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關於學佛人吃香菜的問題

近來佛門中盛傳關於吃香菜之疑惑!

隨緣請問悟顯法師此事,法師指出在《梵網經菩薩戒疏》中說:
“道家以蕓苔(油菜)、胡荽(香菜)為葷,非也。
~
這是華嚴宗三祖賢首國師說的,有修有證的祖師所言決定比今人所言可信,今人無修證千萬別在佛門亂傳話,到底這是外道欲壞佛還是自己搞不清楚?
以前道教欲壞佛,出了西遊記,
佛教諷道教,出了封神榜,
學佛人不要搞不清楚,把道教或其他外道修行理路方式套到佛教來。不要仙佛不分,仙活得再久還是在六道中,跟佛不一樣。
之前有篇貼文祖師不是講得很清楚嗎?
在之前的那張十法界圖中,不是很明白嗎?
佛說自性現十法界。
自性不是在兩眼間!!


油菜當然不是葷的,出家學戒律的那些律宗法師沒哪個說這油菜不能吃。佛在世就說不要用神通看,用肉眼看清楚就沒問題。用神通看太多都不能吃了,水也不能喝,煮水也殺生,問題搞不完啦。最後還要跟大家說,學佛若只在事相上打轉,跟佛法真是了不相干啊。


眾生就是迷惑在此,名師與明師的差異,搞不清楚,總以為知名度高的就是對的,末法邪魔外道 勢大錢多,眾生常接觸得到,正法勢微音弱,所以稱法末。
5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長時薰修功德勝


淨宗常勸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這句話狹義解釋:就是不講話。


如真想成就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亂,那這話就不是只單指嘴巴不發出聲音說話,

 

包括心中四處攀緣的念頭也不能有。

學佛的人若對境緣起心動念,心中嘀咕不停,也是在說話的一種。

 

若嘴巴不說話就可成就,那啞巴都成就了,所以要知祖師開示的意思。


不信?那你看後面是否接著「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時值末法,眾生修學外緣不好,自身無定,亦無般若智。


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末能了。

因此多數人學佛都需透過聽經聞法修學,聽了法就像是有了地圖,不會走錯路,可正確抵達目的地。

閒話是非少說是必要的,但聽經聞法更重要,為何?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的人太多,

 

且多不自覺,不然怎會有「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之說呢?」原因就在於沒聽經熏習出世法,

 

不了達實相,不知這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致。


每天聽法師開示15分鐘或聽一小時無量壽經,那請問:接著不是又回到世間事世間念上去了嗎?


所以怎可不逮到機會就熏習出世正念?怎能不提起這句清淨的佛號啊。


一次又一次聽經熏習,試著放下執着,日常配合著佛號作息,讓自己時時有佛力加持,我們的生活就很不一樣了喔。^_^

莫錯解禪

有人錯解佛法,在此更正:

隨緣將原文~「“禅”字解释起来,叫做“思惟修,禪就是用心思去想定那一种道理,修自己的心;
又叫做“一心”,就是把心里头的念头,专门用在一种道理上」。分為三段,並將正確的答案寫於後面()內

1、“禅”字解释起来,叫做“思惟修”,(這句是書上說的,沒錯!)

2、禪就是用心思去想定那一种道理,修自己的心;(問題就出在這裡,禪非用想的,更不會是去想一種道理,
若只是「想道理」千年萬世也不會見性開悟,只會墮入妄識所攀緣的境界,那跟禪完全無關。
禪是佛心,與思想無關)

3、又叫做“一心”,就是把心里头的念头,专门用在一种道理上(是把心念專注在一種方法上,而不是道理上。)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專於修行 勿走偏

學佛在於明見心性,解脫生死煩惱,

若你是佛弟子,勸人學世間技藝知識 此與修行正好背道而馳,

世間人學那些事除了習氣、興趣還有就是為賺錢養命!

這些事與修行一點關係都無!

為何佛制出家人不做生意,就是要弟子專心於修行上才易有成就

~即使有在家或出家大菩薩欲度眾生,也是在他成就後才廣學。

初學者須善識此事。不要在有功夫前聽人亂引去廣學世法~

無論是拿"學xx可以健康的方法(說身安道隆)"或

"哪類技藝可以幫眾生(說接引初機)"做藉口

那與你修證佛法沒有關係!反而會障道

了達此身惟心所現,業報所感,正因放不下才要學佛。

當然如果你學佛只為了生意興隆-家庭和順-婚姻美滿....

那就不在此文所說範圍了!

勿輕賤佛法


今人 口中好言 空性般若智慧之語, 說要用此來管理企業???
殊不知佛陀在世 所說般若法是要眾生離塵垢,不是讓眾生更執著~

夏蓮居居士 開示過:
說時句句空,行時步步有,
掩耳盜鈴漢,虛空笑破口~

有人心中明明執著放不下,還說想要用空性,"想要用"就已經著有了,一心不成翻成兩端,豈會有智慧?
學佛根本不是在搞這些事,偏偏有人為了增長人氣賣點,如此輕賤無上妙法,真是哀哉~

佛子不宜

學佛行儀
【讀書第九】

~凡沙門、居士讀書,宜分別 邪正偏圓。
凡世之命書相書、兵書、卜筮書、輿地書、仙道書、天文書、圖讖書,乃至外道濟公降乩、爐火煉丹、黃白、神奇鬼怪、符水、西遊封神、偽傳才子,及近時各類小說等書,皆不得閱。

雖佛經亦須辨其真偽,即屬正經,亦不得先取應赴道場經懺習學。

若 智力有餘,為欲知內外教深淺者,則可翻閱中西宗教、子史、哲學等書,然亦但可涉躐,不得生習學想。

⋯⋯ 若佛經早已洞徹,發心廣度眾生,欲逗眾生機緣,非明瞭彼書不可者,斯亦稍可涉躐群書
。然判斷是非曲直,則須以佛經為標準。

其未成年之幼童,不能不知國民之普通學者,不在此例。~

貼者感言:
今人學佛,雖掛三寶弟子之名,卻 多習學外道典籍,世間學問,

並以世間知見分析研判佛經及祖師行持或開示語錄 ,

就是沒讀過這本學佛行儀,如想要做世間人,那就去學世間執相之法及標準,
若欲修行,出離煩惱,解脫輪迴,那就要讀佛經看祖師法語,以聖言量做準則才是啊~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答順宗心要法門》   唐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撰

《答順宗心要法門》   唐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撰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滅。
 求之不得,棄之不離。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
 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直照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勞形;
 若體妄即真,似處陰而影滅。
 若無心忘照,則萬累都捐;
 若任運寂、知,則眾行圓起。
 放曠任其去、住,靜鑑見其源流。
 語、默不失玄微,動、靜豈離法界!
 言止,則雙忘智、寂;論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不可示人;說理,非證不了。
 悟寂無寂,真智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
 斯絕亦絕,般若現前。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然本寂不能自現,實由般若之功。
 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終,兩體雙絕。
 證入,則妙絕圓明;悟本,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
 處處證真,無一塵而非佛國。
 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炳然齊致。
 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
 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致而融萬境。
 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
 唯志懷虛朗,消息沖融。
 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鏡像,照而常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