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放生魚子(轉載)

放生魚子的方法(可迅速拯救大量衆生)

在宋徽宗宣和年間,有個很有錢的商人,叫楊序。

在二十八歲的時候,夢見一位神人告訴他說:“你再過十天,就要死了。但是你能够救活一萬條生命,可以免死。”楊序說:“在這短短的十天內,要救活一萬生命,恐不容易做滿這數。”神人說:“佛經上說,魚的卵,沒經過鹽腌的,就是經過三年,還可以孵化生出魚來,你爲什麽不考慮考慮這個呢?”
⋯⋯
于是楊序就把神人的話特別醒目地寫在大路旁的墻壁上,讓人都知道不要用鹽腌魚卵;還看見人殺魚時,就討取魚卵,扔到江中,一個月後,他又夢見神人,說:“你已救活億萬生命,數目已經够了,你的壽命已經得到延長。”後活九十歲才死。

  經書上說,魚子不經鹽漬過,經過三年,還可以再活命。施愚山先生說:「魚已經死了,將魚子輕輕的拿出,勿損壞,勿著鹽,分攤在稻草把的上面,等他水迹少微幹一些,淺淺的埋藏在水邊的沙泥下,以免別的魚來吞吃,自然都可以活命了,但是埋藏的地方,切不可離水的。倘若在冬冷春寒的時間,用乾燥的泥塊搗成粉,將魚子拌裹了、曬暖了,好好收藏起來,積到陰曆四月十五以後,撤放在河灘的水草中間,沒有不都活的。其餘月份,隨時可以放,更方便。

  只要碰到煮魚或路過水産攤位,將別人丟弃的魚子直接投到水裏,就可保全無數生命,陽光的能量能幫助它成熟及孵化。(如果恐怕被其他動物吃了,可將魚子淺淺埋在水邊沙泥中,但是不要離開水;或把乾淨鬆軟的細泥和魚子拌在一起,晾開放在稻草上邊,投進河水中較淺的地方。)

  祈請有緣者遇有魚子放回水裏,一救千命。回向仁慈護生的您長壽健康,永離腮頰氣管類病症,呼吸象回到水中的魚子一樣自由自在。普願世間傷害和被傷害的衆生都能够消業障,都能够回頭,都能够消灾免難。

  現代也有一些事實證明魚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比如一個剛挖的塘,就是下雨後接了雨水,沒有其他河水、渠水灌入,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裏面居然會有魚。對這種現象,就有人認爲是以前土裏保存下來的原來水體中的魚子遇水生長成魚造成的。

放生魚卵,可以直接投入江中,一公斤魚卵是一億條命,何等功德,其他如泥鰍,田螺等也都是數量龐大,生存力強,是放生的好選擇.鯉魚吉祥,烏龜長壽,都非常好~阿彌陀佛

佛書宅配到你家喔~

如果你平日需要上班,下班後又沒空,可又想看佛書,



你可以上大乘定香精舍網站http://www.mdxv.idv.tw/0t.html



發mail請你想看的法寶(一律免費),用黑貓宅配送去你家或你的



辦公室還是你方便取貨的7-11,你只要付運費給超商店裡即可喔,



這是幫助現代人學佛的一個方法~



因為即使搭車過來也是差不多這些費用,如果真沒時間過來,也給你方便,歡迎你請法寶喔



http://www.mdxv.idv.tw/index2.php

修行才是真孝順

廣欽老和尚開示~

民國68年2月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八歲
  「父母只是讓我們藉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
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貼者感言:
有人問難佛教: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僧肇大師回以: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之德孝之終也
不錯!
口體之養為小善,僅及自己所愛所知之範疇,一旦成就,所度的卻是無量無邊的眾生,
此不論在家出家身分差別好壞殊勝與否,僅論所利益的對象廣泛及深度~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止語(禁語)的好處.....轉貼自靈淨網誌


(1)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2)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重罪。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凡夫喜歡雜心閑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瞋痴 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 心。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聽經、講經、看書、念佛、拜佛。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對他人 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言談當中不知不覺就會誤導人、傷害人,於是由許多的小磨擦而演變成大磨擦,終於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於是就 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過,而自己往往還不知不覺。既然破了六和敬,當然也破壞了正法道場,干擾了他人的正常修學,製造了惡劣的修學氣氛,這個罪過當然不輕。

(3)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看人不順眼就想去糾正人、批評人。譬如見人說話太大聲,就想去制止 他,見人關門動作粗魯,發出巨大的聲響,又想去糾正他,見人小便後不沖水,就想去批評他。止語就可以避免這些過失,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煩惱 習氣,慢慢地就會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逐漸就會懂得「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心漸漸不再被外境所轉了。

(4)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薩的一分加持。止語是佛菩薩之所歡喜,是依 教奉行的表現,比起不修止語,對佛法、對護法、對眾生、對道業的誠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許多。

(5)能夠提升自己的警覺心。因為止語,受到別人的干擾會比較小,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並且令其 息滅,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同時也常常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

(6)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不用常常應付人,受到的影響就小,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 書,凡事不聞不問,心裡沒有憂慮牽掛,心常能保持空靈,心就愈來愈清淨,心愈清淨就愈有智慧。

(7)能夠更好地學習隨緣度日。因為止語,人不得不老實,不得不放下種種的要求和意見,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沒有也 好,得也好,失也好,漸漸地就學會了隨緣度日,同時也不斷學習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中保持心平氣和,久而久之,煩惱就能伏住了。

(8)能夠放下種種恩怨。與人多說,談得投機則生感情,談得不投機則免不了產生磨擦,就很容易與人結下怨仇,這些恩怨就會對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礙。常常找 人說話,有時無意中也會得罪人,如果特別喜歡和某人說話,另一個人也許會想怎麼就不跟我說話,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產生讓人生煩惱的過失。同時也使自己 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

(9)能夠增長謙卑、恭敬的心。因為不再發表意見了,人家也不會再問您這樣那樣的問題,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煩惱習氣漸漸就會淡了下來,人人都不再對您 多加關心,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謙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覺也漸漸地增長起來了。

(10) 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的機會,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煩惱起現行而找藉口來障礙自己的正常修學。

(11) 止語其實是在享清福。止語久了的人,會覺得說話是很麻煩、很辛苦的事,請他說話他會感到很不願意,也很不自然。

考驗

佛法說迷,只是眾生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現前身心世界本自空寂,被他障礙,故說為迷。

所有凡夫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認為是自己,

故於現前六塵中所有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種種幻化,

認以為實。再其中起煩惱生執著,平日於己無關者總客觀談論,

一旦與己有關,總是絲毫不讓步,念念放不下,此皆是平日聽經

⋯⋯ 聞法看書念佛不得力之表現,知道要看破放下,偏偏心理就是

難受,名聞利養知道不用執著,卻感受到生存的危機,

似乎樣樣與所學之佛法相違,矛盾因此而生,

佛菩薩及祖師知道,所以才送給大家一句:

"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這是一帖良藥,苦口!但非喝不可,

想不喝?可以~

有兩種狀況:
1.快修行成就,即使有事,心亦不覺此苦!
2.想世間方法解決,但這其中帶著你的煩惱習氣,你可能造更大的過失,結更深的冤結,再來世又是討債還債~

多讀大乘經典業障消得快,有佛力的加持,即使煩惱現前

也可減輕,看世間的什麼心理學什麼解決的方法,都是墮在兩端,

永不出煩惱之流,如果世間有比佛法更好解決煩惱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就沒必要出現世間了,佛慈無量所以才來講經說法49

年幫助大家脫離這場自己造的大夢啊~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34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三頁,第四小段。「元曉師云:『發菩提心是正因』。又云發心有二,如四弘願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到這裡是第四小段那麼曉大師是韓國的高僧,他的根器相當的利,仰慕中國玄奘大師,基大師,從韓國要來中國求法,那麼在半路上,他就體悟到,一切法心想生,諸法呢,唯心自性所以呢,半路他就折回那麼他的因緣是如何呢?就是有一天晚上,非常的口渴,那麼以前走夜路,走山路,沒有燈,前面看到一灘水,因為很渴的關係,趕快舀起來喝,那麼就在那裡,休息了一個晚上,隔天早上一醒來,嚇一大跳,當場嘔吐,都是死人,屍水,昨天晚上他喝的是屍水,他才曉得,他昨天晚上喝的那個水這麼甘美,跟今天早上一看,個腐屍的水,這麼樣臭,當場嘔吐,他才曉得都是自己的心在分別,諸法唯心自性,從心想生。他知道了這個道理,知道佛法講的,就是講這,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悟到,會用功,會修行,沿途就回到他的國家去,本來他是要來中國,你看他的根器這麼利。那麼元曉大師講,發菩提心是正因,這個是無量壽經,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你學無量壽經沒有菩提,你的因不正,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你的發心要是不正,你的果報就不會是正果,這個正是正確的正。因要不正,果就不正。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修行要是沒有菩提,沒有這個覺悟的心,修多都是枉然。那麼發心裡面,種,第一個就是四弘誓那麼在這裡叫隨發心,這個在之前,大略說過你發眾生無邊誓願的心,眾生怎麼來,你要知道,不光是指人,六道輪迴,十法界,這都是眾生依報,正報都是眾生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是眾生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生無邊誓願,為什麼無邊呢?從你的心,心性無有邊際,故現眾生無邊。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要是動念呢,那就有無邊的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願,你要知道眾生怎麼來煩惱呢?有無邊的眾生,相對的,接觸眾生你要煩惱,眾生就是緣,縱然你不接觸緣,坐在那裡,動的境界沒有了,靜的境界還有,會在那裡打妄想,這就是煩惱煩惱一樣從心而生,無盡誓願斷,既然無盡的煩惱那要怎麼斷正是因為煩惱不可盡,本來沒有啊,所以為斷,這叫無盡誓願斷,這個是一乘的了義為什麼說煩惱不可盡因為從沒有生起過,盡就是滅相,沒有滅相。那有沒有生相?沒有生相。所以,達摩祖師講,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用除,若識心性非形,湛然不動自真如。這個煩惱無盡誓願斷。再來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就是你心性的智德,智慧能。稱為法門,眼見色,不隨色轉,眼解脫,乃至六根得解脫,六塵得解脫,十八界得解脫,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得解脫,無量的煩惱,對應無量的法門,一煩惱障一個智慧,所以煩惱斷啦智慧門就具足了,不從外求,這叫遮照同時,遮是斷煩惱,照是顯智,遮照是一如的,遮是遮掩的遮,照就是照亮的這個照,遮照同時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空觀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假觀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中觀,三觀配四誓願,佛不著兩邊不取中間,這才究竟,雖斷煩惱而實無煩惱可斷,雖學法門,實是自性本具之智,這就是四誓願,這四誓願你要是懂得你能發出來,那麼你的菩提心才真正不退現在大家發心,不要說修行,就來道場做個義工也要退心,碰到一點障礙、碰到一點不如意,就開始嫌啊,學佛不靈、念佛不靈,這個就退心啊,連隨事發心都沒有做到那麼我們剛講是配合後面順理發心一起,事中有理,理中有事,這個才不會偏廢,有解有行清涼國師在華嚴三聖圓融觀裡面講,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所以解行要清楚,事就是行,理就是解,事是事上,理是心地上,所以你信解諸法實相發心,這叫順理發心那麼諸法實相怎麼信解實相無相,不可以有心來得、來信啊,有心來信,那就有可取,那就是二法你要怎麼信這個信最簡單講,把你的我執我見放下把你的看法放下把你的感受放下,尤其是要學諸法實相,你要能契入、要能瞭解,那就不可以用這個世間的心來學,你要把學佛當作是一個學術,當作是一門學問來研究,那你永遠都契入不了如來所說的境界有所知故,這般若無知啊,你要怎麼入般若呢?學無知啊,無知不是沒有知覺沒有知見,也就是講的沒有你的看法、想法,先學無知,你才能無所不知現代的人學法,他不先斷煩惱,就發心要學法門學無量的法門,愈學煩惱愈重,不老實啊!這個不能躐等。這好像一個碗,碗啊,你沒有洗乾淨就拿來盛飯,吃了會瀉肚子,在座每一位都是如同天寶器啊,只是呢寶器沾了灰塵,髒了,所以呢把它洗乾淨,你就能盛無上的醍醐你要接受如來的教,沒有先斷煩惱,那怎麼能夠入,你的心都還著在貪瞋癡慢裡面,那要怎麼才能夠學到法門法門你學再多,佛在楞嚴經上喝阿難,欲漏不先除,聞成過誤煩惱不除滅,聽如來的教法,聽得再多,還是沒有辦法成就啊這阿難就是代表現代的眾生、現代的學佛人,所以楞嚴經契合現代人的根器,現代人就是喜歡多看,多知多解所以阿難去托缽的時候,他也經歷室啊,室就是什麼就像我們現代,境界動亂,外有惡緣,內有煩惱,佛法懂得再多,一遇到境界,你的煩惱就起現行,內有惡因啊,外有惡緣啊,你說你的法身怎麼能不生病,你個身你的心怎麼能夠靜下來,不要說靜,不要說成道,靜下來,所以古人學佛法,先從定下手先老實念佛,先修禪定雖然說修禪定,我們不要講修禪定,把你的心先定下來,這個定不是究竟,但是你少不了這一層基礎。現代的人,他不要這個基礎,就想要多知多解。所以學佛學了幾十年都沒有辦法得。不但自己不得,對經典你還會解錯,經呀研教聽講經,叫因言得。因為這個文字,得其趣,得忘言,你才能不拘文字,不被文字所拘束住,你這叫轉經。現代呢他不斷煩惱,就想要學法門,那叫被經轉一下看看這個,看看那個,這個也很殊勝,那個也很不可思議,那怎麼能夠佛道無上誓願成?你願是假的呀,每天在佛前發願,發虛假的願,不可能有成就呀。那如果你要是用世間的典籍來依止來修,那就更不可能成就。出世的妙典,你都不會學,還想學法身大士,處處圓通,那怎麼做得到?很多人,大乘小乘分不出來,就說都一樣。學佛學了幾十年,我問他:「大乘小乘你一句話告訴我。」講不出來,連講都講不出來。所以,你看他能圓通嗎?能學法身大士嗎?法身大士你要斷煩惱。法身大士的智慧、德能遠非我們所能想像。於一念頃當中,能夠得百萬三昧門。我們修學一個三昧都非常的困難,一念頃可以學百萬三昧,我們現在人講的,上根利智,資優生呀,學習能力之好我們想像不到,一念頃能遍遊一切佛土,能得佛辯才,又不失自己的道行,這一種大菩薩才能稱為圓通。他看麼都圓融,學外道典籍也圓融,我們要是沒有這程度,想要逞強,那很難成就。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成就不了。所以你信解諸法實相,就是先把自己世間的念頭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先放下,你這個叫真解要理解呀,你才解得通、解得透、解得深、解得圓。所以,用世間的觀念,要來入佛境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有處。甚至在圓覺經講,「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虛妄浮心就是現在大家用的這個妄心多諸巧見呀,很會投機取巧,對別人很嚴,對自己很放鬆。你把它轉過來,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在這當中,沒有自他二相。怕大家聽了,我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自他二相又然成立,那一樣是虛妄浮心,所以這佛法不好講,難知難解。我們聽了有很多講很有道理,你仔細給他一聽,增長你的我見,增長你的我慢,他講的也是佛法啊。所以,用這個世間的言詞,來解釋佛法,你要加註解呀。不然就像剛才所說的,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好大家很能受用,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自他二相成立要做到沒有自他,這才是大乘了義。我們今天講的是了義中的了義,方便中的方便,直截當中的最直截方法,最直截的修行方法,我們要能夠知道。再來看第五個,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行。善導、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蓮池大師和會之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實際上,發心,就是剛才講的「理」那持名呢就是「事」。事相上的持,理事原來是不二的,那麼這個正跟,不要把它分的有高有下,兩個是不二的,發心當然是正因,但是空有正因,你不去行、不去做,正因不能顯現。所謂願而無行,不成其願有願心要求生淨土,但是你不願意念佛,那也沒有辦法,這願也是虛願。信而無行,則不成其信」。你相信有極樂世界,要求生淨土,但是你不肯念佛,不肯修行,那你這個信是假的。你發了菩提心,卻不肯念佛,那這發心是假的,所以這助行什麼?助發正因,兩個一樣重要。那麼善導大師跟靈芝律師,這都是淨宗、律宗的大德,善導大師相傳阿彌陀佛再來的,所以他提倡以持名為正,發心為助無論是持名為正,或是發心為正,兩個都一樣重要。所以池大師合會來看,還以持名為正行,所以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持名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持名,兩個完全重要,一樣重要,少一個那都沒有辦法成就。底下這一段很重要,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大家是不是真為生死?你真正發心為了生死,為了脫輪迴,來發這個無上的菩提心來修行人生不過百年,說實話,很多老同修真的不敢確定還有沒有十年。所以普賢菩薩警眾偈講的:「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像這個池子裡的魚,水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到它河水乾涸的那一天,就要死了。我們現在的命也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真正看清楚這個真相,不要想說我還年輕,二十幾、三十幾、四十幾你三十歲的時候比二十歲老,二十歲的時候比十歲老,越來越老,到了現在而今頹齡,迫於衰。年紀越來越大,體力越來越不如從前,那怎麼能不警覺。還有人說我修淨土,我下下品往生就好,取乎於下,僅得乎,什麼都沒有。我還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你想要下下品往生,可以,你要先幹五逆十惡,沒有幹那不行,下品絕份。所以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不會是下品,也許都有十惡,沒有五逆。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你們哪一個做了?父母都健在,沒有殺父殺母,現在沒羅漢給你殺,出佛身血那破壞佛像,再要求嚴格一點,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破和合僧,這個就要注意,但是我們師父要求的比較嚴格,現在沒有和合僧,說的沒有錯,講的太對了,為什麼?事和理和。理和是要見性,現在哪一個僧團全部都見性?事和--六和敬,沒有嘛,那大家沒有辦法破和合僧。五逆十惡,十惡業有,不小心犯的。所以你要得下下品,很難,那是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要五逆十惡。下品下生還要再加一個具諸不善,具諸不善是什麼?就是你壞事都做盡了,你才會下品,不然我相信大家最起碼的中品沒有問題,再聽聞大乘的經典,上品沒有問題,所以你要有信心,真為生死,不要想說我念佛學佛,我一定是下品。下品就像我剛講的,你要先做五逆十惡。佛陀教化四十九年,真的有一個人是下下品,這阿闍世王,五逆十惡他全做了,殺父害母、破和合僧、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全部做了,具諸不善,都做了。臨終佛跟他開示,教他學淨土法門,悟得諸法實相,轉過來,證無生法忍,上品中生。這壞人壞到極處,你不要看他壞,一時迷惑顛倒,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每一個人都能夠往生淨土,不要害怕。有人問我:弟子規沒做好,能不能往生?我說你去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有沒有說弟子規沒做好不能往生?唯除五逆謗正法。謗正法就是你不相信淨土,你要信了,五逆還能往生,臨終一懺悔,這阿闍世王就最好的例子,你們哪一個做的壞事比他多有習氣有毛病,不是問題,改過來,發心改,能轉多少儘量轉,不要認為自己沒有成佛的機會,今天遇到淨土法門,無量壽經做保證,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保證,決定成佛,絕對讓你了脫生死,就看你能不能發菩提心。看你願不願意發,看你願不願意轉,你要是不願意,佛都沒有辦法,這尊佛還不是一般的佛。釋迦牟尼佛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佛裡面行願最殊勝的,沒有一個法門可以做到這樣。禪宗頓超它能夠令五逆十惡的眾生一念超六道輪迴嗎?做不到。所以,淨土才是圓頓當中的圓頓。六祖講:我的禪宗只接上上根人。五逆十惡是下下根人,它能令下下根一念超脫輪迴,十念一念往生淨土,這個功德力用不可思議。益大師讚歎「心性之極」。把自性的德用發揮到極處,所以叫光中極尊,光就是自性,自性的德用發揮到極處,就是佛中之王。所以不要氣餒,想說我五戒十善沒有做好,沒有做好趕快做好,犯錯了趕快懺悔,有這個心,都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還有人害怕昏迷能不能往生?臨終昏迷,那是我們看不到,你只要堅固信願,不要說昏迷,你到地獄去,阿彌陀佛都會去接你,就怕你沒有信願,就怕你不肯學,你要是真正肯學,真正肯轉,沒有一個不超脫的。所以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深信願就是深這個深,就是決定的相信,沒有懷疑。相信什麼?我自己絕對能往生成佛。你要沒有這個這麼強烈的信心,你念佛沒有力量。我的一位師兄往生前問我臨終昏迷能不能往生?悟妙法師,他問我,跟他講了好多遍,你要是真正有信願,這個不用害怕,沒有問題的。所以他到臨終的時候,人家勸他看醫生再急救,不要了,放棄急救,是他自己同意的,他說醫生救不了我,這世間的醫療沒有用,現在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就憑這個信願,往生不難。所以就怕大家的願不能深,對於淨土不能信,那就沒辦法。「信」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絕對可以往生,所以你如果覺得你自己煩惱習氣很重,那你可以看看,你有阿闍世王重嗎?五逆十惡全都做了,我想這個世間沒有人比他更壞了,福報大,當國王當太子,什麼壞事他都做出來,他都能往生。所以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有百分之百的信心。那麼我們再看底下,蕅益大師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這是蕅益大師講的。信願持名是無量壽經是阿彌陀經一經的要旨,最重要的。你能深信那就是「慧」,你能持名那就是「正行」,所以要相信阿彌陀佛在因地發的願,四十八願最重要的,我們有一首偈子就可以說出來:「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就是眾生不信,不肯接受,所以佛發願是建立在這個核心之上。「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什麼叫無邊苦眾生?就是煩惱習氣深重的,像我們這種惡業深重的,因地發願要度我們這種惡業的眾生,這就是輪迴諸趣,四生六道,在這裡輪迴,乃至於阿羅漢、十法界也是輪迴。我們這裡有分段生死,阿羅漢有變易生死,還是在生死,有生死就是輪迴。速生我剎受安樂,用個「速」就是什麼?你們趕快來,我這裡是永無眾苦諸難,就怕你不相信,怕你懷疑,還要懷疑這臨終昏迷不能往生,那就沒有辦法。所以要知道,所以得生與否都靠信願,那你的品位高下呢?你修行斷煩惱來決定你往生的品位,那就要看你持名功夫的淺深,持的淺煩惱習氣重,到那裡的品位就下面一點,持的深於理相應、與心性相應那品位就比較高,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這兩個一樣重要,目足,目就是眼睛,足就是你的腳,有腳沒有眼睛沒辦法走,有眼睛沒有腳走不到!你要沒有信願你學淨土那真的就像祖師大德講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一個人瞎,盲人,騎了一隻瞎掉的馬,一樣是看不到的馬,跑得快都沒有用,晚上昏天黑地,臨在懸崖旁邊,危不危險?沒有信願真的就是這麼危險底下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所以深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總的來說信願持名就是淨土宗最重要的宗旨,信還是要再特別強調,相信自己可以往生,可以了脫生死,絕對可以,不管你臨終病成麼樣,大家現在都發心來學佛,發心持續下去盡形壽,到你這一生業報盡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跟極樂世界清淨海眾現在其前,現在你的眼前,接引你往生。他有發願!臨終接引願,有沒有說昏迷的不接?沒有加註解嘛!十念必生願,有沒有講弟子規沒做到不能往生?還是五戒十善沒做好不能往生?唯除五逆,謗正法,你五逆都還能往生,毀謗正法那就不行五逆十惡往生,觀經裡面,是最好的證明。所以我們學淨土法門一定要清楚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你這樣去學才叫無上菩提再來相信阿彌陀佛的威神,我想大家都很相信,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絕對沒有錯誤,可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預言,現代的眾生,信行者少,真正肯相信的不多,也就是說想要修行的人很少,想要輪迴的人特別多,所以佛才講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在《無量壽經》,世尊對於極樂世界的讚歎,乃至十方諸佛,咸共證明,甚至讓阿難親見無量壽,證明有極樂世界,我們自己一定要能夠發心,要能夠來老實念佛,這個最重要。底下它講:「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你這樣子來念佛,這念佛叫正念,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此同。大本就是《無量壽經》,小本就是《彌陀經》,在三輩往生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三個都是發菩提心,所以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好跟蓮池大師以及歷代的祖師大德垂教相應,這跟祖師大德相應千萬一定要相信,一定要相信修學淨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善導大師說:假使十方諸佛來勸,說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淨土法門更好、更圓頓、更頓超,他說他也不相信你的信願要堅固到這種程度!那麼有信有願的人,他表現是如何?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不被妄想蓋覆住,不隨妄想去跑,這叫「信、願、行」三資糧那麼如果工作很忙,實際上呢,工作很忙都是藉口,都是在騙和尚的,真正想修行,不會託詞說他工作很忙,他對這世間萬緣放下,雖然工作絕對沒有爭名奪利的心,絕對沒有貪戀的心,通身放下,工作只是為了餬口過活而已,一有機會、一有時間他就來道場念佛就在家裡做功課不過我勸你們還是來道場念好了,家裡做功課有很多助修,做一做會變成看雜誌去了,助修,幫助你修行輪迴業,也是助修,沒有辦法幫助你成道,還是來道場比較安穩,真正修行、真正念佛的人,他是這個樣子不是一逮到機會,裡可以玩邊可以放鬆一下修行的人,修行就是他最放鬆最舒服的事情,念佛他會得法喜,當然沒有一開始就能夠得法喜,祖師教我們:「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對於名聞利養,世間散亂的東西你很熟,慢慢的把轉成生疏,你對於佛號很生疏,把轉成熟的,你熟那也是靠你平常就要練習,不能想說我慢慢來,時不待人,如少水魚,我們要警覺,還是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才是正理!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

一心

世間語言方便說為"專心",一其心無二念,


若能如此相續,才能說自己在用功 啊



無論哪個法門或宗派都是依照這原則用功


佛弟子如何應對不同緣份的眾生

有善緣有惡緣,有討債有還債,
在家裡在學校在公司在一切處,
有共業有別業,
沒有佛出世講清楚,我們怎麼會懂?
不懂,又怎麼面對或解決這些問題或煩惱呢?
⋯⋯
用世間那一套又怎麼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啊~
開示!一定要聽啊~
http://youtu.be/qXWyUnrVR2Q

用心


心隨萬物轉 轉處實能幽

隨緣識得性 無喜亦無憂

見色非關色 聞聲不是聲

色聲不到處 親到法王城

《廬山煙雨》 蘇軾



《廬山煙雨》 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放下生淨土

真一心依止阿彌陀佛,就當"百不管"吧,


求生西方極樂彌陀淨土的人,發願後誰再來勸你都不動心。


即使佛現前勸你也都不要改變,何況是鬼,那你必定得生極樂世界,


若人家(鬼)來說:啊~你還要做"某事"不然難往生喔。


這是魔在騙你,淨土法門全依48願,與此不相應者皆視為魔考。


真依,此乃真彌陀弟子,餘者腳根不穩則不足與論啊!


百不管~ 
  清朝有一位百不管老太婆,不知道她姓什么,只晓得她是杭州人

  她曾经请教“孝慈庵”的道源和尚:“修什么法门,一生决定脱离苦海?”

⋯⋯
  道源和尚回答:“没有比得上念佛了!然而,念佛不难,而难在持久;持久不难,而难在一心。你如果能够不管一切俗事,专心持名念佛,以至诚心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就查以脱离苦海了!”

  老婆婆欣然拜谢。她回家后,马上将家事委托媳妇,开辟了一间净室供奉佛像,并在里面修持。

  过了一年多,她以来问道源和尚:“自从接受您的开示后,我舍弃家务,专心念佛。弟子认为已可以持久而不懈怠,但是却苦于无法一心,我想要一心太难了,请您再教导我!”

  道源和尚说:“你虽然抛却家务,可是对于儿孙和眷属,却仍然还有挂念。这个爱根不拔,怎么成就一心呢?你现在先拔去爱根,放下一切,然后才能得到一心!”

  老婆婆感叹地说:“师父所说的话很有道理!我虽然不管身,却不能不管心。从此以后,我当真要做一个百不管的人了!”

  于是,她更加精进,爱心一动,她就立即默念“百不管”这三个字,爱念自然消除。有人问她家事,她也是以“百不管”这三个字来拒绝他们。因此“百不管”的大名就传播在亲友和乡里间。

  这样又经过了一年之久,有一天,她来到“孝慈庵”,拜谢道源和尚说:“师父没有欺骗我,弟子过不了几天就要去西方了!”

  数日后,她无疾而终。这时候正是清仁宗嘉庆初年。


舍利讚

宋仁宗御制《舍利贊》云:
  三王掩質者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
  夫子聖中誇是至,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只見空遺冢,何處將身示後人。
  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

當然,世尊殊勝非僅舍利,金口宣說正法化導眾生,更是無量慈悲的展現。

佛陀舍利

大修行人做超度的模範~

龍褲國師的公案--昔日漳州有一貧苦的人在寺出家,心想修行,苦不知如何為是,無處問津,每日只做苦工。

一日遇著一位行腳僧到那裏掛單,看他每日忙忙碌碌的,問他日常作何功課?
⋯⋯

他說:「我一天就是做些苦事,請問修行方法。」僧曰:「參念佛是誰。」如是他就照這位客師所教,

一天在工作之中把這「誰」字蘊在心裏照顧。

後隱於石岩中修行,草衣木食。這時候他家裏還有母親和姐姐,聞知他在島岩中修行艱苦,其母乃教其姐拿一匹布和一些食物送給他。其姐姐送至島岩中,見他坐在岩中,動也不動。

去叫他,他也不應。其姐姐氣不過,把這些東西放在岩中回家去了。

但是他也不睬也不瞧,老是坐在洞中修行。過了一十三年,他的姐姐再去看他,見那匹布仍在那兒未動。

後來有一逃難的人到了那裏,腹中饑餓,見了這位和尚衣服破爛的住在岩中,乃近前問他,向他化乞。

他便到石岩邊拾些石子,置於釜中,煮了一刻,拿來供食,猶如洋薯,其人飽餐而去。

去之時,他與之言曰:「請勿與外人言。」又過了些時,他想我在此修行這許多年了,也要結結緣吧。

如是走到廈門,在一大路旁,搭一茅蓬,做施茶工作。

這時是萬曆年間,皇帝的母親皇太后死了,要請高僧做佛事。先想在京中請僧,因此時京中無大德高僧,

皇太后乃托夢於萬曆皇帝,謂福建漳州有高僧。皇帝乃派人至福建漳州,迎請許多僧人進京做佛事。

這些僧人都把行裝整理進京,恰在路邊經過,其僧問曰:「諸位師傅今日這樣歡喜到那裏去啊?」

眾曰:「我們現在奉旨進京,替皇帝做佛事超薦太后去。」

曰:「我可同去否?」曰:「你這樣的苦惱,怎能同去呢!」

曰:「我不能念經,可以替你們挑行李,到京城看看也是好的。」

如是就和這些僧人挑行李進京去了。這時皇帝知道他們要到了,乃教人將《金剛經》一部,埋於門檻下,這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一的都進宮去了,惟有這位苦惱和尚行到那裏,雙膝跪下,合掌不入。

那裏看門的叫的叫,扯的扯,要他進去,他也不入,乃告知皇帝。

此時皇帝心中有數,知是聖僧到了。

遂親來問曰:「何以不入?」曰:「地下有金剛,故不敢進來!」

曰:「何不倒身而入!」其僧聞之,便兩手撲地,兩腳朝天,打一個筋斗而入。

皇帝深敬之,延於內庭款待,問以建壇修法事。

曰:「明朝五更開壇,壇建一台,只須幡引一幅,香燭供果一席就得。」皇帝此時心中不悅,以為不夠隆重,猶恐其僧無甚道德,乃叫兩個御女為之沐浴。

沐浴畢,其下體了然不動。御女乃告知皇帝,帝聞之益加敬悅,知其確為聖僧,乃依其所示建壇。

次早升座說法,登臺打一問訊,持幢至靈前曰:「我本不來,你偏要愛,一念無生,超升天界。」

法事畢,對帝曰:「恭喜大後解脫矣!」帝甚疑惑,以為如此了事,恐功德未能做到」。

正在疑中,太后在室中曰:「請皇上禮謝眾僧,我已得超升矣!」

帝驚喜再拜而謝,於內庭設齋供養。

此時其僧見帝穿著花褲,目不轉瞬,帝曰:「大德歡喜這褲否?」遂即脫下贈之。僧曰:「謝恩。」

帝便封為龍褲國師。

齋畢,帝領至御花園遊覽,內有一寶塔,僧見塔甚喜,徘徊瞻仰,帝曰:「國師愛此塔乎?」

曰:「此塔甚好!」曰:「可以將此塔敬送於師。」正要人搬送漳州修建,

師曰:「不須搬送,我拿去就是。」言說之間,即將此塔置於袖中騰空即去,帝甚驚悅,歎未曾有!

吃素


素食也可以很好吃,
以前有位老法師常說:你的欲望就是捕殺令,放生很難嗎?就從這兩片嘴皮開始做起吧~
阿彌陀佛~說得好!

習重者業重 習淨者業淨

  是以真心學道者 必自去習始

~習氣重的人,業就重,習氣淨除 業也就清淨了!
⋯⋯

所以真的想修行學道的人, 一定從革除習氣這件事開始做~

但是問題就在 眾生不知道自己的習氣 在哪裡? 是甚麼?
可能連自己有習氣都不知道!!

所以就要讀經,不讀經是不會知道的,

因為我們都會選跟自己趣味相投,嗜好相近的人往來,
遠離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物
一說有習氣,就說:哪有?
你當然覺得沒有啦,因為它跟你是與生俱來,所以不覺得是你以外的東西!
如跟你說抽菸吸毒酗酒...你會知道不好,因那是後來學的.
但或許 散漫 貪戀 自大...種種習氣,生來就是這樣,哪知不好啊!

你的父母師長朋友不一定會指正你,因父母是跟你有共業,師長怕被告,
朋友跟你是同業習才處得來~

怎麼改?去道場法師不一定講你,或許你是大護法,不是?或許是義工,她怕你不幹了,也不是?那同修被罵不來了,那學佛的緣沒了,怕你造業,也不敢說你.....
所以你說,你指望誰啊?誰能幫你啊?

讀經 讀經 還是 讀經,我們末法眾生 我執重,聽不得人說,一聽就起瞋,
也聽不進去,讀經,就入心中,它默默在洗除我們的心垢,消我們的業障,
把我們的觀念改成 佛知佛見
佛---無我
你多讀經,心態觀念就轉,修行才有希望
那多做好事行嗎?
不行,一棟濫建築再怎麼裝潢外表也不會是間好房子的,
不是嗎?
還是要改習氣~~我也要加油~~改改改^^阿彌陀佛

莫執善法為佛法


惡法本不應做,
善法是本應做,
這些跟佛出世要告訴眾生的真相是兩回事,
不要用執心行善而認為是佛法。

 

http://youtu.be/r5CrTfgoWg8    念佛開示

意識心解經

「聽到有初學佛的同修寫到:啊,我去看了某人的 某部經 白話解釋,跟我想的一樣,覺得很有道理。~」
這句話的問題就出在"跟他想的一樣",聽佛法不是要聽「跟我猜的」或「我想的」或「我希望的」「我認為」、、、,我們是乘業而現於人道,充滿我執我見,所想的、認為的會是清淨的嗎?如果可以意識心猜測,妄想心達得到心性,釋迦牟尼佛就不用來降生-出家-弘法了。自古明心見性有修證的大德都教我們要依佛菩薩祖師的教導而修,不是依自己的想法而行,絕不可自己看經文後自己解經,因為境界完全不同,佛菩薩祖師是戒定慧具足,今人無戒定可言,意識心所思維出的不會是佛經所說的。
奉勸有志修行並於此生有功夫成就者,於此不可不察。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人人可弘法

若不弘法度眾生,不名真實報恩者。
弘法不單指升大座講經典,包括流通法寶,開示一句一偈佛法與人,
現在很便利,不用離開現前環境而且隨時可做的face book轉貼正法,
網絡上幫忙打字,上字幕...等,都算是弘法的方式。
在佛法的流通上以流通一乘佛法為最殊勝,
⋯⋯
再來是大乘法,小乘法次之,
最不得已的,不懂佛法的,就流通一般善法。
契理契機最難得,契機不契理是為魔說,所謂的理 指的是實相之理。
雖說契理不契機只是閒言語,但眾生本具佛性,
講說實相不過是指示出眾生回家之路,
一時看不契機,其實利生最大。
大乘經典中對校量功德利益這部分都說得很清楚。
阿彌陀佛。

靜坐方法

靜坐姿勢七支坐法(轉貼)
打坐的姿勢,在佛教來講是指七支坐法,
「支」者可以講做支撐點,也可以講做重點。支撐點是什麼?
是支撐重量的中心,就像蹺蹺板一樣,中間有一個支點支撐兩邊重量
這七個重要的架構、部位搞對的話,打坐起來就會非常順利
⋯⋯
1. 手支:
手怎麼擺?在一般的禪修之間,都是結三昧印為手印,「三」梵語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從手印結出來的,所以我們結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如何結呢?很簡單!兩個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兩手大姆指輕輕的相抵觸,很自然的放在腳的上面,肚臍的下面,不要懸空。我們手印一結,外在的干攪都對你沒有影響,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裡面看正中間的佛像都是結這個手印。
世間禪定跟佛教禪不一樣,佛教禪是注重在心的覺悟,超越自己業力的牽扯。佛教的禪跟一般的世間禪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學這個佛禪就是在學斷煩惱,出生死。
2. 足支:
盤腳的方式是打坐的基本,有三個姿勢-單盤、雙盤、散盤。單盤又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如意坐,另一個是金剛坐,有什麼不同呢?如意坐是左腳在上,金剛坐是右腳在上。如意坐從這個字意上去體會,自在如意的話就是你心無礙,隨便坐都沒關係,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
金剛坐-是右腳在上,稱為金剛坐。若用金剛坐的話,你這個人的意志力會比較堅強。以上兩種不同的坐法,只要學一樣就好了。
左腳放在上面盤起來時,初學者盡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當然這裡會痛,痛得好像腳彎處要分家一樣,能熬過30、40分鐘就不會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讓它懸空,把腳板靠大腿裡面一點,這就是簡單的如意坐。
如果是老參的話就要把左腳板放出來外面一點,那味道就不一樣了,這就是雙盤,也就是標準的跏趺坐。左腳放好後,再把右腿盤起來,這雙腳能盤得很緊。
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腳抬上來,腳儘量往內擺,能夠緊密最好,盡量不要有空隙。如果你這樣做不到,就換一個看看,金剛坐後再把左腳抬起來。這兩個腳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自己去體會。
剛開始學的人腳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練!先用單盤再改用雙盤。
剛開始可以用單盤,左右腳輪換,去體會那個痛,看電視、聊天時都要學盤腿,從10分鐘,20、30 分鐘一直加,到了兩個月後就慢慢可以雙盤了。
3. 腰脊支: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假設坐姿由側面看過來是呈現S型,上身會是筆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坐得彎腰駝背,後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彎腰後,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來後,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來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讓它現出來而已。
4. 肩胛支:
肩胛支是在肩膀與背後飯匙骨部份的重點,兩肩膀往後拉張後,胸部自然就挺出來,然後飯匙骨就會稍微往後拉凸。打坐的人越打坐腦筋越清醒。背後自然而然的會挺起來,肩膀往外張,胸部微往外凸出來,但不要繃得太緊,架勢擺出來後全身就要放鬆、自然。姿勢擺好後就要放鬆。
5. 頭頸支:
頭部跟頸部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書,常常會講到「禪病」。此「禪病」在講什麼呢?在講昏沈,打坐到一個境界後,如果姿勢不對,會有一個粗的昏沈出現。頭頸支要擺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壓到頸外側兩頸動脈處,如此頭頸支架構起來的話,要有三股力量產生:一股是在後腦勺,一股是在下顎,一股是在後頸椎基部,這三道力量要相稱。
頭頸支姿勢擺好後,觀想頭頂百會處往正下方來,經過體中腔到肛門要成一條直線。正確的線條是要在「正中」的。
6. 目支:
打坐時眼睛有兩種用功方式:一個是把眼睛閉起來,這個較簡單易行,剛開始學的人心較亂,那個人動、那個在製造聲音、..,好煩。剛開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擾,所以眼睛閉起來較好。眼閉起來有一個好處,是眼不見為淨,但也有一個壞處,是黑枺枺的,初學的人有時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另一種方法是學佛像的三分眼,瞇瞇的看,眼微微的三分開張,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這個方法較不會使你胡思亂想的,很會胡思亂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張三分眼。因為眼睛閉起來時,沒有一個可抓住的東西,就會動起心念來,心動就會亂想。如果眼睛打開,你的眼識會意會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東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視而不見,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麼東西,哦!用餘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亂想。
7. 舌支:
舌頭捲起來後頂住上顎,上顎頂有曲浪痕處,舌頭捲起來就頂住那裡。會流口水,流口水沒關係,感覺有口水就吞下去。
以上是打坐的七個重點。

靜坐注意事項:
時間
最好的時間是:淩晨 3:00 ~ 5:00; 次佳時間是:早上 5:00~7:00、傍晚 5:00~7:00、睡前 9:00~11:00
重點是找出固定的時間且不間斷的修習
地點
最好選擇通風、明亮、安靜、乾燥的地方。
初學者最好在室內坐較佳,等到禪坐到妄念較少的狀態,才能到大自然的環境坐。
進階者,除了室內靜坐外,可到室外靜坐,特別是到郊外或山上空氣新鮮的地方靜坐,可將肺部深處的濁氣排出。
衣著
材質以純棉最好,人造纖維最差;愈寬鬆愈好,同時,拿掉手錶、眼鏡、腰帶、襪子等

靜坐用處

靜坐不是只有在靜坐當下才定下心,還要把此定境延伸至任一時刻,
不隨妄念而轉,遇境不著, 跟念佛一樣,綿綿密密無有間斷,
如此修習才能得力。

早晚做功課是在練功(練習功夫),平時才在用功(將功夫用上),尤其是在境緣強大,
⋯⋯
業力深重時,這時就是在大考試啦,若平日沒做工夫,此時一定感嘆"學佛無用"或"腳跟不穩"其實是我們自己花太少時間在練功上了!
又總常給自己很多退轉或懈怠的理由~
如我們有萬分之一如祖師的道心,相信現在的功夫也不至於如"三腳貓"啊~哈

真佛法

 
很多人不懂, 以為佛法只在行善,維繫家親眷屬感情,和樂融融便是.
真是謬之遠矣~

反而以為提倡真正的佛法修行--超情離見,
便是無情不仁!悲哀啊~
⋯⋯

這錯誤觀念之起因,就是現在 鮮少有人弘揚正法,
而致佛法衰敗.多數說法者迎合大眾口味而說,
明明輪迴的眾生就是因為滿心執著而來受生,需要的藥是清淨!
而說法者若自以為方便 將出離生死之法 講成 執著貪戀之事,
令眾生出苦無期,那因果就揹大了~


放得下才是真功夫


佛法~無論哪一宗的修行者,無論行門是如何修持,或修密,修禪,修淨土....,對執著放得下,這才是真功夫,
若念佛幾十年,對這世間情執(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男女朋友等),名聞利養...有絲毫不捨,
那你此生在退場(命終時)將隨業流轉,絕不可能出離生死輪迴的,甚至還走得很難看啊~

功夫都在平常練,不要想說:等命終時再放下吧~
人命的"無常"是連不學佛的人都懂得的事!!

http://youtu.be/b6P-gaPnkgg  念佛開示


放下才是真功夫



淨空老法師弟子悟顯法師 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9

為同修大家好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第十一頁,第七小段,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 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上一次我們講到這一段,那麼「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個是三種真實,無量壽經它給我們的真實的利益有這三種,開化就是開明本心,顯示我們的本來面目,顯示真實之際,際就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那麼,開化之後要發大悲心「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群萌就是度眾生,要給予眾生真實的利益,那麼你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你自己就要「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就要做到那麼這三個真實就是依我們真如不生滅性所起的三個作用,所以本經呢才能惠予眾生這三種真實的利益,如果不依心體,那麼沒有辦法起般若智,「開化真實之際」如果不依心體,這部經也沒辦法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沒有辦法令眾生離苦得樂,十念一念皆能往生,那麼修行淨土法門依無量壽經,如果不依心性也不算是「住真實慧,勇猛精進」,現代的修行人,勇猛精進的心都有,但是呢怎麼樣算勇猛?一般勇猛就是一時興起,聽到了佛法,佛法很好!念佛可以超脫輪迴,但是呢一時的興起,不是真正的發心,那麼他勇猛精進心無所依,不知道該往哪一個方向進,所以叫做亂進、雜進,讀經一下依這一部,一下依那一部,念佛不老實,除了念佛的時候打妄想,四字的佛號念了兩天就換六字,六字呢就換四字,念不牢靠,再來夾雜個咒,對佛號信不過,每天做很多的功課,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功課,有很多的菩薩都是這樣,很多的老菩薩早上睡不著起來做早課,晚上呢無聊做晚課,這種心態在修學,他也認為這叫勇猛精進啊,也認為自己有在用功,也認為他在受持佛法修學淨土,那麼我們仔細來看這樣算不算?這不算啊。勇猛精進是麼?你的煩惱習氣現前了你有沒有勇氣提起佛號不要隨順它,貪心、心、名利心現前了,罣礙心現前了,這就是生死心啊,你有沒有勇猛力、決定力依止正法,這叫正法久住啊,這叫常轉法輪啊,有沒有?不順你的妄想、不順你的顛倒,這個叫做勇猛這要有勇氣,如一人萬人敵,這是勇猛這叫請轉法輪,法就是正知正見六祖告訴我們:法者正也,你的正知正見如同輪,這個輪具有碾碎的意思,車輪有碾碎的意思,這叫請轉法輪,你的正見如同法輪一樣,如同車輪一樣,能夠碾碎邪見,這叫勇猛精進,這是勇猛,所以你看這個佛門的寺院,中央的主殿叫做大雄寶殿,這個是稱讚佛是大英雄,不會被自己的煩惱習氣所轉,他能轉境。楞嚴經上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如來是麼?是轉物的人,不被物轉,物不是外面,就是你心裡面的攀取、攀緣的心,那你要怎麼轉呢?要住真實慧,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明白、 不能悟,那就沒有真實慧,還認為有法與心相對,心是在迷不是覺,用的是生滅心不真實所以依止真如妙性,從性起修,這個叫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莊嚴妙。要知道,國土怎麼來?世間人認為的國土,像現在科學家講,爆炸,那麼爆炸真的能產生宇宙的話,那前陣子不是有爆炸嗎?怎麼也沒看到產生出個小宇宙,你要說爆炸能夠產生出宇宙的話,那麼炸彈爆炸就能產生出宇宙呀,產生出法界呀,沒有呀,這不從爆炸來的,他們還有個說法,叫一時頓現,這一時,哪一時,什麼時候?是依中國的時間? 還是美國的時間? 哪一個時間能現? 所以佛在經上講,這國土怎麼來?楞嚴經講得很清楚,為什麼妖魔鬼怪要把楞嚴經滅掉?他讓你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搞不清楚以後,看你怎麼住真實慧,看你怎麼勇猛精進,把你的根給佛在楞嚴經告訴我們,覺明空昧,相待搖,什麼叫覺明空昧?舉一個比喻很好懂,譬如一個人,在那裡本來是醒的,忽然睡著,妄動呀,覺明空昧,產生出妄動的現象,自性本來明照一切,但是呢,妄有能所心,這動了一念,所以有能所相現前,這一念叫無明,這是無明。那麼這個念頭,不斷對待,有念就有靜,有能覺的心,相對應的就有所覺的境界,覺明這個就是妄想。空昧是什麼?本來是真空,本來是妙有,因為一念覺明,一念無明,妄有所覺,妄有所明,變真空為空昧的現象。那麼相互對待,妄想相互對待。妄是不是對待的念頭?是呀,相對的呀,所以叫相待搖動呀無明。你的妄念在動,所顯的,托顯的相是什麼?就是風,覺明空昧,相待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風是屬動,對動一定要有靜,所以才能對顯出來,也可以說是你的無明妄念繼續的堅固下去,那麼就有堅相,堅固的現相,所以堅固的現相是什麼?就是,風跟是相對待的,風相磨,一磨它就有火,會有火光為變化性,火光,火。寶明呢?這個是屬於寶。明淨至極有潤澤之心,叫寶明生潤,故有水輪十方界。這國土地水火風,是這樣來的,妄想所托顯的啦,就是自己一念無明妄動,有能所,有境界,境界不時又隨心轉,你的心不斷的堅固,不斷的打妄想,這境界不斷的愈轉愈愈轉愈,這樣來的。所以,你看這個世界,海底裡面有火山,高山上有湖泊,火跟水哪一個勢力強?為洲為巨海,世界這樣來的,這是釋迦尼佛告訴我們,不光是南浮提,他講的是整個的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所安住的這個世界,這樣來的。就是我們自己現前一念無明變現出來的。所以佛說一切法心想生這個話我們常聽不知其所以然。真的是勝慧菩薩所說的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釋迦尼佛具足高度的智慧,絕對的觀察能力,幾句話,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道明白。眾生國土怎麼來?三種相續怎麼來?國土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怎麼來?皆是覺明明了之性就這樣子而已,一念無明來的。本來是心境是一如的,動個念頭,有心有境,本來心境是一如,誤以為有心,誤以為有境,佛說是這樣來的。所以後面講的,「元依明,分和合」,六根本來是一如,一明,同一體性,其實現在都還同一體性。舉個比喻,你們自己做做看,就知道,把眼睛閉起來,一隻手摸頭,一隻手摸腳,你在摸的時候,這個觸覺的形狀跟你眼睛看到的形狀一不一樣?相同,現在六根還是在互用,只是我們不曉得而已,你看到的東西是方形的,你去摸你也可以知道它是方形的,同一個心在覺知,六根就像那個探測器,判斷的是什麼?是你的心在判斷。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真相,在現代講這個事實真相的人太少了,這是如來的智慧,為什麼楞嚴它叫「大佛頂經」,如來的頂法,佛頂表什麼?最高的智慧。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說出來,我們永遠都不會清楚,所以要曉得,毀謗楞嚴的就是妖魔鬼怪,無論他是什麼身份,或是出家或是在家,出家那就正如同佛在經上講的,披著袈裟來壞佛法,這就是佛說的獅子蟲。那獅子身上的跳蚤,如來說法如同獅子吼,獅子一吼,就像講楞嚴,百獸聞之皆腦裂,百獸就是比喻作邪見,都能被佛的智光,被佛的音聲、法音給除滅,你的邪見都能被正法給除滅。這個是國土怎麼來的,從你心所現,雖然我們現在住的國土,是我們自己無明業力所現,但是不離心,不離真如本性所以你要國土莊嚴,就是你的心要莊嚴,心要清淨,要離無明離妄想離顛倒,我們現看到的染相,都是妄想顛倒托顯出來的。一樣,妄想是理,這個現象是事,理事還是不二。我們常講真如之理,真如與一切相不二,這個大家懂,妄想也與事不二,就像你夢中的境界,妄想來了,有沒有離開心,沒有。所以即使在妄境界當中,心境還是一如,現在還是一如,只是眾生不覺不知,分成兩邊,這就是顛倒。所以國土要莊嚴,就要心清淨。這裡講的一向專志,一向就沒有二心,專志呢沒有雜念,心清淨,你的國土才莊嚴才妙。所以無量壽經這一段文,真的讓我們曉得具足甚深的妙義,很多人看修學淨土,不知道短短的幾句話,具有這麼高深的道理,真的是一般人不懂, 夏老 居士講:「淺人當作淺法看」。念佛要有福報,要能勇猛,勇猛心提起來就是福報,勇猛心提起來,是不是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萬聲佛號,這是事相上。實際上就是我們剛剛講的,你在你的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你轉不轉得過來,你的貪愛慢現前的時候,轉不轉得過來,還有一個你知不知道它現前?這個很重要。你要抓賊,你要知道誰是賊,不是亂抓。警察要抓小偷,他知道是誰偷的才能抓,我們現在自性的心塵為賊媒所侵擾,為盜賊所侵擾,那麼起般若智發兵討除,你要知道賊在哪裡,這個是修行,這個是轉經。很多人現在不愛念佛,我是講實話,不喜歡念佛,念佛很煩很無聊,坐在那裡就念那麼一句,也不能念別的,所以呢就不愛念,喜歡聽道理,好了,聽了道理,也不想修,那幹聽。還有一類,這一類更是佔大多數,道理也不聽,你叫他聽經,他說我依淨空老法師所說的一句佛號就好,好了,能依很好,可是叫他來念佛,他就說我有事,我有這個事我有那個事,修行到處都可以修,可是你看他,到處去攀緣,到處顛倒,哪邊有熱鬧哪邊去,祖師大德講的-自欺。聽經是拿來保護自己的煩惱習氣,這種人修行不會有成就,遇到無上甚深微妙法,也一樣,所以要能轉經典,要能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這個很重要,此本經之所開示者,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眾生真實之利,這無量壽經足三種真實的利益,那也要大家肯接受,每一個人聽了經,看到這一段,都說有,我願意接受。可是等到你煩惱來的時候,看看願不願意有些人學佛學了幾十年,自己也講佛法給人家聽,他告訴我,佛法講的都是理論,跟事實還有差距,你說他有得到這個真實利益嗎?我們要是有這種邪見,自己要趕快懺悔,絕對是我們的心不老實,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跟佛教沒有關係,至於對於經典不能契入,沒有辦法相應,那麼,我們要懺悔業障,怎麼反過來怪經典不靈。所以,佛要給眾生真實之利,那要看我們願不願意接受,願意接受,他就會懺悔他的業障,他就會依經典裡面所說的去修行,你就會得到。底下它講,此三真實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這三個原來是一個,一就是三,三就是一,為什麼要顯示真實之呢?實際上是欲拯群,惠真實之利,顯示真實之際也是為了要發菩提心,這個,真實惠勇猛精進,真實惠勇猛精進就是為了欲拯群,惠真實之利,欲拯群,惠與真實之利,也是為了要令眾生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三個,一個就是三個,這是合給大家做參考,這三個為的是一樁事情。那你想要幫助眾生,給眾生真實之利,你自己要不要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啊?要呀,要不要真實惠把煩惱斷掉,也要啊。三個即一即三究竟方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少一個都不可以。所以說不可思議思議就是掉到你的妄想你的意識裡面去,就分成了三個,不能夠合,沒有辦法融通,說合比較難懂,融通,融會貫通。所以,最後它講舉體皆是真實之際,這第二段本經體性,到這裡,算是告一個段落,那麼,重點就是,一切的佛法,乃至你在經典上看的妙用,必然要以真如不生滅性,這是必然的來起用,佛也要依真如而說,這叫如實而說。所以你看每一部經典,按翻經的體例,前面都一定按「如是我聞,如是就是真如,真如是怎麼樣的,我們就怎麼樣說,這叫如是,依真如而說,此法決定不錯,這叫如是。所說之法不離心外,即是眾生本覺的妙性,故名我聞。就是講的我們自己,這是我聞,不是聞於外啊,那有沒有內呢?也沒有,這叫我聞,所以,都是依著真如而說,包括無量壽經,十念一念往生的,大略也是依心性而說,如果離開了心性,十念一念,這願就不成就,華嚴講,「忘失菩提心,修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就是真如本性,你要是失了,十念一念,這大願阿彌陀佛,也沒有辦法使用,接引不了你,所以,佛必然是依真如本性而起的作用,這是本經的體性,也是一切經典的體性,無論是大乘小乘,講到究竟都是這樣若就事相上來看,小乘依三法印,大乘就是這裡講的依一實相印,來作應證,所說的有導歸心性,我們就稱為大乘,不生不滅心性是不生不滅。小乘,只要它所說的有提到諸行無常我、寂靜,就可以算是小乘的經典那麼後後勝於前前,諸行為什麼是無常呢?心性本無一法,諸行無常,心性、淨,這諸法無我,說無我只是除妄我而已,為了顯真我,本來不生,本來不滅,故名涅寂靜。這大乘一實相印來應小乘的三法印,必然是依一實相印而說,講到究竟是這樣佛說小乘,說實話,只是為了破外道的邪見那個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那麼邪說紛然,總是落在有無當,所以佛他先說小乘破除外道,而後說大乘顯我們真如本性,不然外道所說的「明諦神我」乍聽之下跟心性很像,但是名同而義別,名字雖同境界不同,所以先用小乘法來揀別,那麼佛已經為我們揀別出來,所以傳到中國祖師大德教我們直接學大乘,為什麼要判教?為什麼經典在講經以前要先講玄義?就是為了讓我們學大乘,這個要清楚不是祖師分判佛法,因為佛講經每一會機感不同,有的是大根,有的是中根,有的是小根,根器不同,所以說的佛法當然在一部經裡面就有大圓甚至是方便,乃至於在這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當中,那眾生的心、習氣、智慧的一個淺深不同,佛說法當然會應機施教,所以傳到中國來才有判經的必要,為我們揀別出哪一部經是圓教,哪一部經是小教,哪一部經是始教,哪一部經是頓教,或是終教,終教是頓教,「小圓」,祖師大德為我們揀別出來,我們要體會的到他的用意那麼下面一段,第三個『一經宗趣』,這第三個就是要講無量壽經的宗旨跟趣向,我們看第一條,宗謂宗旨,又修行之要徑也,趣者趣向、歸趣也。體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這個是宗旨,本經無量壽經你要了解,你要知道它的宗旨與趣向,這裡說的甚麼叫宗?就是修行的要徑,修行的重點這叫宗,趣是麼?趣向、歸趣,你這樣修以後可以得到麼樣的結果,這叫歸趣,那麼它說體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經明宗旨,依經宗旨,明其所為,體呢就是前面講的理體,依真如而說,宗是行,所以依真如而行,所以接體性之後,要說宗趣,才能令眾生,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他說宗是行,所以經典你要明白它的宗旨,你就知道要如何的來受持,你學到的是麼。所以它講的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這叫宗趣,知道學這部經要做麼、要求麼,到底學了這部經會得到麼,究其所至。像我們學無量壽經要得到的是清淨平等覺,心要清淨、要平等、要能不迷,如果學了無量壽經還在迷,還在顛倒,那就不行。可是大家都不覺得自己在迷,那怎麼辦?無量壽經主要內容我們求生淨土,為什麼佛我們要求生淨土?為什麼要開這麼大的方便? 就是我們迷很嚴重,著相著很嚴重、很顛倒,每一個人都自己認為有在修行,可是問他麼叫修行?麼是佛法?渾然不知,他也會講,但是呢不得受用,所以他心怎麼會清淨?天天在起煩惱,怎麼會平等?怎麼覺?覺不了。念佛號,妄想放不下嫌煩,念不住,還是去參禪?學個內觀比較好?六大師講,住心觀,是病非禪,住在一點上,那是病,不是禪,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問題是大家心有沒有專?有沒有能所雙忘呢?下午講:「能禮所禮性空寂,能念所念性也空寂」,你才感應道交難思議,感應道交就是你的煩惱習氣落、脫落,這就是感應道交,能所打破了,這個得真實受用。那麼第一段呢簡單的解釋,麼叫做「宗趣」,麼叫「宗趣」。那麼第二小段: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這是依無量壽經很明白的為我們說出宗旨跟趣向因為呀,三輩往生,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怎麼發?每天都要工作呀,怎麼發菩提心?一想發菩提心來道場用功修行,一想修行,障道因緣就來,牽掛的事情就來了。怎麼發得起來?心又隨業力去了。發不起來?說實話,這個時候才要來障道因緣現前,那更要來。身體的病苦、人事的磨練,在這當中你要覺悟、要發心。至少你要知道,不是究竟,要趕緊用功呀,不要再醉生夢死。很多人都說,你們學佛很消極,人生不是挺好的嗎?很快樂呀!要麼有麼。也許你得的到,但是當你要失去的時候,苦就要來了。你得到了你也沒有滿足,還不知道自己在苦,在苦中以為自己是樂。天天在顛倒,心裡好求世間事,這就不覺了,這菩提心就沒有發。所以,我們學佛,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發菩提心?是不是真正想要覺悟?真正想要覺悟,逮到機會,你就會用功,你就會想修行,修行擺在第一位,這是至少的覺悟,最起碼,沒有做到後面的,「一向專念,圓生四土,逕登不退」都是空談,都是說食數寶,所以,要清楚、要明白。不要把世間的事,當作是最重要的修行要擺第一位,這是事相上要有。再來呢,你要明白,麼是心?我們的真性本來離過絕非,本來無有一物,不著一法,就像佛在無量壽經形容的極樂世界這樣的清淨,這個要能明白。明白以後你就修行,才踏實,知道我的真心本性,從來不染著,不受塵、圓融無礙、包含一切,這是真如呀。發菩提心,發是麼?發明呀!明是明白呀。發覺自己有常住真心,然後呢,明白它、契入它,這叫發明發菩提心,那麼你依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真正的念佛,這才一向呀。不然修行,一下進,一下退,說要用功,我們剛講的,一時興起,五分鐘的菩提心,露水道心呀,那個是假的,所以要發菩提心沒有那麼簡單。祖師大德說得容易,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是菩提,關鍵在哪裡?一心一意呀!有沒有一心一意呀?你要真正的一心一意,這世間好壞得失,你就不罣礙,是非也就放卻,不再與人爭了。前一陣子說,有大災難,很多的居士聽我們師父這樣講,心很亂呀,告訴我。這個就是沒有菩提心,你要是真正發菩提心,再大的災難,你還是老實念佛,還是求生淨土這生死才真的放下。一聽到這樣講,開始不是好好用功,開始問問哪邊可以避難?要我們師父找個地方給他避呀。佛在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你要避去哪裡?「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還是搞不懂呀,那就沒有辦法啦,又想避難,又想一向專念,又想圓生四土,又想逕登不退,心都在攀緣、都在顛倒。所以要真正懂得,要真正的放下,才得到這一部經的宗趣,你才真正的得到。不是只是文字呀,看一看,這一部經的宗趣,是發菩提心,叫一向專念為宗,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好了知道了,放到旁邊去,不得其門而入,自己沒有受用呀,那就白聽了,那就枉然了,大好的成就機緣,當面錯過,所以要明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