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無量壽經第13集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七頁,這一大段我們上一次這樣講的內容,到這裡可以算是圓滿,這個是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的第一大,稱性極談如來正說,裡面主要所說的就是指無量壽經,它是從性,從佛的本性、本懷,也可以說是,從眾生本具的真如佛性而說的,從這裡起用的,那麼再下來呢是講他所被的根器,我們看第七頁的第二個大。「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個是講淨土法門,普被三根,這三根就是上根、中根還有下根,上根他一聞能夠千悟,也就是說他的學習能力很好,他對事情的執著沒有這麼深,所以呢他一聽聞佛法,甚至呢辟支佛的根器,都算是相當不錯的,雖然他屬於緣覺乘,但是呢,辟支翻作中文叫獨覺,獨覺,他出無佛世,沒有佛出世,他覺性很高,碰到一些自然現象,或是一個動作,他能悟十二因緣,悟無明本空,他的根器是這樣子的,那當然是多生多劫的熏習,原則上他悟性高的,我們稱為上根,也就是說現在的話講,資質好的,資質好的,那麼,人啊本性沒有分高下,都與如來無二無別,那為什麼會有高下,就是他的業障淺深不同,也就是說他執著的重不重,如果執著重他就是下根或是中根,下根呢執著重心又不開解,心又暗鈍,又不信因果,也不信正法,就是下根。那麼中根呢?對於佛法願意信解,願意來學,但是轉不太過來,轉不過來這是中根,或是他知見重,邪知邪見很深重,放不下,習染很重,放不下,雖然懂道理,但是也沒有辦法全懂,這也可以算中根。下根幾乎是很難相信,下根你跟他講,他也聽不懂,然後呢也不肯信,雖然學佛,但是呢沒有上心,沒有用心在學,只是把它當成是一種知識,或是一種學術,當作是一門學問來看,那毫不轉變身心,這個就是一般的中下根器,所以淨土法門三根都能普被,為什麼呢?你念這個佛號,除了自力還有他力,這是自力跟他力並用的方法,二力並用,自己有那麼一絲毫的念頭、一絲毫的發心肯轉,藉由強大的他力,佛的本願力來加持、攝持,幫助你,幫助我們啊做轉變,所以呢他的業障會消得比其他的自力法門來得快,就像有善知識在旁邊提點一樣,在旁邊教我們一樣,這個是很好的,而且這個善知識,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呢你這個中下根器,像我們這種中下根的,業障在消就很快,那什麼是業障呢?我們之前有講過,不曉得還記不記得?業障啊就是你對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你不明瞭,也就是諸法實相,你不知道一切法是無生,一切法不滅,不生不滅,所以呢你認為有生有滅,妄認有生有滅,然後在裡面造作,就叫做業,動個念頭也算業,有行為做出來也算業,迷失本性以後動念然後又有行為,這個就叫業,那麼這個業,障礙你見性,障礙你本來的面目,在你心地上蒙了一層塵,叫做業障,業障這樣講就比較清楚,障就是障礙,你的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障礙你,讓你在這個六道輪迴出不去,所知障呢?讓你大乘心發不出來,讓你在四聖法界裡面,沒辦法入一真法界,讓你還在十法界,沒有辦法見性,這個所知障,那麼所知障就是你的觀念,現在講的觀念,你的想法不正確。煩惱障呢?錯誤的想法就會有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不斷的造作,久了他就變煩惱障,錯誤的念頭也不斷的相續,不明本心,認法為實有,不斷的認為實有、認為實有,所以呢?這是所知障,然後在裡面起貪瞋痴慢疑,貪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個就是煩惱障,所以這些都是障礙我們見性,所以叫做業障,障礙我們本來面目。那麼你透過念佛,透過修行,聽經聞法,這樣轉變,你的這些所知跟煩惱二障會消除,會減少,那麼這樣熏斷,這樣熏習,慢慢的業障就除滅了。楞嚴經講:「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你對於道理,你可以一下子就通達,根器利,但是呢?垢染、習染很重,需要長時期的熏修,我們講的一門深入,一門啊要在佛門裡面,這樣的熏習,常常的熏習。有人說,他說我念佛就好,不用看經典,不用去讀祖師大德的著作,也不用聽講經,可是你看看,他看世間法的時間就很多,看報章雜誌,看這個世間的書籍,他花的這個時間,比念佛的時間還多,你要是真正肯放下,這世間放得下,不要看這世間的東西,一心念佛,那確實可以消業障。可是,你要是在這裡面放不下,雖然念佛,可是你熏習世間法的時間比熏習佛法還多,那就消不掉。所以有一些人,他想說學鍋漏匠,鍋漏匠這個是倓虛老法師的徒弟,他的行持啊,大家都曉得,就是一句佛號,他是幫忙在補這個破碗破鍋的,早年,民國初年的時候,那生活很苦,他知道世間很苦,要轉變,求老和尚幫他剃度讓他出家,他說你年紀這麼大了,出家沒有辦法過這個正常僧團的生活,那給你一間小破廟,讓你去那裡用功,就念阿彌陀佛,念著念著就三年,站著往生,他是真正放下,就一句佛號,這是真的,他真正有成就,真正啊荷擔得去這句話,一句佛號就好。現代人呢,那就不行,又有工作,又有家庭,你沒有聽經,妄想生起的時候,煩惱現前的時候,轉不過來。佛號啊伏不住啊,不要說斷啊,伏都伏不住,念都念不下去,越念心越煩,越念心越亂。這個就必須得聽經,你就必須得看祖師大德開示,看經教。有人說,我看經教,我看一本就好,你也是上根,你能一聞千悟。華嚴經,佛教大菩薩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你要解了無生法,要有了達一切法無生的智慧,從哪裡來?多聞、多看啊、多聽啊,少知見,這個少知見很重要。多看、多聽、多知見,變記問之學,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也,古大德講啊,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宗說俱通啊,才是國之寶也。說通還不行,能講經不行,通宗,宗就是實相心性要能通,要能轉啊,所以這多聞,為什麼我們不提倡多聞,因為啊亂聞亂聽,但是呢,佛這樣告訴我們,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華嚴經說的,那我們要怎麼做啊?為什麼不提倡多聞,怕大家不知道宗旨在哪裡?不知道要聽什麼、看什麼?佛告訴我們要看什麼,看的是諸法實相,看的是心性,看的是對治你執著的這個部分,不是看著知見,你要是會看,什麼經都可以看,都沒有問題,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拿來當這個口頭禪來講,口頭禪呢在口頭,不能了生死,要參悟啊,真正成就,口頭禪其實就是話頭的意思,禪宗參話頭,就是口頭禪。沒參破叫口頭禪。沒有參破這個話頭,參話頭沒參破,就叫做口頭禪。看經呢要是沒看懂,沒有大開圓解,這也是口頭禪,這叫文字學人,禪宗的呢叫知解宗徒,所以,看法,看這個經典,要往實相,往心性上去下手,不要只是在枝葉,在這個名相上去記問。名相要不要懂,要懂,要了解,但是你要知道說,名相它所代表的義趣在哪裡。有人學了很久,滿心的名相,滿腦子的名相,問他如何是佛法?像師父就有問過有一個教授,很有名的,很有名的教授,也講經也說法,那師父就問他,你講經二十年了,著作也等身,也是在教人,你可不可以用一句話告訴我佛法是什麼,嚇得滿身大汗,講不出來,二十幾年,二三十年,講不出來,這個不簡單啊,這表示什麼,這個就是在記問之學上,要真正懂,不是說名相不要學,也不要說,不要誤以為說學名相,就一定是知解宗徒,是文字學人,這個觀念要弄清楚,是學了也不肯轉,把它當作是一種知識,來炫耀,來讓自己增長傲慢,自己在這裡面增長傲慢,這個是不行的,這就是文字學人。但是學經教,要大開圓解,也不是那麼簡單,你要能解得通,要會通,有一些說實話,但是沒有佛力加持,自己沒有通都不曉得,沒有辦法覺察,沒有辦法知道說自己還哪邊有盲點,所以要多求佛、多拜懺、禮懺,這個消業障,業障消了,智慧就打開。所以我們講的,要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誓願學,其實說無量啊,這個無量,不是講很多不能融通的意思,一般我們聽到無量就會覺得,哇!它是一個多數,是個大數,它這個無量是講性具無量,真如本性,一切法門,都是你真性所顯現的,在眼叫做見,在耳叫做聞,鼻叫嗅,舌嚐味,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前五識叫「了別」,第六意識叫「思量」,第八意識叫「含藏」,都是自性的功德,都是我們本性本來就具有的如來德相。但是你迷了,它就叫做八識。六根對六塵,覺了六根六塵十八界,「界」是界線的界。這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處」是處所,十二處,處所的那個處。六根對六塵叫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清淨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呢,聽到無量誓願學,不是法法不融通,亂學一通。是你要知道一切法是稱性的,是一心的,沒有心外法,能與心為緣。所謂法藏國師講的,就是賢首國師啊,他說:「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仍舊是心現的,如同你夢中的境界,全是心所變現。有沒有心外的夢呢?沒有!所以,有沒有心外法呢?沒有!那你要豁除呢?僧璨大師講的,「眼若不眠,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就是你眼睛睡著了,這個作夢啊,眼若不眠,沒有夢境可得。心若不動念呢?那萬法一如,沒有所謂多法,沒有所謂少法。所以佛才說:「更無少法可得」,又說:「一法即是一切法」。華嚴經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是實相,是真實的。那還有無量法門嗎?就沒有了!所以,這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要懂得,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自性佛道誓願成,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眾生你就度盡了。這個自性煩惱誓願斷,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呢,沒有法跟法不能融通的,不能融通是我們自己心有對待,心有妄念,所以呢,本來融通,本來互融互攝,卻造成了對立相、能所相、相待相,能所相互對待。本來是絕待的,絕於對待,就是因為你動念,你有心。所謂:「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只要無心便休啊,要是有心啊,任你用什麼方式,你都斷不了煩惱,你成不了菩提。我們講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凡聖齊收,就是用這個佛號,那無論你對我剛剛講的道理你懂不懂,不懂,你也念;懂了,你能直接會入,你能直接理解。不管你懂不懂,你用這個佛號念下去。常常念,常常念你的根器會從下根提升到中根,再從中根提升到上根,會啊!這是有的。你要把業障消了,那真如本性的光明的妙用德用自然現前。所謂:「鏡光本淨,珠體絕痕」,鏡子的光明本來不蒙塵啊,沒有這些灰塵;珠體呢,這個如意珠啊摩尼珠啊,沒有這個刮痕,珠體絕痕。所以呢,這是本來的樣子。所以只要把灰塵給去掉,識了珠上無痕,那本性的光明就顯現。所以學佛、聽經,就是為了去除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去除我們的貪、瞋、痴、慢。有人他會覺得,我不多看不行,學學這部經,學學那部經,現在還學不夠,還要學到藏文去,還要學到巴利文去,沒有必要。佛佛道同啊!不會說傳給藏人的比較高深一點,傳給中國人就稍微淺一點,沒有這回事。傳到南傳就比較原始一點,沒有!真正原始的佛法是什麼?是告訴你,你本來就是佛,不是叫你另外又去修成一個佛,這是最原始的。如果說,另外再新得有一尊佛可得,那就不是最原始的,那是新創、新建立,不是原始。真正原始的佛法是華嚴經,是法華,是涅槃,這原始的,佛的本懷,如來的密藏,裡面講的是什麼?「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最原始的。為什麼變眾生呢?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才變成眾生,所以這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不假修持,本自天成,最原始。你如果本來不是佛,你現在要修也不會成佛。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眾生,既然說「本」,本來是眾生,本來不是佛的話,那你的根本還是眾生,怎麼會成佛?所以既然說真如啊,就不是講虛妄。真如就講不變,本有的。你的真性是本有的,本來是佛,真真實實是,不假外求。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就像天空的太陽一樣,我們現在是什麼?本性的光有透出來,但是呢被這個很濃厚的烏雲給蓋住了。但是烏雲蓋住了,太陽會不會因為烏雲遮蔽而消失?不會啊!心性也是這樣,被煩惱烏雲遮蔽,離開陽光,我們看得到烏雲嗎?也看不到。你知道你有煩惱,也是你自性的起用,你的本性在發光、在反照啊!所以眾生從來不迷,從來不迷,這是原始佛法。只是認一點迷情為實有,迷情啊!我們本性迷失以後,起無明,起無明以後,轉成山河大地、國土世界。楞嚴經講的,這山河國土,大地世界,怎麼樣呢?真實相是怎麼樣呢?當知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虛空法界,在諸位的心中,如同片雲,點於太清,太清中的一點,太虛空當中的一點。一片雲啊,就像這個宇宙的一小塊雲而已,這麼的渺小,這麼的不可得,所以,你要多知多見,你對這個就不能明瞭,所以這你要怎麼契入呢?煩惱要消除,真正念佛,真正的放下,去轉變,不要隨順煩惱習氣,不要隨順貪慢,不要隨順自己的妄想,隨順這妄心,隨它走,六道四生,胎、卵、濕、化四生,所謂啊,「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你要是不順它,不隨你的煩惱顛倒,那就是佛講的:「如我按指,海印發光」,說實話釋迦牟尼佛的那個按指是多餘的,本來就海印發光,這只是講說同樣的跟眾生,做同樣一個動作,佛叫海印發光,不待按指,按指就是動手指頭,按指海印發光,這個大乘經上講,最原始的佛法,真正好啊,是眾生本具,諸佛如來呢,也是具此,所謂啊,這個,一性如來,體自同,同一性,平等,無二無別,沒有差別,所以要不要去學這個藏文,不用啊,學巴利文也不用,日文的藏經要不要學,日文,不用,所說的都一樣,都相同呀,講的呢,都是真如本性,講的就是叫你斷煩惱、除習氣,也就這樣而已,你還要廣求什麼,你要是不明白,不了達,那才廣求知見,想要當神秀上座,你要問黃蘖禪師,神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講三十二部經論,云何不得法,黃蘖禪師回答一句:「只為不見性」,不了達自己的真如本性,五百人上座,你五千人的上座,你五億人的上座,不了本性學法無益,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真實相。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要從無生上去看,這無生的智慧從多聞而得,所以你看經、看經教、學佛法,要了達心性,你要證入心性,你要用你所解之法起行,修行,信解行證,信是相信,解是解得,從解起行,以行證解,用你的修行證你所解得的,是一樣的,解行是相應的,解行是不二的,不二是沒有拆開來的,沒有拆開的,那你念佛這是行,聽經就是解,聽經教熏習,剛開始聽不懂,常常聽常常聽,像我們有這個DVD的光碟,已經做出來了,拿回去熏習,常常聽天天聽,這個一天啊聽它個幾個小時,說八個小時你們會嚇到,以前我可以聽到這麼長,放假的時候可以聽這麼長,就是坐在那裡聽經用功,除了吃飯上廁所,就是聽經,就是在那裡用功,放假的時候是這樣的,常常的熏習,發決定心、發勇猛心,煩惱會被你熏斷,就像法藏比丘發願要建立極樂世界,問世間自在王佛,他說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呀?我要建立超世志,要超過十方諸佛,這個願能不能滿足呢?這個世自在王如來就跟他講,譬如大海以水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大海我們現在講太平洋就好,你用那個斗啊,這個斗量啊,我們現在講的小水瓢啊,去把他擓,擓水呀,經歷長時的劫數,尚可以把他擓乾,所以下面一句他說:「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所以只要啊你肯精進、肯用功,大海的水都可以被你取盡,無上菩提可成,煩惱習氣可以斷除,可以消滅,更何況普賢菩薩講的,煩惱習氣是不是真的呢?不是真的,沒有,不是實有的,他講,行願品講:「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這個話就是說惡業沒有體相,你的業障不是真的,不是實有的,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感覺是真的呢,第一個迷失本性,第二個認妄為真,迷失你本來面目,這個是佛法講的,講得這麼透徹,講得這麼圓滿,跟世間的一般的宗教不一樣,宗教是有人在主宰,有人在審判啊,這個世間,講得再虛靈,再空無,你還是有一物啊,佛法講的就是一切諸法本空,你的心性本來是佛,不假外求。所以說佛法是教育、是教學,是至善圓滿的教育,這四個字至善圓滿,真的一點都不錯,教我們恢復本來面目。大家現在都化著妝,化得很濃,化了這個業力的妝,蓋覆住你本來面目,蓋覆住你的本性,為什麼佛門這八關齋戒、菩薩戒,不要香油塗身,不香油塗身啊,不是叫你啊,去該化妝的場合也不要化,當然這是破除你貪著自身,就形相上事相上來說的話是這樣,那現在的人他要工作啊,要怎麼持啊?是叫你啊,不要帶上一層業障的面具,帶著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就跟那個妝一樣,一直在掩飾自己的過失,你覆藏啊,藏住你的缺點,藏住啊,你也不改過,這就是香油塗身,讓人家以為你是香油,裝模做樣不真誠,這是由外而內,你要是知道了這個道理,你就會持,很多人他受了這個戒呀,不知道怎麼持,這樣持,這樣持無過,沒有過患,為什麼?這個戒,戒除了你的貪瞋痴,戒除了你的煩惱習氣,戒律的核心是防非止惡,防止你這個過失啊,止息你的惡念啊,止息你的貪瞋痴。有人因戒還起了煩惱,那就不對了,這叫因藥得病,永嘉大師講的「病遇醫王爭得瘥」,生病碰到最高明的醫生,你還搞得自己一身病,沒把病給除掉啊,那就冤枉啊。所以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菩薩戒是這樣學的,八關齋戒講事相,事相上,過出家人的生活,不塗這些東西,事相上,有因緣可以做,但事要達理才能圓滿,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這叫你不化妝,是叫你不要用你的煩惱習氣啊展現出來,不要展現你的貪瞋癡,把它卸掉,把這個煩惱妝給卸掉,妝飾自己,煩惱的妝把你本來的面目蓋覆住了,所以呢,要用我們這個佛門最好的這個卸妝油,把它卸掉啊,把它給除滅,你本來面目就透露出來了,念佛是最好的,又不傷皮膚,本自現成,本來是佛嘛,現在再念,那就成佛啦!所謂,這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真正不傷皮膚啊,你們用那個還會傷啊。用其它的心外求法,它會傷。所以大乘佛法就是講的眾生,自己根中有不生滅性,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你要是心外別求一法,祖師大德講,這叫屠國安民,把全國的人民殺光了,說是盜賊平息,滅身治病,把身體給消滅了,說是病好了,沒有這個道理啊,佛是大醫王,不是教你滅身治病,佛是大宰臣啊,宰相中的宰相,絕對不會跟這個心王講,跟這個皇帝講,把全國人民都殺光,盜賊就除了,不會幹這個事情,大乘的智慧,要你了達煩惱性空啊,真性,你的佛性是本有的,所以你念佛,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三個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啊,念佛當然會顯現啊,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障深障淺,念了,你念著念著,佛性會慢慢的透露出來,業習就消了,如同光明一現前,黑暗馬上就消了,不會次第消,圓覺經講得很好,「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是圓覺啊。所以,你一旦覺了了,有沒有漸次?沒有漸次。只是啊,因為我們現在感覺好像有漸次,有次第,就是因為煩惱習氣在那裡給你作階降,作這個樓梯啊,好像一層一層的啊,你要知道煩惱本空,五陰非有。那沒有所謂的高下的問題啊,佛是平等的,沒有所謂凡夫成聖這個階降,所以這個法門,淨土法門,念佛三昧又有一個別號叫普等三昧,平等,平等三昧,上中下三根普收啊,所以這個「三根普被,凡聖齊收」,大概意思是這樣子。我們再看後面的,「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這次講的,我們之前就有講過,從最上來看,智慧力最高的,文殊菩薩。行願力第一的,我們現在講的,他執行效率最高的,執行佛法的效率最高,是普賢,行願第一,發願他就會去做,執行率最高,理解力最強的,智慧力最強的是文殊,當然不是說普賢智慧不如文殊啊,它是指他的特色,就像孔子的學生三千個,每一個都具有他特殊的這個才藝,但並不是說他道德有缺乏啊,他其餘的有缺啊,他有特殊的技藝,文殊普賢特殊的技藝,文殊智慧第一,普賢行願第一。行願剛剛講的,這樣就能懂,執行效率最高,聽到佛法,他就能做得出來,他能轉得過來,這普賢菩薩。這麼厲害啊,這些人。有人說淨土宗是小乘,你去小乘看看有沒有這個文殊普賢,那不是小乘啊,不是一般的凡夫啊,都還學淨土啊。而且,現代話講白紙寫黑字啊,發願往生啊,「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不但教我們往生,最後,華嚴經最後的一首偈,大家都會念,可是都沒有注意到,它說什麼呢?「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最後一首偈,華嚴經到這裡結束,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其實就是八十華嚴的後面,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這一句,我們不是常在讀嗎?什麼印經功德殊勝行啊,繫念功德殊勝行啊。它的原文是「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這第十個啊,普賢十願啊,迴向那裡啊,迴向淨土,這不可思議啊,華嚴經最後卻迴向淨土啊,而且還說普願沉溺諸眾生,普賢還沒有成佛,也是沉溺眾生,這是大迴向,總迴向啊,華嚴經上最後的總迴向啊,華嚴經,我們講的十萬偈,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泗天下微塵品,最後的總結,這四句偈,「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所有的眾生,沉溺的眾生,包括等覺以下,包含等覺,全部求生淨土,這文殊普賢給我們做這個模範啊,不要說做模範,給我們指這條明路,淨土宗第四代祖師,竹林法照大師,五台山的大聖竹林寺,他這個去朝五台得遇文殊,那他就請問文殊菩薩,我們知道五台山,清涼山嘛,是文殊菩薩所在的地方,他請問文殊菩薩:這末法,現在已經要進入末法了,要怎麼來修行?教他念佛,教他五會念佛,這個是末法了生死最好的方式,這個是舉真實的公案來做證明,那五台山的竹林寺毀掉了,我去過,剩下一座白塔,剩下一座塔,可能現在最近又有復建,重建起來,很多房舍都毀掉了,那個地方真的很清淨,不一樣,五台山的竹林寺。它不在景點,在地圖上有出現,旅遊地圖上有出現,但是它不算是熱門的景點,有機會可以去看看,去看看祖師大德的道場,學佛人啊有錢要去修復這個祖庭,修復高僧大德的這個廟,不然我們在台灣,我們這個後世的弟子,每次都在講,唉呀!我感謝哪一位祖師,哪一位大德啊,他的著作讓我能夠對佛法明白,結果我們去看看,我就講蕅益大師的,大家知道了吧,蕅益大師,印光大師讚歎:假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註解亦不能超過其上。是吧,很棒、很殊勝,大家讀了《要解》也獲益良多。蕅益大師的墓在哪裡?在廁所旁邊,真的它就蓋在廁所旁邊,那個還是新修的,我們讀《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看疏鈔了解淨土,蓮池大師的墓有沒有去看過?沒有,破敗不堪啊,我也去看過了,在杭州啊,你們搞不好還不知道在哪裡,在杭州,你去找,叫雲棲竹徑,你們去找,他的道號是佛慧袾宏大師,號蓮池,他的這墓啊,你們去看現在有沒有修起來,我不知道,這要修啊,佛菩薩這個祖師大德傳法,這個世間人講的孝道啊,孝順,祖宗會給他蓋廟立牌位。以前佛門的道場有祖師殿、祖堂,就是他這個宗派的一個法脈傳承。所以中國的文化,佛法因為這樣的關係,才能流傳至今,世間很多大的這個帝國、大的民族都消滅了,中華民族還在,就是真正是有這個孝悌倫理的一個關係,學佛人也是,不能忘本啊,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經典註疏,都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沒有他們講出來,你們去看看那些經典,你們看得懂嗎?看不懂啊,不能了解不能悟入啊,真正的困難,縱然你看得懂,只解其文不解其義,看法華經就跟看故事一樣,看彌陀經就好像它在介紹某一個能幻想的地方,不能了解,所以要是沒有這些高僧大德為我們說出來,一輩子都不會懂,一輩子都不會了解,所以要有機緣、有錢,拿去做這個事情,把這個祖師大德的道場,把它恢復起來,不要拿錢蓋什麼世間人的祖堂,學佛人這個出家人蓋什麼祖先紀念堂,沒有必要,蓋要蓋祖師大德的,因為你出家了嘛,有必要性,不能忘本,因為出家就不是世間人,不是在家人了。在家人蓋蓋祖廟,這個是可以的,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可以。那出家呢?你要蓋,要蓋祖師堂,蓋這個祖廟,不要把眾生給你的錢,拿去浪費在那種世間法上,這是沒有必要的,這是學佛是這樣子的。所以徹上,文殊普賢尚且發願往生,這個我們剛剛講的,「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速往啊,趕快去啊,不要拖拖拉拉的,速往,趕快去,趕快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無量光佛,無量光佛知道啊,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翻做中文叫無量光、無量壽,我們佛門常常打招呼--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句祝福你,祝福你光壽無量,光明代表的是智慧,壽就是壽命,你的智慧跟壽命無量,你世間你有無量的財富,你有無量的智慧,你沒有壽命可以享用,所以最好的就是有智慧又有壽命,在一切無量當中取這個智慧跟壽命,所以我們佛門常用這句話來提醒,來祝福你,跟你講阿彌陀佛,很多人他怕聽到這句佛號,說那個是念給死人聽的,不是,我們這是念給活人聽的,就像你看到外國人,跟他打招呼,說的是英文,說的是貼切的英文,你看法國人,法國人早上打招呼跟下午打招呼那個用詞不一樣,這些用法不一樣,所以你要知道,這個念佛,阿彌陀佛--它是一個招呼語,這個我們佛門拿來做招呼語,祝福你的話,不要誤解,我們對死人也是這樣念,當然也是祝福他光壽無量啊,所以這個話通於生死之中,都是好話,沒有分別,好話當中的好話,你聽了這個話,你阿賴耶識會落一個金剛種子,華嚴經講: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以金剛不同身形之雜穢故,不同這個身相,我們這個身體雜穢,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雜穢、是雜染,你聽了這句佛號,佛號不屬於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給你種到你的阿賴耶識裡面去,哪一天啊它要成就,你會證果啊,看到人可以說阿彌陀佛,你穿那個衣服上面有阿彌陀佛,給他們種善根,看到小動物跟它說阿彌陀佛,讓它速超惡趣,見到鬼呢也說阿彌陀佛,萬一要是功夫不好,到了閻羅王那邊,你也跟他講個阿彌陀佛,罪會判你輕一點。閻羅王也拜我們永明延壽大師,記得帶一張他的照片去,同參。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有一個僧人他斷氣以後,到那個閻羅殿去,他就問那個閻羅王,閻羅王要出來審案喔,審案案上是這樣子,然後他登座以前,向祖師向永明大師焚香作揖,所以他問他,他說這後面是哪一位法師啊?他說是永明延壽大師,是這一位祖師,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那這個公案應該知道吧,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個阿彌陀佛示現做永明大師,作一百卷的宗鏡錄,沒聽過?好,那我講一講,為什麼我們知道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本來是一位將軍,姓王,人家叫他王贊軍,他管軍餉的,他常偷這個軍餉去放生,在部隊偷糧餉是要殺頭的,他要殺頭了,那要呈報給皇帝啊,皇帝說:當然要斬啦。但是你斬以前就問他:你怕不怕?監斬官就問他,你怕不怕死啊?他說:我不怕。為什麼不怕?他說我一個人的命換這麼多眾生的命,不怕,很值得很好。如果他怕就把他斬掉,他不怕就帶回來,這個人必有大智啊,監斬官就把他帶到皇帝面前,他說你有什麼所求啊?他說我要出家,那准他出家。那麼是什麼機緣?就是皇帝設這個齋僧大會,永明大師是國師,那齋僧大會,中央的那個位置,最大的那個座,沒有人敢坐。那來了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和尚,也沒洗澡,就爬到那個上面去啊,就坐了,人家看了也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講他啦,怎麼這麼傲慢,跑到那個主座上面去坐。好啦,齋僧大會完了,結束了,皇帝就召永明國師來,說今日齋僧大會上有沒有聖人啊?永明大師說:有有有。他說那是哪一位啊?朕要請來供養。他要請來供養,他說有有有。就是那個坐在主座的那個破破爛爛的那個,又臭又髒的。他是誰啊?他是定光古佛再來,皇帝就追啊派人去找啊,滿城的搜尋啊,最後找到了,在這個洞窟找到,定光古佛這個和尚就坐在那邊,他就是身分已經暴露了,所以他知道人家來找他了,他臨走前,他坐化前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啊,就是阿彌陀佛多嘴,話多,把他的底給洩出來了,彌陀饒舌,這幾個人回去跟皇帝講,說他臨終前,定光古佛臨終前講了一句話,因為皇帝會問人怎麼沒請來啊?說他臨終前講了一句話,他說:他說什麼?他說什麼?彌陀饒舌。皇帝腦筋一想,彌陀饒舌,那是誰告訴我他是定光古佛,唉呀!原來是永明大師,派人趕快找他,也坐化了,那身分一洩露他就走了,他就離開了,我們才知道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這個才曉得啊。永明大師的智慧,確實很高,他的著作很多,他是禪宗、法眼宗第三代的祖師,在國清寺開悟的,有沒有聽過國清寺啊?智者大師的時候建的,隋朝,智者大師往生以後它才建好。「寺若成,國即清」--國清寺,他在那裏在開悟的,他的師父是法眼宗第二代祖師--德韶禪師。德韶,韶就是那個韶樂的那個韶,德韶禪師,他會下開悟的,那麼他的著作像宗鏡錄、心賦注,都是了不起的註解,都可以去看,他的萬善同歸集,還有唯心五種就是唯心訣,還有神棲安養賦,都有,很好看,我很喜歡看,看了視野會不一樣,你對於淨土,你對於佛法,你能深入了解,甚至可以說必看的一本書,雍正皇帝的時候,他在位的時候,他頒佈了一個宗鏡大綱,甚至要求全天下的出家人、學佛人、還有他底下這個百官都要看,都要看這個宗鏡錄,雍正皇帝是好皇帝,你不要看野史,他在佛門是大居士,是有明心見性的,是有明心見性的,不是普通人,他推薦的書,他作的這個宗鏡大綱,把宗鏡錄做整理,濃縮的宗鏡錄,我們單位裡面也有印,宗鏡錄基金會有,可以去請,去跟它申請就有,它的文辭用詞相當的美,講的義趣深廣圓融無礙,每一個宗派都能互通,唯識、天台、華嚴、三論、禪,各宗各派,淨土、戒律,他都了解,也是中國了不起的一位祖師,所以常有一句話講:唯永明與智者之流才能徹底擔荷得去,這個淨土,那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只講了一半,我們就講到這裡,介紹祖師大德的註解給大家去看,好,我們迴向。


佛門的護法...悟顯法師(拜願開示)

佛門的護法


 


各位同修大家好 請放掌


 


古人講的勿諂富勿驕貧這句話在現代的社會裡面大眾都把它忘記了


尤其是工商社會對於出錢的往往都逢迎巴結那麼以一個學佛人來說這個呢 對道業有極大的傷害所以在戒律裡面講到四種邪命這是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應該要注意的裡面有一個叫方口食什麼叫方口食方是方法的方這方口食就是你喜歡結交豪貴見到有錢的人去巴結他去討好他從中得到利益那麼 有錢的人也喜歡這些人來巴結顯示他自己的我相我見說好聽的話叫做他有理想、他有抱負實際上在佛門經典裡面來看就是我相就是我見所以現在大多數學佛的人都忽略了這一點在道場碰到這個出錢的護法居士總是不按規矩來對他都特別開那麼這個出錢的居士算不算護法呢那就不算了護是護持法是正法法是還有戒律的意思如果因為他出錢你對他有一絲毫的分別心特別為他破壞四眾的規矩破壞四眾的的和合那麼這個人就不是護法他是來毀壞正法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用清淨心來看待他出錢他護法那是他修他的功德他做他做得到的部分我們到道場來念佛用清淨心來看用清淨心來禮佛來念佛來修行來做義工你跟他的功德完全一樣沒有一絲毫差別甚至你的功德還超過他為什麼他那個是外財自己內心的貪瞋癡不一定放得下你認真努力在境界上鍛練自己的功夫把你的我執我見給放下這是內財布施外財的身外之物啊他不在意啊你叫他捨掉在意的他不一定捨得掉所以勿諂富勿驕貧你縱然福報很大也不要看不起別人這個呢都是我見都是我相這對修行要修清淨心要成佛道這都有很大的障礙我們想到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法藏比丘他還沒出家以前世人稱他為世饒王什麼叫世饒王他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再分四個等級他是屬於金輪王位金輪王是轉輪王裡面最富有的而且呢他還是金輪王裡面最富有的所以世間人稱他為世饒王他的國土豐饒古人講的兵強馬壯富有財寶又有大智慧他沒有一絲毫的傲慢心,我們福報再大也沒有他大我就簡單講個他的財富有多少他有一個藏臣什麼叫藏臣呢我們現在講的幫他管理他的財富當轉輪王要布施的時候藏臣拿出鏟子地上土一鏟這土就變成黃金了他的福報有這麼大他的藏臣藏是寶藏的藏。我們福報再大也沒有他大,他的輪寶一日一夜可以周巡一泗天下,只要有不受持五戒十善者,隨時可以把他平,沒有人打得過他,論武力、論這個財力,這世間他最豐足,那麼這些東西法藏比丘統統都不要,全部都放下。我們現在如果有一點小福,就自高自恃,那也只是把人家不要的垃圾撿起來而已,沒有什麼好高興的,這些東西都是佛菩薩所捨棄的,都是障礙我們修道的。佛菩薩捨棄的是輪迴,我們撿起來的是輪迴,所以人家十劫以前成佛,我們無量劫來迷惑顛倒,生死無窮,這是很明顯的一個對比。那麼錯在哪裡呢?就是在這一念心不清淨,諂富驕貧,所以在佛門裡面你做布施,你清淨心布施,沒有人知道那最好,這功德你才累積得起來。像有人到廟裡面,捐這個柱子還在上面刻名字,人家禮拜的時候都拜到你了,福報全部都消光光,這一般人不曉得其中的厲害,消到沒有了,那就要還債了,本來無量的福報,你名字一寫那變成有量了,有量就有盡,有盡當福盡的時候,那你就要受果報了,所以我們要相當的清楚,用清淨心來布施,那所以一般的同修居士,有能力的你就做,能做什麼就隨份隨力,不要去羨慕人家的福報,這個也是心不清淨。那麼在道場的執事,也不要因為你跟那一個同修比較好,或是他是大護法居士,你就破壞佛教的規矩,破壞道場的和合,去隨順他,那麼這個人就不是護法,所以希望大家要能夠注意,不要變成毀壞正法的。尤其現在功利主義深植人心,出錢的就是老闆,出錢的就是這個股東,這觀念在佛門不適用,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的老闆是誰啊?是阿彌陀佛啊!我們幫他做事情。像修淨土的人,自稱為彌陀弟子,不管你有錢沒有錢,你都是彌陀弟子,所以不要諂富、不要驕貧,這個兩種錯誤的心態,真的是障礙佛教的流通,障礙自己修行也障礙正法,希望大家在這裡要能生警惕,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