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皇帝與和尚 (1)石勒、石虎 師事佛圖澄大師

(1)石勒、石虎師事佛圖澄大師

佛圖澄大師,西域人,晉懷帝永嘉四年,來到中國洛陽,他本想在洛陽建寺、弘法,不巧,正遭逢劉曜作亂,京都洛陽非常紊亂,不得已,只有潛隱山林,以待局勢安定。

     那時候,西晉已滅亡,東晉剛剛建國,石勒自封「後趙王」,殘暴成性,以殺戮為能,出家沙門被他看到也不能倖免,佛圖澄大師悲憫無辜眾生及沙門受戮,便杖策來到石勒大將郭黑略的軍門,「郭」信奉佛教,見澄法師,即歡喜作禮,迎至營帳供養,並請澄師到他府中去住,澄法師為「郭」授五戒,並為「郭」屢次獻謀,因此,每次出戰皆獲勝利。石勒疑之,因問郭黑略,「郭」以實告,石勒聞聽非常高興,下令召請佛圖澄大師入見。

略施法術,石勒見信:

石勒見佛圖澄大師來,問道:「佛法有什麼靈驗?」澄法師知道石勒是一個粗魯的人,知識未開,不達深理,只有用法術來導,使其相信。因此就說:「佛道雖深邃,但也可以用眼前的事物作證驗。」澄法師隨手取了一個食器,將器中注滿清水然後對著它密咒一會兒,食器中竟生出一支青蓮花來,光色鮮豔耀目,石勒見了大感驚異的說:「真奇怪啊!」從此崇信佛圖澄大師,留於軍中參決大事。

諫勸暴君,救度生靈

石勒是一個以殺人為榮事的暴君,但由於佛圖澄大師之勸阻,許多無辜生命得免於難,而石勒之所以信仰佛圖澄大師,實由於佛圖澄大師有許多的不可思議之處。

有一次,佛圖澄大師對郭黑略說:「今晚敵人劫營!」「郭」稟知石勒。入夜,果如其言,因有準備,不但未遭敵人暗算,反而大敗敵軍。

石勒欲試澄法師,傳令軍將披掛甲胃,手執戈矛待命。於是派人告訴澄法師說:「大將軍準備出戰。」那知來人到了澄法師處,尚未開口,澄法師就說:「平安無寇,不勞試告!」來人回告石勒,石勒對澄法師非常尊崇。

一天,石勒的殺性又起,並以沙門為對象,佛圖澄大師知之,走避郭黑略府中,告訴郭家人說:「如有石勒派人來找,就說不在。」須臾,果然有人來尋覓佛圖澄大師,郭府人等都說不知,沒有看到法師何往。使者回報,石勒這時凶性已斂,自悔的說:「罪過!罪過!我不該生起惡念想害聖人,聖人捨我而去矣!」

石勒很是後悔,一夜不得安眠,思欲見佛圖澄大師之面,澄法師知石勒已經自悔,次日一早即出現軍帳,石勒見了又驚又喜,問昨夜何往?澄法師道:「公有怒心,故昨權避,今已自悔,是以入見。」石勒大笑,向法師賠罪以後不敢再犯。

祈禳水源,解襄水荒

襄城泉水枯竭,全城水荒,石勒問佛圖澄大師:「何以致水?」澄法師道:「龍能興致。」石勒,字世龍。以為澄法師戲笑自己,乃說:「本龍不能致水,故相問耳。」佛圖澄大師道:「非戲言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今往敕語,必可得水。」於是澄法師與弟子法首等到了泉源上,出水處久已乾涸,從人都說沒有辦法了,但澄法師那燃燒安息香念密咒三天后,水潺然而流。士庶道俗圍觀,歡聲雷動,襄城水荒就此解除。



察往知來 事映手掌

鮮卑族段波率眾圍攻石勒,石勒懼而問計於澄法師,澄法師說:「明早餐時,當擒段波。」石勒登城去看,見波軍蓋地而來,不禁大驚失色,派人再問澄法師,澄法師說:「已獲波矣!」這時城北伏兵奇擊而獲段波,石勒欲斬之。澄法師勸安撫而釋之,石勒依從。
劉曜篡位,派劉岳攻打石勒,石勒遣石虎拒敵,兩軍大戰於洛西。澄法師自官寺到中寺,剛進寺門就歎惋著說:「劉岳可憫!」弟子法祚問:「何事?」師說:「昨日亥時,劉岳已被我軍捉住了。」
劉曜得悉劉岳已經戰敗被擒,親率大兵來攻洛陽,這是一場生死的決鬥,石勒出城迎戰,問於澄法師,師曰:「軍出即捉曜也。」
果如其言,一戰而劉曜被擒。

佛圖澄大師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神,他用麻油和胭脂塗掌,便能於掌上映現千里內外之事物。當石勒出戰劉曜時,他便與石勒子石弘守城,劉曜被擒,他首先傳捷:「戰事已經平定。」

扁鵲再世,起死回生

石虎有子名斌,石勒甚喜愛,一日忽然暴斃。石勒說:「吾聞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惜今無此等人,和尚乃國之神師,有救治方法否?」澄法師以楊枝淨水治之,石斌還復如故,石勒感戴得五體投地,因令諸子都皈依師,並常到寺中禮佛,為兒祈願。
建平四年,一日天靜無風,而塔上的鈴聲忽鳴。澄法師對眾說:「國有大喪矣!七月,石勒死。」

一代宗師,榮顯已極
 
石虎敬重佛圖澄大師過於石勒,登位後下令道:「和尚乃國之大寶,榮爵不加,高祿不受,從此以後,應衣綾錦,乘雕輦,常侍以下,都有抬輿之分,太子諸公等要扶持和尚上下。和尚入朝,朝侍要唱「大和尚至!」餘人聞聲都要起立恭敬,以彰其德。又敕司空李農,旦夕親問起居安適,澄法師享受殊榮,在出家人中,可謂極矣。

凡夫俗子,欲害聖者

石邃太子圖謀篡位,不懼別人,就怕佛圖澄大師有神通,先知其意念。因此,他與心腹計議,先殺害澄法師。
每月初一十五,澄法師依例要上朝覲見石虎的。這天,澄法師進朝時,先對弟子僧慧說:「有人欲謀害我,當我經過太子住處時,太子如留我談話,你就進去托言有要緊的事……。」
澄法師入朝,經過石邃住處,石邃就延請澄師入內談話,剛坐下僧慧師即來報說:「君上有緊要事情議論……。」澄法師站起就匆匆辭了,使石邃的陰謀來不及施展。
太子欲篡位,澄法師在石虎面前難言又難忍,只有以隱語示意,但石虎不懂,不久,事件發生,石虎才知澄法師示意。

密咒解厄,石虎遭斥

郭黑略於長安中羌人伏兵,情勢甚厄。澄法師於寺忽覺,令弟子法常等齊持咒,念了一會兒說:「若從東南,可脫圍困。」說完又念,不久又說:「脫矣。」經過一個月後,郭黑略回來說:「那次墜入羌圍,有一帳下小校,拉馬與我向東南突圍而出,及出不知小校何人?甚慨念不已。」

一日,石虎連接三方告急,情勢危急,石虎忽生瞋心說:「我奉佛供僧,而今更增外寇,佛僧不佑耶?」澄法師知之,正言告石虎道:「大王過去世為鉅賈,一次到廁賓寺供僧,與會六十羅漢,吾乃其一,當時有得道人言:「此齋主命終當受雉身,雉終當王晉地。今汝為王,已應佛法所言,戰場軍寇,國之常事,何得怨謗三寶,而興瞋念?」石虎聆師一頓訓斥,感悔不已,跪地向澄師謝過。

祈雨澤民,異香驅盜

有一年,天氣大旱,從元月至六月,滴雨未降,鄉民到各均祠廟跪拜祈雨,仍是無雨。石虎請師祈雨,當時就見白龍二條降於祠所,時大雨頃盆而降,方圓千里內,農作豐收,蠻貊之民,先不識佛法,及聞澄法師之名,都遙而拜,此可謂德被萬民,不言之化也。

澄法師派弟子到西域買香,走未數日,澄法師於掌中見他路上遇盜,生命危險,急燒香誦咒往護。及買香弟子,回來報告澄法師說:「某月日,路遇盜匪,庶為難免劫運,我忽聞香氣自國而來,賊匪也無故驚叫說:『快逃!快逃!官兵到了!』因此得脫。」

飲料救火,香味撲鼻

一日,澄法師與石虎坐談,忽然驚叫道:「變!變!幽州大火災!」急忙取水灑之,久而笑說:「已得救矣!」石虎派人去查,回來報云:「那天火從西門起,忽自西南飄來黑雲,一陣驟雨將火撲滅。但是,雨後聞有濃香飲料氣味。」


太子交爭,二俱被難

建武十四年七月,石宣、石韜鬩牆,勢不兩立。石宣到寺與澄法師同坐,一鈴忽鳴,師問石宣:「汝解鈴鳴之意嗎?」石宣說不知。師說:「胡子落度!」石宣色問是何意?師道:「老胡為道,不能山居無言,重茵美服,豈不是要落度嗎?」

石韜後到,師目視韜良久,韜懼而問,師說:「怪汝血臭,故相視耳!」韜不會意。
八月,石虎與杜後來詢澄法師,師說:「脅下有賊,十日內,此殿以東,當有流血事件,慎勿東行。」石虎與後疑慮,但不知禍自何來。後二日,石宣果派人害石韜於寺,欲再等石虎來視再行篡,但石虎因澄法師先有誡言,隨時留意,得免於難。

事後,石宣被捕,師諫石虎道:「既是陛下之子,何為重禍耶?君尚有六十紀年,如必誅之,宣為彗星下掃鄞宮也。」但石虎未從,燒死石宣,收其官屬三百餘人殺之。澄法師悲歎不已!

妖孽出現,石趙末葉

一日,澄法師見一妖馬直入宮門,但見其馳向東北,時便不見了。澄法師歎道:「災星至矣!」
到了十一月,石虎大宴群臣於太武殿,澄法師吟曰:「殿乎!殿乎!棘子面林,將壞人衣。」石虎令人發掘殿下石看,果有棘草蔓生。

澄法師回寺,面對著佛像自言自語道:「使人悵惘,不得莊嚴。」又說:「三年得乎?」自答云:「不得。」又問:「一年?百日?一月得乎?」自己又答:「不得。」回到房中,對弟子法祚說:「戊申禍亂漸至,已酉石氏當滅,我於未亂之前,先行化去。」又遣人與石虎辭行說:「物理必遷,身命無常,貧道焰幻之軀,化期已至,茲逆以仰聞。」

石虎見此突然而來之事,茫然的說:「不聞和尚有疾,為何忽言作別?」急忙來寺見師,慰問挽留。澄法師說:「頭出頭沒,道之常也,緣分已定,非人能延。」藉此開示石虎一番,石虎號慟悲泣,如喪考妣,眼見澄法師安坐而逝。時晉穆帝永和四年,春秋一百一十七歲。

聖人化世,奇跡甚多

後來,有沙門從雍州來,看見澄法師入關,就將此事告知石虎,石虎疑道:「我親見和尚坐去,急麼還有人看到他呢?」於是命人發塚開棺視之,棺中只有一塊石頭,什麼也沒有了,石虎看了很難過,歎道:「石吾姓也,和尚埋我而去豈能久乎?」不久,石虎去世,冉閔作亂,殺石虎宗族殆盡。冉閔小字「棘奴」,也就是澄法師所說的「棘子成林」的預言。

澄法師身上左乳旁有一孔洞,能通徹腹內,有時他把腸子拿出來用水洗洗,然後再放進去,然後以布絮塞之。如果夜間要看書,就把棉絮拔去,洞中放光,一室通明。

澄法師身長八尺,妙解契經,並通世論,石勒、石虎皆是殘殺成性的人,以師在其左右故,朝夕勸諫,因而解救無數生靈,兇暴之石氏,也因師之影響,改變其性,受惠的百姓更不計數了。

澄法師出家 109 年,來華度弟子百餘人,門徒有數萬人,由他經手各州郡所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法席之盛可見一般了。















法華經顯應錄(高僧)之四

法華經顯應錄卷下
四明石芝沙門 宗曉 編

洪州達禪師
禪師法達。洪州人也。七歲出家。誦法華經。薙髮受具已。往禮曹溪六祖能禪師 。祖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觀汝心中。必蘊一物也。達曰。念法華經已三千部。 祖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 心號菩薩。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祖又曰。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愚鈍不曉 。祖曰。此經以出世因緣為宗。唯一大事。佛之知見也。汝勿錯解。開示悟入自是佛 之知見。我輩無分。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當知佛之知見。只汝自心。更無 別體。但為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勞他從三昧起。種種勸令寢息。汝但執念為功。何 異犛牛愛尾。達曰。若如所說。不須誦經耶。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聽吾偈曰 。心迷□□□。心悟轉法華。誦久不明己。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念成邪。□無 俱不到。長御白牛車。達既蒙啟迪。歡喜說偈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 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祖曰。汝 今方名念經僧也。達既領受玄旨。自此亦不輟誦持。委見傳燈錄。
牛頭山融禪師
唐續僧傳紀僧法雄。俗韋姓。潤州人也。家世業儒。博通書史。然無經世意。一 日偶閱般若。曉達真空。乃棄儒。竄入茆山。改逢掖而披緇。探賾此道。二十年間專 精匪懈。貞觀中於牛頭石室為四眾百餘人講法華經。是時積雪滿階。忽於凝冰中現華 二朵。狀如芙蓉。粲同金色。凡七日方隱。又宰公蕭元善請講般若。感大地震動。鐘 磬香案竝皆搖颺至於寺外。恬然不知。又劉禹錫作師塔碑曰。師之神功。感旱麓泉涌 。皓雪蓮生。巨蛇摧伏。羣鹿聽法。矧師住牛頭日。□□銜華之□□□四祖信禪師望彼山 有瑞氣。訪之果見□□□多有□□之跡。一言契悟。傳佛大法。自此應緣講經。皆致靈驗 。是知古來禪教互相為用。於今則不然矣。
明州太白禪師
天童山景德禪寺。始西晉時。有學佛者立祠巖上。垂四百載。至唐開元二十年。 高僧法璿按圖記披榛莽得故跡。造精舍於山麓之東。祕書省正字萬齊融首建多寶塔于 西南隅。峭拔數仞。法璿居此。日誦法華。經感天童躡雲升降。捧天食來供。師遇夜 則遶塔行道。人遙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初母夫人夢吉祥天女引行摩利上宮。已而 姙師焉。茲所謂太白禪師也。寺有范的撰記。備述其事(四明圖經)。
湖州蹟禪師
  尼諱道蹟。號總持。不知何許人。得法於菩提達磨。考之傳燈。達磨不契梁帝。
遂往少林面壁九年。一日告眾曰。吾欲西返天竺。汝等盍各言其所得。時道育曰。如



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
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副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
我見處。無有一法。師曰汝得吾骨。慧可禮拜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達磨遂以法
付慧可而起家焉。蹟既未階於得髓。而履踐之志未忘。即遁居湖州卞嶺之頂峯。晝夜
誦法華經。滿十萬部。幾二十年不下山。後歸寂。塔全身於結廬之所。至大同元年塔
內忽有青蓮華一朵。道俗異之。因啟看見。尼肉身不壞。其華從舌根生。又於中獲蓮
經一部。州郡錄實表奏。勑置法華寺。是寺至今大宋改額觀音院。則以法華名山。尼
之塔猶存。淳凞中住持僧淨然重立祖堂以奉香火。題石記云。
湖州天下上座
師本名抱玉。姓唐氏。吳興安吉人。母梅氏。孕恊靈祥。即惡葷穢。既誕。齕歲 即思佛乘。遂於尼總持法華寺出家。願誦蓮經。三月通貫。自此日持七部。年登二十 詣京受戒。時肅宗皇帝夜夢吳僧誦法華經。口出五色光。吳音清亮。洎翌旦陞朝。勅 京城僧能誦法華者二百餘人竝入禁中。帝視之皆非所夢者。其抱玉方入關。關令問其 遠來之意。答云。善誦蓮經。持來受戒也。令奏。帝即降旨召見。帝曰。朕所夢者。 音容宛若。遂勑□□□賜坐誦經。至隨喜功德品。口角放五色光。帝大悅曰。朕夢中所 睹之光即此也。經纔畢。賜七寶湯。令別築香壇專為受戒。賜名大光。封天下上座。 居京三年。專一持誦。又勑千福寺行道。經四七日而梵音徧滿。當通聖聽。別居藍田 精舍。復詔住資聖寺。光以慈親在吳。上表乞歸報恩。勑不允。再嘉首飾。戴法華經 誦念。尋有詔許還。光奏曰。臣歸鄉有三願。就養老母一也。乞度天下僧二也。欲增 造法華寺三也。詔竝許□湖州□官緡□□□□□□詔一道。多寶塔一所。彌勒像□□□□蓮經一 部。□□□□一副。奴一人侍行。既歸。乃依法華寺松徑築菴以居。日持華偈報上大恩 。至永貞改元季冬。往別刺史顏防善曰。余去矣。人世無常。猶如夢幻。還寺恬然坐 逝。感異香飄拂三日不消。葬于菴側。時眾咸謂師即梁朝尼總持後身。至人垂化孰得 而議哉。上見然師所立之碑。若準大宋僧傳。傳則以大光抱玉為兩人。采訪之悞也。 今更摭傳文補遺者。師居藍田日。寺僧先夢天童來降告曰。大光經聲。通于有頂。非 聊爾也。光一日宴坐道場。自見神人從天而下。以手按摩于心。自爾功力彌著。形神 不勞。師偶山行。忽墜龍井。即思多寶佛塔。願持此品十萬徧。恍然奮脫。有若神人 捧出。後詔住資聖寺。寺文德皇后造。忽遭回祿。於瓦礫中得數部經。不損一字。以 事奏聞。降旨重造。光覽其經。倍加精進。次乞歸吳地。既歸。即上烏程。相國李伸 刺于吳興醉。於持□□□□□□□□□□□□覘光公宴坐持經。光起面門□□□□□□□□□□□□衲四 十年不曾洗濯。而戒香鬱然。一日一飯。七十年不犯非時。李相素於空門寡信。而篤 敬於師。親著碑文。題曰墨詔持經大德神異碑銘。



西京大圓禪師
公諱楚金。生于京兆陳氏。母夢諸佛因而懷娠生。實法王之子。七歲厭俗。從本 府龍興寺出家。洎禮藏探經。法華在手。即而誦通。聲韻如流。進具之後。升堂聽講 。寶藏頓收。甞於靜夜敷詠是經。至寶塔品身心泊然。忽睹寶塔在前。釋迦分身徧列 空界。從是不出禪房。聲誦六年。誓建斯塔以答靈應。誠懷一啟。檀信善來。即遂興 葺。築基之所。每夜持課。大眾遽聞天樂之聲。異香芬馥。師既理契佛心。即感通於 帝夢。玄宗睹法名之下有金字。升朝垂問。罔不有孚。師聲騰京輦。即符夢求。因賜 五十萬錢。一千疋絹。以為興建。又御書多寶塔額。以奉□□□□□塔事□□□□□懺即感五 色雲氣團於塔上。□□□□□□□□□□□□不遠。我欲拉僧七人。聿成一志。晝夜塔下誦持。 使香煙不斷。法音無窮。眾樂從之。每至春秋集同行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尋奉聖旨 許為常式。道場之內所獲舍利尤多。一日圖普賢像。感舍利一十九顆出於筆鋒。復刺 指血寫法華行法等經。并以黃金書此玅經三十六部。以鎮寶塔。又寫千部散眾受持。 化緣周畢。以乾元二年七夕右脇安然而逝。春秋六十二。天子慟焉。中使弔焉。塔于 城西法華蘭若。師自髫年便甘淡薄。衣不繒纊。寒足艾絮。一食中飡。三冬苦學。德 行繁多未易具錄。至貞元十三年竇文場奏云。楚金於天寶年為國建塔。置法華道場。 經今六十餘年。僧眾禮念經聲不絕。以歷四朝未曾旌德。聖旨俞允勑諡在圓禪師(師事 跡。大宋高僧傳依飛錫之碑。靈瑞載岑勛之記。采訪不同。互有存沒。今併二文以成全美)。
蘇州遵法師
□□□□□□□□□□□□殊操絜志稱之。榮曜不關於□□□□□□□□□□□一心三觀。宗于佛乘 。因廣寫法華經。於蘇州支硎山置看經院。一日發其心。二日規其趾。作不逾序。殿 閣化成。大歷元年州將韋元甫等共睹殊勝。相與飛表。詔特署法華道場。自江以東建 一十七所。皆遵之力也。復拉精行僧二七人常持此經以報上恩。又鑄舍那像。起多寶 塔。造彌陀佛。寫三大部。溢于道場。後於靈巖行法華三昧。忽睹大明上燭于天。遵 身正念。儼在光中。異日問荊溪然師曰。智慧光明從心流出。非精志之所致耶。又於 本寺入法華道場。自睹此身在空中坐。先證者知是滌垢之相。師竟歸寂。此山寺有益 翰二師。同夢大殿崩倒。實遵去之兆也(大宋僧傳)。
西河韻法師
貞觀中有法師曇韻。幼年拔俗。專誦蓮經。尚餘兩卷。乃投恒嶽閒靜之地。訖此 經部。忽偶隱禪師曰。誦經非不道緣。常誦□□□□□□□□□□□韻承此告。謹而行之。讀 至五臺□□□□□□□□□□□二十年。身著弊衣。日唯一食。前所誦經。心口不緣已三十年 。念之一字無遺。後乃兼通兩卷。常欲絜淨寫是經一部。數年不辦。忽感一書生云。 善鈔寫。韻立規矩。就石室書之。旦入暮出。深怪所為。未盈旬浹。七軸俱了。師喜 之。具膳以謝。忽然不見。後賊亂。以經藏於巖穴。賊平往收。乃委林下。箱襆已爛



。經卷如初。後乃坐亡於西河平遙山。年八十餘。師隱山林六十載。不希名利。不畜 淨人。不隸公籍。不行己任。真耿介清輕之上士也(續高僧傳)。
東京章法師
法師傅章。開封府人。厥父彭諲邑之上農也。塵務之外恒課佛經。又解詮旨。母 邢氏。夢入法宇。手掬道器。因而娠焉。父知異子。指腹誓令出家。十一入道。師授 法華.仁王.淨名。不久通利。及去周羅。便於朗法師所聽習法華。頗揭厲于法水章 日□□□□□□□□□□徒向二十載。未甞少輟一日。作偈□□□□□寂滅從茶毗。煙盡火滅。舌 且不灰。先是厥父讀誦法華。亡後焚之亦舌不壞。子父同驗。實為罕有(大宋僧傳)。
并州倫僧錄
沙門繼倫。晉陽曹氏子。弱齒壯志。決求出家。本師授法華經。日念三帋。時驚 宿習。為僧已後。學通此經。義極幽蹟。由是撰法華經鈔三卷。劉氏據并汾。醋重其 道。署為右街僧錄。處眾寬猛相參。無敢違拒。一朝示疾。述願生知足天。終後頂熱 。半日方冷。闍維次。舍利瑩然。遠近爭請供養(大宋僧傳)。
五臺英法師
唐開元中有僧神英。滄州人。諷誦經典。日夜匪懈。徧參知識至五臺山。一日遊 寺之西林。忽見一院額曰法華。英徐步行入。見多寶佛塔一所。暐曄繁華一如法華經 所說。又有玉石文殊.普賢之像。細玅光彩。神功罕測。院之規模狀臺山十寺 □□□□□竟。英出寺□逢。眾僧且非常所見者。行三十許□□□□□□□□□□無一物。英悲泣 曰。此實大聖警悟於我矣。遂於髣髴多寶塔處結菴而止。乃發願曰。我當於化院之基 建寺一所。以答靈應。既而日居月諸。檀信如林。乃於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造二菩 薩像。功侔所見。院既落成。還號法華。英說法住持。其整齊若剪截焉(大宋僧傳)。
京師隣供奉
師俗范氏。兖州人也。其父不喜三寶。見僧必咄唾。師小名隣兒。幼遇僧則慕之 。因逃竄出家。依東都廣愛寺。及披染。法名子隣。過十一年忽思親歸寧。父乃喪明 。母亡已三載矣。師欲報鞠育。因詣泰山祠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具一意誦法華經。誓 見天齊王。王憫其懇苦。現形以問。隣曰。母王氏亡來已除服。今胡在。王[(厂@云 )*頁]簿吏對曰。王氏見繫獄受苦。隣問我母何罪所致。王曰生和尚時多食雞卵。又取 白傅頭瘡坐是。汝由隣□□□□□曰□縻有分。放釋無門。若往鄮山禮阿育王塔 □□□□□□□□□□章山寺叩頭哀訴。禮至四萬拜。忽聞有呼隣聲。望空。見雲氣中母謝曰 。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故來報汝。言已而隱。今育王寺後峯頂上有翠微菴。即師 棲止焉。師後廣解經論。美聲籍甚。肅宗皇帝乃召入禁中應奉。高其辯捷。賜紫服。 充供奉官(大宋僧傳)。



廬山超法師
僧景超。素持戒。範性質直。不苟徇解。包廬山。唯誦玅經為常務。禮華嚴經。 一字一拜已及二徧。乃燒一指為供。次禮法華。煉指亦然。自後身膚內隱隱出舍利。 磊落圓瑩。或有求者。坐席行地皆獲之。石晉天福中卒於菴所(大宋僧傳)。
洛京真法師
法師名洪真。滑州淳于氏之子。少悟塵樊。決求出離。介然之性雲鷄相高。師授 玅法。一舉通利。生來所誦約一萬過。鎧甲□□□□□者。後詣朝上表。乞焚身供養佛塔 。勑不允。真歎□善□□弱魔障尤強。遂退廣愛寺。罄捨衣盂。作非時施。忽恬然坐逝 。經于數日顏貌如生。洎遷化。舌根儼在。益更鮮紅。伊洛之人重之如佛。劉漢時也 (大宋僧傳)。
潭州亡名僧
漢乾祐中。潭州僧亡名。恒誦法華經。口無他語。長沙文昭王特加禮重。召入天 策府湘西院供養。然其語事詭異。一旦召知殿僧。令急襞掠佛像。各就兩廂。眾皆謂 為發狂。相目而笑。須臾自入正殿。據佛座。儼坐而化。舉州道俗敬而異之(大宋僧傳) 。
宣城山神僧
錢武肅王時。有僧自新。止瑞應院。甞入宣城山采藥。穿洞行數里。忽見溪側松 下有草菴。一僧雪眉擁衲坐禪。有一磬新。擊磬。僧開目曰何緣至此。乃敲火煎茶為 待日夕。新託宵顧其僧。即上松巔大巢內誦法華經。聲極清亮。令人樂聞。逡巡 □□□□□苦。生人怖畏。速去速去。窺之乃虎豹也。翌日。新□□□□□□居此地。百見草 枯。四絕人煙。非師棲息處。又采□黃粮置食而送別。乃曰。公食此。平生不乏食矣 。新迴至院。已經月餘。及再往。則忘去路矣(大宋僧傳)。
成都府僧
成都府有僧誦法華經有功。雖王均.李順兩亂於蜀。亦不遇害。一日忽見山僕曰 。先生來晨請師誦經在。藥市奉迎。至則已在。引入溪嶺。數重煙翠。見一跨溪山閣 。乃其居也。僕出曰。先生請師誦經。老病起遲。若至寶塔品。乞見報。師報之。先 生果出。野服藜杖。兩眉垂肩。嘿揖焚香側聽。而入齋則藤盤竹筯。秫飯杞菊。不調 鹽酪。美若甘露。飯訖下嚫一鍰。僕曰。先生寄語遠來。不及攀送。僕即送行。僧於 中途問曰。先生何姓。曰姓孫。何名。僕即於僧掌書思邈二字。僧嗟駭。僕忽不見。 凡尋三日。竟迷路蹤。歸視嚫金。乃金錢一百。中五六金。一半尚鐵。由茲一膳身輕 無疾。至大宋元禧中年一百五十歲。長游都市。後隱不見(〔箱〕山野錄)。
相州昂法師



相州有法師道昂。止開元寺。常講法華經。一日講次。忽見眾聖幢幡音樂從空而 下。告云。兜率陀天特來相迎。昂。曰天道生死根本。從來不願。所願者西方耳。言 訖不現。須臾即聞西方音樂嘹亮。異於前聞。師忻然曰。時既至矣。吾當行焉。諸人 好住。勤念彌陀。同生淨國。言已香鑪墜手。即於高座瞑目而終。四眾深嘉異之(往生略傳)。

杭州智覺禪師
師諱延壽。餘杭人也。自兒稚時知敬佛乘。弱冠習誦法華。五行俱下。纔六十日 而畢。時有羊跪而聽焉。甞為北郭稅務專知官。見魚鰕輒買放生盡。盜官錢竝為放生 用。事發坐死。錢王遣使視之。若懼即殺之。否即捨之。洎臨刃。其色不變。遂赧其 罪。因投明州翠巖出家。文穆王賜與剃落。甞於國清行法華三昧。夜見神人持戟而入 。師呵其擅入。神曰。久種淨業。方到此中。又中夜行道次。普賢前供養蓮華忽在手 。因思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二願畢生廣利羣品。憶此二願。復樂禪寂。莫能自 決。遂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誦經萬善莊嚴。於此二途有一功成者。須七返拈 著。遂精禱佛祖。信手拈之。乃七番竝得誦經萬善鬮。由此一意專修淨業。遂往天柱 峰誦經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于口。從此發觀音辯才。初住雪竇。後選永明。 眾至二千人。時號彌勒下生。勤大精進。日行一百八事。平生誦法華經一萬三千許部 。著宗鏡錄百卷。勑入大藏。至大宋開寶中示疾。焚香告眾。加趺而寂(師事跡大宋僧傳 .僧寶傳.寶珠集竝委載。以官錢〔市〕放生。用見東坡大全)。

泗州德法師
太平興國中。江南僧懷德。自離俗謹愿飾身。誦通法華。因以得度。自爾雖登講 席。終以誦持為專務。晚游泗上。禮僧伽塔。 大宋遣使賚旛華上供。德誓欲焚身供 養。先捨衣盂設齋。次衣以帋服。纏身灌蠟。禮辭眾僧。手執雙燭。登柴[卄/積]中。 發火誦經。火燄熛高。其身聊側。猶聞經聲。觀者莫不悲悼。及收餘骨。室利尤多。 使歸奏。 上為之動容(大宋僧傳)。

杭州巖法師
僧紹巖。雍州劉氏子。七歲入道。凡百經書覽同溫習。游方至杭州。挂錫水心寺 。恒持法華經不捨晝夜。俄感陸地生蓮華。舉城瞻矚。巖亟蹂之。因發誓仰傚藥王焚 身。時錢王篤重歸心。苦留乃止。尋復潛往投身曹娥江用飼魚腹。投而不沈。云有若 神人捧足。適漁者拯之。錢王即造上方院。召以居焉。開寶中感疾。不求藥石。即顧 命曰。吾誦蓮經及二萬部。決以安養為期。今幸遂懷。言已坐亡。襄事官供荼毗于龍 井山。獲舍利無算。骨猶玉瑩。乃以石函寘于影堂。太師孫承祐製碑(大宋僧傳)。
衡嶽雲上人




  衡嶽楚雲上人。生于唐末。有至行。甞刺血寫玅法蓮華經一部。長七寸廣四寸而
厚半之。作栴檀匣藏於福嚴三生藏。又刻八字於其上曰。若開此經。誓同慈氏。皇祐
間有貴人游山。見之。疑其妄。使人以鉗發之。有血如綫出焉。須臾風雷震山。煙雲
入屋。相捉不見彌日不止。貴人大驚。投誠懺悔。嗟乎願力乃爾。余甞經游。往頂戴
。之細看血綫依然。禪月貫休有詩詠之曰。剔皮刺血誠何苦。為寫靈山三會文。十指
瀝乾終七軸。後來求法更無君。事見林間錄。淳凞間參政范成大過其寺。請見是經。
以偈贊之曰。佛子真法身。晃耀紫金色。散滿十方界。聚為七卷書。七卷徧河沙。震
躍說妙法。非聚亦非散。是則法眼觀。
     
蘄州光法師

       蘄州永樂寺僧道光。為人純素。里[門@(工/卜)]所敬。甞出血和墨寫蓮經一部。
其行斜點畫。勻如空中之雨。整如上瀨之魚。皆精進力之所成。知見香之所熏。不然
何以微妙如此耶。又復於一毫相之間見萬八千佛土。於一剎那之中入無量義三昧。名
報佛恩。經行語默莫非受用。余自北還。睹其所寫之經。觀其施為。以與佛菩薩語言
酬酢。豈復有世間之念耶。華嚴曰。念念不與世間心合。是大精進。光其以之(石門文
字禪)。

     京師言法華

       言法華。莫知所從來。游行京師。初見之於景德俱胝院。梵相奇古。直視不瞬。
口吻衮衮不可識。相傳云。誦法華經。故以稱之。飲噉無所擇。道俗目為狂僧。
  仁宗國嗣未立。因夜香默禱曰。翌日化成殿具齋請法華大士俯臨。明旦上道衣以
待。俄奏云。言法華自右掖門徑趍寢殿。呵止不可。上笑曰。朕請而來。既至。升御
榻。加趺受供訖。上曰。朕以儲嗣未立。大臣咸謂侵尋嗣息有無。大士決之。師索筆
書十三十三凡數十行。莫曉其意。後 英宗登極。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方驗其言。
師將化乃曰。我從無量劫來。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揚化。今南歸矣。言已而寂(僧寶傳)
姚江恩法華

     
  餘姚龍泉上方有僧紹恩。不知何時人。專誦法華經為德業。時虎丘有釋氏修雅者
。作歌以美其事。辭意璀璨。卓絕古今。恩之行業雖未聞傳記。而諦觀此歌。足見誦
習之功。其略曰。山色沈沈。松煙羃羃。空林之下。盤陀之石。石上有僧。結加橫錫
。誦白蓮經。從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跡狼跡。十片五片。異華狼藉。偶然相見。未
深相識。不知古之人今之人。是曇彥。是曇翼。至云世人縱見師之形。誰人能見師之
心。世人縱識師之心。誰
人能識師之名。師名醫王行佛令。來為勞生治心病。能使狂者定。垢淨。邪者正。凡者聖。
如是則非但人恭敬。亦合動龍鬼贊詠。豈得背覺合塵之徒不稽禮歸命。

靈峰古禪師

     
  建中靖國時有古禪師。道號靈峰叟。年十三時聞人誦法華經。恍然如宿歸。因念
之。不數月通利。諸兄謂可教。止之令讀儒書。輒目病不愈。乃禱僧伽大士。忽夢雷
擊于目。睡中大呼。眾驚視。其目已痊。遂求出家。果試此經。奏名落髮。續南參三
十年。因爾輟誦。晚歲再思。洎誦之。不遺一字。復得洞究經旨。參會西來祖意。感
佛恩深。即逐品提綱。成三十二頌。其賦首題曰。逈絕言思稱妙法。本來清淨喻蓮華
。會權歸實真方便。普為人除眼裏沙。後總頌曰。不說說經超迹迹。不言言句顯玄玄
。儻因擊節開心眼。一會靈山尚儼然。

     廬山可禪師

       釋祖可。字正平。西蜀蘇伯固之子。養直之弟。崇寧中止廬山。幼瞻家學。預江
西詩派。雅思淵才。非古之下。一日猛省曰。眉宇向秋。專於吟詠。忽若死魔索。戰
將何排歒。因扣一耆宿曰。藏乘祕典。何者為勝。宿曰。法華君於羣經。固可信矣。
可即躬覧已而告曰。此經可取。止有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一聯。頗恊下意。可輕
發此言。即感迦摩羅疾。舉身焦臭不可近。逾三十年方殞。故叢林中以癩可目之。經
謂。若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此人現世得白癩病。以可校之。佛言不虗矣(注法華
經)。

     杭州日觀大師

       師名善昇。裔出錢唐仲氏。十歲出家。十五通蓮經。十七薙髮。訪道東京三十年
。與高儒達釋游。深有佛學。天禧中詔下僧錄。簡長等注釋御製法音集。師乃預選。
事畢。賜師號。即還鄉。康定中入天竺山。居式懺主日觀菴。不下山十餘年。誦法華
經一萬過。余至錢唐就山中見之。康強精明。話言如舊。一日置書曰。吾願足矣。將
去世。人必藏吾浮圖下。願公記之。後日果化去。余於是為作銘曰。山月亭亭兮師之
心。山泉冷冷兮師之琴。其性存兮孰為古今。聊志之兮天竺之岑(范希文記。見聖宋文海)

     湖州端師子

     
  師名法端。俗丘氏。烏程人也。自離乳哺便不茹葷。年未及冠試經祝髮。隷業吳
山解空院。初從祥符淨覺法師學台衡三觀。後往徧參。得黃龍法道。出世三遷至西余
。每作師子吼。復作師子戲。人呼為端師子。後退居吳山歸雲菴。終日竟夜誦法華經
。作詩曰。年老惶惶神更清。夜深幽室誦蓮經。兒孫睡覺應嫌我。石板時敲三四聲。
有母冢在山前約一里許。晨朝徐步誦經一部而歸。湖人爭請誦經。必得錢五百乃開帙
。目數句攜錢以去。遇飢寒者散之。好歌漁父詞。月明則吟之達旦。霅有僧名回頭。
雖士夫亦安其妄。秀有狂僧號不託。說法誑世。師並勘破之。俞秀老作開堂疏曰。推
倒回頭。趯翻不託。七軸之蓮經未誦。一聲之漁父先聞。師聞此。便登座引吟曰。本

是瀟湘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大眾稱善。師曰。我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便
下座。後因疾牙便遷化。壽七十二。東吳人祠之為散聖焉(師有語錄亦見僧寶傳)。

     明州瑩教主

       師諱瑩。不得上字。住明之江東廣嚴院。廼延慶法智尊者門弟子。稟承教觀。深
造淵源。故人以教主稱之。甞以銀子書蓮經七軸。內佛菩薩字則易以金書。筆法遒勁
。殆超翰墨。玉軸琅函。見者竦敬。師竟歸寂是院。冢塔猶存。其經雖歷年所。而交
收儼在。建炎中。院宇虜寇蕩盡。於瓦礫中獨獲是經。淳熙間有法蓮講主住持。一夜
正睡熟。遽聞喧閧如千萬人聲。驚起乃見方丈別室遺火。火已穿屋。其經以小臺子閣
於柱上。冐火捧下。略無所損。嗟夫此經兩經烈燄。遠由大乘功勳天龍翊衛。近則法
師行願堅固所持。佛言。讀是經者。火不能焚。於斯驗矣(宗曉親見蓮講主說)。

     明州久法華

       明州開元僧可久。常誦蓮經。時稱久法華。平生迴誦持善利莊嚴淨土。元祐八年
無病端然坐亡。過三日忽甦云。吾已神游淨土。其土之相與十六觀經所說莊嚴一同。
七寶池中所有蓮臺皆標當生者姓名。一紫金臺標云大宋成都府廣教院熏法華。已生其
中。又一金臺標明州孫十二郎。又一金臺標明州久法華。又一銀臺標明州徐道姑。言
訖復坐去。至後五年。徐道姑果坐亡。亡時聞異香滿室。過十二年。孫十二郎卒。時
聞天樂之聲。靈瑞重疊。人皆仰之(龍舒淨土文)。

     蘇州梵法主

       師名淨梵。嘉禾人。姓笡氏。母夢光明滿室。見神人似佛。因而懷娠。生甫十歲
。依勝果寺出家祝髮。從湛謙二法師學教。得其傳。初住無量壽院。凡講法華經十餘
過。大觀中結二十七僧修法華懺。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連作三會。精恪上通。感
普賢授羯磨法。呼淨梵比丘。名聲如撞鐘。時有長洲縣宰王公度。親目其事。題石為
記。又甞夢一黃衣人請入冥。見王者令撿簿云。淨梵比丘累經劫數講法華經。即遣使
送歸。一日禪觀中。合眾皆見金甲神人胡跪師前。又在佗處懺期。蒙韋駄天撿點大眾
中有戒行不嚴淨者。先已預定。後果懺法不全。時姑蘇守應公有婢。為祟所惱。請師
授戒。其妖即滅。葛氏請施戒薦夫。見夫遶師三帀而去。待制賈公睹師道行。即補為
管內法主。師傳持四十餘年。亡後焚軀。舍利五色(寶珠集)。

     湖州明悟法師

     
  大師若觀。世烏鎮人。俗錢氏。從釋于嘉會院。立行卓爾。四眾欽之。紹興十八
年甞結十萬人修行淨業。其勸化榜子云。某伏念生死無際。輪迴不息。唯安養之歸則
無退轉。某遁跡山間。生滅夢幻幾二十年。不入城市。常看法華.光明二經。日一百
徧。計六十萬部。誓與法界眾生莊嚴淨土。入會者各念佛號十萬聲。先得道者遞相度
脫。前後命終各執青蓮華往生淨土。一日空相講主見訪。齊次。食方三味。忽索筆書

     偈加坐而終。空相證明。大為勝異。荼毗正值日輪當午。舍利迸出。光瑩奪目。道俗
競取。骨亦不存。嗚呼。師之誦持。世未甞有。凡在見聞。莫不增上稱歎(寶珠集)。

     溫州褒法師

       沙門契褒。育身徐氏。代橫陽人。幼懷出俗之志。得度於壽聖院。為人簡重有明
識。洎乎參學。因憩百越。睹見天衣山曇翼禪師行業。慨然景慕。乃發心終身誦法華
經。自是還鄉。不涉人事。一意宣持。至至和改元季冬念七日。澡浴更衣。稱佛號而
終。師平日。其諸大乘經呪。佛菩薩名。或覽口誦。或刺血書。或逐字禮。並見乎別
錄。茲不具敘。當時文士訪其塔者。率多留詠。今略謄三章。則師之功行可見萬一矣
。永嘉周侃詩曰。飛霜飛露。寒空寒夜。夜夜半冰。欄干紫皇。天眾合指。掌聽誦字
。字到日上。天台長吉曰。金猊香噴空閑堂。經聲松韻和清商。西風月落寒夜長。白
芙蓉滿心地香。又有不記姓名人曰。應向鷲峰親得記。醍醐香味滿心田。人間劫石終
須壞。難壞吾師舌上蓮(芝園集)。

     南屏清辯法師

     
  法師薀齊。生於錢唐周氏。為僧專習台教。深入法華堂奧。名稱普聞。七坐道場
。其從如雲。主南屏日。樞使蔣頴叔贈詩曰。道人重演蓮華教。佛隴家風好諦聽。師
甞曰。吾觀法華一乘。先賢多事贊述。而未聞以偈敷揚者。昔善慧大士頌金剛殊不惡
。余早歲涉六籍百氏之學。喜為言句。今雖老憊。於此下語亦無媿也。因揭二十八品
。各賦一頌。序品曰。一多深妙昔年稀。雲影飛華景像奇。彌勒文殊兩饒舌。始知躬
稟舊威儀。方便品曰。重關無鍵歎難入。妙手敲開處處通。密葉殘枝頓零落。卓然高
格戰清風。此頌舊有印本流行。聊記一二。庶與同道者仰止焉。

     湖州頴法師

     
  大觀中。吳興有法師元頴。傳宗佛隴。義學宏深。余甞見師教典目錄著述甚多。
內有所謂法華續靈瑞集。世未之見。後徧求。果得之。其文兩卷。以所錄一百餘人選
為十科。一普賢證明。二妙因成就。三鬼神恭敬。四禽獸欽伏。五所願成就。六化佛
來迎。七往生淨土。八果報生天。九舌根不壞。十香光表瑞。良由佛乘是一。感召隨
機。瑞相茲多。非師括綜。世莫能知。師最後結唱曰。若以實相為法華。則諸經諸行
莫非法華。若以稀有為靈瑞。則此身佗身莫非靈瑞。今特為是。集諸異蹟。願與見聞
。如佛子所應得者皆亦得之。

     杭州雅闍梨

     
  闍梨從雅。錢唐人。隸業淨住院。依天竺海月都師。得台衡三觀之傳。然無經世
意。乃曰。慕虗名爭如修實行。言清行濁賢聖所呵。遂卜居南山天王院。專以讀誦為
業。平生閱法華經五藏。金剛四藏。彌陀十藏。禮釋迦三十萬拜。禮真身塔十徧。每
一字三拜。禮法華經三徧。禮彌陀佛一百萬拜。誦此佛號五千萬聲。時憲使楊傑嘉其精修。以所撰安樂國贊三十章贈之。師欲以此化導無窮。遂圖三輩九品真容。列以贊
文。刊石淨住院。一生坐不背西。其精誠類如此。後無疾坐逝。感異香滿室。天樂盈
空。人皆謂西聖來迎之兆矣(寶珠集)。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萬回法師

萬回法師是閿鄉縣人,俗姓張。當初,母親因為向觀音像祈禱才懷了他。萬回法師生下來就愚笨,八九歲時才會說話。父母也把他當作小豬小狗養活著。年齡大了,父親叫他耕田,萬回法師耕田時一直往前走,不知道往回返,嘴裡只是連連說“平等”。
所以,耕一壟能耕出去幾十里遠,直到遇上溝坎坑穴才停住。父親氣得直打他,萬回法師說:“不管哪裡都得耕,為什麼還要分彼此。”父親只好停止打他,也不再讓他耕田了。   

萬回法師的哥哥在安西當兵服役,一點音訊也沒有。父母以為他死了,白天黑夜哭哭啼啼地思念他。萬回看到父母思念得這麼厲害,忽然跪在地上說:“你們整天哭哭啼啼的,莫不是為哥哥擔憂吧!”父母見他如此懂事,有點半信半疑,便說:“正是。”萬回法師說:“細想我哥哥所需要的東西,不外是衣服乾糧鞋帽之類,請你們都準備好了。我要給他送去。”忽然有一天,他早上帶著準備好的東西出發,晚上就返回了家,告訴父母說:“哥哥平平安安的,各方面都很好!”仔細看看他,竟與哥哥一模一樣兒,全家人都感到驚異。從他家弘農村到安西,有一萬多里遠,因為他能日行萬里遠又返回來,所以稱他為“萬回”。   

在這之前,玄奘法師去西域佛國取經時,見一佛龕的柱子題道:“菩薩萬回,謫往閿鄉地方教化。”

玄奘法師騎著驛馬跑到閿鄉縣。打聽此地有沒有萬回法師,叫人去招呼他。萬回法師來到後,玄奘法師給他施禮、送給他僧衣僧瓶僧缽三件東西就走了。   

後來武則天進入大內,萬回法師說的事情多數被驗證。當時張易之大規模興建宅院,萬回法師常常指著他說:“將作。”

人們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等到張易之被殺害時,就用他新建的宅第當“將作”監牢。
萬回法師常常對韋庶人與安樂公主說:“三郎砍你們的頭。”韋庶人以為唐中宗排行第三,害怕皇帝變心,便用毒藥殺死了中宗,她不知道要為玄宗所殺。   
睿宗當年駐守藩鎮時,有一次在人群中走路,萬回法師則在擁擠的街道上高聲喊道:“天子來了!聖人來了!”
其所暫住之處,是睿宗來回的必經之地。   惠庄太子,也就是睿宗的第二個兒子,當初武則天曾把他領給萬回法師看,萬回法師說:“這個兒子是西域的大樹精,應該像兄弟一樣養育他。“

後來生下了申王,儀錶魁偉、善於飲酒吃肉。  

 景龍年間,萬回法師時常出入於宮廷,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爭相向他禮拜。他身披錦繡長袍,有時候笑罵,有時候擊鼓,但這些舉動與言論,後來都被事實驗證是有寓意的。   

太平公主在自己的住宅右邊,專門為他建造了房子。景雲年間,萬回法師就死在這座房子里。臨終時他大聲喊叫,讓人去取家鄉的河水。弟子門徒們沒有找到,
萬回法師說:“房前就是河水。”眾人在門前階下掘井,只見河水突然涌了出來。弟子取水給他,他喝完就坐化了。


懂禮貌的學佛人

佛講經說法,是乘性而說,說時離四相。

是自性闡發之妙用,講的是法界之真相。

非是一般凡夫意識心、打妄想而有的,所謂「作品」。

認為佛講經是「作品」的人,不但於佛法不懂,且是謗佛,

因為他認為佛是凡夫、俗人。跟他一樣愚痴、無知、打妄想!

現在有很多人寫佛教文章、作品,都是上網查資料、翻書,

再加上自己打妄想、摻情見而來的。

不是透過用功修行,更不是依佛四依法而寫的,細看就知,內容:

我見深重、妄想滿篇,頂多是個現代文抄公,

說清楚點應是「複製、剪、貼公」而已,

希望大家不要轉貼這些無益於眾生的貼文,千萬別讓本來還算清淨,
想學佛的人,看了那些錯誤知間,反成謗佛法的惡徒。


還有:若有文章,你知道上面所講的是出家人,若文中都直呼法號,

沒加上「法師」、「和尚」的稱謂時,你轉貼時,要自己補上「法師」,

因為無論學不學佛,世間尚且知要在名字後面加上稱呼:「先生、女士或小姐....」何況是學佛人,

大概那些人小時候家裡沒教,基本禮貌都不懂,想上進的學佛人,請記得在法師的法號後面加上「法師」。

別讓人覺得學佛人比俗人還不如啊~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法華經 感應.....

老虎聽法華經的故事

西晉蜀郡沙門靜生,出家以苦行致稱,為蜀三

賢寺主,誦法華經。每誦經時,常感虎來蹲前

聽,誦訖乃去。又恆見左右有四人為侍。年雖

衰老,而精勤彌勵,遂終其業雲。(出《法苑

珠林》)


譯文】 西晉時蜀郡的沙門靜生,出家後

以苦行著稱,做了蜀地的三賢寺主,

誦讀法華經。

每當誦經時,常感動老虎前來傾聽,

等讀完之後才走。

又常常看見左右四個人侍候著他。

年紀雖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讀經書。

一直到往生。


2、神靈請講法華經的故事
晉有釋昙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法華經,又釋達經旨,亦為人解說。常於夜中,忽聞扣戶雲:“欲請法師九旬說法。”邃不許。固清,乃赴之。而猶是睡中,覺己身已在白馬島神祠中,並一弟子,日日密往,余無知者。後寺僧經祠前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講說聲。又聞有奇香之氣,於是道俗共傳神異。至夏竟(“竟”原作“覺”,據明抄本改。)神送白馬一疋,白羊五頭,絹九十疋。咒願畢,於是遂絕。(出《法苑珠林》)
【譯文】晉代有位昙邃和尚,不知道他是哪裡人,年少出家,住河陰的白馬寺。吃粗糧穿布衣,誦讀法華經,又能解釋領會經書的宗旨,也常為別人講解。忽然在夜裡聽到敲門的聲音說:“要請法師去講經九十天。”昙邃和尚不答應。堅決請求,就跟他去了。而還像是在睡夢中,覺得自己身在白馬島神祠中,並且有一個弟子,每天都和他一起前往,其餘沒有人知道。後寺的和尚從祠前走過看見有兩個高座,邃坐在北面,弟子坐在南面,就象有講說經書的聲音。又聞到有奇香的氣味,於是道俗人們都視為神異事傳說。一直到了夏天,神送給他白馬一匹,白羊五頭,絹九十匹,祝願完畢,一切都消失了。

3、天人聽經,念經避難的故事!
宋釋慧慶,廣陵人,出家止廬山寺。學通經律,清潔有戒行,誦法華經、十地、思益、維摩等經,每夜吟誦,常聞空中有彈指贊歎之聲。曾於大雷遇風濤,船將覆沒,慶惟誦經不辍。覺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於是笃勵,彌復精勤矣。(出《法苑珠林》)
【譯文】宋朝的釋慧慶法師,是廣陵人,出家在廬山寺。精通經書,清正廉潔而遵守佛教的戒律,誦讀法華經、十地、思益、維摩,常常聽到空中有彈指贊歎的聲音。曾在大雷雨天遇到風暴,船將要覆滅,慧慶法師只是讀經不止。就覺得船好象是在浪中,有人拉著似的,很快地到了岸。於是讀經也就更加精心勤勉了。

4、誦法華經免病死的故事!

宋羅璵妻費氏者,寧蜀人,父悅為寧州刺史。費少而敬信,誦法華經數年,勤至不倦。後得病,忽苦心痛,阖門惶懼,屬纩待時。費心念:我誦經勤苦,宜有善祐,庶不遂致死也。既而睡臥,食頃而寤,乃夢見佛於窗中援手,以摩其心,應時都癒。一堂男女婢僕,悉睹金光,亦聞香氣。璵從妹於時省疾床前,亦具聞見。於是大興信悟,虔戒至終,每以此端進化子侄焉。(出《迷異記》。《法苑珠林》九五作出《冥祥記》。)
【譯文】宋朝的羅璵的妻子費氏,寧蜀人,她的父親做了寧州刺史。費氏年少就敬信誦讀法華經,幾年勤奮不倦。後來得了病,忽然感到心痛,全家人都非常害怕,只等咽氣下葬。費氏心念:我誦讀經書勤奮,應當有保祐,大概不至於馬上就死吧。接著就入睡了,一頓飯的工夫她醒了。夢中看見佛在窗中過來拉她的手,撫摸她的心。過了一會就不疼了。一屋子裡的男女婢僕,都看見了金光,也聞到了香味。羅玙的堂妹在床前探望她的時候,也都看見和聞到。於是就大興信悟,虔誠也守戒規到最後,也常常用這些來教化他們的子侄等人。


5、念法華經往生的故事
釋慧進 法師

前齊 永明中,楊都 高座寺 釋慧進者,少雄勇游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便病。乃發願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賊來索物,進示經錢,賊慚而退。
爾後遂成百部,故病亦愈。誦經既廣,情願又滿,回此誦業,願生安養。聞空中告曰:“法願已足,必得往生。”無病而卒,八十余矣。
(出《祥異記》。明抄本作出《冥異記》,按見《冥祥記》。)

【譯文】 前齊永明年中,楊都 高座寺的慧進和尚,年少英勇有義俠精神。年紀四十歲時,忽然間覺悟,於是就出家。食粗糧穿布衣,發誓誦讀法華經,用心苦誦,積勞成病。發誓要造百部經書來贖先前的罪孽,開始攢了一千六百文,賊來搶財物,慧進法師向賊說這是買經書的錢,賊慚愧而退。
之後造成了一百部經書,因此病也就好了。經書讀得多,又滿足了自己的心願,從此一心誦經,回向往生極樂。忽聽空中告訴他說:“法願已足,一定能夠往生。”一直活到八十多歲無病而死。

6、誦讀法華經舌頭不腐爛的故事!

齊武帝時,東山人掘土見一物,狀如兩唇,其中舌,鮮紅赤色。以事奏聞,帝問道俗。沙門法尚曰:“此持法華者亡相不壞也。誦滿千遍,其驗征矣。”乃集持法華者,圍繞誦經,才發聲,其唇舌一時鼓動。見者毛豎,以事奏聞。诏石函緘之。(出梁《高僧傳》。《法苑珠林》三五、八五兩引俱作出《旌異記》,此北齊事,不當見梁《高僧傳》)
【譯文】齊武帝時,東山人挖土看見一個東西,形狀象兩個嘴唇,中間有舌頭,顏色鮮紅。皇帝聞奏問道俗兩界。和尚法尚說:“這是念法華經的人死亡之後不腐壞。誦完一千遍後,它的靈驗必顯。”於是就召集念法華經的人,圍繞著它誦讀經書,才發聲,該唇舌一齊鼓動。看到的人驚異得毛髮豎立。又把此景上奏。朝廷下诏書用石匣子封上它。

7、天人供養誦法華經者的故事!
齊 釋弘明法師,會稽山陰人也。少出家,貞苦有戒節,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習禅定,精勤禮忏,六時不辍。每旦則水瓶自滿實,感諸天童子,以為給使也。每明坐禅,虎常伏於室內。(出《法苑珠林》)
【譯文】南齊時和尚弘明,是會稽山陰人。少年出家,貞忠吃苦守戒律,在山陰雲門寺。每天誦讀法華經,學習佛法,精心勤懇讀誦,整日不停。每天早晨水瓶自然而滿,是感動了天童子做的。每天天亮坐禅,老虎常常趴在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