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兩漢 三國時期 佛經的傳譯與譯師介紹



  佛經的傳譯對整個中國佛教,無異是非常重要、影響深廣
的,......先賢們不辭艱難,傳譯佛典因緣而成就,現世受惠之佛子,應以知恩感恩之心,於佛典生難遭遇想,對這些歷史,緬懷於胸,效法古德菩薩之行,精進佛道,報其恩德。
具此因緣,故樂於略為介紹,佛典於中國傳譯過程與其譯師。現在便從早期佛典之傳譯
開始:

  中國歷史上最早有佛經的時代,依《歷代三寶紀‧卷一》1 
的記載,是在秦始皇時代,《紀》云:「(秦)始皇時,有諸
沙門釋利防等十八賢者,齎經來化,始皇弗從,遂禁利防等。
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西漢劉
向於天祿閣2校書時,亦見有佛經,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五》
云:「(漢成帝)鴻嘉二年,光祿大夫劉向,校書天祿閣,往
往見有佛經。向著《列仙傳》云:『吾搜檢藏書,緬尋太史撰
列仙圖……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
此外,《魏書‧釋老志》云:「(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
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
之……。」以上三種說法,是在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尊者,
來華之前的年代,然而將佛陀教法正式傳入中土的,古來認為
仍是以二尊者為主。

  迦葉摩騰尊者,中印度人,幼年聰敏、博學多聞,曾經在
印度一個小國家講《金光明經》,正值鄰國興兵攻伐,將要攻
入國境,忽然受到障礙,士兵不能前進,迦葉摩騰尊者思惟:
「經中說,能說此經法(指《金光明經》),為地神所護衛,
使所居地安居樂業……」其鄰國士兵懷疑軍隊無法前進,是有
異術作法所致,私下派遣使者探察,只見大臣們安然共集,聽
迦葉摩騰尊者講大乘經,後來,尊者親往鄰國軍營勸和,鄰國
退兵講和並向其求法,摩騰尊者於此聲名顯譽。


  漢明帝永平七年(西元六十四年),歲次甲子,明帝夜夢
見金人身長丈六,頸項佩戴日輪,光明赫奕,飛在天子殿前。
次日博問群臣:「這是什麼神異所致?」學者傅毅對答說:
「臣聞西域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陛下所夢必定是與這件事相
關。」明帝大喜,於是下詔派遣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
王遵等十八人,往天竺訪求佛道。    
         漢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於西域遇二位尊者,
攜梵本經,以白馬載運抵達洛陽,

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於洛陽城外建白馬精舍,這是中國最初有
伽藍寺院之始,二位尊者於此翻譯出《四十二章經》。

  迦葉摩騰尊者當時,因為佛法初傳於中土,一般人未能深
信,所以仍蘊藏其妙解玄義,不多做其他經典的宣述,僅撮取
諸經之要而翻譯之,用以化導當時民眾,後於洛陽圓寂。

竺法蘭尊者,亦是中印度人,能背誦經論數萬章,
為印度諸佛學者的老師,到達洛陽不久,便通達漢語。
迦葉摩騰尊者圓寂後,
竺法蘭尊者,又翻譯出《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
《佛本行經》、《法海藏經》等經典,
很可惜後來這四部翻譯出的經典,受到戰亂影響而失傳了。

  從前漢武帝開鑿昆明池底,得黑灰,不知道是何物,問於
大夫東方朔,東方朔回答非其所知,可問西域人。
直到東漢明帝時,竺法蘭尊者來華後,
眾人提前人之問而問尊者,竺法蘭回答,此是劫火燒此世界
時,所產生的黑灰,當時相信的人非常眾多,
由此可見竺法蘭尊者學識淵博一端。

  秦景奉使回還於月氏國,得釋迦牟尼佛佛像,這是為優填
王造栴檀佛像的技師第四分作品。
送回洛陽,明帝即敕請尊者圖寫描繪,置於清涼臺供養,
並流傳後世。竺法蘭尊者後於洛陽圓寂,時年六十餘歲。

  東漢年間繼二尊者之後,來中土的譯經師,尚有
安世高(大師)支婁迦讖(直稱支讖)法師、
竺佛朔(大師) 3支曜法師4  康孟詳法師5
竺大力法師6 等大德,
其中支婁迦讖、安世高致力於大小乘經典翻譯,
東漢時期最重要的譯經家。
安世高法師,原為安息國太子,嗣位後讓王位與叔父,
出家求道,精阿毘曇學,善於禪觀,東漢桓帝建和元年
(西元一四七年)至洛陽,未久即通達漢語,
譯出許多禪經及阿含部類經典,重要的有
《八大人覺經》7、《大安般守意經》8、《陰持入經》9、
《轉法輪經》10、《大比丘三千威儀》11 等,
其中《大安般守意經》已有數息六事(數息、相隨、止、
觀、還、淨)的禪法,助於後人禪觀修習,《開元釋教錄》
(以下簡稱《開元錄》)12稱其所譯文風
「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

  支婁迦讖法師,月氏國人,東漢桓帝末年至洛陽,以秉持
佛法、持戒精勤著名,翻譯以大乘經典為主,重要翻譯經典,
有《道行般若經》十卷,《般舟三昧經》13、《無量清淨平等
覺經》14二卷等,
當中《道行般若經》對般若教法宣揚,有很大影響,
《開元錄》稱其所譯「審得本旨,曾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
弘道之士」。

  漢末三國時期,於曹魏有曇摩迦羅(法時)法師15、
康僧鎧大師等譯經僧來華,孫吳有康僧會法師及
支謙優婆塞等。康僧鎧法師,曹魏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
至洛陽,於白馬寺譯經,其重要翻譯有《無量壽經》,
為淨土宗根本的經典之一。


  康僧會法師,先祖為康居國人,其父原居印度,因經商而
移居交趾國(位於今之越南)。吳赤烏十年(西元二四七
年),法師由海路抵達建業(位於今南京市),吳主孫權初見
沙門,疑為矯異,問其有何靈驗?康僧會回答說:「如來遷跡
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萬四千,夫
塔寺之興所以表遺化也。」孫權以為誇誕,對他說:「若能得
舍利,當為造塔,如其虛妄,國有常刑。」經三七日,果得舍
利,五色光焰照曜瓶上,舉朝集觀,置舍利於鐵砧上,使力士
擊之,砧、鎚俱陷,舍利無損,孫權歎為神異,為之建寺,號
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佛法遂興。
康僧會法師重要的翻譯有《六度集經》16八卷、《舊雜譬喻經》17二卷等。

  優婆塞支謙,大月氏國人,受業於支讖法師弟子支亮法師18,吳主
孫權因問佛經中深隱之義,支謙應機解釋問難,
令其無有疑惑,孫權遂拜其為博士。
支謙重要翻譯有《撰集百緣經》19、
《太子瑞應本起經》20、《維摩詰經》21、《大明度無極經》
22等。
《開元錄》記載支謙所翻譯的經典,共八十八部一百一
十八卷,《開元錄》並稱其譯經「曲得聖義,辭旨文雅」,後
隱居於穹隆山中,持守五戒,不涉俗務,終老山中。
結論

  兩漢三國時期經典翻譯,並沒有組織譯場,所譯大多為小
部少品之經典。然而天竺、西域高僧,不辭艱勞遠來,穿越流
沙峻嶺,開創傳法、譯經先河,對佛教貢獻功不可沒,其中
《四十二章經》為諸經結要、《八大人覺經》言簡意賅、《大
安般守意經》說明數息六門禪修,極為詳細,都值得一讀再
讀,(《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並是本寺出家眾必
須背誦之經典),除這些經典外,
本生部的佛傳《太子瑞應本起經》,
般若部的《道行般若經》,以及淨土宗的《無量壽經》法門亦都具足。
註解 

  1. 隋代費長房所撰,又作《開皇三寶錄》、《長房錄》、《房錄》,收錄於大正藏卷四十九,內容為中土佛教,古德弘化至隋代史傳及經錄。
  2. 漢代宮中的藏書閣,漢高祖時創建。
  3. 竺佛朔,東漢時代譯經師,桓帝時,攜帶《道行經》之梵本到達洛陽譯出。並於洛陽與支婁迦讖合譯《般舟三昧經》二卷。
  4. 支曜,東漢時代譯經師,西域人,漢靈帝中平二年(西元一八五年)抵達洛陽,先後譯出《阿那律八念經》、《成具光明定意經》等大小乘經十部十一卷。
  5. 康孟詳,東漢時代譯經師,先祖為康居國人,漢獻帝時於洛陽譯出《興起行經》二卷、《四諦經》一卷等,與竺大力法師,共同翻譯《修行本起經》二卷,與曇果法師,共同翻譯《中本起經》二卷。
  6. 竺大力,東漢時代譯經師,西域人,漢獻帝時入洛陽,翻譯出《修行本起經》二卷。
  7. 佛遺教三經之一,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內容主要闡明八種佛菩薩大人所覺悟之法。
  8.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安般全稱為安那般那,安那即入息,般那即出息。
  9.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內容闡明五陰、十二入之法相,並解說三十七道品,由此而達涅槃、解脫之法。
  10. 全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冊,記述佛陀成道,於鹿野苑為比丘眾轉四諦法輪、八正道之經典。
  11.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說明比丘日常威儀行持。
  12. 共二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唐代智昇法師編於開元十八年(西元七三○年),又稱作《開元錄》,為中國歷代最完備詳實之經錄,後世取為經錄中範本,總計入藏經典一○七六部,共五○四八卷。
  13. 共三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般舟為「佛立」之意,謂修此三昧行者,三昧淳熟,能見現在諸佛立於現前,經云:「是三昧名『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此經也是中土翻譯中,最早述及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之經典。
  14. 共四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為《無量壽經》最早之譯本,說明阿彌陀佛因地願行及國土依正莊嚴之境。
  15. 曇摩迦羅,中印度人,翻譯出《僧衹戒本》,更請梵僧立羯摩法受戒,中夏行戒法受戒始自於此。
  16. 共八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冊,內容為往昔佛陀因地行六度菩薩道之描述。
  17.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冊,內容為以種種譬喻或過去實例說明佛法因果業報等理論。
  18. 為支婁迦讖弟子,支謙之老師,生平事蹟不詳。
  19. 共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冊,描述佛四眾弟子本生因緣事蹟。
  20.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冊,描述佛陀過去因地行及出生至成道度眾事蹟。
  21.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描述維摩詰居士教化因緣、說法。
  22. 共六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大明」即是「摩訶般若」,「度無極」為「波羅蜜」,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支讖所譯《道行般若經》為其同本異譯。
(網路轉載,版權屬原作者)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那爛陀在印度衰敗的最後

那爛陀終結


網路上看到資料後感: 


有位活佛去到印度那爛陀寺(佛教大學遺址),拿了一些泥土,後來撒在一座寺的辯經院。說起爛陀大學,不僅在興盛時很有代表性,而且,它的滅亡也很有很特殊的過程,以下是這大學在世界上最後幾天的事:

當時,回教入侵,包圍了大學。那爛陀有四方大門,他們就在門口,要求裡面的和尚學僧輪流出來。在門口,如果你喊「我放棄佛教三寶」,就可以自由離開,如果你不說,就馬上砍頭(活佛說佛教歷史內是這樣說的,但我看西方研究,說當時是部分砍頭、部分集中活活燒死),然後輪到下一位……一個出來,不放棄,砍;第二個出來,不放棄,砍……和尚有很多嘛,這樣排隊一個一個處理,也得很久,可是,結果,到最後沒有人了。他們發現,為了求生而放棄三寶的一個都沒有,所以,最後沒有一個學僧存活下來,那爛陀就這樣被滅門了。這是這大學的最後情況。

終究大學被滅門,一個都不剩,固然是佛教的歷史悲劇,同時也看出佛教徒的堅定志願。
 其實在被滅門前,那爛陀寺多年來就受着婆羅門教、穆斯林的打擊,早就不能和其全盛期相比了。
原來印度的佛教傳來中國後,在中國發揚光大,看到大乘經典來後形成大乘八宗,尤其達摩祖師來到中國禪宗興起,也更表示中國的佛法是大乘的緣。
印度的佛教已本土化為中國佛教,雖做了些轉變,義理上沒變,
只在事相上更適合中國人學習與實修實證。


來源:網絡

來果禪師

來果老和尚二三事

一、   革除經懺

內地有經懺的叢林,代信眾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以音聲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陸唱念、拜懺乃至做水陸,九華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

在內地最特殊的道場,專門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叢林有兩處,一是蘇州靈岩山寺,印光祖師住持的道場;二是揚州高旻寺,來果老和尚住持的道場。

在來果老和尚以前,高旻寺雖然參禪,但還有代信徒放焰口,經懺、普佛也是有的,都是做得規規矩矩;到了來果老和尚就把它革除了,要大家一心參禪,一心求明心見性,這是最嚴格的禪宗道場。這位老和尚把高旻寺那些趕經懺的法器、經本統統送掉,他怕後人又把它拿出來做經懺,妨礙大家參禪。

二、      吃三年素再皈依

來果老和尚是位開悟的高僧,有人向他老人家求授皈依,他首先就問:「你有沒有吃素呢?」「老和尚,我還沒有吃素。」「哦!沒有吃素,你回去吧!回去吃個三年素再來皈依。你沒有吃素,我就不代你皈依;要皈依,那到別的地方去!」來果老和尚就是這樣嚴格,說這樣就是這樣,不拿佛法做人情。

現在不但皈依的人沒有吃素,受五戒沒有吃素的人也多得是,甚至受了菩薩戒,叫他吃素還要討價還價。這樣想得到佛法的感應,哪裡能夠得到?沒有依方法做到嘛!那樣若有感應,那也是前生的善根,並不是今生的功德。

三、香板下要出祖師

還有一件事,在西元一九三四年時,上海有位女弟子供養來果老和尚七條上好的黃金,她要求老和尚打她三個香板。老和尚打不打她呢?不打!為什麼不打?老和尚對她喝道:「香板之下出祖師,我香板是要打夠祖師根性的人。你這業障凡夫要我打香板,你還不夠資格!你拿多少黃金來,我都不會打你的。」真正善知識不會因財因勢而賣人情,來果禪師就是這樣一位特別的出家人。

資料來源:南普陀寺


東瓜和尚

東瓜和尚

清朝時代,杭州有一位奇異僧人,因遺其名字,故號為「東瓜和尚」。因其嗜食東瓜,人即以此綽號名之。住華嚴庵,為人緘默,平素既不見其參禪與看經,更不見其念佛及禮拜。衣衫襤褸,半文不蓄,神情奕奕,行動瀟洒。唯獨終日遊行街市,寒暑無間,經十餘年,緇素皆莫測其所以。

師一生別無知交,唯與鄰庵慧照友好。一日,走訪照師,而告之曰:「明年新正初六日,吾欲行矣,屆時請駕臨送我。」照師屈指一算,距行期尚有月余,遂允為送行,決不誤期。時光荏苒,瞬間已是新正六日。

是日,師一本慣習,仍然遊行街市,若無其事,中午猶至法慧庵應齋。齋返,見照師已在其住處候行,師問之曰:「今日我兄光臨,有何見教?」照師笑而答言:「師早已與我有約,今日特地前來相送。」師曰:「我真糊塗,若非兄言,幾已忘卻。」

於是,沐浴更衣,焚香禮佛。事畢,跏趺蒲團,而謂照師曰:「我今既行,不可不留一偈,即請兄代為書之。」偈云:「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識,別有一天堂。」說偈已,即便怡然而終。

按:古德有言:「念佛不在嘴,參禪不在腿。」這意思是說,真正攝心用功的人,不一定要死板板地拘於形式。

所謂:「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然忙似箭,不忘阿彌陀。」禪師有云:「處處真,處處真,塵塵儘是本來人。要活潑,要洒脫,時時都是攝心時,處處都是用功處。」
若過分地拘泥,反引起人的詬病。同時,身心也不能調攝,功夫反而不易前進。但是,話得說回頭,切忌不拘形式而放蕩形骸,懈怠成性,無所用心,則上當非淺。最好,如我人環境許可,四事具足的話,還是多做些形式的工夫,藉此攝收身心。如學不拘形式,恐我人的根性還不夠。

來源:守成法師著《法音集—佛教典故》


慧達和尚

慧達和尚
在傳世佛典、海內外現存的大量敦煌壁畫和遺書文獻中,有關東晉高僧慧達大師的記載非常豐富。2003年,考古學家從印度國際文化研究院帶回了原敦煌藏經洞佚失的有關慧達大師的大量資料(複印件)。這些珍貴的史料向世人展現了一位高僧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

慧達大師是大規模策劃、興建莫高窟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到敦煌後曾預言:此處將出現千座佛。其中光他預言開鑿的就有299窟之多。他備受家鄉及河西走廊一帶民眾的崇拜,尊稱他為劉薩訶和尚。稽胡人認為他是觀音菩薩專為教化稽胡人而來的。 

劉薩訶,西北匈奴稽胡族人。他早年並不信佛,目不識丁,為人凶頑,勇健力大,喜射獵,殺過很多鹿。曾做過梁城突擊騎將,守於襄陽,平日居家豪侈,橫行鄉里。

三十一歲那年,劉薩訶酗酒過度,昏死一整天后醒來,自言遍歷了諸地獄的種種苦刑。他被領到閻羅王面前,閻王問他是否殺過鹿,劉薩訶抵賴,眾怨家紛紛現前作證,甚至連他射鹿時騎坐的黑馬也來作證。劉薩訶當即變成一隻鹿,被箭射中肚子,一陣迷悶,頓時失去了知覺。在冥游中,他還見到了前世的師父,為他說法訓誨,並要他出家,前往江南尋覓阿育王的塔像,禮拜佛像,懺悔自己及先人的罪業。

劉薩訶醒來後,深信因果真實不虛,毅然於五台山捨俗出家,法號慧達。


敦煌絹畫中的「劉薩訶和尚」


慧達大師出家後,精勤修福,以拜佛懺罪為先。
公元390年,他前往江南各地朝拜佛寺。在建康(今南京)長干寺,慧達法師早晚虔誠禮拜佛塔。在夜裡,他看到佛塔基座發出異光,便與人一起,在基座下挖出了三個佛舍利、指甲和頭髮。頭髮長達數尺,捲起來則成一個螺的形狀,光色炫耀。慧達法師認定該塔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建造的八萬四千佛塔之一,一時轟動了江南大地,長干寺從此被佛教界廣泛認可為中土19份真身舍利的瘞藏聖地之一。

慧達大師聽說吳郡(今蘇州)通玄寺里的「惟衛佛、迦葉佛」二尊石像非常靈異,便在通玄寺住了三年。這三年里,他早晚虔誠拜佛,沒有片刻停歇。

不久,他來到鄮(音mào)縣禮拜阿育王建造的佛塔。由於年久失修,佛塔已經荒蕪破敗,僅存塔基。慧達法師入定了一會,便看見一道道神光像火焰一樣噴發出來,於是在此處建立了一個神龕。從此以後,群鳥都不敢在神龕上棲集,凡是在塔附近打獵捕魚的必定一無所獲。一時間,大家對此感動不已,太守便對佛塔進行了修繕和擴建。



2010年在南京重光的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內的感應舍利

江南巡禮佛塔後,慧達法師回到家鄉傳播佛法。時值戰亂,他為羌胡所虜,幾乎斃命。逃出後,便孤身前往天竺巡禮佛陀聖跡。途中幾度巧遇法顯法師,曾一度結伴同行。慧達法師、法顯法師及其同道者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代赴天竺求法取經的僧人。

慧達法師等一路上渡流沙、翻雪山、過草地,數日水米未進,露宿嚴寒酷暑,虎狼兇猛防不勝防,為法捐軀的有數人。歷盡千辛萬苦,途經十餘國後,終於到達印度。

  慧達法師在天竺禮拜佛陀聖跡時,曾感應佛缽出現。在取得多部梵文佛經後,他於公元409年與寶雲、僧景二法師,先於法顯法師三年回國,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西行取經最早的歸國弘法者。

回國後的六年間,慧達法師廣弘佛法於家鄉石、丹、延等八州。他雖然目不識丁,但感化無數,一時官民雲集,對他十分信仰,建立很多寺廟供養他的畫像和雕像。



(五代)莫高窟第72窟南壁:《劉薩訶和尚因緣變相全圖》
莫高窟大量壁畫完整描繪了慧達弘法利生的一生。


公元415年起,慧達大師西行至敦煌等地弘化,直至圓寂,歷時22年。

公元435年,他途經番禾御望山谷(今甘肅永昌縣城外)時,突然遙向山崖禮拜,並預言:此處將出現瑞相,若佛像完整,則天下太平,如有缺損,則預示天下大亂。

八十六年後的一天,風雨大作,雷震山裂,山崖上果真現出了一尊莊嚴的無頭天然大佛像。人們立即為無頭大佛安裝佛頭,可是每次一安上就掉下來,總是無法成功。隨後元魏衰亡,慧達大師的預言得到應驗。

又過了三十多年,在慧達大師的涅槃地——涼州七里澗突然出現了一尊發光的石佛頭,被輾轉送到二百里外的御容山時,佛頭突然自動飛向佛身,竟然身首璧合,儼然一體,即時靈光遍照。當時正是北周初年,國泰民安。百姓歡慶,在此修建了寺院,從此,這裡燈光流照,鐘聲飛向,相續不斷,莫測其由



此佛頭經專家鑒定,一致認為是北周時期的原作,與文獻記載相合。現收藏於甘肅金昌市永昌縣文化館。

建德初年,佛頭頻落,數次安放,仍是落地。果然,公元574年北周武帝滅佛,下令禁止佛教,關閉佛寺,強迫僧尼還俗,直至隋文帝初年復興佛教,佛像又能身首合一。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番禾預言。玄奘大師取經歸國途中,仰慕先賢,專程赴聖容寺謁拜並講經三日。



1600年後,御容山石壁上的無首佛身。
此圖係為電腦合成後的有首佛像。

  慧達大師一生,神異故事極多。1979年,武威出土了一塊唐天寶元年的石碑,對番禾瑞相的記載十分詳細。
碑文里有這麼一句話:
對那些頑劣的愚人,不示現這些神通,
又如何去感化他們,使他們去惡向善?



編譯自:《高僧傳》、《續高僧傳》、
敦煌本《劉薩訶和尚因緣記》、《法顯傳》等。

~(本文為網路分享)


釋迦牟尼佛舍利 中國19處

釋迦牟尼佛舍利據說中國19處,分別在哪裡?
作者:南柯一夢  




  其中19顆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並在
漢桓帝的資助下,在全國修建了19座寶塔供奉舍利,比如
洛州的齊雲塔會稽鄞縣塔金陵長乾寺塔歧州扶風塔益州福感寺塔鄭州超化寺塔懷州妙樂寺塔;
並因了寶塔而建了寺廟,陝西的法門寺為其中之一。
  2008-07-27 | 在阿育王寺有幸見到佛祖的舍利子(引子)

  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晉會稽鄮縣塔,即今浙江鄞縣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寶塔。
  據說,目前全世界僅存18座舍利(佛骨)塔,我國擁有兩座,
一座在北京的西山(佛骨塔,佛牙);
另一座就在阿育王寺塔中(舍利塔,舍利)

  核心提示:
  很有趣的是,排名前2位的塔中佛舍利,都是「劉薩訶和尚」發現的,也就是最早在南京「動」了長乾寺佛舍利的慧達法師。
  
  山西應縣佛牙舍利
  「山西佛祖真身六塔」:
  一、應縣木塔
  二、代縣阿育王塔
  三、洪洞廣勝寺塔
  四、永濟鶯鶯塔
  五、榆社縣塔
  六、古晉陽阿育王塔

  二。遼寧朝陽二個真身舍利塔中發現佛祖真身舍利。 遼寧朝陽北塔遼寧朝陽南塔
  
七、法門寺塔。
  中國有多少已知的佛舍利?
  在這以後,從現有資料來看,就沒有人再去記錄或考察佛祖舍利的歷史分布,這只是當時狀態的一個「片段式」記錄。
但進入20世紀後,相關的信息,隨著發現或者考古工作的進行,接二連三傳來。
那麼,現在根據多年來的書籍記載和考古發現,可考證有佛骨的塔,又在哪些地方呢?
  記者整理了一下,
第一,是陝西扶風法門寺的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1987年發現);
第二,是北京靈光寺招仙塔的釋迦牟尼佛牙舍利(1900年發現);
第三,是北京房山雲居寺雷音洞的釋迦牟尼佛舍利(1981年發現);
第四,是鎮江甘露寺鐵塔的釋迦牟尼佛舍利(1960年發現);
第五,是杭州雷峰塔的釋迦牟尼佛髻發舍利(2001年發現);
第六,是遼寧朝陽北塔的釋迦牟尼佛血舍利(1988年發現);
第七,是山東汶上寶相寺釋迦牟尼佛牙舍利(1994年發現)
第八,是遼寧朝陽南塔的錠光佛舍利。

這裡面,以陝西扶風法門寺的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最為珍貴,
其次,就是北京房山雲居寺雷音洞的釋迦牟尼佛舍利,它是肉身形成的舍利。
  在專家的指導和講解下收集資料時,記者真是吃驚不小,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佛舍利?據說,是因為當時傳媒力量的薄弱,還有考古行動的不公開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基本上,沒有非常關注,所以,不少只有當你身為遊客去參觀的時候,才會「豁然」得知。
  .............
  一個比較全面的版本:
  
  
  歷代所建的19所塔名和立塔地點:
  1.西晉會稽鄮縣塔。 2.東晉金陵長乾塔。
  3.石趙青州東城塔。 4.姚秦河東蒲扳塔。
  5、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門寺塔)
  6.周瓜州城東古塔。 7.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
  8.周洛州故都西塔。 9.周涼州姑臧故塔。
  10.周甘州刪丹縣故塔。 11.周晉州霍山南塔。
  12.齊代州城東古塔。 13.隋益州福感寺塔。
  14. 隋益州晉源縣塔  15. 隋鄭州超化寺塔。
  16.隋懷州妙樂寺塔。 l7.隋並州淨明寺塔。
  18.隋並州榆杜縣塔。 19.隋魏州臨黃縣塔。
  
目前中國可考已知的釋迦牟尼佛生身舍利至少有十二處:
  一. 陝西扶風法門寺 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
  二. 遼寧朝陽北塔 釋迦牟尼佛血舍利
  三、應縣有兩枚佛牙舍利
  四. 北京靈光寺招仙塔 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五. 北京房山雲居寺雷音洞 釋迦牟尼佛舍利
  六、阿育王寺佛頭骨舍利
  七.鎮江甘露思鐵塔 釋迦牟尼佛舍利
  八.杭州雷峰塔 釋迦牟尼佛髻發舍利
  九. 山東汶上寶相寺 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十、 天門山寺觀音廟從尼泊爾應情的佛舍利子
  十一、遼寧朝陽南塔的錠光佛舍利
  十二。蘇州虎丘塔內發現迦葉佛舍利
  佛舍利子(Shrine)


  舍利是佛教高僧大德圓寂火化後留下 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結晶生成物;印度語叫馱都,也有音譯成設利羅的,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指靈骨、身骨或遺身。舍利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的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顏色有白、黑、綠、紅等各種顏色;舍利
  子的外觀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呈現透明狀,有的光明照人,猶如鑽石一般。
  
舍利主要有三種:
  1、全身舍利:就是高僧涅磐後不經火化而保存下來的不腐爛的肉身,俗稱「肉身菩薩」例如:廣東韶關慧能六祖大師、安徽九華山肉身殿所奉之金地藏和尚、四川成都石經寺之石經祖師等等。
  2、碎身舍利:也就是舍利子;是高僧圓寂火化後之遺骨;據上人開示:舍利子白色的是骨骼的、黑色是屬於頭髮的、紅色的是肌肉的,也有綠色或五色班斕的舍利子;這些舍利與肉身舍利被佛家稱合之為「生身舍利」;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體焚化而得的,佛經記載有拜佛見舍利,於眉間取舍利,雕佛鏽像得舍利,花端、剃發得舍利等等典故;

這些舍利是由於長期修煉戒定慧,持誠心感得,故稱為感生舍利。
  3、法身舍利:一切上座部、大眾部、藏傳、漢傳佛教的所有經典,佛教皆視之為法身舍利。(註:全源自大乘)
  
  (陝西寶雞扶風法門寺供奉 佛指真身舍利)
  佛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拋除煩惱、加上自己的大願力,而所得來的。相傳2500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涅磐,弟子們以檀香火化他的遺體後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這些生身舍利
  後被古印度摩揭陀國、釋迦族等八國分成八份,建塔供養。
  到公元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皈依佛教,後阿育王將這些佛舍利分送全印度各地,據說建塔八萬四千,從此佛教開始興盛。
  ...........如《涅槃經》云:"以勝金剛定,自碎金剛身,不捨於大悲,舍利猶分布"

  舍 
  唐*釋道世
  金軀遺散骨,寶塔遍天龍。
  創開於十塔,終成八萬興。
  珠蓋靈光變,剎柱吐芙蓉。
  屢開朝霧露,數示曉靈徵。
  紅霓相映發,風搖響和鐘。
  仙鸞往往見,神僧數數從。
  獨超群聖上,含識普生恭。
  鑽椎擊不碎,方知聖叵窮。

(本文純引述作者資料,非發文者之意)




泾川传奇:49年三现舍利子(網路分享)

【甘肅 歷史文化】涇川傳奇:49年三現舍利子
     作者: 尚德琪 稿源: 每日甘肅-
甘肅日報  2013-08-27 01:42

(1)
泾川传奇:49年三现舍利子
  本报记者尚德琪
  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农历五月十二日。泾州(今泾川县)龙兴寺曼殊院两位僧人云江、智明从全国各地收集的2000余粒诸佛舍利以及佛牙、佛骨,在这一天,被埋在了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
   2013年6月11日,泾川县博物馆。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修复专家,从一个严重破损的灰陶棺内,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粒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这粒颗粒物,正是当年被埋在文殊菩萨殿内2000多粒诸佛舍利中的一粒。
  一个地方,一次出土2000多粒舍利,泾川县博物馆馆长史义民说:“这一定是一个中国之最!”
  但是,这已经不是泾川第一次出土舍利了。
   1964年:14粒佛祖舍利随“五重套函”盛装出世
  1964年泾川出土唐代大云寺“五重套函”,石函盖上“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阳文隶体字,字体端庄,气象不凡。
  1964年12月下旬,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社员乔碎成等人,在城北水泉寺东南约一里处平整土地时,挖出一处用砖石砌成的“古墓”。随后,他们又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个“石斗”,旁边放有“开元通宝”铜钱53枚。
  经文物专家考证,他们所谓的“古墓”,其实是一处地宫;他们所谓的“石斗”,其实是一个石函。
  石函由坚硬而细腻的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呈长方体,高42.5厘米、长50.5厘米、宽49.5厘米,函盖呈覆斗式,四周刻缠枝莲纹饰,正中有16个阳线方格,内刻“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阳文隶体字,一字一格,工整规范,庄重大方。石函正面自右起,刻铭文并序及施主姓名,楷书,凡一千字,点划清晰,错落有致。
  虽然叫“舍利之函”,但是,要真正见到舍利,打开函盖还远远不够。
  石函里面是一具鎏金铜匣,挂鎏金铜锁,下面压着鎏金铜钥匙,旁边有金银钗12只;
  铜匣里面是一具银椁,置于长方体底座上,并用小栏杆围定,盖为瓦形,椁两侧各有一对小环;
  银椁里面是一具金棺,棺壁镶白珍珠,围以金箔贴莲花。花四周贴有金箔蒂、叶,蒂内镶有白石英石,叶内嵌有绿松石,精美异常。
  金棺里面是一个蒜头形琉璃瓶,放置于锦缎衬垫之上,上盖一古铜色丝织小帕。
  这只琉璃瓶里面,才是充满神秘色彩的14粒佛祖舍利。“见舍利如见佛陀。”这说明,一方面,舍利是至尊至贵的圣物;另一方面,佛祖舍利难得一见。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大云寺出土的“五重套函”,震惊了当时的佛教考古界,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出土不久,“五重套函”除石函留在泾川县文化馆外,即调至甘肃省博物馆。1971年9月,79岁的郭沫若先生陪同外宾来兰州访问,亲自鉴定了大云寺出土的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并指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1972年后季,“石函”遂调至省博物馆。五重套函,因此被确定为国宝级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称,它最早将中国传统的棺椁葬制引入佛教,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在佛教考古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7月中旬,记者到大云寺采访,解说员在介绍此次考古发现时说:这与中国历史上两位皇帝分不开,一位是隋文帝杨坚,一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据史书记载,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下诏,给包括泾州在内的全国30个州分佛祖舍利并建塔供养,泾州因得14粒佛祖舍利,泾州大兴国寺遂建舍利塔,以石函供养14粒佛祖舍利于地宫之中。公元690年,大周皇帝武则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遂改建大兴国寺为大云寺,并制铜匣、银椁、金棺,成五重套函,于大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七月十五日,以最隆重的方式将这14粒佛祖舍利供养于大云寺地宫之中。
  这是泾川县第一次出土佛祖舍利,比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宝塔地宫内发现佛祖舍利早了23年。
  但是,对泾川来说,幸运或许才刚刚开始。

(2)
  1969年:“慧明造舍利石函”出土延伸古泾州舍利供养史
  1969年泾川出土北周宝宁寺“慧明造舍利石函”,背面浮雕供养人像及双狮图案,造型饱满,气韵生动。
  1969年初,在为刚刚通车的泾河大桥北端铺设引桥土坡时,施工人员在当时的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五队耕地内,又发现一“舍利石函”。
  石函为青砂岩质,长方体,长67.5厘米,盝顶式盖,子母扣扣合。函体正面阴刻楷书铭文96字,背面浅浮雕两供养人像及双狮图案。
  这同样是一个套函:石函内有大铜函,大铜函内有小铜函,小铜函内有琉璃瓶,琉璃瓶内,才是数十粒舍利子。
  文物界将这次出土的舍利石函称作“北周天和二年慧明造舍利石函”。慧明是北周时期泾州宝宁寺的和尚,石函铭文说的是慧明为释迦牟尼造像的过程,纪年为北周天和二年,即公元567年。从铭文看,在慧明造佛像之前,宝宁寺已供养着佛舍利。造像完成后,才把造像过程刻记在了供养佛舍利的石函上,示意要将佛像与佛舍利一起供养,以期实现“合国黎庶俱登正觉”的宏愿。
  但是,这次出土的文物中,只有舍利套函而未见佛像。
  2005年3月19日,泾川县修建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喷灌设施时,在出土宝宁寺舍利套函文物原址,出土了石雕佛像一尊。“北周天和二年慧明造舍利石函”铭文中对于佛像的描写有两个词,一个是“莹芳殊丽”,一个是“与真踪无异”。这次出土的佛像为立式,高1.8米。当地著名文化学者张怀群先生的描述可谓“栩栩如生”:肉髻,螺发,宽额,大耳垂肩,下颌略瘦,鼻宽,目细,面部慈祥,褒衣博带,长裙下垂,右手上举,作施无畏印,左臂微曲,手握群带,腿部衣纹作弧形三道,显露腿部轮廓,有曹衣出水之感,赤足立于圆形莲台之上……专家称,从佛像特征看,面部没有北魏时期长方脸形特征,也没有唐代丰满圆润的感觉,可以判断为北魏以后、唐代以前的造像,其时约在北周早期。这尊佛像的出土,圆满地印证了“北周天和二年慧明造舍利石函”铭文上的记载,证明此次出土的舍利为佛祖舍利,也将古泾川的舍利供养史提前到了北周早期之前。
  这是泾川县第二次出土舍利,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泾川历史上最早供养的舍利。遗憾的是,这次出土的文物虽然后来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平凉市博物馆珍藏,但外人多有不知,当地人亦少与外人道也。
(3)2013年:2000多粒诸佛舍利“千年一现”
  2013年泾川出土宋代“舍利陶棺”,经修复后安放于大云寺舍利塔地宫中。
  2012年底,泾川县城关镇村民要在新建的大云寺东墙外拓建道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县文体广电局局长李晓京给当地著名文化学者张怀群打电话,问他修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当时,张怀群正在北京出差,他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小心,小心。”
  后来所发生的一切证明,在泾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动土”,确实要十分“小心”。
  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2004年、2005年的时候,大云寺遗址已经保护起来了。当时,张怀群就发现,这里的“文化层”特别厚。所谓文化层,是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张怀群说,一方面,这里的瓦砾层很厚,有的地方中间几乎没有土;另一方面,这里是黄土高原,挖出来的土却是黑色的。“这就是迹象,下面肯定有东西。”张怀群当时还拍了照片,记下了这个地方。
  果然,村民们在朝东取土的时候,就发现了“文化层”。然后,他们开始向西取土,结果,张怀群说:“只是取了一铲土,就发现了佛像,这么多的佛像。”这个时候,已经是2012年12月31日的上午了。这一处发现,被称为1号佛像窖藏坑,共出土文物240多件(组)。
  “发现佛像以后,要把上面的浮土去掉,去土的过程就向东移,因为西边已经是大云寺的东墙了。东移的过程当中,又发现了一尊单体佛像,唐代的,我们马上就把佛像抢救回来,然后把这个地点保护了起来。”
  2013年3月17日,在对单体佛像遗址进行清理的时候,又发现了2号佛教窖藏坑,共出土文物33件。
  至此,共出土佛教造像270多件,造像年代上至北魏早期,下至西魏、北周、北齐、隋、唐、宋等时代;质地有石质砂岩、青石质、陶质、泥质,大部分佛像有彩绘,其中贴镀金的佛像约8件左右;造像内容包括弥勒、交脚弥勒、释迦多宝、维摩诘、思维菩萨、净瓶观音、菩萨,以及千佛碑、造像碑、造像塔、经幢等。
  面对这么多精致的佛像,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考古专家就认定,这是古丝绸之路上又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真正见到舍利子。
  一块方砖上的惊喜
  惊喜总是突然来临。
  2013年1月9日,在对1号佛像窖藏坑进行清理的时候,张怀群一直在现场。五六个月之后,他在接受人民网采访的时候,依然沉浸在这种惊喜当中:
  我正在(1号佛像窖藏坑)照相,突然有人喊:“哎,有发现,有发现!”我过来就照了第一张相,照下来以后,大家一看,不是佛像,是砖,方方正正那么一个砖的建筑。我最后去看的时候,里面有一个陶棺,陶棺的后面有一块碑,它就是一块砖,一块铭文砖,露出了一角。
  (上面的字)就是“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就看不清了;然后是“龙兴寺曼殊院”,又看不见了;然后呢,“余粒”,余就是多余的余,粒就是一粒两粒的粒。
  我一看到,就马上给李晓京说:“这里面有舍利子。粒呀,余粒呀……”他推断,“余粒”一定是接着前面一行在说舍利子的数量。“我们当时想,就是10余粒,或者20余粒,或者是30余粒,就是这么个意思。”
  砖铭上的非常信息
  那个方方正正的砖的建筑,按照惯例应该叫“地宫”,处于1号佛像窖藏坑东侧5米处,四面砖封,东西长约1.95米,南北宽约0.85米。因为实在太小了,太简陋了,所以在整个发掘过程中,都被称为“疑似地宫遗存”。地宫内置一具陶棺,头西尾东,那块铭文砖就立在陶棺的尾部。
  铭文砖边长33厘米、厚5厘米,方方正正。砖铭共425字,阴文,字迹清晰可辨。其中正面19行,416字,最多的一行27字,最少的一行13字;砖脊铭1行,9字。
  铭文一开头就说:“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岁次癸丑五月辛卯朔十二日壬寅,泾州龙兴寺曼殊院念法华经僧云江、智明,同收诸佛舍利约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
  张怀群没有想到,“余粒”前面,既不是“十”或者“二十”,也不是“三十”,而是“二千”!
  这一段铭文,提供了关于这2000多粒舍利的许多信息:
  瘗埋时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五月十二日,即公元1013年农历五月十二日,距今整整1000年。
  收集人员:泾州龙兴寺曼殊院僧人云江、智明。这说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泾川有一个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的“龙兴寺”。专家因此判断,宋代的“龙兴寺”,与唐代的“大云寺”、隋代的“大兴国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也说明,收葬这些舍利子是云江、智明两位和尚的个人行为。这似乎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个地宫如此逼仄和简陋。
  瘗埋地点:龙兴寺曼殊院菩萨殿内。值得注意的是,舍利不是埋在佛塔下,而是埋在大殿内。
  但是,这么多的舍利,经过多少时间、通过什么方式收集来的呢?
  从铭文可以看出,龙兴寺的两位和尚云江和智明,不仅修行很好,而且关系很铁,为报答佛恩,普济众生,两人发宏愿要不遗余力,供养舍利。为收集这些舍利,他们先后用了20多年时间。
  关于收集舍利的方式,铭文中说:“或逢人惠施,或良会所获,或恳鬻殊乡,或输诚多士。”甘肃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邵正春先生翻译为:“有的是施主所赐,有的是游方偶得,有的从远方购来,有的则是诚心从众位贤者那里求来的。”张怀群先生则说得更通俗:“一种就是发愿,把心愿说一下,好,有舍利的地方,就把舍利交给你;还不给,第二种办法,就是买下来;第三种,交换,用法器等交换下来;第四种,已经有20多年了,感动了寺院的住持,好,送给你。”不幸的是,在选好了瘗埋地点之后,云江和尚就去世了。所以,瘗埋的时候,并没有云江参与,而且,从铭文看,参与的僧人也不多。不过,有“赐紫义英稽首”,即皇帝赐给紫色袈裟的大和尚义英参与,规格也不低。
  2013年与宋代“舍利陶棺”同时出土铭文砖一方,铭文清晰可辨,通俗流畅。砖铭全文如下:
  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岁次癸丑,五月辛卯朔十二日壬寅,泾州龙兴寺曼殊院念法花经僧云江、智明,同收诸佛舍利约二千馀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
  智明爰与同院法眷云江,道味有契,水乳无疎,孤洁依投而亲行愿,故相遘遇也。皆承师训,俱受佛恩,将何报于覆焘,复何普于济瞮?
  岁月随缘,因果远趣,曰:佛灭度后,八斛四斗分布舍利,遗迹具瞻,戒定惠证,感通应现,明圣兴隆,而身心志向,且愿力岂捐,固铭性炼心,行住坐卧,励至二纪余,或逢人惠施,或良会所获,或恳鬻殊乡,或输诚多士。初终不罄,数满二千余粒。奇哉,宝瓶珠转,牙骨星流。
  一日稽颡曰:幸卜丰坚于自院中,历劫无坏,长世载遇。天上人间,愿力非舍矣。不幸云江迁化,瘗事复失。今日智明奉葬酬愿。法教昭彰,上善得获于定果,同因祈会于龙华。远仗圣贤,加备绍嗣矣。
  铭云:于缘有果兮明世出家,瞻佛奉法兮善不可嘉。莫为释子兮积功累德,同志操修兮茂实去花。设舍罗兮无为利用,灭波吒兮辩正除邪。求一粒兮轻水透,水礼神异兮净意开花。报四恩兮傍及九有,同佛会兮利乐河沙。
  当州本寺管内惠照大师、赐紫义英稽首,助缘比丘义演、表白大德义捷、小师惠远。梁吉书刻。
  助缘埋葬弟子陶知福。
  (铭文部分文字及标点经甘肃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邵正春先生较订,最后一行为砖脊铭)
(4)
2013年泾川出土的宋代“舍利陶棺”在未开启前,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了CT扫描,图像清晰显示出陶棺中6个舍利瓶的具体位置及其姿态。
  从疑似地宫中出土的陶棺,深灰色,长约0.45米,因为严重破损,所以能看到里面的两个木匣子。
  如果如砖铭所言,那么,“诸佛舍利约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就一定放在这个陶棺里。至于木匣子里还有什么,人们不得而知。
  无疑,这具陶棺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为了慎重起见,2013年1月17日,省市文物部门决定将陶棺整体搬迁到泾川县博物馆重点保护。
  6月7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专家张勇剑教授和她的团队进驻泾川县博物馆,对陶棺进行清理。
  她介绍说,陶棺严重破损,大量泥土灌入其中,陶棺中的漆盒也非常脆弱,为了进一步掌握陶棺内文物的摆放情况,不给文物造成二次伤害,6月8日,她们对陶棺进行了CT扫描。张勇剑所说的漆盒即陶棺里的木匣子,因为外面有一层厚厚的油漆,张勇剑更喜欢把它叫做漆盒。
  CT扫描显示,陶棺中共有4个透明的球形瓶样容器:右边一个较大,左边三个较小。同时发现,中间部位有两个很小的方形透明物。四个球形的瓶子,与历次发现的舍利瓶非常相似。这个时候,张勇剑才说:“看到了很惊人的东西。”
  对陶棺“发掘”工作正式展开,也更加谨慎。她们用小刷子、小铲子一点一点地清理灌入陶棺中的泥土,不敢有任何一点马虎。
  6月11日,她们从泥土中发现了一粒晶莹剔透的颗粒物。大如米粒,质若美玉。张勇剑小心翼翼地用小镊子夹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小盒子里。
  从砖铭上关于舍利的记载,到CT影像中舍利瓶样的容器,再到这一颗晶莹剔透的颗粒物,有过舍利出土经历的张勇剑判断,这就是舍利子!
  一个小小的陶棺,光清理泥土就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共清理出多枚佛骨,20多颗七彩石(古人称之为“七彩舍利”),6个舍利瓶,散落在陶棺里的舍利子1000多粒,以及国内罕见的金丝线标本和丝织物遗存……
  张勇剑介绍,陶棺左边3个较小的舍利瓶装在一个漆盒里,右边较大的一个舍利瓶装在一个漆盒里。中间部位那两个很小的方形透明物,原来以为是佛牙,结果也是两个舍利瓶。左边三个舍利瓶中,一个从漆盒中掉落,瓶底开裂,其中的舍利全部散落了出来。此次清理出的1000多粒舍利,就是从这个舍利瓶中散落出来的。也因此,央视记者在报道这次考古发现时说:“我们才有幸近距离看到了舍利的真容。”
  漆盒是木胎,木胎已完全腐朽,漆皮也因为年代久远,极易断裂。为了不损坏漆盒,专家们采用打包平移的办法,将两个漆盒一点一点挪出陶棺。因为技术原因,两个漆盒目前都未打开,其他舍利瓶中到底有多少舍利仍不得而知。但张勇剑判断,全部舍利的数量,可能和砖铭中记载的“二千余粒”高度吻合。中国佛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汪海波先生在谈起这次发掘时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非常重要。”

(5)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
  从1013年葬于泾州龙兴寺菩萨殿内,到2013年于泾川大云寺遗址重见天日,期间相距整整1000年。
  对于舍利,民间一直有“千年一现”的传说。一千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等不住的,但对于向善守正的佛教文化来说需要的仅仅只是耐心。
  有一首歌叫做《千年等一回》,歌词中有两句歌词被多次重复:“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千年等一回,我无悔啊。”
  1000年前,云江、智明和尚收集、瘗埋舍利时,他们的心声一定是这样的。1000年后,2013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十二日,新落成的泾川大云寺举行了隆重的佛舍利安奉法会,此次出土的1000多粒舍利安放在了大云寺舍利塔地宫之中。对于云江、智明两位和尚而言,这一定是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
  从1964年,到1969年,再到2013年的“千年一现”,49年间,三次出土舍利,对于泾川而言,这一定是一个世界传奇!
  这个传奇背后,一定珍藏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历史密码、社会背景和佛教文化故事。 (本版图片由张森林先生特别提供)
  关于舍利
  舍利,也称舍利子,梵语,译成中文为灵骨,原指佛祖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结晶体,包括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称为佛祖舍利。1964年、1969年泾川出土的舍利均为佛祖舍利。
  后世把诸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圆寂后火化凝结成的结晶体也称为舍利。诸佛,包括佛祖在内的佛。2013年泾川出土的2000多粒舍利,就是诸佛舍利。
  舍利多为颗粒状,大如米粒,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一般认为,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杂色者则系综合所成。
  舍利是佛门珍宝,供养舍利被视为弘扬和传承佛教文化的重要标志,也被视为一个地方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

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3/08/27/014639401_04.shtml

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