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2(文字檔)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接著來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第七頁,上一次講到的第六小段。「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靈因此而得度,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到這裡是第六小段。那麼這一句主要是解釋,什麼叫做稱性極談。稱性極談,也就是說世尊毫無保留的,為我們說出來。那麼,在一大藏教裡面,宣說淨土、帶說淨土的經論有兩百多種,有兩百多種。所以呢,可見啊這個是,淨土法門,它是這一個世尊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相當重要的一個課題。如果不重要,他不會多次的宣講,必然是重點,而且是重點中的重點。那麼,如來出世,本為救度所有的一切眾生,那麼,眾生根器不同,哪一個方法才能夠讓他,讓所有的眾生一時得度?所謂啊,一切皆成佛。那釋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智慧,觀,他知道唯有此一法門,能夠度脫一切眾生。所以呢,毫無保留的,為我們說出來,這叫稱性。性呢,除了是本性以外,本性,稱本性。還有一個如來的心願,如來的心願。他的本懷,他的本懷。他希望眾生能夠速脫輪迴,速,這個趕快脫離惡道,這是佛的本懷。那麼,稱性當中,登峰造極之談。因為所有的方法,都算是稱性。所謂,六度萬行啊不能離開般若度。你要離開般若,那這個都是盲修瞎練,盲修瞎練。造善、造惡啊俱是輪迴,這是歷代祖師大德所說的,要沒有般若。那所以呢這個般若的智慧就很重要,你要沒有般若的智慧啊,你修行啊是墮在這個有為法。就像梵網經菩薩戒,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它的戒相,是它前面,宣說這個盧舍那佛,重重無盡的境界。你若,你如果對於心性能明了,叫做解法師語,解法師語,從體起修。不然,你看菩薩戒跟一般的世俗的五戒十善有什麼兩樣?它就是不一樣在前面。佛說是一切眾生根本的,戒行,是心地本具的,本具的這個行為,本具的這個功德,是自性戒。那麼,所以啊般若的這個智慧,是佛法當中最主要的。那麼,所有法門,它都不能離開這個般若,我們講的空慧。那空慧裡面,登峰造極之談是什麼?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就是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這一品啊有四十卷,我們稱為四十華嚴。那麼一開始,善財童子去參學,參這個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在哪裡?這上一次講到,在別峰念佛。別峰,在別峰念佛。峰是山峰啊山峰的那個峰。須彌山稱為妙高,妙高山,翻作中文叫妙高。它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啊是里啊也就是印度的軍隊,一天所行軍的這個距離,大約是三十里。三十里,我們就拿公里來算,它有八萬四千,這麼高,這一座山。那麼,常把它比喻做如來的教法,教法,妙且高,高妙的意思。那麼,這一個方式“淨土法門”,為什麼在別峰呢?別於妙高,不是不妙喔,是別於它,妙中之妙!妙中之妙!所以叫登峰造極,登峰造極!所以呢,一般人會輕視,一般人會輕視。因為登峰造極之法,看似簡單啊,用起功來啊,那這個心行很深,真的很深。我舉了一個比喻,上一次有人,有一個,居士來,他說有人介紹他看法華經。他說法華經比較簡單,金剛經比較難。我說法華經是佛門裡面最困難的一部經。你看起來像故事,看起來像故事,可是你能契入啊,那是要大根器。講事相上,講事相上的。淨土宗呢?你看起來,好像在形容一個世界,實際上你要能契入啊,說實話那比法華更困難。你能解法華,不一定能解淨土,真的是這個樣子。我就舉了一個比喻跟他說,我說像現代的電腦,它的介面非常人性化,越來越趨向於人性化。幾乎這個所有的人,沒有年紀,不分年紀,你只要肯學,這電腦你都會用。可是呢介面人性化,後面的背景的運轉的這個程式,非常的複雜,非常的複雜,這個來比喻“淨土法門”。你看似簡單,一句佛號,一心念,不必問如何,這樣就能夠出三界!不要說大家不相信,菩薩他都不相信,羅漢也不相信。這個是很難的,很難去體會的,所以才叫不思議。羅漢的境界還可思可議,如來的境界不可思議!所以說,經上有一首偈子在讚歎,它說:「大海中水可飲盡,剎塵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讚佛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所以呢我們就使用就好,暫時不解沒有關係,慢慢的你會了解,你會懂。又有人說:「你們念佛,是執相,是隨妄相去轉。」不是的,這個我們講座啊,一再的說明。淨土宗,所現的相,是自性、真如法性的全現,全體的大用。不是凡夫業力所變現,業力變現的,不會不生不滅,不會讓你成就啊!你去看無量壽經,極樂世界出微妙音,出廣長舌相,這是什麼?這是稱性的說啊!所說之法,這個無外乎啊就是我們眾生的本覺,本來的真性。那還是不了解?我引觀無量壽佛經有一句話,大家就會懂了。我們念佛見佛的時候,觀經講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觀佛身故,就見佛心。所以你見佛,就是見心。那觀經講的,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如來身、心是一如的,心、境是一如的,是不二的。眾生迷失本性,尋逐色聲香味觸法流轉,所以呢教你悟心,悟自本心。但是,越到末法,眾生執著心越重,越難去體會。所以,觀經講,它說:「汝等心想羸劣,不能遠觀。」就是眾生的垢濁很重,沒有辦法去觀見無量壽佛。這個然彼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這個是佛大慈大悲,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見性的第一妙法。所以,觀佛身,就見佛心,這不可思議啊!你念阿彌陀佛能不能見性?能見性。所謂,你看連這個山色無非清淨色,溪聲盡是廣長舌。連這些有為的生滅法都能從中悟得,何況是如來的不生滅的果德的名號,不生不滅的名號。所以,有些人誤會,他就會認為說,你臨終見佛,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啊那是你用生滅心,緣色、緣音聲、攀緣音聲,那是行邪道。你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這不是生滅心,這行的是正道啊!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特別是現代,末法,這個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垢染很重,大家離不開。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開這個勝異方便,讓你呢,你喜歡執相,沒有關係,你來執佛的身相。就這樣子潛移默化,你所緣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所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清水珠啊,就像那個現在講的明礬。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就不得不佛。佛號在我們心地上去運轉,老實的念,就這樣子潛移默化,你不知不覺的,你的妄習就從心洗啊!從心洗之後呢,你就會漸覺佛聲逐念圓啊!你就越來越與真如法性相應啊!就是這麼巧妙啊!入有得空啊!乃登峰造極之談。所以,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就是吉祥雲比丘,教他念佛。教他二十一種念佛門,二十一是密宗代表大圓滿的一個數字,並不是光只有二十一種。那在這個四十華嚴裡面確實講了二十一種。那它二十一種呢,是含攝一切的人、事、時、地、物。住一切時念佛門,住一切處念佛門,住一切剎念佛門。一切時、處,皆是念佛法門。這個是五十三參一開始,念佛。那末後呢?呼應啊,首尾圓照啊!末後是什麼?普賢菩薩。你念了這麼多、學了這麼多,導歸淨土,求生淨土,這確實是別峰啊!別於一般的法門,讓眾生能夠方便的受持,又能夠達到最究竟。小乘不究竟,雖然方便。雖然好像你認為,你抓得到,有一法可修,有一法可修啊。先修個什麼,再修個什麼,後修個什麼,好像真有一法,讓你修、讓你得到,但是不究竟,化城而已啊!佛為什麼說小乘?有人引,有人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小乘不是儒家,儒家不是小乘,儒家是人天乘。小乘啊你要離開身見,儒家沒離開身見。他往生以後還希望自己的這個名啊能夠流傳後世。這身見,我相沒有離啊,不會是小乘。小乘,最、最基礎,最基礎的,破身見,初果須陀洹。就是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小乘。也很不簡單啊!你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容易啊!儒家不是小乘,所以不要誤會,現在有人誤會儒家是小乘,搞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儒家不會是小乘,境界不一樣啊!我們中國的小乘佛法,也是離四句絕百非啊!也是離開四句啊---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啊。從這四句裡面,再產生出百非,也是離過絕非啊,只不過它住了一個叫空而已啊。但是,他這空仍舊比儒家或是道家來得更為殊勝。那大乘佛法呢?就更是建立在,更是超越小乘。有人說:「大乘如同空中樓閣。」我說你講對,本來就如同空中樓閣,就像彌勒菩薩的樓閣一樣。華嚴,彌勒,彌勒的樓閣一樣。是誰居住的?於一切法不著的人居住的。這空宗啊,空性啊,佛性啊,佛性中起用啊現樓閣。裡面啊百寶莊嚴,具足無量功德。所以大乘是空中樓閣,沒有錯的,你講的沒有錯。我們不著於凡地,不著於聖地,凡聖兩邊都不著,是大乘。是一乘。然後又圓融普收凡聖,這是大乘佛法。跟小乘不一樣,小乘不能為比,小乘有法可修,有果可證。只不過它這個有非常的淡,比大乘來說它粗重。那有人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麼回到正題上,佛在涅槃經講,大涅槃經,北本的這個涅槃經,他說啊他為什麼要說小乘法?世尊,世尊啊要滅度,他告訴迦葉菩薩,「我為什麼要說小乘法?」因為當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認為「冥諦神我」,就好像有一物,能造一切,它不屬於有相不屬於無相,他們也是這樣講。所以世尊,他說小乘因緣觀,破這個外道神我的邪計,這個妄計,為了對治外道邪見。或有的外道撥無因果,落在斷見或常見裡面,斷常見,認為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或是認為這個肉身真常,這樣子叫斷常見,所以佛才說小乘破斥它,以防跟大乘來混亂,混濫。所以,釋迦牟尼佛他臨終前就講。所以他為什麼要說小乘佛法?就是為了要破斥外道。他沒有說大乘要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在佛藏經裡面有講,在涅槃經、要以最後這個涅槃、涅槃經作為最高指導原則,世尊要滅度呀,話要說真話,前面所說的,為什麼不學小乘後學大乘?就是因為可能聽眾有外道,有的邪見未破,所以叫他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可是到涅槃時的時候,法華涅槃時,最後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把實話說出來,和盤托出,真真實實的告訴你,他說這個小乘真的是為了要破斥外道。所以大乘佛法,不能說它是建立在小乘,大乘凡聖不著,沒有立處啊,如有一法可立,那心就有一物,就有二法。六祖大師講的,「二法不是佛法」解脫跟煩惱是二法,煩惱與菩提是二法,是二法的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門。所以大乘佛法不能說是建立在小乘之上,確實無立處,一物都不著啊。那麼念佛是不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正在念的時候,心裡面離一切相,這是超越世間。稱佛的名號,具佛的功德,即一切法。楞嚴經講的,「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念佛就是實相。好像有念啊,你看起來好像就是一個凡夫在那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那裡念佛。實際上,它內地的功夫呀,它運轉的是如來的果德,是如來不生滅的真實性。所以念佛的時候,法爾就離開世間相。圓覺經講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句話用在淨宗,是再適合也不過。你念佛的時候,馬上就離開世出世間一切相,你緣的是什麼?念的是什麼?佛心啊!「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念的是佛心呀,佛心者,即是我們真如本性,就是眾生本具。所以不要懷疑呀!這登峰造極呀,你看起來很簡單,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啊。這祖師大德講的,有大福德始念佛啊,你真正有福報你才能念啊,福報要多大呢?要像普賢那麼大!普賢菩薩知道要求生淨土,勸導華藏海會,華嚴經末後會歸淨土,行願才圓滿。文殊的般若,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首尾圓照,真的是圓照,這個是淨土法門,是世尊和盤托出。而且這個法門真的是平等,你看華嚴海會,那個是連舍利弗、目犍連都沒有能力,也可以說沒有資格去參加的,他沒有辦法拿到華嚴海會的這張門票,他進不去啊,進不去啊!維摩詰經他要跟須彌燈王如來的這個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用盡舍利弗的神通道力都上不了這個師子座。世尊說,你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後乃坐、才能登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發心啊,勤求無上正覺。我們講的真如本性,你才能入呀,連舍利弗都不能入。那麼華嚴經導歸到淨土,你看這淨土法門的殊勝,是華嚴的菁華。現在全體就授予我們。但是一般人就不相信,對世間放不下,很執著、很罣礙,常常就隨著業力去轉、去輪迴。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講,信行者少,惡道不絕。真正相信,肯去做的人很少很少,希望大家都是那個肯做的。「了生死」是學佛最重要的,了生死的法門,你要能遇到啊,那一生成辦。真的是這一生啊,我們常講的,所作皆辦,具諸佛法,諸佛之法,念佛就是具諸佛法。所以你看我們道場,吃飯的時候,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再念十句佛號。具諸佛法圓滿,所作皆辦。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提醒我們念佛。像老和尚講的,「精要十念法」,這可以去看看,可以去做啊。最好是時時刻刻念,在在處處念,不相捨離啊,盡未來際,不相捨離啊。這個念得牢、念得緊,你的道業才會增進。尤其像大家沒有時間,我知道很多人很喜歡聽經,今天還跟道場的居士講,很喜歡聽經,很愛聽經,很愛解義,解了之後呢你要去做,要去表現出來,要去轉變,這個才是解經的目的。那麼解,要解得深,深要深達實相,深入義趣,這個才能夠透脫一切法。你才透得過去,不被境界轉;不被這個業力牽引,還要解得深。有人說解這個心性幹什麼呢?談玄說妙。談玄說妙是,只談他不做,不是說不能解。不能解?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叫我們來學呀?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呀!之前就講過了,「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要讓我們明白,佛知佛見。所以永明大師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在「唯心訣」。唯心訣短短的,你們可以去看,也就是唯心五種,唯心五種。他說啊,「非談玄無以顯妙」你不談玄,妙性顯不出來。永明大師是誰?你們應該知道,學淨土的應該知道,是阿彌陀佛再來,他說的話就等於佛說,就等於阿彌陀佛說的,佛親口來告訴我們,示現做永明大師,來告訴我們,我們還不相信,還想說這個大乘實相不用理解,是談玄說妙,這個啊有一點謗佛的嫌疑,能不能往生呢?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能往生,那不解實相是什麼?二乘,往生論講:極樂世界,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二乘的這個觀念到不了極樂世界,所以通達實相是學佛、學淨土第一要務,這實相超出世出世間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它圓超,圓滿的超出來,所以你不要認為說要解這個大乘要先學小乘,先學那個,不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一個階漸、一個次第,那是佛,佛陀的那個時代因為有外道,那你們現在呢沒有學外道,也不是外道,那你就直接學大乘就可以了,學大乘從空觀、學假觀、學中觀,這空觀啊就了一切法本體自空,如同夢境,這是空觀。假觀呢?滅除一切煩惱,出生一切功德,這假觀啊,你不貪,你貪欲滅了、你不貪的功德就顯現了,出假;你不瞋,瞋的這個念頭滅掉了,不瞋的功德就顯現,這是出假觀,所以空假中是一如啊都稱性,中觀是什麼?空觀、假觀是一如的,假中具空啊,空假具中啊,圓融啊是一心,這個三個一體啊,三觀一體啊,沒有差別,所以有的人他會誤以為,他會做成先空觀,再來出假,實際上他空除一切煩惱,自然德用就顯現了,你去掉貪、貪就空了,不貪就顯現了,你念佛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佛性就顯現啊,所以一句彌陀空假中啊,還要去哪裡別求呢?有人說念佛的是誰?夏蓮居老居士說:不必參是誰,念佛者便是,此即主人翁啊,念佛的時候還有誰在你的心外,這個當然比較深一點,但是也不能不了解,所謂子孫雖愚啊經書不可不讀,眾生在迷啊大乘不能不學,越是不學你越是愚鈍,越是迷悶,這個惡業越來越深,所以淨土法門是登峰造極之談,我們講到這裡,大家應該有一點體會了,有一點體會了,這麼深的一個方式,可是你卻持佛的名號,就這樣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剛講的這些你們聽不懂的道理,就全部融攝在這句佛號裡面,聽得懂嗎?應該勉強啊,盡量把它簡化,有時候過於簡化會變質,加太多水啊,原味跑掉啊,就不是要,不是這個正法,跑到世間法,永嘉大師講啊,差之毫釐失千里,差一點啊就千里之隔,你要真懂得,是則龍女頓成佛,沒搞懂啊,非則善星生陷墜,善星比丘應該知道吧,善星比丘他得四禪,四禪天,得這個入這個得到這個四禪天的定功,妄說一切法空,以為什麼都沒有了,沒有因果也沒有這個報應,所以無惡不為無所不做,身陷阿鼻地獄啊,沒搞懂就生陷墜矣,所以呢為了防止有這樣的問題,念佛即可,念佛有佛力加持,再來消這個業障,再來看經教,你很容易就能契入,真真實實是這個樣子,這個也是和盤托出告訴你們的,學佛的秘訣在哪裡?老實念佛,真真實實的念,踏踏實實的念,不要空過,不要隨口叫喊,就跟著佛號機、跟著你心裡面的佛號,心不外緣不要想別的,念佛的時候、像你們在家用功,每個人都說我要在家用功,你的家就是你的業力所變現的,在家裡雜事多,為什麼希望你們來道場,就是這個意思啊,你在家裡,眾生為什麼有家?業力所變現的,極樂世界是什麼?願力啊,願力變現的不一樣,娑婆是眾生共業別業所感啊,共業就是大家同感,別業是各自又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別業啊,同分妄見跟別業妄見所感召的,同分就是我們講的共業,別業妄見就是個人各別的,每個人不同,每一個家庭不同,每一個種族不同,個人也不同,乃至早晚感受都不一樣,別業,自己妄想業所招感的,在家裡你要用功,一下妄想就來啊,什麼事非做不可,什麼事非怎麼樣非怎麼樣,業啊就障礙你修道,障礙你心清淨,所以呢為什麼要有道場?那你們在家裡講一講,在家裡用功啊定一個時間出來,定一個時間,這個時間我一切不管,手機把它關掉、電話把它拔掉,不要接了,這個時間我就是要修行,一心一意精進,這個時候什麼都不想,什麼事來了不管它,家裡的狗綁起來,不要讓牠亂叫吵到你,那個小孩子送到托兒所去給保母帶,你就來用功,或是把小孩送給那些不想修行的人帶,送給那些不想修的親戚朋友稍微帶一下,請你代個班,我要用功,這個時候你幫我帶一下,讓他也修點福護持你啊。修點福護持你啊,那像夫妻的話就互相護持,有時候你用功他幫你弄一些雜事,互相的,互相成就、互相精進、互相提醒啊,要是那一個睡得太晚啊,你先生睡太晚、你太太睡太晚,提醒他一下,我們不是要共修嗎?怎麼睡那麼晚呢趕快起床,沒有結婚的呢手機是你最好的朋友,用手機提醒你啊,這些方式幫助你用功修行,真的一切不管全部都放下,或是半個小時或是一個小時或是一天或是一個禮拜,那福報就很大啊,一個禮拜什麼事都別做,就是這樣用功,念佛啊拜佛啊看經啊,這樣子精進,把自己的心全力啊盡自己的所有心力安住在道業上,這是有一點像閉關,閉關,所以不要想說很難,做一點是一點,沒有辦法一下子全分的精進,你也少分的精進,五分鐘十分鐘也好,在生活當中在家裡可以這樣做,不要去懈怠,不要去這個攀緣,還有我講這個話不曉得會不會被媒體界的罵,少看電視,少看報紙,不要上網,上網盡量多瀏覽這些祖師大德的著作,善知識的開示,網路可以這樣用,或是聽講經、聽正法,不要東看看西看看,現在網路很厲害,不用出門就可以逛大街,去什麼購物、這個購物中心,在那邊增長自己的欲望。以前不方便還要逛百貨、你要坐車去坐捷運,現在很方便啊,賣場的商品就在網頁上,要什麼?手指頭按一按他就幫你送到家裡來,也不用轉帳直接刷卡就可以了,讓你欲望熾盛,你要不會修,欲望熾盛;會修啊…先不要這樣修,先遠離,住阿蘭若,都市叢林。所以我發現很多人上網都會心隨境轉,看一些新聞,政治新聞、社會新聞染污自心,分對待、分這個顏色那個顏色,不要分,心要平等,不是分不出來,這個要講清楚,是心要先讓它平等,平等啊沒有二念,二這個是對待念頭,不是不好的念頭,二念沒有二念,那個一二三四的二,要先訓練讓你的心清淨,再來分別,那叫從體起用,你就大用現前,先這樣做,把你的心弄清了、洗乾淨,這也是和盤托出都告訴你們了,看你們要不要做啊?能做幾分啊?有人他就說:念佛念好幾年都不會有功夫。以前啊師父就教,你們啊連三個月好好用功都沒有過,還想要什麼功夫,還想要什麼解脫,你解脫不了,從來沒有好好用功過。有一個居士他問我,他說我們的法師告訴我,他說別的道場,他說動中也可以用功啊,所有境緣都可以用功,做事情也可以用功,沒有錯,沒有錯,道理是這樣講,可是他在用功的時候,心就是靜不下來,怎麼在動中用功?我回答他,我說你這問題怎麼解決,就是因為你心從來沒靜下來過,你怎麼知道你在動亂,何況又再加動亂這個境緣,那你就更亂,亂到你自己都不曉得,你心要靜下來過,沒有靜下來過你就不知道動是什麼感覺,還想要在動中可以修行,有人還說工作可以修行,是啊!可以修,沒有錯啊,你基本功要先練,基礎要先練,不要好高騖遠,還有一些、希望你們如果當老闆的,不要跟你員工這樣講,你員工要是有在學佛,沒有關係啊,來公司就是修行啊,你不要講違心之言,來公司是要幫你賺錢,不是來修行的,修行是要來道場啊,不要這樣跟你員工講,來公司是要來賺錢的,你是希望你員工來賺錢,不要把這個混濫,混淆啊,初學功夫不夠,你要住阿蘭若,我初學的時候,我去請問師父,那時候小時候,十幾歲的時候,我用的是古代…古代的請法,很隆重,穿袍搭衣,持香案,入室,上香頂禮三拜,長跪請教問題,我用的是比較簡化一點,也有古代的頂禮三拜,長跪問師父問題,這個方式這個請法,你們現在的人要這樣請,看來很難,慢心放不下,我是什麼學歷你什麼學歷,有人看我們師父小學畢業,看不起我們師父,慢心增長,得不到法,像那個臨濟禪師,這個話又講開,慢心不行。那我就請問他,請問師父,修行初學,要怎麼修行?給我一句話:住阿蘭若,我是用這個儀式問他,講的一定是、因為師父很注重請法,對法恭不恭敬,他常說一分恭敬給你一分利益,我們、我至少用十分恭敬應該有得到十分,十分利益,他講一句真話,平常講座的時候他都說,到處都可以念佛啊,有沒有,你們聽,到處都可以念佛,這裡也可以念那裡也可以念,你真的去問他,告訴你住阿蘭若,跟他講經不一樣,阿蘭若是什麼?寂靜處,在古代是聽不到牛聲音的地方,牛叫,現在呢是聽不到車聲,那怎麼辦啊住都市,怎麼辦呢?裝隔音窗嘛,那麼簡單,裝隔音窗就聽不到啦,它,但是義趣不是說沒有聲音,是說你不要那麼多雜事,不要去攀緣,心要清淨,住阿蘭若,所以有些人阿蘭若沒住過,馬上就說這個動中也可以修行,也可以修啦,看他修什麼行,行到哪裡去?你要是大根器,我們根器應該沒有舍利弗、目犍連這麼好,他們都住阿蘭若,我們還跟著不要住,要跟著住啊,道場就是阿蘭若,來這裡,你們可以去問問我們義工,不會叫他做很多事,當我們義工我看佛門裡面最輕鬆,都沒事,要是他們太多事,我還會說,事怎麼那麼多啊,為什麼不好好用功?多事,自己的事情做完了,趕快用功,我在道場管這個、教這些義工啊,管這些義工,我就是管這個而已,當然所做所為要如法,其它的事情,我就在看,不用功嘛。不用功,來當義工就沒有功德,功德就少,福德福報而已,還是輪迴,還是出不了三界。這阿蘭若,老和尚教的---寂靜處,所以人家找我去做什麼做什麼,謝謝不用了,找我去道場幹什麼幹什麼,去哪裡,發心去散亂,謝謝不用了,我師父教我的。從小我就會問他,真的啊,這話是實話,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在佛法上,心能夠定得下來,這真正是住阿蘭若的功德,阿蘭若剛剛教你們了,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電視,要看佛法,嘴巴要說,說佛法,不要說世間法,世間的東西就是「業」,你的妄想,越說越多,越說越嚴重,越說越止不了。你碰到一件事情,你想要解決,你越去打世間的妄想,想世間的事情,我要這樣做我要那樣做,越想問題越多,越想煩惱越重,雜念越重,你不如直接念佛,萬緣放下,一切不管,不慮其前不謀其後,隨緣,你這個修行有一點點進步,有一點點往菩提道邁進,所以和盤托出,登峰造極之談,始於初步。初步從這個老實念佛,住阿蘭若下手。我知道大家平常工作,很亂,事多,尤其是現代的工作,要動腦筋,幾個不動腦筋的,福報大,一般工作都要動腦筋,應對人事,但是你逮到機會,師父說:真正修行人,逮到機會佛號就提起來,正念就提起來,他就怕有一刻他就失了正念,他去做這些事情,不得已,混口飯吃,不求這些名利,不求這些財富,他只是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修行人是這個樣子的,現在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也要很努力,那也沒辦法,眾生業就是這樣子,但是你心不能離道。李炳南老居士講:白衣學佛,不離世法,要敦倫盡分,什麼叫敦倫盡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敦倫盡分。但是學佛的人,你要怎麼孝養父母?不帶情見,怎麼照顧你的家庭不帶執着,這是佛弟子的敦倫盡分,不要忘記這一點。有的人學了佛,想說我要敦倫盡分。好了,在佛法上就帶一點,來道場修行就像沾醬油一樣,沾一點碰一點,不是,來道場修行要勇猛精進,世間事情要少,看得淡看得破,這才是敦倫盡分,一切時處你要能放得下,處世不忘菩提,這個真的很重要。一般人他就只是想說我敦倫盡分就好,常忘記佛弟子是怎麼樣子,所以我才提倡「學佛行儀」。學佛行儀裡面告訴你,一個佛弟子在工作裡面,怎麼存心,怎麼用心,怎麼來修行,這個是很重要的。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一個職位,或是什麼樣的一個工作,它裡面都有原理原則教導,也都是佛在經上講的,它是把它彙編起來的,很好的一本書,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解行,「解」就是你對於經教的理解,這是一個,還有「心開意解」,解就是看得破。你對經教理解,目的就是要幫助你看得破,這才叫解,你沒有解,還是被煩惱給纏住,還是不願意修行,這解跟信,信願行的「信」是一樣的,你要信入,你要深信。要在行解相應,行就是去轉變,因為你解得了,你看得破,你習染還在,你的妄想、你的執著還沒有除滅,所以要在境界當中,要在日用平常當中,要能夠提得起你的修行,剛開始我們講的,住阿蘭若,給自己一點空間,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把一生都賣給了公司,賣給了你的名利,名利到頭啊是一場空,生不帶來,死也帶不走,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是善導大師講的,要當勤精進,但念彌陀佛。你貪著這世間的名利,真的帶不走,帶的都是一身業,你難道希望活了人生百年,最後帶的是業嗎?帶的是染業嗎?要帶,你要帶淨業,淨業會幫助我們來生會更好,現在的人很會想,以後退休生活要怎麼樣怎麼樣,你有沒有想過我來生要到極樂世界,來生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啊,怎麼沒做這個規劃呢?這個應該要列入生涯規劃課程,很重要。不要忘記,什麼都帶不走,身都帶不走,你眾生輪迴是什麼,你的意識心在輪迴,你的意識,意識就作用來分,有八個,實際上是一個,第八意識,來先去後作主公,最後走,有機會再教你們怎麼助念,道場新成立,很多同修不知道淨宗怎麼助念,你們念佛學助念能超過兩個小時,兩個小時都念不住,這個助念沒辦法,那麼講的意識心,你的意識心在那裡輪迴,為什麼不把你的神識帶往極樂世界?強者先牽,所以要把求生淨土列入你的生涯規劃。但是你要加這條規劃,你的生涯規劃就要改一改,你不要想說我先貪一些名聞利養,然後賺多少錢,退休以後臨終再來到極樂世界,你會放不下,越有錢越貪,越有錢越執著,你要改,你要到極樂世界你要規劃,我淡泊於名利,淡泊於財富,過世間人最低的水平生活,有多餘的,來幫助眾生,印經弘法修功德,積功累德變成資糧,集中你的火力,集中你的全力,集中你的資糧到極樂世界去,十萬億程不遠,看你現在願不願意準備,所謂:「十萬億程不隔塵,樂邦那肯禁人行。」極樂世界從來不違拒一切眾生,眾生不去,眾生就想要貪,貪這個世間,貪了放不下。所以你的生涯規劃不要加入名聞利養,不要加五欲六塵,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附帶,可有可無的,生活過得去就好,能夠吃得飽就好,不要沒地方住就好。有些人真的會沒地方住,在現代,各方面的物價、房價確實比早年來得高,來得高,這個也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但是沒有,我們也不要強求,你心才會自在。沒有,你一直想要有,法師說,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你看我連屋子都沒有,我到現在跟人家租房,我一定要再努力一點,不是,不是,不能這樣想,不要這樣想。你要是會錯意了,臨終不能往生,你不要說那個是悟顯法師講的,他教我說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我只不過為了要買房而已,為了要三餐溫飽,每一個人所受的業所造的業不同,福報不同。學佛最重要就是要在這裡面不要起煩惱,你才能得自在,不要去強求、去造作。去造作,很苦,很苦啊。天天心裡面,從眼睛一睜開就開始想著這些事情,世間人不覺得苦,覺得應該的,因為悟顯法師講的,說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你不要誤會,是教你不要去貪,不要去強求。沒有,我們心裡也不要起煩惱,乃至有些人負債,被逼債,你要懺悔業障,還是要老實修行,我們講的,過最低水平的生活,這是如果可以的話。還有一些福報沒有這麼大的,你也不要難過,學佛這一生業障消了,來生到極樂世界去,一脫永脫,永遠脫離輪迴。現前的不如意,我們早上剛拜懺,裡面就有講到,當做佛菩薩給我們考試,磨練我的道心,讓我們精進,要是一開始學佛,就給你順境,這個也順那個也順,這個可能不是什麼好的狀況,要什麼有什麼。好啦,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


 


 


 


 


淨空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 宣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精11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七頁,第五小段。「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明正說。」這個是講無量壽經興起的一個因緣,也就是說如來為什麼要講無量壽經?它的一個緣由。那這裡,上一次有大略的說明一下。這個本經啊,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要告訴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家都原來跟佛無二無別!這一點啊從我們講經開始,講座開始一直到現在,都一直強調。但是,大家能不能認可?也許,你們會覺得我知道、我曉得。但是能認可,如果於此理,對於這個道理,我們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道理你能夠認可的話,是名無生法忍。是無生法忍啊,不容易啊!所以這個認可,就要親自去證悟,就要去證悟。沒有證悟以前,要長時的薰修、長時的精進。我說的長時啊不是把時間拖很長,然後懈怠,不是啊!是綿綿密密這樣子的薰習–不間斷、不懷疑、不要夾雜,這樣子長時期的薰修。也就是說,除了,你工作該做的做完了,趕緊就來薰習佛法、趕緊就提起正念。那有些同修福報大,可以不用工作、或是已經退休了。或是你們能退休的就趕快退休,不要再拖了。這個佛法,太好了!用一輩子學都學不完!所以啊找到機會能退休啊,不要再做了,不要再去打拼了。去爭這些啊,爭到後來啊都是一場“空”!帶了呢?都是煩惱、習氣,不是淨業,是染業。染,也不會是善業,心裡面好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都是染業。你想要這些,只是為了顯示我很能幹,這是染業、這是我相啊!這是我相、我見啊!所以這要放下。很多人學了佛,貪著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給了一個,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要養家,我要,有孩子要養、我有公司要經營。經營歸經營、養歸養,但是不能拿來做為我們出三界、了生死的一個障礙,障礙我們出三界了生死的一個藉口。事情做歸做,不要啊存在心裡面罣礙。所以,你要不罣礙,那你這個正知正見就要有,這很重要!你要知道一切法是空的、是虛妄的,那空在哪裡啊?虛妄在哪裡啊?我在煩惱的時候,我就覺得很真嘛!這個啊眾生認妄為真,就是這個道理,你們可以去想一想、去體會一下。一個念頭、一個妄念,不斷的堅固、堅固,一直相續下去,譬如說你看到一樣東西,剛開始看到,你很想買,接下來你就會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買?因為我需要,什麼什麼需要。買了之後呢,它能用多久?划不划算?很划算,貴一點沒有關係。所以就是這樣,不斷的堅固這個妄念下去。但是,你沒有辦法覺察到說我是因為見相生心,我是因為碰到事情起心動念了,在這裡覺悟啊。所以你一直分析下去,一直,妄念一直打下去,妄想一直打下去,打到後來呢非買不可了,那你荷包就失血了,你就要花錢了。花錢事小,動念事大!念頭在動,自己沒有辦法覺察,所以生死不能了、不能解決。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啊、買東西啊、日用、日用品啊,就是這樣來的。生死就這樣來的啊,動念啊、打妄想啊。所以執著為有啊,把空的當作有的,動一個妄想你要是不理它,念佛那就沒事了。所以,眾生為什麼在輪迴?他就是他妄念一直的相續,跟自己講:『我沒有這樣不行啊,沒有這樣怎麼樣,沒有這樣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很多的這個雜念,堅固的在那裡相續、轉變、執持。佛法叫「執持」,你認為這念頭是實的啊、要讓它,你要把它落實,就是眾生、就是凡夫啊。所以你空不了,你解脫不了,你沒有辦法放捨對這個身的執著。喜歡這個著相,愛打扮。愛打扮是什麼呢?顯示我很特別,人家都能注意我,這我相啊!我說話可以得到人家尊重啊,也是我相啊、我慢啊、我見啊,通通都是!那貪著這個四大五蘊身是我,地、水、火、風,假合而成的,認為是我的身,好了,接下來就要滋養它了。都是因為這些妄念的相續,一念無明,這樣相續下來。所以你要能夠出離,你要把這個念頭淡化!所以,為什麼我跟很多同修講:『世間事少一點,不要看那麼重。也許你認為這是你的責任,認為這是你所必需的,那把這個認為給放下,不要再這麼樣認為,做、去做就好了。做裡面還要無所得,要無所得、無所著。像男眾做事業,女眾呢小孩、先生,都是罣礙啊。能不能捨一點呢?不要再這麼罣礙啊,自在一點啊。這不是很好嗎?很自在啊。你要是有執著,要是有牽掛,你走到哪都不自在。你都罣礙啊,你都放不下。所以,這就是認為法是實有的。認為有個我,有個我所有的。這是錯誤的念頭,錯誤的妄念相續,所以你空不了,你沒有辦法見性。你沒有辦法成就。念阿彌陀佛,仍舊是我相堅固。執持著,堅著不肯捨啊。堅固,然後執著,捨不下。從無一毫的念頭說,我放下一點,我轉變一點,不要再這麼樣子堅固。也許,你學了佛得到了一些良好的習慣。轉變一些惡習。你轉變了,但是呢,這些是表相啊,表相要不要轉呢?要轉,心裡面呢?貪瞋痴,我執、我見、妄念、錯誤的念頭相續,這要不要轉?這更要轉,這更重要,更是必須得轉變,讓我們不自在的,讓我們生煩惱的,都是這個妄念,妄念既然說是妄,它就不會是真,不會是實在的,可是你為什麼感覺實在呢?你在意它,你認為這就是我的感受啊,認為這就是我的想法,所以啊,轉不過來。這裡提出來,希望大家能知道,能發心,有一念發心,你就跟佛菩薩相應,佛力會加持你,你在念佛,業障很快就消了,所以,現在的人常常會規劃啊,計劃這個,計劃那個,還沒來的事情就一直在那裡打妄想,人生只有百年啊,卻有千年的憂愁,真的是沒有必要啊,學了佛,自在在哪裡?妄念可以捨得下,罣礙可以捨得下,你不是在~真的是你自己造成的,是你自身一直堅固著你的想法跟看法,你認為沒有這樣做不行。所以,才導致啊今天的這個苦惱。所以,我們在學佛,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再去想想這一句話,我們本來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完完全全的相同,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所以啊,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有這個四大的身。有生老病死,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五陰熾盛就是你這個妄念一直相續,五陰熾盛。有這些苦惱,苦,大家能不能體會啊。不光只是生老病死。一般人他想說你們佛教怎麼這麼悲觀啊?人活得好好的,想這些幹什麼?我們不是去想,我們是靜下心來觀察到,靜下心來體會到,確實,我們在這裡起了大煩惱,所以要轉變啊,不要讓妄想相續,因為啊,本來是佛,本來就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不要說我們,乃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眾生也跟佛完全一樣。所以,不要輕視這些造惡的眾生,也不要輕視初學,所謂:「不重久習,不輕初學。」對於老修,我們恭敬。但是你是老修,不要傲慢,不要想說人家初學啊,不懂啊,看輕他,也不要想說人家造惡啊,一定將來啊很慘的果報啊,不要這樣想,這樣想你自己就先動念啊,自己就先起念頭啊,人家造善,我們歡喜讚歎,人家造惡,我們警惕,這樣就好。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一直強調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他對於真如本性沒有辦法去相應,甚至不要說相應,從來不知道自己有不生不滅性,從來不曉得,你說可憐不可憐。就好像一個乞丐,到處去跟人家乞討,輪迴,這個,一下到這裡乞討,一下到那裡去乞討,就好像我們一下在三惡道受生,一下在三善道受生,就跟乞丐一樣。但這乞丐呢,他衣服裡面藏著一顆摩尼珠。就比喻作:眾生身中有如來的不生不滅性,但是,毫不覺知啊,從來不曉得,還是當乞丐啊,幸好今天遇到佛法,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指示出來--「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所以有智慧的人,釋迦牟尼佛,智者、覺者,給我們指示出來,眾生原來是佛,我們從這裡去領會,領會到了,所願從心,致大饒富,等於是你解脫了,你再也不貧乏了,再也不困苦了,眾生為什麼困苦呢?著在有上啊,著有啊,二乘也很苦啊,著空啊。所以呢,智者指示,你才能夠曉得。那,證得以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你才知道你這顆如意珠不是從你身外而有,原來你在當乞丐的時候就藏在你的衣服裡面啊,你的這個,我們現在講暗袋裡面,口袋裡面。所以,如來出世,就是為了要告訴我們這件事情,要我們去明白,那麼,眾生不明白,業障重,執有的心非常嚴重。所以,方便權巧開淨土法門。所以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說為勝異方便,殊勝又特異的一個方便法門,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你只要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見你的本源自性天真佛。這真的做得到,真正幫助眾生。所以,本經所示如來啊,真實純一的教導,但是又很方便讓我們能夠悟入真實,你執有,執得很嚴重。佛很有智慧,不然你念佛好了,念阿彌陀佛,即使煩惱並未除斷,也能乘四十八願帶業往生,一旦往生,皆是阿鞞跋致,這麼殊勝,皆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我們在這裡修行,有進有退,怎麼樣有進有退呢?且先不說這個退失什麼大乘心啊,退回二乘,我們不要講這麼高,你現在發願我要度一切眾生,等一下啊哪一個又惹到你了,馬上就瞋恨了,這就是退心,我們在這裡念佛念的好好的,接到一通電話,心就著急了,心就動亂了,這就退啊,這就是退失啊,不然還要怎麼退失,當然有嚴重的退失啊,退失,退到後來不想學了,退得嚴重、退得離譜,可是我們不能想到說最差的狀況,要想到最微細的狀況,我們眾生最微細的就是常在這裡煩惱轉不開,轉不出來,這就退轉了,進進退退,進進退退,所以沒有辦法成就,沒有辦法離開三界六道輪迴,那麼這個方式是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無有權曲,看似權曲,實際上不屬於權教二乘,是屬於實教的一乘,真實的教誨,權就是方便;真實的教誨,這實教,實教的一乘了義,講到啊,在大集經上講,能調眾生,皆悉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那現代我們在接引眾生來學佛,常常會講一些接眾的話,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會教導他要先修五戒十善,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或是他有所求,也要跟他講種善因得善果,那都是接眾的方便,但是啊,你要是不知道真實,一昧的方便,那你不知道要把人家接去哪兒?真實是什麼?見性,讓他往這裡去走,往這邊來看啊,你要知道這是真實的,不然你想說我先以欲鉤牽,好啦,鉤起來啦,鉤起了世間的欲望,完了,息不掉啊,還引火燒身,世間法如同火,沒弄好啊,燒毀了自己的功德法身,破散你的資財,就是你的功德法財。為什麼呢?在裡面動心了,被轉了,本來是一個學佛人,變成一個世間人,變成一個不學佛的樣子,還想說:我很方便,這就是先以欲鉤牽啊,後令入佛智做不到,他不知道什麼叫佛智,你要怎麼能令眾生入佛智,所以要明瞭什麼叫佛智,不要以欲鉤牽,鉤起來呀,自己也跟著栽到欲望裡面去了,那就麻煩了,所以說方便一定要會歸到真如實際上面來看,你所有說的,一定要教他了生死,要告訴他,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諸法皆如幻,要讓他知道,雖然暫時他不能接受,暫時還不明瞭,但是我們不能喪失了這個宗旨,喪失了這個應當講說的義務,所以剛好講到這是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所以方便一定要入真實,那麼故名正說,這才是如來出世的正說,就是要讓你了生死出三界,生死就是你執妄想為實有,就是生死,你們去想一想,看看是不是這個樣子,執妄想為實有,本來是假的,你一直在那裡想呀想,你做了夢,出來還在夢中裡面,醒來還在夢中,你說你有沒有顛倒,是大顛倒,所以要能夠這樣說法,才是正說,能夠這樣修行才叫做正行,你的命叫正命,你的思惟叫正思惟,你的所做啊叫正業,你得定啊在這裡安住啊,叫正定,你所體會到的叫正道,八正道,這才正,要與心性相應,不能與生滅相應,不與這個權乘權巧相應,因這都還是不了義法,我們這一段就這樣講到這裡。


我們看下面的第六小段,「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到這裡,所以呢,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真的是和盤托出,全部都透露出來了,涅槃經講:如來無有覆藏,無有積聚呀,連羅漢都無有積聚呀,不著一法,如來更是無有積聚,無有覆藏,把真實的告訴我們,可是呢,無量壽經講,信行者少,相信、肯去轉變的很少,所以才惡道不休,在這個世間輪迴不休,和盤托出,全部都拿出來了,所有的寶,都送給我們了,可是我們會懷疑,你會看,看看其它的宗派,高深的判教,高深的教理,觀門,重重無盡,這些觀法,想到我們沒有修這麼難的一個觀門,能成就嗎?你就懷疑啦,你就有疑惑啦,就這樣子念佛嗎?就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這樣念下去,真的行嗎?大家會有懷疑啊,那要把它給消除,所謂啊,疑能生苦,苦生疑,那你這疑要怎麼除斷呢,疑其實也是一個妄想,你可以用經教來瞭解,破疑、斷疑生信,也可以直接念佛,不必理會,不必理會,所以夏老居士講: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連根拔除,到此方知我是誰。你才知道你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所以常有人在懷疑,那大家的懷疑是什麼?就是放不下世間,不肯捨,不願意放,覺得蠻好的,覺得沒有不行啊,這就是懷疑,躊躇不前,佛性就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躊躇不前,認妄為真,放不下轉不過來,這就是疑,這一念疑心導致你輪迴,導致你生苦,產生出苦惱,就是這個疑。捨不得放、捨不得轉,那麼對道理不明白。這裡講一個老和尚教的,師父教的,你對於經教不懂的時候怎麼辦?他說他以前研教,不懂怎麼辦,一般的人會在那裡拼命鑽,翻翻這部,翻翻那部,翻翻這個,翻翻那個。他說他怎麼做,經本蓋起來不看,念佛,去拜佛拜懺,有業障,你解到了,縱然讓你看到別的書解出來還不是你的,你不是真正體會,這師父的真傳。他講的,講經中有講,不一定大家有機會聽到,我在這裡講給大家聽,真正是這樣子。「經」是佛清淨心流露出來的,不是我們的妄想分別造成的,你解義解不通,沒有會心,你在那裡用世間的思想分別,卻要硬解。佛在圓覺經講:「虛妄浮心,多諸巧見。」多諸巧見,巧是取巧,你虛妄心常取巧,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你要用這個心要來解經教,要來想要成佛很困難,不可能。所以跟大家說,你對經典不了解沒有關係,看一遍不了解也沒有關係,也許你講的比人家差,沒有關係,佛法不是要講給人家聽的,而且我們凡夫啊說實話,也沒有資格去講給人家聽,但還是要發心。你要講經研教,講給自己聽,自己要轉。廣欽老和尚講:「學經教、學講經,不是要講給人家聽的,要講給自己聽--反薰。」釋迦牟尼佛也講反薰。薰久了,你能講說,講久了薰久了,道力就會增長,所以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自己要受持,你看佛講的,讀誦要讀經,最起碼的事相上,讀經,常常讀,帶著一本經天天讀,讀熟了,你碰到境界,經典自然會提起來。你轉得過你的煩惱,你轉得過境界,就因為你有讀誦,也是受持,有機會為人演說,為大眾,或為個人或為小團體,乃至說得一四句偈,功德都不可思議。在經典上講,你要是能解說一四句偈的功德,或是一字或一句,勝過度一泗天下的眾生成阿羅漢,一泗天下眾生你看有多少,我們這個南贍部洲--地球,60億的人口,北俱盧洲、西牛貨洲、東勝神洲,這四洲一天下,這麼多的眾生,每一個都證阿羅漢,你講為人演說大乘經一四句偈、一句一字,功德超過於彼,所以要廣為人說,說要如法的說,自己要懂,一定要如法,說到不懂的地方,你就說我對於經教當然還不是了解得很透徹,你可以請教先學或是你可以參考祖師大德的,這樣子說就比較如法。祖師啊有修有證,所以呢,我們講的你對於經典的道理不明白,「經」剛剛才說到怎麼來的?清淨心顯露出來的,你要用世間的雜染心,亂了,心亂了,你要去看、看不懂,你再怎麼記,你不會用,你是讀死書,你這個叫被經轉,你經經不能互融,大乘經跟小乘經不能互融,這一部經跟那一部經不能互融,你就落在文字,落在這個知見上面,有一句話就不好聽啦,文字學人、知解宗徒,為什麼?就是你用雜染的心在那裡看經,所以你看不懂,去念佛、去拜佛、去求懺悔,或許我想多多少少,應該是,也不要說多少,肯定過去生都有譭謗正法,斷學般若,都有啊,無量劫來這些壞事情,大家都做過。所以現在遇到經典不能入,不能悟入,或是看不懂,沒耐心看,這都是過去生譭謗正法,或是你障礙人家聽聞佛法,有意無意的,或是自作,或教他作,或見作隨喜,看到人家譭謗正法還隨喜,罵得好,這個譭謗得好,這一念你看,就造成我們現在聽經不能悟入,讀經不能契入的一個緣由,所以老和尚師父才在講,他的經驗是這樣子的。他對於經典怎麼懂,就是這樣來的。去念佛、去拜佛,發懺悔心,我自己也是這個經驗,確實是這樣子。還有一個,我還求佛菩薩加持,你看哪一部經,哪一個祖師大德的註解,祖師都有成就,你祈求這一位祖師加持,這個就很有感應、很有效。你要是看龍樹菩薩的中觀論,你看不懂,求龍樹菩薩加持。看彌勒菩薩的唯識看不懂,來拜託他,或是玄奘大師、或是窺基大師,看哪一位祖師他的註解不了解,你可以求佛力加持,你可以,當然你要先懺悔,先把垢障先消除,就像碗要盛甘露一樣,要先洗乾淨,裡面不要有雜質、髒東西,不然甘露盛下去盛到碗裡面,那也是變成毒藥,吃了也是會拉肚子,要先懺悔。懺悔然後再發願,發願祈求佛力加持,我自己呢想要了解,想要契入,想要證得,祈求祖師大德加持,你這樣子聽經你聽得懂,就像我們為什麼升座講經,我拜那個三拜,你們拜法拜那個三拜,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那個也是祈求本師釋迦牟尼佛加持。真的是蓮池大師說:「我今妄以穢土見,蠡測如來清淨心。我們講經的人,也是要求佛力加持,懺悔自己的業障,希望佛力能加持,「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要存這個心,所以我們在升座為什麼要有這個儀式,那儀式現在佛門裡面很少看到,這是師父教下來的,升座講經儀式啊很重要,大眾聽了、看到這個儀式,生恭敬心,講經的人在講,自己不會~祖師大德說的:妄逞己能,用自己啊狹小的胸臆,蠡測如來的清淨心。「蠡測」,就是我們講「管窺蠡測」,以管要窺天,以蠡要測海,小水瓢要去算大海的水,這個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念這個開經偈,為什麼要唱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是為了互利,希望大眾也能得佛加持。所以說來聽現場的確實不一樣,因為我們有這個儀式,別的道場有沒有,不曉得。我們道場有,這是從古流傳到現在,古來祖師大德升座也是這個儀式,當然他的場面會更隆重,鐘鼓會齊鳴,他這個升座鐘鼓齊鳴,就如同皇帝上殿,皇帝早朝鐘鼓會齊鳴。這個儀式是從哪來的?從這個武則天禮請賢首國師升座說法,那用最敬禮,皇帝早朝才有敲鐘鼓,可是她禮請賢首國師講華嚴,她也待之以禮,就是用最敬禮,對皇帝的禮,禮請賢首國師(法藏國師) – 華嚴宗第三代祖師,禮請他,後世就這樣流傳下來,那有一些地方因為流傳久會有一點點不一樣,但用心是相同的,都是生恭敬心,講者要有所本,本著什麼?本著釋迦牟尼佛,像我們這個前面的佛像,為什麼是講經法師坐在後面、他坐在前面?這代表是什麼?我們在佛後,依著佛所說,依著佛所說,不敢亂講,不可以用自己的想法、看法來講,這個就不如法。所以這個表法都有它的意義,這個擺設,佛像的擺設,講台的這個講座,這個座高都有它的意義,讓大眾可以生恭敬心,講經的人不會去離開經典的主題,都是有提醒的作用。所以話又說回來,要明白經典,不要用你的煩惱心去看,真正念佛,念佛才能契入,修行才能契入經典,你要不修沒有辦法契入,任你啊三藏十二部都會背,也沒有辦法契入。就像有人問黃蘗禪師,他說為什麼是六祖得法,不是神秀大師?神秀大師五百人上座,講得三十二本經論,這麼多,真的是相當厲害。為什麼不傳法給他?只為不見性而已。黃蘗禪師回答:就是因為不見性。我們且不要看神秀大師,慧可大師--禪宗二祖,也是了不起人物,講經說法天女散花,那真的是天花亂墜。可是呢,心不安,去求見達摩大師斷臂求法,慧可大師確實講經也是相當厲害,講得再多你看契入不了,他那個講的確實比現代的人如法多了,你看還是不行,還是見不了性,沒有辦法契入,求達摩大師給他安心,將心,將心來看,把心拿來啊,他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回他一句:「與汝安心竟。」確實無心可安,無法可得,所以你要在經典上,所以我常講,你要在經典上你要解得什麼意思,沒有意思,經典是斷除你妄想的,斷除雜念用的,要將妄習從心洗。黃老居士講(黃念 祖老 居士):所謂「捨智如愚始大通。」不要用世智辯聰,用你的知見、知解,你要把它捨掉,萬緣放下,你才真正能夠通達經藏。不要說經藏能通,律藏也能通,論藏也能通,這是一個道理,是現代人說的一個系統,不是兩樣的,用清淨心去修行、去解經,不要用煩惱心。所以世尊和盤托出,為什麼我們不能信,也是回到剛剛的主題,就是你用煩惱心,你看到人家學了很多,你看又學這個又學那個,現在還有學其它外文的,什麼藏文、巴利文,還有什麼日文,實際上無論什麼文,講的道理都是一樣。在傳到那個地方去,有些經典中國確實沒有,沒有也沒有關係,你知道那麼多幹什麼,真正放下了,心通了見性了,才是重點啊。所以不要看到人家,你看又學這一部又學那一部的,大乘也學小乘也學,還要學到巴利文去,學到藏文去,學這些是你開悟見性以後再學,這才叫利益眾生,在幫助眾生。佛說:「己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自己都還沒有成就,就想說我要來幫助眾生,我要來看很多書,想要來弘法,發這個願是相當殊勝的。但是你要想到我能先以欲鉤牽,你能不能令眾生入佛智,這個很重要,後令入佛智。你不要把他的欲望鉤起來了,完了,熾盛了,不得了了,放不下了,那這個就不是方便。這世尊和盤托出,你不能相信,不能諦信,不能萬緣放下來修行,都是因為夾雜著世間的見解。你看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真誠,毫無保留,沒有一絲毫的我們現在講的慳吝,不肯傳授與我們,全部都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不相信,我們上一次講到「信願行」,大家還記得信是什麼?放下自己的成見,你才叫信,放下你的我執啊,放下你的看法、想法,這個才叫信。不要站在我的立場來看,我的看法來看,你要是站在這樣子來看啊,這個信不是真。所以信,不是只有我相信佛說的,單純這樣子的信,這信得淺。我們要信得深,信得深入,這個才能夠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和盤托出,全部都告訴我們,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你們沒辦法修,沒有關係,念佛,老實念,一心念。善導大師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又說,這個,有人讚歎這部經,是如來唯一真傳,大家能不能體會,還是華嚴是真傳,法華是真傳。是真傳但是大家受用不到,這部經確實是真傳,也受用得到,那就不一樣囉。華嚴二乘絕分,不要說凡夫啦,二乘都絕分,舍利弗,目犍連,講現代話一點,沒有參加華嚴法會的資格,沒有參加華嚴經的資格,華嚴經要法身大士,法華呢是小智已出啊,沒有善根的人不行啊,沒有大乘善根的人不行,這部經無論是大乘,無論你的根器是小乘,念佛都能得度,那,往生論說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有人會錯解啊,印光大師有作回答,二乘種不生是說,你的二乘心不捨,到那裡不捨,你學了佛,念了淨土的經典,當然就已經算是大乘心了,就已經算信入,你才肯念,你要是不肯念,不肯念佛,不肯受持,那就算是二乘,或是凡外啊,凡夫外道。女人呢,是說極樂世界無有女相。不是說,這裡的女眾不能往生,沒有這回事。連畜生都可以往生,何況是這個人道,何況是女眾。佛法平等,所以,印光大師在這一段有作回應,有作解釋。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不是一般人解成的那個樣子,解錯了,是說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國無女人,所以,到那裡,就自然轉成男身。其實,這也是方便說啦,若就真實層面來看,沒有所謂男女的問題,那還要求什麼平等不平等,一性,同一真性。你就是因為動念才妄有男女相。男女是對待相啊。它動念才有,到極樂世界是正念,不動念,是一心,沒有男女相。到那裡是這個樣子。所以,不要,有人譭謗淨土,他就說你看到那裡啊,還要接受阿彌陀佛給她變性。我看他這個問題大了,很嚴重啊,不是這樣子,你錯解,誤會了,佛不用幫你變性。佛告訴你,你本來本性跟佛一樣,你現在迷惑了,變成凡夫,有男有女。他告訴你,真如實性是怎麼樣子。所以,不要這樣子謗佛,什麼佛幫你變性,什麼男女不平等,沒有。有人說啊,你看你們佛門,每次繞佛怎麼男眾都走在前面,女眾都走在後面,男眾先,女眾後,為什麼不能一起啊。好啊,我要讓女眾先,男眾這樣跟我講怎麼辦?男眾也說為什麼每次都女眾先?男眾一定要在後面。那這是顛倒啊,顛倒想啊。不必這樣去計較分別,這只是一個先後次序啊。這是分別,分別心重啊。才會這樣子看,這樣子去作思惟。那麼,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所有眾生都依淨土法門而得度脫。你們在其它的經典也會看到。某某經是很殊勝的,是末世第一經典,對不對?有看過。那,為什麼我們在這裡講無量壽經是第一呢?這第一啊,你要看契機與不契機。楞嚴經也講啊,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要修耳根圓通,對嗎?有說啊。又說,法華經普門品,是故娑婆世界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有沒有讀過?有啊。在大莊嚴經裡面,又說觀世音菩薩威神力超越十方諸佛,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啊。完蛋了,到底要怎麼辦啊?所以呢,師父教大家不要亂看啊。當然,這些東西不是亂,是你對於實相不明白,他有告訴我,你對實相明白了,你去看,沒有問題。你能通達,能會通。對實相不明白,那不行,這是私下告訴我的。你去看,門門都不通,門門都不入。真的啊,確實是這樣,有人也來問我,我師兄來問我,他說,他就引大莊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威神力超越十方諸佛,你為什麼念阿彌陀佛?我只回他一句,我說緣熟不熟啊,緣熟,有緣就有力,這華嚴宗講的,無緣則無力,沒有力量。緣熟,當然觀世音菩薩對你的加持自然超越十方諸佛,十方諸佛所不能及。他一聽,對啊,講得通啊。這個能夠會通。你要是跟觀世音菩薩有緣,歡迎你念觀世音菩薩。其它的經典也有它的修行方式,那是講說,在末世有一類或是有某一類的人適合,某一類眾生適合。佛在大集經講末法億億人修行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你看,你要聽總說啊,所以,為什麼要判教。教有頓漸,有權實,頓教,漸教。頓是頓超,漸就是漸次,權教就是方便,實教是真實教,能契入實相。那,這部經,又方便又能契入實相;當然是選這個啦。其它的雖然能契入實相,也契合根器,但,確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修,楞嚴經,我們要來看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啊。二十五圓通,確實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啊。道理上是這樣子,沒有錯,那你會得嗎?你能契入嗎?你能了眼入、耳入、鼻入、身入,眼耳鼻舌身意啊,即如來藏,四科七大,四科,地水火風啊。七大,這七大,四科就是陰入處界啊,六根,六塵,六識。就是陰入處界,然後,這個,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你能了嗎?能了,可以,契合你啊。很好啊,很殊勝。你要是了不得,會不得,老實念佛。真正有成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啊。用一句佛號把你的散亂給伏住,給攝住,一樣是圓通啊,一樣是從耳門入圓照三昧啊,它這個二十五圓通,悟了之後,還要起修,還要起修,還要修行,不是一悟就成就了。那,念佛法門呢,念佛帶業往生,佛菩薩給你作保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力加持你,所以呢,不必擔心,真的是,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啊,不用繞路子啊,不用拐彎啊,一超直入如來地,真的是這樣子,和盤托出,毫無保留,眾生因此得度,乃稱性中。你看,都是談稱性,華嚴、法華,稱性。登峰造極之談,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參這善知識在別峰,須彌,其它法門如同須彌山,須彌翻作中文叫妙高山,那麼,這個法門呢,別於其它的山峰,叫別峰,德雲比丘在別峰行念佛三昧,那,這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再來接著講,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