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悟顯法師 宣講)




諸位同修,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我們看第6頁第3行,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


經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


好,到這裡是我們今天要說的。


上一次,我們講到教起因緣,這個教起就是講佛教的一個緣起,


就在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是出生在三千年前在印度淨飯王的國家,這個是有相教,有相的,


在眾生在肉眼所見,肉耳所聞的,那麼實際上,就佛境界的話,他不生不滅沒有來去,


所以說沒有所謂的出生與滅度之相,所以華嚴無盡教海,無盡緣起,是如來一代時教,


所以,反觀現代的人,他去研究,說釋迦牟尼佛,他出生到底究竟講的是什麼經,


他研究到的是有記載的這些小乘經!


有一個說法,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說大乘不是佛說的,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在一千四百年前,玄奘大師在那爛陀學院裡面,早已經把這個問題給解釋開來了,


以現在的話來講:不能因為我們沒看到,就說這些經典不存在,有些時候是佛入定,


佛入定—他入他如來自受用的境界,到他自受用的境界裡面去為大菩薩說法,就像楞嚴經,


楞嚴經其實在小乘的經典叫缽吉蒂經,佛說缽吉蒂經,他只是講阿難跟摩登伽女的因緣,


但是在大乘的菩薩他在看,它是楞嚴經,


所以說如-維摩詰經講的,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就是如來的境界,


因為他是一個聖者,跟一般我們凡夫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以用現代化肉眼可見去考究,


確定大乘存不存在,因為他的考究是可以做為一個參考,不能做一個否決,做一個否決,


以學術來說的話就不算是客觀,因為真正的狀況,他沒有見到,


像佛法的會集,在經典裡說他是在七葉窟會集,七葉窟是由迦葉開的會集法會,


在大乘經教裡面會集藏經的有三種,一個是阿難,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是弘廣菩薩,


這三位,阿難集的是:一般來說小乘藏,弘廣菩薩及文殊菩薩他的功夫深,他能會集到大乘藏,


甚至有一些經典,阿難還沒有聽過,有的說法是,因為佛成道時,阿難才剛出生,


阿難出家時二十歲,佛說法已經二十年了,也有經典上說,佛加持阿難,


他有辦法憶持二十年前佛講經的時候他沒有來參加法會的內容,這也是可以的,


這個說法是說得通的,因為佛有威神力,


那麼在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佛門裡面是相當有成就的一位大菩薩,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學小乘,


乃至四吠陀,他很小的時候,印度當時候的這些學術典籍,他都能背誦,


甚至比七、八十歲、一百歲的那些長老,印度有長老,還要厲害,而且他還能問難他們,


這個是龍樹菩薩,他甚至很傲慢的說,這個大藏經我三個月就學完了,


所以非常傲慢的說我成佛了,大龍菩薩知道這個人有大根器,所以他就出現就現身,


就問他,你真的覺得你已經學好了嗎?你學好了嗎?對,沒有錯的,佛法不過如此而已,


那好,你來,到我的地方去看看,他就帶他參觀他的圖書館,現代人講圖書館,放藏經的地方,


那一套藏經真的是龍藏,我們現在的龍藏是乾隆大藏經,他們是大龍菩薩龍宮裡面的藏經,


他說好呀,我跟你去,就帶他去,他就給他一匹馬,他說你給我一匹馬幹什麼?


這匹馬還是好馬、快馬,他說你先看看目錄,他說看目錄幹嘛要馬?


他說要是你沒有這匹馬,你看一輩子也看不完佛經的目錄,龍樹菩薩就騎馬,騎多久呢?


三個月才把佛教的目錄,經典的目錄看完,喔~,他再也不敢生傲慢心了,就光是經典就這麼多,


看不到的呀!看到一部華嚴經,上本華嚴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大呢?


一個大千世界在佛經上講有百億個日月,我們這裡只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他那裡是一百億個太陽、


一百億個月亮為一個大千世界,叫三千大千世界,


百億日月這樣大的一個地方算一個佛刹,一個佛剎那有多少呢?


十個一百億個日月再乘以十,那就千億日月,這麼大的一個地方,把裡面所有國土,


所有的佛剎全部把他切割,現在人說切割,把他粉碎成微塵,我們講微塵,


以經典上講微塵他是肉眼不可見,從牛毛塵牛毛端上可以放一粒的微塵,


再羊毛塵、兔毛塵然後水塵,水面上的一粒微塵,再來金塵,金的密度很高,


再來才是微塵,這麼小,磨成這麼細,佛


說這部華嚴經的偈頌有多少,以前以偈頌來說一行就算一偈,字數就沒辦法算了,太多了,


三十二個字就算一行,多少偈呢?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


他的品題,我們現在無量壽經品題有四十八品,從法會聖眾第一至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他有一泗天下微塵品,一泗天下:把一個須彌山,東西南北各有一個洲,這叫一泗天下,


就是以一座須彌山為單位,把他磨成微塵,他的品題有這麼多,


所以縱然這一部華嚴經搬到南閻浮提來放,都放不下,用盡這裡紙張也放不下,這麼多,


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就一部華嚴經。


所以說佛法是非常深廣的,他裡面所說的通通都是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有如是功德,


所以大家在彌陀經裡面看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成就如是功德是法性,是法爾成就,


不是外求的,不是去造作而來的,這個叫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所以我們不可以說因為沒有看到佛講的法會,我們就去認定說這個大乘的東西是不可考的,


是阿難自己編的,或是龍樹菩薩自己寫的,這是不客觀的,在各方面是不客觀的,


如果你認為說小乘的經典是可考的,那麼小乘是什麼?小乘是三法印呀!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個,那既然諸行無常,又有何法可以考呢?


諸行無常,一切法皆是無常,又有何法可以考據的?諸法無我,那是誰在考據呀?


涅槃寂靜,那還有大乘是佛說非佛說的爭端嗎?就沒有了!


所以說用小乘經的宗旨來看,也沒有這個爭端呀!


所以說大乘的佛法他是離諍,離開這些言語思量,小乘佛法當然也離開言語思量,


我們不能夠認為說他考據不出來,就是沒有,這個一定要注意,學佛要向無著、無求上面去學,


不要去在有相的裡面去打轉,你一直要去考究,一直去考究,考到後來你自己的清淨心就失掉了,


自己的道業也失掉了,這個是大教興起的因緣,所以有些境界我們是沒有辦法用肉眼去看到的,


只有放下自己的貪瞋痴,放下無明,放下煩惱,你才能夠證入,這是佛法他可貴殊勝之處,


尤其是,佛教的學習方式跟世間的學術不一樣,世間的學術是記,你不斷的記誦然後應用,


他都在「有法」裡面,六根攀緣六塵,佛法是教你什麼?就是六根緣六塵的時候不著相,


這個不著相是功夫,所以說是不一樣的,我們講為學日益,你做學問,聽越多,看越多,越多越好,


越有學問,那麼 為道呢?佛法是修道,日損,煩惱越少越好,知見越少越好,


名利心,五欲六塵心要越淡薄越好,這是學佛,所以很明顯跟世間學習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那我們如果想要入佛境界,就不能用世間的這種學習方式,你用世間的學習方式,


沒有辦法去進入到如來的境界。如來,在《圓覺經》講,眾生用世語言要入佛知見是無有是處,


是根本就做不到。希望大家要會學佛,像聽經的時候,我們的心就要先靜下來。


之前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就有講到,聽經的時候心要靜下來,不是『我來聽聽看,這經典講什麼意思。』


不是的。經典所說的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不可以言語會,不可以思想到。


你用思想,你到不了;你用言語,你入不了;但是可以藉由佛的文字般若入實相般若,


可是你一著於文字那就不對了,你就沒有辦法去進入到我們講的法身,圓滿報身的境界。


就像你拿著一把鑰匙,你以為鑰匙是門,一樣的意思,以為鑰匙是門,你永遠入不了門。


這鑰匙就是經典,我們以為經典,以為自己所看的『這是什麼什麼意思』,


要拿這個意思來迴為己解,迴為己解這個不行,一定要契入,那怎麼契入呢?


經典教我們要離相的時候,我們要離相;什麼時候著相,自己要能覺察,你不能覺察,


這佛法大教緣起,在你心中生不起來啊,這佛法在我們心中沒有辦法出現啊。


如果說你現在是在起煩惱的狀態,你要能夠覺察,你要能夠放下,要能夠用經典來觀照,這叫修行。


不是聽很多、記很多,然後出去跟人家談,『你看,我是佛學博學,看得多聽得多,』


這個是世間法,學佛不是這樣子。這是我們講大教緣起,要讓佛法在心中生起來,故名大教緣起啊。


我們看,『興起因緣,亦復如是。』它說,『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


就是說,我看到什麼樣的方式,可以令眾生得到利益安樂。


佛法有這麼多的法門,剛才講,真正佛的經典,就光目錄就好了,龍樹菩薩替我們看過,


他騎快馬騎三個月才看得完,這麼樣的龐大,這麼樣一個高深的教典。


那在裡面,哪一個才能夠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呢?哪一部經才契合?


尤其是現在—末法,因為佛講經是對十方的,所以它記錄下來的文字有這麼多,


那哪一部經是可以契合現代這個末法?再補充一點,我們以為從印度傳過來的經典,


就是全部的印度當時候的藏經,實際上不是。裡面聽說只有三分之一而已,重點帶過來,


因為那時候要穿過沙漠,各方面都不容易,帶來中國還有一些是散失掉的。


所以我們看到的大藏經還不是最完整的。那麼在這麼樣多的經典裡面,哪一個才是適合我們來修學的?


所以佛說『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告訴我們實話。


在《大集經》講到:『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億億人修行,是說真修行喔,我們現在學佛人在全世界還不到達百億,


有個一、兩億,兩、三億就不錯了。在這裡面,有一些是聽過佛法的,再一層一層的淘汰掉,


是真正來修行的,真正放下的,一有習氣就放下,嚴厲的對治自己的,佛說『罕一得道』,


很少很少,很少人可以在佛法裡面成就,因為末法根器鈍,業障比較深,著相的這個習氣很嚴重,


這是末法。那應該要學什麼法門?佛直接告訴我們,他說『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念佛,


就是直接念阿彌陀佛,念我們的本性;這本性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這後面就會講到是什麼原因,


它有妙義存在的。我們看他『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誰不會念啊?三歲小孩都會念啊,他也會念。


但是在裡面要怎麼用心?要怎麼存心,你修行才會有成就?才會得力?功夫才會增上?


不然有些人說『念佛就是要去求死啊』,好像學佛就是要趕快死亡。實際上不是的。


佛法它是講最現實的,你死亡,什麼叫死亡?就是把你的煩惱習氣讓它死卻。


我們叫佛法了生死,就是了除你的煩惱習氣,了除你的貪瞋癡慢,了除你的是非人我,這叫了生死。


為什麼?因為是非人我、貪瞋癡慢都是造成生死的原因,所以你把這個病根除掉,


那麼生死就能夠解脫了,就能夠了卻了。


所以佛法它不是只有在於臨終的時候才用得著;臨終用得著那是因為你現在就開始學,


你現在就開始轉變,不是等臨終。學佛還可以幫助你的家庭和樂,


幫助你在公司人緣、各方面都會增上,為什麼?因為你的習氣放下了,你的我執放下了,


你的自私自利放下了,各方面,我們講的,『菩薩所在之處,常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這個是學佛的好處,太好了。因為你的煩惱習氣是真正銷落的,是不起的;那自己不起煩惱,


自己不起煩惱,當然也不會令眾生生煩惱,也不會去惱害眾生。所以這個學佛啊,是必要的。


歐陽竟無先生講:『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宗教是一種信仰,


哲學是一種學術,佛法是現代人所必須的,它不是只有信仰而已,它也不是只有學術,嘴巴說一說,


做一做理論,在有相、能所相對裡面去行的,這是學術。


那佛法它是什麼?離相、離念。離開什麼?離開你著有的這個觀念,離開這個世間相,成就的是什麼?


出世間相,出世間的正念,這是佛教。佛說誠諦語。可見呢,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


大事因緣就是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叫『大事』。我們常講,去辦一件很重要的事,辦大事。


所以大事是什麼?就是要明心見性。這件事情最重要。


我們人之所以人生會有價值,你看像地獄道的眾生他很苦,很需要解脫,他受苦都來不及了,


我們講無間地獄或是大熱地獄,八寒八熱地獄這些地獄啊。那這個地獄的眾生啊,沒有時間去學佛;


無間地獄那更沒有啦,他受苦無間,所以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沒有心念去學佛,這是地獄的眾生。


那餓鬼道的眾生呢,吃飽都有問題了,他們生活很困乏,餓鬼道的眾生,那畜生道的眾生呢?


弱肉強食。身心處於不安當中,所以你看這些動物,他們一有吃的一定趕快吃,


不然等一下就被搶走了,也都是在這裡面,那天呢?天道太樂了,天上五欲六塵的享受太密集了,


常心就著在裡面,心貪著於五欲六塵的受用裡面,沒有辦法去尋道,舍利弗有兩位弟子修行升了天,


一升天,舍利弗他上天去找他們,就看到其中有一位弟子駕著馬車就過去了跟他打個招呼,


另外一位他叫他,他跟本就不理,所以他升了天以後,到天上去受樂無有極,非常的快樂,


所以沒有時間去修行,這叫做「富貴學道難」,三惡道眾生是「貧窮學道難」,非常的難,兩者均衡,


那天上還有天鼓,這天鼓叫法鼓,法鼓會提醒他們要修行,但是修行的也不多,


所以佛才會說天上修行不容易,因為太快樂了,富貴學道難,那在人間呢?修行也沒有這麼容易,


要看緣,但是不苦不樂,有苦,感受的到,但是不會太苦,還有稍微休息的時間,有樂,也不會太久,


還是會有停止的時候、會有失去的時候,所以「人道」說是一個好修行的地方,像我們得人身很困難,


佛說如同須彌穿針,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從山頂放一條線下來,底下放一根鏽花針,


要直接垂直的穿過去,我們不要說須彌穿針,101穿針就好了,101穿針都不容易,還有風啊!


不是底下擺很多針,是底下只擺一根鏽花針,這叫須彌穿針,這麼困難得到人身,


全世界也才六十幾億人口,六十幾億人口裡面又有幾個他是有善根想要發心修行的,想要來學佛,


想要求解脫的,有這個發心,你看我們現在有很多知見不正確的,附佛外道,這樣子,這些這麼多,


即使你遇到正法,正法裡面又有十個宗派,大乘就有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


華嚴、天台、律宗、唯識、淨土宗、禪宗、三論宗、密宗八個宗派,小乘的成實宗和俱舍宗


佛法的十個宗派,這麼多的宗派這麼多的法門,宗派裡面還有法門,每個修行的方法不同,


因為傳到現在它會契應有一些眾生的根器,像天台宗它的支脈就很多,


像禪宗也開了五個宗派--雲門、曹洞、法眼、臨濟、潙仰,這五個宗派,這麼多,


華嚴宗近代就比較少,華嚴宗到後來就修禪去了,唯識宗現在幾乎剩佛門學術,這些是現代的宗派,


這麼多的宗派,你能遇到一個讓你這一生就能了脫生死的法門,然後又有佛力加持你的這個不容易,


所謂:「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華」,優曇華三千年開一次,你要是能遇到大乘經典,能修習,


釋迦牟尼佛讚歎你,你非常的稀有,比優曇華還要珍貴,所以大家能夠來聽無量壽經,


佛在經典後面就講「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你若過去生沒有修福修慧累積到一定相當大的程度,於此正法你聽都聽不到,更不要說你來修行,


要來了脫生死,於此正法沒有辦法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你看阿闍世王供養佛,供養多少?四百億,四百億啊!也是個天文數字,一尊佛出世,


我們現在講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翻作中文叫做無央數,無央數劫就是不可數,


以不可數為一個單位,三大阿僧祇,這麼多的一個劫數,我們講的一個小劫、中劫、大劫,


阿僧祇劫是大劫,屬於大劫,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


再從十歲每隔一百年一直加,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算一個小劫,然後二十個小劫一個中劫,


二十個中劫一個大劫,這麼樣的一個長久的時間,然後一個大劫為單位,再加無央數,


一尊佛出世要這麼久,那阿闍世王遇到,供養佛供養四百億,你看他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


才能夠相信淨土,已曾供養諸如來,這麼多啊!至少要這麼多啊!則能歡喜信此事,你看,


得人身那麼難,遇佛法又難,然後又遇到淨土法門,有些人就會有疑惑,這麼簡單就能成佛,


我不相信,我不敢相信,連菩薩都不相信,不要說大家,我們是個具縛凡夫,帶著業障習氣那麼重,


就是要念佛,十念一念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


我們上次講到阿鞞跋致,叫不退轉,八地,八地得不退轉,只有八地菩薩才能用這個德號,


你七地用這叫大妄語,未得謂得,這是佛門的大妄語戒,如果在大戒裡面它屬於波羅夷,是斷頭罪,


菩薩戒也算是重戒,菩薩也算波羅夷,你沒有得道,你說你自己得道,欺騙眾生,希望眾生來供養你,


犯很重的戒律,到極樂世界就是圓滿八地,不退轉,你看這麼殊勝,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淨土你就更難相信,就更難去接受,就這樣念佛,從有念入無生,在其他的法門裡面真的沒有,


你去問學禪的,你去問學教的,他一定告訴你那不可能,那太難不可能的,怎麼會有說不用離相,


執取佛相能夠入無生法忍的,禪宗都是打得讓你念頭死,一念不起,一念不生,淨土宗呢?


恰好利用這個巧妙的方式,讓你直接緣念如來的果覺,跟禪宗的手法有一點不一樣,


但是目的完全相同,甚至我可以說比禪宗的方式更為巧妙,因為禪宗只接上根人,上根是誰啊?


像這些禪宗有開悟的祖師,他們都是上根,因為只有上根才能夠契入,中下根器呢?


在永嘉大師證道歌講,中下多聞多不信,看越多,聽很多,但是信入者少,多聞多不信,中下根人,


所以他沒有辦法接引中下根,但是淨土有辦法,淨土宗甚至,假使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臨終地獄相現,走到最後這一步了,它都還是有辦法幫助你們橫超三界,逕登四土,


所以這個法門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師父講的你要是讚歎這個法門、你要是恭敬這個法門、


修持這個淨土法門,你的功德沒有人可以說,沒有人可以說啊!但是相反的要是毀謗,要是詆毀,


那你的果報,師父講的也是不可思議,沒有辦法說,也都是無可限量的惡報,為什麼?


因為你把眾生一生,這麼難得的一生可以成佛的方式你把他泯滅掉了,你讓他退失這個道心,


師父說啊 這個罪報無邊,老和尚講的,所以要珍惜啊,這是大事,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像大家都會覺得世間事很重要,兒子女兒很重要,事業很重要,是啊,


這個是要生活是無法避免的事情,有兒女必須要教育他,有家庭必須要維持它,但是心不能夠貪,


耽著在其中,不要在裡面生戀著、生執取,要知道什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最重要事情就是聽聞到淨土法門,聽聞到如來,能夠讓我們這一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法門,


其他宗派要明心見性,那個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但淨土宗容易,所以說為「易行道」,


即使你這一生沒有見性,沒有斷除無明,那沒有關係,永明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個是在他四料簡裡面,第一個講「有禪無淨土」,只學禪、學教沒有淨土,「十人九差路」,


十個裡面學的有九個是走錯路的,為什麼呢?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陰境是什麼,就是五陰,


色受想行識,陰境不光只是在楞嚴經上講的五十陰魔,陰境就在你眼前,眼見色就隨色轉,


耳聞聲就隨聲轉,他縱然體會到什麼是佛性,也有所謂悟後迷的這個問題,悟後迷,


所以叫十人九錯誤,九個都會走錯,陰境現前,常心隨境轉,瞥爾隨他去,臨終那更不必說了,


一投胎有隔陰之迷,沒有到大菩薩,沒有上位的菩薩,是沒有辦法去跳脫出來的,


那再來呢?是這個「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老虎如虎添翼,「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


你對實相能明瞭,這一生又能了脫,所以他提倡修學淨土,


永明大師他一個人兼我看大概兩、三宗的祖師,是禪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師,


又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像天台宗、律宗好像他也有,也有把他算到他們祖師裡面去,


我看過忘記了,這個是永明大師,所以他不是說偏頗於淨土,他自己是在禪宗開悟的,


他在國清寺開悟的,國清寺應該知道,就是天台智者大師建的那個國清寺,「寺若成,國即清」,


國清寺,在浙江的天台,天台山的國清寺,豐干和尚、還有寒山拾得都出國清寺,


法眼宗的祖師永明大師,就出國清寺,國清寺那邊,後來才到杭州的淨慈寺,


現在叫淨慈寺去那裡弘化,教化眾生,所以說這個事情是大事因緣,我們能不能把握,


有人說沒關係啊,我老一點再來學,我什麼事情做完再來學,那來不及了,我們說要求生淨土,


現在都不給淨土一點時間,都不給佛菩薩一點時間,都一直在自己的業裡面,


在自己的事業裡面打轉,都在娑婆這裡打轉,不給佛菩薩時間,到時候,到了淨土,開一個玩笑,


你們會不習慣,那邊太安靜了,那邊沒有攀緣、沒有分別,會不習慣,


所以呢希望大家能夠來道場來用功,能夠到佛門裡面來修學,體驗一下到極樂世界了生死的氣氛,


體驗一下,要先體驗嘛,你沒有習慣這個氣氛,我們的心就常在攀緣常掛念娑婆,


連一個小時都不願意拿出來給佛菩薩,也不願意來聽經、也不願意來念佛,


連半個小時也都不願意這樣專心稍微念一下,體驗一下清淨的感覺,現代人說感覺,


”感覺”落覺受,沒關係,我們方便說一下,清淨的這麼樣的一個感覺,那我們說要了生死,


說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怎麼有辦法,每天都:我很忙啊,我很忙啊,所以這件事情才是大事,


了生死是大事,學佛法是大事,我們不可以去輕忽它,你輕忽它,這一生,人家說機會就在眼前,


一個不小心就丟掉了,一丟掉,我們剛唱開經偈,「百千萬劫難遭遇」,


這是武則天在華嚴經翻譯好的時候她寫的偈子,她請這個…我們講重新翻譯,


因為從晉朝傳過來只有三萬頌,後來又再傳過來,連同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一起合會合譯,


半本再重譯,譯出來之後,她看了以後,做了一篇序文,做了這首偈,開經偈,


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那華嚴經百千萬劫難遭遇,那無量壽經呢?


我們剛講的「華嚴奧藏,法華秘膸」,華嚴經的奧藏,法華的秘髓,那不是更難遇了嗎?


更難去碰遇到了,所以自己要能夠把握,這個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比你中樂透都還要困難,


中樂透的機率算得出來,有人數學厲害的他算得出來,機率是多少算得出來,這個機率真是太困難了,


不是用億可以形容的,是幾億分之一,是幾百億分之一,我們講”須彌穿針”,


從須彌穿針得人生開始,到遇佛法,所以這件事情真的非常的重要,真的非常的重要,


有幾個人能夠相信,相信以後還要真正肯念,具足信、願、行,你不具足信、願、行,沒有辦法成就,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大智度論講的,你要先深信,


深信以後你才能夠用如來的智慧,度煩惱大海,度你的生死業海,這個叫「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任何法門都是這個樣子,就是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能不能相信,


對淨宗能不能相信?那什麼叫信,這個信就很重要,口耳之信嗎?那不足為信,口耳相傳,


聽到法師講的真好,不錯,我也是萬中…那不是萬…是億中挑一的那麼幸運,其實這個信還不是真信,


那算有一點小信,慶幸自己遇得到,這個信是什麼?是完全把自己的知見放下,隨順經典的教誨,


佛教我們念佛,時時刻刻不中斷,執持名號,我們要去做,這是信裡面含著願跟行,含著願跟行,


所謂信而無願而不成其行,不成其行,願而無行也不成其願,願也不成就,所以信、願、行如鼎三足,


你缺了一個都沒辦法成就,所以剛講的信,你要相信,佛所說的不會有錯,佛說什麼?眾生本來成佛,


本來就應當作佛,這個我們要相信,我們要能夠接受,這是第一個要信自,第二個要信他,


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發絕對不虛發,相信如來十念一念攝受眾生的功德,絕對沒有錯,


也絕對實在,絕對實在,這要相信,那很難相信,這十念一念很難相信,我們現在講相信,


可是當你看到一個壞人殺人無數、殺人越貨,他就這樣子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相不相信?


你一定覺得不可能,這麼壞,不要說壞人,壞人還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人,跟我有冤仇的人,


他臨終十念一念得生淨土,阿彌陀佛接引他,你相不相信?那怎麼可能,他對我怎麼樣怎麼樣,


讓我一敗塗地,這樣子,這種瞋恨…你能不能信,不能信啊!這十念一念難信,難信就難信在這裡,


尤其是對自己損害大的人,天天找我麻煩,如果諸位是在當員工,老闆找麻煩,


老闆十念一念往生你一定不會相信,或是你的債主、你的仇家,這個你一定不會相信,


所以這十念一念你要相信他絕對不虛,佛接引眾生沒有分別性,他的業性是虛妄的,


他臨終一念回心其實已算是善人了,你也就原諒他了,佛都可以原諒他,佛心量廣大,接引他往生,


像張善和就是這樣子,殺豬,一輩子都在殺生,一輩子,現在說難聽一點,一輩子都在造業,


沒有一絲毫的善念,臨終得遇善知識--法師勸他念佛,地獄相現,牛頭馬面都出來了,看到了,


叫他念佛,念不到十聲,他說不見了,牛頭馬面不見了,誰來了?他說阿彌陀佛來了,佛菩薩來了,


就接引他往生,這個是難信之法,要相信,願呢?願是願意求,願意求生,願意改變,這叫願,


不能說我相信,口耳之信,不願意去做,說那個再等一等啊,那個再等一下啊,


那個再怎麼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業障,像有些人來佛堂,越是正法的道場他的業障就越會起來,


但是你要想到這是我的業障,我應該要轉變,為什麼我做世間事情的時候,我都不會生病,


反而愈做身體愈好,越做越那個….是暫時不生病,將來,這個,我們講氣衰了,你祿要盡了,


病苦就現前了,果報就現前了,那相反地,反而是來道場,會有一點小病,你要能夠知道,


我無始劫以來的業障,現在先報,重業輕報,先消.這個是好事,我們要生歡喜心接受,生懺悔心,


慚愧心,要想到人家學佛,我以前做世間的事情,我在家,都不會生病,為什麼來道場就生病,


是不是道場原因,不是,絕對不會是道場的原因,因為做世間事是世間業,隨順你的世間業,


那你現在不隨順它了,現在就有些業障要起來,障礙你出輪迴了,你冤親債主要障礙你了,


它看到說:『哦,你修行,這次可能會有成就,你又遇到一生可以成佛的法門,唉呀!


這個我不來障礙,我討不了債。」他也跟你們一樣,不相信十念一念啊 ,因為你過去生也對他很壞呀!


所以他一定要障礙你呀,一定要找你麻煩,所以你要跟他懺悔,他們也是不相信呀,


你要跟他講:「唉呀!我很愚鈍,我很業障,過去生就是因為沒有學佛,沒有得遇善法,


所以造諸惡業,所以傷害你,讓你這個受諸…生無量的苦惱,我現在學佛了,我跟你懺悔,


你要護持我,護持我,我就再也不會去惱害你們了,我也不會再傷害別人,


我就再也不會像我以前一樣做那麼蠢的事情呀,再也不會了。」這要跟他懺悔,這樣你學佛,


業障才會消,所以,剛開始學,都有業障,你要是生了病苦,有些是,家裡就這個事,那個事,所以,


我常聽到,有些人,他說:「我十年前接觸過,看過我們師父講的“認識佛教”」,


所以你認識多少?之後就忘記了,他說:「啊!那時候,我就有什麼什麼因緣就化掉,


現在又再來。」,所以一隔就十年,人生幾個十年,現在的人,平均壽命七十歲,七個十年,


一般都是二十歲、三十歲才遇到,一隔,哇!四十歲,五十歲,年紀年長了,年長了你要修行,


就困難了,就不容易了,體力就衰了,煩惱習氣也重了,為什麼?因為錯誤的動作、錯誤的姿勢,


連續做了幾十年嘛,你要改,改不過來呀,在家裡,也就是這樣懶懶散散,為什麼?人生七十年,


哦,你有五十年都是在處於這種放逸的狀態,叫你在瞬間改變,有,有這種大善根的,猛醒的,


這種善根非常好的,一定要改變,這種,有,那實際上,這種人很少,我是有碰過,


他年輕時候也是相當世間的名利呀,他都有,他現在出家,一下子就轉變,他聽到佛法很好


,那這種的是大善根之人,所以,修行要趁早,要趁年輕,不要看說這年輕人來修行,


這不好不好不好,怎麼不好,這說要老一點再來修,老一點你就修不動了,你就很難啊!


哦,這個,所以我們看到人家肯修行,你的兒女、子女,人家肯修行,你要想到說,


他的善根比我好太多了,他的福報比我大太多了,我要來護持他,不要障礙,很多父母就來告訴我:


「法師,你有沒有辦法讓我兒子學佛,讓我女兒學佛。」,我心裡想,我才不敢呢!為甚麼呢?


因為,等到你兒子、女兒真學了,你又要開始障礙他,那你不就又造業了,


像有人他就告訴我說:「他的兒子殺心很重,都一定要吃葷的,要吃那個吃這類東西,


有沒有辦法讓他吃素呀?」那就把他送到去那個佛學夏令營,回來後,那他就連蟑螂都不打,


連螞蟻他都不殺,這有善根,嘿!他也要吃素,然後再也不吃麥當勞呀,吃那些….,結果呢?


那他媽媽就開始障礙了說:「唉呀!他這樣營養不良哦!」哈!對呀,怎麼講都是他對呀,


我沒有辦法,那,好好好,他營養不良哦!這樣長不大,哦,什麼的,你不是要叫他吃素嗎?


你不是要叫他….所以,你真正想學,軟冤家就來,冤親債主就來,這就是障礙,


也就是不讓你跟佛法契合,不讓你跟這個“無量壽經”這大事因緣,這麼難遇的東西,


這個難遇的淨土法門,你遇到了,你的冤親債主就一定要現前,或是有人,他這個..年輕,他很精進,


他碰到….在佛門遇到冤親債主,碰到男女這個問題,在佛門就遇到,唉!不學佛沒有,一學佛,


全部都出現了,就是要拖住他,  所以人都帶業,人都帶情慾的業,這個要放捨,這樣到道場來,


要遵守學佛行儀,我們說這學佛行儀,要防止你生病,防止你業習出現啊!喔!這個要學,


這個很重要呀,我們學佛最大的轉變表相的轉變,裡面我們沒有他心通,我們看不見,表相的轉變,


就是馬上看得見,你的行為呀,是坐如鐘,立如松,眼睛,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


這樣的一個莊嚴的相,我們看得到,這個是學佛行儀,學佛人必須的,怕你的業習起來,


所以要先預防,就像醫生給我們吃一些補品,他怕我們生病,要先預防甚於治療,你等到他業障起來了,


惡業起來了,完了,要治療很難治了,戒律,防非止惡的作用,律儀,防非止惡的作用,甚至可以斷惡,


斷除一些粗惡,根器好的可以斷除一些微細惑,這個戒律是相當好的,大家很好學,


一下子就可以學到的東西,像心性,還沒有這麼容易學,但是,我們還是用朱子治家格言那一句話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眾生在迷,眾生迷惑呀,大乘不可不學,尤其是愈是迷惑,愈是愚鈍,


你愈要去學,愈不讀,你就心愈迷,迷到後來.你就像個大凡夫一樣,就像六道輪迴的眾生,


你永遠都出不去,就像迷宮愈走愈迷一樣,所以,大乘雖然難學,像祖師大德的,


我們樓上有祖師大德的著作開示,不要怕它難,不要覺得說,唉呀!我又看不懂,


哦,看這個要做什麼?不要求速成,這佛法它有意味在裡面,多讀,多讀幾遍,你心靜下來了,


你的煩惱習氣消了,你就會覺得:祖師大德,您怎麼會講得那麼貼切,講得那麼好啊!這就得法喜了,


這就是得清淨了,這個是不要去畏難說,大乘佛法難學,說學了又沒有用,學了又轉不過來,


境界那麼高,境界不高,是你心外取法,以為有高有下,實際上,我們的佛性,就在六根門頭,


放光動地,常用而自不覺知,法華經上佛舉了一個比喻,如同一個人,他身上帶著如意珠,


可是呢?他不曉得,如意珠大家知道是摩尼珠,這摩尼珠呀,它要什麼有什麼,它能夠變現你要的東西,


他身上帶著這東西,但他自己不曉得,不曉得呢,所以到處向人乞討,然後當乞丐,


唉!後來有一天,遇到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告訴他,你衣中就繫著一顆如意珠,為什麼不拿出來呢?


為什麼不拿出來用呢?喔!他這才知道,唉呀!原來我本來就這麼富貴呀!這如意珠是什麼?


比喻做“佛性”,佛性也是遇緣即現,遇緣即施,經典上遇緣即施,你遇到境緣,


佛性就有它的作用了,你看如來這麼富貴,華嚴經講,如來的境界,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那這佛性就如同如意珠一樣,能夠變現一切,能夠攝照一切,喔!這如意珠,我們眾生就具有,


就是自己不知道,整天自己在攀取,想要用一個法來修,用那個法來修,去看看那一位法王,


那一位上師,那一位仁波切,可不可以幫我點兩下,我就開悟了,也不要修了,


天下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就好了,釋迦牟尼佛當初就應該住世,一直到現在,幫我們點就好了,


幫我們加持我們就能夠成就了,對不對?修行還是在個人,要肯轉啊!不要求快要求速,


欲速則不達,有些人修行,求快求速反而還著魔的,多得很呀!所以不要去認為,大乘很困難,難學,


事實上跟我們是有絕對密切的關係,密切的關係,祖師大德常就訓誡我們這些後學他說 :


當面不識,就對著你的臉  “的面失機”  的面就是:面對著你的面前你卻不認得他,


就如同:他就像我們的父親母親一樣當面卻不認得  你說這個眾生可不可憐 ?


 所以佛說可憐憫者就是可憐在這裡  佛性在哪裡呢 ?不在別處, 不從心外求, 不從身外得 ,


言語說不到 思想想不到  ,不是屬於青黃赤白大小方圓 ,一切不可,不可亦不可 ,


我們的佛性是這樣子的, 這佛性就在我們的六根當中,就在我們日用平常舉手投足,眼見色,


耳聞聲,我們卻体會不到,我們卻隨聲轉,眼見色隨色轉, 著於色分別色, 好 醜 ,


你看就掉到裡面了  見好還在裡面生歡喜心,見壞還生瞋恨心 ,音聲喜歡聽好的,音響要百萬的,


千萬的音響,音質要多好要多好,隨聲轉,那有一些呢,我一定要用差的 一樣哦一樣是隨色 ,


不是只有求好的是隨色轉 ,是求不好的,刻意的,你也是隨色轉,要不取不求,不取不捨


這才說才算是沒有隨色聲香味觸法 去流轉 ,這才是學道,不取不捨 ,這個話在大乘經,


 其實所有大乘經講修行, 教大家不取不捨, 不取世間不取出世間,不捨世間不捨出世間,


這裡面有它的深的意思存在 你取世間你是凡夫 ,你捨世間你是二乘,一樣都是有法可取可捨 ,


你取出世間, 你也許可以成聖但未達究竟 ,因為佛性不從心外得 ,佛性不是從我們心外去取著的 ,


要去拿來的,要去造修的,修不到 ,沒有辦法, 不從心外得, 那出世間法不取,出世間法也不捨 ,


你捨了沒有辦法得到 ,還有一個成就的 :世間的,他不捨 ,為什麼  ,不捨大悲利益眾生,


不取世間常住涅槃,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個是我們佛門講比較高深的境界 ,大家有這個功夫最好了


 恭喜大家 但若沒有 我們從基礎開始學 先念佛 先攝心 先從基本 佛法的基礎上次講過,


不在於五戒不在於十善  ,在於你對心性了不了解  這是祖師大德永明大師 宗密圭峰大師  清涼國師


歷代的祖師包括我們淨土宗的徹悟禪師 印光大師 通通都是這樣教我們的


那五戒十善是什麼 是我們的表現, 必須要表現出來  ,那佛法的基礎 你看佛一出世,


 一個大教的緣起, 他先講什麼 先講華嚴 華嚴說的就是真如本性, 本自互融互攝 ,


沒有障礙的一個境界 ,無障礙法界  ,事事無礙 一切法無不即性 無不即是你的本心 沒有障礙


 我們現在認為有障礙那就錯了 還要在裡面取相來做為基礎 那就是迷上加迷


 所以你看佛教它的一開始是什麼?是華嚴,華嚴講的就是如來的果覺 ,以這個做為根本, 


其餘皆是枝末,屬於枝末法輪 最後才開法華,開權顯實,叫攝末歸本法輪 ,


攝末歸本 把這些枝末都歸到根本 攝末歸本 ,所以佛法根本在於什麼 , 很明確的 祖師大德跟我們判教


 現在人說整理出一大藏教它的根本在哪裡  ,在於明心見性, 在於你能體會到什麼叫真如本性,


你修學什麼法門都還其次, 這個是最重要的 黃念祖老居士他也是這樣講 他說六度 ,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裡面最重要的是般若度 其餘的五度, 五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這五度是如同腳一樣,如同足,我們人的腳 ,般若波羅蜜是如同人的眼睛 ,


如果一個人沒有眼睛只有足的話 只有腳的話走路會撞牆壁會跌倒 我們修行如果沒有般若的話


沒有心性的話 修行 祖師大德講的叫盲修瞎練 黃老居士講這個叫盲修瞎練


歷代祖師禪宗不管哪一個宗派都會說你這是盲修瞎練 ,因為你不識本心


禪宗的五祖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你不識得本來 學什麼法都沒有用處,


 沒有益處 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幫助的 因為佛法最可貴的就是告訴我們眾生自己本來成佛


我本來就具有跟如來完全一樣的 淨土宗也是依據這個根本這個根基做建立的


 不然阿彌陀佛怎麼有辦法讓眾生十念一念就能往生 沒有辦法啊 為什麼 他沒有根據啊


根據是根據眾生本來就具有清淨的心 這心在迷不染 在染而不染 我們的心在染濁的環境裡面它不染


 就像水一樣 水它雖然是髒水 但濕性不變 潮濕的這個狀態不變 雖然它髒 雖然它有波浪


 大海雖然有波浪 濕性不變 一個波浪跟一個波浪不同 但是它的濕性不變 所以叫在迷而不染


在聖呢不增 成佛做祖的 成就的 看有沒有增長一點濕性 水的濕性有沒有增長一點  你把水弄乾淨了


 它濕性還是潮濕的 我們成佛了 本性還是如如的 還是不動的 這就是佛性 這跟我們完全有密切關係的


現在說密切關係 這就是佛性 這就是本心 這個本心我們要怎麼能夠體會呢  佛告訴我們要從譬喻


 諸有智者當以譬喻而得開悟 在楞嚴經裡面說道 所以楞嚴經是佛法很重要的一部經典


有些人就會開始批評楞嚴經是偽經 說楞嚴圓覺是偽經 那佛在法滅盡經講 末法第一部滅的是楞嚴


楞嚴經是第一部滅 誰要來滅呢 魔 魔王要來滅 因為它能夠讓你明心見性 他怕 怕你看了這一部經


因為這一部經從頭到尾有很詳細的說明 我們見不在眼 聽不在耳 這都幫我們把以前錯誤的觀念剖析掉


這叫開智慧 有人說自從讀了楞嚴後 再也不讀這世間的糟粕書  有這麼大的力量 開智慧的楞嚴


妖魔鬼怪他很害怕你看到 因為他自己有禪定 他覺得一切眾生都他在管的 他怕你超出他的管轄範圍


 所以他要來障礙 所以很明確的 這樣一看我們聽佛這樣講再來看 現在大家在批評楞嚴的 批評圓覺的


說這偽經你要知道這個人是誰 就是妖魔鬼怪化身 要來障礙大家的慧眼 不能相信他


這佛三千年前就預言了 誰要來破壞 妖魔鬼怪要來破壞 這楞嚴經啊是相當好的一部經典


你看了楞嚴說實話 大藏經你通達沒有問題 因為大藏經所說的就是真如佛性 而且大藏經的文 ,


楞嚴經它裡面的文章在藏經裡面算是數一數二困難的 它是房融宰相潤筆的 唐朝的大文學家


他是宰相 他們家三朝宰相 房融他下面底下一個房琦宰相 他兒子他爸爸也都是宰相 他來做筆受


 筆受是什麼 譯經 經典翻譯出來 他把它做文詞的修飾 所以它很有 ….以文學角度來看它很有文學的味道


 那以佛法 我們出世經典來看 它譯辭非常 它的字句非常的明晰 但你剛開始看你會看不懂 


 可是你讀久了 像我讀久了我都還記得 我以前一天一卷,每一卷都讀超過五十遍以上甚至到一百遍 ,


這樣子讀 這樣常常去讀, 有事沒事就去讀 ,智慧會打開 不是讀這部經有什麼神秘是它的內容


 它內容是相當好的 ,這楞嚴我們要是有機會也可以來講 這楞嚴經 開智慧的楞嚴, 讓大家明心見性


 因為淨土宗無量壽經裡面的內容是心性的極致 ,已經發揮出來的 可是在我們不明白什麼是心性以前


你要看楞嚴 看楞嚴的時候 就能夠知道我的佛性是怎麼一回事 我的心是怎麼一回事 這才有一個解悟 ,


雖然不是真正所謂的桶底脫落,桶底脫落 打開本來 ,去親見到佛性, 還不到這層功夫,


至少有一個概念 ,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楞嚴經是相當重要的一部經典, 淨土當然是依著心性而建立的,


這在後面的本經的體性會講 本經體性就會說到,


今天有點過點,好,我們就講到這裡,我們來回向~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文字檔)




諸位同修請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先講玄義,請掀開經本,看卷首筆記,第五頁。


講經前,我們先講這部經的玄義,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講這個無量壽經?


以一個新道場成立,要先宣說地藏經。地藏經的內容就是告訴我們:


『罪從心起,將心懺。』知道業性本空,五陰非有。


這個是地藏經的一個義趣。所以呢,來道場修行,聽經講經,聽經聞法,以一個新道場來說


就是要先講地藏經。那以講堂呢,是講清淨明誨章,楞嚴經的清淨明誨章。


講堂裡面是,要講的是這個內容。


那麼我們今天道場成立,為什麼選講無量壽經呢?因為無量壽經把楞嚴、地藏的精華全部融攝起來。


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這個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眾生心清淨處,不在別處。


所謂十萬億程不隔塵,從來沒有一絲毫的隔越。


只是我們自己不識得,不認識它,所以才有十萬億程。


你要識得本來,打開本來。那麼極樂世界即在目前。就在你眼前,就是在你的舉手投足。


所謂舉步投足不離寶池。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所以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的實在、實際。不是叫大家往生以後才去受用,


所以為什麼講這部無量壽經?它就是有這個義趣存在。因為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


那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在十萬億的佛國土外,有沒有呢?有。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有。只是眾生啊,他業障重,他有我執、法執,有貪、瞋、痴,


所以呢~見不到。


十萬億個佛國土不離心外,所以迷了的時候就告訴你有十萬億佛國土。


十萬億個佛國土之外有個極樂世界。


覺了呢?極樂即是我心,我心即是極樂。沒有絲毫的隔越,沒有一絲毫的障礙,重重無礙,


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念劫圓融,所謂遠近交參。這是個我們眾生當人的本地風光,



自己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我們本來的面目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無量相,無量好。



我們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是無量壽、是無量光,這是我們眾生的本來。


現在迷失了,要把它恢復、找回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縱然迷,卻未曾失,沒有一絲毫有減損。


所以你現在只要學佛、修行,你必然能夠成就。


所以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妄想、執著有沒有呢?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本自虛妄。從體來看,徹徹底底的虛妄。


如同夢境,像大家做夢,會不會再把夢境當真實,不會嘛。


所以佛在經上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麼樣的不實。


所以說,真如實際,有即非有。而復不妨非有而有。非有而有,就是你證入了,起用,利生。


那現在大家聽到這個道理,是不是有即非有?也是。


坐在這裡,它仍舊有即非有,不妨非有而有。


這是講經前,要先讓大家知道。


因為佛學的概論,就是佛法講的這個:心性。


不是等到大家往生以後才去受用到,佛法是現生的。


那能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呢?你要看你現在的造作,你現在造善、造惡,造善多,那升三善道。


造惡多,墮三惡道,大家修學淨業的時間多,那大家就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平常要少說是非,要多念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不談玄說妙,真正的玄妙是什麼?


談玄說妙是什麼?是說不切實際。什麼叫不切實際?


就是你聽了這個道理,心性的道理,你不去做,你不去轉,你不肯認取自己本來是佛,


那就是在談玄說妙。


不是說心性的道理不講,那就不談玄說妙。心性的道理不講,那這不是佛法。


佛法必然講心性,必然講明心見性。


學佛若不明心見性,禪宗的祖師告訴我們:學法無益。


惠能大師的師父,他說:你若不明心,學佛法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學佛就是要來成佛,


就是要來成佛作祖。


我們在日用平常當中常常迷惑顛倒,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原來是佛。


原來與諸佛無二無別,完全一樣。這個是肯定的,我們要認可。


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真相,然後去轉變。這就是蕅益大師講的信、願、行,


第一個信自,相信自己是佛。所以在一開經之前,一定要先說,那麼玄義是什麼?


幽玄的義趣。所以先講玄義。那玄義就是把這部經的內容做一個大綱式的整理。


裡面的內容包含佛教的教起的因緣,第一個教起因緣。


再來這部經的一個體性,是依什麼而說的。


那這部經的宗趣是什麼,它的一個作用是什麼,方便力用。


然後再來是所被的根器,那它在大藏經裡面的攝屬,是哪個藏。


有聲聞藏、菩薩藏,藏教所攝。


那第七個:哪一個跟它相類似的、相同部的經典,內容一樣的,"部類差別"。


再來就是它有幾種翻譯的版本,會意教示。然後第九個是總釋名題,總釋名題。


再來第十個是我們正式進入經,別釋經。


這個是華嚴宗十門開啟,十門開啟。那顯示~無量壽經是大圓滿經解。


這部經,我們講釋迦牟尼佛說,他說當他,法滅以後,他再以他慈悲威神力加持這部經,獨留百歲。


所以呢,很肯定的,這部經確實能夠幫助末法眾生。所以,大集經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念佛,是契合我們現在的根器。


在什麼時候你都可以用功,什麼時候都可以修行。修行啊~我常講~要不擇手段。


不是爭名利不擇手段,不是貪圖世間,貪圖人家恭敬不擇手段。這個都是不對。


我們修行要不擇手段,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要不擇手段。


要求自己,讓自己的煩惱習氣要能減少,要能銷落。為什麼?


因為剛講,本來是佛,現在迷惑成這樣,現在顛倒成這樣,所以呢,才要來修行。


一定要要求。像道場,我們在提倡學佛行儀跟學佛入門是最基礎的經典。最基礎的一個律儀。


我們學了佛,它就像一個學生,他去了學校,第一個他要知道什麼?校規。


這學佛行儀,就是學佛人的校規,是不論在家、出家都必看、必學。這是校規啊~


加入這個學校,加入這個佛教團體,它的一個規範一個行持。


教在家人平常的時候,怎麼用心、怎麼修行、怎麼做生意、怎麼與人往來,然後處世不忘菩提。


大家在生活上要敦倫盡份,閑邪存誠。這世間人都做不到,盡自己的本份。


但是呢,學佛的人還要多做到一個,處世不忘菩提。


不要忘記自己是學佛的人,要怎樣子來面對境界?對境不要迷,迷,就要提起覺照,提起觀照。


要知道諸法皆空,一切諸法皆如幻,如露亦如電,我還執著什麼,我還貪什麼。


如果我們不能這樣覺照,不能這樣子去用功,那學佛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


念佛平常就是要提起,就是要讓它時時刻刻保持,讓佛號存在,行、住、坐、臥。


有人說法師,我躺著可不可以念?我上廁所可不可以念?


其實只要心裡面安住這個佛號,佛沒有方所,沒有大小、沒有方圓。


只是眾生啊~心著相啊,容易去褻瀆它。你要真的用功,你的心也沒有大小、沒有方圓。


心就是佛,所以念佛是可以的。心中念佛是可以的。時時刻刻都要保持這個佛號。


那如果實在轉不過來,那要看經教。經教是什麼?如來的智慧。


我們沒有啊~所以雖然眾生本具智慧,我們跟佛完全一樣。


可是,迷在境界裡面太久。你迷太久,你就忘失了。不是消失了,是忘失了。


是忘失這個本來的智慧。所以藉由經教開顯。


華嚴經勝慧菩薩,他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用世智辯聰沒有辦法去瞭解。所以要聽經,要看經教。佛法沒有佛來告訴我們,


我們沒有辦法瞭解,我們整天就是在境界裡面迷惑。遇境界,該生氣還是生氣,該貪心還是貪心。


該自私的時候還是自私。沒有佛法。所以轉不過來。不知道這個五蘊當中沒有我,


你說這個色身是我,那色身是我的話,你沒有辦法控制它阿!你叫它不變,它不會聽你的啊~


所以這色身不是我。


那想法是我,想法怎麼會是我?想法一下想這個。


你說你想,想東是我,那想西的時候,難道就不是我嗎?對不對!那你想西的時候,


”我”就消失了啊~所以想法不是我。


所以,東西求覓啊,你認為有一法是我都不對。所以你要能夠從此會入,叫做真如。


我們現在用的都是眼睛去攀緣色塵,耳朵聽聞音聲,然後自己去打妄想,去判斷,


說這個是我的想法,這個是我的看法。哎~這,佛在經上講這個叫做緣影,緣影妄心。


緣是那個因緣的緣,影是影像的影。攀緣。用攀緣心當作自己的心,為自性者,那你就顛倒了。


佛說這個是可憐憫者,我們眾生可憐在這裡。自心取自心相。


那造成的結果就是什麼,你造作惡因,有惡報啊,結果是什麼?非幻成幻。


本來是真如實際,本來是與佛無二無別的境界,變成怎麼樣?六道輪迴,變成十法界,


所以這自心取自心相。自己迷了,自己給自己找罪受啊,不是有閻羅王,有誰來審判啊,


也沒有境界來魔考我們,都是人自己在心裡面妄想作祟啊。


所以佛講的很透徹,讓我們明白什麼是常住真實,什麼是我們本來的樣子,那現在發心來修行。


修行之要啊,我們淨土宗的祖師講,徹悟禪師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


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淨心為要。


那明心之要在哪裡?”無如念佛”,淨心之要也無如念佛。


你明白心性,你不念佛,是所謂的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這是永明大師說的。


明心又能念佛,那叫什麼,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


這麼好,所以對實相一定要了解,這個是佛法的根本,是眾生學道的根本,


學道根本,不在於五戒、十善,不在於小乘,是在於見性。


尤其是大乘佛法,頓教大乘,是這樣子。這是宗密大師講的,是永明大師說的。


在萬善同歸集裡面告訴我們,佛法要先明心,若不明心,真的不行,學法會生疑。


明心以後起修叫頓悟漸修,我們沒辦法頓悟頓修啊,


頓悟頓修,中國歷史上就那麼一位,----六祖惠能大師。


我們沒辦法,那我們可以先悟得本心,然後發心修行。


這樣的修行,你才有根、才有本,所以根本從哪裡生,是從心地生。


所謂本立則道生,這個就是修行,修行是要從這裡發心的,


所以叫發妙明心,開悟的道理,所以佛法是這樣子的,


你說人天乘,五戒十善做得再圓滿,人天而已。不能出輪迴。


出輪迴要怎樣?要見性,要我執破掉,身見破掉,你修善法,善道輪迴,造惡業惡道輪迴,都是輪迴啊。


所以祖師叫我們不思善、不思惡,不造善、不造惡。


是修淨業,一切時處,佛號提起,萬緣放下,這個才是修行。


不然你說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講那一首偈子,所謂”六欲諸天具五衰”,有沒有聽過?”


三禪尚自有風災”,三禪天,色界,無色界,到頂啦,三禪。這個色界頂天,是三禪,


”三禪尚自有風災”,四禪它沒有地水火風的災難,沒有大火、大水災難,沒有三災,三禪還有風災,


”假如修到非非想”,縱然讓你到達我們講的最高的,最高級的梵天,那個是真正的上流社會,


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縱然讓你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


仍舊不如往生極樂世界,仍舊不如依靠這句佛號,超脫輪迴。


所以五戒十善是人天的基礎,不可以忘失,但是若著於其中,必然輪迴不出。


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造善、造惡俱是輪迴,所以善惡五戒心裡要不著,不著有、不著無。


就念這句佛號。那有人就會問說,這個佛號念了,不就是有念有著嗎?


我們就用一句話回應他,也不是我說的,祖師大德講的,


中峰國師說的,他說: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本自無生,本來清淨,他偏偏只見生滅相。


他就在那邊起煩惱,再講淺一點,師父說:凡夫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看佛菩薩他也看成凡夫。


本來是無生的境界,他看成凡夫的境界。佛呢,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


所以中峰國師講他說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


在這個生滅相裡面,他見得本性,見得無生智,這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佛,


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這個人對我好就生歡喜心,對我不好就生瞋恨心,這個不對,


這個是修行要修掉。那我們是什麼?眾生呢!所以說,念佛它是不生不滅的,你心緣什麼境界;


佛境,佛境是不生不滅,眾生境才是生滅相,如來的境界是不生不滅,


所以說,你認為說念佛是有生滅,那你就是跳回去到凡夫的境界去看念佛,所以你是凡夫。


可這念佛呢?按定一句六字洪名,句句在心,字字不退。


這個我們修行就會有成就,那這個念佛的道理在哪裡?就在這個無量壽經裡,


什麼叫阿彌陀佛,什麼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那這個法藏的因地,我們都可以學到。一個大修行人怎麼在因地發心,怎麼用心,


你看像無量壽經的這個第四品,第五品,法藏因地,他聞佛說法,歡喜開解。


法藏比丘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所以他想要求無上道,無上道就是與佛相同啊,


就是要明心見性。所謂,圓覺經講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是圓覺經第一開始文殊菩薩,文殊代表什麼?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明心。


明心見性還不是最究竟,之後還要修行,還要保任。


我們叫保任,保任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大乘頓教,我們常講說你學什麼宗派啊?


我學淨土宗,淨土宗是大乘,可是卻不會用大乘的心,不會使用大乘的觀門,


不會使用大乘的教義,那我們跟人家說學淨土宗,實際上我們學的淨土宗是藏教淨土。


淨土宗,天台家判教藏通別圓,以藏教的心在學淨土,以為法是有的,有煩惱可除,有菩提可證,


是藏教根器,圓教呢?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不二,生佛不二,一多不二,所以這個是圓教。


你看像”要解”,彌陀要解就告訴我們,信、願、行,


第一個要相信自己是佛,然後相信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所言不虛,我們尚且不能自信,


自信自己本來是佛,那佛說法,我們怎麼能信呢?


佛說法,就是要告訴我們自己跟佛完全一樣,所以這一開始啊,先講這個佛教的概論是很重要的。


玄義也就是把佛法的概論,教起因緣、大教緣起,跟我們講出來。


那麼我們這一次參考的是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以他的為中心,佛法浩瀚,要因門路,


就像楞嚴講的譬如天王賜予我華屋啊,我們來學佛,如來天王送給我們一棟豪華的房子,


現在人講的豪宅啊,那這豪宅沒有門,沒有辦法入,要因門入,


所以呢要修行,這個一定要選對方法,我們剛講的教起因緣,大教它怎麼興起的因緣,是什麼?


那依靠黃念祖老居士他給我們作一個指引,這就是一個門。依靠黃念祖老居士做個指引。


那麼黃念祖老居士是誰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這個人,了不起,二十三歲就開悟,二十三歲。


他是密宗諾那祖師做這個印證,叫做蓮花生正覺王上師,


所以說這個黃念祖老居士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他的師父是誰?是夏蓮居老居士。


他的母舅是梅光羲老居士,在佛門裡面,民國初年那個時候,


佛教界它稱為南梅北夏這兩位,如同這個泰山跟衡山一樣。


這兩位是大居士,也得到了當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的印證。北方的大德,夏蓮居老居士。


密宗紅白教大德,這個是大阿羅漢,他是真的有功夫的。


他得印證,他說此間堪當這個金剛阿闍黎者,唯夏蓮居老居士一個人而已。


這個讚歎啊~是讚歎到極處。


是我們現在講"把他捧到頂點",所以我們用他的會集本,他的會集有沒有問題啊?


師父講經告訴我們,他講了五十幾年的經,是沒有問題的。


有些人說居士不能會集,居士能不能會集?會集是不可以去改動它的原文。


不改動原文,才叫會集。還有一個,會集不是只是會文字,


在法界觀門裡面,法界觀門的註解裡面講,宗密大師說它是集義非集文,集其義趣,


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不是集它的文字,文字大家都會集,你看哪一段有受用,


你把它抄下來,也是會集。所以夏老居士是集義趣,不是集文字,集它的精要,集義不集文,可集。


可以會集。這就沒有所謂居士和法師的問題了。


佛法是重師道,重於法,像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裡面佛叫舍利弗、目犍連去聽維摩詰居士說法,


一樣,行最敬禮,右繞三匝,頂禮三拜,所以你看,這是居士,不是出家人啊,


佛還是叫他是這樣子,出家人去頂禮居士,他為了要求法,是為法。


所以居士能不能會集,這個就不是重點了。那會集的好不好?


我們看現在全世界受持無量壽經的有多少?你們再看看五種原譯本,你們有沒有看過?


五種原譯本的裡面,真的很艱澀,而且啊,文字互有詳略。太多的不同啊,


文字這差太多,有的地方講二十四願,有的地方講三十六願,有的地方說四十八願。


然後在譯本裡面,這個是五種原譯本,原來有十二種,原來有十二個版本的無量壽經,


大概經過三次的翻譯,最早一本是漢朝過來的,這是最早期過來的,祖師大德去挑,去印度取經回來,


或應該是說印度的法師傳經教過來,以前的交通不發達,一定會帶一些重點經典先過來。


所以,無量壽經是那個時候第一批過來的經典,可見非常的重要。


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的,我們統計大約有兩百多部經典,裡面都有帶說到淨土,


那正說淨土的呢,就淨土三經,淨土五經一論,可見這淨土法門在一代時教是相當重要。


那我們再回來看夏老居士他的會集,在現代啊,其實大家也都沒什麼疑惑了,


大家也都受持了無量壽經,所以他是集義,不是集它的文章,我們學佛看經典,一定要看它的義趣,


要會聽經,聽經聽開示,你要想到法師就是對我說的,講的就是我的毛病就是我的過失,


我一定要改,不是在講某一件事某一個人,這個學佛學法,才會有成就,才會有功夫。


如果我們認為,那個是法師或是經典中佛在罵他的弟子,在罵那個..誰誰誰,我沒有那個毛病,


我是個大好人,我很圓滿,全天下的人都不對,就我最對,那這個人是凡夫。



能講這種話有兩個人,一個是佛,一個是凡夫,那你們看看自己是佛還是凡夫,


所以說,聽經、聽開示要這樣聽,不要聽是非,


現在人很喜歡聽現在老和尚在做什麼,老和尚在哪裡啊?老和尚在你心裡面,


你沒有覺察到,沒有看到,你心裡面常忘記:心要淨、心要空,你常在著有、在攀緣,所以你常迷失,


實際上師父在哪裡啊,就在我們心中啊,心要淨,心若清淨,心若空寂,就與師父相應,


這個師父的名號、德號是修行用的,不是看看師父在哪裡啊,


你向外求,師父現在飛到澳洲去,飛到香港去,飛到哪裡去,師父在幹什麼在幹什麼...,


那你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啊學佛不會得力,所以師父說:我沒有學生啊!要會學,


真要把名號放在心裡面,要淨,要空,要真的心裡面沒有煩惱,師父就在心裡面,


你們看到是什麼?是肉身的師父,我們要看的是法身的,看到的是諸法實相。


要往這裡去成就,往這裡去學習,不能心隨境轉,這個不行。


不要聽是非,不要搞小道消息,不要亂跑道場,跑道場啊,心不安,能夠安住最好,


如法的道場很稀有,很少,我們在這裡帶大家希望做到完全如法,來這裡大家和合,


有一些過失有一些毛病大家把它善解,都往好處去想,不要想:這個人喔一定是怎樣怎樣…,


都往壞的想,都往壞的想那道場不合,道場就不會清淨,不但是自己,道場也不清淨,


你自己也很痛苦,為什麼我們一接觸境緣,總是去想人家不好呢?總是想這些不好的事情,


這樣修行就沒有學到佛法,所以”不要跑道場”,不要在道場傳是非,那個人怎麼樣、


這個人又怎麼樣,不要講家裡的事情,來這裡就學法學道,把心讓它清淨下來,不要來道場又染著了,


自己又顛倒了,那就不叫入道場了,


這個道場會如何其實說實話還是在大家,在大家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以希望大家來道場


要配合道場的規矩、配合這裡的要求,我們要求的不是我訂下的規矩,我們都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戒律,


道場的規矩是祖師大德的要求,祖師大德都是開悟的人,都是成就的人,他教我們的方式


就是在對治我們的毛病習氣,所以你進來,要是覺得這個道場規矩好嚴喔~不習慣,


我們要想到: 這是我們業障,這是我習氣重,我應該還要再來清淨自己,我要來這裡磨除我的煩惱習氣,


我們剛開始進到道場也是不習慣,被要求這樣要求那樣,這是我們平常太散亂、平常太放逸,


所以呢才會,到一個清淨的地方不習慣,所以說要會學。



好,那我們來看第一個,教起因緣,看第五頁倒數第四行,一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


第一個我們要知道為什麼會有佛教?為什麼會有佛教的興起?還有佛教裡面,淨土法門為什麼興起?


為什麼佛要說淨土法門?這個在這一章裡面我們會學到,我們會知道,那看它下面的註解,


它說: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到這裡是一段。


而一切法不離因緣,我們看諸法因緣生,因緣滅,那因從何生?緣從何生?


如果就迷惑的眾生來看,這個因緣啊,因緣它是業力在支持的,就眾生來看是業力在支持的。


那若就佛菩薩來看就是他的功德,他的性德在做,在起用的。


所以說因緣無量,有無量的因緣,那無量因緣呢,佛法之所以興起,它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令眾生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了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最大最重要,所以叫一大事因緣。


這我們剛剛講過,底下它說到法華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華嚴云,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缘,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


唯為一大事因緣,欲為眾生開示佛知見,亦即欲令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成等正覺也,


那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入定看到眾生具有很多煩惱,我們現在講的”業障”,


跟他說大乘佛法,他沒有辦法接受,所以呢他就方便說三乘,他先看看過去諸佛是如何教化眾生?


他看到過去:如來是先說三乘,先說三乘佛法,先說聲聞乘、圓覺乘、菩薩乘,慢慢地引導大眾,


直到後來要滅度的時候才來說大乘,所以呢,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的,他一開始呢,先講華嚴,


在定中講華嚴,三七日,那我們一般眾生見不到,我們看到他只是在那裡打坐,


出定以後,他先說阿含經,阿含時,再來說:方等經典,說般若經典,最後法華涅槃,總共有五時,


這個是釋迦牟尼佛教化四十九年,他教化裡面的內容,所以說所有的佛法講到後來,


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就是為了要讓眾生開明本性,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一開始出來講,


為什麼先講華嚴?先宣說佛法的一個主題,現在人講的主題,主題是什麼,先讓大家知道。


所以華嚴是判做根本法輪。然後其它的經教判為枝末法輪,法華呢判為攝末歸本法輪,


這是最後把枝葉收到根本,攝末歸本,這是法華經。


那法華講的即身成佛,當生成就,我們叫成佛的法華,成佛的法華經。那裡面講的,


內容就是告訴我們自己六根當中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所以令舍利弗、目犍連這些未得二空迴向上乘者啊,或是想要入大乘者,


讓大家知道,讓這些二乘人知道說我此九部法,只是隨順眾生說。


所以人乘、天乘,五乘佛法九部佛法隨順眾生說,那重點是什麼?入大乘為本,


又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他說:我所得的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啊,沒在苦,在五蘊六塵裡面打轉,不能信是法,


沒有辦法一下子接受: 自己就是佛,沒有辦法接受如來境界,所以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


為什麼不說大乘,一下就說大乘,告訴我們大家,你跟佛完全一模一樣,為什麼不說?


說時未至故,一下子不能接受,破法不信故。


罪墮三惡道,怕眾生啊下惡道,因為他譭謗正法,譭謗大乘,那果報很嚴重,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那為什麼到法華會上說呢?因為那是他前面已經講了一大堆,


很多接引方便啊,大家也都有基礎啦,也知道要出離啦,也知道有佛,有十法界啦,


他再告訴我們更真實的,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時節因緣成熟,所以就說大乘佛法,


那大乘佛法裡面,我們稱讚無量壽經是華嚴的秘藏,法華的秘髓,是一切諸佛的心要,


菩薩萬行之司南,為什麼?


華嚴講的是佛境界,如來決定的受用,毗盧遮那佛的受用,法華講的是眾生心中本具有的佛性,


本具有佛性,所以你看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講的是不是這個內容?


它裡面就是這個內容!告訴我們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什麼?是極樂世界,你看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


是如來的境界,授予我們眾生,把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像我們現在人所說:看得到、吃得到,用得到,


而且不是菩薩,是凡夫。甚至可以讓這個濁惡的眾生,將墮阿鼻地獄的眾生,一念、十念,


翻地獄猛火為清涼風,直接轉過來,所以祖師讚歎,心性之極致啊,我們本性的力量用到極處,


所以佛在經上稱讚阿彌陀佛,叫他什麼,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所以我們要相信他,釋迦牟尼佛話都講到這樣,十方諸佛,這麼多佛,他哪一尊佛不讚歎,


他讚歎阿彌陀佛讚歎到這樣子,佛佛平等啊,他為什麼讚歎他為王,佛沒有高下,那麼讚嘆他為王?


是說自性的作用發揮到極處,所以呢,十方諸佛捨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


所以說這個淨土法門,確實有它高妙的地方,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華嚴經的境界,凡夫絕份。


連舍利弗、目犍連聽都聽不到,看都看不到,乃至連一些小菩薩也沒有辦法,阿羅漢絕份,


凡夫我們就不用說了,法華會上五千比丘、比丘尼...大眾退席,


這些阿羅漢也沒有辦法去思量佛的境界,你看華嚴經的境界,你看無量壽經介紹極樂世界,


是不是華嚴的境界?是,它是華嚴經的境界,把華嚴經如來決定的境界,如來的受用,


全部拿來給我們受用,就收在這句阿彌陀佛總持名號當中,讓我們念這一佛號,直接緣如來的境界,


這是頓超啊,一般人沒有辦法直接緣如來的境界,連舍利弗、目犍連都沒有辦法的,


剛開始他也是次第修學,他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即心即佛,


所以他剛開始先學阿含、方等…最後才學法華,所以我們現在講無量壽經


就是融攝法華和華嚴的精華在裡面,直接給我們學,直接讓我們使用,而且還涵蓋著什麼,


我們現在講的買保險,不用買保險,阿彌陀佛給你作保,阿彌陀佛作保那是最可靠的,


佛靠得住,佛不變,佛不是為利益的,佛不是為利養的,他可靠,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


靠阿彌陀佛最好,他是用真誠心的,是清淨的,無求於眾生,這是佛,這是如來,給我們依靠,


用這樣的如來的境界給我們受用,給我們修行,佛還在後面四十八願給你作保證,保證你一生成佛,


然後呢一尊佛保證還不夠,十方諸佛一起來保證,彌陀經是六方,六方是濃縮版,


實際上呢在玄奘大師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裡面是十方,十方諸佛,六方跟十方其實是開合不同,


就是有所謂的略說跟廣說。那實際上他是完全一樣的。


六方諸佛,十方諸佛來作證的,不是菩薩喔,是佛親自來作證,證明說確確實實有這麼殊勝,


確確實實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狀況真的是這樣子,它能夠讓眾生,五逆十惡的,


具諸不善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要墮地獄啦,要輪迴啦,十念,一念,在臨終得遇善友教他十念,


一念就能往生淨土,那大家是不是想,哎啊,這個太好啦,我修行懈怠一點沒關係,


這世間再貪著一點,想說世間事情要趕快做,修行的事情慢慢做,不是啊~


我們剛才拜懺的時候有講因果結罪在心,不是結罪在事相上,事相上也會有結罪,


但是究其根本是結罪在心,你心裡面是起什麼心動什麼念,這個就很重要,


所以說不能因為看到佛的慈悲,就濫用他的慈悲,我們講啊,


你濫用一個人的慈悲這個人是很可惡啊,濫用佛的慈悲,那不行啊,


就是現在人說你利用人家的同情心,我們不能利用佛的同情心啊~


這是佛為這些想修行又沒有好緣的,沒殊勝因緣的眾生,給他做的最後一條退路,


因為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啊,我們若取乎於下,僅得乎空啊,什麼都沒有啦,


所以呢~不能懈怠,不能放逸,不能離開這句佛號,那佛號呢~就在心裡面,不要捨離。


這念佛是淨土宗最重要的一個修行的方式,我們一直強調,師父也強調了幾十年,


我們現在還是要強調不要放逸,不要懈怠,有空就要到道場來,在家裡沒辦法修行的,


一下這個事一下那個事,但有人說沒辦法啊我們家裡很多事情啊,可是我也是想求生極樂世界,


既然你想求生淨土,為什麼不多給極樂世界一點時間?啊~為什麼要給娑婆世界時間,


要在娑婆世界打滾呢?我們要先習慣一下到極樂世界的這個氣氛啊,到極樂世界這種殊勝,


這種受用啊,對不對?所以要珍惜,我們現在的命光,人身難得,人身難得不是趕快去享樂,


去受用這些好的,看哪邊好吃的、好玩的趕快去受用,不是啊。


人身難得是趕快及時行善,及時修身,及時用功,及時要把握,這個才是難得啊。


因為,因為你去享樂那個樂是什麼?是苦、是空的,你去攀,去拿那個沒有價值的東西,


我們世間的樂、苦都是沒有價值,不要去攀緣,不要去貪取,不要去好求,那沒有價值,終歸幻滅,


終歸敗壞,所以不要去貪求,貪著。所以要及時行道,要於強健時,要行善…要修善、要修行,


這是我們講的這樣才是真正學佛人。


那麼極樂世界它確實是能夠十念、一念往生啊~但是我們不能想,這樣子就不修行、不學法。


那我們學佛就沒有意義了,真的,你學佛一定要學到像佛,心跟佛一樣,你的願要跟佛一樣,


你的行為要像佛一樣,你的心願你的見解,解行都要同佛,這才真正有轉變,那從哪裡入手?


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學佛行儀,這學佛行儀一定要看,一定要學,我們等一下會跟大家結緣,


因為新印出來,這個是我們現在道場在提倡,也是師父教大家要學的,


因為這個學佛行儀也涵蓋了現在提倡的沙門律儀,感應篇,五戒十善全部都有,這是根本,


五戒十善雖然不能夠幫助我們出三界,六道輪迴,但是做人不能沒有五戒十善。


做人沒有五戒十善那不是個好人,是個壞人,所以五戒十善很重要,不要輕忽它,我們講深的,


看你用什麼心態來學,你要知道自性無所對是不殺生,自性不妄取是不偷盜,自性不和合是不邪淫,


稱性啊,修到五戒十善講到深的,可以講到這樣子,以自性沒有對待,沒有虛妄,純一真實,


所以不殺盜淫妄這五戒,自性般若智照如如,是不飲酒,這個是大乘佛法講的五戒十善,


所以說五戒十善從凡夫到如來都是重點課題,那法呢~本自圓融,理解啊全在眾生個人的迷悟,


所以才有這個差殊,差殊是比較文言的,是才有這個差別,所以大家要精進,不要只解得一般的,


所謂這個事相的五戒,事相上的十善,要往深刻,甚深的五戒十善去體會,去體究,這樣才能夠增進,


不然我們講的五戒十善不殺生,有啊,不殺人啊,我沒有殺人啊,我吃素啊,


但心裡面還是有法有人,這五戒十善還是不圓滿,


所謂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只有佛才是圓滿的,只有到如來果地上才是圓滿的,


到這等覺菩薩、觀音勢至,等覺他們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是不圓滿,還是需要修行的,


希望大家也不要輕忽五戒十善,我剛說為什麼五戒十善不能讓你出輪迴,因為你著有,


如果你是用我們剛講大乘的心境去學,保證出輪迴,所以楞嚴講讓你輪迴的是什麼,你的六根;


讓你出輪迴的是什麼,還是你的六根,這個是所謂的即心即佛,就是這個意思。


好,那麼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先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


 


http://www.mdxv.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