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法華經今解(信解品第四之七)~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
第七講
前面講到大迦葉尊者,以喻合法來為我們說明他之前舉窮子的例子。最後說到:「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這是在一百三十二頁末後的地方。這一段很明確地說明,就像百丈懷海禪師說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特別是講心性圓滿,本自圓成。眾生,特別是二乘人,他不了解真如佛性,不知道佛性本來不屬染淨迷悟。因為不了達,妄生希求心。以為:我修個法,能夠把心給恢復到原來的清淨。實際上這是不了解大乘佛法,不了解實相之義。所以,他在這裡講「無心希求」。眾生就是有希求心,這「希求心」是什麼?就是造作。你有希求心、有造作,那真心本性顯現不出來。所謂顯現不出來,就是說你不明了,不能見性。實際上,性德的作用,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它都在作用。但是你若起了取著的心、造作的心、希求心,那你就不能夠見道。所以〈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念到後來,「能所脫落,不起造作」;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不向外取法。「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打成一片,這叫「能所脫落」。「不假方便」是不藉由其他方法、手段。《觀經》講:「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它教你觀無量壽佛身,你見佛身,同時即是見佛心。前面講到,《華嚴經》上說:「應知眾生心念。念念中有諸佛成正覺。」為什麼?因為諸佛成正覺,不離此心故;不離此心而能成正覺。所以,眾生的心,原原本本就是佛心。我們淨土宗《觀經》上講:「諸佛如來。法界藏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之中。是故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在在處處都是指示我們明心見性,不向外求,只要你能迴光返照。所以「念佛」念的是自心之佛,念阿彌陀佛還是念自性佛;原原本本,徹徹底底,沒有向外求過。所以說眾生心想佛時,是心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啊!
前面講諸佛如來,法界藏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之中。為什麼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跟《華嚴經》講得一模一樣!應知眾生心中,念念有諸佛成正覺啊,念念有諸佛如來成就無上佛道,為什麼?因為這是本覺。所以說「眾生即佛」,迦葉尊者這裡講:「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說無心希求,就是本自圓成啊!這其中有兩層道理,一個是末後禪宗講的「向上一著」,用功用到最後了,能所脫落,無心希求;一個是你剛開始學佛的時候,能夠了達心性,這是解悟,後面是證悟。解悟的時候知道此心本自清淨,但是還是要假修成,就是藉由修行磨除你的煩惱習氣,而後證入以後,那你才真正了達。所以就像《起信論》講的:「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粗穢之垢。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得淨。」就像摩尼珠一樣,它外面汙染了,「摩尼珠」就代表我們的心,受無明的汙染蓋覆住了。如果你只知道這摩尼珠它是寶,你不把它給洗乾淨,給擦乾淨了,那它終究還是汙染。眾生的心性亦復如是,被無明、被貪瞋癡給蓋覆住了。所以需要藉由佛法的熏習,而後能夠清淨。清淨的時候,只是恢復本來面目而已,恢復本來的樣貌,並不是又跑出一個心來,並不是又多了一個摩尼珠。就像《楞嚴經》講的,這「捏目妄見二月」,你用手去捏著你的眼睛,你眼睛出問題了,你看到天空有兩個月亮,實際上,在這兩個的當下,正在能所不相融的當下,原是一體。這捏目的動作就像取著諸法一樣,只要你把你的手放開,不要捏著,它就恢復正常,天空中仍舊是原來的月亮,此心也如是。所以說我們眾生與諸佛同一體性啊!《華嚴一乘十玄門》講的「秘密隱顯俱成門」。什麼叫「秘密隱顯俱成門」?「隱」跟「顯」同時,就像農曆初八、初九這個時候的月亮,一半顯現出來,一半是隱藏的。諸佛如來明心見性,就像顯現的月亮,另外的一半就像眾生,他迷失了。所以,眾生跟諸佛同一體性,就像月亮,這顯現的半月跟另外的半月,是同一個月體,真如自性亦復如是啊。所以,在五道當中,它是隱而不現;在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境界,它是顯而不隱。但是無論隱,無論顯,皆是同一體性。所以說:「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是說它同體,而且同時顯現,所以叫「秘密隱顯俱成門」。為什麼叫「秘密」?因為難知,故名秘密。難知啊!隱顯同時,隱顯俱成,這同一體性。正顯的時候不妨正隱,正隱的時候不妨正顯,所以也可以稱為秘密。你說眾生佛性不起作用了嗎?它正在起作用,但是眾生不知,所以隱顯一際。如來的佛性起作用了,如來的眾生性也同時起作用,這當中沒有所謂染淨的問題。在如來分上,眾生是佛心內的眾生,這叫隱顯同時,這道理比較深。

所以大迦葉尊者這裡講很清楚,眾生就是有心希求,所以「隱而不顯」。實際上,心性無染,本自圓成。所以他說:「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從前就是有心,有心就有所住著,住著二乘、住著人天乘,所以不能前進。就像你上樓梯,你踩著第一階,你不願意往上走、不願意往前走,那就沒有辦法。為什麼?有所住著。所以這裡講「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什麼叫「佛子所應得」?這裡它有它的密意,就是直接給你開示眾生的心性,眾生即佛,所以說「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佛子所應得」就是要明心見性。而此心呢,你現在就在用,現在即是,所以說「當下即是」,說「眾生即如」。這個都是大乘經典裡面講的,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為什麼?因為煩惱性空,當下原原本本的就是涅槃、就是菩提,所以說「佛子所應得」。你學佛你要得到個什麼?得到「明心見性」,得到「識了本心」。它這個就是講「佛子所應得」,這「得」就是講你「本所得」,本來就有,不從外得,所以說「皆已得之」。這裡你要能夠轉得過來,這「所應得者」,不從外得,是本來就有。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就是得到了「佛子所應得者」。所以這最後一句,至關重要。

下面是迦葉尊者說的重頌,這是很好的一個教學方式。我們講座也隨順這經典講經的方式,到最後一天來講這偈頌。這除了是幫助這幾天都有來參加講座的人能夠把前面聽到的做整理,還可以再重新熏習一次。還有一個:讓前幾天沒有因緣來參加的人可以從頭到尾大概地聽聞一遍。應該這樣講:這有雙重利益,幫助有來聽,沒有間斷的人能夠再深入地熏習,再做一次整理;幫助沒有來聽的人,可以從頭到尾聽過一遍,所以相當地圓滿。

下面: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踴躍。得未曾有。佛說聲聞。當得作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這是大迦葉尊者重宣之前所說的。以偈頌的方式,讓與會的大眾再重新熏習,也讓後來的人能夠從頭到尾再聽一次,還有,方便大家受持。所以他說:「我等今日。聞佛音教。」聽聞佛的音聲,教導。「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心地歡喜,踴躍不已,得未曾有。他說:「佛說聲聞。當得作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把心性比喻作寶聚,就像如意珠一樣,能生一切寶,能聚一切珍寶,所以說:「無上寶聚。不求自得。」佛之前從來沒有說過聲聞可以作佛,今天才知道原來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不求自得」。不必向外馳求,原來自己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修行不假他求,所以他非常歡喜。祖師講「但離妄緣即可」。妄緣是什麼?妄想攀緣啊。所以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下面看: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捨父逃逝。遠到他土。周流諸國。五十餘年。

就像一個小孩,幼稚,沒有成熟的思惟,所以說「幼稚無識」,也就是背覺合塵。從小就逃離他的父親,所以說「捨父逃逝」。「遠到他土。」到其他的國家去。因為逃離父親,所以「周流諸國。五十餘年。」在其他的國家流浪。流浪了多久?流浪五十餘年。這「五十餘年」,就像眾生輾轉五道一樣。

下面: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其家巨富。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田業僮僕。人民眾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諸緣故。往來者眾。豪富如是。有大力勢。

這個窮子他的父親非常地擔心他,因為小孩子離家出走了。「其父憂念。四方推求。」到處找,找到後來非常疲憊,就在一個城池安住下來。「造立舍宅」,在那裡生活,以「五欲自娛。」「其家巨富。多諸金銀。」他家非常地有錢,不是一般的有錢,是超級有錢,所以稱為巨富。「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這都是寶物、寶石。那麼家裡面呢,有「象馬牛羊」,出門有「輦輿車乘」這「輦輿」就是多人抬的轎子,所以稱為「輦輿」。古代皇帝上朝他是坐輦輿。在清朝,一般它這個轎子,王公大臣是八個人抬的大轎;皇帝一定是多人抬的,所以多人抬的轎子稱為輦輿。那麼,其家田業僮僕。人民眾多」。不光有錢,而且呢,家裡有很多的僕人,而且呢,他還有人民,就有點像一個小國王。那麼,「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不光在自己的國家有錢,而且呢,也到國外去做投資,所以說「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他們家還有很多的「商估賈人。無處不有」。都是幫他們家在賺錢做生意的。那麼這個「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因為在那個地方有錢、有身分、有地位,大家都懂得來尊重他,到這裡來求利;那麼這個人,相信做人也相當地好,這裡這是舉個比喻。所以「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當地的國王也非常地愛重他,包括「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國王以及大臣,還有這些皇室宗親都非常尊重他。「以諸緣故。往來者眾。」因為這種種的因緣,所以他家勢非常地巨大,往來的人非常地多;或是說他的人脈非常地廣,跟他往來的人非常地多。「豪富如是。有大力勢。」這長者就像諸佛如來一樣,具有種種的功德,具有無邊的功德;然後能分身無數,能夠利益眾生。所利益的眾生能化功歸己,那麼同時嚴飾佛身、嚴飾法身。這裡講的,包括這個「出入息利」等等的,之前都已經詳細地作過說明,你們可以看前面的表法。

下面: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夙夜惟念。死時將至。癡子捨我。五十餘年。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但是這個長者年紀大了,心裡就更想著他的兒子,當初離家了、逃走了。「夙夜惟念」,長者晝夜思念他的小孩,也同時想到自己可能將要臨終了。「癡子捨我」,這個小孩沒有智慧,所以稱為「癡子」,捨我五十餘年。「庫藏諸物。當如之何。」他的家業這麼大,那應該要由誰來承接呢?所以說「當如之何」,應當怎麼辦?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或無所得。饑餓羸瘦。體生瘡癬。漸次經歷。到父住城。

就在父親擔心的同時,他的這個小孩也在外面「求索衣食」,受到人家的傭賃,就是受僱於人。「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或無所得。」從這城到那城,從這國家到那國家,有些地方,有時候有飯吃,有時候沒有飯吃;有時候有賺到錢,有時候沒有賺到錢。其實日子過得不好。「饑餓羸瘦。」這「羸瘦」就是瘦弱;而且「體生瘡癬」,就是身體長瘡,皮膚潰爛。「漸次經歷。到父住城。」漸次來到他父親所住的這個城池。

下面: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爾時長者。於其門內。施大寶帳。處師子座。眷屬圍繞。諸人侍衛。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出內財產。注記券疏。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謂是國王。若國王等。驚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見逼迫。強驅使作。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借問貧里。欲往傭作。

這個時候他的小孩,因為常常受僱於人,逐漸輾轉來到他生父的家,「遂至父舍。」,長者「於其門內」,坐的地方有大寶帳;處師子座上,坐在很豪華的座椅,上面附有寶帳。「眷屬圍繞」。那他的旁邊有很多的眷屬以及貼身的侍衛,諸人、侍從、侍衛,服侍他的、保護他的都有。在這家裡面,「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出內財產。注記券疏。」就有幫他算錢的、算帳的。這個窮子見到他的父親「豪貴尊嚴」,以為是國王,因為他從小就捨父逃逝,也不知道他父親長什麼樣子,以為是國王,或是國王等,或是大概是與國王相當的,或是國王的親戚等等的。所以「驚怖自怪。何故至此。」自己感到非常恐怖,幹什麼跑來這種地方。那「覆自念言」就是自己心裡面想,「我若久住。或見逼迫。強驅使作。」如果我在這裡待久了,萬一他逼迫我,或「強驅使作」強逼我做我不願意做的事情,那我豈不完蛋啦!所以「思惟是已。馳走而去。借問貧里。欲往傭作。」就想到一些他覺得比較沒有壓力這麼大的地方,或是到一些生活比較困苦的地方;「貧里」實際上就是像現在的貧民窟一樣,所以他「欲往傭作」。

再看: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
這個長者坐在座位上,遠遠見到他的小孩,「默而識之」,心裡面知道。這個在前面講過,長者坐在師子座上,就像如來處師子座「遙見其子」,為什麼叫「遙見其子」呢?因為這「遙」就是譬喻眾生以及二乘,距離如來的果位非常地遙遠,但是如來知道眾生有佛性,所以說「默而識之」,心裡知道。

下面看到:
即敕使者。追捉將來。窮子驚喚。迷悶躄地。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長者知子。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這長者看到自己的小孩,一眼他就認出來了,很歡喜,馬上派遣使者把他找過來。
這窮子因為長期在外頭流浪,貧窮孤露,所以有自卑感等等的。他想到:「你這樣豪富,你這樣抓我,我這一次大概是死定了。」所以「窮子驚喚。迷悶躄地。」就驚嚇癱在地上。他心中想著:「是人執我。必當見殺。」這「見」可以當「被」。他來抓我,我必當被他殺掉,他想這一次一定會被殺掉的。「何用衣食。」哪還用想到我來這裡可以掙點錢或是有口飯吃,那都想太遠了,現在可能就會被殺掉,所以說「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長者知子。愚癡狹劣。」他的父親知道,這個小孩流浪太久了,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他跟他講的話,他不會聽。「不信是父。」更不能相信他就是他的親生父親。

      這裡就像二乘一樣,如來給予一乘佛法,他一下不能接受,還想說:我這樣學,學了一乘,到時候會不會撲了個空啊?就像現在的學佛人,明明教你念佛、教你萬緣放下,你還要覺得你自己是不是沒有基礎?要去弄個什麼《弟子規》等等的人天乘、人間佛教等等的。你就像這個窮子一樣,教你要放下,你還不願意放;你還懷疑這大乘佛法會不會害到你,害你家庭不幸福?就像這個窮子一樣。佛知道眾生愚癡狹劣,跟他講一乘他不會信,更不知道眾生跟如來是同一佛性、同一體性,所以,「長者知子。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下面看: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云當相雇。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這時候長者就巧設方便,「即以方便。更遣餘人。」就在他的事業,也就是像現在的公司企業當中,有這麼多人,在當中找幾個眇目矬陋的;「眇目」就是眼睛小,「矬」就是矮,「陋」就是長得醜,所以叫「眇目矬陋」。看起來「無威德者」,長相看起來其貌不揚的,去接近他的小孩。「汝可語之。云當相雇。」而且要他們告訴他小孩,說要雇他,雇他做什麼?雇他來除糞。而且會多給一點錢,所以說「倍與汝價」。所以「窮子聞之。歡喜隨來。」這窮子聽了很高興,知道原來不是要殺我,是要叫我來除糞,於是他很高興;而且還要多給錢,那就更高興。所以「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長者他們家有非常多的人,他找兩個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那這個「眇目矬陋。無威德者。」在佛門就代表二乘的四諦跟十二因緣。二乘的四諦跟十二因緣,就如同這眇目矬陋,無威德者這兩個人。而且告訴他「汝可語之。云當相雇。」就告訴他:要雇汝來除糞;就像佛跟這二乘講,有生老病死,你要把它消除,而後可證得涅槃等等的。為什麼叫「倍與汝價。」呢?就像這二乘證初果、二果、三果,一果算是一價,就像總共加四次的價,是加薪四次這樣的意思。那麼這「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這二乘人聽了很高興,聽到能證阿羅漢果,能出三界,所以他願意修行。

下面: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既益汝價。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這時候長者在窗戶邊上常看到他的小孩,他憫念自己的這小孩愚劣,「樂為鄙事」,做一些去除糞這種比較辛苦的事情。於是長者為了要再接近這個小孩,所以「著弊垢衣」,就穿著破弊的衣服、有汙垢的衣服,而且跟他一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到這窮子居住的地方,「方便附近」以方便靠近他。而且告誡他「語令勤作」,說:你要好好做,我再多給你加錢。「並塗足油。」還給他一些保養品,這「足油」就是保養品,擦了足油可以抗寒、可以涉水,皮膚就不會受傷,也就是現在的保養品。而且給他充足的飲食,讓他睡可以保暖的席子,給他三餐溫飽。「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這「長者」就是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常看到眾生愚癡狹劣,樂為鄙事;喜歡學二乘、人天,所以示現劣應身來這裡為眾生說法。就像這長者「著弊垢衣」,穿弊垢的衣服,跟著他的小孩一起來除糞,就像世尊捨勝應身現劣應身;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劣應,來這裡示現成佛,來教這些眾生。剛開始教二乘,說:「你們要好好修,要知道無常,不要放逸,能夠這樣勤修,必定能夠證果」。他同時在教化的時候又跟二乘講:「你們就是佛子」。就是這樣慢慢地來教化這些眾生。

下面: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示其金銀。珠玻璃。諸物出入。皆使令知。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這長者有智慧,慢慢地帶他,這樣經過二十年,讓這窮子在家裡做事情,所以叫「執作家事」。而且同時告訴他,這金銀真珠玻璃,哪個東西在哪裡,各種物資進出「皆使令知。」但是這個窮子還是志意狹劣。「猶處門外。」還是覺得跟這長者有隔閡,所以說「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這是說他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擁有這些東西,他只是想到自己是替人家辦事的。

    就像佛為二乘人說般若,講「諸佛與眾生同一法性」,這樣慢慢跟他講,但是二乘人雖然懂、雖然會講,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能跟佛一樣,也沒有想過自己本性就具有如來的無量知見、諸波羅蜜。這段經文是這樣的意思。

下面: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於此大眾。說是我子。捨我他行。經五十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這個長者知道他這小孩慢慢已經成熟了,所以說「父知子心。漸已曠大。」想要把財物全部讓他繼承,所以「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於此大眾。說是我子。」跟大家講,說他其實有一個小孩,只是當初走丟了,「捨我他行」,經歷五十歲。自從相會以後,已經二十年,「自見子來。已二十年。」「昔於某城。而失是子。」說明當時是在哪一個城池,在哪一個城市裡面,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他到處找到處找,沒想到,不期而遇。同時告訴大眾,「凡我所有。舍宅人民。」長者他的財富以及他的人民,乃至幫他做事的這些人;他說都由他這小孩來繼承。

    這就像世尊要滅度前說《法華》,這時二乘之人他的心漸已通泰,漸漸地能發大乘心,所以叫「漸已曠大」。所以「欲與財物」,這「財物」就是一乘佛法。所以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就像在前面〈序品〉當中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乃至釋迦如來分身無數,皆悉雲集《法華經》這個法會。所以你看我們升座講經所唱得「爐香讚」,我們不是唱「香雲蓋」,我們是唱「雲來集」。這裡說「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就是代表法華會上諸佛如來都來參加。同時告訴這些二乘人他們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就是法王真子,應當紹隆家業。並且在說之前,把眾生是怎麼迷惑的,在哪邊迷惑的,都告訴這些二乘人,使他悟自本心,能夠明心見性,能夠圓滿成佛。

下面看: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這個窮子想到他從前貧窮,而且志意下劣。沒有想要改善、上進,所以說「志意下劣」。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今天能夠跟父親相認,還會有這麼多的財寶,所以說「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以及這些舍宅,乃至舍宅中一切的財物,所以「甚大歡喜。得未曾有。」這個就像大迦葉尊者得佛授記,知道自己將來必定作佛,也像舍利弗、目犍連以及五百弟子,大家都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下面看: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

這裡就是「以喻合法」。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知道眾生沒有上進心,喜歡人天乘、喜歡小乘;特別是講喜歡小乘,所以說「知我樂小」。佛有智慧,能善知眾生根器,包括過去生、無量劫的他都知道,所以他善說法,善能觀機,所以說「知我樂小」,佛知道我喜歡小乘法。

下面看: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這一段話就給你講出來,為什麼會有小乘,因為這些人根器不夠;根器不夠的,你一下跟他講「眾生心即佛」,他聽不懂,他還會毀謗,會毀謗釋迦牟尼佛。謗佛必然墮落,就是前面所謂的「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你毀謗正法,一定墮三惡道。所以跟他講二乘、跟他講小乘法。所以說「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佛為他們印證:你們證的是阿羅漢,你們成就的是小乘聲聞,但是這個不究竟,大迦葉尊者也知道這不究竟。

    所以我昨天就講了,你說大乘從二乘來,是從你上座部來,上座部的大迦葉尊者是祖師,他是發起人。會有上座部,是因為有大迦葉;為什麼叫上座部?因為大迦葉是當初的這些比丘僧的上座,他出家最久,所以稱為上座部。連上座部的祖師都講二乘法不究竟,為什麼?因為迦葉尊者在法華會上聽到佛說,所以他回心轉意來學習一乘!那你就要知道:二乘尚且不究竟,何況你現在貪愛你的事業、你的家庭等等的,這些更不究竟,更是沒有用。連二乘尚且不究竟,人天怎麼會究竟!

   愚癡的人他會覺得:我把世間事做好了,我就成就了。這種都是妄想啊!何況還在那裡想著「到底是佛法重要?還是我家庭重要?」你有這個想念就已經錯了。我直接告訴你:就是佛法重要,世間法不重要。你不要想你的小孩這個年紀要以讀書為主,那你想錯了,你要度他來學佛,要以學佛為主。這世間都是夢幻泡影,你跟你小孩有這個緣,你要度他來學佛;跟你周遭的人有緣,你要度他們來學佛,讓他知道這世間不究竟。所以經典上講,要讓眾生知三界苦,「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這才是真實義啊!所以你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不是只有文字解,而是在行持上、在事相上,你要轉得過來。你如果學佛還是這樣世間意,轉不過來,那你佛是白學的,這樣沒有用。佛菩薩所給你的保佑,不是像那些外道、天神一樣,佛菩薩給你的保佑,是讓你能夠轉煩惱,能夠消除根本的業,而不是隨順你的欲望、欲求、欲想,那是會讓你墮落的。佛菩薩給眾生的保佑就是「說法」。如來的經藏現在就在這個世間,就擺在你眼前,你不讀,你只在那裡磕頭、求佛,你以為佛菩薩就會給你保佑,你這個叫「捨本逐末」、「本末倒置」。所以看到這裡你就知道,二乘的人他是不究竟的,迦葉尊者在這裡他才迴小向大。所以為什麼說不究竟?因為一下跟你講你是佛,你不能信。所以反過來說,你自己對於大乘佛法有希求心,就一定可以信入,一定可以成就,沒有絲毫的問題。就怕你不願意轉,你無心希求。你有心希求,有這個願心,什麼業障都能轉,什麼業障都可以消掉,就怕你沒有心。

    就像有些人他不敢受戒,受菩薩戒。他想到:哎呀受這菩薩戒,萬一犯了不通懺悔。那是小乘的人才不通懺悔。為什麼說犯殺戒不通懺悔?因為懺悔沒有用,事相上這個眾生已經斷命了,所以說不通懺悔,你懺悔沒有用啊。你偷人家東西為什麼不通懺悔,因為你把人家東西偷走了,讓人家蒙受損失,人家損失已經現前了,所以說懺悔沒有用。大乘佛法不一樣,一切的罪業都能消、都能懺,而且這個無作戒體不失不壞,所以你不要聽到這不通懺悔這幾個字,它是講你後悔沒用,是叫你不要犯,不是說你誤犯了,懺悔沒用,如果懺悔沒用,這個業就消不了,那就變叫做「定業」。如果說業真的是定的話,真的是定業的話,那眾生就不會成佛。所以說學大乘能消定業,二乘沒有辦法。你看地藏菩薩有一首陀羅尼,叫滅定業真言,就能滅定業;還有你念阿彌陀佛就能滅定業,你無始罪障一時消盡了。所以這個大乘佛法殊勝,念佛可以消滅定業,消滅根本業,連根本的無明它都能破啊!這個小乘它沒有辦法消滅定業。

    所以只是你沒有心學而已,不會是佛菩薩不加持。在末法聽聞大乘佛法、聽聞一乘了義,乃至能聽的、能說的,都是有佛力加持,這是經典上有依據的。就怕你沒有心在聽、沒有心要轉,沒有心要轉變,那你聽到的就是事相上的,就是耳邊風,就是小乘。所以你看為什麼有些人聽聞大乘的經、給他講大乘的道理,他還在那裡投機取巧、規避戒律,在那裡想看看怎麼樣子能夠又做世間事又不犯戒,整天就是有這些想頭,為什麼?就因為他沒有發心,他沒有發心學佛啊。所以就是在那裡苟且,在那裡耽誤自己的命光,玩弄佛法,這種就是小乘,就是人天乘。所以你縱然聽聞大乘,卻無心希求,你沒有想轉,那你只是聽到大乘的文字而已。就像這個窮子一樣,雖然告訴他這金銀珍寶,但是他無心希求,沒有想過自己也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凡夫亦復如是,雖聽聞大乘,卻沒有想過自己要轉變,覺得那是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道理,跟這個現實好像沒有這麼接近,那你這就是對於佛法無心希求,就像這個窮子一樣,窮露他方,這「他方」是什麼?就是「在佛門外」、「在六道輪迴」。這道理非常地清楚,因為佛知道眾生不能接受,所以「未曾說言,汝等作佛」。

    你現在聽聞大乘,你就要發心,就像六祖慧能大師講的一樣,他見五祖弘忍禪師時,禪師問他,你來幹什麼的,六祖說「我來作佛」的。他來學佛是來作佛啊,又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要有這樣的大願,要發這樣的大願,要誓成正覺,要誓度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大願,那你必然得佛力加持,你的業障都能消掉,這個是事實啊。

下面看: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我承佛教。為大菩薩。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說無上道。諸佛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所以大迦葉講,佛要他們二乘人為大菩薩,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說大乘佛法。實際上這些大菩薩是來成就他們的,假裝作聽眾,讓這二乘人種大乘的善根。所以實際上這二乘是學生,聽眾是老師,倒過來,來成就大迦葉他們。所以他們剛開始只是會講般若。所以為什麼你會看到現在有些小乘的論典、小乘的經典裡面會有一些大乘的內容,就是佛有教他們,但是他們的本意並不在於大乘。這個你就要感謝當初傳法過來的這些祖師,為我們分得一清二楚,為我們作擇法眼,沒有祖師大德,你根本搞不清楚佛經的義趣,你不知道什麼是大乘、什麼是小乘,就會亂學一通。更不知道如來說法的時節因緣,不知道何者是真正圓頓之法。所以這都是當初佛經傳來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在翻經、在註解,為後世這些佛弟子開示說明,為我們分判出來,讓我們知道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所以從這裡知道世尊教二乘也熏習大乘佛法,要他們為大菩薩說法。「以諸因緣。種種譬喻。」乃至不同的言辭,「若干言辭。說無上道。」「諸佛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當然,聽眾除了菩薩以外,也有一般的人,日夜思惟,勤修精進。「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佛就為這些用功修行的人授記。「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這些人聽聞大迦葉尊者他們講大乘,佛為這些聽眾授記,說你們能發無上道心,這樣發心修行,都是菩薩,都是必定成就之人,來世當得作佛。但是「而不為我。說斯真要。」可是佛從來沒有告訴他們,二乘人可以作佛、可以成就無上佛道,也沒有為他們授菩提記,這是大迦葉講的。所以說實話,他們心裡面會覺得這世尊,是不是不為他們說,是不是有慳吝之心,他們也這樣想。前面講的舍利弗尊者,乃至這〈信解品〉中的這些聲聞才明白,不是佛吝法,是他自己墮在二乘之位、墮在二乘當中,他沒有發心。既然沒有發心,就不能為他「說斯真要」,說了也不懂,也沒有辦法學。

    講到這裡,就想到:我常勸人家吃素,有些人就會毀謗,說:你勸人家吃素,勸人家受戒要吃素,那人家就不敢受戒了;或說不能煮葷的,人家就不敢受戒。......。你要知道:千佛大戒不傳給賊人,不傳給不想學的人。他如果不能受、不能學,那是他沒有道心。不是說我把戒律講正確,把道理給你講明白了,是一種過失啊!是你不願發心,不去受戒。不是壞人道心,而是這些人本來就沒有道心。就像如來為什麼不跟二乘人說一乘法?因為他們還沒有這個心要學,還沒有發心。所以既然你要去受菩薩戒,你就要按照裡面教的去做,至少要求你要做到,你一定得素食,你不可以去殺生吃肉,這個一定要做。如果你因為這樣退心了,你不要受,那最好,因為你沒有道,我們菩薩戒也不傳給這種人。我告訴你,這菩薩戒那是祖師們大慈大悲,不然,你以為你想受就受?你以為填一填,交個報名表,你就能受?我告訴你,你還沒有那個根器。你既沒有這根器,你還不趕快發心學!還想「我受了戒,看看能不能怎麼來犯戒,還不要受罰、不要挨罵、不要受果報,怎麼來規避戒律,來投機取巧」。你這個心就是諂偽之心。用諂偽之心求戒,你怎麼能得戒?你只是去那裡浪費時間而已,白磕七天的頭。最後有沒有得戒?沒有得戒。因為你根本沒想受,還在戒場就開始問:回去可不可以煮葷的?回去可不可以殺生呢?其實你也知道都不能煮、不能殺,你就是沒有想守才問的。

    所以,為什麼佛不跟二乘人說大乘?因為你沒想學。所以我一開始講菩薩戒,就有講明:「不為邪見外道者說,不為没有想學的人說」。如果你是這二種人,縱然聽了,你也不會得戒。這《法華經》亦復如是,不為不想學的人講,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而不為我。說斯真要。」你沒有想學,當然就聽不到,聽到了也等於沒聽到。

下面看: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就像這個窮子一樣,雖然「得近其父」,能夠親近他的父親,知道這家裡有種種的金銀珍寶,但是「心不希取」,沒有想過自己也能夠生活改善,覺得自己就還是過那樣的苦日子。「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所以你看,這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修行」。只能講,不做,那你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就像這窮子雖然得近其父,但於諸物心不希取;同樣的道理,這二乘人雖然會講佛法,但是沒有想學。就像有些學佛人,嘴巴喊著要求生淨土,但是一點也不想放下,一點也不想轉變。就像現代的這「本願山」。你問他有沒有想要求生淨土?他說「有」;但你問他有沒有在念佛?他說「沒有」。他說:「我信,我就能往生,臨終十念一念就可以了。」其他平常要吃肉,就吃肉、要喝酒,就喝酒、不該犯的戒,他統統都敢犯。他說:「那個(持戒)不用,我有阿彌陀佛加持,我就可以去極樂世界了。」你看!這種就是無心希求。善導大師講:本願山這種修行方式是自誤誤他。他搞錯「本願念佛」的意思了,人家教臨終十念一念,那是教給無心要求生淨土的人,教他念十聲佛號,雖然這一生不能往生,能給他種來生成佛的因緣。不是教你平常不念佛,發個願,臨終念個十聲佛號,你這樣子就能往生了。善導大師曾舉了一個譬喻:就像你存錢,存到一千塊錢,你是不是當初一塊一塊這樣存。念佛想要成佛,你得按部就班地來。所以《阿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你聽聞阿彌陀佛,你就應當執持名號,一日到七日,乃至盡形壽地念。因為善導大師講過,是後人錯解。所以這本願念佛是行不通的、是錯的,善導大師就是在《觀經四帖疏》中喝斥這種本願念佛,他講得很清楚。現在這些學本願念佛的人也不看經,就說「是依善導大師」;其實善導和尚就是在罵著你,在罵這種人「投機取巧」之人,就像嘴巴談說要求生淨土,但是沒有一絲毫希取之意。你說你想求生淨土,那你是不是應該萬緣放下來念佛?是不是應該持戒?你要這樣做才叫「願生」。就像你想要有博士學位,你是不是要讀書?是不是要做研究、要考試......?你說「不用,沒關係!我已經有報名,一定能上。」那你不準備、不考試,你可能上嗎。世間法如是,佛法亦復如是啊。你想要這個學位,你又不想努力;就像你想求生淨土,但你又不想念佛,也不想改習氣,根本是抱樁搖櫓,自欺欺人而已。所以那些學本願山的就是在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又騙人家。我講的這是事實,他們聽了會很不高興,但是,他有沒有想過?他是在不高興善導大師教的,因為我是依善導大師講的,善導和尚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是在罵這種不如法修的人,他沒有指著本願山罵,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所謂的本願山。但就有人錯解,這樣錯錯錯……後來還傳到日本去了,這就越錯越離譜了。所以你要是問這「本願念佛」是不是附佛外道?比附佛外道還糟糕,它算是大邪見,那不能成就。一般對附佛外道一下子就能看清楚,很簡單,它謗佛、謗祖師,講的東西跟佛經完全不同,歷史也講錯了,一下就知道啦!佛門最怕的就是這種大邪見的,這個的問題比較嚴重。所以你要知道:淨土宗名為「易行道」,所謂的「易行」不是「放逸行」喔!不是說「我不用念佛,我不用持戒,只要有想去,這樣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如果你這樣誤會,那你臨終起來的會是業障,而不是佛力。淨土宗是「易行」,雖說容易行,那是比起其他的宗派的行法容易行,但不是放逸行。你要是聽錯了,聽到本願山講的那種東西,他那個叫「放逸行」,他那個叫放逸的「逸」,「逸」行道,不是容易的「易」。就是放逸!也不念佛,就想說「我有相信,相信就能成佛」,善導大師說沒那麼簡單。他說「念佛」在八萬四千行中,只是一個行門而已,你以為只做念佛這一樣,其他的你都廢掉,你也不持戒,你也不懂道理,你就能夠成就了嗎?所以大師講,要成佛除了念佛,還要修六度、具足種種萬行才行。善導大師不是庸俗之輩,他對於經典是非常地了解。我看了都非常佩服。表面上這個註解好像沒有分科判教,實際上是融會貫通了佛門的分科判教的精神在裡面,讓大眾更容易懂,這是大師的大慈大悲,是智慧。他講經說法都依經教來說,依經典來說。所以你不要像一個俗人一樣,你不要像二乘不了義、不能圓成佛道的人一樣「無心希求」。雖然談說佛法、談說淨土,但是沒有想學,沒有想改;只是應付,表面一套、裡面一套,這個不行。所以說二乘的人是這樣,凡夫那更虛偽,而且還得少為足,他用這種錯誤的方式,還覺得自己好像找到這世界上最投機、最便宜的方法。把淨土宗看得這麼投機,那是你的過失。淨土宗一點也不投機,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是不得。

下面再看: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這個是迦葉尊者講,他說:「我等內滅。自謂為足。」他滅除了見、思二惑,證阿羅漢,他以為他這樣就很夠了。所以,你覺得你現前這樣就很有德、很有修了,那你看看你證果了沒有?阿羅漢自以為足,還情有可原,他已經出三界了;你一個凡夫,貪瞋癡一品都沒有斷,你還覺得你這樣子夠了,你這樣子可以算是有在學佛了,那你的標準也太低了。所以迦葉尊者他講「自謂為足」,但是「唯了此事。更無餘事。」他只會二乘,其他的不會;他只斷了見、思二惑,其他的他都沒斷。「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即使聽到菩薩嚴淨國土、教化利益眾生,他都沒有生大乘的心,想要來利益眾生。所以佛說小乘為「焦芽敗種」,真的也是這個樣子沒有錯,沒有發心要利益眾生、要度一切眾生。這也是大迦葉尊者他自己講的,不是我們學大乘的人去抹黑他、毀謗他。「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他知道一切諸法皆空,不生不滅、非大非小,無漏無為;「有為」就是有造作、「無為」就是無造作,他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沒有好樂心,沒有想要希求無上佛道。所以只是口說而已,這個就叫做「空談」。這裡是大迦葉講他自己在空談。當然這些尊者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的,確實是示現來教化眾生,示現作二乘,也是示現這樣子的一個過程。什麼過程呢?來度這些下根之人、小根之人。就是來告訴他們,你不要像我一樣,走這些冤枉路,這樣子太辛苦了,你要直接學大乘。所以他示現這樣的一個過程,告訴你不要這麼辛苦,直接學。他說:「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他雖然知道佛的智慧,但是没有希求心,也没有想要證得,所以說「無貪無著」。他這貪著不是凡夫的貪著,就是指沒有希求心、沒有想要證得。所以「無復志願」,連一個念頭都沒有。「而自於法。謂是究竟。」覺得自己這樣就很究竟、很好,這叫「得少為足」。他說:「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得脫三界。」這是指二乘的「空法」。他空除他的第六意識。所謂「空第六意識」,就是讓第六意識不起作用,所緣的就是一片寂淨、無煩惱的境界,所以叫「修習空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就是講他這一生過後,就不再輪迴了,也就是說他現在就有能力不再輪迴了。所以說「有餘涅槃」,為什麼說「有餘」?因為有所造作、有所取證,故名「有餘」。有所造作則不圓滿,所以說「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是說今天佛跟他講這真實語,他能懂,所以叫「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他今天才知道什麼樣叫做「報佛恩」,才真正學到佛法。

再看: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前面講,他聽佛講說二乘,然後修行得道,他覺得他證得二乘就算是報佛恩,就算圓滿了。下面他說:「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但是「而於是法。永無願樂。」雖然為諸佛子說菩薩法,但是沒有真正想要希求、想要圓成佛道。「導師見捨」,導師就是指世尊,「見捨」就是看見我捨棄大乘、没有修學大乘。「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所以剛開始,世尊沒有跟二乘人講,說眾生能成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就只是慢慢地這樣引導。

下面: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知道這個小孩志意下劣,所以「以方便力」得近其子。而後「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予他家一切的財物。「佛亦如是。現希有事。」佛也像這樣,顯現殊勝希有之事。「知樂小者。」知道這些眾生好樂小乘法,或是無心希求大乘法,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慢慢讓他熏習大乘。而後「乃教大智」,才教給他無上大乘。

下面: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大迦葉尊者他說「我等今日」非常歡喜,「得未曾有。」「非先所望。」就像這窮子一樣,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夠繼承家業。他之前也沒有想過,他能夠預佛授記,「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就像這個窮子繼承長者的家產一樣。「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尊者說他今天能夠證得無漏,能夠得清淨眼。「五眼圓明」第一個是肉眼,第二個是天眼,第三個是法眼,菩薩是慧眼,佛是佛眼。二乘人有法眼,他算是得到了清淨眼。「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尊者說他常常持佛的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他在佛門當中,長久以來這樣修行,他終於學到一乘。「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他現在學習到真正的佛法。所以說「今得無漏。無上大果。」因為大乘是真正的無漏,不會退轉,真正地帶領著一切眾生,往無上佛道上去前進。所以說「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他今天聽到了一乘了義,而且他還發願「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他也要弘揚一乘了義,弘揚這一部《法華經》。所以你們聽聞了,也應當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向大迦葉尊者學習。他說:「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我們如今才是真正的阿羅漢,才是真正應受人天供養。所以為什麼祖師講「你不學大乘、你不明心,你不堪受供養」,這話就是依照這經典上來的。到這裡大迦葉尊者他懂了,他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應供」。所以,你不學大乘,不應受供養。所以為什麼說受菩薩戒要護持大乘,護持大乘的行者、大乘的法師、講說大乘的道場、要印大乘的經典,因為這才算是真正的福田。所以大迦葉尊者告訴我們,他通達了大乘,他才真正算是真阿羅漢,才算是真正應受供養者。

下面看: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恆劫。盡心恭敬。又以美膳。無量寶衣。及諸臥具。種種湯藥。頭栴檀。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養。於恆沙劫。亦不能報。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無漏無為。諸法之王。能為下劣。忍於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為說。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為說法。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這是感謝佛恩!「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佛菩薩有大恩德,憐憫眾生、教化眾生、利益眾生,所以說「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他真正是體會到佛恩。所以不讀大乘、不讀一乘了義,你不知道什麼叫報佛恩。就像釋迦牟尼佛他來這裡示現,苦口婆心地勸導,如果無法體會如來真實義,你就不懂得要護持正法,你不會把佛法擺在第一位,也不會把佛法看作是最重要的,所以你真正了解了,你就會發心來修行,發心來學一乘。所以說「無量億劫。誰能報者」。就算「手足供給」,把手足都砍下來,拿來供佛。「頭頂禮敬。一切供養。」一切的金銀珍寶來供養都不能報。「若以頂戴。」即使把佛頂在頭上。「兩肩荷負。」兩個肩膀荷負,負荷多久呢?恆沙劫,「於恆沙劫。盡心恭敬。」這樣恭敬。「又以美膳。」有好的這些美食。「無量寶衣。及諸卧具。」用這些好的衣服來莊嚴佛像,乃至臥具,來讓佛來休息,用好的衣服來供養佛。「種種湯藥。牛頭栴檀。」以這四事供養,乃至用「牛頭栴檀」,最好的水沉香。「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用各種珍寶來蓋塔蓋廟。而且以上好的綾羅綢緞鋪在地上,「如斯等事。以用供養。」縱然經恆沙劫「亦不能報」,為什麼?因為皆屬「有為」,所以不能報。你要報佛恩,你用世間的這些金銀珍寶,用這些形式來供養皆不能報,唯有你契入一乘了義才是真報佛恩。經上這些話是有密義的,就告訴你說,用這些供養都不能報,那是不是說就不要供養了呢?不要供佛了?那你根本就是忘恩負義啊!所以話要會聽。告訴你盡極地供養,這樣仍舊不能報。那要怎樣做才能報?就是希望你能夠「契入一乘」,這才叫報佛恩。你看,我們供佛都要求要用好的、要用新的,你不可以你自己吃過的、用過的拿來供佛、供僧,那你是把佛門當作廚餘桶,你這樣是會有罪過的。像以前有些不懂的人,他是在賣菜,想說「我今天菜沒賣完,我就拿到道場,去給出家人挑,反正他們可以吃,也說我是拿來供佛的」,你這心態就不對了,你這是在處理廚餘,不是來供佛的。供佛就是什麼?是在你還沒開始賣之前,你先把好的東西都挑出來,拿到道場來供佛,這才是真正至誠心,差的自己用。還特別要挑好的供養佛菩薩、供養道場,供養這些如法的出家人,你是這樣恭敬心,用你的能力,你做得到的。所以說:「得新食先供佛。」你拿到新的食物,要先供佛,這是對的,表示心中有佛,感謝佛恩!雖說縱然做到像這裡這樣恭敬,仍舊沒有辦法報佛恩,但是還是要做。報佛恩的重點是你要能夠契入。在事相上是沒有辦法報答的,所以講「於恆沙劫。亦不能報。」要在心地上能契入,才是真正的報佛恩德。

下面講:「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有「大神通力。無漏無為。諸法之王。」這是讚歎如來的功德高廣。在一切的聖賢當中,他是至聖,所以說聖中聖,為一切法之王。所謂「於法自在」所以稱為法王。但是「能為下劣。忍於斯事。」他能為我們這些下劣的眾生,來這裡示現作佛。「取相凡夫。隨宜為說。」能為著相的凡夫,來說一乘了義,能夠為他來方便開三乘。「諸佛於法。得最自在。」諸佛於一切法得最自在,所以稱為法王。「知諸眾生。種種欲樂。」知道眾生的根器,以及他們心裡面所想要的。「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及他的志願,他現在能承受什麼樣的法,佛都知道。所以「以無量喻。而為說法。」佛有能力觀機,所以他善說譬喻為眾生說法。「隨諸眾生。宿世善根。」他知道眾生過去生宿世的善根,來為眾生講經說法,來教化他、來開導他。「又知成熟。未成熟者。」也知道哪一些眾生根器成熟,哪些眾生根器未熟。「種種籌量。分別知已。」種種差別他都知道,能觀察眾生根器。所以「於一乘道。隨宜說三。」這是大迦葉尊者跟我們講世尊的用心,他體會得到世尊所要說的一乘了義;他也悟到了,原來他自己跟佛是同一體性。那麼,反觀我們自己在學《法華經》,也應當如是學,如是用心。

觀世音菩薩

法華經今解 (信解品第四之六 )~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
第六講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

前面講到這個長者在臨欲命終時,委託家業給他親生的兒子。他的小孩因為從小捨父逃逝,離開了他的父親,在外頭竛竮辛苦五十餘年,最後能夠相認,並且委託家業,這是一件令長者歡喜的事情,也代表佛法有正傳,佛法的正傳就是「一乘了義」,其他的都是方便,不是真實。所以你學習一乘佛法,你就是入佛門,真入如來家。要是不懂得學習一乘了義,你就像這《法華經》講的窮子一樣,「窮露他方,竛竮辛苦」,這「竛竮辛苦」就是孤獨辛苦。為什麽叫「孤獨」?因為眾生在五道受生,是自作自受,所以稱為孤獨。你一個人造善或造惡,受報的時候,都是你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受,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去承受你造的罪業,或是你修的善業。所以,達摩祖師講:造善造惡,都是輪迴。這話講得非常地清楚,為什麽呢?因為起心動念故。起念,則成為輪迴。為什麽說起念便成輪迴呢?因為心妄動相續不休。墮在有念或墮在無念當中,都算起念。就是因為不曾聽聞無上大乘了義,所以盲修瞎練,就像這個窮子一樣,「展轉傭賃」。誰展轉傭賃呢?就是你受這業力的熏習,隨順你的生死業展轉傭賃於六道輪迴當中,皆是因為你不能信受大乘的緣故、不能修學大乘的緣故、皆是因為不明心見性的緣故。所以就像窮子,志意狹劣,對於無上菩提無希求心,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家庭、事業……等等的,在意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這就猶如窮子。而且更愚癡的是很多人不覺得辛苦、不覺得孤獨,不覺得孤獨辛苦,為什麽?因為迷惑顛倒。你明明是自作自受,你還覺得:「哎!我在受報的時候我認識誰」。在佛門裡面還有出家人講:「要互相珍惜,珍惜當下」。當下怎麽珍惜啊?三心不可得,怎麽珍惜當下?講經說法,不講離相之法,都教人愛欲,教人家取著。什麽叫珍惜當下?珍惜你身邊的人?不是啊,是要放下你身邊的人!佛是教我們放下,你看佛示現八相成道,示現出家給你看你還看不懂。難怪這長者,需要解去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就像世尊捨去了勝應身,示現劣應身來這裡做給你看,結果做給你看,你還看不懂。就像這長者,脫掉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右手還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不要懈怠。佛來這裡做給大家看,示現捨國王位出家、行道、降魔、成道、轉法輪。他示現悉達多太子,身邊充滿著歡樂,就是告訴你:這世間的歡樂,不會離開生老病死,終究無常就是到來,你還想要珍惜個當下,你要怎麽珍惜啊?當下就是無常啊,怎麽珍惜?
  

所以你看,出了家,很多出家人還搞不懂啊,沒有道心啊。出家人不懂,在家人那就更不懂,你不要以為他有講了一些善法,他這個就是邪說,不能讓你了生脫死的,這個就叫邪說。所以,聽了這種邪說,什麽「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當下......」,佛門沒這樣教,佛門教你放下。你看世尊,他身邊有多少的家親眷屬,有多少的享受他都放下,他捨勝應身,來這個世間這樣示現,示現劣應身,也是放下。《無量壽經》講:「作斯示現。順世間故。」因為世間人不懂,所以佛做這樣一個表現給你看。可是,末法的眾生,還是看不懂,甚至末法的出家人也看不懂。所以你看他們,天天都在做法會,法會的內容是教人懺悔。他們即使天天做法會,也不知道自己該懺悔什麽。這就是佛在經上講的:愚癡至極。可憐憫者。真的非常地愚癡。

     所以你看此間的眾生,如來來這裡示現,給你說三乘,到最後會歸一乘,告訴你一乘佛法是佛法的正傳,告訴你小乘法是不了義,人天乘那更不了義,根本不是佛法。嚴格來說,在一乘了義裡面,在這個大乘佛法裡面,小乘不算是佛法。為什麽?因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這是經典上講的。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講: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既然沒有聲聞弟子,那何來有聲聞法可傳?所以世尊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給你講實話。嚴格來說,小乘法在大乘裡面不算是佛法,為什麽?因為根本沒有小乘。所以我之前講的「小乘非佛說」,這個講法還沒有《法華經》圓滿,《法華經》講根本沒有小乘,講得很清楚啊,都有經文為證,這是讓你去認識真正的佛法是什麽,這一乘了義就是佛法的正傳。所以學佛就是學一乘了義,這個是真的。其他的,那個都是妄想顛倒而已,都是猶如「乾闥婆城」。這個乾闥婆他是鬼神,他的城是幻化而現的,有點類似像現在的海市蜃樓、化城,其他的都如同陽焰,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二乘也是有為,人天乘那更是有為。所以到末後,長者委付家業,傳這家業給他的親生兒子。就像佛傳一乘了義;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告訴我們,一乘了義才是真實之法。你這樣做,依著修就對了。《法華經》是很殊勝的經典啊!所以你聽聞一乘,你能不能生歡喜心?就要像這裡的這長者家子一樣,「得未曾有。」「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就像這大迦葉尊者,他們知道,原來眾生的佛性,人人本具,不假修成。所以說「無心希求。」心性之寶,本自圓成。所以祖師講:「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你這個就是真正得到諸佛如來的真傳。

    所以為什麽說《法華經》是「如來真傳」,稱為「經中之王」!這邊他是以喻合法。什麽叫「以喻合法」,下面的經文就是以喻合法,把前面的譬喻合會在這裡所要表達的佛法裡面,讓大家能夠懂得他的譬喻代表的義趣。所以他說:「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世尊大富。你就知道為什麽古德講: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法華經》上,迦葉尊者把釋迦牟尼佛譬喻為大富長者,如來的無量知見諸波羅蜜,皆悉具足啊。又能分身無量,就像前面這個大富長者,多有僮僕吏民,牛羊無數啊,他能夠分身無量啊。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分身無量,度無量眾生,又能夠化功歸己,嚴飾佛身、嚴飾法身。所以譬喻為大富長者。所以說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我們就像那個長者家子一樣。為什麽說佛子呢?因為眾生與佛同一個血脈,同一心性,就像世間父親跟兒子是同一個血脈一樣,我們跟佛是同一體性。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華嚴經》講:應知眾生念念中常有諸佛成正覺。正是此意啊,為什麽?諸佛正覺,不離此心啊。所以為什麽眾生會成佛?眾生會覺悟?《起信論》說:一心開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真如者,即是我們自性的體大、相大、用大;生滅門者,又分覺迷二門。依於不覺,所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這不覺就是無明。以生滅門當中,有覺義故,就是帶有這個真如門,有覺義故,所以眾生熏習佛法可以成佛,熏習一乘了義可以成佛,都有善根啊。在這麽多的眾生當中,我講特別是華夏民族,特別有善根,因為現在華人很多,不侷限在哪一個地方,特別講華夏民族。大家都懂得,喜歡念《心經》、喜歡念《金剛經》,都懂得學大乘佛法。在從前,在我們中國這塊土地上,沒有二乘法,真的沒有二乘,因為大家都在學大乘,從上到下。所以真的是此方的淨土。大家都曉得二乘不殊勝,不了義。所以我們傳出去的,從中國傳出去的,傳到日本的佛法,傳到韓國的佛法,傳到蒙古的佛法,那個時候的蒙古,北方的佛法,還有傳到藏地的佛法,就是現在的青海西藏,都是大乘佛法,我們中國傳出去的,都是大乘,真的是非常殊勝。所以你要珍惜自己的善根。你的根器就是大乘根器,你還去哪裡打那些基礎?直接學大乘就對了;小乘不了義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大家都了解,這是常識,中國人的常識,都知道小乘是不了義,那個不行。所以這些搞小乘的人,他沒有辦法弘傳,到現代他就改個名字叫什麽「原始佛教」。就像有一些公司,搞了一些黑心的商品被抓到了,那這個品牌就壞掉啦,他就換一個品牌再上市,那後面的人就不曉得啦。所以它現在叫做原始佛教,說他自己是原始的佛教。實際上你現在看到原始佛教,就是換湯不換藥,它還是小乘。不管他講什麽名相、佛學名詞,他根本的宗趣就是小乘。你不要看到裡面講了幾個菩薩波羅蜜,你就以為那是大乘,那只是名相而已,並沒有真正的大乘的義趣。我們大乘講重重無盡,猶如帝網珠,一切諸法皆悉如是,他小乘沒辦法做到,根本沒那個境界。他講的那個菩薩波羅蜜,頂多是大乘「通教」的初門,只是最粗淺的菩薩波羅蜜而已,僅略略地提到;為什麽世尊會提到?是給這阿含下一個伏筆,要提升小乘人他們的善根到「方等」啊。所以你才會看到《阿含經》裡面,到末後有略說一點點大乘而已。但是無知的人他就說:哎呀!大乘佛法是從他那邊來的,這就叫「本末倒置」、「倒說經律」。實際上最原始的佛法,如來一出世是先說《華嚴》,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無論是天台宗判教,無論是華嚴宗判教,無論是哪一個祖師判教,有判三時教,有判一時教的……等等的,有五時八教、三時五教等等的,或是判四教的,都知道《華嚴經》是如來先說,就是一乘。末後呢,大家都知道《法華》是攝末歸本,彈喝權小的,這些都是佛學常識。所以你不要亂聽那些去讀了什麼佛學院的,拿了什麽佛學博士頭銜的,在那邊出來胡說八道,那些人講的經不依經律。凡是他所說是毀謗大乘的,就是不依經律。你真依著經律,就不會這樣胡說八道。
下面看:

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因為如來常常稱呼這些聲聞、稱呼我們為「佛子」。所以你們去受戒時,戒師說「佛子諦聽!
意思是告訴你。為什麽叫你佛子呢?因為你跟如來同一體性。佛子諦聽就是叫你諦聽,或叫「諸佛子」,是一樣的意思。這「諸」就是指大眾。所以「世尊常說我等為子」,這就是常常提醒著眾生,但是眾生常常在迷惑顛倒。今天回家了,明天又逃家;今天來佛門,明天又不來了,就是這樣進進退退、進進退退。所以你看看,你說你要漸漸積善根,你要積到什麽時候?為什麽不一口氣這樣長時地熏修,長時期地用功?不要間斷,不要夾雜。所以看到這裡佛叫著眾生,你自己就要開始覺悟。

下面看: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所以大迦葉尊者告訴世尊,他說:「我等以三苦故。」三界裡面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在欲界,這三苦都具足;色界天它是有壊苦,他的禪定會壊;那無色界天,它有行苦。「行苦」就是它有行陰,還有微細的我愛,沒有辦法降伏,所以它有行苦,最後還是會退轉。所以說「三界統苦」,就是這三苦,那麽眾生於生死中受諸苦惱。世間人在生死當中,迷惑無知,受種種的苦惱。所以他只要錢財、只要名利,只圖著眼前的快樂。他覺得:「哎呀!這學佛跟我明天要工作不相干,跟我客戶要求的也不相干。」他覺得學佛沒有用。

   我告訴你:所謂賺小財靠的是智,靠的是你的聰明才智。你賺大錢,靠的是德,要你有德行,跟你的福報啊,你沒有福報,你沒有辦法。所以急功近利的人多,他以為他很現實,實際上他忽略了現實。現實是什麽?你有沒有福?你有沒有德?沒有德,沒有福。所謂福德,福德,福中有德,德中有福。所以你賺小錢靠的是智,賺大錢靠的是德,這個話是對的。你不要只想著這世間如何如何,要想著來學佛啊。學佛不光能夠把你世間福報增大,還可以把你的智慧增大。藉由求世俗財,而後求功德法財,斷除你的貪瞋癡,那這才叫發大財,佛門也可以講發大財啊。
     這個大富長者,就是顯示我們自性具無量的功德寶藏、種種的妙用。你看《華嚴》一乘十玄門,小能容大,大能入小,而後大小各各不失不壞。這樣真心本性的功德,能開一念為九世,收九世入一念,能夠隱顯同時,主伴圓明,這都是自性的功德,這是佛在《華嚴經》上為我們展示出來的。你能真的契入這個境界,那你真的就富了,這世俗話講的就富了,這個就是佛門所謂的發財,就像這個大富長者一樣。但是世間人不懂,受種種苦惱,起貪瞋癡,所以於生死中常受苦惱,而且呢迷惑無知,他不知道佛法可以給予眾生無邊的利益。自己樂著小法,喜歡小乘,阿羅漢喜歡小乘,得少為足;世間人喜歡家庭,喜歡搞五戒十善,他覺得我這樣就夠了,都是「得少為足」,以為把這個身弄端正了,自己這樣子就叫修行,實際上還遠遠不夠啊!所以說「樂著小法」。這小法就是「不了義法」,外道法也是,都稱為小法。像那些附佛外道,有的附佛外道他也在念《法華經》,但是他教人家只要念經名就好,說其他都不是,這就叫「受一非餘,魔所攝持」啊!那是從日本傳過來的,那就是附佛外道,叫日蓮宗、日蓮正宗,現在又叫什麼「創價學會」的,其實那就是附佛外道,這是常識啊,大家都懂,只是有些初學他不知道。我以前學佛,才一進佛門就知道。所以這附佛外道,他也喜歡讀《法華經》,可是《法華經》他也不全讀,他斷章取義,否定釋迦牟尼佛,你看他把自己當作佛。所以有人問:「讀《法華經》只讀經題可不可以」?讀經題當然是沒問題。但是,若你認為只要讀經題,其他都不要讀了,那這個教法就錯了,那就是祖師大德講的「偷懶」,你偷懶啊,人家外道邪師就順著你的習氣,來欺騙你,騙你的錢,騙你的時間,騙掉你的慧命。告訴你:哎呀,你都不用讀裡面經文,你只要讀那題目就好了,你看經典也有講題目功德很大。這種問題祖德大德早就講過了,這就是學佛的人偷懶,不解經義,也不想讀經,嫌經典繁多、繁重,也不想看解釋,所以最後就受到這樣的禍害。所以你這就叫自作自受,講通俗一點就叫活該。所以這個「小法」就包含一切的不了義法,這《法華經》喝斥這些小乘,喝斥不了義法,破邪顯正,顯示如來的一乘之法。大迦葉尊者是上座部的發起人,他聽懂了,他知道他從前在上座部裡面搞的都是不對的,他知道從前他是愚癡無知啊,樂著小法,他現在轉過來,他代表著上座部,代表的是一切的小乘,這是鈍根的,這根器沒有舍利佛這麼利,由他來做代表,這樂著小法迷惑無知,愚癡啊!所以祖師判為「愚法聲聞教」,祖師判這經教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講講的,也不是帶著什麼瞋恨心,這是大迦葉尊者自己講自己迷惑無知啊!大迦葉尚且迷惑無知,何況後世這些自以為是上座部,是什麼正傳的,還說我們大乘跟他有關係,是從他那裡來的,那根本是胡說八道啊,大迦葉沒這樣講。現在有學小乘法的人,說我們大乘佛法、一乘了義是從他們那邊過來的,這是胡說八道啊!然後呢?自己學的論典沒有辦法弘揚,被人家否定了,讓人家一引經據典,他馬上就破功,他就開始毀謗了,毀謗龍樹菩薩、毀謗這些大菩薩,說龍樹是假的什麼的,說是他自己造經。我告訴你:在大乘經典《楞伽經》裡面有講到,「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在小乘經典《摩耶經》裡面也有講,摩耶夫人問阿難,他說這個世尊滅後,佛法由誰來領導教化,阿難是佛的侍者,阿難轉述佛的話,阿難尊者就說,佛有講過,在一百年是哪一個人,在兩百年是哪一個人,到後來佛滅度後七百年,龍樹菩薩教化眾生。前面這些當然都是佛授記的,因為他說這個法滅後五、六百年,這外道、小乘都在詆毀大乘,所以龍樹菩薩出世,破除外道、小乘的這些邪見,所以你看世尊預言的一點都沒有錯,大小乘經論佛都有講,所以你敢毀謗龍樹菩薩你就慘了,你就準備到地獄去報到了。為什麼呢?閻羅王也學大乘,他拜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就是學大乘的,你要毀謗龍樹菩薩,你就準備死了以後下地獄去。所以那些小乘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為了自己的五欲六塵,不惜殘滅正法。

    大迦葉說他自己迷惑無知所以樂著小法,倒過來看,樂著小法者就是迷惑無知,因此於生死中常受苦惱。所以你自己就要慶幸,你自己學了大乘,一定要好好學,不然就是迷惑顛倒啊!

下面看: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大迦葉講「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世尊教他修這小乘的觀法,三十七助道品等等的,蠲除諸法戲論之糞。這是在破外道,破你世間的知見,那麼這些二乘人,這些都是有證果的,所以說「於中勤加精進」,很用功、很精進,所以得至涅槃,這涅槃就像前面講的「一日之價」。前面長者告訴這窮子:你來我家做事情,我會多給你一點工資。這裡小乘的涅槃就像長者給窮子的工資一樣,所以叫得至涅槃一日之價。之後又加價,加價就像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阿羅漢。所以前面長者跟這個窮子講,你不要懈怠,我會多給你錢,「當加汝價」,就像佛勸小乘,你們不要懈怠,要精進,你就可以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所以,這個涅槃它的價值,就像這個長者雇了窮子來家裡除糞這樣的工資一樣,並沒有得到長者所有的家產;你看前面說到長者的家產,他的金銀珍寶倉庫盈溢,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乃至他的食物,種種的用度,放在倉庫,都把倉庫給放滿了,而且家裡非常有錢,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不是只有在自己國家有財產,到別的國家也有財產,不光只是在自己國家做生意,也到別的國家做生意。這窮子到他家只得到除糞的工資而已,比起長者的家產只是極微少。所以這也就是比喻說:小乘的涅槃價值很低!比起如來的「無餘涅槃」,比起如來的十八不共法,三明六通、十八不共法、四無所畏,乃至如來的正遍知海,小乘他還差很多了。如來一念能知無量劫,如來一念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心念。這一念中可以開一念為無量劫,能收無量劫為一念,如來的果地殊勝,這小乘人沒有辦法做到。小乘的神通就像前面的譬喻:老弊使人。什麼叫老弊使人?就是那個年紀很大的,給這窮子在那裡幫傭的,就譬喻為「小乘神通」,他雖然有神通,但是不廣大;這裡做一個很明顯的對比,你就清楚了。

   「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這就是「得少為足」,我們講過這就叫「小確幸」,覺得這樣就很幸福了,這樣就很好了。「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覺得自己很精進,很有修了,沒想到只有小乘而已。你看這大迦葉尊者,真的不愧為聲聞的上首,他反觀能力很強,他聽到佛這樣講,知道自己雖證阿羅漢,但還是不夠,還要再前進。你反過來看看這世間人,或是現在的學佛人,你給他個五戒十善、丟個《弟子規》給他,他就覺得:「哎呀,這樣好夠了、好多了」,有去捐一點錢,他就覺得他做了善事,就喜歡跟人家炫耀。就像這裡,還覺得自己在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現在的人才去參禪七天、去佛七念七天佛,他就覺得:我念了好多佛。去打禪七,參七天,一個話頭都參不破,解七時還寫了一大堆心得,心都在那裡起心動念、慌慌張張的、七上八下的,他還覺得:「我所得弘多」,得到了很多心得,很多感受、感悟,寫了一大篇還登出來,登到雜誌上去胡說八道。參禪就參禪,哪有那麼多閒言語,哪有那麼多廢話!這就是監香的人他的過失,監香也沒工夫啊!參禪者他在那裡打妄想,參完禪還可以寫出那麼多空話、沒有用的話,你在監香的時候,你只是站在那裡跟個花瓶一樣,一點用處都沒有。「監香」是什麼?從前的監香是有法眼的,監香知道你在那邊打妄想,即使你坐得正正的,他板子馬上過去就供養你啊!這就要講到臨濟禪師,你看臨濟禪師,他們的僧值,這監香的就很厲害。打禪七期間大家在寮房的時候,臨濟禪師躺在床上睡大覺,還兼打呼,他旁邊的在那裡打坐用功,很精進啊!這僧值來巡寮,啪!一個香板打下去,打在那一個在用功精進的人身上,那個人嚇一跳,他說:「你怎麼不打他,你打我」?那他說:「你坐在那裡胡思亂想啊!你以為你坐得這樣很正,在那裡用功,你根本就是在懈怠、散亂」。臨濟用功用得好好的,心沒有夢想、沒有妄念,很好啊,他是在用功啊!

    所以你看這僧值,他有工夫他知道。所以現在參禪的參完寫一大篇;那個在護七的、或是在監香的,每個地方叫法有點不同,那他有過失。好了,我這樣一講,你那個下劣心又起來,想:「哎呀,那我不敢護七了。」講這話是要勉勵你精進,你別搞錯,不會聽話啊!所以現在的「主七」的、「監香」的未必有工夫,搞不好自己睡得比人家晚啊!

    所以你看,這就是自以為足,以為這樣就可以了,以為:我有來用功、有來念個佛、有來功德箱投個錢!這樣就算我有在修了,時不時還做一點好事放生,以為這樣就夠了,就能消無邊的業障,你這叫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何況是那些不修行的,常常聽到世俗人講:「哎呀,什麼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為善」。你看,就講一些場面話,這場面話沒有用,他還覺得他自己挺善良的:「你看我也沒犯法,我還有良民證,......」,他還覺得自己是個好人啊!這個道德標準太低了,需要提升。

所以二乘人、凡夫自以為有一點作為,他就覺得很圓滿了,實際上還遠遠不夠。二乘人自以為足還情有可原,人家有修證,至少這三界的見、思二惑他都確實斷掉了,心中煩惱確實是降伏住了,神通也出現了,生死也了了,雖然未至究竟,但是總比凡夫強。凡夫你拿一本《弟子規》,看幾句《論語》你就以為是修行,就想要來成佛,你還覺得你這樣就夠了,你還覺得你這樣子就算精進了,這樣就能夠保個人身,所以你慚不慚愧啊!你真的是增上慢中的增上慢,二乘人算增上慢,他們得少為足,而你連工夫都不及阿羅漢,你還覺得你自己這樣可以了,那你豈不是增上慢中的增上慢。所以,什麼叫謙虛?學大乘才真謙虛,知法性空寂,這才是真謙虛啊!而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學大乘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大乘才真正謙虛,學無止境,而凡夫、二乘都不算是真正謙虛的人,都是認法為實有,二乘人認法為實有,取證於涅槃,祖師講的「取涅槃證」,都是有所取著,心中有物,心不空啊。所以你看到大迦葉他這樣子,你就要想你自己證阿羅漢了沒有?沒有啊!有沒有禪定?人家大迦葉一入定三個月,輕輕鬆鬆,你不要說三個月,三個小時,打坐一個小時不到腿就痠了,你還覺得你這樣可以了,所以不可以得少為足!

下面看: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緃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這是大迦葉尊者說他們也知道,「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就像世尊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菩提,而後他觀這個世間的眾生,就像前面〈方便品〉裡面講的,他看到眾生「貧窮無福慧」,既貧窮又沒有福慧,癡愛故生惱,被五欲所蓋覆,然後又樂於小法,沒有心想要修行,所以說「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緃捨,也不為他說大乘佛法,所以說「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所謂「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就是眾生都有如來藏性,這個就是世尊會觀機,你沒有心要學的,不應該跟你講,跟你講,你也不會懂,你反而還會生氣、毀謗,所以你自己要勤加精進用功,當求佛乘,還要發願:願解如來真實義!世尊看到這裡的眾生喜歡世間法、小法,沒有辦法一下子接受大乘,「便見緃捨」,也沒有告訴他們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沒有跟他實話實說,不是因為世尊妄語,是因為眾生那個時候根器還不夠。

下面看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這裡大迦葉尊者講,他說,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的智慧,但是呢,所謂「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像同樣是大雨普潤,但是呢,大樹吸收得多,小草吸收得少,這在後面的〈藥草喻品〉裡面會說到,世尊說法就像天降甘霖,小根的人,你就吸收到那一點,根器大的,他就從當中能夠證大果,所以《無量義經》講:解異故,得法、得道、得果亦異,就是說眾生他理解不同。

為什麼眾生會理解不同呢? 因為根器不同。他是小根,所以同樣講涅槃,他就只得小果;同樣講涅槃,有的人是證無餘涅槃。所以他說「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他只得小果,卻還以為大得。所以,現在的學佛人你看看你,你慚不慚愧?你學佛學得變成說只要孝順就好了,人家是得二乘涅槃,人家還有地方可以安住,三界還出得去,你待在三界火宅裡面,搞一點人天善法,你就以為自己這樣是「大得」,以為這樣子很足夠,你想想你慚不慚愧?你念佛沒有要求生淨土的志願,嘴上講「求生淨土」只是應付別人而已,真正講到痛切處的時候,你又放不下。就像我們道場有規定,告訴你進來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不要聽手機、不要打電話......等等的。有一些愚癡的人,不會學,他不在裡面講,跑去外面講;出了這個門,他想說:好,自在解脫了。所以俗人打電話到他手機,他就趕快鞋子穿了,三步當兩步走,衝到外面去接電話。這是幹什麼?就是俗心放不下。這就是講到痛切處,教你放下,你連來道場你都放不下,那你什麼時候放得下,我請問你,你什麼時候放得下?你說你要求生淨土,你只是說空話;當然也有人很守規矩的,知道這個規矩的用意,所以他來這裡他就萬緣放下,就來為道場做義工,來這裡熏習正法,這樣子積功累德。所以愚癡的人不懂,看到規矩,他想到的是如何去規避這規矩,事相上好像沒有犯,但是他不知道制定這規矩的因緣跟用意,更何況是佛教的戒律。道場的規矩很多都是佛教的戒律,只是在每個地方會有一些生活上的細則,但也都不會違背佛教的戒律,那你連道場的規矩你都沒辦法守,何況你說你要持戒,你怎麼持?到後來就是規避戒律,想辦法為自己開脫。所以你看,就有愚癡的人,他看佛制定三淨肉不能吃,他就想:「反正我肉照買,我也沒「看到」牠被殺,我也沒「聽到」牠慘叫,......做到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他想說:我也沒看到這眾生被殺,我也沒有聽到牠被殺的聲音,牠也不是為我殺的,牠是人家殺死的,我沒殺牠。你看這就是愚癡的人曲解戒律,問你:你拿到這塊肉,拿到這塊葷的時候,你不知道牠已經死了嗎?你不見、不聞嗎?你沒看到嗎?那你是有眼若盲,有耳若聾,你沒有嗅覺嗎,你不知道這塊肉哪兒來嗎,不知道它是從眾生的身上取下來的嗎?牠是已經斷命了,你還說你不見聞,那不是睜眼瞎嘛。你若不吃肉,人家幹嘛殺生呢,那他不就是在為你殺嗎?所以那些愚癡的人還說三淨肉可以吃,你看這就是愚癡。所以為什麼世尊要在《楞伽經》再跟你講清楚,我佛法中這三淨肉不能吃,「自死及他殺」都不能吃,「世無如是肉」,這世間沒有三淨肉呀,講三淨肉目的是要為你斷、捨,是希望你斷殺生,希望你吃素,末法就有這些愚癡的人毀謗釋迦牟尼佛,他毀謗說佛去托缽他也是吃肉。佛說這些人毀謗如來,將來必得不饒益處,所以你要是認為釋迦牟尼佛去托缽也是吃葷,那你這是在謗佛,佛在《楞伽經》就講了,你將來你就很慘呀!墮落在這不饒益處,「不饒益處」就是三惡道。

    所以你看,他不懂得規矩制定的目的,教你這些東西要放下、世間心要放下,給你制定了這些規矩,你還想說:沒關係,我繞著規矩走。這就是愚癡,所以你還覺得:我為佛教做很多,為什麼法師你還這樣要求,所以你看,講到痛切處他放不下。還有多少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多少的人為了世間的事情,不來用功修行的,你看看你有多少個念頭都是要放棄佛法的,你還覺得你這樣是可以的嗎?這樣修行會有成就嗎?這些都是得少為足。還以為自己來我們精舍就是在學大乘了。跟你講你的過失你不想改,你覺得我這樣子是汙辱了你,......等等的,你真的是在學大乘嗎?你只是聽到了一些佛法,好像很高興,其實根本沒有學進去。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沒有針對你的問題講,沒有叫你改習氣呀,沒有指明說那個某某某你必須得如何如何做,所以你聽了些道理,覺得「我很歡喜,來這裡法喜充滿」,你覺得你這樣就學大乘了,很夠了,來生又能夠得上品、又能夠有成就了。其實,只在我們精舍聽聞大乘還不夠,還要再更精進,要改煩惱、改習氣;何況你還去別的地方亂聽那些邪說,聽那些人天乘,還把佛法曲解的。所以為什麼我常講,外面講那佛學你不要亂聽、不要亂看,在網路上那些講的佛學,很多都把你的慧命給毒死,你自己都不曉得;你還邊看邊覺得:「哎呀!甚適我意呀」,你要知道,小乘《四十二章經》裡面講,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這道理小乘人他都懂呀,你還「甚適我意」,那你就糟糕了,你看看你自己身見斷了沒有?根本還沒斷。

    所以修行是逆著你的習氣,逆著你的想法去走,這個才叫修行。你懈怠,就用精進來對治,逆著懈怠去走;你散亂,用禪定來對治,逆著你這散亂去走,這才是真正修行。大迦葉尊者講自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所以當你覺得你自己修得很好,那你就要小心了,你自己就可能在退轉了,二乘人他證了阿羅漢果,他對大乘就無有希求了。可是大迦葉他們懂得回頭,很多凡夫不懂得回頭。

下面: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小乘他們也會講,因為他也聽佛說過這般若,像須菩提他就會講般若,但是呢,他小乘的心並沒有捨掉,所以說「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小乘的心沒有放下,所以他只會講,就像現在的人他會講佛法,但他會修學佛法嗎?很多人不會,那他有真的想要修嗎?沒有,只是拿來說嘴而已,你真正叫他修,他就告訴你:「佛法不離世間法」,他就開始講一些場面話,好像很玄很妙,實際上這根本就是他對這世間放不下。如果你學的佛法不能讓你離開世間法,那你還學什麼?你說的「佛法不離世間法」,那你學的這個佛法就有問題了;六祖慧能大師講「佛法在於世間,不離世間覺」。是叫你從世間當中覺悟,不是不離世間法。連背經文看註解都還背錯,所以你看,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這不是只依文解義,連文都搞錯了,六祖慧能大師是教你「不離世間覺」,教你在這世間覺悟,就像〈菩賢行願品〉講的「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在世間道中得到解脫,那就是出世間。現在那些搞人間佛教的,他說要在人間解脫,那是不可能的,這違背根本法輪,違背經典呀。他們還以為搞那些人間的事情,妻妾恩愛、家庭幸福就能得解脫了;那是更增纏縛,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講:家是貪愛繫縛所。貪愛繫縛之處怎麼會讓你解脫?所以佛教人出家,即使沒有辦法有出家的形象也要有出家的心、出家的行持,所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於諸惑業及魔境,在世間道中得到解脫」,是要出世間。所以佛法叫出世間法,是教你修行,如果你還在那裡講「佛法不離世間法」,那你學這個佛就白學了,是沒有用的,因為你講的那個是:即使學佛也不改變你心中世間的業習;所以不要再給自己這些邪見,還四處把這邪說到處講,就像一個人口臭,嘴巴臭還到處去熏人家。所以它這裡講,小乘也會說大乘,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己於此無有志願,這個就是問題。有很多人會流通佛法,在外面幫我們流通法寶的人很多,你為佛教、為眾生流通大乘,這是好事,但是除了流通佛法,也要讓佛法流入你的生活中,這法水要能流入你的心中,去轉變煩惱習氣,不是只流到別人家裡面,叫人家修;不要只推廣正法,自己卻不修行,不然你就像這裡二乘人一樣,於大乘正法無有志求,只是流通而已,這種人在佛門確實是有的,他很喜歡流通佛法,都叫人家學,你真的叫他放下的時候,他沒有辦法,他一樣回覆那一句「佛法不離世間法」。他覺得他學了佛,但他沒想要出離,這不是講個人志願啊,現在人講個人志願不同,不是的,學了佛法,你沒有發揮它的功效,若你說這是個人志願,那這就不對了。雖學,沒有辦法使用,無法學以致用,這就是沒有心要上進,跟二乘人、跟凡夫一樣。

    下面講:「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這等於是大迦葉在佛前發露懺悔。「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佛知道他們這些人好樂這小乘法等等的。「以方便力隨我等說」,隨順他們的根器給他們說小乘,所以他們不知道實際上自己真有佛性,真正是佛子,他還自絕於門外。所以學小乘就是自絕於佛門外,因為不究竟,這是大迦葉講的,這句話講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他從前所學的只是如來的方便力,不是真實究竟,所以他不算是真正入了佛門,在後面偈頌中他會講到「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他不曉得,他跟佛有同一法性,同一心性。所以倒過來看,你好樂小乘、好樂人天乘,那就不是佛弟子了;所以菩薩戒裡面講,捨菩薩戒那就不是佛弟子,都講得很清楚,所以大乘經是互通的,都能互相印證的。

下面看: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他說「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佛就像這大富長者,要把家產全部給他的小孩,如來亦復如是,把無量的知見波羅蜜給眾生開發出來,讓眾生知道是本有,所以為什麼叫「開佛知見」,就是開示本有的佛性。然後給你方法讓你修行,所以他說,今日我等方知,世尊是無所吝惜的。「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眾生即使在好樂小乘,在學小乘法,學人天乘,你身中的不生滅性、眾生的佛性仍然不失不壞。所以我講得這麼多,就是希望你能覺悟,我常講我講經不是要把你給貶低,或是來罵你的,是希望你能醒過來,眾生都有佛性,每個人都能成佛,所以說「我等昔來真是佛子」,原來自己就是長者真子,只是自己捨父逃逝而已,背覺合塵,就像這個〈念佛圓通章〉裡面講的,這母子二人,若逢不逢,「逢」就是相逢,就像如來常逢、常見眾生,而眾生見佛,卻對面不識。為什麼說如來常逢、常見眾生?因為如來已證平等法性,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知道眾生身中就有佛性,所以說如來常逢見眾生,這是如來所證。但是眾生呢,不了,背覺合塵,所以向外馳求,不見佛性,所以說「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如來常見眾生身中的佛性,而眾生常迷自心的佛性,也可以說常迷自身中佛性,但是即使在迷的時候,個個也都是法王真子,所以法達禪師開悟時就講,「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他這就悟道了,就像這裡講的「個個都是法王真子」,都能成就,不假外求。也不是「功勛位」,什麼叫功勛位?就像在古代,一些有功勛的大臣為國家立功,國家給他授勛;為皇帝、為朝廷立有戰功,皇帝給他授勛,封國公之類的,那是給他授勛,但是呢,太子或是皇子一出生就「位超功勛」,因為他是皇帝的血脈,是出生在皇家,那我們眾生亦復如是,你真學大乘就是如來的長子,超越一般二乘以及權教菩薩,那些都算是功勛位,很用功很精進;那我們學大乘識了本有的佛性,知道原來這佛性是本來就有的,不假修成,這就一下子超過了一般的「積行菩薩」,就是累劫這樣積功累德修行的這些菩薩。所以華嚴清涼國師講,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這樣漸次修行的人很難去體會,所以就像魚躍龍門,躍過則成龍;就像人轉念,轉過就成佛,心念不轉就像魚躍龍門而不過,這是積行菩薩。漸修的這些菩薩想要入一乘,沒有契入,就像魚曝鰓鱗於龍門之前,過龍門則化為龍,這是我們中國從前的故事,所以說「魚躍龍門」。所以昔來是佛子,就是心裡迷惑,「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只要你有向大乘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不光對於小乘如是,對於我們後世的眾生也如是,所以「於此經中唯說一乘」,甚至到這裡,在這部經裡面,只說一乘了義,而昔於菩薩前,之前在般若時的時候也談過,毀訾聲聞樂小法者,喝斥這聲聞樂於小法。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所以大迦葉尊者告訴我們,佛實在是只有以大乘教化。這小乘上座部的人,你要是在那裡亂講大乘是從你那邊來的,你根本就是搞錯了,上座部的發起人就是大迦葉尊者,大迦葉尊者告訴我們,也就是告訴著你:佛法中只有大乘。你連祖師的話都不聽,你就是背師叛道;大迦葉尊者告訴我們,同時也告訴這些學小乘的人:佛實以大乘教化。這話說得清楚明亮。因為大迦葉是長老,既告訴當時候這些小乘人,也告訴我們現代末法學人。學小乘的人,你要懂得迴小向大,為什麼?因為佛實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大迦葉尊者懂了,但還有很多人不懂,你要叫他來看《法華經》,他才知道;但是這些邪師就在那邊詆毀《法華》、詆毀大乘,障礙人家的慧命。實際上,最原始上座部的發起人,就是大迦葉尊者,祖師們是知道的。如來是以大乘佛法而教化眾生,所以你要是在那裡毀謗大乘、在那裡貶低大乘佛法,說:大乘是從你那小乘來的,你這就是在貶低大乘、就是在謗佛謗法謗僧,還謗自己的祖師,那你下地獄真的是罪有應得。大迦葉尊者已經給我們講那麼清楚了,你說你還要從小乘法作基礎,那就是你搞錯了,所以說佛是以大乘法而教化。很多人說我學大乘先學小乘,小乘的大迦葉尊者已經告訴你,是你樂小法,所以佛才跟你講小乘,你要是想學大乘,佛就直接為你說大乘。所以為什麼我跟大家講《法華經》是理所當然,勸你直接學一乘並沒有任何過失,這是永明大師講的,也是經典所講的,所以你直接學大乘沒有問題。為什麼?你看,如果你有樂大之心,佛則為你說大乘;就像二乘人當初沒有想要學大乘,佛就隨順他,為他開方便,但是雖然隨順,可是心裡面,就像前面長者一樣「猶故貪惜」,知道你有佛性,你不是只有學小乘,你還要學大乘佛法,所以還提攜他,提升他的境界;所以末法的眾生,你不要自己下劣心重,想說我沒學小乘怎麼行,一下就跳到大乘來,這個就是你下劣心重,你要是有樂大乘法之心,佛則為你說大乘法,不光一佛為你說,千佛為你說,你看在傳菩薩戒,傳大乘,千佛一起來,千佛大戒;不光此間的佛為你說,十方法界的佛都為你說,就是你沒有想學而已,所以我常講,你真正肯學佛,這業障一定能消,沒有消不掉的業障,所以這裡的義趣如是,你要好好地體會,第一個就是你想學大乘,這是絕對沒有問題,你不用擔心沒有先學小乘,因為這裡經文講得很清楚,你就是因為沒有樂大之心,所以佛才為你說小乘,你要是有想學大乘的心,佛則為你說大乘,再者呢,勸導這些小乘人。你不要想說小乘是究竟,你更不要認為大乘佛法是從小乘來,這是你搞錯了。這小乘的祖師是大迦葉,大迦葉尊者就是告訴我們,佛實以大乘法而教化,沒有用小乘的,所以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如果你連祖師的話都不信,那你學小乘也不會有阿羅漢的證果,你永遠就是「背師叛道」,還要再加上「忘恩負義」,為什麼?世尊對你有恩啊,你還這樣詆毀。


下面: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他講: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佛性人人本有,不假造作,毋須希求,所以,到這裡他才知道法王大寶自然而至,這「法王大寶」就是指眾生的佛性,所以稱為「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就是自然顯現;所以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就像這長者的兒子一樣,繼承家業,本來就全部都是他的,所以說圓滿十方,無欠無餘。真如佛性就是這樣子,我們的佛性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絲毫的欠缺,沒有絲毫的減損,所以毋須希求,本自圓成,本來就是現成的;所以祖師告訴學人:明明就是一尊佛,可惜不明了。即使再不明了,佛性還是不失不壞,所以需「假」修行,「假」就是「藉由」,要藉由修行,而後開悟證果。
觀世音菩薩

法華經今解( 信解品第四之三)~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3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前面說的譬喻裡面,這個大富長者心中思惟: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從未向人說如此事」,從來沒有告訴人,說他有這個小孩。「與子離別五十餘年」是講他思念此子,就像佛思念眾生。眾生都有佛性,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才輪轉在這五道當中,所以說「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因為從來未受佛法的教化,所以說「未曾向人說如此事」。「長者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那麽他在思惟的時候,心懷悔恨,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家大業大,而這個家業沒有繼承人。就像世尊一樣,他三七思惟,知道眾生都有佛性,只是沒有受佛法的教化。世尊不願意捨棄眾生;但是又「自念老朽」,他知道他自己因緣果滿,終究有涅槃滅度的一天。世尊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就像這裡的長者,他家的財寶,倉庫盈溢;但是,卻沒有繼承人一樣。就像佛法,沒有人可以真正修行,來作為佛法的正傳,都是同樣的道理。長者一旦終沒,財物就散失,世尊一旦涅槃,那這佛法沒有人來繼承,沒有人來信受一乘了;那麽這佛法則無所委付,就像家業無所委付一樣。「是以殷勤每憶其子。」所以世尊常常這樣憶念、護念一切眾生。這長者思惟「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世尊亦復如是。如果能夠把佛法,把一乘了義給傳下去,就像長者委付家業,那麽這個佛法自然有人繼承,有人可以來承接如來的家業,而後廣利眾生,所以說「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經文說:「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這「傭賃」就是受雇於人。「傭賃展轉。遇到父舍。」這兒子輾轉至於他父親的家裡。前面是說「漸漸遊行。遇向本國。」這裡呢,「到本國已」,他又到了自己父親的家宅,就像你入佛門一樣。「住立門側」站在這門邊,「遙見其父踞師子床。」這窮子從門口看進去,當然他不知道裡面坐的是他的親生父親,他不曉得;他只看到有一個人坐在師子床,這「師子床」就是華貴的寶座,叫做師子床。有「寶几承足」就像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羅漢床一樣,他坐在這椅子上,底下還有一個小桌凳來托著他的雙足。你們去看清朝的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寶座,那就跟師子床很像;它龍椅底下還有個寶几承足。現在網路很發達,直接上網查就可以看到了。所以,這裡講他「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大富長者旁邊都是婆羅門以及剎利居士,恭敬圍著他的父親。那他父親呢,「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身上戴滿了金銀珠寶。「吏民童僕」,是說在他旁邊又有他的傭人,「手執白拂侍立左右」,這是形容隨時聽候差遣,可謂是一呼百應啊,非常地豪貴。而且呢,「覆以寶帳。垂諸華旛。」他坐的師子床上面,蓋有寶帳,是用珍寶所鑲嵌而成的;「垂諸華旛」,旁邊有懸幡。他這個室内「香水灑地」所以充滿了香氣;可見他的豪富。「散眾名華」,在這個廳堂中、地上,都有名貴的花瓣,或是名貴的花朵作為擺設,所以說「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廳堂上羅列著眾寶,而且「出内取與」,常常更換。「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呢,「見父有大力勢」,他看見這裡面坐的這個人,他從來沒看過這麽富貴的,知道他有大力勢,心中呢「即懷恐怖」,就感覺到很恐慌,後悔來這裡工作,「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此或是王。」他心裡面自己想著:裡面這個人可能是國王,「或是王等。」或是王宮貴族,或國王的親戚才有這樣富貴。「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傭力」就是他在這裡出賣勞力;他覺得這裡不是他出賣勞力的地方。「不如往至貧里」不如到一般人家裡,「肆力有地。」這「肆力」就是講的「使力」,就是他在一般人家裡面,他工作起來比較沒有這麽大的壓力。「衣食易得」,很容易就可以換到一餐飯飽,也沒有殺身之禍。心裡想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如果待在這麽富貴的地方,要是他逼迫我,那我豈不就沒命了,所以說「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心裡這樣想著,他就想趕快逃走。這一段,它的文義是如此,那它的表法:「爾時窮子傭賃展轉。」一樣的,眾生輪迴,「遇到父舍」,就是遇到了佛法;什麽叫父舍呢?就是比喻華嚴,華嚴殊勝,二乘人雖然在逝多林中,但是不見不聞,猶如「住立門側」。所以他雖然到了這父親的地方,但是沒有辦法相認,也不認得,也沒有辦法進去這個廳堂。就像佛在講《華嚴》,二乘人雖然同樣在這個逝多林中,但是如癡如聾,不見不聞;所以猶如住立在門側,不得其門而入。

「遙見其父」,只能待在一旁,沒有辦法參加這華嚴一乘了義的盛會。所以,這裡你就知道了,你現在遇到了佛法,你還要站在門外嗎?你還要等到你什麽時候想通了,你再來學嗎?有很多人,我們勸他學佛,勸他修行,他總是有一大堆的理由:工作、家庭......等等,或說:等我事情忙完,我再來學、再來修。這就是住立門側,在佛門的旁邊,在佛教的門外,在那裡看著;就像這個窮子一樣。已經遇到佛法了,遇到一乘了義,但就是站在門口,不得其門而入。再講深一點呢,你遇到了一乘了義你不肯修,不肯轉,不肯放下,也是住立門側,站在那裡看、觀望。

所以眾生啊,有種種千般萬般的理由,其實這些理由就是業障。就像我之前講的,教你學一乘了義,你不願意學;教你要放下,你不想放下,這都是住立門側。你遇到了佛法,你還站在佛門口,那你沒有入啊!就像你去受戒,你受了戒你也不想吃素。還想:這條戒想受,那條戒不想受,這就是住立門側,站在佛門口,沒有入門;就像這裡窮子的表法一樣,所代表的義趣一樣。所以自己看到這邊經文,自己就要警覺,不可以只是名字學佛、表面學佛,或是只願意學小乘,只願意學粗淺的,這個都算「住立門側」;等於不見不聞,不得其門而入,都是這邊所蘊含的義趣。

下面講「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這是代表:佛說《華嚴》顯示盧舍那佛種種的莊嚴。坐在師子床上,這是表示「安住本處」,這是法界之寂滅,以法界為體。「寶几承足」代表著是什麽?顯示福慧二嚴,福慧二足。所以叫「寶几承足」。而「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就像華嚴會上,主伴圓融,盧舍那佛他的周邊有諸大菩薩、有十方諸佛恭敬圍繞啊!並且「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這是讚歎盧舍那佛因地的德行,以種種的萬行嚴飾自身,所以就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來作代表,代表莊嚴,代表萬行;而且這萬行是已經結果了,已經算是萬行成就,所以用真珠瓔珞。如果還在因地呢?那就是「以香花莊嚴其身」。如果是在果地上,我們就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是用金銀珠寶來作表法。

       那麽「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這是表盧舍那佛能化身,化身千百億。「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遍地皆香,而且「散眾名華」。這些一一都是顯示,佛果地上種種的功德莊嚴,並且「羅列寶物。出內取與。」這就是表能隨心應量,顯示盧舍那佛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功德。眾生什麽時候得度,用什麽法度,他都能夠給他,一法就算一寶;所以說「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這「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這就是比喻二乘人見到大乘佛法,他心裡恐怖啊!他害怕,不敢學,他怕撲空、怕著空,甚至反過來謗大乘佛法。所以你看到現在有很多二乘的、小乘的,他不信大乘,認為這大乘不是佛説。他心裡會害怕,因為他福報不夠,業障太重,福慧都不具足;所以他看到《華嚴經》他害怕,不意願學,沒辦法學,就像這個窮子一樣,心懷恐怖。

所以這裡不光只是講二乘,還包括講一般學佛的人;你遇到佛法,你心有沒有恐怖?一想:哎呀,學佛要吃素、要受戒啊;好像什麽都不能做,「心懷恐怖」。你看到如來的功德,具一切智慧,具足萬行,種種的上妙莊嚴,你心裡會害怕,覺得學佛要長久這樣修行,自己經受不住;覺得這佛法很難、很高深,好像不能懂,這都算是心懷恐怖。或是覺得念佛要念很久,這都是心懷恐怖,其實這「恐怖」就是什麽?這就是業障。所以,你越是覺得有驚怖的心,越要去念佛,越要去修行。夏蓮居老居士講:「疑能生苦,苦生疑。」你對佛法有懷疑,你對佛法有猶豫、對於大乘你有猶豫,這個就是懷疑,這就是苦,懷疑能生苦啊!你不學,你就產生有「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乃至生老病死」,有八苦。疑能生苦,苦又生疑,因為你在苦中又沒智慧,又對佛法又產生疑惑;所以這裡講「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你自己就要反省,你要檢點,你自己是不是像這個窮子一樣,每次叫你要學佛、要用功,你就說你有什麽事,你就給你自己找很多理由,這就是心懷恐怖,猶豫不前啊!不能生決定力,不能發決定的志願,還要起懷疑,還要想著:「我佛法跟世間法怎麽來兼顧」;我告訴你:顧佛法就好啦,世間法你不用顧。很多人會想:我怎麽讓佛法跟世間法兼顧?我告訴你:沒有辦法兼顧的。就像兩匹馬,一東一西,方向不一樣。你去看看你是不是放不下?你就是放不下,你才想著:「我要怎麽來兼顧,要怎麼做得好」?你這個念頭就是放不下,所以你心裡恐怖啊!

「悔來至此」,也就是後悔學佛,後悔受戒。什麽叫後悔受戒?很多人哪,他受五戒,他要先挑戒律,哪一條他要受,哪一條他不受。或是呢,受了菩薩戒,想:哎呀,這條做不到,他就去問戒師,看看能不能退戒;那現在有的戒師,說是持戒的,也是不如法啊。他告訴你:你先受沒關係,到時候不要了,在佛前再退掉就好了。他把受戒當成網路購物,買了覺得不合意了,還可以退。雖發心受了,但覺得自己做不到,或是不想做了,就跑去退戒,這就是在玩弄佛法。所以,經文講這窮子「悔來至此」,你就要想到,你自己是不是後悔受戒、後悔學佛了?或是覺得:學佛怎麽這麽嚴。這就像這個窮子,沒有智慧,沒有善根。雖學佛,還是把世間的事情看得很重,想:我怎麽來兼顧世間法跟佛法。我告訴你:沒有辦法兼顧。世間是虛妄的,你要怎麽兼顧啊?你還想著要怎麼兼顧佛法跟世間法,這個心就是放不下,這就叫「執著」。很多人想:我佛法跟世間法怎麽兼顧,還拿著六祖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來搪塞。六祖是叫你覺悟,不是叫你不離啊。如果不離,六祖幹嘛出家?六祖慧能大師他是出家的,釋迦牟尼佛是出家的。這世間、世間法,要懂得要放下,心地上一定要放下,心地上一定要放捨。放不下也得放,為什麽?因為「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到你臨終的時候你才知道啊,你想不放下,你都得放。所以《無量壽經》講「捨生受身 。改形易道。」眾生在這當中輪迴,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所以你想著要把佛法跟世間法兼顧,這一念就是妄想,這一念就會讓你退轉,其實這就叫退轉。所以,這窮子「悔來至此」,就是講有很多人學佛學到後來心生後悔,或是你們現在就有後悔的,當然這個「後悔」並不是這麽明顯;就在你心中不知不覺生起來,覺得:「哎呀,學佛何必這個樣子?哪有一定要這麽嚴?哪有一定要這麽斤斤計較?這個錙銖必較,一絲不苟」。有這念頭就是開始在生退心哪!

下面,「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窮子看到他的父親,覺得他可能是國王,或是大臣,或是王公貴族。就像世俗人,你看到佛法,總覺得「那個都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凡夫所能及,我就只要把人做好,這樣就可以了」。勸他要念佛,他心裡面害怕,他覺得念這佛號大概是要叫他去死了,他害怕,他不敢念;還覺得佛法會給他不自在,會干擾他家庭的生活。就像我常常在勸人家吃素,很多人一定都覺得:「哎呀,法師你這樣勸人家吃素,萬一人家家裡吵架怎麽辦哪?會不會影響到人家家庭生活啊」?他自己就像這個窮子一樣,覺得「此或是王,或是王等;悔來至此」,他後悔學佛了,後悔聽經了。我跟你講:人跟人是緣,會吵架是有很多的原因啊。正是因為有障礙,你才要堅持,這個才叫修行,修行不是都修個「事事如意」,就是在修行過程中有障礙,你能堅持,這個才叫工夫,這才叫「為眾生」啊。哪有人修行都是這樣一帆風順的啊,就是有障礙才考驗出工夫。文天祥正氣歌講的「時窮節乃現」啊,就是境緣不好,才更能顯示出你對佛法的希求心,你對於戒律你的堅固力,就是因為境緣不好,你還堅持,這就是道心啊。你不必去擔心什麽家庭吵架、夫妻不和,沒這回事,那都是你的妄想而已。你要曉得:這天底下的夫妻,今天不是吵這個事,就是吵那個事,他只是找個議題來吵而已;你不用為了他的妄想而去退心,而去放棄素食、放棄學佛。有很多女眾都是這樣,很情見;她覺得她的先生不希望看到她念佛,她就念珠收起來,她不敢念了,這就是妄想情執,情見啊!男眾也是一樣,怕太太看到自己在學佛,他連看到佛像他都不敢問訊,你看他做人做得這麼窩囊,這就是他心有罣礙。他覺得:「哎呀,這佛法太難了、太高了,那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我一個凡夫我做不到啊」;這個就是下劣心。所以說「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這經文裡面講的,這窮子他心裡面看到他的父親,親生父親他不認識。不光不認識還以為是國王,覺得那個跟我沒有關係,覺得佛法所講的這個境界,講的這個「真空妙有」跟他沒有關係;他還是覺得他只要人天乘就好了,只要做到孝順就可以了,這種就是心理下劣。他不識得「諸法實相」才是最根本的;不知道「一乘了義」才是最主要的。從這裡你就可以看看眾生相,來看看你自己是不是這個樣子?自己犯了一點過失,被講了、被念了、被罵了,就開始起煩惱;覺得道場要求太高,這佛法太難了,這個就是下劣心。


經文說「非我傭力得物之處。」所謂「非我傭力」,就是代表知見狹劣。教你學大乘,你覺得不可能,你只要學人天、只要學二乘,說這樣有基礎;你不相信自心是佛,所以你才會像這個窮子一樣,認為「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就像二乘人著相,他認為要有修有證,認為要:有所造作、有所取、有所證,他才會成就涅槃,所以說「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傭力」就是他有造作,也可以代表知見狹劣,對於無上大乘沒有希求心。所以告訴你「念佛十念、一念皆能往生」,很多人不相信,真的,在現在很多學淨土宗的人他不相信,他連他自己不相信他都不知道,他還覺得他很信。你講你自己很信,為什麼人家叫你去搞一下世間法,你馬上就以世間法為主了?人家說:「哎呀!你沒有做人的根本啊」!你自己心裡就慌了。我告訴你,你沒有做人的根本,你有作佛的根本啊!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觀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什麼叫「是心是佛」?眾生心是佛,所以叫「是心是佛」,你識了這根本的道理,就「是心作佛」,轉過來了,念佛必然成佛。所以有很多學淨土的人,被人家講幾句話,他就放棄淨土了,他覺得:自己所學的都太高啦!就跑去學《弟子規》、《三字經》......等等的這些世間東西,浪費自己的人生,浪費自己的大好光陰;你把那些時間拿來多念幾句佛,業障就消了。

所以你看他這裡,想:「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他就覺得:哎呀,這大乘學了大概不能成就,《金剛經》學了大概就是偏空,《法華經》他也看不懂,所以他認為「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大概這些學了都會著空,不能成就。就講一句話「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原本這話是教你不能著空,不是教你著有啊!連話都不會聽,就像《證道歌》裡面講的「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肚子很餓了碰到國王的膳食,你沒辦法吃;生重病了,遇到了無上的醫王,你卻不肯學,你卻不肯就醫,反而還產生出更多的毛病,這樣病怎會好。遇到醫王了還繼續生病,病得更重;就像眾生遇到一乘了義,可是他不肯學、不肯轉,病沒好,還病得更重。所以生了退卻的心,想:「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這肆力就是使力。「肆力有地。衣食易得。」就像人天二乘一樣。而「往至貧里」就是退大乘心、背大向小,去學人天二乘;就像菩薩戒裡面講的「背大向小」,他對於一乘無希求心。

所以你看現在有一些人,還說他之前也學過大乘,也深入研究過《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等等大乘經論;後來他覺得,還是覺得阿含好。這種話居然也當作資歷在講啊!我講一個,你們都有寫過履歷表,你從間大公司一直做,越做越小、越做越小,你還敢拿出來當資歷嗎?你本來在世界五百強的公司上班,做執行長,人家看你不行,叫你下來,換到一般的地區的公司,也是名列前茅,結果人家看你還是不行,再讓你到小公司去做個職員。你竟還拿著這一份資歷出來,說:「你看,這是我的資歷」,從年輕的時候位子做很高,到年紀大的時候,越來越潦倒。

所以末法就有這些出家人、有這些在家人,剛開始學大乘,退成小乘;就像我剛才講的這個譬喻裡面,剛開始是在大公司擔任很高的職位,而後呢,沒有作為、沒用處,變成一般的小職員!就像學了大乘沒有得力,退成小乘、人天,這些人背大向小,退大乘心,他還敢拿出來炫耀,在那裡得意,還叫人家跟他一樣。你看他不是在昭告天下說:「你看我走錯路了,你們大家都來跟我一起走。」這是鬧笑話啊!我看了覺得很好笑,有這麼不要臉的人啊!自己退大乘心還敢出來說嘴。就像從前有一個小沙彌,他跟在他師父後面,幫他師父拿東西,那師父證阿羅漢,他的小沙彌走走走,走著走著心裡就發大願:我將來要利益一切眾生。他師父有他心通,他知道這個小孩不簡單,發大菩薩心,他就不敢讓小沙彌他拿東西啦!他說:「來,東西我拿。」小沙彌說:「為什麼?」,師父說:「因為你剛發了大願!你走前面。」但是,過不一會兒,小沙彌發的這個願心退失,他師父把東西又交給他,叫他到後面去。所以,你本來學大乘,後來退失大乘善信、大乘正信,你還出來跟大家講,這不是丟臉嗎?自己都應該要深自悔責,深深地去懺悔,怎麼還敢出來教人!你看這經裡是什麼人在給我們做榜樣?是大迦葉、目犍連在給我們做榜樣,他們迴小向大,這個才是榜樣,你「背大向小」怎麼能夠出來教人啊!真的是應了佛門的一句話,叫做「不解慚愧」!

什麼叫不解慚愧?這話講得很文言文,用白話講就是「沒有羞恥心」。所以,你學佛就是學大乘,大乘才能究竟地解脫。你不要像這個窮子一樣,想說「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我學人天二乘,好像很容易做到,這樣有修有證;就做一些自己已經做到的,還在那裡得意。就像一個幼稚無知的小兒,他只會一加一等於二,他就覺得他沒有問題了,他都會了,他永遠也不想從一年級升二年級、升三年級,不想前進,他只想要一直保守著他會的東西而已;就像前面大迦葉一樣,雖然有修有證,但是「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所以你不要變成這樣子的人,這種心態越來越糟糕。還想說「若久住此。或見逼迫。」所以你看那些退大乘心學二乘、學人天乘的人,學到後來,他就背棄佛門,他想:我如果再待在佛門裡面,那我這世間法怎麼做得好?「若久住此。或見逼迫」他心裡面罣礙的是世間,他放不下,如果人家鼓勵他來道場來學佛,他就覺得人家在逼迫他。就像有些居士,我多勸你幾次,你就害怕,不敢來、不敢學,這種就是無希求心;這「或見逼迫」就是指對佛法無希求心,只想待在家裡,只想把家庭的事情搞好,把人做好,只學著你那小小一本的《弟子規》,你覺得那樣就等於是佛法了。你看,這麼膚淺啊!

所以我為什麼一再說:不可以在佛門裡面搞這些世俗東西,不然你就會這樣一步一步地退轉,從大乘先退小乘,最後退成不學.....。你看那些在佛門提倡這《弟子規》的,本來他們也知道大乘很好,慢慢地呢,他就說:哎呀,學大乘要有小乘的基礎,然後又說小乘的基礎是要先把人做好,是人天五戒十善......。其實這三個是不相干的;你不要把馮京當作馬涼,不要搞錯了,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干的東西。人天乘只能得人天的善福,不能出三界;小乘雖能出三界,但是不能圓滿成佛。怎麼會把「不能出三界」的東西,說成是出三界的基礎?怎麼會把「不能成佛」的東西,說是成佛的基礎?那完全不對啊!所以為什麼龍樹菩薩講,你學小乘學到後來就會變成「無因論」,變成邪見;這是在《三論玄義》裡面講的,吉藏大師告訴我們的。所以為什麼說不能在佛門裡面去提倡這個東西,搞什麼《弟子規》、《論語》這種東西,這是世俗法。世俗學校去上沒有關係,教一般不學佛的人;可是你要是把學佛的人,明明他已經發心,已經跳脫了這個層次,人家是要來學佛,你還教人家回去搞那些世俗東西,那就是你在斷人慧命,也是斷自己的慧命,自己同時也在退轉,那這樣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啊!

你看那些人多嚴重,他只要聽到哪位法師沒有教人家要學《弟子規》,他就覺得這法師知見大概是不對的,因為他錯把《弟子規》當佛法。或是聽到我跟人家說:你不要學《弟子規》,他就很生氣、瞋恨,他氣到連大乘佛法他也不要看、不願聽,他也不需要了;你看那種人是真的要學佛嗎?是真的要趣向佛道嗎?實際上他只是要找一個符合他愛欲心的東西,那就是《弟子規》,他只是要能夠逞他愛欲心的東西,現在找到了;所以他聽到你沒有在提倡《弟子規》,他就很生氣,不然他就覺得你的知見不對。你去大藏經裡面看看,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講《弟子規》,無論哪一個菩薩無不都是教人學大乘。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在《華嚴經》講,都是勸人學大乘;即使是講四諦十二因緣,在《華嚴經》裡面也都是以大乘法而教化之。所以你看這些人,他不是來學佛的,就是來佛門逞自己的習氣愛欲;所以一碰到能符合他愛欲、符合他習氣的,他就奉為圭臬。所以你看很悲哀,就像這裡窮子一樣,甘於貧窮下賤,為什麼?你們大家信受大乘,釋迦牟尼佛講:「聞佛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他還要搞這些世間法、搞人天乘,那他就是自墮眾生位中,那個不叫打基礎,那個是在退轉;說「基礎」只是他在退轉的一個粉飾而已,其實那個就是退轉。所以說「或見逼迫」就是他就想到:如果持續待在佛門學佛,人家叫我要修行,我感覺到逼迫......。那就沒有辦法把世間法搞好;所以他就退心。這種人很多,真的很多。他就跟這窮子一樣,覺得人家「或見逼迫」,叫他來學佛是逼迫他,是要求他,所以他就退心。還自己想一套歪理,以為「我在家裡把事情做好,這也是布施」,其實你所作所為都只是針對你愛欲的對象,這不叫布施啊!因為你這愛欲沒布施掉。所以這裡把眾生的業障都講得一清二楚。

下面:
「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他「恐失己利」,害怕人家逼迫,自己失去利益。就像要教你大乘佛法;但是根器不夠,或是對於大乘佛法無希求心。只喜歡人天乘跟小乘,所以怕人家逼迫他學大乘;他看到就害怕,怕人家逼迫他把這愛欲心給捨掉,怕失去了他現前所有的。他覺得大乘講空,他覺得他摸不著邊際,好恐怖;很多小乘人都是這樣。因為你們一接觸就學大乘,所以你很難體會他們那種下劣的心態。跟他講第一義空,他就覺得:哎呀,大概什麼都沒有,抓不到。
他覺得他可以調調呼吸,還感覺得到自己的存在,他覺得這樣好像比較實在一點,他覺得這樣心有定下來,有「定」的感覺;他不知道「知覺乃眾生」。這裡「強使我作」,怕人家要他學大乘,要他來修行,他害怕失去了現前的利益;他怕萬一「人沒做好」就墮地獄怎麼辦?以為「只有念佛不行」,很多學淨土的人都是這種觀念,這就是悲哀!所以為什麼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他有這種心態,世間意不除,所以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縱然教你念佛,你也沒有真正老實。那麼起了這樣的世間意「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他就背覺合塵,背離一乘了義,合於塵勞煩惱,隨順自己的習氣。就像有些人他來道場,來了一段時間,你勸他改,他不願意改,他寧可選擇離開,這種人就像這個窮子一樣,下劣無知。他不想改變他自己,他只想在那裡講是非、攀緣......等等的;你教他不要攀緣,你教他不要講是非,他就受不了,所以「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她就趕快離開道場,不敢來,還要毀謗道場,還要毀謗出家人,還要造作惡業。

所以這裡短短的一篇,把末法眾生下劣的種種的樣子,給你形容得一清二楚,你自己去檢點你自己有沒有這些下劣的心?教你要學佛、教你要上進,你覺得自已沒有辦法、不可能,還是世間事重要,兒子重要、女兒重要等等的,世間法跟佛法要來兼顧一下,都能兼顧。我告訴你:沒有辦法的。你這一念就是世間意;教你要吃素,你覺得,哎呀這樣會影響我家庭生活,你這就是沒有慈悲心,無慈悲心、無孝順心;只有自私自利,只想著自己,只想到自己怎麼幸福快樂,不管眾生受到這些湯火的燒煮,這就是自私自利。你還覺得自己有發菩薩心,還覺得自己是菩薩心腸;你是顛倒了,你是羅剎心腸菩薩面,表面像菩薩裡面是羅剎。真正學佛人是菩薩心腸羅剎面,心裡真正希望眾生得利益,外表呢他會喝斥你、會教化你;菩薩心腸,對你無希求心。你不肯去利益眾生、不肯想到眾生,你還要殺害眾生、惱害眾生,還覺得自己很隨緣,很能夠恆順眾生。我們之前就講過,我俗家的母親,她就是常講她自己很隨緣,這是她要我把她錯誤的例子舉出來,警惕大眾。當初叫她吃素,她不願意,還覺得她自己很隨緣啊,結果就「隨緣」得癌症,隨了這個業緣得了絕症;所以你吃葷必然重病。有些人說吃素也是有重病的,那是他殺業沒有消,不信你去醫院看看,得這些重病的都還是吃葷的人多,所以他受這樣大的痛苦啊!所以這裡大家看了,自己就要提起警覺,不要像這個窮子一樣,遇到了正法、遇到了佛法,不肯學不肯上進,起下劣心,退失大乘善信,退失大乘的正信,不願意學習大乘,反學人天二乘、反學外道,這個一定要注意。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這裡說到,這窮子站在這門側,他遇到他的父親,站在門側往裡面看,看到父親有種種的威勢,心懷恐怖,想要離開。而這個大富長者坐在師子座上,見到自己的小孩,一眼就認出來了,所以說「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心裡非常地歡喜,他找了幾十年了終於找到了,真的是不求自來,所以「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他知道有人可以來繼承他這麼龐大的家業。長者心裡想:我常思念此子但是無由見之;他心裡面常常想念兒子,但是沒有辦法見到。「而忽自來。甚適我願。」他不求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沒有把自己的小孩給忘記。至於它的表法:「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這「富長者」就像如來,成佛的時候見到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識得眾生本來是佛,所以說「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心裡面非常歡喜。那麼「即作是念」就是作如是念「想要度脫眾生」,如來想度脫眾生。為什麼?因為眾生本來是佛,凡有佛性者,皆當作佛;所以說「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所以說這佛法能夠傳承下去,就像世尊當初成佛的時候一樣,一成佛,見到大地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這個佛法可以教下去。那麼「我常思念此子」,這是佛觀眾生無眾生相,因為觀眾生即佛,他知道眾生本來面目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就像印光大師說的「眾生心性與佛同儔」,跟佛是相同的,只因迷背,輪迴不休。所以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所以後面印光大師跟我們推廣淨土法門:「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禪唯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就像你渡海,需要舟船一樣,「速疾到岸,身心坦然。」所以,遇到淨土法門,你就知道,你自己跟佛原來無二無別,就像《觀經》講的:「是心是佛。」眾生心是佛,所以你現在念佛,必定作佛,帶業往生,這個是太容易了。所以印光大師講:你要念佛求生,比你在這世間要求生存還要容易。當你聽到祖師這樣開示,你就有無比的信心,就怕你不肯念;今天才念幾聲,明天就不念了,那就沒有辦法成就。《華嚴》勤首菩薩偈講:如鑽求火。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意思是:“你鑽木求火,火都還沒有現前,你就停了,連個暖相都沒有,懈怠者亦復如是。

       佛觀眾生無眾生相,當體即是佛,所謂「菩提自性,人皆可頓。」《六祖壇經》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成佛也是悟此心,念佛也是悟此心,除此心外更無一物。所以為什麼說禪宗、密宗、淨宗各個宗派,教學的方式雖不同,它會歸之處卻是一樣的。所以你現在在外面看到的密宗,它要傳你什麼無上頂法,實際上就是禪宗,你不用去那裡生高下心,想說密宗高,我們漢傳佛教差一點,或藏傳佛教高一點,你這是差別心;藏地為什麼會有佛教?那是我們唐朝那時候跟著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那個時候傳法傳過去的,你看現在西藏那些寺院,都是他們那個時候蓋的;所傳之法,都是一乘,沒有差別。無上的密法、無上的頂法,其實就是《華嚴》、《法華》,就是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就是淨土宗的一乘頓超之法,彼此沒有高下的。有一些初學密法的人他不懂,他覺得漢傳佛教,大概就是顯教比較次一等。密宗的黃念祖老居士講,密宗講的顯教是指小乘,是有相教,在事相上故名為「顯」,這有相、著相,最後這相還化空;所謂的密法,就是心法,因為此心「深密難知」,故稱為密。所以說顯教不是指漢傳,而是指小乘,或是指住相修行的,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很清楚,所以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你不了解佛法,你心生高下。

下面:「無由見之。」佛觀眾生即佛,但是眾生呢?不識本心,所以不能反觀,所以叫「無由見之」。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就像做母親的想小孩一樣;但是「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如果只有母親一個人在那裡空望,在那裡擔心,又有何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所以「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舉世間人容易懂的譬喻,不帶愛欲的,就是讓世間人知道佛的用心,佛憶念眾生,如母憶子。「如」就是代表「如同」就是「就像」,說如同就不是真的,只是「如同」而已。如母憶子;但是「子」呢,捨棄自己的母親逃逝,就像眾生背覺合塵,墮於塵勞當中。你給他佛法,他不要;你給他錢財,他反覺得你是恩人。所以雖然見佛,見猶如不見;雖然聽聞佛法,這聞而未聞,沒有聽進到心裡面去,所以說「無由見之」。那麼今天時節因緣成熟了,「而忽自來。甚適我願。」這是如來起平等大悲心,所以叫「而忽自來。甚適我願。」他見到眾生有佛性,他發願平等度一切眾生。他講:「我雖年朽。猶故貪惜。」這「年朽」就代表如來具一切功德,而且以佛的功德護念眾生,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他們具足一切功德,而後用這清淨的功德,去護念一切的眾生。護念他不是只有保他平安,讓他事事如意,佛跟鬼神不一樣,所以為什麼說你要求,還是要求佛菩薩。

       有人問憨山大師,他說:「求佛跟求鬼神差在哪裡?都一樣能滿願啊」!憨山大師告訴他:因為你求佛,你念這藥師佛......等等佛菩薩聖號、咒語,你心是依止佛法的;既然是依止佛法,你本身業就在轉。你為了要求到你所想求的,你會照著佛經上講的去做;而後慢慢業障就消了,你會明白佛法,這就是佛菩薩度你的善巧方便。所以你要求還是得求佛,他會護持你,會讓你本來是求世間的,慢慢地轉化過來。所以你說世間的健康長壽可不可以求?可以求,佛門求得到;但是你要清楚,佛門不是在搞這個,你要求可以求,求得到。想身體健康,你可以念藥師佛;出入平安,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你可以念地藏王菩薩,這個都沒有問題,你有世間事情,世間事不順、工作不順,你念準提神咒,這些都沒有問題。
袁了凡唯一你可以學的一點就是念準提神咒,說老實話,他根本不曉得自己命怎麼轉,他以為他是做很多善事,其實有人比他更善,命也沒轉;他是念準提神咒,這是雲谷禪師教他的。因為雲谷禪師他看到他對於佛法無希求心,他只想求功名富貴,那好吧!你既然來佛門了,我就給你一個方便,讓你念準提神咒。你們聽到可以求,都好高興了。求是沒有問題,而且都求得到;但是你在求的時候,你要依教奉行,要去轉變你的習氣。實際上這也是佛菩薩在度化你,讓你在求的過程當中,去改變你的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改變你世俗的這些邪知邪見,這就是準提菩薩在教化眾生、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還有藥師佛、地藏菩薩在教化眾生。你要是覺得你智慧不開,你可以念文殊菩薩心咒;我有很多的方法,這方法都是經典上教的。記憶力不好的人,念虛空藏咒,有的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經典看不懂,背不起來,念什麼佛都沒效,你念虛空藏咒,這經典看過就像拍照一樣,直接就存起來,真的有效;而且還會「心空」,心地還會空,不會那麼執著。這個都是方便,從方便裡面引導你入真實,所以說「猶故貪惜」,看到眾生可憐,沒辦法,好啦!就示現三十二應身,佛菩薩示現三十二應來幫助你,講種種的陀羅尼,種種的咒語來消你的業障,幫助你來學佛。但是你既然是學佛,我就必須得告訴你:佛法不是在搞世間法,不是在搞人天乘。我一直強調,我沒有討厭《弟子規》這個書,我跟李毓秀沒有仇,跟提倡《弟子規》的這些人也沒有什麼怨恨;他們對我可能有怨恨,但我對他們沒有。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真正的佛法是什麼,我看到你們都有這個善根,都能夠學佛,可是卻被這些世間法給耽擱了,被耽誤掉,那就可惜了!你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就這樣破滅,「無量劫來」這話是彭二林居士講的;有人稱他彭際清居士,他父親是彭啟豐,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兵部分滿尚書跟漢尚書,他是漢尚書,彭際清是他的兒子,所以他是達官顯貴。他講的:你遇到佛法,遇到一乘,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你不要把這麼好的因緣給破壞掉了;所以我教你直接學一乘就好,這是依永明延壽大師教化眾生的方式。永明延壽大師是誰?是阿彌陀佛再來,他再來這裡是這樣教化眾生,他說也只有一乘法能夠快速消你的業。你在這裡聽我講這一乘了義,雖然有些人好像聽不懂,但是你每聽一次,你業障就少一分,每聽一次就消一分;越聽就越清楚,越聽就越明白。你們常常在聽的人,你會有這種感覺,剛開始聽你聽不懂,但是就是這樣日積月累;日積月累你這樣聽下去,你會覺得每次聽都會多懂一點,為什麼?就是你業障一直在消、一直在消,耳根越來越清淨,心越來越清淨;再加上祖師大德教的這些方式:教你念佛、教你禮懺,業障消很快。來到道場修行,又教你如法,教你要攝心,教你不要散亂等等的;我們這個道場有要求,你業障消很快。所以你看來我們這裡熏修的,你們臉相出去都跟人家不一樣,這是肯定的;常常在外面碰到有一些居士開店做生意的,他說:法師,你們道場出來的居士,氣質不一樣。他不會講,他說氣質不一樣。我知道意思啊!都在熏習一乘佛法的氣質,怎麼會跟人天乘的一樣?當然氣質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天天都在消業障、都在增福慧;所以直接學一乘佛法就可以了。不要去拐彎繞遠路,你繞這麼大一圈,最後還是得學一乘。釋迦牟尼佛講:「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所以但學一乘就可以了。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這個時候,長者在師子座上看到他自己親生的小孩就站在門口,趕快叫旁邊的人把他追回來;「爾時使者疾走往捉」,使者他聽到自己老闆的要求,就趕快去把這個人抓回來。那麼窮子就很驚愕,非常恐慌,「稱怨大喚」,滿懷怨恨,而且大聲高叫,說「我不相犯」;現在人講:我沒有惹你啊!我又沒有做一些對你不敬的事情,或是對不起你的事情,「何為見捉。」為什麼要抓我?「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把他從門口拉回來。「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他想到自己並無犯罪,卻被抓了,那一定沒命,所以更加惶怖;悶絕躄地的「悶絕」就是昏倒,嚇昏了。所以你看,這眾生就像這裡窮子一樣,所謂「即遣傍人急追將還」,就是如來講「華嚴頓教」,告訴眾生「即心是佛」,就像「遣旁人急追將還。所以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他非常地害怕大喚,這窮子大喚。就是講這一乘頓教,非二乘所堪,二乘人還沒那個根,你給他一乘法,他不敢學,他害怕,他覺得學了會完蛋,他覺得哪有這麼神奇?哪有這麼奇妙的事情?稱一聲佛名,即使阿鼻地獄的眾生,也能往生淨土;所以他害怕,覺得不可能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如來他的壽量,居然無量劫;如來的身量不是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來的無量知見波羅蜜,不是只有像阿羅漢那個樣子只能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如來的正遍知能知無量劫,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有下了幾滴雨,他都知道;眾生起了什麼心念,他都知道。就像我之前講過,彌勒菩薩他的唯心識定,它起作用,他看到這個骨頭,他就知道這個白骨過去生,乃至無量劫前是造了什麼業,他都很清楚;唯有如來的,他不能識,因為佛整個都轉變過來了。彌勒菩薩還沒有這個修證,所以見到佛的過去生的這個應身,他沒有辦法知曉;但是一切眾生的他都知道,你過去生講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動過什麼心念,他都曉得。

所以二乘人他沒有辦法體會,他不知道什麼叫「一念頓超」,他不知道境界唯心,他不知道華嚴的「一乘十玄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重重無盡」,他沒有辦法體會;因為他著「有」,所以說「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為什麼要叫我學一乘?你反過來看看此間的眾生,就是如此。你跟他講大乘佛法,他覺得「你幹嘛叫我學大乘」?「學大乘,那基礎怎麼辦」?所以種種的心態都跟這經典上講的一模一樣。「稱怨大喚。」他覺得非常恐怖。
「使者執之逾急。」佛在華嚴會上又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位即是一切位」,念念流入如來果覺,這更奇妙;「一位菩薩即攝一切位菩薩的功德」,隨舉一位,普遍皆攝,所以叫「同生性」。什麼叫同生性?同樣都是悟得心性,叫同生性,同一生處,都是見性之人。如再把這個告訴一般小根之人,他就嚇到了,因為在小乘,你是初果,就不會是二果,是二果就不是初果,是四果就不會是三果,三果就不會是四果;但是華嚴菩薩位是「圓教初住」,他的受用可以跟等覺菩薩一樣。他一念之間,可以攝一切諸位的功德,將這些功德轉為自己的功德,只差斷證而已;這是小乘沒有辦法的。你小乘人證了阿羅漢,你想要「留惑度生」,你都沒有這個能力,就是說你想要伏惑,你都還沒有這個能力;可是等覺菩薩他能夠留惑度生,就像地藏菩薩一樣,久遠劫來早已成佛。所以這裡講「使者執之逾急」,這個就是講把一乘的殊勝展現出來,給這些小根人看,給二乘人看,給這些一般凡夫看,他們看了會嚇到,所以他沒有辦法接受一乘,就是這裡講的「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他沒有辦法接受一乘,這麼殊勝。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乃至居下下品,你都能夠跟上上品乃至諸大菩薩同在菩提講堂聽經聞法;這個是此方所無,他方世界也沒有,為什麼?這裡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只知道有聖,見不到聖;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真的同居,你可以見到阿彌陀佛,你可以見到觀世音菩薩,這個是不可思議啊!這是一乘了義的殊勝,這是一乘才有,其他的沒有。

下面講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什麼叫「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這窮子就像二乘人,他觀三界如牢獄,觀四生如桎梏,就像枷鎖一樣,就像牢籠一樣。他見到這三界,猶如牢獄,觀這個胎、卵、濕、化四生如桎梏,就像枷鎖一樣把他鎖住,讓他出不去;所以說他覺得「被囚執」,這是講二乘人的心態。他覺得他自己被囚執起來,這世間就像牢獄一樣,所以他覺得大乘為什麼說「不出而出」?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給予他大乘,他覺得不能接受,他認為煩惱就應該斷掉,它不會是菩提;他不知道生死即涅槃,他覺得生死就是生死,涅槃就是涅槃;為什麼說生死即涅槃,他沒有辦法接受。所以他看這個三界,就如同牢獄,看這四生就如同枷鎖。

所以他這裡講「而被囚執。此必定死。」所以他對大乘無希求心。「悶絕躄地」,這個悶絕躄地就是講有眼不見,所以雖然遇到一乘了義,他沒有辦法學習,有眼不見;因為他認為這三界如牢獄,他不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他不曉得。所以他覺得這三界囚執了他,覺得這四生鎖住了他,他碰到一乘佛法,他沒有辦法轉過來;所以有眼不見,悶絕躄地,這是講二乘。凡夫呢?凡夫更慘,你教他、告訴他要求生淨土,告訴他佛法的殊勝,告訴他《華嚴經》的殊勝莊嚴,他覺得那個跟我明天的工作沒有關係,跟我要吃飯糊口沒有關係;他連厭離的心都沒有。他覺得你們每天就是沒事在那裡講一些哲學、講一些玄學;你看他這個就是「有眼不見,有耳不聞」。他覺得:「佛法就是繫縛人的方法,戒律就是約束人的方法,或是說學佛就是接受佛教的洗腦」;你看,起這種的邪見,所以凡夫更糟糕。或是那些學人天乘的也一樣,他覺得:「要是都按照佛經上講的做,那他家人怎麼辦?家人也是要度啊!也是要慈悲心啊,度廣大群眾前要先度自己家人」;這就是「人間佛教」裡面給你的錯誤思想、給你的邪見,讓你起愛憎心。同樣都是在講度眾生,可是他不叫你把愛欲捨掉,他教你你要先照顧你自己家人,先照顧你的愛欲。所以說人間佛教他裡面有毒藥啊!你自己要小心,不要受騙上當。

所以這裡很明顯地把二乘人的心態、凡夫學佛、學人天乘的心態,給你講出來。大家要能夠知曉,知道以後要能夠轉變,這樣才能得佛法受用。

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