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生老病死(總頌五首)~中峰禪師

恩愛縈纏與麼來。三緣和合住胞胎。
鑿開混沌通身瑕。踏破虛空滿面埃。
命若懸絲分母子。形同浮泡示嬰孩。
遽忘赤白堆中苦。引著依前笑滿腮。

老來終日自嗟噓。頓覺因緣與世疏。
語近不聞雙耳聵。夜深無寢寸心孤。
精神密耗皮先折。筋力潛消骨盡枯。
翻憶少年狂未歇。那知今日費工夫。

偶乖攝養病緣侵。未稟良醫日漸深。
燈影沈空添寂莫。雨聲敲枕助呻吟。
逢人有語惟求藥。對境無聊只擁衾。
眾苦聚藏安樂法。惟堪哀痛不堪任。

火風地水忽分離。正是年窮歲盡時。
口裡乍無三寸氣。眼前徒有萬般奇。
業從識變非人與。魂逐緣飛不自知。
拋卻蘊空皮袋子。茫茫三界竟何之。

死生老病起何因。形赧縈纏古到今。
觸境未能起有念。逢緣不肯契無心。
業從必竟空中積。苦向元非實處深。
眨眼便沈千萬劫。豈應虛喪好光陰。



勸念阿彌陀佛~天目中峰明本禪師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三世諸佛證此心佛
六道眾生本來是佛  只因迷妄不肯信佛
智者覺悟見性成佛  釋迦世尊開示念佛
彌陀有願接引念佛  觀音菩薩頭頂戴佛
勢至菩薩攝受念佛  清淨海眾皆因念佛
六方諸佛總贊念佛  祖師起教勸人念佛
捷徑法門惟有念佛  一代宗師個個念佛
古今名賢人人念佛  我今有緣得遇念佛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  口常念佛心常敬佛
眼常觀佛耳常聽佛  身常禮佛鼻常數佛
香花燈燭常供養佛  行住坐臥不離念佛
苦樂逆順不忘念佛  著衣吃飯無不是佛
在在處處悉皆有佛  動也是佛靜也是佛
忙也是佛閒也是佛  橫也是佛竪也是佛
好也是佛惡也是佛  生也是佛死也是佛
念念是佛心心是佛  無常到來正好念佛
撒手便行歸家見佛  一道圓光即性空佛
了此一念是名為佛  常住不滅無量壽佛
法報化身同一體佛  千佛萬佛皆同一佛
普勸有緣一心念佛  佛不念佛失卻本佛
貪瞋嫉妒自喪其佛  酒色財氣污天真佛
人我是非六賊劫佛  一息不來何處求佛
地獄三途永不聞佛  萬劫千生悔不念佛
丁寧相勸念自己佛  急急回光休別覓佛
念念不昧誰不是佛  願一切人自歸依佛
回向西方發願念佛  臨命終時親睹化佛
九品蓮台禮彌陀佛  得無礙眼見十方佛




中峰和尚 徵心辨見 或問六條

    中峰和尚  徵心辨見 或問六條

問曰。
心體既遍於山河大地。緣何離身外。咸無知覺。豈曰心遍而不具知覺耶。


答:

萬竅並號。扶搖莫知其有力。群幽洞燭。晨曦自若其無功。至理未嘗不融。迷妄以之自惑。

汝謂離身不具知覺。且置勿論。
言身內之知覺者不過飯之而飽。衣之而暖。染之則垢。澡之則淨。至於順喜逆嗔。樂榮苦辱。與夫博通事物。記持古今而已。如上所緣。皆似知覺.而非知覺也。何謂似。乃因根境相對。虛妄緣塵。和合而有。非真知覺。

如來之徵辨者。正所以發明於此也。汝猶不悟。復認此為知覺。且汝身中咸捨此妄。則何以為知覺乎。
或曰。此身既無知覺。豈可同土木耶。

答:此身離卻虛妄緣氣。正同土木無殊。

或曰。如是虛妄。必從何起。

答:亦無起處。但是汝一念。自背真覺之體。即其真覺。轉為如上虛妄緣塵。

或曰。悟達之士。寧有飯而不飽。衣而不暖者乎。
知則亦同虛妄。不知則還同土木耶。

答:汝言不知。則真覺之體。安有暫時不在乎。
迷而為識。悟而為智。換名不換體也。
故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何謂識。認體為我。執持分別之謂也。

何謂智。了體非我。離諸分別之謂也。

或曰。悟達之者。見山不曰水。見僧不曰俗。謂之無分別可乎。

答:真寂體中。本具靈鑒分別。而與識分別異者。
識乃起心分別。智乃無念分別也。

或曰。既云:無念。憑何分別。

答:子不見明鏡乎。鏡乃無情。不具諸識。安有念體。
妍則現妍。醜則現醜。現有分別。而實無有能分別念。與吾靈鑒之體何殊。

萬竅因風而號。風何意於號萬竅。群幽由日而燭。日何念於燭群幽。皆體本如然。似有為而實無能為之心耳。

汝如知此。則終日吃飯。不妨言飽。何曾嚼破粒米。終日著衣。不礙言溫。何曾掛得寸絲。修習空華梵行。宴坐水月道場。真知靈覺。一道齊平。豈分其身內.身外乎。

汝問云。身外咸無知覺。

今復問汝。汝今離此四大身外。覺有物耶。覺無物耶。
若曰:不覺有物。應同土木。既曰有覺。能了知耶。不能了知耶。
縱汝失心。不能了知。認明為暗。指色為空。雖曰謬陳。非無知覺。
況是縱手所指。虛空物象。大小美惡。靡不明瞭。
若無知覺。孰臻於此忽然之間妄惑頓空執情銷落。則知十方虛空是大圓鏡。不加磨拭而照古照今。三千剎海。即楞嚴王。豈假證修而融凡融聖。到此則所謂“虛妄知覺”。將無地可寄矣。

永嘉大師謂: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此破依文字能所而知。此靈知之體也。
即經所謂立知立見。即無明本。
何則。蓋欲妙契靈鑒體中。本具無念之知。此無念之知。不容別有所知也。

又云。若以自知寂。亦非無緣知。

謂不假文字因緣。夙根不昧。生而能知。言非無緣者。尚存能知之跡耳。

故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何則。真寂體中之知覺。元不因一法而具也。

苟不依體而證。儻存毫末.許言其知見者。皆墮戲論。
汝言身內外者。豈特戲論。斯實狂愚矣。


或問:
眾生知覺。與如來知覺。同耶異耶。


:
眾生食鹽曰鹹。諸佛乃云不淡。
諸佛指火曰熱。眾生則曰不寒。
遮表之詮殊途。知覺之性同轍。

苟真妄而不隔。則生佛以何殊。

然而知覺約有二種。

一曰:真知真覺。一曰:妄知妄覺。

此二種似同而異。雖異而同。
故凡聖以之區分。迷悟以之隔越也。

圓覺序謂
「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

此正指真知之體。眾生本來具足。與諸佛常住法身。覿體不別。

此體湛然常寂。廓爾靈知。名之曰心。

遍含法界。諸世間相。剎那剎那。生住異滅。

而此體不動。如來所徵者。直欲顯此心耳。
此心離 
一切名相及與 聖凡染淨。因緣自然。真妄和合。以至見聞覺知等法。

所謂妄者。
即今四大為身。根塵相對。蘊藏陰識。隨處執持而生分別。取捨愛憎。念念遷流者也。

此之妄體。由根塵虛妄和合。似有其體。根塵忽消。此妄亦滅。此即阿難所指之心也。
如來云胡不斥之哉。故曰:此虛妄心。離於前塵畢竟無體。
又曰: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此所謂似同而異也。


或問:

此虛妄體。為是依真而有。為是離真別有。
若曰:依真而有。則妄即是真。
若曰:離真別有。則宛成二體。

:
依真立妄。似結水以成冰。
由妄顯真。若見煙而知火。
固是堅冰即水。奈何冰無流動之形。
雖曰猛火即煙。而乃火無郁㶿之象。

執之則千塗各立。了之則一道齊平。法界之理既然。則如來不容其默矣。

良由眾生不達聖人善權方便。隨其語言而生執縛。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如來所以 
對同立異。真妄斯彰。破異立同。真妄俱泯。而經中舉「一巾六結」。立喻詳明。
一巾喻真。六結喻妄。非一巾無以成六結。
真為妄所依。非六結無以顯一巾。
妄為真所倚。故如來謂結解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則知群妄既消。一真何有。以妄望真。雖異而同也。

或問
真該妄末。妄徹真源。真妄既同。生佛之途常異。何也。

:
起而無生。諸佛入涅槃於眾生識海。
寂而常動。眾生墮生死於諸佛心源。
理求之  則全同。事推之  則迥隔。
雖曰「 同具知覺之體」。諸佛自空劫以來。
如理而解。如解而行。如行而證。

而眾生有迷而未解者。有解而未行者。
有行而未證者。以故異耳。

然迷而未解者。固未可論。
而況 口該實相 而意逐攀緣。
跡履虛空 而情沈有海。
虛叨瞭解之虛名。實墮凡愚之劣行。

然真妄同源。言其性具。未有不絕妄而返真。不遣真而契理者。惟頓漸之等差耳。
此約事行而言。

若約理則十法界同具一心。
經云。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豈心佛之果異耶。其所異而不能同者。乃妄未遣也。真未泯也。
總而言之。惟心之所以未明也。


或問:
真妄之外。別有心耶。別無心耶。

:
屋是總名。依屋以顯其成壞。心為正體。因心以發其妄真。曲引喻文。重下注腳。

一心喻虛空也。真喻明也。妄喻暗也。

當明時。空與之俱明。暗時。空與之俱暗。

真妄似與心同也。非虛空無以顯其明暗。則真妄不離心也。
極而究之。則虛空之體。今古廓然。了不為明暗之所遷。乃知一心與真妄泮然矣。

列群峰於五嶽。咸消高下之形。引萬派於四溟。共失淺深之跡。豈真妄之復云哉。


或問:
久為妄所纏。欲斷絕之。未有其方。如何。

:
不識妄從何起 而欲斷妄。
若妄從心起。則妄可斷 而心亦可斷。
心既可斷。則諸佛之一乘。菩薩之六度。
緣覺之十二緣。聲聞之四諦。天人之十善。
皆可斷也。
使其果可斷。則眼之所見。耳之所聞。
乃至舌味意緣。水濕火熱。風動地堅。
世出世間。俱可斷也。

如上諸緣。不可斷故。
則汝所謂「妄」者。亦無有可斷之理也。

曰。苟不可斷。則未免相續去也。
咄。是何言。與其起心斷妄。尚爾不許。

豈容其相續耶。

據爾云。則爾之妄體。果有斷滅之時也。

苟未嘗斷滅。則何續之云乎。

汝元不知自無始劫前。最初不覺。瞥興寸念。違背真心。引起遷流。迨今新新不住。
乃至諸佛出世。祖師西來。皆汝妄情之所執受。
欲絕此妄。當明自心。自心一明。則無邊妄緣。覿體融會矣。
辭曰。
妄非心明而不絕。心非妄絕而非明。
心明則絕妄而明。妄絕則明心而絕。
妄絕故色空明暗。不礙眼光。何見之可辨。
心明故。見聞覺知收歸毫末。何心之可徵。
誠為祖禰不了。殃及後人。更或有疑。
請求達者。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勸念阿彌陀佛~~~~~~中峰明本禪師

中峰明本禪師 ~~~~~~勸念阿彌陀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諸佛證此心佛。


六道眾生本來是佛,只因迷妄不肯信佛。


智者覺悟見性成佛,釋迦世尊開示念佛。


彌陀有願接引念佛,觀音菩薩頭頂戴佛。


勢至菩薩攝受念佛,清淨海眾皆因念佛。


六方諸佛總贊念佛,祖師起教勸人念佛。


捷徑法門唯有念佛,一代宗師個個念佛。


古今名賢人人念佛,我今有緣得遇念佛。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口常念佛心常敬佛。


眼常觀佛耳常聽佛,身常禮佛鼻常數佛。


香花燈燭常供養佛,行住坐臥不離念佛。


苦樂逆順不忘念佛,著衣吃飯無不是佛。


在在處處悉皆有佛,動也是佛靜也是佛。


忙也是佛閑也是佛,橫也是佛豎也是佛。


好也是佛惡也是佛,生也是佛死也是佛。


念念是佛心心是佛,無常到來正好念佛。


撒手便行歸家見佛,一道圓光即性空佛。


了此一念是名為佛,常住不滅無量壽佛。


法報化身同一體佛,千佛萬佛皆同一佛。


普勸有緣一心念佛,佛不念佛失卻本佛。


貪嗔嫉妒自喪其佛,酒色財氣汙天真佛。


人我是非六賊劫佛,一息不來何處求佛。


地獄三途永不聞佛,萬劫千生悔不念佛。


叮嚀相勸念自己佛,急急回光休別覓佛。


念念不昧誰不是佛,願一切人自皈依佛。


回向西方發願念佛,臨命終時親睹化佛。

九品蓮台禮彌陀佛,得無礙眼見十方佛。



永明延壽大師 唯心訣

永明延壽大師  唯心訣

一百二十種邪見

一、 或和神養氣而保自然。
二、 或苦質摧形而為至道。
三、 或執無著而樁立前境。

四、 或求靜慮而伏捺妄心。
五、 或刳情滅法以凝空。
六、 或附影緣塵而抱相。
七、 或喪靈源之真照。
八、 或殞佛法之正因。
九、 或絕識凝神,受報於無情之地。
十、 或澄心泯色,住果於八難之天。
十一、 或著有而守乾城。
十二、 或撥無而同兔角。
十三、 或絕見而居暗室。
十四、 或立照而存所知。
十五、 或認有覺是真佛之形。
十六、 或效無知同木石之類。
十七、 或執妄同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
十八、 或忘緣趣解脫之門,似撥波求水。
十九、 或外騁而妄興夢事。
二十、 或內守而端居抱愚。
二十一、 或宗一而物象同如;
二十二、 或見異而各立法界;
二十三、 或守愚癡無分別而為大道;
二十四、 或尚空見排善惡而作真修;
二十五、 或解不思議性作頑空;
二十六、 或體真善妙色為實有;
二十七、 或沈機絕想,同有漏之天;
二十八、 或覺觀思惟,墮情量之域;
二十九、 或不窮妄性,作冥初之解;
三十、     或昧於幻體,立空無之宗;
三十一、 或認影而為真;
三十二、 或執妄而求實;
三十三、 或認見聞性為活物,
三十四、 或指幻化境作無情;
三十五、 或起意而乖寂知;
三十六、 或斷念而虧佛用;
三十七、 或迷性功德,而起色心之見;
三十八、 或據畢竟空,而生斷滅之心;
三十九、 或執大理而頓棄莊嚴;
四十、     或迷漸說而一向造作;
四十一、或據體離緣而堅我執。
四十二、或亡泯一切而守己愚。
四十三、或定人法自爾而墮無因。
四十四、或執境智和合而生共見。
四十五、或執心境混雜。亂能所之法。
四十六、或著分別真俗。縛智障之愚。
四十七、或守一如不變而墮常。
四十八、或定四相所遷而沈斷。
四十九、或執無修而祛聖位。
五十、    或言有證而背天真。
五十一、或耽依正而隨世輪迴。
五十二、或厭生死而喪真解脫。
五十三、或迷真空。而崇因著果。
五十四、或昧實際。而欣佛厭魔。
五十五、或著隨宜所說。而守語為真。
五十六、或失音聲實相。而離言求默。
五十七、或宗教乘。而毀自性之定。
五十八、或弘禪觀。而斥了義之銓。
五十九、或鬥奇特。而但顧出身俄沈識海。
六十、    或作淨潔。而推求玄密返墮陰城。
六十一、 或起殊勝知解。而剜肉為瘡。
六十二、 或住本性清淨。而執藥成病。
六十三、 或尋文探義。而飲客水。
六十四、 或守靜居閑。而坐法塵。
六十五、 或起有得心。談無相大乘。
六十六、 或運圖度想。探物外玄旨。
六十七、 或廢說起絕言之見。
六十八、 或存詮招執指之譏。
六十九、 或認動用。而處生滅根源。
七十、  或專記憶。而住識想邊際。
七十一、 或安排失圓覺之性。
七十二、 或縱任虧入道之門。
七十三、 或起身心精進。而滯有為。
七十四、 或守任真無事。而沈慧縛。
七十五、 或專繫念勤思。而失於正受。
七十六、 或效無礙自在。而放捨修行。
七十七、 或隨結使。而恃本性空。
七十八、 或執纏蓋。而妄加除斷。
七十九、 或保重而生法愛。
八十、     或輕慢而毀佛因。
八十一、 或進求而乖本心。
八十二、 或退墮而成放逸。
八十三、 或語證相違而虧實地。
八十四、 或體用各據而乖佛乘。
八十五、 或守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
八十六、 或泯緣而厭假。違法爾之門。
八十七、 或著我見而昧人空。
八十八、 或迷現量而堅法執。
八十九、 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見。
九十、 或信不兼解而長無明。
九十一、 或云人是而法非。
九十二、 或稱境深而智淺。
九十三、 或取而迷法性。
九十四、 或舍而乖即真。
九十五、 或離而違因。
九十六、 或即而忘果。
九十七、 或非而謗實。
九十八、 或是而毀權。
九十九、 或惡無明而背不動智門。
百、      或憎異境而壞法性三昧。
百一、 或據同理而起增上慢。
百二、 或貶別相而破方便門。
百三、 或是菩提而謗正法輪。
百四、 或非眾生而毀真佛體。
百五、 或著本智而非權慧。
百六、 或迷正宗而執化門。
百七、 或滯理溺無為之坑。
百八、 或執事投虛幻之網。
百九、 或絕邊泯跡違雙照之門。
百十、 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
百十一、 或定慧偏習。焦爛道芽。
百十二、 或行願孤興。沈埋佛種。
百十三、 或作無作行。修有為菩提。
百十四、 或著無著心。學相似般若。
百十五、 或趣淨相而迷垢實性。
百十六、 或住正位而失自本空。
百十七、 或立無相觀。而障翳真如。
百十八、 或起了知心而違背法性。
百十九、 或守真詮而生語見。服甘露而早終。
百二十、 或敦圓理而起著心。飲醍醐而成毒。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淨土指歸集(卷上)

吳郡 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原教門第一

西方大聖人。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欲令

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由機分利鈍故。四十


餘年三百餘會。隨機演教。大小偏圓不同。皆


為一乘之法而作方便。


靈山開顯。咸歸一實。


而本懷斯暢。三世諸佛出世度生莫不咸然。而


求其至簡至易。俾初心凡夫。頓悟上乘。速登


不退者。無若乎淨土法門之徑且要也。


葢甞論之。眾生佛性。本來成現。不由他教。


無上菩提。本自有之。不因修得。


然迷情深重。淪墜永劫。


若不值遇諸佛菩薩善友知識為之開示方便。


則何由了生死 而入佛慧者哉。


爰自法藏丘值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


此念佛三昧。肇興之於塵點劫前。


故彌陀今見於清泰。迦文宣於竺乾。


恒沙如來廣舌讚揚於十方國土。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教法之傳。其來尚矣。


夫東晉遠公。結社於廬山。


特發揮先佛之遺訓耳。


故曰。


雖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是知諸佛菩薩因地修行。同修此法。


位度生。同說此法。


夫欲了生死大事。遊諸佛性海者。何莫由


斯道焉。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問:「要如何才能明心見性?如何分辨是文字解還是真開悟?」

問:「要如何才能明心見性?如何分辨是文字解還是真開悟?」
悟顯法師 開示:
如何才能明心見性
每一個法門都能明心見性,都能成佛。只要你如理如法修。心要離念,離念就是見性,心如果存有絲毫知解,存有絲毫的世俗的情見,不會見性;所謂「性」,即是眾生本來面目,不假外求,不是真的有「能見之心」與「所對的境界」來互相攀緣如果你還存有「能所相」,你就不是真的見性,你所學的都只是文字知解。從這點,你就能夠直接分


現在佛門中有些人很會講名相,但其中很多都只是文字知解,你一聽就知道。那你要怎麼分辨他有沒有開悟?我跟你講你多去看開悟祖師的語錄,然後你再去看一般世俗人講的那些佛法,你就知道誰是著於文字的。你看六祖惠能大師、淨宗的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們都是開悟的,雖然運用文字但不著於文字,他們是真正見性的。


今人有些甚至佛法文字都不會,連文字知解都還談不上,現在的佛教,就是我常講的:「景氣非常不好,非常衰敗」,原因就是:學佛人、出家人幾乎不講佛法,專講世俗話,出家人為了讓在家人覺得:他雖出家,但他也很理解你們在家人的狀況、心情」,所以就講些俗話,任意幫你開緣(其實是犯戒),以為這樣能與在家人融為ㄧ氣,其實這都是在敗壞佛門,讓佛門世俗化,都是不可以的。


起初大眾學佛都是一片好心,也是一張白紙,但是掉到這汙水裡面,他就沒有辦法畫出一佛像,反而使這張白紙染汙、破損了所以,在末法你自己學佛你要求佛力加持,不要遇到外道、邪師以及二乘,要能夠遇到真正了義的大乘佛法。




問:「我的經濟狀況不好,聽經又不是很懂,要如何才能增加自己的福報並且開智慧?」

問:「我的經濟狀況不好,聽經又不是很懂,要如何才能增加自己的福報並且開智慧?」
悟顯法師 開示:
很簡單,把我們的講經內容分享出去,這都不要你的錢。你把祖師大德講的開示分享出去,也不要你的錢。無論你是什麼經濟狀況,都能夠護持佛教。把這些法寶送給大眾,向眾生推廣,做這些都不需要花錢。我們道場不會向你收費。我們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在這裡安心辦道,能夠在這裡踏實修行。
所以,你經濟狀況不好,你要怎麼樣修福、開智慧?就是去分享法,這樣就能修福,這樣就能開智慧。


想開智慧,還有一個方法:要多讀經、多念佛、多消業障,除了介紹人家學佛以外自己也要學,不要變成很會推銷,自己卻不學,那沒有用,自己智慧也不會開。


問:「弟子想出家,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行?」

問:「弟子想出家,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行?」


悟顯法師 開示:
要出家,要具備什麼條件?
首先要有道心,沒有道心,出家也是枉然。現在的道場裡面,很難給出家人去修行。所以希望我們有機會,有同修你能發心,有如法的地方,有足夠的空間以及財力,來護持真正想修行的人,包括出家人,包括在家人,我們都來護持,不要讓他們去做那些汙染清淨心的事情:跟信眾攀緣、廣收徒眾、做法會......,這些都是現在道場的問題讓出家人就只是修行,就是用功,講經說法,由在家居士護持,這個是最如法的。
出家人不要去做生意,什麼水晶鍊珠、香粉、沉香,向自己道場的居士推銷,或是賣靈骨塔,佛門的這個山、那個山的,都在賣靈骨塔,變成好像佛門專門在搞死人的塔位。


道場寺院立塔是要放舍利的、放佛經的,不是放死人骨頭的,你要搞清楚。
你去古代的叢林寺院,我們講少林寺好了,少林寺旁邊的那些塔,都是歷代少林寺的住持,他們的塔位,有的很多裡面都有舍利,或是高僧在那裡坐化,不是在賣靈骨塔位,也不是賣墳地。
道場是要供養祖師的舍利,塔位不是放世俗人的靈骨,再從中取利益,然後來做法會,那些都不如法
所以你想出家,就要有道心,沒飯吃沒有關係。你要有決心、要有毅力,絕對不同流合汙。你有這個本事,你有這個意志,你就能出家
出家要有什麼條件?就是這個條件。
出家以後不要去讀那些世間書,念什麼佛學院,拿那些世俗的名位,那個沒有用,我跟你講,真的沒有用廣欽老和尚不認識字,他也不是什麼佛學博士,人家生死自在;六祖惠能大師也不認識字,堪稱中國佛教古今第一大善知識。所以出家重點不在學歷高下,在於真正的用功,真正的實修。
你不要被人家汙染了,聽人胡說:「你沒有學歷,你看你怎麼度眾生」?你心就動搖了,看其他人去念大學、博士、碩士、研究所,你心裡也按耐不住,找盡理由要去,以滿足你的世間我相、名聞利養。
那些不懂佛法的人,在用世俗的眼光標準看待佛教、出家人,你不要受其影響,否則佛教會敗壞,會世俗化。
你看釋迦牟尼佛是什麼學歷?歷代祖師們又是什麼學歷?他們最好的學歷就是:他們有修證、有功夫,心中不存絲毫見,不存知解。
很多出家人出了家,就迷惑,反跑到世俗的大學去念書,假裝自己很上進用功,根本用錯地方,浪費生命、浪費信施。出了家,你跑去讀世俗的大學,這是在浪費錢,浪費信眾給你的錢。你要是認識有出家人讀這種世俗書的,讀世間大學的,趕快給他斷糧,不要讓他讀。為什麼?這是在保護他。


在古代就有一個公案,一個老太婆護持一個出家人,有一天她教她的孫女,去抱他一下,回來老太太問她的孫女,那位法師有沒有講什麼?雖女回:他說枯木倚寒岩。」沒想到,這老太太很生氣,心想:我這麼辛苦在護持你,你竟然是這樣的功夫啊!不護持了。
你看,連用功到這樣,對於境界來,他不起心動念,都還不算是真正有功夫的。連枯木倚寒岩的功夫人家尚且不願意護持,何況你去念世俗的書,那更不值得護持。這出家人很慚愧,繼續用功,後來,老太太又找他的孫女再去試他一,那出家人說:「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對外人說。這老太太厲害,知道這出家人見性了開悟了,就開始來供養。
佛法講修證,這才是真功夫,真正有修行,不是去念世間書。
所以,如今在佛門出家,有很多的障道因緣,你要出家去修行,道場卻有辦不完的活動,要你去主持、去參加,這是道場障你的道。你師父要你去幫他做法會賺錢,他也要障你的道。我還有聽過自己的師向徒弟收錢,收什麼錢呢?徒弟你要學木魚,師父要收錢,學維那又要收多少錢,做法會當老和尚,他要教會你做老和尚,又要收多少錢?
當然,這種是不如法的道場,真正如法的道場,就是在修行用功。
你有道心,都可以出家。當然,除了你有道心以外,有一些條件你還要具備,什麼條件呢?符合戒律


你不可以是諸根不具、你不可以犯罪、你不可以是欠債的、欠錢逃來佛門裡面避債、......。出家的時候戒場會問,你條件具足了就可以來,那其餘的不行。六十歲以上的,不得受大戒,只能受沙彌戒。女眾出家還俗的,就不能再出家,只能一次。男眾七次,這個都是出家的條件,你要具足。如果你是黃門,不能出家,你是二根,不能出家,這些都是出家的條件。那最主要的就是:要有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