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之二)~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第二講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到這裡是一小段。前面講:世尊普為大眾授記,但凡聽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能一念隨喜者,皆得成佛。可見這一部經的重要,那麼在後面也講到:如果沒有聽聞《法華經》,沒有遇到《法華經》,此人不算真正的行菩薩道。《華嚴經》上講:「雖盡未來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這個「妙法」就是指一乘了義。「一乘了義」能盡諸法之本源。在《大智度論》上也講到:如果你不解得諸法的根本,縱然你學三皈五戒,也不能成就。為什麼,因為不知道諸法的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的根本。這一點就是告訴我們:佛法以心為宗。末法時有些人在「背大向小」,他不學大乘了,反而去學小乘、人天乘。你要知道:那只是一個方便而已,並不是真實法。居然還有人說:菩薩戒不用學,只要學三皈五戒就好。這話跟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講的,剛好是相反的,所以肯定是邪說。或是他說:三皈五戒都沒做好了,你學菩薩戒幹嘛?……諸如此類的邪見話。歷代祖師、諸大菩薩,都是要我們明了諸法的根源,這個才是佛教。所以《法華經》講如來為什麼出世,是為一大事因緣故,這「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為了這個原因才來講經說法。大乘的重要一般人他不了解,因為他沒有智慧,他看的就是眼前,就看「眼前我能不能聽一兩句話,就解決我現在的問題」,這都是短視。你要學大乘佛法你的煩惱才會減少,是真正地從根源上減少。無論你碰到什麼問題,夫妻問題、小孩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種種的困難,你只聽一兩句那種世間話安慰你,這些世間話實際上對你來說,就跟打麻醉藥一樣,你的骨頭斷掉了,他給你打麻醉藥,這個是沒有用的,它還是斷掉啦。

你心地上起貪瞋癡、我執我見,這個是煩惱的根,特別是我執我見。那麼給你講一些世俗話,並沒有辦法讓你消除你的我執我見,反而增長你的我執我見,讓你更煩惱更痛苦而已。所以你看世間人他的痛苦是越來越大,為什麼,因為他有煩惱的時候,他看的是世間書,聽的是世間的這種心靈小語,所以他年紀越大的時候,他心是越來越苦。學佛人不一樣,你越學佛你心是越來越清淨的,越來越解脫,煩惱是減少的,越來越好。這就是大乘的力量,大乘佛法給眾生的是清淨的、是解脫的。所以但凡聽聞《法華經》,都得佛授記,乃至如來滅度之後,也得佛授記。

這裡要講的是五種法師。「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這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你能「受持」就代表你有信力、有念力,「受」就是你能接受、你能相信,「持」就是你能常憶念不忘。「讀」就是你看得懂,「誦」就是你能背。那「解說」,「解」是解義,「說」是宣說。「書寫」就是流通,流通正法、流通大乘,我們要印送經典跟眾生結緣,印送法寶跟眾生結緣,這個就是書寫。因為以前經典有印刷也有傳抄。但是一般人要印刷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以前會有印經會。在清朝末年、明國初年的時候,南京金陵刻經處,是楊仁山老居士創辦的,這刻經處到現在還在。楊仁山居士算是近代佛教的大居士,他發心來印經流通,這個刻經處到現在還在,你上淘寶都還可以買得到金陵刻經處它印的經書。這是一個很好的印經處,所以我們可以推廣讚歎它,這是講的印送經典。那現在我們精舍用現代化的排版,也印刷,也製作電子書,同樣都是書寫的意思。我之前講過,《楞伽經》差一點失傳,佛印禪師用的方式很巧妙,他請蘇東坡把《楞伽經》抄一遍。蘇東坡的書法寫得很好,大家都想臨摹,所以他寫了一遍,他再傳出去大家都跟著寫,於是這《楞伽經》就保留下來。《楞伽經》差一點失傳,所以這都是在幫助佛法流通,流通大乘佛法,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常講到的我們佛教在山西,現在是洪洞縣,《趙城金藏》的公案。當時候是崔法珍居士,她發心來印《趙城金藏》。《趙城金藏》是我們的國寶,現在收在北京國家的圖書館裡面,這是國寶。那個時候日本人侵華,跑到山西去就是為了要搶《趙城金藏》,那《趙城金藏》是他搶奪的目標。日本搶了我們中國很多書,很多圖書館的書都被他搶走,帶不走他就把它毀掉。崔法珍是女居士,女眾居士一樣能護持大乘佛法,這經典在流通,人人都可以護持,就在於你有沒有心。你看像北齊慧文禪師那個時候在北京現在的房山區,他在房山開鑿房山石經;你看像在敦煌,敦煌也保留了很多的佛經,這個都是保存佛法。那你能做到這五個,你就算是法師,能信、能念,就是受持、接受,而且憶持不忘,然後對經典你能讀、你能背誦、能夠解其義、能夠宣說,自己又能夠流通正法,這就算是五種法師。其實這個「法師」,大家都做得到,沒有很困難。其實你們能夠做就是受持大乘的法師,以大乘法為和尚,以大乘法為師。以大乘法為師,你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為師,不光是釋迦牟尼佛,因為一切諸佛都宣說大乘,所以也是以一切諸佛為和尚。

這裡講的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你對這經典能恭敬供養。所以說經典不能亂放,有的人學佛了還不懂,把經典夾在腋下,或是將經典放在地上,這都不行,要把它供養起來。它可以擺在最高處,或是最重要的一個位置,甚至經典擺放的高度都可以高過你祖先牌位,這都是供養經典應該注意的。

那該怎麼供養呢?下面講十種供養。第一個就是用「花」。我們講一點事相上的,供花你要注意:有一些花有刺有毒,那不能拿來供佛。像玫瑰花,你不能拿玫瑰花來供佛,這花是有刺的。有一些花有毒,毒花不能供佛,這是講用花來供養。那用「香」,最好是檀香或是沉香,世間的香雖然也是叫香,像香水也是,或有一些世間的原料,它都可以製成香的形式,拿來熏或拿來燃燒;但還是以佛教裡面的栴檀香,也就是水沉香或是檀香為最好。燃這類香是自利利他,它可以幫助你修行得安定,這是能幫助你用功。那「瓔珞」,就是我們身上戴的珠寶首飾,特別是掛在胸前的瓔珞。你看佛像胸前的就是瓔珞。那麼末香、塗香,「末香」就是香粉;「塗香」就是像香油,有的是檀香油,有的是沉香油,這是塗香。還有「燒香」,這香是用點的。就像我們講經時在用的,這是燒香。「繒蓋幢旛」,「繒」就是用絹布做的,叫做「繒」,用它做成像大傘蓋的樣子,以前就是拿來防日遮雨的,這也可以供佛。所以像普陀山上很有名的普濟禪寺,這普濟寺大殿裡面,在東單跟西單就各有一個非常大的繒蓋。一個繒蓋就可以籠罩東單,一個繒蓋可以籠罩西單。它這個大殿又叫做神運殿。為什麼叫神運殿?「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共入不覺窄」。那時有施主要來供養出家法師,

在當時候有一位出家法師還特別計算,他看這個殿裡面其實是站滿人的。他叫底下的人把大殿多個門封起來,只留一道門,出去就發供養。這樣算下來,那個殿堂裡面可以容納六千個人,按照一般的數學來計算,頂多就容納一千個人,可是當時發出去的供養金,發了六千個人份。所以普陀山這普濟寺的大殿,有神運殿之稱。普濟禪寺當時候是清朝康熙皇帝重修了一次,他把明朝的南京故宮拆掉,把它的用料拿到普濟寺去用,所以普濟禪寺的用料也算是皇家規格,用料算最好的,用上好的材料來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是講繒蓋幢旛供佛。


有些道場會有旛,像我們講《法華經》,這旛就會拿出來,有的是幢跟旛做在一起,所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還有就是「衣服」,像你們到印度的菩提迦耶正覺大塔,裡面供養的釋迦牟尼佛像,每天都有人供養新的「衣」,也就是供養佛袈裟。供養《法華經》也一樣,你可以給它做函套,或是用上好的布料把它裝起來,這也可以算「衣服」。再來第九個是「伎樂」,就是舞樂,以伎樂來供養。最後一個是「合掌恭敬」。以上這些是在事相上的供養,可以用這十種。

那實際上真正的供養是要「如說修行」、「隨文入觀」,這才是真正的供養。〈普賢行願品〉講「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當中,如說修行供養為最。」你給人家錢,你不如跟他開示佛法。當然現在你要看狀況,兩者都是需要的,給他佛法,他能種善根能解脫,他能不造惡。不造惡他就斷惡修善,他福報就來,能真正地根除貧窮,不光這一生的貧窮能除,來世的貧窮也能除。所以「以法為供養」,那受持了佛法,最重要是要「如說修行」。如果不能做到如說修行,那這個聞法等於沒有聞。就像你聽聞《無量壽經》,你知道阿彌陀佛很殊勝很好,但是你不念佛,你的心沒有轉,你不相信佛菩薩,你不相信《無量壽經》,那沒有用,等於沒聽聞,因為你不念。所以為什麼我常講現在的人他這個本願念佛,是完全修錯的。他只教你只要相信就好了,他不用念佛,戒律也不要持,這根本就是亂搞一通,不如法,絕對地不如法。所以這裡講的供養是我們真正在事相上做到,在修行上心地上也做到。事相上我們可以以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供養經典、供養諸佛如來,那麼在自己修行上則做到如說修行。還要提醒大家:你們供佛的東西一定要用好的,你不能用你吃剩的,有些人拿來道場供佛的東西是他們家吃剩的,這個絕對不可以。像你供養出家人也是一樣,你供養出家人,你是要準備新的食物,而不是你家吃剩的,這個不如法,恭敬心不夠。所以他是要以新食來供佛,以新食來供僧,包括供養經典也是一樣,都是要新的,你不能你自己吃剩的,你家的剩飯剩菜,剩飯剩菜可以給小狗小貓吃,沒有問題,但是不可以拿來供佛。供佛你的水果一定要新鮮的,而且要熟的,生的水果不能供佛。還有剛才講這個花,未開的花,沒有開的花也不能供佛。花要開,至少要相對的開,那才能供。這些都是細節,剛才講到供花,有毒的花不能供,有刺的花不能供。香也是一樣,有毒的香不能供,當然沒有人會拿有毒的香,吸了的話自己也中毒,這裡講的就順便講一下這花。花要開、水果要熟,你這供菜要煮熟,就是必須是人可以吃的,而且是沒用過的,這才可以拿來供。因為你們也許會遇到一些出家人,你想要請法師去用餐,到餐廳去當然都是新的了,到家裡去除了應有的禮儀:請法師上座、居士下座、頂禮等等……,你供養法師在你家吃飯,你的菜都要準備新的。這是禮儀,這佛教的規矩就是這樣子,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至於剩下的你家剩菜,你們家裡面的人自己把它分掉就可以了。這是要注意到的。因為現代的人隨便,有的出家人他也不懂,或是託辭講「隨緣」、「自在」,就不教居士佛門規矩、禮儀,把佛所教的給拋棄、疏忽了,這是出家人沒有把居士教好;居士也不懂,出家人也忽略了,那這威儀就不好了,這都是講「如說修行」,「供養經典」,這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夠修行。我記得在這個憨山大師,憨山大師講過,他說之前東印度的國王問禪宗二十七祖,就是達摩大師的和尚,他問他,他說:「怎麼沒有看到尊者你看經呢?」你看這裡講不是要「讀誦、解說、書寫、要能受持。」那麼東印度的國王他就問這個西天二十七祖,他說:「怎麼沒看到大師你在看經呢?」那麼二十七祖就回答他,他說:「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所謂「出息不涉眾緣」就是對外他不攀緣,心不取相不分別,即是「外不著相」。對內呢,他「不居陰界」,不為五陰所繫縛,「內不動心」,你動心就有五陰。所以,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所以他長處於禪定之中。這剛好跟六祖慧能大師《壇經》裡面講的什麼是「禪定」,這道理是一樣的。他這就叫「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叫「首楞嚴大定」,這就是真正在「轉經」,在受持佛法,而且他這個「受持」,受持到後來他是有工夫的。所以為什麼說念佛的人念珠常常要拿起來念,不是只戴在手上當裝飾品或保平安,我看有些居士沒有念佛的習慣,你沒有念阿彌陀佛的習慣,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把「念佛」念成習慣,早上也念、晚上也念、順也念、逆也念、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念,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這就是在「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因為其實你讀經、解經,目的還是要教你修行,你真正在修行,才真正在消業障,這才是受持經典,才具足這裡講的五種「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那在淨土宗其實很方便,你提起佛號來,你就是常轉《無量壽經》,常念西方淨土、常念阿彌陀佛。學「法華」的,心不戀小乘,能受持大乘,使用天台宗的「觀門」,這都算是受持《法華經》。所以,這裡講的「五種法師」「十種供養」,其實大家都可以做得到。你要做一個受持大乘佛法的學人,就要以大乘佛法為導師,所以叫「以法為師」,這是真正的供養,真正的恭敬。不能只有表面上的恭敬,表面上的恭敬沒有用。因為有些人話講得很好聽,表面做得很好。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在修學,若要知道是否是在真正修學,你可考驗看看你自己,順逆的時候你想到的是什麼?你要想到的是佛法。你生病的時候,你想到的是懺悔業障,你想到的是佛在經上怎麼教,你在逆境的時候你想到的是佛法,要知道自己現在碰到這個逆境必有因果,我是來隨緣消舊業,心裡要放下,知道「諸法皆空」,沒有能受的我,與所障礙的人事。你能把它化空,這個就是心從境界當中轉出來,這就是在運用大乘佛法。所以說這大乘佛法是非常好用的,你用起來很快就能脫離煩惱,所以叫「一念覺」,也就是「一念迴光」、「一念覺悟」,這就是在修學大乘,受持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特別講的是「心地法門」,也就是「轉心」。心裡真的轉過來了,這個「轉」是依經典而轉,看破這個世間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看破你起煩惱的這個「我」,這虛妄的「我」,教你怎麼把它看破,也可以叫「觀破」。所以這大乘佛法非常地厲害,比起小乘或是其他的外道,它是方便直捷多了。

以上講「五種法師」,講「十種供養」。


然後我用西天第二十七祖的開示,再跟大家解釋什麼叫做「看經」,什麼叫「真正用功」。「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這是真正叫「轉經」,也叫「行經」。所以說「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這是真正在修行用功。表面上他沒有在看經,實際上是這樣子在用功。當然,你不要把這裡講的學回去耍嘴皮子,那沒有用。你濫用就會變成像戰國時期那個趙括一樣,講得很好,頭頭是道,其實不過是「紙上談兵」,他爸爸趙奢是戰國的名將,帶兵打過仗有實戰經驗的都講不過他。他與秦軍對陣,直到要兵敗的時候,還在談兵法,真的是空談。趙王任命他替代廉頗的時候,趙括的媽媽還親自跟趙王說:「如果趙括兵敗,可不可以不要殺我們全家。」因為她知道她這個兒子只會紙上談兵而已,希望不要連累他們姓趙的這一家人。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紙上談兵」。學佛修行不能只有紙上談兵,你會講這些公案沒有用,你做不到,你轉不過來,即使你講得很玄妙,你應付得了場面,但是應付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當你煩惱習氣來的時候你還是顛倒,你還是沒有辦法轉。所以不要人家教你看經,你就回說: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那你這個說法,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你沒這個境界,你騙人家有;你沒有修證,你讓人家誤以為你有修證,這個都不行。這裡講一下這「誤以為」,有一些人他不講他是佛菩薩,他講話帶有技巧性,讓你「誤以為」他是佛菩薩再來,這個也不行,一樣都算是妄語,是欺騙別人。所以佛門講的「不妄語」,它的微細之處你們要去細心體會,包括你在跟人家談論佛法的時候,你不會你就說不會,不要撐場面。有一些學佛人他會撐場面,想說:「我學了三十幾年了,我要是回答不來,那豈不是太沒面子。」沒面子沒有關係,你有懺悔心,可以再提升;但是如果你沒有修行,你在那裡耍嘴皮,那才真正是沒面子,什麼叫沒面子?就是「不要臉」。自己沒有工夫,不會的就說不會,沒有關係。佛教有各個宗派,有些人只會淨宗,那你就講淨土宗,其他的宗派不會的,那你就不要撐場面,你就說你不會,還有很多經不會,都還在學,這個大家都可以接受。這個公案我拿來講,你可不要回去哪一個善知識、出家人教你讀經,你就拿這二十七祖的公案在那裡搪塞他,那不行,是沒有用的。所以事相上要去看,修行心地上要真正地實修,這是「解行並進」。事相上能做得到,心地上道理上你也能明白,你也能使用,事跟理你都能夠達到,解行並進很重要。不能執事廢理,也不可執理廢事。「執事廢理」,那事相上就猶如虛設;「執理廢事」,那就變成狂慧,狂慧是很不好的,是貢高自大的。無論修什麼宗派你只要變成這種狂慧,貢高我慢,那幾乎沒有辦法救你,因為你覺得自己很行,已經可以了啊。這個就要注意。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旙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這一段有點長,我把分開來講。


你能供養一尊佛都不容易,你看看你們能聽《法華經》,看到《法華經》會歡喜,有人看到《法華經》會掉眼淚的,會痛哭流涕的,這都是過去生中在佛門裡有種善根。你在這裡能聽得到,也是有福之人。所以佛告訴藥王菩薩:「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我們就講事相上就好,你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以至誠恭敬的心,來供養這部經典,佛說這個人的善根非常地深厚。有的人說:你們學佛的人好傻,怎麼那麼笨,放著這個世間好吃的不吃,好玩的不玩。你們要知道,真正笨的是他,他在造業,他沒有遠見。你有智慧,你能夠收攝你的六根,你能夠少造這些不善的業。

有些人他會笑你,說:你看你們學佛人,人家騙你,你明明吃虧了,你怎麼不跟他多計較一點。但實際上不是你不會跟人家計較,是因為你心地明白「凡事都有因果」,是你心裡有智慧,所以行事跟世間人不同,世間人凡事斤斤計較,縱然讓他計較到了,那也是他命裡該有的,而且他還造了業,本來命裡有更多,結果因為造業,他反而減少。就像有的人去搶劫銀行,有些人一搶搶得幾千萬,有些人一搶得幾百塊。搶幾百塊也算是搶,都是造業。所以這就是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你跟人家計較那麼多沒有用,該算的我們算清楚,但是不要與人斤斤計較,這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世間人他貪玩,他吃肉喝酒,殺生造業,我們不這樣做,不是因為我們不想玩,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要來熏習佛法,我們知道我們要收攝身心,我們知道不要因為貪吃而殺生,我們比他們更有智慧。我們在心地上有一股現在人講的「正能量」,我們知道自己要怎麼走。有些人笑「你們學佛人怎麼那麼傻?」實際上學佛的人不傻,你看這裡講的,你能來聽聞《法華經》,你能供養《法華經》,世尊講你的過去生「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你真正能這樣做,供養一尊佛都不容易。你看看,一尊佛出世,從釋迦牟尼佛到下一尊彌勒佛出世,要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要再過這麼久的時間,然後再看有沒有下一尊佛。有的佛土它是淨土,這一尊佛滅度以後,馬上補處菩薩就接著成佛,這裡講要經過十萬億尊,萬億叫做「兆」,要十兆尊。能夠受持《法華》,供養《法華》,這個人的善根非常深厚,絕對不是一生能有的。你看有些人來看一看《法華經》他就回去了,善根好一點的聽個一會他就回去了,你能坐在這裡聽七天,甚至你能把整部《法華經》聽圓滿,這個都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阿彌陀經》上講的「多善根福德因緣」。而且釋迦牟尼佛說,過去生你都有發願,也許你還沒有成就,可是因為過去生聽聞《法華經》,你想說我也來發這個願,我也來護持《法華經》,所以這一生你遇到大乘經典,遇到《法華經》,你就會來護持,來聽聞。所以說「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這個「愍眾生故。生此人間。」有兩種,一種是再來人,一種是你過去生,也就是我們剛講的,你沒有成就,或是多劫以前一直到現在你發過這個願,所以你這一生再來人間你遇到,你又來護持了。有一種是再來人,再來人那很厲害,我們看智者大師的和尚南嶽慧思大禪師,在南嶽衡山修行,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就讀《法華經》,他看《法華經》看不懂,他痛哭流涕,求普賢菩薩加持,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給他摩頂,摩頂以後他對《法華經》都通利,後來修學得法華三昧。天台宗在五品弟子位以上有四種金、銀、銅、鐵轉輪王位,他得到了鐵輪王位,鐵輪王位就是圓教十信位的菩薩,距離初住銅輪王,還差一個位次,他說他自己是因為帶道場時間花太多在道場上,不然他可以再往上前進,他證圓教初住沒有問題。他能為智者大師做印證,智者大師得一旋陀羅尼,是南嶽慧思禪師為他印證的,智者大師也是讀《法華經》得一旋陀羅尼,得一旋陀羅尼他智慧大開,辯才無礙。所以天台三大部都出自智者大師之手,你看智者大師他裡面的註解,你就知道智者大師確實是不是普通人,我們中國佛教尊稱智者大師是「小釋迦」。在印度,從前的印度有馬鳴跟龍樹,在我們中國有智者跟永明,智者大師,還有一位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也是相當厲害。這裡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像祖師大德他從小就學佛,他就想出家,他很小就有修證,這種都是再來人,於諸佛所成就大願,因哀愍眾生,所以生在這人間來度化眾生。所以我一直講我們中國人很有福報,全世界這麼多人當中,中國人最有福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都是大乘佛法,沒有小乘,你走到哪裡都是禪寺,現在連修學淨土宗的也叫「禪寺」,都跟禪宗有關。而且有許多大菩薩,多位祖師大德都是大菩薩再來,來翻譯經典讓你看,經典要是沒有佛菩薩來給你翻譯,你是看不懂的。像這《法華經》,是誰來翻譯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鳩摩羅什大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來幫釋迦牟尼佛翻譯,他通曉中國的文字語言,他也通西域的語言。你看我們之前講過的,像這位也是翻譯《法華經》的竺法護大師,他通西域三十六國語言,又通中文,自己又有修證;又像翻譯《華嚴經》的清涼國師,人稱華嚴菩薩。中國土地上遍地都是佛菩薩,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管是顯教密教,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都有佛菩薩來教化,這地方是淨土,福報很大,有再來人再來。我們還有四大名山,這四大名山就是四尊大菩薩的道場,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但是你去就是了,聖山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所以說你們放假愛去哪一個國家,說實話,那個景就在圖片上看一看就好了。我們自己國家裡面就有聖山,你還要去哪邊朝聖。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文殊菩薩的清涼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普賢菩薩的峨眉山,各地都有佛舍利,都有翻經的寺院,都有大道場,中國佛教這麼興盛。講到這裏你就知道,中國人學大乘的根器是有的,福報是夠的,中國人最喜歡看什麼經典:《心經》、《金剛經》,喜歡看般若部的經典,他學佛喜歡學大乘,有的人還特別喜歡禪宗,所以你看現在很多室內設計的,特別設計有禪風、禪意。中國人的大乘善根,在方方面面都體現出來,這是有大乘氣象。不光是我們這樣看,歷代祖師大德也都這樣看,像鳩摩羅什大師,他媽媽告訴他說我們中國有大乘氣象,要他到長安去弘法,雖然路途有點遠,但是要不辭辛勞。那時候大師他在龜茲國,古代龜茲國,龜茲國現在在我們中國新疆省境內,當時是一個小國。中國這土地真的是淨土,有舍利滿天下,然後各個省都有祖師大德,現在網路很發達你去查查看各省的祖師,要是殘酷一點讓你都把他們法號、名字背起來,你是背不完的。我常跟我們同修講:我們淨宗就十三位祖師,禪宗不得了,祖師大德非常地多,許多諸佛菩薩來中國教化,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你看看這大乘佛教在中國是根深蒂固,那表示什麼呢,這《法華經》上釋迦牟尼佛講的「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中國人學大乘的善根絕對夠,然後又有再來人來,所以說這些人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所以我說有兩種,一種是他過去生就是在佛門種善根,雖然他沒成就,可是他還來做人的時候他遇到佛法,他能護持;還有一種就是再來人。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就具有這兩種,所以就特別殊勝,你能聽聞《法華經》,你能夠能萬緣放下,這樣子來學習,世尊讚歎「已曾供養十萬億佛。」真是不簡單,供一尊佛都不容易,供養十萬億那絕對不是一般的小福。你不要想到「福」,就想到我口袋裡面錢沒有人家多,你要知道:有的人他在錢財上的福報確實大過很多人,但是在修學佛法的因緣上那就跟個窮人似的,是很貧苦的,他的佛緣很差的,你讓他念十聲佛號他都沒辦法。為什麼,因為這十聲佛號當中,在這一分鐘內他要接好幾通電話,那這個人的修學因緣就很匱乏,修學的福報沒有你好,所以把握自己的善根,依止大乘佛法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