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雪浪法師恩公中興法道傳

雪浪法師恩公中興法道傳

  自白馬西來。像教東興。羅什淨名振其綱。遠公涅槃挹其緒。而大法始昌明於中
夏。六朝盛矣。然其真宗。猶未大樹立。自天台標三觀以成一家。有唐賢首。始開華
嚴法界之宗。清涼獨擅其美。玄奘闡唯識之旨。窺基專業其門。由是性相二宗之淵源
。一心三諦之旨。始橫流於大地。吾佛一代聖教。如大海潛流於四天下。教義幽宗。
如揭日月於中天矣。自是著述多門。標定非一。無非探其本源。而攝歸真際。總皆遊
泳如來之性海。撈摝法界之魚龍。不異覩白毫於靈山。聽圓音於覺苑也。自達摩西來
。立單傳之旨。直指一心。不尚文字。由是教為佛眼。禪為佛心。禪教齊驅。並行不
悖。及六祖而下。禪道大興。則不無尚執之呵。而教禪始裂。圭峰力挽未能。永明會
性相歸一心。目為宗鏡。而佛祖全體大用。彰明大著矣。惟我 聖祖龍飛。廓清寰宇
。開萬世太平之業。初 至建康。劒甲未解。即崇重佛氏。洪武三年 詔天下高僧。
安置於天界寺。建普度道場於鐘山靈谷。名流畢集。大闡玄宗 御駕躬臨 親聞法喜
。而法道之盛。不減在昔。何其偉與。由是於一門。制立三教。謂禪。講。瑜珈。以
禪悟自心。講明法性。瑜珈以濟幽冥。乃建三大剎。以天界安禪侶。以天禧居義學。
以能仁居瑜珈。汪汪洋洋。天下朝宗。自 北遷之後。而禪道不彰。獨講演一宗。集
於大都。而江南法道。日漸靡無聞焉。正嘉之際。北方講席。亦唯通泰二大老。踞華



座於 京師。海內學者畢集。而南方學者。習於軟暖。望若登天。惟我先大師無極和
尚。自淮陰從師。一鉢往依焉。飲冰囓雪。廢寢忘飡者。二十餘年。具得賢首慈恩性
相宗旨。既而南歸。至金陵魏國公子見而悅之。遂為檀越。請講圓覺經。唱而不和。
聽者寥寥。祠部主政五臺陸公往謁。謂先太師翁西林和尚曰。頃見北來高僧無極。真
人天師也。聆其講說妙義。深契佛心。吾念報恩。乃 聖祖所設之講教。僧徒居此。
安可絕無聞乎。公為住持。誠能禮請歸寺。大演法道。開誘羣蒙。法門之幸也。師翁
唯唯。即盡禮致幣敦請。時嘉靖三十二年也。師至安居於寺之三藏殿。以玄奘大師髮
塔在焉。常住歲設常供。太師翁乃選寺僧數十人。躬領座下。日聽講諸經。附近諸山
耆宿。稍有應者。久之則京城善士日集。知供四事。善化之風漸開。

時有居士黃公某者。夫婦久持齋。一日公攜幼子六郎往設供。六郎即雪浪法師恩公也。公生性超邁。朗爽不羣。唯好嬉戲作佛事。及入社學。先生訓句讀。略不經心。督之。第相視而嘻。固無當也。是日設供。值講八識規矩。公一聞即有當於心。傾聽之。留二三日。父歸喚公。公不應。父曰。若愛出家耶。公笑而點首。父強之。竟不歸。父歸數日。母思之切。促父往攜之。父至強之再三。公暗袖剪刀。潛至三藏塔前。自剪頂髮。手提向父曰。將此寄與母。父痛哭。公視之而已。由是竟不歸。父回告母。遂聽之。公時年十二也。

從此為沙彌。出入眾中。作大人相。一日大眾齋。公先至飯堂。坐第一座
。頃首座至。咄曰。小沙彌何得居此座。公曰。此座誰當居。座曰。通佛法者。公曰。如是則我當居之。座曰。汝通何佛法。公曰。請問。座曰。且問今日法座上講箇甚麼。公隨口而應。了了大意。一眾驚歎曰。此子再來人也。公每聽講。即嬉戲。及問之。無遺義焉。
公出家之明年。予十二歲。亦出家。太師翁攜予參先大師。公坐戲於
佛殿。一見予而色喜。若素親狎。人視為同胞。然予以幼從讀誦。未知義也。公少居講肆。見解超羣。一眾敬服。年十八。即分座副講。聞者悚悟。然公天性不覊。略不為意。
予十九薙髮。先大師於本寺演華嚴玄談。予即從授戒聽講。心意開解。如夙習
焉。時公器予。即以法為兄弟莫逆也。公尚未習世俗文字。予偶作山居賦一首。公粘於壁。公姪博士黃生。見之羨曰。阿叔有愧此公多矣。公曰。是雕蟲技耳。何足齒哉。公年二十一。佛法淹貫。
自是勵志。始習世閒經書。子史百氏。及古辭賦詩歌。靡不搜索。遊戲染翰。意在筆先。三吳名士。切磨殆遍。所出聲詩。無不膾炙人口。尺牘隻字。得為珍秘。嘗謂予曰。人言不讀萬卷書。不知杜詩。我說不讀萬卷書。不知佛法。常閱華嚴大疏。至五地聖人。博通世諦諸家之學。方堪涉俗利生。公之肆力於
是。豈無意乎。
予從雲谷先師習禪於天界。切志參究向上事。公每見予枯坐。即呵曰
。用如三家村裏土地作麼。頻激以聽講。予曰。各從其志耳。古德云。若自性宗通。
回視文字。如推門落臼。固無難也。公曰。若果能此。吾則兄事之。自是予於山林之
志益切。以始閱華嚴。知有五臺山。心日馳之。年二十五。志將北遊。別公於雪浪菴
。公曰。子色力孱弱。北地苦寒。固難堪也。無已。吾姑擕子。遨遊三吳。操其筋骨



。而後行未晚。予曰。三吳乃枕席耳。自知生平軟暖習氣。不至無可使之地。決不能
治此。固予之志也。公曰。若必行。俟吾少庀行李之資。以備風雨。予笑曰。兄視弟
壽當幾何。公曰。安可計此。予曰。兄即能資歲月計。安能終餘日哉。公意戀戀不已
。予詒之曰。兄如不釋然。試略圖之。公冒大雪方入城。予即攜一瓢長往矣。公回山
不見予。不覺放聲大哭。以此知公生平也。予遂孤杖北遊。公亦遊目嵩山。至伏牛結
冬而歸。居常曰。清兄去。吾無友矣。既聞予在都下。公瓢笠而尋至。則予行脚他方
。公遂留京師。及予同妙峰師。入五臺結茅以居。公聞之。即登臺山。問予於冰雪堆
中。夜談因扣公志。公曰。吾見若此心如冰。誓將同死生耳。第念本師老矣。奈何。
予曰不然。人各有志。亦各有緣。察兄之緣。在弘法以續慧命。非枯寂比也。江南法
道久湮。幸本師和尚受佛付囑而開闢之。觀座下。似未有能振其家聲者。兄乃克家的
肖子。將來法道之任匪輕。且師長暮年。非兄何以光前啟後。幸速歸。無久滯他方也
。公即理策歸。濵行。予囑之曰。兄素未以法自任。此回乘本師老年。就當侍座。以
收四方學者之心。他日登壇。則吾家故物耳。幸無多讓。公既歸。則挺然以法為任。
久參夙學。皆却步矣。先師弘法以來。三演大疏。七講玄談。公盡得華嚴法界。圓融
無礙之旨。遊泳性海。時稱獨步。公素慕禪宗。大章宗師開堂於少林。公束包往參。
竟中止。既而遜菴昂公。從少室來至棲霞。拈提公案。公折節往從。商確古德機緣。
得單傳之旨。人或恥公。公曰。文殊為七佛師。何妨為釋迦白槌。自爾凡出語言。頓
脫拘忌。從此安心禪觀。及先師遷化。公據華座。日遶萬指。一旦翻然。盡掃訓詁俗
習。單提本文。直探佛意。拈示言外之旨。恒教學人。以理觀為入門。由是學者耳目
。煥然一新。如望長空。撥雲霧而見天日。法雷啟蟄。羣彚昭蘇。聞者莫不歎未曾有
。先是講肆所至。多本色無文。所入教義。如抱樁搖櫓。略無超脫之機。及公出世。
如摩尼圓照。五色相鮮。隨方而應。一雨普霑。三草二木無不蒙潤。且以慈攝之。以
威折之。一時聰明特達之士。無不出其座下。始終說法。幾三十年。每期眾多萬指。
即閒遊山水。杖錫所至。隨緣任意。水邊樹下。稱性揮塵。若龍驤虎嘯。風動雲從。
自昔南北法席之盛。未有若此。先師說法三十餘年。門下出世不二三人。亦未大振。
公之弟子可數者。多分化四方。南北法席師匠。皆出公門。除耶溪三。明明宗已往。
現前若巢松浸一雨潤。大唱於三吳。蘊璞愚。晚振於都下。若昧智。獨揭於江西。心
光敏。宣揚於淮北。海內凡稱說法者。無不指歸公門。非具四攝之力。何能有此。嗚
呼。豈尋常可測哉。公每撤座。則修壁觀。嘗於長興山中。結茅習靜。入定二日。林
木屋宇為之振動。此人所未知也。天性坦夷。不修城府。不避譏嫌。以適意為樂。來
去翛然。如逸鶴凌空。脫略拘忌。達觀禪師頗有嗛於公。予曰。師固不知雪浪。吾觀
其因地。聽唯識而發心。向藏塔而剪髮。此再來人窺基後身也。達師首肯曰。吾自今
不敢易視此公矣。嘉靖末年。本寺雷火災。殿堂一夕煨燼。予與公相對而泣曰。嗟乎
。佛說大火所燒。淨土不毀。何期與之俱化耶。傷哉難矣。方今之世。捨爾我其誰歟




。惜乎年輕福薄。無道力。從此決志修行。他日長養。頭角崢嶸。終當遂此興復之願
。由是予北遊。固志在生死大事。其實中心。二十餘年未嘗一日忘。即五臺東海。皆
若子房之始終為韓也不幸而竟以賈害。信乎大事因緣。固未可以妄想求也。及予罹難
被遣。過故鄉。公別予於江上。促膝夜談及初志。予曰。事機已就。若不遭此蹶。指
日可成。今且奈何。予往矣。兄試相時先唱。當躬行乞於南都。以警眾之耳目。予早
晚天假生還。尚可計也。公頷之。明發遂長往。萬曆乙未冬十一月也。予度嶺之三年
。戊戌。公見本寺塔頂傾側。遂奮志修理。一時當道助發。給諫祝公首唱。公親領眾
數百。次第行乞於都市。一時人心躍然興起。金錢集者。動以千百計。大役遂舉。塔
高二十五丈。其安塔頂管心木。約長七丈。架半倍之。則從空而下。如芥投針。其勢
難矣。公心苦極。忽嘔血數升。時管木即入。在架之人。如鳥棲柔條。竟無小恙。豈
非心力所致哉。會計所費數萬緡。唯 聖母賜三千金。其餘皆出民閒。未動公家一髮
也。公生於富室。人皆視為性習軟暖。及中年操履。篤於苦行。於江東大巾立捨茶菴
。公自擔水。日供不倦。門人相從。說法不輟。即弱骨者。日益強矣。居常思結十方
粥飯緣。暮年就吳之望亭。開接待院。接納往來。躬操薪水執作具。領學人作務。日
則齋飯。晚則澡浴。夜則說法。二利並施。三吳之士。翕然信向。即闡提亦轉為護法
。未幾示微疾。一日告眾曰。汝等善自護持。吾將行矣。弟子乞師垂示。公曰。如空
中花。本無所有。說箇甚麼。問曰。師即不諱。用坐龕。用棺木。公曰。坐死用龕子
。臥死用棺材。相錫打瓶。且莫安排。言訖。頃即索浴更衣。端坐而逝。弟子輩迎葬
於雪浪山。化之日悲感載道。學人如喪考妣也。公生於嘉靖乙巳九月九日。入滅於萬
曆丁未某月某日。世壽六十三歲。法臘四十五夏。得度弟子雖多。獨孫慧經。字緣督
者。盡得心要。且善相宗。其唯識一論。實從開發。惜乎早夭。傳法弟子出世者。如
前所列。隱約者。尚多多也。嗟乎。予與公猶同胞也。三十暌攜。老未合併。時為永
歎。每思當世。知公者希。況沒世乎。因述公生平之槩。為法道中興所係。且令後之
學者。知大法因緣。有自來也。
  贊曰。聞之菩薩往來人天。留惑潤生。尚有隔陰之昏。而不通於宿命。唯自驗之
於夢中。智者觀之以習氣。毫無爽也。予以公出家因緣。是知必為再來人。至人潛行
玩世。逆順無方。豈常情可測哉。龍象蹴踏。固非跛驢所堪。無怪乎肉眼忽之也。苟
非乘夙願力。豈能光流末世。起百代之衰哉。觀其生死脫
然可知矣。


雲棲蓮池宏大師 塔銘

雲棲蓮池宏大師塔銘
  師諱袾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志所歸也。俗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為名族。
父德鑑。號明齋先生。母周氏。師生而頴異。世味澹如。年十七。補邑庠。試屢冠諸
生。以學行重一時。於科第猶掇之也。顧志在出世。每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從遊
講藝。必折歸佛理。業已棲心淨土矣。家戒殺生。祭必素。居常太息曰。人命過隙耳
。浮生幾何。吾三十不售。定超然長往。何終身事齷齪哉。前婦張氏。生一子殤。婦
亡。即不欲娶。母強之。議婚湯氏。湯貧女齋蔬。有富者。欲得師為佳壻。陰閒之。
師竟納湯。然意不欲成夫婦禮。年二十七。父喪。三十一。母喪。因涕泣曰。親恩罔
極。正吾報答時也。至是。長往之志決矣。嘉靖乙丑。除日。師命湯點茶。捧至案。
盞裂。師笑曰。因緣無不散之理。明年丙寅。訣湯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
。汝自為計。湯亦灑然曰。君先往。吾徐行耳。師乃作一筆勾詞。竟投性天理和尚祝
髮。乞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就壇受具。居頃。即單瓢隻杖遊諸方。遍參知識。北遊五
臺。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隨眾煉廣。入京師。參徧融笑巖二大老。皆有開發。過東昌
。忽有語。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
是與非。師以母服未闋。乃懷木主以遊。每食必供。居必奉。其哀慕如此。至金陵瓦
官寺。病幾絕。時即欲就茶毗。師微曰。吾一息尚存耳。乃止。病閒歸。越中多禪期
。師與會者五。終不知隣單性字。隆慶辛未。師乞食梵村。見雲棲山水幽寂。遂有終
焉之志。山故伏虎禪師剎也。楊國柱陳如玉等。為結茅三楹以棲之。師弔影寒巖。曾
絕糧七日。倚壁危坐而已。村多虎。環山四十里。歲傷不下數十人。居民最苦之。師
發悲懇。為諷經施食。虎患遂寧。歲亢旱。村民乞師禱雨。師笑曰。吾但知念佛。無
page314image5672
page314image6320
他術也。眾堅請。師不得已出。乃擊木魚循田念佛。時雨隨注。如是所及。民異之。
相與纍纍然。挈材木。荷鋤钁。競發其地。得柱礎而指之曰。此雲棲寺故物也。師福
吾村。吾願鼎新之。以永吾福。不日成蘭若。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安僧。法
堂奉經像。餘取蔽風雨耳。自此法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遂成叢林。師悲末法。教
網滅裂。禪道不明。眾生業深垢重。以醍醐而貯穢器。吾所懼也。且佛設三學以化羣
生。戒為基本。基不立。定慧何依。思行利導。必固本根。第 國制。南北戒壇久禁
不行。予即願振頺綱。亦何敢違憲令。因令眾半月半月。誦梵網戒經。及比丘諸戒品
。由是遠近皆歸。師以精嚴律制為第一行。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
以發明之。初師發足參方。從參究念佛得力。至是遂開淨土一門。普攝三根。極力主
張。乃著彌陀疏鈔十萬餘言。融會事理。指歸唯心。又憶昔見高峰語錄。謂自來參究
此事。最極精銳。無逾此師之純鋼鑄就者。向懷之行脚。惟時師意。併匡山永明而一
之。更錄古德機緣中喫緊語。編之曰禪關策進。併刻之。以示參究之訣。蓋顯禪淨雙
修。不出一心。是知師之化權微矣。萬曆戊子。歲大疫。日斃千人。太守余公良樞。
請公詣靈芝寺禳之。疫遂止。梵村舊有朱橋。潮汐衝塌。行者病涉。余公請師倡造。
師云。欲我為者。無論貧富貴賤。人施銀八分而止。獨用八者。意取坤土以制水也。
或言工大施微。恐難峻事。師云。心力多。則功自不朽。不日累千金。鳩工築基。每
下一樁。持呪百遍。潮汐不至者數日。橋竟成。昔錢王以萬弩射潮。師以一心力當之
。何術哉。師道價日增。十方衲子如歸。師一以慈接之。弟子日集。居日隘。師意不
莊嚴屋宇。取安適。支閣而已。其設清規益肅。眾有通堂。若精進。若老病。若十方
。各別有堂。百執事各有寮。一一具鎻鑰。啟閉以時。各有警策語。依期宣說。夜有
巡警。擊板念佛。聲傳山谷。即倦者。眠不安。寢不夢。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
。凜若氷霜。即佛住祇桓。尚有六羣擾眾。此中無一敢諍而故犯者。不盡局百丈規繩
。而適時救獘。古今叢林。未有如今日者。具如僧規約。及諸警語。赫如也。極意戒
殺生。崇放生。著文久行於世。海內多奉尊之。曾講圓覺經於淨慈。聽者日數萬指。
如屏四匝。因贖寺前萬工池為放生池。師八十誕辰。又增拓之。今城中上方長壽兩池
。歲費計百餘金。山中設放生所。救贖飛走諸生物。充牣於中。眾僧減口以養之。歲
約費栗二百石。亦有警策守者。依期往宣白。即羽族善鳴噪者。聞木魚聲。悉寂然而
聽。宣罷。乃鼓翅暄鳴。非佛性哉。噫。佛說孝名為戒。儒呵有養無敬。師於物養而
敬。且有禮者也。非達孝哉。師道風日播。海內賢豪。無論朝野。靡不歸心感化。若
大司馬宋公應昌。大宰陸光公祖。宮諭張公元忭。司成馮公夢禎。陶公望齡。次第及
門問道者。以百計。皆扣關擊節。徵究大事。靡不心折。盡入陶鑄。監司守相。下車
伏謁。及賢豪候參者。無加禮。不設饌。皆甘糲飯。臥敗蓆。任蜥緣蚊嘬。無改容。
皆忘形屈勢。至則空其所有。非精誠感物。何能至是哉。侍郎王公宗沐。問夜來老鼠
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師云。猫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自代云。走却法師。留
page315image5592

page315image6240
下講案。又書頌曰。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兒突出畫堂
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侍御左公宗郢。
問念佛得悟否。師曰。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令樊公
良樞。問心雜亂如何得靜。師曰。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坐中一士曰。專格一物。是
置之一處。辦得何事。師曰。論格物。只當依朱子豁然貫通去。何事不辦得。或問師
。何不貴前知。師云。譬如兩人觀琵琶記。一人不曾經見。一人曾見而預道之。畢竟
同觀。終場能增減一齣否。 今上慈聖皇太后。崇重三寶。偶見師放生文。甚嘉歎。
遣內侍賷紫袈裟齋資往供。問法要。師拜受。以偈答之。師極意悲幽冥苦趣。自習焰
口。時親設放。嘗有見師座上。現如來相者。蓋觀力然也。師天性朴實簡淡。無緣飾
。虗懷應物。貌溫粹。弱不勝衣。而聲若洪鐘。胸無崖岸。而守若嚴城。禦若堅兵。
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經濟洪纖。不遺針芥。即畫叢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
果。明罪福。養老病。公眾僧。不滲滴水。自有叢林以來。五十年中。未嘗妄用一錢
。居常數千指。不設化主。聽其自至。稍有盈餘。輙散施諸山。庫無儲蓄。凡設齋外
。別持金銀作供者。隨手散去。施衣藥。救貧病。略無虗日。偶檢私記。近七載中。
實用五千餘金。不屬常住。則前此歲歲可知已。師生平惜福。嘗著三十二條自警。垂
老自浣濯。出溺器。亦不勞侍者。終身衣布素。一麻布幃。乃丁母艱時物。今尚存。
他可知已。總師之操履。以平等大悲。攝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
不作。佛囑末世護持正法者。依四安樂行。師實以之。歷觀從上諸祖。單提正令。未
必盡修萬行。若夫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師一人而已
。先儒稱寂音為僧中班馬。予則謂師為法門之周孔。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師之才。足
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
獘。至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廣運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出世始終。無一可議者
。可謂法門得佛之全體大用者也。非夫應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臨
終時。預於半月前。入城別諸弟子。及故舊。但曰。吾將他往矣。還山。連下堂。具
茶湯設供。與眾話別。云此處吾不住。將他往矣。中元設盂蘭盆。各薦先宗。師曰。
今歲我不與會矣。有簿記。師密題曰。雲棲寺直院僧。代為堂上蓮池和尚。追薦沈氏
宗親云。過後始知其懸祀也。七月朔晚。入堂坐。囑大眾曰。我言眾不聽。我如風中
燭。燈盡油乾矣。只待一撞一跌。纔信我也。明日要遠行。眾留之。師作三可惜。十
可嘆。以警眾。淞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令侍者送遺囑五本。次夜入丈室。示微
疾。瞑目無語。城中諸弟子至。圍繞。師復開目云。大眾老實念佛。毋揑怪。毋壞我
規矩。眾問誰可主叢林。師曰。戒行雙全者。又問目前。師曰。姑依戒次。言訖面西
念佛。端然而逝。萬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時也。師生於嘉靖乙未。世壽八十有一
。僧臈五十。師自卜寺左嶺下。遂全身塔於此。其先耦湯氏。後師祝髮。建孝義庵。
為女叢林主。先一載而化。亦塔於寺外之右山。師得度弟子廣孝等。為最初上首。其
page316image5592

page316image6240

及門授戒得度者。不下數千計。在家無與焉。縉紳士君子。及門者亦以千計。私淑者
無與焉。其所著述。除經疏。餘雜錄如竹窗三筆等。二十餘種。行於世。率皆警發語
。師素誡弟子。貴真修。勿顯異。故多靈異不具載。嗚呼。我聞世尊。深念末法眾生
雖度。恐斷慧命。靈山會上。求護正法者。即親蒙授記。亦不敢入。惟地湧之眾力任
之。且曰。我等末世持經。當具大忍力。大精進力。即有現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
泄佛密因。但臨終陰有以示之耳。觀師之行事。潛神密用。安忍精進之力。豈非地湧
之一乎。抑自淨土而來乎。不然。從凡夫地。求自利尚不足。安能廣行利他。護持正
法。始終無缺者乎。予有感而來。略拾師之行事。以昭來世。其他具諸別傳。乃為之
銘曰。
  三毒焰熾。五熱周章。孰能藥石。頓使清涼。欲海橫流。波浪滔天。誰能濟度。
駕大法船。惟我大師。實乘願力。放身其中。隨宜調適。蚤斷愛根。如獅脫索。纔出
塵勞。便露頭角。開淨土門。張法界網。撈漉三根。其赴如響。以金剛鎞。刮瞖眼膜
。根本不生。枝葉自落。大冶紅鑪。慈悲忍力。入此陶鎔。癡狂頓息。毛孔光明。通
身手眼。從無用中。法輪常轉。若非付囑。定是地湧。豈屬尋常。具大勇猛。師徒空
來。亦從空去。雖善藏身。欲隱彌露。鐘鼓交參。雲霞綺互。塔影高標。法身常住。

蓮池大師

明 紫柏大師 生平

徑山達觀可禪師塔銘
  夫大地生死。顛瞑長夜。情關固閉。識鎻難開。有能蹶起一擊碎之。掉臂獨往者
。自非雄猛丈夫。具超世之量者。未易及也。歷觀傳燈諸老。咸其人哉。余今於達觀
禪師見之矣。師諱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栢。門人稱尊者。重法故也。其先。句曲人
。父沈連。世居吳江。太湖之灘缺。師其季子也。母夢異人授其附葉大鮮桃。寤而香
滿室。遂有娠。師生。五歲不語。有異僧過其門。摩頂。謂其父曰。此兒出家。當為
人天師。言訖。忽不見。師遂能語。先時見巨人跡下於庭。自是不復見。髫年性雄猛
。慷慨激烈。貌偉不羣。弱不好弄。生不喜見婦人。浴不許先。一日。姊誤前就浴。
師大怒。自後。至親戚婦女。無敢近者。長志日益大。父母不能拘。嘗有詩曰。屠狗
雄心未易消。葢實錄也。年十七。方仗劒遠遊塞上。行至蘇州閶門。遊市中。天大雨
。值虎邱僧明覺。相顧盻。壯其貌。因以傘蔽之。遂同歸寺。具晚飡驩甚。聞僧夜誦
八十八佛名。心大快悅。侵晨。入覺室。曰吾兩人有大寶。何以污在此中耶。解腰纏
十餘金授覺。令設驚請剃髮。遂禮覺為師。是夜即兀坐達旦。每私語三嘆曰。視之無
肉。喫之有味。覺欲化鐵萬斤。造大鐘。師曰。吾助之。遂往平湖巨室。門外趺坐。
主人進食。師不食。主問何所須。師曰。化鐵萬斤造大鐘。有即受食。主人立出鐵萬
斤於門外。師笑。食畢。徑載回虎邱。歸即閉戶讀書。年半不越閫。見僧有飲酒茹葷
者。師曰。出家兒如此。可殺也。僧咸畏憚之。年二十。從講師受具戒。嘗至常熟。
遇相國嚴養齋翁。識為奇器。留月餘。之嘉興東塔寺。見僧書華嚴經。跪看良久。歎
曰。吾輩能此足矣。遂之武塘景德寺。掩關三年。復回吳門辭覺曰。吾當去行脚諸方
。歷參知識。究明大事。遂策杖去。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
向真如亦是邪。師曰。錯也。當云方無病。不是邪。僧云。你錯他不錯。師大疑之。
到處書二語於壁閒。疑至頭面俱腫。一日齋次忽悟。頭面立消。自是凌躒諸方。嘗曰
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如何。過匡山。窮相宗奧義。一日行二十
里。足痛。師以石砥脚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遊五臺。至峭壁空巖。有老宿孤坐。師
作禮。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宿竪一指。又問既生後如何。宿展兩手。師於言下領旨
。尋跡之。失其處。至京師。參徧融大老。融問從何來。曰江南來。又問來此作麼。
曰習講。又問習講作麼。曰貫通經旨。代佛揚化。融曰。你須清淨說法。師曰只今不
染一塵。融命褫師直裰。施傍僧。顧謂師曰。脫了一層還一層。師笑領之。遂留掛塔
page310image5896
page310image6544
。知識嘯巖法主。暹理諸大老師。皆及門去。九年復歸虎邱省覺。乃之淞江。掩關百
日。之吳縣。聊城傅君光宅為縣令。其子利根。命禮師。子不懌。子一日。搦二花問
師云。是一是二。師曰是一。子開手曰。此花是二。師何言一。師曰。我言其本。汝
言其末。子遂作禮。之天池。遇管公東溟。聞其語。深器之。師因拈薔薇一蒂二花問
公。公曰。此花同本生也。師分為二。德問公。公無語。因罰齋一供。遂相與莫逆。
時 上御極之三年。大千潤公開堂於少林。師結友巢林介如輩。往參叩。及至。見上
堂講公案。以口耳為心印。以帕子為真傳。師耻之。歎曰。西來意固如是邪。遂不入
眾。尋即南還。至嘉禾。見太宰陸五臺翁。心大相契。先是有密藏道開者。南昌人。
棄青衿出家。披剃於南海。聞師風。往歸之。師知為法器。留為侍者。郡城楞嚴寺。
為長水疏經處。久廢。有力者侵為園亭。師有詩弔之曰。明月一輪簾外冷。夜深曾照
坐禪人。志欲恢復。乃囑開公任恢復之事。而屬太宰為護法。太宰公弟。雲臺公。施
建禪堂五楹。既成。請師題其柱。師為聯語曰。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
。罵佛猶益真修。遂引錐刺臂。流血盈碗書之。自是接納往來。後二十餘年。太守槐
亭蔡公。始克修復。葢師願力所持也。師見象季法道陵遲。惟以弘法利生為家務。念
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終不聞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冊。易為流通。普使見聞作
金剛種子。即有謗者。罪當自代。遂與太宰公。及司成馮公夢禎。廷尉曾公同亨。冏
卿瞿公汝稷等定議。命開公董其事。萬曆己丑。創刻於五臺。居四年。以氷雪苦寒。
復移於徑山寂照庵。工既行。開公以病隱去。續蕆其役者。弟子寒灰如奇。奇子幻予
本及。最後弟子澹居鎧也。初桐城吳公用先。為儀曹郎。參師入室。從容及刻藏事。
師遽曰。君與此法。有大因緣。師化後。吳公出長浙藩。用馮司成初議。修復化城。
為徑山下院。藏貯經版。固吳公信力。亦師預讖云。師於嘉禾刻藏有成議。乃返吳門
。省得度師覺公。覺已還俗。以醫名。聞師來。慴甚。師偽為賈人裝。僵臥小舟中。
請覺診視。覺見師大驚。師涕泣曰。爾何迷至此耶。今且奈何。覺曰。唯命是聽。師
立命剃髮載去。覺慚服。願執弟子禮親近之。師來之日。覺夕飡。飯盂忽墮地迸裂。
其誠感如此。師初過吳江。沈周二氏。聚族而歸之。至曲阿金沙。賀孫于王四氏。合
族歸禮。師於于園。書法華經以報二親。顏書經處。曰墨光亭。今在焉。聞妙峰師建
鐵塔于蘆芽。乃送經安置塔中。且與計藏事。復之都門。乃訪予於東海。萬曆丙戌秋
七月也。予以五臺因緣。有聞於內。避名於東海那羅延窟。慈聖皇大后。為保聖躬。
延國祚。印施大藏十五部。皇上頒降海內名山。首及東海。予以謝 恩入長安。師携
開公走海上。至膠西。秋水泛漲。眾度必不能渡。師解衣先涉。疾呼眾。水已及肩。
師躍然而前。既渡。顧謂弟子曰。死生關頭。須直過為得耳。眾心欽服。予在長安聞
之。亟促裝歸。兼程至即墨。師已出山。在脚院。詰朝將長發。是夜。一見大歡笑。
明發。請還山。留旬日。心相印契。師即以予為知言。許生平矣。師返都門。訪石經
山。禮隋琬公塔。念琬公慮三災劫壞。正法澌滅。創刻石藏經。藏於巖洞。感其護法
page311image5592
page311image6240
深心。淚下如雨。琬公塔院地。已歸豪右。矢復之而未果。乃決策西游峨嵋。由三晉
。歷關中。跨棧道至蜀。禮普賢大士。順流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至匡廬。尋歸
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售米五斗。匠石將伐之。丐者憐而乞米贖之。以存寺蹟。
師聞而興感。樹根為樵斧剝斵。勢將折。師砌石填土。呪願復生。以卜寺重興兆。後
樹日長。寺竟復。其願力固如此。江州孝廉邢懋學。延居長松館。師為說法語。名長
松茹退。鄒給諫爾瞻。丁大參勺原。留駐錫匡山未果。遂行。過安慶。阮君自華。請
遊皖公山馬祖庵。師喜其境超絕。屬建梵剎。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髮於
山中。師詺名曰法鎧。所謂最後弟子也。師復北遊至潭柘。 慈聖聖母聞師至。命近
侍陳儒致齋供。特賜紫伽黎。師固讓曰。自慚貧骨難披紫。施與高人福倍增。儒隨師
過雲居。禮石經於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枚。光燭巖壑。因請
舍利入 內。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 聖母齋襯餘金。贖琬公塔。遂拉予
偕往瞻禮。屬予作記。回寓慈壽。同居西郊園中。對談四十晝夜。目不交睫。信為生
平至快事。徧融老已入滅。為文弔之。有嗣德不嗣法之語。師在潭柘。居常禮佛後方
食。一日客至。誤先舉一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三十棒。輕則陪
之。知事愕。不知為誰。頃師授杖。自伏地。于佛前受責如數。兩股如墨。乃云。眾
生無始習氣。如油入麵。牢不可破。苟折情不痛。未易調伏也。師與予計。修我 朝
傳燈錄。予以禪宗凋敝。與師約。往濬曹溪。以開法脉。師先至匡山以待。癸巳秋七
月也。越三年乙未。予供奉 聖母賜大藏經。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 聖怒。詔逮下
獄。鞫無他辭。蒙 恩免死。遣戍雷陽。毀其寺。師在匡山聞報。許誦法華經百部。
冀祐不死。即往探曹溪回。將赴都下救予。聞予南放。遂待於江滸。是年十一月。會
師於下關旅泊庵。師執予手歎曰。公以死荷負大法。古人為法。有程嬰公孫杵臼之心
。我何人哉。公不生還。吾不有生日。予慰之再三。瀕行。師囑曰。吾他日即先公死
。後事屬公。遂長別。予度嶺之五年。庚子。上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
南康太守吳寶秀劾 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繯死。師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
如世道何。遂策杖赴都門。吳入獄。師多方調護。授以毗舍浮佛半偈。囑誦滿十萬。
當出獄。吳持至八萬。蒙 上意解。得末減。師以予未歸初服。每歎曰。法門無人矣
。若坐視法幢之摧。則紹隆三寶者。當於何處用心耶。老憨不歸。則我出世一大負。
礦稅不止。則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則我慧命一大負。若釋此三負。當不復走王
舍城矣。癸卯秋。予在曹溪飛書屬門人計偕者。招師入山中。報書。直云捨此一具貧
骨。居無何。忽妖書發。震動中外。忌者乘閒劾師。師竟以是罹難。先是 聖上以輪
主乘願力。敬重大法。手書金剛般若。偶汗下漬紙。疑當更易。遣近侍曹公質於師。
師以偈進曰。御汗一滴。萬世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上覧之大悅。由是注意。
適見章奏。意甚憐之。在法不能免。因逮及。 旨下云。著審而已。金吾訊鞫。但以
三負事對。絕無他辭。送司冦。時執政欲死師。師聞之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為。乃
page312image5592
page312image6240

索浴罷。囑侍者小道人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法。道人哭。師叱之曰。爾侍
予二十年。仍作這般去就耶。乃說偈訖。端坐安然而逝。御史曹公學程。以建言逮繫
。問道於師。聞之急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師復開目微笑而別。癸卯十二月十七
日也。師生於癸卯六月十二日。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奇。師生平行履。疑信相
半。即此末後快便一著。上下聞之。無不歎服。於戲。師於死生。視四大如脫敝屣。
何法所致哉。師常以毗舍浮佛偈示人。予問曰。師亦持否。師曰。吾持二十餘年。已
熟句半。若熟兩句。吾於死生無慮矣。豈其驗耶。師化後。待 命六日。顏色不改。
及出。徙身浮塟於慈慧寺外。次年春夏霖雨。及秋。陸長公西源。欲致師肉身南還。
啟之。安然不動。予弟子大義。奉師龕至。經潞河。馬侍御經綸。以感師與李卓吾事
。心最慟。因啟龕拂面。痛哭之。至京口。金沙曲阿諸弟子。奉歸徑山。供寂照庵。
師臨終有偈云。怪來雙徑為雙樹。貝葉如雲日自屯。以是故耳。時甲辰秋九月也。越
十一年乙卯。弟子塟師全身於雙徑山後。司成朱公國禎。禮師塔。知有水。囑弟子法
鎧啟之。俗弟子繆希雍。相得五峰內大慧塔後。開山第二代之左。曰文殊臺。卜於丙
辰十一月十九日茶毗。廿三日歸靈骨。塔於此。

師生平行履。豈易及哉。始自出家。即脇不至席。四十餘年。性剛猛精進。律身至嚴。近者不寒而慄。常露坐不避風霜。
幼奉母訓不坐閾。則盡命立不近閫。秉金剛心。獨以荷負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
必至恢復。始從楞嚴。終至歸宗雲居等。重興梵剎一十五所。除刻大藏。凡古名尊宿
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出刻行於世。性躭山水。
生平雲行鳥飛。一衲無餘。無容足地。嚴重君親忠孝之大節。入佛殿。見 萬歲牌。
必致敬。閱曆書。必加額而後覧。偶讀長沙志。見忠臣李芾。城垂陷。不欲死於賊。
授部將一劒。令斬其全家。部將慟哭奉命。既推刃。因復自殺。師至此。淚直迸灑。
弟子有傍。侍者不哭。師呵曰。當推墮汝於崖下。其忠義感激。類如此。師氣雄體豐
。面目嚴冷。其立心最慈。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後已。
接人不以常情為法。求人如蒼鷹攫兔。一見即欲生擒。故凡入室不契者。心愈慈而恨
愈深。一棒之下。直欲頓斷命根。故親近者希。凄然暖然。師實有焉。於戲。師豈常
人哉。即其見地直捷穩密。當上追古人。其悲願利生。弘護三寶。是名應身大士。有
人問師何如人。予曰。正法可無臨濟德山。末法不可無此老也。師每慨五家綱宗不振
。常提此示人。予嘗嘆曰。綱宗之不振。其如慧命何。原其曹洞。則專主少林。溈仰
圓相久隱。雲門自韓大伯後。則難見其人。法眼大盛於永明。後則流入高麗。獨臨濟
一派。流布寰區。至宋大慧。中興其道。及國初楚石無念諸大老。後傳至弘正末。有
濟關主。其門人。為先師雲谷和尚。典則尚存。五十年來。師絃絕響。近則蒲團未穩
。正眼未明。遂妄自尊稱。臨濟幾十幾代。於戲。邪魔亂法。可不悲乎。予以師之見地。誠可遠追臨濟。上接大慧。以前無師派。未敢妄推。若據堯舜之道。傳至孔子孟
軻。軻死不得其傳。至宋濂雒諸儒。遙續其脉。以此證之。師固不忝為轉輪真子矣。
姑錄大略。以俟後之明眼宗匠。續傳燈者采焉。以師未出世。故無上堂普說示眾諸語
。但就參請機緣開示。門人緝之。有內外集若干卷。行於世。入室緇白弟子甚多。而
宰官居士尤眾。師生平行履。不能具載。別有傳。乃為之銘。銘曰。
  佛未出世。祖未西來。擊塗毒鼓。誰其人哉。鷲嶺拈花。少室面壁。只道快便。
翻成狼籍。黃梅夜半。老盧竊逃。誰料嶺南。有此獦獠。南嶽青原。擦膿涕漢。多少
癡人。被他誆賺。五家手快。如撫舜琴。南熏倐至。辨者知音。兒孫惡辣。觸者先亡
。但放一線。其家永昌。門戶孤單。命在一絲。有救之者。定是嫡兒。如漢張良。為
韓報仇。縱然國破。宗祧可求。是生吾師。如石迸笋。出則凌霄。孰知其本。為法力
戰。通身汗血。大似李陵。空拳不怯。身雖陷虜。其心不亡。千秋之下。畢竟歸王。
師金剛心。盡化為骨。逼塞虗空。豈在山麓。師不知我。誰當知師。一死一生。春在
花枝。



紫柏大師

                       

十五祖 迦那提婆尊者~略傳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南天竺國婆羅門也。國中有一天神。鍛金為形立高六丈。號大自在天。有求願者令現獲報。提婆入廟稽首為禮。天動眼努視。

提婆語曰。
夫為神者。當以精靈偃服群類。
而假金寶為飾。勞費民物。何其鄙哉。
即登高梯鑿出其目。明旦祠天化一肉形。其高數丈左眼枯涸。
就座告曰。善哉大士。供饌具足。汝之左眼宜當垂給。
提婆即以左手出眼與之。索之不已出眼出於萬數。
天神贊曰。善哉摩納。真上施也。
提婆後詣龍樹。樹以滿鉢水置座前。
提婆即以一鉢投之。欣然契會。即剃髮出家。仰受付法。

時南天竺王信用邪道。國法出錢顧人宿衛。提婆應募。為將荷戟前驅。整肅部曲。
王嘉其功。即召問之。
答言。我是智人善於言論。王即為建論座。提婆即立三義。
一切聖中佛最殊勝。諸法之中佛法無比。世間福田僧為第一。八方論士能壞斯語。我當斬首以謝。
時諸外道辭理俱匱。悉求出家。有一外道。
恥其師屈心結怨忿。提婆於閒林造百論經。
外道執刀窮之曰。汝以空刀破我師義。
我以鐵刀破汝之腹。五臟出外。命猶未絕。

謂外道曰。汝可取吾衣鉢急去。我弟子未得道者。必當相執。時弟子來見發聲悲哭。奔追要路。
提婆告曰。
諸法本空。無我我所。無有能害。亦無受者。誰親誰怨。彼人所害。害吾往報。非害吾也。

於是放身蟬蛻而去。
眾收舍利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 羅睺羅多尊者~略傳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迦毗羅國人。聰慧異常。
迦那提婆尊者至迦毗羅國。有長者淨德。園樹生耳如菌。唯長者與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取已隨生。自余親屬皆不能見。
尊者知其宿因。遂至其家謂之曰。
汝家昔曾供養一比丘。以道眼未明虛沾信施故。報為木菌。唯汝與子。精誠供養故得享之。
又問長者年多少。曰七十九。
尊者說偈曰。入道不通理。覆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
長者嘆服。即令其子出家。尊者曰。昔如來記此子。當第二五百年為大教主。即與剃髮。

仰受付囑。大弘正法。有婆羅門造鬼名書十萬偈。甚為難解。
龍樹一聞便曉。提婆再聞亦曉。羅睺聞提婆說亦得解了。
婆羅門大驚曰。沙門似若舊習。遂即信服。
羅睺化緣已畢遂取涅槃。眾收舍利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羅睺羅多尊者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女眾八十四態~出自 大愛道比丘尼經

女眾有能除此八十 四態者。即是阿羅漢也。

阿難。復叉手長跪前白佛言。何等為八十四態。令人不得道也。願佛加威神解說。威德現敬。使眾人開解信樂其義。終日習聞令脫罪患。使得正 真即皆歡喜。及後當來皆使開解。佛言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內著心中。我當具為若 說之。如是阿難。諦受奉持之。為當來過去今現在比丘尼。布說其要使奉持之。行如是法者。疾令人得道。

佛言。女人八十四態者。迷惑於人使不得道。

何等為八十四態。

女人憙摩眉目自莊。是為一態。
女人憙梳頭剃 。是為二態。
女人憙傅脂粉迷惑丈 夫。是為三態。
女人憙嫈嫇細視。是為四態。
女人憙丹脣赤口。是為五態。
女人憙耳 中著珠璣。是為六態。
女人頸下憙著瓔珞金珠是為七態。
女人憙著珠寶繒綵之衣。是 為八態。
女人憙著糸履。是九態。
女人憙掉兩臂行。是十態。
女人憙邪視。是十一態 。
女人憙盜視。是十二態。
女人欲視男子見之復却縮。是十三態。
女人見男子去復在 後視之。是十四態。
女人欲見男子見之復低頭不語。是十五態。
女人行喜搖頭搖身。 是十六態。
女人坐憙搖頭搖身。是十七態。
女人坐低頭摩手爪。是十八態。
女人坐憙 含笑語。是十九態。
女人憙細軟聲語。是二十態。
女人憙捫兩眉。是二十一態。
女人坐憙大聲呵狗。是二十二態。
女人設見男子來。外大瞋恚內自憙歡。是二十三態。
女人 貢高自可憎妬他人。是二十四態。
女人欲得夫婿適見陽瞋怒。是二十五態。
女人見夫婿 陽瞋恚之。設去復愁憂心悔。是二十六態。
女人見男子來。共語陽瞋怒罵詈。內心歡憙。是二十七態。
女人設見男子去。口誹謗之。其心甚哀。是二十八態。
女人輕口憙 罵詈疾快遂非。是二十九態。
女人憙歡縱撗非他自。是為三十態。
女人慢易孤弱以力 勝人。是三十一態。
女人威勢迫脅語欲得勝。是三十二態。
女人借不念還貸不念償。 是三十三態。
女人憙曲人自直惡人自善。是三十四態。
女人怒憙無常愚人自賢。是三 十五態。
女人以賢自著惡與他人。是三十六態。
女人以功自與專己自可名他人功。是 三十七態。
女人己勞自怨他勞歡憙。是三十八態。
女人以實為虛憙說人過。是三十九 態。
女人憙以富憍人以貴陵人。是四十態。
女人以貧妬富以賤訕貴。是四十一態。
女 人憙讒人自媚以德自顯。是四十二態。
女人憙敗人成功破壞道德。是四十三態。
女人 憙私亂妖迷正道。是四十四態。
女人憙陰懷嫉妬激厲謗勃。是四十五態。
女人論評誹 議推負與人。是四十六態。
女人又巨說謗正道清淨之士欲令壞亂。是四十七態。
女人 憙持人長短迷亂丈夫。是四十八態。
女人憙要人自誓施人望報。是四十九態。
女人憙 與人施追悔責人毀訾高才。是五十態。
女人憙自怨訴罵詈蟲畜。是五十一態。
女人憙作妖媚蠱道厭人。是五十二態。
女人憎人勝己欲令早死。是五十三態。
女人憙持毒藥酖 餌中人心不平等。是五十四態。
女人憙追念舊惡常在心懷。是五十五態。
女人憙自用 不受他人諫諛諂 悷自可。是五十六態。
女人憙疏內親外伏匿之事發露於隣落。是五 十七態。
女人憙自健煩苛輕躁不由丈夫。是五十八態。
女人憙自憍撾捶無理。自瞋自 憙欲令人畏之。是五十九態。
女人憙貪欲之行。威設自由。欲作正法違戾丈夫。是六 十態。
女人憙貪婬心懷嫉妬。多疑少信怨憎澌地。是六十一態。
女人憙惟怒蹲踞無禮 自謂是法。是六十二態。
女人憙醜言惡語不避親屬。是六十三態。女人憙憍踺自恣。 輕易老小無有上下是六十四態。
女人憙自可惡態醜懟言語無次。是六十五態。
女人憙 好嗜笑不避禁法。是六十六態。
女人憙禁固丈夫不得與人言語戲調。是六十七態。
女人憙繚戾自用。輕毀丈夫言不遜慎。是六十八態。
女人憙危人自安。以為歡憙。是六 十九態。
女人憙咀賴弊惡毀傷賢士。諂詭姿則惑亂道德。是七十態。
女人憙詭黠諛諂 謂人不覺。是七十一態。
女人憙貪者得惡亡。得便歡憙亡便愁惱。呼嗟怨天語言喠口 。是七十二態。
女人憙罵詈風雨向竈呪咀。惡生好殺無有慈心。是七十三態。
女人憙 教人墮胎不欲令生。是七十四態。
女人憙孔穴竊視。相人長短有錢財不。是七十五態 。
女人憙調戲必固迷誤人意。是七十六態。
女人憙擿燒丈夫令意迴轉不能自還。是七 十八態。
女人憙刳胎剖形視其惡露。是七十九態。
女人憙笑盲聾喑瘂蹇躄自快惡他人 。是八十態。
女人憙教人去婦欲令窮困。是八十一態。
女人憙教人相撾捶合禍證受。 是八十二態。
女人憙教人作惡鬪訟。相言縣官牢獄繫閉。是八十三態。
女人憙倡禍導非。大笑顛狂人見便欲得。以猗狂勃強奪人物。令人呼嗟言。女人甚可畏也。是為八 十四態。
明當知之。女人能除此八十四態者。無不得度。無不得道。無不得佛也。
賢者阿難白佛言。如是女人婬欲態。為可除不乎。佛告阿難。此態自是女人所作耳。女 人能自滅者。極可得滅耳。
滅者。是現世阿羅漢也。


十四祖 龍樹尊者~略傳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南天竺國梵志之裔。始生之日在於樹下。由入龍宮始得成道。故號龍樹
(西域記。梵云那迦閼樹。此翻龍猛)。

佛去世後七百年出。天姿聰悟。在乳哺中聞諸梵志誦四韋陀典。有四萬偈。偈各三十二字。皆達句義。弱冠馳名獨步諸國。天文地理星緯圖讖。及余道術無不綜練。

嘗與契友三人議曰。世間義理可以開神明發幽旨者。吾輩悉達之矣。

更以何方而自娛樂。復云。人生唯有追求欲色為至樂耳。乃俱往術家學隱身法。師念曰。
此四梵志才智高遠。今以術故屈辱就我。若授其方則永見棄。乃各與青藥一丸水磨塗眼形自當隱。
龍樹聞香。便識此藥有七十種。名字兩數皆如其方。
師聞大驚。即以其法具授四人。既得其藥翳身遊行。相與入王后宮數月。美人懷妊者眾。

王問智臣。臣曰。若非鬼魅則是方術。可以細土置諸門中。若是方術其跡當見。設是鬼魅入必無跡。人可兵除鬼當咒滅。王用其計。果四人足跡。乃令勇士揮劍空中。斬三人首。近王七尺刀所不至。
龍樹斂身依王不能加害。始悟欲為苦本。即自誓曰。若免斯難當詣沙門受出家法。
既得出宮便入山至一佛塔。摩羅來訪。龍樹迎之曰。
深山孤寂。大德至尊何枉神足。
摩羅曰。我非至尊來訪賢者耳。
龍樹默念。此師得決定性否。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

摩羅曰。汝雖心語我已意知。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龍樹悔謝即求出家。
於九十日誦通三藏。閻浮所有皆悉通達。辯才無礙。自謂一切智人。欲從瞿曇門入。
門神告曰。今汝智慧。何異螢火齊於日月。以須彌山等亭歷子。我觀仁者非一切智。云何欲從此門而入。
龍樹情屈心自念言。世界佛經雖妙句義未盡。我當更敷演之開悟後學。復欲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少不同。欲除眾情選擇良日。便欲成造。獨處靜室水精房中。
大龍菩薩愍其心念。即以神力。接入大海宮殿。開七寶函與諸方等經典。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龍曰。汝今閱經為遍未耶。
師曰。汝經無量不可得盡。我今所讀。足過閻浮十倍。
龍曰。忉利天上諸經。復過此中百千萬倍。師於宮中修行豁然通達。善解一相深入無生法忍。
龍知悟道送師出宮(輔行云。龍接入宮。一夏但誦七佛經目)
南天竺國王深染邪見。師欲化之。躬持赤幡在王前行經歷七載。王問何人。
答曰。我是一切智人。
王曰。諸天今者何所作為。
答曰。天今正與阿修羅戰。須臾空中刀劍相繼而墜。修羅耳鼻從空而下。王始驚悟稽首作禮。是時殿上萬婆羅門。嘆其神德除髮出家。諸外道眾來共議論。一言便屈降伏出家。

有婆羅門善知咒術。白王求與捔力。婆羅門化大池蓮華自坐其上。龍樹化白象入池。鼻絞蓮華高舉擲地。婆羅門傷背。白師悔過。因求出家。
龍樹造大悲方便論五千偈。大莊嚴論五千偈。大無畏論十萬偈(輔行云。大悲論明天文地理。作寶作藥。大莊嚴論。明修一切功德法門。大無畏論。明第一義。中觀論者。是其一品○即大智度論也)
優波提捨論十萬偈。有小乘法師。見師高明常懷忿嫉。師所作已辦。
問小乘言。
汝今樂我久住世否。
答曰。仁者實不願也。忽一日入月輪三昧。唯聞法音不見形相。唯弟子提婆識之曰。
師示佛性非聲色也。
龍樹乃付法提婆。復入閒室經日不出。弟子破戶視之。見入三昧蟬蛻而去。天竺諸國並為立廟敬事如佛(付法藏經。摩訶摩耶經○智者云。樹生生身。龍生法身。故名龍樹。孤山慈雲皆稱龍樹為十三代。
凡即西土正統。不收末田地也)

龍樹菩薩


十三祖 迦毗摩羅尊者~略傳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華氏國人。為外道師。有眾三千。以神力求嬈馬鳴。
鳴曰。汝之神力更能如何。
摩羅曰。我化大海極為小事。
鳴曰。汝能化性海否。
問:何謂性海。
鳴曰。山河大地依之建立。三昧六通由茲發現。
摩羅聞之即能信入。與三千眾同時悟道。
受師付囑宣佈正法。於南天竺大興饒益。
造無我論 足一百偈。此論至處魔外摧折。
時西印度有太子名雲自在。仰師道德請入宮中供養。
摩羅曰。佛戒沙門不得親近王臣權勢。
太子曰。城北有一山窟可往居否。摩羅即往趣之。路見大蟒。為其說法授戒。其蟒即隱。
及至石窟。有素服老人出迎謝曰。我昔為僧持戒好靜。新學請益應答之際。多起嗔心故報為蟒。今居此已千載。適聞說法已得脫苦。故此拜謝(佛滅至此。方六百年。此蟒應是迦葉末法時為僧。故云千載)
摩羅化緣已畢。現通入滅。眾取舍利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迦毗摩羅尊者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十二祖 馬鳴尊者~略傳

十一祖馬鳴尊者。

東天竺桑岐多國婆羅門。以刀貫杖銘曰。
天下智士。能勝我者。截首以謝。

諸國之人莫有抗者。時富那夜奢於閒林中坐。馬鳴大慢貢高計實有我。聞夜奢說諸法空無我無人。往謂之曰。一切世間言論我能破壞。此言若虛斬首以謝。
夜奢曰。
佛法之中凡有二諦。若就世諦假名為我。
第一義諦皆悉空寂。如是推求我何可得。

馬鳴知義不勝便欲斬首。
夜奢曰。
我法仁慈不斬汝首。如來記汝。
後六百年當傳法藏。
於是度令出家。內心猶有愧恨。

時夜奢有經在闇室。令馬鳴往取。
白言室暗。夜奢以五指放光。馬鳴心疑是幻。凡幻之法知之則滅。而此光轉更熾盛。即便心服。
勤苦修行仰受付囑。於華氏城遊行教化。作妙技樂名賴吒和羅。其音清雅宣。說苦空無我之法。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出家為道。
時華氏王恐國虛空。即便宣令勿令作樂。
有月氏國王(氏音支)攻華氏城。城中凡九億人。即從索九億金錢。時華氏王。即以馬鳴一佛鉢慈伈雞。各當三億。馬鳴智慧殊勝。佛鉢如來功德。慈心雞不飲蟲水。悉能摧滅怨敵。月氏王大喜。回兵歸國。
後安息國來伐月氏。交戰獲勝殺安息人。凡有九億。有一羅漢欲令王悔。即以神力示其地獄。王見惶怖。時馬鳴即語王曰。王能聽我說法。當令此罪不入地獄。王后欲徵北海。群臣怨王貪虐無道。因王病瘧以被鎮之。人坐其上須臾氣絕。由聽馬鳴說法。生大海中作千頭魚。劍輪回注斬截其首。續復生頭次第更斬。須臾之間頭滿大海。
時有羅漢為僧維那。王即告言。今此劍輪聞犍稚音。即便停止苦痛小息。唯願大德延令長久。
羅漢悲閔為長打之。過七日已受苦便畢。至今此寺相傳長打。
馬鳴傳法已。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虛空如日輪相。復還本位以取涅槃。

眾收舍利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摩訶衍論過去輪陀王有千白鳥。若鳥出聲王則增德。如是諸鳥。若見白馬則鳴。
爾時王遍求白馬不得。乃作言曰。

外道眾。能令此鳥鳴者。都破佛教。獨尊獨信。

若佛弟子。能令鳥鳴者。都破外道。獨尊獨信。時菩薩神力現千白馬鳴千白鳥。紹隆正法令不斷絕。是故世尊名曰馬鳴)

馬鳴尊者



 

十一祖 富那夜奢尊者~略傳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華氏國人。智識深邃多聞博記。初脅比丘至其國。止一樹下指其地曰。此地若變金色。當有聖人至矣。
言已地果成金。既而夜奢果至。遂納為弟子付以法藏。以善方便化度眾生。所作已辦便入涅槃。眾取舍利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富那夜奢尊者


十祖 脅比丘尊者~略傳

十祖脅比丘尊者。
中印度人。由於昔業在母胎六十年。既生須俱白。厭惡五欲。不樂居家。
其父攜見密多曰。此子處胎六十年。因號
難生。曾遇相者。言是法器。願求出家。

受戒之日祥光燭座。感舍利三七顆。便於座上得阿羅漢。精進苦行。脅不至席。
時號脅比丘。有外道見師手放光明。暗中取經。即捨邪歸正。獲證道跡。

化緣將畢。現十八變便入涅槃。眾取舍利建塔供養(付法藏經)。






九祖 佛陀密多尊者~略傳

九祖佛陀密多尊者。


提伽國人。德力深固善化群生。初難提行化至其國。見一家有白光。謂其徒曰。
此有聖人。有口不言。有足不履。及至其舍。長者問其何來。難提即曰。來求弟子。
長者曰。我有一子。年五十歲。不言不履。安能給侍。
難提曰。真吾弟子。
密多遽起禮拜。行七步已口說偈曰。
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
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

難提曰。
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
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
外道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又謂之曰。
此子昔曾值佛悲願廣大。
慮父母愛情難捨故不履不言。

長者遽捨出家。即證道果。流布正法。
時有國王宗事異學。輕毀三寶。
密多將欲調伏。躬持赤旛於十二年在王前行。王后問曰。斯是何人。
答曰。我是智人善能談論。
王即宣令於正勝殿集諸婆羅門長者居士。
與一沙門共相議論。
密多升座建無方論。淺智之人一言即屈。其聰辨者。再便辭盡。
王乃躬與密多以起言端。尋亦摧服。王即回心為佛弟子。
時國中有尼乾毀謗正法。善知算數(尼乾此云自餓外道)密多往化。就受數述。尼乾常出惡聲罵辱於佛。
密多謂曰。汝今造罪必墮地獄。若不見信可算知之。
尼乾推算知墮地獄。白尊者言。我當云何得免斯咎。
密多告曰。如因地倒。還從地起。汝若歸佛此罪可滅。
時尼乾即以五百偈。贊嘆如來改悔先罪。
密多復告之曰。汝此善業必生天上。若不見信可算知之。
尼乾下算。自見己身罪滅生天。便大歡喜。遂與五百人俱共出家。
密多化緣將畢。遂入涅槃。弟子為奉全身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佛陀密多尊者



七祖 婆須密尊者 略傳

七祖婆須密尊者。

北天竺國人也。因六祖遊化,見尊者手持

酒器,逆而問曰:「師何方來?欲往何

所?」祖曰:「從自心來,欲往無處。」

尊者曰:「識我手中物否?」祖曰:「此

是觸器,而負淨者。」尊者曰:「師識我

否?」祖曰:「我即不識,識即非我。」

後為披薙圓戒,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已,

行化至迦摩羅國,廣興佛事。後付法於佛

陀難提,即入慈心三昧。復起,示眾曰:


「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識佛地,離有

無故。」語已,還入三昧,示涅槃。

婆須密尊者



八祖 佛陀難提尊者~略傳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北天竺人。慧解善說勝服當世。

初彌遮迦至其國。望雉堞上金色祥雲。
嘆曰。
此下必有大士可為法嗣。乃往尋之。
果於闤闠中見佛陀難提。而謂之曰。
我師提迦多說。世尊昔游北印度語阿難曰。
我滅後三百年。有一聖人名佛陀難提。於此弘法。
難提答曰。我思往劫嘗獻如來寶座。彼因記我。當於賢劫釋迦法中宣弘教法。今符師語。願求出家。才聞說法即得四果。
彌遮迦臨欲入滅。即以正法付囑流布。
後時難提化緣將畢。遂入涅槃。眾取舍利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佛陀難提尊者



  

六祖 彌遮迦尊者~略傳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中印度人。八千仙人導首。多聞博達有大辯才。往見提迦多曰。我昔與師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教授仙法。師遇大善知識修習佛道。自此殊途已經六劫。
彼仙記曰。汝後六劫當遇同學獲證聖果。今日得遇非宿緣耶。
提迦多。即為說法得證無漏。仙眾不信。提迦多為現神變。眾方信服俱得道果。
提迦多。臨欲入滅以法付囑。而告之曰。
佛以正法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付汝宜當流布。彌遮迦受教宣流正法。於諸眾生開涅槃道。化緣已畢遂入涅槃。眾取舍利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五祖~提迦多尊者 ~略傳

五祖提迦多尊者。
摩突羅國人。初鞠多化緣將畢。往至其父長者家。問言。大聖何以獨行。
鞠多答曰。我出家人無有給侍。若有人者當見垂惠。
長者答言。若後生子必相奉給。
後生男名 提迦多。善學經論。往從索之。將至僧坊度令出家。年滿二十為受具戒。初日斷見諦結得須陀洹。
第一羯磨。薄淫怒痴獲斯陀含。
第二羯磨。欲界結盡得阿那含。
第三羯磨。頓斷三界煩惱。建立梵行成阿羅漢。三明遠照。六通具足。游步隱顯自在無礙。
鞠多告曰。我涅槃時至。以此法寶持用付汝。汝當流布。後提迦多化度世間。於中印度而取涅槃。天人悲感。收取舍利起塔於班茶山中(付法藏經)




三祖 商那和修尊者~ 略傳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王捨城長者也。過去世為商主。路見辟支佛身嬰重病。即為求藥治療。見其衣極弊惡奉妙氈衣。辟支佛言。此商那衣(或翻草衣。西域有九枝秀草。若羅漢生。則此草生於淨地之上也)以此出家成道。故當著此而入滅也。即飛空作十八變。便取涅槃。
商主悲哀。積諸香木闍維舍利起塔供養。願我來世功德威儀及以衣服如今無異。由斯願力於五百世身中陰。恆服此商那衣。最後身衣從胎俱出。隨身增長。出家變為法服。具戒變為九條。因名商那和修。
(按西域記。梵衍那國。度雪山東有伽藍。藏商那九條衣縫赤色。商那入滅。留此袈裟。
謂弟子曰。法盡之後。方乃變壞。今已少損矣)

如來昔游摩突羅國見樹林榮茂。告阿難曰。
吾滅度後。當有比丘商那和修於此山中起僧伽藍說法教化。後商那入海大獲珍寶。往詣竹林設大施會。聞佛世尊迦葉目連皆已滅度。即便嚴辦為般遮於瑟(此云五年大會)及造門樓。
阿難告曰。汝今已為財施。復當作於法施。出家學道利益眾生。
商那答言。甚適我願。即度出家成阿羅漢。乃往曼陀山。以慈三昧化二毒龍子。營建禪室。復往罽賓國象白山中安座入定。
時弟子優波鞠多有五百弟子。猶處生死憍慢貢高。鞠多即入三昧。觀此諸人與己無緣。唯有吾師乃能化度。便至心念商那和修。商那神力從空飛來。衣裳弊惡坐鞠多座。弟子咸瞋。是何弊人處我師座。
以白鞠多。鞠多至房頭面作禮。弟子念言。師雖為禮盛德勝之。商那手指虛空。便下香乳。如高山泉注。鞠多不曉是何三昧。商那為言。此是龍奮迅三昧。如是次第。五百三昧都不了知。一一為說。
又語鞠多。如來三昧目連不識。目連三昧余聲聞不識。吾師阿難三昧我亦不知。今我三昧汝亦不知。我涅槃後。七萬七千本生諸經。一萬阿毗曇藏。八萬清淨毗尼。皆隨我滅。
時諸弟子方自責悔。
商那復為說法。皆得阿羅漢果。商那即飛空作十八變。而入涅槃。鞠多積諸香木以火邪旬(邪旬梵語也。即火化之意)
收取舍利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商那和修尊者 



末田地尊者~ 略傳

末田地尊者(阿難尊者旁出)
雪山五百仙人之導首也。阿難欲入涅槃至恆河中。其地大動。諸仙知之。飛空而至。俱求出家。
阿難即化河水悉成金地。五百仙人俱得出家成阿羅漢(末田地。此翻為中。以諸仙在河中得戒也)。
時末田地欲先涅槃。阿難囑云。佛記汝當於罽賓國建立佛法。
阿難涅槃後。末田地乃往罽賓。降伏惡龍住持佛法。臨涅槃時湧身虛空作十八變。然後入滅(付法藏經)

末田地尊者



二祖 阿難尊者~略傳

二祖阿難陀尊者。
佛叔父白飯王次子。以佛成道二月八日生(阿難陀。此云慶喜。謂王心歡喜舉國欣慶)
即調達之弟也。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年八歲從佛出家。得白四羯磨具足戒。多聞第一。
年三十一為佛侍者。聞持法藏。至法華會上。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
復告諸菩薩曰。我與阿難。於空王佛所。同時發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
佛滅度後。大迦葉結集法藏選千阿羅漢。令阿難升師子座宣說諸經。迦葉垂入滅時。以最勝法付囑阿難。而作是言。往古定光佛為沙門時。畜一沙彌常令誦經。若經少闕即便訶責。時沙彌為師乞食。若少稽留經不充課。極為其師之所訶罵。沙彌愁惱且行且誦。時有長者問知其故。語沙彌言勿生憂惱。從今已後常相供給。時此沙彌不復行乞專心讀誦經常充足。時沙彌者即世尊是。施食長者即阿難是。以斯福緣智慧深妙總持多聞(述曰。沙彌課經。宜得總持之益。長者供食。亦擅多聞之功。信知世間造善造惡。隨所作事。資成之者。必當均獲其報。氣分所感。豈得免焉)
阿難遊行宣化幾二十年。嘗至竹林中(即王捨城外竹林寺)聞比丘誦偈。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時得睹見之。
阿難慘然曰。此非佛偈。當云。
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比丘向其師說。師曰。阿難老朽言不可信。阿難後時聞彼比丘猶誦前偈。即自思惟。今此比丘不受吾教。於世無益。宜入涅槃。
即詣闍王適值其睡。王夢蓋莖折。即便驚覺。門人告言。阿難入滅故來相見。王發聲哭問何所在。答云。已向毗捨離國。即嚴四兵(象馬車步)追至恆河。
阿難乘船在河中流。王稽首白言。
三界明燈願勿涅槃。時雪山有五百仙人。觀見阿難將欲涅槃。飛空而至求哀出家。即化恆河變成金地。為諸仙人說法。成阿羅漢。
俱時入滅(即末田地五百仙人)阿難湧身虛空作十八變 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
一分與釋提桓因。
一分與娑伽龍王。
一分與毗捨離子。
一分與阿闍世王。四處各起寶塔供養舍利
(雜見法華。付法藏。大論。文句。妙樂)

阿難尊者

四祖 優波鞠多尊者~ 略傳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
摩突羅國人。容貌端正聰慧辨才。
商那初教繫念。若起惡心當下黑石。生善念時當下白石。鞠多如教攝念。初黑偏多。次白黑等。至七日滿唯有白石。
商那即為宣說四聖真諦。應時逮得須陀洹果。時城中有淫女名婆須密。聞鞠多端麗遣人延召。鞠多不許。
有長者子共淫女宿。值賈客遠來大賫珍寶求女交通。女貪其寶殺長者子埋置舍內。長者之家推求至舍。掘地得之。具陳國王。即取淫女斬截手足。劓其耳鼻棄於冢間。鞠多往化至淫女所。婆須密云。我以妙容相召不顧。今既殘毀何用來為。
答言。我為觀汝實相故來。不為欲也。汝本以色誑惑眾生。譬如畫瓶盛滿臭穢。智者了之終不樂著。令應諦觀此色無常眾苦積聚如癰如瘡。宜勤方便而求解脫。淫女心開得法眼淨。命終生天。
鞠多因觀諸法苦空無常。應時逮成阿那含果。初見商那便求出家。
商那問。汝年幾。
答云十七。
商那曰。汝身十七。性十七。
鞠多曰。師髮已白。髮白耶。心白耶。
商那知是法器。即度出家受具戒已。即得阿羅漢道。
商那謂曰。佛記汝在百年後坐禪第一。
大化眾生。
鞠多受教集眾說法。
魔王波旬化作白象。七寶莊嚴。現為女人端正奇麗。舉會觀視無聽法心。
鞠多知魔所為。以蛇狗人三屍化作華鬘以加其頸。還見死屍蟲蛆臭爛。盡其神力去之不能。湧身虛空問諸天眾。
梵王問曰。十力弟子所作神力豈能解之。汝若歸依尊者。容可得解。
波旬乃往尊者所。五體投地求解三屍。

尊者謂言。汝於正法更莫嬈害。然後乃當為汝解之。魔言受教。尊者乃為解去三屍。

鞠多每以不見佛為恨。因問魔曰。汝曾見佛其相如何。汝能現否。曰能。於大林前現一佛形。相好奇特如紫金山。光照十方梵釋扈從。鞠多歡喜不覺致拜。魔即復形前接曰。我是凡夫何當聖禮。至第四日魔更下來。以大音聲普告一切。欲得富樂生人天中。欲求涅槃第一安隱。不見如來大悲說法。悉當往詣鞠多尊者。聽受妙法至心修行。是時城中男女皆共雲集。隨其所應說種種法百千眾生得須陀洹。萬八千人成阿羅漢。時阿恕迦王(即阿育王)聞尊者在憂陀山為眾說法。遣使白言。欲來問訊。尊者以處所隘陋。躬自往詣至華氏城。為王摩頂說偈。指示如來往昔遊方行住之處。悉令起塔。鞠多化度眾生。夫婦俱得阿羅漢者。乃下一籌。籌長四寸。滿一石室。室高丈六。縱廣亦爾。神通化用與佛無異。但無三十二相。舉世號為無相好佛。化緣已畢。作十八變而取滅度。以室中籌用為邪旬。人民號泣。共收舍利起塔供養(付法藏經)
優波鞠多尊者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初祖 摩訶迦葉尊者~略傳

始祖摩訶迦葉尊者。
(此云大飲光。古仙人身光隱蔽余光。遂以為姓。此尊者是其後裔。身亦光明。飲蔽余光。佛弟子中。有十力迦葉、三迦葉等。於此同姓中最長故。標大字以簡之)

名畢鉢羅(此菩提樹名。父母禱樹神而生故。從樹立名)羅閱只國人(此云王捨城。即摩伽陀國中城名)父迦毗羅(此云頭面金色。蓋是古者金光仙人之後)世稱大富長者。十六大國無以為鄰。千倍勝瓶沙王(即頻婆裟羅王。此云顏色端正)
王有金犁千具。畏勝於王。減一耕犁。但用九百九十九雙牛金犁。有六十庫金粟。庫容三百四十斛。昔毗婆屍佛入滅之後(此云勝觀)塔像金色少處闕壞時有貧女。丐得金珠欲補像面。時迦葉為鍛金師。既為補治。因共立誓願。我二人常為夫婦。身真金色恆受勝樂。以是因緣。九十一劫生天人中最後得生第七梵天(初禪大梵。居六慾上。正當第七)時摩伽陀國(此云不害)有婆羅門。巨富無量而無子息。捨側有一樹神。常往乞子。歷年無應。嗔忿曰。今更七日奉祀。若復無驗必當燒樹。樹神愁怖即詣梵天。梵王天眼見一梵天臨當命終勸其往生。滿足十月生一男兒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身具三十相(文句。應是闕白豪肉髻二相)相師佔云。此兒宿福必當出家。年至十五欲為聘妻。兒語父母。能為我得紫金色女。我當納之。父母即召諸婆羅門。鑄一金女。輿行村落高聲唱言。若有女人見金神者。後出嫁時必得好婿。女聞悉出。唯一女軀體金色。獨不肯出。諸女強將共見金神。婆羅門見即為聘得。夫婦二人了無欲意。各住一房父母知已。毀除一房令其同室。
迦葉語曰。我若眠時汝當經行。汝若眠息我當經行。夫婦節操。深厭世間啓求出家。即捨家事深入山林。心念口言。諸佛如來出家修道。我今亦當隨佛出家。即著壞色納衣自剃鬚。空中天神而告之曰。釋迦如來今與千二百五十阿羅漢。在王捨城竹園中住。迦葉聞語即趣竹園。佛往逆之。至跋耆聚落。值佛奉上寶衣。佛即授以糞掃大衣。
初聞增上戒定慧即得無漏。時已百二十歲。其婦相續亦得阿羅漢果。迦葉受乞食法行十二頭陀。至老不捨。
常曰我受佛衣。師想塔想。未曾頭枕。況以覆臥。如此大衣大進我行。
佛語之曰。汝年老根弊。可捨乞食及受長衣。迦葉答曰。我當盡壽行蘭若行(此云寂靜處。十二頭陀行之一)佛言善哉。若迦葉行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久住。迦葉頭陀既久。長衣弊。來詣佛所。諸比丘皆起慢心。佛分半座令坐。迦葉不肯。佛即廣贊迦葉功德。與我不異。何故不坐。諸比丘聞為之心驚。佛復為說本因。

昔有文竭陀(輔行云即頂生王也)高才絕倫。天帝欽其德。遣千馬車造闕迎之。天帝出候命王同坐。共相娛樂送王還宮。昔迦葉以生死座命吾同坐。吾今成佛以正法座報其往勳。迦葉共佛坐。時天人咸謂佛師。即起嗚佛足云。佛是我師。我是弟子(云云)毗耶離城有長者維摩詰。方便示疾饒益眾生。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貧里行乞。維摩詰來謂我言。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時我聞說是語。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維摩經)世尊。於法華會上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時舍利弗於此法說領解。世尊授記。未來作佛號曰華光。復告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遂說長者大宅欻然火起。長者方便誘諭諸子。以羊鹿牛三車玩好之具。引之令出。然後等賜高廣大白牛車。如來亦復如是。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時大迦葉等四大聲聞於此領解。遂說窮子之譬。謂如窮子捨父逃逝。五十餘年。後雖遇會志意下劣。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結會父子正領家業。自言我等昔來但樂小法。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今我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於是世尊復告迦葉。說藥草喻述成其解。而語之曰。汝於未來當得成佛名曰光明(法華經○此通付法)佛告諸比丘。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涅槃經○此別付法○阿難問經。我入涅槃大迦葉當與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無異)時大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闍崛山。去拘屍城五十由旬。迦葉於正受中心驚身顫。從定中出見地大動。即知如來已入涅槃。即將弟子往拘屍城。至佛棺所。如來大悲。為迦葉故棺自然開。顯出真金紫磨堅固色身。迦葉哀哽。即以香水灌洗。千氈纏身。棺門即閉。迦葉說偈。如來復現雙足千輻輪相出於棺外。迦葉禮贊金剛雙足還自入棺。從心胸中火湧棺外。漸漸荼毗。經於七日。香樓乃盡(涅槃後分○迦葉與弟子向拘屍城。路見梵志手執曼陀羅華。謂曰。世尊涅槃已經七日。一切人天大設供養。吾從彼問得斯華來。出赴涅槃經)
  佛荼毗已始經七日。迦葉告五百阿羅漢。令詣十方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盡集雙樹間聽受法言(菩薩處胎經)至中夏安居初十五日。迦葉共千羅漢。在王捨城。結集三藏。闍王日給千人飯食。足滿一夏(智論)迦葉弘持正法至二十年(當周懿王八年壬辰)以法藏付囑阿難。先禮四塔(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四處。各建七寶塔)次禮八塔(八國王所建舍利塔)次入龍宮禮佛髭塔。次升天上禮佛牙塔。去辭闍王。適值王寢。即往雞足山(其山三峰如仰雞足即靈鷲山)。取草敷座而發三願。一願此身及所持衣鉢俱不壞。待至慈氏下生。二願入滅盡定已。三峰合一。三願阿難闍王若至。願山暫開。時闍王夢屋梁折。王覺已悲嘆。即往雞足山見迦葉全身儼然在定。王發聲哀哭。積諸香木欲闍維之。阿難為言。迦葉以定住身以待彌勒。不可得燒。王供養已還歸本國。山合如故。至慈氏三會之後。有無量憍慢眾生將登此山。慈氏彈指山峰即開。迦葉以所持衣授與慈氏。致辭禮敬畢。湧身虛空示諸神變。化火焚身乃入寂滅(付法藏經○梅溪集。荊公謂佛慧泉禪師曰。世尊拈花出自何典。泉云藏經所不載。公曰頃在翰苑。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有云。梵王在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

  述曰。妙經言。世尊開顯大法迦葉領解。此付法之通義也。涅槃經言。佛告諸比丘。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迦葉。後分云。迦葉至佛棺所說偈。佛現雙足。阿難問經。佛將涅槃告迦葉言。當與四眾作大依止。此等諸文皆在涅槃。即付法之別義也。通則大眾皆獲領解。別則迦葉獨任住持。今涅槃付囑正當別義。是以祖祖相傳住持不斷也。有欲以法華領解為付法者。但得通意。

摩訶迦葉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