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佛法問答)~悟顯法師 開示

問: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平時如何以此四句做功夫?此無生應如何認取?又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




開示:
就告訴你無生。想要作功夫就「有生」,就有「造作」。所以「無生」是要悟得的。必須心領神會。想要用這四句作功夫,可以,卻是次第觀。
觀諸法不自生,若是「自生」就自己會生。法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也不從因緣;因為無「生法之因」,此「緣」是從結果而推論回來的。沒有生法的因素。所以不從自生,也不從他生。
自己怎麼生?不能生。看放大鏡的實驗就知道了,如果沒有太陽,沒有透過鏡子,火沒有辦法生起來點燃地上的艾草。可是你說真的從因緣生嗎?太陽跟鏡子有和合嗎?沒有。那太陽照過來的地方有火嗎?也沒有。這三樣東西都不會產生火,「不共不無因」,「共」是共生,共生就是因緣和合而生,
所以告訴你無生。

「他生」就是其他的物質而生,就是非因。舉個比喻你們就懂了。
譬如說種子,只有種子,它不會發芽,你把它放在地上,它不會生。蘋果樹不是別種物種的種子來生出的,也不是其他因素,就像沙子不會生蘋果樹的種子。只有水,也不會生出蘋果樹的種子。所以說亦不從他生。
一般人認為它必須要有太陽、要有水、要有光合作用,它才會發芽。合在哪裡合?真和合又變成另外一個相了。原來的種子相就滅了,所以不是和合生。
就像土跟水,一和合就叫泥巴,水也不是水,土也不是土。所以不是因緣和合生。
但是跟你說不是因緣和合,一般人又落於斷滅,撥無因果,這是邪見。所以龍樹菩薩再告訴我們「也不是無因生」經文不無因,無因生就是沒有因素地亂生亂長。
如果蘋果樹的種子無因而生,那種其他樹也可能長出蘋果樹。或是你透過正確的種植方式它也不會長。那因果就壞了,世界就亂了。所以「是故知無生」總上四個我們就知道一切法無生。
這在《中觀》裡面有解釋,要詳細了解,可以去看《中觀》。

「不共不無因」意思是:也不能說是無因而生,所以「是故知無生」。
所以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法當體無生。
他立「劫初穀不生」,「劫初」,既然說是「最初的」,那就沒有生它之物,因為你說它是最初的。不管現在科學家怎麼說,說什麼東西是最早出生的。龍樹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就叫「無生」。既然你說是最初的,你就不應該再把自己立的論給破掉了,這是你的認定的。
所以龍樹菩薩立「一切法無生」。那這「無生」,它不是自生,不從他生,也不是和合生,也不能說無因生。
若無因生,那就會亂生,種瓜會得豆,種豆會得瓜;你要生火會出水,你要起火、要點火,會點成水;要引水會變成引來火災。要是無因生的話,你洗澡洗一洗,那蓮蓬頭會噴火出來,因為「無因生」嘛。
所以你不能認定法是無因生的。所以,認「因緣法」不對,認「自然法」也不對。這就破除了「因緣」、「自然」這些外道見。
所以,如果你是外道,認為一切法「自然生」,佛就告訴你「因緣生」。這些都只是方便之詞而已,「遣情」之語而已,遣除你情見的話。不是要你去探究這法到底怎麼來,這怎麼來不重要,「是故知無生」。所以是要你知道無生。
那些科學家去研究,他們要搞科技的、要搞物理化學的,他們去研究。物質是怎麼樣的一個定律,力學又是如何,這讓他們去研究;我們只要知道「一切法當體無生」。

所以佛就告訴我們:你不能定執是因緣生,也不能定執是無因生;這「無因生」就是自然而生。你要是認為這一切法自然生的,是上帝造的,那就沒有因果了。那他們不相信因果,是不是真的沒有因果了?
就拿我剛才講的,你拿這浴室的蓮蓬頭,你引水進來,要真是無因生,那就會出火。可是今天出的是水,這就是因果。吃飯,吃正常的食物,吃下去你就是能夠滋養身體。吃壞東西,你就會拉肚子,這就是因果。這不是上帝造的,不是無因,不是自然,認為是自然,則是外道。所以這其中的道理就要清楚。

那你說:「平常如何以此四句做功夫」?
實際上只有最後一句而已,因為前面幾句是遣情的。
當你著於諸法上,你就要知道:著於因緣,你就知道不是因緣生;著於自然呢,你就要提起這個觀照,不是自然生。
詳細的分析,你要去看《中觀論》。這裡我就不再做解釋,這講起來就是一部《中觀》。

那「無生」要怎麼認取啊?
認取便是啦,就像你回家,看到你爸爸,你說「我要怎麼認爹」?這個問題是很奇怪的。你要怎麼認爸爸、怎麼認媽媽?看到、見到了就識得,這就叫「認取」。
實際上「無生」也不可取,一取就有生。

那怎麼「破一切妄想」呢?
他說: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這「前境界」是一個代詞,就是所謂的「動念之時」。
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當然是了不可得,因為無生嘛。

那我們不是學三論宗的,我們學淨土宗的,你要怎麼知道無生?很簡單、很容易,「念佛」就是無生。為什麼呢?煩惱不生了,就是無生。念佛的時候,煩惱不生、妄想不生,真性顯現,這就叫「無生」。

為什麼修淨土的很容易?念佛就無生。「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就是無生。你「煩惱不生」就是真正無生,自然就離前境界,這一句佛號自然了不可得,為什麼?
心、佛打成一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泯,「泯」就是打成一片了。不是都沒有了,「都沒有」那就墮空了。
常說:「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泯,既然雙泯了,那就表示「打成一片」,就叫「一心不亂」。
不是都沒有,都沒有了,那也沒有佛、也沒有心,你要是又不見性的話,那就幡然「墮空」,就掉到「惡趣空」裡面,掉到「外道空」裡面了,這一定要知道。

但是呢,禪宗裡面有講,它就是「也無佛、也無心;非心非佛,它也是一個方式,可是它有教你直下認取本心。
念佛念到後來,告訴你「即心是佛」。所以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差在這一句話的提,「提獎」就是提醒你。這一語道破,讓你看清楚這是真心、這是本性。

你不是學三論宗的,我想你不用從這裡下手。
那你是念佛的,我告訴你:念佛這一句佛號提起來,煩惱不生就是無生。自然遠離前面的境界,就是以「後念」治「前念」,但也不是落在後念之上。因為,念佛這佛就是你真心本性,你本來是佛,所以不落。
如果佛從外來,那就有落。如果說「佛在心中」,那是取心內佛,也是一樣的意思。
所以要知道,當體即是,自自然然的。






感 應~憨山大師



佛說:「一切世間人們為善作惡所得的因果報應,就像影隨著形一樣,絲毫不會有差錯的。」可是世人不信,說是虛妄的說教。孔子也有「安命」的說法。相信他的,往往加以推算,但只求福利,聽到好的心生歡喜,聽到災患就心生厭惡,還以為這命是天所安排的,這是最愚癡的。要知道死和生就像晝和夜;三世輪迴就像昨天和今天所發生的事情一樣;昨日所作的事情,必然會在今天發生影響。若是所做事是完美的,就能在今天產生美好的成果,反之,也是一樣。舉個事例來說,比如請客,所有席間食具菜肴,無論精粗豐儉,必須色色預備齊全,屆時擺設出來,就一一完備了;若是稍有欠缺,就不能說是全美的了。人生也是這樣,前生修善積德,今生就福壽康寧;不然的話,今生就會有種種缺陷,這是一定的道理。   
人生一世,「正報」壽命的長短,「依報」家產資財、功名、貧富貴賤的差別,一絲一毫都是前世所修定。今生所受用的不是從外而來,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世人以若是所做事是完美的依靠自己的智慧技術,可以獲得功名富貴,不知功名富貴並不是才智可以獲得的,這是他前世修了善因,今世與才智結合才產生的。因此,得到了就歡喜,那是愚迷的。   
有時,我們應有的富貴功名被人所破壞,或佔有了,於是深切怨恨這個人和這件事。其實,這是我們的福量本來不應有這些功名富貴的,被破壞的是我們份內所不應有的,被占有的是我們所欠他的。所以為失去而憂怨的,或者怨天尤人以致結冤不解的,這是自己愚昧無知。我們如果能聽信佛所教導我們的因果真理,那麼,貧富得失,一切是可以付之前定,都是我自己所造作;窮達壽夭都是我業命所固定。今生所受用的一切都是我前世所修得,原本不是任何人所可賜予的,也不是智力所能爭取到的,即使是從才智所取得,那也是我份內所固有的。這樣,又何必計較得失而勞心苦慮,甚至對人妄積恩怨呢?假使是一位明智的人能相信因果報應,就不必計較眼前的得失,只要趁今生現前所有,盡自己的力量來種未來的福田,就像世間農民選擇良田來深耕細作,及時播種。這樣,到了秋天成熟,肯定能得十、百倍的收穫,這是很明顯的道理。但所種的田有肥瘠的不同,佛說供養佛法僧三寶為勝田,孝事父母為敬田,濟貧拔苦為悲田。   
我竭誠希望有智慧的人們不必計較以往的得失,但種未來的福田;如果能夠節省無益過度的費用,節約身口奢靡的花費,移種於三田之中,這不但能增長未來的福德莊嚴,就是在現世也能得身心安樂,成為第一福人了。假使能種福於三田,再能留心於佛法,以念佛消妄想,以慈悲轉貪嗔,以柔和化強暴,以謙讓折我慢;這樣,才是大心菩薩的行徑呢。果然能對此深信不疑,可以稱為最勝勇猛丈夫了!
(註:世是時間,「前世」包括前一天、前年、前百年……)



沒膽護正法 ,不是有修養!

學佛,就是要學習釋迦牟尼佛,修證菩提、弘傳實相、護持正法。

有些雖已經學佛很久的人,卻因為膽子小,或因為口業,
也不敢講,無法說出正確的佛法。
聽到邪說,也無法破斥、解釋、辯白。

即使遇到:對佛教誤解、外道毀謗,也沒膽說真話、說正確的佛法,任由世間人、外道破壞佛教。

卻又愛面子,就用佛法中的「修自己」、「不見他人過」......,來掩飾自己的無知與怯弱,
一般人不懂,被這種偽善給騙了,還隨著那些不護佛法、
不護教的人齊聲指責  真正護持佛法的佛子們。

如果 不出聲、不指責是正確的,那釋迦牟尼佛就不會 
罵弟子、破外道。

破斥,要依四依法而破斥。不是肆意謾罵。



廬山文殊菩薩像


東晉時廬山的一尊文殊菩薩像,是晉朝名臣陶侃建旟(督師軍旅)南海時,有漁人每見海邊放光,因而告知陶侃,陶侃派人尋之,見一金像隨波而至船側,撈請上來後,檢視其銘,知是阿育王所造之文殊菩薩像。
在阿育王的傳記上說:「育王既統此州,命鬼王制獄,怨酷尤甚,文殊現處鑊中,火滅水清,生清蓮花,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千塔,建立形像,其數亦爾。 
起初陶侃並未深信因果,及見此文殊菩薩像,起歡喜誠敬心,把像送到武昌寒溪寺。後來陶侃調官荊州,派人來迎此像。可是,本來輕而易舉的金像,數十壯漢也抬不動,又加派人許多人力,牽輓上輿;僅得上船,船幾乎沈沒。使者回報,陶侃只有命他們仍然送回本寺。回程中,金像非常的輕,不用多大的力量就送回寺里了。
慧遠法師聞聽,具威儀來迎入廬山,一點也不費因難。當時有兩句諺語說:
陶為劍雄 像以神標
雲翔泥宿 邈何遙遇
佛法感應,是以誠而致,不是以人力可強求的。
隋朝末年,資賊四起,天下大亂,僧徒亦各散去。有一老僧,也來辭像欲離去。忽然金像對他說:
「你年老,可待在寺里,不要緊的。」老僧依言住下。
不久董道衝賊寇擾江州(九江),賊徒入寺覓財物,強迫老僧要錢,老僧說沒有。賊要用火燒他,老僧說:「死到寺里,污穢伽藍,到寺外如何?」
賊徒就拉他到寺外,將欲殺之。老僧自語著說:「我行年七十,不負佛教,而今死亦瞑目!」伸出頭來,等待賊寇下刀。賊刀舉起,卻自刺心窩,穿背而死。群賊害怕,東奔走到慧遠法師的墓邊,忽然天昏地暗,雷電殛死賊眾九人。江州的子女衣物,多依山藏匿,從此賊徒不敢入山。
文殊菩薩像在東林寺的重閣上。唐初武德年間,石門谷風,吹閣北傾,欲將閣扶正,又無法施工。寺僧禱求伽藍,不久大風從北面吹來,閣還舊如故。




地下湧出育王像



東晉義熙元年,司徒王謐一日上朝入宮,從東門經過時,
隨從見東門外有五色異光自地湧出。
報告司徒,王謐叫從人掘之,得古形銅盤一個,盤下有金像一尊,約四尺高,光趺具全。
這義是一尊阿育王像,同孫皓於園中所掘得的一樣。
因此奉進宮去。宋祖素來不大相信佛教,及見此像後,
倍加禮敬。敕命把像供於瓦官寺,後又移到龍光寺供養。


慧護法師鑄像瑞應


東晉元興二年,沙門慧護,在吳都紹靈寺鑄建丈六釋伽佛像,於寺南高阜處鑿穴熔鑄之。 
金像鑄成將要移去,夜間,穴中忽有6朵白花飄出,鮮潔異常,游逸空中。到了天明,自穴中又出煙如白雲,雲中隱約見有白龍長十數丈,光彩煥然,徐徐繞穴,每至佛像前,便贍仰徘徊。時正清風細雨,香氣四溢。佛像人座後,天龍也升空而去。

長孫哲毀佛遭報


北周武帝,原名字文邕,稱魯公。由太祖宇文護弒明帝宇文毓後立他為帝——武帝。
周武帝登位改國號保定,六年後改為天和,天和七年改元建德,建德三年普令天下廢佛教道教。
那時有太原公王康者,為荊州刺史,奉帝詔毀寺逐僧。刺史叫副將長孫哲督工實施。
當時在荊州最大的一尊佛像,就是道安法師所造的一尊無量壽大佛,自東晉至北周已經有百八十年的歷史了。
長孫哲糾工100多人,用繩子系住佛像的脖子,一齊用力拖拉,絲毫不為所動。副將斥工人不出力,以杖打人,然而再牽仍是不動。又加了300多人,還是拉不動。再加到500人,才把佛像拉倒,聲震地動。副將見了非常高興,好像打了一個大勝仗似的,趕快馳馬跑去報告刺史,但是才跑了100多步,便從馬上栽下,眼瞪得大大的,痛苦地掙扎了一會便斷氣而死。
當時圍觀的民眾莫不鼓掌稱快!

佛像被毀,在佛像的腋下衣內有字記云:「晉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比丘道安於襄陽西部造丈六金像一尊,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後當滅。」以年月計算符合。道安法師有印手菩薩之稱,聖言預知信然不虛。


佛像會跑

東晉孝武帝寧康三年二月八日,道安法師在夾陽城西鑄造一尊丈六無量佛像,到第二年的冬季才大功告成。
像成後奇跡出現了,佛像卻自己向西行至萬山去了。
當時襄陽境內的人都驚訝不已,把他迎回寺內,可是到了晚上又跑出了寺門。

刺史郄恢異其事,因改其寺名為金像寺。


海上飄來二佛像


西晉愍帝建興元年的時候,在吳淞江上飄浮著二尊佛像。漁人疑是海神,延請巫覡往迎,可是愈近而風濤愈大,竟迎取不到。
事奉黃老的人,以為是天師神像,結伴往迎,風濤依舊,仍是不能迎到。
在吳縣有位信佛的朱膺居士,他聞訊邀請了東雲寺的僧尼多人,焚香禮迎,結果風平浪靜,很順利的迎接了回來。
當他們去迎接時,遙見海中有二人似的,航近看看,卻是兩尊佛像。像高七尺,背上有字:一名惟衛佛,一名迦葉佛。朱居士等將其奉置於通玄寺中供禮。

孫浩穢像遭現報


吳主孫皓不信佛教,一日,從人於後園內掘出金像一尊,呈給吳主,孫皓就把像放置於他的廁所旁邊。
到了四月八日,孫皓上廁所對金像戲說:「聞聽今天是浴佛節,我也給你浴一浴吧!」
說著就從金像的頭上尿下淋浴。回去便下身紅腫,陰處腫痛,躺在床上號叫不已。
太史給他佔了一卦,說是冒犯大神所致,因而到處燒香祭祀,然而卻毫無效果。
府有侍女信佛,因進言道:「佛為大神,威靈四方,陛下前日穢之,應速將金像潔淨並懇切懺悔!」
孫皓由於下體腫痛難忍,只好伏首聽信,趕快叫人把金像從廁中請出,跪於床上以香湯親自沐像,並伏枕哀哀懺罪皈命,腫痛因之便慢慢痊癒了。
孫皓又下令用車馬把沙門僧會等請入宮中供養,說法及受戒,廣修功德後,把金像送到建初寺供奉。



東漢明帝夢金人 暨 中國有佛像之始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有一天,明帝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至殿庭。第二天召集群臣問之。通人傅毅出班奏道:「臣聞周書異記上說: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平旦時分,狂風忽起於宮殿,人捨悉皆震動,夜間又有五色光氣貫入太微,遍於四方,作青紅色。當時昭王問太史蘇由是何祥瑞?蘇由答曰西方有大聖人生也。王問於天下的影響如何?蘇由答曰此時無他,在一千年後,其聲教將廣及此土。昭王聆聞,使人鐫石以記其事,埋於南郊天祠前,以年代計算,今正是時,陛下所夢,想必是佛無疑。」
明帝派遣中郎將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人一十八人西訪其道,抵月氏國(今新疆等地),遇見迦葉、摩騰等所帶來優填工造的佛像。蔡愔等攜歸呈上明帝,明帝看後,正如夢中所見的一般,令畫工繪其圖,於南官清涼台及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這是中國有佛像之始。





佛像化度勝音城


勝音城的仙道大王是一個強國。一天,他問群臣:「世界上還有與我們同樣豐富的國家否?」
當時有一個曾在摩竭陀國住過的人說:「東方有王捨城,其國富與我們國家相等。」
仙道大王聞聽,想與王捨城建立外交,查詢王捨城所沒有的東西,出以示威。因在自己的國內選出上好的疊布,於布上繪了勝音城仙道王的像,另造了一副上好的鐵甲,名曰五德上甲。所謂五德即是一、盛熱天穿上此甲涼爽;二、刀斫不人;三、箭射不穿;四、避諸毒害;五、能發光明。
仙道大王派使者將此二物送到摩竭陀國王捨城去見影勝大王。影勝大王見了憂念道:「我們以什麼東西去酬答他們呢?」
有位大臣奏道:「彼國贈了一領寶甲,我國雖無此二物,但我國有佛寶是彼國所無,佛是人中的妙寶,十方世界亦無與之相等的,大王可令巧匠將世尊像畫於疊席上,派使臣送去勝音城。」
影勝大王與大臣同去見佛,向佛頂禮後說明來意。
佛陀聞後贊許他說:「善哉妙意,可以畫一佛像送去勝音城。」佛像畫好後就在下面寫頌語道:
波當求出離於佛教精勤 能降生死中 如眾推草捨
於此法律中常修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影勝王把佛像繪制妤後,派了一個送像的使臣對他說:「此像拿去,要在眾廣人多處懸起皤蓋來,香花布列,盛設莊嚴,然後才可以開像,如有人問是什麼像,就說是世尊的像,是捨去王位修成正覺的佛陀。」
影勝王作書命使者去報知仙道王。仙道王讀了來書勃然大怒,他大聲對大臣說:「摩竭陀國影勝王要我們平治道路,嚴飾城隍,花蓋幢幡,集諸人等,還要我率領四兵遠出迎接,這是什麼話?簡直是輕視我,我要率兵去討伐摩竭陀國!」
當時有一個大臣出班奏道:「曾聞彼王度量寬宏,禮賢下士,決不會輕視大王的。以臣之見,不如順照其言做了以後再說。」
仙道王准奏,如法禮迎,開像瞻視,見是佛世尊的畫像。當時有王捨城的商人也在旁觀禮,大家都異口同聲的合掌稱念南無佛陀世尊!仙道王聆聞遍體毛竪,次第的詢問其義,商人們一一回答。
仙道王誦其頌文,依文思惟,回去直到天明不起於座,證得初果。他歡悅的說偈道:
敬禮大醫王 善療於心病
世尊雖在遠 能令慧眼明
又致書給影勝王道:「我賴仁恩見真諦,我欲見比丘,請來我國接受供養。」
佛知此事,派迦多演那率五百比丘到勝音城去,其國眾生皆受教而起信仰。仙道王后來也出了家。這是佛在世時,以其畫像而化眾生的一件事。



佛像為正法以後之恃怙

與優填王同時思念佛陀音容的,是波斯匿王。

他想塑造如來的形體莫如真金,因而便用純紫金塑造了一尊5尺高的如來金身像。

世尊在忉利天宮說法90天圓滿,告訴天帝及四眾道:「我再過7天就要回返下界僧伽屍國的大池水側。」天帝聞聽,命自在天從須彌山頂至池水作三條路徑:金、銀、水晶,讓如來足踏其上而下。
印度的五王得悉,都趕來迎接佛陀。五王乃是伽屍國波斯匿王,拔嗟國優填王,摩伽陀國頻沙王,五都人民之主惡生王,南海主優陀延王。五王都來頂禮佛足,並獻上供養及珍貴之品。優填王更頂戴佛像向佛陀頂禮,說也奇怪:這尊旃植木像竟從座而起,如生佛足,升履虛空中,足下雨落寶花,身放光明,來到世尊前,合掌向佛作禮並說偈道:
佛在忉利天 為母說法時 天匠造我像 遠聞善法堂
三十三天眾 同音皆隨喜 未來世造像 獲無量勝福
世尊也長跪合掌對著其像,其像近前躬身低頭,世尊為之摩頂授記道:
「吾滅後一千年外,當於此土為人天作大鐃益,我諸弟子,俱付屬汝,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像幡華,眾香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見佛,出生死苦。」
時優填王啓請世尊道:「以前的三世諸佛滅度後,造像者還在否?」
佛陀說:「我以佛眼普見十方三世諸佛滅度之後,造像之人皆生十方佛前,無有一人還在生死者:唯造菩薩像的人還有留在世上的,如頻沙王就是的。」
時旃檀佛像對世尊說:「世尊前進,可入精捨。」
世尊也對像說:「不是如此,我緣將盡,入滅不久;汝在世間當久利眾生,若汝在後,人生輕慢。」 
經過再三往復(遜讓),還是其像在前先進,歸於本位。
佛陀則隨後移住寺旁的小精捨內,與檀木像分處,相距約二十步。優填王睹此倩景,更是喜不自勝,得未曾有。
當時五王又請示佛陀,如何造立佛寺。世尊伸手從地中出迦業佛寺,五王看了,就以之為法,建大佛寺,安置佛像畢,禮拜而甚,是為立像建寺之始。
當時五王又請示佛陀,如何造立佛寺。世尊伸手從地中出迦業佛寺,五王看了,就以之為法,建大佛寺,安置佛像畢,禮拜而甚,是為立像建寺之始。





◎ 養生之道~王驤陸居士


凡使身體失去健康的總原因,在終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凡人精力有限,應適當支配,實行三八制,八小時睡眠,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能如是正常,斷無多病之理。今因身體或經濟關係,於八小時工作時,不感興趣,或工作緊張,這八小時吃力,過於十二小時,所以心難維持,日多思慮,夜夢多驚,失眠開始,胃納不良,便秘肝旺,肺氣不宣,於是諸病引起,正氣日耗。所以要恢復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這是氣功療養法的本意。
血氣本來可以自然流通,卻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當排除其阻礙物,使得天然發展。而那阻礙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顛倒作祟,所以要靜坐法,先放下了身,暫停動作一小時。坐的姿勢另條說明。坐穩了,再調氣,使呼吸平勻,再次調心,這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要調心,先須要識心,認識心是什麼。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則妄念自息。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對於色,耳對於聲等等,遂啟發下一個影子,把那影子轉輾分別,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識心,即是妄心。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間一切人事進化,靠它建立;壞的方面,一切煩惱顛倒,損人不利己的種種惡事,也由它造作。所以人在世上,總以自覺為第一。真覺悟的人,決不貪瞋顛倒,妄作妄為,也不消極斷滅,做個冷血動物,視社會事業與我無關,歸根害了自己。
又那妄心對於身體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調和血氣,益壽延年;壞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風,火克金,肺即受傷。所以心過勞的人,心虛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於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部相互關聯,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
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充補,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關於心的道理,各有其說,儒家說正心,道家說清心,宋儒要把心放在腔子裡。管子內守於靜,外守於敬。孟子所謂「收其放心」,且問如何收法?若云以心收心,心既放去矣,又叫誰去收回?若未放去,就在眼前,又何必多此一舉?又心既收回了,試問又放在何處為妥?又心不似物,可以來去,只是個隱顯問題,究其實,不過是個幻化的影子。但放心、收心、制心、攝心等法,都是幻心,幻上加幻,越幻越多,不是究竟。
要識心的真相,須明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譬如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不必定分水波為二,亦不可執之為一。但愚人定分為二,智者知之為一,而究竟非一非二。又言非一非二者,仍是幻心作用,非真心也。
茲假定心未動時為真心,要了了分明,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已動了,六識分別紛擾,立許多知見,是為識心,是妄心也。
因此,一、集起者為心,言眼與色相集而幻影起也。
二、攀緣為心,言色本不來誘我,是我自己去攀緣而成識心也。朱子云:「不為外物所誘。」似歸咎於外物來誘,非通論也。
三、懸想為心,以過去習氣,轉輾幻想,入於非非,而多巧見也。
四、取捨為心,由個別而立,法見情見,正見邪見,乃至善見惡見,彼執取有個道理在,便是妄心,即欲捨去那妄心之心,也是妄心。總之有所求,即是妄,而無所求,也還是妄,以皆波也。然則如何而可?
以上所說,還是個理,不得不明。若要實做到息心功夫,只要在空檔處參究。以人既有心,不能無念,念只可止,不能滅,前念過去了,後念未來時,有個了了分明。寂然無念的,便是那空檔處,正那個時侯,非但息妄,並亦無妄可息,無心可心,亦無空檔可取。不要管他時間長短,只要綿綿密密地,常常凜覺到這樣,不是無知如木石,也不是紛亂若猿猴。於靜坐時,雜念忽起忽落,我只不理它,一不理,即同時止息,又到那空檔時,任他一萬次起滅,我只如是。亦莫作何種道理,去計較是非。 每日坐一小時勿間斷,坐得安定,不要歡喜,坐得心亂,也莫煩惱,久之空力自強,功效自見。
壹、起居
(一) 睡眠宜早,勿過十時,凡交十一時,為陽生時,屬腎,此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二) 睡時宜一切不思,鼻息調勻,自己靜聽其氣,由粗而細,由細而微細而息。視此身如無物,或如糖入於水,化為烏有,自然睡著。
(三) 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時再睡。
(四) 如在午時,即上午十一點至一點,為陰生之時,屬心,此時如不能睡,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凡有心臟病者切宜注意,每日於此二時注意,則元氣日強,無心跳腹泄或小便頻速之病。
(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遲。居北方宜防寒氣,如在粵桂等省,早起防山嵐瘴氣中病。食後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鬱怒,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貳、靜坐
靜坐的方法甚多,有儒家、道家、佛家諸門,又有密宗、禪宗之分,今取簡易穩妥靜坐法,打一根基。
(一) 兼可治病,但不必因病而坐,即不病亦應靜坐,用以防病、治病、養病,三法兼全,一生受用不盡也。靜坐法於有工作人較難,因無時間也,然每日四十分鐘當可抽出。在表面似乎不急,而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二) 健康、壽命、德性,並關係後代子嗣的品德健康,也事關改良種族,社會福利,豈不偉大。現在大家忙於生產,看重物質,不知這個肉體,正是物,首先要維持它。人生以健康為第一,應當特別注意。
現在流行氣功療養法,我於此道,素無經驗,蓋各有長處,並非全無效果,只是運氣作功夫,有些人貪求速效者,未免走錯路。雖不可歸咎於法,要非可以普傳而慎始之難也。應先說病,病有兩種醫法:一是外力,如醫藥、針炙、按摩等是;二是自力。即靜坐法是。外力宜於急症,自力宜於長病。凡藥石所不治者,惟有靜坐法,功穩而妥。若兩法兼施,則更妙矣。


◎ 養生要訣~王驤陸居士



◎ 養身要訣
人壽至百歲並非難事,惟保持此身之為難,能保持則少病,自然長壽。而保持之法,實在平時,如保持室內清潔,必日日勤於打掃,器具亦必日日洗滌,而物自經久。此身亦物也。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斷水,或可以一日斷水,不可一刻斷空氣。所以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百病無不先由氣滯,氣鬱於內,肝先受傷。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訣。而化除要訣有二:第一尋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則一切自化。心何以難化,則因看事太真,我見太重,器量太小,疑忌太固,所以養身須有學問道德,對一般人難以求全責備,只勉其退讓克己,少惱自少病,此根本法也;第二助其化除,幫助血氣之流通,藥石之外,施以小術,即今所言推拿之法,一無費用,二省時間,三無流弊,四有實效,五勿他求,六為預防。但行之非難,須有先決條件如下:
第一恆心,不可一日間斷,行過百日,停止反覺不適,當如每日吃飯一樣。
第二求功不可速,性急即可助火,火以助氣,反而不美。
第三不可貪多,貪則無恆而性急,勞而無功。以此法乃經常性,況百病由貪而起,不可再貪以重增病苦也。
養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其餘起居、服裝等皆是輔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納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為第二。而飲食無節,飢飽過度者,腸胃必受傷,而營養日減。睡以安神為主,神以心安為主,應配合年齡,壯年至多七小時至八小時,多睡則智昏頭暈眼紅脹,四肢疲軟,童年必睡足八小時,或過九小時勿礙,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時已足。應注意者﹕
(一)夜勿過十點半,老年人以八點為正,勿過九點。
(二)枕上切忌思索計算未來事。
(三)勿以安眠藥片助睡。


金剛壽~王驤陸 居士


人生壽命,約有兩種,一為身壽,屬於肉體報身。上古長壽之人固多,即近世一二百歲之人,亦可常見。惟身壽終屬生滅,比較長短,遂別夭壽。然壽無定義,九十歲死,世稱為壽。但一百二十老人視之,又嘆為夭矣。二為心壽,乃靈台心性,不生不滅之法身,永遠存在,堅如金剛,故曰金剛壽,此實為主。以肉體報身夭壽生殺之權,操之於心。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瞋,貪瞋可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藥石僅救於一時,若不從根本治療,則一時雖癒,病根潛伏在內,再發則抵抗無力而殆矣。凡人欲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調心之法,雖可傳授,必經面示。故從略。然根本總以少氣惱為主,余之伯母潘太夫人,今年壽一百歲,身尚康健,平生不知有氣惱事,此即調心之功也。近世病人太多,短命自殺之風,日見增多。僅靠醫藥,得救者不過百分之一二耳。
世界一切進化,猶壽命與康健,無不退化,且怪病百出。求因求果,兩皆不顧。人徒知衣食住之貪得滿足,欲念增高為因,壽命短促為果,得不償失,已屬可笑。再加不明死後不滅之理,造諸惡業,人殺自殺,相習成風,顛倒狂魔,日見其多,良堪哀憫。故說金剛壽,使無病者可以延年,有病者可以去病。家居者可以少惱,旅行者可以無佈。再進而引入參究佛乘,開大智慧。明不生不滅之理,證得金剛長壽,寧非快事。故欲救種救國救世,先由救己救病救心做起,亦本會同仁宏法利生之本愿也。
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草木藥石,有寒涼溫熱平之五氣,乃五行氣之偏者也,尚能卻病,何況人身本有之真氣,得五行氣之全者乎。又草木藥石,性有寒熱不同,用之不當,立可殺人,故不如自用其氣耳。用氣之法,又在乎心。心又為氣之帥也。人身藏氣之處,在心下腎上,屬於臍,臍心屬脾土,為五臟八脈之祖。內有八竅,能通諸絡,凡保守此處,固中宮之氣,必去其病,必得其壽。百病之始,起於風邪乘入,如體氣虛弱,營衛失調,或猶思驚怒,酒色勞力,真氣耗而外邪入矣。故起有麻木疼痛者,風濕也。口眼歪邪者,風中經絡也。左身不遂,手足癱瘓者,血虛血死也。右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氣虛與痰濕也。兩旁皆如是者,氣血大虧也。手癱瘓口渴語澀者,血虛火旺也。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欲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為嗽為痰,為喘為熱,為吐血,為衄血,為盜汗遺精。上盛下虛,手腳心熱皮焦,午後怕寒,夜間發熱,或日間不退,或憎難證忡,嘔噦煩燥,胸腹作痛,飽悶作瀉,痞塊虛驚,面白唇紅,頭目暈眩,腰背酸痛,四肢困倦無力,小水赤澀,皆屬陰虛火動,水不上行,火不下濟,故有種種疾患,此皆氣不流通之故。
治病有二,一攻其客邪,二補其不足。攻邪先定正氣,是以心定為主,運氣以敵之。補不足則先養心,亦運氣以補之。
治五臟之病,首先於補氣。腎猶亟焉,氣能運血生液,液如財源,各經賴之以濟。第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余嘗以心喻扇,扇動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乾,水乾則地損。當以諸法調心,使心勿動,則貪瞋痴無由起發,雖發亦易制。內而肝風,外而八風,皆不動搖,四大自調,延年益壽之法,無過於此。
治病切不可全賴醫生,醫生只能替病人去病,不能替病人養病,只能替病人去風邪,實不能替病人養元氣。病萬無死理,不養氣者,無有不死。縱不死,亦不能除根,不久必發,再發必死。養病補氣,所以保持心臟,此為治病根本條件。德國某名醫,謂凡人病死,不是死於本病,實死於心臟突然虛脫,旨哉此言。
醫之方法無量,主要者不外藥石針灸按摩割治密咒六種。派別有中西,治法有今古,其中以密咒為最靈驗。惜失傳已久,所得不全,密咒似近乎神秘,而實非迷信,用之每得奇效,於病體有益無礙,且可與藥石並行者也。惟病人不信,則功效為少,否則神速不可思議。其次為灸,再次為針,為按摩,同一效用,以藥石之偏與流弊,而有開穴通竅之功。更其次為割治為藥石,近世最為流通,剖割之法,中國失傳久矣。枓學進步,大稱便利,如救急注射剖割解毒,及審查有形狀病等等,當以西醫為第一。如調治濕溫,營養元氣,以及病後調理等,當以中醫為最宜。如治除病根,氣機運化,開通八脈,當以針灸為上。如平肝理氣,肅清腸胃,速得汗吐瀉之效,以及小兒不能說病,不肯吃藥等法,則以按摩為最便。至密咒則在施法者,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其實無論針灸按摩等法,百病皆可治療,以所學未精,用未得全,遂偏執而生誤。
自中西醫並行而後,互相冰炭,各樹門庭,偏執新舊,大非病人之福。然主見不定,中西雜投,亦非病人之福。是在病家先定主張,如病之屬於有形,而病人元氣尚充足者,自以西醫為宜。而病關氣化溫濕,屬於無形者,以保元氣為主,自以中醫為妥。若中西醫力所不及者,則急病宜針灸,長病宜按摩。若針灸按摩力所不及者,則以密咒治之,必可救之於萬一。倘能善用之,則先西後中,或先針灸而後按摩。是在醫家打破習氣,慈悲為心,勿執我是,此即病人之福也。
處於現在環境之下,人有安得而不病,病又安得而不死。但人一面怕死,一面卻加工造病,更可憐到死還不曾明白我究竟何因而病,何病而死。
身病有多種,一遺傳病,二已成病,此屬於果地。非可逃免者也。三未來病,又分甲傳染,乙因病轉病,丙新造病,此屬於因地,可免而不肯免者也,佛所謂四大不調之病是也。四夙世業報病,五魔鬼乘便病,此二種可以解除之,但世人執為迷信而不信也。又心病如憤怒憂怖瘋狂,以及自殺等等,均稱為病,此最重要,極易喪失,世人反忽之何也。世人諸病,不論男女,在中年人中,每百人內,幾乎有八九十人得肝胃病。四五十人得心臟病或血壓太高病,八九人得怔忡顛狂病。在老年人中,過五十者,多半心臟或半身不遂病。在青年人中,每百人中,有六七人得肝腎病虛弱病。在幼童中,則每百人中,有七八十人得胃病,富厚之家,尤難逃免。中年已弱,未老先衰,若單靠醫生或一個運動法門,謂可強身保種,思想又末免太簡單耳。
幼童之胃病,係不明事理之父母與保姆所養成,父母終日出門遊戲,一切不管。保姆又無知識,饑飽寒暖,絕不關心。有錢之家,小吃零食,冷熱生熟,已傷其脾,任性驕慣,又害其肝,故無有不蟲不病以致於死,即不死而蟲病胃病已成,潛伏根內。倘遇痧痘等症時,必中虛不可抵抗。富厚之家,子女尤為危險,青年子弟,或受父母先天之不足,身體已極薄弱,種種環境,又復不良。如同學中貧富不均,引其惱怨,男女少艾思慕,引其顛倒。社會不良,國衰民弱,引其憤恨。惡友之利誘威迫,引其貪得與恐怖。畢業後無生計可謀,引其憂思。若在學校,則功課煩雜,精力已感不足,神思顛倒,更逼其運動尚武,是引其癆傷。故用功者每易致病,我家青年子,已有多人病死矣。十年前著有自性長壽法一論,正為此也。
中年人生活艱難,憂思傷脾,憤怒傷肝,鬱悶傷胄,驚恐傷膽,勞累傷筋腎。諸病匯集,遂病心臟。肝屬木,木剋土則胃不和,運化不靈,是以夜不安。腎屬水,水涸則火旺,心屬火,所以心臟過度衰弱,凡人生一切營養精液,統歸於心臟,由心臟分派各部。脾胃若病,則收入頓少,心臟不足,各部同此衰弱。火愈旺,血液消耗益多,心臟衰弱至極,則突然虛脫。中風腦沖血,皆由心臟衰弱,血氣停頓所致,勢若土崩,不可挽救。故人身,只有晴天可以修理,萬無大雨滲漏時再修之理。人何不略分一二分之勞,移作養身修性之用,以延此一命哉。汝莫謂現在精神好,年少年盛,有恃無恐,一經大風浪,即不夠用。人命若有常者,死期當可核定,世間應無少年夭折矣。況近代青年,十有九病,根本即靠不住,至可慮耳。致病原因,約有多種,茲別之如下﹕
  1. 心神不安,為第一線因。(如自殺或惱怒卒中氣閉者屬之。)
  2. 起居不常。(奔馳露宿等屬之。)
  3. 飲食不節。(鴉片白麵或誤食不潔等亦屬之。)
  4. 勞動過度。(學生在運動後,更犯手淫,必病必死,又長途奔馳勞者屬之。)
  5. 風邪所感。
  6. 小心太過。(驕奢習染不慣等病屬之。)
  7. 忽受驚恐刺激。(先世冤報等屬之。)
  8. 鬼神乘便。(顛狂等屬之。)
  9. 坐禪失調。(又道家死守竅門,或絕不起念之打坐法屬之,久久皆可致病而顛狂也。)
  10. 車馬飛機流彈等意外傷害。
致死之原因,亦有多種,茲別之如下﹕
  1. 信醫太過。誤於醫藥。(麻醉過度而死者屬之。)
  2. 病後失調而復病。(有食復勞氣復房復及風邪復等,手淫及房復者必死。)  
  3. 防病太過。(凡本來不病,預先割治,體弱不任而死者屬之。)  
  4. 夙世冤業。(不可逃免。)  
  5. 醫藥亂投。(有錢與性急之誤。)  
  6. 不識病症,延誤時日,不及救治。  
  7. 無力醫治,或無此藥。  
  8. 病人任性燥急,不能制伏忍耐。  
  9. 不懂自治法門,並不信醫外治法而自誤。  
  10. 因罪而死,或自殺,及被殺害。
總之病無致死之理,凡輕病轉重,重病致死者,又有原因多種,茲別之如下﹕   
  1. 心神不安而病人燥急。
  2. 有錢人醫藥亂投。
  3. 病後失調復病。
  4. 藥不見效,不知更改治法。
  5. 無力醫治,或無此藥。
  6. 有夙冤而不知解釋。
  7. 不懂醫外治法。
居今之世,富人犯一二條者居多,窮人犯四五條者居多,青年則犯一三六諸條者居多。有一於此,已屬不救,況多乎哉。至第七條則知者甚少,無怪其然也。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現在之衛生,實是衛身。但求衣食住滿足,僅知身上安適,不知心上自在。生指生命而言,生命之權,操之於心,人之生命,為精氣神之流轉。衣食住,僅補助肉體,加以保衛,不能主精氣神也。惟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健復者,恢復至精足神旺之地位也。藥者,可以助精氣神之力,以抵抗病也。然而藥有流弊,過量或不及,或轉他病,不可不慎,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風寒陰陽暑濕,在在皆可使人致病,萬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虛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衛力,如衣食住等等;貧人有抵抗力,如氣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傷胃傷齒﹕貧人多餓,所食不雜,故無腸病。富人多逸,故多氣惱;貧人多勞,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盡則窮;窮人能勤儉,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衛力富,則精氣神之抵抗力弱。保衛力弱,則抵抗力強。保衛力不能自由攜帶,每受強奪,抵抗力則處處可以方便自在。保衛力只是舒適,足以喪志敗家,亡國滅種;抵抗力可以耐勞忍苦,負擔大任,得失不可以道理計算。逸豫可以亡身,願富有之家,慎勿毒害其子弟也。    
金剛壽乃人人所喜,處處是力求與自己過不去,抑又何也。我今以金剛壽法,告授同仁,有三要二訣。云何三要,一要未病前勤於防,使其勿病﹕二要已病後心有主宰,勿亂醫藥;三要病癒後耐心調養,勿使復病。云何二訣,一曰注意病內之病,二曰留心醫外之醫。
未病前之防衛,此救於因地,為最重要者也:
  1. 第一勿動肝鬱憂思,第二勿縱貪欲,第三勿多疑,第四勿起居不時,飲食無節,或食非時之品,第五宜寬量,多習布施,可造未來福壽。
  2. 謹於寒暖,勤於易衣,勿自恃力壯,懶於調伏。
  3. 每日至少定心二十分鐘,一心不染,靜坐觀空,或密咒養氣,必可延年。
  4. 用手運法,及自己按摩。(此法必面授。)
  5. 勿使過飽即睡,睡前勿食水果,勿食葷厚之物。
  6. 勿惱怨憂思,睡時勿思索等等。
  7. 勿殺生,免種惡因,並可滅夙業冤害諸債。
  8. 勿懶,亦勿運動過勞。
已病之主宰,此救於果地者也:
  1. 不許自認為病人,不許怕死,要忘卻其病,若無事人者。定心勿恐怖,則邪不入臟,宜放下一切事務。
  2. 切忌性急,勿亂醫藥,切不可一日請兩醫三醫,中西雜投,必死之道。
  3. 見機宜速,凡藥三劑而病不減者,當改方針。
  4. 少食,尤忌葷腥,能餓則更妙。
  5. 不可全賴醫生,但用手運自按法,必可減病速癒。
  6. 持咒、養心、戒殺,可以延年。
病癒後之調養,乃因果同時並重者也:
  1. 戒勞,尤戒房勞,並戒多食與氣惱。
  2. 宜食清淡,少吃多頓。戒殺,忌大葷為最妙。
  3. 每早聽音樂十分鐘。
  4. 宜放下一切雜緣,專心持咒養心。
  5. 大病初癒,切忌理髮洗足沐浴等。
  6. 不可常藥,如服長方,中間可停止一二日,以防傷胃等病。
  7. 切忌性急,如病後應養十日者,當預定二十日。則不十日已癒矣,以心定也。否則十日必不癒,以心亂也,關係之巨如此。
  8. 不可不小心,不可過小心,在自己之支配。
注意病內之病云何:
凡病之現於外者,果病也,根不在此。如頭痛,其根病在肝,肝病又在氣惱,氣惱亦病也。氣惱病根,又在心量偏執,不能放寬觀空,求其因而治之,所謂病內之病也。
留心醫外之醫云何:
凡病人無不求醫,不知昏迷不省人事者,只可賴醫。但自有主事者,醫外亦可自醫。自行手運按摩,及持咒靜坐等法,此即醫外之醫。有此二訣,必得除病,必得其壽,又如怪病必有夙業冤害等等,移另行解之,亦醫病之法。至於符籙等,切不可認為迷信,以確可治病。余已治癒多人,人不自信又奈何。    
總之身病無不起於風邪侵入,情欲內傷,乘虛而入,居十分之七八,起於夙冤者究少,不過十之一二耳。凡人血肉之身,由夙世造因,情愛所染,借父母為緣,分其精氣神以生者,此為報身,又名色身,終屬朽滅。前所云保衛諸法,僅能維持此肉身現狀,使比較駐世畏久,遂名曰壽。至人之性靈識心,名曰法身,一切法之所自出。此靈虛之體,以不可見而非無,故名真空。以雖空而妙用恆沙,故曰妙有。是物為精氣神之主,為六根與六塵相接而起念之工具,故名曰心王。凡情欲諸病,亦由彼而起。例加氣惱,不可憑空而起,先由根塵相對,識其是非,遂名謂心。由是非而起種種比量分別,定遂順逆,愛定喜怒,因喜怒震蕩而及臟腑。不勝其惱亂者,即傷氣耗血,眠食俱減,心更恐怖惱怨,身尤軟弱虛損,外邪乘入,益不能支,此病死之由,所謂心病死也。故求長壽無病,常強肉身;欲強肉身,當調伏精氣神;欲調精氣神,當拒絕擾亂之賊;欲杜此賊,當先攝心;欲求攝心,當化貪瞋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學心戒。但空口言戒,無益於事。心求開慧,方不為所愚;欲求開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學靜坐﹕然非呆坐死守,可得究竟,故必依止於師,求授密法。密法妙用,大之可以明心見性,開大智慧成佛。小之可以得定強身,減除煩惱夙業,此又金剛壽根本中之根本,亦即本會救世傳法之前方便。故本會引度初學,傳授諸法,皆無定法。第一考察其身,先除病苦。第二考察根器,再會以法,或密或禪或淨,因人而施。第三時時考問修持意境,免入歧途,身心所得之利益,不可勝數。倘能老實修持,不存我見,必得各種證明。各種利益受用,不可盡說,不明其義者,或生疑怖,譏為狂妄。然非實修人不知,此乃身心並壽之法,自問可以壽世而不誤者。我言若妄,愿入阿鼻,惟所說太簡,未盡萬一,在人自己領悟,法則非傳不可。總之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再配上衣食住,福更無量。敬祝世間一切求進步者,愿其證得金剛壽,為一切之保障,我壽人壽,一切眾生皆壽。若求不壽者,則我殺人殺,一切眾生互殺,殺之因在貪瞋痴。一人如是,社會如是,國際亦如是,世界恐怖乃如是。禍福無門,准人自造,不信我言,則一任顛倒橫流,俟種種恐怖到來可耳。   
一切修身修心法門,只有兩字訣,曰回頭,只要一回頭,病者頓癒,迷者頓覺,此真無量壽者,說金剛壽見。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授居家二众三皈、五戒仪规

授居家二眾三皈、五戒儀規
  一、授居家二眾三皈儀規
  ()請師
  一、受三皈依者齊集大殿對面立。
  二、鳴引磬,接鐘鼓,轉向上;頂禮三拜,一問訊。
  三、轉身再對面立。
  四、引禮師引為首者,迎請法師。
  五、法師到大殿已,頂禮三拜;為首者執香旁立。
  六、法師升座,拈香,斂衣而坐。
  ()禮佛(舉香贊)
  性覺靈明,寂照真常。昔迷今悟露堂堂,三寶是慈航。一瓣心香,皈禮法中王。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求受皈依
  夫宅中寶藏,非指示而莫曉;衣里明珠,必解說而方知。若不依僧,安能聞法?苟非佛法,無以出塵。今居士等人,身處世俗,念欲皈真,理須求請明師,乞受淨法。我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某和尚,為汝等作三皈本師。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稱自己名(受皈依者,即各稱自己法名)。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各稱法名)今請大德為三皈本師。願大德為我作三皈本師。我依大德故,得受清淨三皈。慈憫故。(如是三請,每請一叩首。然後長跪而聽。)
  ()法師開示(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等,汝今既已殷勤申請,可為汝作三皈本師。所有言詞,聽我開導。
  原夫佛未御宇,邪師說法,言皆是妄。法不契理,盲引痴愚,欲升反墜。佛出世間,如杲日麗天,群昏灼破;似皓月當空,萬有清涼。諸佛誠為反邪歸正之導師,與樂拔苦之慈父!良以一切智,窮徹因果,若性若相,靡不實知。兩足尊,圓滿福慧,若折若攝,無非利物。自佛始證無上菩提,初游波羅奈國,耶輸伽父,信受三皈。教源肇起於西天,法水漫流於東土。直至於今,在家二眾,四生九有,咸霑恩澤。汝等欲受三皈者,准律所明,共有五種三皈: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然今所受,是第一種三皈也。復於所皈三寶,而有住持一體之別。若不知之,恐執相昧理,偏理廢相。是故我今先為示明:
  所言「住持三寶」者,如來出世,夜觀明星,樹王得道,是為「佛寶」;依一實相,說四諦法,是為「法寶」;初度陳如五人,召善來比丘,是為「僧寶」。佛滅度後,以刻鑄圖繪如來遺像,是為「佛寶」;貝葉黃卷,三藏聖教,是為「法寶」;剃發染衣,嚴淨毗尼,紹弘佛化,是為「僧寶」。所言「一體三寶」者,以一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忘雙照,三智圓覺,是自性「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是自性「法寶」;此覺慧與理、事和合,是自性「僧寶」。而住持一體,悉稱寶者,不為世間法之所侵凌故,不為煩惱之所染污故。
  所言「皈依」者,《顯宗論》雲:「救濟之義。以皈依三寶,能息無邊生死苦輪,遠離一切大怖畏故。」須知,捨住持三寶,別無一體三寶;離一體三寶,更無住持三寶。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如鏡面,相如影像,鏡里觀花,花不離鏡;水中望月,月不在水。亦真亦假,如夢如幻;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轉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覺。
  汝今既能深信皈依「住持三寶」,則本有「一體三寶」,法爾具足。如是性相不乖,理事雙明,方為真正受三皈者。(上文請再詳講一遍)汝等已諦聞我語,能一一信解否?(受皈依者應即回答雲:「能解。」)汝既能解,能一一如法受持否?(受皈依者應回答雲:「能如法受持。」)
  ()請聖(法師鳴尺開示雲:)
  善男子!汝等既能如法受持三皈者,應當先請十方三寶,以為依怙之尊。次屈一切萬靈,而作鎮嚴之主。汝等起立合掌,至心作觀,隨我啓請。各人稱自己法名。
  (和尚起座,拈香作梵。海眾合掌,齊音同和)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各稱法名)一心奉請:娑婆教主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惟願十方諸佛,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皈。(三請,每請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各稱法名)一心奉請: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謹運一心,皈命頂禮!(三請,每請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各稱法名)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律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某某堂上某某老和尚。惟願諸會尊者,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皈。(三請,每請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請(名稱法名)一心奉請: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祗。惟願不違本誓,監壇護戒。(三請,每請一叩首)
  (如是一、二、三請已竟,和尚就座而坐。受皈依者,仍復長跪合掌,誠諦而聽。)
  ()懺悔
  上來迎請三寶證明。今則三寶慈光,攝照汝等。竊恐曠劫至今,造諸惡業,障閉心源,不堪納受。是故汝等,應對三寶前,生大慚愧,生大怖畏。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求哀懺悔。稱自己名,隨我語言。一一自說:
  我弟子(各稱法名)從無始劫,以至今生,毀破三寶,作一闡提。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殺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諸邪見,撥無因果。狎近惡友,違背良師。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克誠披露,求哀懺悔。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放淨光明,照觸我身。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以上和唱三遍)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受皈(法師開示)
  汝等對三寶前懺悔已竟,罪業必定消除,身心自然清淨。汝當外托事儀,內明理觀,而起廣大慈護之心,遍緣一切情非情境。於此境上,誓願斷惡修善,利濟眾生。心境緣覽,系法於心。心法和合,名曰三皈體。皈依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應隨我語,端身合掌,至心皈依。
  我(自稱法名)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如是三番皈依,三叩首)
  上來三皈,正是納體於心。更加三結,得法圓滿,謂之三番羯磨。汝當至心,隨我語道:
  我(各稱法名)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慈憫故。(如是依師自說畢,一叩首。三說三叩首。下皆同此)
  我(各稱法名)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慈憫故。
  我(各稱法名)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皈依清淨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憫故。(以上各三遍)
  ()發願
  善男子!汝等既皈依三寶,已獲本體,則心有所皈,身有所依。當起妙用,發大誓願。所言妙用大願者,應觀苦、集、滅、道四諦,而發四弘誓願:一觀三界九有一切眾生,未度苦諦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迷真逐妄,不思出離。是故汝今發願,度盡眾生。二觀三界九有一切眾生,未解集諦,十使、見思、五住等惑,纏縛不脫,隨業報生。是故汝今發願,斷盡煩惱。三觀三界九有一切眾生,未安道諦。戒定般若,十二部經。無熏聞思,不知修學。是故汝今發願,勤學法門。四觀三界九有一切眾生,未得滅諦。迷覺體者,不信佛心;悟覺體者,分證未圓。是故汝今發願,必成佛道。汝今既知觀境發願,當以慧照現前。隨我語言,至心合掌。恭對三寶前,發四弘誓願。(和尚說一句,受皈者復一句。四句畢,一叩首。共三遍。)
  我(各稱法名)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各稱法名)煩惱無盡誓願斷。
  我(各稱法名)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各稱法名)佛道無上誓願成。
  ()顯益勸囑
  善男子!汝今已發四弘誓願,則智為先導。但堅信行,有願必從。汝雖身同世俗,心是菩薩。所獲功德,不可思議。《校量功德經》雲:「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人以四事供養,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塔廟,復以香花種種供養。其福雖多,不如有人以純淨心,皈依三寶所得功德。」汝今當生大歡喜,生希有想。愈增深信,愈堅弘願。出煩惱淵,至菩提岸。即今所受三皈,以為出世正因。慎勿退失,謹守修行。汝能依教奉行否?(受皈依者應答雲)
  答:能依教奉行!
  ()回向
  授皈依功德圓滿,大眾合掌,同音念佛回向。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十遍、百遍)
  受皈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禮佛三拜。禮謝法師三拜。法師下座禮佛,念佛回向。)
 
  二、授居家二眾五戒儀規
  ()請師
  一、受三皈依者齊集大殿對面立。
  二、鳴引磬,接鐘鼓,轉向上;頂禮三拜,一問訊。
  三、轉身再對面立。
  四、引禮師引為首者,迎請法師。
  五、法師到大殿已,頂禮三拜;為首者執香旁立。
  六、法師升座,拈香,斂衣而坐。
  ()禮佛(舉香贊)
  三皈納體,五戒培基。浣滌遮障法憑師,心淨受堪宜。仗佛弘慈,信香拜禱祈。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求受淨戒
  善男子善女人等,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長跪合掌(受戒者各合掌。)至心靜聽。
  夫改往從新,須皈三寶而求護。除愆植福,必稟五戒以嚴持。不遇明師,難聞淨法。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某和尚,為汝作三皈五戒本師。而況此師誨人無倦,接物有方。汝端秉一心,隨我申請。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稱自己法名。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各人稱自己法名)今請大德為三皈五戒本師。願大德為我作三皈五戒本師。我依大德故,得受清淨戒。慈憫故。(三請,每請一叩首。第三請,慈字上加「大」字)
  ()法師開導
  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申請,可為汝授三皈五戒。所有言詞,聽我開導。
  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本,超凡入聖之種子。才登戒品,便絕輪回。受持不昧於初心,始終無犯;慈護謹防於微念,止作雙持。三乘道果以躋登,五分法身而克證。吾佛世尊開方便門,戒例多品。初唱三皈,次申五戒。乃依五戒,增入十具。因托十具,三聚重宣。良由修道階次,心行非一。皆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元,本無二三。善男子!汝今欲求稟受優婆塞、優婆夷,三皈五戒者,應先了知名德、性相、體用之義。庶幾心境相應,授受如律。若不知者,雖已僥倖,但獲少益。是故我今先為汝語。
  梵語「優婆塞」,此雲近事男。梵語「優婆夷」,此雲近事女。謂親近三寶,廣修眾善,承事供養,植種福田故。三皈者,以佛法僧三寶,具足無量真淨功德。能息眾生無邊生死苦輪,遠離大怖畏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受三皈。五戒者,謂斷殺、盜、邪淫、妄語、飲酒,此五名曰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又名學跡,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又名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以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以能增長種種功德故。斯乃三皈五戒之名德性相也。體用者,體謂戒之當體,依本具理體而發;用謂行持力用,依所發戒體而行。然五戒以三皈為體。其正秉受三皈之時,當起殷重慈護大悲心,遍緣一切情與非情境。境從心現,心外無境。此境非有表色,即是一切塵境之體,亦即得戒之因。若未緣想領受已前,與己無系。發心緣想之後,恆依自心。而戒法為能依,心是所依。心法不一不異。名曰戒體。得是體已,任運止惡,任運修善,名曰力用。汝今既詳聞瞭解,果能依教奉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請聖
  善男子!適聞三皈五戒,名德性相體用之義。理合從聞生解,由解受持。汝等起立,端秉虔誠。至心奉請三寶萬靈,而為證護。各稱自己法名,隨我迎請。
  (和尚起座,拈香作觀舉請。大眾起立,同音一齊唱和。其受戒者,請聖三遍,每一請畢,作禮一拜。下准此)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各稱法名)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三請,每請一叩首。下同。)香花迎,香花請。弟子(各人法名)一心奉請: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謹運一心,皈命頂禮。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各人法名)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兩都宏戒三昧光公大和尚。中興止作見月體大和尚。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
  香花迎,香花請。(各人法名)一心奉請: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詆。惟願不違本誓,監壇護戒。(法師復坐。受戒者長跪合掌恭聽。)
  ()懺悔
  善男子!上來迎請三寶,證明受戒。此時三寶慈光,照其座筵,靡不徹見。又恐汝等從無始來,罪業深重,障閉本心,污染身器,不堪容納清淨妙戒。今者應對三寶前,懇禱懺悔,洗滌愆尤。然後乃可授受。懺悔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稱自己名。(求戒者各稱自己法名)隨我言詞,至心懺悔:
  我,弟子某某,從於無始,以至今生,毀破三寶,作一闡提。
  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殺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
  起諸邪見,撥無因果。狎近惡友,違背良師。
  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克誠披露,求哀懺悔。
  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放淨光明,照觸我身。
  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
  (以上唱和三遍)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問遮難
  善男子!汝懺悔往業既竟。我依《善生經》,先問七種遮障已,方可為汝受戒。其中有無,不可覆藏。一一實答。稱自己法名。
  第一。汝曾盜現前僧物否?(若無當答無。若有當答有。下皆准此)
  第二。汝曾於六親男女中行淫否?
  第三。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第四。汝曾於父有病時,捨去不顧否?
  第五。汝曾於母有病時,捨去不顧否?
  第六。汝曾於師長有病時,捨去不顧否?
  第七。汝曾殺害發菩提心眾生否?
  ()受三皈
  適間為汝懺悔無始往愆,問明現生遮障,則身心無染,道器純潔。我今為汝秉宣三皈,正是納體之時。汝當對三寶前,發廣大慈悲、無損害心,遍緣一切情與非情境。而於境上誓斷惡修善,利濟眾生。汝果能發此上品心,今所受者,是如來上品三皈五戒。各稱自己法名,隨我語言,至心領受。(和尚說一遍,求戒者各自說一遍)
  我(各人法名)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如是三番皈依,三叩首。)
  上來三皈,正是納體於心。更加三結,得法圓滿,謂之三番羯磨。汝當至心,隨我語道。(和尚說一遍,求戒者各自說一遍)
  我(各人法名)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慈憫故。(如是三番。語畢,一一三叩首。下皆准此)
  我(各人法名)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慈憫故。
  我(各人法名)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皈依清淨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憫故。
  ()宣戒相
  善男子!受三皈竟,汝已得戒體。再為宣五戒相,以便護持。一切經教,莫不深贊戒者。良由三界眾生,往來五道。所謂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全守五戒則人相具足,滿十善則天報恆隨。反斯二種,則三途出沒,萬苦交加。一戒二戒尚得人身。壽夭高卑,由戒多少。汝今若能全持五戒,謂之滿分優婆塞。若持四戒,謂之多分優婆塞。若持三戒,謂之半分優婆塞。若持二戒,謂之少分優婆塞。若持一戒,謂之一分優婆賽。是故先問決定,次與受之。汝今果能受持幾分優婆塞戒?(求戒者如各受滿分,應各答雲:)
  「能受持滿分!」(求戒者如僅受多分、半分、少分或一分者,應各自照改。「能受持多少分。」四戒為多分。三戒為半分。二戒為少分。一戒為一分。)
  既能受滿分戒者,稱自己法名。(求戒者各稱自己法名)
  汝隨我語,一一受持。(若彼或答多分。半分。少分或一分。應隨彼能持者而與受之,勿得強為多受。能持一戒,功德有歸。若犯一戒,苦報難遣。世尊律制如斯,授受師當稱量。)
  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二。不偷盜,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三。不邪淫,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四。不妄語,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五。不飲酒,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一不殺生,乃至第五不飲酒,是滿分優婆塞(優婆夷)戒。汝於中一一戒,真能持否?
  答:能持。
  汝今既受持滿分優婆塞、優婆夷戒者,佛制令汝蓄禮懺衣。然衣而名禮懺者,唯聽許作諸佛事,懺悔之時披著。除是以外,一切時中,若往來城邑,出入市裡,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淨處。須知出家五眾之衣,若離身名犯,是故應當恆著。在家二眾之衣,若恆著名犯,是故應當離身。汝今知之,能奉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既能依教奉行。引禮大德,可將縵衣,令彼著身。口中誦偈:
  善哉解脫服,盛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發願
  善男子諦聽。《阿含經》雲:「設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發願而持戒者,得少許福田。」此謂行願相資,方成妙用。若修福業而無願者,譬若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和,終不堪久。亦如陶家瓦器,坯質已就,不經火煅,終不堪用。是故我今授汝三皈五戒畢,當教發願。汝應至心合掌,隨我言詞,對十方三寶,發其誓願。
  我(各人法名)至心發願。願此五戒功德,不墮三途八難。持此功德,惠施法界一切眾生。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得聞佛乘。悟無生忍,證不退位。還入娑婆,化諸有情。親見彌陀,永斷生死。(如是三遍發願,三叩首。)
  (十一)勸囑
  善男子!發願既畢,我今略示汝五戒功德。汝當諦聽。《善生經》雲:「若人受三皈五戒,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五戒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又《校量功德經》雲:「四大洲中,滿二乘果。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三寶勝故。」汝今受持,已得如是功德,應當珍敬守護。所言護者,如人護雙目,如王護獨子。如渡護浮囊,如敵護城郭。若於此五戒中,犯其前四重者,更不得增進余戒,更不能生長善法。佛法戒海雖然廣大,普攝一切眾生,唯不攝破戒之人。猶若死屍,海水不容。汝切不可負優婆塞、優婆夷之名行!宜當遵調御師之制言。汝能如是守護奉行否?
  答:依教奉持!
  (十二)回向
  授戒圓滿。大眾同音,念佛回向。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數百遍)
  (和尚唱)授戒功德殊勝行(和尚拜)
  (大眾唱)無邊勝福皆回向(大眾拜)
  (和尚唱)普願沈溺諸有情(和尚拜)
  (大眾唱)速往無量光佛剎(大眾拜)
  (和尚唱)十方三世一切佛(和尚拜)
  (大眾唱)諸尊菩薩摩訶薩(大眾拜)
  (合唱)摩訶般若波羅蜜。
  禮謝和尚頂禮三拜。禮謝各執事師頂禮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