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請轉法輪~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12)

請轉法輪
《普賢十大願王》的第六願是「請轉法輪」,「法輪」的「輪」是轉輪聖王的寶物。經典上講,轉輪聖王要出巡的時候,輪寶會在最前方,作為引導,隨轉輪聖王歡喜或是騎著他的馬寶,或是騎著他的象寶,都會有輪寶在前面。釋迦牟尼佛拿輪寶作為比喻,說是作為引導的意思。法輪還有輾碎之意,也就是說,正知正見可以作為一切行門的前導,能夠降伏一切魔怨,可以摧毀心中所有的邪知邪見,所以用法輪來作比喻,是非常好的。當輪在運轉的時候,它的輪心是空的,代表無心而能作用,所謂「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就是佛法講的,用而不著。所以學佛要常常請轉法輪,法輪所代表的就是正知正見,就是般若智慧。但是佛法大海,沒有人來講解、說明,眾生沒有辦法契入,所謂「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祖師大德從釋迦牟尼佛以後,傳法到中國,乃至經過幾千年,一直到現代,這些著述都是佛的正法,也就是正法眼藏,眾生受持就都能夠開啟般若智慧,也能夠輾碎心中的邪知邪見。祖師說,這些不從外得,全是你自心本具的,所以流通正法,護持正法就非常重要。絕不能讓佛法受到影響,受到毀謗,現在很多人喜歡造謠生事,毀謗大乘,毀謗佛法,甚至有的毀謗密宗,那作為佛弟子,就應當有責任來護持,使沒有學佛的人,對佛法能生起真正的信心,對於祖師大德生起決定的信心。有一些人他也毀謗祖師,說祖師所說的沒有根據,沒有修證……等等。佛弟子應當要有正知正見,所以流通祖師大德的法寶就很重要,絕不能把法寶限制住,只要眾生需要,就必須送給他、供養他、護持他,不然就失去了菩薩的慈悲心,你將來不能成佛。《大乘菩薩戒》講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學人來向你求法,求法包括請法寶,求祖師大德的法,你不給,那你是犯戒,你不要以為你沒有受戒就沒有事。沒有受戒罪過更重,受戒你還知道自己犯戒了,還能懺悔,知道要改過。而沒有受戒的人問題就很麻煩,果報也非常的嚴重,因為他不曉得自己障礙正法流通,障礙人家聽聞、閱讀祖師大德的正知正見。《華嚴經》講:「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這「微塵」就是你不願意流通正法的這一念妄心。不能只想自己有聽到就好,自己有看到就好,而不管別人,那你一樣沒有做到普賢的行願,普賢行願就是希望正法可以久住,法輪可以常轉。普賢菩薩請諸佛住世轉法輪,轉法輪就是說法,而且他還協助流通,協助佛法的運轉,這都是大乘菩薩的行為。所以作為學大乘經教的人,應當向普賢菩薩學習,絕不能用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去障礙佛法流通。眾生把錢交給道場印法寶,道場就有流通的義務,所以印經的專款功德箱,上面寫著法寶流通,不是只印法寶,印了之後還要幫大眾流通,不然這錢就叫做非理運用,與竊盜十方的財物沒有任何的差別,十方的眾生,十方的信施,交給你是希望你能幫他印送正法,流通正法,這兩樣都應該要做到。如果沒有做到,那這功德箱是在欺騙眾生。沒做好會有因果的,將來都要還,十方交給你的錢,你沒有如理的應用,如法的運作,結罪是十方,要還給十方,真是做牛做馬都沒有辦法還。還要加上你障礙正法,及祖師大德的正知正見的流通,來生你不會遇到佛法,甚至你這一生就不會遇到。大家不要以為有讀個幾部經,聽個幾場講座,這樣就算遇到佛法,不是的。佛法所謂的「遇到」,是要能得受用。什麼叫得受用?必須自己的煩惱習氣要能看得到,要能夠轉得過來,這才叫遇到正法。不然只是遇到佛法的知識,甚至是知見,沒有得到佛法的受用,也就是法輪沒有在心中運轉,因為你障礙正法流通,使人家不能聽聞正知正見,沒有做到法輪常轉。相對的,你得的果報就是—雖在佛門裡面,遇到佛法卻沒有受用。
請轉法輪這一願,對於自己要受持正法,對於眾生要流通正法,「正法」就是祖師大德的著作。現在要找位真正見性的善知識不容易,沒有辦法遇到,那就請祖師來轉法輪,就流通祖師大德的著作、註解,這樣就做到普賢十大願王的第六願,既自利又能利他,那你就是普賢菩薩,這一念心不要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從心性而發,那你發的心就不是一般的有漏有作之心,你是修普賢菩薩的無盡願行。所以行普賢行,要懂得怎麼用心,不但要會用心,行也要能夠做到。絕不能障礙正法的流通,這太重要了,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夠發大乘心,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什麼叫受無量苦?或許你去送法寶,人家給你臉色看,你笑一笑,心裡有一點難受,沒有關係,當作消業障,應該過去生你也是這樣子對待人家。要希望眾生能夠得聞正法,要能發大乘心,自己去請法寶來流通,不要想自己有聽到、看到就可以了,這是小乘人。大家聽大乘經,要發大心,要會用心,不然雖然聽了《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大乘法,你還是小乘人。「乘」是教我們要落實,不在於言語文字。真正把大乘表現出來了,那才是學大乘的人,而不是在分科判教上分別,在那裡爭論說怎麼樣是大乘,怎麼樣是小乘,這大乘是行義。六祖教學人要落實、要去做,不在口爭,是說:不是在嘴巴上爭高下。現在流通法寶很簡單,只要幾秒鐘而已,就可以讓幾百人看到,甚至幾千人看到,有的幾十萬人看到,或者去送光碟,或是送書,或是在網路上轉貼、分享流通影音,都是功德無量!這麼大的功德,要會隨喜、要會修、要會讚歎,從一行攝普賢其他的願行,這就是華嚴的境界,這就是華嚴的行持。在請轉法輪中,也可以含攝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一行即是一切行,一切行一行,要這樣用心,這才是真正修學大乘,學到了精髓,學到了心法。絕不能自私自利,自己能看得到,自己聽到就好,不管眾生,那就沒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心是不能成佛的。

中下根人能不能見性~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11)

中下根人能不能見性
淨宗講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三根」是指上根、中根、下根。「普被」就是這三種根器的人「平等成佛」。上根人的根器很利,不會著相。中根人的根器不上不下,有時著有時不著。下根人處處著,常常著。淨宗透過念佛的方式,可以讓這三種不同根器的人,平等成就。但是,不是說中下根的人,念佛就不能見性。中下根的人念佛,一樣可以見性。
有同修問,說有位法師提倡淨土,也修學淨土。但那位法師說天台宗或其他宗派屬於雜修淨土,只有「持名念佛」這門才是純正的淨土宗。
這樣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實際上他這說法完全錯誤。天台宗講的是一心三觀,以一心三觀觀一境三諦,境智如如。它是圓頓大法,天台宗不是次第。
淨土宗的持名分為四種:藏、通、別、圓。方法分為三種:念自、念他、自他俱念,合起來共有十二種的修學方式。隨著根器的不同,所以有凡有聖,有下根、中根、上根,不是善導大師講淨宗是專接中下,那上根就絕份,絕不要錯解祖師的用心。一定是他們誤以為中下根的人,永遠是中下,而不能變為上根。所以要懂得三根普被的深意,就是能令中下根的人轉為上根。
你從前執著,但是透過念佛,有佛力的加持,你從下根可以轉為中根,從中根可以轉為上根,這才叫三根普被。不是說中下根的人永遠是中下根,上根人天生麗質,永遠是上根,這觀念是錯誤的,那就沒有因果了。
這種說法屬於不了義法,並非淨宗經典所說,淨宗的經典是大乘圓頓教,他們這種講法是屬於小乘教,並非大乘佛法,因為小乘佛法不說闡提成佛,所以根器屬於定性不會轉變,甚至與佛說的基礎因果也不相符,所以這種是假的淨土宗。
還有一種是說要學《弟子規》做基礎的,這個根本不是佛法,何況淨土宗。
佛法講的是諸法因緣生,所以淨土宗的修學法門非常廣大。若以華嚴圓融門來看,說「淨土宗為門」,以淨土宗為修學法門,那麼一切法,禪宗、密宗、教下,也就是天台宗、華嚴宗,乃至於唯識宗,全部歸於淨土。如果以差別門來說,禪是禪、淨是淨、密是密、律是律、各宗各個獨立,但是都能圓滿成就,所以淨土宗的門是非常寬廣,而不是狹小的。
所以,那位法師雖也修學淨土,但是他有偏見。「偏見」在根本煩惱裡面,算是邪見。所以不能聽!如果把阿彌陀佛的願錯解了,還說其他的宗派不是頓教,不能見性,只有念佛可以見性,念佛又只接中根人、下根人,這個說法不對!自語相違。
如果硬說這樣的說法是對的,那頂多所理解的淨土是大乘的初教,就是所謂的始教。華嚴宗判的始教,以生滅八識為體,不允許定性聲聞成佛,闡提當然也沒有辦法成佛,這是大乘的始教,「始」就是剛開始的意思。可是華嚴宗的祖師判淨宗是圓滿教,當然中下根人也能成佛,也能見性,不要說圓教,大乘的終教,或是天台宗講的大乘別教,就允許「定性聲聞」跟「定性闡提」成佛,也就是說定性聲聞跟定性闡提都會成就,所以中、下根人成佛當然沒問題!六祖惠能大師講:「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智就是說也有真如佛性,真如佛性是眾生本具的。
所以有修證的人講的都一樣,但有深重分別心的人,講的跟祖師大德就完全相違背,跟佛所說的就不相同。所以要能夠辨別,修學淨土,目的在於明心見性,不能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也沒有用。求生淨土就是要達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佛」,修學淨土法門不是只到淨土就沒事了。很多人以為往生淨土就一了百了。往生淨土生死還不算了,只是暫時止住,因為對於諸法不生不滅,還是沒有證到。如果一往生就圓滿成就的話,那西方淨土就不用分四土三輩九品了。就是因為往生到淨土的人,還沒有真正的了脫生死,也就是證果,往生者只是三界的輪迴休止了。要能夠將你的「俱生我執、俱生法執、分別我執、分別法執」,統統斷乾淨了,這才叫生死了斷乾淨了,這最起碼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不算全斷,還有微細的煩惱,就是俱生法執,所謂的無明沒有斷。所以往生淨土一樣要修學,不是阿彌陀佛可以直接把佛果送給你。所以學淨土宗的人要曉得,不要搞迷信,佛力攝受眾生非常的廣大,所有宗派的眾生,阿彌陀佛都接,而且都能令眾生平等成佛。持咒的也能往生,修禪也能往生,修止觀的也能往生,統統都能往生,只要你迴向求生淨土。所以說萬修萬人去。千萬不要搞錯,以為只有持名是圓頓,其他兼修淨土的就是夾雜,說是雜修淨土,那是你自己搞錯,你的說法跟祖師大德不同,有人甚至還引善導大師的論述,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自然知道彌陀的心量。
自己沒有辦法修證,沒有辦法見性,並不代表淨宗法門沒有辦法見性。歷代淨宗的祖師,個個都是修學淨宗法門見性成佛,所以才堪稱淨宗的祖師。
所以修學淨土能不能見性,絕對可以。只是你們不敢相信而已,或是自己心地怯弱。《起信論》講,末法的眾生業障比較重,心常怯弱,不敢相信自己能夠見性成佛。所以佛教大家修學淨土法門。修學淨土絕對可以成就,這是非常好的方便法門,不要把它淺看,更不要把它錯解了。

順教無違 ~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10)

順教無違
同修請問:《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他問這段話是不是告訴我們,應當要先孝順父母才算是持戒?
答:你依文解義的解釋方式是錯誤的。《梵網經》是鳩摩羅什大師口誦出來的,原來的菩薩律藏沒有因緣到中國來,是鳩摩羅什大師發慈悲心,把菩薩戒的戒相默背出來,大家今天才有因緣聽到《梵網菩薩戒》。《梵網菩薩戒》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所說的都是眾生心性本具的戒相、本具的律儀,不從心外而得。是釋迦牟尼佛善巧方便,用眾生最能體會的感覺,就是你跟你父母之間親密的感受來形容,教導大家,作為佛弟子應怎樣持戒,怎樣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就是要我們用孝順父母隨順無違的這種心,來隨順師僧三寶,隨順自己的和尚,隨順佛門清淨的律儀,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樣「孝」才稱之為戒,這是這句話的意思。
現在的人情見非常深重,一看到孝順兩個字,馬上就給它標個逗點,強調要孝順,當然,不管有沒有受戒,或是有沒有學佛,孝順都是應該的、是正常的。但不是說在經典看到孝順父母,或是孝順這兩個字,就馬上把它導到世間法去,那你的觀念是錯誤的。要清楚這一部經是菩薩戒,「菩薩」是覺有情,一般人是因為父母及自己的業力,發生淫欲心,所以來這世界受生。這世間受生不出胎、卵、溼、化。菩薩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是隨順如來的教法而成就菩薩的,不是欲愛所生。所以把菩薩戒解成世間的欲愛,那是罪過無邊,剛才斷句的方式,是依賢首國師的註解《梵網經菩薩戒疏》,是祖師斷的句讀,他是華嚴宗真正有大成就的國師。像現在道場和尚上殿,那儀式就是從賢首國師開始有的,他的智慧非常高,無人能及。所以講經、看經典都要有憑有據,所以應當是一整句「孝順至道之法」,這個「孝」才稱之為戒,不然不能算是菩薩戒,也不能防非止惡。後面講的「亦名制止」,制止就是能夠防非止惡,是戒律可以防非止惡。大家要用孝順之心,來隨順佛教,對於賢首國師講的法順教無違,要隨順佛陀的教誨,無有絲毫違背,就像孝順自己的父母一樣,孝順師僧三寶,所以叫「孝順至道之法」。
不是說受了菩薩戒,要先孝順父母才叫做受戒。要知道怎麼樣才算是得菩薩戒,《菩薩戒經》講:「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這「法師」不是講經台上的那位法師,這法師是指釋迦牟尼佛,「戒」是佛說的,你要能解,心能夠離相,那才叫做真正受戒,不然,用你的世間意、世間心,來看大乘菩薩戒,還解成世間法,這就不能受戒。所以要曉得「菩薩」不是世間欲愛所生,不是講一般人心裡面所想像的,別以為孝順你們的父母就得菩薩戒,以為這樣就是菩薩戒的基礎,不是這樣的。要知道,你認為佛法裡講的就是要孝順父母,那是你的情見太重了,所以看到什麼,都會想到世間法,佛法也因此才會衰敗、滅亡。是誰滅的?都是四眾弟子的問題。如來以一乘實相印而說法,因此所有的法要以「一實相」來印可。要看你所解的法、所解的這些觀念、知見,能不能跟一實相相應?如果不相應,那只是世間的情見,應該要馬上捨棄掉。如果說要孝順父母才算是得戒、才算是持戒,那父母雙亡的人能不能受戒?所以要清楚,大乘佛法不是建立在世間生滅法之上。大乘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屬世間有相、不屬世間生滅法。大乘基礎是在於心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梵網經》講:「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一切有心者」就是指六道十法界一切眾生,不是只有人道!菩薩戒它是通十法界,所以解經要全面性了解,不能只看文字就依文解義,說學《弟子規》、《三字經》就是持菩薩戒,甚至說這些世間法就是菩薩戒的基礎!要是祖師在世就會修理這些人,像禪宗祖師:德山禪師的棒、臨濟禪師的喝,學人一個的問題都還沒問完,他就讓你吃棒子了,因為你的問題就是你心在動,所以打妄想,心動與道就不相應,何況是世間的知見或是情見。這一定要清楚,不能看到經典講到要「孝順父母」這四個字,就馬上把它導入世間法去,認為菩薩心地戒是建立在世間的孝道上,那是不對的。「菩薩心地戒」是建立在心地上,這幾個字已經非常的清楚,「心地」是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只是這清淨心被無明煩惱覆蓋住,所以妄有我相、人相,顯現有家親眷屬、有父母、朋友、同事,這些都是無明幻現。大家今天學佛了,就要把心裡面的這念執著放下,轉成一心念佛,那麼真如本性才能顯現出來。因此《梵網經》說是菩薩心地戒,就是這個道理。菩薩的行為是依佛性而起的,不是依世間心而起的,它是覺悟心不是迷惑心,是不具四相的,有四相都是迷惑顛倒,沒有覺悟。
想要學菩薩戒、持菩薩戒,對於心性要能夠明白,對心性不明瞭,就沒辦法受持大乘佛法。即使你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或是六重二十八輕戒都持得很好,那也都是有相的,沒有見性是沒有辦法真正成就的。所以心性之法非常重要,你一旦了解了,學佛就不會走錯路。就像天台宗所講的無師智,「無師智」就是沒有老師你也能夠修行,這智慧不是老師教給你的,而是你自性本具,也就是佛門常講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有這個智慧,那無論你修什麼行、學什麼法門,你都能夠得大自在、得大解脫,絕對不會迷在事相上,不會隨順你的世情、隨順你世間的欲望。無論是禪宗、是淨宗,歷代祖師統統都是這樣教學人。淨土宗的祖師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是告訴我們:所有的法門以明白心性最為重要。所有的行門能使你心清淨最為重要,而明心之要則無如念佛,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所以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淨宗祖師教大家的,祖師都是大善知識。希望每位同修要能夠知道,不要依文解義,更不要以世間心解佛經,否則三世佛冤。

微細觀照~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6)

微細觀照
每位學佛的同修都想從佛法中得到利益,佛法給眾生的最大利益,不是在物質上,也不是在精神上,佛可以給的利益就是教我們正確的方法,幫大家把煩惱消掉,煩惱消後心平靜了,仔細了,清淨的本性自然現前。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有些同修不是很得力,原因就是在小細節上沒有注意到,這些小細節包括了:在舉手投足,揚眉瞬目時。因為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心念,甚至認為自己粗魯、放逸的行為,是一種正常的狀態,所以即使念佛已經念了很久,讀經讀了很久,也始終沒有辦法把心安住下來,歸根結底,就是在於生活上沒有提起覺照的心。也許在讀經的時候,你真的非常的專心,念佛的時候也認真用功沒有任何的妄想,但是讀經一、兩個小時後,或念佛一支香結束以後,你就開始放逸了。怎麼曉得的呢?就從你走路的腳步聲開始變大,動作開始粗魯,吃東西時開始發出聲音了,或是越吃就越快,這些在生活上的小細節,修行人都要能夠去檢點。譬如說「靜坐」,在佛堂靜坐能坐得很舒服、很攝心,也得了一點輕安,可是出了佛堂,心還能不能安住?還能不能用功?還是遇到事情照樣浮躁、照樣起心動念,心隨境轉?佛教有時會辦些活動,譬如「放生」的活動,學佛人都曉得放生很好,可是當在做這些活動時,自己的慈悲心有沒有生起來,還是只想:我只要把該放的水族類就放到水裡或海裡去就好,也不管是怎麼放,或是用丟的、或是用甩的,也不擔心牠是否受傷,在這當中都有果報!同樣是放生,如果你能夠想到怎麼讓它以最舒服、最平安的方式,回到它的生活環境,它四肢健全的被捕抓,你也讓它四肢健全的回去!所以在放生活動當中,就可以勘驗自己是不是真正有慈悲心,真正愛護眾生!有的放生單位,就光放生的儀式就做了一、兩個小時,陽光那麼強,這些要放的生命,可以說是活活的被曬死。這些細節都要考慮清楚,如果沒有做好,功德會減少,甚至放生會變成殺生。有些同修為什麼吃素還是身體多病,因為他殺業沒有斷,因為他會順手打蚊子、殺螞蟻……,順手害死一些小動物,這都是吃素沒有清淨的地方。想要在佛法、修行上得利益,就要在這些小細節上去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樣發心吃素、放生才有功德,你念佛才能算是有一點點得利益!
什麼是念佛?「佛」是覺,第一個是覺悟,第二個是覺察。你有沒有覺悟?你能不能覺察?凡是覺悟的人,就可以覺察。他知道要利用自己的身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眾生。在幫助眾生的過程當中,他會去覺察,看用什麼樣的方式對眾生最好,這都是學佛的一點一滴。不是來佛堂念個佛、讀個經,聽聽開示、聽聽講座,這樣子就算是有來修行了。來佛堂是聽道理,在佛堂是練功,出門接觸到環境就把你練的功拿出來用,這叫做用功。大家在佛前發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可是當蚊子叮你的時候,你就不想度牠,反而用盡所有的科學方法,拿出所有的醫學道理證明牠是害蟲,那這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就是虛假的。有時明明自己是在起煩惱、生無明,可是你卻不想讓它停止,想讓它持續下去,那發這「煩惱無盡誓願斷」的願就是假的。而「法門無量誓願學」嘴上說發願要學法門,學法門心要空,心要空就不能執著自己修行的方法,不能排斥其他的方法。這樣才能學得到。甚至你能覺察舉手投足,一開眼一闔眼都是法門,這才叫「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只有淨土法門、禪宗、天台宗……,若是這樣想,那就叫著相。你要是不願意改正自己的過失,不放下自己的煩惱,那你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也是虛假的,那「佛道無上誓願成」,對現在太多的同修來說更是發假願!因為總是告訴自己:「家庭還是要顧,如果修行成了佛,那家人怎麼辦?還是先不要成吧」。大家心裡面都有這樣的疑慮,結果每天在佛菩薩像前發願,每天欺騙自己一次,學佛多久,就欺騙自己多久,這就是愚癡的眾生。所以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夠真正用功,所謂用功,不光是平常時候要念佛,在所有你煩惱習氣起現行之時、處,心都要能夠用功、要有佛,都要能夠覺察,都要能夠使自己的錯誤行為立即停止。所謂「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這是四正勤,是真正的清淨,真正的用功。學佛不是高談闊論,但是「非談玄不足以顯妙」,若不說出自性之殊勝,沒有辦法顯示出真如佛性之妙,所以談玄顯妙還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只在文字、音聲上作解,如果只在音聲上或文字上作解的話,這叫聲聞乘,聲聞乘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能夠依法而修是大乘,而知道所修、所學的是心性本具,這叫最上乘。學佛要學大乘、要學最上乘,大乘就是依法而修,依法而修才有可能達到最上乘。如果只是聽聽開示、讀讀經、學佛法的音聲、文字,心裡所理解的都叫「相似般若」,所學的只是表相,那就是小乘。修行不是在口頭上爭長短,縱然有無邊的辯才,仍舊敵不過無常生死。所以修學大乘法,不是只在道理上或文字上鑽研,而是要去體解,那真心本性清淨的境界自然就朗然現前!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從細節上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樣學佛才能夠圓滿。

真信切願的典範~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5)

真信切願的典範
淨宗的修學,特別強調「信、願、行」。「信」這個字很重要,關係到煩惱能不能解除。《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修道的根本,佛門十個宗派包含有:大乘八個宗派,像華嚴、天台、唯識、三論……等等,小乘二個宗派:俱舍宗跟成實宗。它們的入手處就是信。學佛對於佛菩薩的法,能不能相信,還是半信半疑?如果全信,你的道心就不會退,不會再做任何夾雜的事情。尤其是念佛求生淨土這件事,絕對不能夾雜,如果在你的用功當中有一點懷疑、有一點夾雜,那你就沒有辦法往生。像周靜芳居士,就是給大家做出最好的表現。在她生前就是深信自己絕對往生淨土,深信一句彌陀名號是眾生根本的依靠,只有佛號才是真的,其他的全部都是假的。她聽經三十幾年,一聽到淨空法師在提倡《弟子規》、《感應篇》,這些世間典籍,她馬上說:這是老和尚方便接引眾生。她說:真正要往生淨土根本不用這些東西。那都是方便接引這些不學佛的人,讓他們入佛門,是講給一些情見很重的人,或對於這個世間放不下,不願意求生的人學的,既然不修行,就做個好人吧。她說:絕對不是修學淨土法門,還要再夾雜這些東西。起初很多人聽她這樣講都很懷疑,所以,她就做出自在往生的樣子給你們看。她完全不學《感應篇》,不學《了凡四訓》,也不學《弟子規》。只有一句彌陀名號。從她初學一直到她臨終,都沒有間斷。別人教她要持咒,要學其他法門,她都跟他們合掌恭敬說:我還是念佛就好。她是一個有把握往生淨土的人,所以她可以在她臨終之前,先把這個影像預錄下來,能夠跟大家做證明。證明用一句佛號,絕對可以成就。你要拿世間典籍給她看,她根本不看,也不聽,她說那些東西世間意很重、很汙染,汙染眼根、耳根,她只想見佛,只想聽佛號,什麼《弟子規》都是學佛人在這世間該放下的,裡面講的都是情見。她說:該放下的東西,還去看它做什麼!如果還去執著、還去學,那就叫退道心、退失菩提心。這就是周居士做出深信淨土的樣子給我們看,是現代往生淨土最好的例子。她這一生確實做到萬緣放下,在臨終前交代:告別式不用做,靈堂也不用設了,她說:因為這娑婆世界不是她的家。她說她家在西方淨土。從這一點就可以證明,她必然往生淨土,必然有成就。大家看看淨宗講的「真信切願」,自己做到幾分?如果人家一講你心就動了,那這信心是假的。周居士說:即使是釋迦牟尼佛來說:「淨土法門需要夾雜《弟子規》,夾雜《感應篇》」,她也不信。從她學佛開始就是靠一句佛號,這是給大家做出最好的樣子,是真正相信,真正接受淨土法門。她這三十幾年聽經確實有聽進去,也確實做到了,所以不管是任何人勸她,她也絕對不改。她說:我就是老實念佛,不換題目,沒有什麼好說的。所以她才有往生的把握。
修學淨土就是要這樣子用功,你能這樣用功,十方諸佛都會加持你,十方如來都護念你,你往生不會有一絲毫的障礙。
有許多的同修在懷疑自己,哪裡是不是沒有做好?我們要檢點自己的過失,而不是懷疑,懷疑是沒有信心,要是心裡面還懷疑,自己大概基礎還不夠好,對因果還不夠相信,……等等,你懷疑自己的善根,懷疑自己的信願力,甚至你懷疑西方極樂世界,懷疑釋迦牟尼佛,那你絕對得不到佛力加持,你這一生會障礙重重,你修行很難有成就。
《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要信自己是佛,信釋迦牟尼佛講的話絕對不會錯,只要肯發願求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統統都不要夾雜,萬緣放下,就好好念佛這一項,保證你往生淨土,一生成就。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一生補處。一生補處的位次高於法雲地的菩薩,像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就是一生補處,還有地藏菩薩,都絕對成佛。這麼容易的事情,如果還要懷疑,那就沒有辦法了。
譬如說,現在直接就送你一間豪宅,你不要,你說:我要先住茅蓬,再換鐵皮屋,再換公寓,再換大廈,最後才要換豪宅,那可就走冤枉路了。淨土法門就是豪宅當中的豪宅,而且每個人都可以住,每個人都可以修,也都能成就。重點是你的疑心能不能放下?疑心放下了,信心就具足,才算真信切願,佛號就能念得非常勤快,非常的專心,不會間斷,心不會再起世間意,情見也都能放下。有的同修情見比較重,對家庭放不下,怎麼辦?還是一句老話,你就只管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可以把你深重的業障,乃至微細的煩惱統統除掉,這肯定不會錯。所以藉由周居士往生的事情,大家要提起自己的信心、道心,告訴自己:「我就是要這麼做」。絕對不懷疑,那必定能夠成就。

經律論三藏~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4)

經律論三藏
佛門《大藏經》分為經、律、論三部類。經典是屬於佛所說的,講的多半是定學。戒律是佛所制定的,律部裡面說以律儀居多。只有佛能夠制定戒律。其餘人絕不能自己想一套,就修改律藏,那是絕對的錯誤。還有一部類是「論」,論主要的內容是慧學,就是斷除煩惱用的。菩薩造論,或祖師大德也有,論是把他們修學的經驗、心得,以及證道的境界寫下來,留給後面的學人。只要依著論典去修,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可做為完全的參考,不必質疑。這也是論藏的功能。
現在有些人,拿著祖師大德的著作,像《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等,擷取諸佛菩薩的論典,再加上自己的意思,他也說他自己寫了一部論,實際上,這種行為在佛門裡面,是屬於犯大妄語,是偷盜的行為!因為你根本沒有這個境界,你只是把它擷取出來,就跟大眾講:我這一本叫做「……論」,那代表你在欺騙大眾!這在妄語戒裡面是非常嚴重的,你沒有這樣的證量,沒有達到這樣的功夫,可是你說是「論」,那就代表這功夫是你達到的,是告訴大家:「你們照著我編的這個論,來修學,就能達到同樣的境界」,現在的學佛人不懂,這算是在欺騙眾生,不知道這問題的嚴重性。在出家的戒律來說,算是「波羅夷罪」,「波羅夷」叫做斷頭,也就是說:你不再是出家人了。你欺騙大眾,你沒有這樣的功夫,但是你貪圖名聞利養,希望人家認為你有這樣的智慧、道德、學問,心裡要人家認為你有修有學,都來依止你、跟你學、讚歎你、供養你。所以你才敢恣意說自己的著作是論典。
從古到今這些祖師大德,像《阿彌陀經》最有名的註解是《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等人物,給阿彌陀經做註解,他都不敢說:他的註解叫做論。還有很多的祖師大德,像宗密大師,宗密大師是通家,他給《圓覺經》做註解,他也不敢說:那是論典。他只說:這是疏、鈔或是略疏。「疏」是疏通的意思。所以大家要曉得這道理。嚴格來說:只有像龍樹菩薩、馬鳴菩薩、天親菩薩、無住菩薩或是護法菩薩、陳那菩薩這些有修、有證的祖師、大菩薩,他們所說的才叫做「論」。像《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這些都是真正有功夫、有成就的人所寫的,大家照著這裡面的理論、方法去修學,一定可以達到跟他們一樣的境界,所以稱為「論」。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想法、看法,甚至用自己的世間意來編造,由於你沒有絲毫的定力,也沒有絲毫的功夫證量,那麼你說:你編造的,或是你編纂的這文章叫做論,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關於這一點,希望每位同修,都要能夠了解。這是現代人太過於草率,才會這樣做,古來祖師大德,都不敢這麼做!甚至有的祖師大德,也不敢說那是疏鈔。比較客氣一點的,他只說他的註解叫講錄,就是講經的節錄,根本不敢用疏、用鈔。或是叫演義。這是學佛當佛弟子所應當要知道的,這件事情不能夠隨便。凡是這三藏所在之處,必然有龍天善神的護佑,因為《大藏經》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今人用自己的心意識,用自己的妄想、分別,所做的這些文章,是沒有辦法幫助眾生的,那些最多只是知見而已。所以把它拿出來跟人家說:我編寫的東西叫做論,那就不可以,這是打非常大的妄語,是欺騙一切眾生。如果是在家人做的,那還沒有什麼人願意看;如果你是出家人,那你的罪過就非常的嚴重,因為你穿著袈裟,打著釋迦牟尼佛的形象出來,希望眾生恭敬你、供養你、讚歎你,這行為及心態在經典上都有講到,「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獄」。什麼是「十方阿鼻地獄」?就是這個世界的地獄壞掉之後,轉生到他方去受報,他方壞了,再轉他方,受苦無間。希望大家要能夠明辨,也要自我警惕。

何謂觀照~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3)

何謂觀照
大家常常聽到「觀照」這個佛學名詞,但是,能夠了解它意思的人不多。「觀」就是觀察,「照」就是「照見」,要有正知正見才能夠觀察,正知正見就是對於「諸法實相」能夠明白,知道一切眾生身中都具有如來藏不生滅心,這是學人能起觀照的第一個要素。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一樣,淨宗法門也不例外。要先明白這念心,從來不生不滅,沒有變異,不可破壞,所以叫做真如。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學人在境界上才能夠起觀,才能夠修行,一旦觀察,你馬上就能夠知道這世間是虛妄的,一切法確實如同《金剛經》上所講:「如夢幻泡影」,夢中的境界沒有一絲毫可得。如同影像,有即非有,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正在作用的當下,無論是起煩惱或是起歡喜心,正在心生分別的時候,當下這一念心是空的,你能夠這樣用心那就叫「觀」。
「照」就是心對境的時候,如同鏡子一樣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對所有一切人事物,都看得透,看得破,而且心不會隨境界轉,也就是在用心的時候,心就像鏡子一樣,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一般人之所以會心隨境轉,就是因為遇到境界,就開始留影於心,把境界存在心裡面,無論過去的事情、現在的事情、未來的事情,都在這裡思量、計畫、打妄想生煩惱,得到了就生歡喜心,失去了就生起憂惱心,總是墮在兩邊不能自在!沒有用心像鏡子一樣,所以心是混濁的,沒有照的功能,也可以說是失去照的功能。他看一樣,就著一樣,遇到一樣,就在意一樣,所以處處生起障礙,處處生起染著,把本有的般若智慧都給蒙蔽住了。
觀照能開啟眾生的本有智慧,觀照是因,開智慧是果。所以觀照在每個法門裡都是相當重要的。在淨宗,念佛其實就是一種觀照,你在修觀的時候,剛開始藉由道場給你行個方便。在道場念佛、打坐,沒有外緣的干擾,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一心一意的專注,不要一支香念下來,半支香打妄想,其實一支香念下來,要不打妄想非常的容易,沒有那麼困難,只要全副的精神投注在佛號上,這妄想不用刻意除它,不用去壓制它,由於你心念專注的關係,它自然就消滅。先做到專念,專了之後,念到後來,妄想也不起,心也空了,最後佛號也放捨了(自然停,不是故意不念),此時,這念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的,就是你的真如本性!這個時候就不用刻意念佛了,很多同修在這時,不曉得迴光返照,其實這不隨前念,不隨後念,這一念心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你佛號或煩惱未起,這念就是。也就是你前念已斷,後念未起的時候,這在經典上叫做第一念,若在此時能識得,那叫做見性,這是觀照的方便。進而要在境界當中歷事練心,出了道場,地鐘停止了,你還是要保持如如,還是要能夠守得住。剛開始見到本心後要守,所謂「守本真心。常住不滅。」也就是禪宗所謂的「保任」,要先保,保得住,一段時間之後才能任運隨緣,不是一見性就自以為完事了,就自大,瞧不起天下人,那就走錯路,古德有句話:「山林水邊長養聖胎」,在這裡千萬別迷失。所以學人第一步下手處就非常重要。絕不能夠自己心都沒安住下來,就想要接觸境緣胡作非為,認為遇到境界,習氣起來是正在起妙用,這起的是煩惱,是自己心著在境界上,而不自覺!
有些同修念佛,用功念到後來佛號也不起,煩惱也不生了,可是在這時候,卻不能迴光返照,很可惜,其實這時候只要一念返照,就能夠明心見性。很多修學淨土宗的法師,不曉得這一層道理,他教學人還繼續念,實際上講「繼續念」就是指錯路。所謂真如佛性,其實就是人人日用平常當中在起作用的,有時候第一念會現前,只是多數人不能識得,這要有真正見性的人,才能夠為你指出。一般淨宗的指導法師,只教導大眾繼續念,一直念下去,看似沒錯,但是這樣子的做法,就把學人的悟門給堵住了,把見性成佛的機緣當下失掉,因為念佛是為了解決雜念、妄想問題,那當雜念不起之時,佛號他也就不用再提起了,再提起那就是病。所以念佛念到佛號跟煩惱皆不起的時候,現前這一念心,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所以要見性沒有這麼困難。這些境界每個人在念佛當中,或多或少都有,只是你不識得。剛開始你也許只體會到一點點,但煩惱會隨著你持續念佛、修行變得越來越淡,越來越弱,直到後來完全不起作用,確實風平浪靜,那這時候你就得自在了。
用功的時候叫「觀」。「照」就是剛講的,要任運隨緣。「任運隨緣」就是做一切事情的時候,不要起高下心,起得失心,起好惡心,這一切心都不再起。遇事該怎麼用心,就怎麼用心,只是在當中不要生煩惱,不生能所,不生對待,無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俱離,就叫「照」,當下心就有照的功能,觀照的道理就是如此,這就是淨宗講的「觀照」。初步要做到的就是先「專念」,不要一下子就想到後面:「我要照,我要來作用」,功夫還不到,你那個作用叫做打妄想,叫做生煩惱。你以為你是在照用,但你的心從來沒有離開過煩惱,所以實際上你是在心隨境轉。這一點要注意,不然就會像佛在經上講:「未得謂得」,是說你沒有這層功夫,還誤認為自己有這樣的境界,那一旦無常到來,生死現前的時候,你就完全做不了主了。所以修行功夫一定要從基礎開始打,沒有辦法一下子頓超。道理是可以頓悟的,可是事相上的煩惱習氣,要先降伏,才能有得力的一天。「觀照」的道理就是如此。

因果怎麼來的~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2)

因果怎麼來的
《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段話是說,世間、出世間的因果,以及所有看得到的種種循環變化,這一切現象都是因為有真如佛性才有的。學佛的同修一定要深信因果,因果不是所謂的自然法則,不是現在科學講的:一種自然現象,或是人為的現象。再歸根結底,因果是從你的心在變化,你起心動念都落到因果裡去。今天你發好心,那就是種善因,得到的必然是善果,你起惡心,必然得到的是惡報,所顯現的就是三惡道的境界,這是心所轉變顯現出來的。
所以經上說:「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句話明白的告訴我們:因果結歸於眾生心,不光是人道的眾生、十法界的眾生起心動念都有它的因果。所以要相信世間一切事情,皆有它的因緣果報,一切事情都要懂得隨緣,做過就要放下,不要去強求。你種善因,一定會得善果,像財布施,你得的就是財富的果報。布施佛法,或布施專業技能,這是屬於法布施。專業技能是世間的,你懂得世間的技術,願意與人分享,那你所得到的是世間的智慧,如果你所做的是流通佛法、印送法寶,那你得到的就是出世間的福報以及智慧。至於修無畏布施,其實無畏布施非常好修,只要去放生、自己吃素,或舉手投足都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傷害到小動物,起心動念都替眾生想,希望眾生能夠得到究竟安樂,那你得的就是身心安穩、健康長壽的果報。所以當父母的希望小孩書要讀得好,就要多幫他做法布施。希望小孩身體健康,就要讓小孩吃素,用他的名義去放生,不然看再多的醫生、吃再多補品身體也不會好。
人會生病多半不出三種原因:一種是「四大不調」,四大不調只要看對醫生就會好;另外兩種去看醫生就不一定會好。一種是業障病,這業障就是他過去生殺生害命,譬如說:人家在放生,他就在那裡毀謗障礙,那他這一生得到的就是多病或是夭壽的果報,這種就要替他放生幫他消業。一種是冤業病,就是這個人的冤親債主找上門了或是得罪了鬼神,鬼神捉弄他。冤業病的解決方式就是持咒或念佛,佛開八萬四千法門,對治不同的毛病、問題。所以,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果報,你就要真心誠意的去做,不要求回報,一求回報,心就染著、不清淨了。若是為了有目的去做的,為了利養心去做,那得到的福報及智慧就非常地有限。可是如果是看到眾生有需要,你真心誠意去做,你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全心全意的幫助眾生,修這三種布施,那你種的因就非常純淨,得到的果報自然非常的殊勝。這裡只簡單說明三種布施,它可以涵蓋著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要相信這世間的因果都是從自己的心變化出來的,佛經上叫「轉現」,都是從心轉現出來的,「因心成體。」就是這意思。事情做了之後就要放下,不要想:「我做了那麼多好事,怎麼都沒有得到好報」!遇到一點逆境就開始怨天尤人,開始起世間意,毀謗三寶、毀謗祖師大德、毀謗釋迦牟尼佛,你好不容易業障消了一點,又馬上增長,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做好事雖然好報沒有馬上現前,但是惡報必然消失或重業輕報;你做壞事惡報沒有現前,但是你的好運減少,福報必然消失。這是學佛同修要知道的,好事做了馬上放下,在人事物上都一切隨緣,不要強求,一旦強求,心裡要起很大的煩惱,而且所求的事也沒有辦法得到,因為你起心動念了,心一動念,眾生就隨著自己的業力,顯現這一生的吉凶禍福,就沒有辦法超脫世間,這就是世間人講的「命數」,這只有佛法可以轉。大家都知道《了凡四訓》的故事,袁了凡先生就是因為修持佛法,所以他的命才能轉變!不過,可惜的是他求的是世間法,所以到後來雖然得世間福報,壽命增加了二十年,生死卻沒有了,這就是他沒有真正發心出生死。明末四大僧憨山大師是其中一位,同樣是遇見雲谷禪師,憨山大師卻是明心見性,把無始劫來的生死根本全部斷盡,一生解脫。憨山大師的金身在廣州韶關的南華寺,經歷幾百年了肉身不壞,憨山大師確實知道因果的根本,就是「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了凡先生沒搞清楚。所以要學佛的人是要學憨山大師,而不是學袁了凡先生。


掌握修行的宗旨~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1)

掌握修行的宗旨

古人講:「教通宗不通,如蛇鑽竹筒。」這句話的意思正說明了現代人修學佛法,只在文字上做功夫,所以叫做「教通」,「教」就是經教的文字,可是對於佛法的宗旨及修行的重點,沒有辦法掌握到,甚至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也渾然不知,任由自己的毛病習氣隨意的發揮,這就是「教通宗不通」。你對於佛教的宗旨不通達的話,那你只是解得文字,宗旨就是心性。這一部分的文字你能理解,但你看到其他部分,就又解不開,又產生疑惑。所以,明白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很重要的。一般人修行,斷煩惱都是從事相上開始斷,事相就是這裡所說的「教」,你斷得了一樣,可是遇到另外的境緣,煩惱又生起來了。有的不光另外一個煩惱不能斷,之前伏住的又冒出來,這就是因為沒有抓到修行的重點,沒有抓到佛法的宗旨,所以說「如蛇鑽竹筒」,就像蛇在鑽竹節一樣,一個節一個節的鑽破,破了這個節,再去破另外一個節。這個節搞通了,下個節又不通了,總是無有出期,沒有辦法徹底解決你的問題。所以精舍提倡修行要從心地上來轉。
修行首先要明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自己的心地本自清淨,沒有這些煩惱,你現在認為自己有煩惱,或是看到眾生是染汙的,那是自己的心染汙,是自己的業障起現行。諸佛如來成佛時,看所有的眾生都成就,所以才講「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要是一個凡夫,他心裡面很多的妄想、很多的邪念,他看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所以有句話說:凡夫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道理就是如此,所以修行不要只在事相上做功夫,理解經教也不要只聽文字表面的意思,或是片面的話語,要聽全面的義理,更不能只聽自己愛聽的,只聽自己聽得懂的。有些同修聽經很久,但是去仔細觀察,他的煩惱一點都沒有轉,學佛到後來,只會拿聽過的經教來搪塞自己的煩惱習氣,來增長自己的執著心、自己的愛欲心。用冠冕堂皇的說詞,用正大光明的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過失。修行(它)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嘴巴說得再好聽也沒有用。佛教講的經典稱之為「內學」,內學就是從你的起心動念處下手,反觀自己的心念,這樣才能轉變煩惱,而不是拿佛法來搪塞、找藉口,那樣修行不會有成就。即使遇到淨土法門,你越念佛煩惱越增長,倒過來連對自己都沒有信心。
所以聽人家說,你修行沒有功夫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學世間法給你作基礎,自己世間心一動,馬上就退轉去學世間法,這就是因為修行沒有抓到宗旨。對於淨土要是真信切願,即使釋迦牟尼佛親自來、阿彌陀佛現前告訴你:還有另外一個方式可以比淨宗更快了生脫死,更快解決你的煩惱。你心裡面也不會有一絲毫的動搖,因為你已經抓到修行的重點了。今天自己對於淨宗的信心有多少?對於佛法的信心有多少?全看能不能抓得到修行的宗旨,如果沒有抓到,沒有依著佛說的道理去轉,沒有依著實相來修行,那你修行不會得法喜。就算你念佛得了一點輕安,那也是假的,那會退轉,不是真的。無論是什麼宗派,是修什麼樣的法門,對於心性都要能夠明瞭,這道理太重要了。
佛法會衰到這種程度,就是因為眾生對於諸法實相沒有搞清楚,以為隨意念幾句佛就能夠斷除煩惱,實際上不是念佛法門不能斷,是自己的心裡不願意斷。你不曉得自己是如來,對自己沒有信心,又常常認為自己業障深重,即使你來修學淨宗法門也沒有用。淨土宗講的信心第一個要相信自己,所以叫信自,相信自性本自清淨,相信一切法在生滅的當下就是真如,你要是能夠搞懂這道理,那叫做「宗通」,你得到佛教的宗旨。從這個宗旨去看所有的法門,就會一時通達,這是佛教修行以及學習的重點,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夠掌握得到。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人生的最後一堂課~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9)

人生的最後一堂課
有同修在問:「人臨終應該要怎麼樣處理」?今天就利用這因緣來回答。在佛教,佛告訴我們,人斷氣以後,神識要八個小時到二十四小時才會離開這身體,以現代的醫學來看,呼吸停止他就算是死亡。佛教是講神識離體,才算是死亡。當斷氣的時候,就要為亡者做助念的儀式。這時候他這一生造的善業、惡業都會現前,助念是要幫助亡者提起正念,不要下三惡道,也不要再六道輪迴。
有人一聽到佛號,覺得毛骨悚然,因為從小到大,甚至到老,只在殯儀館或葬儀社聽過佛號,總覺得怪怪的,心裡不舒服,關於這點,在這裡要澄清一下,為什麼這些地方都有念佛聲?
因為在人的一生,遇到難題,可以用錢解決,用人際關係解決,各式各樣的方法解決,但遇到死亡這件事,那些世間法就真的一點都派不上用場,唯有佛能讓亡者,在人生最後的這段路,得到最好的幫助,世間許多人都會對往生者講一句:「某某人,一路好走。」若沒有幫他念佛,那也是空話一句而已。阿彌陀佛有發願,眾生臨命終時,能夠自念或有因緣得遇助念佛號,將不墮三塗,有出離輪迴的機會。所以大家都在把握這最後難得的機會,為往生者盡一分心力。
現代人都講防範於未然,所以在平常就要先找好助念團的資訊,了解助念流程及後續處理,如果家親眷屬有狀況,就要先聯絡好助念團體,預先告知可能需要他們幫忙,請好「往生被」準備著,待臨終前,通知他們前來助念,因其是專業,家屬要完全聽其教導來處理,要配合助念團,一定要給往生者最大的利益。關於捐贈器官一事,是絕對不可以的。
助念時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助念的過程當中,絕不能去觸碰到亡者的身體,也不能讓亡者直接的接觸,或是間接的吹到冷、暖氣之類的風,要保持環境安靜,只有助念的佛號聲,所以助念的時候電鈴、手機及室內電話都要關靜音,家裡如果有養狗、養貓等寵物,都要把牠帶去寵物店寄放,可以在亡者的床腳撒上些石灰粉或是痱子粉,以防止蟲蟻爬到亡者身上。助念的佛號直接採用四字佛號,如果有因緣就為亡者準備一件「往生被」,就是外面道場有在結緣的那件黃色被子,它上面印有陀羅尼咒,這是防止亡者墮落惡道的一個加持方法。這件被子在清朝,你必須要是朝廷二品以上的官員,才能夠蓋到往生被。二品官相當現在一省的省長這麼大,官位要這麼大以上,才能夠蓋到這往生被,這件往生被它的功效相當不可思議,如果臨終可以請得到、蓋得上的話,那當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行,你就直接為亡者念佛,如果亡者有學佛,那你就把他平常看的佛像,掛在他的前面。如果沒有學佛就隨選一張即可,在助念的時候,千萬不要燒紙錢,也不要拜飯,就是一心的助念,助念的時候,要防止其他的家親眷屬過來干擾亡者,凡是會障礙的,都不要打電話通知對方,等到助念圓滿結束後,再通知該通知的人就可以了,這是講助念的部分。現在有些葬儀社在助念完之後,會來到現場問你要不要做七、要不要設靈堂……等等之類的後事。做七是必要的,因為人在往生之後,也就是神識離開肉體之後,一般是每隔七天有一次投胎的機會,連續四十九天,透過你為他做七、透過念佛迴向,能夠幫助亡者往生善道或是往生淨土,所以做七是絕對有必要的。
現在很多人為亡者做七都做得不如法,如法就是七天做一次,連續做七個七,總共四十九天。不可以把七個七縮減為七天,這個是錯誤的,佛門更沒有分大七、小七,這七個七都要如理如法的把它做完,絕不可以減少,這才是真正幫助到家親眷屬。在這四十九天之內,要為亡者吃素、念佛、讀經、供養三寶,將功德迴向給亡者。如果臨終時能有出家法師來,有學佛的同修就知道,這因緣是極殊勝的,要拿紅包來為亡者供養法師,千萬不要吝嗇,為往生者資福、造福,你不用管這位出家法師有沒有修,這是你的分別心,出家法師代表的是釋迦牟尼佛,你用供佛的心供養他,這樣子的供養就有功德、有福報,所以能在亡者臨終時為其供養三寶,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緣。除四十九天內都要吃素外,夫妻也不要行房,在這四十九天當中,以清淨心為亡者念佛迴向,多做功德。最後剩下的告別式等等儀式,只要不殺生就隨俗無所謂,但是這做七,一定要如法做。簡單的做七方法,就是誦《阿彌陀經》、往生咒、讚佛偈、念佛迴向這樣就可以了。如果有法師帶領那是非常好的,如果沒有,你自己在家裡做這儀式也沒有問題。可以的話有法師來開示也相當不錯,再把這功德迴向給他,這都是為亡者資福。現代有一些禮儀公司或葬儀社,他所建議的方法是不如法的,甚至還有在助念的時候,問你要不要招魂,所謂助念就是希望往生者求生淨土,所以不用招魂,一招他就生執著心,就出不了輪迴。這種種的不如法行為,大家都不要隨意的聽從,這些對亡者沒有好處。一般民間習俗有摺蓮花,有時候幾個人就邊摺邊講是非,這樣摺沒有用,因為心是亂的,所以沒有功德,這紙蓮花上面都是往生神咒,大家可以邊摺邊念往生咒,也可以邊摺邊念佛號,這蓮花才有功效,絕不能隨隨便便。古人講要「慎終」,就是說臨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對這重要的事情要謹慎、恭慎處理。精舍有流通「飭終須知」,還有「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兩本書,大家可以請回去做參考,尤其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這本書,裡面劃紅線的部分是重點,可以幫你快速學習到處理的方法,很多人忌諱這件事情,所以到頭來手忙腳亂,甚至還有人助念是在亡者身邊用繞佛的,助念絕對不可以用繞佛,人在臨終的時候四大要分離,痛苦如同生龜脫殼、如同風刀解體,他一吹到風的感覺,就像刀在割他一樣,會非常難過,發心助念就要能為亡者著想,體會到這點是很重要。
以上這些簡單的方法以及重要的觀念,講出來讓大家知道,希望每位同修都要學起來,要熟悉它,學佛的同修要熟悉,還要讓你的家親眷屬也學會怎麼處理,不然你臨終就可能有障礙。有的人一輩子學佛,到臨終,先生放不下她,助念團去要為她助念,可是她的家人不歡迎,那就沒有辦法為她助念,家人就在旁邊又哭又鬧,讓學佛的人沒有辦法往生淨土,這種狀況稱之為「活冤親」,是活的冤親債主在障礙你往生,讓你沒有辦法修行,甚至臨終要往生淨土的緣,他都把你斷掉。所以平常就要事先跟家人溝通好:「在我臨終或在我病危的時候不要急救。」現在健保卡上面,都可以註記不要急救,大家可以提前去申請,以免臨終碰到障礙。

儒釋道一不一樣~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8)

儒釋道一不一樣
大珠和尚是在馬祖道一禪師會下開悟的,在馬祖會下開悟之後,侍奉馬祖六年。而後回到越州大明寺,去奉養他的和尚。平常與人開示的一些話語,記錄下來,成了這本《頓悟入道要門論》,這本論,也得到馬祖的印可。馬祖大師稱讚:「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所以大珠和尚是一位真正有大成就,了不起的大禪師。
在《頓悟入道要門論》裡,有一天,有人請問大珠和尚:「儒、釋、道三教,有什麼差別?」這個問題剛好也契合現代學佛人的疑問。儒、釋、道三教到底差在哪裡?大珠和尚回答他說:對於上根大機之人,是沒有什麼差別,總是從一心性上所起的差別作用。但是對於中下根人,「執之即異」,是說:對心裡面還有分別、執著的人而言,就有差別不同。就是對於真正見性的人是沒有差別;可是對於還沒有明心見性者,那差別確實非常大。學儒可以做人。學道可以生天。學佛能夠成就無上佛道。這其間差別就非常大。現代很多人道聽塗說,都以為是一樣的。實際上,在業用上是大不同,必須破了無明,明心見性後的人才算真知道是完全相同,到那時不要說儒、釋、道相同,連地獄天宮也都相同了。可是當還沒有這樣的功夫、境界時,遇到世間法這些人事,都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是會分別、執著。尤其有些初學佛的同修,不能接觸世間事,一接觸,他的業習馬上現前。所以都勸大家在道場不要講世間話,回去後不要打電話攀緣聊天,這都是口業。耳朵不要亂聽是非、閒話,只聽佛號。眼睛也不要亂看,開三分目,心裡想佛。身不要放逸,行住坐臥四威儀,要按照《學佛行儀》來做表現!這些都是防非止惡的方便,「方便」就是方法的意思。一般沒有成就的修行人,是不能接觸世間法的,一接觸馬上就迷惑,大家可以在自己心中檢點一下,是不是一不小心,馬上就露出了世間的習氣?口說世間話,做事情馬上就不依規矩,就用人情,這些在道場都是不被允許的。不管你是初學,還是老修,是老修也不要倚老賣老,不論是什麼身分、地位,來到佛門,我們都要遵守佛陀的教誡。完全依教修行才能明心見性,成為上根,這樣才能做到大珠和尚講的「大機之人」,這樣才算真正有成就!現在很多學佛人,自己沒有功夫,卻拿著祖師的話,當作是自己的境界,以為會背幾句經,引祖師的開示,他就有祖師的功夫、境界了,實際上是相差甚遠。
祖師大德是從在在處處、綿綿密密的用功,絕對不會放逸、懈怠。所以他才能夠知道「一切法本自平等。」祖師是用功得知的,不是看兩本佛書就空口說白話,他們是有真正實修證得。現代人既不肯用功,也沒有功夫,而且還不曉得自己有嚴重的習氣,一看到書上寫祖師大德境界的話,就認為什麼都一樣,所以他毫無顧忌地去學世間法。像有些法師,看到安世高大師翻譯的《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就斷章取義,附會世間法。釋迦牟尼佛說父母恩難報,是因為你是用世間法報!所以即使左肩挑父,右肩挑母,縱經千年,縱使便利於背上,無有怨心於父母,猶不能報父母之恩。因為你沒有讓父母學佛。經文後面釋迦牟尼佛講,如果父母不信佛,做子女的要讓他信;如果父母不學戒,你要教他戒律;如果父母不敬三寶,你要讓父母能夠敬奉三寶。佛說這樣才算真正孝順。這是釋迦牟尼佛在《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裡面講的話。不然做這些世間法,都沒有用,都不究竟。所以在看經典時,不要帶世間意看,要完全地去瞭解。
有些人只看到經文前段,就說:「出家人也應當做世間事,來孝養父母。」這根本就完全錯解經義。釋迦牟尼佛的用意是告訴大家,孝順的重點是度你父母親來學佛,讓你的家親眷屬接觸佛法。在末法,很多人看經典因為「不識句逗」,所以對於經意完全錯會。真是應了那句「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釋迦牟尼佛不是你想的那意思!所以對沒有修證功夫的人來說,他看世間法就是世間法,而且還會帶起他自己世間的業、世間的習氣,所以絕對不會一樣。只有真正明心見性、真正明白了,那時才會都一樣。如果沒有見性,那是不相同的,絕不可以當作是一樣的在看待!那既不是你的功夫,也不是你的境界。
所以看經典、看祖師大德的開示,要會看。佛法講的核心道理,要掌握得住,道理掌握到了,那所有的經典,就都能看得懂,而且也不會解錯,更不會斷章取義。這些對於《佛說父母恩難報經》錯解的出家人,實在是非常地悲哀。出家以後,不教父母學佛,也不尊重佛陀的形象,還勸人學世間法,真是顛倒!世尊在《華嚴經》一開宗明義就告訴大家:「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具佛性,都能成佛,這才是學佛的根本基礎,這核心要能抓得到。學佛的根本不在五戒、不在十善,五戒十善是枝末。這話是律宗元照靈芝律師說的。他說:「眾生不相信自性具足,菩薩十無盡藏戒。」所以方便開「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乃至方便接引的五戒十善。重點是要明白「菩薩心地」才是根本,菩薩心地就是華嚴、就是一乘!連律宗的祖師,都是這麼說的,大家就應該明白,佛法確實跟世間法不一樣。大家在家孝順父母,如果只是做些世間表相的事,做得再好,也沒有用。佛說即使你左肩挑父,右肩挑母,經過千年,做盡世間所有的孝養,那也都是輪迴業,你的父母還是沒出輪迴。所以應當要勸父母信佛法、守戒律、供養三寶、尊重三寶。這才是給父母親種無上福田,讓父母有出輪迴的機會。

出家釋疑~悟顯法師念佛開示(七7)

出家釋疑
有不少同修來問:「請問法師有沒有收徒弟」?意思是他想要出家。這裡跟大家說說,「出家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出家這件事不是皇帝或宰相所能做得到的,而是要有真正發心修行、出離,因為是要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
以下要說的話會比較真實一點,如果有得罪之處,還請諸位法師大德慈悲見諒。因為生死事大,出家這件事情也非同小可,不能隨便就輕易帶過。如果不了解出家的狀況,你出了家反而沒有辦法用功修行。
現在佛教界裡面出家的狀況,我們當然是非常清楚了解,現在就跟大家談一談佛門的狀況。說實話,現在出家幾乎不能修行,關於這點大家一定都感到非常訝異,為什麼出家不能修行?因為在趕經懺的居多,出家幾乎都是在做法會,而很多都是道場活動缺人做事,不然就是缺人敲法器,缺人做主法,所以你的師父才幫你剃。甚至有的法師剃了徒弟後,就把他帶去全世界到處做法會,維持道場的生計。我們要很清楚,真正出家是要修行,不是要搞法會、辦活動。你真正發心要用功,就要選擇一間真正用功的如法道場,道場不如法,你去出家,他不教你佛法,不給你時間用功,就叫你去做法會、趕經懺。
不然有的就是為了節省道場的開銷,幫人家剃度。因為有的居士雖然發心,但是按照國家政府規定,請人還要付他最低薪資。我有聽過一些法師就是存這心在收徒弟,這樣比較省錢,可以節省開銷,假設最低薪資起碼要新臺幣二萬塊。可是剃了他,單金只要三千塊就解決了,所以他收徒弟是存這種心態在收的,他不是要你了生死,不是要你成佛道的。他只是因為道場缺人,要人幫忙做事,想節省開支,要人幫忙趕經懺,做法會維持生計。他不是真正想要令你得度,所以這種地方,你沒有辦法在這裡用功、成就,因為裡面沒有道,都是是非,都是鬥爭,這是佛門近幾年來很不景氣的狀況,這些現象相信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有的或是你出家,他不教你經教,他只教你做事,還告訴你:動中也可以用功,也是在行菩薩道。也不教你修行,你想要打坐、要用功、要讀經,他告訴你:不用,自在隨緣就是用功。還讓你到處去跟居士化緣,暗示居士要來給錢,有的不光是暗示,就直接明講。那你要是到了這種道場,你的道心會被他給消磨掉,這是末法共業,沒有辦法。當然我不是講每一個道場都如此,只是說大多數都如此,或是你想用功,他就派很多事情給你做,讓你有做不完的事,你沒有辦法修行,還以為做事就是修福,當然你的心也從來沒有靜下來過,就像六祖講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或是你去出家,道場不教你學佛,反而教你去學《弟子規》、學《三字經》、學《太上感應篇》,不教你真正的出離法,他教你搞世間法,說「你把世間人做好了,就能夠做人天師。」這真是天大的笑話,所說跟佛菩薩、祖師大德完全相背。他也不跟你講「諸法無生無自性」,也不告訴你諸法實相的道理。你要念佛你要用功,就有人來障礙你,而且還是你師父親自來障礙你,你說這種環境你要怎麼用功?所以你要出家,除了自己的道心外,還要能夠找到一個真正修行的道場。這道場不一定有名,不一定很有財力,但是真正的修行人會在裡面,大家能互相的包容,不起鬥爭。現在佛門裡面有很多內鬥,爭做當家、監院或住持的,那些爭不過的就出來自己開一間小廟,說自己是開山的,想要當個更大的宗長,幾乎都是如此。
所以想出家要有慧眼能夠明辨,到了這樣的環境裡面去,你能不能夠真正清淨,能不能在裡面得真實利益,如果沒有辦法得到,所教你的都是世間法,都是情情愛愛這一套,那這地方不能再靠近。菩薩看到這種地方,「如避火坑。」就好像躲避火坑一樣;「如見怨賊。」就像看到強盜、怨賊一樣,趕快躲起來。所以歸根結底想想,有沒有必要現出家相?如果因緣具足,那可以。所謂「因緣」也就是講這地方真正如法,有真正在用功,那就可以。如果因緣不是很具足,那就要有一點道糧,你有道糧就不用去工作,可以自己好好用功、好好修行,不用為三餐起煩惱。你真正有出離心,這樣子用功,可以做在家的出家。
看到有人發心出家,我都很歡喜、讚歎,出家是好事,絕對不是壞事,出家功德也很大,只是這些狀況要先跟你們說清楚,如果沒有講清楚那就是我的過失。《菩薩善戒經》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他說:一個人殺生吃肉,甚至是殺人,他死後地獄的罪報不一定馬上現前,但果報還是有的。可是,如果是一位出家人,出了家又收了徒弟,收了以後不教他修行,甚至是教他世間法,像學《弟子規》,或只教趕經懺之類的事情,那這和尚一定會下地獄。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因為出家的身分是人天眼目。人家問:法師,佛法是什麼?你要是跟他講錯,講成「佛法就是把人做好。」那萬劫不復了。因為你把人家的慧命給障礙了,戳瞎人家的眼目,讓他在菩提道上如聾如盲,這罪過太大了。祖師大德教「出家」,要對心性能夠明瞭,你對於實相能夠明瞭,對於一切法不生不滅、本源清淨心能夠了解,你才算具備基本出家的條件,然後你能夠從體起修,就是佛門講的「全性起修」,這樣來用功,不管是念佛,或是持咒、學密,或是學教、學禪、學戒都可以,這樣子來用功,才抓得到根本,即使你自己沒有成就,也不至於誤導眾生,你出家才有意義。
出家就是要能夠了生死,知道生死本空,五陰非有,才叫做「了」。第一個要解「了」。第二個要終「了」。終「了」是終止它,使它不再起現行,那生死才真正解決,發心隨分隨力,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使正法久住。在這當中沒有帶一絲毫的利養心,沒有帶一絲毫的名利心,這樣出家才是真正的功德,堪做人天功德主。出家人為什麼可以稱為人天功德主,因為他通達諸法實相,不是因為學會《弟子規》,不是因為學會搞世間法,這些在家人都會,不用出了家才來學,佛門不搞這套。在世間法,你做得再怎麼圓融,世間法的圓融其實就是世故,儒家叫鄉愿,你很世故,好人也不得罪,壞人也不得罪,那不是圓融,那連儒家講的君子都尚且不是,何況想要成聖成賢。所以真正出家人,對於心性是明瞭的。像印光大師,像歷代淨宗祖師,歷代禪宗祖師,其他教下的祖師,都是真正的出家人,對於佛法都能夠了解,對於煩惱習氣可以放下,對於眾生能夠生起慈悲利益的心,能向祖師大德學習,那這出家就是真實的功德,能夠幫助眾生、利益眾生,絕對功不唐捐。
甚至有的出家人收了徒弟,自己不會教,就將徒弟送到一些學院裡面去,教他去學爭世間的名利,拿佛學博士、碩士學位,說這樣能夠利益眾生,廣欽老和尚就開示過出家不必去念佛學院,因為佛法不在知見。要是碰到要送你去念的和尚,那也很麻煩。還有人出了家發心學出家人做早晚課,要學法器做法會,他師父倒過來跟他收費,說學敲木魚要交五千塊,學做維那要交一萬塊,學當老和尚,那更貴了。師父跟自己的徒弟開價錢,真的非常離譜,這是現代佛門非常混亂的現象。有心要修行的要先看清楚,先選好地方,要真正用功、真正修行,那你出家才有意義。不然出了一個小家,換了一個大家,整天想著怎麼蓋廟,怎麼跟居士化緣,怎麼想辦法去弄錢,把人家的錢弄到自己的口袋裡面來,那你的心不清淨,你也沒有辦法用功。所以希望每位同修都知道,出家的意義是什麼,之後再去。修道非常的重要,但修道不在於形象,沒有道心,空有形象也沒有用。佛法是重實質也重形式,因為出家就要有出家的樣子,如果出了家到處跟人家化緣,暗示別人需要給錢,那不像話。或是出家人不安心修道,不做出家人的事情,反而專搞一些慈善事業,讓眾生以為學佛出家就是做善事而已,這不是真正出家人該做的,所以也重形式。以上所講的確確實實是現今佛門的亂象。
身為在家居士能夠用功辦道,對於世間的事情得過且過,能夠放下,這就是居士的本分,而不是把世間法搞好。老實告訴你們:世間法不會搞好的,世間生滅變化,怎麼樣算好?你才認為好了,它又變化了,都是如此。妄念多就事情多,不會好的,只有心不要再妄動,心清淨沒有煩惱了,這件事情才算圓滿。徹底離開煩惱、離開妄想,這才是在家居士的本分。若說要把家庭照顧好,一家人就是業力相聚,你兒子對你永遠不會滿意,女兒對你也不會滿意,即使滿意了,你先生對你也不會滿意,……,不要妄想要做到人人都滿意。你對自己的心尚且控制不了,你怎麼能掌握別人的心?眾生的心都是生滅變化,你要是心隨境轉,天天活在別人的妄想中,或活在自己的妄想裡,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有的法師很不負責任,跟在家人講:「你回去把家庭顧好,把兒女帶好,這樣學佛就圓滿了」。照這樣說,那釋迦牟尼佛就不用出家了,他只要跟王妃耶輸陀羅永遠關在一起,就可以成佛了。那真是大錯特錯的講法,他的兒子出生,他給孩子取名叫做「羅羅」,「羅羅」翻做中文叫障礙。障礙出家,障礙修道,佛很清楚。所以要知道,佛陀教育是教人家離煩惱,教人家放下,教人家捨得。不是你已經在罣礙,在起煩惱,還教你回去繼續起,那這種場所就不是有道的地方,不是真正修行的道場。
出家是件好事情,但要真正有道心。要曉得,出家是為了要了生死、出三界,為了要使正法久住。一間道場若希望正法久住,這道場就絕對不會講人情,不會對所謂的大護法、大居士特別開緣,或給他特權,你們可以自己去觀察。
這番話說得確實比較真實,跟某些單位說聲抱歉,多有得罪,諸位大德多多包涵。

清淨心供養~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六13)

清淨心供養
講到佛法的流通,要用現代化的科技做,不能再只用以前的方式。現代化流通正法非常的多元,不光只是印書或翻印光碟。甚至將來這些光碟會被淘汰,將來是用網路,連汽車,甚至連腳踏車上也都能收看講經,因為得利於現代的行動網路,所以走到哪裡都是道場。講經的人就像在《華嚴經》上講的:「一身復現剎塵身」。哪邊都能夠現身,哪邊都能夠為眾生說法。那麼流通正法就不光只是做書,書要做、光碟也要做,還要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
心量要大,要幫助一切眾生。現在的社群網站非常的發達,也可以把講經的內容做轉貼,或是透過電子郵件轉送給朋友、同事,向他們推廣正法、流通佛法,使他們有正知正見。心量越大,功德當然就越大。你流通佛法,給人家的是智慧,你自己智慧就增長;佛法裡面講的是令眾生破迷開悟,是令眾生得無畏的,那麼你身心自然就安穩;又加上你身體力行,親自去印送或是去轉寄,這是所謂的:內財布施及外財布施同時做到,你將能得到富貴的佛法。一般人布施供養,會聽到人家說:功德無量,那是方便說,因為沒做到三輪體空,心還有所著,那只是福報而非功德。流通佛法是三種布施都具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流通正法最好自己也要看,這點很重要。有很多同修樂意流通佛法,但是自己不願意去看,因為裡面講的都是他的問題,所以即使那本書在他面前,他也不看,那是他不願意面對的真相。
佛在經典告訴我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當中。如說修行供養為第一。」你能夠流通佛法固然很好,但是還要讓佛法能夠流通到你心裡面去,流通到你的六根當中,流通到你的舉手投足、揚眉瞬目之間。所以不要只以為我印點經,福田箱投點錢,這樣就有功德,這功德你不一定得得到,有時候心裡面一著相,一跟人家炫耀,馬上就變成福報。有些人很喜歡炫耀自己,在佛門裡面做了多少好事,希望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都認同他,都認為他是大護法,認為他是大居士;那這沒有功德,甚至福報一下子都全部消完。所以會看到有些人在佛門裡面布施供養,後來窮途潦倒,那就是他心裡面有相,好樂人家讚歎,好樂這些功德,他後來狀況非常的慘,這都是沒有在修行,在布施供養當中,在流通正法當中,同時造了許多的業。或是護持道場時,希望大眾給他特權,希望法師對他特別開緣……諸如此類,他現在好像很得意,但是將來他在失意的時候沒有人理他,也不會有人知道,真的是非常的悲哀。所以我們來佛門修行、流通正法要用什麼心,要用清淨心。用清淨心布施、用清淨心供養、用清淨心來護持。你不求功德,那功德自然無量。你有求功德的心,隨著你這一念心的大小,現出有量的功德。你要真心誠意,要無所求,純粹是為了利益眾生,以清淨心去做。那你在流通佛法的功德,確實跟講經的功德完全一樣。
我們護持正法,絕對不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佛門包括出家、在家的四眾。出家人有能力講經的也是為大眾服務。沒有辦法講經的人,就做一些內護或外護的工作,這都是助佛轉法輪。在家的二眾弟子就是隨分隨力去護持,如果你也有能力講經、為眾生演說,那當然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機緣,那就幫助跟你有緣的,或是自己用功自修,這一生一定會有成就。真是凡跟佛法沾到邊的,都可以說是功德無量。但是在無量的功德當中,你要選擇多或少?你用清淨心、用平等心在做,用你的智慧去做,那功德就很大;相反地,如果你帶著私心,希望人家恭敬,希望人家供養,希望別人讚歎,或是暗示別人要來讚歎你……等等,那都會損你的福報,損你的功德。這在你的菩提道上會有很大的障礙,你出不了三界。因為你還貪著這世間名位、恭敬,你念了佛也沒有辦法出離。廣欽老和尚講:「即使貪這個世間的一枝草,都還要再來輪迴。」何況你還貪這麼多:貪人家的恭敬、貪人家的供養,這都要非常警惕。

八苦怎麼來~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六12)

八苦怎麼來
一切眾生本有如來智慧德相。《楞嚴經》講:「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眾生之所以變成眾生,就是因為迷失了佛性,導致佛性原有的功能隱蔽,原有的清淨境界,都變成了熱惱的境界。釋迦牟尼佛非常有智慧,知道眾生著相的心沒有辦法捨卻,就告訴大家念佛的方法,讓眾生即凡心成佛心。提倡念佛就是讓眾生的心去緣佛境,攀緣西方極樂世界,藉此超出三界。所以肯定淨宗是頓超的方式,這樣的方法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的。禪宗雖然頓超,但因為末法眾生根器不夠,業障太重,妄想太多,無法修學,所以沒有用。
什麼叫「業障太重」?就是執著的心太重,著相的心太重,著相到連自己都不知道,那就真是很重。在末法學禪,確實要成就不容易。淨宗卻很容易,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甚至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的眾生,都可以藉由念佛而超脫三界六道輪迴,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這是淨土宗最殊勝的地方。想跟淨土相應,就要知道這世間本來就是自心所現的,此心本來就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清淨莊嚴。只因一念無明,產生了虛幻的境界,自己又在虛幻的境界上分別好壞、美醜……,才有八苦現前。
八苦的第一個是「生苦」。佛說:人在出生的時候,如同過夾山地獄。嬰兒生下來為什麼會哭,因為風吹到他身上,好像針在扎一樣。有的小孩出生時不哭,那不是普通人,因為他沒有出生時的苦受,多半都是「奪胎」而來。十月懷胎如同牢獄一樣,其實是比坐牢還辛苦,因為母親喝冷水,小孩就感覺像在寒冰地獄;喝熱水,就像在大熱地獄一樣,種種痛苦,沒有辦法自在,所以說為「胎獄之苦」。受了這十個月的胎獄之苦,早把自己過去生的事情全部忘得一乾二淨,不是喝什麼孟婆湯才忘記的。
出生下來有生苦。有生就有死,既生就會變老,年紀大了,心裡面沒有依靠,每天愁憂苦惱,到將死之前,也沒有輕鬆快活過,因為你還會生病,尤其現在怪病很多,這些病名、醫學的名詞也越來越多。每一個人都有生病的經驗,在生病的時候渾身痛苦,不要說重病,一個小感冒,就讓你坐立不安,生、老、病在人生中必然都會遇到。尤其像現在社會上年紀大的老人被遺棄,身為兒子、女兒不孝順,不願意照顧自己的父母親,這種種痛苦的狀況,都在我們眼前。當受盡了這些折磨後,接著就要面臨死亡。沒有一個人願意死亡,因為不知道死是什麼感受,所以面對死亡的時候,產生無比的懼怕,這是生前。以現代的醫學判定,斷氣後即為死亡,此時就隨著自己這一生造的善、惡業,現種種的現象。一般人多半是惡業比較重,如果惡業重,在死後會見種種惡相,是妖魔鬼怪的樣子,此時會心生大恐懼;耳朵聽到的是無量恐怖的音聲,這是六根還有作用的時候,等到六根沒有作用的時候,眼睛看不到、耳朵也聽不到,就產生無量的恐慌,這是死了以後所遇到的苦痛!這是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這是八苦的前面四個。
在生活上,會有怨憎會、會有愛別離、會有求不得。就是說:你不喜歡的人,偏偏他是你的上司,偏偏你要跟他合作,這是怨憎會。喜歡的人因為人事環境而偏偏不能在一起,或是因誤會而分離……種種不如意,這是愛別離。從本來是善緣,變成了惡緣,這都是苦!求不得就是:想要得到的東西卻得不到。再跟前面的四種苦合起來看,那真是苦惱無量!眾生在生老病死的過程當中,都夾雜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乃至五陰熾盛。五陰熾盛就是你的心一直在打妄想、妄動,沒有辦法靜下來,念念著相、處處攀緣,這是八種苦惱。
眾生本來的樣子,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謂「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但是因為無明妄動,有「能見之心」與「所見之色」,在能所對待上又妄生分別,所以造成了輪迴的假象,才有這裡講的八苦。要識得煩惱,也要識得佛性,所以要學佛,因為識得真心本性,才能解脫得了痛苦,這些痛苦用世間法絕對沒有辦法出離。雖用小乘法可以出離,但是出離得慢。在大乘法,用其他的宗派所教的方式雖然非常的巧妙,但是憑的是你自己的力量。淨土宗是自他二力,很殊勝!
知道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是「緣生性空」,真發菩提心,不再與妄想相應,不再隨順這些會變異的,再也不隨順苦惱的境界了,願意出離了,又有佛力的加持,所以業障消得特別迅速。
我們雖然講這世間的八苦,但還是要告訴大家這八苦從哪來。其實就是你一念妄動。那要怎麼離?你只要知道這八苦的當下,就是真如,就是佛性。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都是妄想!所謂「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什麼心?是妄心現的。這一念妄心就是無明,就是對於真心本性不能明瞭,認為真的有生滅、真的有變化,所以不能安住,不能守本真心。這個道理懂了,你的道業才能夠精進,才能夠不退轉。修行的菩提道上,就真的像《楞嚴經》所講的:「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你走的這條路,叫「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是頓超。淨土宗是圓頓法,可以超出三界六道輪迴,即凡身成佛身,這真不可思議。等覺菩薩都想像不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釋迦牟尼佛將這果覺全體,授與眾生做因地心,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這麼殊勝。你要相信你絕對可以得到,如果你不相信那就沒有辦法。什麼樣的人是修行淨土宗的當機眾?須是具足「信、願、行」這三資糧的人,你具足這三資糧,才算是當機。如果懷疑不信,要在心外、在相外別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那這是不信淨土。所謂「心即是佛。佛就是心。」離佛談心,那是在胡說八道。所以淨宗的宗旨,就是指方立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離開這個之外,沒有商量處。你還要去哪裡找佛、去哪裡找心?你找不到的。你就一心一意念佛,心向西方,這樣就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道理只有具足信、願、行的人荷擔得去,其他的小智淺見,都會把念佛當作淺法來看待,小智就是沒有信、沒有願、沒有行的人。講這八苦,大家要能夠知道,現前碰到的種種苦惱、種種的憂愁,就是從這一念無明妄動而來,你要怎麼降伏得住它?就用一句彌陀名號絕對可以破無明,絕對可以斷見思煩惱。其實你也不用管它斷了沒有,你就是念下去,念至功夫純熟的時候,不用你刻意斷,它自然就斷掉了。你的煩惱不自覺的就消失了,這是佛力加持,念至功夫到與自性相應。

何謂三苦~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六11)

何謂三苦
真正的學佛人要覺悟這世間是苦的,才能夠發心修行。古人講:「人必知苦方思出。苦緣不具豈能知。緣具不知乃真苦。能知即是善生時。」你要是真能夠知道,那麼自然這個世間任何一樣東西你都不會掛在心上,都能夠放得下。
佛教講三苦,這三苦展開來就是八苦,大家要先認識這三苦,如果不知道自己現在就處在痛苦的環境,那你的道心將生不起來,沒道心看什麼經典都沒有用,遇到淨宗法門,你即使用功也是悠悠散散,沒有任何的精進力可言,你終究還是會把世間事情擺在第一位,認為世間事很重要。講到修行就認為:反正人命還長,緩一點再來修也可以。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因為你不曉得自己被三苦所繫縛住,三苦不光繫縛你,而且逼迫你。唯識宗講:苦有逼迫性,這逼迫讓你感覺越來越辛苦、越來越煎熬,這就是苦的特性。這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顧名思義就是苦上加苦,像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的眾生,受苦沒有間斷、沒有窮盡。人道的眾生也有這個苦,像當你在不如意的時候,就有種種的逼迫,人事的逼迫、環境的逼迫讓你身心不得自在。這三苦欲界都有,越往下的越重。
再來是「壞苦」,壞苦就是:在色界有禪定的,他有壞苦,就是禪定不能夠保持下去,會退失,所以他就有壞苦。
「行苦」就是無色界,無色界就是最高級的凡夫,無色界是行苦,「行」就是一直變化不斷,就是念頭停不下來,雖不會造成他身體的痛苦或是環境的逼迫,但是這行苦就是無常。所以即使他定功到了八萬大劫還是會退轉,這是講無色界天人的行苦。
再從人道來看,從小一直到現在,總是時時受到種種的逼迫。小時候行為不好父母管教你,到念書時你想要讀好學校,拚死拚活的就是要拿好成績,怕的就是成績不好將來沒有飯吃。等長大畢業出社會,又要努力的工作才能混口飯吃,如果不認真工作又會被公司開除,被社會給淘汰。好不容易熬到有了喘息的機會,又對這個世間放不下,想要結婚生子,生了小孩又要養小孩、又要管教小孩,小孩的教育費……,連小孩的朋友都要替他擔心,這些苦都逼迫著你。過了中年就快要退休了,有福報淺的就得一場病,接著就死掉了。不是這情況的人,沒幾年他的家庭又有一些變故,他自己也不得安歇,之後自己又生病了,真是活沒幾年病苦又來,把這一生的積蓄全部投在病痛上,最後也是一命嗚呼。這些苦都是逼迫著你,讓你不得不這麼做下去,你們卻沒有覺察到,這叫做「苦苦」,也就真實的發生在大家的身上。
實際上,你還有壞苦沒有辦法覺察。這「壞苦」顧名思義就是:你快樂的覺受喪失掉,所造成的痛苦。
相信這些事每個人都有經歷過,即使事業發達了、有錢了,心裡面還是擔心自己的事業,會不會哪一天沒有了?所以竭盡心力在事業上、在工作上,就是希望能夠長久保持下去,不光你這一生想要受用,還想要讓子孫都受用,所以即使你得了「樂」,你更害怕這個「樂」會失去,所以有壞苦。因為樂會變壞,所以樂是壞苦,也就是你害怕這樂境失去,所感召的痛苦。
還有一種叫做「行苦」,人道也有行苦,雖然他沒有禪定,但是念念不停住,你的生命隨著你的呼吸、隨著秒針一秒一秒的過去,一點一點的流失掉,絲毫不能暫停。像你現在想要回到小時候,想要回到童年,已經不可能了。三十歲想要回到二十歲,不管你用什麼保養品怎麼樣去美容,都不可能再回到二十歲或十八歲的樣子,這就是行苦。行苦就在於你念念當中,分分秒秒的變化裡,它能感召你的業力,你會生病,現在怪病很多,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病,隨著他這一生的善業、惡業,所召感來的病苦都不同,如果善業多,那就病得輕,惡業多的,那就病得重。
這三苦都纏繞著每一個人,誰都逃脫不掉,大家能不能觀察得到?如果你能覺察到,那算是有入佛門,有一點點要出離的心,道心也就從這裡生出來。如果沒有觀察到,那你還是會把世間的事情擺在第一位,認為世間的事情很重要,那你就是被這三苦給纏繞住,沒有辦法解脫出來,這三苦逼迫著你不得不做,不得不如是,所以很苦,苦到連自己都不能覺察,還認為是正常的。世尊說這個娑婆世界又稱為「堪忍」,所謂堪忍就是可以忍受得住,眾生被苦磨到後來以為是正常的,都以為沒有這樣做不行,這真是很可悲的事情。所以說:「苦緣不具豈能知」。這苦緣具足了你才能夠知道,但是偏偏現在你就被它繫縛住了,不能覺察。「緣具不知乃真苦」。緣具不知就是真正的苦,你不曉得這個道理,道心就生不起來,想要念佛偏偏就妄念不斷,雖想要到道場來發心,但是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有點時間、有點空閒都還想要升官,還想要發財,還想要再提高自己的學歷,提高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推到痛苦的極處,等一口氣不來,絕對下三惡道。人往生以後多半是到三惡道去報到、受苦。因為活在這世間時惡多善少,哪怕是有一點惡尚且會墮落,何況是多惡,知道了這道理就要趕緊發心出離,極樂世界沒有三苦,所謂「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沒有這些名稱。所以你跟極樂世界清淨海眾講,娑婆世界有三苦、有八苦,他一定瞪大眼睛看著你,他沒有聽過。你跟他說,生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他們也沒聽過。下面經文講:「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跟他說南閻浮提有江河大小山川……他也沒聽過,沒有這些不平等的事情,所以稱為極樂。你能夠做此比對,你必然會放下你現前所擁有的,心裡面會完全的放下,事相上也會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樣學佛才有一點點根基!
苦在逼迫著每個人,沒有一刻是停住的,所以今天講這三苦,讓大家能夠認識,能夠覺察,並且能夠轉變!你能一念安住在佛號上,這三苦頓息;你一念離開了彌陀名號,這三苦熾盛。所以佛號不能間斷,要有出離心,你要能夠知道這世間無常,你要能夠覺察這國土危脆,一場大雨來山崩地裂,一個颱風來,多少人無家可歸!這就是國土危脆!今天看的是別人遭遇到,也許明天就輪到我們自己,這些事情歷歷在眼前,你要是一個聰明的人,要是一個有正知正見的人,那你一定能夠覺悟,一定會回頭。可是大家貪戀的心太深、太重了,總想那是別人的事情。看到佛經講三苦、講到地獄,他就認為那是地獄的事情,講到餓鬼就認為那是餓鬼的事情,講到人道就認為那是別人的事情,這種心態的人就是沒有智慧、沒有善根。
要知道怎麼樣聽經才會得力,必須把經典上所講的,用來對照自己,全部就是講我自己的問題、講我的毛病,這時候就要對號入座,那功夫才會增進。要是認為那是釋迦牟尼佛在跟我們講道理、說故事,或說一些我們沒聽過的奇特事,只當作是說書來聽、當作是音樂來欣賞,那麼你就失去了佛陀教育的最大利益。希望大家能夠明白這個三苦:苦苦、壞苦、行苦,你要能夠覺察它,再從這裡跟西方淨土做一個比對,那麼你絕對能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你覺察到了還不能發菩提心,那麼就像李炳南老居士講的:「非愚即狂」。「狂」就是精神有問題。意思是:你不是愚癡,就是精神有病!這點希望大家都要能清楚明白。

真正的佛教~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六10)

真正的佛教
現在的佛教可以區分成四種:
第一種:就是傳統的佛教。傳統的佛教當然重視講經、教學,還有修行,一心一意都是在佛法上用功,這是非常傳統的。遇到了這種佛教道場,那確實如同開經偈裡面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是非常的稀有,也非常的難得。
第二種:就是宗教的佛教。這種宗教的佛教,他沒有告訴你佛教的道理,只教你來道場做法會、求平安。也不跟你講因果,也不教你修行,裡面最主要的除了法會還是法會。甚至他告訴你:做法會也是一種法門,也是在修行。還告訴你做法會就能消災免難,就能夠挽救世間災難。這是把佛教變成了宗教,把正信的佛法變成了迷信。所以當你遇到這樣的道場,你就要考慮考慮了,他不會教你了生脫死,所教的都是滿足你世間的欲望。他不告訴你欲望越求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貪心會越養越大,他沒有辦法幫助你斷煩惱。這種地方你接觸了幾十年,你的煩惱不但不會斷,還會增長,這是變質的佛教,也就是宗教的佛教。
第三種:就是學術的佛教。他把佛法當作是一門知識學問來學習,只在文字上做功夫,沒有用功修行,所以這種佛教叫做學術的佛教。有一些人迷信這種學術的佛教,把它當作是正信。認為學佛就要有這些學位,有的在家人甚至是出家人,都有這樣的錯誤觀念,認為學了佛以後還要去念個某某佛學學士、碩士、博士,還要再去搞名聞利養,這樣是沒有辦法跟佛經相應的。他看到別人有念大學、有念碩士、有念博士,他心裡就按捺不住,不肯用功修行,給自己一個理由說:我來念個佛教的學位,或是世間的學位,也能夠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諸如此類的,這都算是貪著世間名聞利養,沒有在佛法上用功。
原本佛法講的修行,不是在於你有念什麼樣的學位,可是你自己心裡面看到人家有,認為自己不如人,或是想要超過別人,這些都是「我慢心」在作祟,這樣子你學佛不會有成就。學到後來,佛法就變成了知識,只變成了一種道理,全然沒有落實在你生活上,這就是因為你廣求知見。這也就是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示現的樣子!我相信這世間任何一個佛教徒,都沒有阿難尊者的記憶能力,不要說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就算佛講一劫,他的記憶能力都能完全記住,可是他沒有修行,沒有功夫,只有文字知解,所以遭摩登伽女的考驗,他心裡面煩惱習氣沒有斷除,所以把持不住!如來喝斥他:「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沒有斷煩惱,到處學知見、學法門,阿難尊者就是學佛人被境界轉的一個示現。現代人看到這個示現,要有深刻的警惕,知道即使看得再多,讀得再多,拿了再高的學位,也都不及阿難!阿難那個時候有佛陀救他,現在這時候沒有人可以救你。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佛可以提點,現在佛不在了,你身邊也沒有善知識,你的修行全部落到知見裡面,落在文字裡面,甚至還要用世間的學位來肯定自己有修行,那是大錯特錯,都跟佛陀教育的宗旨相違背。現在佛教中這種亂象非常多,而且有日漸普及的趨勢,大眾都錯認為要去念到高的學歷,才代表他有修行,代表他學得好,實際上這都是名聞利養的心沒有捨掉,這是身雖出了家還是沒有放下,這觀念大家要注意,不然學佛學到後來是一場空,什麼功夫都沒有,得到的只是滿心的我執我見,滿心的世間意。甚至有的還會倒過來毀謗正法,這錯得更離譜,真是太可惜了。這是第三種學術的佛教,這也算是變質了。
傳統真正修行的道場,所教你的就是把我執、我見放下,把名聞利養的心放下,把你的貪、瞋、癡、慢、疑、惡見放下,這才是佛陀教學的正法。
第四種:是所謂的「附佛外道」。他也說他是佛法,但是裡面所教你的都不是佛所說的,甚至有的也講因果。他雖講佛經,但是他把經中的義趣完全講錯,是義趣講錯,不是名相,因為名相去查佛學字典,每一個人都能講得不錯,但是實相的道理他沒有辦法說出來。甚至有些道場告訴你要學《弟子規》,去學世間法來做為你成佛成道的基礎,這是附佛外道!釋迦牟尼佛就沒有學《弟子規》。歷代祖師哪一位祖師是這樣子教的?淨宗十三代祖師,從第一代到第十三代,沒有祖師是這樣提倡的!都是告訴你要:「厭離娑婆。欣求淨土。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學這些世間法,學這些世間的典籍,都會帶起你的世間心、世間意,你根本出不了三界。世間事你做得再好,你的世間心沒有捨,充其量是一個善人;《阿彌陀經》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具足「信、願、行」的,才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只有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稱為善,這是淨宗所講的善,這善導大師講的「定善」,你有定善了,其他的才能夠具足。如果離開了「信、願、行」,離開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離開了「出離心」,無論你學什麼都是外道。就像六度,離開了般若度,其他的五度都是盲修瞎練。
現代的附佛外道,他也說他是佛教,也說他是道場,所以就要非常的注意。根本不用看這些世間東西,你們天生都帶著這些輪迴的根,不用人家教你就會,這「世間意」就是你來這裡輪迴的根本,不用學,學了只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增長。本來就放都放不下,沒有一絲毫的停頓,天天都是如此,現在好不容易遇到了佛法,有一念淨心跟真如本性相應,那就要使它相續下去,不要間斷,不要夾雜,不要懷疑。
很多同修都會懷疑,自己的基礎是不是不夠?
今生能夠遇到淨土法門,那你的善根無量,怎麼會基礎不夠!阿闍世王供養四百億佛,大家不會比他少,所以不能懷疑,你懷疑自己沒有善根,這念疑能生惡法,能生不信,這是唯識宗講的。你有懷疑,你不信的心就會生出來。不信能夠障聖道。《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既學佛了,不能對於自己的善根都不相信,人家隨便兩、三句話就動搖了,那是對於淨土修行的信心不夠,你這一生要出離,你要行菩薩道,成無上菩提,那就非常難。
一般人遇到附佛外道是分不出來的,附佛外道拿著魚目,要來混佛教的無價珍珠,這只有明經的人才能夠分辨。所以知見要正,要能夠明辨,要常常看經典及祖師大德的開示、註解,依四依法、依一實相印來學,那就能夠遇到真正的佛法。除了自己的發心,還要懺悔業障,並祈求十方諸佛的加持,那你在菩提道上就能夠像經典所講:「永無魔事」。就不會遇到以上講的三種變質的佛教,沒有這些障礙,就能遇到真正的佛法。

善友為依~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六9)

善友為依
學佛沒有正見,修學的路會走偏掉。凡夫的心是不定的、是浮躁的,現在的社會又有很多的惡緣,你的工作環境,你的學校環境,都充斥著功利,為了功利不擇手段,所以緣非常的差。人跟人接觸,無外乎都是起貪瞋癡,所以緣非常不好,沒有好緣,就沒有辦法使正知正見相續,沒有辦法使正念現前,你雖然在道場聽了佛法,有了一點點正見,但是這正見沒有辦法生根。三十七道品講五根五力,正見要有根,那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才有力量,才能夠斷煩惱,才能夠起作用。如果要培養令正知正見生根、發芽,那就需要靠同參道友,就是要多跟學佛人接觸。有些同修是在家裡聽經,透過網路或是精舍流通出去的影音光碟,都可以熏習到佛法,可是古人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你自己學、自己想,沒有善知識引導,很容易遭到惡緣的影響。所以《楞嚴經》一開頭,阿難尊者就示現,有讀過《楞嚴經》的同修,都應該曉得。阿難受別請,遠遊未還,在回到僧團的路上,因為午餐還沒有吃,他就進城去托,剛好遇到摩登伽女,摩登伽女用先梵天咒,也就是現在講的下符,控制阿難尊者的行為。這就是說:在菩提道上,阿難自己一個人走,沒有善友做為依靠,經典講:「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他沒有上座,也沒有阿闍黎一起,阿闍黎是軌範師;在歸家的路上,也就是菩提道上,自己一個人去行,沒有善友做依靠,雖然入城的時候用如法的律儀去托,但是因為沒有功夫,所以遭遇咒術被控制!所以當阿難見到世尊後非常的懺悔,他說他自己沒有功夫,碰到外道的咒術,心雖明瞭力不自由。意思是:心裡知道不可以這樣做,但是裡面的業習太強控制不了,被境界轉。大家現在碰到的這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就等於是娑毗迦羅先梵天咒!使你的心著在境界上,著在相上,就是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戒體」就是你的清淨法身。所以每天都要熏習佛法,有共修的時間,你要來道場,在學佛上有問題,要找學佛的人來請問,所以同參道友非常重要。同參道友不一定跟你說好話,他不會隨順你世間的想法,那才叫做同參,才叫做道友。跟世間的朋友不一樣,世間的朋友只會找哪邊可以吃喝玩樂,哪邊可以造業,他就帶你去那裡,所做所說都是隨順你的煩惱習氣,隨順你的貪瞋癡,隨順你世間的欲望。對於這些人應當遠離,要親近真正的善知識,親近真正的學佛人,那久而久之你自己也會變成善知識,你也可以幫助初學,幫助想要修行的人。會想要修行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佛在《提謂經》講:「我們這一生能夠得人身,比須彌穿針還要困難」;《菩薩處胎經》說:「盲龜浮木」。這麼困難還能夠遇到佛法,還能夠發心,還願意捨棄自己的壞習慣,錯誤的思想、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做法,那真是不容易!難得遇到了正法,那就要認真努力的來修行,要依靠正知正見,依靠善知識,依靠善友,如古德講:「善友為依」!
要是親近惡知識,哪怕他九十九分講對,一分講錯,那也不能親近!現在很多人在佛法上、在經教上,看起來字面上解釋得還不錯,可是他沒有教你要怎麼用功,沒有教你怎麼修行,那就不能作為依止。佛法不是只有在字面上,不是只有在言語上,更不是只有形式上,佛教我們從心開始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佛法,那麼你就會成佛,你心想世間,你就變成一個世間人,世間人罣礙非常的多,苦惱無量啊!今天遇到了正法,就不要再當世間人了。煩惱習氣雖不好改,但只要你忍耐一下,難過一下,也就過去了,你要是忍不過,不願意轉變,後面就有非常大的痛苦在等著你。世間人講:「忍一時風平浪靜」。你能夠忍耐,能夠不隨順它,那你在菩提道上就多進了一小步,每天都進一小步,一個月下來、三個月下來,半年下來……就進了一大步,日日如此,年年如此,那成佛是絕對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前提就看你接觸什麼樣的境緣,必須你的朋友要能學佛。來到道場同修之間不要講是非,不要互相攀緣,如果在佛法上有問題,大家互相討論一下,結束了就趕快回家,這樣子心才會清淨,才有修到功德。
如果常常跟世間人在一起,這裡不是只講在家人,出家人也一樣,都要非常的小心,因為常常跟世間人在一起攪和,世間意會不知不覺的生起來,會不知不覺變成一個在家人,不知不覺就不學佛,這是真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弟子要住「阿蘭若」,阿蘭若翻作中文叫「無喧雜處」。在古代的標準是聽不到牛叫聲的地方。現在我們換個方式解釋:你親近善友,親近善知識,依佛的經典,那是真正的無喧雜處。就像《圓覺經》說的:「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這才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是我們的依止之處。應當這樣學,應當這樣親近,應當這樣憶念,那你就不怕受到汙染,這是要給大家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