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法華經今解(見寶塔品 第十一 之一)~悟顯法師 講述




請掀開《大乘妙法蓮華經》,看目錄的地方。《法華經》我們從〈序分〉一直到現在進入〈正宗分〉,在〈正宗裡面,我們按照憨山大師講的,所謂:「開、示、悟、入」,分為四個大段來解釋,因為《法華經》本身就是在說明:如來為什麼出現於世?一開頭〈方便品〉裡面就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如來出現於世要做的事情。憨山大師用這四個字來分判這一部《法華經》,讓我們能很清楚地明白《法華經》它的內容。我們從〈方便品〉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的二乘經典,乃至三乘佛法,都是如來的方便說而已,並非真實。又說佛法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最真實了義之法。所以世尊在法華會上,可謂是把四十九年一代時教,如來的本懷和盤托出,跟大家來說明。所謂「開權顯實」、「開跡顯本」,指示眾生都能成佛,指示一切的如來唯教一乘佛法,使我們能夠諦信大乘。所以說一切法門明心為要,明心見性是佛法最重要的事情,不管你是修哪一個宗派,是顯教是密教,是禪宗是淨土,是律宗也好,都是以明心見性為課題,其他的都只是來輔助你而已。這個是我們在〈方便品〉裡面,很清楚學到的。

在〈方便品〉之後講了〈譬喻品〉,〈譬喻品〉裡面用了火宅的譬喻,舍利弗在這裡能夠領納,得佛授記。而後又講了〈信解品〉,〈信解品〉裡面用長者家子的譬喻,比喻眾生迷惑顛倒以後,三界當中流浪,就像這長者的小孩從小就走丟了,在外流浪五十年,受盡種種的辛苦,而後才認祖歸宗。我們眾生也是一樣,你不學《法華經》,不了一乘,你學其他的二乘三乘,學外道法,乃至在世間法當中打轉,就像這個流浪的孩子一樣,沒有父母的照顧,沒有家的依托,在外頭流浪在那裡流轉;眾生沒有識得自家的本地風光,沒有明見自己本來面目,就像這長者家子一樣,這是〈信解品〉裡面講。之後〈藥草喻品〉中佛又以「三草二木」來譬喻,告訴我們:如來說法唯是一雨普潤,無論任何的根器,你是大草、小草、你是大樹、小樹,都能夠受佛的教化而得入一乘了義,這「一雨」就是譬喻作「一乘」。而後〈授記品〉第六,佛為這些中根人授記。

再來〈化城喻品〉第七,為下根人說如來久遠劫來,在大通智勝如來那個時候,與大眾就已經結了法緣,一直到現在,所以有化城的譬喻,說二乘、三乘都只是化城而已,都是不了義法,都不是真正的寶藏,唯有一乘法才是真正的寶藏。講「過去」,其實就是告訴大家,過去大家都聽過,跟《法華經》結過緣了,在大通智勝如來時。所以舉〈化城喻品〉。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乃至〈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而後〈法師品〉第十是說受持《法華》的殊勝功德,〈法師品〉裡面講五種法師,所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這五種,說受持《法華》的殊勝,護持《法華》的殊勝。

總的來說,這九品當中,除了〈序品〉以外,因為從前面第二品到第十品共九品的經文——就是「開佛知見」。為什麼叫「開佛知見」呢?就是開示眾生本有佛性,所以叫「開佛知見」。這「開」有什麼?「指示」的意思,有「開破、開明」的意思,就是令眾生開悟的意思,所以叫「開佛知見」。而這「佛知見」呢,並不是世尊授予給你的,也不是哪一尊佛送給你的,而是你自己本來就具有,《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本來就具有。即古德所說的:「染汙即不得。」沒有辦法受染汙,縱然眾生墮三惡道、在地獄當中,也沒有辦法把佛性給汙染。所以說這是「開示」眾生本有的佛性,叫「開佛知見」。這個特別重要,因為一般的二乘人或是通途修學,初學接觸到佛法的這些同修,你可能都不知道佛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明心見性。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學佛學了很久,學幾十年,各宗各派、各個部頭的書也都看了,但是抓不到重點。


你看看現在的人,你這麼能看這麼能讀,你有舍利弗聽得多、看得多嗎?你有阿難尊者看得多嗎?那是差得太遠。這些人都還不了解,所以到《法華》末後,如來提攜他們,用文言文叫「提獎」,意思就是拉他一把,把他接引真正的入佛門,不然都只是在佛門外面打轉,在這三界裡面流浪。所以憨山大師講:你不讀《法華經》,就不知如來的悲心、如來救世之苦心。什麼原因呢?你看如來講這麼多經法,我們通常講五乘佛法,有小乘、有人天乘,最重要的是哪一個呢?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就是「明心見性」,這個最為重要,不然你就像長者的小孩走失在外,像在這三界裡面打轉的眾生一樣,學不到佛法的重點。念佛不知道淨宗的宗旨;持戒只持事相,甚至認為自己只要學好五戒就能成佛,還把生死的根本當作是成佛的基礎,你看看!天如惟則禪師在《淨土或問》裡面講過,人家問他問題,他在問答裡面開示到:現在的眾生以為「我學了佛,我蓋大道場,做點好事,講一些善法、人天乘,講一些五戒十善,這樣就能度眾生,這樣就沒過失」,實際上是大錯特錯。惟則禪師說:所謂「不體道本,廣造伽藍」,這是佛門戒律裡面的重罪。寺廟蓋得很大,但是裡面沒有佛法,出家人沒有學佛,在家人也沒有學佛,就是在做一些世間的好事,這是違犯佛陀的戒律。


所以為什麼說《法華經》有這麼重要,叫「成佛的《法華》」。為什麼看了《法華》就會成佛?因為你能抓得到佛法的宗旨,你不會盲修瞎練。你看舎利弗、目犍連,看這五百阿羅漢,這些都是從小乘「迴小向大」。連他們在沒有聽《法華》前,都還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這在《法華經》裡面都有講過,他們都還算是「盲修瞎練」,何況你亂學一通,今天念念這個經,明天念念那個咒。什麼原因呢?為什麼你會在那裡打轉?就是因為沒有「佛知見」的緣故,也不知道「佛知見」是為何物,從來就是聽人家講一些佛學的名相,人家拿著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三藏法數》裡面的佛學名詞解釋一通,你就以為他講的跟佛經上講的一樣,實際上都是在門外打轉。為什麼說學佛,你一定要學大乘,佛知見一定要開,所以佛知見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可想而知。前面的種種譬喻,拿來現代來看,你就曉得你自己就像在三界輪迴的眾生一樣,你自己就像長者的小孩一樣。你學佛不知道宗旨,盲修瞎練,在外頭流浪,東闖西闖。你看這長者的小孩還沒回家以前,還沒認祖歸宗以前,他去給人家幹什麼呢?給人家挑糞啊。你硬要把他帶回家,他還害怕,他覺得你們是不是壞人啊?是不是要害我?沒有辦法,這長者才示現同類身,把自己身上穿的,我們現在所謂的名牌豪服都放下來,換穿上清潔打掃的這種衣服,去跟他一起掃廁所,就慢慢地這樣帶他。世尊亦復如是,眾生在這裡一下學學外道,一下學學一些不了義的法門,世尊沒辦法,只好捨勝應身到這裡來為你講說佛法,於不可說中方便開示,就是因為眾生學佛修行找不到宗旨,在三界裡面流轉。還有更誇張的,把五欲六塵當作是至寶的,你看現在的社會充斥著「你要去貪欲、你要去消費,這樣經濟才會好」,這種錯誤的思想。現在的人不光把佛法講錯,連世間法的經濟學理論他也講錯。過度的消費就是過度的貪欲,過度的貪欲導致人心墮落,道德就衰敗。一般世俗的認知: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要好,不是在於消費啊,而是在於它能製造,它有生產力,他能勤奮,他能不貪婪。所以在末法,不要說佛法,連世間法他你講的很多知見都是不正的。這就是因為眾生的根器下劣,緣也不好,聽了這些錯誤的言論只會增長你的貪欲,增長你的貪瞋癡。所以世尊來這裡教化,示現同類身示現太子身棄國捐王,然後行作沙門來出家,告訴這世間的人:你的貪瞋癡最後終究是給你帶來災難,終究帶來衰亡,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子。一個國家的人貪瞋癡熾盛,那這個國家一定衰敗,無論是我們中國或是外國都一樣的。一個國家的人民要是能夠好善好德,那這國一定是興盛的。世尊來這裡示現同類身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捨貪瞋癡,斷殺盜淫。然後告訴眾生:「你有佛性,與佛無二無別。」雖講了這麼多,還是有人不相信,直到法華會上世尊和盤托出,因為他要入涅槃,要往生了,所以他必須得把真話講出來,學佛最重要的「佛知見」。這「佛知見」在佛門講就是一乘知見,也可以叫大知見。這「大乘」跟「一乘」實際上是一樣的。「一乘」多半用在華嚴宗,天台宗用「大乘」,它叫「圓教大乘」。那麼華嚴宗講佛法最究竟的叫「別教一乘」,只是用詞不一樣但意思是相同的,都是究竟圓滿的佛知佛見,這是最要緊的。所以為什麼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如來出世最重要的事情。這九品經文,是「開佛知見」。


這裡要講的〈見寶塔品〉第十一,單這一品,叫示佛知見」;後面從〈提婆達多品〉一直到〈囑累品〉第二十二,是所謂的「悟佛知見」;〈藥王菩薩本事品〉到〈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是入佛知見」;那後面有一小行文,判作是「流通分」。那麼按憨山大師所說的「示佛知見」就是〈見寶塔品〉這一品。這一品經文不會很長,但是特別重要。所謂的「示」就是指示、展示出來。裡面講到多寶如來的聽法因緣,藉此指示佛知佛見。前面講的是「開示」,這裡講的「示」就是「示現的意思。所以他三變淨土,這裡是非常有名的《法華經》的三變淨土,顯示心境一如,從古到今,此界他方通為一佛境界、通為一佛國土無有雜穢,顯示心境一如是如來的真實受用,這是〈見寶塔品〉。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旛蓋。以金銀瑠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前面世尊跟我們開示完受持《法華經》的功德,乃至護持《法華經》的功德,講到你能護持法華,你能讚歎讀誦《法華經》之人,你這個口業勝過一劫佛。相反,你要是毀謗那這個口業,這惡業超過你一劫當中辱罵如來。在末世能受持《法華》,能夠講說《法華》,世尊都會為其加持,都會幫助他,哪怕你忘失章句,哪怕這《法華經》你只看了一半,或是不完整,世尊都會顯現在其前,為說通,就是把你沒看到的為你講清楚。佛教導我們要親近受持《法華經》的法師,當然,講「受持《法華經》的法師」,不是只有看這一部經的才叫「受持《法華》」,也就是教我們要親近受持一乘了義的出家人,包括在家人,因為這「法師」,是包含佛門的四眾弟子,都算是,都算是大乘法師,主要是你能夠受持大乘佛法。講完以後,佛前有七寶塔,這個塔是七寶合成的,塔有多高呢?高五百由旬,不像一般你們看到的阿育王做的那個舍利塔,小小的。我們中國有歷史記載的,應該算是當時候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就是在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這個裡面有諸佛的舍利。那時候明成祖永樂皇帝他想要報父母恩,所以在南京造一座寺院,投入了相當多的財力,僅工匠就十萬名。他想要報父母恩,所以造了這天下第一寺,寺中有天下第一塔,它可以算是地標性建築甚至有外國人到我們中國來對我們中國的印象就是它,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莊嚴的寶塔,現在在英國還有一座仿造的我們講叫「山寨版」的,是仿當時候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這個琉璃塔非常地莊嚴,可惜在戰亂的時候毀壞,現在剩下一些遺跡,這琉璃拱門還在,那塔是非常高的一座寶塔,當時候可以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那個時候我們中國的建築影響著全世界。因為明朝的海上通商非常地發達,像你們有些人的祖先可能都是那個時候就下到南洋到海外去,到東南亞,馬來西亞、印尼這一帶。當時候外國人到我們中國來看,這寶塔非常地莊嚴,那裡面就有佛的舍利。

經文講佛前這七寶塔有多高呢?肯定比我們的高,高五百由旬。「一由旬」就是印度當時候軍隊一天行軍的路程。行軍來說現代人跟古代人走的是差不多,走得快一點,一個小時大概就是七公里到十公里速度。但是不可能每一個小時都這樣走。以「由旬」為單位乘上五百,所以說高「五百由旬」,那麼這塔有多寬呢?縱廣二百五十由旬。這高度是五百,它的寬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出,住在空中。在寶塔的周圍有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上有五千欄楯,這欄楯是欄杆。塔中有龕室千萬,龕室裡面可以放東西。塔的周圍有無數的幢旛作為嚴飾,垂寶瓔珞,這「瓔珞」就是你們看到佛像胸口掛的那個裝飾,你看到觀世音菩薩像胸口那個就是瓔珞,有瓔珞裝飾在寶塔的周圍。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塔的四邊都有鈴,鈴有萬億個這麼多。有音聲、有莊嚴的色相、還有的「體量」,也就是寶塔的大小。再來,這塔有香氣,「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多摩羅跋」翻作中文叫「性無垢」,就是清淨無垢的栴檀香。四面皆出栴檀香充遍世界當時候大家都聞得到的香氣。這塔是在空中的,那旛有多高呢?高至四天王宮,四天王天算是地居天的第一層天。以幡蓋來莊嚴塔,這旛是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的。佛經上講四天王天那邊人過的時間,他們一天的壽命,大概是人間的五十年。這「高至四天王宮」,這是寶塔的形象。

這〈見寶塔品〉這「見」,也可以當作「現」的意思,寶塔出現。因為「見」這個是古字,古字可以念「出現」的「現」。這寶塔裡面是多寶如來,多寶如來坐在裡面。我們講這寶塔的表法,這佛前七寶塔,是代表寂滅心境,這心境一如,就是心境寂滅。現在的眾生心跟境是對待的,對待以後他就認為境界是實有的,所以他就起煩惱,就放不下,然後再去找方法來放下,其實越找方法越放不下,他不知道「放下」就是一個念頭,一轉,就放下,可是要眾生轉念,著實不簡單。所以為什麼推廣念佛法門,就把你執著的心轉成「阿彌陀佛」。你本來一直想著你的煩惱、想著你的罣礙,現在就轉成念佛。世間人他心境不是寂滅的,理上講是寂滅的,但是呢,他在受用上他不是,他是迷惑顛倒的受用,他不寂滅,他是攀緣,到處亂攀緣,今天攀緣這個,明天攀緣那個,攀緣到了他就覺得這個是自己的,所以心境並沒有寂滅,而是亂想亂動。所以眾生在這裡面相當地苦惱,沒有辦法得自在。那如來成就了,心境證得圓滿法身、圓滿報身,了知心境一如,所以不再向外攀緣,所謂「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這是華嚴宗第三代祖師——賢首國師講的,這是講「心境寂滅,心境一如,無心外法為所緣。」如來已經完全證得。所以這七寶塔代表寂滅之心境,心境一如,所以叫「寂滅心境」。「高五百由旬」是講的眾生五陰身心,這「五百」當作是眾生的五陰身心,「五陰身心」即是寂滅的真境,所謂「生滅即是不生滅」,這個表法就深了,這都是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五陰身心」一般來說這是妄想顛倒所成,那為什麼會成五陰身心呢?因為迷失佛性,認妄為真。《楞嚴經》上講:「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所以就造成這五陰身心。本來是一如的,你現在迷失一如、迷失一真,所以妄有心境相對,「心境相對」就是一個能緣的妄心,跟一個所緣的妄境,造成心境相對。而實際上本來就是一體,就像天空上的月亮一樣,「天空上的月亮」這個譬喻就很好懂,我們正常人在看天空上的月亮是一個月,可是這眼睛有病的人,他在看月亮是兩個月,為什麼?就像他捏著眼睛,捏目觀月就變成二。還有一個譬喻,我們看蠟燭光,正常人看是一根蠟燭上面一個燭光。但是呢,眼睛有問題的人,他看這個燭光,周邊有五色影,「五色影」就是比喻這五陰身心。「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統合來說就是「色、心二法」。一個是色法,就是指一切的物質,包括我們這個色身;再一個是心法,心法就是所謂的「受、想、、識」,這是心法。一切的世間法、出世間法,它不會離開五陰,不會離開「色、心」二字,就是色法跟心法。有些科學家他去找「人怎麼來」,他以為人是猴子變來的……,其實都沒找根本,佛就找到根本,是「能所相對」而來,「色心相待」而來,你一定是有一個攀緣的妄心,跟一個所攀緣的境界,色心相待而來,所以為什麼說移植器官,移植這個器官,器官是色法,你把它接到一個活人身上,活人他是色、心二法合在一起,基本上他把它接到心法上,色法跟心法接通了,這個人他還能再活,這個器官也能再動。可是一個死人,他雖然有心肝脾肺,雖然有腦,可是他的神識已經離體,他就只有色法。所以釋迦牟尼佛非常厲害,現在很多科學家在那裡找,說人是從爬蟲慢慢演化而來,把人講得好像畜生一樣,要是用這種慢慢進化的觀點,我覺得他是捕風捉影的一種說法,雖然好像有找到一些科學論證,可是也是捕風捉影去假設出來;那我們可不可以講一個退化論,怎麼退化呢?人做著違背五倫的事情,他慢慢退化成畜生,中國人講「狼心狗肺」,雖然有心,卻是狼心,雖然有肺,卻是狗肺,由人慢慢退化成畜生。這在佛門是可以講得通的,畜生修善是會進化,人在修禪定,他進化成天人,可是會不會退呢?他退化,造五逆十惡,犯五戒,造十不善業,他就退化了,退成人、退成畜生、退成餓鬼、地獄,有進就有退,不能說只有進。所以一般人他不曉得人是怎麼來的,佛教講得很清楚:「色心相待」而來,「心法」摶取少分「色法」,就是佛門講的「摶取少分四大」,然後把這色身當作是「我」,把妄想攀緣當作「我的心」,也就是有「我」、有「所」。既有「我」、有「所」,那「我相就成立,再來有與我相對的人相」、「眾生相,然後在這裡面相續即「壽者相,四相成立,眾生就這樣來的,六道的眾生都是這麼來的,不是只有人道,科學家他在找人是怎麼來?動物是怎麼來?他們不知道,於是找到後來在那裡研究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其實都不是,是先有妄想先有無明。「無明」是什麼呢?無明體在哪裡?佛講得非常清楚,無明怎麼來?是不了真如而來的。所以,你看《楞嚴經》,你看大乘,你再看世間法,你就會覺得他們跟佛的智慧差得真的是太遠。

剛才講色、心二法,你把色法接上心法,為什麼有些屋子會鬧鬼?因為他的心法合到色法裡面去了;為什麼樹會說話?佛經上講的,樹有樹的鬼神,魍魎鬼魅,這就是他的心法,他的妄心去合到樹上去了,還有石頭,這都是有的。所以「色心相待」而有眾生相,而成世界。佛法講得很清楚,《楞嚴經》講的:「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個「心」,也就是「真如本性」,你迷失了,變成妄心,但是無論真妄,都是依真如而來。《圓覺經》上說「從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等法」。這就是《圓覺經》講的,整個世界都是真如自性所變現的。所謂「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永嘉大師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作夢的心跟你覺悟的心是同一個心,就像你夢跟你醒來都是同一個人,是一樣的,所以說「眾生的妄想顛倒身心即是寂滅真境」,就是這個道理。就像你在作夢,你現在這個世間就是一場夢,《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它真的就是一場夢,你在這裡有苦樂憂喜捨,種種覺受,但是它終究是一場夢。你有這幻化的五陰身心,有這幻化的色心二法,但是總的來說就是夢一場,等到你醒來以後就知道,你用的這妄想身心,攀緣的這個妄心,跟你這覺悟的心實際上是同一心,所以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前面的火宅及三車的譬喻,就是講眾生雖然在六道裡面輪迴,也就是在火宅裡面的眾生,長者的小孩在裡面輪轉,但是呢個個都是長者兒子,每一個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在三界當中輪轉亦復如是;所以法達禪師講,原來火宅當中每一個都是真正的法王,「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這個就是直接指示「眾生幻化身心當體即是寂滅真境」,這就跟二乘講的完全都不同。「二乘」它是:你有妄想,你有顛倒,你要把妄想顛倒除,然後證得一個叫「涅槃」,而佛門大乘講的涅槃是你本來就具有。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說:「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二乘講的涅槃,不是真正的寂滅喔!你們不要搞錯了,大乘佛法講的「如來真實義」,所講的是「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這在《法華經》前面都有講過。「高五百由旬」就是講的眾生的五陰身心即是寂滅心境。「縱廣二百五十由旬」,代表的是迷此真如心境,所以幻生出「二十五有」,這「二十五有」總的來說就是三界,就是「三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我們常講的「出三界」,就是出離三有,這講法就是名詞上的不同,指的都是同樣的東西。你可以講三界裡面有「六道」,三界當中可以分為「二十五有」,也可以分為「三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或欲界、色界、無色界,講的都是在輪迴的眾生。眾生迷此法界,迷惑顛倒所以妄生有這樣的境界。印度當時候的印度教,因為他有禪定,他看的是對的,他說這個世界的人是怎麼來?是從「光音天」下來。光音天就是色界天其中一層天,人從光音天下來,下來到這個世間後吃了地上長的百穀,佛經上講叫「自然穀」,所以身體變重,回不去。光音天他溝通就是放光,用光線,用放光的方式來表達。我們人道也有,紅燈停,綠燈行,就是用光線來表達;你車子要轉彎,你會打方向燈,這是告訴後面的車子我要轉彎,這就是用光來做表達,還有很多。光音天的天人他身上有光,他要跟另外的天人對話,他就用放光的。所以為什麼如來會放光說法,說法是對耳根利的,放光是講給這些像光音天或是一些看得懂光在表達什麼的人,給他們看的。在印度,我們佛門說他們是外道,為什麼說他是外道?因為不了實相。他最高的禪定就是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他這禪定看到的是現量的境界,他有神通的,他知道人當初是怎麼來。所以為什麼印度人說他們講的話叫「梵音」,因為他是梵天下來的。出了欲界天,以上也就到了色界,基本上都可以算「梵天」,所以他說他們的語言叫梵音。印度現在講的「國語」,他們國家的一個標準語言就有二十二種,佛陀當時候到底是用哪一種,這要深入去研究才知道。但是你念咒語你就可以感受得到,咒語一般是用閩南話來念,會特別的準,因為大量的經咒翻譯過來,特別是唐朝的時候,我們唐朝的時候,密宗也很興盛,那時候是金剛智不空三藏大師他們翻譯的。唐朝時講的話,我們現在講「普通話」,古代叫「雅言」,就是現在閩南的方言,過去叫河洛話,「河洛話」就是黃河跟洛水一帶,洛水在洛陽,黃河河套平原這一帶,就涵蓋

八百里秦川這一帶的話,就是現在的西安,當時候的長安一直到洛陽,大概這一帶的一個方言。後來幾經戰亂,那時候的人往南方遷移,遷到現在福建閩南這一帶,江西也有,浙江南邊,浙南這邊也有。像現在的溫州話跟閩南話它有類似,往南遷,溫州蒼南講的基本上也是閩南話。當時候的人用閩南話,所以咒語它是用閩南話翻譯,唸起來會特別像。廣東話也行,現在的廣東白話也可以,你在誦咒語的時候,這個音是最準;若你用我們中國人現在講的普通話,因為北方話它比較簡化一點,它五個音,它在誦咒語就沒有那麼準。要是閩南方言,用閩南話來誦咒語,會比較容易一點。當然,北京話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普通話,還挺好學的,我個人覺得要是當時如果以閩南語當普通話,那這下那些外國人要學所謂的普通話就沒有這麼簡單,因閩南話有八個音,廣東話有九個音,更不好學。我們佛經誦咒語,你如果會閩南方言或是廣東白話,廣西也一樣,廣西話跟廣東話是可以通的,你可以用這個方式誦誦看,你就可以感覺到當時候所謂的梵音、梵文到底是什麼樣子,所以這個你要了解我們佛教,其實它跟我們整個的中國文化密不可分

經文講「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什麼叫「從地湧出」呢?代表無明破除,真心顯現,所以說從地湧出。眾生迷失本性,本來就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但是迷失了,幻作五蘊身心,所以五蘊身心當體即是寂滅真境,可是迷失了,迷失之後有「二十五有」的顯現,現在「從地湧出」就表示無明破掉了,「住在空中」就是真心顯現,這表法非常好,佛法要是沒有祖師講,你們光看這經文,你會覺得就在講一個寶塔從地上冒出來,寶塔好像很莊嚴,很多寶物,你不知道它裡面有這麼深的意思,你沒有辦法了解,所以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所以「從地湧出」就是代表無明破盡,「住在空中」就是真心顯現。「種種寶物而莊校之」,「寶物」就代表自性的德用,所以說寂滅心境本非斷滅,具足恆沙種種的德用。「五千欄楯。龕室千萬。」都是代表我們真如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是本有的功能。如來有十八不共法,有十力、四無所畏,這都是破盡無明以後圓滿顯現的。為什麼用「十八不共法」?因為十八不共法只有佛才有,等覺菩薩沒有,因為這裡是多寶如來,多寶如來是圓滿成佛;所以為什麼用十八不共法,因為其他圓滿的六種神通,一般的菩薩他也有,他有漏盡通,有漏盡通就不會再來輪迴。但是十八不共法,一般的等覺菩薩是沒有的,只有佛才有,所以叫十八不共,就是有十八種法,只有成佛才圓滿證得,如來以下的這些菩薩,還沒有圓滿成就,所以他沒有證得。經文講「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是告訴我們自性種種的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