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秤錘禪師

雲南有一位秤錘祖師,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東門外。

父母去世,遺下財產田園,生活過得很好,勤儉勞動,

自種菜蔬出賣作零用。妻年輕貌美,好吃懶做,

和野漢子私通,蔡雖明知此事也不說她,日子久了,

她更膽大,天天和野漢子私通,毫無顧忌了。

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門賣菜,預計野漢尚未離家,

就買好酒肉帶回家,這時野漢尚未離去,只好躲在床下。

蔡入廚弄飯菜,妻覺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臉並幫丈夫弄菜。

飯菜弄好了,蔡叫她擺碗筷,她擺了兩套碗筷,

蔡叫她擺三套:「我今天請客。」她擺好了,蔡叫她請客出來喝酒。

她說:「客在哪里?」蔡曰:「在房裏。」

她說:「你不要說鬼話,房裏哪里有客?」

蔡說:「不要緊,不要害怕,你請他出來好了,若不出來,我就給他一刀。」妻不得已,就叫野漢子出來。

蔡請野漢子上座,向他敬酒,野漢子以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請他喝,野漢子才放心。酒菜吃飽了,蔡向野漢子叩頭三拜,說,今天好姻緣,我妻年輕,無人招呼,得你照顧很好,我的家財和我的妻都交給你,請收下吧。

妻和野漢子都不肯,蔡持刀說,你們不答應,我就要你們的命,二人沒法,只好答應下來。蔡於是隻身空手出門,往長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種菜,後來用功有了見地。再說野漢子財色雙收以後,好吃懶做,老婆天天挨打挨罵,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請蔡回家,想重尋舊好,蔡不理她。

後來野漢子把家財吃光了,弄到她討飯無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報答他。蔡平常好吃昆陽的金絲鯉魚,她弄好一盤金絲鯉魚,送到西林庵給蔡吃。

蔡收下說:「我領了你的情了,這些魚我拿去放生!」妻曰:「魚已煮熟了,不能放生。」蔡即將魚放在水裏,魚都活了,直到現在,昆明黑龍潭古蹟,還有這種魚。蔡是俗人,對妻財子祿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

奉勸各位,都把萬緣放下,努力修行,期成聖果吧!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參禪的先決條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准’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要以戒为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盘,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倓虛法師與基督教傳教士的精彩對話

恭錄自《影塵回憶錄》

  當我從北塘去天津預備回北京的時候,那正是二月天,北方天氣還正冷,我身上穿一件灰棉襖,手裡拿一掛草菩提珠子,坐在三等火車上,一邊走;一邊掐珠子念佛。這時在我對面有一位穿得衣履整齊的先生,看那樣子有五十上下歲。挺瘦的面孔,小矮個,他忽然帶點藐視人的樣子問我:

  “老師傅上那去呀?”

  “到天津去!”我一邊念佛一邊無精打彩的答。

  “到那裡有事嗎?”他又不關緊要的問。

  “對啦!到那裡有點小事。”

  “你手裡拿的那是什麼?”他佯裝不懂的問。

  “念佛的數珠。”

  “你念的是什麼佛?”

  “我念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你念錯了吧!”

  本來我知道他想起哄,拿和尚來開玩笑,所以後來我很鄭重的對他說:

  “你先生說我念錯了,我說我念的不錯;而且絕對不錯!因我多少年來都是這樣念;古今來的大德祖師,從佛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念,你說我念錯了,請你先生說應當怎樣念才對?”

  於是他把民間一般流俗所傳說的那個馱佛抱佛的故事講給我聽,並說佛的靈骨當初是在西天馱到中國來的,後來一些學者為了對這事情紀念不忘,就念什麼馱佛!語氣裡帶一些奚落人;侮辱人的樣子。當時我說:

  “你說的這些話,不過是道聽途說,無稽之談,在我們那個鄉村裡,十幾歲的孩子都會說這個。因為這些話本是那些無知識的人,抗長工小放牛的,陰天下雨吃飽了飯沒事做,拿這些話來窮聊,今天如果出你先生之口,未免有傷大雅,太有點失身價了!”

  經我這麼一說,他無言答對,只是在臉上現出來一種苦笑的樣子。待一會他說:

  “既然我說的沒根據,請老師傅再說一說我聽聽吧!免的以後再以訛傳訛。”

  “對啦!”一些在旁邊看熱鬧的人也插嘴說:“老師傅再講一講,我們大伙都聽聽吧!”

  原來我們兩個人談話的時候,鄰坐的人看我們談的很起勁,早以都跑過去把我們兩人圍在核心裡,大伙看我把他駁了一頓,以為我要說的話,一定比他說的對,所以大家都催著叫我講。

  我看一般人圍的風雨不透,好像看什麼奇景似的,不妨借這機會,說一說,也使他們種點善根;同時還能夠糾正他們的已往的錯誤觀念。

  我說:“我講的不能像他講的那樣熱鬧,那不過是些粗俗野語,登不得大雅之堂,我現在講,要略略解釋解釋大家對佛教的錯謬觀念;和阿彌陀佛的歷史。阿彌陀佛(Amita)是梵語,翻成中國文為“無量壽”;(Amitayus)或“無量光”,(Amitabha)就是他的壽命和光明無有限量的意思。他是現在去此十萬億佛土,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出身是一個國王,後來在世自在王佛跟前,棄國出家,名號法藏比丘;他在當時發了四十八個大願,莊嚴極樂依正二報。所有極樂世界,都是金銀布地,七重欄,莊飾邊界;七重羅網,莊飾空界;七重行樹,莊飾陸地。還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總而言之,極樂世界的一切,都是七寶合成,不像我們這個世界這麼污濁。他那國裡的人,全是蓮花化生,飲食衣服都是自然而至;但受諸樂,沒有一絲愁苦。談到極樂世界,決定是有,不是莊生的寓言;也不是黃帝的華胥國。諸位先生如果不信的話,盡管看看佛教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便可證明我的話不是杜撰……”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好處,佛法有佛法的價值,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中外各國的知識份子大學者們,凡是涉獵過佛學教典的人,莫不贊歎佛學的甚深廣大!認為提倡佛學,不但對於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精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證。(李石岑語)佛學不但與科學並進,並且超出而立在科學的前面。因為對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佛在幾千年前早已都說過了,近代以來,科學昌明,慢慢才把佛說的話,證明是真實。不過出家人早被社會上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誤會著,認為這是迷信;其實佛法並不是迷信,是一般人對於佛法沒有了解,所以往往見到出家人就輕視;或在公共場合裡拿出家人開玩笑。像剛才我說的給我談話的那位先生,就是一個例子。當時我給他解釋了一遍之後,他自己覺得悶氣沒出,所以他說話的時候,總是想挖苦人,帶點輕蔑人的樣子。他說:

  “佛教勸人為善,這固然很好,我也很贊成;不過有一件事叫人信不及,就是“輪回、脫生,”這件事究竟有什麼憑據?我認為這都是妄誕欺人不可信的事。”

  我說:“聽你先生說話,是一個研究真理的人;或者還是一個信教的。”他說:“我是基督教徒。”我說:“既然你是一個信教的,我們可以在一塊研究研究。剛才你說對“輪回脫生”這件事信不及,還問有沒有憑據,這個當然有憑據,絕不能胡言亂說。憑據不用到遠處去找,在任何人身上都能找的出來。這道理你信也得有,不信也得有,絕不能因你不信就沒有。

  他說:“如果找出證據來,我絕對相信!”

  “哪——證據太好找了!”我說:“例如先生你是基督教徒,信耶酥為真神,我在耶酥身上,就可以找出“輪回”來作證明。關於耶酥教的新舊約,和其他的一些書,過去我都看過。原來耶酥在天上是一個真神,他看世人有罪,就在耶路撒冷(William.Jerusalam)降生,轉到人間替世人贖罪,這事情你承認不承認?有沒有?”

  “我承認!這事是有的!”他一面點頭,一面很爽快的答。

  耶酥三十歲的時候,從約翰(John)受了洗禮之後,就開始傳道,猶太地方的人很相信他,差不多都信他的教。後來猶太當局憎恨耶酥,預備等他到耶路撒冷的時候,捉拿他。這時耶酥有十二個使徒,其中一個使徒叫猶大,出賣耶酥,得了十三塊錢,和猶太當局勾通。有一天晚上,由猶大作內線,把耶酥逮捕,交給巡撫彼拉多。巡撫順猶太人的意見,就把耶酥在十字架上釘死,三日後,耶酥復活,又回到天上。“輪回”(Samsara)兩個字,是因義立名;就是輪過來回過去的意思。如心地觀經說:“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並不是有一個像形的鐵輪子或木輪子,不過是借這個輪回不已的意思。例如酥耶原在天上,為替人贖罪,輪到人間;又從人間回到天上,這就叫做輪回,也就是輪回的證據,你信不信?”

  這一問讓我問的他只發楞,無言可答。這時候火車上很多人,看見我一個和尚,和一個信耶酥的人盤道,大伙把我兩個人圍起來,側耳細聽。因為中國人的傳統,差不多都信佛;或信菩薩,(最低限度,也要信天神地,)各地通都大邑,僻鄉陋裡,大都有幾處廟。(並不一定是佛菩薩廟)所以一般人對於佛、菩薩、神的觀念很深(佛菩薩並不是神,而無知俗人亦統以為是神。)相反的對那些信耶酥的,不但漠不關心,還有一般人是憎惡的;所以當我在火車上,把他辯駁得無言可答時,所有看熱鬧的人,也覺得我的理由說得很充足,像出了一口氣似的。後來那位信耶酥教的先生又問我:

  “脫生的事誰看見來,有什麼憑據?”

  “以耶酥為憑據呀!”我說:“脫生就是脫此生彼的意思:例如耶酥,脫離天宮,轉生人間;又脫離人間,轉生到天上,如果不能脫生的話,他不會從天上轉生到人間來;也不會從人間復活,轉生到天上去,這不是“輪回脫生”的鐵證嗎?如果說看不見就不相信,那麼天下看不見就可以相信的事太多了:譬如上帝造世,耶酥降生,你都看見來嗎?為什麼你還相信呢?又例如一個人,他上面有曾祖父,高祖父……這個他都沒看見,還能說是沒有嗎?還有空中的電,你不是也沒看見嗎?你還能說他沒有!世間上一切事沒有被人看見;而就可以相信的太多了,何況這輪回的事,都擺在人眼前,你能不相信嗎?”說到這裡他不作聲,接著又問:

  “人脫生畜類,這有什麼憑據?”

  “這也以耶酥為憑據呀!”我說:“你是對這事情沒留心,也沒去詳加分析,所以你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耶酥他原來是神;為救世而轉生為人;以此類推,神既可以救世轉為人,人就不可以因造孽而轉為非人嗎?什麼是非人?驢騾牛馬,蚊蠓蛆蟲都是,你想想,一個人他在生前殺人放火無惡不做,死後還不下地獄轉為畜生嗎?”(大光按:如以佛教的因果律來說,人轉畜的例子,就親眼目睹的亦不勝枚舉:如本書第八章,第二段——如是我聞在煙台——後面所附之一段人轉豬的故事,即是其例。如再不信,可去丹陽城,找吳國鑫先生,察看其所收藏的人轉為豬的標本。”)

  “凡是活著的動物,都是人們的菜蔬,你們出家人為什麼不吃葷?”他問。

  “因為他也是一個生命呀!”我說:“當初上帝訓誡後人不要吃動物的血,因為動物的生命都在血中。既是動物的生命在血中,肉是血長起來的,血裡有生命,肉裡就沒生命嗎?肉裡就沒血嗎?人是有生命的,殺人的時候,人怕死,殺其他畜類的時候,它獨不怕死,而還喜歡讓人殺死它嗎?如果“凡是活著的動物都是人們的菜蔬”的話,那麼像臭蟲、蛆蟲、跳蚤、蒼繩等:也沒看人拿他當菜蔬;還有那些虎、狼、獅子等、有時候它會傷人吃人,這也算上帝拿人給虎狼當菜蔬嗎?(大眾哄笑)須知佛以慈悲平等為本懷,不但愛人,凡一切動物都愛,都認為它有佛性,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同有成佛的一天。絕不能說人是能殺的,動物是應當被殺的。殊不知世間之所以有刀兵災,就因為人們的殺業太重,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聞屠門半夜聲。’一個有仁慈心;實行博愛的人,絕不忍心把一切動物殺的血淋淋的,來滿足自己的口福;因此佛教,講戒殺放生不吃葷。”

  “我們基督教最講究真理!”他接著又說。

  “當然!”我說:“我們佛教更講究真理!”

  “惟有上帝是真神,獨一無二!”

  “有什麼憑據,”我問。

  “上帝萬能,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他造的!”

  “不盡然!”我說:“上帝不能的事也太多太多的了:例如上帝願人不受罪,皆生天,乃分靈降世為耶酥,教人行好作善;但世上受罪的人和作惡的人,不但沒減少,反而更加增多,這是上帝不能之處。後來他傳道傳了三年,被惡人把他釘死;這事情,第一:他不能禁止;第二:他不能勸化惡人;第三:他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第四:他不能有先知之明,收猶大這個壞孩子做使徒。(耶酥被釘死後,有人嘲笑他說:他救了人,不能自救——馬太福音廿七章——)這都是他不能之處。

  “天上天下惟有佛為全能!”我說。

  “有什麼憑據呀?”他問。

  “以佛為憑據呀!”

  “佛既全能!”他說:“為什麼還有善有惡,佛何不把那些魔鬼惡人都勸他為善,現在不但惡人不見減少——反而更加增多呢?”

  “這——你還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說:“既曰全能,就是能善能惡,只能善不能惡,何能謂之全能?佛的法身,和眾生的法身,無二無別,具足一切是、非、真、假;善、惡、好、丑;也具足一切色、空、有、無、動、靜、變化;所以叫做全能。佛者、覺也,就是人的知覺性。這知覺性是無形無相的,可是他能遍滿於一切有形有相上:例如佛,從聞思修經無量劫,證得法身遍滿,故到處都是佛的法身。我們眾生,為五欲所纏,只認色身為我,故不能證得法身。如果發精進心,將來或現在修行到家,福慧圓滿,也同樣能證得法身遍滿,和佛一樣。例如你先生,是有知覺性的;如果你只做壞事,就“能”墮三惡道;如果你行五戒十善,就“能”生為天人;行六度,就“能”成菩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無明破盡,就“能”成佛……這都是你的本知本能,也不是別人送給你的。到了做壞事墮地獄時,你想不墮也不成;可是到了做好事成佛的時候,你說你不成也不成。佛是已成的佛,眾生是未成的佛,人人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不像你們基督教,只許上帝為上帝,不許別人為上帝;只許上帝為神,不許別人為神。你想:一個有血性的男子,修了一輩子幾十年,自己卻不能當神;而只能給神做奴役,這未免太沒出息啦!(眾哄笑)神連這點平等心都沒有,何能謂之博愛?何能謂之全能?”

  “上帝是獨一無二的,佛是一個是多個?”他問。

  “上帝既是獨一無二,為何又有耶酥?”我這樣問他,他不言語,接著我又說:“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身遍滿,非一非多,即一即多。”

  “每一個教必有一個教主作主宰。”他說:“如果佛多的話誰作主?像一家人,兄弟五六個,沒有作主的人,不爭權打吵子嗎?”

  “此言差矣!”我說:“你以凡夫的心理來測量聖人,跟凡人一樣好打架,這連一個明理的人都不如,還能稱得起為佛嗎?佛佛道同,同證清淨法身,各不相礙。佛無論對任何人,任何事,乃至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慈悲的;而且是普遍的。好人、善人、和一些上根利智的人,固然要攝受他,讓他開顯佛之知見,將來同自己一樣;同時對於惡人、壞人、和一些根器惡劣的眾生,不但對他不加嗔恨,反而更加憐憫他;化導他,讓他慢慢走上正道,將來都能成佛和自己一樣,這才叫做真正的平等慈悲!為了恐怕後人做不到這樣子,佛還告誡弟子們說:勿以牛羊眼視眾生。(見普超經)金剛經上,佛述說他往昔在因地時,作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其身體,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對歌利王不加嗔恨,反發願到成佛的時候,先度化他,這種大無畏的慈悲精神,絕不是一般的神道設教者所能及!……”

  時間不少了,從北塘到天津一百裡路,我們兩個人整整辯駁了一路子。每逢談到一個問題時,都被我說的他閉口無言。在他以為一個穿的破衣爛衫的窮和尚,還有什麼了不起;不料想就被這窮和尚說住了。車到天津,我們倆臨下車,他深深的給我作了個揖,還說:“多謝多謝!領教了!”我問他貴姓,他說姓劉,是鹽山人,任鹽山基督教會傳教士。 
附:倓虛法師與外道、不信佛人的精彩對話
井陉縣信外道門的很多,我講經的時候,他們的大老師;和弟子們都天天去聽。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住的房東先生閒談,他也是一位外道的信徒,他說:

  “法師講經講的真不錯,連我們村裡的那位大老師聽了都贊成。他說法師講的倒不錯,可不知有沒有道?”

  “啊?”我說:“什麼是道,我還不明白呢!想必你們這村的大老師很有道吧!”

  “喝!”他說:“我們這位大老師,道可大啦……”說這話時,他還一邊搖頭,一邊橫鼻子。

  我說:“他有什麼道,你說給我聽聽。”

  “喝!”他說:“人家那道大得很!能七天不吃飯!”

  “啊?”我說:“這一條我就趕不上他,我一天得吃兩頓,他還有什麼道沒有?”我又接著問。

  他說:“人家還能冬天不穿鞋,在雪地上走,夏天能穿皮襖,也不覺熱——法師你說人家這道不小吧?”

  “啊——照你這一說,他的道真不小。”我笑了笑說:“不過他這是習慣性,不能算道,如果他這樣算道,那比他道大的還多得很!”

  他說:“啊!還有比他這道大的嗎?——請你說說,法師!”

  “對啦!”我說:“你是不知道,比他道大的太多啦!不過你沒見過,也沒聽說過。你說他能七天不吃飯,不是有兩句俗話嗎?‘早晨不揭鍋,晌午一般多。’不信你試驗試驗,如果他真的七天不吃飯,過了七天,吃的比誰還多,須得給那七天的空補上。你想一想,那能算省,那能算有道?你看那個夏天的‘知了——蟬,’在地底下可不知他吃不吃,一出了窟爬到樹上,生了翅膀,根本一點兒什麼都不吃,只喝風飲點露水。還整天高興的唱呢,你說他不吃飯的道,能比上‘知了’嗎?

  “再說他能夏天穿皮襖,那也算不了什麼道。你看那些狗,不是一年三百六十天,總穿著皮襖嗎?它也想不起到夏天換件紡綢或多羅紗,不是也沒見熱死多少嗎?如果那位大老師他在三伏天穿著皮襖在外頭跑一圈子,恐怕也得熱的唿哧唿哧的!那算哪家的道?還有發瘧子的人,六月天穿上皮襖還凍的打抖擻,那也算道嗎?

  “要說他冬天能赤腳在雪地上走,那也不算稀奇。你看那些鴨子,上凍的天還往河裡洗澡,樂的呱呱叫喚!還有那些家雀,不是從生下來就光著腳嗎?它抓在裸絲電線上都不過電,教大老師能成嗎?——你看比你大老師的道大的太多了吧!”教我說的他兩眼白瞪白瞪的,一聲也不響,只是抿嘴微笑。之後,我又向那位房東先生說:

  “佛法不是矜奇立異,是平易近人。不教人煉那些外道工夫,什麼點穴啦,運氣啦,腦瓜子出小人啦,又能飛到幾千裡外,知道家裡有什麼事,如果一下子遇著老雕把小人雕去,那不更糟糕嗎?要知道佛法是教人修心,去那些貪嗔癡的習氣毛病,不是教修身,煉什麼長生不死,如果都不死,不成了老妖精嗎?世界還能容下,那不更要你爭我奪,沒有個完了嗎!——所以佛法是教人知道身是‘眾苦之本。’身是無常,無論你怎樣保養,到時候非死不可。好像房屋似的,無論怎樣堅固,非壞不可,你不要設盡方法去保養它,——可是你也不要故意的作踐它,因為還要借他修行。

  “說到修行,並不是非當和尚不能修行,在家人,只要處世存好心,坦白直爽,不欺騙人,不禍害人,自己方便,於人方便,都是修行。”

  我看他們很愚癡,所以用些平易近人的話來勸導他,但他一時半時也改不了舊習氣。後來他又說他大老師能吃野果不生病,又問老佛爺赤足,出家人為什麼不赤足,我問他:

  “你老師有道吃毒藥死不死?”他說:

  “吃毒藥那還能不死嗎”?

  “不成!”我說:“你老師還是沒道,你看那些吸大煙的人,等大煙瘾上來之後,沒煙吸,把鴉片煙吞下一塊去也不死,這也算有道嗎?如果算道的話,他比你大老師的道大的多吧!

  “至於赤足的事,是因為印度穿皮底鞋,容易傷害蟲類,釋迦佛是大慈大悲的;而且是因為他那裡天氣熱,所以才赤足。我國天氣冷,何必一定要赤足,就是我們能赤足,也是習慣性,算不了什麼道。像叫化子混不上鞋,冬天也赤足在街上走,那也算道嗎?”

  就這樣教我把他說的閉口無言,也不再往下說了。本來出家人在社會上,往往因為一件很容易很平常的事,就被人欺侮,被人诘的沒話說。這也是因為平常自己不注意,所以才會被人輕視。

  說這話有很多年了,有一次我遇見在家的一位舊同學,他是鐘表鋪的經理,在談話的時候,他說:

  “哼!你們這些和尚,一點活不干,只會消耗,不能替國家生產,如果都當了和尚,一動不動,還成什麼世界?”

  他說完了,頭還故意的向旁邊一扭,顯出不屑理我的樣子。

  我說:“照你這樣說,都當和尚不成世界,那麼都開鐘表鋪就成世界啦!”

  “嗯——”他說:“世界上的人,得各有職業,那能都開鐘表鋪呢?”

  “嗷——”我說:“既各有職業,不能都開鐘表鋪,就得有當和尚的,當教授的,當公務員的,打鐵的,拉大鋸的………”

  他說:“人家當教授當公務員的,作農的,為商的,都各有職業,與國家有益,你們和尚替國家作了些什麼?”

  “以宏法為家務,以利生為事業呀!”我說:“淨化社會,改善人心,這都是出家人的責任。能夠以慈悲心輔政治之不足,助教育之不及,使人心潛移默化,改惡向善,這樣世界上就沒有爭奪啦!再進一步說,如果都當了和尚,我們這個污濁惡世,就成了清淨佛土!每一個人都是蓮花化生,再沒有這些殺人流血的事,就怕不能都當和尚。”

  他說:“並不是我說當和尚的不好,就是因為和尚坐吃不動,好像只消耗國家似的——不免教不明白佛法的人毀謗。”

  我說:“那也沒法啦!他們是不知道和尚是不應動的。”

  “那怎麼回事呢?”他很驚疑的問:“和尚怎麼不應當動呢?”

  我說:“和尚無論如何不應當動,如果和尚一動,世界就顯著更擾攘不安了!”

  他說:“我不明白這個意思,請法師說說我聽。”

  我說:“咱們先不說這個,你是鐘表鋪的經理,當然對鐘表很清楚吧!”

  他說:“是呀!”

  我說:“你知道鐘表是怎樣成的吧?”

  他說:“哪——當然我知道了,裡面有大輪子,小輪子,油絲,發條,還有許多小零件湊合起來,才成一個鐘表。”

  我說:“這些大輪子,小輪子,油絲,發條等東西,都是安在什麼上?”

  他說:“都安在大軸上!”

  我說:“這些大輪子,小輪子都得動吧?”

  “對啦,有動的快的,有動的慢的,都得動,有一不動就出毛病。”

  “那個大軸也動吧!”我問。

  “嘿!”他有些瞧不起我的樣子說:“你才外行哩!大軸那能動,大軸一動,鐘表就壞了沒有准了!”

  “哼!我告訴你說吧!和尚就是‘世界的大軸!’和尚不能動,和尚一動世界就更紊亂了——你想:和尚要不為國家祈福,不去改善人心轉移風俗,偏要勒令他做旁的事,那不是強人所難,禍亂人心嗎?如果人心都失去了正常態度,世界那能不亂呢?”

  說到這裡,他低下頭去沉思了半天又說:“就算你說的對吧!”

  我說:“這不是強辯的,不信你拿我這話去問別人,看我說的這話合理不合理。”

  “……………………”

  “……………………”

  像上面所說的這些話,都是很平常的事,但社會上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往往拿些很平常很輕薄的話來诘問出家人,這似乎是已成了社會的一種普通現象。不過出家人來說,如果自己沒有一點應辯的法子,往往就被人所說倒。我和那位信外道的房東先生,辯駁了半天,又把我和那位舊同學所說的話給他講了半天,意思是讓他明白出家人並不是奇奇怪怪,所作所為都是平易近人,與人有益。出家人對社會的工作就是用善惡因果的事來教化人心,維系人心。人事的變化,可以用武器來戕賊,來征服;人心的險惡!人心的變化!不是用武器能征服的,這必須用善良的教化,使每個人的心裡,存儲著一種正直良善的潛伏力,無論社會如何的險詐,這種潛伏在八識田中的正直良善的力量,總能維系著人心的變化,不至於铤而走險,所以和尚就是社會化導的中樞,也是世界的一個大軸。
...
記得在鐵嶺藥王廟時,為了‘迷信’和‘不迷信’的事,還和人辯論一次。因為鐵嶺在那時還是後防區,對於說話還方便些。是因我們頭一天晚上在藥王廟住宿之後,第二天早晨來一個人,和廟裡的當家師很熟。在閒談話間,他一方面譏刺佛法,一方面挖苦廟裡的當家師。他說:

  ‘一般人都說佛法好,講因果,有靈驗,我看簡直是迷信。例如念大悲咒,人人都說靈驗,可是我親眼看到,昨天有一個人,為了治病,念大悲咒,祈禱消災增福,不但病沒好,反而早早死了。從此看來,佛法是迷信,一點靈驗都沒有。’

  藥王廟當家師,聽到這話,一言也不答辯,白讓人挖苦一頓。我在旁邊聽著,有點忍不下去,就發言問:

  ‘先生貴姓?’

  ‘免貴姓劉!’

  ‘在何處恭喜?’

  ‘在縣公署任第一科科長!’

  ‘好!’我說:‘聽先生剛才給當家師談話,是好求真理的人。破迷信才能求真理,不過佛法並不是迷信,念大悲咒也確實有靈驗,如有不靈驗,那都是定業。像衙門判罪人一樣,定谳之後,誰也不能挽救!’

  他說:‘如不能一定靈驗,那不是迷信是什麼?’

  ‘不然!’我說;‘如果不一定的事,就是迷信,那麼世間的的事,都沒一定,那也都成迷信了嗎?例如人想做買賣賺錢,到年底算賬不但沒賺錢倒還賠錢,這賺錢,也不是一定的,也是迷信嗎?又如種莊稼的,都希望收成,不幸到秋後旱澇不均,沒能收成,這也是不一定的事,也算迷信嗎?還有人們,都想運動做官,本想求妥,結果未妥,這也是不一定的事,也算迷信嗎?世間人生一個兒子,本指望他孝順,可是他長大成人之後不孝順,又老早死掉,這也是不一定的事,也算迷信嗎?……

  ‘至於那信生死的人,因為念大悲咒,他很快的就死了,那知這正是大悲咒的靈驗;不然他疼得抓坑席,三五個月不好,苦就更大了,經過念大悲咒的好處,把他長期受罪之苦業,轉成短期受罪之苦業,猶如司法機關,應判無期徒刑的,改判有期徒刑;應判十年徒刑減為一月徒刑。又安知非大悲咒之靈驗?’

  我一邊說著,一邊笑著,說得他面紅耳熱,無言可答。這時旁邊站一個在軍隊當連長的,聽說話口音,像四川人,他忽的插言說:

  ‘還是老師傅說的對,佛法的靈驗只看你有沒有誠心。’就這樣把我們一段說話遮蓋過去了。

藥王廟當家師名字叫是空,為鐵嶺佛教會會長。聽我把科長的話一批駁很歡喜,大概他平常對佛法少熏習,也常被人譏毀。吃早飯後,送我們六人上火車,每人給買一張車票,票錢化流通券,共用六萬六仟元,下午抵沈陽般若寺計從長春出來到沈陽,中間經過十三天。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悟道師的華藏淨宗學會

當真相公開後.......悟道師還是堅持繼續反對淨空法師

如果~你搞不懂 對於
「曾經真發生的過的事做說明,叫澄清!」

如果是「不曾發生過就說出來的才叫毀謗。」

那勸你千萬不要再看下去~~

很多人以為悟道師他們對於澄清貼文沒反應,


當真相公開,證實悟顯法師是淨空法師親自剃度的事之後,

大家都以為悟道師及其盲從者都很有修養沒回應,



卻不知道他們跟四年前一樣從背後暗中散佈流言,並且只要有流通大乘定香精舍法寶的人,

他們一律斷阻發心的同修請他們印的法寶,這種拿著十方供養的錢,報復性障礙法寶流通,

只怕他們唯一的歸宿就是地獄了!

他們教唆信徒在公共場合四處喊:

悟顯法師不是淨空法師剃度的!還虛報自己是台南淨宗學會的人!

這類人算是學佛人或修道人喔,那還是令人大開眼界了!

悟道師不是講經的法師,只是做超渡法會,無所謂聽他講經的人,根本不怕做出這類事情會有人對他印象不好,

其實他還沒看清楚:

他是靠淨空法師的招牌在作法會,他的徒弟或其他任何一位會唱三時繫念的人都可以取代他。

他既不講經弘法,也不實際修行的話,那將來下場就堪慮了!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末日過後~2012.12.22

昨天是許久以前就預言的世界末日,

結果呢?

大家都還活著啊,但許多人為了這些消息憂心忡忡,寢食難安。

到處放出消息的人是否失了慈悲心?

身為佛弟子當謹記: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隨時好好用功。

佛門中放消息的人肯定要說:他們是要提醒大家用功,

但誰看過佛或祖師大得這樣提醒人的?

這樣跟危言聳聽有何兩樣?還有小孩說:末日了他要去自殺。

那些人一定急於到處蒐集昨天哪裡發生災難,

其實在電視網路媒體新聞不發達的過去,

哪裡不發生些災難啊,都有!

這娑婆世界善惡參半當然有災難,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不要相信佛門這些邪見傳聞,要依佛教導,依祖師開示,

盡此一生勿空過~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南禪七日---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 第08講 (耳根圓通章)

所謂觀世音菩薩,普通叫做觀音。為什麼叫觀音,本來翻譯是觀世音,到了唐朝有個人做皇帝,避諱,他的名字叫李世民。所以觀音菩薩,也退位一點,客氣一點,把中間世字拿掉,所以叫觀音。就是觀世音菩薩。每一個菩薩的名號,同修行做功夫的經驗有關係的,觀察世間,自然界一切音聲而悟道而成道的。所以他的報告在《楞嚴經》上很重要一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修到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的報告第一句話: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是佛要他起來報告的,釋迦牟尼佛要他起來報告,他就報告,最後的第二十五位,他是第二十五位作報告的,二十五位,文殊菩薩做結論的。他說我的修行法門,用耳朵聽聲音,從“聞”耳朵會聽,也不是參話頭,也不是念佛,從耳根進入。這個世界有個耳根,一切聲音都聽到了。所以你看,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尤其聽那個海潮音,潮水來或者在溪水旁邊,聽那個流水滴滴答答,潮水轟隆轟隆。一陣一陣的浪潮,叫海潮的音聲。吵人的不得了,就在吵人裡頭修。

耳朵會聽見聲音,這個聲音一進入,進來以後,自己用智慧去參究了。“思”,思考,就是參究,禪宗講參,也包括了思考。耳朵是個空的啊,聲音進來裡頭耳膜就反應,聽見了。聽過了,聲音到那裡去了,這是一個聲音,聲音的性,本空。你說空嗎?有,當下就空。從聞一切音聲,或者聽自己內心的,血液的流動,思想的音聲,一聲一聲,觀世音菩薩正講到他要聽了,剛剛好下了一點雨,現在他也不給我們聽了。不然下雨,滴滴答答,從聞思修,聲音方面的,從聲音這個上面進入,入三摩地,到達入定的境界。他利用耳根起修,到達入定境界。那麼,他用功的過程,簡單明瞭的把原則給我們報告,所以你們現在坐在這裡,如果眼睛不看,耳朵聽我講話,放狗屁的一樣的聲音,這是音聲修了,這是觀音法門。

從初于聞中,第一步,耳朵聽到聲音,旁邊的人呼吸聲音也聽到,什麼都聽到,在鬧市裡頭汽車吵的呀,都聽到。你說聲音好煩人,煩是你意識煩,第六意識煩,聲音根本無所謂煩不煩。如果你練習慣了,像我們有時候經過那個機器間,或者是飛機要起飛了,在飛機下面站著,兩個耳朵轟……好像快要聾了,你馬上把耳根聽的功能一空,什麼都不起作用了。耳朵為什麼震聾了?是你因為聲音進入耳膜,你意識心配上了,意識一著急,神經一緊張,耳膜震破了。如果意識不著急,神經不去緊張,你整個放鬆了,沒有事啊。同樣道理,他說所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開始聽,聽一切聲音,每一個聲音都聽到,慢慢地也不是用心去聽,自然聽到,自己老是在那裡靜,這個聲音來了,就聽到,聲音跑掉就走了。入流亡所,慢慢聽啊……“入流”到什麼流,不是流水,證入了自性的法性的功能之流了。于聞思修,初于聞中入流,證入法性之流。亡所,慢慢就忘掉了所聽的是什麼,狗叫同我講話的聲音是一樣,不起分別了,入流,進入法性之流之性,忘記了所以然,所聽的聲音了,第一步,他說。

第二步呢,所入既寂,所聽的聲音進來都沒有妨礙了,自己內心非常清淨,寂滅,到達這個境界的時候,怎麼樣?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進入菩薩的大定的境界,得無生法忍。動相,是聽到聲音。沒有聲音的時候,有沒有現狀呢,有境界沒有,有啊,什麼都聽不見,也在聽,那個是靜相。有聲音是動相,剛才我們在走一樣,大家都在走是動相,一個香板,啪,一拍定住了,定住了這一剎那,什麼聲音都沒有,這是靜相。兩個現象,並不一定說動相不對,靜相就是道,不是這個意思哦。動也是相,靜也是相,正反的,等於這個手心也是手,手背也是手。動也是相,靜也是相。真的道在那裡,能動能靜的那個本能那個自性。動靜二相,了然,都清楚,動來了,聲音來了,知道聲音,聲音去了,知道沒有聲音,動靜了然不生,一個雜念妄想都不動了,第二步功夫。觀世音菩薩都給你講了,修持經驗都有,是你們自己看經學經,一邊學,差不多觀世音菩薩還要跟我們學呢,自己沒有用心。

第三步,如是漸增。這個樣子的境界,如是,就是這樣。漸,慢慢……不要急,只要你功夫到了,漸漸地增加這個境界。聞所聞盡,聽到聲音,能聽聲音的動相的,能知道靜相的,這個能聞之性,聞,所聞的境界都空,都沒有了,聞所聞盡,都沒有了。那我們講什麼都空了,他沒有講空了。“聞”,聽到的。能聞之性,所聞的。都空了,能所都空了,慢慢的都亡了。盡聞不住,你覺得,什麼都聽不見了,什麼都空了,這個境界認為自己了不起了,不要,還要放下,不理,沒有關係,盡聞不住。那麼這個時候,第四步,你會覺得自己能夠知道,能夠靈靈覺覺的自性,覺所覺空,能夠知覺一切的,以及自己本身能覺的作用,能覺所覺都空了,真正達到空靈的境界。然後,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在空的境界慢慢修持,久了以後,能空的與所空的都沒有,不是沒有,達到圓滿境界,圓滿,不能說他空,也不能說他有,也不能說他非空,也不能說他非有,空有都不分了,空覺極圓,空所空滅。連空也沒有,連空也空掉了。有個空,已經不空了嘛!最後呢,連空也不空。生滅既滅,能生能動能靜生滅法,這個都寂滅了。寂滅現前,自己的本性本來面目就現出來了,就是這個樣子。他說他報告佛,觀世音菩薩,我為什麼修成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就是靠音聲入道的,他到了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就在這時候跳出了世間,超越了。不但跳出世間,也跳出了出世間。等於說這個時候出了家,這個時候又入了家,無家可出也無家可入,無境界可出,無境界可入。然後他的一切,因為他的願力大慈大悲,所以,普遍地在苦海茫茫中間度眾生,而且觀世音菩薩隨時化身是女身,尤其是他同情女性的境界,實際上他無男女相。觀音菩薩各種各樣的化身都有的,因為他的慈悲願力的關係。

我們為什麼行香?又講觀世音,講到他,他又下起雨來,一想他他就雨來了,現在他又不下了。哦!對了,這裡是南普陀,他的分殿,是要來看看才對。所以我常跟大家基督教、天主教那些神父、牧師講笑話,你們啊,做生意做不過佛教的。怎麼呢?你們只有一個天堂,在別的世界開了一個觀光飯店,而且教人家不要怕死,早死更好,到我們那個觀光飯店,免費招待就上天堂。你們每一個宗教,都在另外一個世界開了一個招待所、觀光飯店,當然佛教也開。佛教開的是西方極樂世界,老闆是阿彌陀佛,總經理是觀世音菩薩,也還有個副經理大勢至菩薩,都在那裡幫忙。所以你們每個宗教都講自己,我那裡觀光飯店免費招待,周到才好呢!大家都進來,都爭取快死,死了跑我那裡來,這個是宗教。但是你也做不過佛教,佛教說死了,我那個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平等,而且不花錢的,思衣得衣,你想穿什麼身上就穿上了。思食得食,要想吃什麼,前面就有了。想什麼有什麼,而且不收費。

而且那個地方,也沒有男女的麻煩,所有人到了極樂世界無男女相。你說他是女人嗎?不是,女人那麼漂亮。你說他是男人嗎?不是,也是女人那麼溫柔。所以沒有愛情的糾紛。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功名富貴,沒有政治鬥爭,都沒有。極樂世界這樣好。我說你做不過祂。你們只有一個天堂,那個觀光飯店是三級的,佛教開的那個,五星級的。阿彌陀佛。你說我去不了西方,萬一下了地獄,沒有關係,我們有分號在那裡,地藏王菩薩在那裡等你。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地獄去找地藏王。你說我也不想天堂,不到西方、不下地獄,我在世間受苦。沒有關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他的生意啊,三路分店都給你做完了。你看有個北普陀還來個南普陀,這個佛教,這個很厲害。這就是我們觀世音菩薩修行的經驗報告。不要看我啊,我這裡沒有觀音。你回轉來看你心中,像話講完了就沒有聲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你就進入觀音菩薩那個境界,他又來了,下雨,幫助你,你聽聽這個雨聲,聽到是音聲,一滴一滴的雨聲都告訴你空的,聽過了就沒有,而且越聽越寧靜,不要故意去聽,你自然,就很寧靜了。除了雨聲,乃至隔壁人的動作聲,一切聲都知道,此心沒有動過。這就是觀音菩薩的境界。觀世音。你看這個境界多寧靜啊,所以我們這個老師兄,我在峨嵋閉關時,他看到我直笑,現在看我笑,歪個頭盯著我笑。

峨嵋山,尤其峨嵋山上,尤其到了冬天,那個時候不要說人看不到,鬼也沒有一個,空山寂靜。那個雨滴滴答答,那個境界,世界上,寂滅現前。不要用心,不要用耳朵意識,不要去注意它,這個意就把它拿掉了,自己意不注意,這個聲音,聲聲入耳。入耳,完全不住,剛才觀世音菩薩第一,報告的第一句話,入流亡所。聽這個雨聲,進入那個法性之流,慢慢慢慢忘記了這個所聽的是什麼了,心中特別寧靜起來,入流亡所。奇怪,南普陀真是觀音菩薩道場,你看這一堂,諸位都特別有境界,特別好寧靜,真是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加持你們,全堂都非常……境界非常好。你看他在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佛法經常寫的——法雨弘施。他拿雨滴來給你說法。每一聲每一滴的雨,都好像把你身心內在的妄想、業障、業力,洗得乾乾淨淨,每一個都好,真是感謝觀音菩薩。在這個時候你把自己身體觀念一丟掉,把身體的感受一拿開,丟掉,自己覺得跟虛空合一了,每一滴雨、每一個聲音,都使你很空靈,洗刷你非常乾淨,自然身心與虛空合一。承蒙觀世音菩薩的加庇諸位,在這一堂的你們的體會,定境上,幾乎每一個都有所心得,我不能害你了,我講話就害了你,你看在我沒有講話以前,那個境界好,你不曉得腿的難過了,我一講,又來了,妄念又起來了,真是我捨不得講話,也捨不得打引磬聲音,把你們從良好的安定的境界裡頭把你破壞,罪過,罪過。可是,你真懂得了,就是再雜亂的聲音插進來,了然不生。都知道,都同你沒有關係,自己還在定中,還在清淨中,這就對了。我不打放參的引磬,你們諸位覺得境界好多定一下,多練習一下,以後就不會掉了,自然會找到了,找到這條路走了。如果腿實在太受不了,放鬆腿,沒有關係,不放鬆這個境界。我最高興的,連我的老朋友楊老都進入這個境界,而且很深入。後面許老嘛,差不多,兩個老和尚來了。清淨的境界不是你用心去找,你不去找他,就在這裡。你一聽雨聲,這個聲音過了,聲音並不妨礙人,聲音本空。

音聲的,以科學的道理也這樣,音聲的本質空的,不空就沒有音聲了。譬如我們這個中間有個東西實在,在中間發不出音聲,因為空才有音聲,因為音聲,自然空。所以觀音的法門,跟一切眾生結緣,所以觀音法門,他的威力就是如此,威力就是包含了他的大慈大悲。一講觀音法門,觀音法門法雨一下來,你們全堂百分之九十五都進去了,多厲害啊!(南師敲引磬三聲)想下座的下座,不想下座的你儘管坐下去吧。

講到觀音菩薩的法門,從音聲而入道的聲音,所以叫觀世音。要你身心內在的體會觀察,世界一切聲音可以幫你,使你入道而悟道。所以大家拼命找一個咒子,學密宗的念咒子,或者念經念佛號,拼命在追求。你放下來清淨了,不要追求,自己來了。你說音聲、咒子,譬如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包括普庵咒,很多的咒語的秘密你不知道,稀裡稀裡,嘩啦嘩啦,什麼聲音啊,現在都給你研究。所以真正的密宗,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翻成大日如來的經典告訴你,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一切聲音都是咒語。你要注意,一切的聲音,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陀羅尼是梵文的翻音,就是總持總綱的法門,這就是觀音菩薩的道理。

音聲,佛經上如鼓響,本性空的。可是一切眾生,因某人講了一句話,那句話本空過去了,在意識裡頭打了一個結,永遠不忘,恨死了一輩子。或者說我愛你呀,這一個聲音聽過了,不曉得愛到哪里去了,什麼都沒有了,這一輩子就是為了這一句話就死掉了,奇怪!音聲。所以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毗盧遮那佛的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經,一切密宗的最高的最中心的根本。日本人看到這個經典翻譯叫大日如來,就是我們日本,當年我們年輕在杭州讀書的,日本領事館在杭州西湖上,裡西湖那裡一塊大岩石,他就叫人寫了好幾個大字,大日如來。那個時候還不懂佛法,看了就生氣,真的生氣,現在想想他真厲害,也生氣,他的日本要來了,大日如來,他就用那個。實際上大日如來是翻意義,大日如來梵文名稱就叫毗盧遮那佛,中央佛,毗盧遮那佛,所以很多咒語你不要問理由,不可以解釋,從音聲入道的道理就是那麼玄妙,就有那麼大的威力。但是音聲本身是空的。

修行學佛是……所以菩薩學五明之學是內明,反轉過來內在的,這個是,我叫他是生命的科學。自然的科學在物質上,用自己的思想,利用物質向外面去……物理世界去追求真理求證它,這是自然科學家。學佛這個生命的科學呢?它同自然科學不同,它是不用外面的物理世界的東西,反轉來回來用自己本身的官能,器官、五官功能,換句話,最大的功能,腦子。回來,腦子回來,研究自己的腦子,心回轉來找自己的心。不要怕記不住,黑板上給你留下,等一下張開眼睛再抄,可以。所以罵你們的道理就在這一剎那。學會了這一點,記住這一下一罵,一輩子用不完的,這一聲罵你,所以有些老同學們,好多年不見面了,我看得很高興笑,他就很難過。走的時候告訴同學,老師沒有罵我了,他曉得我的作風,我還罵你看你看得起你,等到看不起你,準備打消了,天天看你笑,恭維你一頓。恭維人是埋人,把你活埋了,拿高帽子把你活埋了,最好了。

剛才講了……生命的科學要反回來求自己內心的,譬如道家,南宗的一個祖師張紫陽真人,道也通,佛也通,禪宗更高明,後來雍正選歷代的有成就的語錄,佛家、道家,雍正語錄就選了張紫陽。所以一般歷史學者搞不清楚沒有學過這個,說雍正想學長生不老啊!也修道都沒有弄懂的。張紫陽真人關於參禪的經驗靜坐,他有一首偈子、詩非常好,“心內觀心覓本心”,就是剛才講,回轉找自己的心,內在觀察自己的心。我們思想感覺作用,這個是心,心的作用。“心”不是心臟,這是個代名詞,現在所謂講腦、感覺、知覺,攏總的歸納起來叫“心”。這個本來功能在父母沒有生我們以前,沒有成胎以前,這個心究竟有沒有,是找這個。不是西洋哲學的講的心,西洋哲學講心,就是佛學講第六意識這個作用,已經有了腦筋,腦子裡思想的那個是第六意識,不是心的全體。所以講這個心,是代表全體心。心內觀心覓本心,本來那個心在哪裡,就是原始的原始,沒有我這個腦子,沒有我這個身體,此心究竟存在哪裡。第二句話,現在打坐不是看黑板,年輕人,告訴過你,又不聽話了,就是這一點,太聰明了,你知道吧,用聰明沒有用。第二句話,“心心俱絕見真心”,內在一切思想一切感覺,一切作用都休息了,都清淨下來了,慢慢俱絕,統統絕對的清淨了。絕對,像我們幾千年用,現在根據西洋文化來翻譯作,肯定的。以前我們不太喜歡講這個話,肯定、否定,西文邏輯的話。我們中國的邏輯是,絕對,否定,反對,這都根據《易經》來的,沒有關係怎麼用都可以,心心俱絕,絕對的、肯定的,每個妄心都停止了,感覺、知覺,都休息了。見真心,就可以見到自己那個真正根源那個本心的功能。“真心明徹通三界”,如果你找到本心本性那個根本,明白了,悟了,真的證道了,不是理論上到,要身心投進去求證到了,就超越這個物理世界,超越三界之外,“真心明徹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鬼也好、魔也好、神也好,都不敢碰你。張紫陽非常有名的,他佛、道兩家都通的,一位成就的,所謂南宗道家南宗的祖師之一。“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都是這個心啊心……好幾個堆起來,“真心明徹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

由昨天晚上起,用觀音法門,現在隨時……這裡是南普陀,還是體會他老人家所告訴我們的,他的方法經驗。從音聲而入道,是觀音法門。你看“碰”外面,“碰”一聲,我們自己這裡廚房,嘩啦,吵得很。每個音聲你都聽到,你看看都很清淨。如果你心裡不清淨,聽不見了。因為心裡空就聽見了,而聽見了也是空的。假使你心裡有個煩惱有個痛苦,有個東西擋住了,什麼都聽不見。“反聞聞自性”,觀音法門,觀音菩薩自己講,第一句,第二句怎麼講,“性成無上道”,反聞聞自性,本性的性,就是道在哪裡,道就在你那裡。不是在佛那裡,不在菩薩那裡,是你本心本性上面,性成無上之道。這一念,把外面音聲這個現象不管,能聞之性本在這裡。能聞之性無聲、無臭、無相,本來如此嘛。念念清淨了,這個念念清淨,一路定下去,慢慢成功了就成了道。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尤其你們諸位年輕的師父們,如果參加了這一次,你覺得是上當也好,誠懇也好,好好體會幾天,不要在這幾天當中,你們生活太散慢,把社會上原來太散慢的習氣,帶到這一邊來,帶到禪堂裡來,那是很不應該,那對不起,你就不要在這裡應酬我,你愛去玩,趕快出去玩。這個位子,要想修行的,想進來不可能的,在外面的很多。

真到達了反聞聞自性,能聞之性,不要用心,本來在這裡,這個時候你體會一下,前天所講,安那般那一呼一吸,根本不管,也在不呼不吸上一念清淨了。真的一念清淨了,自然是不呼不吸了,所以叫“住息”。因此告訴你們,出、入、息,出入是兩個現象生滅法,重點是不出不入,那一念清淨,呼吸,彷佛一息停止了,自然的,這個才是息的境界。這個“息”的境界到達了,也就是念休息。

你們大家,我們這一代都很崇拜虛雲老和尚,禪宗。你看虛老的年譜,他原來在禪堂,高旻寺禪堂參禪。不過你注意,虛老也好,來果老和尚也好,年輕都是學道家入手的。後來虛老在禪堂參禪,那個時候他是參話頭的,後世的禪宗,怎麼開悟的?後來喝茶,茶杯打破,為什麼茶杯打破了開悟啦?觀音法門。杯子“啪”一聲,喔…原來是這個啊,就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不是話頭使他開悟的。虛老,抗戰時候在重慶做法會,我們都常在一起的,老師父,活了一百二十多歲過世,在江西雲居山,我在臺灣。他還給我留下話來,這是講笑話。這些,重點不是管這些,是告訴你觀音法門的重要。(引磬)


佛法,《楞嚴經》也講心跟目,眼睛的作用。我們腦神經也好、心也好,一動念,第一個最厲害的,拿軍隊來講,尖兵,前鋒的部隊,尖兵最厲害就是眼睛動了。不動,像你們的眼睛打坐起來,開眼也好、閉眼也好,都很低視向下麵看的,眼珠子,不對。下沉一片無明中,而且心思更亂。換句話說這個姿態,閉到眼睛,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樣,就是後腦的視覺神經跟著向下拉,影響了大腦,反是不得安詳、不得清淨。所以你開眼也好、閉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視,閉著眼皮沒有關係,你眼珠子也是平視。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來,然後眼皮閉到,眼珠子擺正,不低下來,不向下,你自己體會一下,不向上,平正的。然後也忘記了眼睛,不看了,眼皮也關起來了。這個,腦子也好了,心也清淨了。如果眼珠子擺不好,低沉,向下看,不對,向上看也不對。擺正了,也不斜,左右不看,然後擺正眼皮子一關,閉攏來,眼珠子還是向前面看,然後不看了。嘿嘿,你們說不看了,都看了,看什麼,眼皮子看了。眼皮子蓋到是看不到外面的現象,但是看到眼皮裡面,模模糊糊的光影。你以為眼皮閉著,自己清醒的時候沒有看,看啊,看前面一片模模糊糊的光影。這個就不是眼球的作用囉,這是後腦視覺神經的反映。好,你就利用前面,所以大家眼鏡,戴眼鏡的最好是拿掉,拿掉了以後,你懂得這個法門,慢慢眼睛將來會好起來。

我再講一道,眼皮閉著,眼珠子擺正,不低視,也不上望,就平平的,眼珠子擺正眼皮閉著了,定住。這個“定”不是打坐的定,就是把眼球眼珠子定住,正的,然後不看了,當然沒有看,眼皮一直關起來。但是你不看嘛,真的看到前面白茫茫的,或者夜裡是黑洞洞的,你在看啊,不過大家不曉得看這個,這個你們學佛的注意,就是…尤其你佛學院的這些,教務長啊,了法、誠信,信不信,了不了,都不知道的名字好聽,這個就是十六特勝裡頭,內觀色。

反轉來看自己,內視。不是眼球反過來,意識看到了,前面白茫茫一片,還不是在看。(十六特勝在小止觀以及袁了凡的《靜坐要訣》中有,大家可以參考,不知我說的對不對。錄者注)所以《楞嚴經》上佛問阿難,瞎子有沒有看啊,阿難說,瞎子當然不會看了,怎麼知道,佛說,你錯了怎麼不會看,瞎子看不到外面的色相,但是能看之性,是看到裡面黑洞洞的模糊的一片,這個就是生理內在的有相的光明,你定在這個光明上,就是內觀色。在道家呢,這樣修,就是煉神,神光就定住了。所以有位溫州居士叫薛國堯寫信問我,他大概學過密宗,密宗有個法門“看光”,兩個名稱,一個是托噶,看外色光。一個是徹切,看內色的光。在密宗是不得了,無上大法。我們當年不曉得磕了多少頭,拿了多少紅包,供養哈達一大堆,認為還…東選西選,了不起才傳一個法,等傳給我了以後,我覺得…哎!不過如此我早知道了。什麼密宗密法都在顯教上,顯密是不分的,都是理。理到了,事情就到,功夫就到。因為你智慧低,越弄得神秘,越稀奇,你越信仰,越信越可以帶領進入,智慧高的人,什麼是秘密?最秘密就是自己不瞭解自己,這個才是大秘密呢。

父母沒有生我以前,我在哪裡,死了究竟有沒有東西,我的心究竟是什麼東西?是腦嗎,是心臟嗎,是腎臟嗎,搞不清楚,這個才是秘密。所以托噶、徹切、看光,以中文翻譯來講,不是眼睛去看。剛才我告訴你,眼睛一閉,你看你們看到了沒有?沒有看到,看到了,裡面模糊一片光中,然後你眼珠子不動,就在自己內在的迷迷糊糊一片光中上,安然入定不是很舒服嗎,這就是內觀。佛法沒有來,密宗還沒有來,中國古代有沒有呢?我們自己固有文化,幾千年以前就有了,大家忘了本不知道,中國文化叫什麼,內視,內在的內,看東西視線的視,內視。所以道家“內視”之術這個法門,可以長生不老,煉神。但是,懂了這些還是方法,用這個方法,著手入門好極了。

拿佛法來講呢,在我們的大菩薩這位如來家裡講話,我要負責的,不然他要打耳光,我還吃不住。觀世音菩薩,昨天晚上用音聲下雨幫幫忙,現在我講的也是他的本事。他還有個名字,叫觀自在菩薩,就是他。

你用眼睛這樣看光,一定住了還是觀,自己的,自己就在這裡。這個眼識神光一回轉來,一返照一內視,看得很清楚,什麼都沒有空空洞洞,你就在這個上面定下去。這就是觀自在的入門的方法。當然不是究竟。究竟的觀自在,觀什麼呢?由這個道理再看,找到那個能觀的,原始的明心見性,最初那一點功能找到了,就是他的法門了,觀自在菩薩。慢慢你這個眼睛定住,回來內視返照,“照見五蘊皆空”,身心內外一切是空的,“度一切苦厄”,你們不是會念嗎,心經。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行,就是做功夫。你這樣深行去做,深了,功夫深了,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智慧開發了,自己內觀返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得度了。那麼他怕舍利子不相信,又講了,舍利子,我告訴你,是諸法空相。你這樣一返照了以後,你就曉得了,一切法,你內觀以後一切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在這個本位上,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為什麼講,是故,古文。現在講所以,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你看,他告訴舍利子你這樣一空,一定了以後,下面,無啊無…?都是空,一路空到底,你們所學的佛法,十二、六根的,六根六塵十八界,苦集滅道,一掃把統統掃得乾乾淨淨,無智亦無得,什麼叫智慧?空的,亦無得,得道得個什麼道,空,無智。你看他都告訴你了,這是他老人家自己說的,無智亦無得。

不過他又來了,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你達到了以無所得,空這個境界,才是菩薩境界,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他說舍利子,你不要輕視了這個東西,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昨天有個女同學上來,還問心裡有恐怖,你這樣一了,有個什麼恐怖,恐怖是你自己,自己搗鬼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智慧的觀察清楚了,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把妄想都丟掉,就究竟涅槃了,他就告訴說,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都要靠這個觀自在這個法門,智慧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成佛,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你們學什麼咒語,密宗啊,以為有什麼稀奇,沒有稀奇的。然後,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顯教的好像唸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揭諦,菩提薩婆訶。差不多,愛怎麼唸就怎麼唸,可是你要懂得觀自在,返觀。與其看人家的面孔,還不如看自己的面孔。心經就不要寫了,要你們去影印誰都會,不然小本子拿一本子,給不會的朋友們就行了,二百六十個字《心經》所有佛法都給你了。

你們打坐修定,這樣下去,配合安那般那,出入息,我們都耽誤了,昨天把《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很仔細告訴你的,只起了一個頭,然後就跑到觀音菩薩家裡去了,昨天晚上跑到觀音菩薩家裡去了,現在還在他家裡,還沒有回到彌勒菩薩這裡來。這個如果懂了,下坐行香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依然不變,然後七天完了,你們自己今後的修持,行住坐臥,都照這幾天這個樣子,假裝也好嘛,也像一個樣子,慢慢就變真的了,弄假就成真了。(南師敲引磬三聲)行香!

行雲流水自然地走去,肩膀兩手甩動,肩膀甩動不是手,肩膀一甩動,你內臟的五臟六腑跟著就氣血流通了,不是身體搖動,肩膀甩動,肩膀跟身體兩個機器。講肩膀甩動,你把身體在搖,可見你這個肩膀這裡,機能已經不靈活了,自己把它練習靈活起來。目光端正不要低視,兩個肩膀甩動,行雲流水,不要左右無人不管了,四個也好,三個也好,一個也好,就是我,心中無事,不要低頭,如科學來講低著頭,把後腦神經拉得緊緊的,你也容易身體容易衰老,腦神經緊張,消耗體能又多,就不行啦。頭一正,後腦擺正了,腦神經不要緊張啦,就鬆懈了,就健康啦。講科學都聽得進,講佛法就聽不進,要命的。然後在我們這一次的禪堂勉強而行之,可是不勉強哦,你自己行得好,然後眼睛半開半閉的,左右四顧無人,左右有人不管了,還是心的作用。此心擺下,四顧無人,悠哉遊哉行去。可是身心要端正哦,(啪,南師以香板擊地,大眾止步靜立,南師環目四顧無語)

藥山禪師(大眾邊用點心邊聽南師講)非常了不起,藥山禪師在江西,藥山也在江西。所以我們現在講人跑江湖,這句話就是那個時候來,那個時候這些大師不住在湖南,就住在江西,這些求佛求道的人,不跑湖南就跑江西,不跑江西就跑湖南,跑來跑去,所以跑江湖這樣來的。

藥山禪師非常名氣大,大師禪宗的了不起祖師,祖師者後人叫的。他的教育的門庭,就是他的家風,所謂家風,等於南普陀、北普陀各有各的作風。他的作風教育作風不同,跟人家不同各有一套,藥山禪師教人家專門用功夫,參悟自己的自性,走禪宗的,南宗六祖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不准徒弟們看經典,不需要看了,你只要明心見性,你自己就會懂得佛經了,還要看個什麼,不准人家看經。

可是這位老和尚有一天,自己在山門外山上坐到,在看書,在看經,旁邊有個徒弟就問了,師父啊!抓到師父的辮子了,光頭也有辮子。他說,您平常都不准我們看經,您老人家自己在這裡看經。藥山禪師說,你們看經呀,把牛皮都看得穿了,注意這個話,你們看經呀,把牛皮都看得穿了,我看經遮遮眼睛的呀。這就是禪宗。所以你們現在的教育,書看多了學問又沒有,把書本都看穿了,就看出了一個近視眼,眼睛也看壞了。所以我七十多歲了,你看我翻開這個本子看還不喜歡戴眼鏡,雖然模糊一點,照樣看得清楚,讀了一輩子書比你們多,你們讀個幾本書算什麼,老幾啊,我武俠小說看了十萬多冊,就講武俠小說,還不要說別的,大藏經看,翻了又看,看了又翻,眼睛怎麼沒有看壞,就是老和尚說,你們看書啊,把牛皮都看穿了,那個眼睛盯著,頭低下來,然後擺…不戴眼鏡才怪了,我一輩子看書,教人家,沒有躺下來看過,我的看過多少次的書,你拿出來檢查乾乾淨淨,不要亂畫的,我看書以前一定用帕子,手要洗乾淨,看書是端正看,從來沒有這樣看,躺倒了看不幹的,所以精裝本我很討厭的,因為拿著很吃力。

不會拿到這樣,也不會是這樣看,一輩子沒有這樣過,更不會書拿到廁所看,也不會躺下來看書絕不幹,要看書就坐起來,端正這樣看,要睡覺就書疊好,疊好怕把書搞壞了,還條子夾在裡頭,恭敬書是恭敬自己,不是對書本。

所以有時候看書,我也…看電影,也看電視,他們同學們笑我,老師一拿到電視,我們那些老朋友,有些電視我叫…北京、上海,趕快聽說那個電視好,給我買來啊,老朋友們就想辦法給我買來,唐明皇也好什麼也好,我就坐下來一看,七個鐘頭、八個鐘頭,一起把它看完,我懶得牽掛了,看完哈哈一笑,這樣還編的不錯,看小說一樣,我常常坐在那裡看小說,夜裡一坐到天亮,然後天亮還在看,反正一部看完了拉倒,怎麼眼睛沒有看壞呢,我看電影也好,看小說也好,我要叫電影跑過來,我不要,那兩個眼睛跑到電影裡頭去,你不是壞了嗎,叫電影過來,叫書本擺在眼裡,叫書過來,把神回收看東西,不是把這個精神外散,跑出去了,這個道理也就是我十七、八九歲在杭州,那個時候啊,我也同你們一樣,練武功,要學成飛簷走壁,劍仙,練氣功練到一把劍,我現在身上都有,今天沒有帶來,三寸長練成一把劍,白光一道,千里之外要你的頭就是頭,手就手,拿回來,要學成飛劍,結果搞了半天,也沒有這個人,聽說城隍山上有個道士,杭州城隍山,有個道士,你們現在去看那個廟子,不曉得…這個道士,滿清的皇族出家的,會飛劍,誰告訴我,一個和尚告訴我,我的好朋友,我說怎麼去拜師,他說我也在找,我們倆一起去。去了這個城隍山廟子,找這個道士,要見這個道士好困難,一關一關的擋駕,不在,不在,好幾趟。有一趟總算受了我的感動,在了,見到了。這位老道士一出來,坐在客廳一看,肅然起敬,那真風範很好。道士穿的衣服乾淨而樸素,雲鞋,鞋子布的,白襪子,風度肅然起敬,一起來,到底是真的滿清皇族出家還不是,很有禮節,然後坐下,請喝茶,然後就貴姓啊,府上那裡啊。不像你們現在搞了半天,連個名字都搞不清楚,常常有些,對老師非常恭敬寫信給我,南懷瑾那個瑾字,不是寫成言字旁,就是懷沒有把我寫成南壞蛋,還不錯呢,不然南懷瑾就變成南壞蛋了。有個瑾字,你們很多同學寫信來瑾字都寫錯了,裡面是非常恭敬,名字都搞不清楚。古代我們問貴姓,台甫那兩個字,現在問你們就知道了,就砸鍋了。臺灣的台,杜公甫杜甫的甫,台甫就是你的大名。然後我們一聽,不敢,台甫,不敢,賤名什麼,小氏什麼。有名,還有號。府上那裡,府上,我們答復是舍下。現在人,我一問他府上那裡,我的府上福建,我都要了命了,我的媽,一聽就趕快轉話了,你家裡那裡。如果問你的兒子幾位,令郎幾位,什麼令郎啊,你的小狗幾條嘛。你現在這個文化禮貌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在外面…這個兒子有一次,從小教他們,在臺灣時候。我的那個兒子讀小學回來告訴我,爸爸,你的那一套不行的。我說,怎麼不行。我到同學家裡去,人家問我…這個,我舍下浙江。他說,他那個爸爸就愣住,聽不懂舍下,我就曉得他不對,我就說,我的家裡是浙江人,不過我也沒有到過,這樣一說就通了。你那一套沒有用的,我說有道理,這個時代變了。所以那個道士,然後就問我,你先生啊……那個時候,我還不到二十,他年紀……那真是像一個神仙化身,他說,聽說你先生好幾次要想找我做什麼?我就站起來,要給他跪拜,他說不必。馬上站起來,不要多禮,請坐,那麼我也不勉強,我說我啊,聽說您是一位劍仙,我也要學劍。不要迷信,沒有這回事,那還有這回事,神仙,我出家修道家,沒有看到過神仙,不要迷信。然後講練劍,他說聽說你學了武功,很好啊。我說,那裡……就是找不到明師,所以特別找您,他就眼睛看看旁邊侍者小道士,這個小道士就有數了,一聲都不響,不像我們古國治,大家……叫了半天,老師啊,幹什麼?那些小道士、小和尚聰明得很,師父一看他馬上去拿一把劍來站在旁邊。他說,你要學劍,你會練劍。我說,會一點,江湖玩意。可以,把劍拿來,請你比幾下我看看。我拿了劍,只動不了幾下。好,夠了謝謝,把劍再交給他套起來。這個沒有用,練武術練劍,我,他說,沒有學好,當年練劍是怎麼練,站在那裡,一把劍,叉手手要直,劍要拿好,就是這樣劈劍,手腕在動,最後是什麼呢?房間,一個黑的房間插一枝香,點一枝香,這個劍這樣劈,劈這個香頭,劈下去把香劈成兩半,香頭上火光沒有熄掉,初步可以說你懂得用劍了,我這聽聽,我一身冷汗都聽出來了。

他說第二步,你手裡抓一把綠豆,馬步蹲好,這個劍丟一顆綠豆,碰,分成兩半了,那蒼蠅過來,一劍就兩邊了,然後才可以開始練劍,我的媽媽。現在這些沒有用了啦,沒有用,你武功再好飛得起來,那個一槍,碰,一顆子彈下來了。然後告訴我,我看你先生,前途無量,不要學這些小東西,武功什麼……對你沒有多大,你的前途。我說我想拜您做師父,他說,你另有明師,我不夠做你老師,不過我吩咐你,兩件事,你既然那麼誠懇找我,我要貢獻你一點東西。

第一,看世界上任何的東西,要輕鬆不要嚴重,尤其眼睛要會看東西,他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風景,把那個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錯了。像杭州風景那麼美,你出去看風景啊,叫風景跑到你眼睛裡頭來,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裡頭來,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裡頭來,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沒有用處,你也沒有好處。這個話我一輩子記住,所以我現在眼睛也很好,可是進一步還不只眼睛,他就是一個道法告訴你,精神內斂。我們一聽肅然起敬,師父,謝謝。

第二點呢,我們的心臟只有拳頭那麼大,將來你出去會做很多很多的事,你先生,我看你前途很辛苦,責任很大,這個心只有這樣大,什麼事情不要裝進來,痛苦也好,煩惱也好,得意……不要向裡頭裝。我們心臟,拳頭那麼大,裝不了多少東西的,什麼東西,痛苦、煩惱、得意,統統丟出去,都丟出去,都丟,什麼不准裝進來,統統丟掉,你就前途無量,後福無窮。真感謝。然後看看徒弟,徒弟就把茶拿過來,請喝茶,這老規矩,端茶送客。徒弟把茶拿過來,他接過來叫,請喝茶,我就趕快站起來,告辭了,這叫端茶送客了。等於現代人,談幾名句話,看看表,對不起啊,我還要開會,就趕快走了。你要開會,我還只有……再談一分鐘,只要再給我一分鐘。笨字加個蛋字,就是笨蛋了嘛。人家已經看表了,已經討厭死了,看兩次了,你還盡坐在那裡,拿起茶來喝,我還有一個意見要告訴你,還有一個問題要請教,笨的透頂了。所以他茶……徒弟端過來,請喝茶,我曉得了小說看多了,老人家已經端茶送客了,等一下如果再不走,叫徒弟,開門,送客,再見,走了,你怎麼辦。現在人沒規矩的,亂七八糟到處……你看剛才跟你們講眼睛,我是當年親自經歷過來的,所以現在這個眼睛,幸而我非常感謝我這對眼睛,看了幾十年的書,看了年紀那麼大,總算還沒有壞,但是……到了中年,有一段用功到了某個,所以汪曼之,汪老,這位菩薩,他八十八歲了今年,前兩天一到,眼睛難過得很,他兩個學生很著急,認為……他自己知道氣到了眼睛。我說你對了,明天就會走通了。可是有時候修行氣到了,我眼睛有一度幾乎模糊了,中年,可是我就不用眼睛寫字,為什麼,準備瞎了怎麼辦,瞎了你也要寫字,夜裡不開燈不用眼睛,閉起拿一張紙筆寫,第二天再看看,一行還寫得蠻整齊的,眼睛是假的心是真的。你沒有眼睛心裡頭有個眼睛,這是……摸一摸有這樣大的紙,我寫的第一筆寫這裡,第二個寫這裡,一路下來,一行一行。瞎了怎麼辦?一定靠眼睛做人嗎?同樣的死了怎麼辦?一定靠身體走路嗎?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30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二頁第三小段,三、明宗: 經云: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這個是一經宗趣,那麼這一段呢,是先說明《無量壽經》的宗旨、宗要,所以它叫做明宗,明是明白的意思,宗是宗趣、宗要,也就是說《無量壽經》修行的重點在哪裡,這個說法就比較容易了解。在還沒講以前,我們要先慶幸自己有因緣遇到《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現代的印刷術發達,得以印刷流通全世界,那麼大眾得到法本非常的容易,可是呢,這恭敬心就沒有了,還會嫌法寶太多,這個呢就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講「兜率天」,兜率翻作中文叫做知足,這一「天」學的就是知足,我們現在遇到《無量壽經》,心裡生起這種輕慢的心態,那就是不知福、不知足,要知道得遇正法不容易,遇到淨土法門那是難上加難,在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讚歎這一部《無量壽經》如優曇花稀有出現,這優曇花三千年開一次,你要是能遇到,那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怎麼可以因為容易得,便作等閒看呢。所以流通正法重要性,要知道這部經,當初傳過來台灣不容易啊,從古到今《無量壽經》有十二個原譯本,因為經過戰亂只剩下五種,那麼這五種原譯裡面願文,四十八願的願文開合不同,學佛學淨土的這些學人很難去受持,那麼經過宋朝王龍舒居士的會集,王龍舒居士會集了四個本子,這五種原譯他只看了四個,他是國學進士啊,以他的身分跟地位也只看到了四個本子,我們今天可以看到五種原譯本,福報比他大多了。他的淨土的修為不簡單啊,我們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就是因為看了他的《龍舒淨土文》學淨土,成了一代的祖師,不容易啊。那麼到清朝魏源居士,魏默深居士,咸豐年間的這位居士,他會集了五種原譯,可是還是不圓滿,因為改動了原文,那麼這個是不許可的,尤其是經典不能隨意更改,你看不懂你就隨意把它段落更改、文字更改,那不行。現代的人不如古人,古人對於經典恭敬至極,即使有闕漏的,他也是在旁邊加註解,懷疑闕漏,他自己看的經典在自己的本子上加註謂,留給後人做參考,不敢自專啊,古人曉得這個道理,現代人不了解,要知道你印經要是不照古本,這樣印經典,將來經典面目全非啊,名為流通正法,實為破壞佛法,印這個經有罪過啊,所以古德歷代祖師印經,必然是依原文,在自己的註解裡面,加一些小註給人做參考,那是可以的。參考,段落還是原文,原文他不隨便改變,這個是鐵則啊,不能更動的,佛教徒應該知道,連基督教的聖經都不隨便更改,我們中國人尊師重道這美德要有。那麼到了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了《無量壽經》那就完美了,我們師父讚歎:末法流通到最後滅的本子,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看了受持,也肯定師父這個說法,也相信師父這個看法是正確的。他把它會集得等於佛重新宣說一遍,而且原文沒有做任何的更動,經題也沒有自創,那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會集本。民國初年,經過戰亂,由黃臚初中將帶到台灣來,交給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這個本子最後再傳到我們師父手上,把它弘揚到全世界去。所以大家要曉得,這本子留下來不容易。黃臚初中將,這個大家不是很熟,律航法師ㄧ定知道,黃臚初中將最後出家,就是律航法師。律航法師是廣化老和尚的師父,那就非常的有公信力了,律航法師還為無量壽經作簡註易解,簡易的註解。那麼慈舟大師,大家也比較陌生,台灣基隆海會寺,道源老和尚的師父,水里蓮因寺懺公的師父。慈舟大師親自幫無量壽經作科判,並且開講,所以我們能夠遇到,那是不容易。這個無量壽經沒有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應該是說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沒有被毀壞掉。所以今天大家遇到了,要明白無量壽經的宗旨之前,要能夠曉得,遇到無量壽經是稀有難逢的因緣,自己要發願受持、流通,你流通無量壽經,十方諸佛都護持你,因為這一部經十方諸佛一齊讚歎,這是釋迦牟尼佛救度眾生最厲害的一部經典,什麼業障消不了,念無量壽經能消,念佛能消。這古來彌陀經流傳得很廣,但是無量壽經卻沒幾個人知道,就是因為沒有完美的經本。那麼我們現代的人福報很大,遇到了這麼好的一個會集本,那應該要發心要受持,這個是在於要明白宗旨以前,我們要知道它的淵源。這會集從宋朝一直到現在,有人反對,反對會集,他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居士不能會集。我跟諸位講,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因為如果居士不能會集,那你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要拿掉一個,因為有一個本子就是居士翻譯的--支謙居士,他也翻譯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之ㄧ。我們稱它為吳本,東吳的吳。這一位居士,他翻譯的無量壽經,所以不是居士不能翻譯、不能會集,你要看他會集的內容,跟他的用心,這個要清楚。所以對於佛法要生恭敬想,生尊重想,這個很重要。你有恭敬心,你學佛才學得深入,法才會入心。你對於無量壽經的宗旨你才能知道,才能曉得,才願意接受,知道難得,這個是根本,恭敬心是根本。所以你看它裡面講的,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發菩提心就是心要能覺悟,而且這個覺悟的心要能展現出來,很多人以為自己有覺悟,是有一點小悟,不在意的事情放下了,在意的事情放不下、轉不過來,那就是迷惑顛倒,那這菩提心沒有發出來,不是真正的。現代的人發菩提心,我們常講的,露水道心,五分鐘的菩提心,這個就不行。菩提心上一次有講過,那麼它可以分成兩種,一個叫隨事發心,一個叫順理發心。隨事,什麼叫隨事?隨著事相上來發願,發什麼願呢?四弘誓願。大家都會發都會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發心要幫助他,你要幫助他,你就要改變你的煩惱習氣,改變你的錯誤的知見、觀念。再講具體一點,所有會讓眾生起煩惱的行為,你都要放下,這才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好啦,前面發願啦,煩惱現前的時候,能不能斷?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在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沒有開智慧沒辦法斷乾淨,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那這個問題它就產生了,不是教我們要學一部經嗎?一句佛號嗎?怎麼法門無量誓願學呢?甚至我們師父講:學無量壽經以外的經典都是不老實,不能成就;念佛以外的持咒、拜懺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師父講的。怎麼法門無量誓願學呢?學這麼多,心亂了怎麼辦?夏老居士講得好:「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這個話的意思,你們大家仔細去體會一下,廣學原為深入,學無量的法門,原為深入。深入什麼呢?無煩惱之地,這叫深入。那麼專修即是總持,專一的修學,即是總持諸法,總持諸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專修跟學無量法門的目的是一樣的,要斷煩惱。可是現代的人,不想學經典,懶得聽經,懶得研教,他就說我要專修。可是心裡面呢,妄想分別執著不斷,看不破放不下,那也不專。所以要知道目的在哪裡,專修跟廣學目的是要斷煩惱,不是只在事相上。那麼所有經典講的,都是真如實際,祖師告訴我們:「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沒有塵勞煩惱。所以無論你是念一句佛號,或是看好幾部經典,目的是一樣的。但是若初心不能契入,還是專學一部作為基礎,作為基礎,不是排斥其它的經典。很多人聽了我們師父講經,開始排斥大乘經典,那就壞了,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你可能受持不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毀謗正法,什麼是正法?淨土宗是大乘,你謗大乘經,一樣是謗淨土,不能往生,真的不能往生。大家可以去看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凡是往生淨土的,有沒有哪一個是排斥其它經典的,可以看看祖師大德哪一個是毀謗大乘的,沒有。所以要清楚、要會聽經,聽經不能只聽表皮。我們在講座上講的很明白,讓大家在一會當中,就能夠抓到聽經的要領跟宗旨。所以要能夠知道,法門無量誓願學,它的一個目的,那麼這個是在相上說的。在應用上講呢,對一切境界,心不生煩惱,一切差別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衍生出無量的法門,只要能不起煩惱,就是學無量法門。眼見色,不隨色轉,耳聞聲,不隨聲轉,這在色塵上在聲塵上,你就學到了,你就得解脫門,這就是學法門。所以雖然四弘誓願,黃念祖老居士說是隨事發心,事中有理,理事不二。如同帝網珠,重重無盡,這法門無量誓願學。那麼最後煩惱斷盡了,業障消了,你就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好的解釋,在無量壽經裡面,法藏比丘的發願,在法藏因地第四品,他說:「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我修行願成佛,決定堅固,不會退轉,唯有如來可以為我作證明,就表示法藏比丘的用心,是用“真如心”,不是生滅心,是菩提心,這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總收前面三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願誓願學,到佛道無上誓願成圓滿,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碰到很多的境界、逆緣,包括你習氣的現前、翻絞,都還能夠提起覺照,不失、不壞,正念現前,這就是有堅固的誓願力,這個心願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決定力,絶對要成佛,所以最後法藏比丘講,他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假使我的身受無量的痛苦,即使落在無間地獄,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最後這一句話「永不退」,所以法藏比丘發願,不是隨隨便便發啊!不是一時興起啊!開開玩笑。他怎麼出家?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他沒出家前,人家稱他世饒王,在這世間,最有錢的皇帝,世間人有錢不一定有權,權勢,他都有,而且他的國土豐壤、富庶,國土富庶,他都能放得下,他有世界上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轉輪聖王,所以他是真正的發心,作轉變,所以要發菩提心,要轉變命運,不用學了凡先生,你學法藏比丘就好,真正的轉、徹底的轉,不光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成聖中之聖,為什麼讚歎他聖中聖呢?“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真正轉過來,從一個凡夫轉變過來,生死都給了斷,這是轉變命運、改造你人生最好的例子,所以無量壽經才是幸福人生的講座啊,讓你即生成佛啊!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幸福的啊,更徹底的啊。了凡先生也不錯,在這世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壽命也延長,求官位也得官位,很可惜啊!沒有求了生脫死,他遇到的是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是明心見性的大和尚,這一種和尚不好找啊!要遇到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可是他對這世間貪著得太嚴重,只求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雲谷禪師也很慈悲,滿足他,那他也確實去做也轉過來,給世間人一個不錯的榜樣,但生死沒有了,相反的憨山大師也是遇到雲谷禪師,明末四大僧,生死了斷,一切自在,兩個同樣遇到一個和尚,一個成聖成賢,一個六道輪迴,還帶了一身的殺業,你們想想該學哪一位,所以憨山大師不容易啊!真正的把握到自己成就的因緣、成就的機會。學佛人要往了生死上面看,不要只求世間名聞利養,那些東西會變壞,不會跟著你,你有了之後你不會心安,你會患得患失,你有以後還會想要更多啊!你心會越來越慳貪、越來越不安,那個東西你看到了就要想到啊,那個是毒藥啊!那個是毒品,聽到了,就好像聞塗毒鼓啊,什麼叫塗毒鼓?鼓上上一層毒藥,敲下去聽了會死亡,塗毒鼓,聽到這個鼓音,你的生命會喪失。聽到名聞利養就好像聽到這個鼓聲一樣,趕快離開、趕緊放下,如果有這樣的因緣,要拿來幫助眾生,你有這樣的一個名利,不要自己享用,拿來幫助眾生,用你的地位,用你的影響力護持正法,這也是發菩提心幫助眾生。像我們師父的護法,就很有智慧,他護持正法,不是一次拿一筆錢出來做完就沒事了,他是拿一筆錢出來,幫他做信託,讓他永遠的都能護持,讓道場永遠的都能安住,這個相當有智慧,這個安僧。所以護持正法,你要了解,要怎麼樣來護持,這個才是幫助佛法流通。一筆錢做完了、法寶流通出去了,那它的效益就只在這一次,你相對的讓它都有利息,你就能夠永遠的幫助眾生,即使你往生以後,這功德也一直延續,這叫發長遠心,心才發得長遠,不光在這一生,來世這功德都還在。在以前古代道場,皇家配的田產,那麼寺院他也不向人家化緣,他靠這個田產的租金,租給佃農,去維持寺院裡面大眾的生計,那麼自己出家人他也種地,那麼有一部份也劃歸給佃農去承租,所以以前的皇帝很有智慧,他知道這樣子他可以永遠的做下去。那麼現代就是用信託的方式,因為古代跟現代不一樣,方法不一樣,精神一樣,這個是護持正法,這個是有智慧呀。所以以前的出家人,可以過得很自在,可以專心在道業上,出家人的開銷不大,修行人的開銷很少,夠用就可以。但是有一些居士,我這樣講,他拿去護持的時候、供養的時候,他心裡就會說:你們出家人夠用就好,你們修行人夠用就好。這發心在個人,大家隨份隨力,護持正法,但是不能存這種心念啊,存這種心念你就沒有福報呀,要想到眾生都是自私的,對自己很慷慨,對別人總是苛刻,你布施想要得到好的果報,在這裡面你要會用心,你要布施得財富,你就要把那念貪財的心捨掉。你要想要得到聰明智慧,你就要行法布施,流通正法。想要得到健康長壽,那你就要多放生,多吃素。所以放生在現代很重要,有人跟我講他說吃素是究竟的放生,是沒有錯,這是自分上,放生是你的慈悲心展現,看到眾生有困難,無論是人或是畜生,你都去幫他,或是用錢財,或是用你的關係,去護衛他,都是放生。那麼放生要注意生態,不正確的放生我們不贊同,我們提倡的是正確的放生,你這個環境要照顧到。那麼現在的人邪見很多,他來告訴我,他說放生破壞生態,我問他,你為什麼不說殺生破壞生態,牠本來該在牠原來的地方活得好好的,你把牠帶過來殺,那不是破壞生態嗎?你破壞牠的家庭,你破壞牠幸福的生活。那你不是破壞生態嗎?那好了,你現在要殺生,人都有惻隱之心,放生這個是必然的。那你幹麼惹得大家來放生?你不要殺就好了嘛。所以殺生才破壞生態。放生不會破壞生態。放生,兩種環保,心靈環保,一個是環境的環保,一個是心靈的環保,心裡慈悲心生起來,憤恨心下降、減少了沒有了,心靈環保清淨,跟眾生結好緣,那麼相上的放生,原來牠該回到哪裡牠就回到牠原來的地方去,這環境的環保。完全不會破壞生態。所以是殺生破壞生態,所以我就跟他們講,你要是不殺那就沒有人放了嘛,你要杜絕放生那就不要殺生,人都有這個慈悲心,我們現在講的良知良能,都有良心,你看到動物被殺,那個良心會生起來,這個是好心,這個很重要,尤其是現代人邪見很多,在這裡沒有正見,沒有辦法轉得過來,所以呢被這個邪見所轉,要知道,吃素跟放生兩樣都要做,吃素才真正能得健康長壽,不然你吃素就好像自掃門前雪,自己很有德行,沒有幫助,沒有慈悲心,慈悲心生不起來,看到眾生有困難,有看到當作沒看到,那怎麼得健康長壽?不圓滿;兩個都要做。怎麼做?有沒有辦法做大量的放生?放生不一定要大量。你先把你的小孩教好,教他不要虐待動物,你把你的環境打掃好,家裡沒有這些蚊蟲、螞蟻、蟑螂,這就是放生。你家庭環境要是混亂,要是不乾淨,蟑螂、螞蟻特別多,先從這裡做起,這放生。那麼看到牠們,把牠抓起來,不要拿藥噴牠啊,那個藥是殺具,噴了牠,牠就死定了。噴一噴樟腦油,樟腦油也不能對著這些動物噴,只讓牠聞到,不敢靠近,防止這些昆蟲。譬如說你吃東西的時候,東西滴到地上,滴到桌上,馬上把它擦起來,如果這個東西會引來螞蟻、蟑螂,你要趕快把它的味道給去除掉,這就是放生,這就是護生。還有一種是在市場,看到這些魚、蝦或是動物要被殺,你幫助牠,這是我們常見的典型的放生。所以放生,你在家就可以做了。所以你們想想這是不是環保啊?放生才是環保,殺生不環保,越殺越多,蟑螂、螞蟻都有抗藥性,而且你噴的這個藥還破壞環境,破壞自己居住的環境,這藥都有毒,自己吸多了,自己也中毒,這兩害--自害又害它,應該還三害,為什麼?增長罪業。殺生有罪業,所以要清楚。這菩提心裡面它帶有慈悲心,幫助眾生,見到動物有困難,見到人有困難,或是行動不便,你去扶持他,你去替他設想,像地藏經講的,你讓產婦讓婦女得以安穩生產,這都種無量的福報,有讀過地藏經的同修應該很清楚,這都是放生,都是護生,保護眾生,令眾生得安穩大樂,也就是後面講的三種順菩提門。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不讓眾生心起一念的不安,你要是讓眾生起不安的心,你這個心跟菩提相違背;反過來,能安眾生心,就是順菩提門,所以很重要,發菩提心。那麼再來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大家都知道,一心一意向阿彌陀佛念去。但是有沒有一心一意?要能檢點,念佛裡面,在念佛堂念佛當中,有沒有打妄想?日用平常當中,心裡有沒有罣礙?有罣礙,那就不叫一向,罣礙一樣事情,就另外一向,罣礙兩樣事情,那就二向。心裡有無量的罣礙,不知道你的心到哪兒去了?所以要聽經、看經、研教,多多聽聞大乘經典。像師父提倡一向專念,為什麼後來又講金剛經?他在裡面講,你們看不破、放不下,那就要用經典來輔助,你要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說老實話,連無量壽經都不要了。就是沒看破,就是沒有放下,所以這經典要讀,要看啊,不要排斥它,很多人都拿這個我要一向專念,不看經、不研教來作藉口,不然就跟我講,法師,那個經典字太小,我年紀大了,上了年紀,我老花眼我看不到,我看不清楚。你給他一份報紙,看政治看財經的,通通看,看八卦的,沒有一句是漏掉的,沒有一篇是忘記的,通通記得;拿經給他看,他說他老花眼看不到。那真的是當面錯過,百千萬劫難遭遇,他每次讀經都會念,來參加共修也會念,平常在家不看,那就拿他沒有辦法。還有這起來,早課也不作,理由也是一樣,那個字太小我看不到,早課一定一份早報,那早報就是他的早課,晚課當然了--晚報。還有一些兼修的雜誌,助修,看雜誌是他的助緣,早晚是他的正課,他也做早課,世間的早課。我在講相信講到很多人,對自己要老實,對自己要了解,自己是什麼作為,給他經典看經,就在那裡打瞌睡,一通電話來了,講是非可以講兩個小時,你們說這糟不糟糕。他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佛人一百種果報,不知道念到哪裡去了?這個世間心,我們上一次講的七種禮佛,求名禮跟我慢禮,他念佛的求名念、我慢念,不是真正想放下煩惱習氣的,只想看看自己的財富會不會增長,自己罣礙的能不能順心一點,念佛是求這種事情,也是能求到,但是你把黃金拿去換落葉幹什麼,落葉最終會爛壞,阿彌陀佛是黃金,你不識得他。所以這一向專念,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但是你們有沒有一向,我要講出來,很多向啊。以前是看報紙、看雜誌,現在是上網、聊天,東看西看,看到半夜他都不睡,要是用功有這麼精進就好。我們師父以前常講,那個時候台灣流行打麻將,三天三夜都可以不睡,要是真能這樣念佛,沒有事一心也功夫成片了。所以一向專念要看你念的是什麼,念的是世間法,那就不叫一向,那叫名字的一向;念的是阿彌陀佛,那就是一向專念,那是真的,只有這一向,一心一意,求願往生,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來迴向。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5

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八頁第一行,本經云: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個是無量壽經裡面的經文,什麼叫做值斯經者?我們在這裡大概地來說一下,值就是值遇、遇到的意思,斯經就是指無量壽經,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所願也就是說,隨意也就是說,你想要求什麼都得得到,那麼世間最難求的是什麼?是成佛,成佛都求得到,那還有什麼東西求不到的,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跟法藏比丘講,他說譬如有人,以一斗量,取大海水,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志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所以求無上佛道都可以做得到,都做得到,都求得到,那麼當然你求世間的,求人天的,求聲聞的,這些小果也可以求得到,但是我們不要去求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會變化、會變滅,終不常住。求那個會生滅、會變化的,那等於是什麼?把黃金拿去換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這個是不值得的,所以你們要知道,什麼是當求,什麼是不當求,我們念佛、學佛,最重要的要了生死,要出三界,這個要求、要勤求,那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會變化的要放下,家親眷屬、情愛要放下,講到家親眷屬也是現代學佛人,不要說現代啦,從古到今最放不下的,最罣礙的,因為有這個業力在牽纏,所以,你會感覺沒有這樣做不行,沒有這樣子的一個妄想不行,這個就是罣礙。那麼你要求這些,用無量壽經的功德來回向能不能得到?能得到。求幸福美滿、求這些名利財富,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是不究竟,我們講要依四依法。四依法裡面,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依了義,了義就是我們講的心性之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要有。不了義呢?就是世間會變化的。樂是壞苦啊,不曉得大家能不能體會的到。你今天覺得一樣事情很快樂,那麼一直去做、一直去做,出不了幾天,你的苦就來了。我們世間有一句話講:樂極會生悲啊。禮記講,樂不可極,欲不可從,志不可滿,傲不可長。這順序,應該是傲不可長在先。所以,世間的樂,佛說是壞苦,會變壞的,那麼他這是講還有一段相續。再講究竟一點,那個樂的覺受是妄念,是妄想,什麼樣的妄想?什麼叫妄想?就像你被下了迷幻藥,產生出的幻覺,或是被魔術給騙了,所以你有感覺這個樂受。那苦受是不是呢?是的,也是壞,也是壞苦。那是誰給自己下藥呢?自己。自己給自己下藥,所以有這個幻妄的苦受、樂受,在你的生活當中,在你的見聞當中,自己魔惱自己,所以這個應該要放下。那麼很多人他想說,我學佛,本身就是世間有苦啊,看看這佛門能不能得樂啊?可以得得到。但是我們講,凡事要先耕耘,再問收穫。佛教的先耕耘是什麼?你要先放下煩惱習氣,這叫做業障,你來佛門要先消業障。那怎麼消呢?拜佛能消嗎?念佛能消嗎?要會拜,要會念,不要隨順貪瞋癡,也就是說貪瞋癡慢起的時候,佛號要提起來,慢心起來的時候要禮佛,怎麼禮呢?趕快把慢心放下就是禮佛,貪心放下就是禮佛,就是見佛,因為貪心障礙你見佛。瞋心也障礙我們見佛啊。為什麼?華嚴經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啊,一念可以感召百萬的障門,障礙,障是障礙、業障,百萬的障門都打開了、都出來了,業障全部都出現了。這一念瞋心起來。所以修行念佛能不能消業障?能消,但是要會念,拜佛要會拜,不是只有光我們禮懺的時候在這裡拜懺。你的起心動念、日用平常,都要勤於覺察、反省。拜懺,四肢,你的全身心,身投覺地,拜下去是投於覺地。地代表的是覺,覺悟,訓練你的覺性,覺觀能力,這拜懺,這樣子來修行,這樣來拜懺,是可以的,非常好,天天拜都可以,這都是訓練,幫助我們道業增長。那相反的,如果只是磕大頭,心中沒有恭敬心、沒有懺悔心,那拜懺有一點小福報,但是呢,境界現前的時候、業障現前的時候,你就消不掉,你就會被業障所轉,這個就是會修行跟不會用功、不會修行的人的差別。所以修行,是從這個上面去著眼。不是計較說我拜多少佛,我念多少佛。你念佛念的多當然是好,拜的多當然是好,但是千萬不要以此作為增長自己傲慢的一個工具。你拜佛拜的多是應該的,念佛念的多是正常的。有人問廣欽老和尚,他說,「師父啊,我今天念佛兩個小時。」廣欽法師問他:「那你二十二個小時在幹甚麼?你其它的時間在做甚麼?」所以,修行人,是看你其餘的時間在做甚麼?不是我今天有念就好了。你要是用功兩個小時,其它十幾個小時都能保持你的覺照,那你有用功。我們先不談睡覺,睡覺給你們放個假,放野馬,亂夢一通沒關係。睡覺你要能作夢,覺察到我有在作夢,這個講,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有這個經驗。作惡夢,夢見被追殺,突然覺得自己知道,突然覺得我在作夢,這夢中境界就任我遨遊,子彈來也不怕,壞人也不怕,知道是夢,你在裡面可以做夢中佛事,有這樣的一個覺察力。所以,當然了,最好不要作夢,一覺到天亮就好。晚上啊,要睡覺以前不要動腦筋,靜坐一下,念個佛,繞個佛也好,再去休息。睡覺的時候,把全身放鬆,念佛安眠,就是這樣子。久而久之,業障消了,一覺到天亮。晚上作夢,妄想太多,都是你白天胡思亂想,接觸境緣心隨境轉,晚上才作夢,睡覺睡不好,現代的人就是這樣,要找個睡眠專家,不用啦,我教你,好好念佛,阿彌陀佛就是睡眠專家,是無上醫王。有沒有?我們在唱讚佛偈,「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你找他,萬病癒於阿伽。癒就是治療的意思,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是甚麼,阿伽翻作中文就叫做「善見」,這個藥你不用吃,看到了,你的病就好了。這阿伽陀藥。所以,要不要找甚麼睡眠專家?你就好好念佛就好,少打一點妄想。搞不好睡眠專家自己也睡不著。所以,睡眠專家他要是聽到我們講經,他也會啊呀,有人來救他,因為他是專家,不能再問別人。問佛菩薩。所以你平常睡夢若妄想多,就是雜念過重,罣礙的事多,心隨境轉,所以很難去把心平靜下來,很難啊,有功夫。那這要懺悔,要常用功,業障消了,就很好睡了。我們在無量義經講的,無量義經上面看到的,「永斷夢妄思想念」。釋迦牟尼佛,夢妄思想念永斷,作夢啊、妄想啊、分別啊、執著啊,這一些。甚麼叫妄想、分別、執著呢?不要問我,也不要去看佛學字典,你問問你們自己,自己就是最好的字典,你們在苦惱甚麼?你們在擔心甚麼?這個就是夢妄思想念,這個就是諸大陰界入,無復諸大陰界入,這是佛啊!所以佛會不會作夢?不會!所以,我們修行要向佛學,要好好念佛,要萬緣放下,能少事就少事,不要多事。有的人事情少,心裡啊,寂寞起來了。好不容易心定下來用功,定下來,我今天有用功,開始散亂,開始打妄想,你要心靜下來,要保持下去,繼續用功。講到這裡,我要補充上一次講的,你們念佛的時候,一個小時不打妄想,好像滿多人皺眉頭。還有那天,還有一個居士跑來跟我講,「法師啊!你講的那個我們做不到呀!我學佛學很久了。」學很久了,老同修了。他說,他檢點自己啊,聽了我們講經,自己啊這幾年,都沒有好好用功,連一個小時都靜不下來。但是我要大家靜得下來,不是要大家壓念不起,把你的念頭刻意伏住,「以念止念」,不是這樣,這不是淨土宗的方式。淨土宗的方式是要你知道這個念頭是虛妄的,這個不一樣。不是有念,不屬無念。連妄念也不屬有念,不屬無念;真心本性,也不屬有念,不屬無念,那這道理深。我們就先看妄念上,既然說為妄,那屬不屬於有念呀?不屬!有,他就是確實存在。無念呢?有念尚且不屬,哪有無念可得?若都無念那就沒有妄念了。不用刻意去止。所以妄念去分析下來,不屬有、無。不光只是你的雜想、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思想、見解,都是不屬有念,不屬無念,都是無生,那無生你認為有生,那就叫做眾生。諸佛呢,在有生當中唯見無生,那就叫做諸佛,叫大道心成就眾生,也是眾生,那叫道心,菩薩大道心成就眾生。所以,不是叫大家壓念不起,是要先知道,妄念是空的。你這念佛念下去,妄想就招架不住啊,你要是認為妄念是有的,好了,妄念為什麼有呢?就是你一念有心讓它有,然後以心除心,以法除法,用阿彌陀佛要來除妄念,這就對待!相待法。六祖慧能大師講,「二法不是佛法」,相待嘛。所以,念佛高妙在哪裡?祖師大德講的,三個字「老實念」!這三個字,懂的人很少,不多啊!甚麼叫老實?他以為我就這樣念佛,也不知冷不知熱,這叫老實嘛!那是呆子,那沒有作用啊,那個不是真正功夫透徹的人,那個修到後來會變成木頭,會變成石頭,壓念不起啊,不是要你壓念不起。修行很重要,為什麼大家學佛,學淨土,你很難去成就,很少聽過淨土宗,有明心見性,很少,為什麼?就是以念止念,以心除心。所以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說這是他的和尚,他的金剛阿闍黎,他說,他這個和尚得的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見性的功夫,教大家的是老實念,教大家的是,這個不要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妄想才斷得掉,你不要認為妄想是真的,是實的,既然說為妄那就是虛,妄念不屬有、不屬無、不是真的,所以念佛要能成就,這一生要能了斷煩惱,你就不能認為煩惱是實的,你認為煩惱是實有的,要來用法來除,這是小乘,學大乘也變成小乘。認為妄想是實的,佛門有一句話,大家都聽過,你們肯定知道,叫認妄為真.然後呢,你要除它,就下一句,迷己逐物,己就是本性,逐物就是隨妄想去,你的佛號都隨妄想起滅,這佛號能成就嗎?不能成就。所以學淨土學到後來,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認為這個妄想是實的,那為什麼會認為妄想是實的呢,梅光羲老居士講,不讀大經之過啊,你沒有讀大乘經,你沒有讀無量壽經啊,你不明瞭實相,所以,你才會認為妄念是實的,你作實了它,你就給它力量,從心想生。所以,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就是你心在做主,那你迷自本心,認妄為真,你認妄為真,本來不真的,它就變成好像真的來干擾你,變成這個樣子,好像是真的,好像,好像那是自己的錯覺,錯覺又把它當成實有,所以這是自己糟踐自己的慧命,自己毀壞自己的法身,所以眾生呢,是自迷自墮啊,墮落,那要覺呢,也是自悟,自覺自悟,悟什麼呢,悟本自心,就是這個樣子啊,所以,念佛的時候,為什麼能夠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不要打妄想,不是叫你把時間加長,那是自然而然的,你知道妄念本空,就不隨它轉了,那有沒有人隨妄念呢,沒有啊,所以要確實、踏實的知道,那你要知道呢,你要讀大乘經,讀了之後要觀察,要能夠覺破它,勘破它,知道它不實,這叫值斯經者.這才值遇無量壽經.不然,有遇到跟沒遇到一樣,你不得受用。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你要是這樣修,真的,世間、出世間,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當然,你要知道這一層道理,你不會再求世間,世間是虛妄的,我們常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幻在那裡,夢在那裡,都毫不覺知,在這裡聽講,聽到我們的影音播放,也許你知道,但是呢,等一下出去就迷了,所以要常常的聽,常常的薰習,我們迷太久了,大般若經講,於戒不急,不得名為緩,緩是緩慢,於乘不急,乃名為緩,你戒律,事相上,沒有做好,這可以再精進,再用功,但是,你對於教乘,對於教理,要是搞不懂,那,這是一個大問題,修行,是盲修瞎練,真的啊,你要走路要有眼睛,學佛的人以般若為先導,六度以般若為最主要的,其它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是大般若經上講的戒,這些沒有做好,那還情有可原,這個還可以再精進,因為你不明心。可是你不明心那就不行,不明瞭實相就不對,尤其是現代的學佛人想要簡單,沒有那麼簡單。佛法之所以稱為佛法,它有它高深的程度,不是我們隨隨便便就能夠入得了,縱然是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能帶業往生,但是呢,你如果不好好用功,散漫,懈怠,祖師講的,自欺,自己欺騙自己,想要好高騖遠,那不能成就,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莫討便宜莫自欺』,因為念佛看起來很平常,看起來很簡單,學人總是輕視它,不要說大家,連蕅益大師都還輕視過淨土,他說他早年宗乘自負,妄謂持名,曲為中下,他覺得淨土法門是中下根人在修的,他是上根,他要做宗匠,宗門的法匠,可是呢,生了一場病,才知道自己所學皆非,從來使不上力,所以,大家是不是有輕視淨土,可以去看看,什麼叫輕視,你放逸,懈怠,就是輕視,自欺,認為我這樣可以了,我聽懂了,不向學了,這輕視。所以很嚴格,佛法不簡單,我們說一些簡單的佛法是為了接引初學,但是,讓他進來,進來以後,你要把真實相告訴他,維摩詰經講,『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你欲鉤牽,讓他進來了佛門,你不用再給他世間法,很多人又再給他世間法,叫他在那裡,有無對待那裡修,這個是不正確的,真正的圓教的修法,是先明心,再除習氣,不是先除習氣啊,其它,通途的修法,是先除習氣,先把你的煩惱、貪、瞋、癡這樣去掉,然後再一層層上來,初襌,二襌這樣上來,這個是通途的。斷見思,破塵沙,最後破無明,才見性,通途是這樣,藏通別圓是這樣,天台四教。但是,到別教的初地,他還不算是見性,他塵沙煩惱是斷了,但無明沒破,圓教初住,他算見性。圓教初住,他的斷證可以算是別教初地。那麼要到圓教他才算見性,所以圓教的修行先開你的佛眼、先開智眼,所以天台家講的六即佛;六即佛,理即佛,理即佛就是大家都具有佛性,世間人也有,小貓小狗都有,理即佛。理上說如是,大家都有佛性。那麼再來就名字即,你有沒有始覺?你知不知道你本來是佛?你有沒有開圓解?開圓解這叫做名字即。再來才觀行,觀行是什麼?照著做、照著修,最後才把習氣給除掉,所以圓教名字位,他的知見跟佛知佛見完全一樣,甚至佛在經上講,你供養他,他也許會講經,你供養他等於供養如來,跟供佛的功德完全一樣,但是他不一定有修行,所以還是要修。為什麼禪宗會有悟後迷?就是他打開本來、他不起修。悟後迷很多啊!從古到今很多,為什麼說學禪不能成就?就是悟後又生迷,沒有保任的功夫,沒有繼續下去,所以在境界裡面迷惑。學淨土也是一樣,你知道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開了這個本來的智慧,我們講的見性,見性不難,見性就是識得自己本來面目,體會到還要用功,還要修行,所以圓教的大乘,大乘圓教是這樣的修行方法,先開你的智眼、開你的慧眼,然後叫你除習氣,這叫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為根本,佛性為根本。所以我常講,學大乘是不是建立在小乘之上?不是的。小乘那個是所謂漸教的修法,先這樣再這樣再這樣,漸教。那裡面所說的義理諸多相違,這是華嚴宗第五代祖師說的,宗密圭峰大師他講的,所說的義理多有相違背,因為畢竟是漸次不明心,若都明心的話那都沒有問題,法法融通,法法圓融。所以呢,為什麼講學佛要不要學儒?不用啊!這從根本修啊!根本就是什麼?佛教的根本是什麼?在於華嚴經講的那一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這一句,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識不識得,你要是識得,佛教的根本就抓到了,抓到這個根本來修行,楞嚴經講一句話,日劫相倍,一日等於人家好幾百劫,菩薩要百劫修相好,這什麼菩薩呢?小菩薩。大菩薩一念圓具,所謂眾生身相相亦然,就跟佛三十二相完全一樣,無二無別,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子,但是現在就是迷,迷而不覺,你要悟本自心常住不滅,或是守本真心常住不滅,你才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受用,這樣才叫真修行人,真正在用功。因為通途的法門,通途的經教就是教你,你要先五戒十善,要先這個。但是大乘的他不是說五戒十善不要。五戒十善不要啊,連人都不是啊!是說要,但是你要明心,更要往這個重點上面去發展,這叫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叫萬修萬人去,淨土宗是這個樣子的。因為有一些人他想說我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就能夠往生了,我就很穩當了,是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非常穩當,可是你不穩,你不穩當。你有偷心,偷心未死,投機取巧,想說沒有關係我可以懈怠一點,佛會來救我,是啊!佛會來救你,可是你執著得太嚴重,就像眾生對一件事情執著太嚴重,放不下、捨不掉啊!是我們自己捨不掉啊!我們對這個色身,對這些人事物執得太深,迷得太深,捨不掉啊!所以無法自在,所以不是佛不來接,不是祖師攝受力不夠,是我們拿著一把傘把佛光給擋起來了,不願意被佛攝受。什麼傘呢?障礙啊!五蓋啊!財色名食睡啊!著得太深了,就像傘蓋一樣,你把佛光給遮蓋住了,雖然佛平等放光,普照一切眾生,可是你不受照,所以就沒有辦法,所以學淨土明心最重要,念佛的時候不要壓念不起,然後不是說我把打妄想的時間減少,不打妄想時間刻意把它加長,這不是。南台守安大師講的,「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不是教你息心,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不究竟,是讓你知道,只緣無事可以想,都是妄的,都是虛妄的,是無事可思量,你這樣子才算有一點點基礎,有一點點這個佛門講的有一點基礎,有一點入門,修行有一個底子。縱然你能幾天不打妄想,你得我們講的最上流的社會,什麼上流社會呢?不是有錢人,不是有名,還比這個更上流的,他們算是上流的,還有比這個更上流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定功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都不打妄想。一個劫多長?我們人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一個大劫,他可以定八萬四千劫,小劫就好啦,我們在這裡一個小時不打妄想那算什麼,你可以像他一樣八萬四千大劫都不打妄想,仍舊頂墮,爬得高摔得重,他以為他證無餘涅槃,實際上連三界都未出,毀謗三寶墮阿鼻地獄,那邊的天人是這樣子的,所以他定功失掉了。那個世間禪定,不了義啊!學佛不是叫你壓念不起,這個就不對。我們看下面。『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這是末法的眾生,他講得很清楚,福報很薄,什麼叫福報很薄?一句話,善言難入。跟他講好的事情他不相信,他要懷疑人家,捐錢,要懷疑人家有沒有做到,放生,還要懷疑人家破壞生態,福薄障深,對不對?福薄障深,聽到壞的呢,有可能,每個都覺得有可能有可能,你看這是障深,跟他說好事他不相信,他說作假的,看到人家捐錢,大概是為了要節稅,這是福薄,他要是一念生起隨喜的心,很好,利益眾生,隨喜功德,你的功德跟他一樣,所以就有福啊,所以呢不要去懷疑人家,存好心,你是好人,你碰到的都是好人,你也會把壞人都當成好人,你要是壞人,你就天天想著,誰要來害我,我要怎麼提防他,我要怎麼樣這個小心,不要被害到,壞人,所以末法眾生,現在人,你們去看看,福薄障深,就是這個道理,跟他講好的他不相信,捐款捐出去,他還懷疑人家沒有做,要人家拿出證明來,不然我的血汗錢如何如何,以前人不會這樣,早期的,老一輩不會這樣,他一定好心,我跟你講,你做了這個好事情,功不唐捐,人家沒有做好,人家造業,他的事情,我們修自己的功德,在修功德的時候,不要夾雜染業在裡面,不要把我們好不容易修到的功德,給他損掉了,就像你們這個積蓄一樣,好不容易存起來的錢,一念錯誤全部花光,就是這個樣子,這種感受,我們好不容易積了一點功德,積了一點福報,一個念頭,一句壞話,全部報銷,這就錯了。像以前早年,師父在善導寺,跟道安法師去放生,他們在上游放生,那有居士就從下游上來,他說法師啊,我們上游放生,下游海口那裡在撈魚啊,還放不放?道安法師說,照放,人家造業,關你什麼事啊?我們放生,修自己的功德,做好事啊,那些魚,就有他的因緣果報,也不一定每一隻都被抓到,所以不能因噎廢食,所以講到這個放生,現代放生,要注意生態,因為有一些物種,是台灣所沒有的,你們要去了解,在放的時候要了解,不能說不了解亂放,那也不叫放生,放下去會死,還會破壞生態,這就不對了,這不是放生的本意,放生的本意是放下去要會活,放生嘛,放下去會死,那不叫放生,那叫放死。那你如果不了解,人家看佛教徒,怎麼會這樣破壞生態,禁止我們放生,那是誰的過失呢?是我們自己的過失,我們的問題,所以要去檢點,要去檢討,你要了解生態,了解環境,這個就很重要。所以末世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所以你看看現代的人,福報淺,心也定不下來,教他參禪學教,現在發一套這個華嚴經疏鈔,你們回去看看,不用講華嚴經疏鈔啦,彌陀疏鈔就好了,馬上就煩惱心上來了,這麼多,所以學經教聽經,沒有耐心不行,聽個經,幾十分鐘,就開始心猿意馬,剛開始的時候,前十幾分鐘靜不下來,到中間靜下來,到快要結束的時候,就開始想,我回去還有什麼事,其實中間那一段,靜的也不久,為什麼會靜下來?因為聽到台上的人,講了一些故事,講一些是非可以聽,精神又來了,講那個教理,沒有辦法,聽不懂,聽不懂沒有關係,要發心學,要求佛力加持,要發心,所以唯此一門,信願持名,好了跟你們講信願持名,你們想說,好我只要信願持名就好,真信切願,那倒不錯,只有持名,而無信願,這個不能往生,所以呢,正常的信願持名,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才能夠功超累劫,功德超越累劫的修行,楞嚴經上講,日劫相倍,一日等於多劫,無量壽經講的,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大劫,我們剛講大劫,就是四個中劫,一個大劫,極樂世界沒有四時寒暑,雨冥之異,沒有這些,那這個為什麼有時間呢?隨這裡的時間去算,換算過去,極樂世界是沒有的,所以你在這裡好好用功,念阿彌陀佛,功超累劫,當然他這累劫是講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你成佛要這麼久,但是你只要肯念佛,一念相應,我們剛剛講的,悟本自心,然後來念佛,你知道妄想是虛妄的,你要超脫就快了,是不是功超累劫?是啊,你要是不悟,那就要很久,你要悟了,在這裡先學,到那裡的品位會增高,很快就證無生法忍,沒有的話最慢[觀經]講的,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這蓮花是比喻做心,不光、不是只有這個,不是說把你鎖在那個蓮苞裡面,有人誤以為是鎖在蓮苞,不是,你看四十八願裡面,沒有一願說你信心不具,到極樂世界是被關起來,沒有,沒有,所以我們依四十八願,到那裡、只要到極樂世界,教化隨意,聽法自在,都有、都得到,但是你自己心不開,所以叫蓮花,因為古人認為這個心,長得像蓮花的形狀,所以說蓮花方開,比喻做心開意解,滿十二大劫你才明心見性,得百法明門,百法明門不要學成名相,百法明門論,師父以前看到有一個法師,在講百法明門論,他去聽了,下來他跟他講,你不是講百法明門,你是講百法暗門,百法暗門論,越聽越迷啊,越聽越糊塗啊,所以明百法,什麼叫明百法,通達一切法,即心自性,這叫百法明門,就是講這個,妄想是虛的,是識的作用,緣生如幻,這是明百法,你的心不可得,相不可得,不可得,這些不可得的都除掉了,真心本性就顯現,破妄就顯真,顯真自然妄就破了,所以這叫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到那裡了,彌陀經有的同修天天讀,應該很清楚,皆是阿鞞跋致,皆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皆是一生補處,徑登不退,凡夫橫超三界,徑登四土,全是依著這個教理,這個心性的道理,後面講本經體性,所以蕅益大師讚嘆,這就是心性的極致,才有辦法令這個多障的眾生,功超累劫,確實是妙,若無如是微妙法,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沒有辦法超脫,沒有佛力加持,你要超度,現在很多人做超度,要拿什麼超?以前師父在新加坡,常教他的弟子,你們發心領眾,拿著引磬領眾,你以為拿引磬就可以領眾,師父就在講,你滿身煩惱習氣,你要把人家領到那裡去,這個話很震撼,師父丟大炸彈。所以你要超度,師父講,祖師講啊,要有功夫啊,念念經就能超度嗎,不行,真正有功夫的,要不要念經呢,不用。念經是什麼呢?開個玩笑,和尚搞怪。有句話講,和尚不搞怪,居士不來拜,要居士來拜呢,那就要搞點怪,當然不是說這些法師在搞怪,是說,希望要真正的用功,真正的來修行,你的功德回向那有功德,我們超度眾生,不要說超度了,自己都欠人家超,自己都超脫不了煩惱習氣了,還要超度誰,貪瞋癡慢都超脫不了,這些眾生也是被貪瞋癡慢所繫縛住啊,不然誰繫縛他,沒有人繫縛他,被自業所繫縛啊,那你要能超度這些眾生,你也要脫離,至少你要無貪吧,至少你要無瞋吧,那好了,你說我以至誠心,至少你要懺悔心來超度,有的超度,到那裡就像菜市場一樣,你把你的冤親債主請來,我勸你也不要寫牌位了,為什麼,寫了,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你更討厭,你請我來是為了跟我懺悔的,怎麼會在會場嘻嘻哈哈呢,一點懺悔心都沒有,結更大的怨。所以你辦這個超度佛事,要要求,對大眾,禁語、端肅身心,至少要做到這樣啊,你要跟人家道歉,你要有悔意啊,要有這個懺悔的樣子,不是去到那邊,講是非,東家長西家短,攀緣,那你的冤親債主來了,那個牌位就是邀請函,或是一個座位,有人問我說大牌位是什麼,我說那是貴賓席,貴賓席啊,實際上都是參加同一場這個法會,牌位沒有大小,只是後人把它的一個分別,那麼重點是,你請了你的冤親債主來,你要發懺悔心跟他和解,這是超度,解冤釋結,不能令他超升,超升他現在的這個鬼道,你至少也能跟他解冤釋結,不要來看到你在那邊散漫,結更大的怨,那就不好,所以為什麼,到道場要端肅身心,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底下講的,你如果沒有修習這個法門,超不了生死業海,而登彼岸。那麼下一段,元曉示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這個元曉大師,大家應該耳熟能詳,海東元曉大師,他是高麗人,就是,我們現在講韓國,他是相當有成就的一位大師,在淨土宗也是頗具名氣,那他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為了先度凡夫,兼為三乘聖人,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兼為,所以可見呢,淨土之妙是首為凡夫得度,最重要就是要幫助我們成就,所以這一段的叫做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三根普被,凡聖齊收,你能度得了凡夫,你就度得了這些三乘聖人,因為凡夫的業障確實比較重,自顧尚且不暇,像觀經就是為了凡夫,為了這個末法多障的眾生說的,你看這個韋提希,韋提希她是遭遇現代人講的家庭變故,宮變,就是兒子篡位,她小孩篡位,那麼把她關在七重室內,韋提希就像我們一樣,被這個煩惱,七重煩惱給遮蔽住了,我們自己心中妄生這些煩惱,幽閉在七重室內,不見天日,這就是,我們就像韋提希被煩惱所蓋覆住了,七重,出不來,七重禁室,就是比喻作我們的煩惱,所以佛遣阿難及目犍連,神通跟多聞第一啊,神通多聞第一,這兩位尊者來慰問她,為她宣說觀無量壽佛經,讓她心開意解,發願求生淨土,所以呢,很明顯的,他是幫助這些末法的一些,應該說全部的眾生,上至天人,下至這些三惡道的眾生。所以呢,這是引元曉大師給我們增長信心,因為有些人,早期啊,應該是早期,唐朝以前,就是善導大師以前,祖師講,他說觀經的上品,那是登地的菩薩才能夠往生,那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就有駁斥,他說這個說法錯,不對啊,他是真正是為了凡夫而說,因為韋提希是具縛凡夫,她請的法,佛怎麼會是為了登地的菩薩說的,她是濁惡眾生,五苦所逼,她自己講的,這世間多諸惱患啊,她自己是一個博地凡夫,請佛為她開示,佛才跟她講極樂世界啊,所以讓她去求願往生,所以很明顯的,我們看過善導大師的四帖疏,我們就知道,淨土的四土三輩九品,是開給我們這些多障的眾生去往生的,不是開給菩薩,在早期他們有一些法師,他會認為是開給菩薩,那善導大師是誰,阿彌陀佛再來,他所說的,就是佛說的,所以很明確,不用再懷疑,甚至他講的,念佛就念佛,不要再加其他的觀門,再加什麼唯識觀,再加什麼華嚴觀,天台觀,他說這些啊通通都不對,害人之甚,為害非淺,善導大師講的,你們去看觀經四帖疏,他說我此法門,淨土法門,指方立向,就是直指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叫做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話是真真確確,你們大家儘管的依止,一心的念去,其他的一切不管,不用再夾雜觀想,不用再夾雜止觀,唯識觀,華嚴的這個法界觀,不用,不用再夾雜,乃至妄盡還源觀,都不用,一律不用,不用夾雜,他說這些啊,多增知解,多增知見,他說這個法門直接就是觀佛,想佛,就是這麼明確而已,不要再穿鑿進來,善導大師說,所以呢,他呢,臨終啊,是自在往生,怎麼往生呢?聽說是示現上吊,上吊也能往生,沒聽過吧,凡夫看他是自殺,他三十年不睡覺,念佛念到口中出光明,人稱光明和尚,他駐錫的終南山悟真寺,後來改為光明寺,就是因為他念佛念到口中放光,甚至連他的師父道綽,道綽禪師,很有名啊,他八十幾歲,幫他剃度,還來請教他,他才二十三歲,說我這一生念佛有沒有希望,他說,且待我觀來,他就是入定,到極樂世界去,去查查看他有沒有註冊,他說,有啦有啦,沒有問題啦,可以往生了,他有這層的功夫,這證明他不是那種一般世俗人看到的自殺往生,他是自在往生,這告訴我們,這樣都能夠到極樂世界去,還有什麼不行的。即使是自殺,信願行具足,不是叫你們自殺啊,你們信願不行啊,那一定要他那一種啊,你們能入定到極樂世界去那OK沒有問題,可以,不要聽錯啊,這樣往生。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下一次,接著下面。

末法中的清流






如 果 不 推 薦 悟顯 法師 給大眾認識,

顯得自己太自私。 http://www.mdxv.idv.tw/index2.php




悟顯法師 是末法清流,還可以護持!其他的根本胡說八道,不堪入目。




若自己是修小乘法是小乘心,那真落得輕鬆自在。

觀世間,佛法衰敗,邪知見滿坑滿谷,真是想自己受用就好,

但想起韓瑛館長的無視毀辱、不懼罵名,一生護正法~

就接下這護法的工作了,

說真的,是多事,但見到還有眾生想學想修,也只有苦笑跟著這世間演下去了!

遇到錯誤知見的,能說的說,能救的救,其餘的~~真只能隨緣了!


無量壽經14

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請看到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七頁倒數第三行:「三根普被,凡聖齊收。」上一次是講到這一段,那麼第一小段啊,我們講了一點點,我們這一次來看,這個下面的這一小段,第一小科:「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到這裡是一段,這個「三根普被啊,凡聖齊收」,就是講的淨宗,攝上、中、下三根。上根的--是指這個利根的,如同文殊、普賢。那麼下根呢,中下根呢--就是指我們一般的凡夫,還有一些造惡的眾生,造五逆十惡的眾生。在觀無量壽佛經講,這個下品下生啊--「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一句話,白話的意思啊,很簡單,就是他什麼壞事都做盡。五逆十惡--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麼嚴重的過失。五逆十惡,十惡這就是十善的相反,十善的相反就是十惡,五逆十惡,那這是講的大樣。具諸不善,諸就是所有,這一個人惡人,五逆十惡都做了,而且什麼壞事無所不為,而且毫無羞恥心。「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個人臨終呢,惡業要現前,地獄相現啊,這個問題很嚴重啊!那麼此人啊斷氣之後,必然下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就是受苦沒有間斷,沒有間斷的受苦、無間、苦無間,它是地獄刑罰裡面最苦的一個,最苦的,它沒有間斷。那麼因為他生前造了這麼多的壞事,所以呢,臨終感得的報應就是到地獄去,那麼這個報應啊不是佛菩薩給他的,也不是閻羅王判的,你們去看看經典講的,這些閻羅王、鬼卒、獄卒,都是自己惡業所召感的,你造惡業,心裡啊妄現的這個十殿閻羅,這個地獄的苦報,都是自己啊妄想為咎,所以呢我們眾生受業報,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業感召的果報,沒有一絲毫是從外來的。所以佛教我們除心啊!所謂啊,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啊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所以你的妄心若除,妄境怎麼會是實有?所以我們現在被境界轉,就是心裡沒有主宰、沒有定力,隨著自己的妄想、雜念去造作。一起念就隨著它去,隨得很自然,隨得很正常。所以呢我們要念佛、要回頭,就沒有那麼容易,想要回頭,現在想要回頭啊,可是呢隨順煩惱習氣太習慣了。一起念頭一動念,馬上就要造作,隨順煩惱習慣了。所以現在叫我們不要打妄想、叫我們不要動念,唉,這反而成了生疏的不熟悉的。所以呢祖師大德講啊,你要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現在跟妄想很熟悉,跟你的煩惱習氣、貪瞋痴很熟,你要藉由佛法來熏習!熏習啊,為什麼用熏呢?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啊!以前沒有香水,這衣服要穿出去要香的這個味道,要掛著,用這個沉香啊去熏,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以前人的香水,那這樣子熏、熏習,由外而內,那麼到後來自己發心啊,轉,徹底的轉過來,所以生處要轉熟啊,熟處要轉生啊!什麼熟處呢?跟煩惱習氣很熟!要讓它淡化,先從淡化開始,從剛開始,這個一下子,還是個凡夫,一下子遇境緣就起念,慢慢來克制住,先克制,先不要有動作,裡面還是,還是翻騰啊,這妄想、你的貪瞋痴,還是翻騰啊,先忍耐一下,至少不要有動作,不要有這個行為出現,不好的行為出現,先這樣子慢慢把它淡化。再藉由聽經熏習,長時期的聽、長時期的這個念佛,這要有耐心啊!還有更重要的!有一點,大家都願意發心,願意熏習,這個有,確實有人有,願意發心。還有一個很重要,你知不知道這個是煩惱?你知不知道,你現前的這個舉手投足是煩惱?這個動作出來是煩惱?這個就有學問啦!要修行啦!要真正我們講的微密觀照!微--就是細微,細密的觀察。心思要細密,要能夠這才能夠覺察得到,自己的貪瞋痴,自己的我執、我見、我愛,在那裡啊,我們講的,潛伏藏識、遊戲諸根啊!在你的意識心裡面、在你的六根啊,在那裡展現啊,你才能覺察得到!所以為什麼要求大家動作要輕,動作要緩要慢,呼吸啊要順暢,不要有風,或是很粗重的一個鼻息,為什麼?這個都是幫助大家,把心給定下來,有它的道理啊,為什麼說學佛行儀很重要,這些行儀,你去看,你能記得住,你的心就會收攝,你就會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叫因戒得定啊,因為這個律儀,戒律啊,那戒不光只是有律儀啊,戒是調身的,律是調心啊,這叫戒律啊。那麼,我們總的來說,簡單的來講,簡單的來講好了,就是藉由這些行為,外面身上這些言語,把身口意的行為,去調伏它,調伏我們這身口意的行為,然後把心給定下來。很多人他念佛,念了幾十年沒有得力,我們仔細觀察,他的威儀沒有學好、沒有注意好,所以你說他念佛,只是就像蓮池大師講的,隨口叫喊,可是他說他會覺得我在念的時候有專心啊,我有仔細念啊,我字句分明,那是在念佛堂,出去呢,不用,不用等到出念佛堂,那個還太遠了,等一下佛號一停,威儀就忘記了,心中的雜念就上來了,這個就是修行失敗的地方,你的心靜不下來,這個很有關係啊,所以這個律儀很重要。你的威儀很重要,律儀啊,我們現在講的,你的氣質,你氣質,你用佛門的律儀,你就會得到佛門的氣質,學佛的樣子,人家一看,就曉得這個是學佛人,不一樣,身上啊,我們講一種光明,這光明啊,當然不是用放光,是那種氣氛啊,現在講氣氛,我們講磁場,一種氣氛,透出一個學佛人的氣氛,學佛人的樣子,一靠近他你的心是安定的,不會浮躁,真的是這個樣子。所以你要去靠近一個世間人,瞋心重的,脾氣大的,靠近他全身都會覺得不對啊,為什麼,他身上的光明,身上的氣氛,帶著是貪瞋痴,帶著是名聞利養,帶著是五欲六塵,那他帶著是世間的,所以啊,我們講的,你學佛念佛要能得力,要能消業,這個律儀,學佛行儀很重要。你不要看說,裡面只是教一些稱謂啊,進來道場,要如何如何,那個都有幫助,積小善小福啊,會成大福。無量壽經講,這個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因緣,福德啊,就是你的行為,福德莊嚴;善根,就是你念佛,你的親因啊,緣呢,你的修學的環境,修學的時間多或少,再來決定你能不能往生。因為念佛,你有沒有轉變,我們有沒有轉變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的行為有沒有去轉變,這個決定,所以,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就是我們淨土宗可以攝受。但是有一些人他就會心存僥倖,想說啊,我有念佛,這樣就好。我也不用看經,我也不用學律儀、學戒,以為聽聽法師講幾座經,他就對佛法能懂,佛法要這麼簡單,文殊師利菩薩每一會都跑去參加,你的智慧有文殊高嗎?文殊菩薩都參加啊,為什麼人家煩惱習氣都斷到剩最後一品了,還要去參加,學不厭啊,學不倦,因為他入了這個無盡藏解脫門。知道法門無量啊性具無量功德。所以呢學習沒有疲厭,所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是這樣子。夏老居士講的,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你要持戒律,持戒是不是光拿五戒,這樣子來看,那還不夠,那菩薩戒,比丘兩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這些來看夠嗎?還是不夠,那八萬四千,展開來,八萬四千細行,三千威儀,還是不夠,那怎麼辦呢?你要見性,你要能夠明心啊,這戒律才有幫助啊,你要知道從外而內要調心,不能只鑽研在事相上,在事相上仍舊有持有犯,有對待,看這個人持那個人犯,這個眼睛啊,常看人家的過失,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左就是墮落,見他人的過失,自己心裡面又非,為什麼叫自非,自非是心裡動念,講到動念,不是講自己心裡面有人家的是非,這個還太粗了,自非,心裡有動念啊,卻相左,也跟他一樣墮落,不管你做得好,做不好。六祖惠能大師的開示是這樣的:自非卻相左,你見到一物,你動念了,就自非了,這非是什麼呢,與心性不相應。你就跟他一樣墮落。所以事情,我們見人家好,見人家壞,那審察看自己有沒有動念,這個很難哦,講的好像大家都頭低低的,沒有落處,但是我們不把標準提高,你就永遠會覺得自己很好,吔,我做得不錯啊,我沒有像他一樣啊,那修行就不會進步。取乎於上,僅得乎中;而取乎於下,僅得乎空,什麼都沒有,所以從持戒,持戒,什麼叫做到無持犯,不見他人過,持戒,不見他人過,那常見自己過,算持戒嗎?有自就有他,對待相,自他是不二的,不見他過,亦不見己過,為什麼,自性本自離過絕非,我們的佛性就是如此。這是持戒,這樣才圓滿啊,剛開始做不到,你要往這裡走啊。為什麼教你不殺生?為什麼會殺生? 有對待,自性有沒有對待?沒有對待。所以呢,隨順佛性,持不殺生戒,自性有沒有慳貪,沒有慳貪,所以呢隨順法性,行布施波羅蜜,就這樣做,佛性裡面沒有這些貪瞋痴啊。所以隨順佛性,這叫做什麼?我們講的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是修行。大乘佛法是這樣學,我常常講呀,大乘不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家一定想,哎呀沒有入手處,不是的,有入手處,你要有出離心,小乘也有,這是無論大小二乘都共同的一個基礎。大乘的入手處,你們不要把它當作有為有造作,我來做個什麼,得個什麼,這就入不了大乘。那大乘入不了沒關係,可以用漸次,但是你不要把漸次當成是造作,永明大師『唯心五種唯心訣』裡面講到:認漸次為造作,教你次第修學,你卻落在造作裡面,那就麻煩了,見不了性,成不了佛,煩惱呢,還是一樣多,而且還有別的煩惱,在你不知不覺當中增長,你不能覺察。所以大乘佛法它講的漸次,不是講的像小乘那個造作,造作有所作為,有煩惱可除,有菩提可證,大乘的你要先知道,一個最重要的觀念,你自己跟佛、菩薩完全一樣,與佛如來無二無別,就是華嚴經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要知道,知道以後,你才能夠發心,你要知道這個如來智慧德相不從外得,我現在就有,現在就本具,這句話,我們從講座一開始到現在常常用到,希望大家能夠謹記,要去體會。這個佛性每個人都有,為什麼能夠三根普被,也是根據這個道理。萬法因緣生,法不孤起,仗緣乃生,如來法身,為什麼能夠成就呢?也是從這個無量的功德莊嚴而生,他的行六波羅蜜,行三十七道品,行慈悲喜捨,來開發自己的佛性,無論你修什麼行,你的根本在哪裡?就是「你本來是佛」。這是根本,大乘佛法的根本,在這裡。大乘佛法的根本不在人天,要是在人天,釋迦牟尼佛出來、出世,不講華嚴,為什麼佛出世先講華嚴,他是在告訴我們,大乘佛法,佛陀的教法就是華嚴經。所以弘一大師希望學人初學佛的經典是什麼,是華嚴經。可是現代呢,你們看來會覺得,唉呀,很不可思議,很困難啊。華嚴經講的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本來的受用,有一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你不讀華嚴經,你不知道佛他有多麼富有,甚至這句話再反過來看,我們要是不讀華嚴,不知道我們自己原來這麼清淨,這麼莊嚴,不曉得啊。所以明顯的,大乘佛法的基礎,在於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基礎,圓覺經講:『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虛空的華仍舊依著空啊,夢中的境界仍舊是依心啊。所以呢心為根本,所以你明心就要從根本修。淨土宗也是本著這個道理,我們後面要講的本經體性,就是這個道理,離開這個道理,所有的思惟造作都是魔說,真的是這個樣子。所以楞嚴經講:『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真的是我們常講的,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的行門是淨心為要。淨心之要無如念佛,淨心之要無如念佛,明心呢,你要明心見性,你要知道我們本來的面目,你就要讀大乘,要讀大經典,為什麼叫「大」? 不在有無對待,不在一異對立裡面,不在能所,雖有說能所,但是是超能所之言,雖教你思惟,但是是教你斷除你的妄想,恢復本來而已。所以很明顯的,大乘佛法它是,不是像小乘人天一樣,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人天,或是說先學儒家,儒書學一學就能夠成佛,這個境界是有的,佛菩薩可以,凡夫不行。我們現在連一點道力都沒有,還去學其它的經典。其它的經典不是不好,我們慧解力不夠啊,看什麼被什麼迷,看世間書就被世間迷,我們連看佛書都還迷在佛書裡面,還著在文字上,再看世間書那就更顛倒了,顛倒再加顛倒,所以呢,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儒,我們去看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先學儒?你們看看,在萬善同歸集,永明大師講的,引起世界經講的,起世界經講:吾遣二菩薩,往震旦行化。這是釋迦牟尼佛派兩位菩薩來中國教化眾生,一個叫老子,一個叫孔子,老子是迦葉菩薩,有讀過涅槃經的就知道迦葉菩薩,一個是孔子-儒童菩薩,這兩位。老子自己也講,我的老師是釋迦文,你們去看看萬善同歸集的後面就有講到,所以教大家學人天,只是為了讓他向佛而已,為了讓他捨惡歸善,轉惡為善,再來你要學了佛,要轉迷為悟,最後要轉凡成聖,它是一個過程,過程是這個樣子。所以說大乘佛法的基礎要建立在這個上面,那你去看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先學小乘,這一生學佛,他有沒有先讀過儒家的書?沒有啊,所以要知道為什麼引儒家的書,是為了補充我們的不足,為什麼不足,沒有注意到它裡面有攝善法戒的意思存在,連五戒十善人天的基礎可以在這裡面找得到,可以的,所謂的攝善法戒,一切善法應當學,你看了,你可以注意到自己沒有做到的地方,但是不要起世間心,你起世間心,起世間意,罣礙了,那這個書就不好,讀佛書也是一樣,著在名相上。著在名相上有時候還好處理,著在知見上完蛋了,這個般若我們講大乘實相,如大火炬,四面碰到啊都被它焚燒,又說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啊,所以要小心,怕你學了落在這個知見上,所以永嘉大師講:「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差一點,就差很多,差幾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他知道他自心是佛,這『是』。龍女啊,法華講龍女啊,知道自心是佛,頓悟,當場就成就了;非則善星生陷墜,你要是搞不懂,沒有弄清楚,善星比丘啊,有沒有聴過,妄說一切法空,雖然得到四禪的禪定,但他知見出問題,以為這撥無因果,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差一點,差那麼多,所以這個學大乘要理事雙融,不可執理廢事,也不可以執事廢理,你執事廢理,增長的是什麼,無明,執理廢事呢增長邪見,增長邪見,理就是我們的理性,佛性,所以你如果只在事相上做,那還不行,還要會理,如果會理而不行於事,那這個理也不圓,所以理事要雙照,入了要理事雙泯,泯就是泯除的意思,三點水再一個民國的民,雙泯,雙照是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雙照啊,理事雙顯,顯發出來的意思,所以要注意啊,要注意,那麼為什麼能三根普被,就是因為本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道理,這是剛才講的,大乘佛法的基礎,要能去體會,要能去搞清楚,搞明白,不然五祖弘忍禪師跟六祖講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啊,任您啊千般造作,總在有為法當中啊,不入無為啊,為什麼呢,神秀大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懂得三十二本經論,五百人的首座,底下教五百個人,北方的高僧啊,這個神秀大師為什麼不得法,總在有為裡面,總在知見裡面,神秀大師的漸修也是不簡單,但是一總啊是不明心,所以五祖沒有把法傳給他,傳給惠能大師,這有他的道理。我們今天為什麼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能夠往生淨土,就是本著自性本來是佛。在彌陀要解裡面,蕅益大師說的六信,你信願行這個信,要具足六個條件,六個,第一個信自,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蕅益大師說的,再來才信他,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言決定不虛,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絕不虛假,信他,所以是先信自再信他,才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才有後面的,因果理事啊,所以我們要是不能明白,不能相信,信就是要接受,你這大乘的基礎就沒有啊,大乘基礎就沒有了,雖然現在外面有些課程,他帶你從三皈五戒十善到深入的一些止觀,才來講心性,這是一個漸次的方式,但是你要入到大乘上面去,入到一乘上面啊,您不信自心是佛,入不了,任你這個前面學得再好,學不了,進不了,仍舊是隔在一層,為什麼,有所作為,有造作,眾生很習慣,我學這個,師父,法師,怎麼做,很想回他一句,你可不可以不要動念,不要造作,有動念有造作,入不了,您認為有一法可取,有一個境界可入,進不了,所以呢?佛常說:以無門為法門,無門這是真的門,真的行門啊,所以呢?不能無心啊,那就入不了這個境界,我們講的道理啊,深是深了點,會有一點很難去體會,但是啊,不要因為太難,不要因為難就退心了,還有想到不要因太難而退心,而想到一個,現代印刷術很發達,要想到這個經典是怎麼來的,是祖師大德翻山越嶺,經過沙漠到印度去帶回來的,去看看義淨大師的那首取經偈,你就知道啊去的人很多,回來的沒幾個,去成百人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啊,那麼現在印刷術發達,得力於這個科技,要請個經典很容易,甚至我們道場還有幫忙宅配的,這麼容易,其實請經典要有恭敬心,最好來道場請,最好。我們為什麼要宅配呢?幫助一些想學佛又沒有因緣的,我們盡力幫助他。像我們道場的這個宅配,你如果家裡不方便收這個道場寄過去的經書,你可以寄到便利商店。我們替你想足了、想周全了,有的會有障道因緣,那你不方便,沒有關係啊,我們寄到你附近的便利商店,你下班再去拿,寄到你公司也可以,或公司旁邊的便利商店也可以啊,都可以啊。所以呢,得力於印刷術發達,但是在請法寶的恭敬心就沒有,拿到就太容易了,在以前沒有那麼簡單啊。所以有一句話,叫做莫因容易得,便作等閒看,容易得到,你就沒有把它當一回事啊,不會珍惜。以前啊,我們這無量壽經,為什麼有這個會集本?因為有五個本子啊,王龍舒居士的第一次會集,他只看到四個本子。他是國學進士,家裡啊也是相當的顯赫,他都還只看到四個無量壽經的版本,四個,所以呢,他做了會集。他的會集本只有四個版本的無量壽經。那麼到清朝魏默深居士才看到了五個版本。無量壽經總共有十二個版本,經歷中國歷代戰亂,丟失了七種,只剩下五種。所以,這個戰爭,不是很好,自害害他,搞得這個典籍通通都不見了。所以,以前要看到經典,確實沒有這麼簡單,但現代的人,我還聽到,你們不要再印了,太多了,太多了。但是你們要想到,還有很多的地方沒有。我們去看看這世間,學佛的人多還是不學佛的人多?是不學佛的人多啊,那表示什麼?推廣得還不夠啊。自己推廣積極的心還不夠,或是看到人家請,心生障礙啊,心生障礙。我就碰過啊,你要跟他請法寶,千百個不願意啊,不想給你啊,這都造業。像你們如果在流通法寶,人家願意受持,不要障礙他,他也許是一時興起,你也送給他,沒有關係。一時興起願意請法寶,這也是不簡單啊,他為什麼不會一時興起想造業啊?一時興起想請法寶啊,好啊,好事啊,供養他。回去有善根了,哪一天善根發起來了,他就會看。所以以前師父就特別交代啊,書一定要印得精美,一定要印得讓大家生歡喜心,回去不看,他放在那裡當裝飾也好,那一天他善根成熟了,他會拿來看,一看,大徹大悟,一看呢,他真正發心學佛,那你的印經啊,你這個流通法寶的功德就無量。你不要想說他一時興起啊,我就有碰過啊,他請法寶,不給他請,他管著這個法寶,跟他請法寶,千百個不願意,後來得愚痴的果報,現世報,現世的。你跟他講話,他完全聽不懂,後來我們觀察,他確實在流通法寶的時候,給人家作了很大的障礙,不願意流通啊,不願意做事啊。所以他這一生,在末法啊,現在都是感現世報,馬上他就得到果報。這報應是很嚴重,不用等來生啊,馬上就看到。因為他掌管的這個法寶的這個流通量大,造的業就大。所以要幫助佛法流通,幫助正法久住啊。我們前面這一行字,正法久住。真的啊。所以有些人,他還說,不要再印了,太多了。這就是得到容易,不會珍惜。而且自己有,也不會想要去幫助眾生聞法。阿彌陀佛為什麼名聞十方知道嗎?我作佛時,十方眾生,都能普聞我的名號。為什麼?他願意去幫助眾生啊。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名遍十方呢?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有沒有聽過啊?願意幫助一切眾生,觀聽十方圓明,願意幫助眾生明心見性,願意幫助眾生脫離他的煩惱,脫離他的業障,所以他名聞十方啊,走到哪人家都歡喜,走到哪都跟人家結好緣。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叫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看他法藏因地的時候發的願,願我得佛清淨聲啊,法音普及無邊界啊,就是念念都想幫助眾生,念念都想弘揚正法,這結最大的緣,最殊勝的緣,他希望眾生能夠趕緊超脫輪迴。因為他知道輪迴裡面有苦惱,這個苦,眾生還不自覺知啊,沒有辦法體會到啊。很辛苦啊,你有所罣礙啊,有所執著啊,就很苦啊,得不到啊;得到了,愛保貪重,怕失去啊。但是看到究竟呢,無量壽經講,「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只是勞心勞力而已,講到究竟呢,沒有一樣帶得去的,帶走的是什麼?自己對妄想境界的那個貪念,那個堅固的一個妄想。帶走。那是業。那叫業隨身。他帶走的是這個對於妄境的貪取心啊,這貪取心牽引他去哪裡呢?三惡道。牽引他到這個六道去輪迴。出不去啊。所以為什麼佛才教大家不要貪愛啊,不要罣礙啊,什麼事都一樣。無論是世間的事情、出世間的事情,你都不要罣礙。你有所著,那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輪迴。所以除的是什麼?貪心。除的是執著心。不是除對象啊。你貪世法,好了,現在學佛了不貪世法,貪佛法,想要多知多見,以資談柄,顯示自己很博學,增長什麼?我慢。貪佛法,一樣是輪迴。喜歡在大眾面前乍現威儀,假裝禪相,好像他看起來很定的樣子,求彼恭敬,這個也是貪佛法,貪人恭敬。這都要覺察。不知不覺的,就是這樣子,顯示自己懂很多、聽很多,很有見識,這都不行,這都是我慢、都是我相,存這種心在學佛不會有成就,或是有些人他覺得我是老修,在佛門他是老修、在公司他是老員工,你們有些要退休的啊,不要倚老賣老啊欺負新進啊,你要是新進呢剛進去被欺負不要滿心的怨恨,老了我一定要報復回來,那個都不對,冤冤相報,要往佛法上去轉、去想,不要整天就在這個愛憎分別裡面,愛憎分別取捨都墮落啊,這個法門三根普被,被不到你身上去啊,為什麼?因為你沒想學,雖然三根普被,被想學的,所謂大地普降甘霖,難被無根之草,草沒有根沒有想學佛,沒有想轉,幫不了你,你想轉即使你業障再重,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十念一念必然得生,真的啊這是實話,這是實話,真正的願意轉,我們發菩提心、發慚愧心、發這個勇猛心,要警覺,不要隨順煩惱習氣,不要隨順貪瞋痴慢,這個在講座即使再講一百年都還是講這個東西講這個內容,但是呢我們貪瞋痴業習太重,你沒有辦法馬上轉過來,轉不過來啊,就常常熏習,常常的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這是真的,世間的苦啊我們心太粗不能覺察,自己掉到苦裡面呢,還認為這苦啊捨不掉,捨掉了不行,捨掉難受,所以真正學佛,學佛會得到快樂?你們真的學看看,它這個快樂不是世間欲求之樂,世間這個樂會樂極生悲,以苦為樂不是真的,會變壞是假的,是短暫的,好像短暫,實際上在大乘經裡面講根本連一絲毫都不可得,連短暫的這個念頭都沒有,沒有起時沒有滅時,為什麼?你受樂的感覺有起有滅,好啦滅掉啦,既是滅相何來起相啊,何來生相啊,既然是起相有沒有滅相可得,也沒有滅相應該常相續啊,所以樂的受,覺受仍舊是假的,仍舊是虛妄,應該這樣子觀察,認為這個樂快樂是很實有的,你去看它有起處嗎?有沒有滅處,若有起處,樂從何而生,生起應該常樂不應該滅,會滅有滅處,滅了應該不再生,既已滅,所以它不是實有的,所以我們眾生不能覺察,不能覺悟,或是知道這個道理你不肯接受,不願意轉變,那就不是三根普被了,就被不到你,佛菩薩加持,就加持不上啊。所以自己要肯轉、要肯發心,不要怕難怕苦,苦是什麼?我告訴你這苦還是你這個妄想給自己的,還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修行,不是像世間人這樣子得到這種世間的快樂,得到這種虛妄的快樂,它那個會變滅啊,有一句話講,樂是壞苦,會變壞的,會不能相續啊,不長久啊。法性的真樂,不從外得,不是從刺激感官而來,不是六根攀緣六塵而來,它這個樂是捨妄,把妄想分別執著給捨掉,心不攀取,這個樂啊勉強說是一種安定,是一種輕安啊,實際上連輕安的境界都沒有,都不可得,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有人說佛法就是世間法,那體性上可以這樣說,無論是夢中的境界或是夢醒的心,你覺醒的心都是同一心啊,沒有錯,但夢境不會是覺醒的境界,不然永嘉大師怎麼講,覺後空空無大千,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那不一樣的。會講這個話的多半都是貪著這個世間,放不下、捨不掉、不肯捨,所以呢用這個話安慰自己,安慰自己,最後還是希望啊大家不要想說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就懈怠一點也不聽經,也不看經教,想說我念佛就好,想說我一句佛號我就能往生,心裡要真的有一句很好,可是這一句,你們來我們精舍你試試看,一個小時不要打妄想,一個小時就好,有人念佛連十聲佛號都還要打妄想,他的境界只能說: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我做不到,十聲佛號都還要打妄想,那這個成就太困難啦,你最起碼十聲佛號不要打妄想,可以吧!可以啦,都做得到,要有信心、要自信,我決定可以,我絕對做得到,我一定轉得過來,沒有疑惑,慢慢增進,但是啊教你們不要打妄想,不是刻意壓念啊,以念止念不是喔,刻意壓抑自己的妄想,你到時候你自己念佛念出問題,著魔啊,刻意要把妄想給壓住,壓念不起不對,淨土宗會得病啊,這話也要先說在前頭,很自然的妄想起來不要管它,那這個是老話常在說啦,你就念佛,跟著佛號走,不要跟妄想那裡,什麼叫跟著佛號走?注意力放到佛號那裡去,不要看到妄想起來緊張啊,像看到蟑螂一樣趕快拿東西把它打死,不要亂殺生,你這樣你心,久而久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跟佛號越來越熟越來越熟,功純自有佛加持,看你有沒有決定力,我們要有決定力,不要壓念喔壓念會得病喔,李炳南老居士以前帶佛七,帶七個人就有人發瘋,求快求速又求成就,要趕快成就要趕快息念啊,不是,很自然的這樣用功用去,所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你們是外若駛急,內獨遲緩。「外若遲緩,內獨駛急」還有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很定裡面亂七八糟,不是這個意思,你們緊張起來的時候,學佛人很多,緊張起來的時候外面看起來很定,裡面已經七上八下不知道幾回啊,「外若遲緩,內獨駛急」不是這個樣子,外面呢安定徐為,所以我講的律儀、威儀,裡面呢,用功綿密不斷,不間斷不夾雜,你會有功夫,真的不是說假話,你不要連十句佛號都還起妄念啊,那個斯義宏深非我境界,跟法藏比丘見這個世間自在王如來,「斯義宏深,非我境界」,你們真的要學六祖,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要看到法師啊,法師啊弟子心中常生煩惱,學了幾十年還生煩惱,那就不好啊,發心,決定可以的,不要氣餒,好!我們來迴向。我們今天就講到這。

偽造乾隆大藏經~學佛人滅佛法的壞樣子

注意!!! 這裡面有沒有你捐的錢??
你的錢被這樣糟蹋!值得嗎????
你還置身事外漠不關切嗎?
**** aware and caution *****
***** The fake Buddhist canon ******
偽造乾隆大藏經

非常緊急 華藏淨宗學會正在偽造乾隆大藏經

趕緊向你認識的朋友說,以及通知各學校及相關教育單位,還有寺院,以免你的孩子及家人錯學佛法,受到傷害
《乾隆大藏經》經版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部大藏經版,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它不但是中國一宗珍貴文物,在世界佛教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深受眾信奉佛教國家的關心和重視。“龍藏”經版刻成後,共印刷103部,頒賜京內外各寺入藏;1936年再次印刷22部。經版原存故宮武英殿,後移藏於柏林寺,至今尚存于北京。《乾隆大藏經》版面重量約400噸,堪稱中國木版書之最。

而今有不法之徒,成立團體,仗己邪勢,欺騙信眾,向信眾募款,破壞乾隆大藏經,進而將其偽造,加入今人句讀,並大量發行免費流通,送至台灣.中國.歐美世界各地,嚴重破壞佛教原始參考文獻,使佛教蒙陰,此等作為必是附佛外道毀壞佛法之伊始,望我佛子莫與之同流,一眼覷破,察其邪偽.

幸蒙護法神力,現今已有多數偽版藏經,承蒙善信人士點出,將其退還,如有發現贈送偽版乾龍藏經請將其送還原處,莫要參考,以免錯陷,蒙蔽慧眼,自誤誤他

華藏淨宗學會,錯而不改,藏經送至海外被有知識者發現句讀大量錯誤並將其退還,此單位仍不死心,假以淨空法師名義向大家再度募款,無視於大家辛苦賺來錢,持續印刷偽版藏經,不斷向世界發送錯誤的經典,假託是受淨空法師指示欺騙信眾,眩惑無識,此等詐欺手段,望大家看清,以免受騙上當,福沒修成,反惰三塗,成為破壞佛教的罪人,深思之深思之,佛教幸甚。

非常緊急

趕緊向你認識的朋友說,以及通知各學校及相關教育單位,還有寺院,以免你的孩子及家人錯學佛法,受到傷害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in the Qing dynasty (Qianlong) is the only existing canon now in China. It possesses the highest historical value,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value.

It is not only one of the Chinese precious treasure, but also its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world Buddhist history. It is deeply concerned and pays attention by the Buddhist countries. After completed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in wood board character, it was printed totally 103 sets and honoured placed in few temples. It was printed 22 sets again in 1936. The original one was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Later on, it moved to the Bailin Temple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It is present and kept in Beijing at the moment.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weights approximately 400tn. It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wood board characters ever. But now some criminals set up groups, holds their own power to cheat people who believe in them and corrupt money. They make criminal behaviour to the Buddhist canon. Even more, they make the fake Buddhist canon and added on the punctuation. They published it in big quantity and circulating it free to Taiwan, China, Europe, America and all round the world. It is a extremely criminal crime to the original Buddhist references. These criminal are ashamed in Buddhism. It is non-Buddhist behaviour. It is the beginning of ruin the Buddhism dharma. Hope Buddhist doesn’t follow with them and to be able to tell the evil pseudo. Luckily by the power of the guardian, there’re few fake Buddhist canons that were found out and returned back by people who have the real knowledge to tell. If you find out there are fake Buddhist canon as a free gift, please return to the original place. Do not take it as references. In case of faults, blinds your way of dharma path and misleading to others. Note: 1. We cannot add the punctuation without the identity of practice and realization. 2. Even if patriarch who have practice, patriarch won’t be arrogant to circulating it within the punctuation. Needless to say to change the original one. 3. What level the practice one who punctuates it shows the level of the Buddhist canon. The level only stops at the one who punctuate it. What to practice for the people who want to practice.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read the Buddhist canon that are experienced practice. How will they qualify to punctuate the Buddhist canon for the experienced practice?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識得真即不隨妄

證道歌 云: 了了知 無一物~

所以做功夫的第一步是:念起不隨。

因為『無一物』,

無論什麼心念起來,就識得破它的真相,

似有實無。

能作到念起不隨就能於生死當中做得主,

不為業牽,得大自在。

掛羊頭賣狗肉的假禪


即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無論使用動態的或靜態的方式,

就是讓學人藉此方法契入佛心(禪)。

世間人以不同方式及字眼再加上「禪」字來吸引學員、客戶們的注意及參與,可惜的是~提倡活動的這群人他們自己也不懂什麼是禪!

可喜的是~參與的人數眾多,這也讓大家見識到中國人的大乘善根有多深多普及。

只是多數有善根者,所遇非人啊!

弄清禪宗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誤解 禪宗,以為禪宗一法不立即是是講「空」,

完全錯解禪宗。

禪是佛心,
如果禪是偏空、著空,

菩薩還六度萬行,可以起「利生」的作用。

豈不是佛還不如菩薩?

所以錯解禪宗者多。以為祖師方便接引學人的方便手法,

即是禪宗之究竟,所以把靜坐、參話頭、....都當成禪。

禪是明心見性,無法一言一時悟入者都以「方便法」接引,

達摩祖師說「藉教悟宗」即是此意。宗即心性。

~~眾生著相,所以掃除,掃除後,告訴你:不是空喔,

還有作用,
歷歷分明,你現在用的就是,只是你起心分別執著,

所以說「饑來吃飯、睏來眠.....在胎為

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等等」各種

一般人搞不清的公案與 語錄。


學人所說、所做、所學的一切方法,

若無法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都不是究竟佛法,

就有人說啦,
念佛咧?沒錯,念佛念至一心不亂,

能念所念一時銷融,打成一片,理一心不亂即是見性時。

非淨土宗無此境界,
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為何提倡念佛?因為淨土法門有阿彌陀佛48大願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即使你沒唸到明心見性,只要你有出離心,發願
求生淨土,

命終無障緣,佛會接引你,即可超出三界。

所以說是大便宜事一樁。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心經略說~~黃念祖 居士

一、心經兩種形式

在我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的《心經》,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師的譯本。它的格式不同於其它經典,它前面沒有如是我聞這一段證信的序分,結尾也沒有大家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之類的流通分。秦代羅什大師所譯也與此相同,但其它多種古譯(到清季共有七種)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經,則仍和其它經典一樣,包括了首尾這兩部份,玄奘、羅什兩大師譯本的不同,乃由於他們的簡化,心經正宗分(即常見的心經)只二百多字,首尾兩部份所佔的百分比數過大,為了重點突出,故刪除未譯。

現在把玄奘大師沒有譯出的部份,簡單介紹於下:

甲、序分(證明分),「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在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婆伽梵入深明法門三昧,是時復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之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爾時壽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佛的聚會在王舍城靈鷲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薩都在左右,佛入了深明法門三昧。這時觀自在菩薩也正在觀照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之行,這時就照見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皆是空幻。這時舍利子(即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乘此威力敬問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舍利弗代我們大眾而問,所說非常切要。我們如果現在想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的人應該怎樣修習呢?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壽命具足舍利子言(這裡就肯定了,是觀自在菩薩答復舍利子的話。近代中日的著者,有人根據「大般若經學觀品」中,世尊所說有與本經幾乎全同的文句,就主張《心經》也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心經》的首尾乃是後人所增添。此說不敢苟同,佛說與《心經》一致,正表佛佛道同,且古譯中有首尾居絕對多數,西藏經本亦有首尾,焉可都看成妄作。且古德對經文極為尊重,妄以己意編造經文,實為戒律所不許也。且流通分中復有世尊讚歎印證觀音所說之文、殊不應全看成是偽造。

乙、流通分(結尾),觀世音菩薩說咒之後對舍利子說:「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行深妙般若波羅蜜多。」於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釋迦牟尼佛從三昧起,出定後就告聖觀自在菩薩說:「善哉!善哉!」兩個善重覆說,表明世尊非常讚歎。佛又說:「善男子如是如是。」(善男子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來證明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話,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這是世尊由衷的無以復加的證明與讚歎。我國唐代禪宗祖師證明人的開悟時說,「如是,如是,汝如是,余亦如是。」這就是以心印心。「如汝所說(就像你所說的),深妙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行,一切如來亦皆隨喜。」佛證明了,深妙般若波羅蜜就應該這樣做。一切如來都歡喜讚歡,都跟你一樣做。釋迦牟尼佛說話後,「壽命具足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及諸眷屬、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世間皆大歡喜、宣讚佛旨。」最後舍利子,觀世音菩薩和他們的眷屬(道友弟子)、天、人和會中的天龍八部,阿修羅等,和一切世間的修學道眾,都產生了前所未有且無法形容的安樂和歡喜,此等安樂和歡喜,超越一切世間所有的安樂和歡喜,所以叫作大歡喜。向佛禮拜辭去,大眾感受佛恩,感恩便要報恩;於是便宣揚讚歎本人所親聞的般若妙法。把從佛所聽到的向具有根器的人傳播,這才是真的恭敬。

二、玄奘大師承受本經的殊勝因緣

我們念誦這部經,是玄奘大師蒙一位神僧親授的本子。經過是這樣的: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經典翻譯不夠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對證一下,但是李世民覺得大師是國寶,不願他冒這麼大的風險,所以不肯放他出國。用現在的話,他就偷越國境,私自出國的。出發時約有三百多人隨從,但因他又沒有得到國家的批准,所以困難重重,回國時跟著的人幾乎死光了。可見是十分困難的。途中走到一個地方,他正趕路,突然聽到有人呼叫的聲音,他找到一個廟,看到一個人生病了,長了一身癩,正在呻吟,他就給他醫治。本來他要趕路去取經,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經的事暫時擱下,照顧這病人。這個病是傳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顧他,他把這個病人照顧好了,病人感謝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經》。玄奘大師就一路念這個經。念經免難有很具體的實況。一次走到一個河邊上看到很熱鬧,正是外道婆羅門舉行祭祀的時候。婆羅門有九十五種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甚至是很野蠻的。這種外道就是野蠻的,他們相信河神,並且每年拿一個活人扔到河裡,就象中國的河伯娶婦一樣,都是極端迷信。這時玄奘大師碰到他們,正是他們舉行祭祀,而且已經指定了一個人,要把這個人扔到河裡去。這個人有家眷,他要與家裡人死別,自己也哭,家裡人也哭。正在這極度悲傷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外國人(玄奘大師)來了,就決定把這個外國人送到河裡祭祀。家屬都很高興,把玄奘大師用繩子捆起來,要把他往河裡丟。他這個時候看到大眾無理可喻,也就無話可說了。只是有個要求說:「我們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經的,你們送我祭神,我也沒有辦法,你們讓我念念經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經。」大眾說:「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經》就念。念到第三遍時,天地變色,飛沙走石,這些人害怕了,忙說,這樣的人我們不能得罪,趕快把他放了,並且給他磕頭。於是玄奘大師非常感謝給經的和尚,等他取經回來,循原路去找;不但這個和尚沒有了,就是當初那個廟也找不到了。於是就感覺當初所遇不是世間的凡人,這是《心經》到玄奘大師手裡的經過。玄奘大師翻的是這部經,我們念的也就是這部經。玄奘大師得到神僧傳授本經,一路消災免難,證明《心經》威力無窮。般若妙力不可思議,更重要的是顯示了經中般若妙義無上尊貴不可思議。以下步入正文,我還不是正式講經,只是宣說一下我對《心經》的點滴體會。

三、經題

常念《心經》的經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括弧中的「摩訶」,見餘譯,「摩訶」就是大、多、殊勝三方面。意義很多,往往就不翻了。「大」不是大小的大,就是說這個道理是極其究竟,徹底,離開我們世俗的相對的這些概念。這是一個絕對的大,不是對比。這個火爐和房子比,說房子大,房子和樓比,它又小了。世間上哪有什麼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對的,這個大不是比較的,是絕對的,「多」「勝」也都是這樣。

「般若」也是梵文,我們可以把摩訶般若翻成大智慧,這都很勉強。因為翻成我們的話表示不足,翻成智慧就很容易和漢文的智慧這個名詞相混。我們常說的智慧,再說就是聰明,再一混變成伶俐。世上這種聰明伶俐成了智慧了?恰恰相反,世智辯聰是我們學佛的八種障難之一,跟聾子瞎子神經病是一樣的,成為學佛的障難呀!這樣混淆就失掉了原文的意思。經中的智慧,是一種怎麼能夠了悟實相,契入證入實相的智慧。實相是什麼,我能夠悟;我不但能悟,而且能夠證。也可以這樣說,實相就是佛的知見。所以《法華經》說:「十方的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只是為了一件大事,一個大的因緣,所以出現於世。什麼事?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要向眾生開顯佛的知見,宣示佛的知見。眾生聽到這些開示,就能開悟明了佛的知見,入佛知見就契入,證入。眾生本來是凡夫的知見,所以大事因緣是什麼呢?告訴我們什麼是佛的知見,我們就從我們的知見逐漸的:有的快,有的慢,快就是頓法,慢就是漸法,把我們原來的知見捨棄了,換成了佛的知見。般若是什麼呢?就是這樣的智慧,你能夠明了,了解,悟到佛的知見是什麼,然後就做到、證實到佛的知見。說句很粗俗的話,佛的思想(當然佛不是想,這是打比方的話),成了你的思想了。不是一個勉強的,這個事情就像要追隨一個領袖,要把領袖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那你就自然地、忠實地接受領袖的領導。現在要比這個例子更深一步,是知和見。佛之所知,佛之所見,把佛的知見轉成了我們自身的知見。而佛知見是我們本有的,只是我們現在是迷惑了,所以成為眾生知見。般若就是這樣一種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你能拿諾貝爾獎金,你能寫出多少好文學作品,都不是般若。

般若一體而有三義:(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一)實相般若是觀照與文字的本體,實相不是有相,不是無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無相,不是也有也無相,永離一切幻妄的相。可是體性不空,遍為諸法作相,具足過恆沙等等性德的妙用。六度萬行都是本性所具所起。(二)觀照般若如實相之本體而起照用,照時仍是寂然不動。(三)文字般若如實顯示本體與觀照。以上三者即一,實相是觀照與文字的體,觀照是照實相照文字,文字是表達實相同觀照。學人從文字般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入於實相。實相是體,文字是相,觀照是用。

「波羅蜜多」是梵文。可以譯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很苦,這一生變人道,不信佛的人來生保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都具足;或在佛道裡要守五戒,若不達到這個水平,人身保不住。信佛的人很少。有仁、有義、有禮、有智、有信,這也是稀有的人。既然稀有,就是說來生能變人的人很稀有,所以很苦。變畜生,落湯的螃蟹,在鍋裡活活地蒸死。雞、豬、羊等等動物,都得被殺。並且子子孫孫注定了都是被人吃的。誰願意自己的孩子被人吃,但豬等就注定了。變成鬼就更苦了,鬼比動物還苦,喉小腹大,不能飲食。重罪的鬼判入地獄,鬼在地獄中是極苦的,一日之中生死千萬次。六道中比人好點是修羅。阿修羅很聰明,很能幹,很有神通。但是他心不純,不善,他忌妒。另一類是皈依正法作護法、是好的。還有一類忌妒釋迦牟尼佛,總想破壞,怕人皈依釋迦牟尼佛減少了自己的群眾。這類阿修羅忌妒障礙,破壞佛法,死後墮地獄。六道中最高是天界,外道想升天,但升天還是在六道裡頭。外道以升天做為解脫,佛教以升天看成墮落。因為本來是佛,你現在跑到天界裡去了,沒出六道,早晚一天要轉入三惡道,很可悲。不能以眼前的幸福認為問題都解決了,未出六道早晚還會變豬、變狗、入地獄,所以在六道中同處於墮落,這是此岸。(是指生死六道輪迴這一邊)。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覺悟正道,永離苦趣,證入涅槃,這是彼岸。一切都寂滅了,寂滅就得到真實的樂。所以佛菩薩是常樂我淨,所以涅槃是彼岸。中流就是煩惱流。為什麼我們度不過去?煩惱無盡就度不過去,能越過這些煩惱就到彼岸了。到了彼岸,就是從生死這一岸到本自無生也就無滅、常樂我淨、寂滅為樂、圓滿無礙的境界稱為彼岸。「波羅蜜多」原來直譯為「彼岸到」,現翻成「到彼岸」。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心」,經題中「心」字的涵義有兩個:一個是中心,心要與核心的意思。佛說般若二十二年,佛說法一共四十九年,幾乎用了一半的時間,足見般若的重要。經中說:「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盲,般若為導(又云般若為目)。」般若經很多,《大般若經》六百卷,而這個經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經》是般若經典的核心,所以稱為《心經》。二者,心是指明當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個真心,但我們現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蓋。現在這個我是個妄我,不是真的我。我們現在不實,我們在上當受騙。我們的真心,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任何一個眾生,不但在座的你我,任何一位,就如飛的蒼蠅,小小的螞蟻,以至於作為地獄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和佛一樣的德相。這是我們的本心,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那個心,就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妙明真心。這一點是我們學佛的最要緊的信念和基礎。要相信自己的心。這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時說的第一句話,對於這一句話不相信,雖能信佛說的其他的話,你就沒信到根本上,而是信到一些枝葉問題上。要相信這個心。佛接著說:「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有這個心,為什麼你沒有佛那麼大的功德和神通妙用?就因有妄想、有執著,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所以就不能證得。所以我們的一切經典,一方面顯明這個真心,叫你恢復你的本心;一方面是幫助你掃除這些妄見,去掉這一切妄,你本有的真就自然顯現,所以跟道教不一樣。道教叫九轉丹成,煉丹,修嬰兒,一次又一次的尸解,要修出一個什麼,證出一個什麼來。佛教是說,我們本來就是,眾生只是錯了,只是睡著了,正在做夢,種種顛倒。你把夢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如夢幻泡影」,在夢中被老虎吃了,何須找人幫助打老虎,只要拍醒你就沒事了。本來沒有老虎嘛!就是這麼個事。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都有本心,我們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如此,不是真的把老虎趕走,趕走老虎幹什麼?老虎是虛妄的,你夢裡才有老虎呢,你醒了之後明白了,原來是個夢。所以這是般若之心,所指是我們的真心。

這個「心」字在《金剛經》中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如是生清淨心」,「應生無所住心」。在《觀經》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上兩經中的「心」字,即是本經經題中的「心」字。蕅益大師在《心經釋要》中說:「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三般若也」。既然我們當前一念介爾之心就是三般若,足見一切般若經典和一大藏教無非顯明當人各各的自心。而《心經》正是一大藏教的核心,所以直截了當稱為《心經》。大師又說:「實相般若……達此現前一念即實相。」「觀照般若……照此現前一念即實相。」「文字般若……顯此現前一念即實相。」「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改變,故名為經。」大師開示精妙絕倫。《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當人本心與佛無別,若能了達現前之念即是實相,亦即了達當人之心即是佛心,心佛兩者毫無差別,若能了達即是實相般若。若能觀照現前一念,雖是水上生波,但全波無不是水,凡有動念何非實相,這即是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只是顯示本體與照用,顯明當前一念即實相。

「經」。「經」是通名,「般若波羅蜜多」是本經獨有之名,稱為別名。經的涵義是貫攝常法。貫通古今(貫),廣攝一切(攝),此理常然(常),永為法則(法)。可見經題概括很深的意思。古云:「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意。」有智慧的人看見經題,這個經的全部意思也就知道了。

四、經文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大士的兩個名號。《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正好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昨天來了一位核電站的朋友,他母親信佛很虔誠,常念觀音。他開飛機突然發生障礙,在很危險的時候就聽見有人告訴他,你應該如何操作,他完全照著做,結果平安降落。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庇護我們一切苦難中的眾生。這人的媽媽念觀世音菩薩得到觀世音大士的加被。大家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功德都不可思議。那怕平時不念佛的人,在急難之中,臨時抱佛腳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會有明顯的感應。我們這蓮華精舍有一個同學,他是留學生,從美國回國不久,結婚了。一次坐飛機,覺得今天飛機很不平穩,等一會兒就看見駕駛員從駕駛倉的門裡出來了,向大家宣佈:「今天飛機的機械出了故障,我沒有本事使飛機到達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們各自決定吧!願意跳傘的就跳傘,願意如何的從便,總之我是沒有辦法了。」說完了,他就回到他的駕駛艙。全艙的人先一聽很意外,思想還沒轉過來,等思想一轉過來一片哭聲,命在旦夕。這個留學生說,當時第一念是知道這事危險了,但心裡想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愛人和孩子,我死了他們怎麼辦,剛結婚,孩子還小,先動了這一念,再動一念是什麼呢?他突然想到,我們中國不是有菩薩嗎?當時他的思想活動就是這樣,一聽這話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孩子很可憐,再一想中國有菩薩,就念起觀音菩薩來了。他雖然不信,可是在這種生死關頭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裡念要懇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著!念著!他就看見觀世音菩薩現身了。他就大聲喊說:「大家不要哭,你們哭沒有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說:「我已經看見觀世音菩薩了,決定是有,我們大家一塊兒念。」這時大家一想,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沒有別的道路,大家就念吧!所以全艙就都念了,念著念著,大家不知念了多少時間了。就都一心去念了。念得很誠,很專一,也很自然,漸漸覺得飛機平穩了,很平靜,很平靜,大家閉著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飛機的人把艙門打開來接他們了,到了!大家喜出望外,飛機已經著陸了。而駕駛艙的門不開,別人把駕駛艙打開,看見開飛機的人昏死過去了,他穿的飛行服都汗透了,當然有醫生急救了。他睜開眼第一句話,「你去問後艙的人幹什麼來著?今天我是絕對沒有辦法把飛機著陸了,不知他們做什麼了。」機場人問客人:「你們在後邊幹什麼哪?」他們說:「我們在念菩薩。」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所以《大乘無量壽經》說:「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很多很多證明,有許多事情甚至超過古代的《觀音靈感錄》。我知道得很多,但沒有時間去寫,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這些寫下來可以寫很厚的一本書,都是很直接的,不是輾轉道聽途說的。

本經大士名號是「觀自在」,「觀自在」表示觀照般若已經自在無礙了。再者,觀什麼呢?先師夏老說:「觀自,身體是自否?那是假的。」所以要觀真我,即是觀自性,自家的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師又說:「如不知觀自己,不知自在不在,則不能算入門。」「菩薩」全名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合起來是覺有情。把菩提薩埵簡化稱為菩薩。所以看見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了。蕅益大師說:「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遍,故名菩薩。」這是能行般若波羅蜜的人。

前面說了,在法會上釋迦牟尼佛入定,觀世音菩薩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深」就是深淺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別於小乘也能修習的通(天台宗通教指大小乘相通之道)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人才能信受奉行,所以稱為深般若波羅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照」即觀照般若的照。「蘊」是蘊藏,遮蓋的意思。我們剛才說了,人人有佛性,為什麼佛性不顯呢?就是因為這五樣給遮蓋住了。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蘊是物質這方面,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覺,以及意所想到的東西都是色蘊。受蘊,例如,我們現在看見了風扇,看見有一個東西,這個就是色蘊。我們一看,腦子就有所領受。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來領納樂境(樂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樂境(捨受)。想蘊就是種種思想,當內心與外境接觸時所引起的思想活動,如了解、聯想、綜合與分析。而我們這個想是念念不斷的,念念遷流就是行蘊。識蘊是我們能夠了別、認識,例如上述風扇轉動發聲。人最初只聽到聲音,隨即知道是聲音,這是耳識;同時傳達到意,能分別了知這是風扇轉動所發的聲音,這就是意識;意識是了別,這個了別的念頭相續不斷,似水長流,前浪後浪滾滾不停就叫作行蘊。所以行蘊以遷流為義。至於受蘊,當聽悅耳順心之聲就歡喜,聽到刺耳違心的聲音則煩惱,所以它以領受為義。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的,因為心、身兩方面,心上的障礙更多。所以五蘊裡,四個說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個色蘊是有關物質方面的。五蘊都遮蓋我們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礙。

「照」,無心就叫作照,有心叫作想。我們也念《心經》,也能講經,法師也能說五蘊皆空,但是他並沒有度一切苦厄。因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作想;觀世音菩薩他是照,他能照見五蘊皆空。照的意思是離開我們的妄念,像鏡子照東西一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根頭髮也不會給你照錯,毫髮不爽。但是鏡子沒有分別,沒有愛憎,不留痕跡。照像的底片照了一張,再按一下就不行了,留了痕跡,再照就照重了,就毀了;鏡子沒有這樣的事,你照一千次、一萬次,都是一點兒也不會錯的,他就是無心。你這個「像」,你東西沒來的時候,它不會來迎接你,東西走了以後,馬上就不再留一點痕跡。這就是它沒有取捨,沒有愛憎;也不是說白種人我就多照你的優點,黑種人我就不照你的優點,都沒有分別。它無心,無心所以清楚,這就叫作照。也就是觀照般若。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蕅益大師說:「五蘊無不即空假中,四句俱離,百非性絕,強名為空耳」。也就是說,五蘊沒有任何一蘊不是空諦,假諦,中諦。提出五蘊皆空,這是空諦,但有五蘊的假名,這是假諦,兩方面合起來,即空即假,便是中諦。因之它們也就離開了「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四句,既離開了四句,便自然不墮百非。現稱之為空乃勉強之說。實際應說是第一義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窮困疾厄。苦有各種各種的苦,基本的,人生有八種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時候很苦,出生與剛降生的時候都很苦,這是生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談談,也就要訴苦了,美國人說,兒童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獄。這兒有病,那兒酸了,這兒疼了,吃東西也不行了,聽東西也費勁了,行走也困難了,甚至腦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時所能享受的,這時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說了,說我難受得要死,那就是說死是最難受的。佛說:如活的烏龜,你把它的殼兒扒下來;一隻活的牛,你把它的皮剝下來。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難免的,還有病苦,「病來方知健是仙」。可見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還有怨憎會苦,這個人就是跟我有意見,怎麼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塊兒,或做你的上級,或做你的朋友,做你的鄰居,甚至於成為你的眷屬。為什麼有的人離婚,這是怨憎會,與別人都很好,就是這兩個人要吵,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會。有的人一生怨憎相會,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處都有人事問題,到處很苦惱,非常苦。這是八種苦中的一種,「怨憎會」,相怨相憎,偏偏相見。有的人最好不見,偏偏天天見面,偏偏要來找毛病。這是怨憎會,人生不免,知道這個我們就心平氣和了。「愛別離」又是一苦,你最喜歡,你最愛的人偏偏要別離,所以生離死別,死別當然是最後一次,但是生離的情況大家都會遇到,相愛的人偏偏要別離。「求不得苦」,不管是誰,你總會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例如成吉思汗,他那麼大的武功,什麼敵人都被他打敗了,他想求的事情還是求不到。他想求不死,找多少道士,最後給他做了個結論,這不死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終有求不得的。一個根本的苦是「五蘊熾盛」,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東西蔭蓋了你,它很盛,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顯現,因此你有煩惱,這是苦的根本。所以稱為八苦,八苦交煎。

觀自在菩薩在修習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時,以般若妙慧觀照五蘊了達五蘊並非實有,當體即空,又不是空無,乃是第一義空。於是「度一切苦厄」,使自己身心出離分段與變易兩種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令全法界眾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根據《心經釋要》)。初機聽到這話,不易信受。自度生死還易信,怎麼能令法界全體眾生同出生死呢?應知菩薩發心,便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修耳根圓通「寂滅現前」時,便得兩種殊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證入了三無差別的本心,自心與眾生無別。所以自身心出生死,眾生同出生死。般若妙用難思,這就是波羅蜜多。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譯本中: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的人應當怎麼修習呢?他提一個問。觀自在菩薩答復舍利子所提的問題,所以首先稱他的名字,舍利子。由於關鍵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首先要談五蘊和五蘊皆空。五蘊頭一個是色蘊,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五蘊之中以色蘊是空最不好領會。色是看得見的,摸得著的,聽得到的,這樣一些能感受到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現在聽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個風扇在轉,可以看得見,有風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為什麼說是空?眾生顛倒就在這個地方。風扇是在這裡,但當體即空。它雖在這裡,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這樣說:「物質是由於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又說:「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場。」磁有磁場,電有電場。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已經證實人體有場,人的身體能形成一個場,像磁石一樣在空間就成一個場。如要把廢鐵拿回來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廢料用電磁鐵一吸,其中鐵就吸上去了,這樣就把鐵挑出來了,為什麼能把鐵挑出來?因為有個磁場作用。愛因斯坦曾說:「宇宙間只有場和物質這兩樣東西。」底下他又補充一句:「實際只有場,物質不過是場裡場強特別高(能量特別強)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類頭腦中,有物質存在的認識給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體,不過是一百多種元素,氫、氧等等,種種的化合而成了千變萬化的種種物質。一切原子不過是帶負電的電子,帶正電的質子,還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這些顆粒都帶有二重性,一重是波動性,聲音有聲波,光線有光波,無線電有無線電波。所以無線電、電視,我們為什麼能收到?就是通過電磁波。發射台把攜帶節目的電磁波輸送到我們這裡,就在我們這一小間房子裡,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節目,都是電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著,看不見,聞不著,一點物質性都沒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萬里外的足球決賽讓你看見了。另外一重是顆粒性,顆粒性就是說,能量集中的地方稱之為顆粒。那麼就沒有什麼叫物質的。現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語言,也成了科學家的語言。在高級試驗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電子小多少萬倍的東西,新的家族,許許多多種類的子,試驗當中,你把它們封起來,有時有些「子」忽然間就沒有了,就變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來。宏觀世界宇宙也證明,有的天體在崩潰,有的天體在新生。可以從空變成有,也可以從有變成空。所以我們從現代科學來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過去容易了。過去我們老認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怎麼說它是空,實際它當體就空。這些是木頭,木頭不過是元素,元素不過是電子、質子、中子。電子、質子、中子,不過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動和能量,沒有什麼叫木頭。木頭就沒有了,木頭空了。這個是金屬,金屬還是一樣,它不過是電子、質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動和能量,這個金屬的概念也沒有了。所以現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學家,他們在研究佛法,一種是想從佛法中對科研的方向找到一點啟示,再一種就是他們在試驗中觀察到的一些新的現象,他們認為不可思議,已經突破科學的領域,科學已有的規律對現在科學試驗所發生的現象解釋不了,他們想從佛經上找到一些啟發,以求得解釋。這是一個嶄新的形勢,所以我常說:這是世界文化大飛躍的前夕。同時,電腦的發明解放了人腦的勞動。過去瓦特發明了蒸氣機可以代替人的體力,起了工業革命,現在電腦可以代替人的腦力,電腦可以替你查資料,給你計算,我寫了一部書,簡體字翻成繁體字,很麻煩,通過電腦去翻就會很快,電腦代替人的腦力勞動,人就可以做別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時代。

我們還回到「色即是空」上,這個地方從科學上說,東西根本就是波動和作用。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麼都沒有,有這種動。再做個比方,這個試驗誰都可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裡,你把電燈都關了,你點一枝香,你把香拿來旋轉,就看見一個亮的圓圈出來了。你要是按8字形轉,就出現一個8字。從前演節目,把火棒點起來,可以出現各種花,哪裡有這些東西?可是你看到這些東西。實實在在就是一個點著了的香頭,一個點,它在動。所以佛說這一切物質如旋火輪,一個火在旋轉,成了一個輪子。實際上沒有這個輪子。所以只是一個東西的動相。現在我們全是動相,我們不要以為桌子是在靜止,桌子的每一個每一個小原子通通都在動,原子中的電子在亂動,忙亂極了在那兒動。桌子本體也在動,我們人呢?你我也在動,有句詩:「坐地日行八萬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轉,轉一圈八萬多里,你在動,桌子也動,一天轉八萬里,都在動。地球自轉一圈八萬多里,而且地球圍著太陽也在轉。太陽圍著它的中心也在轉,這個中心也要圍著它的中心在轉,到哪個中心找到頭,不知道。實際是不可窮盡的,一切都在動,本來沒有東西,只是動,動中感覺有。一根香一動就出來圈了,沒有這個圈,這是一種錯覺,認為它是個圈。這就能解釋「色即是空」。

再說,所謂這一切東西都是因緣而生,有種種條件,這些條件湊出來的,就形成這麼個東西。例如水因風在吹動,水面上產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風而出現的,它沒有固定的「自性」。風停波息,波又回復成水。這個譬喻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義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從水中生出了波,說明「空即是色」,波又回歸於水,說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為什麼要重覆,有個說明:第一句是對凡夫說的。因為凡夫執著這些物質的東西是實有,所以告訴你是空。破除你這樣一個執著。小乘證了空,他就執著空,空成了你執著的東西,空也就同於色,故說「空即是色」。第三、四兩句,兩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對菩薩。菩薩本來如此。這一切本來是不二的,所以「維摩詰經」直指不二法門。我們把色跟空看成是對立的兩個東西,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這是形式邏輯。菩薩是圓融無礙、色空不二。

色所產生的東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於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那些了別當然也是虛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一個精簡的筆法,否則每個都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一直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亦復如是」概括了好多文字。

說五蘊皆空,但不可以產生斷滅見。消除這些相,正是顯本相。打個比方說,如果你來參觀故宮博物館,這裡許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訴你說: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金的。這句話是成立的。我又告訴你,這個是金子做的塔、佛像、壇城,彼此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話也成立。剛才說一樣的是我,現在說不一樣的也是我,可是這兩句話都對。因為金子代表性,性則相同,事相就千變萬化。性是一樣的,這就是佛性。佛性、妙明真心、實相,這些都是名詞,這些名詞不同,說的是一樣的事情。這個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一個帶電的電線放在磁場裡它就要旋轉,這是電動機的原理。眼前的電風扇就是電動機,電風扇一開就動了。另外,你要是在磁場裡安裝一個旋轉的線圈,它就要生電,就是發電機的原理。所以磁場的作用很大,產生作用的是磁性,但是你要找出這個磁性是找不到的。磁鐵有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通過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性),但你要找是找不著的。人人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正由於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心啊,而這一切事相都是從本心本性所顯出來的,並無實體,所以說五蘊皆空,唯有一心。

大士再喚舍利弗,並進一步開示說,所以五蘊諸法,當下的本體就是真空實相(空相)。以上面所舉兩例來說明: (一 )風靜波停,滿池清水,波表事物,水喻空相。 (二 )金杯熔化,杯空金在。杯表諸法,金喻本體。兩喻是同樣的,水與金都是譬喻我們佛性,我們的妙明真心,這是不生不滅的。把金子造成一金杯,金沒有變化,而金杯出生了。把金杯再熔化,於是金杯沒有了,滅了。好像金杯有生有滅,可是金杯的本體是什麼?只是金並無別物。金表真空,所以「杯」當體就是空。杯成時,金也沒有生,杯滅時,金也沒有滅。所謂生滅只是眾生於無生無滅之中妄見種種生滅而已。五蘊如水上之波,本身就是水。看見波動,實際只是水動,水表空性,故可喻明五蘊即是空相,本自「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滿天是雲,黑暗的時候,太陽並沒有髒。既然沒有髒,也就沒有什麼要恢復乾淨,它本來就是如此。進一步說,一切萬物,從本以來是清淨的,眾生以分別心來看物,認為太陽為淨,烏雲為穢,其實烏雲與太陽平等,有什麼穢濁。再者,以煩惱等為偽,真心為淨,其實煩惱由於妄念,妄念源於真心,如水生波,波全體是水,並無別物。水喻真心,波喻妄念,若論本體,妄即是真,有什麼垢淨。

「不增不滅」,我們的本性在做眾生的時候顯不出佛的智慧。好像陰天看不見太陽。雖一點也看不見,但不是沒有太陽了,太陽還是在。等到雨停了,太陽就出來了。正下雨時,太陽沒有減少,晴了天,太陽也沒有增加。真空實性連增減都沒有,還有什麼生死,還有什麼生滅,這個東西減少減少,減到零,那就滅了。根本不減少,那有什麼叫滅。

這一切諸法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末後綜合前文指出真空本性中,本來沒有五蘊。

這十二個名為十二入(或十二處),也就是前面的五蘊。因眾生根器不同,乃有側重點不同的種種方式的說法。眼耳鼻舌身是色蘊,意就是受想行識四蘊,這六樣稱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眼睛所對的是色,耳所對的是聲,鼻所對是香,舌所對是味,身所對是觸,風一來,吹到身上很涼快,是一種觸覺。前五個眼耳鼻舌身,這是屬於身的,還有屬於心的,意是第六個,這六根代表我們身內的。外境就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法」字是一切事物,有形的、無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體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稱之為法。在此是指我們不見、不聞、無香、無味、無觸時,自己內心所緣的境界。這些境界實際是前五塵留落的影子。例如去年曾上泰山觀日出,此時回憶舊時的景象,心中所念只是舊時泰山日出的影像,這就是法塵。就是我們意的對象,屬於外境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前面說了五蘊皆空,第一個是色蘊空,色空,所以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都空了。前五塵都空,它們的影子法塵當然也就空了。再有,五蘊受想行識都空了,那當然我們的意也就空了。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加六塵,這兩個是相對的,互相起一些聯繫,這十二樣東西稱為十二入,十二入皆空。

這句話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界是界限,區別,種類。例如可把人區別為政界,軍界,商界,教育界等。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塵又成六界,眼識到意識是六識,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其中能取是六根,所取是六塵,根塵和合發起六識。例如一個設備,手能觸及機體,啟動開關,眼能看到屏上的形像色彩,耳能聽到語言音樂,意根生意識能起綜合作用,而認識這是一部彩色電視機。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別色塵的是眼識,依耳根而能了別聲塵者是耳識…依身根了別觸塵的是身識,依意根而能了別法塵的是意識。一般稱眼到身是前五識,意識是第六識。眼看見色,內有鏡頭,外有要照的對象。人是活物,還有識的作用,不是簡單的照相機,這是眼識。耳朵聽見聲,耳和聲,耳是根,聲是塵,能了別的還有一個耳識。所以六根六塵再六個識就稱為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經中指出:「無眼耳鼻舌身意」,內無六根。「無色聲和味觸法」,外無六塵。「十二入」都無了。因為根塵都沒有,識又從何發生呢?所以十八界也空。就是把有關「人我」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東西讓你理解了,這些都是空。你不外乎內有六根,外有六塵,再加上你識的作用,總之這一切過去我們都認為這個是我,是真實的,「心經」告訴你這一切皆無。在真實的法性中,這一切都是虛妄所顯之相。如水上之波,正波動時,波整體是水,即是真空,所以說都無。讓你破除人我。(第六識是分別一切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縻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第七識(末那識)是執我,老執著一個我。這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成為一個我,想保持自己,種種思想一來,都有個我,不知不覺都從我字出發,這就是第七識的作用。第八識稱為藏識,叫作阿賴耶識,一切檔案都貯存在裡面。眼耳鼻舌身相當於攝像機的鏡頭,把在外的東西攝收進來,從第六識第七識傳達到第八識,即阿賴耶識。這一切都貯存了,也就是種子,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是真正代表你的,所以去後來先。死的時候,身體都壞了,眼耳鼻舌身都沒有作用了,第六識也就不行了,第七識也不行了,還有第八識最後從身體離開,這人就是真的死。我們不說靈魂,我們說第八識。我們佛教沒有斷見,也沒有常見。所以就高於其他一切的宗教和科學。阿賴耶識是檔案室,大家現在聽我說的許多話,腦子裡增加了許多新的檔案,檔案裡增加了新材料跟剛才不一樣了,你跟剛才是相似,不是剛才那個我了。天天增加新的東西,所以是相似相續。它因為相似,所以不是常,不是老不變。但它又相續,所以就不斷。不斷不常、相似相續是阿賴耶識,即八識。現在只談前六識。)

上面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都無,破人我執,叫做為凡人法。從「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起,破法我執,叫做為聖人法。從無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緣,是緣覺主要所修之法。其內容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互相依賴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經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說明了從因緣而起的法則,例如「老死」,為什麼有老死?就是因為有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推到源頭則是由於無明,正是由於無明,生死不已。要破除這十二因緣,只要其中一處滅,就一切都滅。這是緣覺的法執,也叫做法我,破此法我,故說十二因緣皆空:《金剛經》說得很好:「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大家要知道,佛說的一切法,就是拿船做比喻,因為你要渡河,沒有船不行,所以佛告訴你這些法。但是上了岸還要這些船做什麼?所以「渡河需用筏,登岸不需舟」。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教導我們,破除十二因緣的法執,十二因緣相互聯繫,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是包括我們怎麼出輪迴的辦法。輪迴不已就因這十二件事情相續不已,所以要修行,斷這十二因緣。「無明」淺說很容易理解,就是糊塗愚癡、障礙你明白真理。深一點說,不了達真如一相,妄生分別執著,就成了無明。無明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愚癡是最大的障礙。無明就糊塗,糊塗後就顛倒,顛倒就會造業,造業就是行。第二個是「行」。以上就是過去生中,我們所作的因。過去生中,我們一直是糊塗造業,驅使阿賴耶識墮入母胎,一念看見父母的情況,一動婬念就跑到胎裡去了。這就是今生生命的開始,這是「識」。在胎裡慢慢長大,還不能形成一個人,這是在胎中身心漸發育之位,已有受想行識等名字,這是心法,所以叫做「名」。還有眼等,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慢慢成長起來了,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第六「觸」,出了胎之後,便與六塵相接觸,在兩三歲的時候,對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觸而已,他沒有什麼思維和領略。再大一點,到了六、七歲就能領略一點,也會說話了,很多事情都知道了。第七「受」,六、七歲便對事物有苦樂的感受。(三)至(七)這一段就是今生的開始,是我們從過去生中所得的果,是前生決定的。所以小孩有的聰明;有的不聰明,有的聽話,有的不聽話,這一切由於過去所造的業,通過識而帶來的。第八「愛」,既能領受,便貪愛種種美妙事物。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有強盛的愛慾之心。於是今生又迷惑了。第九「取」,成年之後,對所愛之境貪求不息執著追取。不僅僅愛而已,必要得到就是取。愛和取是現在我們所生的迷惑,為什麼你要喜歡這些?本來是空,這是錯覺,你偏偏要喜歡,本來是不垢不淨,你偏認為他清淨美好。妄生分別,妄自取著,愛和取就是現在的迷惑。底下第十就是「有」,由於有愛有取的煩惱,做種種的業,定招有當來的果報。(八)(九)(十)三支是現在所做之因,要招來生之果。(十一)「生」,既造種種之因,來生定又於六道四生之中受生。(十二)「老死」,出生之後當然還是要老死,這二支就是來生的果。這十二因緣修的時候,你從某個地方一截斷,你或從愛取斷,或從無明照破,讓它不是這樣相續不已,使這種東西不是老按這種規律支配你,那麼你就出離生死了。緣覺修的法就是如此,確實可以了生死,可以成為辟支佛,是小乘的極果。若是大乘菩薩就能了達十二因緣,三世循環、一切境界、因果名目都是水上之波,如夢如幻,故曰:「無無明」乃至「無老死」。舉出首尾二支,則其中十支皆可概括。經中又說:「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盡」,是破法執,本無無明,再說盡或不盡都成戲論。「乃至」兩字同樣是帶過其中十支。

再者,進一步體會「無無明」的深義,在佛將入涅槃的時候,入種種境界,入種種禪定,入種種空間去找這個無明,找無明找不到,於是說無明不可得。無明要是不可得,無明都沒有實性,無明就沒有了,這是《涅槃經》中,世尊,大悲慈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開示。入種種禪定,種種境界所得的結論,就是佛找無明實性不可得。「無無明」,所以這是頓法的關鍵。你要對這個問題體會很深,根本沒有無明,你又本來成佛,你跟佛還有多少距離?所以是有頓(剎那成就)、有漸(須三大阿僧祇劫),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你能信多少。大家想想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因為無明,就因為妄想執著成為眾生。但是無明實性找不到,譬如是做夢,夢見老虎吃你了,或者跟一個美女談戀愛,這種種驚嚇,種種歡喜,夢一醒全沒有了。所以只要醒醒,夢就完了,不須把老虎趕掉,請大家捉老虎,用不著呵。日本有個笑話很好玩,一個人愚癡,他做夢(日本人很喜歡喝酒),夢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他馬上要吃酒,酒很好,要燙了吃才好,於是叫他的老婆給燙一燙。就在叫老婆燙酒的時候,他忽然間醒了,醒了一想是個夢,很遺憾,酒沒吃成,早知道如此不燙就吃就好了。哈哈……很可笑,眾生就是這樣。實在是做夢,這一切都是空的。夢中有老虎,根本不存在,大夢一醒,原來自己安臥在席夢思的床上。一切現成,本來是佛。所以永明大師說:世尊涅槃時關於無明不可得的開示,眾生應拿骨頭做筆,皮做紙,血當墨來書寫報恩。大乘經中說:菩薩要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方才究竟成佛。為什麼此處又說「無無明」?這可用一個比方來說明。水(喻佛)與冰(喻眾生)都是氫二氧一,毫無分別,可是水無礙,放在任何形式的容器中都能適應。冰就有礙,處處都不能適應,原因只在水已凝結成冰。毛病只在凝結(結字很巧,恰恰就是結縛的結字),於是就有礙了,可是請你找出這個「凝結」是什麼?不可得。「凝結」譬喻無明,眾生因有無明就有凝了。可是無明不可得。

苦集滅道叫做四諦法。含義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話又是倒裝的。因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滅。人生是苦,真實不虛,就稱為苦諦。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種種惡因,例如無明,愛見等煩惱叫做集諦。一切苦惱永遠消滅叫滅諦。一切聖道(道即道路與方法)修了能滅除苦惱的叫做道諦。諦是真實不顛倒之義,人道的八苦在「度一切苦厄」處,已經介紹過了。八苦交煎,苦惱無邊,所以首先是知苦,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苦這麼可怕,我們要消掉苦的因,苦的因是煩惱、造業。由於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為除苦的因所以要斷集。煩惱、造業種種惡因不出現於我們的心、身、口,希望苦惱永滅,這就是滅諦。怎樣才能滅苦,修習三無漏學,六波羅密,八正道等等聖道,即是道諦。聲聞乘行人,厭苦乃斷一切苦因,羨滅盡煩惱之樂而修道,以此為法是即聲聞的法執。大乘菩薩了知根本無無明,也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苦,都是事相的顯現,都是夢中事,醒來之後就沒有這些事。當體全空,只是一心,本來無苦無集,醒來就是,無道可修。故曰:「無苦集滅道」。阿羅漢修的四諦法也破了。

「無智」。菩薩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成為妙觀察智,如鏡照物,觀察得很清楚,但是沒有受影響,沒有分別,沒有痕跡。第七是執我,末那識變為平等性智。執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樣,一切都同體,就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變為大圓鏡智。這也是個比喻,鏡子無所不照,一個又大又圓的鏡子。我們的鏡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鏡子是大的圓球,就無所不照。這個智慧無所不照,稱為大圓鏡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

這為什麼說無智?就是說,轉識成智還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事。真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這句話: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是還要你轉,你本來就具一切如來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轉而得的。所以「無智」。又《破空論》說:「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祇是一心。」般若者,殊勝大智慧,只是一心,智如波,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心,故曰「無智」。

「無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所謂新成只是恢復原來的本有,若有新得,就會有所增。(原是一百,又得一,應為一百零一)經中前已示明「不增不減」,若有所得,就會有所增,便與經意相違。故《金剛經》說:「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以無所得故」的含義。

這裡從西藏本補充一句做為參考。「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就怕你落空,一切都無,流於斷滅。

「菩提薩埵」這一句的啣接,在中國、日本皆有兩種。一種是菩提薩埵緊接前文作為結束,成為「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一種是放在後頭作為開始,藏本譯文正是這樣。西藏跟印度相接,彼此間的大德往返很容易,兩國的往來很頻繁。所以很多經典是到了西藏,沒有傳到大陸,還有好多經典到了西藏,西藏就翻譯了,中國沒有翻譯的也不少。所以現在大家對於西藏的佛教很重視,它有一些經典是大陸、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印度也沒有了。還有一些它已經翻譯成藏文了,而別的國家還沒有翻譯的。西藏還有個特點,他們翻的東西也是求準確,比如《阿彌陀經》,鳩摩羅什翻譯,六方佛讚,東、西、南、北方,上、下方。真正的原來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讚,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角,都有很多佛在讚。玄奘翻譯的就是十方佛讚,和西藏翻譯的相同。至於「菩提薩埵」連接下文,日本宏法大師也正是這樣主張。

「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因為是無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就心無罣礙。若老存有所得心,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了,有所求就有所為,那麼都成了有為法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不是般若了,所以就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這個般若,是大家行所不能到的地方,你要行到,必須把有所得的心,除得一乾二淨才可以。這個地方我們就很清楚了,菩提薩埵是以無所得故,因為無所得故,你就無求無為。你無求無為,才能依止般若波羅蜜多,時時觀照眼前的萬事萬物當體就是空。如夢中物,夢中見老虎真實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實完全是虛妄,用不著害怕,對於一切都應這樣對待。時時處處長久地這樣觀照薰習,到純熟時就能夠對境無心,妄念不起,這是自然的不起,不是強之使無也。若離妄念還有什麼牽罣障礙。故經曰:「心無罣礙」,也就自然「無有恐怖」了。

無有恐怖,就自然「遠離顛倒夢想」,顛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動。顛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凡夫的四倒是把不淨的當乾淨的,把無常的當作常,把沒有我的當做我,把苦當做樂,這是凡夫的四倒。

凡夫的四倒為:(一)以不淨為淨:明明是一些很髒的東西,大家看它很乾淨,實際都是些很污穢的東西。人就是一層皮好看,揭掉一層皮,恐怕誰都不願摸一摸,都是些血肉模糊,到處都是蟲子,這只是一個行走的廁所,哪裡會乾淨?哪裡會美麗?凡夫就覺得美好清淨,這是以不淨為淨。(二)以苦為樂: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苦,沒有享樂,頂多只有一點點的享樂,如刀口上的一點蜜,很鋒利的刀口上一點兒蜜,舌頭一舔,剛嚐到甜味的時候,舌頭就破了。這是八苦交煎,可是大家不覺悟,樂此不疲,在裡頭終日忙碌,為衣、食、金錢、戀愛在那戰鬥、拚命得很苦。(三)以無我為我:一切本來無我,那裡找一個我?鏡子裡看看,當年的我不知那去了。誰都是一樣,一切一切,老朋友一見面都變成頭白面皺了,那個算是我呢?而這個我,是個主宰的意思,而自己焉能主宰,都是業緣牽引,以無我為我。(四)以無常為常:一切事情都是無常,偏把無常當作常,這是凡夫的顛倒。本來時時都在轉變,轉眼間都變化了,無常,什麼都在改變,人生百歲,便把一百年認為是無窮無盡,拼死在那營謀。這是凡夫的四倒。阿羅漢也有四倒,到了菩薩是常樂我淨。

阿羅漢的四倒為(一)阿羅漢認為一切都無常。他又顛倒了,菩薩是常。(二)阿羅漢認為世間不淨。但常樂我淨、清淨本然,極樂世界一切都清淨。阿羅漢以淨為不淨,又一倒。(三)阿羅漢證人我空,可是菩薩是真我,妙明真心,常樂我淨嘛!阿羅漢有我說無我,又是顛倒。(四)以樂為苦。阿羅漢知苦斷集,而菩薩境界,慈悲喜捨,是喜。常樂我淨是樂,皆大歡喜。到了大乘境界,皆大歡喜。二乘境界不得其樂,只是執苦。這是二乘的顛倒。

《心經》是文字般若,體會其中深奧妙義,而起觀照,五蘊皆空,一切不可得,反復薰習,漸漸入於無為,遠離凡夫四倒、阿羅漢四倒、種種顛倒見,並且遠離夢想,夢想即是妄想。觀照純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這就叫做究竟涅槃。阿羅漢所證只是人空,沒有證法空,只是有餘涅槃。大乘則人法俱空,證無餘涅槃。涅槃之義是寂滅或翻圓寂。涅槃有三德:(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脫。因般若才能從無量煩惱中得到解脫,而成解脫德。至於法身德,也須般若德才能恢復本身的法身。迷時不知,智光明照才能顯現。

不但是菩薩依般若而修,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無上之正覺。十方諸佛從最初發菩提心,中間行菩薩道,直到最後成佛,沒有不是以般若為先導,所以般若稱為諸佛之母。「阿耨多羅」,可譯作「無上」。「三藐三菩提」譯為「正等正覺」。合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所證的最高無上之果。至於以前一直講「無得」,此處突然出現佛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正顯中道,無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無得,佛不作是念,認為自己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密咒為什麼稱為密,因它的奧義不是眾生的思維所能了達。般若也正是這樣,「眾生之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此兩者都是不可思議,所以用咒來形容讚嘆般若。故云《心經》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為同具無比的妙用;「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無上咒」,因都是以實相為體。是「無等等咒」,般若與咒同是一心,無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諸法,令它們同歸實相正印。故知咒與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不虛」。

以前經文是顯說,觀自在菩薩指出般若即咒,此處經文是咒,乃是密說,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經顯密圓融不可思議。即有言說又有離言說。可是無言說中,正說般若妙法:有言說中,正含無邊密義。所以蕅益大師說,此咒「正以不翻為妙」。

總之咒最好是不解釋,因為你解釋,只是把咒中無量的意思中說出一兩個,反而是局限了。你現在要體會本經,從有說到無說,從顯到密,到離開一切思想,離開一切含義,就更殊勝。所以不需要解釋。因為它巧妙就是從有說的文字到無說,從可思議到不可思議,從顯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來,通通變成可以理解的東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禪宗往往單提一句無意味的話頭,也就是離開你現在這些思想、這些道理,叫你體會你本來面目,你的本性,你本來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樣也是如此。

五、《心經》是一切眾生出苦慈航

這是先師夏蓮老講《心經》時的一句寶貴開示,現在引用作為本文結語,正是畫龍點晴。修行無論那一宗,都必須以般若為導引,才能直趨覺岸。般若有三:(一)實相是體,(二)文字是相,(三)觀照是用。從文字起觀照,從觀照入實相。可見從聞法到證果之間,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這個照用不是局限於道場佛堂之內,而是根據自身領會,貫徹到一切日用(辦公、管家、待人接物、飲食起居、,運動遊戲等等)當中,使人們記得、認識、了悟五蘊皆空,諸法空相,而自然離開罣礙恐怖,顛倒夢想,自然漸入大覺之路。道理不再多說,只舉一個有趣的事例,一小則日本的故事,可以做為參考,結束今天談話,也就說明我們只要有智慧在心中,就可以免除很多煩惱。

日本有個一休和尚,很小就很聰明。在他八、九歲時,一天他的師父出去了。他就在玩,跑到方丈室,看見師兄在那兒哭,師兄比他大幾歲,哭得很傷心,他說:「我們是學禪的人應無所怕,不應該哭,你哭什麼呢?師兄說:「你不知道,我這兒不得了了,師父就是這個盒子最寶重,從來不許我看、不許我動,不知什麼東西?我就想看,想動;今天師父出去了,我就把這個盒子偷偷打開來看,是件甕器,我不小心給摔了,師父回來我怎麼辦呢?我今天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哭了。」一休說:「你不要哭了,說是我摔的。」師兄說:「那我對不起你,你要受責打怎麼辨呢?」兩個都是小孩,最後商定,今天師兄應得的饅頭給一休吃,讓一休承認甕器是他摔的,他拿著一包碎甕走了。師父回來了,問一休:「在幹什麼?又在玩?」答:「沒有,我在參禪呢!我參究問題,我在用功。」師父問:「你參什麼?」一休說:「我參一切都無常啊!究竟有沒有一個人能夠不死呢?如果能夠,有什麼辦法可以達到呢?」師父笑了說:「咳,糊塗啊!沒有,都是無常,沒有例外,哪有一個人老活,沒有的事情。」一休又問:「噢,是這樣。人是這樣,東西呢?」師父說:「東西也不能常存,法是一樣的,都是無常,沒有一樣東西常有的。一休又問:「是這樣,咱們最心愛最喜歡的東西要壞了呢?」師父說:「那也沒辦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時節因緣到了它就要壞,那有什麼辦法。」一休交出一個布包說:「師父,這兒就有一個時節因緣到了,壞了的東西。……」師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沒話可說。所以我們心中如果有智慧,碰到忍耐不住或捨不得的事情,也就很平靜。從這小事,我們可以體會觀照般若的妙用。我們在生活中,根據這些道理對待一切事物,那麼我們就會比凡夫,比其他不學佛的人減輕很多煩惱苦痛。如果在煩惱苦痛中,這位日僧可能大發脾氣,打這孩子一頓,這便是惱害眾生;由於一休提醒了一切無常,這樣一來,老和尚就只好一笑了。這很自然,這就是觀照的作用。

我們談到很深的般若之心,因為六百部的般若經可以濃縮為一部《金剛經》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剛經》可以濃縮為一部《心經》二百六十字。所以這一部《心經》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來一代時教的精華,攝無不盡。

先師夏蓮老繼續發揮說:一部《心經》可再濃縮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幾句可再濃縮成「觀自在菩薩」五個字;再濃縮就只是一個「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經全入一個「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個「照」字開展為六百卷大經,正是「破微塵出大千經卷」,大千經卷中每一字又含無量經卷,是重重無盡。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說、不可說。普願有情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南無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請小心!!!!! 偽造版乾隆大藏經

《乾隆大藏經》經版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部大藏經版,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它不但是中國一宗珍貴文物,在世界佛教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深受眾信奉佛教國家的關心和重視。

“龍藏”經版刻成後,共印刷103部,頒賜京內外各寺入藏;1936年再次印刷22部。


經版原存故宮武英殿,後移藏於柏林寺,至今尚存于北京。《乾隆大藏經》版面重量約400噸,堪稱中國木版書之最。

而今有不法之徒,成立團體,仗己邪勢,欺騙信眾,向信眾募款,破壞乾隆大藏經,


進而將其偽造,加入今人句讀,並大量發行免費流通,送至台灣.中國.歐美世界各地,嚴重破壞佛教原始參考文獻,

使佛教蒙陰,此等作為必是附佛外道毀壞佛法之伊始,望我佛子莫與之同流,一眼覷破,察其邪偽.

幸蒙護法神力,現今已有多數偽版藏經,承蒙善信人士點出,將其退還,

如有發現贈送偽版乾龍藏經請將其送還原處,莫要參考,以免錯陷,蒙蔽慧眼,自誤誤他。

~~~~~~~~~~~~~~~~~~~~
第一,沒有修證怎可亂標,第二,即使祖師自己用功時,所標斷句也不會自大到廣為流通!何況將原版改掉更是誇張!第三,什麼程度就標出什麼藏經,意思只到標的人的層次,那想修行的人還修什麼!修到最後還是凡夫一個!肯閱藏的人幾乎是老修,他們哪有資格標給老修行看啊!

儒家混入佛門的緣起

於唐末宋初。從南北朝至宋初,儒家全入於睡眠狀態,社會聰秀青年,都歸向佛宗,於是佛教在盛唐時期,成為國中唯一學術大宗。

及至宋初新儒學興起,一面襲取佛教禪宗思想,一面又竭力排斥佛教,以恢復儒家於社會學術地位,承繼孔孟學術的正統,迫使佛教不得不退避山林。

於是明教高僧等為使佛教留存社會,適應大環境,因此倡導儒釋融和,以緩和儒釋衝突。

迨至明代中世後,蓮池、紫柏、憨山、蕅益諸大師相繼出世倡導,遂使儒釋融和成為一種新發展趨勢。

這不僅對當時佛教界有重大改變,即對日後三百年中國佛教有重大影響。

降至今日,在佛教研究方面,仍未能越出此一範圍,讓世人都以為佛法與儒家不脫關係,即使現在不再是古代,非以儒家為主的教育系統,但佛教仍受著儒佛不離的觀念混濫禍害。

甚至蕅益大師為調和儒釋,乃著「四書解」、「易經禪解」。

明代佛教,雖出現融和儒釋的思想,但儒家極端分子,仍不忘排斥佛教。最顯著者,則有胡敬齋的「居業錄」,詹陵的「異端弁正」,羅整庵的「困知記」,以及曹端的「夜行燭」等。

華嚴初祖杜順和尚

漩復頌:「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衹用一念觀一境,一切諸境同時會,於一境中一切智,一切智中諸法界。一念照入於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時處帝網現重重,一切智通無罣礙。

唐代高僧法藏大師開創的賢首宗又稱華嚴宗,依經典《華嚴經》而立名。華嚴宗的初祖——唐代的杜順和尚,則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的神聖事跡,為唐朝時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萬流景仰。

  杜順和尚,俗姓杜,名法順,陝西西安人。他潔行高操,慧根深厚。他家屋後有一塊墳地,孩童時,他就在墳地上給大家說大乘法,凡是聽法的人,都能悟入大乘。後人稱那塊墳地為“說法墳”。十八歲出家,親近因聖寺珍禅師習禅。珍禅師是一位聖僧,他的聖德感得狗都來幫他衛土造室。這只狗居然跟出家人一樣,過午不食。杜順和尚親近這麼德行高深的聖僧,自然很快就成就了。又到四處參訪,親近善知識,很快就得到了大成就,便開始雲游天下,廣度眾生。曾勸人設五百人供,卻來了一千人,齋主只准備了五百人的飲食,可是吃飯的時候,鍋裡的飯菜卻一直在增加。結果一千個人,每個人都吃得飽飽的。

  每位聖僧度生的風格都不一樣。濟公和尚是搓自己身上的垢膩,做成藥丸給人治病;杜順和尚給人治病,不用別的方法,只是跟病人面對面地坐一坐,療效便立竿見影,病人馬上痊愈。三原縣有聾、啞二人,杜順和尚剛跟他們說話,他們就能聽能說了。像類似的事情枚不勝學,乃至於惡劣難調的牛馬等畜生,只要杜順和尚勸導幾句,它們都變得馴服而溫順。

  人們開始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杜順和尚的高深德行,便傳到了唐太宗耳朵裡。於是他被請入宮內恭敬供養,凡是見到他的儲宮王族,懿戚重臣,沒有不受感化的,都作了他的歸依弟子。一次唐太宗問他說:“我身體不舒服,你用什麼神力替我治病?”杜順和尚回答說:“您為了治理天下勞心憂慮,只要大赦天下,您的病自然就好了。”唐太宗按他所說的去做,病果然好了,便賜號他為“帝心尊者”。

  杜順和尚一生都在弘揚華嚴宗、培養僧才。杜順和尚後期隱居在終南山,曾作法界觀文,感得海會菩薩現身贊歎;為了驗證文章是否契合佛心,他把書投到火裡燒,結果完好無損,沒有燒掉一個字。他著有《十門實相觀》、《華嚴法界觀門》、《會諸宗別見頌》、《華嚴五教止觀》等文。後人尊稱他為“華嚴初祖”。在行化四方的時候,他卻竭力勸人們念“阿彌陀佛”,並著述“淨土五悔文”來贊歎淨土法門。他還精心培養僧才,在眾弟子中,智俨大師最為突出,成為第二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貞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他告囑弟子:要把生前所行的法,傳承實行下去。說完就圓寂了,享年八十四歲。臨終時,有雙烏飛了進來,悲恸哀叫,久久不肯離去。圓寂後肉身不壞,並且散發清香。葬在樊川北原,後來肉身塔建在長安的華嚴寺。

公開真相後續~

淨空法師對什麼樣的人感到失望與無奈?????

悟道師、莊慈師及附和他們的那群在家人,雖多年學佛,所學的法並無入心,更未轉變心念及行為,居然質疑教導他們多年的淨空老法師,對老法師所苦心安排剃度的悟顯法師多所毀謗,他們安排底下的人在網路以及生活中大肆毀謗悟顯法師,以及大乘定香精舍,刻意誤導大眾的思維方向,更毀謗如法弘揚佛陀正見的道場,讓佛法於末法更迅速被破壞,讓想聞法的人先對悟顯法師有成見。

悟道師嘴上稱「恩師」卻背後大力破壞恩師囑咐悟顯法師弘法的這件事,讓大家質疑悟顯法師,枉費悟道師還與悟顯法師俗家母親認識幾十年。悟道師可能擔心失去名聞利養,就先指使徒眾出口毀謗,利用作法會而來的龐大勢力在四處毀謗悟顯法師,抹黑大乘定香精舍的一切。
他們的這些行為才是真正丟佛教的臉,破壞僧團和合及滅正法的行為。

而自己卻以淨空法師名義到處做法會,以圖生計,這種行為就是用淨空法師弟子的名義,從法會中獲取利養,也就是悟道師他口中所謂的恩師,或是史無前例諂媚的稱呼淨空法師為繫念本師,而且還說是淨空老和尚要他做的,即使淨空老法師沒有出來倡議,悟道法師他們還是找了許多藉口要做法會,圖生計,藉著老和尚出來倡議,他正好明目張膽的圖利,700場後又700場....不斷的下去,實在是令人心寒,道理就是如此

只要讓悟道師有法會可做,有利養可圖,他就恪遵師命
,老法師要他不要搞名利,不要收徒弟,他就置之不理,仍舊我行我素,徒弟越收越多,還告訴居士,說是因為老法師事多,所以他才需要多收徒弟,幫忙做事(實際上是做法會,圖利養),如此行為,絲毫不把淨空法師放在眼裡,出席各項活動,也與淨空老和尚穿著相同的服飾,一樣的配掛念珠,如此僭越不懂禮貌,說是尊師,實在無法相信,再者要他的徒弟,胡亂稱呼,將自己的同輩師兄,稱為師叔(按佛教禮儀若自己弟子見同輩師兄,應教自己的弟子,稱呼同輩師兄弟為師伯),有意在居士面前提升自己,貶低他人,如此醜陋的行為,是大家有目共睹。護持的居士也搞不清楚佛教規矩,所以也跟著一起起鬨,批評一心弘法的悟顯法師。

而悟道師的擁戴者效法悟道師,全然不顧佛教形象,把這僅是單純澄清真相的事件複雜化,一直在網路上唆使大乘定香精舍去控告悟道師毀謗,這種行為才是大家心中所認知破和合僧的言行。


所以淨空老法師要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原來早就看出悟道師的心行。

難怪不准悟道師收徒弟,原來早就愈料到他會做這種事,真是太有智慧了
相信在景美圖書館中其餘「悟」字輩法師都沒這些問題。

聽過淨空法師講經的人都知道,老法師最希望有人能講經弘法,利益眾生,到底是什麼情況讓淨空法師對悟道師如此失望,叫悟道師只要作法會就好,也不要求其他,這個中因緣可想而知!

前言:
悟道師他們的毀謗是從悟顯法師剛剛出家就開始了,出家是一件龍天歡喜的事情,但悟道師莊慈師他們,卻惡意罵謗,質疑淨空法師,為悟顯法師剃度,還將毀謗的傳真,遍傳各淨宗學會,這件事情,四年前就已經發生,悟顯法師慈悲不于回應,沒想到換來的是變本加勵的造謠與毀謗,甚至還寫信至道場,罵出家人,而後其支持者還來電騷擾精舍,惡意攻擊精舍網站,還在精舍居士面前惡意造謠是非,破壞精舍四眾和合,其行之惡,人神共忿,四眾撻伐,若為佛子,應當盡全力護持,轉貼真相讓大家都知道

華藏淨宗學會悟道師及莊慈師,對僧團的傷害不只如此,悟道師及莊慈師,嫉妒悟顯法師,質疑淨空老和尚,我們精舍在此只是澄清,這些惡人的毀謗,還有很多他們對僧團傷害的事件我們就不公開,個人造業自己去背,在此就不多說了。


正文:
從以前淨空法師就公開說沒收徒弟,所剃度的悟字輩法師,都講成是韓館長收的,(在家人怎麼收出家人?開玩笑啊!) 這樣免得一大堆人要找他剃度!所以一堆想跟淨空法師出家的人只好去找 悟道師,因為他有在收徒, (儘管淨空法師極力反對悟道師收徒弟(莊行師除外),悟道師還是堅持再剃度其他人~此事只有悟字輩法師知) 此是他個人的決定,此地不多說! 當 淨空法師從香港打電話至台灣景美周靜芳居士家要 悟顯法師(仍在家時) 去香港剃度, 悟顯法師、我及周靜芳居士就安排行程 前往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當時有中國客人在, (此下稱 淨空法師為師父) 師父為避外人耳目,故意回絕, 等客人走後,當天很晚,我們幾人偷偷在師父會客的小客廳,師父幫 悟顯法師剃度, 師父跟 悟顯法師說: 將來毀謗你的人會很多!! 當時師父交代悟顯法師很多話,大致是要悟顯法師跟他一樣,不要住道場,不做法會,只講經弘法......., 說至夜深, 還沒給法號,師父說要想一想,因師父很累,所以我們先離開,讓師父回去休息。 後我們回台灣,師父還沒到, 所以先暫用一法名,以等師父回台,後師父回台灣去到華藏淨宗, 請示師父 『悟顯』『心光』可否,師父一看, 很高興的說:很好!你也歡喜即可。當下決定使用 悟顯 這法號! 這法號是經師父認可的, 有些在旁邊的居士不知前後因緣,以為是 悟顯法師自己決定的。 在悟字輩法師中,從開始法號 就有 隨其俗名中一字取的,有因時節因緣 取的,有抽籤取的,有自己取的~~! 居士無知以一時所見,斷章取義,四處宣揚 毀謗三寶。 誰宣揚? 因為那位在家人看 師父與悟顯法師 在確認法號, 就認為是 悟顯法師自己取的,就跟華藏淨宗的 秘書長莊慈法師 講, 然後 高雄淨宗學會 管法寶的一個在家人再去問 華藏的秘書長, 因 悟道師那裡收了許多想跟 師父出家的人, 尤其是早期的幾位法師。(莊嚴師除外,她是跟道師的緣) 那幾位嫉妒 悟顯法師能跟師父出家。 就假裝不知師父幫 悟顯法師剃度的事。 (今天我怎麼敢說出來的! 人命無常,我不知何時要忽然往生,所以要先留下真相。) 現再講回到當初,悟顯法師剃度完 先回台灣。 悟圓法師 跟悟顯法師(當時未確認法號)、我,三人去到華藏, 告訴秘書長莊慈法師此事時,我看到她臉色陰晴不定, 勉強擠出笑容,我跟她說法號未定,先暫用一法名。 說了幾句話後, 我們就離開。沒想到後來她跟 悟道師搬弄是非,(道師當時在中國搞七百場法會,不在台灣), 道師聽她搬弄是非後也不詳查,就發了一張傳真四處傳給其他淨宗學會(香光淨宗收到了)罵謗悟顯法師, 最近也因 悟顯法師要流通法寶 所以跟 高雄淨宗請書,忽又收到高雄淨宗負責法寶的在家人(因其聽莊慈法師所說, 認定 悟顯法師是要利用師父搞名聞利養。)的罵謗信函, 而且不釋出法寶。 信中言多污辱,以在家女眾的身分罵謗出家比丘僧。
而且當收信當天悟圓法師也在場, 她看完信立刻打電話去找這管法寶的女眾(他們彼此認識) 對方說:叫悟顯我就不給法寶,叫別的法號我才給。。。。 悟圓法師說:無論是誰剃的或叫什麼法號那是另一回事,學佛人都不應因此而障礙人家請法寶。 對方回應:我管法寶,我有權力決定給不給。 悟圓法師無奈....

註1:師父叫 悟顯法師去香港剃度的電話都有雙方通聯記錄,有資料可查。 註2:文中所提之傳真,信函都在我這裡保管,因為 悟顯法師只想弘法、只想流通正法!其餘不管!現在有刻意毀謗及無知誤會的人,
身為護法我有責任澄清這件事。~~ 隨緣定師

發心護持

學佛人

對於佛法有恭敬心,有護持的心,

所得必是「得聞正法」的果報,

能不畏 邪說強權富豪勢大,

敢於為護持正法真相而說,才是真正佛弟子。

佛菩薩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願

今弟子雖不及其億萬分,但總是盡心而行。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依法不依人就能看清真相~

(悟道師的擁護者跳出來講話囉,大家看看學佛學成『依人』的狀況是什麼樣子)

剛剛在其他的版面上有人說:
澄清真相是在罵悟道師。
~~可見連其他人都認為悟道師跟莊慈師,這種毀謗的悟顯法師行為的不可取。

所以佛說要依法不要依人,就是知道末法會像這樣,
知道所依止的人不好不對,還是要掩飾,還是要幫他講話,說要(默擯)
還利用佛門的詞句來掩飾惡行、粉飾清白。
說這些話的人是要故意模糊焦點,表面看似中立,
內心卻是百分百的想掩蓋真相。

甚至打出:我這版只貼佛法,故意模糊焦點,不願再有人知道真相,其用心其實大家都很清楚,就是要掩蓋真相於所謂的『大家都已經知道』之下!

如果沒放下自己偏好某人的心,總是會把『剃度真相』看成是毀謗。所以腦筋清楚自然看得懂。

這些反對的人(我)實在太大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說白衣不要介入僧眾,我們既沒介入也沒請他們介入,他們這些人的用心,只是不想真相被大眾知道,悟道法師他們在毀謗講經的法師,我們依佛陀教誨,護持正法澄清真相,打破這些人的謊言。始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而這些要人不要介入的人,才是真正在介入這件事情之人,他們用此藉口模糊焦點,以圖後進,正是經上所謂,外楊清白,內私犯惡之人。

這就是所謂末法的現象 大家看看吧!!

悟道師,莊慈師私下毀謗講經法師說謊,讓人質疑悟顯法師講經,毀謗大乘定香精舍,斷人法身慧命,

這兩個人如此質疑淨空老和尚的決定,又不隨喜悟顯法師出家,難怪淨空法師告訴我們,悟顯法師出家必然有人毀謗,現在終於現原形,原來淨空老和尚,早就清楚是誰會做這些事,所以事先告訴我們,現我們曉得老法師的用心,身為佛弟子,必然儘全力護持佛法的傳承,絕對不會讓華藏淨宗學悟道師,莊慈師之輩,障礙佛法的的弘揚.

而網路上這些人,卻選擇不願護持正法,不讓大家知道真相,反而掩蓋事實,此等用心眾人可知

以下是隨緣在其他版的留言:

跟大家分享!


1.只因說出事實你難以接受,是嗎?如果這是罵道師,那你一定認為那些行為很糟糕吧! 2.而且請不要說大家的共識,應只是少數幾位吧。 3.有些人不知版主的『立場』,所以說要版主將剃度真相擺在最上面,確定大家都知道,自然不會有人再來po了。版主考慮看看~因為一萬多人的社團用『大家』共識,這很難讓人家信服。知道為何要講清楚嗎?有人私下毀謗講經法師說謊,讓人家不信任他,誰會要去聽經聞法,斷人法身慧命是很嚴重的惡行,怎可幾個人說你知道了就算沒事了!~~現在有人毀謗正法你們卻選擇不讓大家知道真相,有機會去聽聞正法,怎會是此版開版的初發心呢!是吧,版主關於轉貼的人應該是出於護持正法的正義感,人都有正義感知道事實真相自然會去轉貼,人家覺得重要就會去分享。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念佛指南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靈峰云:「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而近來持名者多,往生者少,皆由信願不切,雜修不專,或求人天福報,依舊輪迴也。茲節錄諸祖法語,不取參究觀想玄談,惟取持名法要,以便時時省覽,策勵精進,較參叩知識,更加親切。

唐善導大師淨業專雜二修說節要

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答: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畫夜莫廢,前念命終,後念即生,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按】印光大師云:「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所示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願即死心專修,畢命為期,以求必生。

宋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節要

觀經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回向發願,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向西。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如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

問論云: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答:譬如逆水張帆,猶云得往,更若張帆順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億劫罪消,行念功德,豈知其量?故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聲,事業常如此,西方佛自成。若禮拜,則屈伏無明,深投覺地,命終往生,速證涅槃。

附禪淨四料簡: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按】印光大師云:「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倚福作惡,即墮地獄,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沒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願即專心持名,求生西方,必不虛棄。

宋慈雲懺主遵式大師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節要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楞嚴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密作願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云:「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

【按】此繫緣門,為益最大,下手在心常繫念,不忘於佛。願於一切善惡境界及種種作務,皆密持名不輟,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繫念佛事節要

淨土之為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信而無行,不成其信。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如是行者,是名正行。行而無願,不成其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當知現前一念,本自圓常,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有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性光明顯發耳。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徑之詞,何勞掛齒,可謂證修行之神術,超方便之正途。

【按】當妄心雜亂時,能起念念佛,一一出口入耳,自然隨念寂靜。此息妄要訣,願即切實行持。而信為入門,願為前導,亦缺一不可。

元虎溪尊者優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鑑節要

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禪定,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寶王論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當於行住坐臥,繫念不忘,縱令昏寐,覺即續之,不以餘業間斷,不以貪瞋等間隔,隨犯隨懺悔,不隔念,不異念,不隔日,不隔時,念念常不離佛,念念清淨圓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在家菩薩奉佛持戒,逐日營辦家緣,未能一心修行者,須早起焚香,參承三寶,隨意念佛,每日黃昏亦如是禮念,以為常課。如或有幹失時,次日當自對佛懺說。此法門要不妨本業,為士者不妨修讀,為農者不妨耕種,為工者不妨作務,為商者不妨買賣,晨參夕禮之外,更能二六時中,偷那工夫,持念佛號百聲千聲,志誠為功,期生淨土。

凡修淨土之人,灼然是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信得及,便從今日起,發大勇猛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專其心,壹其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綿綿密密,如雞抱卵,常教暖氣相接,即是淨念相繼。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進工夫。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遇苦樂順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無一念變異心、退惰心、雜想心,直至盡生,永無別念,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則歷劫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消殞,塵勞習漏,自然淨盡,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成行滿,願力相資,臨命終時,定生上品。

若念佛之人,塵垢未淨,惡念起時,須自檢點,或有慳貪心,瞋恨心,癡愛心、嫉妒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諂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心,及諸逆順境界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斂念歸正,勿令惡心相續,直下打併淨盡,永不復生。所有深信心、至誠心、發願回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捨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當守護。更要離非梵行,斷惡律儀,雞狗豬羊,慎毋畜養、畋獵漁捕,皆不應為。當隨佛學,應以去惡取善為鑑戒!

真信修行之士,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按】在家念佛者、早晚常課,定不可缺,如有幹失時,寧可遲睡早起,不可藉此間斷,必須通宵有幹,方可次日對佛懺說補念。平時偷閒念佛,愈多愈妙,亦不限於百聲千聲,久久純熟,三昧自易現前也。

元維則天如大師淨土或問節要

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精神,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當了也。

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問苦樂逆順,靜鬧閒忙,一任公事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其有世緣稍重,力量稍輕者,亦須忙裏偷閒,鬧中取靜,每日或念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一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日放過。又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閒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或懺悔發願,種種結緣作福,隨力布施,修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須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唯決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專持名號,或加禮拜懺悔,正合善導專修無間之說。專修無間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禮;口須專稱阿彌陀佛,不稱餘號,不誦餘經;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雜餘想。若貪瞋癡來間者,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也。

繫念之法,不拘行住坐臥,不必出聲損氣,唯務至誠,默想默念,念念相續,心無間斷,敢許現生肉眼便能見佛,或見光明,或承摩頂等事,豈在臨終時哉?此是一種徑捷法門,至簡至要,極靈極驗。
【按】大師之母、年將七十,恐出聲損氣,故函其弟行遠,勸以繫念法門。若能出聲念,仍以稱名較易,相續即生,故淨土或問,仍歸結於專持名號也。

明幽溪傳燈無盡大師淨土法語節要

楊次公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而不得生,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蓋愛有輕重厚薄,正報依報,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不可枚盡。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不歸於一,則不得生。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輕愛。蓋念不一,由散心異緣使然,散心異緣,由逐境紛馳使然,娑婆有一境,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聚緣內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愛若塵沙。故欲輕其愛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萬緣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矣。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原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體物虛則情自絕,情絕則愛不生,而惟心現,念一成。故圓覺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

一念之道有三,曰信、行、願。不疑謂之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極樂,以敦信為始。必須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不是他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他佛。大要有二:悟妙有周具,以為欣淨之本。悟真空圓離圓脫,以為捨穢之原。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行門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復二:一稱名,二觀想。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須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得生淨土必矣。理一心亦無他,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間,往生淨土必矣。

助行亦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願有通別、廣狹、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發願文。別則各隨己意。廣謂四弘,上求下化。狹謂量力,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弘,不得師心妄立。大率所發之願,別勝於通,通恐隨人語轉,別則自己標心,然隨通文而生決志,雖通而別,若於別文而生濫漫、別亦成通。廣勝於狹,廣則發心大,剋果勝,狹則悲願淺,獲果劣。又勝於局,局則數數間斷,則念念圓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淨土,速覲彌陀,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乎是矣。

【按】所示輕愛一念之道,在於信行願三法,最為精當。惟正行只專持名,不必觀想。世出世間一切善行,隨時回向西方,皆為助行,是即萬善同歸,福慧雙修也。

明紫柏達觀大師紫柏老人集節要

問僧海州念佛常間斷否?曰:合眼睡時便忘了。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萬年也沒幹,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世上念佛人,或三二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終時卻又無用,此是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底人,臨死自然不亂也。

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法念佛,果能於愛憎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現在日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爛。

【按】此法最妙,念佛心真不真,但於歡喜煩惱中勘驗。如或夢中間斷,即依此法勇猛精進,則現在自得受用,臨終自得往生也。

明蓮池袾宏大師雲棲法彙節要

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因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賅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賅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賅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沙微塵一切法門,攝無不盡。

持有數種: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唇舌念,咒家名金剛持是也。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隨便皆可,而各分事理: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憶念者、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所謂:「空間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觀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於中復二: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無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二即寂照難思。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惟一心。斯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念佛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乃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不妨默持,或覺昏沉,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云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力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餘種種法門,是二心也。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況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難成,而輒改修餘行。

新學後生,纔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豈能覺乎。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只替人解粘去縛,便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個字,即解粘去縛秘密法門,即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門,此金仙氏之長生也。」

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迴,終當大悟耳。願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開放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云:「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懸殊也。

學佛者無用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儘心儘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一勸半忙半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王事,奔波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但念尊稱,便成皈敬,六字四字,誠無別焉。獨以法久弊生。翻成瀆慢,鳴鑼擊鼓,而如唱如歌;泄憤申冤,而似咒似詛,聞之天耳,寧不悲乎?然而戲稱怒舉,亦植良因,果報將來,不可思議,凡情未諳,明者知之。

【按】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不論事持理持,只要守志不二,念念相續,自成三昧,不必更求口傳心授。但不可執理廢事,自招落空之禍。

明憨山德清大師夢遊集節要

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捷要。經云:「若淨佛土,當淨自心。」今修行淨業,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惡業,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若身不殺、盜、淫,則身業清淨。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淨。意不貪、瞋、癡,則意業清淨。如此十惡永斷,三業冰清,是為淨心之要。於此清淨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安養,立念佛正行。念佛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若念至一心不亂,則臨命終時,淨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則感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驗也。

修慧在乎觀心,修福在乎萬行,觀心以念佛為最,萬行以供養為先,是二者乃為總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動念,皆是妄想,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成淨土因,是為樂果。若念佛心心不斷,妄想消滅,心光發露,智慧現前,則成佛法身。眾生所以貧窮無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嘗一念供養三寶,以求福德,直為生死苦身,念念貪求五欲之樂,以資苦本。今以貪求一己之心,轉而供養三寶,以有限之身命,隨心量力供養十方,乃至一香一華,粒米莖菜,其福無窮,故感佛果華藏莊嚴,為己將來自受用地,捨此則無成佛妙行矣。

念佛求生淨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見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不愛,則無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計。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果能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纔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學道無他伎倆,只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久久純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彌陀,頭頭極樂矣。近見學道之士,祗知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處下死工夫,及臨榮辱禍患死生之際,便見手忙腳亂,此非人誤,乃自誤耳。生死根者:即吾人日用種種妄想,人我憎愛貪瞋癡等諸煩惱業,若有一絲不斷,即是生死根本。今要參禪頓悟了生死,請自討量,果能一念頓斷歷劫煩惱,如斬亂絲否?若不能斷煩惱,縱能頓悟,亦成魔業,豈可輕視?從上諸祖頓悟,亦從多生積功漸修中來,故頓悟一著,說易實難,苟無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熱惱中一念頓悟,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至若念佛一門,世人不知其妙,視為淺近,其實步步踏著實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來,念念妄想攀緣,造生死業,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斷煩惱。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念能斷煩惱,則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亂,比參禪更有下落,總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參禪定要死盡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換之法,就吾人根器易為耳。

修淨土不必求悟明心性,專以念佛為正行,又以布施齋僧,修諸福田功德,以為莊嚴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雖發願往生,要知先斷生死之根,方有速效。生死根即今貪著世間種種受用,及美色淫聲,滋味口體,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瞋怒忿恨執著癡愛之心,與一切邪魔外道邪師所說邪教之法,俱要盡情吐卻,只篤信念佛一門,每日誦彌陀經兩卷,念佛若干,或不計數,只是心心不忘佛號。佛者覺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覺。心若忘佛,便是不覺,若念至夢中能念,即是常覺不昧。現在若此心不昧,則臨終時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處便是下落。今國事萬機,決不能參禪,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閒忙動靜,一切處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無別巧法。

參禪要離想,念佛在專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念佛即是參禪,更無二法,即念佛時,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瞋、癡、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如一,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淨土之時也。

此種法門:第一要決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隨得緣,隨緣即安命也。第四要認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厭苦切,厭苦心切,則慾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訣,單持一念。
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早起禮佛,即誦彌陀經一卷,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號,或三五千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此是早課,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此法教諸宮眷,如法同修更妙,是為常行也。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親切。每日除二時功課外,於二六時中,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此事不難行,只要一念為生死心切,單單靠定一聲,佛再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自在,得大歡喜受用,殊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捨此,更無過此直捷省事者也。

【按】要了生死,要為生死心切,要先斷生死根株之愛根。惟愛乃多生習染,熟不易斷,其入門下手工夫,只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久久純熟,則念極情空,愛根自斷。其他生死根本之日用種種妄想,人我是非貪瞋癡慢等諸煩惱業,不求斷而自斷矣。

清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要

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餘一切戒定慧等為助,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為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為穩當,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

出三界火宅,有橫豎兩途: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名豎出三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三界,事易功頓。遠祖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經云:「末世憶憶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脫。」如趁船渡海,不勞功力。夫能篤信西方捷徑,至誠發願,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佛雖大慈為舟,如眾生不肯登舟何哉?

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欲決定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云何為信?一信阿彌陀佛願力二信釋迦文佛教語,三信六方諸佛讚歎,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檢察,不必旁問他人。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問:如何持名能斷無明?答: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只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盡一日中,出聲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環無間,必以一心不亂為期,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不計人我是非,即大忍辱;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檢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

【按】明示信願持名,能歷九品,淨四土。如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至為切要,應深信切願而直下持去,持到究竟之處,即無明斷盡,而往生常寂光淨土矣。

清截流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節要

念佛須具真實信心,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無須改轍矣。

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寒,心不專篤,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遭逢逆境,結怨銜恨,及臨命終,重處偏墜,淨因微弱,難脫苦輪,袛是重處放捨不下故也。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利害天淵,大須猛省!必也生大欣厭,捨穢取淨,信此取捨,與不取捨,原非異轍。毋騖虛名,毋執空見,毋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來迎,動諸魔事。恒以念佛為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更於貪瞋習氣,刻意揩磨,使重處得輕,生處漸熟,淨念相繼,願行相資,自然千穩百當也。

敬勸諸友:必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信宿捨離,惟以歸家為務,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捨得寸陰,一心念佛。果能如是,若不生淨土,諸佛皆成誑語,願共勉之!

七日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喫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

今時淨業學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裏,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按】持名固非以快念多念為勝,但不可輕鬆養識,古德晝夜持名十萬,非快念多念耶?毋求速效,妄冀心外有佛來迎,動諸魔事,此指修觀想而言。若遇魔事,即提起正念,默持佛號,則邪不勝正,魔即消滅,不必憂懼。

清梵天省庵思齊大師法語節要

與茅靜遠居士書曰:居士造橋事畢,可謂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無倦,一善甫完,復作一善,美則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為急,而孳孳為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有何了日,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一念愛心,萬劫纏縛,可不懼耶?居士世間公案,久已參透,西方淨業,久已修習,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耶?于此二者,宜加審察,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切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取,欲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難矣。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矣。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甚麼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緣如此豐足,繼嗣如此賢能,事事適意,尚不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為天負人耶?為人負天耶?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居士雖不求福,而常作福,雖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緩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轅適越,卻步求前也。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

【按】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確為我輩老人今日要務也。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非明心之要乎?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無念心體,惟佛獨證,等覺以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阿祈達王臨終為趕繩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墮為毒蛇。一婦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惟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至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淨業時,達磨大師忽現在前曰:「汝但捨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能如是信,可謂深矣。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昔王仲回問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牢持於心而不暫忘,稍或一念間斷或夾雜,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但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
念佛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及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不能有成。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按】大師千言萬語,只教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當持名時,應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念到無有別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願從此入,攝心專注而念,無雜無間,精進不輟。

清悟開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

開眼念佛,心易散動,可閉目念。當念佛時,將心放空,提起佛號,即念即聽,即聽即念,綿綿不絕,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但要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生西方裏出來。更有繫念一法,在不念佛時,將念頭常掛在阿彌陀佛身上,心常清淨,不動不搖,便是得力處。

問:雜念從何而來?答:人之一身,只有一念,念佛之念是他,雜念之念亦是他,只因這一念不能全分歸於念佛,即有少分在佛外。問:如何得除雜念?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然精力疲弱,不能使之即無,又當如何?答:道力未充,多諸散亂,收攝六根,漸歸清淨。當雜念起,不要理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無雜念矣。但久之雜念又起,甚至纏擾不開,不必焦躁,但澄清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從念提起,由口出聲,耳中歷歷聽聞,又復從心念中流出,循環貫攝,不令間斷,雜念自無。尚有鈍根者不能,可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當念佛一聲,即記在南字上,二聲記無字,又阿、又彌、又陀、又佛、又南,連環記認不斷,一切雜念,無處出生矣。

【按】閉目空心,即念即聽,收攝六根,漸歸清淨,雜念即無矣。依次記字念,與印光大師之十念記數,同為攝心妙法,屢試屢驗。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大願堅固更罕有,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迴,千佛慈悲,亦難救度。老實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即捨,勿令纏綿,障我心念。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在口頭播弄。若一涉及,當思念佛人不當如是,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滌蕩之。既以此身念佛,行住坐臥,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淨。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或於阿字上過珠,或於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且耳根最靈,外緣易入,聲感心動,雜念熾然。惟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心聽自聲,聲聲快足,一切閒是閒非自然罷遣也。若精神散失,或勞極逼迫時,不必高聲,但收斂神明,低聲細念,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便可高聲念佛。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裏過,心憶而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也。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或金剛持,仍嫌著,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出聲,但使繫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或昏沉多,則經行以持之,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隨分持名而自救之。要於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不問淨處穢處、閒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何以故?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淨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不斷其真命脈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早晚二時,劃定常課,從今至死,不增不減,其餘十二時中,能念一句念一句,能十句則十句,但使百忙中得一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誦,務須綿密接續,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一朝無常到,將何抵對耶?

對像時,即以此像為真佛,面對心念,誠敬可知,誠敬之至,必邀靈感。無佛像時,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動念時,當念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業亦能消滅。

凡一切喜慶樂境當前,當知此樂虛幻不常,乘此好時回光念佛,則仗佛光明,於順境去多少惡念,吉祥連綿,如意修行,直至命終,往生極樂,豈不快哉。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威緣照面,不可再起惡念,只須順受,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但隨因緣,勿忘念佛,佛光所加,境緣即轉。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後開導其心,勸之念佛,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念佛之聲,既已純熟,於六塵中,惟一聲塵,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覺其旋繞也,舌亦不覺其鼓動也,意亦不覺其分別也,鼻亦不覺其呼吸也,眼亦不覺其開閉也,觀音勢至兩圓通,即是一也,根即塵也,塵即根也,根塵即識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調,久當自入。

凡念佛時,取淨地四五尺,右繞一匝,然後徐徐出聲,漸漸聲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後,覺自己心聲透靈,旋繞太空,圓裹十方,週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於念佛聲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於念佛聲中而念佛也。此是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聲者心聲也,光亦心光也。心聲旋繞之處,即心光煥發之處,安住於心聲中而念佛,即安住於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心聲旋繞,心光煥發,心體自然披露矣。此一真心,如大圓鏡,洞達無遮,十方三世,我佛眾生,濁世苦輪,淨邦蓮萼,皆鏡中影也。聲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鏡中,此是最勝境,能永滅心垢,宜加意勤習之。

不雜即止,止者定之機,止雜念而正念現矣。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不住即觀,觀者慧之機,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若於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

持佛戒以治身,持佛名以治心,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頭,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門關,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須知人既念佛,即當心佛慈心,行佛悲行,發廣大願,濟度眾生,一切眾垢冤纏,普為懺悔,一切鉅細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為念佛之正因也。

一事纔畢,一語纔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三昧易成之象也。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於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謂暫得勝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則漸漸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謂無慧。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淨,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譬如日與月,周流照天下,此如何妙覺圓明哉。

凡難中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地干戈,一鄉疫癘,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何以故?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然離難,勿轉念也。

臨命終時,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按】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願從口念耳聽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漸至心念心聽,即已六根都攝。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單念四字,易成片也。惟穢處及大小便時,只宜默念或心念,出聲不恭敬。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民國卓三諦閑古虛大師語錄節要

持名念佛,要信真願切行純,先須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單提正念,將四字名號繫念在心。不必長用高聲,恐傷元氣,以致喉痛。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