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你真想學佛嗎

凡夫就是隨著業力、習氣在這世間受生、流轉於三界六道。

如果平時不念佛,不讀經,不聽經,不靜坐,⋯不懂佛法道理、不識得妄想虛妄、世間虛妄,
說你煩惱來時要轉念頭,根本是做不到的,
心不是定的,念頭時時在妄動而不自覺,真發生與你相關的事件,你的貪瞋癡心根本連伏都伏不住,還妄想像祖師ㄧ樣自在、放下、雲淡風輕⋯。

有人問:「那怎麼辦?」「如何在境界現前時不受影響?」
老實說,起步還是要聽經、作定課、打坐,這是接引凡俗入門的第一步,聽經可以指引你辨別方向,讓你確認修行目的,不在修行過程被騙至岐路上,以致浪費光陰,甚至造業而不自知。
但不是先聽經幾年,之後才起修哦,要修就是現在,聽經也是現在,每天都要安排出時間來用功,若做不到,表示你沒真想轉變,真想學,時間自然安排得出來。

想想你的時間:只要你有時間呼吸,你就可以用功,甚至你在走路,心中也可默念佛號,再忙的人都可利用零碎時間,只是在於你肯不肯。沒想轉,自然都找不出時間,都是藉口、理由,⋯!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要對得起佛出世講經的恩德

作為佛弟子,任何人所講似是而非的道理,


要違背四依法、違背大乘經典,都不能聽。


儘管他名氣再大,年紀再大,裝得再有修、


慈悲,都要看他講的是否符合戒律、佛說。


不是掛上「慈悲」兩個字就真慈悲,更不是年

紀大就是有修。



會有這些錯覺的,就是你太著相,沒有依照佛

陀的教法而去覺察世間的現象,所以才會被

騙。



ㄧ定要聽經聞法!但不是去找些你認為正確、

感動的話來聽,那只是你凡夫的妄想境界,而

不是佛法,佛法是清淨的,不會讓你情緒感

動,只會讓你豁然開悟,頓覺前非,願意轉

變。


悟顯法師的慈悲,在於法師他不與邪師、外道同流合污,勇於站出來幫助真正想學佛的,指出學佛修行的正確方向。

就像一個迷路的旅人,又飢又渴,累到眼睛看


不清楚,向左走是懸崖(如:假小乘原始佛

教),向右轉是刀山陷阱(如:弟子規、人間

佛教),向下是火坑(如:附佛外道告訴你:

儒釋道都一樣),向上則是時時射出毒箭,性

命岌岌可危,這迷路的旅人ㄧ心想離開這可怖

的地方,卻遇到有惡心之人亂引,或無知小人

裝懂,隨意亂指路,將害這迷路人。

悟顯法師慈悲,出聲指引令正確方向,幫助這


迷途旅人,令得正確方向得以順利出離。在世

俗鄉愿之人眼中,悟顯法師於此過程好像總是

與惡人結惡緣,不近人情,

實際上,悟顯法師是有道德勇氣、有願力,

為護正法,不順俗情,甘願被那些佛門中的

賊住(不如法、破壞佛教的人)所討厭,

也不同流合污。

那些不如法的人認為:「悟顯法師你講你的

經,幹什麼把我們的伎倆都講出來,這下

在家人看清楚了,我們寺院、生活怎麼維持

啊」?

其實正是佛交代後世弟子,一定要講說正法,

要護持大乘。如果為了三餐糊口而罔顧佛教,

那將來果報必定在三途,再想想,為了你自己

要吃飯、置產而把佛教變質,你對得起佛出世

慈悲說法嗎???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睜眼瞎子

學佛人一定要依照經典而修行,而且一定要依照大乘經而修,

因為學小乘不會成佛,而且會成為外道,不是我說的,

是楞嚴經、楞伽經...說的,你看不懂經典無妨,只要看法華經中

法華會上的小乘人善根夠的,都迴小向大,善根不夠的都退席了,

就知道學佛應該學大乘,現在有些附佛外道裝成小乘的樣子,

告訴你要有基礎,所以從「小」學到「大」,甚至從人天開始學,

那你是不是應該先去造業,下地獄再來學做人???

佛法跟世間的思維模式不同,

既然你相信 是什麼心念就會變什麼,那你何不相信自己直接念佛就作佛?

而且那些外道故意告訴你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要你不念阿彌陀佛,

這是跟釋迦牟尼佛唱反調,明明彌陀淨土是八大宗學人皆可去,只要你肯迴向往生極樂即可,

你不聽經,就聽他一面之詞,因為他穿出家人的衣服,就相信他的胡說八道,那就是你著相。

學佛,不是依照 某法師、某老法師、某和尚、某老和尚所說的學,而是要依照佛說的。

你著相迷信於那套衣服,看人家允許你的世間意繼續保存,你就去參與他們,

你是在助長附佛外道的氣焰,那你便是佛教的罪人!

十足迷信的人  比不學更可怕。

被指出錯誤便說是人家嫉妒才這樣說,

那你看,經典上確實是這樣說,

那你意思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嫉妒你們凡夫?

毀謗某老法師、某和尚啊?

是佛不懂佛法呢?還是釋迦牟尼佛有偏見?

你說啊!!

弟子規明明不是佛法,你卻跟著唱和說是佛教基礎,那你說,誰學弟子規後成佛了?

睜眼說瞎話到這這種地步,實在可悲啊!!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鳩摩羅什 大師

 

過去七佛譯經師 穎悟絕倫善知識
恩播法界澤後世 大教流通永護持

鳩摩羅什法師到了中國,這時候,佛法才真正有顯著的成就;他的功德真是對後世的佛教徒,是特別的深厚,報答不完的。所以,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國去,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力量所成就的,也就是他的功德莊嚴所成就的。

天竺智者 將至震旦

中國東晉的時候,苻堅在長安,建立起來的一個國號「秦」的朝廷,歷史上稱為「苻秦」;因為在這以前,戰國七雄時代,秦始皇把六國都滅了,建立了秦朝,歷史上稱為秦始皇那時候叫「嬴秦」。以後,漢高祖劉邦,又把秦朝給滅了;到了東漢末年,漢分三國──三國就是蜀、魏、吳,蜀就是西蜀,現在是四川;魏就是北魏;吳就是東吳,大約就是在南京這一帶。三國以後,就到晉朝;在這個時候的人心,有的還歡喜秦朝,於是苻堅就在長安成立了一個國家,也叫秦,自以為是秦始皇的後人;這國家就是「苻秦」。
當時,有一位管天文學的欽天監,看見天竺(印度)的天空上面有一顆智星──這一個星星是有智慧的;就對苻堅講:「現在天竺有個大智慧的人,將來會到震旦(中國),來擁護震旦。這個大智慧人,大概就是鳩摩羅什法師吧!他在天竺,一般人都非常崇拜他,因為他有智慧…… 他怎樣有智慧法呢?

龜玆國內 巧說因緣

這位鳩摩羅什法師,他的父親叫鳩摩羅炎,是中天竺一個國家丞相的兒子,以當時的制度,本來他應該繼承這個丞相的職位,可是他不願意做官,願意幹什麼呢?願意修道,就想出家修行。於是就各處遊學,各處去參訪明師。因為鳩摩羅炎的父親是個大官,所以他到處都受人歡迎。
他一走就走到龜玆國的時候;龜茲國,在現在的新疆庫頁縣,龜玆國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家。龜茲國王就到郊外去歡迎他,又請他到宮裏頭去宴會。吃飯的時候,龜茲國王有個妹妹叫耆婆,對鳩摩羅炎一見就鍾情了。因為國王的妹妹,生來就非常聰明,在她本國的所有男人,她都看不上眼,認為都配不上她。這一次見了鳩摩羅炎,一見就傾心,就鍾情了。她對她哥哥龜茲國王雖然沒有說什麼,他哥哥也是聰明人,一看他妹妹對鳩摩羅炎這麼樣有好感,一定是以身相許啦!於是就把他妹妹嫁給鳩摩羅炎。

智子在肚 具大辯才

龜玆國王就把他妹妹嫁給鳩摩羅炎,沒有好久,耆婆就懷孕了;你說怎麼樣呀?可就奇怪的事情也發生了。什麼奇怪的事呢?耆婆本來不懂印度的語言,可是懷鳩摩羅什的時候,竟然又會說、又會聽,把梵語統統都會了;不單這樣,而且她還辯才無礙、智慧大增。
在當時有一位羅漢,就對人說:「喔!這個女人肚裏的小孩,可不是平常人,一定是個有大智慧的人……」這個羅漢就講起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他說:「以前舍利弗在他母親肚子裏頭的時候,也是使他母親智慧大增;大概這個小孩和舍利弗是一樣的。」這是鳩摩羅什法師在他媽媽的肚子裏頭,就能幫助媽媽增加智慧。

寧可死了 也要出家

耆婆生下鳩摩羅什,過了三年,又生了第二個兒子。在這個時候,鳩摩羅什的母親常常到巧黎大寺去聽經聞法。因為她自己的根機非常好,一聽法師所說的法,就知道人在這個世上,一切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她就發心想要出家;這時候,鳩摩羅什才僅僅七歲。
他母親出家的時候,很費了一點手續,什麼手續呢?本來鳩摩羅什的父親以前是想要出家的,可是和龜玆國王的妹妹結婚之後,因為對他的太太有一種深重的愛心,所以就不想出家了;他貪戀這漂亮的太太,又有錢,又有地位,所謂富貴到極點。《四十二章經》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所以鳩摩羅炎因為被富貴所迷,不單他自己不出家了,他的太太想要出家,他也不准。
鳩摩羅什的母親就下決心,發願說:「我如果不能出家,我寧可死了,也不要在家。如果你不許可我出家修道,我就不吃飯,也不喝水,唯死而已!」鳩摩羅炎就說:「不吃飯,妳就不吃飯;不喝水,妳就不喝水。總而言之,我不許可妳出家。」
那麼最初不吃飯,鳩摩羅炎也不以為然,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到了第六天,都不吃飯;不但不吃飯,連水也不喝,什麼都沒有吃。鳩摩羅炎一看這樣子,不行了!如果再不許可她出家,她就真要餓死了;就不想向他太太投降,現在也要投降了,也要低頭了。就說:「好啦!妳要出家,我答應妳!妳可以吃東西了!」
鳩摩羅什的母親說:「你許可我出家嗎?那你要先請法師幫我落髮之後,我才吃;如果沒有落髮,等我吃完東西,你又不許可我出家,那我怎麼辦?」
鳩摩羅炎看在這個情形之下,沒有另外的方法,也沒有其他的途徑可走,就到巧黎大寺,請來寺裏的住持方丈,給他太太落了髮。落髮之後,他太太才吃了東西。

誠心所致 證得初果

鳩摩羅什的母親吃完了東西,因為落了髮,是個出家人囉!以後就要學習佛法了。由這一出家之後,沒有好久就證果了。因為她學習心太誠了──我們對佛法一定要有真正的誠心,如果沒有誠心,學多久也不會有所得;因為她誠到極點:「不許可我出家,我寧死!」生死都置之度外!所謂「淨極光通達」,淨到極點,把什麼都放下了;在這個時候,她靈光就現出來,於是就證得初果。
重而不重 唯心所造
證得初果之後,有一天,她就帶著鳩摩羅什到一間寺廟裏拜佛。
鳩摩羅什那時是七歲的小孩,到了廟裏,看見人家拜佛,他就拜佛;看到人家燒香,他也燒香。啊!又看見在佛前有一個很大的鼎鑪,大約最輕也有一百磅這麼重;這個鼎很重的,甚至於十歲二十歲的小孩也拿不動。鳩摩羅什才僅僅七歲的一個小孩子,看見這個鼎鑪很好玩的,很大的,也沒有加以思索,很不費力的,把鼎鑪拿起來,就頂到頭上了;等頂到頭上之後,他就想:「呦!我是個小孩子,我怎麼可以頂得這麼重的一個鼎呢?」心裏這麼一想,啊!這個鼎就重起來了,他即刻嚇了一聲,唉呀!就拿不住這個東西,鼎就跌到地上了。
這一玩,他就明白,因為心裏有妄想分別的緣故,一分別了,所以就有輕有重啦!由此之後,鳩摩羅什就了悟了,了悟了什麼?了悟世間的事情,原來如此!一切唯心造!在他沒有思量分別時,是「重而不重」,本來是重的東西,他也拿得動;一生出思量分別,本來不重的,也變成重了。他由此知道,「這一切,原來都是唯心所造,萬法唯心!」所以要是沒有分別心,那都是神通,神通就是智慧;你要是沒有分別,萬物皆被你用,無論什麼,甚至於你不需要學,你都會明白。
跟著母親 絕食出家
鳩摩羅什了悟了「一切唯心造」之後,就發心要跟著他母親出家。
你說,鳩摩羅什這時候出家,他父親會怎麼樣?他父親心裏一定很不捨得的;既捨不得太太,又捨不得兒子。太太出家了,兒子也要出家,這時候真是難割難捨,一定有這種情形。或者他父親就痛哭流涕,也不一定的。但是他的母親心腸很硬,你就哭,我也一樣要出家!鳩摩羅什雖然年紀很小,他也明白出家的道理,所以也要跟著他母親一起出家。
因為他父親捨不得他出家;鳩摩羅什雖然年紀小,也照著母親的方法去做,不吃飯,也不喝水,一定要出家:「我要跟著媽媽出家,要不,我就餓死!」那麼也餓了大約四、五天的時間,他父親一看,就沒有法子,於是也准鳩摩羅什出家了。這是鳩摩羅什法師和他母親出家的因緣。
鳩摩羅什 童壽耆德
這位鳩摩羅什法師,他這個名字真有意思,有什麼意思呢?「鳩摩羅什」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童壽」,童是童子,就是小孩子;壽就是長命、長壽,在這兒就當「老年人」講,言其童年而有耆德,就是有老人之德,有老人這個德行。就是說,鳩摩羅什雖然是個小孩子,年紀不大,但智慧非常大,辯才大,道德也大,有長者的風度,有長者的德行,有長者的思想,所以叫童壽;不是他的壽命長,而是他有長者的德行。所以他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
內外諸經 過目成誦
鳩摩羅什出家之後,就學習小乘的教法;他拜一個師父,誰呢?他師父叫槃陀達多,又叫槃陀蒲達多。每一天,鳩摩羅什法師讀誦一千首偈頌;每一首偈頌有三十六個字,這一千首偈頌就有三萬六千個字這麼多,你看!他一天可以就背誦出;《法華經》那是六萬餘言,一部《法華經》他只需要兩天的時間就可以背得出。他讀過一遍,就記得了,永遠不會忘;不像我們人唸一次、兩次、三次、五次,唸了一個多月,兩個多月,三個多月,還背誦不出來,還要拿著本子來唸。有的不拿本子唸的,也唸得很多錯。鳩摩羅什法師是過目不忘,唸一遍就記住了。
啊!鳩摩羅什法師以七歲的年齡,一天就背誦三萬六千個字;你想一想!這種的聰明智慧,和我們每一個人來比較,如何?你說我們若和鳩摩羅什法師比較,那應該怎麼樣比法呢?
鳩摩羅什法師一天學三萬六千字,很快就把佛所說的小乘經典都學完了。學完了,他又學世間所有的醫術──醫、卜、星、相,所有的這種知識,他都學。醫,就是關於醫藥、醫學的書;卜,就是算卦的;星,就是利用出生的星座方位,給人家看看命運如何?你這一生怎麼樣啊?相,就是相面,看看你的面貌,哪一部份是出貴?哪一個地方是不出貴?富貴的人相貌怎麼樣?貧賤的人相貌又怎麼樣?這叫看相。這醫卜星相,所有的世間文字,鳩摩羅什法師都學盡了。
雲遊訪賢 學大乘教
學盡了小乘的經教,和世間所有的知識之後,鳩摩羅什法師又同他母親到印度去學大乘經典。因為他母親覺悟到自己是國王的妹妹,出家了後,供養不知有多少,這個供養錢,那個也供養好的飲食,一天到晚有好的享受;她自己不願意有這麼好的享受,發願要學習佛法,要到佛出生的地方──天竺(印度),去各處遊歷,於是她就帶著鳩摩羅什法師到天竺。
鳩摩羅什法師就跟他媽媽到沙勒國這地方──沙勒國,在現在的新疆疏勒縣──親近覺名法師,跟他學大乘佛法,學大乘的佛教。鳩摩羅什法師,先前他學小乘,覺得小乘經典非常微妙;到了印度之後,一學習大乘法門,才知道這是妙中之妙,大乘佛法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那麼學了大約一、兩年的時候,鳩摩羅什的母親就帶著鳩摩羅什法師回到龜茲國去了。
鳩摩羅什法師又聰明,又不懶惰,由一出家之後,他每一天學三萬六千字。因為他聰明,所以學習經典很快;因為他不懶惰,所以學問就多了。如果單單聰明,他懶惰,也就不能學得太多;單單不懶惰,他若不聰明,也不會學得多。他既聰明又勤學,所以學經教也非常之快。這是鳩摩羅什法師學佛法的一種經過。
兩個道理 論師反拜
他把大乘的經教學圓滿了,就回到龜茲國去弘法、教化眾生。
這時,有個國家的一位論師,就是專門用言語和人家辯論道理的人;這個論師自己認為,世上任何人也不能辯勝過他,於是就敲起國家的大鼓;他打這個王鼓,很多人就認為一定是有事情了,都來聽了。這個論師就對眾人宣布:「無論任何國家的人,任何國家的論師,如果他能把我辯論輸了,我就斬首以謝,把我的頭割下,送給他作禮物,來謝謝他。」這時候,鳩摩羅什法師正巧從這個國家經過,就問他兩個道理;這位論師張口結舌,沒有話講了。沒有話講,但是也捨不得斬頭,於是就拜鳩摩羅什法師做師父,跟著他學習。
因為他這樣的聰明,這樣的勤學,所以一般人都知道有這麼一位聰明的法師;也因為這樣子,很多外道的論師就來和他辯論。結果他把所有的外道、三十六旁門、七十二左道,都給戰勝了;所以在印度,鳩摩羅什法師的名譽是非常高,人人都崇拜他。
預備去度 小乘師父
鳩摩羅什法師到了龜茲國,因為他的舅父龜茲國王也信了佛法,就非常恭敬他,用金子造了一個師子座,請鳩摩羅什法師登壇講經說法。可是,鳩摩羅法師在這個時候,另外有一個目的,就是他預備去度他小乘的師父。因為這個小乘師父,也很多人信仰,如果把他的師父度明白了,就可以度很多人都學習大乘佛教。所以,他的舅父給他造這張椅子的時候,他已有這種計劃,想到其他的國家去;可是這樣一來,就會令他舅父對他生出一種不好的印象。怎樣不好呢?「我這麼樣好的待遇你,給你造金師子座,都留不住你在這個國家?啊!你這個外甥對舅父都沒有一點情感了。」
正在這個時候,本來鳩摩羅什法師想去見他的小乘師父,他師父卻到龜茲國來了。就好像現在的海關,有報告來說:「有位印度法師叫蒲達多,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師父,他現在要到我們國家來。」於是龜茲國的國王和鳩摩羅什法師,就到郊外去迎接他這小乘的師父。
國王就問他師父蒲達多尊者:「你為什麼這麼遠來到我的國家呢?」鳩摩羅什法師的師父說:「第一,我聽說國王你這樣相信佛法,恭敬三寶,所以我來,要見一見國王。第二,我又聽說鳩摩羅什法師現在法緣盛大,所以我來看一看他。」於是國王就請他進龜茲國,和鳩摩羅什法師住在一起。
大乘小乘 互相為師
鳩摩羅什法師本來要去度他師父,現在他師父來了,於是就為他師父講《德女所問經》,德女所問的大乘佛教的道理。
講完了,他師父就問他:「你對於大乘的佛法,覺得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呢?你捨了小乘而學大乘,大乘的教義就講『空』,什麼都沒有了,那你學它有什麼用處呢?『空』本來就都空了,又何必學呢?」
鳩摩羅什法師說:「這個『空』裏邊才有『有』,真空裏邊有妙有,妙有裏邊也就是真空。大乘佛法才是究竟徹底的佛法,不像小乘那麼多的名相,那麼樣的拘謹、拘束,得不到解脫,太死板了!」
他師父就說:「你說這個道理,我有一個譬喻,什麼譬喻呢?譬如有一個狂人,請了織絲綿的匠人來給他織絲綿。織了一匹布,他一看,說織得太粗了,叫織絲綿的匠人再往細了織。這個匠人又向細的織,織了很多次,織得這個絲綿精細到極點了;可是,這個狂人還不滿意,總說這還是粗,手工不夠巧妙。於是,那個匠人用手指著虛空,對狂人說:『你說我這個粗,不是嗎?這個最細的絲綿在虛空裏邊!』狂人看一看,說:『沒有啊!虛空裏沒有絲綿啊!』匠人就說:『虛空裏的絲綿,是最精細的;因為它太微細了,連我這個織絲綿的匠人,尚不能以我的眼睛看得見,你不會織的,當然是看不見啦!』狂人一聽,認為有道理,於是就賞給他很多很多的錢來酬謝他。於是,其他織絲綿的匠人,也就跟著用這種方法,來騙那個狂人:『我這絲綿是最細的,在空中!』狂人又給了很多錢;左一個,右一個,都是這樣。所以你講大乘法,說是空,空裏頭才有妙有,但是你看不見!這和這個比喻是一樣的。」
鳩摩羅法師說:「不是的!」又給他講了很多大乘的妙理;來來往往辯論了有一個多月,才把他小乘的師父說服。
這時候,他明白大乘「真空妙有」的道理了!明白之後,你說怎麼樣呀?他師父說:「我現在要拜你做師父了!」鳩摩羅什法師說:「那不可以的!以前我是拜你做師父的,你現在怎麼可以拜我做師父呢?」
槃陀蒲達多尊者說:「我是你的小乘師父,你是我的大乘師父;各有其師,各有其乘,沒有關係的!」他這麼樣一講,鳩摩羅什法師也就沒話說了,就收他師父做徒弟了。
你看!古來的人,根本就沒有我相!沒有我相,也真是他明白了;如果他不明白呢?「嘿!你講得再高,還都是我的徒弟嘛!」他不會反拜他做師父。這足證明:古來的人沒有我相,就是以道為師;你只要道德高過他,他就拜你做師父。過去的人是這樣子,沒有階級的觀念,沒有人我相的觀念。這可以說是無我相、無人相,才能以做得到這種情形。
請師說法 命踏而登
鳩摩羅什法師在龜茲國的時候,有一次,天氣非常地旱,很久很久也沒有雨下,他就大顯神通來求雨。他預知在三天以內,一定有雨的;把法壇設上了,果然不到三天,就下雨了,所以一般人民對鳩摩羅什法師更加信仰。
當時各國的國王,都請他去講經說法;每一個國王對他恭敬到怎麼樣呢?當時有個沙勒王請他陞座講經說法,等鳩摩羅什法師講經的時候,沙勒王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就躺到那地方,以他自己的身體做為法座,請鳩摩羅什法師坐到他身上來說法;發這麼一種恭敬供養之心。一個國王對一位法師這樣恭敬,這種的力量,感化得一般人民對鳩摩羅什法師,都是五體投地的恭敬供養。
因為國王都能這樣子去恭敬法師,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上邊有歡喜佛法的國王,下邊老百姓一定有更相信佛法的,比國王相信得更厲害。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也就是國王──的德行,就像風似的;老百姓的德性,就像草似的;草經過風一颳,就會偃倒到地下。這個倒到地下,並不是真倒到地下,是表示老百姓更加的服從。
因為他有智慧,講經講得非常圓滿,既扼要又簡單,所以讓人很容易明白的。當時鳩摩羅什法師不單在龜茲國各處弘揚佛法,在印度到處都講經說法;他到每一個國家,都受人家恭敬供養。
因地不真 果招紆曲
因為這樣,所以苻堅也知道,於是就派一位大將叫呂光,帶著七萬的兵馬去攻打龜玆國,到那兒想把人家國寶給搶來──這個國寶不是珠玉,而是國家一個智人,有智慧的人──把羅什法師給搶來。
說把羅什法師給搶來,這見著我們中國人也是很不講道理的;我這一說,中國人會有很多人都不高興,可是我不能不說公道話。當時知道他是國家的一個大德高僧,知道他是一個有智慧的智人,那麼應該和人家商量,以外交的的途徑,請他到中國來弘揚佛法,他願意來不願意來,這個都在不可知之數的,不應該就發了七萬兵到那兒硬給搶來了。
所以,你看看,中國佛教興興衰衰,三武滅佛 (),接二連三的,總是有一些個法難。這個法難因為什麼呢?就是「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因為這個法是搶來的,中國人還自己覺得「我很了不起,這是中國的佛法。」我們現在要知道這個因緣,所以,就是法,我們也不可以盜法,也不可以搶法,也不可以隨便去打劫法,要按著真正的方法去學習佛法;這是我的看法,你們的看法怎麼樣我不知道。
編註: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因信仰道教,誅戮沙門;北周武帝罷沙門,令還俗;唐武宗信道士趙歸真言,痛抑佛教。佛教史稱「三武之禍」。
菩薩發心 但為眾生
鳩摩羅什法師小的時候,跟著他母親到處遊學,曾經遇到一位開悟的羅漢。這位羅漢一見到鳩摩羅什法師,就對他母親說:「他不是普通的小沙彌,妳要好好的保護著他!如果他過了三十六歲,都不破戒的話,那麼他所教化的人,就和印度第四祖優波毱多尊者所教化的眾生那麼多。」優波麴多尊者當時行道的時候,住在一個石洞裏;每度一個人,他就投一支竹籤到石洞裏去。最後竟把這個石洞都裝滿了竹籤,可見他度的人是太多了!
這位羅漢對他的母親這樣說,她就告訴鳩摩羅什法師,他也就很相信這個說法。
以後,他陪著母親到處遊學,他母親證得了三果,觀察因緣,知道鳩摩羅什法師的因緣在中國,就告訴他說:「你所度的眾生,在東震旦(震旦是指中國),可是對於你自身非常不利。」
鳩摩羅什法師說:「我只要能把佛法流傳到震旦去,就是粉身碎骨,或對我自己怎麼樣不利,我也要去做;因為菩薩發心不是為自己,是要為眾生。只要對佛法有所貢獻、對佛教有益處,我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不在乎,就生命犧牲了,我都願意!再有困苦艱難的問題,我也要去做去。」後來,苻堅就派大將軍呂光到龜茲國去征伐,就想搶這個鳩摩羅什;呂光果然奉命把鳩摩羅什法師接到中國來。
勞師遠征 為取國寶
在呂光沒有到龜茲國之前,鳩摩羅什法師就對龜茲國王說:「現在中國出兵來征伐我們的國家,你不要和他對敵,他的目的不是想佔領我們的國家,他是有所要求,你應該和他講和,他要什麼條件,你就答應他!」孰不知,龜茲國王不聽鳩摩羅什法師的建議,等呂光到了,他和呂光開戰就打起來。
那麼龜茲國的國王就向沙勒國王來求救;沙勒國王就去幫助龜茲國王,想和呂光來作戰,把國家的事情就交給他的太子來管理,他就帶著兵去救龜茲國。可是,他這個兵還沒有到龜茲國的時候,龜茲國已經被呂光給破了。
那時候,中國軍隊是很強的,龜茲國是一個小國,一戰就戰敗了,龜茲國王就被呂光的軍隊給殺了,就把這個鳩摩羅什法師就給搶去了。本來這龜茲國王是很信佛的,那為什麼又被中國的軍隊給殺了呢?就因為龜茲國王在前生的殺業太重,定業不可轉,所以沒有法子避免這種的業報。
不聽良言 吃虧眼前
呂光滅了龜茲國,把鳩摩羅什法師就給搶來了!
那個呂光嘛!還看不起出家人,他心裏想:「我們這個皇帝呀!真是沒有知識!這麼勞師動眾,耗費國帑,搶來這麼一個窮和尚幹什麼?智人有什麼了不起?他也是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和我們一樣要吃飯。」心裏不佩服;呂光總是不佩服這個鳩摩羅什法師,覺得他沒有什麼了不起。不佩服呀,一路上就有一些個問題發生,這些個細節,大約歷史也不記載。
可是,走到半路上,經過一個地方,晚間就在那兒紮營下寨。那是在一個山谷裏邊,地勢非常窪下。羅什法師因為有他心通,知道這天晚間會有大水來,就對呂光說:「這地方很危險!不要在這地方紮營!如果大水來了,甚至於都可以把我們全軍淹死!」呂光根本就對羅什法師不生信仰,他不相信,就說:「你懂什麼!你出家人只懂得講經說法,你懂得什麼排兵佈陣!你不要管!淹死?怎麼就會淹死呢?」也就不接受他的建議。
這天晚間,到半夜的時候,說巧不巧?嗐!果然山就嘯了!山嘯就是山洪,山洪暴發,從山裏流出水來;這水不知多大,把呂光的軍隊淹死了五、六千人。他帶著七萬人馬到龜茲國作戰,大概死了幾千,回來,在這裏又淹死了一部份。
由此之後,呂光才知道鳩摩羅什法師是有一點來歷的,是有神通的,是個不可思議的人;以後不敢那麼輕慢,也就很相信鳩摩羅什法師了。
不可思議 神通境界
那麼再往前走,走了一段時間,到了涼州,就是現在新疆燕安一帶。在這個時候,呂光就聽說長安發生了政變,苻堅被姚萇給殺了;姚萇取而代之,做了秦的皇帝,因為他姓姚,所以就叫「姚秦」。「姚秦」和「嬴秦」、「苻秦」是不同的──秦始皇那時候叫嬴秦,苻堅的時候是叫苻秦。
呂光一聽說國內政變了,姚萇做了皇帝;這個時候,他也不回去了,就在涼州這地方,在這半路那兒獨立了,就稱起皇帝來,國號涼,這就是所謂的「西涼」。
鳩摩羅什法師在涼州這地方的時候,呂光有一位最寵信的臣,叫張知。張知生病的時候,就來了一個婆羅門教的騙子;怎麼騙呢?他說他能治好張知的病。於是呂光就給了他很多錢,叫他治病。
鳩摩羅什法師知道這人是個騙子,就對呂光講:「你就用了多少錢,也治不好張知的病。我可以用一種玩耍的性質,來證明他這個病不會好。我現在用五色線,把它燒成灰,放到水裏,如果這條線的灰,還能恢復成五色線的形狀,那麼張知的病就不會好;如果這個灰放在水裏,不能恢復成五色線,那他的病就會好。你如果不信,我們就試驗試驗!」於是就用五色線燒成灰,放在水碗裏,果然灰就浮起來,又變為五色線。
在這個情形之下,呂光還是給張知治病,但是始終也沒有治好;沒有好久,張知就死了。呂光雖然用了很多錢,也沒有一點益處。
這是鳩摩羅什法師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神通妙用,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
鳩摩羅什法師種種的經歷和神通妙用,說起來很多,我們先知道個大概,慢慢研究佛法的時候,就會完全都明白了。
什師東來 過程曲折
等到姚萇做了幾年皇帝,死了,他的兒子姚興繼位。姚興知道以前苻堅派呂光,去搶鳩摩羅什法師這件事,於是就向呂光要鳩摩羅什法師,呂光不給;呂光死了,兒子呂隆繼位做皇帝,姚興又向呂隆要鳩摩羅什法師,呂隆還是不給,姚興就發兵去征呂隆。一作戰,呂隆戰敗了;姚興這才把鳩摩羅什法師請到長安來,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翻譯經典的工作是很艱鉅的。
為什麼呂光去搶鳩摩羅什法師?為什麼姚興又派兵去接鳩摩羅什法師?因為當時鳩摩羅什法師德高望重,一般人都崇拜他、相信他,所以姚興把他搶到中國來,才翻譯很多的經典。這就是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的因緣。
吃得了針 結得了婚
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姚興就想:「鳩摩羅什法師智慧太大了,沒有人可比的。如果這樣有智慧的人,不留下一個後人,這實在是太可惜了。」於是就強迫鳩摩羅什法師結婚,賜兩名宮裏頭的美人,給鳩摩羅什法師做太太;他的目的就是要鳩摩羅什法師生出一個有智慧的兒子,好繼續他這種的學問。鳩摩羅什法師因為在皇帝的勢力壓迫之下,沒有法子推辭,也就接受了。
可是,接受這個條件之後怎麼樣呢?因為鳩摩羅什法師對中文不太清楚,但是他對梵文很精通,所以當時就有八百多個出家人,聚會在一起,幫著鳩摩羅什法師從事翻譯經典。鳩摩羅什法師主張出家人沒有太太,那麼現在他自己有了太太;在這個時候,這八百多個出家人,他們不知道這是環境的壓迫,他不得已,所以就不佩服鳩摩羅什法師;於是這一些個法師就很不服氣,很生氣說:「哼!你看!你教我們不接近女人,教我們沒有太太!你現在這樣子!你盡講,你盡騙我們!」
鳩摩羅什法師在一早過堂──出家人吃飯叫過堂,過齋堂吃飯的時候,每一個法師面前沒有旁的東西吃,只有一包用紙包著的縫衣針,被放在每個人的面前;做什麼呢?鳩摩羅什法師就對大家講:「今天我們沒有飯吃,就吃這個針!」這麼一講,你說怎麼樣呢?這一些個和尚,你看看我,也不敢吃;他看看你,也不敢吃。你望我,我望你,沒有一個人敢吃這個針:「怎麼吃針呢?他真是胡鬧!真是發狂發顛了!怎麼叫我吃針呢?」有一些更發脾氣了:「這針怎麼能吃呀?你叫我們吃針?你先吃看看!」
鳩摩羅什法師說:「哦!你們不能吃啊?好!拿來我吃!」把這八百多和尚的八百多包針,都拿到他面前;他打開了紙包,就像吃麵那樣子,把這八百多包針都吃了。這一些和尚:「咦!他在做什麼?他是不是會變戲法?這針真能吃嗎……?」 
針吃完了,鳩摩羅什法師就對他們說:「你們各位都不能吃針嗎?現在我告訴你們各位:『吃得針,結得婚;若吃不得針,就不能結婚。』誰要結婚,那就得先吃一包針!」這八百多個法師一看,喔!自己沒有這麼大的道業,都是不可以的。於是對鳩摩羅什法師也不敢輕看了,也不敢再不佩服了!
鳩摩羅什法師下了座,回到自己的房裏,有兩個侍者跟著他;鳩摩羅什法師對他們說:「你們幫我做一點工。」這兩個侍者說:「做什麼工?」「你們把我這針都給拔出來!」在毛孔裏頭,針針往外出,又都出來了,啊!就像變戲法、做魔術或幻術似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鳩摩羅什法師有兩個兒子;可是他的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不能因為他有兒子和有太太,就來看輕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法師真是菩薩示現的。
傳譯正確 舌根不壞
因為,當時有八百多位出家人,聚會在逍遙園,跟著鳩摩羅什法師一起翻譯經典;所以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非常正確的。怎麼知道他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呢?
 鳩摩羅什法師一生,翻譯的經典,有三百卷。他圓寂的時候,對大家講:「我這一生翻譯了很多經典,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確不正確?有沒有錯誤?不過我現在給你們一個證明:如果我翻譯的經典都是對的,沒有錯誤,我死之後,用火焚化,我的舌頭不會被火燒化;如果翻譯得不對,經典翻譯錯了,那麼我的舌頭就會燒化了。」
等到鳩摩羅什法師圓寂荼毘的時候──就是用火來焚化,這個舌頭果然一點也沒有燒壞,完完整整的,沒有被火燒化。由這一點證明,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都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的地方。
又有一個證明,在中國唐朝的時候,終南山有位道宣律師,是專門修持戒律的;因為他持戒精進,感應了天人給他送飯,他所吃的飯是天上的人給他送飯吃。有一天,道宣律師因為年老,走路就跌倒了,北方多聞天王的兒子,就來把他扶住了。他一看,是天人來護持他,就問:「為什麼世間人都歡喜讀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那是什麼道理呢?」
天人就對道宣律師說:「鳩摩羅什法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過去七佛所說的經典都由他來翻譯──因為他生生世世都發願:『有佛出世,我就要來翻譯經典!』從過去七佛到現在,都是他翻譯經典;也因為這樣,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一點錯誤都沒有。」
過去七佛是哪七位呢?第一位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棄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孫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葉佛,第七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
由這一點證明,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是特別正確。
繼承志願 翻譯佛經
因為這個,所以我們現在能得到明白經典,講這個經典,聽這個經典,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功德。如果他不翻譯過來,我們就不容易聞到佛法;所以我們都要對鳩摩羅法師存一種感恩報德的心。怎麼樣感恩?怎麼樣報德?我們就要發願,也要弘揚佛法,也要想法子把經典多翻譯一點,這就是繼承鳩摩羅法師的志願去做。
怎麼樣翻譯呢?佛說的經典,鳩摩羅法師所翻譯的,和佛的意思一點都不差的;所以啊!我們現在翻譯經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們個人的知見來翻譯經典。
為什麼要把翻譯的人放在經的前邊?因為如果不是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提倡翻譯經典,經典就不會這麼快傳到中國;為紀念鳩摩羅什法師的功德,所以就把他的名字記載到經的前面。一方面是紀念他的德行,一方面是要鳩摩羅什法師負起這個責任,有什麼錯的地方,翻譯不對了,因果在他的身上。有這種種的意思,所以把鳩摩羅什法師的名字記到經的前面,作為後人一種的永遠的紀念,永遠不忘鳩摩羅什法師的功德。
恩播法界 大教流通
過去七佛譯經師 穎悟絕倫善知識
日記三萬六千句 月印八百七俱胝
暢顯神源符聖意 揮發幽致契玄機
恩播法界澤後世 大教流通永護持
「過去七佛譯經師」:鳩摩羅什法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是過去七佛都是由他來翻譯經典。「穎悟絕倫善知識」:他這種聰明智慧呀!一般的人都比不了他;他真是一個善知識。
「日記三萬六千句」:他一天記三萬六千句。「月印八百七俱胝」:印,是印可、印證。因為他當時翻譯經典,有很多人在那兒翻譯的時候,都要經過他的印證,他給證明過這個是對,是不錯的;也就是初譯、修正、潤色、證明,他絲毫不馬虎,一定很慎重地審查,一字也不放過去。所以就有個印,就像蓋上一個印似的,不是假的啦!八百,就是大家翻譯的經典很多,很多的語句,他都給印證。七俱胝,是個大數目,就是那麼多。
「暢顯神源符聖意」:暢是暢通,顯是顯明,暢通而顯明;把佛法這個不可思議的源流都形容出來了,都表露出來了。符聖意,符是符合,聖是佛的意思,符合佛的意思;佛說這個經典,他所翻譯的,和佛的意思一點都不差的。所以,我們現在翻譯經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們個人的知見來翻譯經典。「揮發幽致契玄機」:揮發也就是發揮,發揮那最精奧的、最看不見的那種道理;人不能懂的那種道理,他都給發揮出來了。契是契合,也就是符合;玄機就是玄妙裏邊的那個意思,真是其味無窮。
「恩播法界澤後世」:法界是無邊的,他對我們佛教徒的恩,也是無邊的;他的功德,真是對後世的佛教徒是特別的深厚,報答不完的。「大教流通永護持」:大教也就是佛教,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國去,這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的這種力量所成就的,也就是他的功德莊嚴所成就的。

網路分享圖~鳩摩羅什大師

無量壽經義疏 (吉藏 大師)

無量壽經義疏  

                                    吉藏撰



夫真極恬然以虛寂為宗。凝神萬境不慮而


照。澄淨淵泊不形而應。然感機不同化不一


揆故。形有巨細壽有脩短教有精麤土有淨


穢。隆益萬殊證悟非一。西方安養淨土人純


殖國曠劫感聖亦長。彌陀世尊乘本誓願應


形淨剎詫壽。使五濁眾生清虛勝業。令三輩


行人殖遐年之善。十念願成。命終則往九輩


行立報謝。便至談彼國土七寶宮殿金池玉


樹互相映發衣食自然飯饌百味。說人則唯


賢與聖共相勳修。身色紫金自然化生。稟受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栖心真境常宣大乘。辨


明法相快樂無極。


此經宗致凡有二例。一者法藏修因感淨土


果。二者勸物修因往生彼土。題云佛說者釋


迦乃是此方統王之主。讚揚彼佛長遠因果


微妙快樂故云佛說也。無量壽者若存胡本


號曰阿彌陀。此土無量壽。壽既長遠彌綸曠


劫。劫數既遠時算莫測故云無量也。壽者色


心相續不斷為義。通明壽之與命體一而異


名。但命據始終壽論其期。故舉壽名示彼有


保終之命也。經者明前佛後佛道覺。雖殊詮


理之言不可改異。辨教意矣




夫論如來說法不過二種。一者次第二者遍

方。今此典者非次第教。何以知然。如釋迦一


化辨佛壽有四時。初唱八十。次大品思益等


說有七百僧祇之壽。法華辨壽命無量。涅槃


盛明常住。今解彌陀佛。明昔法藏修因生於


西方。無量壽命中得成佛果。由是報因成佛

一身證果。若推此為言。只須以此土釋迦八


十年佛相准。何以知之。如太子生於王宮。於


八十年中備得佛果。唯壽八十類如無量壽


命。中備得種智亦稱無量壽佛。此二佛既一


種無異。而經應與第一時同則是初教。令所


以解。言非次第教者此經已談一乘之因盛


說菩提之業。故知非初教。是故當知是偏方


別教也。然既稱壽與法華同而非法華教攝


者法華是次第教。此教非次第。破執而與故


非法華教攝。然解法華佛壽有三家異。一云

亦是報因佛。如前教。二云是神通力延一念


壽命令無量劫。經明五百由旬之外方明佛


果。既在反易之生成佛常滿。則應入滅而延


之住世為無量之壽。三云是覆相。明常說為


無量。就有為報中當有此命。但時機未宜灼


然辨常所以依悕望說耳


大判經例則有三段。謂序正流通。序為正宗


弄引正為辨經旨歸。流通為明付屬。後世修


行無壅。從如是訖樂聞序說文也。自佛告下


訖略言之耳正說文也。次從其有得聞彼佛


名號經流通文也。就序有二。初遺教序二發


起序。初遺教序正為證阿難傳佛語無謬。是


證阿難經。發起序為證如來說經有其由序。


逗物無謬。是證如來說經所以也。從初訖一


時來會是遺教文。從諸根悅豫下訖序是現


聞發起序文也。正說亦兩段。初明法藏修因


感淨土果上卷文。後明勸物修因往生從下


卷初正說文也



此教之興本欲令五濁眾生捨穢取淨卻短脩


長故先示妙果後方廣勸修之。流通亦二。初


舉經有深益用付屬流通。後明時眾歡喜奉


行。從得聞彼佛名者下訖芬芬而降初文。從


佛說下後明奉行方也。就初兩序各為五意。


遺教序五者。一如是。明其如聞而傳無有差


謬。但導如足。更加是者欲顯如聞所傳即是


佛語實可信。言我聞者二明親聞。但恐此我


濫餘人故本起之初自稱阿難曰我聞如是


也。一時者三明聞無前後。佛口密皆使侍者

有所不聞經悉重為說皆令親聞。傳者又得


佛覺三昧頓領胸襟皆無漏失故云一時。佛


住王舍城者四明住處有二句。自廣至狹。又


釋佛別取為一證。以舉宗師為證令必順此


教。又舉佛本欲取佛住處。非欲顯佛為師之


意。今言王舍城者且依一解。古昔有一國王

名為普明。在餘城中治化。有一尼乾與比丘


諍競。詣王判決。時王曲就人情尼乾得理。比


丘不合則呼天扣地。其夜宮城陷沒。唯除太


子東宮不沒國人還復舉。太子正以見父王

無道不肯就位。則共世二大臣詣山隱學。一


宿之中天神感之為王造城郭舍宅。國人則


號為王舍城。自是以來於中立國相續。至今


國名摩伽陀城名王舍城。耆闍山者此明的


處。此稱鷲頭山。或加靈者仙靈遊巖上似鷲


頭。山下有寺六十岩崛。佛在此處故明其名。


與大比丘眾以下同聞眾。眾有二聲聞與菩


薩。比丘常隨佛後。但佛說法處其有比丘在


中。菩薩方詣助佛揚化故先小後大。比丘眾


有四段。一眾類二唱數三略嘆四列名總結。


與之言共。大有三義。一生大解二破大惡三


證大果。比丘三義如常。聞數有萬二千人。大


聖以下嘆德。德乃無量令但舉要。聖之言通


上諸人皆是聖果。遊心空理隱顯難測故稱


聖人。神通已達達之言證。證六通三明等


是也


其名曰已下列名。此皆稱尊者。尊者是御人

之號。舉德標人故稱尊者。了本際了之言識


本際是空。從所識標名。亦稱阿若憍陳如。此


言無智。陳如是姓。於初轉法輪最初悟道。所


以然者迦葉佛遺法住世同伴九人。方覺無


常共求出家入山學道。四人根利則悟五人

根鈍不悟。便共誓願吾於釋迦佛法中要先


悟道。以此誓故共佛俱生。佛既出家父王遣


國中貴族同伴五人隨侍。太子入山不肯入


山隱在鹿苑。佛初成道則為說法。由是最初


得道也。五人者一名陳如二阿葉鞞三訶男四

波提五波敷。此但出陳如一人。正願者本期

出家得道故名正願。正語口無四過。大號美

名遐布。仁賢德性軟和故彰其名。離垢離破

戒之垢。名聞多人所知或是迦延。解義名聞


大佳。善實從內德彰名。具足從受戒表名。牛

王從昔因緣。五百世中為牛兩處似牛故從


此為。名人見[口*(吳-人+八)]笑。


佛以神力接置星宿天上。



時來聽法也。優樓頻螺此三人從處標名。此


從木瓜得名。伽耶城名。那提水。迦葉是姓。


翻為龜如。舍利弗此名身子。舍利弗外祖善


相見舍利弗父作國大相。妻女與之孕舍利

弗。共弟呴絺羅論義。母勝於弟。弟竊思惟我


姊未孕時不如我。今屢勝我必懷聰明之子。


我當入山學讀。外甥長大共論。則入山讀十


二違陀。無暇不揃爪故呼其號名長爪梵志。


後生身子。始年八歲騁十六大國論議無類。


則外道法中出家為沙門。然外道弟子沙門


[侮-母+?]感以徒眾。付身子目連二人使教化

成就。


二人則共要言得道之日誓無前後。身子欲


向舍衛城。阿說祇比丘亦欲向城。佛誡說祇


汝朝入城當見非常之人略為說法。舍利弗


見說祇威儀詳序。則前問言汝師是誰。答言


吾師天中天三界無極尊。相好身丈六神通


遊虛空不會天世位。乃至心淨開法門身子


卓然毛豎。汝有好師應有好法當為我說。說


祇自謙我年既幼稚學日又初淺豈皆宣如來


至真廣大義。身子慇懃復問何名沙門。答曰


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原故號為


沙門。聞此一偈則得須陀洹果還至本處。目


連見狀貌怡悅。即便語言我本與卿共要得


道誓無前後。卿何故在前而不語我耶。身子


答曰時流迅疾無暇遊反。即便為說上偈。目


連聞之即得初果。二人相將至佛所俱證無


果也。目連亦是姓字呴律陀。其父與相國有


大威勢。富貴而無嗣。有樹名呴律陀。往彼求


子日日祈求祭祀。結願了無彷彿證。後便與


樹立要。若更滿七日無子便當斬威。樹神憂


惱四出推求無應生者。上白帝釋具說上事


苦求救護。帝釋觀之唯見親友一天命應垂


終。帝釋語言汝可生彼。天答而言人間苦極


我不契也。釋復語言釋迦如來當生人間。汝


可因斯得道。彼天命終則便往生婆羅門家。


以從呴律陀樹求得此兒也。靜志從內定得


名。周那言離香。滿願是富樓那。此是大菩

薩。

赤色為相。離障那律修得天眼徹見障外故

從為名。羅云是羅[目*侯]羅。此云覆障。六

年在胎

也。阿難此言無染。皆如斯等此是總結名也。


又與大乘眾菩薩俱以下列大士同聞眾。自

有四段。初唱眾類二列名三歎德四總結來會


也。初唱大士名道心。自行兼他位懷廣博故


名道心。善思議以下列名。善思議者內德深


達善會真宗。信慧從內信立名。空無者秤如


之背。神通花者分身滿十方一念普至。乃至


解脫者受報眾生結縛自亦脫也。從皆遵以

下歎德段。大分為二。從初訖究竟彼岸以來


略嘆。從於無量世界以下訖皆度彼岸以來


廣嘆德也。略嘆有二。從初訖安住句以來嘆


齊普賢入法界行也。備十地無量行願故云


具行願。證理窮心無二故稱安住。遐劫積修


為己之勳故云功。以此被外沾洽一切故稱


為德。乘通遊機故云遊步。善巧度物故云行


權。此二句嘆外化也。入佛法藏入之言解。名


理為藏。解契宗原故云入藏。入佛法藏究竟


彼岸此二句嘆自行也。廣嘆中亦有二。從初


訖微妙難量以來別舉八相成道為嘆。次從


遊諸佛國已下訖皆度彼岸明遊十方。稱機應


物舉此為嘆。就八相嘆中將欲舉故先出。示

八相之處則是無量世界。於此世界示八相


成道故云成等正覺。八相文處可見。一處天


宮二入胎三現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


法輪八入滅處。兜率天此云勝妙天。多聰明


不放逸。示如來為人天之師故。將下生人中


先處此天。為說不退轉之行。捨彼天宮下明

處胎。所以不直化生者。一為外眷屬令護佛


法故。二遺舍利廣起佛事故。從右脅生下三


明現生。示異凡穢故從右脅生。右是便欲明


先權後實也。現行七步明過六道。光明下生


時放光皆使知佛生也。皆悉震動者明生時


動地。六種動者一動二涌三起四震五吼六


覺也。舉聲自稱下明唱道高。釋梵奉侍下明

標示人天歸敬。示現算計下明修學世伎。六


藝者算計是一。文藝詩書及禮樂射御是六也。


能御車上於六目之上。博綜道術者博言廣


綜之言習。廣習五明道術。貫練群籍者含於


內論。貫言通練言明也。遊於後園明學伎已

於後苑講試之耳。講之言習試之言用也。現


處宮中下示處深宮。色味之間見老病死下是


第四段明出家。但此中先明出家之緣。緣見

四非常故云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服乘白馬遣


之令還者明捨世飾好而著法服。正明出家。

則是就獵師覓鹿皮衣。天神奉剃髮出家也。


六年下明學道。先示同邪道故云勤苦六年。


行如所應行是因所應是果。果應因行故云所


應。現五濁剎者明先同修四禪八定五濁土中


之法也。示有塵垢下明歸從正法。今初句先


既因六年苦行無所得形清體縮故入金池洗


之也。又以表理明必以定慧之水斷除結使

也。天安樹枝得攀出池者為示體弱故須攀


枝。又表接物機也。靈禽翼從者得道之所五

百青雀從佛至道樹。表德被禽魚無不師化

者也。吉祥感徵者明德被人天。天祥感現。明

此諸天童子感動顯菩薩必成道故云感。哀

受施草者表物獻微情乃至草薄之物。無不哀

受故受草敷之而坐也。奮大光明下第五降魔。

先明將欲降伏故悟之以光明也。而來逼試

者明魔令其眷屬而逼以眾難試菩薩道。制

以智力者正伏之以智令歸伏也。得微妙法

下第六明成道。從釋梵勸請下第七轉法輪

也。此中有三。初有釋梵為請主。故涅槃經中

云汝雖生人道已超第六天明同梵王請能請

佛成道。三七日思惟所得道妙欲令一切普

得。二七思惟眾生根鈍不皆領受則明無機。

三七思惟欲說。爾時則梵王為請之時也。祈

明求。勸為慊貌之辭。轉譬如常解。以佛遊步

下二明佛受請。令大士亦如真佛示同佛十力

四無畏之說。故云佛吼而吼。舉獅子王哮吼

為譬耳。扣法鼓下三正明說法。先明喻後明

法說。扣鼓誡兵。內合佛說法以集眾欲進趣

於善。外譬吹螺是改號之相。內合佛說法改

惡為善。刀有斬斫之用。內合佛說法以生物

解有斷結之用也。建幢是戰勝之相。譬說法

降魔得勝也。震雷能駭動物情。譬說法皆動

無明之識也。耀電譬說法有照了之用而有潤

澤之功。譬說法能沾利眾生也。演法施下廣

明法說利益自有二。初正廣說法利益。後舉

三業益物之相結成前利益也。今云演法施

者演言廣廣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教宣布有緣

也。光明普照者明法將宣放光感悟於物。或

是將說般若放光動地也。以知光攝魔闇故

云光明普照。以神通動魔宮使眾惡緣改慘

歸伏故云慴怖也。摑裂邪網者說法破之故

云摑也。網譬邪智。魔以邪智裹結眾生故以

正智慧力破裂之耳懷諸欲塹者滅五鈍等惡。

嚴護法城者涅槃妙果。是安身處故稱為城。

說法令眾生修戒定慧以莊嚴之也。開闡法門

者開說涅槃城門合眾生進趣其果也。洗濯

垢污者執相之惑皆沾污慧身使習忘解遣除

迷垢故云洗濯也。自此文來是法華前教也。

顯明清白者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故云清白。

光融佛法者法華之教。光之言廣融之言會。

明法華教會三乘萬善同歸一佛故化廣會佛

法也。宣流正化者示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其

善無遍故云正化。入國分衛者此下嘆菩薩。

三乘明能分身護物機故云分衛。為物作福

田使眾生未來獲豐富之膳故云獲諸豐膳。貯

之言積。智斷既具示為福田。積殖功德之所

也。欲宣法現欣笑者嘆口業益物表說法必

契之相故云欣笑。法皆療物之疾故云藥。除

遣三有之苦故云三苦也。顯現道意者嘆意


業也。明以此二事顯菩薩之道意欲使一切

齊成佛果故云受菩薩記。示現滅度下第八

明雙林示滅。明以滅跡方便令物生善滅惡

故云消除諸漏殖眾德本也。乃至如上等法

皆難量也



遊諸佛國以下廣嘆德中第二文自有二段。初

將別出三地德致嘆。先總舉遊化之德也。後

從菩薩經典下別廣嘆三地德也。就初有法

譬合。但合文云菩薩亦復如是合幻師喻。於

一切法貫綜句下合本學明了句。所住安諦

下合上為男為女無所不變也。至一切具足

句。綜之言習縷之言悉慢之言惱恣之言會。

明見淨不貪觀穢不惱也。菩薩經典以下別

舉三地德為嘆則為三段。下去先舉八地德

自有三句。初明自行外化德。自行即通經要

妙。化物導御十方。物所廣識而皆顯名也。

無量諸佛以下第二句明值勝緣。為諸佛所

護在法流中念念見多佛。見緣則勝。無一時

不見佛。故知是八地。佛所住者以下有二句

許。第三明同佛化導。為諸菩薩而作大師下

九地。文亦有三。初嘆自行則有甚深禪慧供

養等句。外化則有為諸菩薩而作大師達眾

生相等。化現其身下第二明以神通接物化

現其身。如電光者明神通應物之速也。善學

無畏之網網之言智。明仰學佛四無畏智。壞

裂魔網破邪智也。解諸纏縛者解五蓋十纏

等結。超越聲聞下第三明皆示二乘之道。先

明本處後明顯示也。雖皆示二乘而內不共

大士平等萬德故云具足無量總持也。深入

菩薩法藏下次嘆十地。文亦有二。初略嘆自

行外化。既窮因行故云深入。因理皆蘊佛果

故云藏。此三昧皆飾法身故云花嚴。演暢經

典明外說化物也。住深定門下後廣明嘆自

行化他。他中初以神通濟物。次明四辨化眾

生。後明為眾生作不請之友。閑者濟心中劇

難人。言其伏煩惱故云閑。不閑者外凡之人。

為煩惱所使故云不閑也。或云不閑是人閑

是天也。四辨化中超過世間諸所有者言其

本處離音聲也。心常諦住度世之道者思惟

應用也。於一切萬物自在者稱機無失也。為

不請友中有法譬合。法中先標不請次釋後

結。釋中有三意。初舉大士四弘誓。以四弘誓

荷負於物故云重擔。次舉受持為釋。只以住

持佛法欲使如來法藏不絕佛種不斷故也。

次舉慈悲德為釋。興大悲愍眾生者明拔苦

因果。演慈辨授法眼明與樂因果。以不請之

法施諸黎庶結也。黎之言民庶之言眾也。如

純孝之子下譬不捨眾生之心。如純孝子逐

慈悲母也。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合之也。一切

善法皆度彼岸下廣嘆自行。文訖智慧聖明

不可思議句也。如是之等一時來會大段第

四總結文也




就別序中有五段明義。初如來現相二阿難

問三佛撿其問意四奉答五正答所疑。佛

開發宗先將說淨土勸物修取。示有欣悅之

狀故云諸根悅預也。姿色清淨者姿之言美

清淨之言光顯也。魏魏言德盛高顯也。就阿

難問中有二。初有法譬合文。先牒所觀相。影

暢表裏者表語其形裏明心悅也。唯然大聖

下正發問。先五句正問。住於奇特者十力四

無畏也。栖心於諸佛法則是住諸佛所住也。

雄者是英族之美也。佛道高妙故云最勝也。

世眼為導師之德。如來以化物為德故云住。

如來之德為四天中第一義天故云天尊。去

來現在佛佛想念者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

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想念也。正

云得無。今釋迦十方諸佛同有為一大事因

緣故出世之事耶何。光光威神乃爾者舉所

疑以結問也。撿問與阿難答在文可見耳。第

五答問。開發有兩初委問後正答。讚能問有

三句。初句讚皆生物解故云汝問多利益也。

如來以無蓋大悲下次句讚。合佛出世之意。

無蓋悲者佛慈悲無所不覆蓋耳。無量億劫

下後句。舉難以明汝值佛意致問實合利物

之意也。阿難當知下正答有三。初正答。次阿

難諦聽下許說。唯然下後明受旨悕開後宗。

初正答有四句許。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

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測度。多所導御

者明其用多端。無能遏絕明其化周法界不

可窮盡。以一餐之力下明應不待資能住壽

也。億百千劫者釋物疑。明佛有此壽命。恒示

五濁之命唯八十耶。諸根悅豫下有二句。正

答。明令顯此相者方說有無窮之壽故顯姿

色清淨。所以者何下次句舉佛真本以釋定

慧究暢無極故。能隨物情所宜長短自在而

無礙也。諦聽與受旨可見。就正說中大段如

前。但第一修因得果中有二。初廣說因。次從

為已成佛下去明佛得果。就明因中有二。初

明修因之緣次正辨因。就明緣中先列過去

佛次正出世自在王佛。藉於此佛聞法發菩提

心修行成佛故。須由藉明其緣。而不直舉世

王而出前五十三佛者為存兩義。一示如來

皆照久遠之事。二明眾人同值多佛出世。然

法藏一人能超越而發心修行以成佛道。明

得悟者宜以局時人。正辨因中有二。初經家

序。修因之人則是國王。明是王從世自在王

佛聞法故發心皆為修行之人也。從詣世自

在王佛所下明荷聖恩說偈讚嘆。仍發願修

因序。修因人中有四句許。初句明當時有國

王從佛聞法啟悟其心尋發道意。棄國捐王下

次句明捨重位出家志行。號曰法藏下次句明

其得名。在能蘊畜佛法故曰法藏。高才勇哲

下次句略嘆其德。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

自勝勝他故稱為勇。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

修因行文有兩。從詣佛少許長行盡二十行

偈略辨因偈。後盡文廣明因義。初略明中有

五意。初長行序詣佛致敬。次七偈嘆佛恩德

酬前說法之恩。即兼表歸依之情。如情勝鬘

嘆三業德表歸依也。七偈中分為三嘆。初二

偈半嘆身業。初行先嘆無等。次行舉譬顯勝。

次半偈結勝世。正覺大音半偈二嘆口業。明

佛音聲等覺十方。次戒聞下四偈嘆佛意業。

前兩偈嘆有行德。無明欲怒下一偈嘆無為功

德。次一偈嘆德用。功勳明其行位。智慧深妙

明其果滿。威神光明震動十方明其用也。願

我得佛下十偈三明發願也。就中五意。初三

偈正發願。假使有佛下兩偈挍量功德。次二

偈明修道勤苦勇猛精進。次二偈發造淨土。

十方殊妙為化眾生故。次一偈明十方聞名

發願來生獲得勝果。願我作佛者正出菩提

心體。過度生死靡不解脫者為物之心。明其

下化。布施調意下出其化物行體。上但明發

心今出其行莫過六度。言智慧為上者明五度

為行不能出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原方

皆過出故云最上也。造淨土文云其眾奇妙

者明五通自在悉不退轉。道場超絕者亦是

道樹超勝。亦可是修道速疾成佛故云超越。

幸佛信明下二偈是第四意。請佛為證。幸之

言遇。遇自在王佛今現而證。上但一往發大

誓願度眾生。行行甚難人不信意。謂但有其


言未必堪行。都無仰學之心故請佛為證。除

疑使物同行。後偈請十方佛為證也。假令身

止諸苦毒中一偈是第五意。要心處苦自行

化他。誓逢苦不威得樂不欣。乃至成佛畢竟

不退。忍終不悔以成上行願也。入長行從是

後廣修因。此中有五段明義。初是法藏請出

修因方法。佛語阿難下二明彼佛推其自解。

不肯為說意欲顯法藏德也。比丘白佛下三

明法藏重請。爾時世自在王佛下明彼佛為

說方法。就中有二意。初明修行必剋。舉此量

海水得其寶用為譬。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

廣說下後明正為說法二百一十億佛土。善

因雖有強弱之異然所招之土同是七寶國土

之粗妙應現。與之現佛土不同令隨願取之。

粗之言大妙者言美。明所現二百一十億土

皆是大美之土耳。時彼比丘下是第五重明

法藏依教修行。自有四段。初正所依教修行。

意至佛所自陳。次二明彼佛問比丘出行法。

三明法藏更向佛說其所修四十八願。四明

今釋迦追說法藏比丘昔誓願之後頓滿之

行。就初亦可為二。初正明修行。明往彼佛所

自陳行之意即初於五劫中修行發願也。阿

難白佛彼佛國土壽命幾何以下明答粗疑。

彼佛壽四十二劫。但於五劫何足疑耶。法藏

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下詣佛陳行之文。佛告

比丘汝今可說以下二明佛同出行法文。比

丘白佛唯垂聽察下廣陳四十八願。就中有三

重。初正說願。但此願分為三類明之有三願。

願淨土有四十二願。願得眷屬有三願。願得

法身三。此三文不聚在一處。但隨義作之耳。

次小長行及五言偈。二明說誓要願。於十一

行偈中自有三階明義。初有三行正誓。次七

行誓後更願。餘一行說誓要瑞。日月戢重暉

者戢之言集明日月光雜耀皆入如來德之內。

偈後少許長行是第三感瑞證成文。地動表

皆行因雨花明必得果自然音樂證妙樂之土

說法化物也。於是法藏具足修滿下去四明

今釋迦說法藏順願之行也。就中有兩。初有

三行許文先牒誓願。建此願已一向專志下

後正明修行之事。將欲顯其修行舉所修國

土恢廓廣蕩也。廓以安眾為義。明淨土廣安

往生之眾蕩然無限極也。建立常然者於此

間壞劫而彼無改相續常然。於不可思議兆

載永劫者正明修行久遠。是非數之極名。不

生欲覺下去明行之相。初明六度次明供養

三寶修三次明出家修自行外化。隨其生處

下明生處行。行應生得果報以修自行外化

也。夫三毒之覺能起犯戒之心。今不起此覺

及想又不著六塵故不犯戒也。但施度之要

莫過法施。專求清白無漏之解為眾生說。即

是施度耳。從阿難白佛下明得淨土妙果。

就中有二段。初略辨得果次從無量壽佛威神

及寶樹以下廣明得果。於略明中先明法身

後明淨土。初問得佛後問久遠時節。并有答

可知。國土自然下去明淨土中初正明淨土

者四行餘文。無須彌山以下明無穢無有高

下諸山及四時節也。然眾生欲見佛神力現

之耳。次因之問無須彌山者彼四天及忉利

天何得住。釋當來之疑有五意可解。無量壽

佛威神光明下廣明果亦例有二。此光明佛

果有兩。一明光明果二明其壽長遠。光中初

正明光次明照佛土用次明因光得名。遇斯

光者以下次明得益能滅三毒三垢。次又聞

光明稱說者得生彼國。及其成佛復為十方

之所稱說。於壽長遠文中初四行半明彼佛

壽。次明聲聞天人壽命長遠。又其數難量下

明眾數非算計能知。於明眾數難知中初總

明眾數多少略嘆眾德。佛語阿難下的辨。三

會數中初數多有法說譬合。明此初會尚非

目連等所知。豈況後兩會數可知乎。明淨土

果亦有二。初正國土莊嚴。後明國中人物美

妙國土中自有四重。初明寶樹莊嚴。亦有自

然萬種伎樂以下二明伎樂。又講堂以下三

明講堂樓觀。內外左右有諸寶池下四明有

好寶池莊嚴也。於寶樹文中初明諸樹後別

明菩提樹。諸樹文中初明七寶所成次明花

葉相間次明行列可觀。清風徐發以下次明

有出好音聲之用。菩提樹文中初明樹體有

五行半文。微風徐動下次明利益物用。樹出

好聲便聞見者得深法又得六根清淨。次舉

本願釋得益之意。佛告阿難下次挍其勝也。

明寶池文中初明池縱廣次明有好水。黃金

池者下次明有妙好水。既作七寶色故云黃

金等也。其池岸上下次明有好花。彼諸菩薩

若入寶池下次明池水有開神悅體滅惡生善

及出好聲。詮辨三寶萬行等事無有惡聲不

過之事也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以下是大段明人物

美妙自有三種。初雙明依正二報一行餘文

明正報所處宮殿一行文雜明依報勝。若欲

食時下二遍明飯食七寶器及百味等事。其

諸聲聞菩薩下遍明正報略歎。神通智慧洞

達咸同一狀者明形類是同。稟受虛無之身

無極之體者以神通無所不至故。無極之體

色如光影故云虛無之身。非意無色狀也。欲

顯形狀之勝後作問答挍量。佛告阿難諸天

人民以下三別明依報。文中初明依報勝。自

然德風以下次明有好風。又眾寶蓮華以下

明有好華也。文云煥爛者煥之意照爛之言

香。明照及有香也。從第二卷初訖正說文。此

正說二段中大段第二勸物修因往生也。就

中有二段。從初訖三輩文示修因方法此。後

盡正說文勸物往生。就第一中有二。初略明

次三輩文廣明也。略中有三。初舉定聚引物

明生彼土者必入定位以彼土無有邪聚及不

定位故也。十方諸佛下次句明恒沙佛皆共讚

嘆也。次句明彼土純有正定善人無邪惡之

人故。十方諸天人聞名欲往生者應須發願

生。略示往因是發心一向等也。十方世界諸

天人民以下廣辨成業往生者有三輩人。即

示修因之方法。三輩即為三。初輩人能出家

棄欲。又發菩提心復能專念又修諸功德而

迴向。此人臨終成業往生住不退轉也。中輩

人雖不出家而能大修功德又能發菩提心復

專念示皆迴向發願。此人亦成業往生住不

退轉也。下輩能發心又能專念亦能發願又

能信樂。此人成業往生亦住不退轉也。但此

中上輩人是觀經九輩中上中品人。何以得

知。彼云上品中者明佛乘寶臺。來迎足蹈七

寶華中。此中亦云七寶華。故知是也。此中中

輩人應是觀經中品中上品及中中品人。何

以知之。彼文明有佛來迎而中下品不明佛來

故知之也。此中下品人應是觀經下下品人。

何以知之。後文辨下下成就十念得生。今亦

然也。結三輩人皆菩提心為正因餘行為緣

因。因既有三品而同招。壽無量者既同求無

盡種智。又盡求度一切眾生。此業與法性無

量。故得壽同出算數之外同云無量也。而報

因有勝劣果應有勝負也。從佛告阿難無量

壽佛威神無極下第二勸物修因往生。就中

大分為三。第一舉彼出勝妙伎樂以引物。第

二明娑婆雜惡可棄從然世人薄俗以下是

也。第三現方西之相勸物信從更整衣服下

是也。就明勝妙中有二重。初明勝妙快樂次

從佛告彌勒諸天人等下明引物修因急往生


也。初段中復有二。第一盡偈明十方諸佛菩

薩讚嘆供養彼佛。第二明釋迦讚美彼土勝

妙快樂。就初長行偈頌為二。長行中初別明

東方次總餘九方。偈頌中有四段。初有七偈

頌上長行十方諸佛讚嘆供養。次有八行明

彼佛為往菩薩授記。次有五行明十方諸佛

各命其土菩薩令往安養國供養聽法。次有

十行明經教難聞教物生信。初七行明其來

至次五行正明供養一行明身業咸然奏天樂

下三行明口業。咸之言同奏之言作也。見彼

嚴淨土下明意業供養。明十方諸佛令眾生

發心。既發心上合佛意故云發心為供養也。

明授記八行中初四行明授記之相次四行正

明授記表得時機。所以欣笑口出。先還從頂

入者表吐言說為物授至極法身之記也。次

半行明人天知相而歡喜。次一行觀音明表


相之喜。次一行佛答以試聽也。八音者一嚮

二徹三清四柔五哀六高七和八雅。正記四行

中一行有願故記。次行有功德故記。次行有

空有解故記。就十方佛各命令往五行中初

三行佛命。次二行明菩薩受命而往也。就十

行教信中初三行正嘆經聞。次四行舉所證

理釋能詮之文難得值聞。次三行舉諸難以

教物生信。就釋迦嘆中有二。第一明彼土人

天眷屬勝妙。第二明彼佛為眾說法之眾盛

華。眷屬德中有兩。初明諸菩薩人天觀音大

勢至等智德勝。佛語阿難下去遍明彼土人

物神通供養稱意自在之德。尋文可見。明說

法盛中有二。初明佛說後明菩薩說。即是傳

佛語。班之言布亦云次也。莫不歡喜者明皆

得解。即時自然風起者明說法時有勝樂事

供養於佛。樂難可勝言也。於菩薩傳佛語中

有二。初明說無乖違。於其國土下次嘆德有

三重。初法說。歎中寄譬歎。後還就法說歎



就初法說歎中有六種歎。初歎無染著德故。

云無競訟無適莫也。得大慈悲下歎四等德

也。愛法下明有尊重法樂好德也。修心佛法

肉眼清徹下明有五眼德。以無礙智為人演

說下明辨德也。志求佛法法無礙。從如來生

解法如如義無礙。善知習滅音聲明辭無礙。

修諸善本明自行外化德。生身煩惱者歎自

行盡見思正使也。二餘俱盡者二家習盡。其

天悲者下明外化。靡不覆載者內德既備善

能覆眾生也。因行自能究故能至彼泥洹之

岸。決斷疑網者能斷眾生疑。初明鑒從內心

而出不明師諮也。該羅者該之言及羅之言

攝。明解佛法弘廣萬法無蓋盡也。譬說有二

十句。當分有合可解





於第三還法說文復有四別。初明有法施之

德即以六和敬為首歎之。六和者謂戒同見

同利養同身同口同意同也。次二拔諸欲刺以

下以大悲為首歎之。因力緣力下次三以諸

力解歎之。恒照大乘之因以化物故云因力。

照眾生所藉之緣名緣力。願力者內有重願

度一切也。方便力者有巧度之解也。常不捨

此願欲利安物明善力也。在境不亂明定力。

鑒而不闇名慧力。能隨萬種為說名多聞力。

施戒忍等力者以六度化物也。諸通明力者

以神通三明化之力也。如法調伏諸眾生力

者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如是等結

歎諸力也。身色相好下第四色身為首歎之。

阿難彼諸菩薩下既歎竟結歎耳





佛告彌勒諸天人等下第二引物修因往生有

二。初先牒別人淨。次又其國土下牒土淨。何

不為善念道之自然下勸修因。念道之自然

者念於彼土勝妙功德果自然而應也。著於

無上下者著之意證。證果無有形色上下好醜

之異。洞達是智無邊際。是真諦境。此明正報

果。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者勸令勤策。善

因必得於妙果。修菩提因則橫斷五道流轉

故云惡趣自然閉也。去者既多故云無窮極

只修十念成就即得往生。而行者希故云易

往而無人也。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此二

句釋易往義。明修因竅招果則為此果所牽

也。何不棄眾事結勸之句也





然世人薄俗以下第二明娑婆雜惡。此中有

兩段。第一貶毀第二善惡相形。貶毀汎舉造

惡人為善惡相形遍明受佛戒毀破者故為

誡。就初段有二。自下明三毒十惡等造苦可

厭。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以下第二勸修出離

善明三毒造惡。即有三段。自下者明會心造

苦有二。初明富者皆苦。薄俗者心愚少智故

云薄俗。皆各已諍利。以自給濟無尊無卑出

作惡之人。累念積慮明會心財相積不捨。勤

求無寧故為心走使。有田憂田以下廣富人

多求之苦。衣食什物什之言眾也。憂念愁怖

前明求苦。此明守護之苦。橫為非常者怨家

忽可頓覆也。忪忪者明其悲哀。結憤明其生


瞋。憂懼萬端前明求財。勤苦若此結失財之

苦。結眾寒熱者結之意集。意行苦招寒熱病。

貧窮下劣下明貧人造苦。消文亦易。文云有

所趣向莫能知者。既生死絕趣向苦樂。而在

者不知不肯作善故云莫知也




世間人民以下二明瞋心造惡。先明造惡也。

人在世間下明苦果。善惡反化者惡因得苦

善因得樂其報易前也。宿豫嚴待作善者天

堂果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刀樹以待之。如

是世人下三明愚癡心造惡。但坐此故坐之

意由。由其不信造惡不悔。且自見之者臨終

相現爾時方知也。身造惡故云身愚。心不信

故云神闇。生死禍福無一怪也者死亡祠祀

殺生為凶嫁娶等為吉。世人於此二事競各

為之。意是所宜故云不相怪也。此下云總猥

憒擾者正道心相煩多。惡逆天地者上不順

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待其罪極便頓奪之

者正明滅壽奪算惡鬼打之。下入惡道明受


苦無窮也。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以下第二勸

物修出離善段。就中有四段。從此下正舉善

勸之。曼之意及。及佛在世有諮請之也。故須

勤修。勿在人後者明造惡墮三趣苦之失。儻

有疑意儻之意沈沈有疑心不解可問佛也。

彌勒長跪以下第二領解。舉益彰佛德。明由

佛前世修菩薩道時廣同法界今得成佛慈悲

出世化度我等也。恩德普覆成出世之益。福

祿巍巍彰佛威德高遠也。從佛告下第三勸

生齊信心。消文易見。但典攬智慧執持綱維

明如來化物得益發生真語。照然分明得理

在懷開視五趣明慈悲被下。決正生死明其

離苦。泥洹之道明其獲出世之益也。彌勒當

以下第四擊起時情孰彌勒同修有二。初舉

精進與懈怠在前後勸自厭勤修。次從佛告

以下重誡敕勸斷疑惑也。此中先誡斷惑。明

懷疑生邊地離佛前遠至五百歲花不開。不

開且不得自在至十方供養諸佛。次從白佛

不敢有疑下明順教舉旨也。第二明善惡相

形中有二。第一將欲明惡先明持戒者。為善

歎為希有第一。從今我於此世間作佛下去

正明五惡。能於此世端心正意者明其持戒。

最無倫匹者成其希有之歎也。明他土中多有

勝緣。又復善報強勝作善為易。此土無此二

緣修善即難故名希有也。明五惡中有三。初

者總明。其一惡者以下一一前明。佛語彌勒

吾語汝等以下總舉三毒之過。敕離過修善。

五惡者一殺二盜三邪婬四妄語五飲酒。損

五戒善故名惡也。五痛五燒明其苦果。由惡

故燒由燒故痛。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

故遍彰也。為最劇苦者此明說五戒對治。降

化其意者悕心入道。令持五善者順教修行。

獲其福德者舉遠近二果成其行也。明五惡

中列皆有二。先明其惡。譬如大火下勸修持

戒善以滅惡之。就惡中有二。先明惡因。從世


有常道以下明其三報苦果。就因中先明作

惡人。欲為眾惡以下明其所造惡。噬之意噉

也。又尋強剛舉其惡果成上惡因。神明記識

者名藉先定不蹉跌也。一切眾生皆有二神。

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書其

作惡。同名男在左肩上書其作善。四天善神

一月六反錄其名藉奏上大王。地獄亦然。一

月六齊。一歲三覆一載八校使不差錯。故有

犯者不赦也。貧窮下賤明人中餘報。又有尊

貴舉得彰失。世有常道下三報至。世間有此

目前現事未舉其現報壽終之至。尤劇彰其

生報。轉生受身此明後報。譬如王法者引喻

況。報輕在前重苦在後。如似王法治罪先杻

械詣市殺之。先現報後入地獄故云極刑。三

塗無量苦惱者出後報之重。此法消文易見。

譬如下舉持戒對之勸也



盜惡列有二。初作惡中有二如上。世間人民

者明作惡人。都無義理明所作惡。明貪狼之

人無謙讓。自下可見。但云心口各異者口便

規度意念無實者當面說善情欲規度。主上

不明任用臣下者宰相之宦。縱放臣下用。取

萬民賄拄取人物。踐度能行知其形勢者因

公愶私。在位不正者惟過者主由內不明致

有侵損。不當天心者明造惡不順善之心。無

一隨者神識孤遊戲財留在自界。今世現有

王法下彰三報苦。自然三塗明生報苦。展轉

其中下明其後報。譬如下舉善對之也

明邪婬惡亦列前。世間人民明作惡人。相因

寄生者由過去或作善知識香火因緣相託以

為眷屬也。但念婬劮下明造惡相也。亦復不

畏下明現報。自然下明後生報也



明妄語惡亦列前。轉相教令明作惡之人。兩

舌惡口下明所作惡。憎嫉善人明惡口。讒賊

鬥亂明兩舌。敗壞賢明明妄語。於傍快喜明

綺語。不孝二親明作惡人造逆。朋友無信明

其不忠成上妄語。尊貴自大成其惡口。謂已

有道成其兩舌。不畏天地神明日月廣明自

隱[仁-二+蹇]難化也。賴其前世。賴之意。
蒙。

頗作福德。頗之意少。蒙前身少作善故今世善

護之助彼。作惡不息善神捨去。壽命下去明其

報。先明現報明其惡相。來現依其往因趣向

受果果自然。先因後果現無蹉跌。天道自然

者云明故有自然三塗也。次生後報可知也




明第五惡。世間人民徙倚明作惡之人。不肯

作善明所作惡。消文可見。天地之間下彰其


三報苦。恢廓者明其寬曠。窈窕明其深遠。浩

浩茫茫成上寬曠。譬如下舉善明之可見也。

第三段有二。初舉過勸斷。二從佛言汝今諸

天人民下舉善勸之。就初有二。初舉三毒勸

斷。二從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下明順教斷惡

終獲出離。是世五惡者牒上眾過勸識其因。

展轉相生者明三毒。不除惡惡不絕苦果不

息。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明現報。身死隨行明

其生報。從少微起者明其本報。或貪財或貪

皮肉故云從少微起。皆由貪著下出三毒之

過。貪著榮花貪現在樂造惡。身坐勞苦明其

苦身。久後大劇明其三報之苦。天地施張明


諸天記。閻羅又識也。佛語下順教獲利可解。

汝今諸天世人下舉吾勸修。文有二。初勸自


行外化。佛語彌勒下明重誡。敕正先誡敕後。

彌勒舉旨可知也



第三明現土文中有二段。初正現土使人欣

慕。上雖耳聞說美土未如眼見。故此下現土


令各慕修也。此中有五。初明如來告待者令

請。二侍者起整服致請。三爾時下正明放光

現土。四從佛告阿難下審其見不。五從慈氏

白佛下明問除疑惑。問中有二問。一問胎生

二問問化生。後答。佛先答胎生後答化生。若

有眾生以疑惑心者出其感胎生之緣。修諸

功德出其往生之因。願生故往生。由疑受胎。

疑惑佛智者出疑體。於佛五種智懷疑不信

故見佛奢致。使受五百歲中花不即開故名

胎生。不了佛智謂如來智無有邊畔。不可稱

智謂無有限局。大乘廣智謂無照境不取。最

上勝智謂照同凡境。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下

答化生。先出其信明信無疑。便於七寶花下

明化生果。他方以下類同勸生也。彌勒當以

下結其得失。初重舉上二生。譬如下作譬顯

勝劣。轉輪王喻無量壽佛。七寶宮室喻其淨

土。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過。金鎖喻花不開

狀褥不異喻於花中受快樂自在。合喻可知。

深自悔責者明不必一種若能悔即出不悔必

滿五百歲。是故下結勸也




彌勒白佛下現土中第二問往生多少。意欲

勸物同此流勝。必取往生上示往生方法中

但導三輩不廣彰大士。今此下廣明十四佛

土皆有往生之人。不但三輩。但使有善皆可

往也



第三大段流通二段如前。

就初有四。

第一歎經深遠廣彰利益勸其受持。

第二當來之世下廣彰此經難值。

第三如來興世下舉眾難欲彰此法難聞勸生

敬仰受持不忘。

第四從爾時世尊下時坐悟道。

得利乃至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

一念至信修行

發願必生淨土終得佛果故云無上也

三千大千世界下勸重法不辭眾苦。

所以者何下釋應不辭苦。是故下結勸也。

如是說者說其國土正報殊勝。如是教者教修行

願。如是作者立其大志。如法修行者勸其流通

教不違。

第四段有二。初時悟道眾多少。

無量妙花下明感瑞證益。後明聞見歡喜奉行也

 雙卷經之疏鈔引用于望西樓其寬博如雲
 
欲省繁採略千而不得一乙卯夏天頃振錫

 於西海占居於南紀寓止半歲也厥間諮詢

 于願志寐寤共不息爰有一僧解錦囊之堅

 以授與予矣[門@免]祥與興典籍而已夫書耶草

 案而不覃精將彫干板絕於類紙雖然察他

 之叵得不憚於他覽請行于世乎冀有異本

 之人補闕而助學徒肯延寶丙辰二月上[潮-月+亍]

 野釋知足欽書

 時元祿十四年辛巳歲春末上旬

  武城增上寺前 玉置次郎兵衛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