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之四)~悟顯法師 講述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第四講




前面經文講到:「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能夠完全受持《法華經》,供養法華者,「藥王當知」,這是佛告藥王菩薩說「此人自捨清淨業報」,此人捨棄勝應身,於佛滅度之後,來這五濁惡世廣演此經,助佛轉輪。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佛說:如果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於我滅度後,能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這個話怎麼說呢?這個你們就要注意了,有些人就會拿著這一段話,冒充諸佛如來,或是冒充是佛菩薩派來的。凡是佛菩薩來應化,他不會自己說自己是諸佛如來再來;也不會說:我教你怎麼念、怎麼讀,你們聽我的就能夠消業障。就像你們馬來西亞或是澳洲那邊,流行的心靈法門,那就是妖魔鬼怪胡說八道,他拿的都是我們佛教的經典,都說要依他的方式,這個就是邪魔歪道。所以看到這一段經文,你就要知道,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其實只要你能夠弘揚大乘,能夠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意思就是佛菩薩會加持你。「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佛菩薩會加持你,不順的自然會順暢。所以我們弘揚大乘佛法,對於佛菩薩要有信心。弘揚正法一定會有障礙,人家看你弘揚正法,不如法的他心裡就不是很樂意,俗話講「同行相忌」,互相嫉妒障礙。不要說我們這個時候,就連南嶽慧思禪師都碰過障礙;因為他實在是太有修為了,辯才無礙,弘揚大乘,喝斥權小,人家下毒要害他。所以尤其在末法,你要弘揚大乘,你要求佛菩薩加持,那你自然對經典不懂的地方,你就能懂,你能開智慧,你能消業障,你能知道該怎麼做。我前面講過,弘揚大乘不是只有講經的方式,我舉了一些例子,你用你的才能,用你的專業能力,來展現佛法的殊勝莊嚴,這都算是弘揚大乘。你有這個願,你要做,自然佛菩薩會護持,哪怕是處在末法,魔強法弱,那也不怕,因為佛的福報比妖魔鬼怪都還要大很多。所以弘揚正法不是只有一種形式,不是只有講經的形式,你可以用動畫、用現在的虛擬實境,用種種美術的方式去呈現,水彩、油畫都可以,這也都是弘揚大乘佛教。你可以把經典的內容抄寫出來,有的人書法寫得很好,有的人畫得很好,那你可以做「經變圖」,你可以做「八相成道圖」等等。有的人程式編寫得很好,你可以寫手機程式,讓人家知道什麼是佛法,或是用遊戲的方式來讓人家了解佛法,都可以,全部看你的創意,這都是弘揚大乘。所以這裡講的「經文」是講《法華經》,其實這《法華經》就是包含一切的大乘經典,乃至一句。也許這些技能你都沒有,可是你懂得一點你跟人家介紹一點,你讚歎大乘,這都算是,所以佛菩薩會加持你,加持你業障消除,去推廣正法。所以這一段你不要誤解,有的他是來搞名聞利養的,他講《法華》講到這一段,就暗示或是故意讓你誤以為他是佛菩薩再來,這個都不對。我們講經,我們發心來推廣佛法,這都是佛菩薩加持,不是我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大的福慧,都是靠佛菩薩加持,所以說「如來所遣行如來事」。這是講一般的凡夫,你發心你自然得佛加持,還有一種呢,他真的就是聖人,像我們歷代的祖師,像智者大師、南嶽慧思禪師、天台宗的章安灌頂大師,這些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淨土宗的高僧大德,這裡面很多都是佛菩薩再來。你看淨宗二祖是阿彌陀佛再來,淨宗六祖也是阿彌陀佛再來。所以說佛菩薩會來這裡示現教化,或是酬償他過去生發的願,他過去生發願要弘揚《大乘妙法蓮華經》,他這一生因緣成熟了,或是這裡的眾生根器成熟了,他就會來講經說法,這個是佛滅度後無論是凡夫,無論是再來人,都是佛力加持,所以說「如來所遣行如來事」。「如來所遣」,看似指的是發願再來,那實際上你們只要能夠發願,現前轉業力為願力,那你也是如來所遣,只是你現在還沒有修證而已。所以這話你要理解清楚,尤其在講經的人,這裡你一定要把它講清楚,不要讓人家誤會了。你沒有那個意思,可是人家搞錯了,你也不可以去誤導人家,讓人家誤以為你自己有什麼德行,有什麼功德,是個佛菩薩派來的,這些都不可以;這都是乘機貪圖名聞利養,這必有惡報。因為現在的佛門裡面有一些歪風,他這和尚透過一些媒體,招攬了一些群眾,這些群眾覺得自己師父講得很好、很對、很有修,他就把他師父變成祖師了,或是他師父認為誰有修,大家就認為那個人是祖師了。他師父說誰是祖師,他底下的信眾就一窩蜂地追捧說哪一個人是祖師,這都是歪風,是不可以的。佛門講「祖師」,那你一定有修有證的,不能用這種好像在追星的方式去吹捧,這個要知道。也不能從中謀求名聞利養,像佛在經上講的,有一些人他好名利,是不能出家的,好清名的人也不能出家。好清名的不能出家,他喜歡人家覺得他很清高、很有修,都不貪財,都不貪名啊,這種人也不能出家,因為都是貪欲。看到這裡你們就要知道,但凡說自己是佛菩薩的,或是跟隨佛門這種不好風氣的,這些統統都是不可取的。佛法依法不依人,是不搞個人崇拜的。任何的個人崇拜,在佛門都是要被禁止的。佛門它是依經典,不是依個人,這個道理很重要,你們當居士的,自己就要知道,不要自己愚癡,跟著一起迷惑顛倒。所以這一段經文,也是讚歎發心弘揚、流通《法華經》的,弘揚大乘的,這些都是「如來所遣行如來事。」都是佛力加持得上的。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前面講「竊為一人」就是私底下為一個人說。「竊」就是私底下。這裡後面是講,在「大眾中廣為人說。」就是跟大眾宣說,宣說《法華經》、宣說大乘經,這都是如來加持,得佛菩薩加持的。這在經典上都有講到,包括在淨宗的經典,或是與淨宗相關的經典上,在末法時期,你能夠講淨土法門,這都是佛力加持,所以我升座講經前,都是拜佛,這都是祈求佛菩薩加持。你們聽經的人在唱「開經偈」,你也要祈求佛力加持,讓你聽得懂,讓你業障能消除;然後在最後再把這聽經的功德迴向,迴向無上佛道,迴向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見性成佛,能夠往生淨土,這是大家要會的。所以,無論是為一個人說,乃至為多人說,都有佛菩薩加持,也都是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以學人來說,就是教你要恭敬弘揚大乘正法的人,哪怕他是一位居士,只要他弘揚大乘,不管他是男眾或女眾,我們也都要恭敬讚歎,隨喜他的功德;如果是出家人,那就更不用說了。在佛門弘揚正法,佛法講「佛性」是平等的,但是男、女眾的業障各各不同,就像每個人身上的毛病不一樣,都有他的一些小毛病。男眾能弘法,女眾能不能弘法?也能弘法。所以我說弘法不是只有一種形式,我之前講的《趙城金藏》崔法珍居士,她就是個女眾居士,她是斷臂集資來弘揚、來編纂《趙城金藏》,後來大家深受其感動,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就是在弘護大乘正法,所以在「發心」上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煩惱習氣每個人不一樣,但是真正發了大心,這女眾就轉變成丈夫相。所謂「丈夫相」不是只指男身,不是指男眾,而是看你是什麼樣的行持。你發心弘揚大乘,發心護持正法,能夠修行,能斷煩惱,這就是具大丈夫相。那反過來,男眾如果沒有發心,那你就只是一般的世俗人而已;甚至有的男眾帶的習氣也很重,心量也很小,有的也還不如女眾。所以佛法講佛性是平等的,功德是平等的,全在個人發心。

從這一段你就要知道:我們要隨喜讚歎發心弘揚正法、弘揚大乘的大德,無論是出家大德或是在家大德,都應該讚歎,這才是對的。不可以變成互相毀謗,或是互相排斥。無論你依止哪一位法師修學,你覺得他講的法你聽了受用,你依止他修學那是你的因緣,你不要去破壞別人,你不要心生排斥,否則同樣都是造業。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這是佛告訴藥王菩薩,說:如果有一個「惡人」,就是一個壞人,以不善心,在一劫中常在佛前指著佛罵,這個毀謗諸佛如來的罪報是拔舌地獄、耕舌地獄。你們應該都知道,你這樣子謗佛尚且墮在拔舌地獄,何況是你一劫罵佛。之前講過這個「劫」是時間的單位,我們就講一個小劫,一個小劫就是我們人壽從八萬四千歲一直減,減到十歲,然後再從十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於一劫中天天這樣罵佛,這個罪就非常重了,但是這裡為什麼說「其罪尚輕」?因為比起惡言毀謗讀誦《法華經》的人來說,「其罪尚輕」,所以說:「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這個「讀誦」就包含前面的「五種法師」,還有「十種供養」,就是受持大乘經典的人。所以你不要以為:只有人家在誦經的時候不能罵,這還包含前面講的五種法師;因為他是把它簡化了,所以一定是包含前面的五種法師。這個人在讀經、讀誦《法華經》,在修學《法華經》,在流通《法華經》,在講說《法華經》或是學習《法華經》,你去毀謗他,你給他修行造成障礙,「其罪甚重。」而且為什麼說你毀謗《法華經》罪業深重?因為《法華經》它能令眾生開悟。所以相比之下,佛告訴我們:毀謗受持《法華》的學人,他的惡報比謗佛還嚴重。你看到人家學大乘,你不要毀謗。如果你被人家毀謗、誤會了,你自己要能夠平常心看待過去,要能夠當消業障。想說我過去生也是這樣毀謗人家,所以今生在讀誦《法華》,在弘揚正法,或是在受持大乘、修學大乘,才有種種障礙,這就叫「隨緣消舊業」。所以你看看,你們來佛門裡面學佛,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家裡面的人不諒解;你吃素,人家說你這樣子不合群,說你這樣子製造家庭紛爭;說你誦經又影響了什麼或是誰......;你看看,連夫妻感情不好都說是因為學佛的關係,這真是胡說八道。你看看那些離婚的,一些世俗的家庭裡面,那是學佛的人多,還是不學佛的多?所以你就要知道,這是人家要來抹黑你、抹黑佛法。如果你講他願意聽,那你要告訴他,如果不願意聽,那你就當作消業,你就要知道他這個人業障很重,將來肯定是要完蛋的。就像光目女、婆羅門女,她的母親一樣,不信正法,又喜歡殺生又是邪見,死後墮在地獄道當中,這些報應都是有的。所以你們要是碰到學道有障礙,自己要當做消業想,還有一個:做的功德要迴向,求佛菩薩加持修行沒有障礙;還有一個就是迴向自己業障消除,能開智慧,剩下的就是「隨緣消業」,不管它了。尤其是像你們來道場護持的,家裡面的人一定有些不諒解,是有一些人,不能說每一個;但是你要排除萬難。為什麼?你就要知道:這個是自己過去生當人家在修學佛法時,自己也是這樣障礙他,所以這一生自己更來要護持正法;好不容易有這麼一個機會,能修一點福慧,世間事馬上就來干擾,這風言風語就來了。這時候要告訴自己:我更要發心,我更要為佛教來做,來消這個業。業障消了,這些問題自然也就都解決了;正是因為有業障,所以才要來消業,你不能再被障礙回去了。有些人想說:「我家庭也要顧好,我佛教也要顧好。」我跟你講:這想法純粹是你個人的妄想顛倒。佛教講「出離法」,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這個世間你做得再好,也都是虛妄的。今天人家說你好說你壞,說你好,你就高興,說你不好,你就難過,其實都是這個「我」在作祟。你學佛,如果不把這個「我」給除掉,那人家說你好,你也顛倒,說你不好,你也顛倒,永遠都在那裡起煩惱,所以說修學佛法要萬緣放下。為什麼說要一心一意以佛教為主,以修學佛法為主?你看我們學佛人為了學佛,我們睡眠的時間改變了,我們飲食的習慣改變了,吃飯的儀態也都改變了,我們種種的包括威儀、穿著都在做轉變,這就是我們皈依佛門。憨山大師講,在他們那個時候,有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在學佛,打著學佛的招牌或是佛弟子的招牌,但實際上他連「不殺生戒」他也不願意持,五戒他也不持,佛他也不要念,經他也不讀;憨山大師說:這怎麼叫學佛?就是騙人而已。所以,你真正學佛有了障礙,自己要能夠更堅固自己的道心,把它度過去。其實很多業障都是你自己心裡面的業障,是你自己在那邊妄想而已,沒有那麼多別人的眼光跟看法;即使有,那也沒有關係,因為你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我常常跟同修講:你們很奇怪,人家說你兩句,你學佛就學得跟作賊似的,人家真當賊他都無所謂。我說:你們吃素幹嘛客氣啊?你們念佛幹嘛跟人家客氣啊?該讀經的時候你就讀經,該來道場熏修你就來道場熏修。為什麼你到佛門裡面來,就好像是犯了天大的過失?其實這就是你被人家轉了。你看有些世間人,在造貪瞋癡業他都覺得很正常啊,那你在息滅貪瞋癡,你這是有德的行為,你為什麼要害怕?為什麼要擔心啊?人家都可以很無恥地貪瞋癡殺盜淫,那你這離貪瞋癡的,常修戒定慧的這些修行方式,你怎麼會感覺到害羞呢?你這樣子畏畏縮縮地,那怎麼學佛?所以,你要知道你自己學佛是在做什麼。有人障礙你,你不用管他,就是一心一意地這樣子來修學。不管人家怎麼毀謗,這裡講:他毀謗,他有他的罪業,他的罪業超過一劫謗佛,毀謗大乘的惡業很恐怖,而且現在都是現世報。在我們精舍我們看到很多毀謗大乘的,你們待得比較久的同修你們都知道,毀謗大乘的人後來都很慘,下場都不好,現世報應。經典上講這種人往生以後,「隨罪趣向」,看他是做了什麼樣的罪報,然後就去哪邊受生,所以你要知道。還有,這裡也是在告誡我們,如果有人修得比你好,讀經讀得比你勤快,你不要毀謗他,你要讚歎他;但是不要變成像是一種恭維,那種虛偽的讚歎,這個就不對。在別的道場都有那種虛偽的恭維,我們道場沒有,比較如實語,所以這個道場沒有紛爭。說實話,我從小到大在佛門,看過滿多的居士,我們道場的居士氣質在佛門裡面,應該是數一數二的。為什麼?我想了一下,就是你們有常聽大乘經典,而且這道場很和諧,沒有那種勾心鬥角的事情。其他道場有的真的很亂,勾心鬥角的、互相計較的,這種就是大乘佛法他沒有「入心」,那間道場講經的人或是在帶道場的人,他對於大乘法理解的深度還是不夠,所以跟隨他的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雖聽聞大乘但他還轉不了心。所以都還只是表面上很謙虛客氣,但是裡面都是亂七八糟,勾心鬥角。而你們有長期聽聞大乘經教,熏習祖師大德開示的佛法,所以你的心、你的行為跟人家不一樣,你那煩惱是從根源上去掉的,因為你知道「體性空寂」!你們常常聽到「體性空寂」,你們以為這沒什麼,好像聽不懂,反正就是「體性空寂」,你不知不覺長時間這樣地熏習;因為這般若是眾生本有的,你現在再接觸到般若經典、大乘經典,那就能熏發你的般若智慧,實際上它已經在起作用了。所以你再回想看看,好多年前你在意的事情,你現在還會不會在意?這就是慢慢地放下了,這就是般若智慧在對你潛移默化,這個「潛移默化」就像你的頭髮在生長、你的指甲在生長一樣,你不覺得它在生長,但它確實時時在增長,這般若智慧也一樣在逐漸增長,一般人還感覺不出來,煩惱逐漸在銷落自己也沒覺察到,但是它確實是銷落了。這都是因為熏習大乘佛法的緣故。我們這邊的同修,講客氣、講謙虛,他心裡面是真的,不會有虛假的,這都是熏習大乘佛法的功德。

這一段是在告訴你:有些人修得比你好,他還有習氣,即使你很討厭他,但他有些部分真的是超過你的。每個人習氣不同。他在受持大乘佛法,你不要毀謗他,你不要去抹黑他。雖然他有習氣、有煩惱、有一點過失,你也不要刻意把它特別放大,去詆毀他,不然一樣是「以一惡言」,「惡言」必定出於惡心,言者是心之表也。你怎麼表達你的心呢?就是透過言語。所以「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所以,這業障就重了。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佛告訴藥王菩薩說:「其有讀誦法華經者」,你們誦持《法華經》,就是這裡講的「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就是在熏修戒定慧。佛是以什麼莊嚴?是以「戒定慧」莊嚴。世間人是用珠寶、香水、名牌來裝飾自己、嚴飾自己叫「莊嚴」;佛是以「戒定慧」來莊嚴。所以你讀誦《法華經》,那就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這個「佛」就是「跟佛一樣」,佛以定慧莊嚴、以大乘莊嚴,所以說佛以定慧莊嚴。「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如來怎麼做你就怎麼做,這叫「常隨佛學」。普賢菩薩講「常隨佛學」,所謂「常隨佛學」就是佛怎麼樣做,我們就怎麼做。佛怎麼成佛的呢?佛是學大乘成佛的;所以我們學大乘。「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不光一佛如此,過去、未來、現在,這些諸佛如來,都是修學大乘佛法。在《法華經》前面的經文裡面都有講到;過去諸如來也是,未來也是,都是修學大乘佛法而成就的。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什麼叫「如來肩所荷擔」?祖師講:所謂「如來荷者」,修「非權非實」法,名為「如來荷」。「如來擔者」是具「權實二智」之用,名為「如來擔」。所以他把這「荷擔」分開來講。「非權非實」,就是不屬權,不屬實,那就是「一乘了義」。因為一乘了義才真正超越權實二法,又收攝權實二法。禪宗講的「直觀一心」、淨土宗講的「直念彌陀」,這就是非權非實法。我們以淨宗來看,你說「持名」它是權法嗎?可是它卻能夠一生成佛;你說它是實法嗎,它又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若這不是一乘,那又是什麼,所以如來修「非權非實」法,這就是「如來荷」。那「如來擔」呢,修非權非實法,它能具權實二智,同樣善巧方便,應以權法而得度者,即說權法,應以實法而得度者,即說實法。這就是「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就是你跟如來是一樣的行持,一樣的定慧,一樣的莊嚴,你讀誦《法華經》你就具有。

經文講:「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你遇到這樣的善知識,「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你要向他作禮,要常念不忘善知識教。「一心合掌」這是要以恭敬的態度,恭敬供養宣說大乘或是修學大乘的出家、在家大德,要「尊重讚歎」,不要去揀別他的形貌。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的師父道安大師,道安大師他的相貌就不怎麼好,道安大師小時候,他的剃度師只讓他做一些打雜的工作,有一天他跟他的師父說:「師父,我要看經。」他師父拿了一卷五千字的《辯意長者子經》給他看。他當天就還給他師父,說:看完了。他的師父說:「看完了?」「看完了,會背嗎?」他馬上背出來給他師父聽。隔天再換一本大本一點的,將近一萬字的《成具光明經》給他看,也是當天他又還給他師父了。他的剃度師父嚇一跳,問他:「你都看完了?」他說:「看完了。」再問:「會背嗎?」他全部背出來給他師父聽。他看起來是其貌不揚。他的剃度師是很好的和尚,跟他說:「我教不了你,你要跟高僧大德去學習。」就給他介紹,後來他到佛圖澄大師的門下。佛圖澄大師,在《神僧傳》裏有介紹,你們都知道佛圖澄大師,像北京的紅螺寺,當初就是佛圖澄大師選的位置;佛圖澄大師他是神僧,常常示現神蹟,有不可思議的神通。道安大師向佛圖澄大師學習佛法,後來我們出家人姓「釋」,就是道安大師提倡的。「經開三分」也是道安大師他從經典裡面悟出來的,他說經典一定是開三分,至少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當時沒有人相信,還有人說他是邪說,說他把經文拆開。後來親光菩薩的《佛地論》傳來我們中國,在這本論裡面有講到:「於此經中總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正好印證道安大師所說,這道安大師非常厲害啊!所以人稱「彌天釋道安」,又將「經開三分」,稱為「彌天高判」。他看起來其貌不揚,可是他真正有智慧。這裡講的是能夠修學、讀誦《法華經》,也就是前面的五種法師,「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
同樣地,「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旙衣服」,「餚饌」就是飲食,好的飲食。「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用好的來供養修學大乘的出家人、在家人。有一些慳貪的人他會講:「你們出家人不用用那麼好。」你看他這樣慳貪。佛在經上說,要我們佛門弟子遇到有修行的人,或是在家或是出家,要用上好的花香、瓔珞等等的供具,包括衣服、飲食來供養修學大乘的出家人,你才有一點福報,你能遇到修學大乘的人、能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受持大乘經典者,你能捨你的慳貪,能夠恭敬尊重,供養讚歎,來修你自己的福慧;所以佛教我們以「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所以應該要倒過來講:沒有在修行的人,真的不要用太好,你用太好,你的福報很快就沒有了,因為你這福是有漏的,修行人的福無漏。佛在經上講,教大家要恭敬供養真正修學正法的人,要護持正法。
「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這是講如果是諸天,則以天寶而以散之,要以天上的寶物來供養。「天上的寶聚」是至寶,它能聚寶,就像世間人講的聚寶盆一樣。天上講的「寶聚」,像忉利天王他身上戴的摩尼珠,摩尼珠就是金翅鳥的心臟。在轉輪聖王他的王冠當中就有一顆摩尼珠;但是在帝釋身上他是把這摩尼珠拿來作嚴飾,摩尼珠能聚寶,又叫如意珠,你想要什麼,你跟它講,這摩尼能雨寶,這可以堪稱「天上寶聚」。你也可以這樣理解,修學大乘的人到天上猶如「寶聚」一般,因為能開眾生自性無量功德寶藏,此人為天上之「寶聚」,「應以奉獻」,應該以天寶來供養。下面:「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這個人必然正知正見,必然能修學佛法,而且他所說的是正法。他歡喜跟你說,他歡喜教化眾生,你聽到須臾聞之,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要是遇到六祖慧能大師,你就不用那麼辛苦了,你聽聞他一會,勝過誦經三千部,法達禪師誦《法華經》三千部,「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跟他開示一下他就開悟了,所以「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像你碰到維摩詰居士,《維摩詰經》裡面,佛的弟子,阿羅漢乃至菩薩都受維摩詰居士的教化。所以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佛遣五百阿羅漢去,這五百阿羅漢「不堪任詣彼問疾」,遣諸大菩薩去,唯有文殊菩薩才能夠前往慰問探望,其他的都受維摩詰居士的教化;因為文殊師利法王子,通達實相、辯才無礙。這維摩詰居士也是古佛再來,這兩位大士共談法要。你能夠聽得到,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在講你能夠隨喜護持講正法的,你這一生依教修行,也是能夠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圓滿成佛。此間的善知識,他能幫助你明心見性,至少能幫助你帶業往生,這樣你就解脫了,你這一生就成功了。你看看人生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有名嗎?有錢嗎?還是家庭和樂?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些都會變、都會散壞。你名下的資產你死了以後,你的兒女繼承,就換名字了;你的名氣再大,人走茶涼了,三五年後沒人記得你,真的是這樣子。你人這一生怎麼樣叫成功呢?「了生死」,生死了了,這個人生就成功了。你用短短幾十年的人生,去做一件真實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了脫生死」,你這一生就算是大有成就。來生往生淨土佛國,遍滿十方參諸佛如來,度無量的眾生,你這個人這一生就是成功的;其他的都會損壞,最後你也是失敗,三惡道中受種種苦惱。你們可以去看看,有很多野狗野貓,為什麼看到人這麼害怕,因為牠走到哪,都被人家痛打一頓。你看看這畜生道的,有的牠有飯吃啊,有的牠是沒有飯吃。我們到青海去,看看那邊的牛羊,有的野生的,牠要受到大自然環境的考驗;還有就是牠有天敵;你在水中,大魚吃小魚,有這食物鏈,牠都有天敵,哪怕你生天,「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尚自有風災。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生天都沒有你往生極樂世界殊勝。所以你能遇到大乘佛法能夠恭敬尊重讚歎、修學,這一生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真實的功德。

下面是重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

這是釋迦牟尼佛重說前面的內容,他說:「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這「自然智」就是眾生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這人生的道路,你走哪一條?你看看你現在走哪一條,你要起一念貪你就走在餓鬼道,起一念瞋就走在地獄道,起一念癡就走在畜生道。如果你是行五戒,你走的是人道,你是五戒十善加四無量心,或兼有禪定,你走的是天道,或是修善瞋心特別重,你走的是阿修羅道;你學小乘走的是聲聞道,學緣覺乘,走的是辟支佛道。學一乘了義,你走的是佛道,走的是大乘菩薩道,也有權教菩薩就是漸修六度,先修布施,再修持戒,再修忍辱,這個漸修六度,你走的是一般的菩薩道。這人生的道路你選擇哪一條?你不用管你有多大的名氣,你有多大的財富,你的家庭如何又如何,你在這個社會有多少影響力,你看看你現在走的是什麼道路?「若欲住佛道」,你想要修學成佛之道,成就自然智。佛教我們要走大乘,那你要走成佛之道,那就要「常當勤供養」。「供養」就包括,我們講的物質上的供養;還要親近、跟著受持《法華經》的人學,跟著受持大乘經典的人學習大乘

佛法,這才叫「住佛道」。「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你想要快速得到自性具有的一切種智,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你要受持《法華經》,受持大乘經典,並且供養這些受持大乘經典的人。所以為什麼說我們辦講座你們都可以來隨喜,因為來聽的人都是「受持法華者」是受持大乘的人;包括供花供果等等,出錢出力這些都是。所以我們講座都是開放讓你來隨喜,讓你來護持。這裡「供養持者」,就是要跟著懂大乘法的人來學習佛法,你才能得到一切種智,這個是肯定的。你要成佛,你要學的是什麼?這裡經文有講:「當受持是經。」「是經」就是《法華經》,也就是大乘經。你要成佛,你就要學大乘,你看看我們講了多少次了。有些人說學佛的基礎是先學儒家再學小乘,那都是他個人的邪見、個人的看法,是沒有經典依據的,而且也沒有大乘經典作依據。大乘經典教我們:你要成佛,你要受持大乘經典,所以我們講經是有憑有據。你們聽經要「依法不依人」,你把這個學回去,你就可以學到很多。這裡講「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你想要成佛,你要受持大乘經典。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捨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

這裡講如果有能夠受持《妙法蓮華經》者,你要知道這個人是如來所使,是如來派來的,因為「愍念諸眾生」所以佛會遣大菩薩,來末法教化。這兩天我就說中國這土地上,很多都是佛菩薩再來示現,來講說大乘;因為中國有大乘氣象,這裡的人有大乘根器。所以在這裡能受持《法華》的,有的他是佛菩薩再來。你知道自己業障深重,如果你受持《法華》,你也想弘揚,像我們想弘揚,這都是靠佛加持的。這裡重點是:只要能夠弘揚大乘的,不管他是在家或出家,不管他是不是佛菩薩再來,只要他弘揚正法,你都應該親近供養讚歎。所以佛說,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有的他是「捨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那是佛菩薩再來。「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一般人是隨業受生,他造業,他被業力牽著走,他沒有辦法;有發願的不退菩薩,或是再來弘揚大乘的人,他能夠隨願去受生,他是「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這《法華經》也不好講,大乘經典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我給你們考過試,我在這裡講一個小時,講座後我問你們,你們義工們講不了三分鐘;所以講經沒那麼容易,要有佛力加持,自己還要能發願。所以說「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意思是說你能遇到講說《妙法華蓮華經》,包括其他大乘經典的因緣,要盡心盡力供養。這「天花香」,就是說盡你最好的,你不要拿那些吃過的、剩的、不要的,去供養出家人或是供佛,這都是不恭敬;「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天上妙寶聚」就是我剛講的如意珠,因為它能夠雨一切寶,所以它是寶聚;這是偈頌裡面的內容,重頌前面長行的義趣,也讓後來的人能夠聽聞,能夠讓已聽聞的人再次熏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