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淨空老法師 弟子 悟顯法師 宣講 : 心經(下)


心經(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色跟空不異,這道理不好懂。可以用一個比喻:大家都會作夢,夢中有色、受、想、行、識,在夢中的時候,好像都很真實,做好夢的時候也很歡喜,作惡夢感覺很害怕,但是畢竟是空,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跟空不異,沒有分開的道理,正在作用的時候當下是空。反觀我們現前生活也是這樣子,所以祖師教我們,用夢境的這個觀念去作體會,就很容易明白什麼叫色空不異,不然一般的人著相太嚴重,很難去體會得到。南嶽慧思禪師,在大乘止觀法門裡面教我們「強觀諸法,唯虛無實」,明明諸法就是虛妄的,為什麼要強觀?因為眾生著有太嚴重,所以要強觀。你從來就認為法是有的,一下子轉不過來,不知道色即是空,所以教我們「強觀」唯虛無實,唯是虛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觀念,在《心經》裡面是正宗分當中的正宗分,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有人認為「色」是生滅不停的,總是生起滅去、生起滅去,以為它是空的,實際上,上一次講到,三種錯認的空,這種叫滅色故空,以為色是有生滅的所以它是空,這是通教的說法。天台宗判佛陀一代時教,分藏、通、別、圓四教,通教大乘,「通」就是通小乘佛法也通大乘,通大小二乘,通教是講世間的相是生滅的、有變化的所以空,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究竟真實,所以佛在大乘經裡告訴我們「體空」,就像夢境的比喻一樣,不需要再起個觀想來認為夢是空的、夢是假的。但自己迷在夢中的時候,這夢中的境界就感覺很真實,就像現前每個人都墮在自己的妄想裡,所以你會覺得很真實,時時處處影響到你,跟你想的相同就生貪愛心,跟你想的相違背就生瞋恨心,起心動念,就是造作要來順自己的意思、順自己的想法,順自己的貪瞋癡慢,所以呢,處處不得自在,這就是眾生,那這裡為什麼不用「觀世音」而用「觀自在」,就是告訴你,有了般若智慧,接觸一切境界都自在,因為色即是空,這裡說的「以無所得故」,「有所得」,無論是得世間法,或是得佛法,你心裡就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啊,無論是哪一個年紀,小朋友罣礙他的課業有沒有拿到第一名,有拿到很歡喜,沒有拿到心裡很難過,這就是罣礙,這就是有所得,這就是煩惱。所以說不要追逐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像有的人學佛,他就跟小孩講,你學佛你在學校要拿第一名,要做好榜樣給人家看,這是錯誤的觀念,爭名奪利,名利心沒有放下,怎麼會是好榜樣呢?從小就教他罣礙、教他執著,相同的,做壞事也有罣礙,罣礙更多,天天就是擔心受怕,所以為什麼需要具有這樣的智慧。 一般人把色跟空分成兩邊,所以我們才用夢境的比喻,來體會什麼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你在夢中有感受,在夢中你會有想法。「行」是妄念不斷,「識」就是了別,分別一切人事物。夢境的比喻來看,色即是空就很好理解,所以這是大乘佛法的體空。只是方便說是生滅同時、說生滅太快了,色即是空,色會有生滅、會變化,說為空,這只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就告訴我們,當體了不可得,但還是有幻作用,就像印度,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外道有時候用咒語把一個木頭變成一個人讓大家看,叫它表演。那麼正在作用的當下,這個人是真的還假的?它還是木頭,可是我們能看它、也聽到它唱歌的聲音、看到它表演的動作,它也能跟你說話,這就是作用,作用的當下是虛假的,就像現在,3D投影,看起來很真實,實際上那是假的。那眾生為什麼會起煩惱?就是把它當真了,誤以為真實,所以就有所得,你做什麼事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只要心中有所得,你就有罣礙,就有煩惱。這一段,從古到今,大概有兩個斷句的方式是,一個是「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到這裡是一個斷法,另一個是參考憨山大師的《心經直說》,它的斷法是,「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菩薩是無所得,那菩薩無所得,依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翻作中文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菩薩依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心無罣礙。相同的,要是心無罣礙,那自然就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現在大家要把罣礙的事情減少,要放下。說到「放下」很多人都誤以為事情不做叫放下,錯了!那個叫放棄。小孩不管那叫放縱,不是放下,放下是用而不著,該管的照管,該罵的照罵,可是你的心一點都不會罣礙、一點都不會在意,事情照做,做得好,心也沒有一念生歡喜心,做得不好,心也不生絲毫的罣礙,一切隨緣。當你在對一切人事物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心裡要知道皆是空的啊,要是對境空不了,那就要多熏習大乘佛法,眾生著有的錯誤觀念太嚴重,不是聽一小時的經,兩個小時的經就能夠放得下,還要透過念佛,把你煩惱習氣給軟化,現在人煩惱習氣相當堅固,非常堅硬,如同鋼鐵,聽經熏習佛法,就是軟化它,之後才能斷得了,現在得利於高科技的發達,講經都有錄影,這錄影的片子都能放到網路上,連手機都可以看,都可以聽經,不管你在哪一個國家,都能夠學佛,所以這是現代人福報大的地方,但是一不注意,懈怠的心理容易起來,一忙就會想到:沒有關係反正都還有,找時間上網聽就好,今天不聽,明天還可以聽。那就壞了!以前學講經,老師在台上講,台下學生在聽,聽完下禮拜學生來複講,那個時候沒有錄音機,所以學講的人要相當的認真,他在這一小時內,必須全神貫注,他這樣會得定,聽經時心定下來,能專注聽台上和尚說法,會開大智慧,因為下禮拜就換他講,所以聽的時候非常的專心,不會打妄想,甚至有嚴格的,隔天就換你講,所以以前的人,雖然沒有這些工具,但是成就很大,相當的快速,聽經時他是專心的,心是空無所有,確實無有一物,所以他接觸經典,就能啟發「般若波羅蜜多」這圓滿的智慧,所謂般若無知,在作用的時候就無所不知,「定慧一如」都在講經堂上圓滿了,所以這裡講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大家可以去觀照,在罣礙一件事情的時候,得失心現前,就有恐怖,可是很多人都會給自己催眠:我沒有這樣罣礙不行,這念頭就是把罣礙再加重,越加重你就越苦,你就越恐怖,你就永遠沒有辦法「遠離顛倒夢想」、沒有辦法得到究竟涅槃,涅槃翻作中文叫寂滅,或叫圓寂,很多人以為涅槃是死掉的意思,不是死掉啊,涅槃是不生不滅,「究竟涅槃」就是你把煩惱習氣全部除掉了,證得不生不滅的佛性。佛性不從心外而得,本來如此,眾生迷失只因心有罣礙,本來無一物,心有罣礙,有罣礙故,故有恐怖啊,你有罣礙,就有恐怖。這恐怖在我們的感覺中是覺得是很粗的,會害怕,在阿羅漢、菩薩,還沒有究竟成佛,也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菩薩他的恐怖是證不了圓滿的佛果,阿羅漢避境趨寂,逃境以安心,不敢接觸境緣,這就是他的恐怖,所以他把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降伏住,不讓它作用,他以為這樣就算是涅槃,這個果位不究竟啊,所以為什麼稱阿羅漢為小乘,他還是把色跟空分開,凡夫著色,二乘著空,所以佛才講《心經》,告訴我們色跟空不異。

 底下說: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不光菩薩如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世」就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像燃燈佛,他是過去佛,現在佛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就是大家,不要只說彌勒菩薩,是包括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這是「三世諸佛」,所以講的呢,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現前,就可以受用得到,所以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行。華嚴經講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要是忘失了、失去了正念,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正念,一旦失掉了,你所作所為都叫做魔業,魔業就是讓你輪迴的,凡與心性不相應的,都稱之為魔,所以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修善法都還是魔業,那造惡就更是魔業了。因為很多人都誤以為學了佛,學了《心經》,一切惡事都可以做,反正本來是佛,又說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就隨順自己的貪瞋癡慢,這就是不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升座前唱的《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開經偈》是《華嚴經》翻譯好之後,武則天皇帝,為它作的偈頌,讚歎《華嚴經》,一直流傳到現在。我們看經典要能夠對治自己的貪瞋癡慢,對治煩惱習氣,很多人看經都是想看看,每天輕輕鬆鬆、糊里糊塗的過,怎麼樣能夠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也不要打坐,臨終就能夠直接成佛,那根本因果就不相應,佛法雖然是頓超之法,但是也講求因果,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以不生不滅為因,就成就不生不滅果,世間心就是生滅,生滅為因,那你得到的就是輪迴的果報,就是起煩惱,就是上一段講的,有所罣礙啊,罣礙你的家人、罣礙你的事業,作太太的罣礙先生,作先生的又罣礙小孩,到處都是罣礙,所以六祖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確確實實是本來無一物,偏偏眾生起心打妄想,到處惹塵埃。這就是忘失菩提心,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若失本心當即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你要失去了觀照,失了正念,那應該馬上懺悔,懺悔之法就是清涼,你就能滅罪。 開始到現在大家對這般若波羅蜜多應有一點概念了,但是相信還是摸不著邊,那要怎麼落實呢?看這眾生著有的心,碰到什麼事情就是想把它坐實,跟我們說空,就要落實有個空,這就是眾生,幸好釋迦牟尼佛有異方便,教你怎麼落實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用一句佛號,這句阿彌陀佛翻作中文叫無量覺,無量覺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能一心的持誦,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心就是佛。《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想佛的時候你就是佛,那有人會懷疑,不是講色即是空嗎?佛有色,《心經》講的就是空、不可得,為什麼可以著?那你又入斷滅了,剛才講還有作用,念佛有超煩惱的作用,讓你知道煩惱當體即空。所以經典上告訴我們:「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要是能念阿彌陀佛,就是見佛本心,佛親口告訴我們,所以要老實念佛不懷疑、不要間斷,一有夾雜趕快收攝回來,心不要再攀緣,用這個方式,念到心佛打成一片,就是煩惱脫落的時候,此時沒有能念的心,沒有所念的佛,那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世就可以得到,如果煩惱習氣重,沒有辦法除斷,靠著念佛的力量,還是可以往生淨土,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淨土宗,真正是難信之法,這一句佛號,就把如來一代時教的重點綱要、乃至心法,全部融攝在這四個字裡面,而且阿彌陀佛是究竟圓滿的成佛,直接念他的名號,他就把如來圓滿的果德全部送給我們,念佛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沒有差別。 

所以底下說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剛才講的是跟大家說,你要是對於這個道裡不能起觀照,可以用念佛的方式來落實它。那說實話,你有般若的智慧就是念佛。很多人聽了一心念佛,執持名號這句話,雖聽卻不解其意,以為就念一句佛號,其他的都是夾雜,般若他也不要了,看到人家讀《金剛經》、讀《心經》,就心生煩惱,看到人家拜阿彌陀佛以外的佛,他就不愉快,這就是沒有般若智慧,既然說念阿彌陀佛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那你具有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念佛,兩個都可以成就。就像一顆球,要到達球的中心點,隨便從哪一個點都可以切入,都能直通核心,念佛可以直通核心,直接參禪、學教、修觀也能夠達到目的地,所以《金剛經》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有高下心你就忘失菩提心,念再多的佛還是魔業,《圓覺經》講:「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雖然每天念十萬聲佛號,心裡的高下心不除,對待心不除,人我是非,總覺這樣如法那樣不如法,是非的觀念不除,即使天天念佛,還是天天忘失菩提心,所念的叫做「名字佛」,並沒有達到究竟圓滿。 那為什麼念佛是大神咒?因為能夠令眾生速超生死。參禪的人,一念放下立即成就。念佛的人臨終十念一念,速超三界,一到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無上的佛果,所以讚歎它是大神咒,大明咒。眾生常在昏昧當中,要是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緣放下,心地通明無礙,對一切事、對一切法,用而不著,這就是大神咒、大明咒。 

 下面說的:
「無上咒,無等等咒。」這是讚歎,是說沒有能超過其上,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所以讚歎為無上,無等等。也確實,如來一代時教,沒有比念佛法門更為殊勝的,禪宗雖然頓超,但是上根利智才能修習。其他的法門,雖然說是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但是能不能在這一生有成就,很難保證。唯有淨土法門,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作保證,你只要信願持名,所有的苦惱皆能解脫,甚至在命終的時候,他會來接引你,這是佛在經典上給我們作的保證,我們一定要相信,所以讚歎為無上咒,無等等咒,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到極樂世界去,世間的苦沒有了,出世間的苦也沒有了,甚至八地以前的苦也沒有了。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八地叫不退轉,阿惟越致翻作中文叫「不退轉」,不會再退轉,這是大家所羨慕的。 在娑婆世界修行,總是有進有退,三分鐘的菩提心,剛開始發心的時候相當的勇猛,就拿家庭主婦來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等一下你的小孩惹你生氣的時候,他就不是眾生了,你心就生瞋恨了,心就生妄想、就生顛倒。早上做早課一樣發四弘誓願,願度一切眾生,一到公司,碰到一點事情,馬上生大煩惱,破口大罵,只有三分鐘的菩提心,這就是退轉,所以才說在這世間修行,總是進進退退,說老實話根本沒有進,因為退的比進的還多,一退,連想要進的動力都提不起來,所以為什麼有人學佛,學了三十年斷斷續續沒點成績,這就是退緣熾盛,勸大家要常來道場,要來共修,才能得一點點不退,煩惱才不容易起現行。要想開發般若波羅蜜多這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會有少分的相應,說到除斷苦惱才會有份啊。 

 底下說: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這個咒,在經典裡面是不翻譯的,也不做講解的,因為咒有一些是有意思的,有一些是佛對鬼神說的,那個話我們聽不懂,那裡面的內容呢,就是把《心經》再重說一遍,念這個咒,就是得到了《心經》的重點,所以在這裡沒有再對這個咒作解釋,就是持誦而已,它是《心經》的密說,代表這部經,顯密圓融。同修就問,那《無量壽經》沒有說咒是不是顯密不圓?當然有說,經中教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大神咒,大明咒。不是說沒有說咒的經典它就不圓融,不能這樣看,是說有說咒的經所表法的是這個意思。中國祖師在翻譯的時候,有五種不翻,第一個是﹝秘密﹞不翻,陀羅尼是咒語,是諸佛的密語,深妙難測,所以不翻譯。第二個是﹝含多義﹞不翻,像「薄伽梵」具有多義,有很多種意思,它具有自在、熾盛、吉祥,這麼多的意思,所以就沒有作翻譯,還有一種是﹝此方所無﹞不翻,像菴摩羅果,就沒有作翻譯,這個地方沒有的水果,現在可能有,因為交通發達,所以保留它的原音不翻。第四個﹝順古﹞不翻,譬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從古到今,歷代的譯經師都沒有翻譯,所以就順古沒有作翻譯,第五個﹝尊重﹞不翻,譬如般若,我們尊重它,所以不作翻譯,像:釋迦牟尼、菩提薩埵,這都是尊重,所以沒有作翻譯,這是講咒語。
那麼最後結束還是要把它念完: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心經》短短兩百六十四個字,義趣無盡,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佛在世的時候,講般若經用了二十二年,中國人喜歡簡化,所以就擷取它的綱要,《心經》總的意思是,你要成佛,你要修行,或是現代人所希求的:想要幸福美滿的生活。那你要有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會處處生煩惱、處處有障礙,所以是絕對沒有辦法圓滿的。可是這般若也正是現代人所不解的,因為眾生總是落在「有」裡面,總是落在「相續相」裡面,一旦落在相續相,落在有法裡面,那你就沒有辦法出離,所以舍利弗問觀世音菩薩,要怎麼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你要知道「諸法皆空」,為何空?我們用夢境做比喻,很容易就掌握到觀門的重點,有這個觀念,在看所有的事情,「色即是空」這句話提起來,就能馬上放下煩惱,因為你有聽經,你知道什麼叫色即是空,跟夢境一樣不是實有的,如果還沒有辦法斷除,就用念佛的方式,趕緊把佛號提起來,把注意力轉到佛號上,是同樣的效果,兩個並用都可以,都能成就無上菩提,《心經》,短歸短,但是所說的道理確實很深,如果不能理解,要多多的讀誦,要發慚愧心、發懺悔心,因為這講的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這般若智慧不是別人的智慧,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是諸法實相,是看透諸法的智慧,這智慧眾生本來具足,只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妄想、分別、執著」,在《心經》上用「罣礙」兩個字把它帶過,般若智慧沒有辦法透出來就是因為眾生有罣礙,罣礙拿掉,般若智自然就顯現,讀了《心經》,用這智慧來看破自己的罣礙,看破自己的妄想,看破自己所在意的,看破自己所貪著的,甚至看破自己所瞋恨的,那就能在一切境界得大自在,眼見色不被色轉,那在色上就觀自在,聽音聲不被聲轉,在音聲上就得觀自在,乃至香、味、觸、法亦復如是,所以這般若智慧,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這是佛告訴眾生本來具有,不從外得。那大家看到為什麼不能懂,就是因為有業障,有業障就要懺悔,因為這不是我們心外的東西,是眾生本來具有,只要讓它顯現出來,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以禮懺滅罪被初機。」先懺悔,懺悔之後呢,自然得佛力加持,你得佛力加持,《心經》就能了解,不但《心經》能了解,煩惱都可以除斷。 這是最後給大家的方法,這部經相當好,在中國,甚至在外國,很多人受持、讀誦,有機會還會再講。


這次只能略略的講過,大致上重點意思都有說到,微細的可以去看憨山大師的《心經直說》或是看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乃至蕅益大師對心經的一些註解。若真想修行、想了解正確佛法,要多看祖師大德的開示,現代人說的東西,看了會有所知障,所以要看祖師大德的,看不懂沒有關係,就是用真誠心來看,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現,以上就是提供給大家作參考的心經註解,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如果還是嫌太深,那就看看黃念祖老居士在《心聲錄》裡面講的《心經》,精舍有流通,歡迎大家來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淨空老法師 弟子悟顯法師 宣講 心經(上)


不管有學佛或是沒有學佛的人,大家幾乎都讀過《心經》,它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文,但是對於其中的道理多半不是很了解。這篇文講起來義趣相當深,所以,常常碰到初學的同修來問《心經》到底是甚麼意思?這只能說「一言難盡」啊。

這部經是大藏經中般若部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光談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在這短短兩百六十四個字裡面,包括了世尊這二十二年的綱要,所以不是一般初學所能理解的。

近代有一位大德,周芷庵居士,他為心經作了一本《心經詮注》,他一生花了四十年功夫,心力都投注在這兩百六十四個字上,這本註解用了十四年時間才寫出來,可見它的義趣非常的幽深、非常的廣博,如果淺講恐怕未盡它的義理。精舍這裡有流通這本註解。

現代很多人講經為了想要讓大眾聽得懂這部《心經》或是佛法的道理,多數降格以求,淺說此經,但是我們真想學的人要知道,學佛是有次第的,沒有辦法躐等。

這部《心經》看似大多數人都在讀誦,但裡面所宣揚的義趣,卻是佛教最精要的部分,因為中國人喜歡簡化,所以把它濃縮成兩百六十四個字。
這一部《心經》在中國,直到清朝,統計總共有七個版本,我們用的是玄奘大師的翻譯本,也就是大家常常讀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個本子是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取經的路上看見一個出家人生了重病,他幫忙照顧他把病治好,臨別時這位出家人送給他的。
他一路上讀誦這部《心經》,將要到印度的時候,那地方有一些外道是殺人來祭祀的,剛好碰到玄奘大師,要把他抓去祭祀河神,玄奘大師要求這些外道,他說:我是出家人,你既然要把我殺掉,我也沒有辦法,但我有最後一個願望,因為我是出家人,希望能夠再讀誦經典,這些外道就滿他的願,他讀了《心經》到了第三遍時,天地變色、飛砂走石,把這群人嚇壞了,立刻把大師放了,而且還跟他磕頭懺悔。可見這部經的殊勝,般若智慧不可思議的力量。

眾生在菩提道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那就會往迷信上去走。這是玄奘大師這公案給我們的表法,由此可知般若智慧的重要性。不管你是甚麼樣的身分或是地位,你曾做了甚麼樣的好事或是修了甚麼法門,全都不能離開般若而行,所以般若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無論你是修淨土的也好、學禪的也好、學教的也好,都不能離開。

這部經跟一般的經典架構有點不一樣,它沒有序分跟流通分,它直接是正宗分,一般經典都是經開三分,這部經為了突顯它的宗旨,所以去掉了序分跟後面的流通分,那在序分裡面,就是佛入〈深明法門三昧〉,觀自在菩薩正在觀照五蘊皆空,這裡講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這時候舍利弗就從座而起,請問觀世音菩薩,要怎樣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怎麼樣擁有般若智慧?在菩提道上不會出差錯。像我們這淨土的道場,般若智慧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這是現代學淨土的人多半都忽略的事,只想著:我就念一句佛號就好。可是實際上他在念佛當中,心裡放不下的、罣礙的事特別多。之所以看不破這些事情乃至自己的習氣轉不過來,就是因為沒有般若智慧,所以就非常需要具有般若智,有了這樣的智慧,在念佛上,在所有的行持上都會一帆風順,所以這部《心經》非常重要。
很多同修雖然已經學佛但還是沒有信心,總想著自己做過多少壞事將來會下地獄,這想法是錯誤的。心想地獄就變現地獄的法界,臨終就必下地獄,要想極樂世界,臨終極樂世界就現前。

中國人的根器特別好,家家戶戶都念《心經》,這是有因緣的。《心經》、《金剛經》在中國的普及度非常廣,甚至比華嚴經、比法華經還要來得廣泛,這就顯示中國人具有高度修學佛法的善根,所以禪宗在中國可以生根可以發揚。這般若智慧大家本有,不是修來的,現場在座的每一位都有,不光是人道的眾生有,畜生道的、地獄道的、餓鬼道的眾生都有,這個智慧不從外求,從外求那就是心外求法,就不是般若智慧,那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辦法顯現呢?就是因為我們認妄想為真實,把自己打的妄想境界認為是「我」,所以迷在妄想的影子裡跳脫不出來,這個道裡若沒有佛跟我們說破,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沒有佛法我們永遠都在自己的妄想裡頭打轉。

那要怎麼出離妄想?要靠「般若」來照破它、勘破它,知道這念妄想是虛妄、是影子而已,根本是空,常這樣觀想那你的真心本性自然顯露,所以這部經不只是禪宗的經,它是我們的必修的課程。我們因為迷失了本有的智慧光明,所以誤以為現前的想法是我的心,以為這個四大虛構的血肉之軀是我,所以愛著自己的想法、愛著自己的身體,造作種種的惡業,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都是因為迷失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所以怎麼能不學呢?

學佛的基礎在於先開般若智慧,這才是大乘的根本,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小乘,錯啦!小乘人沒有般若智慧,小乘認為諸法當中沒有我,但他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現,所以小乘沒有般若智慧,那既然沒有般若智慧,又怎麼能做為大乘的基礎?何況佛在法華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除了「一乘了義」之外,其他的法都是佛方便說,方便說只是為了令眾生悟入一乘,悟入般若,就為了這目的而已。

經題: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翻作中文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是印度話,翻作中文叫「到彼岸」,整句來看就是:究竟圓滿智慧到彼岸。這個智慧不在別處,就在眾生的自心中,這個心不是指別的心,就是指你的心,你的心現在就具有般若。所以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經」就是要來解釋甚麼是般若波羅蜜多,經題的道理就是如此。

那麼第一段: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總說。大家都知道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但那是觀世音菩薩他自在,我們可不自在啊。其實觀世音菩薩具有的智慧,人人本具,那為什麼他自在我們卻那麼苦惱?就是沒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沒有深度的般若智慧來觀照諸法,這「五蘊」就是指諸法,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色法,指一切物質。受想行識是心法,心有感受、心能打妄想,這妄想不停叫做行,能夠辨別叫做識。一切眾生都認為受想行識是實有的,「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判斷能力」,這都是受想行識的作用。
無論是在對物質上或在道理上的判斷,這都是識心的作用。因為不知道色跟心是一如的,所以就妄有五蘊對待,要是知道是一如的話,那五蘊就是真如佛性的妙用。所以現前的苦惱就是因為五蘊不空,這「空」不是沒有,是不被它綁住,要是都沒有那就成斷滅了,但是,說它不斷滅卻又不是實在的,就像彩虹一樣,有即非有,這彩虹的比喻很好懂,我們看天空好像有彩虹,但是這彩虹是虛妄的,眾生會迷惑顛倒就是認這虛妄的彩虹為實有,在這裡打妄想那彩虹怎麼來啊?是從哪裡到哪裡啊?多久出來一次啊?這就是打妄想,諸佛菩薩有智慧,知道彩虹是無生的,沒有來處沒有去處,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在日用平常當中,一件事情來就著在事情上,沒有般若智慧。這般若智慧就是照見諸法皆空的能力,你有沒有這一層智慧?雖然眾生本具,但是要藉由經典來開發,所以《華嚴經》勝慧菩薩說的:「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你的般若智慧就像暗中的寶藏一樣,無明黑暗裡面藏著無價的珍寶,叫做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燈就是如來講經說法,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所以經典要是沒有祖師大德為我們說出來,以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來解釋,是沒有辦法明瞭。這裡講「度一切苦厄」,人道有人道的苦厄,我相信這苦厄每個人感受不同,你有錢在生活上物質上也許不苦,基本上不苦,但是你還有其他的苦,可是也有些人雖然有錢,還是很苦,天天怕人要他的財產,防著他的兒女,很苦啊,有了又怕失去,或是對自己很捨得,對眾生卻很吝嗇,佛陀時代,有一個人吝嗇到佛叫他右手拿東西給左手他都做不到,吝嗇到這種程度,慳貪到這種程度,這是眾生迷失了諸法實相,不知道一切眾生是同體的,所以才有這些苦惱,人道的苦惱、天道的苦惱、甚至二乘的苦惱、聲聞緣覺的苦惱,在三界內有分段生死,出了三界外,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我們的命,壽命會結束然後再去輪迴,在這當中作不了主宰,這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你的境界不能保持,還會退失,聲聞緣覺,雖然不會退到凡夫,但是他的境界會轉變,向上他就是一種轉變,往上去就是一種轉變,還是有修有得,不是真正的無學,所以他還有變易生死,這都是他的苦厄啊,都是因為沒有般若智慧。那麼觀自在菩薩,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照一切諸法,皆是空寂、皆是虛妄的。
哪裡空寂呢?哪裡虛妄呢?有人講無常所以是空,會變化所以空,這空在經典上講,基本上有三種,眾生錯認的空,第一個叫「斷滅空」。以為滅掉了就甚麼都沒有了,這是大家的觀念,認為我放下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錯誤的認知。第二個,「以空為有」。他知道有個空,這是還在有中,這個就稍微有一點程度了,第三個,「滅色故空」。這個空要煩惱滅除了,色法滅除了,它才顯現,這是二乘及外道所證的,他們認為的這三種空,都是錯認,大乘佛法講的體空,就像夢境一樣,大家都做過夢,不用講每一個人都知道那是假的,大乘佛法講的一切諸法的實相,就如同夢境一樣,在夢中有幻作用力,力用的當下就是空寂,就像現前一樣,大家有見聞覺知,能夠聽、能夠看、能夠說,但是這個力用是空的,眾生就是不知道這一層道理,所以在這裡輪迴、打轉,所謂迷則經塵劫,悟則剎那間。所以大乘的空是講空性,用楞嚴經講的:「五陰即如來藏。」這色、受、想、行、識就是真如,你要知道了,就能度一切苦厄。
底下叫著舍利弗的名字,

「舍利子」,這「舍利」就是舍利弗,我們中國人對於有學之士的尊稱,稱他為子,舍利子,不是我們講的舍利,舍利的名字翻作中文叫作鶖鷺,這個地方叫鷺鷥,是取他的眼睛跟這種鳥非常的相像,所以立這名字,這種鳥眼睛最明利,代表般若知見最為明利,能察斷一切的邪見,舍利弗在經典上的表法是智慧第一,智慧當中般若智慧第一,種種的三昧、種種的陀羅尼,以般若為第一,所以才叫照見,這個智慧不在別處,不是從心外求的,舍利弗在這裡的表法代表非大智慧不能領悟,誰是大智慧呢?相信在座的都會想:「不是我」,我們哪有智慧,華嚴經講大心凡夫當機。大心凡夫是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者,每個人都有,所以大智慧每個人都具足,只要你肯回頭,那就是當機,你用這樣的心態來學《心經》,那就能夠得到般若智慧,你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不要想這是觀世音菩薩跟舍利弗講的,我們自己肯學、肯回頭就是舍利弗,能夠運用般若智慧來觀照,就是觀自在,我們現在眼見色不自在啊,耳聞聲隨聲轉,很苦惱啊,六根對六塵都不自在,所以你要能用,你就是觀自在,六根接觸六塵都不起心不動念,大家都會想:我心不要動,心如止水,止息你的心不動,跟木頭一樣,不是般若,般若是活活潑潑的,用而不著,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你對於諸法接觸,一接觸你就明白,你不會迷在裡面,不會被它轉,你知道法是我心所現,心所現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是般若,就是實相,要具有這樣的觀念才算是看破放下,念佛才會得力。大家念佛越念越苦惱,就是因為忽略了般若智慧,所以我們才開這堂課,除了幫助想認識《心經》的同修,也是幫助修學淨土的同修,。

這部經對於初學來說,沒有那麼容易學習,若是聽不懂,就要發心,在佛菩薩像面前懺悔自己的業障,懺悔過去生毀謗大乘、毀謗般若的業障,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這樣才算有一點想學的心及恭敬心,這樣聽經才能契入。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裡觀世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色跟空不異,不異就是相同,是說空跟色相同。這第一句是破凡夫執色為實有的邪見。第二句是破二乘及外道著空的邪見,所以第一句講「色不異空」,「色」簡單講是四大,地水火風這四大假合本來沒有,當體全空,可是我們現在卻認為實有。

地、水、火、風四大,地是屬於堅固的,是阻塞的,風是屬於流動的,地跟風相對啊,所以就抵消,火跟水相對,又抵消,所以一總皆空。常有人說你們出家人四大皆空,其實不是只有出家人,一切眾生本都四大皆空,但是眾生不認為自己空,總執這個身為實有,老在這身上打妄想,一再堅固自己的妄想、執著,所以空不了,這裡所說的「空」是真空,不是前面講的三種錯誤的空。空不礙色,色不礙空,所以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要是眾生能夠知道這真相,那凡夫執著這個身的錯誤觀念自然就放下,那「身」既然是假的,依附在身上的:你的衣服、你的名牌包包、你的財富、你的房子、你的名利…等等,這些身外之物還有沒有呢?能依的已經空了,那所依的當然就不可得了。所執的色既空,能執的心也空,所以叫一空一切空。天台家講一切法趣空,就是不了解這層道理,凡夫才作千秋百歲之計。人生不過百年,卻有千年之憂,就是因為不知道色即是空。有很多人錯解,心想:既然色即是空,那他就敢無惡不為,請問:他這「惡」空不空?那當然不空啊。
因此所講的「空」是虛妄,那一切法都是虛妄的,還會要造惡嗎,你一有造作那就是認為法是有的了,既然認為法是有的,那就心性法爾變現出有地獄、餓鬼、畜生,就有六道輪迴這些業相讓你去受用,你一旦覺悟了,六道輪迴本來空,現前的煩惱也就當下不可得。煩惱從對境而有,境界空了,身也空了,怎麼會有煩惱?很簡單,舉一個比喻:有一個人看了醫生,醫生跟他講: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得了絕症只剩三個月可以活,回去後,朋友看到他愁眉苦臉、病懨懨,都問:你怎麼啦?他說:我去做身體檢查,醫生說我只剩三個月。下個禮拜再去,醫生告訴他:對不起啊,拿錯報告,他的煩惱馬上就消除了。所以,正在起煩惱的當下,煩惱是不是真的?他的身體是不是這樣變化?不是啊,可是他一直誤以為他自己是,所以看起來這個病態就出來了,所以煩惱是空的。高興也是空的,為什麼?如果醫生說:雖然不是絕症,可是你其他的器官還有問題。那又煩惱了。所以眾生就是這樣,在這當中認妄想為我,生無量的煩惱,在當中出不來,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不知道要轉變。

有人說無常就是空,因為它會變化,它會斷滅。錯了,無常不是空性,真性是真常,所以他說的「無常」跟這裡講的「真空」是不一樣。那為什麼會有無常呢?就是剛才講的例子,眾生的心生滅不停,所以,妄見有無常的現象,生滅的滅相不是真性,這裡講的空是真性,講的是「無生」,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滅去,這道理只有佛教裡面有,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當起煩惱的時候,迴光一照,煩惱從哪來啊?從我身上哪一塊生出煩惱呢?如果有,本來煩惱在身上哪一處?如果真有住處的話,那叫醫生開刀把它拿掉,就不起煩惱了。問題不是啊。
好了,這樣去思惟觀察,煩惱空掉了,空掉以後還要再追問下去,煩惱滅向何處?躲哪裡去了?再找一找,身內沒有煩惱,身外也沒有煩惱,所以真相是煩惱內外一總俱空,這說為「無生」。有句話叫「煩惱即菩提」,因為正在起煩惱的當下,煩惱實本不生啊,是眾生把幻妄浮塵給攔住了、抓住了,強認為是自己,所以說於無生中妄見有生,這就是眾生為什麼迷惑。你動了一個念頭,你就趕快抓住,跟自己說:這是我的想法。佛說這叫「緣影妄心」或「緣影心」,所以常叫大家不要打妄想,妄想煩惱無因亂起,妄想動了不要去攀它、隨順它,它是虛妄的。在這裡覺悟了那才真是「煩惱即菩提」。

空不異色是破二乘斷滅知見,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而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他認為人死以後甚麼都沒有,所以告訴他們,空即是色。他們認為的斷滅空,即是色,是有它的作用,就用永明大師所說的:你把貪瞋癡斷掉,是色即是空,不貪不瞋不癡就顯現了,這就是空即是色。正在斷除煩惱的當下,你的智用、你的德用就顯現,絕不是斷滅,也不是沒有因果的,若沒有因果那念佛不會成佛。所以,因果空不空呢?以稱性來說是空,就「用」上叫妙有,妙有不是實有,實有是眾生錯誤的認知,正確是叫妙有,因為妙有的當下就是真空,所以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人聽到色跟空,馬上有對立的觀念,認為色跟空是相對的,所以後面的經文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二者並沒有分開,完全沒有隔礙,兩個都平等如如。這個道理要多多的熏習,這次只是略說而已。
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陰都是一樣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講「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實相是不生不滅,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我們說為無生。不垢不淨,所以說為真淨。不增不減,所以說本自圓成。佛性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不待修得,這是講眾生本具的心。一說不用修,大家就放鬆了,別誤解這話,須知佛性不是造作得來的,就像擦黑板,不是把黑板擦掉,是把粉筆灰擦掉,粉筆灰就是塵,所以修行是修斷自性當中本來沒有的塵勞煩惱,所以還是要修。永嘉大師講: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雖不無修證,但是真性本來清淨,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要以為要修它才生,其實即使迷失了它也沒有滅去,所以叫不滅,眾生在染也沒有垢污。即使成佛也不是外來的清淨,在迷的時候清淨沒有減少一分,所以叫不減,你覺悟了它也沒有增長,所以是不增。
六祖跟臥輪禪師講:惠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菩提本自現成,思想的當下就是空寂、就是般若、就是空,所以不用刻意斷,當體自空。達摩大師所說的: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所以六祖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還是該怎麼作用就怎麼作用,可是他心不執著,凡夫對境也是心數起,起了之後卻停不下來,控制不住,就沒有般若智慧,很多同修看到,對境可以心數起就安心了。心數起不用學,大家都會心數起,但是就是起了停不下來,把持不住,你沒有辦法叫它停,只要起了一個煩惱會又接著再相續起個不停啊,所以才要用佛法的修止觀來讓它止息。

下文說: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段是說「真空」當中無色乃至無受、想、行、識,這「無」不是說統統都沒有,是有即非有,乃至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六識,界是界限的意思。眼睛所看的只能對色,所以是以色為界,耳朵只能聽音聲,以聲為界限,你耳朵沒有辦法去聞香、嚐味,所以它只能聽聞音聲,所以叫耳識界、眼識界。平常我們說眼界很窄,就是講這個。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單只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加起來就叫十二入,再加上眼識等六識,就叫十八界,這是世間法。後面是十二因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接著是四諦,甚至連能觀之智跟所證得的佛果,「智」就是我們的般若觀智,「得」就是佛果,這是出世間。在真性當中沒有世間法,也沒有出世間法,因為世法對佛法還是對待,智跟煩惱還是對待,一切對待之法在眾生心中本來沒有。

十二因緣簡化來說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講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無明即是動念而有,這是講眾生如何迷失本來,起惑、造業、動念,然後就入胎,「名色」就是入胎,人在胎中第一個七天叫「名色」,名色慢慢的就「六入」,六入就長成有六根,具六根開始就有感知,就有觸受,有觸受以後,碰到貪愛的,碰到境界它就「愛」,愛以後還想要就叫「取」,取了以後還想佔有叫「有」,因為你有「愛、取、有」,所以造成了「生老病死」,這是苦諦跟集諦。那麼「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這是滅諦跟道諦,到最後是「無智亦無得」,眾生有般若觀智,會想得個佛果,實際上在真性當中不存一法,這就是無智亦無得。

與鬼神如何相處?

身為人道眾生鬼來求吃喝求錢我們可以給予適量,跟他們結緣,
但不是以搞鬼神這事為主,眾生對於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所以總想一窺究竟想知過去(問前世)想知未來(問來生...)東方人西方人都一樣,求神問卜,甚至外太空科技發展,想知有無外星人...這都是眾生的習性,
真學佛的佛就告訴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造惡受三惡道苦果,造善得三善道報,發心修行得出離輪迴解脫之究竟樂!即使有災難也是共業中有別業.
鬼神常有自稱佛菩薩或古今知名人士,若無正見,常被耍得團團轉,忘卻學佛甚至發心出家的本願,此時若無明眼善知識點破,常常越學離菩提道越遠!
我們常要警戒自身是否流入"人云亦云"的煩惱障中,而信不過佛說:共業中自有別業的箴言!
真想出離 ,惡緣就一再的來考驗你,經得住否,那就看各人此時如何用心了~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出家?...悟鎧法師

現在呢? 我要問你為什麼不出家?

你不出家就表示,你覺得這個世間還有希望,這世界還有依靠的地方。你覺得除了三寶之外,還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所以你不出家嘛!

三寶的世界在出家這一邊,而不是在眾生那邊。 眾生那邊沒有什麼。 本來三寶藏在你內心裡面,但也沒用,因為全體迷失﹔因此你就變成了苦惱眾生。 所以我說即便你不出家啊! 就算你沒機會出家,你都要嚮往出家,而且心態必須是要出家的。你應當懺悔自己福報不夠,世緣未了,懺悔什麼? 我想就是放不下啦! 業力牽纏所以不能出家。

無論你過的是什麼世間生活,無論你的身份、地位是什麼,對不起! 都沒什麼希望。你仔細去看看我這句話,是否言過其實?有時你對自己的苦體會比較深刻,可是一看別人你就迷惑了,以為他們比你更快樂,未必然也! 為何你以為別人比你快樂? 你看他們夫妻好像很快樂,我若像他們那樣就好,這是對愛情的幻想。 看來他比我有錢,若像他有錢,我就很快樂,這是對錢財迷惑的狀態。我要是多讀點書,今天就不會那麼苦,可以賺很多錢,有學問我就會很快樂。 你對世間學問存有幻想,以為那裡面有快樂。 看人家的兒女很孝順,就想大概像他們一樣,我就會很快樂。

我不知該如何說! 你要脫離苦海,必須知道你所走的每一條路都是苦的,不然呢! 你在苦的當中,還想把樂給榨出來,就像把沙要煮成米飯,那是永遠不可能!

我不一定要問,你為什麼不出家? 至少要問,你在淨宗學會這麼久了,為什麼連一個在家的出家人的樣子都沒有啊! 對不起! 直到命終你的心態都沒有提升,那是出不了這個世界,進不了西方極樂世界的。 下一輩子還是苦難的眾生。 我不知道如果今天你要死了,你會不會問我,為什麼要出家? 人到死的時候,應該要覺悟吧! 唉呀! 為什麼不早一點出家,今天要死了,來不及了。看來好像是這樣,事實上沒有,眾生不是說「不見棺材,不掉淚」。 見了棺材,還是不會流淚。 不是「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心還是不死。

你來這裡學佛,你只要存著往生西方的意願,但是若對西方存著的期望,沒有壓過你對世間像我剛剛說的,以為那些都是快樂的依靠處,那麼死後,是不可能解脫六到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你憶念西方,憶念阿彌陀佛,好吧!說廣一點,憶念整體三寶,因為佛、法、僧三寶無量無邊。 我說當你自性解脫,亦即是自性覺悟時,你自己就是佛寶。 你心充滿智慧,自性就是法寶,是嗎? 你心已悟到一切眾生的平等性、清淨性、本質的平等清淨性,最究竟的平等是「一切眾生都是佛」嘛!以佛性來說都是平等的。 悟到佛性的平等、清淨和一體性,你自性就是僧寶。 只有你自性三寶顯現的時候,才得到解脫,得到安樂,所謂的涅槃。
我說,你是在家居士也要有出家的心,不然你也脫離不了這個苦海,因為你沒有那個意願嘛! 你熬到命終都沒有那個心,能往生極樂世界嗎? 雖然你說,世間善人,命終回向也能往生,請注意「命終回向」這四個字。 雖然說造了極重惡業,命終懺悔,投向極樂,也能往生。 請注意「命終懺悔,投向極樂」。 所以我就問你,為什麼不出家? 或說你在家學佛,學了那麼久,怎麼沒有厭離這個世界的心態? 還在那裡鑽那鑽的,這叫「口念阿彌陀,心念婆娑國」。 你那個根還在,你就.........總之,你對這世間的苦因苦果不了解,因為你智慧、功徳及福報都不夠,對極樂世界的樂因樂果也不了解,因為你的心還在沉迷。 那種樂因樂果對你來說,能量太高,所以你沒有好樂心,也好樂不起來。

最後我要問,你覺悟了沒有?不是問,你開悟了沒有? 開悟問得太高了!這裡大部份人是沒有開悟的。覺悟什麼?覺悟這個世界是苦的,身體健康或有錢財也是苦,家庭圓滿、夫妻恩愛、兒女孝順仍然是苦,乃至升天也還是苦。知苦才是入門的第一步,不只是知道道理,要自己親自去感受那是苦。有人得了絕症,死了三次,太太對他很好,想辦法把他從病危中救了回來,他也是學佛人,問我怎樣才能厭離六道輪迴? 噢! 你問我這個問題? 你死了三次,還不知道怎樣厭離六道輪迴。換句話說,在問我怎麼死啦!

有人教書教到退休,我說好不容易退休了,你早就是淨宗學會的會員,為什麼不專修淨土? 他說,師父啊! 不是這樣的,我是一個老師,每天起來,就是要刷牙、洗臉、吃飯再趕著去上班,已經習慣了,現在退了休整天在房裡走來走去,四面撞(牆)璧。 哦! 原來說出了內心的話,知道了為什麼。 那你們現在都座在這裡,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不出家嗎?
不能說是外面的世界很糟糕,外面的人很糟糕,或說我這生遇到的事很糟,因此我很苦。 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遇到不好的事,甚至不好的國家、政治,這是真正苦的來源嗎? 對不起!這一切都是自己貪瞋痴所招感的果報。

出家就是要出煩惱家,知道貪瞋痴慢疑是痛苦的來源。 所以出家就是說,我不能任由貪瞋痴盤據我的心靈,讓我盡未來際不停地受苦。因此,我發心要擺脫貪瞋痴的糾纏,這個叫發心出家。所以你不發心出家,就沒有真實的動力可以擺脫貪瞋痴。我說佛門的人這麼多,好一點的拼命做功課、念佛。雖然如此,你也同時在放縱自己的貪瞋痴。 你的貪瞋痴並沒有減少。 我說你不能真正做一個出家人,至少做一個在家的出家人。 心態要做出家的打算,因為這是你出苦唯一的一條路,你難道可以保留自己的貪瞋痴而出苦嗎?

當然像這樣的問題,很初學的人才會問我,我想你們大概不會問。 佛菩薩的心是清淨的,所給我們的法,每一樣都是最好的,但是為什麼通通用不上? 因為我們的貪瞋痴力量實在太強,我們的共業和別業都很強。 身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我們,釋迦牟尼佛說,直到死你們都擺脫不了貪瞋痴的糾纏,註定要苦下去。 但是有大願王阿彌陀佛的接引,出現了曙光。

你出苦的意願很強,但是貪瞋痴的毒直到命終都沒有洗淨(要洗淨也很難,至少是証到阿羅漢),藉著大願王的大威力,把你這貪瞋痴還沒淨化的眾生接到極樂世界去。 到了極樂世界必定會淨化,可是呢? 你說貪瞋痴沒斷就能去,因此你就任由貪瞋痴在淨宗學會增長。至少你的往生意願要去壓過貪瞋痴的力量。 不然你往生沒有任何希望。

你可以不斷貪瞋痴而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沒有斷到相當的程度你不可能去。 許多人來到佛門就在混,讀書、工作也是在混,讀書混學歷、文憑。工作就混飯吃。 你來到了佛門還敢混嗎?我講話很粗魯,不過不粗魯你也不會注意聽。 有些人混到命終啊! 就想蓮友會來幫我助念,善知識會來幫我開示,因為我是淨宗學會的人。 好了! 時間到,我們必須下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