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之六)~悟顯法師 講述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前面講到《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以來未曾顯說。佛在世的時候尚且有多人不信,何況是現在末法。經文上講「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會障礙大乘佛法的,不光只是這些外道,或是一些邪見的二乘人,這裡你要聽清楚:像舍利弗、目犍連,他們也是學二乘再迴小向大,而有一些他是學二乘但是起邪見起偏見,那這就是佛門的壞學生。還有一種,有些障道因緣就是你自己,自己給自己作冤家對頭的,我們常常講的:你身體有一點小毛病,你就不願意學佛、不願意吃素了,或是會看看有什麼方式,去求神問卜等等的,這些統統都是自己在給自己作障道因緣。所以你看為什麼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些邪師,他就是利用人這種迷信的弱點,他跟你講你要做什麼功德等等的,或說他自己是佛、說他自己有修有證,這些其實都還是利用眾生的貪癡。那你自己要是沒有迷信,願意捨棄貪癡,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哪怕是身體不舒服等等的種種障道因緣,你都不會退心。所以為什麼說「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沒有智慧的人除了他過去生造種種業以外,還有這一生他對佛法認識得不夠深,所以他不會想要印經弘法,也不會想要認真在佛門裡面修學,更不要說大乘了。就像我勸人家受菩薩戒,我就發現很多同修他會在那裡猶豫,可是你看看,當人家找你去殺生吃肉、造貪癡,或是你自己起貪癡,你都不會猶豫,所以說自己給自己作障道因緣,是自己在障礙自己啊。找你來修行來用,你自己反而害怕:我持戒會不會持不好啊?我受戒以後會不會犯戒啊等等的。那你要知道:即使你沒有受戒,你犯戒還是有犯戒的過失;你不要以為沒受戒就等於沒有過失,因為殺盜淫妄是性戒,尤其是《菩薩戒》,它的十重戒都是「性戒」,所謂「性戒」就是與佛性相應,這叫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有沒有參加過這個儀式,但凡你毀謗正法你殺盜淫妄,這都是有過失的,而且沒有受戒,他的問題更嚴重,因為沒有懺悔心。你受了戒你知道:哎呀,我犯戒了,我要來懺悔你要是沒受戒,那就肆無忌憚,跟一般凡夫一樣,所造的業就非常地重,你這個業就沒有辦法停止下來,既然沒辦法停止,那就更不要說能夠斷掉。佛在世的時候「猶多怨嫉況滅度後。」這個「怨嫉」,不光只是外在的或是一些謗法的,還有一個就是你自己善根力不夠、願力不夠;像有些人他到道場發心,只要身體哪邊不舒服,他第一個想的:「我都是因為來道場發心,所以身體才會這麼不舒服。」我要告訴你們,你們來道場發心,如果有遇到哪一些障礙,你要想到:我這個是重業輕報。要是你沒有在佛門修這功德,沒有佛菩薩加持,那你會更糟糕,這絕對不是迷信,這是肯定的。你修學上遇到這些問題,你第一個是要懺悔自己的業障,第二個是要想到「我這是重業輕報」。像玄奘大師,他這一輩子到天竺去取經回來,還翻譯經典,後來在他年紀大的時候,生病很嚴重,當他生病的時候他是在懺悔自己呀。後來他才知道,他這是「重業輕報」,無始以來的宿業在這一生要消掉。所以你要很清楚:如果你在佛門裡面有什麼不順的,這就是你有業障,還有一個就是你重業輕報。修行人難免有時候會這裡腰痠,有時候那裡會腿疼的,那一點點沒有什麼,正是這個時候,是在考驗我們對佛法的信心堅固力,這個時候也是在考驗我們到底信不信得過佛菩薩。有些人他就被這業障考倒啦,他就去信外道了,就看看有沒有哪一個人有神通的,可以告訴他讀個幾部經,向給冤親看能不能消業。像你這樣子在佛門裡面,你不但沒學到正知正見,你還變成了迷信。所以為什麼現在有個叫「心靈法門」的,在你們馬來西亞有這樣的邪師,台灣也有這些人,說他自己是佛,說他能夠為人醫病能為人消業消災;我告訴:佛菩薩都沒有能力幫你消災,「業」是要自己消的。怎麼消呢?「心轉」才能消。福也是要自己去修,佛菩薩都是助緣而已。佛菩薩那麼慈悲,要是佛菩薩能幫你消災,那大家早就都不在這裡輪迴啦。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你學了佛你就會有正知正見,你就不會被外道邪師給迷惑。

下面講:「藥王當知如來滅度之後,能夠書持讀誦供養」,就是前面講的,凡能夠做到「書持讀誦供養」,這五種其中的一種,你就算是受持大乘佛法的法師。「以法為師」乃至為他人說者,那這個人「如來則為以衣覆之」,這「覆」是「覆蓋」,就是穿著如來衣,後面會講到,所謂「如來衣」者以大忍辱為衣。下面說:「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這是講你能依止大乘修學大乘,不只是釋迦如來加持你,他方諸佛也護念你,為什麼?因為你依實相法發真如實智,所以「諸佛護念」,佛菩薩護念你,不是給你神通,而是開發眾生本有的般若智慧,這叫「諸佛護念」;是開發眾生本有的般若智慧。一個人有了智慧,他就不起煩惱,就不造業了,他就能不取相、不分別,他就能不輪迴六道,這才叫「諸佛護念」。下面看:「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這「大信力」是我們佛門講的「四不壞信」: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對於「佛、法、僧、戒」能夠深信不懷疑。這佛門的戒特別是講大乘的戒律,不是只有五戒十善。從事相上來講,深信有釋迦牟尼佛,深信佛說法絕無虛言,深信依法修行必然能夠成佛,這叫「信僧」,「僧」就是奉持佛法的人。深信佛的戒,戒能防非止惡,這「戒」包括教誡、包括修行方法都算戒,所以叫「四不壞信」,就是心裡能相信。

「志願力」就是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有諸善根力」是他依大乘經典發起圓妙的大智,這就是「善根力」。所謂「圓妙大智」,我用祖師講的,就是處處他都能夠生智慧。像六祖能大師見五祖時,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你們來到佛門裡面你遇到出家人,你們不像六祖能大師那樣;你們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學大乘啊。能大師依止大乘佛法,所以常生智慧。這就是圓妙的大智,所以叫「諸善根力」,就是「智」能增長善根,這「智」,一定是以佛法的般若智慧才叫做「智」,它能發起種種善根。這無貪、無、無癡是三善根。簡單講,你能行六度,這也是善根。但是萬行當中沒有「智」,若沒有「般若智慧」,那這萬行都如同虛設。所謂「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華嚴經》上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是一樣的道理。你如果忘失菩提心,你種種的善行,包括六度,六度的前五度,若沒發菩提心,那統統都是魔業。《華嚴經》又講:「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所以大乘經典裡面講得非常清楚:若不能明心性,你怎麼會知道佛法,那這菩提道你要怎麼修?「彼由顛倒慧」那這個人必然是顛倒的,增長一切惡。所以佛法重點在於什麼?是「明心為要」。所以祖師大德講經說法開示,都是依經典而說。種種的善法,必然要依般若而行。就像一條船再大,它沒有導航系統、沒有領航員,就會迷航,這般若智慧就像領航員一樣,現在叫導航系統,飛機也是一樣,沒有導航系統很容易迷失方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


「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如來共宿」,如來安住在哪裡?你以為這「共宿」是跟釋迦牟尼佛住,是住在祇樹孤獨園、竹林精舍還是靈鷲山?這都是有相的。如來以畢竟空為舍,所謂「畢竟空寂舍」,佛安住在這裡。所以你學大乘,你了達心地,知萬法皆空,唯心所現,那你就與如來共住。那你這樣子依大乘經修學,能具四不壞信,能發四弘誓願,能依智起行、依智起觀,能與如來共同安住畢竟空中,則為如來手摩其頂。「摩頂」就是為你授記,如來就印可你了,你這樣修學沒有問題。這裡面有沒有談到說要學儒家的?沒有。所以呢,大乘經典一定要看,不要聽一些人他依自己的意思在裡胡說八道。經中這裡講你要怎麼樣才能成就?有「大信力」,能受持大乘經典,能夠發四弘誓願,能夠依圓妙大智而起行,能夠安住畢竟空中,這才叫「與如來共宿」。所以經上講:「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不管你是學什麼中華文化都一樣,我們佛教要正本清源,什麼是佛教你要搞清楚,嚴格來說,大乘才是真正的佛法,小乘都不算啊,這是《法華經》上講的。大乘是如來徹底的本懷,這個才是佛法。所以這裡說:你如法修學則是「為如來授記」,你能夠奉持大乘,就像如來衣加被在你身上,能夠為現在諸佛之所護念;你依實相遵從實相之理而發實智,具大信力具志願力諸善根力,與如來共住,就算是如法,這要清楚。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佛告訴藥王菩薩,說:在在處處,你能夠說《法華經》、能讀《法華經》,能夠誦持《法華經》,包括用唱誦的方式,能夠書寫《法華經》,印經流通;那麼經卷所在之處,我們都應該恭敬尊重,能做到什麼樣的恭敬呢?最恭敬的,我們可以起七寶塔,用七寶做的,這七寶塔有的是相當地高啊,有的剛好能裝下這一部經就可以了,有的經可以印小一點,這塔稍微大一點就可以把它裝進去了。那麼越大越好,所以說「極令高廣嚴飾」,所以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把寺院要蓋得莊嚴,蓋得金碧輝煌,因此我們看到人家如法建道場,把佛寺蓋成這樣莊嚴、富麗堂皇,我們要心生歡喜;因為他是依佛教誡。經文講:「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所以像我們中國寺院,有的塔裡面都是放藏經,有的佛像裡面也都「裝藏」,裝藏就是放大乘經典,有的甚至屋樑頂上都還有安放大乘經,這是真的。即使是一般的民宅或是宮殿,像我們中國北京的故宮,有的主殿,主樑上面都有經典或是咒語,這都是佛在經上教的。我們看乾隆皇帝的鎧甲,鎧甲上面就寫著「六字大明咒」,清朝的皇帝是很信佛的,這是可以肯定的。他是非常信佛,你看他那個念珠,在清朝叫朝珠,實際上這就是佛教而來的,北京西山八大處有一間潭柘寺,整個北京城就是依照潭柘寺這樣子建,所謂「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像從前明朝的皇帝也是學佛,紫禁城是永樂皇帝的時候建造的,永樂皇帝還沒做皇帝以前,他是燕王。

經文講:「皆應起七寶塔」,所以我們看到人家起塔造像,蓋寺院蓋得莊嚴我們要歡喜,因為他是依佛教誡。你如果在那裡毀謗,在那裡說風涼話,那一樣是毀謗經典,一樣是毀謗佛法,但是造寺院裡面要如法,前面我講:你寺院裡面功德箱的錢印經,要印佛法,為什麼?因為人家看你是佛教的寺院,他來發心投錢給你,為的是要你弘揚大乘佛法;你如果在那裡搞怪,巧立名目做世間事情,你做得不如法,那你這同樣都是偷盜三寶物。「三寶物」有分佛寶物、法寶物、僧寶物,說了這個錢是要拿來印經的,你就不可以拿去做世間的這些事情,哪怕你用一些方式,說你在公告有怎麼寫,讓人家知道你這錢也會要印世間的書,那也不行。你可以從其他的方面去做,不是說不能印善書;但就是佛教的這些東西要如法地應用。就像你們看到有些寺院,這情況在大陸就有很多,他這寺院在翻修的時候,他往地基一挖,看到底下有唐朝、宋朝、元朝、明朝乃至清朝的,一般清朝的比較少,有歷代這些建材都埋在底下,很多所謂的「專家」他是不解的,他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廢棄的建材,要埋在這裡,比如說:大殿的底下,或是寶塔的底下?這個就是按照佛教戒律來做,因為信眾大家供養的錢,是發心來供養寺廟的,寺廟拿來蓋這殿,這殿是來供佛的,它就是屬於佛的物品,你不能像我們現在,有一些廢棄建材這樣子隨意丟棄、處理。是要把它整理過,或是埋在原有的位置底下,這樣子做才如法。佛門在用錢、用十方的信施非常如法的,所以你到佛門裡面來,我們佛教跟你講要印經、印佛法,那就必須是印佛法,因為你是來供養經典的,你拿來是要印經的,不要亂用一通,不要把錢挪作他用,這樣才對。所以這裡講「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下面講「不須復安舍利」有舍利很好,沒舍利那你就安放經典,所以說「不須復安舍利」。「舍利」翻作中文叫靈骨,就是像佛陀的舍利,或是祖師大德、高僧大德的舍利。這裡講「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這部《法華經》就是如來全身,所以說「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可以用花、用瓔珞、用種種上妙寶物來嚴飾它、來供養它,裡面可以安置《法華經》,因為它就等於如來。為什麼?因為如來出世就是為了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法華經》正是在講這件事情。如來出世就是為了講諸法實相,是講諸法實相,不是教你小情小愛啊;小情小愛的人最後就是痛苦的,而且他會造很多業。你看現在的人他犯了罪,他的理由就是:我是為了養我的父母,我逼不得已我才去偷東西的,或是我是為了我的兒子女兒,我才去犯法,我是為了我的家庭……這些都是小情小愛,這都是不可以。你要想到還有很多人遇到與你相同情況的,他們並沒有像這樣子違法,甚至有人比你還窮困啊,他們也沒有因為窮困,因為要養家或是因為要孝順父母而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他們也都是守法的人,守法的公民。所以你這些都不是理由。凡是損人利己,不管你是為了誰,都不是理由這種就是小情小愛,他後來就會痛苦而且會害人。所以,你要是常常提倡這小情小愛,講的都是那種小情小愛,那不行。世間人講的孝養父母啊,愛自己的子女,這些都是小情小愛,最後你就是痛苦。佛門講的你一定「愛別離苦」,你一定有「求不得苦」你希望你父母長壽,你希望你的生命長壽,不要離開你小孩,那你就有求不得苦,你就會有愛別離苦。所以佛教我們要打開我們的心量,要學習大乘佛法,了知萬法皆空,知萬法唯心所現,這就是佛教,這就是大乘佛法。經文這裡講你可以用種種上妙供養乃至歌頌,所以為什麼佛門可以唱梵唄、唱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人得見此塔,能夠禮拜供養,這塔就是如來全身,塔裡面所供的就是《法華》。那麼《法華經》所說的當然是能夠令眾生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那這個人禮拜此塔,當然是親近無上正等正覺;甚至,他能夠禮拜供養恭敬,其實他已經是在落實修學大乘佛法的行持,自然距離無上佛道就越來越近。也可以這樣子講。所以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所謂「皆已成佛道」就是皆已具足成佛之因。這都是《法華經》裡面的內容。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佛告訴藥王菩薩,多有人是在家或是出家,行菩薩道,發心修學大乘菩薩道,如果你沒有見聞讀誦或是聽過《法華經》,也就是說你沒有聽過一乘了義,《法華經》講的就是一乘了義,「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那這個人不算是真正行菩薩道。所以為什麼我說你沒有去受菩薩戒不行,因為是大乘的戒律,是一乘的戒律,你沒有受菩薩戒,沒有辦法成佛。一樣地,沒有聽聞一乘了義,沒有辦法成佛,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前面我用《華嚴經》講的「雖盡未來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 終不成菩提。」一樣的意思。哪怕你參學,参遍天下善知識,而你沒學到大乘,你不了心性,那都沒有辦法成就。徹悟大師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可見大乘實相之理是非常重要。這裡《法華經》跟我們講得非常清楚,「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你菩薩行裡面沒有大乘心法,那這個就不叫菩薩行了,「菩薩」翻作中文叫「覺有情」,「有情」這兩個字大家都知道,問題是要「覺」什麼?「自覺」。很多人都會講,因為佛學辭典上有說,「覺」就是自覺,那你自覺要覺什麼?有些世間人他能夠發現自己世間事的錯誤,也是一種覺悟有些惡人,他「改惡為善」,行五戒、十善那是一種小覺悟;那佛法的覺,你要覺什麼?有的呢,他行二乘法,觀四諦,依四諦法起修,就是修學四聖諦,這也是覺悟。但是什麼叫菩薩的覺悟?菩薩覺悟就是要明心見性,最起碼你要能解大乘實相之義,這才叫覺,但這是解悟而已;你還要能夠覺悟自身種種貪癡,能夠覺察得到,這叫「覺」。覺悟一切有情皆為我心所現,這也叫「覺」,這都是大乘經典裡面的義趣。所以,你若不解《法華經》,「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相反地,如果你真正聽聞《法華》,才是善行菩薩道。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裡講「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只是見聞還不夠,還要信解,「信」是要相信《法華經》所說的道理;「是能夠理解,能夠心領神悟,這個叫「信解」。能夠受持、能依教修行來起觀,如理觀察。這跟念佛沒有妨礙,念佛也是如理觀察。你聽聞《無量壽經》能夠老實念佛,這就是如理觀照方式不一樣而已;同樣的道理,能信解受持,「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必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叫「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無上佛道越來越靠近,也越來越相應。這是告訴你:聽聞《法華》、受持《法華》才是真正行菩薩道。像有些人說他是在行菩薩道,可是你看看他連家庭都放不下,他怎麼行菩薩道。我講經講:你修學佛法要以道場為主,你要真正做一個學佛人。你不要總想自己在世間是個世間人,我有一份事業、有一份工作。很多佛教裡面的人,他沒搞清楚,他一碰世間的問題,他第一個就是捨棄佛法,這種就沒有善根。我告訴你:你什麼都可以捨棄,佛法你不能捨棄,因為沒有了佛法,你在世間怎麼努力,最後就還是按照你的業力去走,何況你現在這個業已經在不好了。所以,前面講的,哪怕你生病,哪怕你有種種的障道因緣,那要依止佛法。你要想到:我只有學佛才能重業輕報,才能消災免難,才能逢凶化吉;真正有學佛的人他就有這樣的觀念。而且人在越困難的時候,越要為佛教來發心。你要想到我業障都已經這麼重了,我如果還不為佛教來發心,那我什麼時候才能把這業障消掉?世間哪一樣好事能消業障?都不能消業障。只有佛法能,你透過修學佛法洗除心垢,這才能消業障。你做世間好事,頂多是人天福報而已,消不了業的。縱然你修學小乘法,雖能夠去貪瞋癡,但消不了定業。所以你看大乘佛法裡面有一個地藏菩薩的咒語叫「滅定業真言」能滅定業;佛能轉定業,你本來該遭難的,可以給你逢凶化吉,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只有佛法裡面有,全在你至誠心。尤其是人在特別困難,特別沒福氣的時候,那更應該來佛門修福,更應該來布施。你看我們中國唐朝,之前講的武則天,你看她福報這麼大,你想想在以前那個時候,唐朝雖然說是民風開放,世界各地的人都來,也接受了西域的一些文化,跟我們中國中原地區的文化作融合,但是大家畢竟還是覺得皇帝應該是男眾,可是武則天能上位,能作一代女皇,這都是過去生在佛門中修福,所以她福報這麼大,而且唐朝在武則天的治理下算是非常興盛。你撇開男女相,武則天的能力是相當好,福報非常夠,你看龍門石窟,福報已經這麼大還開鑿龍門石窟,還發心修建寺院,你看長安有些寺院都是武則天修建的,還派人去請《華嚴經》來中國,這個功德真不可思議啊!《華嚴經》是根本法輪,看到《華嚴經》只來中土不到一半,就特地遣使往于闐國去迎請《大方廣佛華嚴經》到我們中國來。所以我們中國人今天有《華嚴經》可以看,這是武則天的功德,她還組織譯經場,而且親臨譯場以表示非常重視,還為《華嚴經》寫序,我們佛經的「開經偈」就是武則天看完《華嚴經》以後所寫的;《華嚴經》是「一乘了義」,只有「一乘了義」堪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福報已經這麼大了,都還在供養佛法還在護持佛法我們中國四大譯經師其中有一位義淨大師,回到長安來時,武則天親率百萬大眾出城迎接,幾乎全長安的人都來,這樣子恭敬法。你看福報這麼大,到往生以後,的墓沒被盜過。我們中國有兩個人的墓沒被盜過,一個是成吉思汗,因為找不到在哪裡;一個是武則天,沒有人去盜的墓,福報修這麼大,連福報這麼大的人都還這樣做。在那個時候,有人說:出家人見到皇帝也要拜。唐高宗就下詔出家人不用拜君王;也是依佛教誡。所以你看武則天守護佛戒,功德非常大,都還在修福,你想想你比,你比得過嗎?人家擁有當時候全中國最興盛的朝代,最強大的軍事能力,最完善的朝廷,而且當時候國強民富,因為大家都學佛啊!所以說國家興盛,佛法才會興盛,我們中國強大了,大乘佛法才會興盛;大乘佛法興盛了,我們中國會更強大,會比現在還要更好,唐朝就是個例子。唐朝從上面的領導一直到底下的百官乃至民間,大家都在學佛,那個時候儒家是什麼沒有人在管,沒有人在學儒,大家都學佛,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最興盛的時候。有人問:若給你有回到過去的能力,你要回到哪一朝?幾乎每個人都說要回唐朝,這時是最興盛的,當時候的長安高僧雲集。所以國家強大國家興盛,佛教才能興盛佛教興盛了,國家更興盛。但凡佛法推行之處,必定國豐民安,天下太平。縱然有外敵來干擾,也都能逢凶化吉,甚至侵略者他們會自己倒霉。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所以你越是苦難,就越要來修福;就已經在沒福了,那更應該做。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這一段我們先講經文,再講表法。

藥王,譬如有人口渴想要喝水,他在高原上鑿井來求水。剛開始鑿的時候「猶見乾土」,這土還是乾的,鑿井的人一定知道離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但是他不斷地深入挖掘,當看到有泥了,那就知道離水不遠了,所以說「其心決定知水必近」。這是承接前面的,你學佛你行菩薩道,你沒有遇到《法華》,那你離如來的無上菩提還非常地遠。佛在這裡舉了一個譬喻,他說譬如有人渴乏須水,這「水」比喻作「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人人本有,都有佛性。「於彼高原穿鑿求之」,以「高原」來譬喻作煩惱,煩惱非常深厚。「穿鑿求之。猶見乾土。」這「猶見乾土」就是還沒見性的時候,所以「知水尚遠」;「施功不已」就是他繼續不斷地深入,觀行逐漸地深入。直至「轉見濕土」,這轉見濕土就是分見佛性、分見實相之理;所謂「分見」就不是全見,只見到部分。於是再繼續深入,「遂漸至泥」就是比喻離法流不遠、離智水不遠,所以說「其心決定水必近。」這是講一個人他然具有佛性,想要消除煩惱,但他若不遇到大乘正法,那他所想求菩提還是非常遠;就像在高原鑿井求水一樣。一旦得遇正法,得遇法華經,那麼他才算是逐漸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亦復如是。」所以是一樣的意思,如果沒有聽聞或聽聞而不解,解而未能修,所以說「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還非常遠。不管你做什麼,為什麼?因為是「有漏」,你有所修有所,都還在能所當中,不算是真正行大乘菩薩道。因為法華經講的就是頓超,是直指人心,知道佛性本有。一旦你不知道核心的宗旨義,哪怕你修得如法,不如法就不必談了,你修得如法,你也是有漸次的,而且是有取有捨,有修有。不知心性本自具足,不知眾生本有佛性,不假修成,你仍舊在那裡造作,所以說「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遠」。這個就是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非常遠。那麼相反地,「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聞解思惟修習,就是能聞思修,修學大乘佛法,那麼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唯有學大乘才能佛,這在《法華經講得非常清楚,因為大乘講的就是眾生本有的心性,這心性人人本有,不假修成,不必你去滅除煩惱,然後才來得到菩提,而是菩提本自現成。眾生只是銷落煩惱,明悟心性而已,這個就是大乘,而且此心從來不生不滅,不屬於染,不屬於。祖師講「處生死流」,然在生死流,但是「驪珠獨耀於滄海」驪珠如驪龍頷下珠而獨耀於滄溟,就像太陽照耀這生死流,從來不為生死流所淹沒。所以無論天空是陰天或是起霧,都不能遮擋太陽光的力量。就像大霧不能汙染虛空一樣,風一吹就散掉了,霧就代表你的煩惱,哪怕你煩惱重,你也沒有辦法遮擋住太陽;這霧再大,你也不能使虛空染上這層顏色,所謂「虛空不能為物所染」也沒有辦法去染上這層霧氣,這就是指眾生的心,但是二乘人不了這個道理。

你們是有善根福德因緣來聽聞大乘佛法,你才知道佛教講的這個道理。所以為什麼說眾生念佛會成佛,因為心本是佛。心本是佛,迷心而起念,現在用念佛來返本還源。所以說念佛成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心本是佛,所以現在念佛必定能成佛。這就是「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然你是修瞎練。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所以者何。」就是「為什麼呢?」「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的菩薩行法,乃至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歸屬此經。所以我們前面講過,譬如大海能納百川眾流,百川眾流歸於大海;菩薩種種的行持,就像百川眾流一樣都歸於大海。就像我們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又叫揚子江,能納百川,最後歸於大海。所以說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這個「方便門」就是前面講的種種譬喻,示真實相。所以說出家人講「開示」,什麼叫「開示」?就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這叫開示。你身為出家人坐在那講一些世間話,那就不叫開示。所以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這才叫「開示」。什麼叫「方便門」?修學方法叫方便門。真如不二之理不可言說,但是呢,不得已你要令眾生能夠開悟,所以方便假言說,所謂「假言說」就是利用言詞說法,來令眾生開悟,所以叫「開方便門」,這就是「方便」;而不是不如法,不如法就不叫正方便,那就叫邪方便,不如法就叫邪方便。「示真實相」所以無論種種言詞說法,就是要指示真如實相。所以說「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我前面說過:這《法華經要是沒有祖師大跟你講,你看起來就跟在說故事一樣,你還會覺得這法華經怎麼這麼簡單。所以說「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所謂「唯有世尊能開示。」前面講:末法你能聽到法華經,當知是人是如來使,這「是人」就是這講法華經的人,他得佛力加持,他才能說。你們對於講說、弘揚大乘佛法,包括法華經,包括一切大乘經的這些出家在家人,你要把他當作就像佛菩薩派來為你講經說法的;以這樣的恭敬心來學,才能學得到佛法。所以說「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今天佛來這裡示現教化,就是希望令眾生成就無上佛道,成就菩薩道,所以特別為我們開示出來,所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這就是世尊出世的本懷,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佛知見」者,不是只有指如來所修,而是指眾生本有的心性。「眾生」當然包括諸佛如來,但此心性不是只有如來才有,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假修成。最微妙就在這一句「不假修成」,一般都是修禪定得這初禪、二禪等等的果報,這都是有修有,有取有捨,取涅槃捨煩惱。但在大乘裡面講的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離一念心性,這就是法華經所要詮釋的。從前面〈方便品〉裡面,到後面「火宅」的譬喻,到「長者子」的譬喻,「三草二木」的譬喻,乃至大通智勝如來過去的因緣;種種的方便開示,不外乎在宣示一乘之理,宣示眾生的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都是在講這個道理,你們要能夠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