詳細指示一下:我們的佛性就在我們一念斷處——前念已斷後念未起,那個時侯。前念斷了後念未起那個時候,並不是沒有知覺,它還是了了分明。那個時候是千鈞一髮之機,關鍵時刻,最重要的時刻。但人呢,往往都錯過這個機會,不認識它,滑過去了。任何人都有一秒鐘的清淨,是肯定的。就是隨便哪一個都有一秒鐘念頭不起的時侯,這念頭不起的時候還是了了分明,他不認識就錯過去了。最重要的是認識這個本性,時時在我們面門放光的是。


大家知道,黃山谷和蘇東坡齊名,詩畫字都很好。他參禪的時侯,他師父是晦堂老,叫他參觀「二三子以吾有隱乎?吾無隱乎爾!」這是句什麼話?這句話是孔老夫子講的,孔老夫子對學生講的:「你們這學生啊!以為我老師還有什麼隱蔽的地方、秘密的地方沒和你們講嗎!以吾有隱乎?有隱藏嗎?不和你們公開講嗎?吾無隱乎!我一點沒有隱蔽,我和你們都公開講了。對你們學生赤誠公開,沒有對哪一個好一點就講多一點,對哪一個差一點就講少一點,沒有!都是一視同仁,公開赤誠之心為你們大家講的。吾無隱乎爾。我沒有隱藏、隱蔽。」叫他參這個話頭。黃山谷是讀書人,「這個還不知道嗎!怎麼這個還教我參呀!我知道這個意思怎麼樣。」說了很多意思,晦堂老都給他否定:「不對不對,再說也不對!」黃山谷這就不開心了:「我是讀書人那,能不知道嗎。這個意思我懂啊,怎麼說不對呢。」心裡有些不忿,就是對老師有點看法:「你老師有點誚排我,說我的不對不對,這已經很對,還不對呀!」不高興再講了。但回去之後一想:「晦堂老是五百人善知識,他座下有五百個學生,這麼大的祖師,不會有意在誚排我吧,總會有另外的什麼意思吧,那麼究竟什麼意思呢?什麼『二三子以吾有隱乎?吾無隱乎耳!』呢?」他參了好多時。一天和老師出去遊山。我們做功夫也不是死做呀!也要出去散散心,把思想心情放鬆開來,箍得很緊的也不好,所以有的時候要放鬆,有的時候要收緊。就像我們拉樂器,弦子太緊了要斷,太鬆了不成聲。所我們做功夫也需要這樣,太緊的時候要放鬆一點,太松的時候要收緊一點,所以要出去玩玩,散散心。那是八月份桂花盛開的時候,一陣風吹來一陣桂花香,黃山谷脫口而出:「好一陣木犀香啊!」木犀就是桂花。他的師父馬上點他:「吾無隱乎爾!」我沒有隱藏啊,你也沒有隱藏啊,聞到桂花香的是誰呀!黃山谷當下開悟:「噢!能聞的這個就是我的佛性啊!」是啊,時時在我面門放光。我們能穿衣能吃飯的功能就是佛性,時時刻刻不離佛性,所以我們要見性不是難事,就在面前。這點是要指示大家明白見到,時刻知道這是佛性。


但是我們明白知道這佛性之後,是不是就了了,就大事完畢了,就到家了。不是!假如明白這個佛性之後,我們的習氣還在,那就不行。事上透不過去,因為我們學佛的目地是了生死,不經六道輪迴生死之苦。假如我們這個習氣還在,境界現面前還動心,還跟境界跑,那生死就不了。縱然你明白了現在我一念斷處這了了分明的就是我的佛性。你習氣還在,動心,對境動心就沒用處。我們現在有身體,就是當我們的父母同房的時侯,我們自己動心,自己鑽進去,沒有誰來安排我們,指派我們,都是自己動心而去。我們對境動心是壞事,尤其是淫慾心最壞,淫慾是生死的根本,我們真的用功,要把淫慾斷光,但是一下斷不了呢,那要慢慢的斷。居士們不是可以有正淫嗎,准許有正淫,出家人正淫也不可以。但是要慢慢的斷,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要把淫念斷光,斷不光生不上去。所以我們要練得對境不動心,那你生死才了。假如明白這道理,對境還動心,好的時候哈哈大笑,逆境當前倒霉的時候就六神無主,苦惱得不得了,那就不行,那生死就不能了。因此之故,淨土宗人常常說禪宗不好,誹謗禪宗,就是這個緣故。縱饒你禪宗開悟了,你思惑不了,生死不能了。思惑就是對境生心,思想動了,著境了,生死不能了。要思惑也了,對境不動心了,那才行。所以我們假如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更要做功夫,加緊做功夫。我們心中心法就時時刻刻有這個機會,修心中心法是靠佛力加持之故,所以有的時候在座上能忽然打開見到本性。也有在走路時侯,因為我們要做功夫,不是走路就不做功夫啊,行住坐臥都要做功夫,看著念頭起處,不跟念頭跑,那也會一時脫開。乃至於我們睡覺做夢當中,也會脫開。不光是在座上脫開,做事時、走路時、做夢時都會脫開。就是有的時候不知道,錯過機會了。所以今天指示大家,認識本性是第一要措,最要緊的措施。不認識本性白修,修來修去你不知道什麼是本性。我們心中心法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是很快,說一千座已經是放寬了,尺度放寬了。實際講來不需要一千座,只要你時時刻刻真用心,就是我們上座時要死心塌地念念不生,死心塌地心念耳聞。念咒是心念,不是嘴念,耳朵要聞,聽得清清爽爽,要能把大腦思想抓住不動,才容易入定。下座時,綿密觀照,看著念頭起處,不跟念頭跑。境界當前,不為境界所動。這樣做功夫很快,三百座乃至五百座就能打開本來見到本性,這個法是見性很快的。


見性之後更要進一步除習氣,把習氣除光,思惑就了了。無明分四個層次,由粗到細。第一就是見惑,知見。知見不正,像現在修法的人很多是知見不正,跟氣功跑了:「氣功有很大的功用呀,會發特異功能呀!」跟著氣功跑了。跟著氣功不了生死的,氣功頂多是身體,要練練身體,把精氣神練足一點,讓氣周轉的靈活一點,不生病就可以了。了生死是做不到。還執著到特異功能去了。特異功能哪裡來呀?特異功能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外來的,就是附體的。現在那些特異功能的氣功師十個有五雙都是靠外來附體的,不是自己發的,所以不足為訓不足取。有的人聽說哪一個師父傳道有神通可得,趕快就去了,趨之若騖,像蒼蠅見了血一樣。那是真神通嗎?都不是!真神通是第一得道通,道通就是漏盡通,就是心中一點不執著了,什麼都不要了,一切煩惱都漏光了,真正的心空淨了發漏盡通。漏盡通是基礎,漏盡通打開來就是神足通、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這些神通發生出來那才是真神通。這神通不可求,也不可修,修不到。神通是我們自己本性本具的,要打開本性見到本來,把本性上執著習氣消光,自然發揮,那才是真正的神通。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跟人家轉,腳跟立得穩,見惑要了,知見要正。知見正很容易,要知道我們修正當的佛法,或是淨土宗、或是禪宗、或是密宗,修正當的佛法,其他不搞,那知見就正了。斷思惑比較難,它比較細,由粗到細比較細。對境生心是人的習氣,都要動心。尤其是男男老少看見異性都要動心。所以這個心見到境界都一點不要動。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悟道悟得深了,知道除本性之外,一切事情都是假的,虛幻不實的。《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余二皆非真。」只有我們本性是真實的,只有這一樣是真實的,其他都是假的,都是我們佛性當中的影子。所以都不可靠,不要執著,對境不要動搖,在境上段煉把這個習氣段煉光,生死才能了。見惑思惑了了,思惑斷絕不跟境界跑了,不跟境界跑就不去了,那麼就不投胎了,生死就了了。要是看見境界好跑了去,就投胎。所以說很危險。因此我們知道認識本性之後,正好用功,不是說認識本性之後可以不用功了。


明心見性2...元音老人

認識本性是第一步,最好用功的時侯,我們要努力精進做功夫。現在有兩種人,一種人就是說了這話之後,叫他認識本性,不接受,「這就是本性啊!恐怕不是。為什麼?假如認識這是本性,為什麼沒有發神通呢?」他住在神通上去了,他就住在那個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上去了。「我沒有發神通啊!還不知道啊!那還不是。我要是真認識本性之後,應該發通啊!」他就不肯接受,這是一種。另外一種人呢,發狂了:「噢!這就是本性啊!好,好!我悟道了!可以不要用功了!」不要用功了?完蛋了。為什麼?你習氣還在,生死不能了。禪宗大祖師臨濟禪師對我們講得很明白。他說:「第一句薦得,生死不了。」第一句是什麼句子啊?就是「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這句話,就是我們看木偶戲,木偶在棚子上面,一個人坐在裡面抽線,木偶會動。比如我們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那個木偶會打會動,全靠有人拉線啊!這是比方我們---現在我們能說話,能走路,能工作,這就是有個人在裡拉線。這個身體就等於是個木偶。那拉線的是誰?就是我們的佛性。認識這個道理之後:「噢!我現在能說能聽能住能走,這就是我的佛性。」認識它了,但是你自己不了啊!為什麼?習氣還在,對境還生心還動搖,所以生死不了。臨濟大師關照我們認識它之後要綿密保護,做功夫。禪宗是這樣綿密保護,看著念頭起處,就和我們講的一樣無時無刻不像這樣做到綿密保護,看著念頭起處不跟念頭跑。一切境界現前,善境惡境順境逆境,都不動搖。這樣段煉,把習氣消光,生死才能了。所以臨濟大師在這上面分九步,一步一步向前進。第一步:我們想要保護,會忘記保。因為動念動慣了,跟境界跑,跑慣了,境界一生起來就跟它跑掉了,保護忘記了。趕快把它拉回來,做到不忘記保。從忘記保而做到不忘記保,時時刻刻照顧話頭,看住。這保護也不是呆板的保,也不是「我看住,我不要說話,我要看住不要說話!」不是這樣子,保護是很活潑的,很瀟灑的,很輕鬆的,不是壓住念頭保:「噢,這個念頭不要起,不要起。「不是這樣。你讓它起,就是你起來,我不睬你,你念頭起來我不睬你,它就過去了。就像馬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的人很多,你不睬他,他就過去了,你一睬他:噯!拉住了,噯!和他講話,那好他就不走了。所以我們保護是很活潑不是死死的,呆住的,壓住這念頭。做事時就是做這個事的一個念頭,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那麼這個就是保。所以保也要知道並不是看著什麼地方,住著某一個點,就像道教守丹田守竅門那樣,不是!很活潑,你念頭一起就不跟它跑,很自在的就是了。從忘記保而到不忘記保,這就是大過程。能時時看住,真正能夠不忘記保了,還要進步,要把這保也忘記,不要保了,要脫開這保。因為保也是多事,佛性本來如此,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現在我們保,是因為我們習氣重,不這樣保下去,習氣還不肯了。所以這樣保成功了,它就不動了,自然不動了。就是一切境界來的時侯,也不喜也不惱,這就是做功夫進步了。在禪宗說起來,這已經到了法身正住了。第一步見性叫法身邊事,在邊邊上,等於是這個佛堂,你來到門口,頭伸進來張望一下。沒有做到善也不喜、惡也不惱,真能做到,一點不帶勉強的,那才是法身正住。就等於進到房子裡了,登堂入室了,功夫做到這裡就比較好了。再慢慢的把這個'不要保忘記保'統統的忘記了,忘記了也忘記了。還有忘記了也不行,得從有為過到無為。那時候就是不求神通,神通自然發現。到無為的時候就是八地菩薩的位子。還進一步,無為也不可得,假如有個無為在,還是不好,還是有一點點知見,還是有一點法執,這不好。要把它統統取消,從而進一步法身向上。這禪宗有三關,初關『法身邊事』剛才講了。第二關就是重關『法身正住』,第三關『末後牢關』就是法身向上,再有神通也不可得,再放大光明朗照十方也不可得,一切都收歸自性。所以萬物歸自己,一切森羅萬象都是我自己的化身。所以一點都不著相,那才是法界究竟。我們做功夫要依照這程序去做,千萬不可得少為足。現在我們兩種人:一種不能承擔,不認識這個是自性。一種人知道點道理以為好了:「噢,到家了,不要修了,不要用功了!」其實差得遠呢!不是到家,才是開始走第一步。在密宗大圓滿裡說的很清爽,就是我們認識本性這是第一步,所以我們修心中心就是大圓滿法,因為它是圓滿究竟的,是大圓滿法,徹底圓滿佛果的,所以叫大圓滿法。第一步就是認識本性。我們大家修過心中心修過很多時,應該有這個知見。認識本性,就在我們一念斷處,不要到外面去找,在外面找,找不到的。它時時刻刻在自己面門放光。認識之後,綿密保護是第二步。在密宗講起來就是覺受增長,就是一天比一天覺悟了。曉得這些境界都是我佛性自己變現的。這裡恐怕大家不太理解,怎麼一切東西是自己佛性變現的呢?用個比方解釋一下:比如這個大殿,造這個大殿是不是先要打個圖樣啊,畫個藍圖啊。打圖樣,畫藍圖是不是經過大腦的思考設計呀。大腦怎麼能夠思考設計的呀?是大腦自己功能這樣子嗎?假如是大腦,我們一口氣不來死了,這個大腦還在,它怎麼不能動啊!現在我怎麼能思考設計呢?這個『能』就是我們的佛性的功能。佛性的功能,不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等於是個電線,這個佛性是電。電通過電線起作用,完成是大腦的作用。工人在依照這個圖樣藍圖去把房子造好。大家造好了,造是什麼作用啊?這也是佛性的作用。所以這個大殿造成功,這就是佛性所變化出來的,那就是佛性的變現。現在我們要看見這個大殿也是佛性的功能。因為眼睛不能看,眼睛能看也是靠大腦,大腦還要通電,通電還就是佛性,所以「見」歸根結底,能看的還是佛性。因為科學家他不認識這佛性,他選擇大腦,他說我們能看東西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的作用,實際上還是我們的佛性。能看能聞都是佛性。這一切事物,千差萬別的事物森羅萬象,都是我們佛性所變現的,都是我們的化身。所以我們的法,報,化三身就在當下圓滿具足,不要到外面去取。現在我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就是法身;我們能看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的智慧光,智慧光朗照能看見,這智慧光明就是我們的報身;千差萬別的事物森羅萬像是我們佛性所變現的,是我們的化身。所以法、報、化三身就在面前圓滿,不要到外面去找,當下就是。明白這個道理用功起來就很便當了,不費勁了。時時地看住我們的念頭起處,不跟著念頭跑,不要著相。盡管千差萬別的境界現前不跟它跑,全都是我們法身當中的影子,法身是鏡子,事物是影子。鏡中影子不可得,不可取,一切境界面前不要動心、保護它,就成道了。所以用功很便當,不難。我們要圓成佛性、圓成佛果沒有難處,只要我們知道訣竅、知道方法,沒有什麼難的。難就難在不知道決竅、不知道方法,亂走,盲修瞎練亂走,那就不好。


 


佛心密二祖驤陸上師示學佛者勿分門戶偈言

佛心密二祖驤陸上師示學佛者勿分門戶偈言

佛法原整體,方便而分立。法法都歸元,門門皆般若。
三世一切佛,依之波羅密。痛彼分宗者,妄樹門庭見。
念佛不放下,如何而老實。第一秘密持,終歸無相法。
破相勿執相,戒體應先立。教外雖別傳,不傳於有別。
教內無文字,立者為謗佛。佛為劣慧者,兼存有相說。
紛爭何日已,藥病幾時釋。唯依般若宗,無垢不蕩滌。
昏昏千百年,大夢應先覺。倘得心地明,自可融歸一。
直至歸元地,一旦不可得。如是而行修,斯是真淨業。
妙哉心中心,頓可轉八識。密法通禪淨,圓照清淨覺。
神通非外求,通慧斯通佛。證此無邊身,入月不見月。
諸法皆空相,破見即破執。明知無法法,且說不可說。
冷暖各自知,證者不能惑。當仁則不讓,無心乃為佛。


觀人....王驤陸上師

觀人

觀相不如觀氣,氣清而厚者為上,清主貴,厚主壽。觀氣何如觀心,心渾厚者雖愚必有後福,心伶俐者雖慧未必有壽。然有愚而詐,外薄而心地厚者,當察其行。

平時觀其所好,貪虛榮者必是賤相,以貴者不必求貴,惟其賤是以求貴。貪富財者必是貧相,義亦如是。如功利者必喜侵軋而忌才,貪者必量小,量小者必福薄。凡自奉厚者必薄待於人,不足交也。豪富之家,且先觀其窮苦戚族,能厚相結者,其家必昌,交友其次之。中產之家,且先觀其子弟有禮貌能讀書者,其家必昌。貧苦之家,且先察其勤惰,能勤者其家必昌。

富貴之家人無驕氣,中等之家人無暮氣,貧寒之家人無陋氣,不得分貧富,皆是昌大之象,為國家之寶。

入其室,先看其地下,往往打掃不淨者,其人必懶,不久即墮落矣。

貧寒之家,其子女衣服破舊無礙,若不潔淨者,其家必懶。

家庭不論貧富,最忌者有七事:一不早起,二無禮貌,三眠食無定時,四蓄賭具,五閑,六收支無預算,七借債而不還。但諸病皆從閑字起。


  1. 不早起者,一切奸惡隱蔽等事自然而發生。
  2. 無禮貌者,永不得向上與有道人相交接,自然墮落。
  3. 眠食無定時者,有無形浪費,抑且多病。
  4. 蓄賭具者,必招惡友,且傷感情,男女混雜,傷財、傷德、傷時、傷精神、為無形之盜賊。
  5. 閑則精神頹惰,養成懶習性,做無聊事,是最喪志者。
  6. 收支無預算,則於收入每存希望心,於支出漫無限止,自然貧苦,而前惡皆從貧而喪志起。
  7. 借錢并非壞事,人有通財之義,本無所謂,惟不還成習是最危險,頂好不借,借則必時時警惕。


祛病良方....王驤陸上師

祛病良方

手足或被水火燙傷,急用鹹水化敷之,水不可太多,立可止痛。人身百病,內喘外癬為最難治。喘病尤苦,近得一方,用北瓜六斤去子,飴糖四斤,老薑半斤取汁,三藥同煮成膏,於立冬日起,每日服一湯匙,開水沖服,輕者一冬一料,重者三冬見效。
 






黑木耳功力較白木耳數倍,凡病後每日食二錢,要燉爛,服一斤得奇效。有鄭老居士服十多年,今八十六矣仍健在。但青年有滑精病者不可多吃。
 






凡惱怒不可制止時,急想自己腳心下,使火下降,即無中風之虞,以血不沖人腦也。


病人自己療養法....王驤陸上師

病人自己療養法

人身機體本具有特殊的功能上,它有自然生長機體的能力,有自然排除疾病的能力,有改造習慣性的能力,有保持生命長壽的能力。除了天生機體不完全無法補救,或質地太薄弱,或病根太深,或誤於醫藥,或硬傷太重,出血過多,來不及醫治外,如果懂得自養的法門,一定可以使之無病,初病可以速愈,病後必可健復。此靠人力不過十之一二,靠自己功能卻有十之八九。但必注意三個條件:(一)平時的防範。(二)病時的主宰。(三)病愈後的休養。


人的多病體弱和短命多半是冤枉的。其原因有:





    1. 誤於胎教不良與幼時保護不得法。
    2. 誤於有病覺察太遲。
    3. 誤於無休養辦法。
    4. 誤於亂醫亂藥。
    5. 誤於自己怕死,多所惑亂,反致心氣不強。
    6. 誤於自己性急而神不得安。
    7. 誤於不能制伏性慾而妄動,以致於死。這都是打擾機體,使不得充量發展,名為無形的傷害。


今先言病後的休養法。因有許多病人醫藥已無辦怯,靠外力是幾乎絕望的了,如肺病、神經衰弱、失眠、血壓高、心虛、胃腸病、初期中風、肝經火旺、腎虧與婦女血分諸病,屢治無效者,倘能照我辦法,至少有七八成望好,只怕人不肯信,信了又不肯耐心去做,做了不久,求功太急,又停頓了。病到了無法可治的時候,只有死心塌地一法,方肯聽話自救,我的法子或者可以兌現。須照下列幾條切實做去:


一、不要怕死。決定我這個病,非但可以養好,並且身體可以格外健康,保證長壽。因為自己機體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


二、相信不用醫藥或靠何種營養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


三、從今日起,我決定不許再去打擾我那病體,不許想著我那個病是如何病的,好壞都不許去計較它,只做個無事人。


四、平日打起精神工作,如工人運用那機器時,今日機器壞了,也得打起精神來修理。在這修理期內,不許想念工作,也不許悔恨喪失了時間和工作,專心一致,否則又遲誤了。


以上四條是要死心塌地才有效驗,要切切記住。


五、自療法,即是自己的靜養法。 每天規定一個時間,宜在早上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沒有人事或大聲煩擾時,病人安臥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相似。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但終不能無念,只許微微想著那腳底心,不許著力,不許納氣向下,不許存想丹田,眼不必一定閉,好像我只有這兩只腳底板,其餘都不是我的,也不許計較多少時間。如果睡著了就讓它睡。醒了,我又是如此做,不去想那病。想我此時是造新鮮的血,補充元氣是最最要緊的工作,讓我這個身子的機能自然起作用,但也不許去管它,身上發動微冷、微熱也不管,只有腳底板心是我的。初行時氣粗,漸漸氣細,又漸漸微細,又漸漸是息,又漸漸微息,此時便不問了。如是做法,時間長短隨便,輪流行七次算是治療過了。行過三四天之後,把注意腳底心之法也要漸漸鬆下來,如有意無意不許多用一點氣力。凡初學的人往往心把握不定,卻要帶一點強制功夫。有時心跳,一想腳底心,便不跳了。如是試行二十一天,必大見功效,氣色氣力必定轉變。小行二十一天,長行一百天,從此每天行一二次。在初醒時做,可以保證延年益壽。至於病情如何,在自己體味覺察了。


六、自療理由的說明。正常兩個字是人生健康的標準,凡幾個月的嬰兒,他身體是天然正常的,如果乳食調勻,暖寒適宜,保持他的正常,那麼,發育特別快,小兒時時四肢筋骨發脹即是明證。因為沒有去打擾他,讓那機體自然發展它的機能,一過暖了,小兒純陽之體便受不住,毛孔一開容易傷風,得氣管炎,便是打擾了。又一過飽了,消化不良,或受內部的冷刺激,如乳母自己受了冷風,氣還不曾轉過來,急急餵奶,他要肚痛腹瀉,或受其他驚嚇便是打擾了。至於十五歲以上的孩童,人事漸煩,那打擾比較也多了。但總不出過飽與寒暖不勻,及用力過勞等,人由此致病,病後失調可以變為大病。及至成年,七情六慾發生,無一處不是打擾它的機能,積久維待不住這個物,它就病了。腦力、體力應付不了環境,初期精力尚強,不會覺察,暗中耗磨,漸漸深入重地,醫治也來不及了。只有乘這個機體還不曾完全破產的時候,急速修理一下,讓這個機體再去自然發展,切不可打擾它,正要幫助它。你想,許多年來,夜以繼日,心神沒有一刻安息的,使機體時時失去正常,從沒有像幾個月嬰孩那樣的有一刻的自然休息去發展,人又安得不病,病又安得不死呢?因為心神是時時提上的,憂思傷脾,所以消化不良,收入頓少。腸胃不和,則夜眠不安,所以多失眠和腦弱諸病。肝經火旺,腎水即虧,所以心臟腰病接連而至,抵抗力弱,外邪易入,所以多氣管炎。而腸胃不通,肺氣不宣,必定患肺病。腎水虧的人,色慾必盛,所以最近的社會上,有生育益繁而健康的兒女必少,這一身弄得七損八傷,再加種種環境,只有添病,不能減苦,除了自救這一法,更無別法。今日得有養病機緣,切不可再蹉跎了。從前時時刻刻提起,我今天勸你暫時一切放下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是個湧泉穴,引水向上,引火向下。為什麼不主張存心丹田呢?因為容易把氣納進去,反而成病。如微微引向腳心,自然不著丹田,而亦不離丹田,有效而無弊。然尚不許十分著意,就怕貪功的人性急求快,反而不美。如是全部機體讓它得自由處分,不去打擾它,見功必快。我常用此法以自治病苦,行之有效。故敢至誠奉告,為諸病家一小助爾。


總之,病人第一要心氣和平,對環境要知之,想著病人之苦,他們還役有我的安息休養,要時時發這樣的平等心,就是巨大的福量,病更好得快了。


 



養生袪病法....王驤陸上師

養生袪病法

人生無量苦惱,百苦交煎,只緣不得安心法。縱使一切享受滿足,他那苦惱反越來越熾,因為思想不搞通,貪心不息,總沒有滿足的時候。凡人身由病而老死,總不出這個原因。


「安心法」三個字,談是容易,做卻甚難,但肯做亦不一定是難。人既無心,便無亂,既無亂,卻又安個什麼,這便是安了。這是最上乘法,不是根器大利的人不能明白。初學人何能做到呢?只有借一點方便法來作個過渡。先把身體維持好,請有病人細細聽我下面所說的辦法,不是空談,卻要實做肯做。茲先把下手做功夫以前的主要條件說明如下:


一、做功夫時不得著一點意,在功夫上最忌求功求速,扣定日子求何種境象憑證,只如平常一樣依法去做,不計它有效無效,做得好壞且不去管它,見效在下月或百日之後。


二、在做功夫時,不會有何功效可見,不要疑心。第一要耐心,身上有了功效感覺種種舒適,也不要高興而貪做,須知自然而致是正常事,不是奇特事。


三、須恆心,勿間斷,照所指示法而行於室內,設備須周密。


四、做功夫時或有其他舊病復發或忽感酸痛時,係內部血氣由阻而通時的反應,不必生疑而停止,如因外感身熱不能起坐時,暫停一時亦可。


五、坐功時有時忽身體動搖,開目即可制止,勿任之而成習慣。此不一定是壞,但亦勿執取,以為是好現象。總之以勿理為主,一理即著,著即成魔,但非外魔也。


百病都由血氣失調所致,所謂血阻氣滯二病。但血阻由於氣滯,由於心意識的沖動,遂失正常。因此調氣應先調心,而初期調心法,還須借氣以為用,氣以息心,心以調氣,心是督飭全身組織的主宰,亦是擾亂各部沸騰的首惡。它可以使高級神經系統緊張起來。大腦皮層不得安靜,引起了許多慢性病,如神經衰弱、胃下垂、胄和十二指腸潰瘍、高低血壓病、痰咳、月經不調、便秘、關節炎、貧血等病。若要怯除以上諸病,恢復正常,先須息心調氣去抑制那緊張的局勢,勿使越出範圍。心能制氣,自然呼吸不急促,血液循環也合度,腦細胞獲得更多的氧和養料,促進大腦皮質指導內臟各部組織的功能,如生理上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等,因不去擾亂它,同時發展正常,各種病症自然消化於無形。因為生理上有四種本能:





    1. 自然生長的本能,如肺壞了,胃割去一塊,它自然會結好長足。
    2. 排除疾病的本能。
    3. 強制習氣的本能,如戒煙、戒酒、戒憤怒的惡習。
    4. 求長壽或短命可自由的本能。但如一去擾亂它,那本能就不能發展了。初則不足再則虧損,繼則勉強維持,到不能維持時便倒了,此名慢性自殺。


心屬火,腎屬水,心腎相連。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濟則蒸氣內發,各部機體運動,可求得健康。此可於舌上察知。舌無水則不活,故活字以三點水加舌字。舌上可以報告內部各種病狀深淺,以斷生死。凡人身上水分,如涕淚、汗水、小便,無一不是鹹昧。獨有口內涎沫是淡的,口無津涎則渴,渴即是病,以水為藥而治之。胃內空虛則飢,飢即是病,以食為藥而醫之。蓋火氣上升而水不濟也,以此調之。人身骨肉堅硬者為地,死後化歸為土,血液油汗為水,暖氣為火,氣分呼吸流動為風,此名四大。四大不調即成為病,不調者失去正常也。


 




老年人的衛生法....王驤陸上師

老年人的衛生法

衛生和衛身,實是兩件事,可以對照比量,有天淵之別。衛身是講起居上的安適,衛生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衛身的果是健康,但敵不住激剌而易致病!衛生的果是心安,能克制一切的環境而能自在。衛身是靠外緣的保衛力,保衛有時而窮。衛生是靠自己的抵抗力,抵抗應付無盡。衛身是依靠金錢和外力,衛生是專靠自心的內養。求長壽者,單衛身而不衛生,終屬無用。若能衛生而加衛身,更多保障,凡人應付病魔,必得有雙副本錢,一是金錢二是精力。衛身必具雙副本錢,衛生只具一副已足。衛身的人,常常恐怖病魔,衛生的人,每不知道病魔。青年人宜偏重衛身,中年人宜注意衛生,老年人宜二者并重。衛身只對自己,衛生不單是自己,兼以利及一切有生之類,能衛身者未必真衛生,能衛生者都是真衛身,衛身是利於一時,衛生是保於永久。


衛生的方法,少年人宜多勞動,勤而勿懶,戒絕惡友及淫書小說。中年人宜制止貪慾虛榮及飲酒,每日要有條理的工作及短時的休養。老年人宜淡於名利得失,要有定時的習定和五里路的步行。


一、少食。忌大腥油膩與生冷硬三物。食不宜急,食後自用雙手磨擦兩肋及腹之兩旁,即肝胃二部,每吹三百擦,由五十擦遞加至三百。再以雙拳用手背擦雙腰眼二百下,每日三次。此可以強筋骨,助消化,去肝火,清腸胃,固腰腎,通肺氣。此時專一於摩擦,心無二用,自然心歸本位,引火歸元,一小時即可強心臟。


二、多走。緩步一刻鐘,加至半小時。風雨時,在室內步行或習太極拳以代之。


三、時睡。凡老年人睡時不長,切勿轉側思慮,以勞其神。不能寐,即坐起看書寫宇,待天明或午後再睡一時。而睡時男右側著席,左在上,女左側著席,右在上,庶不壓住心臟。


四、少慮。得失心淡,自然心血不耗。


五、多樂。隨情適性,安命自然樂天。


六、多坐。每日宜靜坐一小時,切不可守竅練氣,以防氣阻血滯,最好不出聲念佛或持咒,使心有所寄,必得其壽。


七、忘老。切不可以老字時時在念。自己還當作中年人。凡心亂則氣弱,心氣弱郎是衰老之本。


凡能明衛生者,必得長壽。此有五個階段:


第一在胎教,居母腹時,母體強健,得天獨厚,勿受硬傷。生時不經難產,此是先天根本。


第二乳哺時,飲食調勻,少有病苦。


第三童年正發育時不犯手淫,勿交惡友,勿看邪書。營養富足,勤勞勿懶。


第四壯年時,勿酒色、賭博,少貪虛榮,勿與人爭意氣短長,常研究哲理,此是


後天的培植。至於老年,則可使一生經驗,參考現時環境,自定休養章程,非有定法。玆以鄙人所得之經驗,供諸大眾,咸得長壽。而各人地位不同,可以酌取,不必全與同調也。


 


◎ 調氣攝心......王驤陸上師語錄

王驤陸上師語錄


◎ 調氣攝心



第一、坐法,可坐在床上或帳內,墊高五寸,體重者七八寸不等,以安適為度,兩腿交叉,右加左,兩手心朝天,右手加左手上,腰正直,勿太伸腰,不可亂動,即動須極慢,兩眼閉合隨便,但勿東西張望,舌抵上顎。


第二、呼吸出入,宜輕輕合口,鼻內呼吸聽其出入,由粗而細,由細而微細,由微細而息,漸漸平息。切勿性急,壓制使平,出入長短純乎自然。 第三、攝心法,此有三:


(一) 打坐時攝心。若心念紛紜,就宜聽呼吸,使此心略有點事做,不致外馳,以心馳於外即生散亂,引起顛倒,心注於內,便易著意,流人阻滯。應使其隨氣升沈,若有若空,不許有著。但久久又入於昏昧,則非調矣。當感覺昏昧,即提起精神,了了分明,徐聽呼吸,不起任何善惡妄念。但又不知不覺而妄念又起,只一勿理,如是死心塌地捱過了這坐時,再臥一時,開首四十五分鐘加至一小時為止。每下座時切勿性急,須把身體搖動幾次,兩手足逐步一一分開,用兩手心擦磨面部腦部前後數十次,再下座走走,或再安臥一時亦可,每日照例坐一次,不可間斷。每次坐四十五分鐘加至一小時。


(二) 睡時的攝心法。每夜睡穩後溫度適當,男宜右側臥,左肩在上,女宜左側臥,右肩在上。但亦不拘定,如有痛楚不能左右側者亦聽之,兩腿稍屈,呼吸如上。調勻後即管督此身,不許任何部分用一點氣力,此是唯一條件。若有所思所聞所覺,即是用氣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氣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氣力。如同自身是個死人,一切不能動作,又自視如一粒糖放在水內,化散烏有,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內出納,而渾身八萬四千毛孔中有了動作,或張或翕,此時無我無身無氣無心,天然心歸本位。所謂引火歸元,又名水火既濟,為治療百病之總訣,且不比用藥石有副作用,或留後患也。此法不拘多少時間,即幾分鐘亦有許多益處,幾時睡著亦不管它,聽其自然。如睡至半夜,不能睡,切勿強睡,不妨再試一、二次。如仍不能睡,即可起身,稍歇再睡,切忌輾轉反側,胡思亂想,或感覺飢餓口渴,養成失眠頭暈等病。


(三) 白天人事往還時的攝心法。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 摩擦強身法十二則


法本無量,亦無定法,姑取其簡而易行者十二則,簡則可恆,易則省時。此十二則,久病初愈,或身弱者,先不必全做,步步增加。然有萬不可少者,有女子不必用者,於說明下注釋,望自己逐條衡量。以恆心為第一,不可一日間斷。次以勿貪多為要,反使血氣不調勻。三以勿速效為主,見功愈緩,根底愈結實,且無流弊。蓋急促者,每短折,穩固者,恆長壽也。


一、摩頂固腎氣。早起先平坐,以左手托緊外腎囊,勿鬆,閉口合牙,右手心摩頭頂上三十六下,勿快。再換右手托緊外腎囊,左手磨頭頂三十六下,即放鬆吐出濁氣三口。此法只男子適用。


二、運頸除癆傷。平坐兩腿直伸,雙手按膝上,腰直頭正,身勿動轉,頭頸向左後看,再向右後看。各七次,頸以不可再轉為止。如是每次一轉,腳後跟伸一伸,勿過用力。再以頭頸仰後向前上下叩,如叩頭狀,亦七次。可使從頭頸至腳後根筋骨二十四節均可拉直,渾身血氣自暢。


三、運睛除紅翳,去心火。正坐閉目,轉頭頸如打圈子,身腰勿動,左轉三十六,右轉三十六,眼睛亦隨圈子左右轉,如看四圈,再正坐,忽然兩目大張,向地下看,同時吐出濁氣。


四、擦腳底心,引火歸元。兩腳各擦二百四十下,天涼宜三百二十下,同時閉口,以舌抵下牙根,不必用力,口中津液自生,然後集中咽下,以意引入臍下,要用勁,喉中各各有聲,稍停再咽,約三口。此法最重要,尤其婦女及陰虛晚熱,手腳心焦熱無汗者,宜常用此法,久必有效。


五、掐三里穴,穴在左小手腿膝下,靠外邊,試以右手心安右膝上,無名指尖點到之處,以左手指尖探取掐入右三里穴內,覺得甚酸處即是。左手按左膝上,亦如上試之,惟指甲宜剪平。每次掐一百下。此可通三焦,健脾胃,引火歸元,與擦腳心並重,每日可掐多次。


六、擦腰固腎。正坐正立均可擦,以雙手作拳,用拳背按腰眼,不可太用力,隔單衣打圈擦,或直上直下擦共二百下,初學每五十下息一息。如有汗時,可拳背按緊腰眼,用力揉亦著力,在各人自體會。


七、兩手攀足。正坐屈腰,而臂直伸,手指下點腳背,兩腿彎宜直,使腳筋拉直,老年人宜慢,手指點到,不可點時即止。此不可急,亦不可貪,老年人取第六法為宜,或量力並行,徐而恆則有功。


八、勾指運力,治臂腿風痛。正立,兩腳分開,兩手同時用中指無明指入掌心,大拇指壓其背,再以左手食指互勾右手食指,小指勾小指如練,用力左拉右拉,閉口,心內安,共三十六下。腰正勿動,兩腳稍分前後,可勿倒,如有兩臂酸痛者必勉力行之,久久腿痛亦愈,老年人尤可強筋骨,健脾胃。


九、擦頭上部,以平肝、清腦、明目、理氣。以兩手擦兩耳輪六十下,後腦左右各六十下,擦面三十六下,喉部頸際左右六十下,有氣管炎者,日行勿間斷。


十、擦兩脅上下,以健肝胃。此可飯後行之,在八字骨左右,兩脅之下,擦一百至三百。勿食過飽,行之,飽時勿擦腹部。臨睡下時可擦小腹二三百下,擦臍下全部,不拘多少,睡著為止。


十一、叩齒三十六下,可以固齒。可於行第二項後行之。又凡遇小便時必咬牙,則腎氣勿泄。小兒女必日日教之,久久勿忘,終身受用。


十二、擦兩小腿前後各一百二十下,可於掐三里穴後行之,兩手同時上下擦。



金剛壽....王驤陸上師

金剛壽

人生壽命,約有兩種,一為身壽,屬於肉體報身。上古長壽之人固多,即近世一二百歲之人,亦可常見。惟身壽終屬生滅,比較長短,遂別夭壽。然壽無定義,九十歲死,世稱為壽。但一百二十老人視之,又嘆為夭矣。二為心壽,乃靈台心性,不生不滅之法身,永遠存在,堅如金剛,故曰金剛壽,此實為主。以肉體報身夭壽生殺之權,操之於心。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瞋,貪瞋可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藥石僅救於一時,若不從根本治療,則一時雖癒,病根潛伏在內,再發則抵抗無力而殆矣。凡人欲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調心之法,雖可傳授,必經面示。故從略。然根本總以少氣惱為主,余之伯母潘太夫人,今年壽一百歲,身尚康健,平生不知有氣惱事,此即調心之功也。近世病人太多,短命自殺之風,日見增多。僅靠醫藥,得救者不過百分之一二耳。


世界一切進化,猶壽命與康健,無不退化,且怪病百出。求因求果,兩皆不顧。人徒知衣食住之貪得滿足,欲念增高為因,壽命短促為果,得不償失,已屬可笑。再加不明死後不滅之理,造諸惡業,人殺自殺,相習成風,顛倒狂魔,日見其多,良堪哀憫。故說金剛壽,使無病者可以延年,有病者可以去病。家居者可以少惱,旅行者可以無佈。再進而引入參究佛乘,開大智慧。明不生不滅之理,證得金剛長壽,寧非快事。故欲救種救國救世,先由救己救病救心做起,亦本會同仁宏法利生之本愿也。


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草木藥石,有寒涼溫熱平之五氣,乃五行氣之偏者也,尚能卻病,何況人身本有之真氣,得五行氣之全者乎。又草木藥石,性有寒熱不同,用之不當,立可殺人,故不如自用其氣耳。用氣之法,又在乎心。心又為氣之帥也。人身藏氣之處,在心下腎上,屬於臍,臍心屬脾土,為五臟八脈之祖。內有八竅,能通諸絡,凡保守此處,固中宮之氣,必去其病,必得其壽。百病之始,起於風邪乘入,如體氣虛弱,營衛失調,或猶思驚怒,酒色勞力,真氣耗而外邪入矣。故起有麻木疼痛者,風濕也。口眼歪邪者,風中經絡也。左身不遂,手足癱瘓者,血虛血死也。右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氣虛與痰濕也。兩旁皆如是者,氣血大虧也。手癱瘓口渴語澀者,血虛火旺也。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欲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為嗽為痰,為喘為熱,為吐血,為衄血,為盜汗遺精。上盛下虛,手腳心熱皮焦,午後怕寒,夜間發熱,或日間不退,或憎難證忡,嘔噦煩燥,胸腹作痛,飽悶作瀉,痞塊虛驚,面白唇紅,頭目暈眩,腰背酸痛,四肢困倦無力,小水赤澀,皆屬陰虛火動,水不上行,火不下濟,故有種種疾患,此皆氣不流通之故。


治病有二,一攻其客邪,二補其不足。攻邪先定正氣,是以心定為主,運氣以敵之。補不足則先養心,亦運氣以補之。


治五臟之病,首先於補氣。腎猶亟焉,氣能運血生液,液如財源,各經賴之以濟。第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余嘗以心喻扇,扇動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乾,水乾則地損。當以諸法調心,使心勿動,則貪瞋痴無由起發,雖發亦易制。內而肝風,外而八風,皆不動搖,四大自調,延年益壽之法,無過於此。


治病切不可全賴醫生,醫生只能替病人去病,不能替病人養病,只能替病人去風邪,實不能替病人養元氣。病萬無死理,不養氣者,無有不死。縱不死,亦不能除根,不久必發,再發必死。養病補氣,所以保持心臟,此為治病根本條件。德國某名醫,謂凡人病死,不是死於本病,實死於心臟突然虛脫,旨哉此言。


醫之方法無量,主要者不外藥石針灸按摩割治密咒六種。派別有中西,治法有今古,其中以密咒為最靈驗。惜失傳已久,所得不全,密咒似近乎神秘,而實非迷信,用之每得奇效,於病體有益無礙,且可與藥石並行者也。惟病人不信,則功效為少,否則神速不可思議。其次為灸,再次為針,為按摩,同一效用,以藥石之偏與流弊,而有開穴通竅之功。更其次為割治為藥石,近世最為流通,剖割之法,中國失傳久矣。枓學進步,大稱便利,如救急注射剖割解毒,及審查有形狀病等等,當以西醫為第一。如調治濕溫,營養元氣,以及病後調理等,當以中醫為最宜。如治除病根,氣機運化,開通八脈,當以針灸為上。如平肝理氣,肅清腸胃,速得汗吐瀉之效,以及小兒不能說病,不肯吃藥等法,則以按摩為最便。至密咒則在施法者,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其實無論針灸按摩等法,百病皆可治療,以所學未精,用未得全,遂偏執而生誤。


自中西醫並行而後,互相冰炭,各樹門庭,偏執新舊,大非病人之福。然主見不定,中西雜投,亦非病人之福。是在病家先定主張,如病之屬於有形,而病人元氣尚充足者,自以西醫為宜。而病關氣化溫濕,屬於無形者,以保元氣為主,自以中醫為妥。若中西醫力所不及者,則急病宜針灸,長病宜按摩。若針灸按摩力所不及者,則以密咒治之,必可救之於萬一。倘能善用之,則先西後中,或先針灸而後按摩。是在醫家打破習氣,慈悲為心,勿執我是,此即病人之福也。


處於現在環境之下,人有安得而不病,病又安得而不死。但人一面怕死,一面卻加工造病,更可憐到死還不曾明白我究竟何因而病,何病而死。


身病有多種,一遺傳病,二已成病,此屬於果地。非可逃免者也。三未來病,又分甲傳染,乙因病轉病,丙新造病,此屬於因地,可免而不肯免者也,佛所謂四大不調之病是也。四夙世業報病,五魔鬼乘便病,此二種可以解除之,但世人執為迷信而不信也。又心病如憤怒憂怖瘋狂,以及自殺等等,均稱為病,此最重要,極易喪失,世人反忽之何也。世人諸病,不論男女,在中年人中,每百人內,幾乎有八九十人得肝胃病。四五十人得心臟病或血壓太高病,八九人得怔忡顛狂病。在老年人中,過五十者,多半心臟或半身不遂病。在青年人中,每百人中,有六七人得肝腎病虛弱病。在幼童中,則每百人中,有七八十人得胃病,富厚之家,尤難逃免。中年已弱,未老先衰,若單靠醫生或一個運動法門,謂可強身保種,思想又末免太簡單耳。


幼童之胃病,係不明事理之父母與保姆所養成,父母終日出門遊戲,一切不管。保姆又無知識,饑飽寒暖,絕不關心。有錢之家,小吃零食,冷熱生熟,已傷其脾,任性驕慣,又害其肝,故無有不蟲不病以致於死,即不死而蟲病胃病已成,潛伏根內。倘遇痧痘等症時,必中虛不可抵抗。富厚之家,子女尤為危險,青年子弟,或受父母先天之不足,身體已極薄弱,種種環境,又復不良。如同學中貧富不均,引其惱怨,男女少艾思慕,引其顛倒。社會不良,國衰民弱,引其憤恨。惡友之利誘威迫,引其貪得與恐怖。畢業後無生計可謀,引其憂思。若在學校,則功課煩雜,精力已感不足,神思顛倒,更逼其運動尚武,是引其癆傷。故用功者每易致病,我家青年子,已有多人病死矣。十年前著有自性長壽法一論,正為此也。


中年人生活艱難,憂思傷脾,憤怒傷肝,鬱悶傷胄,驚恐傷膽,勞累傷筋腎。諸病匯集,遂病心臟。肝屬木,木剋土則胃不和,運化不靈,是以夜不安。腎屬水,水涸則火旺,心屬火,所以心臟過度衰弱,凡人生一切營養精液,統歸於心臟,由心臟分派各部。脾胃若病,則收入頓少,心臟不足,各部同此衰弱。火愈旺,血液消耗益多,心臟衰弱至極,則突然虛脫。中風腦沖血,皆由心臟衰弱,血氣停頓所致,勢若土崩,不可挽救。故人身,只有晴天可以修理,萬無大雨滲漏時再修之理。人何不略分一二分之勞,移作養身修性之用,以延此一命哉。汝莫謂現在精神好,年少年盛,有恃無恐,一經大風浪,即不夠用。人命若有常者,死期當可核定,世間應無少年夭折矣。況近代青年,十有九病,根本即靠不住,至可慮耳。致病原因,約有多種,茲別之如下﹕






    1. 心神不安,為第一線因。(如自殺或惱怒卒中氣閉者屬之。)
    2. 起居不常。(奔馳露宿等屬之。)
    3. 飲食不節。(鴉片白麵或誤食不潔等亦屬之。)
    4. 勞動過度。(學生在運動後,更犯手淫,必病必死,又長途奔馳勞者屬之。)
    5. 風邪所感。
    6. 小心太過。(驕奢習染不慣等病屬之。)
    7. 忽受驚恐刺激。(先世冤報等屬之。)
    8. 鬼神乘便。(顛狂等屬之。)
    9. 坐禪失調。(又道家死守竅門,或絕不起念之打坐法屬之,久久皆可致病而顛狂也。)
    10. 車馬飛機流彈等意外傷害。




致死之原因,亦有多種,茲別之如下﹕







    1. 信醫太過。誤於醫藥。(麻醉過度而死者屬之。)
    2. 病後失調而復病。(有食復勞氣復房復及風邪復等,手淫及房復者必死。)  
    3. 防病太過。(凡本來不病,預先割治,體弱不任而死者屬之。)  
    4. 夙世冤業。(不可逃免。)  
    5. 醫藥亂投。(有錢與性急之誤。)  
    6. 不識病症,延誤時日,不及救治。  
    7. 無力醫治,或無此藥。  
    8. 病人任性燥急,不能制伏忍耐。  
    9. 不懂自治法門,並不信醫外治法而自誤。  
    10. 因罪而死,或自殺,及被殺害。




總之病無致死之理,凡輕病轉重,重病致死者,又有原因多種,茲別之如下﹕   







    1. 心神不安而病人燥急。
    2. 有錢人醫藥亂投。
    3. 病後失調復病。
    4. 藥不見效,不知更改治法。
    5. 無力醫治,或無此藥。
    6. 有夙冤而不知解釋。
    7. 不懂醫外治法。




居今之世,富人犯一二條者居多,窮人犯四五條者居多,青年則犯一三六諸條者居多。有一於此,已屬不救,況多乎哉。至第七條則知者甚少,無怪其然也。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現在之衛生,實是衛身。但求衣食住滿足,僅知身上安適,不知心上自在。生指生命而言,生命之權,操之於心,人之生命,為精氣神之流轉。衣食住,僅補助肉體,加以保衛,不能主精氣神也。惟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健復者,恢復至精足神旺之地位也。藥者,可以助精氣神之力,以抵抗病也。然而藥有流弊,過量或不及,或轉他病,不可不慎,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風寒陰陽暑濕,在在皆可使人致病,萬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虛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衛力,如衣食住等等;貧人有抵抗力,如氣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傷胃傷齒﹕貧人多餓,所食不雜,故無腸病。富人多逸,故多氣惱;貧人多勞,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盡則窮;窮人能勤儉,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衛力富,則精氣神之抵抗力弱。保衛力弱,則抵抗力強。保衛力不能自由攜帶,每受強奪,抵抗力則處處可以方便自在。保衛力只是舒適,足以喪志敗家,亡國滅種;抵抗力可以耐勞忍苦,負擔大任,得失不可以道理計算。逸豫可以亡身,願富有之家,慎勿毒害其子弟也。    


金剛壽乃人人所喜,處處是力求與自己過不去,抑又何也。我今以金剛壽法,告授同仁,有三要二訣。云何三要,一要未病前勤於防,使其勿病﹕二要已病後心有主宰,勿亂醫藥;三要病癒後耐心調養,勿使復病。云何二訣,一曰注意病內之病,二曰留心醫外之醫。


未病前之防衛,此救於因地,為最重要者也:







    1. 第一勿動肝鬱憂思,第二勿縱貪欲,第三勿多疑,第四勿起居不時,飲食無節,或食非時之品,第五宜寬量,多習布施,可造未來福壽。
    2. 謹於寒暖,勤於易衣,勿自恃力壯,懶於調伏。
    3. 每日至少定心二十分鐘,一心不染,靜坐觀空,或密咒養氣,必可延年。
    4. 用手運法,及自己按摩。(此法必面授。)
    5. 勿使過飽即睡,睡前勿食水果,勿食葷厚之物。
    6. 勿惱怨憂思,睡時勿思索等等。
    7. 勿殺生,免種惡因,並可滅夙業冤害諸債。
    8. 勿懶,亦勿運動過勞。




已病之主宰,此救於果地者也:







    1. 不許自認為病人,不許怕死,要忘卻其病,若無事人者。定心勿恐怖,則邪不入臟,宜放下一切事務。
    2. 切忌性急,勿亂醫藥,切不可一日請兩醫三醫,中西雜投,必死之道。
    3. 見機宜速,凡藥三劑而病不減者,當改方針。
    4. 少食,尤忌葷腥,能餓則更妙。
    5. 不可全賴醫生,但用手運自按法,必可減病速癒。
    6. 持咒、養心、戒殺,可以延年。




病癒後之調養,乃因果同時並重者也:







    1. 戒勞,尤戒房勞,並戒多食與氣惱。
    2. 宜食清淡,少吃多頓。戒殺,忌大葷為最妙。
    3. 每早聽音樂十分鐘。
    4. 宜放下一切雜緣,專心持咒養心。
    5. 大病初癒,切忌理髮洗足沐浴等。
    6. 不可常藥,如服長方,中間可停止一二日,以防傷胃等病。
    7. 切忌性急,如病後應養十日者,當預定二十日。則不十日已癒矣,以心定也。否則十日必不癒,以心亂也,關係之巨如此。
    8. 不可不小心,不可過小心,在自己之支配。




注意病內之病云何:


凡病之現於外者,果病也,根不在此。如頭痛,其根病在肝,肝病又在氣惱,氣惱亦病也。氣惱病根,又在心量偏執,不能放寬觀空,求其因而治之,所謂病內之病也。


留心醫外之醫云何:


凡病人無不求醫,不知昏迷不省人事者,只可賴醫。但自有主事者,醫外亦可自醫。自行手運按摩,及持咒靜坐等法,此即醫外之醫。有此二訣,必得除病,必得其壽,又如怪病必有夙業冤害等等,移另行解之,亦醫病之法。至於符籙等,切不可認為迷信,以確可治病。余已治癒多人,人不自信又奈何。    


總之身病無不起於風邪侵入,情欲內傷,乘虛而入,居十分之七八,起於夙冤者究少,不過十之一二耳。凡人血肉之身,由夙世造因,情愛所染,借父母為緣,分其精氣神以生者,此為報身,又名色身,終屬朽滅。前所云保衛諸法,僅能維持此肉身現狀,使比較駐世畏久,遂名曰壽。至人之性靈識心,名曰法身,一切法之所自出。此靈虛之體,以不可見而非無,故名真空。以雖空而妙用恆沙,故曰妙有。是物為精氣神之主,為六根與六塵相接而起念之工具,故名曰心王。凡情欲諸病,亦由彼而起。例加氣惱,不可憑空而起,先由根塵相對,識其是非,遂名謂心。由是非而起種種比量分別,定遂順逆,愛定喜怒,因喜怒震蕩而及臟腑。不勝其惱亂者,即傷氣耗血,眠食俱減,心更恐怖惱怨,身尤軟弱虛損,外邪乘入,益不能支,此病死之由,所謂心病死也。故求長壽無病,常強肉身;欲強肉身,當調伏精氣神;欲調精氣神,當拒絕擾亂之賊;欲杜此賊,當先攝心;欲求攝心,當化貪瞋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學心戒。但空口言戒,無益於事。心求開慧,方不為所愚;欲求開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學靜坐﹕然非呆坐死守,可得究竟,故必依止於師,求授密法。密法妙用,大之可以明心見性,開大智慧成佛。小之可以得定強身,減除煩惱夙業,此又金剛壽根本中之根本,亦即本會救世傳法之前方便。故本會引度初學,傳授諸法,皆無定法。第一考察其身,先除病苦。第二考察根器,再會以法,或密或禪或淨,因人而施。第三時時考問修持意境,免入歧途,身心所得之利益,不可勝數。倘能老實修持,不存我見,必得各種證明。各種利益受用,不可盡說,不明其義者,或生疑怖,譏為狂妄。然非實修人不知,此乃身心並壽之法,自問可以壽世而不誤者。我言若妄,愿入阿鼻,惟所說太簡,未盡萬一,在人自己領悟,法則非傳不可。總之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再配上衣食住,福更無量。敬祝世間一切求進步者,愿其證得金剛壽,為一切之保障,我壽人壽,一切眾生皆壽。若求不壽者,則我殺人殺,一切眾生互殺,殺之因在貪瞋痴。一人如是,社會如是,國際亦如是,世界恐怖乃如是。禍福無門,准人自造,不信我言,則一任顛倒橫流,俟種種恐怖到來可耳。   


一切修身修心法門,只有兩字訣,曰回頭,只要一回頭,病者頓癒,迷者頓覺,此真無量壽者,說金剛壽見。


 



養身要訣...王驤陸上師

養身要訣

人壽至百歲並非難事,惟保持此身之為難,能保持則少病,自然長壽。而保持之法,實在平時,如保持室內清潔,必日日勤於打掃,器具亦必日日洗滌,而物自經久。此身亦物也。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斷水,或可以一日斷水,不可一刻斷空氣。所以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百病無不先由氣滯,氣鬱於內,肝先受傷。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訣。而化除要訣有二:第一尋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則一切自化。心何以難化,則因看事太真,我見太重,器量太小,疑忌太固,所以養身須有學問道德,對一般人難以求全責備,只勉其退讓克己,少惱自少病,此根本法也;第二助其化除,幫助血氣之流通,藥石之外,施以小術,即今所言推拿之法,一無費用,二省時間,三無流弊,四有實效,五勿他求,六為預防。但行之非難,須有先決條件如下:


第一恆心,不可一日間斷,行過百日,停止反覺不適,當如每日吃飯一樣。


第二求功不可速,性急即可助火,火以助氣,反而不美。


第三不可貪多,貪則無恆而性急,勞而無功。以此法乃經常性,況百病由貪而起,不可再貪以重增病苦也。


養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其餘起居、服裝等皆是輔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納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為第二。而飲食無節,飢飽過度者,腸胃必受傷,而營養日減。睡以安神為主,神以心安為主,應配合年齡,壯年至多七小時至八小時,多睡則智昏頭暈眼紅脹,四肢疲軟,童年必睡足八小時,或過九小時勿礙,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時已足。應注意者﹕






(一)夜勿過十點半,老年人以八點為正,勿過九點。
(二)枕上切忌思索計算未來事。
(三)勿以安眠藥片助睡。



養生之道....王驤陸上師

養生之道

凡使身體失去健康的總原因,在終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凡人精力有限,應適當支配,實行三八制,八小時睡眠,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能如是正常,斷無多病之理。今因身體或經濟關係,於八小時工作時,不感興趣,或工作緊張,這八小時吃力,過於十二小時,所以心難維持,日多思慮,夜夢多驚,失眠開始,胃納不良,便秘肝旺,肺氣不宣,於是諸病引起,正氣日耗。所以要恢復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這是氣功療養法的本意。


血氣本來可以自然流通,卻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當排除其阻礙物,使得天然發展。而那阻礙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顛倒作祟,所以要靜坐法,先放下了身,暫停動作一小時。坐的姿勢另條說明。坐穩了,再調氣,使呼吸平勻,再次調心,這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要調心,先須要識心,認識心是什麼。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則妄念自息。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對於色,耳對於聲等等,遂啟發下一個影子,把那影子轉輾分別,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識心,即是妄心。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間一切人事進化,靠它建立;壞的方面,一切煩惱顛倒,損人不利己的種種惡事,也由它造作。所以人在世上,總以自覺為第一。真覺悟的人,決不貪瞋顛倒,妄作妄為,也不消極斷滅,做個冷血動物,視社會事業與我無關,歸根害了自己。


又那妄心對於身體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調和血氣,益壽延年;壞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風,火克金,肺即受傷。所以心過勞的人,心虛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於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部相互關聯,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


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充補,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關於心的道理,各有其說,儒家說正心,道家說清心,宋儒要把心放在腔子裡。管子內守於靜,外守於敬。孟子所謂「收其放心」,且問如何收法?若云以心收心,心既放去矣,又叫誰去收回?若未放去,就在眼前,又何必多此一舉?又心既收回了,試問又放在何處為妥?又心不似物,可以來去,只是個隱顯問題,究其實,不過是個幻化的影子。但放心、收心、制心、攝心等法,都是幻心,幻上加幻,越幻越多,不是究竟。


要識心的真相,須明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譬如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不必定分水波為二,亦不可執之為一。但愚人定分為二,智者知之為一,而究竟非一非二。又言非一非二者,仍是幻心作用,非真心也。


茲假定心未動時為真心,要了了分明,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已動了,六識分別紛擾,立許多知見,是為識心,是妄心也。


因此,一、集起者為心,言眼與色相集而幻影起也。


二、攀緣為心,言色本不來誘我,是我自己去攀緣而成識心也。朱子云:「不為外物所誘。」似歸咎於外物來誘,非通論也。


三、懸想為心,以過去習氣,轉輾幻想,入於非非,而多巧見也。


四、取捨為心,由個別而立,法見情見,正見邪見,乃至善見惡見,彼執取有個道理在,便是妄心,即欲捨去那妄心之心,也是妄心。總之有所求,即是妄,而無所求,也還是妄,以皆波也。然則如何而可?


以上所說,還是個理,不得不明。若要實做到息心功夫,只要在空檔處參究。以人既有心,不能無念,念只可止,不能滅,前念過去了,後念未來時,有個了了分明。寂然無念的,便是那空檔處,正那個時侯,非但息妄,並亦無妄可息,無心可心,亦無空檔可取。不要管他時間長短,只要綿綿密密地,常常凜覺到這樣,不是無知如木石,也不是紛亂若猿猴。於靜坐時,雜念忽起忽落,我只不理它,一不理,即同時止息,又到那空檔時,任他一萬次起滅,我只如是。亦莫作何種道理,去計較是非。 每日坐一小時勿間斷,坐得安定,不要歡喜,坐得心亂,也莫煩惱,久之空力自強,功效自見。


壹、起居


(一) 睡眠宜早,勿過十時,凡交十一時,為陽生時,屬腎,此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二) 睡時宜一切不思,鼻息調勻,自己靜聽其氣,由粗而細,由細而微細而息。視此身如無物,或如糖入於水,化為烏有,自然睡著。


(三) 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時再睡。


(四) 如在午時,即上午十一點至一點,為陰生之時,屬心,此時如不能睡,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凡有心臟病者切宜注意,每日於此二時注意,則元氣日強,無心跳腹泄或小便頻速之病。


(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遲。居北方宜防寒氣,如在粵桂等省,早起防山嵐瘴氣中病。食後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鬱怒,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貳、靜坐


靜坐的方法甚多,有儒家、道家、佛家諸門,又有密宗、禪宗之分,今取簡易穩妥靜坐法,打一根基。


(一) 兼可治病,但不必因病而坐,即不病亦應靜坐,用以防病、治病、養病,三法兼全,一生受用不盡也。靜坐法於有工作人較難,因無時間也,然每日四十分鐘當可抽出。在表面似乎不急,而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二) 健康、壽命、德性,並關係後代子嗣的品德健康,也事關改良種族,社會福利,豈不偉大。現在大家忙於生產,看重物質,不知這個肉體,正是物,首先要維持它。人生以健康為第一,應當特別注意。


現在流行氣功療養法,我於此道,素無經驗,蓋各有長處,並非全無效果,只是運氣作功夫,有些人貪求速效者,未免走錯路。雖不可歸咎於法,要非可以普傳而慎始之難也。應先說病,病有兩種醫法:一是外力,如醫藥、針炙、按摩等是;二是自力。即靜坐法是。外力宜於急症,自力宜於長病。凡藥石所不治者,惟有靜坐法,功穩而妥。若兩法兼施,則更妙矣。


 


淨宗學人如何看待禪宗祖師開示法語

有些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覺得看到禪宗祖師開示不知要如何從中得利益,


現在在此說說:禪宗參話頭或其餘用功方便,都是於時時處處不間斷,


淨宗學人就學其"用功不間斷"就很受用了,再加上"道心"這兩字就更棒了,


再補上~除佛外餘念皆妄~就圓滿了。


徹悟禪師念佛伽陀教義百偈

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該八教。一句彌陀,意旨如何,知音者少,木耳偏多。


一句彌陀,大意分明,蛇生弓影,藥出金瓶。一句彌陀,名異方便,普攝群機,旁通一線。


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一句彌陀,臨終佛現,四辯親宣,六方共讚。


一句彌陀,成佛標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句彌陀,證三不退,祇此一生,便補佛位。


一句彌陀,滿十大願,豈得普賢,錯教了辦。一句彌陀,白牛駕勁,其疾如風,行步平正。


一句彌陀,如來藏心,水外無痕,器原是金。一句彌陀,妙真如性,春在華枝,像含古鏡。


一句彌陀,清淨實相,絕議絕思,難名難狀。一句彌陀,圓融法界,覿體全真,交羅無礙。


一句彌陀,大圓智鏡,身土影含,重重掩映。一句彌陀,空如來藏,萬法未形,一真絕相。


一句彌陀,圓滿菩提,天更無上,雲不與齊。一句彌陀,大般涅槃,一輪明月,萬里空寒。


一句彌陀,開般若門,十虛萬法,一口平吞。一句彌陀,華屋門開,從者裏入,快隨我來。


一句彌陀,入王三昧,似地均擎,如天普蓋。一句彌陀,得大總持,轉一切物,使十二時。


一句彌陀,性本自空,星皆拱北,水盡朝東。一句彌陀,法界緣起,淨業正因,菩提種子。


一句彌陀,如鏡照鏡,宛轉互含,重疊交映。一句彌陀,似空合空,了無痕縫,卻有西東。


一句彌陀,一大藏經,縱橫文彩,絕待幽靈。一句彌陀,一大藏律,瞥爾淨心,戒波羅蜜。


一句彌陀,一大藏論,當念心開,慧光如噴。一句彌陀,一藏秘密,發本神通,具大威力。


一句彌陀,渾全大藏,戒定慧光,流出無量。一句彌陀,繩本是麻,奈何不會,翻疑作蛇。


一句彌陀,罕聞罕睹,影現鏡林,響宣天鼓。一句彌陀,無可譬喻,古鏡當臺,水銀墮地。


一句彌陀,老婆心苦,運萬斛舟,發千鈞弩。一句彌陀,明明是有,四辯八音,婆心苦口。


一句彌陀,的的是無,鎔他萬象,入我烘鑪。一句彌陀,亦無亦有,夢裏山川,鏡中華柳。


一句彌陀,非有非無,捺著便轉,水上壺蘆。一句彌陀,第一義諦,尚超百非,豈落四句。


一句彌陀,妙圓三諦,最清涼池,大猛火聚。一句彌陀,得大自在,轉變聖凡,融通世界。


一句彌陀,有功者賞,王膳盈前,髻珠在掌。一句彌陀,里仁為美,居卜來歸,枯樁非鬼。


一句彌陀,非難非易,九品蓮華,一生心力。一句彌陀,就路還家,可惜癡人,棄金擔麻。


一句彌陀,橫出娑婆,汝信不及,吾莫如何。一句彌陀,歸元捷徑,緊要資糧,唯信願行。


一句彌陀,要在信深,蓮芽九品,抽自此心。一句彌陀,要在願切,寸心欲焚,雙目流血。


一句彌陀,要在行專,單提一念,斬斷萬緣。一句彌陀,誓成片斷,拌此一生,作箇閒漢。


一句彌陀,只恁麼心,百八輪珠,線斷重換。一句彌陀,不急不緩,心口一如,歷歷而轉。


一句彌陀,愈多愈好,如人學射,久習則巧。一句彌陀,攝心密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句彌陀,譬猶掘井,就下近泥,價廉工省。一句彌陀,類如鑽火,木煖煙生,暫停不可。


一句彌陀,全身頂戴,人命無常,光陰不再。一句彌陀,如救頭然,盡十分力,期上品蓮。


一句彌陀,妙圓止觀,寂寂惺惺,無雜無間。一句彌陀,險路砥平,直抵寶所,不住化城。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一句彌陀,頓入此門,金翹擘海,直取龍吞。


一句彌陀,塵緣自斷,獅子遊行,驚散野干。一句彌陀,驀直念過,一踏到底,香象渡河。


一句彌陀,無相心佛,國土莊嚴,更非他物。一句彌陀,無為大法,日用單提,劍離寶匣。


一句彌陀,無漏真僧,雪山藥樹,險道明燈。一句彌陀,滿檀那度,裂破慳囊,掀翻寶聚。


一句彌陀,滿尸羅度,都攝六根,圓淨三聚。一句彌陀,滿羼提度,二我相空,無生忍悟。


一句彌陀,滿毘梨度,不染纖塵,直踏玄路。一句彌陀,滿禪那度,現諸威儀,藏甚枯樹。


一句彌陀,滿般若度,境寂心空,雲開月露。一句彌陀,想寂思專,未離忍土,已坐寶蓮。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唯心之妙,法爾如然。一句彌陀,一朵寶蓮,凡情不信,亦宜其然。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決定不信,真箇可憐。一句彌陀,一朵寶蓮,直饒不信,已染識田。


一句彌陀,宏通散惰,入大悲室,坐法空座。一句彌陀,無盡寶藏,八字打開,普同供養。


一句彌陀,斷諸煩惱,全佛全心,一了百了。一句彌陀,滅除定業,赫日輕霜,烘鑪片雪。


一句彌陀,能空苦報,世界根身,即粗而妙。一句彌陀,圓轉三障,即惑業苦,成秘密藏。


一句彌陀,解難解冤,慈光共仰,法喜均沾。一句彌陀,報未報恩,裂纏綿網,入解脫門。


一句彌陀,空諸惡趣,萬德洪名,那容思議。一句彌陀,機逗人天,參差三輩,掩映九蓮。


一句彌陀,化兼小聖,回狹劣心,向無上乘。一句彌陀,超然無礙,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一句彌陀,微妙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句彌陀,列祖奉行,馬鳴造論,龍樹往生。


一句彌陀,因緣時節,異香常聞,蓮社創結。一句彌陀,利大象龍,永明禪伯,智者教宗。


一句彌陀,感應非輕,少康化佛,善導光明。一句彌陀,有教無類,雄俊入冥,惟恭滅罪。


一句彌陀,是無上禪,一生事辦,曠劫功圓。一句彌陀,理非易會,百偈俄成,三尊加被。


什麼叫不著文字相?

今聽一初學者說"不著文字相",旁人聽著似乎有理,其實真是無知胡言,為何?以禪宗來說,因為既不是上上根禪宗根器,就應依達摩祖師所說"藉教悟宗"說到這個"宗"字,又扯到另一個笑話,近來多有人自命某某宗,所謂"宗",是契入自性真如佛性的一種下手處(入門),要稱宗也要看看所使用的方法是否能令眾生明見心性,證自本佛~
胡亂稱宗是要笑死人了!(暫停)
初學連文字學人都談不上,更別說從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契入實相般!
平日既不老實念佛,也不聽經聞法,一開始學就說不著文字相,真想問她"哪來的文字相",報紙還是雜誌啊?
奉勸初學,別鸚鵡學舌,老實讀經聽經念佛(或修密參禪...),不然此生會白學一場喔~~阿彌陀佛
悟顯法師開示過:不著文字相,不是不看文字,是要從文字會得其意趣,所謂言外之意!祖師大德是萬緣放下最後連文字也放下,放下不是不看,是要契入境界,那叫大家萬緣放下,那還要不要吃飯睡覺啊要不要工作?是心不染不執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