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藥草喻品第五之一)~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藥草喻品第五
第一講
請掀開《妙法蓮華經》,看第一百四十四頁。

我們接著講第五品〈藥草喻品第五〉。《法華》從第一品到第四品,第一品世尊示現瑞相,而後告訴我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佛法。也就是說諸佛如來唯談一心,更無別法。第一位先理解的、先悟入的是舍利弗。而後是大迦葉、須菩提、目連等,這四大弟子。
在前面〈信解品〉講到:「唯有信解大乘。方是如來真實弟子。」否則你就像在外面流浪的小孩一樣,「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在這三界六道輪迴當中不得出離,「或升或沉」,或是上升,或是墮落。因為不了解心性,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修行不得要領,念佛不懂得銷歸自性,總是取心外法,認心外佛,或是以為心內有佛,分為內外二相,不知心境本自一如,萬法原是不二,不能悟入佛之知見。世尊方便接引眾生,講說三乘,目的是要「會三歸一」,讓你了達一乘了義。

所以這一品藉由「三草二木」的譬喻,讓我們知道世尊所說唯是「一雨普潤」平等之法,這「一雨普潤」的意思,就是天空下雨,就如同如來講經說法。只是眾生根器各個不同,所以才有種種不同的差別。小草它所吸到的就是一點水而已,大樹它吸的水分就比草來得多。

這是藉「一雨普潤」以顯「無二無三」之旨,顯示佛法當中唯談一乘了義,沒有二乘也沒有三乘。講沒有二乘、沒有三乘,有些學佛久的同修,你可能會覺得很訝異,但是在法華會上,它經文就是這麼說,甚至告訴我們佛法中沒有聲聞弟子,純是菩薩。不光此土,他方佛土亦復如是。

所以如來出世的本懷,就是為了講說一乘。說一乘的目的,是為了令眾生明心見性。《法華經》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實際上就是講明心見性而已,令眾生見性成佛,所以為什麼說「成佛的《法華》」,這個是頓超之法。能入如來平等之性,後面你方堪受記。所以在〈藥草喻品〉後面,有一品就是〈授記品〉。如果你沒有悟入,那就不得如來授記。什麼叫「不得如來授記」呢?也就是沒有辦法成佛。

《法華經》〈法師品〉說的,他說你沒有聽聞《法華》,你不解一乘,你不是真正行菩薩道。你沒有解了一乘,你沒有悟入心性,你不能成佛,什麼宗派都一樣;成佛這件事情,不是哪一個上師可以給你,哪一個諸佛如來可以送給你,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講:「自性自度。」自性就是講眾生就具有佛性,你還得自己悟,還得自己來修行,如來頂多講經說法給你聽,給你作個增上緣,告訴你一乘佛法,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有的法門,指歸的就是心性而已。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人學佛,他的一個基礎經典,一定有一部經叫《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讓你一學佛的時候你就知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一切的如來,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諸佛如來,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而般若正是自性的智照之用,能照破眾生的無明,所以你修行的時候,以般若智慧來覺照,照見五蘊皆空。

實際上這般若智慧不在別處,人人本有不假他求,只是你迷惑顛倒太久,所以藉由經典來開顯,所以說因師得悟。因為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給你講經說法,有祖師大德傳法,你才能夠明心見性,所見之性,沒有心外之法,不是「向外別求」,亦不是住著於內。因為我常講「不要向外求」,有些人他就會想說,不求外,那我就往內求。問題是:內在哪裡?內外如何區別?內外只是眾生的顛倒分別而已啊,哪有什麼內求外求?

所以就有人說:我去學小乘「內觀」。實際上這就是心裡立了二法,內外之相熾然成立。有內就有外,有外就有內,所以為什麼說,龍樹菩薩講,學小乘學到後來會變邪見。講這話很多人震驚,甚至反過來毀謗龍樹菩薩。你要知道,龍樹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都有講到的,大乘《楞伽經》,小乘的《摩耶經》裡面講到,佛滅度後,大概是七百年,有龍樹菩薩來教化眾生,這是世尊授記,所以必然得佛心印,方堪教化。你要懂得,你絕不能去毀謗。
因為你程度不夠,你聽到大乘佛法會害怕,善根福德因緣沒有具足,所以你聽了你會恐慌,你會害怕:「我學大乘會不會著空?我次第來比較實在啊!」
實際上大乘它也是有次第的,只是它裡面的心法跟一般的二乘不一樣。你看,天台宗講的「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跟「化法四教」:藏、通、別、圓。「藏教」裡面有頓、漸、秘密、不定;「通教」裡面有頓、漸、秘密、不定;「別教」裡面有頓、漸、秘密、不定;「圓教」裡面也有頓、漸、秘密、不定。你了解經教,你就懂得我們學大乘是沒有問題的,你就知道為什麼說淨土宗是圓教,淨土宗念佛能頓超,它又不妨你次第修證;因為它用的心法是大乘的心法,入手處不一樣,所以它能夠頓超。你聽了,心地上就安了,不會覺得自己沒有基礎。

再來,小乘裡面沒有講女眾成佛的,所以妳們女眾自己要清楚,妳想說:「我學小乘,我這樣按部就班地來成佛。」妳成不了佛,小乘沒有女眾成佛的。所以你看《法華經》後面〈提婆達多品〉裡面,講到「龍女成佛」,龍女是畜生女,又能夠獻珠以後立即成佛,所以舍利弗尊者非常地不解,因為他從來沒有聽過女眾這個身體可以直接頓成佛,一定要先「女轉男身」,而後方成。所以你去學小乘,妳們女眾那是不能一生成就的。女人沒有辦法做轉輪聖王,沒有辦法做帝釋,沒有辦法示現佛身,這是在小乘經典裡面所講到。你看到有一些女眾,她學小乘學得很用功等等的,那個叫白費力氣,她想成就圓滿佛,她是沒有辦法的,唯有學習大乘佛法才能夠成就,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為什麼連舍利弗、目犍連也迴小向大,你看前面〈信解品〉,大迦葉尊者都迴小向大,你看這些人根器多好;所以道理就很清楚了。這裡是藉由三草二木,以顯如來唯說一乘,所以無二亦無三。祖師講得很清楚,《華嚴經》說:「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心性之法,從古至今,如是如是,從不變異,所以說「文殊法常爾」。法王所說之法,唯是一乘法;如來是一切無礙人,通達一切,唯以一乘法教化眾生,所以「一道出生死」。此「一道」,在對於喜歡簡單的眾生,他示現的就是禪宗,根器很利;有的喜歡廣說的,他就說《華嚴》、說《法華》、說大部頭的經典;有的喜歡持咒的,如來就為他說咒,或是多字咒,像:《楞嚴咒》,或是少字咒,或是一字咒,法法皆是「一道」。所以《金剛經》講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它講的「是法」就是講佛法,講佛法裡面平等無有高下,同是一道出離生死。證入了以後,你才曉得:原來世間法跟佛法,無二無別。怎麼說「世間法與佛法無二無別」呢?因為「唯心所現」,當體即空,所以說「無二無別」;「無二無別」裡面不妨你「差別宛然」。所以有「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這眾生就像這裡說的,有三草二木,種種根器的不同,福報有厚薄不同,根器有利鈍不同,但是同一心性。所以有些人講「佛法跟世間法一樣」,這個話是我們佛教裡面才這麼說,它跟世間法一樣,是怎麼「一樣」的?同一心性。雖說「同」,它不妨「差別宛然」,還是有它的因果,還是有它的次第,所以不壞因果、不壞次第。造善業得善報,造惡業得惡報,念佛成佛,它都有它的因果,有它的次第,但是唯是一心。所以講「一道出生死」,同是用「一乘法」,同是用「一心之理」出離生死,但是裡面次第宛然,就像「一刀千紙」,因為這刀很鋒利,你這一刀切下去,瞬間穿過一千張紙,第一張是第一張、第二張是第二張......直到最後一千張,雖然很快,它還是層次分明。所以佛門裡面講這心性之理,說為「中道」,不著空、不著有,但是呢,亦不可作「中道」之想。心存中道,那就存了一法,這個道就不「中」了。你理解的佛法、你體會的佛法就偏掉了。
這是一開頭跟大家講到的道理,承接上一次〈信解品〉,以開啟後面的〈藥草喻品第五〉。

(經文):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解:)
這是世尊讚歎迦葉尊者。「迦葉」,這不用多說,翻作中文叫「飲光」,過去以紫金光塗佛形像,供養日月燈佛。

這是讚歎他前面說的,〈信解品〉中善說譬喻。講他們二乘人,雖然得遇大乘,但是未敢直下承當;就像長者家子從小就離開了父親,在外面流浪五十多年,最後長者起善方便,以善方便誘引他的這個小孩,漸漸地「其心開泰」,就是他小孩的心意能夠打開、能夠接受,而後長者在臨終之前聚會親族、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就像如來在要入涅槃前,講《法華》,講一乘之法授予眾生,開權顯實,直指人心。迦葉尊者體會到這層道理,所以世尊讚歎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說他這個譬喻舉得非常地好,把如來的用心以及教化眾生的次第都濃縮在〈信解品〉中的譬喻裡面,這是讚歎他「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經文):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解):
下面這一句就是給他補上了,你雖然善說如來真實功德,也如同你所說得一樣沒有錯,但是,「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這「無量無邊」就沒有辦法算了。「阿僧祇」翻作中文叫無央數。這是講一切的諸佛如來尚有無量無邊、無央數的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這話什麼意思呢?凡夫修功德不離四相,所以是屬三界;而二乘所修功德雖出三界,但是沉空滯寂,墮偏真涅槃當中,都屬於「有餘」之法,「有盡」之處。二乘人他見思煩惱斷盡,在這當中成就了阿羅漢果,這是有盡的功德。如來了妄即真,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了妄即真,知煩惱即菩提,不盡煩惱而證涅槃,不捨一法而入心性;所以說為「功德無盡」。凡夫墮於四相,所以有所求、有所得,二乘也有所取證,但凡有所取證者這功德就有餘。為什麼說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無量億劫說不能盡?因為「稱性」的緣故,所以說為「不可思不可議」;唯有了此不思議法,方為可思可議。所以說如來的功德說不可思不可議,是不可以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測;又亦復可思可議,為什麼?眾生如果不能緣念如來的功德,不能憶念佛的功德,那怎麼成佛?如果真的不可議,為什麼如來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華嚴》剎塵說法?當知思議與不思議皆是隨眾生方便而說,這個道理在《華嚴經》裡面都有說到。所以說無量億劫說不能盡,你唯有了此心性,方是不可盡,方是解了不可思議,方是契入了不可思議,所以故說為無盡。以心性無盡故,所以功德無盡,這是讚歎如來,也是提獎這些二乘,還有凡夫,同時指示悟入心性的重要。

(經文):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解:)
佛叫著迦葉,同時也是叫著我們。所以講「迦葉當知」也就是告訴我們應當知道,如來是諸法之王。這「王」有「自在」之義,於諸法中皆得自在,世間法、佛法他都能夠自在,都能解了、都能通達,而且能夠隨自意,亦復能隨他意,能夠自在變現,所以說為「諸法之王」。你們看現在有些人喜歡稱活佛、法王,那個頂多是尊稱而已,唯有如來,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堪稱法王。
所以講「諸法之王」,這「王」就是有自在義、無礙義,還有,一切諸法皆依如來而得建立,所以說為「諸法之王」。如來者,悟了心性。從心所現一切諸法,所以說如來為諸法之王。
「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所說的沒有虛妄,唯說一乘,所以故名不妄語。「於一切法」,對於一切的諸法「以智方便」,以般若智慧善巧方便而演說之。如來所說之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所以,無論是顯說、是密說,長說、短說;或是身說、口說或意說(如來身口意皆能說法);或放光,或動地,皆悉到於一切智地。這個「一」就是「不二」,一切就是廣博的意思。寂而常照叫做「智」,以無住本立一切法名為「地」,所以叫「一切智地」,就是我常講的,就是心性而已。如來說法就是要令眾生明心見性,到於一切智地;讓你知道心性廣博無礙,心性寂而常照,心性當體即空,照而常寂,所以叫「入於一切智地」。我們修行也是要入於一切智地,講經說法、流通正法也都是要令眾生入於一切智地,否則這個說法就叫戲論。「契機」跟「契理」兩者何者重要呢?契理最重要,因為眾生根機本來是佛,眾生心性與佛同儔,你只要以實相之理而開導,他常聽常聽,他業障就能消;業障消了,他就懂得修行。所以有人問永明延壽大師,他說:大師為什麼只講大乘,只講一乘或是只講菩薩戒?為什麼不傳五戒、八關齋戒,講這些十善、人天之法?永明大師回答,他說:但說一乘,沒有任何過失。為什麼呢?因為你拿這世間五戒十善,人天乘之法來教化眾生,就好像拿毒酒給人家喝,「雖得一期之飽,終不免生死毒發」,喝下去剛開始好像有飽足感,仍舊是生死輪迴。所以你但說大乘即可,弘揚大乘就是如法。講經說法,講開示、流通正法,我們都是流通一乘。那麼在流通上,你可以善巧方便接引他進來,這個沒有問題。但目的是要讓他學一乘了義,不是讓他學二乘,也不是讓他再來做個人。你如果學佛只是要來做個人,想保個人身,那你學佛法就沒有意義。

        我知道現在末法有很多道場,他看似在講經說法,其實講的就是世間法,並沒有談說一乘了義,都把它當作很高、很難,認為眾生做不到,所以就用人乘的、天乘的在那裡解釋菩薩戒、解釋大乘經典,這種就是曲解經典,清涼國師就是喝斥這種人。大乘的經典,你就應當以大乘義趣來解釋,絕不可以用不了義法來解釋大乘經典,這是清涼國師講的。他解經非常要求,解名相也很要求,要知道名相的落處。有些名相是只有名,沒有義;有些名相它是有義而無名,這講經的人、學佛的人,你都要能了解,你才能夠學到正知正見。所以若你看出家人講經,要是講大乘經典,所拿的都是這種外道或是一些俗典來作解釋,那就不對了。我聽過一個出家的比丘尼,她把《無量義經》講到後來就去做資源回收、去捐器官。所以你看,這就是明顯不解如來真實義。《無量義經》是一部大好的經典,佛講《法華》之前,先說《無量義經》,這部《無量義經》被他解釋到後來,變成去做慈善、捐器官、收垃圾。所以你就要知道:凡夫眼看這麼好的經典,他就是看成世間法,這就是凡夫;你二乘人在看《無量義經》,他就是理解到二乘法;你有大乘根器、大乘善根,你看《無量義經》就能契入佛智。所以講經說法,凡是大乘經典要以大乘經典來註解,最重要的是要結歸在大乘的義趣,不要玩弄文字,不要多說名相。現在網路很方便,名相你們自己去查即可,以前查一個名相,有時候難找的,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還找不到,現在只要輸入關鍵字就查到了,比以前快十倍都不止。名相很好懂,所以講經的人要講實相之理,學經教的人、聽經的人,你要聽實相之理,聽心性的義趣,你才能夠真學得到佛,不然一場講座聽下來,你不知道你在聽什麼,抓不到重點。從這經文我們就知道:如來說法就是要令眾生到於一切智地,聽法也是要到於一切智地,所以你不能著文字相,只看「如來說法」,就解成:如來說法,佛是「能說法之人」,你是「能聽法之人」;你要隨文入觀,到於一切智地。學佛不能只學一些簡單的、方便的,在世間買東西購物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流傳著一句話,叫「便宜沒好貨」。如果你學佛你都只要學一些簡單的、方便的,符合你習氣、想法,不出你所認知的,那你就不用學了;就像搞科學研究的,每次他只做他能夠突破的部分,或是已經突破的部分,在那裡重複實驗,你看這些科學家,能夠研究出新的東西嗎?一定是往自己未突破領域去。學佛也是一樣,一定是學習能斷除自己煩惱習氣的,學習自己還沒做到的,這個才叫學佛。你都只學一些你已經做到的,那個就不用學了。

     其實有時候你做到的,實際上也不一定是真正佛法,就像眾生對於家庭非常貪愛、非常執著,所以就有出家人亂講,說:你行六波羅蜜,「布施」就把你自己布施給家人。那你為什麼不布施給佛法、布施給道場,這個才叫布施。佛教我們布施是布施給佛法,不是布施給跟你有業的或是你執著的、你在意的對象。「持戒」是教你如同維摩詰居士一樣,雖然示現在家,而常行菩薩清淨律儀,這個才叫持戒。雖然面對一切惡口罵辱,人家說你學佛怎麼不孝,怎麼不好,如何如何……用盡惡言惡辭來毀謗你,你要能忍辱,這就是修「忍辱」啊!有些居士來跟我講說:「哎呀!師父,我學了佛,家裡面的人罵我如何又如何……說我什麼不盡婦道、不盡孝道,都沒有在家裡……等等的。」那正好,這就叫修忍辱,因為你做的事情是在修行,人家障礙你,不讓你聽經、不讓你學佛,你就更精進,這才叫「精進」。不是在你家裡把桌子、椅子擦到都脫皮了,那個不叫精進。還有「禪定」,這禪定是要心不亂,任何的干擾你都不亂,都能堅持下去,都能心空,不受他影響,這就是禪定。「般若」就是無生,你就要「知家性空」,《華嚴經》講:「知家性空。免其逼迫。」這就是照了無生。所以在生活中你能落實佛法,這就是在家人修六度,是這樣修。不是變成在家裡做家事,搞世間事,幫家裡面的人打掃……等等的這些事情叫修六度,不是這樣做。是你雖然在家,還是能持戒、還是能夠修行作課,這樣用功,這個就修六度。不是去煮飯、洗碗、擦地......就叫做「修六度」,所以要懂得佛法的義趣¡C你要看經典,你這樣子修你才能「到一切智地」,你要是對於你在意的,還在那裡罣礙放不下,還說自己這樣叫修六度,那是自欺欺人。

     你第一個這「布施」你就沒做到。你連布施一點時間來給你自己用功修行,你都做不到,何況叫你要捨身來為佛法、為一切眾生?要你每個禮拜找一點時間,布施一點時間來給自己修行,來這裡聽經聞法你都做不到,那你怎麼說「我行大布施」;我常講菩薩戒第一條「不殺生」,連叫你在家裡不要煮葷的,你都做不到,你怎麼說你要持戒?「戒」你要能堅持啊。在家人常會問我的問題:這淫欲怎麼辦?我說:你們觀念能不能稍微轉一轉,維繫夫妻關係不能只靠淫欲,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至少提升你這個人的層次,不講你是佛菩薩,你是人,你是萬物之靈,你不能跟豬狗一樣,你可以提升你的層次,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所以這一點要清楚,你能堅持下去,這個就是持戒。所以,要能隨順大乘佛法,隨順佛法才叫做「恆順眾生」。這「眾生」不是偏執你家裡面的人,「眾生」是講一切眾生,你能吃素就是在救護眾生,所以這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有的邪說,他說:你回家你煮葷食、肉食給你家人吃,這叫恆順眾生。那你就只討好你們家那三個、四個人,為他殺無量命,這個不叫恆順眾生。你要知道你家裡面的人不吃葷的不會怎麼樣,可是若他們要是吃葷的¡A這些眾生就得斷命。所謂「恆順眾生」,你是要隨順一切眾生、隨順正知正見,說「隨緣」是要隨順佛法的緣,不是隨順世間法,不是隨順讓你墮落的方法,或是讓你懈怠的方法,這個才叫隨順佛教,隨順佛的教誨,這才叫做「隨緣」,是隨佛法的緣,不是隨世間法的緣。所以這裡講的,如來說法以智方便,目的是要讓你到一切智地,那你就要知道,你修行的目的是要到一切智地,不是變成一個俗人、世間人。

        你念佛即使沒成就,這個人身也都保得住,你不用擔心,你只要發心求生淨土即可,否則你就是信願不具足。現在有些念佛人,他覺得他念佛好像保不住人身,還要再搞一些世間法來作為助修,實際上你這個就是「抱樁搖櫓」,又想出三界,又對家庭又放不下。你看看哪一個祖師的願是像你這樣子的,祖師出家學佛念佛就是一心一意地念,沒有在管什麼保人身不保人身的,所以叫「一心念佛」。你還想到:萬一你人身保不住,你家庭又如何如何……這個就是多心,不是一心。念佛修行就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叫做「到於一切智地」。雖然短短一句經文,它涵蓋的範圍非常地廣。

(經文)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解):
佛告訴迦葉,他說「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人家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佛門講「萬法歸一」,它這個「歸」,按照大乘的義趣來說,它「不壞本處而能歸一」,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法華經》裡面講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法位」就是法性之位。一切法住自法位,本是唯心所現之量,所以叫「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是說世間相不會變壞,世間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但即使它變化,還是不離自性,所謂:「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就像我們在這太虛空裡面,人有生老病死,物質有成住壞空,植物有生住異滅,不妨它變化,虛空不壞,這個叫:「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說「萬法歸一」,這個「一」是什麼?是講「一心」,它並不是把「萬法」給破壞掉,收入一心裡面,它不壞相,而本即是一,就像海浪,這海浪每一浪有大有小,無論你東南西北,八方八個方位隨取一滴水,它的濕潤之性與大海的潤性完全一樣,所以說「歸一」是講它「一性」。所以《華嚴經》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三世佛他的願力都不一樣,這就是代表著萬法不同,「歸一」就一心一智慧。所以有人還再追問:那「一」歸何處?歸「無所得」。其實說個「無所得」都還多餘,因為是無知的人在問歸何處。佛法講的「一」不是像道家講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法講的「一」,它不是一個東西,不是有一物。所以為什麼說佛教的義趣很圓滿,若你定執有一物,那就會問「誰生一」,如果又有一物能生一的話,那這個「一」就不是真實的「一」了,你所說的這個道理就不對。如果無物來生它,那這個「一」是怎麼來的?你總得說個道理,是誰主宰?是屬有情還是無情?是以什麼和合生或是無因生?若「無因生」,則能到處生一;如果是「因緣生」,那就又有別物來生此「一」,那這個「一」也不是原始的「一」,由此可知,為什麼說佛法能破外道。所以經文講:「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這樣大家就能曉得,是歸於心性之理,皆是「一相一味」平等之法,所以當你看到經典講一相一味平等之法,你就知道它的道理,因為法法不離心。而無知的人就說「這心怎麼來」?你看維摩詰居士見文殊師利時,他說:善來文殊,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你「有來有去」、「有一有二」,這都墮在凡夫對待能所的思惟當中,正是《圓覺經》所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中觀論疏》的疏主他講的,後面的人不懂,誤以為萬法真的有「和合」而生,所以在那裡討論:是先有種子還是先有樹?就像現代人在討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他們只是看到後面的相續相,並沒有看到它本體無生,沒有看到心性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所以講「八不中道」,無知的人他沒有辦法看到,所以他就再找「心從哪來」,他不知道當體無生。佛說「諸法寂滅」,寂滅是講心寂滅,心寂滅故法寂滅,這個道理比較深一點。所以凡夫總在那裡找,找:到底先生雞?還是先生蛋?先有種子?還是先有樹?青目菩薩講,這都是凡夫墮在相續見當中,這就叫「輪迴見」,墮在能所相待的思惟裡面,在那裡沒辦法轉出來,所以不得見性。如來見性,如來知道一切法之所歸趣,以見性的緣故,「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也知道一切眾生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過去現在未來,佛皆能了達。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實有過去、現在、未來,當你說「過去」,過去已滅;說「現在」,現在不住;說「未來」,未來未至,唯有證了一心的人,才能善知過去現在未來;凡夫認法為實有,以為實有過去、實有現在、實有未來,所以要以現在入於過去,他沒有辦法入,要以現在入於未來,他也沒有辦法入,他不知道這「三際本空」,所以墮在眾生位當中。那麼如來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他知道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種種造作,這是要有證量的,佛皆「通達無礙」,且「又於諸法究盡明了」,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他都明了,包括世間的這些知識、學問他都明了,包括佛法出世法他都明了,所以說「究盡明了」。能「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能夠開示眾生,令眾生證入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叫「示諸眾生一切智慧」,這唯有佛能做到。所以你看,你要是沒有學佛,你看看你現在就跟世間人一樣,其實你回想你沒學佛的時候都在幹嘛,「一樣在吃喝玩樂、一樣虛榮,一樣面對生死的時候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要面對生死,以為人可以長生,想到要用科技可以把你自己冷凍起來,之後科技進步的時候可以治療你的病,你再回來」,其實這是世間人的幻想,學佛人不作是念,學佛是要了生死。所以你要知道,如果沒有佛菩薩給你講經說法,你就不曉得般若實相。我講過佛法的傳承,它的可貴、它的珍貴,從世尊說法到現在三千多年了,佛法從當時候印度傳到我們中國,經歷了很多個朝代,經歷了戰爭、經歷了三武滅佛,到民國初年,經世界大戰,包括日軍的侵華戰爭,之後中國一片混亂,你在這個五濁惡世,在這個不幸的世界當中,你還有幸遇到佛法流通到你手上,你現在能夠拿到這佛法,你可以看到,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你要幫助佛法能流通出去、能弘揚下去。你看,世間人在看國寶時,說這國寶是乾隆時期的;這國寶是唐朝,是唐太宗時期的;是越王勾踐的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你把它當寶,為什麼?因為它有歷史傳承。它們是埋在地底下的,很多都是埋在墓葬群裡面,幾乎本就沒遭到破壞。可是佛法不一樣,佛法是在世間當中流通的,你看能夠經歷這麼長時間,能夠傳到現在,這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情,沒有讓這些戰爭給毀滅,沒有讓外道給破壞掉,沒有讓惡王給消滅掉。有多少人為了經典付出性命,多少人在流通正法,所以你們聽聞大乘經、聽聞一乘了義,就要發心流通佛法,使佛法常住不滅,況且佛法比我剛才講的那些歷史文物還來的更珍貴,而這麼珍貴的東西,卻是讓你平常都可以看到,但也正是因為太容易得到了,所以你不懂得珍惜。就像你看到博物館裡的文物,很多人都把那些當作稀世珍寶,說它經歷多少朝代,有多少故事。其實是大家不知道,這個佛經的流傳,背後也有蘊藏多少故事。我最近常講的,你們看這「趙城金藏」,是一個女眾居士,斷臂集資,我們中國第一套藏經是「開寶藏」,「趙城金藏」是以「開寶藏」作底本,再加入了遼金時期一些經典的內容,歷經三十年完成,傳了幾個朝代,到民國初年,日軍侵華時就要來搶奪「趙城金藏」,這當中有多少人在護法,才能保存下來!所以你看到這個「趙城金藏」,等於看到我們中國第一版的官版藏經,因為它幾乎是「開寶藏」的複刻版,你看到的佛經都是從這個大藏經裡面出來的,這都是國寶中的國寶。稀世珍寶就在你眼前,你也不讀經也不研教,你覺得沒什麼,你這叫不識貨。就像有些人,他家裡放著國寶,可是他卻拿去擋門,或是把它拿去醃鹹菜,那就叫有眼無珠,你想想你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佛法這麼珍貴,經典就在你面前,你卻不想讀,你沒耐性,你覺得沒有時間,你看看你是不是一個不識得真珠之人?而且佛法的珍貴更勝這些國寶,為什麼?世間的文物讓你可以了解歷史,了解文化;讀佛經不光有歷史,不光有文化,還有如來的般若智慧,祖師大德的般若智慧都在裡面。當你心煩意亂時你讀經,可以消除你煩亂的心,可以消除你宿世的業障,可以把你的貪瞋癡慢疑統統消掉,可以為這世界帶來長遠的和諧,可以為眾生帶來一切安樂。你看看博物館裡的文物,哪一樣可以做到?都沒有能做得到的。所以你就知道佛法的珍貴。一定要印經,要推廣、要去流通,要護持,當令是法久住不滅。要學著這句經文講的─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如來的經典就是一切智慧,如來示一切眾生智慧,為眾生開示般若智慧,你也要把這開示給傳出去,那你同時也是在為諸眾生示一切智慧,跟這一句經文,是同樣的道理,你可以這樣做。但是很多人他就是聽一聽,他不懂,他沒有體會到去取經有多難。我講過,你到新疆這一帶,有的時候進入這山裡面,山裡面溫度高達七十攝氏度,祖師這樣費勁辛苦去取經,然後再給你帶回來,經過多少人傳抄,尤其以前印刷術不發達。在我們中國算很發達,全世界最發達的就是我們中國,從漢代就造紙,宋代就有活字排版,雖算是很發達,可是傳承也不容易,到現在電腦排版。所以大家要知道這樣的一個歷史傳承,現在到我們手上,這佛法要趕快流通出去,讓更多的眾生可以聽聞大乘佛法。現在很方便,只要按個按鍵「複製」再「貼上」,你就能分享,為什麼不做?我們精舍連二維碼都準備好了,手機一拍,這經典就到手機裡面,就看你有沒有發心?有沒有重視這件事情?看你對佛法認識得多深?你懂不懂得它的珍貴?你願不願意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如果你願意去做,你也可以跟佛一樣,那你跟佛菩薩是同心同願。所以你要能夠去體會到我剛才講的這個傳承,這傳承,學佛人都要有所意識到,你要有深刻的認識跟體會,你要知道,祖師大德去取經不是坐著高鐵、不是坐著飛機舒舒服服去的呀!他們回來走海路,經過斯里蘭卡,以前叫獅子國;再到廣州、到山東,進到建業,「建業」是現在的南京,這是法顯大師的路線,人家可不是坐著豪華郵輪去的,是多麼辛苦給你運回來的,路上還有可能,受到這些盜賊的搶奪,還有極度惡劣的天氣變化。能傳承下來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今天到我們手上,你要懂得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讓眾生可以聽聞正法、可以學習大乘。

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