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少室六門~三(二種入)

二种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教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悕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说偈言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无差误

  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

  二种入终

少室六門~二(破相論)

第二门破相论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及伐树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省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则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云何观心称之为了。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界自然。本来俱有。虽离假缘。合互相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智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即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少泉源。涓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苦海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答。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趣。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即得解脱

  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而制三毒即名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斯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心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云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答。佛所说经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断一切恶。故常持戒。对于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之为断。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名之为度。故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何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放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舌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乎。答。诚知所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不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真如清净法乳也。三斗者。即三聚净戒。六升者。即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之牛膻腥乳者。岂不谤误之甚乎。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如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特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长明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妄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者。西国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造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谓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是铸写金铜之所作乎。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楑。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不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正法香者。其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乎。又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演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称赞。究竟常住。无凋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若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损万物。求于福报。欲益反损。岂有是乎。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觉之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常燃。如是真正觉灯。而照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轮。次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灯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燃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行道。绕塔行道者。塔者是身也。当修觉行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至涅槃时。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功。斋者齐也。所谓齐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殷勤觉察清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为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持斋。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辄作解者。名为破斋。若亦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为诸恶。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处。又礼拜者。当如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理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觉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贪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到彼哉。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也。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故知念在于心。非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向外求佛。徒尔虚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外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念佛。皆非外说。只推内心。心即众善之源。心为万德之主。涅槃常乐。由真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入。识关津者何忧不通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乎。答。洗浴众僧者。非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尝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日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洗堑。堑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是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事有七。云何为七。一者净水。二者燃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膏。七者内衣。举此七事。喻于七法。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净戒。洗荡愆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燃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犹如杨枝能消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障风。六者柔和。忍辱甘受。犹如苏膏通润皮肤。七者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形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皆是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少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役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缘。倾心尽力。损己迷他。未解惭愧。何曾觉悟。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为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谁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说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

  破相论终

少室六門~一(心經頌)

少室六门

  第一门心经颂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清净海。理密义幽深。波罗到彼岸。向道秖由心。多闻千种意。不离线因针。经花糸一道。万劫众贤钦

  观自在菩萨

  菩萨超圣智。六处悉皆同。心空观自在。无阂大神通。禅门入正受。三昧任西东。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离身。智慧心解脱。达彼岸头人。圣道空寂寂。如是我今闻。佛行平等意。时到自超群

  照见五蕴皆空

  贪爱成五蕴。假合得为身。血肉连筋骨。皮里一堆尘。迷徒生乐著。智者不为亲。四相皆归尽。呼甚乃为真

  度一切苦厄

  妄系身为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净道。谁肯著心依。阴界六尘起。厄难业相随。若要心无苦。闻早悟菩提

  舍利子

  达道由心本。心净利还多。如莲华出水。顿觉道源和。常居寂灭相。智慧众难过。独超三界外。更不恋娑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与空一种。未到见两般。二乘生分别。执相自心谩。空外无别色。非色义能宽。无生清净性。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无形。色空同归一。净土得安宁。非空空为妙。非色色分明。色空皆非相。甚处立身形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纳诸缘。行识量能宽。遍计心须灭。我病不相于。解脱心无碍。破执悟心源。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舍利子

  说舍论身相。利言一种心。菩萨金刚力。四相勿令侵。达道离人执。见性法无音。诸漏皆总尽。遍体是真金

  是诸法空相

  诸佛说空法。声闻有相求。寻经觅道理。何日学心休。圆成真实相。顿见罢心修。迥然超法界。自在更何忧

  不生不灭

  卢舍清净体。无相本来真。如空皆总遍。万劫体长存。不共皆不著。无旧亦无新。和光尘不染。三界独为尊

  不垢不净

  真如越三界。垢净本来无。能仁起方便。说细及言粗。空界无有法。是现一轮孤。本来无一物。岂合两般呼

  不增不减

  如来体无相。满足十方空。空上难立有。有内不见空。看似水中月。闻如耳畔风。法身何增减。三界号真容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闻觅也难。非相非非相。量测失机关。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本来无障阂。甚处有遮栏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色本来空。无受意还同。行识无中有。有尽却归空。执有实不有。依空又落空。色空心俱离。方始得神通

  无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无自性。随相与安排。色分缘声响。人我舌诙谐。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处贪爱断。万劫不轮回

  无色声香味触法

  证智无声色。香味触他谁。六尘从妄起。凡心自惑疑。生死休生死。菩提证此时。法性空无住。只恐悟他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识从妄起。依他性自开。眼耳兼身意。谁肯自量裁。舌鼻行颠倒。心王却遣回。六识中不久。顿悟向如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有。生下老相随。有身无明至。二相等头齐。身尽无明尽。受报却来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无为

  无苦集灭道

  四谛兴三界。顿教义分明。苦断集已灭。圣道自然成。声闻休妄想。缘觉意安宁。欲知成佛处。心上莫留停

  无智亦无得

  法本非无有。智慧难测量。欢喜心离垢。发光满十方。难胜于前现。远行大道场。不动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以无所得故

  寂灭体无得。真空绝手攀。本来无相貌。权且立三檀。四智开法喻。六度号都关。十地三乘法。众圣测他难

  菩提萨埵

  佛道真难识。萨埵是凡夫。众生要见性。敬佛莫心孤。世间善知识。言论法细粗。顿悟心平等。中间有相除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罗无所依。心空性广大。内外尽无为。性空无碍辩。三界达人稀。大见明大法。皆赞不思议

  心无挂碍

  解脱心无阂。意若太虚空。四维无一物。上下悉皆同。来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访道不见物。任运出烦笼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无为性自安。境忘心亦灭。性海湛然宽。三身归净土。八识离因缘。六通随实相。复本却还源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二边纯莫立。中道勿心修。见性生死尽。菩提无所求。身外觅真佛。颠倒一生休。静坐身安乐。无为果自周

  究竟涅槃

  究竟无生性。清净是涅槃。凡夫莫测圣。未到即应难。有学却无学。佛智转深玄。要会无心理。莫著息心源

  三世诸佛

  过去非言实。未来不为真。现在菩提子。无法号玄门。三身同归一。一性遍含身。达理非三世。一法得无因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难测。慧解广无边。无上心正遍。慈光满大千。寂灭心中巧。建立万余般。菩萨多方便。普救为人天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为神咒。能除五蕴疑。烦恼皆断尽。清净自分离。四智波无尽。八识有神威。心灯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是无上咒

  无上称最胜。拔济为群迷。摩诃三界主。愿广起慈悲。能顺众生意。随流引化迷。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是无等等咒

  佛道成千圣。法力更无过。真空灭诸有。示现化身多。来为众生苦。去为世间魔。劫石皆归尽。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愿慈心广。世世度众生。弘法谈真理。普劝急修行。回心见实相。苦尽见无生。永息三恶道。坦荡乐里里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故说真如理。未悟速心回。六贼十恶灭。魔山合底摧。神咒除三毒。心花五叶开。果熟根盘结。步步见如来

  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羯谛本宗纲。扶机建法幢。如来最尊胜。凡心莫等量。无边无中际。无短亦无长。般若波罗蜜。万代古今常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絕觀論~~~~菩提達摩大師

達摩祖師絕觀論
*********************
入理緣門 一卷

麤是問頭,緣門起決,注是答語,入理除疑,是名絕觀論。
夫大道沖虛,幽微寂寞,不可以心會,不可以言詮。今且立二人,共談真實,師主名入理,弟子號緣門。於是入理先生,寂無言說,緣門忽起,問入理先生曰:「云何名心?云何安心?」
答曰:「汝不須立心,亦不須強安,可謂安矣。」
問曰:「若無有心,云何學道?」
答曰:「道非心念,何在於心也。」
問曰:「若非心念,當何以念?」
答曰:「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無念即無心,無心即真道。」
問曰:「一切眾生實有心不?」
答曰:「若眾生實有心,即顛倒。只為於無心中而立心,乃生妄想。」
問曰:「無心有何物?」
答曰:「無心即無物,無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
問曰:「眾生妄想,云何得滅?」
答曰:「若見妄想,及見滅者,不離妄想。」
問曰:「不遣滅者,得合道理否?」
答曰:「若言合與不合,亦不離妄想。」
問曰:「若為時是。」
答曰:「不為時是。」

緣門問曰:「夫言聖人者,當斷何法,當得何法,而云聖也?」入理曰:「一法不斷,一法不得,即為聖也。」
問曰:「若不斷不得,與凡何異?」
答曰:「不同!何以故?一切凡夫妄有所斷,妄有所得。」
問曰:「今言凡有所得,聖無所得,然得與不得,有何異?」答曰:「凡有所得,即有虛妄;聖無所得,即無虛妄。有虛妄故,即論同與不同;無虛妄故,即無異無不異。」
問曰:「若無異者,聖名何立?」
答曰:「凡夫之與聖人,二俱是名,名中無二,即無差別,如說龜毛兔角。」
問曰:「若聖人同龜毛兔角者,應是畢竟無,令人學何物?」答曰:「我說龜毛無,不說龜亦無,汝何以設此難也。」
問曰:「無毛喻何物?龜喻何物?」
答曰:「龜喻於道,毛喻於我。故聖人無我而有道,但彼凡夫而有我有名者,如橫執有龜毛兔角也。」
問曰:「若如此者,道應是有,我應是無。若是有無,豈非有無之見?」
答曰:「道非是有。我非是無。何以故?龜非先無今有,故不言有;毛非先有今無,故不言無。道之與我,譬類可知。」
問曰:「夫求道者,為一人得耶,為眾人得耶,為各各得耶?為&C3-3B58;共有之,為本來有之,為復修成得之?」
答曰:「皆不如汝所說。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眾人得者,道即有窮。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數。若&C3-3B58;共得者,方便即空。若本來有者,萬行虛設。若修成得者,造作非真。」
問曰:「究竟云何?」
答曰:「離一切根量、分別貪欲。」

緣門問曰:「凡夫有身,亦見聞覺知;聖人有身,亦見聞覺知。中有何異?」
答曰:「凡夫眼見耳聞,身覺意知;聖人即不爾,見非眼見,乃至知非意知。何以故?過根量故也。」
問曰:「何故經中復說聖人無見聞覺知者何?」
答曰:「聖人無凡夫見聞覺知,非無聖境界,非有無所攝,離分別故也。」
問曰:「凡夫實有凡境界耶?」
答曰:「實無妄有,本來寂滅,但被虛妄計著,即生顛倒也。」
問曰:「我不解,若為聖見非眼見,聖知非意知。」
答曰:「法體難見,譬況可知。如彼玄光鑒物,如照所照,非有能照之眼。又如陰陽候物,似知所知,非有能知之意也。」

緣門起問曰:「道究竟屬誰?」
答曰:「究竟無所屬,如空無所依。道若有繫屬,即有遮有開,有主有寄也。」
問曰:「云何為道本,云何為法用?」
答曰:「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也。」
問曰:「於中誰為造作?」
答曰:「於中實無作者,法界性自然。」
問曰:「可不是眾生業力所為耶?」
答曰:「夫受業者,而為業繫所纏,自因無由,何暇繫海積山,安天置地。」
問曰:「蓋聞菩薩有意生身,豈不由神通之力耶?」
答曰:「凡夫有漏之業,聖人無漏之業。彼雖勝劣有殊,由未是自然之道。故云: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
問曰:「既言空為道本,空是佛不?」
答曰:「如是。」
問曰:「若空是者,聖人何遣眾生念空,而令念佛也。」
答曰:「為愚癡眾生,教令念佛。若有道心之士,即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夫言實相者,即是空無相也。」

緣門起問曰:「蓋聞外道亦得五通,菩薩亦得,共彼有何異也?」
入理答曰:「不同!何以故?外道謂有能得者,菩薩即不爾,了達無我故也。」
問曰:「自有始,凡初學入理未圓,微証真如,薄知妙理,與彼外道五通,何者勝?」
答曰:「先取入理微証,何用彼達事五通乎也。」
問曰:「若得五通者,交為世所尊,交為世所重。前知未然,卻知過事,自防愆犯,豈不勝哉?」
答曰:「不然!何以故?一切世人,心多著相,貪緣事業,假偽亂真,彼雖有勝意之通,善星之弁,若不知實相之理,皆不免沒於裂地之患。」

緣門問曰:「道者為獨在於形靈之中耶,亦在於草木之中耶?」入理曰:「道無所不遍也。」
問曰:「道若遍者,何故煞人有罪,煞草木無罪?」
答曰:「夫言罪不罪,皆是就情約事,非正道也。但為世人不達道理,妄立我身。煞即有心,心結於業,即云罪也。草木無情,本來合道,理無我故,煞者不計,即不論罪與非罪。夫無我合道者,視形如草木,被斫如樹林,故文殊執劍於瞿曇,鴦掘持刀於釋氏,此皆合道,同証不生。了知幻化虛無,故即不論罪與非罪。」
問曰:「若草木久來合道,經中何故不記草木成佛,偏記人也?」
答曰:「非獨記人,亦記草木。經云:『於一微塵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眾生亦如也,如無二無差別。』」

緣門問曰:「如是畢竟空理,當於何証?」
入理曰:「當於一切色中求,當於自語中証。」
問曰:「云何當於一切色中求,當於自語中証?云何色中求?云何語中証?」
答曰:「空色一合,語証不二也。」
問曰:「若一切法空,何為聖通凡壅?」
答曰:「妄動故壅,真靜故通。」
問曰:「既實空者,何為受薰?若既受薰,豈成空也?」
答曰:「夫言妄者,不覺忽而起,不覺忽而動,其實空體中,無有一法而受薰。」
問曰:「若實空者,一切眾生,即不修道。何以故?自然性是故。」
答曰:「一切眾生,若解空理,實亦不假修道。只為於空不空,生於有惑。」
問曰:「若如此者,應離惑有道。云何言一切非道?」
答曰:「不然!非惑即是道,非離惑是道。何以故?如人醉時非醒,醒時非醉;然不離醉有醒,亦非醉即是醒也。」
問曰:「若人醒時,致醉何在?」
答曰:「如手翻覆,若手翻時,不應更問手何在。」
緣門問曰:「若人不達此理,得說法化眾生不?」
入理曰:「不得!何以故?自眼未明,焉治他目。」
問曰:「隨其智力,方便化之,豈不得耶?」
答曰:「若達道理者,可名智力;若不達道理,名為無明力。何以故?助己煩惱作氣力故也。」
問曰:「雖然不能如理化人,且教眾生行十善五戒,安處人天,豈不益哉?」
答曰:「至理無益,更招二損。何以故?自陷陷他故。自陷者,所謂自妨於道;陷他者,所謂不免輪迴六趣也。」
問曰:「聖人豈不說五乘有差別耶?」
答曰:「聖人無心說差別法,但彼眾生自心悕望現。故經云: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也。」

緣門問曰:「何為真學道人,不為他所知,不為他所識,何為也?」
答曰:「奇珍非為貧窮之所識,真人非為群邪偽人之所知。」
問曰:「世有偽人,不閑正理,外現威儀。專精事業,多為男女親近者,何也?」
答曰:「如婬女招群男,臭&C3-255A;來眾蠅,此為名相之所致也。」

緣門問曰:「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為通達佛道?」
答曰:「善惡無分別也。」
問曰:「何謂無分別?」
答曰:「於法不生心也。」
問曰:「可無作者乎?」
答曰:「非有無作者也。」
問曰:「不覺知乎?」
答曰:「雖知無我也。」
問曰:「無我,何有知?」
答曰:「知亦自無性。」
問曰:「道我,有何妨?」
答曰:「知名亦不妨,只恐心中有事。」
問曰:「有事,有何妨?」
答曰:「無妨即無事,無事,問何妨。」
問曰:「若簡有事取無事者,云何名行非道耶?」
答曰:「其實無事,汝強遣他生事,作何物。」

問曰:「叵有因緣得煞生不?」
答曰:「野火燒山 、猛風折樹、崩崖壓獸、汛水漂虫,心同如此,合人亦煞。若有猶預之心,見生見煞,中有心不盡,乃至蟻子亦繫你命也。」
問曰:「叵有因緣得偷盜不?」
答曰:「蜂採池花、雀銜庭粟、牛餐澤豆、馬噉原禾,畢竟不作他物解,合山嶽亦擎取得。若不如此,乃至針鋒縷葉,亦繫你項作奴婢。」
問曰:「叵有因緣得行婬不?」
答曰:「天覆於地、陽合於陰、廁承上漏、泉澍於溝,心同如此,一切行處無障礙。若情生分別,乃至自家婦亦污你
心也。」
問曰:「叵有因緣得妄語不?」
答曰:「語而無主、言而無心、聲同鐘響、氣類風音,心同如此,道佛亦是無。若不如此,乃至稱佛,亦是妄語。」

緣門起問曰:「若不存身見,云何行住坐臥也?」
答曰:「但行住坐臥,何須立身見。」
問曰:「既不存者,得思惟義理不?」
答曰:「若計有心,不思惟亦有;若了無心,設思惟亦無。何以故?譬如禪師淨坐而興慮,猛風亂動而無心也。」

緣門問曰:「若有初學道人,忽遇因緣,他欲來害。云何對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箇不須對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問曰:「若哭,與他有我見人何別?」
答曰:「如杵扣鐘,其聲自然出也,何必即有我乎?汝若強死捉心,嚙齒噤忍,此乃存大大我。」
問曰:「人之哀哭,中有情動,豈同鐘響?」
答曰:「言同與不同者,但是汝多事,妄想思量作是問。若無心分別者,道體自然。」
問曰:「吾聞聖人兵不傷,苦不枉、色不受、心不動,此何謂也?」
答曰:「若了一切法即無我,聲與不聲,動與不動,俱合道理,無妨礙。」

緣門問曰:「我見有學道人,不多專精持戒,護威儀不慇懃,不化眾生,騰騰任運者,何意也?」
答曰:「欲亡一切分別心,欲滅一切諸有見,雖似騰騰任運,而內行無間。」
問曰:「如此行者,乃更生他小兒之見,云何言能滅見也。」答曰:「但滅汝見,何慮他生。譬如魚脫深淵,何慮捕者嫌爾。」
問曰:「若此者,即是自益損他,何名大士?」
答曰:「汝見若不生,彼即不生;汝今玄慮他生,乃是自生,非他生也。」
問曰:「內通大理,外現小儀,於法何損?」
答曰:「汝今強欲要他大老子,作小兒戲,於理何益。」
問曰:「如是滅見大士,何人能識,何人能知也?」
答曰:「証者乃知,行者能識。」
問曰:「如此大士,亦能化生不?」
答曰:「何有日月不照,燈舉不明。」
問曰:「作何方便?」
答曰:「正直無方便。」
問曰:「若無方便,云何利益?」
答曰:「物來而名,事至而應,無心計校,有預算之緣。」
問曰:「我聞如來七日思惟,起乎方便。云何而言無有計校之心?」
答曰:「諸佛境界,非思量覺觀所知。」
問曰:「佛豈妄語耶?」
答曰:「真實非虛妄。」
問曰:「云何經說思惟,今言不思惟?」
答曰:「化門方便也。」
問曰:「諸佛方便從何而生?」
答曰:「諸佛不生,但從心生,緣化萬有,法本無名。」

緣門問曰:「我不知云何名為佛?云何名為道?云何名變化?云何名常住?」
入理答曰:「覺了無物,謂之佛;通彼一切,謂之道;法界出生為變化;究竟寂滅為常住。」
問曰:「云何名一切法悉是佛法?」
答曰:「非法非非法,是一切佛法也。」
問曰:「何名為法?何名非法?何名非法非非法也?」
答曰:「是法名是法,非法名非法,是非非所量,故名非法非非法。」
問曰:「此說誰証?」
答曰:「此說非誰,云何言証?」
問曰:「無誰何說?」
答曰:「無誰無說,即是正說。」
問曰:「何名邪說?」
答曰:「計有說者。」
問曰:「是誰之計,云何無計?」
答曰:「計者但語,語中無語,計者亦無。」
問曰:「若此說者,即一切眾生本來解脫。」
答曰:「尚無繫縛,何有解脫人?」
問曰:「此法何名?」
答曰:「尚無有法,何況有名。」
問曰:「若此說者,我轉不解。」
答曰:「實無解法,汝勿求解。」
問曰:「云何究竟?」
答曰:「無始終。」
問曰:「可無因果耶?」
答曰:「無本即無末。」
問曰:「云何說証?」
答曰:「真實無証說。」
問曰:「云何知見?」
答曰:「知一切法如,見一切法等。」
問曰:「何心之知,何目之見?」
答曰:「無知之知,無見之見。」
問曰:「誰說是言?」
答曰:「如我所問。」
問曰:「云何如我所問?」
答曰:「汝自觀問,答亦可知。」

於是緣門再思再審,寂然無言也。
入理先生乃問曰:「汝何以不言?」
緣門答曰:「我不見一法如微塵許而可對說。」
爾時入理先生即語緣門曰:「汝今似見真實理也。」
緣門問曰:「云何似見。非正見乎?」
入理答曰:「汝今所見,無有一法者,如彼外道,雖學隱形,而未能滅影亡跡。」
緣門問曰:「云何得形影俱滅也?」
入理答曰:「本無心境,汝莫起生滅之見。」

問曰:「凡夫所以問,聖人所以說?」
答曰:「有疑故問,為決疑故說也。」
問曰:「吾聞聖人無問而自說,何決也?是有法可說耶,為是玄見他疑耶?」
答曰:「皆是對病施藥也,如天雷聲動,必有所應。」
問曰:「大聖如來,既無有心生,緣何現世?」
答曰:「夫太平之世,瑞草緣生。」
問曰:「如來既非命盡,云何現滅?」
答曰:「飢荒之世,五穀緣滅也。」
問曰:「吾聞聖人哀從定起,悲化群生,無礙大通,豈同瑞草也?」
答曰:「定謂法身,報身四大&C3-255A;身也,分別前境應起謂化身。法無因繫,化無緣留,出沒虛通,故曰無礙也。」
問曰:「云何言悲?」
答曰:「但以化身無慮,體合真空,仁物無心,彼強謂之悲。」
問曰:「眾生何時修道得似如來?」
答曰:「若不了者,於恆沙劫修道,轉轉不及。初若了者,眾生當身,即是如來。何論得似不似。」
問曰:「若如說者,如來即是易得,云何言三大劫修?」
答曰:「甚難也。」
問曰:「若不轉即身是,云何名難?」
答曰:「起心易,滅心難;是身易,非身難;有作易,無作難。故知玄功難會,妙理難合,不動即真,三聖希及。」

於是緣門長歎,聲滿十方,忽然無音,豁然大悟,玄光淨智,返照無疑,始知學道奇難,徒興夢慮,而即高聲歎曰:「善哉善哉!如先生無說而說,我實無聞而聞,聞說一合,即寂寞無說,不知先生向來問答,名誰何法?」
於是入理先生,身安不動,目擊無言,顧視四方,呵呵唧唧而謂緣門曰:「夫至理幽微,無有文字,汝向來所問,皆是量起心生,夢謂多端,覺已無物,汝欲流通於世,寄問假名,請若收蹤,故名絕觀論也。」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秤錘禪師

雲南有一位秤錘祖師,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東門外。

父母去世,遺下財產田園,生活過得很好,勤儉勞動,

自種菜蔬出賣作零用。妻年輕貌美,好吃懶做,

和野漢子私通,蔡雖明知此事也不說她,日子久了,

她更膽大,天天和野漢子私通,毫無顧忌了。

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門賣菜,預計野漢尚未離家,

就買好酒肉帶回家,這時野漢尚未離去,只好躲在床下。

蔡入廚弄飯菜,妻覺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臉並幫丈夫弄菜。

飯菜弄好了,蔡叫她擺碗筷,她擺了兩套碗筷,

蔡叫她擺三套:「我今天請客。」她擺好了,蔡叫她請客出來喝酒。

她說:「客在哪里?」蔡曰:「在房裏。」

她說:「你不要說鬼話,房裏哪里有客?」

蔡說:「不要緊,不要害怕,你請他出來好了,若不出來,我就給他一刀。」妻不得已,就叫野漢子出來。

蔡請野漢子上座,向他敬酒,野漢子以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請他喝,野漢子才放心。酒菜吃飽了,蔡向野漢子叩頭三拜,說,今天好姻緣,我妻年輕,無人招呼,得你照顧很好,我的家財和我的妻都交給你,請收下吧。

妻和野漢子都不肯,蔡持刀說,你們不答應,我就要你們的命,二人沒法,只好答應下來。蔡於是隻身空手出門,往長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種菜,後來用功有了見地。再說野漢子財色雙收以後,好吃懶做,老婆天天挨打挨罵,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請蔡回家,想重尋舊好,蔡不理她。

後來野漢子把家財吃光了,弄到她討飯無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報答他。蔡平常好吃昆陽的金絲鯉魚,她弄好一盤金絲鯉魚,送到西林庵給蔡吃。

蔡收下說:「我領了你的情了,這些魚我拿去放生!」妻曰:「魚已煮熟了,不能放生。」蔡即將魚放在水裏,魚都活了,直到現在,昆明黑龍潭古蹟,還有這種魚。蔡是俗人,對妻財子祿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

奉勸各位,都把萬緣放下,努力修行,期成聖果吧!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參禪的先決條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准’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要以戒为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盘,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