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之七)~悟顯法師 講述

 法師品第十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因為《法華經》這一部經的內容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新發意菩薩聽到眾生本來成佛,佛性不假修成,人人本有,哪怕你是三惡道的眾生,也是圓滿具足。所以新發意菩薩他會感到疑惑,也很驚訝,所謂「驚疑怖畏」,所以「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剛接觸佛法,或是剛學大乘,還沒有深入了解,等到你學了一段時間以後,你才知道。因為通途的修行講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可是在法華會上,佛告訴你,你本來是佛,就像前面經文講到的,長者的兒子流浪在外,竛竮辛苦五十餘年,而後長者在自己居住的城裡面遇到他兒子,他的兒子從小就離開了他,在外頭為了衣食而工作,非常地辛苦。長者為了要接近他兒子,為了要能夠互相了解,連他自己都親自去陪他兒子去做這些辛苦的事情。長者他也不敢自己去叫,他找了兩個形貌醜陋又無威德者,去接近他流浪在外的小孩,告訴他:你到我家來除糞,也就是挑糞,我多給你錢。就從最辛苦的事情開始做,慢慢地把他兒子提拔上來,後來做了管家,這個家裡面的大小事情讓他都知道,可是他仍舊不曉得這長者是他的父親,直到長者要往生的時候才告訴他:這家業都是你的。你小時候是在某一個城池走丟了,離開了我,但是我仍把你找回來,慢慢這樣帶你,實際上你原原本本就是我的兒子。


通途的修行就像這長者子一樣,客作賤人流落在外,要這樣辛苦,有所修有所得,而後才能夠慢慢加薪,慢慢升到管家,但是大乘佛法講,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是佛。就好像長者家子的這個譬喻,長者子這麼辛苦做到管家,原來他就是長者家子,就是長者的親兒子,本來這些家業都是他的,不必辛苦勞作。一般的新發意菩薩,他沒有辦法一下子理解到諸法實相,或是了解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他認為還是要一層一層地這樣漸次修行才能夠成佛。就像這長者的兒子,還沒有跟他這父親相認的時候,他也覺得:我為長者工作要努力、要勤勞,我才能夠得到晉升的一個機會,這是通途的學人。所以大乘佛法,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它就是開權顯實,講到根本上,「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佛性不失不壞,哪怕你輪迴在六道,就像這長者的兒子,流落在外五十餘年,你仍舊是長者的血脈。所謂「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眾生輪迴在六道,但是法身不失不壞,這一部經就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所以為什麼只要受持《法華經》的,人人都堪當大乘法師。因為你依大乘實相而修學,你讀誦大乘你深解大乘你修學大乘你流通大乘,你就是大乘法師。大乘法師除了宣揚大乘佛法,還有一個,自己要修學大乘佛法,這就沒有所謂在家或出家,也沒有所謂的十二類生的差別了。但凡眾生能夠修學大乘,就是大乘法師。


前面是幫聲聞學無學人授記,這一品是總授記。但凡聽聞《法華》能發心隨喜,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聽聞者,去佛道甚遠,因為他沒掌握到根本,就像《大智度論》裡面講的,你如果不了解諸法實相,你修學乃至三皈五戒都不成就。為什麼,因為你不知諸行的根本故。這是永明大師在《心賦註》裡面引《大智度論》來跟我們開示的。可見《法華經》的重要,可見諸法實相的重要。所以祖師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淨心其實就是明心,為什麼講「淨」呢,「淨」就是講你要修行,心地清淨你才能夠得見本來;你的煩惱垢習消除以後,你才能得見本來。所以新發意菩薩他聽了會驚疑怖畏。下面經文講:「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什麼叫「增上慢」,這「慢」在佛經上講有七種慢,「增上慢」是其中一種,就是覺得自己學得很好,這樣已經夠了,他學習到這裡他就停止,就不再學了。他還沒有究竟,但是他心裡面覺得自己修學這樣已經可以了,這就是「增上慢」。我們之前講過,阿羅漢有增上慢那還情有可原,為什麼,人家有修有證;可是一般的凡夫,你要是覺得:我把五戒十善做好了,不必讀大乘經典。那你這真的是傲慢到極處,傲慢到無可救藥了。人家有修證,你連一品煩惱都沒有斷,這個「身見」都沒有降伏住,你怎麼能說你把世間法做好就可以了,你把家庭顧好就可以了。沒有這種事情,那都是小情小愛。「小情小愛」最後給自己、給家人帶來的是「愛別離苦」,帶來「求不得苦」,甚至小情小愛還會帶來「怨憎會苦」。你看看很多人都在講:家庭問題、婆媳問題,或是太太跟媽媽相處不好,先生跟岳父相處不好,等等的這種家庭問題,這就是「怨憎會」,無論你用世間什麼方式去處理,那也都只是治標不治本,唯有透過佛法修學,知道人跟人之間就是有善緣有惡緣,跟你緣不好的,你就盡量跟他結緣,做功課向給他,自己在裡面隨緣消業,或是把這功德向給跟你緣不好的人,這才能解決問題。你用世間那一套,到後來還不是都一樣,吵成一團,為什麼,因為他不曉得因果。這裡講二乘的人聽聞《法華經》驚疑怖畏,這就是增上慢。所以一開頭<方便品>裡面講的「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這些就是增上慢,他覺得他學完小乘他就畢業了,他什麼都懂,不用再學,他這個就是增上慢。所以他聽聞後驚疑害怕,覺得大乘佛法怎麼可能有這麼殊勝,甚至他認為佛沒有講過大乘,甚至他覺得大乘法都是龍樹菩薩講的。其實那是他搞錯了,是龍樹菩薩使大乘再興盛的沒有錯;這是釋迦牟尼佛預言的,佛說他滅度以後,沒過多久邪師外道就會開始熾盛起來,小乘就會認為大乘不是佛說的,對大乘有種種懷疑、攻擊毀謗,那麼一直到龍樹菩薩出世,這是佛在大小乘經中都有講到的。龍樹菩薩能破有無宗,這個「有無宗」就是指二乘,包括外道。所謂「二乘外道」,因為二乘在大乘經裡面也算外道,甚至二乘的涅槃在《楞嚴經》中它算五十陰魔的最後兩個。二乘的境界都還算墮在五十陰魔當中,不算真正大徹大悟,所以他聽聞《法華經》會驚疑怖畏,所以說「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這裡世尊告訴藥王菩薩,也是告訴我們,他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如來滅度以後,想要為大眾說是《法華經》,「云何應說」,那應該具足什麼條件?世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所以男眾女眾都可以講,都可以宣揚大乘。我說「宣揚大乘」的形式很多,不是只有一種形式,前面講過:你可以用你會的方式把大乘佛法表現出來,來流通大乘佛法,讓人家看了對大乘佛法歡喜,這都是功德。那麼這個人要具足什麼條件?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具足這三個條件,如此他才能夠廣為四眾說法,說《妙法華經》。後面世尊解釋什麼叫「如來室」。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怎麼樣叫「入如來室」呢,就是發大慈悲心,能具足一切眾生中,本具的大慈悲心。所以我說你要是不受菩薩戒,你怎麼會具足一切眾生中的大慈悲心,菩薩戒第一條不殺生戒。所以為什麼升座講經要求一定要有受過菩薩戒,他才能講說大乘。所謂「大慈悲心」,菩薩戒說常生佛性孝順心,這就是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佛性孝順心」,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要發大慈悲心來度化他們,這叫「入如來室」。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大慈悲心。一切眾生都具如來圓滿法身,你能了解這個道理,你這是具大慈悲心,依這個慈悲心來講經說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什麼樣的人可以講說大乘,要了解大乘的人才能講。所以為什麼說在家居士要講經,你不能搭五戒的縵衣,你一定要有受菩薩戒才能升座講經,這是有經典依據的。要生佛性孝順心,所以講經的人你還在吃葷的,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是假的,所以他說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這個叫「入如來室」。


下面:「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能夠「無我」,才叫忍辱,「忍辱柔和」就是常起忍辱柔和心,無論人家讚歎你,人家毀謗你,你的這初發心,要幫助眾生、要講經說法的這個心不會改變,遇到再大的障礙你都能夠堅持,這就是忍辱柔和,遇到冤敵你能柔和,你能忍辱,就像羅什大師一樣,羅什大師他在姚秦的時候,他住姚興的逍遙園,就是現在的「草堂寺 」。草堂寺是後來建的,在當初它那一片就叫逍遙園。這姚興他覺得羅什大師很有智慧很聰明,他說,這中國人就講傳宗接代,他說那你總要有後人吧,他就送美女給大師,那這種就是在侮辱出家人,可是大師他能忍辱,他這樣子來為大乘來弘揚。姚興雖然發心,可是他的習氣還是很重,像僧肇大師在羅什大師往生以後,僧肇大師他就不待在原來的地方,他離開,姚興就派人把他殺掉了,僧肇大師是死於姚興之手,你們不要想說姚興護持佛法功德很大,護持佛法有功德,他殺聖賢僧,殺出家人。這是憨山大師講的,不然僧肇大師他也不會三十出頭就往生了,他好好的,他是被殺掉的。羅什大師能忍辱。像南嶽慧思禪師,他在弘法講大乘,講《法華》,人家障礙他,給他下毒,以他的工夫,今天要往生也可以,要留下來也可以。一樣的,近代你看像虛雲老和尚遭九磨十難就是為正法久住,要不是有虛雲老和尚,連咱們出家人的僧服,都給那些獅子蟲給改掉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時候,佛教很亂,有很多獅子蟲,你看要不是有虛老,今天我們中國的佛教,就讓那些獅子蟲給破壞掉了。就像日本的佛教一樣,現在日本嚴格來說是幾乎沒有佛法,也不能說全部沒有,但是你看日本搞得連出家人都在那裡結婚生子,把它搞成企業化,這就已經走樣了。我講的不是全部沒有,也許還是有的,但是你們看到日本人有些所謂的和尚,也能吃肉也能娶妻生子,我告訴你:那不叫和尚,那個就是寺廟看門的,打扮成和尚的樣子,或是家裡乾脆經營寺廟的,這一種。就像你們到我們中國來,到寺院去,有的和尚你一看,怎麼下了班跑去吃肉,那個他不是真和尚,他是演員,就是白天請他來演一個和尚坐在寺院裡面,他還有家庭的,有的是旅遊局的,同樣的道理:就像你們去一些旅遊景區,比如說他這旅遊景區是唐朝的,那它在城門上就有一些穿著古代軍服的士兵站在那裡,好像是你來到了唐朝的一個城池的感覺。難道這上面的士兵,他真的是唐朝的士兵嗎?他就是拿個工資,到那裡演一個唐朝士兵站在那裡。所以要知道這個情況。所以這「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要能忍辱;要「無我」,方能忍辱柔和,將忍辱柔和譬喻作「衣」,衣能覆體,就是我們在行持上要忍辱柔和,所以你學佛遇到障礙也是一樣,要忍辱柔和,所以要有大慈悲心,不要整天只想自己,想自己的身體,想自己的小孩,想自己的家庭,越想你就越苦惱。你會掉到漩渦裡面去,這個叫「業力」,一陷入業力你就脫不開來,這裡講你要具大慈悲心,要為大乘佛教,所以說學佛人要以佛教為優先,不要以自己貪癡、以自己的小情小愛為優先,這才叫「弘揚大乘」,弘揚大乘不只是出家人的事,它這裡講「善男子善女人」。說善男子善女人,它就包含一切男子一切女人,不是特別指比丘比丘尼,是一切的男女眾都可以。這個是「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什麼叫「如來座」呢?「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心空寂滅,這就要實修,所以說法空為座。你要實際上修行,實際上念佛,實際上讀經,要實際上放下。有的人說,想要學會講經需要看什麼書、要怎麼樣來學講經的技巧。說實話,那些技巧都是參考參考而已,你真正具足這三個條件,你上座來你就會講了,你不會講錯的。所以說如來座者,安住一切法空。「心空寂滅」這叫坐如來座,與如來同座,因為如來心無所住,無有能說的我,無有所說之法。因為有些講經的人他覺得:你看我講的法很高妙,很殊勝很奇特。那就有我、有法,我人相就具足,那這個法就不清淨,所以「心空寂滅」這個叫「坐如來座」。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能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此安住如此發心,然後,不要懈怠,這個釋迦牟尼佛講得很好。有些人發心只發一下,入,他入一下而已;坐,他坐一下而已,下一秒鐘他就懈怠了,所謂三分鐘道心、露水道心,所以佛說「以不懈怠心」,就是要常常保持,這個「不懈怠心」就表示說:這個人他雖然能講大乘,但他不一定是有修證,因為尚未有修證的人,也能講大乘。有些人他搞錯了,他認為:你們這樣子講經,會不會把佛經講錯了,其實是不會的,只要你依經典講,依祖師大德的講是不會講錯的。有些人他不敢看經,不敢解經,因為他怕把經解錯了,實際上你只要如法,依一實相印,那就沒有問題。這個就是每個人他都能發心,每個人他都能夠宣講大乘,但是要以不懈怠心,你不能三分鐘發心,那就沒有用了;或是今天發明天退,或發了一下沒多久又退,這個就不行。所以未發者要趕緊發,已發者發了以後,要能不退。所謂: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是同樣的道理。「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這要不懈怠心才能做得到。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這段是講佛力加持。所以我說講經的人他是得佛力加持,你有這個發心為大眾,你能如法宣說。有些人他覺得他不要看經、不要解經,因為他怕把經解錯,所以他就不看經、不解經,以致於變成盲修瞎,這也不對。佛在《涅槃經》裡面講到,因為有人問佛:如來滅度以後,如來說法至善圓滿,沒有問題,但是後世的弟子又沒有如來的修證,要怎麼樣來弘揚佛法?釋迦牟尼佛講:譬如一個轉輪聖王,他非常地厲害,治國理政,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那轉輪聖王往生了,太子即位,可是太子還很小,有百官輔佐他,只要這個太子能夠行之前轉輪聖王的政令,那麼同樣地,這個國家一樣可以治理得很好,等到這太子逐漸長大了,他就更有經驗更有智慧。佛說,講經說法亦復如是。如來就像這個轉輪聖王,佛在的時候講經說法沒有問題,佛的弟子就像那個太子,尚且年幼,可是只要你能依經典而說,如法這樣教化,那就如同佛在世完全一模一樣。就像這個太子,如果他依轉輪聖王的方式去治理他的國家,就會像這轉輪聖王在世一樣。所以,講經依經而說就沒有問題,佛有教我們怎麼來講。你有這個發心,世尊說:「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這裡講五個:第一個,遣化人,就是遣變化人,就是集「聽法眾」來莊嚴道場。所以我說你們聽到有講大乘經,你要來莊嚴道場,要來做影響眾,這也是隨順佛教,「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第二個,「亦遣化比丘比丘尼」,這是化四眾,學佛的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聽其說法。這個「化」有兩種,一種是變化,一種是召集。懂的人他去召集來,那這裡「遣化人」,就是佛會加持,會來護持《法華》,護持宣講大乘,佛會護念。「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這化人就是來聽的人聽經聞法能信受,能夠影響聽經的大眾,能夠讚揚大乘,因為他是佛度化他。這個「化」有一種意思是「度化」,就是讓他有這時節因緣,看到根器成熟的,時節因緣成熟的,就讓他知道哪邊有在講說大乘,度化他,讓他來聽,這也算是遣化,佛菩薩冥冥中會安排,這些化人聽聞正法以後能聞法信受。所以這化人不光有變化人,有一種就是佛去化度他,讓他知道,去哪邊是跟你有緣,你可以到那裡去聽經。所以你們有些人就會說:我是在哪邊遇到佛法的,在哪邊遇到《法華經》,聽到正法的,這有時候都是佛菩薩給你安排。這些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能夠隨順大乘經教。


「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這是遣天龍八部來聽經聞法,莊嚴道場。像章安大師,章安大師他以前在算浙江一帶講經,那個時候他寺院附近多有山賊,有一次他在攝靜寺講經,當然章安大師一定是講大乘,這盜賊又來搶,結果才到寺院門口,這個賊頭子他就說:奇怪,這寺院怎麼掛滿了旌旗,好像有駐軍在寺院裡面,結果一看是天兵天將,嚇得趕快跑走了,再也不敢來亂。所以這間寺院後來就改名叫山兵寺,是真的有這個寺院,章安灌頂大師這個就是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他們來護法,盜賊不敢來亂。我們中國大乘佛教非常地興盛,在武則天那個時候,契丹作亂,武則天請賢首國師,建十一面觀音道場舉行法會,才開始沒幾天,敵軍見到無數神王之眾。或是看到觀音之像浮空而至,而後賊兵潰散,不日告捷,這公案出自於《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

我根據《毘沙門儀軌》裡面講到,唐玄宗的時候,唐天寶元年安西五國造反,「安西」就是安西督護府,安西督護府被大石、康居等五國包圍,且距離長安萬里之遙,就算發兵救援也來不及了,玄宗皇帝他問一行禪師該如何是好,一行大師講:聖人,何不請北方毘沙門天王神兵應援,玄宗皇帝說:我如何請得,禪師告訴他可以請胡僧大廣智(不空三藏大師)就能請得,而後玄宗皇帝就招大廣智(不空三藏大師)入宮,並依照不空大師所教來建立壇場,大廣智說:陛下請執香爐進入道場。我與陛下請北方天王神兵救援。大廣智不空三藏大師隨即念誦「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尚未念滿二七遍,玄宗皇帝忽見有神人二、三百人,帶甲於道場站立。皇帝問:此是何人。大廣智說:這是是北方毘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他領天兵救援安西,一個月後安西都護府傳來軍報,軍報上說:上個月,城東北三十里有雲霧出現,霧中有人,身長約一丈,有三、五百人盡著金甲。至酉時後鼓角大鳴,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停住三日,而後西蕃五國大懼,盡皆退兵。當時有士兵見到,金鼠咬弓弩絃,攻城的器械損斷,都不堪使用,這時北門樓上有大光明,毘沙門天王現身於樓上,安西都護府的督護把天王的像畫下來,相傳唐軍的軍旗上就是用這毘沙門天王的像來製作軍旗,稱為天王旗。之後唐朝的軍隊駐紮之地也都供奉毘沙門天王,部隊中都設有天王堂,唐朝一直到宋朝初年都是如此,有句話說唐人皆信毘沙門,這個習俗之後也影響日本。所以說毘沙門天王,是當時中國軍隊的戰神,是我們中國的護法神,一點也不為過。你一個人講說正法,天龍八部都會來護持,何況是一個國家。一個人修學,天龍八部護持你,我們全中國都學佛,那還有什麼外敵可以來干擾。當然不能只有學佛,還要發展高科技、高尖端的這些武器震懾敵人。不能像東漢末年那時候,黃巾賊作亂,有人建議向黃巾賊讀《孝經》,他們就會回頭了,這是一個千古笑話,後來錯失戰機,所以不能迂腐。我講的是修為,可是方方面面都應該要兼顧到。

像唐朝,唐朝不光只是大家學佛,它的科技相當發達,它的軍事力量相當厲害。所以人家除了有強大的軍力,還有一個,大家都學佛,它還有高僧大德。所以你不能說只要學佛了你就沒有這個問題,這要跟你們講清楚。有些人就會覺得奇怪:法師,那武器不是殺人的嗎,你這樣子講那豈不是在讚歎殺嗎?我告訴你:我們中國人造武器不會去搞侵略,不像外國那些國家會去侵略人家,還把人家的國土家園當作武器的試驗場,我們中國不幹這種事情的,但是我們有強大的武器,像核彈。我之前講的黃旭華總師,你看他這個人,他現在還在,活到九十多歲,他是我們中國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因為他研發這個東西,保護了這麼多人免於戰爭,因為這個武器非常厲害,使得外國不敢來侵犯,外國知道你有這麼厲害的武器,他就只敢跟你發生邊界磨擦而已,他不敢真正集結部隊來侵犯我們中國,他們不敢。所以表面上看好像是研發武器,但實際上它有護生的功德,它還不光只是護一個人,它保護我們全中國十四億的人民,你看這功德有多大。所以大乘佛法講的「護生」,有時候不是只是保護一個眾生、保護兩個眾生,他這個人還在,九十幾歲,為什麼會這麼高壽,因為他做的這件事情是對的,這是護生的事情。我們中國人從來不會主動使用武器去侵略別人,只有那些蠻夷才會做這種事情,中國人不會,中國人是很文明的,還有學佛。這一百年來我們在工業化確實是落後,可是現在都已經恢復,甚至超過,可以算是超過了。外國人一直沒搞清楚,他們認為工業進步就代表文明,就代表人種進步,人種比較高尚,或是比較有文化,實際上不對。工業發達是工業發達,跟你有文化,那不一樣的。學歷跟文化你也不能畫等號,就像當時候日本人,日本人普遍學歷都比我們中國人高,是當時候,現在沒有了。當年日軍侵華的時候,你看他學歷這麼高,為什麼去搞侵華戰爭,因為他沒有文化,文化匱乏,真有文化的人,他不會想:我強大了我要去侵略你、我要去殺你、我要來統治你。他不會幹這種事情。所以我們肯定我們中國人是有文化,而且這文化積澱不是一天兩天,我們是五千年,我們周遭的國家都受我們中國文化的恩惠,可以這樣講,是恩惠,把他們心中的暴戾之氣或是一些不足的地方,給他們作一些彌補,這是要知道的。這裡佛說:「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這是見佛,佛雖然不在南閻浮提示現,但是「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能得見佛身,這就是,第一個,他如法,與佛相應,所以他能見佛。再來:「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這是得總持不忘。就像當初大乘菩薩戒,有一些在家人他發心要受大乘菩薩戒,但是曇無讖三藏他不願意傳,他說:「你們中國人太奸詐了,都會鑽漏洞。」所以他不願意傳。於是這些人真的去求佛菩薩,晚上大家都夢見彌勒菩薩來跟他宣戒本。然後他們就找到曇無讖三藏,跟他說:我們都知菩薩戒裡面的內容。起初曇無讖三藏還不相信他說:來,那你們背來我聽聽。一聽真的跟他翻譯的《瑜伽菩薩戒本》一模一樣,他才相信,他們是真正發心。你真的發心,你「忘失句讀」,佛菩薩會跟你講,這是總持不忘。所以說「我還為說令得具足」,這個是佛護念。接著我們看偈頌,這是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欲捨諸懈怠。應當聽此經。」什麼叫「懈怠」,心染於世俗不能精進,就叫懈怠。怎麼捨懈怠呢?你要聽大乘經,要懂得放下,不著有,也不著空,這才是真放下,所以說「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此經不容易聽到。前面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聞法歡喜讚」,聽聞《法華經》能夠讚歎歡喜,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花。所以說「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肯信受的人真不容易,你在這裡聽經你覺得自己信受了,可當你碰到事情的時候你看看,你是相信世間法還是相信佛法?就像我常舉的例子:你吃素,要是今天有一個醫生跟你講:「你今天會生病都是因為吃素的問題」,你看看你是信他還是信佛?有信心不夠的,他就退心,就開始吃肉了,那真就功虧一簣。所以不用說這《大乘妙法蓮華經》,今天要是有一個人,他拿了哲學的博士,拿了佛學的博士,又有相當的名氣,又好像有點禪定,又有一點神通,他告訴你:這個經是假的,我讀那麼多經,我也修學了,我有神通,我有工夫,我可以幫你辨別。這時候你看看,一些無知的人就會相信他,這個就是不信佛,所以說「是經難得聞」,哪怕有的阿羅漢,阿羅漢他雖然不謗,可是他不信,為什麼阿羅漢兩萬大劫內他會「迴小向大」,表示這兩萬大劫以內他還是不信,你跟他講大乘他不會謗,他知道因果的,但是他不學,因為他不信。就像舍利弗,前面他說,我們自己心裡面懷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舍利弗在阿羅漢裡面是智慧第一,舍利弗都懷疑。所以要清楚:「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須水。穿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

就像一個人在高原上口渴了要喝水,他要井,剛開始的時候,往底下挖只見乾土,知道去水尚遠,「去水」就是距離水。於是他繼續鑿,逐漸再往下,「轉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這是前面長行裡面井求水的那個譬喻,它是譬喻:就像你學佛,你不得《法華經》,那你去佛甚遠,就像你在高原要井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得到水的。因為你的根器、你的煩惱不同。下面講「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等到時節因緣到了,就像這「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看見濕土你就知道接近水了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



佛告訴藥王說:你們應該知道,「如是諸人等」,是說這些人,如果不聽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離如來的智慧還非常地遠;如果能夠聽聞《法華》,能夠決了聲聞法,什麼叫「決了聲聞法」?就是知道聲聞法不究竟,知道《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所以說《法華經》叫經中之王,這話從哪裡來的呢,從《法華經》來的,《法華》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惟」,聽聞了能夠思惟修學,聞思修;「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所以要學大乘才能作佛,聲聞法終究還是不行的,就像你肚子餓了吃零食跟吃正餐一樣,零食只能暫時止餓,終究不是正餐,《法華經》我們人來說就像正餐一樣,那小乘就像零食,所以這個要清楚。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


這是講什麼樣的人可以說《法華》,要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方能處眾無所畏,就是你自己要修學大乘,沒有修學大乘,沒有了解大乘,沒有慈悲心,沒有辦法講《法華經》,要具足這三個條件,你才能夠處眾無所畏,才能廣為分別說。什麼叫「如來室」呢,大慈悲為室,與眾生同一體性,這個道理你要能懂,要常存此心。「忍辱柔和衣」是要披忍辱柔和的衣服,常著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要了諸法皆空,所謂「夢幻佛事,水月道場」,你安住此處,來行道利生,這叫「諸法空為座」。這三個條件,簡單講就是你要修學大乘,沒有修學大乘,沒有發大心,沒有佛力加持,你沒有辦法講《法華》,沒有辦法弘揚大乘,不光是無法講,包括你想要護持大乘的道場你也沒有辦法;有人雖然天天聽經,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因為他沒有真正聽進去或是發心,所以說「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安坐法空之座而為說法。為什麼講法空之座而為說法?因為所說之法是眾生本具,並非外來,所以說安坐於諸法空相,但是也無空相可得,即所謂「心如虛空,也無虛空之量」,你就不會覺得「所說之法是我的」,所說的這實相道理是人人本具,所以叫「處此為說法」。「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你在講經的時候,你在弘揚正法的時候,甚至你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有人來罵你,也許是用刀杖瓦石,「刀杖瓦石」是有形的,還有一種是無形的壓力,有人的惡口如刀杖瓦石,所謂「利傷人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有刻意來罵你,來找你麻煩的,你還起不起瞋恨。念佛故應忍,我們心中要有佛,佛者覺也,即是覺悟諸法實相,所以叫「念佛故應忍」,事相上的念阿彌陀佛,不要管他,知道這個是自己的業障,也是他的無明。那人家起無明了,你就不要再犯業障了,所以說「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於千萬億佛國土現清淨堅固之身,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華經》,說大乘。



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淨士女。供養於法師。



這是講佛滅度以後,他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清士女,包括後面講天龍八部,這裡講是遣化四眾,清士女供養於法師,來護持正法。



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



你真正發心護持大乘,佛菩薩也會護持你,發心弘揚大乘,佛菩薩也會護持你,所以說「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那所化身的這些大眾或是度化的這些大眾能引導想學的眾生來聽聞正法。「若人欲加惡」,有人要來陷害這個講說大乘的法師,「法師」包括在家與出家,都算,有人要陷害他,乃至以刀杖瓦石加害,起惡心毒心要來謀害,佛說他會遣變化人來做護法,「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  


如果說法之獨自在空閒處,「寂寞無人聲」的時候,就是非常安靜的時候,讀誦《法華經》可以見佛。佛說: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如果忘失章句,則為說令通利,讓他具足。這是得總持。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

   


佛說如果一個人發心受持大乘、弘揚大乘,或為四眾講說大乘,或在空閒處讀誦此經,皆得見我身。為什麼?其實不管你有沒有看到如來三十二相,這一部經就已經是如來全身了,所以前面講不須復安舍利,此經即是如來全身,因此說「皆得見我身」。讀《法華經》見佛身的就是智者大師,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得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個就是讀經見佛。


若人在空閒。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   


佛說,若人在空閒處,他會遣天龍八部鬼神來護持,來作為聽法眾。所以為什麼講經的道場裡面會點香,要上香、供養等等的,這個就是在發通啟,一般我們發通啟是用文字,而點香、敲法器、念佛,這是在發通啟給諸天善神,這些都有它的用意,除了供佛以外,還有一個就是發通啟,就是跟大家說這裡要講經了。佛說,若在空閒處,他會遺天龍八部來聽法護法。「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因為有諸佛加持能令大眾喜,所以我說你聽經最好來現場聽,能坐樓下的,就不要坐樓上,佛力會加持在現場聽經的,你在網路上聽,說實話,那不一樣,真的不一樣,這是經典上講的,它說你能來現場聽《法華》,得諸佛護念,所謂「護念」除了護念法師,還護念聽經的大眾,你本來聽不懂的,你會聽得懂,本來記不住的,你會記住,本來有業障,因為聽經得佛加持你會消業,有佛護念所以能令大眾喜,所以大家聽經聞法,心得法喜就是佛力加持的力量,所以一定是來現場聽最殊勝,不過要來也要有福,沒有福報也沒有辦法來。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


如果能親近講說大乘佛法的法師,無論是在家或出家,你能速得菩薩道,因為他講的就是大乘,大乘修學就是菩薩道。隨順是師學,那這個人講說大乘如理如法說,你可以以他作和尚,所以要依法不依人,那這個人依於法而說,依一實相而說,你可以跟著他學,自然得見恆沙佛,所謂「得見恆沙佛」就是見無量諸佛,實際上你不要認為「恆沙」一定就是數量,但凡能見性即是見恆沙,因為恆沙諸佛是同一心性,所以得見心性即見恆沙諸佛,與恆沙諸佛同見,與恆沙諸佛共宿,就是前面講的與佛共宿,與佛同一心願。所以〈法師品〉這一品是廣授記,這就圓滿了前面的〈授記品〉;法師品〉是廣授記,圓滿前面的〈授記品〉,大家接觸到,都能夠受阿耨多羅三三菩提記,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你但學大乘必然能夠成佛,不是只有聲聞,不是只有過去與佛有因緣者,是切眾生都可以、都能成就,所以說「廣授記」,讚之有功,毀之有罪,你讚揚讀誦大乘者有功德,毀謗大乘者有無量的罪業,《法華經》的殊勝就是如此。

此上九品是開佛知見,什麼叫「開佛知見」,「開」有二意,在佛的分上是開示跟顯發,是佛告訴你;在眾生分上是開悟,所以叫「開佛知見」。從佛這方面來看,他是為眾生開示,而且顯發眾生本有佛之知見。那在眾生,在我們學人的分上是開悟佛知見。〈序品〉不算,算九品好了,此上九品,從第二品一直到第十品,這九品的經文是開佛知見。對我們來說,這是佛講經令我們開悟,在佛的分上,他是為眾生開示、顯發。所以憨山大師把《法華經》分四個:開、示、悟、入。這開佛知見,我們講到這裡算是圓滿了,希望大家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能夠依大乘經教來修學,能夠放下自己無始劫以來種種貪瞋愛慢煩惱習氣過失,我們依大乘佛法修學有根有本,有憑有據,這個根本就眾生的心,眾生的心本是佛,所以現在修學大乘必定成佛,所以這部經稱為「成佛的《法華》」,你本來就有佛性,又遇到成佛的《法華》,那必定成佛無疑,又能在這裡熏習。你聽聞《法華經》,希望你能夠發遠心長時來聽,只要我們有講,你就來聽,把它聽圓滿,這才算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你才算是有福之人。有些人福報不夠,聽不了一會,有些人聽得了幾會,但是聽不圓滿。真正有福之人是把它全部聽圓滿,那你不虛此行,你真正聽聞到大乘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