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十九)~悟顯法師 宣講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九大願「莊嚴無盡願」。

這一願顯示西方極樂世界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界凡夫自力所能信解也。因為法藏比丘發願,他成佛的時候,也就是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國中萬物莊嚴清淨、形色殊特、光明美麗、窮微極妙,無能稱量。沒有辦法來稱揚讚歎。為什麼?因為全是阿彌陀佛因地修行行願所致。所以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化城,不是諸佛如來變化的,而是他願力托顯出來的,也就是說是成佛才顯現,沒有成佛他沒有辦法顯現。所以只有成就圓滿無上佛道,國中萬物才能嚴淨、光麗、形色殊特。「形色殊特」就是非常地特別,「窮微極妙」是非常地微妙,「窮」跟「極」都是形容詞。「窮」是徹底,「極」是達到極限。沒有人能夠稱說,即使是菩薩也不行。等覺菩薩看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要說一位等覺菩薩,縱然盡虛空滿十方一切等覺菩薩一起集合起來,思量如來的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意思就是沒有辦法算數。非是算數、非是思量所能知,因為如來果地不屬思量,我們眾生垢穢就是因為思量過重,計度分別,眾生天天打妄想,因此所現的就是穢惡充滿,這個世界的染汙現象都是眾生自心業感所成,不是另外有人來操作,所以說天災人禍是人為的,不是上天降罪的,上天沒辦法降罪給你。從前古人非常地迷信,他以為「天」真的能降罪,所以說「法天制用不敢違天」,他們不知道「萬法唯心」,不知道這一切的業感從心所現,這道理只有佛經才講得清楚。這個世界一切的因果是以心為體,就是《楞嚴經》講的:「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是以心做為根本。所以你的心要是有貪瞋癡,就感得這三塗的苦報,你的心要是具戒定慧,就能出三界,如果心無念,那就能證真如,就能成佛道。不管是戒定慧還是淫怒癡都不離心,所以說「心生萬種法」,但是心不隨萬種法而生而滅。所以大乘佛法教我們了悟自心,更不起造作,才能夠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無能稱量,因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稱為究竟的佛果。古德講「佛跟佛見面,口掛牆壁」,一句話也說不得,沒辦法說了。所以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詰居士默然不答,這是真入不二法門,不然有一、有二、有不二都是落於二法,唯有離言說、離心緣,才是真正的「無能稱量」。這個道理你懂了,下面說的 「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也就是說在極樂世界的眾生,乃至十方無邊的眾生,雖然有天眼,你不要以為這天眼是天上的眼睛,這是講有神通,像阿羅漢有阿羅漢的神通,菩薩有菩薩的神通,人如果被鬼附身了也有一點點神通,還有,有時候胡思亂想也算是一種妄想神通。經文說「雖具天眼」也都沒有辦法知道那邊的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到底有多莊嚴?是無法形容的。前面不是講「西方淨土普被三根」嗎,為什麼眾生又見不到呢?這裡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果地上的境界非是思量所及。所以念佛要想成佛,真的要把思量、把你的雜念、把無明給斷掉,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也正是因為「窮微極妙」所以才能三根普被。如《法華經》講的,所謂「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不妨無作用中起無邊作用,為眾生說,所以能夠三根普被,眾生雖見但是仍未達到究竟,因為眾生在自分上有自己的業習覆蓋,但是正在覆蓋的當下,所見的徹底是真如,是徹底全真,即所謂「當體全真」,只是自己的業力障住了。這樣講你們不容易懂,我用《維摩詰經》中,舍利弗問釋迦牟尼佛來說明,舍利弗說其他諸佛國土都是淨土,為什麼世尊你的是穢土?那如來以足指按地,意思就是用腳趾這麼輕輕點地一下,娑婆世界頓時變成莊嚴清淨的國土。舍利弗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是「仁者自己心有分別」,故見此土穢汙不淨。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環境、這些境界,都是我們業力所現的。在釋迦牟尼佛的分上是清淨莊嚴,但是在我們眾生分上看的是穢汙不淨。所以不妨清、濁同時顯現,染跟淨一體而不二,所以眾生身中就有如來智慧德相,諸佛也具眾生之性惡,所以能方便開「性惡法門」化導眾生。所以如來要受生,他能示現下三惡道、能示現貪瞋癡,這是性具之惡,但如來能夠拿來化導眾生,這是他的工具;眾生雖然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但是被虛妄的習氣所蓋覆住,所以沒有辦法見到自己的真心本性,雖然見,仍舊是見而不見,因為沒有辦法證悟佛性;所以染淨不妨一體,不妨同時顯現。我們住在這裡看到是穢汙的,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在同一處,他看到的是清淨,這就是眾生的業力不同。所謂:「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都是稱真如本性,是華嚴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你要懂得《華嚴經》,你才知道極樂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所以弘一大師教導初學者先學《華嚴》,你才能夠了解佛教到底是在學什麼?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你才能夠有少分的體會。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成就。你要是成就了,那才能夠「總宣說」,實際上,縱然成就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縱然有億口億舌,像千百億釋迦一樣,就是億口億舌,也講說不完「光明金剛寶戒」,西方淨土亦復如是,所以這一願叫「莊嚴無盡願」。因為它是體證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無盡,所以能夠顯現莊嚴無盡。你看這世間的珠寶都會毀壞,都會變質、變異,唯有心性之寶不會隨著時間、空間,甚至人為而有所毀壞、改變,因為它是心現的。在這裡你看到的寶,是業感的,雖然都是心現,但卻是染業所感召的,所以不算是真正的莊嚴,而且有生有滅;極樂世界不生不滅,所以「莊嚴無盡」這一願很深,因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在這裡講也只能略說少分,如果有人能總宣說的話,那佛就絕不成佛。這也顯示極樂世界究竟殊勝、究竟清淨,不是一般漸次修行的,或是一般凡愚之人所能測度的。像有人不信淨土法門,就是他誤認為淨土宗只是《法華經》上講的「化城」。譬如商人要到遠方去尋寶,因為過程長遠又非常地辛苦,於是在途中就建了一個暫時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化城」。可是這些人,在那裡休息安住久了,反而不願意再往前走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這些二乘的人、小乘的人:你們所證得的境界是偏真涅槃,不是真的,還要再繼續修行,這才能夠到達寶所。那麼西方淨土不是暫止的化城,不是暫時有的,而是寶所,它是阿彌陀佛心願所現,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因為「化城」就代表不圓滿,但是這裡「莊嚴無盡」就代表究竟圓滿,所以到西方淨土,你見的佛是報身佛。法、報、應這三身不可分,不可分為三,你要是把法身、報身、應化身分成三個,那這因果就不對了。因為化身不離報身,報身不離法身,名雖說有三,實際上是一體,但是雖然是一體不妨方便說三,乃至開為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如來證了圓滿佛果所顯現出來的。就像《華嚴經》盧舍那佛一樣,華嚴會上沒有分法身、報身、應化身這三身,它只講盧舍那佛,這是盧舍那佛說法教化之處,遍一切處,乃至遍入微塵當中。《華嚴經》上講「佛身」就講十身,沒有講「法、報、應」,為什麼?因為全體是盧舍那佛顯現,西方淨土亦復如是,全體是阿彌陀佛的法界身雲所顯現的,這才講到究竟圓滿。其他的你說在凡聖同居土見有化身,在實報莊嚴土見有報身,這些所說的都未能達到「莊嚴無盡」,唯有依照《華嚴經》才能夠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的法界身雲所顯現的,所以身即是土、土即是身,身土不二!後人不達,強作分判。如果說有四土,那是隨眾生業而現四土;但就如來地上是沒有四土之分,所以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於行布」。如來果地是「圓融」的,眾生修證是「行布」的,是有次第、有漸次的,「圓融」與「行布」;兩個不相妨礙,所以四土不妨一土,一土不妨四土,但是究竟來說,都是阿彌陀佛法界身雲所顯現。你說是四十八願所顯現也可以,說是法界身雲所顯現,所以土即是身、身即是土,乃至極樂世界一切的教化之事。你看後面的樹現佛剎、徹照十方、無量色樹……等等的,這些統統都是佛的智慧身,乃至前面接引眾生之事,皆是佛的「願力身」。念佛能降魔是佛的「威勢身」,所以為什麼講如來有十種身。十萬億程實在是不隔塵,此土即是西方,西方即是此土,所以我們稱為「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你們拜佛都有拜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全法界是彌陀身雲,你要說全法界是「藥師身雲」也可以,因為都是究竟圓滿無能稱量。所以你看極樂世界時,你不要再想:「唉呀!那裡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那都是貪瞋癡心沒有息掉,是要知道極樂世界的「莊嚴無盡」。

這是總說。


下面則是細細跟你說明。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十八)~悟顯法師 宣講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三十七跟三十八願,「衣食自至願」跟「應念受供願」,這一願大家都很喜歡,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用工作就有飯吃,就有錢可以拿,

這也是法藏比丘看到的,十方國土當中的眾生,想要修行卻沒有辦法,為什麼?他要工作。這沒錯,他要為了自己的衣食去起心動念,所以你們已經退休的,你好好把握時光,因為你現在已經衣食自至了,你還不好好修行,那你就糟糕了。法藏比丘看到這些眾生確實是受工作所束縛,甚至為了工作要造業,所以他發了這一願,確實是非常地現實,讓我們感覺可以受用得到。而且現在就受用得到,因為你學了佛,你對於世間放得下,你不好樂世間的衣食,你懂得知足,至少你受用到下品的「衣食自至願」,上品的到極樂世界再去受用,在這裡你要知足。所需衣服、飲食、飲食衣服種種供具,想到,它就現前,吃完了、用完了,衣服不用洗,現在洗衣服晾衣服,洗衣機還有洗、脫、烘三種功能。到極樂世界衣服穿髒了不用洗,極樂世界衣服不會髒,那邊也沒有賣洗衣機的,也沒賣洗碗機,因為不需要。衣服、食物當你想要的時候它就現前,吃完了、用完了它就化去,連盤子也不需要洗。而且不用上廁所,因為到極樂世界去是「無諸便穢」。在娑婆這裡有,要是按照我們人的身體循環,這裡每天至少要上一次廁所,大號要上一次,不然就算是身體有問題了,可能需要調整,在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問題。極樂世界沒有這些世俗的毛病,所以想要衣食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心裡想就有,而且就是最好的,最適合你的身材,你也不用化妝,不用想:我今天要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配什麼樣的鞋子、褲子、帶什麼樣的包,什麼樣的手錶,甚至連手機的外殼他都要換、要搭配,其實這些都是在煩惱,就是打妄想。

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不用,想什麼就有什麼,隨意即至,無不滿願,你都能夠滿願,你都能夠隨心自在。所以你想要過好生活不用在這裡過,你到極樂世界去過。重點是你在極樂世界吃了這些東西、穿了這些衣服、聞了這些香氣,你能成道、能得三昧,能體會到佛法,這是你在這裡絕對沒辦法的,在這裡你聞到香水的香氣,勾起世間的欲望;才剛發願說要吃素,人家就拿葷食來誘惑你,故意說這雞腿有多好吃、有多營養,讓你聞到受不了了,世間的貪瞋癡全部起來,吃下去,俗話叫「病從口入」,吃下去要出毛病,在西方淨土不會有這個問題,而且你往生極樂世界根本不會想吃葷的,縱然你想,也只是現給你看並不是真的有命。到極樂世界你聞到的、受用的種種飲食衣服讓你能成道,這在後面經文就會詳細說到。甚至聽到音聲會證無生法忍,這是上根的,中下根人隨他的根器或是成就初果或是二果三果不等,這是講斷證,所以說無不滿願。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們在這裡想要供佛,你現在供的是泥塑木雕的形象,沒有辦法供養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只能說心誠則靈。所以有些道場就把佛的舍利端出來賣,名義上說讓你供佛,其實這是裨販如來。所以這裡的眾生,無法遇到世尊在世,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今我出世佛滅度。懺悔此身業障重。不見如來金色身。」但是只要往生淨土,不光釋迦牟尼佛你供養得到,阿彌陀佛你見得到,十方諸佛都能接受你的供養。前面講到:你有神足通,一念頃便至十方國土,你能供養諸佛如來。你能修無量的福慧,所以往生淨土是真正殊勝、非常地殊勝,你能供佛,供佛以後你可以聽佛說法,你不會聽到邪知邪見,沒有人會跟你說不正見,而且你想聽什麼,就能聽到。什麼法適合你的根器,佛就會直接告訴你,所以為什麼說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之快不可思議。你在這裡要學佛又要工作,你很辛苦,好不容易,能夠來念個佛,又要回去工作、又要回去散亂,熬到好不容易退休,但是你的兒女又想要把你當傭人用,叫你幫他看小孩、叫你幫他照顧家裡,所以總是有很多世俗之事,讓你沒辦法用功,等到你想清楚:「我要來修行」,你已經一命嗚呼,悔之晚矣。所以總是沒有辦法修道,世間人總有很多理由藉口,說我有這個事、我有那個事,沒有辦法來道場,實際上什麼事呢?都是輪迴事,都是世間事,對於從世間意發生的世間事,沒有辦法放捨,總是心裡罣礙,捨不掉。你如果還是這樣,你也沒有辦法往生淨土。想修行的人求生到了淨土,你就會得到這一願的加持,有這樣的受用,你不必擔心沒有工作,不必擔心沒有飯吃。所以你們現在有空的人、不用工作的,要趕緊把握時間、趕緊用功,不要忘失正念,不要浪費自己的時間。

這一段告訴我們要懂得供佛。現在的人對於錢財非常地慳貪,對於自己的東西非常地慳貪,不肯捨。他覺得捨了以後他就沒有了,你這財物是沒有了,你的煩惱也消掉了。布施為的就是把你的煩惱給布施掉,你把你在意的給放下了,那你就是布施了你的煩惱:你對於錢財貪了,你就把這個貪念給布施掉,你對於家親眷屬貪著,你就把你對家親眷屬的貪愛心給布施掉,改成:我來為眾生做事情、我來修行;你若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諸法實相」不明白,你也把這無明給布施掉。所以「布施」是要這樣布施,供佛是這樣來供的,要「如說修行供養」。那現在的人看到出家人,會覺得出家人他沒有修,當年唐太宗也問過玄奘大師這個問題,唐太宗問玄奘大師說:他想供僧,可是不曉得供養這些僧有沒有福。玄奘大師告訴他,說:「崑山有玉,混雜泥沙。麗水生金,寧無瓦礫。土木雕成羅漢。敬之則福生。銅鐵鑄就金容。毀之而有罪。泥龍雖不能行雨。祈雨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所謂「崑山有玉混雜泥沙」這是講大崑崙山,我們中國有名的漢白玉就是產在那裡。「麗水生金,寧無瓦礫。」麗水就是金沙江,流過麗江的我們稱麗水,就是現在的金沙江,它裡面的泥沙含有金的成分,麗水生金也是混雜泥沙瓦礫。「土木雕成羅漢。敬之則福生。」土木雕刻成的羅漢,恭敬則有福。「銅鐵鑄就金容。毀之而有罪。」「金容」是指佛菩薩的形象,銅鐵鑄成的佛菩薩形象,雖是銅做的、鐵做的,你把他毀壞掉了,你仍有罪過。「泥龍雖不能行雨。祈雨須禱泥龍。」是說泥塑雕塑成龍,泥龍雖不能降雨,你要祈雨必須祈禱於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是說凡夫僧雖不能給你福報,但是他代表的是佛陀的形象,你平等恭敬供養,自然有福報。

唐太宗根器很利,聽玄奘大師一開示,他知道從今以後即使對一個小沙彌也一樣要恭敬如佛。所以從這裡你就曉得,即使對於形像能恭敬,你都有福報,你不用管他有沒有修。所以玄奘大師告訴我們,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正是我們看到了這一願我們自己要警惕,要能想得起來。「十方諸佛。應念受供。」「諸佛」包括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你要用佛法來供養他,這才叫「供佛」。十方的出家人,雖然不是各各成道,但也是未來佛,你想修福、你想成道,也一樣須敬凡僧。所以佛在「菩薩戒」裡面告訴我們:你如法僧次一凡夫僧,勝過供養五百阿羅漢,勝過別請五百阿羅漢。七佛沒有別請法,「別請」是外道法,就是你看哪一個人有修、跟他特別好,就特別請他來,那是「別請」,這是福報不夠,心有分別、有高下。所以看到這一願我們要懂:要平等心供養,平等心布施,把自己的分別心布施掉,把自己貪愛心布施掉,透過身體的作為、透過錢財的布施等等,透過身口意,意念轉煩惱,三業都來做布施,都來做供養,那你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內捨、外捨、內外捨。內捨是我們的內財,外捨是錢財、衣物等等的,身外之物都叫外捨,內外俱捨這才真正能夠做到「遍供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