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法華經今解(化城喻品第七之六)~悟顯法師 宣講

妙法蓮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
第六講


(經文)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前面講到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的大眾宣講佛法,三轉十二行四諦法。講完之後大眾獲益,有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心得解脫。
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剛出家還沒受大戒,我們就稱為沙彌受了大戒就稱比丘。這十六王子「諸根通利」,就是根器很好智慧明了。過去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過去生就修行,不是這一生才開始的。是這一生再遇佛法,發心出家,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出家人學佛人,我們來學佛來出家,是要求無上正等正覺不是求世間法,不是求名聞利養,不是求一時的欲求欲想。世間的求,我們都不求。你世間事情的順不順,都有它的因緣都有它的果報。你業障消了你心轉了你遇到不順的事情也會順了。所以是要「轉心」,「轉心」之法只有大乘佛法才做得到。學大乘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學大乘,非佛弟子因為佛法中只有大乘,沒有小乘。小乘只是佛方便說是化城而已,並不是如來真實之法這在《法華經》裡面都講得非常清楚。凡遇到眾生,你就教他大乘,你看他可以接受佛法,就為他講演讚大乘。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是等。廣讚一乘道」所謂有慚愧清淨,就是他知道自己有過失,懂得想要改過想要學佛,想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想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那你就要為他「廣讚一乘道」,勸他修行成佛,這才是真正佛弟子的所為。你不要去惱害他,說「你學佛沒有根本,你要先學世間法,學《弟子規》」等等的你不要這樣勸他。佛在《法華經》上講,你如果這樣子去障礙人家學大乘,或是障礙人家修行,你講這種話,講這種世間戲論之法你是在惱害眾生,你是在斷滅眾生的佛種。所以要注意:你看到出家人或是在家人,你發心要向他學大乘佛法,如果他告訴你:「哎呀,你不行,你學小乘也不行你學人天乘吧。」像這種和尚,你就不用再跟了。這就是在斷滅你的佛種,在毀壞你的他正是在惱害眾生連他自己都不曉得。這是在《法華經·安樂行品》裡面說的,一個大乘的講經法師,見到眾生學大乘,他是非常歡喜的啊。即使這眾生他現在善根不夠,法師也會用善巧方便慢慢教他讓他熏習大乘。
你一定要讀誦大乘、聽聞大乘經,你才有大乘善根哪有你讀誦小乘讀誦人天乘的,會有大乘善根?就像想煮沙成飯,你把沙子再怎麼煮,也不會變成飯,它可以變成其他的東西,但它不會變成飯。眾生你要學大乘佛法,你就必須得熏習大乘,如是因如是果。種了大乘的因,你才能得大乘的果報,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現在這些學佛人,嘴上講因果,所作所為都不信因果。
唯有熏習大乘佛法,才能夠學大乘,這個要清楚。那佛為什麼講小乘?後面經文「化城」的譬喻就講很清楚了是因為眾生根器不行。我先告訴你:二乘,乃至於舍利弗這些外道,他是以二乘的「因緣」,破他外道的「自然論」,二乘是為了破外道的,二乘不是真正的涅槃,不是真正的無上佛果。所以,出家就是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學佛就是要求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是十六王子為我們示現。

(經文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這是請世尊為他們說一乘了義的法,為他們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以你看,人家知道想要作佛,他要聽一乘了義之法,這十六王子,人家懂得種什麼因才是正確的你要成無上正等正覺,那你必須得聽大乘。所以十六王子,他向世尊請什麼?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以你們學佛,你們學佛想要成佛,你要聽的是大乘佛法,你要聽的是一乘了義,這才能成佛。你不要聽錯了、學錯了、走錯路了,你回去你去反觀,你去覺察,你會看到你自己有一些習氣貪癡,也會有這種自私自利、貪小便宜這種心態。人家「觸惱」你就是惹惱你了,你也會不高興這些在大乘佛法裡面,都可以化解,你不用那麼糾結這些事情。你熏習佛法久了,念佛念得久了,大乘知見有了,這些過失不斷自斷。你不要看到一點點自己哪邊做不好,就覺得自己大概不行,覺得沒有基礎,你不要這樣想。
人就是因為有過失,人就是因為有習氣才來學佛。你今天要是一個完人,你何必來學佛啊。你今天要是一個聖人,像佛一樣那你還何必學佛?你就不用學佛。你今天就是具足有貪癡,你就是有這些過失,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將其斷乾淨。所以,同樣都是開藥,世間法的藥是治標不治本,二乘法的藥也是治標不治本就像剜肉來療傷,你手受傷了,把這個肉割掉,這樣傷會好嗎?不會好啊。蓮池大師說:你修行,你學這些「有取有捨」、「有所著」之法,就像什麼?就像「滅身療病」,「屠國安民」。什麼叫做「滅身療病」?就像現在的西醫,種就是滅身療病。你身體哪邊有問題,他把你這部分給割掉,或是提前割掉,這個就是滅身療病。那麼「屠國安民」,是說一個國家裡面出了盜賊,這皇帝覺得他的人民就是盜賊,他不去招安,他也不管是不是真是賊,他反而把人民都殺光了,這叫「屠國安民」。你搞世間法,你搞二乘,就像這個樣子。所以你要成佛,當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以他說「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自證知。」他心裡所求的,世尊你能為我做證明,也就是說大通智勝如來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經文):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這個時候轉輪聖王,也就是大通智勝如來的爸爸。所帶來的八萬億大眾,見十六王子出家也請求出家,轉輪聖王也允許了,度他們出家。所以你看,大乘經典多殊勝,來聽經的有這麼多。
你能勸人家來聽,你來生都得富貴的果報,這一生其實就已經得到了。勸人家來聽經,你臨終之後要是沒有往生淨土,你最起碼是轉輪聖王,或生梵天,當大梵天王這個在《法華經》裡面都有講到你現在能勸人家聽《法華》,你身體就沒有這些病痛,口氣不會臭身常無病,臉相端莊,何況是在法華會上發心出家。
所以,一起前來的大眾看到出家的殊勝,他們也一同發心來出家。


(經文)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大通智勝如來受沙彌請法以後,「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大乘經」過二萬劫才說《妙法蓮華經》。這個就是說,不是你請他就馬上講,還要看眾生的根器有沒有成熟。成熟以後,也是兩萬劫後的事,他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所以你看,要成佛,要學菩薩法,這才得佛的護持。「說是經已」這十六沙彌為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能受持而且能夠背誦。
「諷誦通利」也就是讀非常熟,聽得非常清楚。

(經文)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說《法華經》的時候,十六菩薩沙彌皆能信受。發大乘心受大乘戒,是菩薩但是因為沒受比丘戒,所以是沙彌。
「聲聞眾中亦有信解」也有聲聞能信的「其餘眾生千萬億種」因為眾生業障還是比較重,會產生疑惑,所以說「皆生疑惑

(經文)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就是佛講這部經八千劫。
這「劫」是時間的單位,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隔一百年加一歲,加上去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増一減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以大劫來算過了八千個大劫,所以你看這時間之長。講經講八千劫,比釋迦牟尼佛講久。

我記得我們當初有講過,我們講的這部是鳩摩羅什大師的版本,其他的版本有十卷,這《法華經》它傳來原來實際上不只十卷,所以我們這個是濃縮版。《華嚴經》也是大經,《華嚴經》有十萬頌,傳來我們中國只剩大概是五萬頌而已,還有一半因為戰亂,沒有了、不見了。所以這大乘經典部頭相當大,這是世尊講《法華》這裡有七卷實際上它的量相當大,這裡都是說、略說而已,講八千劫未曾休廢。

(經文)
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講經以後,就入定八萬四千劫。為什麼呢?因為後面就是十六菩薩沙彌的緣,由他們來教化眾生。

(經文)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之前沒出家,還稱王子,出了家,就按佛教的稱呼,所以他是「沙彌,這十六王子出家,就是菩薩沙彌
這時候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佛到靜室住於禪定,菩薩沙彌們「各升法座。」
這裡有些人就會疑問,按照佛門通途的戒律,沒有受大戒他是不升座的,沙彌是不升座的但是因為他們能解大乘,雖然是沙彌,還是讓他升座說法,所以跟一般的常情不一樣。
就像大迦葉尊者讓座於文殊師利菩薩,大迦葉是長老,文殊菩薩是在家身,大迦葉尊者讓座給文殊,出家人讓座給他,這個是代表尊重佛法的般若智慧以般若為前導,這裡亦復如是。
有人想受戒,又擔心不知道戒場如何。跟你說:在現代,你就是正常去受個戒去過這樣一個過程,這無所謂但是如果發現裡面有人,在家出家都一樣講的知見是不正確的,你不要聽就好。
所以還是要經過三師七證這樣的傳戒儀式,這樣是相當如法的。你要知道:去受戒,你不是跟戒師求戒,你是跟十方的諸佛如來求戒所以你去受菩薩戒時,你的得戒和尚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那些三師和尚只是一個代表而已,他也是這樣過來的。
按戒經講,你受菩薩戒,你必須有「三師」;「三師:一個得戒和尚,一個教授和尚,一個羯磨和尚。佛門是以釋迦牟尼佛為得戒和尚,文殊菩薩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是彌勒菩薩。按戒經,受菩薩戒是一定要有這三師的,你不可以一個人就自己傳菩薩戒,沒有這回事。除非是路途遙遠無人授戒,那是古代,在現代一律不適用現在交通方便,坐飛機也可以,在我們中國坐高鐵都可以。我們中國的高鐵是全世界最快的高鐵,四通八達所以要受戒,距離已經不是問題了,北京到上海一千三百多公里,當天來回都是可以的。即使你從上海要到昆明、到雲南去受戒,坐高鐵也是一天就到。這是從前的人絕對不敢想的,所以你還是要到戒場去參加這個儀式,這樣很如法。

這十六菩薩沙彌升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這是指佛門的四眾弟子廣說《妙法蓮華經》同時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度六百萬億那由他大眾。「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你看,講經說法是要令眾生做什麼?要令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曾聽過有居士來跟我講,他說:「師父,我聽某一個法師講經,哎呀,講得好好笑喔。」那這個法師到底是在講經,還是在說相聲?還是小品?還是出來搞笑的?你聽完講經你應該要聽到佛法,聽到大乘佛法,怎麼會聽完說「好好笑」呢,所以出家人你講出來的佛法,你要令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才對,這個才是講經的目的。所以你們聽經是要聽大乘,你看看這個出家人有沒有講大乘,如果沒有講大乘,那你不用聽了,沒什麼好聽的。你在這個社會上又有學歷,又是老闆,是高階主管,你去聽那個出家人講世間法幹嘛你都比他厲害啊。世間法你不用到佛門來學。我看有的出家人在講經台上,講那些世間法,那個沒什麼好講的,世間無常,他今天講好像對,明天不對啦。要知道: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老闆的一句話。若你是當老闆的也是一樣: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政府的一句話一個政策變了,你計畫變了。所以你不用去跟出家人學什麼世間法,不用學,你到佛門就是學大乘佛法。
所以他講經說法是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是變成一個世間人。

(經文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這個時候大通智勝如來過八萬四千劫,從三昧而起也就是出定,到《法華經》的講座上安而坐,為大眾來

佛入定不是死的,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樣,一般的天人一樣只是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入定以後就跟石頭一樣死住在那裡佛雖然入定,但外面在講什麼在什麼,眾生起什麼心,動什麼念,佛都知道。所以佛從三昧正受而起,到法華會上「普告大眾」,他說這十六菩薩沙彌甚為,這就是「僧讚僧」;十六菩薩沙彌講的是大乘,佛讚他們。現在有一些講經的法師,他怕他的徒弟超過他,他都跟他的居士講:「我的徒弟都很貪名聞利養」;甚至說「我都沒有徒弟」,顯得自己好像很清高其實這就是希望名聞利養都到他自己口袋裡面去,不要給他的徒弟。他徒弟只要會講經能說法的,他就趕快出來說:「哎呀這個不行啊,他們都沒有根啊」什麼的。在末法就是有這種出家人你看這大通智勝如來,他的工夫他的智慧,已經到達究竟。他也知道這十六沙彌還沒有圓滿成佛,但是仍然這樣讚他們,這個就是「僧讚僧」,佛的心量,見到人家講的正法,他就是讚歎;使年紀比他小,甚至比他晚出家,沙彌都還沒受戒,這大通智勝如來還是讚他們。你反觀到現在的佛門裡面「作和尚的還怕徒弟跟他搶了名利,或是怕徒弟超過他」,還真有這種人這種就是出於私心,沒有為佛教,沒有為眾生。大通智勝如來在這裡讚十六菩薩沙彌甚為有,而且他們諸根通利這個比起這些沒修行的人來說,確實是諸根通利,六根通利智慧明,也就是說他們根器很利而且過去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這一句經文的意思,就是要表達說:他們過去生的善根深厚,而且受持佛智。」所以,你學《法華》是受持佛智你學大乘就是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眾生得入佛智,所以「令入其中」這是讚,也為他們做證,說他們講得是對的,沒有錯。

(經文)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所以佛勸人家聽這十六菩薩沙彌講經他沒有說我是佛,你們都來聽我講他沒有這樣講。他說這十六個弟子講得很好、很圓滿,你們應當常常來親近,這「數數親近」就是常常親近他們,來供養他們。
你看,一個作和尚的、作佛的這樣子對待弟子。不像現在有的出家人,看到他的弟子受到居士供養了,他就說:「哎呀,你們要照顧他們,太年輕不要供養他們」你看,講這種話出家人叫人不要供養出家人,特別還是不要供養自己的弟子,你看看這個人貪不貪名聞利養所以不能只聽平時他嘴裡說的,還要看他怎麼做。
曾有居士來問我,他說:「某一個法師說自己都沒有收徒弟」;他問那法師為什麼會這樣講?我說:按照世間人的常理,都是希望人家讚美你家「人丁興旺,多子多孫」;在佛門也是,都會說「你法緣廣,你的徒子徒孫非常聰明伶俐能幹,徒眾眾多」,我們佛門一般都是這樣讚。那如果相反過來,一個人一直排斥這些,他想要得到的是什麼?這個居士還挺聰明的,他說「他怕人家跟他搶了名利」我說「那對啦。在佛門就有這種人。」你反過來想一想,就懂了。                    所以你看大通智勝如來勸導大眾,你們應該來親近供養這十六菩薩沙彌,因為他們講說的是大乘。而且如來還跟大眾說: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夠聽他們講大乘經,講《妙法蓮華經》,「能夠於十六菩薩沙彌所說的經法,受持不毀者」,能夠於《妙法蓮華經》受持不毀者,你們因為聽經的緣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得如來慧。你看佛是這樣讚,這才是僧讚僧。如法的出家人讚如法的出家人,不管他的年紀。所以你們要會學,佛門講「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大通智勝如來是最好的榜樣。不是這個人講錯了說錯了,你還去附和他,講一些人情的話,這個不叫僧讚僧,這個是你跟著他一起墮落,所謂「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一樣的意思但是這一句話在《維摩詰經》上的用意是不一樣的,你不要錯解了。
我是說:「如果這個和尚講錯,或是這居士講錯的,你還去讚,那這個人墮落,你也跟著墮落。」所以要清楚正確的「僧讚僧」,要看這個人是不是講說正法?是不是出家人?即使是在家居士也是可以,你也可以讚他、護持他,都沒有問題。但是,不如法的絕對不護持,這種道場也絕對不再去。所以能受持《法華》者,必當得無上正等正覺、如來之慧。這是佛為他們做印證。

(經文)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佛告諸比丘。」這是佛告與會的大眾。
「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常樂說,就是願意說,願意為眾生說。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而且生生世世都跟這些菩薩結下了法緣,所以說都常親近這十六菩薩。「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得遇四萬億諸佛,「於今不盡」,到現在都還沒有結束。

「佛告諸比丘」這「佛」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告訴聽經的大眾,這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華經》。

(經文)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諸比丘,他說這十六菩薩沙彌,到現在都已經成佛,從大通智勝如來塵點劫那個時候,聽聞《法華經》,到現在早就已經成佛了,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就是現在的十方諸佛,「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
「其二沙彌。」其中有兩位沙彌在東方作佛,一個就是你們常講的東方「阿閦」,就是「阿閦」。阿閦佛翻作中文,就是「不動如來」,在歡喜國動如來。第二個是「須彌頂」。東南方亦有二佛,一個叫「師子音」,一個叫「師子相」。南方有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這個是佛的名號,都是圓滿佛。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那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阿彌陀佛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大家都很熟悉,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過去跟釋迦牟尼佛是同參,而且是親兄弟。這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所以在這十六王子裡面,有一尊佛叫「阿彌陀」。
西北方也有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檀香神通」,這「多摩羅跋」翻作中文叫「性無垢」,就是講的自性清淨無垢無染,所以叫「多摩羅跋檀香神通」「檀」是讚的意思,讚佛的德行猶如檀香一樣,能除一切的臭穢。「神通」是講佛的神通,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再來,第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也有二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就是「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世尊講過去的因緣,所以他《法華經》是怎麼聽來的呢?是大通智勝如來告訴他的,在塵點劫以前,大通智勝如來那個時候講的,釋迦牟尼佛當時聽到。


(經文)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重說他之前作沙彌的時候,教化這麼多的眾生聽聞《法華經》,聽經聞法為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他說「此諸眾生」,就是指他過去教化的這些眾生,到現在有住聲聞地者有人證阿羅漢的;他也是常常這樣教化,希望他能夠圓滿成佛。「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應該依大乘佛法來成佛
你看,世尊教我們要成佛,要依大乘佛法,所以叫「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不學大乘非佛弟子,這話你們要記下來,「不學大乘非佛弟子你沒有學大乘佛法,你不算是佛陀的弟子。
這個在《法華經》前面,像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他說他今天才算是真正入佛門,是真正的佛弟子,因為他捨棄小乘。反之,由此可知,不學大乘非佛弟子。又說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那聲聞既然不是佛的弟子,那也只有菩薩才是了所以說「不學大乘非佛弟子」,這話是有根有據的。人家問你這話哪來的?你可以告訴他們:是《法華經》上的義趣,大乘經上的義趣所以聽經讀經要能夠解得。
這裡講「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如來的智慧非常高,你一般想要去理解它,沒這麼容易,因為帶著情見。

(經文)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那個時候聽經的恆河沙等眾生,這些人現在在哪裡呢?就是你們在座的比丘,佛當時候在座的這些比丘,滅度後,未來世中的聲聞弟子這「聲聞弟子」你可單指聲聞乘的弟子,你也可以說有聲聞、也有一般的弟子,也就是指我們,是可以的。因為你要聽這《法華經》,你能夠來這裡聽,過去生都有跟佛結過這樣的一個緣。所以你來聽經就是結法緣、結佛緣,很重要啊。

(經文)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這是講佛滅度後,有弟子沒有聽過《法華》。「不覺不知菩薩所行」不知道怎麼修大乘。「於自所得功德生滅度想。」他覺得他自己證阿羅漢,這樣就圓滿了,這樣就究竟了
佛說:我在餘國作佛,有別的名稱。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就是從十六王子一直到現在,甚至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沒聽過《法華經》的,佛在他方世界也有說也有講,也是這樣教化他們你所得的這二乘是不圓滿的,要聽聞大乘所以說唯以佛乘而得滅度,唯有學大乘才能真正地成佛,其他的都是如來方便說法。你不要搞錯,把這方便當作真實,所以,二乘人天乘都是佛方便說。

(經文)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這是佛告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就像這部《法華經》的因緣,當如來將入涅槃;「眾又清淨」,大眾的根器又夠能信解大乘的時候;能夠了達大乘空義,所以叫「了達空法」能深入大乘禪定,不是一般世間的禪定了。「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為說《妙法蓮華經》而且告訴他們:你們學二乘都不能得度。所以說「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佛在《法華經》上告訴我們,這世間二乘法,是不行的,所以你直接學大乘,沒有任何過失。所謂「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就是教他大乘佛法。

(經文)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如來方便,能深入眾生之性,知道這個眾生喜歡「得少為足」,所以說「志樂小法」。這眾生為什麼喜歡學小乘?因為他覺得:我有這樣一點點,就夠了。就像你們有些人覺得:「我將五戒十善做好,就夠了我就可以成佛了。」那真比阿羅漢還糟糕,為什麼說阿羅漢他增上慢?他覺得他那樣就夠了,但人家增上慢還情有可原人家是阿羅漢,有修有證出三界;而你煩惱一品都沒斷,淫也沒斷,你具足貪癡,你還覺得你五戒十善做好了,你就能作佛了,你這個跳得也未免太快了,這種就是得少為足,學到一點東西,就以為這樣足夠了,不想再累,不想再這樣辛苦下去了,這個就是「得少為足」,就是於菩提路上生疲憊想。
所以「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佛為這些人講二乘涅槃,他們一聽,還算容易,這世間也確實如同世尊講的,世間苦,大家應該來修行來出離,所以觀「苦集滅道」。「是人若聞。則便信受」他們聽到,覺得還算容易,他們就做了。
後面舉這個譬喻,這個譬喻在佛門非常有名化城喻品你看這一品的品,就以它命名。

(經文)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一由旬等於軍隊一天行軍的路程就像有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這條崎嶇難走的惡道當中「曠絕無人」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走在個路上都讓人家感覺恐怖,所以說「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有大眾想要過此道,「至珍寶處」,想要去尋寶。那有一位導師「聰慧明達」他非常聰明「善知險道通塞之相」知道這條路怎麼走,怎麼能迴避這條路上的危險之處,這是講這個譬喻。

(經文)
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這個時候,大家走這條路要過此險難惡道有這個導師來引導,引導眾人欲過此難走之路。但是所帶領的這些人裡面有人「中路懈退」,走到一半不想走了。走到一半不想走,所以叫「中路懈退」。
他們跟這導師講:「我等疲極」,就是說:我們很累啦,這路又這麼恐怖,不想再前進,前面還這麼遠,「今欲退還」,我們想要退還,意思就是他們不想走下去了。

(經文)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穩。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這導師多有方便,「作是念」,心裡面自己想「此等可。」這些人很可憐啊,「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前方就有寶藏,怎麼他們要中路懈退。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在險道之中過三百由旬之處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跟大眾講:你們不要害怕不要退還,不要中路懈退,「今此大城。可於中止」前面有一個城池,你可以在那裡休息。「隨欲所作。」看你要幹什麼都可以。「若入是城。快得安穩。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如果進那城,就得安穩,若是要繼續去寶所,也可以去。你到前面拿到寶藏,再回去也不遲啊。

(經文)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穩想。

這個時候大家知道前面有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就很高興地說我們可以不用再走這麼辛苦、這麼恐怖的路了,「快得安穩」,前面就有安穩的處所了。
於是眾人就進到化城裡面,「生已度想。生安穩想」大家覺得已經到了藏寶之處,也就是這裡講的「寶所」,到了寶藏之處了。


(經文)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這個時候導師知道這些大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這個化城是用幻術幻化出來的,導師知道大家休息好了,就把這化城給消滅掉。
告訴大眾說:「汝等去來。寶處在近」你們要跟我一起再往前走,我們距離寶所不遠啦。「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你們之前住的這個化城,是我神力變現出來的,是為了讓你們休息。

(經文)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你們要知道,如來亦復如是,就如同這位大導師一樣,「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知道生死煩惱惡道是應當要出脫、要離開的。

(經文)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這個時候佛告訴大家,為什麼佛講二乘。他說「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因為眾生的善根還不夠。「便作是念。」就會想:這佛道這麼漫長,要長久辛苦才能成就
我就有碰過,有比丘尼出家以後,後來還俗。我就問她:你沒事你還俗幹什麼?她說「學佛又不是一天兩天能成就的,我還是做個在家人。」她說佛道這麼長遠,她覺得這樣比較好。她這種就是這邊所說的善根不夠中路懈退你們不要學她,這個就是退菩提心,是不好的示範是不好的樣子。眾生就是會有這種毛病,有這種問題。所以善根不夠的「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成佛」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
佛講得很清楚,這種就是下劣心。所以佛以方便力,「而於中道」在中途,「為止息故。」為了讓這些人,暫時休息一下,才說二乘涅槃,所以「說二涅槃」這個「二」就是指二乘的有餘涅槃;不是如來的無上涅槃。若眾生住著在二地「住於二地」就是二乘之地。你若安住在二乘而不肯再往前進,「如來爾時即便為說」,如來就會勸說:「汝等所作未辦」,你修行還沒有圓滿成佛。「汝所住地。近於佛慧」你雖然證阿羅漢了,跟你之前比算是解脫了,算是親近諸佛;與佛智慧相應了,所以叫「近於佛慧」但是還應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你這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僅是佛在一乘法中分別說三乘法。
這個時候,你們對於「為什麼會有二乘」這個疑惑,就應該解除了

所以根本不是如來要講二乘,是因為當時弟子的問題。你可以,你就直接學,那完全沒有問題。

(經文):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就像前面那導師一樣,為了讓這些中路懈退的人可以休息,就以咒術或是以幻術,在前面化作一座大城,給他們休息。知道他們休息好了,就「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這個譬喻其實很簡單,就像你出國去,你在機場,機場都有休息室,你把休息室就當作是你目的地,就不肯再往前走了,那你等於是沒有到達目的地,這休息室就像化城一樣。所以你修行不能住止於化城之中。

那這裡我們要來看一個跟我們淨土宗有關的。有些不了解淨宗的人,他說:「你們那個極樂世界就像佛講的化城一樣。」實際上,不是!你看前面經文,阿彌陀佛就是講《法華經》的,就是宣揚一乘的,並不是二乘如來而且二乘沒有如來,這裏不是指小乘的藏教果頭佛。
所以要知道: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而不是釋迦牟尼佛或是諸佛中哪一尊佛方便化作的化城。所以化城喻品裡面講得很清楚,佛說的這個化城是專門針對二乘人,不是針對大乘。淨土宗是大乘,你能學淨土,你就是大乘學人,《無量壽經》第四十三品裡面講:「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講這麼清楚。所以就知道「極樂世界」絕不是《法華經》講的「化城」,不是釋迦牟尼佛為了度這些中路懈退的人,所化作的化城。

極樂世界是「寶所」,「二乘法」才是化城。「化城」就是代表什麼?不了義法。二乘對大乘來說,它屬不了義法,這個道理要清楚。以後你可能會碰到有人告訴:「你們求生淨土,這個淨土就像一個化城一樣。」他說得不對。你告訴他:「你把這個譬喻意思搞錯了。」在《法華經》上講的這個「化城」,它是針對二乘人說的,淨土宗本身就是大乘佛法。何況我們直接念阿彌陀佛,直接與佛心相應,沒有中路懈退的問題。念佛又是不向法門,又是頓超法門,所以窺基大師講:你直接學淨土法門,你就是所謂「圓頓的根器」。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經過二乘的七賢位到阿羅漢,你沒有住止在二乘的涅槃裡面。就像「你出國,你直接到目的地了,你沒有在休息室、貴賓室休息,上個一、兩天」一樣的意思,所以你是直飛直達。
就像我們中國直達的高鐵一樣。直達車它是沒有中途停靠站,上車以後,下一站就是你的目的地。所以要清楚這個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