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溫良恭儉讓??

很多帶世間心的學佛人,

自己假想著一位有修行有成就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更把修身當修行,其實都是自己在打妄想。

佛法講「無我」,四大假合、空幻無生,哪來的修身這回事!都是自然從內流露出來,凡夫不懂將其稱為修身!

不懂佛法的人認世間為實有,在外相上作功夫,裝樣子,把孔子講的溫良恭儉讓,當做有修證者表現的樣子,

殊不知,隨舉幾位禪宗有修證的大德,就都不是儒家講的溫良恭儉讓樣子。

打、罵、砍手指、推下水、夾斷腿......各種「造就」學人的方法手對,

密宗密勒日巴尊者的師父馬爾巴上師也是以各種異於常人方式磨練學生。

在今人看起來都是很恐怖的,

覺得這個師父是有虐待狂、脾氣暴躁、喜怒無常....,不知教學者的用心。

不會教導學人的,就看不懂祖師在做什麼。

就像現在的末法眾生,我執極重,一點要求都受不了。

當學生的動不動就要權利,其實這正是我執嚴重顯現,也因此末法想成就道業是極為困難!

眾生業習我執重,受不得要求,看法又多,該信者不信,該疑者不疑,

我慢自大,明明著相,還整天說:『不要著相』。真是可笑。

真是只能說今人無福啊。

~~~~~~~~~~~~~~~~~~~~~~~~~~~~~~~~~~
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或菩薩道的呈現,在凡夫眼中被當做『作善事』,其實哪是這麼回事!!

佛菩薩的外相是其內心流露,可不是俗人眼中的修養。

眾生著相,只會看外表,不知用心全然不同。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聽到一堆人把祖師的開示掛在嘴皮上,

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因為這句是修行人對自己的要求,甚至是教導學人晚輩的話,不是拿去約束他人,教別人做到。

佛法的衰敗由此可見,因為無智者居多。~~~~~~~

如果一個身為教導者、老師在指出偏差、錯誤時,其他人用這句話回應,那天下應該不要有老師、師父。~~~~

真是學佛學成愚癡,怎麼都不想想:

知道眾生最多過失與指出錯誤的,是佛!是那些菩薩、祖師大德。

祖師說的是在修行的時候,因為在用功所以無暇管他閑事。

不是變笨,看不出事情的差別及是非對錯,

謙年來,祖師罵學人最多,難不成祖師最沒修!!

因為聽不得真話,就隨口帶祖師的開示掩飾自身的過失,只怕罪惡更重。

禪源諸詮集都序敘 ~~~唐綿州刺史裴休述

圭峯禪師集禪源諸詮為禪藏而都序之。河東裴休曰。未曾有也。自如來現世隨機 立教。菩薩間生據病指藥。故一代時教。開深淺之三門。一真淨心。演性相之別法。 馬龍二士。皆弘調御之說。而空性異宗。能秀二師。俱傳達磨之心。而頓漸殊稟。荷 澤直指知見。江西一切皆真。天台專依三觀。牛頭無有一法。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 收。反奪順取。密指顯說。故天竺中夏其宗實繁。良以病有千源藥生多品。投機隨器 不得一同。雖俱為證悟之門。盡是正真之道。而諸宗門下通少局多。故數十年來師法 益壞。以承稟為戶牖。各自開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隨函矢而遷變。(孟子 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函人唯恐傷人。矢人唯恐不傷人。蓋所習之術然也。今學者但隨宗徒彼 此相非耳。函字。唐韻。從金[金*函]者。鎧甲也。周禮。函人為甲。即造甲之人。古字多單為之。 故孟子亦單作) 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紛拏莫能辨析。則向者世尊菩薩諸方教宗。適足以起諍。後人 增煩惱病。何利益之有哉。圭峯大師久而歎曰。吾丁此時不可以默矣(仲尼刪詩書正禮樂 。皆不得已而為之。故述而不作。乃聖人貴道不貴跡。意道吾久修當宗佛法。今忽和會諸宗。豈欲 立跡哉。不得已也。丁當也。正當須和會之時也)
P. 2

於是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融瓶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振 綱領而舉者皆順(荀子云。如振裘領。屈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據會要而來者同趨(趨字平聲呼之。周易略例云。據會要以觀方來。則六合輻輳。未足多也。都 序據圓教以印諸宗。雖百家亦無所不統也) 尚恐學者之難明也。又復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隱顯。法義之差殊。 頓漸之異同。遮表之迴互。權實之深淺。通局之是非(此下歎敘述顯。明而丁寧。欲人悟也) 莫不提耳而告之(毛詩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當時疾彼人不修德荒亂。言我不對面向汝說。又提 耳起耳。就耳邊告汝。汝終不改也。意說丁寧之甚) 指掌而示之(論語云。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言夫子語了指自手掌示弟子。 言見此事分明。如掌中之物易了)
嚬呻以吼之。愛軟以誘之(此下歎慈悲憂念。如養赤子也) 。乳而藥之。憂佛種之夭傷也(無少善根而作闡提。是夭傷也) 。腹而擁之(毛詩云。腹我顧我。言慈母念幼子。腹中抱我。暫起去又回頭顧我念惜之深也) 。念水火之漂焚也(欲是水火) 挈而導之懼邪小之迷陷也(既有善根。又離五欲。復恐不入於大乘也) 揮而散之。悲鬪爭之牢固也。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此下歎悲智 與佛同也。佛日雖盛。得吾師然後回光曲照。佛慈悲雖普。得吾師然後弘益彌多) 若吾師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盡除。順佛心而橫亘大悲。窮劫蒙益。則世尊為 闡教之主。吾師為會教之人。本末相扶。遠近相照。可謂畢一代時教之能事矣(自世尊 演教至今日。會而通之。能事方畢) 。或曰。自如來未嘗大都而通之。今一旦違宗趣而不守。廢關防而不據。無乃乖祕藏 密契之道乎。答曰。佛於法華涅槃會中。亦已融為一味。但昧者不覺。故涅槃經。迦 葉菩薩曰。諸佛有密語無密藏。世尊讚之曰。如來之言。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 解。為之祕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興則外戶不閉而守在戎夷。佛 道備則諸法總持而防在魔外(涅槃圓教和會諸法。唯簡別魔說及外道邪宗耳) 不當復執情攘臂於其間也。嗚呼後之學者。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當取證於本法 。無取證於末習。(都序。以佛語印諸宗以本法照偏說。故丁寧勸其深信) 能如是則不孤圭峯劬勞之德矣(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吾師之德。過於是矣。後之人觀其法而不生 悲感。木石無異。且須保重也)

禪源諸詮集都序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禪源諸詮集者。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 後代。故都題此名也。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 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 。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亦名禪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禪理 。忘情契之是禪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談禪理少談禪行。故且以禪源 題之。今時有但目真性為禪者。是不達理行之旨。又不辨華竺之音也。然亦非離真性 別有禪體。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若直論本性。即非真 非妄。無背無合。無定無亂。誰言禪乎。況此真性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 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出楞伽經) 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經) 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網經心地法門品云。是諸佛之本源。是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 諸佛子之根本) 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門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然禪 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 發。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須 修十六觀禪。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又真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 。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壓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 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上 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 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 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達摩未 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諦之 理修三止三觀。教義雖最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唯達摩所 傳者。頓同佛體。逈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即成邪。 速入塗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傳一人。後代已有所憑。故任千燈千照。暨乎法久 成弊錯謬者多。故經論學人疑謗亦眾。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 相符契。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頓宗。禪講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 得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為法忘於軀命。愍人切於神情(亦如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 他縛。無有是處。然欲罷不能驗。是宿世難改)每歎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 。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師說符於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 難尋。泛學雖多秉志者少。況迹涉名相。誰辨金鍮。徒自疲勞。未見機感。雖佛說悲 增是行。而自慮愛見難防。遂捨眾入山習定均慧。前後息慮相計十年(云前後者。中間被
P. 4

勅追入內住城三年。方却表請歸山也)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慧。差別法義。羅列見於空心 。虛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影像昭昭。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禪。但尋文之狂慧者。 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諸教。故懇情於心宗。又因辨諸教而解修心。故虔誠於教義。教也 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禪也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 之眾。禪偈撮略。就此方一類之機。羅眾則渀蕩難依。就機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 在斯焉。問夫言撮略者。文須簡約。義須周足。理應撮束多義在少文中。且諸佛說經 皆具法(法體)
義(義理)
因(三賢十地三十七品十波羅蜜)
果(佛之妙用)
信(信法)
解(解義)
修(歷位修因)
證(證果) 雖世界各異化儀不同。其所立教無不備此。故華嚴每會每位。皆結十方世界悉同此說 。今覽所集諸家禪述。多是隨問反質旋立旋破。無斯綸緒。不見始終。豈得名為撮略 佛教。答佛出世立教與師隨處度人。事體各別。佛教萬代依馮。理須委示。師訓在即 時度脫。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忘言。故言下不留其迹。迹絕於意地。理現於心源。即 信解修證。不為而自然成就。經律疏論。不習而自然冥通。故有問修道。即答以無修 。有求解脫。即反質誰縛。有問成佛之路。即云本無凡夫。有問臨終安心。即云本來 無事。或亦云此是妄此是真。如是用心。如是息業。舉要而言。但是隨當時事應當時 機。何有定法名阿耨菩提。豈有定行名摩訶般若。但得情無所念。意無所為。心無所 生。慧無所住。即真信真解真修真證也。若不了自心但執名教欲求佛道者。豈不現見 識字看經元不證悟。銷文釋義唯熾貪嗔耶。況阿難多聞總持。積歲不登聖果。息緣反 照。暫時即證無生。即知乘教之益。度人之方。各有其由。不應於文字而責也。問既 重得意不貴專文。即何必纂集此諸句偈。答集有二意。一有雖經師授而悟不決究。又 不逢諸善知識處處勘契者。今覽之遍見諸師言意。以通其心以絕餘念。二為悟解了者 欲為人師。令廣其見聞增其善巧。依解攝眾答問教授也。即上云。羅千界即漭蕩難依 。就一方即指的易用也。然又非直資忘言之門。亦兼垂禪教之益。非但令意符於佛。 亦欲使文合於經。既文似乖而令合實。為不易須判一藏經大小乘權實理了義不了義。 方可印定諸宗禪門各有旨趣不乖佛意也。謂一藏經論統唯三種。禪門言教亦統唯三宗 (各在下文別釋) 配對相符方成圓見。問今習禪詮何關經論。答有十所以。須知經論權實方辨諸禪是非 。又須識禪心性相方解經論理事。一師有本末馮本印末故。二禪有諸宗互相違阻故。
P. 5

三經如繩墨楷定邪正故。四經有權實須依了義故。五量有三種勘契須同故。六疑有多 般須具通決故。七法義不同善須辨識故。八心通性相名同義別故。九悟修頓漸言似違 反故。十師授方便須識藥病故。初言師有本末者。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 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 況迦葉乃至毱多弘傳皆兼三藏。提多迦已下。因僧諍律教別行。罽賓國已來。因王難 經論分化。中間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釋經數千萬偈。觀風化物無定事儀。未有講 者毀禪禪者毀講。達摩受法天竺躬至中華。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為解事相 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故有斯言。非 離文字說解脫也。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頻讚金剛楞伽云。此二經是我心要。今時弟子 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 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 論之本意(前敘有人難云。禪師何得講說。余今以此答也)今若不以權實之經論對配深淺禪宗 。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二禪有諸宗互相違反者。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義別者猶 將十室。謂江西荷澤北秀南侁牛頭石頭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宗傳法互相乖阻。 有以空為本。有以知為源。有云寂默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見今朝暮分別為作一 切皆妄。有云分別為作一切皆真。有萬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 心。有以經律為所依。有以經律為障道。非唯汎語而乃礭言。礭弘其宗礭毀餘類。爭 得和會也。問是者即收。非者即揀。何須委曲和會。答或空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 僻。但緣各皆黨己為是。斥彼為非。彼此礭定。故須和會。問既皆非邪。即各任礭定 。何必會之。答至道歸一精義無二。不應兩存。至道非邊了義不偏。不應單取。故必 須會之為一令皆圓妙。問以氷雜火勢不俱全。將矛刺盾功不雙勝。諸宗所執既互相違 。一是則有一非。如何會令皆妙。答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皆妙也。謂以法就人即難 。以人就法即易。人多隨情互執。執即相違。誠如氷火相和矛盾相敵故難也。法本稱 理互通。通即互順自然。凝流皆水鐶釧皆金故易也。舉要而言。局之則皆非。會之則 皆是。若不以佛語各示其意各收其長。統為三宗對於三教。則何以會為一代善巧俱成 要妙法門。各忘其情同歸智海(唯佛所說即異而同。故約佛經會三為一) 三經如繩墨揩定邪正者。繩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繩墨為憑。經論非禪。傳禪者必以經 論為準。中下根者但可依師。師自觀根隨分指授。上根之輩悟須圓通。未究佛言何同 佛見。問所在皆有佛經。任學者轉讀勘會。今集禪要何必辨經。答此意即其次之文。 便是答此問也。四經有權實須依了義者。謂佛說諸經。有隨自意語。有隨他意語。有 稱畢竟之理。有隨當時之機。有詮性相。有頓漸大小。有了義不了義。文或敵體相違 義必圓通無礙。龍藏浩汗何見旨歸。故今但以十餘紙都決擇之。令一時圓見佛意。見 佛意後即備尋一藏。即句句知宗。五量有三種勘契須同者。西域諸賢聖所解法義。皆 以三量為定。一比量。二現量。三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
P. 6

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遠見煙必知有火。雖不見火亦非虛妄。現量者親自現見。不假 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以諸經為定也。勘契須同者。若但憑佛語不自比度證悟 自心者。只是泛信。於己未益。若但取現量自見為定。不勘佛語。焉知邪正。外道六 師親見所執之理修之亦得功用自謂為正。豈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既無聖教及自所 見。約何比度。比度何法。故須三量勘同方為決定。禪宗已多有現比二量。今更以經 論印之則三量備矣。六疑有多般須具通決者。數十年中頻有經論大德。問余曰。四禪 八定皆在上界。此界無禪。凡修禪者。須依經論引取上界禪定而於此界修習。修習成 者。皆是彼禪。諸教具明。無出此者。如何離此別說禪門。既不依經即是邪道。又有 問曰。經云。漸修祇劫方證菩提。禪稱頓悟剎那便成正覺。經是佛語。禪是僧言。違 佛遵僧。竊疑未可。又有問曰。禪門要旨無是無非。塗割怨親不嗔不喜。何以南能北 秀水火之嫌。荷澤洪州參商之隙。又有問曰。六代禪宗師資傳授禪法。皆云。內授密 語外傳信衣。衣法相資以為符印。曹溪已後不聞此事。未審今時化人說密語否。不說 則所傳者非達摩之法。說則聞者盡合得衣。又有禪德。問曰。達摩傳心不立文字。汝 何違背先祖講論傳經。近復問曰。淨名已呵宴坐。荷澤每斥凝心。曹溪見人結跏曾自 將杖打起。今問。汝每因教誡即勸坐禪。禪菴羅列遍於巖壑。乖宗違祖。吾竊疑焉。 余雖隨時各已酬對。然疑者千萬。愍其未聞。況所難之者情皆遍執。所執各異。彼此 互違。因決申疑復增已病。故須開三門義。評一藏經。總答前疑無不通徹(下隨相當文 義一一脚注。指之答此諸難。欲見答處。須檢注文也) 七法義不同善須辨識者。凡欲明解諸法性相。先須辨得法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 以義詮法。法即顯著。今且約世物明之。如真金隨工匠等緣作鐶釧椀盞種種器物。金 性必不變為銅鐵。金即是法。不變隨緣是義。設有人問。說何物不變。何物隨緣。只 合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經論義理。只是說心。心即是法。一切是義。故經云。無量義 者從一法生。然無量義統唯二種。一不變。二隨緣。諸經只說此心隨迷悟緣成垢淨凡 聖煩惱菩提有漏無漏等。亦只說此心垢淨等時元來不變常自寂滅真實如如等。設有人 問。說何法不變。何法隨緣。只合答云心也。不變是性。隨緣是相。當知性相皆是一 心上義。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識真心。每聞心字將謂只是八識。不知八識但 是真心上隨緣之義。故馬鳴菩薩以一心為法。以真如生滅二門為義。論云。依於此心 顯示摩訶衍義。心真如是體。心生滅是相用。只說此心不虛妄故云真。不變易故云如 。是以論中一一云心真如心生滅。今時禪者多不識義。故但呼心為禪。講者多不識法 。故但約名說義。隨名生執難可會通。聞心為淺聞性謂深。或却以性為法以心為義。 故須約三宗經論相對照之法義既顯。但歸一心自然無諍。八心通性相名同義別者。諸 經或毀心是賊。制令斷除。或讚心是佛。勸令修習。或云善心惡心淨心垢心貪心嗔心 慈心悲心。或云託境心生。或云心生於境。或云寂滅為心。或云緣慮為心。乃至種種 相違。若不以諸宗相對顯示。則看經者何以辨之。為當有多種心。為復只是一般心耶
P. 7

。今且略示名體。汎言心者。略有四種。梵語各別翻譯亦殊。一紇利陀耶。此云肉團 心。此是身中五藏心也(具如黃庭經五藏論說也)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色是眼識境。乃至根身種子器世界是阿賴耶識之境。各緣一分。故云自分)此八各有心所善惡之 殊。諸經之中。目諸心所總名心也。謂善心惡心等。三質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 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故(黃庭經五藏論。目之為神。西國外道。計之為我。皆是此識)四乾栗 陀耶。此云堅實心。亦云貞實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 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為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 目為真如。都是如來藏。故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即如來藏。如來藏亦是 在纏法身。如勝鬘經說。故知四種心本同一體。故密嚴經云。佛說如來藏(法身在纏之 名)
以為阿賴耶(藏識)
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指鐶等喻賴耶。金喻真如。都名如來藏) 然雖同體。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三是相後一是性。依性起相蓋有因由。會相歸性非 無所以。性相無礙都是一心。迷之即觸面向牆。悟之即萬法臨鏡。若空尋文句。或信 胸襟。於此一心性相如何了會。九悟修頓漸似反而符者。謂諸經論及諸禪門。或云先 因漸修功成。豁然頓悟。或云先須頓悟方可漸修。或云由頓修故漸悟。或云悟修皆漸 。或云皆頓。或云法無頓漸頓漸在機。如上等說。各有意義。言以反者。謂既悟即成 佛本無煩惱名為頓者。即不應修斷。何得復云漸修。漸修即是煩惱未盡。因行未圓。 果德未滿。何名為頓。頓即非漸。漸即非頓。故云相反。如下對會。即頓漸非唯不相 乖。反而乃互相資也。十師資傳授須識藥病者。謂承上傳授方便皆先開示本性。方令 依性修禪。性不易悟多由執相。故欲顯性先須破執。破執方便須凡聖俱泯功過齊祛。 戒即無犯無持。禪即無定無亂。三十二相都是空花。三十七品皆為夢幻。意使心無所 著。方可修禪。後學淺識。便但只執此言為究竟道。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復廣 說欣厭毀責貪恚讚歎勤儉調身調息麁細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 唯根利志堅者。始終事師方得悟修之旨。其有性浮淺者。纔聞一意即謂已足。仍恃小 慧便為人師。未窮本末多成偏執。故頓漸門下相見如仇讎。南北宗中相敵如楚漢。洗 足之誨。摸象之喻。驗於此矣。今之所述。豈欲別為一本集而會之。務在伊圓三點。 三點各別既不成伊。三宗若乖焉能作佛。故知欲識傳授藥病。須見三宗不乖。須解三 種佛教(前敘有人難云。禪師何得講說。余今總以此十意答也。故初已敘西域祖師皆弘經論耳也)。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
P. 8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上來十意理例昭然。但細對詳禪之三宗教之三種。如經斗稱足定淺深。先敘禪門 。後以教證。禪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教三種者。 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三顯示真心即性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 相對一一證之。然後總會為一味。今且先敘彈宗。初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 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 。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 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禪境方 便。遠離憒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 等門下。皆此類也。牛頭天台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迹即大同。見解即別。二泯絕無 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 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 。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 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便令 心行與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法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因 此便有。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汎參禪理者。皆說此言。便為臻極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 為法。荷澤江西天台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三直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 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 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一云。即今 能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了 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 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 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為真悟真修真證也。二云諸法如夢。 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 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 為我起貪嗔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 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 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 進。既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 窮。名之為佛。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然上三宗中。復有遵教慢教。隨相 毀相。拒外難之門戶。接外眾之善巧。教弟子之儀軌。種種不同。皆是二利行門各隨 其便。亦無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故須約佛和會也。次下判佛教總為三種者 。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佛見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眾生迷性而起。無別自體。故云依性。 然根鈍者卒難開悟。故且隨他所見境相說法漸度。故云說相說。未彰顯故云密意也)此一教中自有
P. 9

三類。一人天因果教。說善惡業報令知因果不差。懼三途苦求人天樂。修施戒禪定等 一切善行。得生人道天道乃至色界無色界。此名人天教。二說斷惑滅苦樂教。說三界 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斷業惑之集。修道證滅以隨機故。所說法數一向差別。以揀邪 正。以辨凡聖。以分忻厭。以明因果。說眾生五蘊都無我主。俱是形骸之色。思慮之 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 常。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榮我)
嗔(嗔違情境恐侵損我)
癡(觸向錯解非理計校) 等三毒。三毒擊於意識。發動身口造一切業。業成難逃(影隨形響應聲) 故受五道苦樂等身(此是別業所感)三界勝劣等處(所居處此是共業所感)於所受身還執為我。 還起貪等造業受報。身則生老病死。死而還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劫劫生生 輪迴不絕。無始無終如級井輪。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此上皆是前人天教中世界因果也。 前但令厭下忻上。未說三界皆可厭患。又未破我。今具說之。即苦集二諦也。下破我執令修滅道二 諦。明出世因果。故名四諦教)不是我者。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今推尋分析。色有地 水火風之四類。心有受(領納好惡之事)
想(取像)
行(造作一切)
識(一一了別)
之四類(此四與色都名五蘊) 若皆是我。即成八我。況色中復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肺腎各不相 是(皮不是毛等)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 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推我皆 不可得。便悟此身心等俱是眾緣似和合相元非一體。似我人相元非我人。為誰貪嗔。 為誰殺盜。誰修戒施。誰生人天(知苦集也)遂不滯心於三界有漏善惡(斷集諦也)但修無我 觀智(道諦)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得須陀洹果。乃至滅盡患累得阿羅漢果 (滅諦) 灰身滅智永離諸苦(諸阿含等六百一十八卷經。婆沙俱舍等六百九十八卷論。皆唯說此小乘及前 人天因果。部帙雖多理不出此也) 三將識破境教(說前所說境相。若起若滅。非唯無我。亦無如上等法。但是情識虛妄變起。故云將 識破境也)說上生滅等法不關真如。但各是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於中第八藏識 。是其根本。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各能變現自分所緣(眼緣色。乃至七緣八見 。八緣根種器界)此八識外都無實法。問如何變耶。答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 我法。六七二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病重心昏見異色人物) 夢(夢相所見可知)
P. 10

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夢時執為實有外物。寤來方知唯夢所變。我此身 相及於外境。亦復如是。唯識所變。迷故執有我及諸境。既悟本無我法唯有心識。遂 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識觀及六度四攝等行。漸漸伏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二空所顯真如 。十地圓滿。轉八識成四智菩提也。真如障盡。成法性身大涅槃也。解深密等數十本 經。瑜伽唯識數百卷論。所說之理。不出此也。此上三類都為第一密意依性說相教。 然唯第三將識破境教。與禪門息妄修心宗而相扶會。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 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修心者。修唯識之心。故同唯識之教。既與佛 同。如何毀他漸門息妄看淨時時拂拭凝心住心專注一境及跏趺調身調息等也。此等種 種方便。悉是佛所勸讚。淨名云。不必坐不必不坐。坐與不坐任逐機宜。凝心運心各 量習性。當高宗大帝乃至玄宗朝時。圓頓本宗未行北地。唯神秀禪師大揚漸教。為二 京法主三帝門師。全稱達摩之宗。又不顯即佛之旨。曹溪荷澤。恐圓宗滅絕。遂呵毀 住心伏心等事。但是除病。非除法也。況此之方便本是五祖大師教授。各皆印可為一 方師。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 之法。又廬山遠公與佛陀耶舍二梵僧所譯達摩禪經兩卷。具明坐禪門戶漸次方便。與 天台及佚秀門下意趣無殊。故四祖數十年中脇不至席。即知了與不了之宗。各由見解 深淺。不以調與不調之行而定法義。偏圓但自隨病對治。不須讚此毀彼(此注通前敘。有 人問難余云。何以勸坐禪者。余今以此答也)二密意破相顯性教(據真實了義。即妄執本空更無可 破。無漏諸法本是真性。隨緣妙用永不斷絕。又不應破。但為一類眾生執虛妄相障真實性難得玄悟 。故佛且不揀善惡垢淨性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用不無。而且云無。故云密意。又意在顯性。語 乃破相。意不形於言中。故云密也)說前教中所變之境既皆虛妄。能變之識豈獨真實。心境 互依空而似有故也。且心不孤起。託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現。心空即境謝。境 滅即心空。未有無境之心。曾無無心之境。如夢見物似能見所見之殊。其實同一虛妄 都無所有。諸識諸境亦復如是。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 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故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十八 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諦。無智。亦無得。無業。無報。無修。無證。生死涅槃平等 如幻。但以不住一切無執無著而為道行。諸部般若千餘卷經。及中百門等。三論廣百 論等。皆說此也(智度論百卷。亦說此理。但論主通達不執。故該收大小乘法相[淴-心+目]同後一 真性宗) 此教與禪門泯絕無寄宗全同。既同世尊所說菩薩所弘。云何漸門禪主及講習之徒。每 聞此說。即謗云。撥無因果。佛自云。無業無報。豈邪見乎。若云佛說此言自有深意 者。豈禪門此說無深意耶。若云我曾推徵覺無深意者。自是汝遇不解之流。但可嫌人 。豈可斥法。此上一教據佛本意雖不相違。然後學所傳多執文迷旨。或各執一見彼此 相非。或二皆泛信渾沌不曉。故龍樹提婆等菩薩。依破相教廣說空義。破其執有令洞 然解於真空。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無著天親等菩薩。依唯識教廣說名相。分析性
P. 11

相不同染淨各別。破其執空令歷然解於妙有。妙有者是不違空之有也。雖各述一義而 舉體圓具。故無違也。問若爾何故已後有清辨護法等諸論師互相破耶。答此乃是相成 。不是相破。何者。以末學人根器漸鈍互執空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盡徹至畢 竟真空。方乃成彼緣起妙有。護法等破斷滅偏空意存妙有。妙有存故。方乃是彼無性 真空。文即相破。意即相成(敘前疑南北禪門相競今於此決也)由妙有真空有二義故。一極 相違義。謂互相害全奪永盡。二極相順義。謂冥合一相舉體全攝。若不相奪全盡無。 以舉體全收故極相違方極順也。龍樹無著等就極順門故相成。清辨護法等據極違門故 相破。違順自在成破無礙。即於諸法無不和會耳。哀哉此方兩宗後學經論之者。相非 相斥不異仇讐。何時得證無生法忍。今頓漸禪者亦復如是。努力通鑒勿偏局也。問西 域先賢相破。既是相成。豈可此方相非便成相嫉。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各觀心各 各察念。留藥防病不為健人。立法防奸不為賢士。三顯示真心即性教(直指自心即是真性 。不約事相而示。亦不約心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隱密之意。故云顯示也)此教說一切眾生 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不因斷惑成淨。故云性淨。寶性論云。清淨有二。一自性 清淨。二離垢清淨。勝鬘云。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此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釋云。此心超 出前空有二宗之理。故難可了知也)明明不昧了了常知(下引佛說) 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達摩所傳是此心也) 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證得耽著生死。大覺慜之出現於世。為說生死等法一切皆空 。開示此心全同諸佛。如華嚴經出現品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俱以 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譬如有大經卷(喻 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智體無邊廓周法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喻體上本有 恒沙功德恒沙妙用也)。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喻佛智。全在眾 生身中圓滿具足也)如一微塵(舉一眾生為例)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喻世 尊也)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天眼力隔障見色。喻佛眼力隔煩惱見佛智也)於 諸眾生無少利益(喻迷時都不得其用。與無不別)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喻說法除障)出此大經卷 。令諸眾生普得饒益(云云乃至) 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合書寫三千世界事)具足在於眾生身中 (合微塵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 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 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 教彼眾生修習聖道(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等)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 樂一切眾生。問上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須諸佛開示。答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 真性不同虛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直是一真如 之性。自然常知。故馬鳴菩薩云。真如者自體真實識知。華嚴迴向品亦云。真如照明 為性。又據問明品說。知與智異。智局於聖不通於凡。知即凡聖皆有。通於理智。故
P. 12

覺首等九菩薩問文殊師利言。云何佛境界智(證悟之智)云何佛境界知(本有真心)文殊答智 云。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過去未來現在事。無不了達。故自在無礙) 答知云。非識所能識(不可識識者。以識屬分別。分別即非真知。真知唯無念。方見也)亦非心 境界(不可以智知。謂若以智證之。即屬所證之境。真知非境界。故不可以智證。瞥起照心。即非 真知也。故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論云。心不見心。荷澤大師云。擬心即差。故北宗看 心是失真旨。心若可看。即是境界。故此云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不待離垢惑方淨。不待斷疑濁方 清。故云本清淨也。就寶性論中。即揀非離垢之淨。是彼性淨。故云。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既 云。本淨不待斷障。即知群生本來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開示皆令悟入。即法華中開示悟 入佛之知見。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為此事也。彼云。使得清淨者。即寶性中離垢清淨也。此心雖 自性清淨。終須悟修方得性相圓淨。故數十本經論。皆說二種清淨二種解脫。今時學淺之人。或只 知離垢清淨。離垢淨解脫。故毀禪門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斥於持 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性清淨性自解脫。漸修令得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成圓滿清淨究 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壅滯。同釋迦佛也)。 寶藏論亦云。知有有壞。知無無敗(此皆能知有無之智)真知之知。有無不計(既不計有 無即自性無分別之知)如是開示靈知之心。即是真性與佛無異。故顯示真心即性教也。華 嚴密嚴圓覺佛頂勝鬘如來藏法華涅槃等四十餘部經。寶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槃等十 五部論。雖或頓或漸不同。據所顯法體皆屬此教。全同禪門第三直顯心性之宗。既馬 鳴標心為本源。文殊揀知為真體。如何破相之黨。但云寂滅不許真知。說相之家。執 凡異聖不許即佛。今約佛教判定正為斯人。故前敘西域傳心多兼經論無二途也。但以 此方迷心執文以名為體故。達摩善巧揀文傳心。標舉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體(知是心也) 喻以壁觀(如上所敘) 令絕諸緣。問諸緣絕時有斷滅否。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問以何證驗云不斷滅。答了 了自知言不可及。師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諸 非更令觀察。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 疑。故云。默傳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六代相傳皆如此也。至荷澤 時他宗競播。欲求默契不遇機緣。又思惟達摩懸絲之記(達摩云。我法第六代後。命如懸絲 )恐宗旨滅絕。遂明言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任學者悟之淺深。且務圖宗教不斷。亦是此 國大法運數所至。一類道俗合得普聞故感應如是。其默傳者餘人不知。故以袈裟為信 。其顯傳者學徒易辨。但以言說除疑。況既形言足可引經論等為證(前敘外難云。今時傳 法者說密語否。今以此答也。法是達摩之法。故聞者淺深皆益。但昔密而今顯。故不名密語。豈可 名別法亦別耶)問悟此心已如何修之。還依初說相教中令坐禪否。答此有二意。謂昏沈 厚重難可策發。掉舉猛利不可抑伏。貪嗔熾盛觸境難制者。即用前教中種種方便隨病 調伏。若煩惱微溥慧解明利。即依本宗本教一行三昧。如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靜 處端身正意不依氣息形色。乃至唯心無外境界。金剛三昧經云。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
P. 13

無生禪。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境界流。云何名為定。淨名云。 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行住坐臥) 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佛所印身。據此即以答。三界空花四生夢寐。依體起行 修而無修。尚不住佛不住心。誰論上界下界(前敘難云。據教須引上界定者。以管窺天但執權 宗之說。見此了教理應懷慚而退)然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對染淨諸法。全揀全收。全揀者。如 上所說。俱剋體直指靈知。即是心性。餘皆虛妄。故云。非識所識。非心境等。乃至 非性非相。非佛非眾生離四句絕百非也。全收者。染淨諸法無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 業。乃至四生六道雜穢國界。心悟故從體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辨十力妙身淨剎。無 所不現。既是此心現起諸法。諸法全即真心。如人夢所現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 器器皆金。如鏡現影。影影皆鏡(夢對妄想業報。器喻修行。影喻應化)故華嚴云。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起信論云。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乃至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鏡中相。楞伽云。寂 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能遍興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惡受苦受樂。與因俱故 知一切無非心也。全揀門攝前第二破相教。全收門攝前第一說相教。將前望此。此則 逈異於前。將此攝前。前則全同於此。深必該淺。淺不至深。深者直顯出真心之體。 方於中揀一切收一切也。如是收揀自在性相無礙。方能於一切法悉無所住。唯此名為 了義。更有心性同異頓漸違妨。及所排諸家言教部帙次第。述作大意悉在下卷。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
P. 14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上之三教。攝盡佛一代所說之經。及諸菩薩所造之論。細尋法義。便見三義全殊 。一法無別。就三義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對。第三第一性相相對。皆條然易見。唯第 二第三破相與顯性相對。講者禪者同迷。皆謂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為真性。故 今廣辨空宗性宗有其十異。一法義真俗異。二心性二名異。三性字二體異。四真智真 知異。五有我無我異。六遮詮表詮異。七認名認體異。八二諦三諦異。九三性空有異 。十佛德空有異。初法義真俗異者。空宗緣未顯真靈之性故。但以一切差別之相為法 。法是俗諦。照此諸法。無為無相。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等為義。義是真諦。故智度 論以俗諦為法無礙辯。以真諦為義無礙辯。性宗則以一真之性為法。空有等種種差別 為義。故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華嚴十地亦云。法者知自性。義者知生滅。法者 知真諦。義者知俗諦。法者知一乘。義者知諸乘。如是十番釋法義二無礙義。皆以法 為真諦。以義為俗諦。二心性二名異者。空宗一向目諸法本源為性。性宗多目諸法本 源為心。目為性者諸論多同。不必敘述目為心者。勝鬘云。自性清淨心。起信云。一 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名字心緣等相。乃至唯是一心。楞伽云。堅實心。良由此宗所說 本性不但空寂而乃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三性字二體異者。空宗以諸法無性為性 。性宗以靈明常住不空之體為性。故性字雖同。而體異也。四真智真知異者。空宗以 分別為知。無分別為智。智深知淺。性宗以能證聖理之妙慧為智。以該於理。智通於 凡聖之靈。性為知。知通智局。上引問明品已自分別。況十迴向品說真如云。照明為 性。起信說。真如自體真實識知。五有我無我異者。空宗以有我為妄。無我為真。性 宗以無我為妄。有我為真。故涅槃經云。無我者名為生死。有我者名為如來。又云。 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乃至廣破二乘無常無我之見。如春池執礫為寶。廣讚常樂我淨而 為究竟。乃至云無我法中有真我(良由眾生迷自真我。妄執五蘊為我。故佛於大小乘法相及破 相教中破之云無。今於性宗直明實體。故顯之云有也)。六遮詮表詮異者。遮謂遣其所非。表 謂顯其所是。又遮者揀却諸餘。表者直示當體。如諸經所說真妙理性。每云。不生不 滅。不垢不淨。無因無果。無相無為。非凡非聖。非性非相等。皆是遮詮(諸經論中。 每以非字非却諸法。動即有三十五十箇非字也。不字無字亦爾。故云絕百非) 若云知見覺。照靈鑒光明。朗朗昭昭。惺惺寂寂等。皆是表詮。若無知見等體。顯何 法為性。說何法不生滅等。必須認得見今了然。而知即是心性。方說此知不生不滅等 。如說鹽云不淡是遮。云鹹是表。說水云不乾是遮。云濕是表。諸教每云絕百非者。 皆是遮詞直顯一真。方為表語。空宗之言但是遮詮。性宗之言有遮有表。但遮者未了 。兼表者乃的。今時學人皆謂。遮言為深。表言為淺。故唯重非心非佛。無為無相。 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但以遮非之詞為妙。不欲親自證認法體。故如此也(悟息後
P. 15

即任遮表臨時) 七認名認體異者。謂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體。且如世間稱大不過四物。如智論云。地 水火風是四物名。堅濕暖動是四物體。今且說水。設有人問。每聞澄之即清。混之即 濁。堰之即止。決之即流。而能溉灌萬物洗滌萬穢。此是何物(舉功能義用而問也)答云 。是水(舉名答也)愚者認名便謂已解。智者應更問云。何者是水(徵其體也)答云。濕即是 水(剋體指也。此一言便定更無別字可替也。若云水波清濁凝流是水 何異他所問之詞)佛法亦爾 。設有人問。每聞諸經云。迷之即垢。悟之即淨。縱之即凡。修之即聖。能生世間出 世間一切諸法。此是何物(舉功能義用而問也)答云。是心(舉名答也)愚者認名便謂已識。 智者應更問。何者是心(徵其體也)答知即是心(指其體也。此言最的。餘字不如。若云非性非相 能語言運動等是心者。何異他所問詞也)以此而推水之名體。各唯一字。餘皆義用。心之名 體亦然。濕之一字貫於清濁等萬用萬義之中。知之一字亦貫於貪嗔慈忍善惡苦樂萬用 萬義之處。今時學禪人多疑云。達摩但說心。荷澤何以說知。如此疑者。豈不似疑云 比只聞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覺井中濕耶。思之思之。直須悟得水是名不是。濕濕是 水不是名。即清濁水波凝流。無義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 妄垢淨善惡。無義不通也。空宗相宗為對。初學及淺機。恐隨言生執。故但標名而遮 其非。唯廣以義用而引其意。性宗對久學及上根令忘言認體。故一言直示(達摩云。指 一言以直示。後人意不解尋思。何者是一言。若云即心是佛是一言者。此是四言。何為名一也) 認得體已。方於體上照察義用。故無不通矣。八二諦三諦異者。空宗所說世出世間一 切諸法不出二諦。學者皆知。不必引釋。性宗則攝一切性相及自體總為三諦。以緣起 色等諸法為俗諦。緣無自性諸法即空為真諦(此與空宗相宗一諦。義無別也) 一真心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為中道第一義諦。其猶明鏡。亦具三義。鏡中影像 。不得呼青為黃。妍媸各別。如俗諦影無自性一一全空。如真諦其體常明。非空非青 黃。能空能青黃。如第一義諦。具如瓔珞大品本業等經所說。故天台宗依此三諦修三 止三觀。成就三德也。九三性空有異者。三性謂遍計所執性(妄情於我及一切法周遍計度 。一一執為實有。如癡孩鏡中見人面像執為有命質礙骨肉等)依地起性(此所執法。依他眾緣相因而 起。都無自性。唯是虛相。如鏡中影像也)圓成實性(本覺真心始覺顯現。圓滿成就。真實常住。如 鏡之明)空宗云。諸經每說有者。即約遍計依他。每說空者。即是圓成實性。三法皆無 性也。性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義。謂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成情無理有 。相無性有。十佛德空有異者。空宗說佛以空為德。無有少法是名菩提。色見聲求皆 行邪道。中論云。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離一切相即 名諸佛。性宗則一切諸佛自體。皆有常樂我淨。十身十智真實功德。相好通光一一無 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十異歷然二門煥矣。雖分教相亦勿滯情。三教三宗是一味法 。故須先約三種佛教證三宗禪心。然後禪教雙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 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如此則自然聞泯絕無寄之說。知是破
P. 16

我執情。聞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斷我習氣。執情破而真性顯。即泯絕是顯性之宗。習 氣盡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頓漸空有既無所乖。荷澤江西秀能豈不相契。若 能如是通達。則為他人說無非妙方。聞他人說無非妙藥。藥之與病。只在執之與通。 故先德云。執則字字瘡疣。通則文文妙藥。通者了三宗不相違也。問前云。佛說頓教 漸教。禪開頓門漸門。未審三種教中何頓何漸。答法義深淺已備盡於三種。但以世尊 說時儀式不同。有稱理頓說。有隨機漸說。故復名頓教漸教。非三教外別有頓漸。漸 者為中下根即時未能信悟圓覺妙理者。且說前人天小乘乃至法相(上皆第一教也)破相(第 二教也)待其根器成熟。方為說於了義。即法華涅槃等經是也(此及下逐機頓教合為第三教也 。其化儀頓即總攝三般。西域此方古今諸德。所判教為三時五時者。但是漸教一類。不攝華嚴經等) 頓者復二。一逐機頓。二化儀頓。逐機頓者。遇凡夫上根利智。直示真法。聞即頓悟 全同佛果。如華嚴中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圓覺經中觀行成時即成佛道。然始同前 二教中行門。慚除凡習漸顯聖德。如風激動大海不能現像。風若頓息則波浪漸停影像 漸顯也(風喻迷情。海喻心性。波喻煩惱。影喻功用。起信論中一一配合)即華嚴一分及圓覺佛 頂密嚴勝鬘如來藏之類二十餘部經是也。遇機即說不定初後與禪門第三直顯心性宗全 相同也。二化儀頓。謂佛初成道。為宿世緣熟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眾生萬 惑。菩薩萬行。賢聖地位諸佛萬德。因該果海。初心即得菩提。果徹因源。位滿猶稱 菩薩。此唯華嚴一經及十地論。名為圓頓教。餘皆不備。(前敘外難云。頓悟成佛是違經者 。余今於此通了)其中所說。諸法是全一心之證法。一心是全諸法之一心。性相圓融一多 自在。故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 入相即無礙鎔融。具十玄門重重無盡。名為無障礙法界。此上頓漸皆就佛約教而說。 若就機約悟修說者。意又不同。如前所敘諸家。有云。先因漸修功成而豁然頓悟(猶如 伐木片片漸斫一時頓倒。亦如遠詣都城。步步漸行。一日頓到也)有云。因頓修而漸悟(如人學射 。頓者箭箭直注意在中的。漸者日久方始漸親漸中。此說運心頓修。不言功行頓畢)有云。因漸修 而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見漸遠。故有人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者。皆說 證悟也。有云。先須頓悟方可漸修者。此約解悟也(約斷障說。如日頓出霜露漸消。約成德 說。如孩子生。即頓具四肢六根。長即漸成志氣功業)故華嚴說。初發心時即成正覺。然後三 賢十聖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稱真。何有修真之行不從真起。 故彼經說。若未聞說此法。多劫修六度行。畢竟不能證真也) 有云。頓悟頓修者。此說上上智根性樂欲俱勝(根勝故悟欲勝故修)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障如斬一綟絲。萬條頓斷。修德如染一綟絲。萬條 頓色也。荷澤云。見無念體不逐物生。又云。一念與本性相應。便具河沙功德。八萬四千波羅蜜門 。一時齊用也)此人三業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金剛三昧經云。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法華 亦說。父母所生眼耳徹見三千界等也) 且就事跡而言之。如牛頭融大師之類也。此門有二意。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
P. 17

修而悟。即是證悟。然上皆只約今生而論。若遠推宿世則唯漸無頓。今頓見者。已是 多生漸熏而發現也。有云。法無頓漸。頓漸在機者。誠哉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論機 。誰言法體頓漸義意有此多門。門門有意。非強穿鑿。況楞伽四漸四頓(義與漸修頓悟相 類) 此猶不敢繁云。比見時輩論者。但有頓漸之言。都不分析。就教有化儀之頓漸。應機 之頓漸。就人有教授方便之頓漸。根性悟入之頓漸。發意修行之頓漸。於中唯云先頓 悟後漸修。似違反也。欲絕疑者。豈不見日光頓出霜露漸消。孩子頓生(四肢六根即具) 志氣漸立(肌膚人物業藝皆漸成也) 猛風頓息波浪漸停。明良頓成禮樂漸學(如高貴子孫。於小時亂沒落為奴。生來自不知貴時清 父母訪得當日全身是貴人。而行跡去就不可頓改。故須漸學) 是知頓漸之義。甚為要矣。然此文本意。雖但敘禪詮緣達摩一宗。是佛法通體。諸家 所述又各不同。今集為一藏都成理事具足。至於悟解修證門戶。亦始終周圓。故所敘 之頓漸須備盡其意。令血脈連續本末有緒。欲見本末綸緒。先須推窮。此上三種頓說 漸說教中所詮之法。本從何來。見在何處。又須仰觀諸佛說此教意。本為何事。即一 大藏經始終本末。一時洞然明了也。且推窮教法從何來者。本從世尊一真心體流出。 展轉至於當時人之耳。今時人之目。其所說義。亦只是凡聖所依。一真心體隨緣流出 。展轉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身心之中。但各於自心靜念如理思惟。即如是如是而顯現 也(華嚴云。如是如是思惟。如是如是顯現也) 次觀佛說經本意者。世尊自云。我本意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欲令 眾生開佛知見。乃至入佛知見道故。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無 有餘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諸佛法亦如是。雖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 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故我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普見一切眾生皆成正 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皆般涅槃(華嚴妙嚴品云。佛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 金剛所成。其菩提樹高廣嚴顯。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眾生等。一一如文) 普見一切眾生貪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智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來藏經文也)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我欲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 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如我無異(華嚴出現品文也。唯改當字為欲字。令順語勢也。法華 亦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遂為此等眾生於菩提場。稱於大方廣法界。敷演萬德因華以嚴本性。令成萬德佛果。 其有往劫與我同種善根。曾得我於劫海中以四攝法而攝受者(亦妙嚴品文也) 始見我身(頻呻三昧盧含那身)
聞我所說(說上華嚴) 即皆信受入如來慧。乃至逝多林我入師子頻呻三昧。大眾皆證法界。除先修習學小乘 者(佛在法華會說。昔在華嚴會中。五百聲聞如聾如盲。不見佛境界。不聞圓融法。是也。次云。我
P. 18

今亦令得聞此經入於佛慧。即直至四十年後法華會中皆得授記。是也) 及溺貪愛之水等者(亦出現品云。如來智慧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無為廣 大深坑。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釋曰。即華嚴所說學小乘者 。法華會中還得授記。及不在此會亦展轉令與授記是。此云不厭捨也)如是眾生。諸根鈍著。樂 癡所盲。難可度脫。我於三七日。思惟如是事。我若但為讚於佛乘。彼即沒在苦。毀 謗不信故。疾入於惡道。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即墮慳貪。此事為不可。進退 難為。遂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方知過去諸佛皆以小乘引誘。然後令人究竟一乘。 故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我如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聞慰喻隨順諸佛意故。方往 波羅[木*奈]國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漸漸諸處乃至千萬(如羊車也) 亦為求緣覺說十二因緣(如鹿車也) 亦為求大乘者說六波羅蜜(如牛車也。此上皆當第一密意依性說相教。此上三車皆是宅中。指云 在門外者。以喻權教三乘云云)中間又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陶汰如上聲聞。進趣諸小菩 薩(此當第二密意破相顯性教也)漸漸見其根熟。遂於靈鷲山開示如來知見。普皆與授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究竟一乘。如四衢道中白牛車也。權教牛車大乘與實教白牛車一乘不同者。 三十餘本經論。具有明文) 顯示三乘法身。平等入一乘道。乃至我臨欲滅度。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作大師子 吼。顯常住法。決定說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究竟涅槃常樂我 淨。皆令安住祕密藏中(法華且收二乘。至涅槃經方普收六道。會權入實。須漸次故也) 即與華嚴海會師子頻呻大眾頓證。無有別異(法華涅槃。是漸教中之終極。與華嚴等頓教。深 淺無異。都為第三顯示真心即性教也)我既所應度者皆以度訖。未得度者已為作得度因緣。 故於雙樹間入大寂滅定。反本還源。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常住法界常寂常照也。評 曰。上來三紙全是於諸經中錄佛自言也。但以抄錄之故。不免於連續綴合之處。或加 減改換三字兩字而已。唯敘華嚴處一行半。是以經題顯佛意。非佛本語也。便請將佛 此自述本意判前三種教宗。豈得言權實一般。豈得言始終二法。禪宗例教。誰謂不然 。竊欲和會。良由此也。誰聞此說而不除疑。若猶執迷。則吾不復也。然上所引。佛 自云。我見眾生皆成正覺。又云。根鈍癡盲。語似相違。便欲於其中次第通釋。恐間 雜佛語文相交加。今於此後。方始全依上代祖師馬鳴菩薩。具明眾生一心迷悟本末始 終悉令顯現。自然見全佛之眾生。擾擾生死。全眾生之佛。寂寂涅槃。全頓悟之習氣 。念念攀緣。全習氣之頓悟。心心寂照。即於佛語相違之處。自見無所違也。謂六道 凡夫三乘賢聖根本悉是靈明清淨一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眾 生。但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隨迷悟之緣。造業受報。遂名眾生。修道證真 。遂名諸佛。又雖隨緣而不失自性。故常非虛妄。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遂 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真如生滅二門。未曾暫闕。但隨緣門中凡聖無定。謂本來未曾
P. 19

覺悟。故說煩惱無始。若悟修證即煩惱斷盡。故說有終。然實無別始覺亦無不覺。畢 竟平等。故此一心法爾有真妄二義。二義復各二義。故常具真如生滅二門。各二義者 。真有不變隨緣二義。妄有體空成事二義。謂由真不變故妄體空為真如門。由真隨緣 故妄成事為生滅門。以生滅即真如。故諸經說。無佛無眾生。本來涅槃常寂滅相。又 以真如即生滅故。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既知迷悟凡聖在生滅門。今於此 門具彰凡聖二相。即真妄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在凡本來常有覺與不覺 二義。覺是三乘賢聖之本。不覺是六道凡夫之本。今且示凡夫本末。總有十重(今每重 以夢喻側注一一合之)一謂一切眾生雖皆有本覺真心(如一富貴人端正多智自在宅中住)二未遇 善友開示。法爾本來不覺(如宅中人睡自不知也。論云。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也)三不覺故法爾 念起(如睡法爾有夢。論云。依不覺故生三種相。此是初一)四念起故有能見相(如夢中之想)五以 有見故根身世界妄現(夢中別見有身在他鄉貧苦。及見種種好惡事境)六不知。此等從自念起 。執為定有。名為法執(正夢時。法爾必執所見物。為實有也)七執法定故便見自他之殊。名 為我執(夢時必認他鄉貧苦身。為己本身)八執此四大為我身故。法爾貪愛順情諸境欲以潤 我。嗔嫌違情諸境恐損惱我。愚癡之情種種計校(此是三毒。如夢在他鄉所見違順等事。亦 貪嗔也)九由此故造善惡等業(夢中或偷奪打罵。或行恩布德)。 十業成難逃。如影響應於形聲。故受六道業繫苦樂相(如夢因偷奪打罵。彼捉枷禁決罰 。或因行恩。得報舉薦拜官署職)此上十重生起次第。血脈連接行相甚明。但約理觀心而推 照。即歷然可見。次辨悟後修證。還有十重翻妄即真。無別法故。然迷悟義別順逆次 殊。前是迷真逐妄。從微細順次生起。展轉至麁。後乃悟妄歸真。從麁重逆次斷除。 展轉至細。以能翻之智。自淺之深。麁障易遣。淺智即能翻故。細惑難除。深智方能 斷故。故後十從末逆次。翻破前十。唯後一前二有少參差。下當顯示十重者。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二
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一謂有眾生遇善知識。開示上說本覺真心。宿世曾聞今得解悟(若宿生未聞。今聞必 不信。或信而不解。雖人人等有佛性。今現有不信不悟者。是此類也) 四大非我。五蘊皆空。信自真如及三寶德(信自心本不虛妄本。不變異故曰真如。故論云。自 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別境界。又云。信心有四種。一信根。本樂念真如。二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 近供養。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悟前一翻前二成此第 一重也)二發悲智願誓證菩提(發悲心者欲度眾生。發智心者欲了達一切法。發願心者欲修萬行以 資悲智)三隨分修習施戒忍進。及止觀等增長信根(論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止觀合為一 行。故六度唯成五也)四大菩提心從此顯發(以上三心開發。論云。信成就發心者有三種。一者直 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五以知法性無慳
P. 20

等心(等者貪欲嗔恚懈怠散亂愚癡) 六隨順修行六波羅蜜定慧力用(初修名止觀。成就名定慧)我法雙亡(初發心時。已約教理觀二 執空。今即定慧力觀自覺空也)
無自無他(證我空五)
常空常幻(證法空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故常空常幻也) 七於色自在一切融通。(迷時不知從自心變。故不自在。今因二空智達之故融通也) 八於心自在無所不照(既不見心外別有境界。境界唯心。故自在也) 九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離微細念心即常住。直覺於迷源。名究竟 覺(從初發心即修無念。至此方得成就。成就故即入佛位也) 十心既無念。則無別始覺之殊。本來平等同一覺故。冥於根本真淨心源。應用塵沙。 盡未來際常住法界。感而即通。名大覺尊。佛無異佛是本佛。無別新成故。普見一切 眾生皆同成等正覺。故迷與悟各有十重順逆相翻。行相甚顯。此之第一對前一二。此 十合前第一。餘八皆從後逆次翻破前八。一中悟前第一本覺。翻前第二不覺。前以不 覺乖於本覺。真妄相違故開為兩重。今以悟即冥符。冥符相順無別始悟。故合之為一 。又若據逆順之次。此一合翻前十。今以頓悟門中理須直認本體。翻前本迷故對前一 二(上云。參差。即是此也)二中。由怖生死之苦發三心自度度他故。對前第十六道生死。 三修五行翻前第九造業。四三心開發翻前第八三毒(悲心翻瞋智心翻癡願心翻貪)五證我空 翻前第七我執。六證法空翻前第六法執。七色自在翻前第五境界。八心自在翻前第四 能見。九離念翻前第三念起。故十成佛佛無別體。但是始覺。翻前第二不覺。合前第 一本覺。始本不二。唯是真如顯現。名為法身大覺。故與初悟無二體也。順逆之次參 差正由此矣。一即因該果海。十即果徹因源。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華嚴經云 。初發心時得阿耨菩提。正是此意。然雖順逆相對前後相照法義昭彰。猶恐文不頓書 意不並顯。首尾相隔不得齊覩。今更畫之為圖。令凡聖本末大藏經宗一時現於心鏡。 此圖頭在中心云眾生心三字是也。從此三字讀之。分向兩畔。朱畫表淨妙之法。墨畫 表垢染之法。一一尋血脈詳之。朱為此○號。記淨法十重之次。墨為此●號。記染法十 重之次。此號是本論之文。此點是義說論文爾。 迷有十重 此是迷真逐妄從微細順次生起展轉至麁之相。

P. 21

 詳究前述諦觀此圖。對勘自他及想賢聖。為同為異。為真為妄。我在何門。佛在 何位。為當別體。為復同源。即自然不執著於凡夫。不僣濫於聖位。不耽滯於愛見。 不推讓於佛心也。然初十重是一藏經所治法身中(第一重)
煩惱之病生起元由(次三重)
漸漸加增(我法二執) 乃至麁重(三毒造業) 慧滅(受報)
P. 22

之狀。後十重是法身信方服藥(前三重汗出) 汗出病差(菩提心開發)
將理方法(六波羅蜜)
漸漸減退(從六至九)
乃至平復(成佛) 之狀。如有一人(在纏法身)諸根具足(恒沙功德)強壯(常住不變妄不能染)多藝(恒沙妙用)。忽 然得病(無始無明)漸漸加增(其次七重)乃至氣絕(第十重)唯心頭暖(賴耶識中無漏智種)。忽遇 良醫(大善知識)知其命在(見凡夫人即心是佛)。強灌神藥(初聞不信頻就不捨)忽然蘇醒(悟解)初 未能言(初悟之人未能說法答他問難皆悉未得)乃至漸語(能說法也)漸能行履(十地十波羅蜜)直至 平復(成佛)。所解伎藝無所不為(神通光明一切種智)以法一一對合。何有疑而不除也。即 知一切眾生不能神變作用者。但以業識惑病所拘。非已法身不具妙德。今愚者難云。 汝既頓悟即佛。何不放光者。何殊令病未平復之人。便作身上本藝。然世醫處方必先 候脈。若不對病狀輕重。何辨方書是非。若不約痊愈淺深。何論將理法則。法醫亦爾 。故今具述迷悟各十重之本末。將前經論統三種之淺深。相對照之如指其掌。勸諸學 者。善自安心行。即任隨寄一門解。即須通達無礙。又不得慮其偏局。便[漭-廾+卉 ]蕩無所指歸。須洞鑒源流。令分菽麥。必使同中見異異處而同。鏡像千差。莫執好醜 。鏡明一相。莫忌青黃。千器一金雖無阻
P. 23

隔。一珠千影元不混和。建志運心等虛空界。防非察念在毫釐間。見色聞聲。自思如 影響否。動身舉意。自料為佛法否。美膳糲飡。自想無嫌愛否。炎涼凍暖。自看免避 就否。乃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一審自反照實得情意一種否。必若自料未得如此。 即色未似影。聲未似響也。設實頓悟終須漸修。莫如貧窮人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六祖大師云。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今時人但將此語 輕於聽學。都不自觀實無心否。若無心者。八風不能動也。設習氣未盡。嗔念任運起 時。無打罵讐他心。貪念任運起時。無營求令得心。見他榮盛時。無嫉妬求勝心。一 切時中於自己無憂饑凍心。無恐人輕賤心。乃至種種此等亦得名為無一切心也。此名 修道若得對違順等境。都無貪嗔愛惡。此名得道。各各反照。有病即治。無病勿藥。 問貪嗔等即空便名無一切心。何必對治。答若爾汝今忽遭重病痛苦。痛苦即空。便名 無病。何必藥治。須知貪嗔空而能發業。業亦空而能招苦。苦亦空只麼難忍。故前圖 中云。體空成事(如杌木上鬼全空。只麼驚人。得奔走倒地。頭破額裂)若以業即空。空只麼造 業。即須知地獄燒煮痛楚亦空。空只麼楚痛。若云亦任楚痛者。即現今設有人以火燒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告曼殊師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有於尸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捨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捨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捨家趣於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妒,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恆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恆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愁苦惱」。

復次、曼殊利室!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厭魅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凌互為饒益」。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正,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復次、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攣、乾消、黃熱等病;或被厭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

「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那謨薄伽筏帝,裨殺社窶嚕,薛琉璃缽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阤: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

「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志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名號,聞已誦持。晨嚼齒木,澡漱清淨,以諸香花,燒香、塗香,作眾伎樂,供養形象。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於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綵,作囊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餘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清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讚,右遶佛像。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若復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虻等佈;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唯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於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三惡趣生。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志心稱名禮讚,恭敬供養彼如來者,眾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不?」

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還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繫菩薩。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復難於是」。

「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贏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旛,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曰:「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旛燈復云何造」?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芻僧。晝夜六時,禮拜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綵旛,長四十九褶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復次、阿難!若剎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彼剎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繫閉。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隱,風雨順時,穀稼成熟,一切有情無病歡樂。於其國中,無有暴惡藥叉等神惱有情者,一切惡相皆即隱沒;而剎帝利灌頂王等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

「阿難!若帝后、妃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綵女,百官、黎庶,為病所苦,及餘厄難;亦應造立五色神旛,然燈續明,放諸生命,散雜色花,燒眾名香;病得除愈,眾難解脫」。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救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故勸造續命旛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阿難問言:「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咒詛、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饑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復次、阿難!彼琰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性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然燈造旛,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宮毘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頞你羅大將,珊底羅大將,因達羅大將,波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毘羯羅大將: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

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爾時、世尊讚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亦名拔除一切業障;應如是持」!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藥師佛(經文)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

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

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

無諸疾苦。

(易解)
這部經是說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本願就是他過去的願,

他發願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也就是成佛的時候。

「若諸有情」:所有的一切眾生。就是凡有血氣的都叫眾生。

「其身下劣」:這個眾生多數是指著人而說的,其身下劣,

就是這個人生得其貌不揚,很醜怪的、很難看的。

鼻子和眼睛長到一起,耳朵和嘴巴又合夥了,所以啊!你看看那個嘴巴長到耳朵那地方去,那個鼻子長到眼睛上面去,總而言之,醜陋不堪就是了,一個人長得像狗樣子、像個貓的樣子、像個老鼠的樣子、像個黑熊的樣子、像個馬的樣子、鹿的樣子……啊!這很多很難看的。這叫其身下劣,下劣就是又窮又不值錢這樣子。

不單這樣子,而且「諸根不具」:或者有一個眼睛,

或者有一個耳朵,另一個耳朵就沒有了;

或者只有一個鼻孔;或者有半張嘴,這是諸根不具。

或者手也不做手的工作了;腳嘛,也不做腳的工作了。

眼、耳、鼻、舌、身,都互相不合作了,互相罷工了,

這叫諸根不具。互相罷工了,這就諸根不具了。

雖然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於沒有一樣,就是有,

也是很難看的,這是諸根不具。

「其身下劣,諸根不具」,所以就說「醜陋」:很難看的,

又醜陋嘛,又「頑愚」:頑就是很冥頑不靈,和他說什麼,他也不懂。愚,是很愚癡的。

「盲聾瘖啞」:盲,就是沒有眼睛了;聾:沒耳朵聽不見。

有眼睛也看不見,有耳朵也聽不見,這叫盲、聾。瘖,

這個聲音發不出來,說話像蚊子叫似的,在那個喉嚨裏頭,

人幾幾乎就聽不見。

啞,就是不單聽不見,而且根本就是啞吧了。

這盲聾瘖啞!為什麼他受這個果報?就因為在因地的時候,

人家給他講佛法,他有所懷疑,不聽。

那麼因為他對面不認識佛,所以就盲了;有人講法,他不聽了,所以就聾了;

教他來學習佛法,他也不學習,就瘖了,再甚至於就啞吧了,受這種果報。

「攣躄背僂」:攣,就是痀攣了,手也伸不開,手指頭也轉在那兒,伸不開拳,總是拳著的,這叫攣。躄,就是麻痹,不能有作用了。背僂,就是羅鍋子,廣東話叫駝背,就像那駱駝似的那個樣子,所以叫駝背,這是背僂。

「白癩顛狂」:或者生一些個白癬,面上白一塊,紅一塊的,好像開花了似的,在這個面上,這是白癩,有種種這種不好看的樣子。那麼又顛狂,顛狂就是那個小孩子,有的是那種虐待狂,有的自己咬自己,自己要吃自己的手指頭,自己都啃吃自己的肉,那麼糟蹋自己、作賤自己。這都是在因地的時候,謗毀《楞嚴經》,謗毀大乘經,謗毀佛法,所以受這種果報——白癩顛狂,發顛、發狂這個樣子,及「種種病苦」:前面所說種種病苦。

「聞我名已」:若聽見我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的,就一聽這個名字之後,「一切皆得端正」:所有都得到端正了,這一些醜陋也不醜了,也不難看了。「黠慧」:也聰明了,也有智慧了。「諸根完具」:這時候,眼、耳、鼻、舌、身、意也都完具了,六根通利了。

「無諸疾苦」:所有的疾病、痛苦都除了,也不用吃藥,也不用看醫生,你看妙不妙?只聽一聽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所有的疾病、痛苦都能解除了。

這個佛啊!他對人類這種的利益是多大!他一舉一動都是為眾生做著想,沒有想要害眾生的地方,沒有想要令眾生受什麼果報。他都是發願令眾生得到一切的遂心滿願,都得到他真正的快樂,這是佛的意思。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
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經文)



(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就是個大醫王,這個醫生之王,不需要用藥去治人的病,只要有眾生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名號,他的病痛就解除了,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就是大醫王。

一般的醫生都講望、聞、問、切。望就是看一看;聞就是聽一聽;問就是用言語來詳細問一問,你的病情是什麼樣子?或者你是頭痛啊?是腳痛啊?是牙痛啊?是眼睛痛啊?是鼻子痛?或者其他什麼病?問一問;切就是切脈,就是給聽聽脈。這叫望、聞、問、切。

又有神、聖、功、巧。神就是不可思議;聖就不是像神那麼樣子不可思議了,還可思議一點;功就是要下點功夫才能知道;巧就是很巧妙地就知道了。望而知之,這叫神;聞而知之,這叫聖;問而知之,謂之功;切詠而知之,謂之巧。

普通的醫生要用這四種的方法、八種的理論,來知道這個病情。可是藥師琉璃光如來,這些工具他都不用了,你就一稱他的名號,這病就好了,所以這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利益眾生特別的地方。

因為他在因地發過願,所以他這十二個大願裏頭,「第七大願」就說了,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我得到成佛的時候,「若諸有情」:說所有的一切有情眾生,「眾病逼切」:所有的疾病來逼迫熬煎,痛苦得不得了。

這時候,「無救無歸」:也沒有人可以救他、可以來幫助他。無歸,也沒有一個歸宿,也沒有寄托。這個有病是最痛苦了,「無醫無藥」:也沒醫生給他看,也沒有什麼藥品給他治病。「無親無家」:他又沒有親戚,也沒有家眷。「貧窮多苦」:「我之名號」:藥師琉璃光如來說,我這個名號,

「一經其耳」:那麼這個有病的人,他若能聽見,

只要聽見我的名,聽見「消災延壽藥師佛」這個名號,

一歷耳根,「眾病悉除」:所有的疾病都沒有了,所有疾病都解除了。也不用吃藥,也不用打針,也不用照X光(愛克斯光),也不用鐳射,什麼都不用;

也不用電,也不用火,不用艾灸,也不用針灸,什麼都不用。即可眾病悉除,病就沒有了。

「身心安樂」:那麼眾病悉除了,身心都得到安樂了。「家屬資具」:家庭的用具和這個眷屬,「悉皆豐足」:都圓滿無缺。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最後乃至於能證得無上菩提的道果,無上菩提就是成佛。


~~~~~~~~~~~~~~~~~~~~~~~~~~~~~~~~~~~~~~~~~~~~~~~~~~~~~~~~~~~~~~~~~~~~~~~~~~~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經文)

藥師琉璃光如來在沒成佛之前,發過「轉女成男」的願。

「第八大願」:藥師如來的第八種大願,

他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願我來世的時候,若證得佛果。「若有女人」:假如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為女人的百惡所逼惱,
「極生厭離」:很要離開這女人身,「願捨女身」:願意把這個女身捨棄了,
「聞我名已」:聽見我這藥師如來的名號之後,
「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就是像男人一樣了。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到最後證得無上佛果。這是第八個願,轉女成男願。

為什麼要轉女成男?不是說女人不好,不願意做女人而做男人。
有一些人就來反對阿彌陀佛,

說:「阿彌陀佛嘛!是大男人主義,在這個極樂世界,

只有男人沒有女人!」這是他們所反對的。

其實不是這樣子,阿彌陀佛根本就沒有男女相。而是不生這種的分別心。

為什麼極樂世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呢?

就因為女人的身體,有的時候不清淨,有的時候很多病痛逼惱。
病一來的時候,也有許多不方便的地方,人才不願意成為女人身,
也就是不願意有「百惡」。為什麼叫百惡呢?

因為有很多很多,恐怕不只百惡,或者有九十、八十也不一定。
總加起來這數說是百惡,表示女人身有很多麻煩的問題,所以這叫百惡。
修行的人有時候覺得女身有很多麻煩、很多問題,所以希望

轉女成男,也就是沒有那麼多的病痛,沒有那麼多不方便的時候。

好像女人,月事若來心情也不太好,有的人又經前痛,或者經後痛。
在月事沒來之前,就痛得不得了;或者月事完了之後,

也痛得不得了。這都是一種疾病的現象。女人身很是不方便,所以願意轉女成男,是這個道理。

~~~~~~~~~~~~~~~~~~~~~~~~~~~~~~~~~~~~~~~~~~~~~~~~~~~~~~~~~~~~~~~~~~~~~~~~~~~~~~~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經文)


(易解)
「第九大願」:藥師如來在因地所發的第九個大願,

是破魔羅網,脫離外道的惡見稠林。所以他發願說:

第九個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

令所有的一切眾生,「出魔罥網」:我們現在做人的時候,

和魔王是很接近的,和佛是很遠的。

要破除種種的惡見稠林,沒有邪知邪見,常修正知正見,

才能出離魔的羅網,所以說「出魔罥網」。

這個『罥』是一種很柔軟、又很不容易斷的東西,

也就好像現在的拉纜,雖然很細的,但是力量很大,不容易斷。
這魔網,是用不容易斷的東西來織成的。

織成的網,把每一個人,捲入到網裏頭,不容易出來,就做魔王的眷屬。

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常常有脾氣,常常發大無明火,這都是在這個魔的罥網裏頭。我們人去打魚,把魚打到網裏,我們就很高興:「哦!可得到一條大魚,可以吃。」魔把我們人,卷到他那個網裏,他也很高興的,他說:「我又得到一個人來受用了!」也就好像我們人打到魚那麼歡喜。出魔罥網,怎麼樣出去這個魔的罥網呢?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要沒有脾氣、不發火,沒有無明火,沒有脾氣,那就是出魔的罥網了。魔他就是用這種邪術,來控制著我們人的知見,令我們不起正知正見,盡生這邪知邪見,所以呀,這是很不容易擺脫魔的羅網的。那麼現在藉著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願力,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出魔的罥網,就跑出去了!

「解脫一切外道纏縛」:這個外道也是天魔外道,外道都是以天魔為眷屬。外道他總想控制人,不給人自由,用種種的邪術,來控制著人。甚至於他教你發毒咒、發惡誓,你不能違背他這個道,你不能背叛他這個道;你若背叛他這個道,就要怎麼樣子啊?五雷轟頂,得到一切的災難;令你就怕了,也不敢違背他,明明知道他不對,也不敢違背他,這就叫纏縛。就好像用繩子把你捆住了,用那種絲把你纏住了,你想擺脫,是擺脫不開的。

「若墮種種惡見稠林」:墮,就是墮落到那裏邊去了;種種惡見,這包括種種的邪知邪見;稠林,就好像樹林子那麼很稠密的。很多這種邪知邪見的邪法,來控制著你,令你一點自由也沒有。

所以在佛教裏,不控制人,以前我對于斌曾經講過,我那時候告訴所有的佛教徒,我說:「你們信佛,若覺得佛教很古老了,不願意在佛教這個小範圍裏頭來轉了,想要找一個新鮮的宗教、時髦的宗教,你們現在是機會了!你可以隨便改變你們的信仰,因為佛教不是監獄,佛教不能把人來管得嚴嚴的,控制得緊緊的,不這樣子。隨便你願意選擇你所歡喜的、信仰的宗教,可以隨便。」然後我就問,我說:「于樞機、你敢不敢講這話?」他晃頭,說他不敢講。

那麼為什麼他不敢講呢?就因為他們那裏頭,就是要控制人,你不能擺脫他;你一擺脫啊,那這就犯了彌天大罪了!這是惡見稠林,就是見不得光,邪知邪見,不值得研究,不能擺出來,公開來討論,這都叫「惡見稠林」。

那麼遇著這一種邪知邪見的人,「皆當引攝」:引攝,就好像用吸鐵石吸那個鐵似的,把他「置於正見」:給他說明了正知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慢慢地令他修習這一切諸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行菩薩道。「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很快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佛果。



~~~~~~~~~~~~~~~~~~~~~~~~~~~~~~~~~~~~~~~~~~~~~~~~~~~~~~~~~~~~~~~~~~~~~~~~~~~~~~~~~~~~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經文)


(易解)
這一段經文,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

其中的第十願。他發願解除眾生的王法難苦。

所以他的願文才說「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願我來世得到菩提的時候,

「若諸有情」:這諸有情,就是所有一切的眾生。

「王法所加」:或者你沒有做犯法的事情,被人誣告;

或者被人挾嫌來冤枉;或者你自己在無心的時候,

所造的犯法的罪,不是故意去造的。

「王法所加」,王法加諸到你身上,把你抓去,懲罰你,

抓到監獄裏,所以它說

「縛錄鞭撻」:
「縛」,就是把你綁上了,用手銬或者腳鐐,把你綁上了。

「錄」,就錄取你的口供,給你存記錄說你是犯過法的人。

「鞭」,用那個鞭子來,來打你身體,或者用板子打,懲罰你。

「繫閉牢獄」:

繫,就三件都戴上了,脖鎖子、手捧子、腳鐐子都戴上了,

因為怕你逃跑了,所以讓你不自由,把你綁住,

還放到監獄裏頭,關閉起來,內外不通消息,這是繫閉牢獄。

「或當刑戮」:或者被處罰死刑,那麼要去殺頭,斬首示眾;

戮就是殺。受這刑戮,就是把頭給斬下了,或者用槍斃,

或者坐電椅,總而言之,是不能活著了,要死了。

「及餘無量災難凌辱」:

及,乃至於,犯罪的行為,種種的懲罰。無量災難,

至於其餘的,或者天災、人禍、種種的意外。

凌,就是被人家來欺凌。
辱,就是污辱、羞辱,令你沒有面子。

「悲愁煎逼」:又悲哀憂愁,就好像在火鍋裏頭那麼煎,

來逼迫,那麼樣子,很難受的。「身心受苦」:身也受苦了,心也受苦了,身心都得不到自在了。

這時候「若聞我名」: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願說,

在這困苦艱難、危險萬狀的時候,這個人若能聽見我這佛名號,
「以我福德」:以我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德,

和「威神力故」:和這大威神的力量,

「皆得解脫」:這一切前邊所說的種種災難,都能解決問題。

「一切憂苦」:那麼一切憂苦也都沒有了,就離苦得樂了。



~~~~~~~~~~~~~~~~~~~~~~~~~~~~~~~~~~~~~~~~~~~~~~~~~~~~~~~~~~

維摩詰所說經 ~~~~~~~~ 姚秦三藏 鳩摩羅什譯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為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睹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睹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諸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鬥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方便品第二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彊、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可久立;是身如燄,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問諸病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相,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解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時我,世尊!聞此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侯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侯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侯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侯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侯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麤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向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而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時維摩詰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復應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汙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伏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殖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思議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切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聖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大迦葉說此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觀眾生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燄,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穀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舍利佛!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密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為皆來,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曰:「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為佛種。」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 隨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 四攝眾妓女 歌詠誦法言 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華 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御以一心 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 眾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迴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 從於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淨心以澡浴 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踰 降伏四種魔 勝旛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 示彼故有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 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 形聲及威儀 無畏力菩薩 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 而示隨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 天地皆洞然 眾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 俱來請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咒術 工巧諸技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 悉於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饑饉 現身作飲食 先救彼飢渴 卻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慈悲 化彼諸眾生 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輒往到於彼 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 畜生相食噉 皆現生於彼 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 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 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智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婬欲 為五通僊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僕 既悅可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元講經律論習密教 土番譯主聶崖沙門釋智譯

(梵語阿耶曼祖悉哩捺麻捺機碇 此云誦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敬禮孺童相妙吉祥~~~~~~~~~~~~~~~~~

復次吉祥持金剛  難調伏中勝調伏
勇猛超出三界內  自在金剛密中勝
眼如白蓮妙端正  面貌圓滿若蓮華
自手執持勝金剛  時時仰上作拋擲
復次第現忿等像  亦有無邊持金剛
勇猛調伏難調者  具威猛相極怖畏
於金剛尖出勝光  自手向上令拋擲
有大慈悲及智慧  方便益生極殊勝
具足喜樂安隱心  示有忿怒之形相
於行正覺行中尊  眾皆來集身恭謹
向彼如來末遏鍐  究竟正覺禮敬已
於前恭敬伸合掌  端坐正念而告白
遍主與我作饒益  益我慈悲於我故
如幻網中成究竟  願我真實獲菩提
有諸煩惱亂其心  不解泥中而沒溺
為利一切有情類  令獲無上之果故
究竟正覺出有壞  是有情師及導師
亦大記句達真性  了知根心殊勝者
彼出有壞之智身  是大頂旋言詞主
亦是智身自超出  妙吉祥智勇識者
誦彼殊勝真實名  是甚深義廣大義
無比大義勝柔軟  初善中善及後善
過去正覺等已說  於未來中當演說
現在究竟等正覺  亦遍數數皆宣說
大幻化網本續中  持大金剛持密咒
如彼無邊諸佛敕  妙音宣暢今當說
世尊究竟正覺等  願成真實持咒故
如我決定未出間  當勤堅固而受持
遠離煩惱令無餘  於諸謬解捨離故
即以無別無異心  為諸有情願宣說
密自在者持金剛  向如來前說是言
告白畢已而合掌  以身恭敬坐其前
復次釋迦出有壞  究竟正覺兩足尊
於自面門殊勝舌  廣長橫遍令舒演
顯現三種世界內  調伏四魔諸怨敵
有情皆具三惡趣  為現清淨微笑相
於其清淨梵音中  遍滿三種世界已
為持金剛大力者  密自在主而答說
具足有大慈悲者  汝為利益有情故
具足智身妙吉祥  誦真實名是大益
能作清淨除罪業  於我精勤應諦聽
善哉吉祥持金剛  手持金剛汝善哉
密主我為此事故  為汝巧妙令宣說
汝今一心應諦聽  唯然末遏鍐善哉
復次釋迦出有壞  一切密咒大種性
密咒明咒持種性  於其三種令觀察
世間及出世間性  顯作世間大種性
殊勝廣大手印種  大種大髻應觀察
言詞之主演偈頌  密咒王者具六種
將令顯出於無二  無生法者自宣說
~~~~~~~~~~~~~~~~~~~~~~~~~~~~~
啞阿(長呼)依倚(引)烏鄔(引)□□(引一)阿嗃(引) □啞悉低(二合)哆□哩(二合)低(二)默捺沒隆(二合)低(三)囉(上聲) □沒哆(四)母怛默(五)怛囉(二合)咄不囉(二合)低默(六)唵(七)末□囉(二合)帝疙折(二合)捺□(身切)渴情捺不囉(二合)默默捺呣呤(二合)怛英默捺葛(二合)也斡(引)宜說囉啊囉缽拶捺拽□捺麻
~~~~~~~~~~~~~~~~~~~~~~~~~~~~~~
(此下十四頌。出現三十七菩提中圍。故讚金剛菩提心即是八十六名數)
~~~~~~~~~~~~~~~~~~~~~~~~~~~~~~
如是正覺出有壞  究竟正覺啞中出
啞者一切字中勝  是大利益微妙字
諸境之內出無生  即此遠離於言說
是諸說中殊勝因  令顯一切諸言說
大供養者是大欲  一切有情令歡喜
大供養者即大瞋  一切煩惱廣大怨
大供養者是大癡  亦愚癡心除愚癡
大供養者即大忿  即是忿恚之冤讎
大供養者大貪欲  一切貪欲皆除斷
大欲即是於大樂  大安樂者大喜足
大境色與廣大身  大色并及大形像
大明及與大廣大  大中圍者是廣大
持於廣大智慧器  鉤煩惱鉤大中勝
普聞妙聞皆廣大  顯中即是廣大顯
解者執持大幻化  大幻化中成利益
大幻化內喜中喜  大幻化中施幻術
大施主中最為尊  大持戒中持殊勝
於大忍辱即堅固  以大精進悉棄捨
以大禪定住靜慮  以大智慧令持身
具足大力大方便  大願勝智是大海
大慈自性無量邊  亦是大悲勝智慧
有大智慧具大智  大解即是大方便
具大神通及大力  大力及與大速疾
復大神通大名稱  大力令他令摧伏
三有大山悉能壞  持大堅固大金剛
大緊即是大雄勇  於大怖中施怖畏
尊者大種即殊勝  上師密咒大殊勝
住在於彼大乘相  大乘相中最殊勝
~~~~~~~~~~~~~~~~~~~~~~~~~~~~~~~~
(此下二十四頌三句。是出現眾明主中圍故讚清淨法界一百八名數)
~~~~~~~~~~~~~~~~~~~~~~~~~~~~~~
廣大正覺眾明主  具大寂默大寂默
大密咒中令出現  有大密咒自性理
欲得十種到彼岸  住於十種彼岸中
十彼岸到是清淨  即是十種彼岸理
尊者十地自在者  住在於彼十地中
具知十種之自性  持於十種清淨者
十種義相義中義  自在寂默十力主
作諸利益無有遺  具有十種大自在
離彼無垢戲論主  真如自性清淨王
言說真實不諱句  如其所說而依行
於無二中說無二  住於真實邊際中
無我師子具音聲  外道惡獸極怖畏
遊行一切有義中  速疾猶若如來心
勝及最勝勝怨中  於轉輪者施大力
集中之師集中勝  集王集主集自在
執持愛護大靈驗  大義不受他恩念
句王句主能言詞  句中自在句無邊
以真實句說真實  於彼四諦宣說者
不還之中復不還  教如緣覺及獨覺
種種決定超出中  彼諸大中獨一因
苾芻羅漢即漏盡  調伏諸根并離欲
獲得安樂無怖畏  成滿清涼亦無濁
明解及與於神足  世間善逝勝明解
於我不執不執我  住於二種諦理中
能到輪迴之彼岸  所作已畢住露地
於一智中而出現  以智慧器破一切
法王妙法具顯現  於世間中勝明照
以法自在法中王  能演妙道令宣說
有義成就滿誓願  捨離一切諸虛妄
無盡法界實離妄  勝妙法界極無盡
具大福田勝福足  智中廣大殊勝智
具足智者解有無  無二種中而積集
諸常見中勝禪定  誓修靜慮是智王
自解各各皆不動  最上勝者持三身
具足正覺五身性  遍主五種智自性
首冠莊嚴五覺性  持五種眼離執著
令諸正覺皆增長  正覺尊子勝微妙
勝智出有出生處  出現法中離三有
獨一堅固金剛性  初生已作有情主
現空性中自超出  勝智妙智如大火
以大光明遍照耀  以智慧明令顯現
是有情燈智慧炬  具大威勢顯光明
是勝咒主明咒王  密咒王者作大益
具大肉髻希有頂  大虛空主說種種
是諸正覺勝自性  具足有情歡喜眼
能令增長種種相  諸大仙等皆供讚
令持三種之密咒  大記句者持密咒
尊者守護三寶故  宣說最勝三乘法
真勝有義之罥索  是大執持金剛索
金剛鐵鉤大罥索
~~~~~~~~~~~~~~~~~~~~~~~~~~~~~~~
(此下十頌句。是出現不動佛中圍。故讚大圓鏡智即七十一名數)
~~~~~~~~~~~~~~~~~~~~~~~~~~~~~~~
怖畏金剛施怖畏  金剛王者六面怖
六眼六臂力具足  亦是骨相咬牙者
曷辣曷辣具百面  是獄王主魔中王
有力金剛能作怖  名稱金剛金剛心
幻化金剛具大腹  金剛中生金剛主
是金剛心如虛空  不動獨髮相嚴身
所著大象生皮衣  大緊呵呵皆哮吼
希希聲吼能作怖  若作笑者有響笑
金剛喜笑大哮吼  金剛勇識大勇識
金剛王者大安樂  金剛堅者大歡喜
金剛吽者吽聲吼  器中執持金剛箭
金剛劍斷令無餘  眾持金剛具金剛
一種金剛能退敵  熾焰金剛施惡眼
金剛頭髮如焰熾  金剛降臨大降臨
具足百眼金剛眼  身中具有金剛毛
金剛毛者獨一身  指甲增長金剛尖
以金剛心皮堅硬  執金剛髮具吉祥
以金剛鬘而莊嚴  呵呵響笑決定吼
具六種字金剛聲  大柔和聲大音聲
三世界中獨一音  遍虛空界聲哮吼
諸有聲中皆殊勝
~~~~~~~~~~~~~~~~~~~~~~~~~~~~~~~
(此下四十二頌。出現無量壽佛中圍。故讚妙觀察智即二百七十五名數)
~~~~~~~~~~~~~~~~~~~~~~~~~~~~~~
真實無我真實性  即是真際無有字
宣說空性眾中勝  甚深廣大聲哮吼
即是法螺具大聲  亦法犍椎大音聲
超越無住圓寂性  十方法中即大鼓
無色有色中微妙  具種種相意中生
具諸相者顯吉祥  執持影相使無餘
無能過中大名稱  三界之中大自在
住於最極聖道中  大興盛中之法幢
三世界中一孺童  長老尊者四生主
三十二相具莊嚴  三界所愛於中妙
是世間解為勝師  是世勝師無怖畏
救世間尊意無私  救中救者而無上
盡空邊際悉受用  解一切中智慧海
解散一切無明  亦能破壞三有網
能滅無餘諸煩惱  到彼輪迴大海岸
勝智灌頂具頭冠  真實究竟令莊嚴
滅除三種諸苦惱  滅三毒得三解脫
決定解脫諸障難  住於如空平等中
超越一切煩惱垢  能解三時及無師
諸有情中即大尊  功德帶中之鬘帶
諸有身中即解勝  虛空道中真實住
持於如意大寶珠  遍主一切寶中勝
圓滿是大如意樹  勝妙淨瓶大中勝
能作有情諸利益  隨順有情而利益
亦解善惡及時辰  遍主解記具記句
解時及解有情根  亦能作於三解脫
具足功德解功德  解法讚歎現吉祥
吉祥之中最吉祥  吉祥名稱善名稱
大止息中大法筵  大歡喜中大音樂
恭敬承侍悉具足  勝喜名稱性吉祥
具勝施勝是尊者  微妙歸處堪歸救
於世怨中勝中勝  離一切怖無有餘
頂髻及髻各分埵  頭髮摸拶戴頭冠
五面具有五種髻  五髻各繫花髻帶
即是禿髮大勤息  行淨梵行勝勤息
大苦行者建苦行  微妙淨宮喬答彌
梵婆羅門解淨梵  超圓寂時得淨梵
脫離纏縛解脫身  解脫圓寂是圓寂
超越悲哀滅悲哀  微妙決定近出離
能除苦樂之邊際  離欲身中而超越
不可比量無與等  非見非顯非朗然
雖性不改亦普遍  微細無漏離種性
無塵離塵即無垢  離失捨除放過愆
最極寢寤覺自性  諸解諸明即微妙
識心超越於法性  持理即是無二智
離虛妄者默然成  修於三世正覺行
正覺無垢亦無邊  最初正覺亦無因
獨一智眼無垢染  具足智身即如來
以句自在廣宣說  演勝丈夫法中王
宣陳微妙殊勝處  詮說師子無與等
於勝觀察殊勝喜  積聚威勢是入意
熾焰光中吉祥相  手臂光耀令顯現
殊勝大醫即尊者  能離痛刺無有上
亦是諸藥枝茂樹  對治諸病大怨讎
入意三界中殊勝  吉祥遊宿具中圍
十方一切虛空界  建立法幢極微妙
遊行唯一廣大傘  即具慈悲妙中圍
吉祥蓮華舞自在  廣大邊主大寶傘
具於正覺大威勢  持於一切正覺身
是諸正覺大修習  是諸正覺唯正法
金剛大寶灌頂相  諸大寶性即自在
世間自在諸法性  持金剛者一切王
一切正覺即大心  一切正覺在心中
一切正覺之大身  亦是一切正覺語
金剛日是具大明  金剛月是無垢光
離欲等中是大欲  種種諸色熾焰光
金剛跏趺正等覺  執持真實究竟法
吉祥正覺蓮華生  亦能攝持正覺藏
復持種種幻化王  廣大正覺持明咒
聰明金剛即大劍  真實清淨殊勝字
是廣大乘除苦惱  金剛法者廣大器
金剛甚深唧哪唧  金剛智慧依義解
諸到彼岸皆究竟  一切地中具莊嚴
真實清淨無我法  真實智月殊勝光
廣大精進幻化網  本續一切殊勝主
金剛坐者具無餘  持於一切智慧身
一切殊勝妙智慧  即於心地持往復
一切正覺之大心  復持種種之化輪
是一切體殊勝性  亦持一切體自性
即無生法種種義  持於一切法自性
廣大智慧剎那中  解持諸法無遺餘
現解一切諸法者  勝持寂默真實際
殊勝不動自性淨  持於正覺妙菩提
一切正覺現於前  智火熾焰光顯盛
~~~~~~~~~~~~~~~~~~~~~~~~~~~~~~~~
(此下二十四頌。讚平等性智。故即是出現寶生佛中圍即一百四名數)
~~~~~~~~~~~~~~~~~~~~~~~~~~~~~~~
隨樂成就微妙義  一切惡趣悉清淨
諸有情中殊勝尊  一切有情令解脫
煩惱敵中獨勇猛  威猛能破愚癡怨
具吉祥智而嚴身  執持堅固之惡相
能令動於百種手  舉步相中而作舞
吉祥百手皆圓滿  遍空界中令作舞
大地中圍一界分  以一足跟堅踏之
以足爪甲界分內  淨梵世界盡令押
無二一義法之義  即微妙義無怖義
亦種種識具色義  於心意識具相續
體義無餘數歡喜  愛空之性殊勝智
捨離三有之貪欲  二有歡喜廣大者
色貌鮮潔若白雲  光明殊勝如秋月
亦如初出妙日輪  爪如赤銀光皎潔
頭冠殊勝尖末青  勝髮亦復紺青色
大寶光明具吉祥  正覺化身莊嚴具
諸百世界皆令動  而能具彼神足力
持於廣大實性念  四念住中靜慮王
以七覺支為花香  即是如來功德海
解八道支義理故  是解真實正覺道
於諸有情大分著  亦如虛空無所著
一切有情意中生  速疾猶如有情意
解諸有情根與義  能奪有情諸心意
亦解五蘊實性義  清淨五蘊令受持
決定出彼諸邊際  亦能出於決定中
向決定出道中住  宣說一切決定出
拔十二支三有根  持於清淨十二種
具有四諦之義相  解持八種之心識
十二實義令具足  十六實性現體解
以二十種成菩提  勝解一切正覺相
一切正覺幻化身  無邊億界令出現
彼諸剎那現了解  亦解剎那諸有義
種種乘者方便理  利益去來皆了解
決定出於三乘者  住在於彼一乘果
諸煩惱界清淨性  盡能滅除諸業果
過於一切江海中  寂靜如行中出現
煩惱及與隨煩惱  及以習氣皆棄捨
以於大悲智方便  於諸有情作利益
一切想義皆棄捨  亦令滅除心識意
能緣一切有情心  亦解一切有情意
在彼一切有情心  隨順一切有情意
充滿一切有情心  令諸有情心歡喜
成就究竟無錯謬  一切謬解皆捨離
於三義中無疑智  諸我三種功德性
五蘊義理三時中  於諸剎那能分別
一剎那中正等覺  持於一切正覺性
無身之身身中勝  解了諸身之邊際
種種諸相諸處顯  大寶即是大寶首~~~~~~~~~~~~~~~~~~~~~~~~~

(此下十五頌。讚成所作智。故出現有義成就佛中圍。即九十五名數)
~~~~~~~~~~~~~~~~~~~~~~~~~~~~
解了一切正覺者  正覺菩提即無上
出密咒處無文字  大密咒者是三種
諸密咒義令增長  大明點者無文字
大空即是五種字  空明點者六種字
種種諸空無種種  十六半半具明點
亦無支分超於數  即四靜慮之初首
了解一切靜慮支  明解靜慮種族性
具靜慮身身中勝  受用身者一切勝
化身即是殊勝身  持彼化現之種性
種種化現十方中  依法利益於有情
自在之天天中天  非天自在非天主
自在無滅天之師  作壞作壞即自在
三有寂靜令超越  唯一師者有情師
名稱普於十方界  施法之主廣大者
備足莊嚴慈鎧者  以慈愍心為堅甲
智慧如劍持弓箭  欲離不解煩惱敵
能降勇猛魔怨者  兼除四種怖畏魔
亦能退諸魔軍旅  究竟正覺救世間
是堪供讚禮敬處  亦是恒常承侍境
應供詠處最殊勝  真堪禮敬勝上師
一步能遊三世界  如空無邊實鎮押
清淨三明是清淨  具六神通隨六種
菩提勇識大勇識  大神足者超世間
達彼智慧之實性  亦獲智慧之體性
一切自明令他明  殊勝丈夫於一切
超離一切諸譬喻  能智所智殊勝主
尊者即是法施主  宣說四種手印義
有情奉施殊勝主  決定所入三種住
微妙義中淨吉祥  三世間中大勝福
具足吉祥皆成辦  曼祖悉哩勝吉祥
~~~~~~~~~~~~~~~~~~~~~~~~~~~~~~~~~~~~~
(此下五頌。如次結讚五智。大圓鏡清淨法界妙觀察平等性成所作智。如次一頌一智也)>>>>>>>>>>>>>>>>>>

勝施金剛我敬禮  真實邊際我敬禮
出現空性我敬禮  正覺菩提我敬禮
正覺貪著我敬禮  正覺欲者我敬禮
正覺歡喜我敬禮  正覺戲論我敬禮
正覺微笑我敬禮  正覺笑者我敬禮
正覺語者我敬禮  正覺心者我敬禮
出現無者我敬禮  出現正覺我敬禮
出現虛空我敬禮  出現智者我敬禮
幻化網者我敬禮  正覺顯論我敬禮
一切一切我敬禮  彼智身者我敬禮
~~~~~~~~~~~~~~~~~~~~~~~~~~~~~~~~~~~~~~
持金剛金剛手。此妙吉祥智勇識不共真實名。是出有壞之智身一切如來之智身。汝今應當生大歡喜。滿淨意樂增長無上。即能清淨身語意三之密。若不能究竟不能清淨地者。令到彼岸福智二足皆悉圓滿令其清淨。義無有上。若未解者令解。未得者令得。自此至於一切如來微妙法理真實持故。我為宣說開示顯解令其攝受。持金剛金剛手。此者我於汝種性中。及一切密咒法性攝受中。而作攝受。持金剛金剛手。此真實名者。即是一切如來最極清淨。真實潔淨一切智智之性。身語意三之密。亦是一切正覺菩提。即能了解真實究竟諸正覺故。亦是無上一切如來。體解一切善逝法界。於諸勝中而能破壞一切諸魔之力。一切十力中即十力之十力。一切智智性中即一切智智之性。是諸法中之敕。真實成就一切正覺。亦是一切大菩提勇識。福智二足真實究竟無垢最極清淨也。亦是一切聲聞緣覺出生之處。具足人天境界。是大乘之體性。出生諸菩薩行處。即一切聖道之邊際也。亦是察度諸解脫道決定出生處。亦是不斷如來種性。增長菩提勇識大勇識種族種性。亦能攝伏於他一切作狂敵者。破壞一切外道。退捨四魔軍將之力。亦是真實攝受一切眾生。決定成熟一切趣向聖果。諸淨梵四宮之靜慮。諸一心之禪定也。亦是調伏身語意三。精勤禪定能離一切合集。亦捨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滅除一切障礙。解脫一切繫縛。亦是解脫一切諸蘊。滅諸亂心成辦一切出生處。捨離一切盛衰事。亦能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解脫眾樂勝道。令其不入輪迴之中。而能轉大法輪。建立一切如來傘蓋幢旗。一切妙法正法之宮。亦是菩提勇識。於密咒門而修習者速得成就。亦是了解菩薩摩訶薩精勤般若波羅蜜多之定。解了一切精勤無二戲論之空性。一切到彼岸之二足。究竟真實清淨一切究竟地。各各了解諸聖四諦。一心體解一切諸法四種念住。此真實名者。乃至一切正覺功德。能作真實究竟也。持金剛金剛手。此真實名者。能滅有情身語意三之行無餘罪業。亦能清淨一切有情諸惡趣類。令其退捨一切惡趣。真實斷除一切業障無有遺餘。能生一切相續八難者令其不生。能滅八種怖畏。能破一切惡夢。決定能盡一切惡相。能滅一切惡見及諸惡魔。亦能遠離一切怨魔之行。增長一切福善。亦能除滅諸惡覺觀令其不生。破滅一切憍慢威勇我執。不生一切苦惱憂愁。亦是一切如來之心。諸菩薩之密。一切聲聞緣覺之大密。一切密咒及其手印。真實增長諸不可說念及正念。增長無上善巧智。亦能具足無患諸力自在。亦能增長吉祥柔善微妙。名稱善說偈讚歎美。亦能真實除滅一切病患廣大怖畏。亦是極清淨中最極清淨。極能作清淨中最極能作清淨。極成辦中最極成辦。極吉祥中最極吉祥。諸欲歸依者為作歸依。欲宮殿者為作宮殿。欲擁護者為作擁護。欲親軍將者為作軍將。欲洲渚者為作洲渚。欲依仗者為作無上依仗。欲過三有大海者為作舟船。亦是除滅一切病苦之藥王。分別取捨之決智。摧諸惡見大闇之明智。能滿一切有情誓願。如摩尼寶珠。亦能獲得妙吉祥智身一切智智之性。令得五眼見清淨智。亦是財施法施無畏施真實捨故。令六波羅蜜而得圓滿。亦是福慧二足及諸靜慮。令究竟故能得十地。亦能捨離二邊故。即無二法性非餘法性。無綺飾故即是真實自性。亦是如來清淨智自性故。即真實邊際之自性。亦能除滅百千惡見叢林故。即一切如來真空之自性。此真實名者。即是無二法性義之真實名。若有誦持演說者。是一切法不可說之自性也。持金剛金剛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依密咒門修習者。於此出有壞妙吉祥智勇識。一切如來智身無二真如之真實名。是頂髻之珠者。文字句義一切通徹。無有遺犯亦無增減。每日三時若持若誦若讀若說。思惟義理依時為他解脫。時各各應想妙吉祥智勇識身。向諸門中令心止處。於愛樂實性門中誠實作想。了解一切殊勝法智慧無濁。信心具足相續繫念一心禪定者。彼諸三世及無始世。一切正覺菩提勇識等皆來集會。得解一切法并現其身。一切正覺菩提勇識。以身語意三業與自種性真實攝受。一切正覺菩提勇識。將諸利益而作饒益。能得一切法中無怖無畏辯說無礙。復有一切諸阿羅漢聲聞緣覺攝持。聖法心中亦皆現身。復有調伏一切諸惡大金剛王及持大金剛等。為護諸有情故。將變化身現種種形令其精神威勢無能攝伏。能成一切密咒手印記句中圍無餘。密咒明咒王。并頻那夜迦諸惡魔怨。并諸退壞一切他不能者及大母等。於其晝夜各剎那時。諸威儀中潛伏其身為作救護。復有淨梵帝釋并釋近臣。大力摧伏如伏嬰童。及大自在種族貓子大黑。作戲自在獄主水神。孤屏囉鬼子母等。擁護十方世界者恒常相續。若晝若夜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睡若覺。入定出定獨住在眾。潛伏其身為作救護。或住村邑聚落川原。國界王宮門限門樓。大路小路四達三屴。村中店舍空舍。山藪江川叢林大叢林。若不作淨昏醉放逸之處。恒常一切門中晝夜潛伏殊勝救護成勝妙樂。更復天龍施礙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與非人眾曜遊宿。及諸天母集主七母諸施礙母并食肉母。此合集一心一意。并諸軍將眷屬雜使。能為一切潛伏救護。增長精神具足色力。威勢殊勝無病延壽。持金剛金剛手。此真實名頂髻珠者。若起誓願日日三時。無遺念誦三遍書寫令讀。時想念出有壞妙吉祥智勇識身。與此相同而作禪定者。以此利益故不經多時。即妙吉祥變化於像令其得見。亦見盡虛空界所處者。一切正覺菩提勇識。種種身相大有情者。於何時分依何所作。不墮地獄趣不生惡道中。不生惡種姓不生邊地下賤。亦得諸根具足不作邪見。亦不生邪見家。不生無佛國中。生值佛國時不捨正法亦不遠離。不生長壽天中不生饑饉疫疾刀兵等劫。不生五濁惡世不遭王怖惡怖賊怖。於世世中不逢下劣貧窮之怖。不值穢氣毀謗輕賤惡名惡語之怖畏。恒常得生本性高貴勝族中。能成一切端嚴勝相顏色美妙。於諸世人皆悉愛樂可意。若與相隨情和悅樂見者歡喜。於諸人中端正嚴好。具大福相發言無滯。隨所生處得宿命智。受用廣大多諸部從。所受無盡眷屬無盡。於有情中最極殊勝。亦復具足殊勝功能。自然具足六波羅蜜。所有功德經於淨梵四宮。具足念及正念方便願力智。亦是一切諸數義中。得無怖畏及能言說。無有愚癡句句顯了。成大聰慧具有廣解。無懈怠心少欲知足。利益廣大情無愛著。即是一切有情殊勝所信之處。亦成恭敬師及上師。此人先所未聞工巧技藝神通一切教法。若文若義皆悉解了。戒及活命。最極諸行最極清淨微妙。出家及成近圓。不令忘失一切智智性大菩提心。決定不入聲聞羅漢緣覺乘中。持金剛金剛手。如是具足無量功德。亦有如是無量無邊廣大功德。持金剛金剛手。誦此真如真實名者。即是真實執持微妙丈夫者。聚集微妙福慧具足。一切正覺功德最極。速疾求故不經多時。能成真實究竟無上菩提。於多劫中不入涅槃。為諸有情中多現無上妙法。十方世界中詮演妙法。大鼓之聲相續不盡。其聲哮吼為大法王。>>>>>>>>>>>>>

唵薩末捺麻(一)啞末瓦(二)娑末瓦(三)比熟捺末日囉(二合四)啞啞□啊(五)不囉(二合)吉帝巴利熟捺(六)薩麻捺馬(七)拽恧怛(八)薩末怛他遏怛(九)默捺葛野(十)曼祖悉哩巴梨說捺釘(十一)蒙巴怛影低阿(十二)唵薩末怛他遏怛哩捺野(十三)喝囉喝囉(十四)唵吽□哩(十五)末遏鍐(十六)默捺蒙□(十七)末機說囉(十八)摩訶缽拶(十九)薩末捺麻遏遏捺(二十)阿麻辣續巴哩熟捺(二十一)捺麻恧哩捺葛囉(三合)末啞(二十二)
~~~~~~~~~~~~~~~~~~~~~~~~~~~~~~~~~~~~~~>>>>>
復次吉祥持金剛  懇分歡喜而合掌
如來尊者出有壞  敬禮究竟正覺已
復次尊者密自性  持金剛之金剛王
所餘種種同住處  高聲如是而白言
尊者我等亦隨喜  善哉善哉說善哉
為彼欲求解脫果  有情為無救度者
我等真實救度者  作護菩提大利益
宣說幻化微妙理  此是清淨微妙道
亦是甚深極廣大  大義有情作利益
一切正覺境界者  諸正覺等皆已說

出有壞妙吉祥智勇識。所誦真如之真實名。出有壞世尊如來所說已畢。~~~~~~~~~~~~~~~~~~~~~~~~~~~~~~~~~~~~

三世諸佛真實說  諸祕密中真實王
此妙吉祥真實名  真實無私而翻譯
為護真實善根故  一切有情皆真實
真實斷除諸煩惱  速成真實究竟佛
真實不解於方言  不應真實伸言詞
為妙吉祥真實名  具不思議真實德
見真實益捨是非  隨力真實而翻對
真實失義文倒處  智者真實復正之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 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仙人住處施鹿苑中。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闇鈍。善法微少好於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於會中見諸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作是念言。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我今當令是諸菩薩。覺悟開曉生歡喜心。作是念已。即於晡時從禪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問。復以種種柔軟言詞。為說法要令其歡喜。因告之曰。諸仁者云何汝等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而得增長不退轉耶。

是諸菩薩同聲白言。尊者。我等今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無復增長唯有退轉。何以故。我心常為疑惑所覆。於無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當作佛耶不作佛耶。於墮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當墮落耶不墮落耶。以是因緣善法欲生。常為疑惑之所纏覆。

爾時彌勒菩薩。而告之曰。諸仁者。可共往詣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以方便力。善知一切眾生所行。當為汝等隨其根性種種說法。是時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與彌勒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彌勒菩薩。修敬已畢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汝於往昔造作惡業。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覆。於諸善法不能修行。

時諸菩薩聞是語已從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我等說此業障。我等知罪當自調伏。我從今日更不敢作。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為道。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常懷憍慢傲逸之心。又行頭陀少欲知足。於是功德復生執著。爾時有二說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利養。汝於是人以慳嫉心。妄言誹謗行婬欲事。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彼諸眾生於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是故汝等由斯惡業。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從彼歿已還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醜缺。人不喜見。誹謗輕賤戲弄欺嫌。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從此歿已。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還於邊地下劣家生。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設欲修行。多諸留難。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五欲樂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常生信敬起教師想。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麤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讚歎於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鬥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爾時世尊讚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有菩薩為欲清淨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願。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

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願。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永斷一切麤獷之言。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求他過失 亦不舉人罪 離麤語慳吝 是人當解脫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捨離一切憒鬧之眾。獨處閑靜常勤精進。以善方便調伏其身。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捨於懈怠 遠離諸憒鬧 寂靜常知足 是人當解脫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除滅一切諸業障者。應當捨離憒鬧之處。住阿蘭若寂靜林中。於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嬾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但自觀身不求他過。樂於恬默。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堅持力。住清淨行。生覺悟心。得出世智。不為眾魔之所得便。少於貪欲。無有瞋恚。亦不愚癡。諸佛世尊之所憶念。非人守護。無量諸天加其威德。眷屬親友無能沮壞。有所言說人必信受。不為冤家伺求其便。得無所畏。多諸快樂。為諸智人之所稱嘆。善能說法眾人敬仰。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種利。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未生辯才而能得生。已生辯才終不忘失。常勤修習得陀羅尼。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得身口意清淨律儀。超過一切惡道怖畏。於命終時心得歡喜。顯揚正法摧伏異論。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窺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諸根成就。無能映蔽。具足攝受殊勝意樂。得奢摩他。毗婆舍那。難行之行皆得圓滿。發起精進。普護正法。速疾能超不退轉地。一切行中隨順而住。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有諸菩薩甚為無智。行法施時。若有利養生歡喜心。若無利養不生歡喜。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云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於我。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淨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臥具湯藥。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若無利養心生疲厭。彌勒。譬如有人志樂清淨。或為死蛇死狗死人等屍。膿血爛壞繫著其頸。是人憂惱深生厭患。以違逆故迷悶不安。彌勒。當知於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於諸一切無利養處。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捨而去。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於此徒自疲勞。彌勒。是諸法師。自求供養給侍尊重。攝受同住及於近住。不為於法及利益事。而攝受之。是諸法師自求飲食衣服臥具。詐現異相。入於王城國邑聚落。而實不為利益成熟於諸眾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彌勒。我不說言。有希求者為法施清淨。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我不說言。貪汙心者能成熟眾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彌勒。我不說言。尊重供養安樂其身。貪著攝受不淨物者。為利益事。何以故。為求自身安隱豐樂。攝受眾會。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彌勒。我不說言。矯詐之人住阿蘭若。薄福德者而為少欲。貪勝味者名易滿足。多求美膳以為乞食。

彌勒。我不說言。乞求種種上妙衣服。謂如是等持糞掃衣。

彌勒。我不說言。在家出家無識知者為離憒鬧。

彌勒。我不說言。諂曲之人值佛興世。求他短者為如理修行。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增上慢者為多聞第一。

彌勒。我不說言。好朋黨者名住律儀。心貢高者名尊敬法師。綺語輕弄為善說法。與俗交雜。能於僧眾離諸過失。

彌勒。我不說言。簡勝福田為施不望報。求恩報者為善攝諸事。求恭敬利養為志樂清淨。多妄計者以為出家。

彌勒。我不說言。分別彼我名樂持戒。不尊敬者名為聽法。樂著世典咒詛言論。以為受法。

彌勒。我不說言。於諸空性無勝解者。能出離生死。多執著者為離諸行。

彌勒。我不說言。於菩提分住有所得。名為證智。

彌勒。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忍辱成就。無嬈觸者被忍辱甲。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邪方便者為如說修行。

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為一心住。好營世務於法無損。志樂清淨墮諸惡趣。修習智慧為憒鬧行。

彌勒。我不說言。方便相應名為諂曲。不求利養而為妄語。無執著者誹謗正法。護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為無勝慢。如是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當有菩薩。鈍根小智諂曲虛誑。住於賊行。汝應護之。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為復更有餘菩薩耶。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為業障之所纏覆。是諸業障。或有消滅。或復增長。

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後五百歲還來生此。城邑聚落市閈山野。種姓尊豪有大威德。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顏貌端嚴辯才清妙。數術工巧皆能善知。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在在所生捨家為道。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蘭若空閑林中。常勤精進不求利養。善入一切眾生心行。咒術言論悉能了知。於諸義理少聞多解。辯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諸菩薩於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於四眾中宣說正法。以佛威德加被力故。於佛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皆得辯才無礙自在。

彌勒。彼諸二十善巧菩薩。從於和尚阿闍梨所。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說是言。我此法門。從某和尚阿闍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彌勒。於彼時中。當有在家出家諸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卻生譏笑輕毀謗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彌勒。當爾之時。無量眾生於是法師皆生誹謗。捨之而去。互相謂言。是諸比丘無有軌範。多諸邪說。不依契經。不依戒律。猶如倡妓戲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樂發希有心。非正法也。

彌勒。彼諸愚人為魔所持。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謂非如來之所演說。於是持法諸比丘所。生於誹謗。作壞法業。以是因緣。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諸智慧善巧菩薩。欲護正法當隱其德。於多分別諸眾生所。應須護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甚為無智。於大眾中誹謗正法及持法者。復於其中。當於辯才及陀羅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須水。往詣泉池而欲飲之。是人先來。投諸糞穢於此水中。後不覺知欲飲其水。便取嗅之。既聞臭已不飲其水。彼之自汙更說其過。乃至歎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穢。是人過失都不覺知。而於是水反生怨咎。世尊如泉池者。當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說。又復如彼愚癡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糞穢。後不覺知欲飲水者。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復如是。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誹謗已。復於是人聽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覺知。以疑惑過汙染意根。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乃至歎言。奇哉此法。為諸過失之所染汙。彼無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伺求其短謗言汙辱。生厭離心捨之而去。

爾時世尊。讚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善能演說如是譬喻。無能伺求說其短者。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說法者。應當安住如是辯才。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作壞法已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

彌勒。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煩惱相應。不與煩惱滅盡相應。生死相應。不與涅槃功德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有辯才增長生死。非諸如來之所宣說。云何世尊。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又復稱讚攝取生死。而能圓滿菩提分法。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若有說言。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攝取生死。又復說言。以諸煩惱為利益事。如是說者。為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為與法相應。非法相應。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正說者。則與義利相應與法相應。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

佛言彌勒。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所起煩惱無有過失。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彌勒。若有煩惱。不能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滿菩提分法。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不與法相應。但為下劣善根因者。菩薩於中寧捨身命。亦不隨彼煩惱而行。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有異菩薩無智力故。於諸煩惱增上執著。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樂欲離諸業障纏縛。自無損害而得解脫。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於他過失不生分別。志求如來真實功德。佛言如是如是。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

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凡夫愚人。以貪瞋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而須陀洹於貪瞋癡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於貪瞋癡習氣未斷。彼亦別餘初業菩薩。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燄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於煩惱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下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捨離。若好憒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是故應捨利養。修於少欲。捨諸憒鬧樂於寂靜。捨諸世話觀於實義。初夜後夜遠離睡眠。觀察思惟隨行修習。捨於眾務及諸戲論。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捨。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不捨憒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不捨世話。不觀實義。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繫念思惟不捨眾務。好諸戲論。於出世道不能修行。於諸眾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應捨諸法。當須捨離。應修諸法。當須修習。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利養中過。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瞋恚故。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吝耽著生誑惑故。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諂曲故。當觀利養。捨四聖種無慚愧故。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論勝故。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心如婬女能退失故。當觀利養。捨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堪為諸佛清淨法器。而不繫屬在家出家。住於真實最勝意樂。不為卑下亦不驚怖。離諸惡道墮落畏故。無能映蔽捨耽味故。眾魔境界得解脫故。一切諸佛之所稱讚。諸天及人亦當愛羨。於諸禪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其心質直無有諂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如說修行能住聖種。同梵行者亦當愛樂。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捨利養。以勝意樂住於少欲。為斷貪愛而發起故。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憒鬧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憒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四者多饒貪欲。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者世話。七者離出世語。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九者捨離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十三者多諸覺觀。十四者損減多聞。十五者不得禪定。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鬧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捨離諸貪瞋 不住於憒鬧 若有專住彼 是過不應作
憍慢及覺觀 皆由憒鬧生 壞行無戒人 稱嘆於憒鬧
愚人樂世論 退失第一義 放逸多覺觀 是過不應作
比丘捨多聞 言論不如理 損減諸禪定 常思惟世間
耽著思惟者 何得於寂靜 其心常散逸 永離於正觀
速得非梵行 諠雜無儀檢 亦不曾愛佛 及愛於聖眾
棄捨離欲法 耽著非法言 我常捨千身 支分及頭目
為求無上道 聞法無厭足 是諸非法人 少聞便厭捨
我昔作國王 為求四句偈 妻子及財寶 悉皆能施與
何有於智者 而不勤聽法 我嘗捨一切 非法之戲論
為於百千劫 難得解脫故 汝等應欣樂 志求微妙法
若樂於解脫 最勝功德者 世間諸事業 皆所不應問
衣食無勝利 亦不證涅槃 當稱嘆最勝 善來諸比丘
應敷座令坐 互說諸法要 人身甚難得 隨分行白法
讀誦及禪定 汝應如是問 如來入涅槃 遺法當滅壞
比丘多放逸 樂眾棄閑靜 為飲食利養 晝夜談世話
愚人於夢中 驚怖而漂溺 自知多毀犯 當墮三惡道
應生歡喜心 獨處於閑寂 若在阿蘭若 志求無上道
不應見人過 自謂最尊勝 憍恣放逸本 莫輕下劣人
彼於遺法中 漸次而解脫 比丘雖破戒 深信於三寶
是則解脫因 不應見其過 摧伏貪瞋難 勿驚於放逸
餘習法應爾 是故不須說 若清淨比丘 伺他人過失
是最非真實 不名修正法 如理修行者 當須自觀察
求道諸比丘 捨離惡言論 常以歡喜心 獨處於閑靜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憒鬧。乃有如是無量過惡。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於獨處閑靜。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世話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世話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住決定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世話二十種過。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二者於諸諍論多起執著。三者失於正念如理作意。四者為所不應身多躁動。五者速疾高下壞於法忍。六者心常剛強禪定智慧曾不薰修。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八者不能堅固證於聖智。九者不為天龍之所恭敬。十者為辯才者常懷輕賤。十一者為身證者之所呵責。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十三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十四者猶如倡妓隨逐音聲。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十八者其心不調為人棄捨。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二十者不了諸根繫屬煩惱。彌勒。是為菩薩樂於世話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憍傲於多聞 執著諸諍論 失念不正知 是名世話過
遠離正思惟 身心不寂靜 退失於法忍 是名世話過
其心不調順 遠離奢摩他 及毗缽舍那 是名世話過
不尊敬師長 愛樂於世論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諸天不恭敬 龍神亦復然 退失於辯才 是名世話過
聖者常呵責 如是耽著人 唐捐於壽命 是名世話過
諸行皆缺減 遠離大菩提 命終生憂苦 是名世話過
疑惑心動搖 猶如風吹草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譬如倡妓人 讚說他勇健 彼人亦復然 是名世話過
隨逐世語言 染著諸欲境 常行於邪道 是名世話過
希求心不遂 諂曲多諍論 遠離於聖行 是名世話過
愚人得少利 其心常搖動 如猿猴躁擾 是名世話過
智慧多退失 無有覺悟心 愚者所攝持 是名世話過
迷惑於眼耳 乃至意亦然 常與煩惱俱 是名世話過
愚人樂世話 盡壽常空過 不如思一義 獲利無有邊
譬如甘蔗味 雖不離皮節 亦不從皮節 而得於勝味
皮節如世話 義理猶勝味 是故捨虛言 思惟於實義
智慧諸菩薩 能知世話過 常愛樂思惟 第一義功德
法味及義味 解脫第一味 誰有智慧者 心不生欣樂
是故應棄捨 無利諸言話 常樂勤思惟 殊勝第一義
如是第一法 諸佛所讚歎 是故明智人 當樂勤修習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思惟勝義利益功德。世尊。何有菩薩。求於如來真實智慧。而復樂於虛誑世話。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睡眠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進不生熱惱。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一者懈怠嬾惰。二者身體沉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皰。八者不勤修習。九者增長愚癡。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闇濁。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彌勒。是為菩薩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身重無儀檢 懈怠少堪任 顏色無光澤 是樂睡眠過
彼人常病惱 風黃多積集 四大互違反 是樂睡眠過
飲食不消化 身體無光潤 聲嘶不清徹 是樂睡眠過
其身生瘡  晝夜常昏睡 諸蟲生機關 是樂睡眠過
退失於精進 乏少諸財寶 多夢無覺悟 是樂睡眠過
癡網常增長 樂著於諸見 熾盛難療治 是樂睡眠過
損減於智慧 增長於愚癡 志意常下劣 是樂睡眠過
彼住阿蘭若 常懷懈怠心 非人得其便 是樂睡眠過
蒙憒失正念 諷誦不通利 說法多廢忘 是樂睡眠過
由癡起迷惑 住於煩惱中 其心不安樂 是樂睡眠過
功德皆損減 常生憂悔心 增長諸煩惱 是樂睡眠過
遠離諸善友 亦不求正法 常行非法中 是樂睡眠過
不欣求法樂 損減諸功德 遠離於白法 是樂睡眠過
彼人心怯弱 恒少於歡喜 支分多羸瘦 是樂睡眠過
自知身懈怠 嫉妒精進者 樂說其過惡 是樂睡眠過
智者了其過 常離於睡眠 愚人增見網 無利損功德
智者常精進 勤修清淨道 離苦得安樂 諸佛所稱嘆
世間諸伎藝 及出世工巧 皆由精進力 智者應修習
若人趣菩提 了知睡眠過 安住精進力 覺悟生慚愧
是故諸智者 常生精進心 捨離於睡眠 守護菩提種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樂著睡眠乃有如是無量過失。若有聞者。不生憂悔厭離之心。發起精進。當知是人甚大愚癡。若有菩薩。為欲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聞說如是真實句義。功德利益。於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進住菩提分。無有是處。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眾務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樂營眾務二十種過。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

彌勒。云何名為二十種過。一者耽著世間下劣之業。二者為諸讀誦修行比丘之所輕賤。三者亦為勤修禪定比丘之所呵責。四者心常發起無始生死流轉之業。五者虛食居士及婆羅門淨心信施。六者於諸財物心懷取著。七者常樂廣營世間事務。八者念其家業常懷憂嘆。九者其性狠戾發言麤獷。十者心常懷念勤修家業。十一者愛著諸味增長貪欲。十二者無利養處不生歡喜。十三者多生惱害障礙之業。十四者常樂親近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晝夜。十六者數問世間所作事業。十七者常樂發起非法語言。十八者恃營眾務而起憍慢。十九者但求人過不自觀察。二十者於說法者心懷輕賤。彌勒。是為菩薩樂營眾務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安住下劣業 遠離殊勝行 退失大利益 是名眾務過
樂讀誦比丘 及修禪定者 一切皆呵責 是名眾務過
常行生死業 捨離解脫因 虛受於信施 是名眾務過
樂受諸財寶 不得生憂惱 住於下劣行 是名眾務過
是人多愛染 往來婬女家 如鳥入樊籠 是名眾務過
常憂嘆家業 恒懷熱惱心 出言人不信 是名眾務過
不受尊者教 違矩而輕賤 毀犯清淨戒 是名眾務過
其心多憶想 勤營於世業 不能修智斷 是名眾務過
貪心恒熾盛 樂著於諸味 曾無知足心 是名眾務過
得利生歡喜 無利便憂惱 貪吝無仁心 是名眾務過
惱害無慈愍 增長諸惡業 愛蔓相纏縛 是名眾務過
遠離於師長 親近惡知識 擯斥持戒人 是名眾務過
晝夜無餘想 唯念求衣食 不樂諸功德 是名眾務過
常問世間智 不樂出世言 耽愛於邪說 是名眾務過
自恃知眾務 輕慢諸比丘 猶如狂醉人 是名眾務過
常伺求他短 不自見其過 輕毀有德人 是名眾務過
如是愚癡者 無有善方便 輕慢說法者 是名眾務過
如是下劣業 具足諸過失 何有智慧人 愛樂而修習
清淨殊勝業 具足諸功德 是故有智人 愛樂常修習
若樂下劣業 智者當呵責 如人捨多財 貪求於少分
是故明智人 當捨下劣業 應求勝上法 諸佛常稱歎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諸菩薩捨離殊勝精進之業。而乃發起下劣之事。當知是人。甚為少智覺慧微淺。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若有菩薩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我說是人非出家者。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業營眾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眾務。為所不應。我說是人住於生死。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是故彌勒。營事菩薩。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讀誦修行演說菩薩。於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若於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於憒鬧、世話、睡眠、眾務、過失。世尊。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云何名為二十種過。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七者增諸鬥諍怨競之心。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捨離。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彌勒。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現生常苦惱 離忍多瞋恚 怨讎生害心 是名戲論過
魔及魔眷屬 皆生歡喜心 喪失諸善法 是名戲論過
未生善不生 常住於鬥諍 造於惡趣業 是名戲論過
身形多醜陋 生於下劣家 發言常謇澀 是名戲論過
聞法不能持 或聞不入耳 常離諸善友 是名戲論過
值遇惡知識 於道難出離 常聞不順語 是名戲論過
隨彼所生處 常懷疑惑心 於法不能了 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 遠離無難處 具足無利益 是名戲論過
於善多障礙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戲論過
如是諸過失 皆因戲論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當遠離
如是戲論者 難證大菩提 是故有智人 亦應不親近
戲論諍論處 多起諸煩惱 智者應遠離 當去百由旬
亦不近於彼 造立諸舍宅 是故出家人 不應住諍論
汝等無田宅 妻子及僮僕 乃至榮位等 何緣興諍論
出家住寂靜 身被於法服 諸仙咸敬事 當修忍辱心
如是戲論者 增長毒害心 當墮於惡趣 是故應修忍
囚禁及繫縛 刑害而捶楚 如是等諸苦 皆由諍論生
如是戲論者 常遇惡知識 名稱不增長 曾無歡喜心
若捨於諍論 無能伺其便 眷屬不乖離 常遇於善友
於乘得清淨 業障盡無餘 摧伏於魔軍 勤修忍辱行
諍論多諸過 無諍具功德 若有修行者 當住於忍辱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諍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少有菩薩。能生憂悔捨離煩惱。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由魔波旬如是誑惑。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

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業故。不能獲彼殊勝功德。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阿難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亦名彌勒菩薩所問。以是名字汝當受持。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諧偶者,云何不等同耶﹖願天中天,普為說之!」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燃燈、禮拜,恒懷狐疑。瞋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淨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魁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或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也,非佛弟子,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後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精神報應,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其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怨憎天地,責聖咎天;世人迷惑,不達乃爾。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進退失理,違負佛恩而無返覆,遂為三途所見綴縳,自作禍福。罪識之源,種之得本,不可不慎!十惡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渡水。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至善,非神授與也;今復不信者,從後復劇矣!」

佛言:「阿難!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罪福分明,諦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佛復告阿難:「佛無二言,佛世難值,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當念報恩,頒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信者得植,後生無憂。」

阿難受教,奉行普聞。

阿難復白佛言:「人不自手殺者,不自手殺為無罪耶﹖」

佛言:「阿難!教人殺生,重於自殺也。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為縣官所見促逼,不自出意,雖獲其罪,事意不同,輕重有差。教人殺者,知而故犯,陰懷愚惡,趣手害生,無有慈心;欺罔三尊,負於自然神,傷生抗命,其罪莫大!怨對相報,世世受殃,無有斷絕。現世不安,數逢災凶;死入地獄,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為人屠截,三途八難,巨億萬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令身困苦,噉草飲泉。今世現有是輩畜獸,皆由前世得為人時,暴逆無道,陰害傷生,不信致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

阿難復白佛言:「世間人及弟子,惡意向師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佛語阿難:「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寧持萬石弩自射身,不可惡意向之。」

佛言:「阿難!自射身為痛不﹖」

阿難言:「甚痛!甚痛!世尊!」

佛言:「人持惡意向道德人、其善師者,痛劇弩射身也。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不可輕嫉,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投身火中,利劍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阿難復白佛言:「為人師者,為可得呵遏弟子,不從道理,以有小過,遂之成大,可無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師、弟子義,義感自然。當相訊厚,視彼如己;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不使怨訟。弟子亦爾。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含毒致怨,以小成大,還自燒身。為人弟子,當孝順於善師,慎莫舉惡意向師。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觀末世人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嫉賢妒善,更相沮喪;不念行善,強梁嫉賢,既不能為,復毀敗人,斷絕道意,令不得行。貪欲務俗,多求利業,積財自喪,厚財賤道,死墮惡趣大泥犁中、惡鬼、畜生。未當有此,於世何求﹖念報佛恩,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神離苦,超出生死,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耶!」

阿難復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緣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當云何﹖天中天!」

佛言:「阿難!有受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尊,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

阿難言:「世間事,世間意,云何耶﹖天中天!」

佛言:「為佛弟子,可得商販營生利業,平斗直尺,不可罔於人,施行以理——不違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為世間事也。世間意者,為佛弟子,不得卜問:請禁、符咒、厭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日、良時。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當啟三尊;佛之玄通,無細不知。戒德之人,道護為強,役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伏!戒貴則尊,無往不吉,豈有忌諱不善者耶!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達之人,自作罣礙。善惡之事,由人心作,禍福由人,如影追形,嚮之應聲。戒行之德,應之自然,諸天所護,願不意違,感動十方,與天參德;功德巍巍,眾聖嗟歎,難可稱量!智士達命,沒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阿難聞佛說,更整袈裟,頭腦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來,普恩慈大,愍念一切,為作福田,令得脫苦。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惡,眾生相詛,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兩,奈何世惡,乃弊如此!佛滅度後,經法雖存而無信者,漸衰滅矣!嗚呼!痛哉!將何恃怙!惟願世尊,為眾黎故,未可取泥洹。阿難因而諫頌曰:

佛為三界護,恩廣普慈大;願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別真,痛矣不識者,罪深乃如是!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經法稍稍替,當復何恃怙!
佛恩非不大,罪由眾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聞﹖
世濁多惡人,還自墮顛倒,諛諂諀訾聖,邪媚毀正真。
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眾罪本。
命盡往無擇,刀劍解身形,食鬼好伐殺,鑊湯涌其中。
淫泆抱銅柱,大火相燒燃;誹謗清高士,鐵鉗拔其舌。
亂酒無禮節,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獄中,洋銅沃其口。
遭逢眾厄難,毒痛不可言;若生還為人,下賤貪窮中。
不殺得長壽,無病常康強;不盜後大富,錢財恒自滿。
不淫香清淨,身體鮮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則為大王。
至誠不欺詐,為眾所奉承,不醉後明了,德慧所尊敬!
五福超法出,天人同儔類,所生億萬倍,真諦甚分明。
末世諸惡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別道,罪深更逮冥!
蔽聖毀正覺,死入大鐵城,識神處其中,頸上戴鐵輪。
求死不得死,須臾已變形;矛戟相毒刺,軀體恒殘截。
奈何世如是,背正信鬼神,解奏好卜問,祭祀傷不仁,
死墮十八處,經歷黑繩獄,八難為界首,得復人身難。
若時得為人,蠻狄無義理,痴駿無孔竅,跛躄啞不語,
朦朧不達事,惡惡相牽拘,展轉眾徒聚,禽獸六畜形,
為人所屠割,剝皮視其喉,歸償宿怨懟,以肉給還人。
無道墮惡道,求脫甚為難;人身既難得,佛經難得聞。
世尊為眾祐,三界皆蒙恩,敷動甘露法,令人普奉行。
哀哉已得慧,愍念群萌故,開通示道徑,黠者即度苦。
福人在向向,見諦學不生,自歸大護田,植種不死地。
恩大莫過佛,世祐轉法輪,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
慧船到彼岸,法磐引大千;彼我無有二,發願無上真!

阿難頌如是已,諸會大眾,一時信解,皆發無上正真之道,僧那大鎧甘露之音,香薰三千。從是得度,開示道地,為作橋樑。國王臣民,天龍、鬼神,聞經歡喜!阿難所說,且悲、且恐。稽首佛足,及禮阿難,受教而去。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