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裴休宰相與《警策箴》(及金山寺由來)

裴休宰相與《警策箴》
繼平
裴休宰相(791-846)是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唐代河內(河南濟源)人。進士出身,後來做到宰相,對佛教信仰相當虔誠,與禪宗有深厚因緣。裴休在禪宗史上,與當時的龐蘊、白樂天、李翱、陸亙大夫等居士齊名,均為著名的大居士。他與溈山靈祐同門,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
裴休任洪州刺史的時候,結識了黃檗希運禪師。當時,希運禪師在黃檗山大安精舍隱修,終日混跡於僧眾之中,做一些諸如掃灑殿堂之類的雜務,人莫測其深淺。
一日,裴休入寺燒香,寺院主事僧負責接待。在參觀一處壁畫的時候,裴休問:“是何圖相?”主事僧回答道:“高僧真儀(一位高僧的肖像)。”裴休問道:“真儀可觀,高僧何在?”主事僧無言以對。裴休又問:“此間有禪人否?”
主事僧道:“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裴休道:“可請求詢問得否(請他來問一問,好嗎)?”
於是,主事僧急忙把黃檗禪師叫來,裴休仔細地打量了一下黃檗禪師,心裡很高興,於是對黃檗禪師道:“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
黃檗禪師道:“請相公垂問。”裴休於是把剛才的問話重複了一遍。黃檗禪師大聲喊道:“裴休!”裴休應諾。黃檗禪師道:“在甚麼處?”裴休當下知旨,如獲至寶,欣喜不已,連聲讚歎道:“吾師真善知識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沒於此乎?”寺院僧眾都愕然不已。
裴休於是便禮請黃檗禪師到自己官署,執弟子禮,接受他的供養,黃檗禪師屢屢推辭。不得已,裴休只好請求他入住黃檗山,大興祖教。黃檗禪師住山以後,裴休一有空兒就進山拜謁黃檗禪師。有時候因為太想聽到黃檗禪師的精妙開示,就直接懇請黃檗禪師入州小住。
在黃檗禪師的指導下,裴休不僅徹底通達了祖意,而且對教相也很精通。諸方禪德都讚歎裴相國不愧出於黃檗之門下。
裴休後來調任安徽宣城刺史,路遠山遙,不能時時親近黃檗,於是他在宣州別創精舍,迎請黃檗禪師入居。裴休在撰圭峰碑的時候講,“休與師於法為昆仲,於義為交友,于恩為善知識,於教為內外護。”可見裴休與黃檗禪師之間的道情之深。
裴休升任宰相之後,操守嚴正,著述佛教經典序文頗豐,被宣宗稱譽為“真儒者”。作官後的裴休,更加“寬惠仁厚、屏息貪欲,更不貪戀錢財、不弄權術、不食葷腥”,潔身自好,甚至達到“太過”的程度。他把自己的錢財用在施捨、興義學、捐修寺院等方面。他善於文章,楷書造詣尤其受人推崇。在武宗時,佛教遭逢大難,裴休雖身為重臣,卻能功祿盡拋,以一片赤誠,挺身衛護聖教,使佛教在短短幾年內復興。裴休不僅以文筆來莊嚴經藏,並立下宏誓:願生生世世為國王翼護佛教。雖身居高位,卻兩次禮請黃檗禪師于鐘陵、宛陵,日夜問法,精勤不休,筆記其言,成《鐘陵錄》、《宛陵錄》各一卷,並親自書寫作序。同時,他還書寫過《大藏經》五百函,又撰《傳心偈》一章。裴休曾為《傳心偈》作序:“予于宛陵、鐘陵,皆得親黃檗希運禪師,盡入心要,乃作偈爾。”裴休也曾隨圭峰宗密禪師學習華嚴,因此,凡圭峰有所著述,都邀請他撰序,如《圓覺經序》、《華嚴經法界序》、《禪源諸詮集都序》等,皆可看出裴休優遊于藏經的文字般若。
裴休學識淵博,擅長為文,長於書翰,筆法自成一體。中年以後,他一心向佛。任職期間,只要一有空閒,就游踐山林,在各大山寺中,和寺僧探討佛學,切磋佛理,坐禪修行。所到之處,留下了無數墨寶。
裴休不僅是位虔誠的佛教徒,而且他還將深愛的兒子送到溈山密印禪寺出家。密印寺是裴休任湖南觀察使期間所捐建的寺院。寺院建成後,請當時高僧靈祐禪師前去住持。裴休送子出家是源於這樣的因緣:
當時皇子得了重病,看盡天下名醫均不奏效。有高僧點撥:遠離紅塵,可得性命。裴休聞知,想道:我何不將自己兒子代皇子出家,既能解皇上之憂,又使吾兒解脫塵緣之苦,也了卻自身從佛之願。這樣想過之後,裴休當即稟告皇上,皇上大為感動,遂以重禮相待,將裴休之子送出皇宮,裴休又親自送子入住溈山密印寺。住持靈祐聞訊大喜,曰:丞相之子代皇子出家,功德無量,出家敝寺,為山門大壯顏色。遂賜號“法海”。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學士。但裴休不希望兒子少年得志,利用代皇子出家的機緣送子出家,並作了“警策箴”,字字句句勸勉其子精勤向道,莫荒廢大好時日。其文摘錄如下: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莫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遊,莫嬉戲,出入分明說處去。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空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點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慧。
報答爹娘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裴休宰相在這段警策文中勸誡兒子裴文德:
應當珍惜出家的殊勝因緣,立志學道。在寺院中燒香換水、掃灑殿堂、修學誦經要勤勞。舉止文雅,莫頑皮嬉戲。如果打算出門,應當向寺院執事說明去處。要與人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謙恭禮讓,不要因為自己出身名門而驕傲逞強。裴休還告誡兒子時常想到衣食來之不易,在佛門中粗茶淡飯、粗布麻衣,隨緣隨份,不過分貪求飲食衣服的美味與華麗。裴休對兒子說,真正的榮華並不在於身著紫羅袍,真正的富貴也不是家有萬兩黃金。如果能夠真正用心修道,證得初果至十地果位,頂禮觀音、大勢至菩薩就是真正的富貴。裴休勸誡兒子應當精勤用功,常點佛前燈,常換佛前淨水,禮拜如來,求得智慧,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若能如此,則天龍八部都會歡喜讚歎。
接著裴休還作了兩首偈語作為送子出家的贈言,以警示兒子裴文德。
偈語之一云: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猶稱尊。
在本首偈語中,裴休懷著悲傷的心情將兒子送到溈山密印寺出家,勸誡兒子每天常懷善念,種下善根,切不要身在佛門之中,而心被世俗的財色名利等染汙,妨礙了自己出家之本意。在修道方面,應當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雄心壯志。在裴休看來,出家是一件很榮幸的事,但當他真正送子出家時,面對出世的修煉和父子親情的兩難選擇時,裴休的心情仍然是複雜的。他一方面希望兒子能夠虔心修道,報答父母之恩;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父親,將兒子送入佛門,仍然難以割捨這份親情,因此,他才寫下了“含悲送子入空門”的偈語,來表達自己送子出家時的複雜感情。
儘管心情複雜,但懷著對佛教深厚的感情,裴休還是毫不遲疑地送子出家了。他在偈語中勉勵兒子修行證果,報答國土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
不過這位享盡榮華的裴文德出家之初,經不起寺院的苦行生活,但父命難違,只有強忍。有一天,將滿腹牢騷以一偈道出:
“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院住持和尚禪師聽了,微笑隨口說道:“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裴文德深以為愧,從此收攝身心,苦勞作役。
在本首偈語之外,裴休還寫有另外一首偈語,偈云: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偈語的前兩句是說,在江南江北鷓鴣啼鳴的春暖花開時節,裴休在送子到密印寺出家之後,又陪同兒子到江西廬山參訪。這裡的“送子忙忙出虎溪”中的虎溪是指廬山東林寺旁邊的一條溪水。據傳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弘揚佛法的時候,在廬山安住三十年,足不出山,跡不入俗。雖然足不出山,但由於聲名遠播,許多文人士大夫都慕名前來親近,慧遠大師因此結交了大批方外之友。當時在東林寺前有一條小溪,溪水常年潺潺繞寺流淌。慧遠大師約束自己,每次送客,不論貴賤,都不過虎溪(即以虎溪為限),若過虎溪,則會有虎的吼叫,以示提醒。
與慧遠大師交往最為密切的好友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慧遠大師與兩位老友談得十分投機。在招待客人結束,大師送客出寺。三人邊走邊談,由於談得十分投緣,慧遠大師竟然忘記了“足不過虎溪”的警戒,不覺之間已經跨步過了虎溪。此時,山中老虎突然發出吼叫,慧遠馬上回過神來,與兩位好友笑語話別,返回寺院。
在後兩句“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的偈語中,裴休鼓勵兒子在修行過程中應當不畏艱險,於山窮水盡的絕境之時,自然會得個峰迴路轉的消息。
裴休的兒子在出家之後,沒有辜負裴休的一片苦心。他在離開廬山之後,後來又來到江蘇鎮江氏俘山的澤心寺修禪。當時建於東晉時期的澤心寺瀕臨傾毀,破爛不堪。法海發誓要修復寺廟,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籌資修廟,並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但他不為金錢所動,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敕令將黃金發給法海修復廟宇,並敕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裴休的兒子法海禪師也成了金山寺的一代祖師。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 (譬喻品三之四)~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4

從我講法華經到現在,你們也都讀過好幾次華經》,相信常常讀到一句「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法華是經中之王,如果這個人善根不夠、智慧不夠,佛告訴我們,不能為他講說法華。所以你們今天能來能聽下去,甚至有人不遠千里而來,或是你沒有辦法來,你在網路上聽的時候,一定要恭敬尊重,不可以懈怠的心、散漫的心在那裡聽聞,或躺著聽。要知道,這經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你能夠恭敬聽聞,勝過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從一歲到八十歲,以七寶的供養,而且令其得阿羅漢果。相信我們精舍常來的同修就知道,講這部以來,有一些善根不夠的人會被自然汰,這都是釋迦牟尼佛威神力加持。他就自然會起煩惱、自然沒有辦法來聽,或是特別有事情;所以你要曉得,要把握聽聞法華經的機會,因為這是如來唯一真傳。

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講說「諸法實相」,眾生無始劫以來迷妄入心,迷惑顛倒,到現在受著種種的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就是因為沒有了達諸法實相,不能了達就沒有辦法修行,沒有辦法修行,就不能出離煩惱,你將永遠墮在煩惱當中。因此世尊廣開方便,說三乘法,接引還在貪著的眾生,目的是為了令入一乘了義,令他明了佛智,明了本具的不可思議的智慧,這是世尊的用心。所以示現在三界火宅當中受生,都是為了幫助眾生,乃至他示現八十歲這樣短的壽命就滅度,目的也是為了幫助眾生,希望眾生能珍惜佛法,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他證得法界藏身,壽量早就不可思議。這在後面經文的如來壽量品中就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他的壽量是用塵點劫來算,什麼是「塵點劫」呢?我先講什麼是「劫」,「劫」是時間的單位,就是我們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我們經典講的「劫」都是大劫。小劫是八萬四千歲到十歲,一增一減,這是一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經典講的「塵點劫」劫是以大劫來算,佛壽有多少塵點劫呢?佛在後面舉了一個比喻:從東方過五百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土,五百萬億那由他,「那由他」是億,有五百萬億億那由他的國土,每一個國土有一百億個日月,我們這裡才一座須彌山,一個日月稱為「一天下」,一個大千世界一個佛國土有一百億日月,這一百億日月算是一個單位世界,那麼有多少呢?有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土。從東方過五百千萬那由他阿僧祇國土,把這些國土集合起來,把它磨碎成為微塵,那「微塵」是多大呢?佛在經上講,我從牛毛塵開始講起,牛毛尖的頭,那上面可以放一小粒的灰塵,叫「牛毛塵」,也可以說這一粒的灰塵跟牛毛的毛端這麼細。再將牛毛塵細分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塵」;羊毛塵再細分七分之一,它是以七進制,以七分微細為一個單位換算,羊毛塵再細分七分就是「兔毛塵」;兔毛塵再細分七分之一,就是「水塵」,水塵再細分七分之一,就是「金塵」;金再細分七分之一,才算是「微塵」,所以基本上肉眼是看不到。那麼把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土,這麼大的範圍,有這麼多個百億,數不清的大千世界,所有的世界都磨成微塵。同樣再往東方,每隔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世界點下一點,把這些剛磨好的微塵全部把它點完,其中有點到的國土,沒有點到的國土,再磨為微塵,一塵算是一劫。一劫是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直減到十歲,十歲再這樣加到八萬四千歲,這麼一減一增為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一個大劫,這其中的微塵,一塵算是一劫,塵點劫真是不可數不可數啊!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成佛以來,他的壽量以塵點劫為基本單位,再超過塵點劫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塵點劫已經不可計算了,釋迦牟尼佛的壽量再超過塵點劫,所以我說佛在此示現八十歲算是短命,非常短命。
當然,如來的壽量,說「塵點劫」它裡面是有它的義趣,我僅是就事相上講。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的是劣應身,就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示現在火宅當中,陪著你修行,陪著你做這些修行的事情,講經說法給我們聽。他示現棄國捐王出家行道,而後降伏魔怨成就菩提,再來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三轉法輪,才有佛法僧三寶,而後說阿含、講方等、示般若,最後圓說法華涅槃,目的就是為了令眾生成道,令眾生能夠心悟實相,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不管是跟你講羊車、鹿車或牛車,其實都是要等大白牛車;佛的目的就是要講一乘了義,所以你不要搞錯。有一些人雖學佛卻不懂,他法華經這一段文,他也引用,可是明明是一乘了義卻被他講成次第,他錯認為世尊是要用三乘法教化眾生,他誤以為一乘法不能普利群生;實際上,世尊正是要給予眾生一乘了義,目的是要會三乘歸於一乘。所以佛經歷四十九年說法,最後法華涅槃時開權顯實,法華是告訴我們:眾生都能成佛。所以你要能夠諦信,無智人中,莫說此經。他智慧不夠,你跟他講他反而生氣,起疑謗了,還有一些是我們沒有辦法判斷的,釋迦牟尼佛會自動幫我們淘汰,所以你要認真發心聽聞,不要被佛淘汰。有時你會無端起煩惱,然後就生氣起業障,就像前面經文所說「五千大眾退席」一樣。前面講: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能自見其過,於戒又有缺漏,這些人是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釋迦牟尼佛會讓他沒有辦法聽聞,也算是他們自己的業障,佛也不會為他們說,因為跟他們講了以後還是生毀謗,所以也是護持他們,不令他們墮落,只不過這些人就可惜了。

所以你能夠聽聞法華,你要能夠慶幸自己有這個大善根,釋迦牟尼佛讚歎能聽聞法華經的,在經中講「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優曇華」叫靈瑞花,三千年才開一次,而且只開一天它就枯萎了。這優曇華大家都喜歡,是花裡面最希有的,三千年才開一次。所以佛告訴我們,你能聽法華、你能讚歎法華經人甚有,過於優曇華,意思就是:你是人中的優曇華,人中的殊之人,有大善根有大福德,堪受大乘法要,堪受正法。如果你善根不夠,你自己要懺悔,要發願來聽,要發願學習,不能想:「我善根不夠,大概是被淘汰了吧」,你這樣就是不上進,你的用心是錯的,必須得改正。
經文講: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為什麼呢,這位大長者財富無量,各種寶藏也是極多。於是長者作如是念,「如是念」就是「心裡想」。「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長者心想:「自己的財物無窮,是個大富豪。所以不應該給孩子們那些差的車子。」三乘法在這裡就譬喻作下劣小車。所以知道世尊要給的是如無價珍寶的大乘、一乘,所以你一定要能接受,你接受以後呢,不要拿佛法去換糖吃,意思是告訴你不要只在佛門求一些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滿足,求一些愛情愛別的物欲情欲滿足,那樣等於拿黃金去換糖吃。很多人到佛門裡面來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最有名的一部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法華經裡面的,世間人求觀世音菩薩都是求一些發財、求子、......,總求這些世俗的東西。求這些東西沒有辦法令你真正解脫,你應該要跟觀世音菩薩學什麼呢?要學「反聞聞自性」,學「耳根圓通」,用耳根圓通的道理,反聞自性彌陀,反聞就是反觀,反觀自性彌陀,「反聞聞自性」這個才是你應該向觀世音菩薩學習的,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不要拿佛法去換一些世俗的東西、生滅的東西,你最後還是在輪迴,還是墮在苦惱當中,因為你的貪欲心並沒有斷掉。你今天這東西得到了、如意了,你又還會再想得到別的東西;就像你從小到大,小時候你想要的東西,一旦得到了,你就會再想得到別的東西,這種心態,幾乎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當中,甚至一生當中都有。所以欲心、欲望,它是永遠沒有辦法滿足,為什麼?因為它處處攀緣,永無停歇。

大長者想: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在火宅當中的這些幼童,都是大長者的小孩,他沒有偏心,沒有特別偏愛誰。他心想:「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大長者有無數台七寶大車,不是只有一台,他能以平等心給孩子們大車。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平等心說法,說什麼呢?說一乘了義。目的是希望眾生能夠悟心而已,這是等心說法,也是如來的本懷、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世尊的本願就是希望眾生能成佛。經文裡面講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釋迦牟尼佛是修學一乘的大法,是住一乘了義境界,所以他希望也用此法教化眾生,就像這裡講的,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沒有任何的差別心、偏心。「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長者財富無量,所以他說:「為什麼呢?我這大白牛車要給全國都也沒問題」。意思就表示一乘了義之法能夠平等普利群生。所以說「以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不要說一國,連盡虛空遍法界都不會匱乏,都能契理契機。

總的來看,前面講的三乘、二乘,原就是一乘,為什麼?佛說法的目的是要你學一乘,所以他在說三乘法時,這當中就有為你慢慢引導,就是現在人說的「埋下伏筆」,就是在給你種善根,就有在幫助你開啟智慧,這是如來教化的方式。這段經文白話是這樣,但是它的義趣就代表大乘平等之法能夠普利群生,沒有任何的匱乏。佛法就如同泉水一樣,任何人喝了都得清涼甘美;佛法就像大火一樣,任何邪見碰到智慧大火,都會被燒一乾二淨。任何的煩惱薪,以智慧大火來銷融之,必然能將它焚毀。所以說「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娑婆世界最後大三災來的時候,一大風吹過,三禪以下全部壞滅。三禪以下代表的就是眾生種種的欲望,全部都壞滅。所以說佛法就像大風一樣,能壞一切傲慢高山、能壞一切重障高山,「重障」就是業障,業障大到如山這麼大,而佛法像大風一樣能壞世界。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這個趣。

何況諸子」這「諸子」代表是有學佛的人。其實這火宅是比喻三界,他的小孩在裡面,他的小孩有二十、三十,就是講有學佛的。裡面還有五百個人,這五百個人就是代表各各不同的三教九流。不是佛不度他們,是這些人不願意受度,哪一天他們願意受度,佛也是等與大車,佛在臨滅度的時候講,「應得度者皆得度,未度者皆已得度因緣」,同樣符合這段話的意思。前面講過你到佛門來,你給佛菩薩形像點個頭、合個掌、或是見佛的形像,都已經為你種下得度因緣,都種成佛的善根,因為佛法就是講說一乘;透過這些,大乘佛法已跟眾生結緣。對於已經發心要修行的,「已生善者令增長」,他可以令你道心增長,令你的煩惱消除。何況那些是真正想學的,他們只是一時沒轉過來,這個道理大家要懂得。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這時候他的這些小孩從火宅出來,不管他們是要羊車、鹿車、牛車,長者都等與大車,讓他們各乘大車,孩子們從來都不曾見過這麼豪華漂亮的七寶大車,這不是他們原本所能想到的,六祖慧能大師開示法達禪師,法達禪師聽到六祖所說的話,大徹大悟,他講了一首偈:「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六祖告訴他:你已經全身就坐在這七寶大車之上,你還去車外找羊車、鹿車、牛車幹什麼。
這裡的譬喻,實際上已經秘密為大眾授記了,你看到前面舍利弗記,其實你要是根器利一點,佛在講這個譬喻時,你就知道了,佛已經秘密為大眾授記,大家都是如來真子,無論學不學佛都是,眾生各個都有佛性,都是能坐上這台大白牛車之人,
如來是以一乘法普化群生,這是契理契機。為什麼?因為眾生具有佛性,是契理;有佛性者皆能作佛,這是契機。所以,你不要自己坐在大白牛上,還到外面去找所謂的羊車、鹿車、牛車;還看看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不用懷疑,統統都是大善根之人,所以說「羊鹿牛權設」。《法華》初中後善揚,都是宣說見性的道理。你不知道火宅當中人人都是如來真子,都能夠繼承長者家業,都能夠平等得賜大車。你哪還要去學習三乘、二乘,原來就只有一乘,而且自己現前就在受用。自己的這心,跟如來心無二無別。「貪癡」那是假的,是虛妄法。你懂這層道理,那《圓覺經》所講的:「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地獄天宮同為淨土」,這話你就明了了。你這就是明心見性,縱然不是證悟,也是解悟。只是解悟的道力比證悟還弱,因為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所以經文講:「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不管他們是要羊車、鹿車、牛車,大長者目的就是要給孩子們大車,所以在火宅當中,每一個人都能夠乘坐這大白牛車。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學一乘了義,如來也願意教,因為眾生都有佛性。這《法華經》真的是開權顯實,直接告訴我們本具真如自性,告訴我們,我們即是法王真子,不假修成。直接指示眾生即佛。所以佛已經秘密為參與法華的大眾授記,就差你沒有轉過來,你沒有悟到,你沒有體會到這層道理。

為什麼說眾生鈍?因為你貪著嬉戲。前面講火起,孩子們還在嬉戲玩耍,就像眾生看到生老病死,你也不驚不怖,你也覺得事不關己。眾生即使看到佛法,也只是「東西走戲。視父而已」,沒有把佛所教的當作是一回事,甚至現在還有人擅自改戒律,把戒律曲解、把佛法曲解,那真的是更糟糕了,所以這類人他沒有辦法成就,距離極樂世界才有十萬億個佛國土啊。如果能夠迴光返照,那就是「十萬億程不隔塵」。本來都是法王真子,所以「休將迷悟自疏親」,不要認為自己在迷,如來是悟;不要自作佛與眾生的差別之想。你能這樣照,即是「剎那念盡恆沙佛」,你現在就是蓮人。所以這《法華經》有它非常深的道理,我後面還會再多次講到,給大家熏習。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否。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問舍利弗:我剛剛舉這個比喻,「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大長者是不是虛言?有沒有騙小孩他們啊?這話是讓舍利弗照。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世尊問舍利弗:長者這樣說有沒有打妄語啊?有沒有騙人啊?舍利弗回答說:「不也世尊。」這個「不」(ㄈㄡˇ)就是的意思。意思是「當然沒有」。為什麼呢?「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把他們從火場裡面救出來,就已經算是給他們真實的利益,他說「已經不屬於虛妄」。它這裡講:「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為什麼呢,如果能夠不被火燒死,能夠出離火宅,就已經算是給他們最好的,是現在人講的「不幸中的大幸」了,何況還等大車。就是在告訴你,即使跟你說二乘、說三乘,是為了方便接引你出來,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打妄語騙你,佛就是要給你真實的法,給予真實的利益了。只是你根器差且幼稚無知,所以才告訴你三界無安、三界很苦你要小心,要趕快出離,然後再給你二乘,讓你好像攀取得到,讓你去觀察這世間,讓你去看是不是苦空無常,然後再告訴你,苦空無常的反面有一個涅槃,讓你去修,讓你去取證。佛告訴你十二因緣,你見世間種種煩惱,你的「愛取有」從哪兒來,從無明而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眾生的憂悲苦惱怎麼來?都是因為無明而來。所以說無明斷則行斷,行斷則識斷,這一破則全破,因為十二因緣猶如鉤鎖,從根本破掉,它就沒有了。所以教你觀十二因緣,教你觀諸法唯是「滅相」,因為它因緣相續而生,這裡是講的「緣覺法」。
再來,有些根器好一點的人,佛跟你講「菩薩法」,教你修行以後還要利益眾生,這是講「菩薩法」。告訴你眾生都有佛性,教你次第修行。修行就是要能夠自他二利,能夠做到幫助眾生,這是菩薩行。佛是這樣方便來接引,所以他在三界火宅當中跟你講這火宅的苦難,然後告訴小孩們:外面有這三車,你趕快出離。三車就是講這三乘法。先跟他說有苦,然後再跟他說哪邊有他想要的、哪邊有樂,引導他出來。等到他眞學佛了,再告訴他:其實要給你的是一乘法,說「我佛法中,沒有所謂的二乘與三乘,也沒有所謂的聲聞弟子」。佛本就是要給一乘了義,就像大長者財富無量,這財富就像如來的智慧一樣,智慧無量,他就是要等七寶大車,而不是要給一般的羊車、鹿車、牛車這種普通之物。舍利弗知道,所以他說釋迦牟尼佛講這三乘,並沒有任何的妄語。

有一些人看到經文這裡,他會生起驚疑,想:如果沒有二乘,為什麼會有《阿含經》?佛法沒有三乘經典,為什麼有方等部?所以釋迦牟尼佛用這個譬喻來告訴我們,他真正目的是希望眾生能夠繼承如來的家業,也就是能夠作佛。所以舍利弗講:「況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何況是在火宅當中為救拔眾生。這裡的「方便」是真實方便,是為了讓眾生出離輪迴,不是現在外面那些出家人,假「方便」之名,所教的東西是讓眾生繼續輪迴。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這是「舍利弗白世尊言」,舍利弗跟釋迦牟尼佛說:「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長者因為要從這火宅裡面救小孩出來,即使連最小的車都不給,沒任何有東西要給,就算是打妄語,這樣救他們,這在世間來看尚且不是虛妄。而且都還是救小孩一命,何況長者他自己心裡面先想:我不是惡意要欺騙,也不是帶有利養心要欺騙,是因為他們在這個當中終究是被火所燒。所以他設方便,令子得出。
何況長者財富無量,本來就很有錢,不要說羊車、鹿車、牛車,就算以大白牛車周給一國,猶尚不匱。由此可知這個長者,沒有任何的虛假,用心就是真切,就是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釋迦牟尼佛智慧很高,講這比喻,讓大多數人能曉得。因為你們有在家帶小孩,或是你小時候,你父母為了教你,會用一些方法來教你,這種體驗大家都有。所以佛舉這火宅之喻,舉這長者廣設方便,目的是為了救自己的小孩出離火宅,讓大家都能體會佛的用心。

釋迦牟尼佛真的是辯才無礙,無人能及啊!所以你看到這樣一個譬喻,你要好好地去體會,好好地在佛門裡面用功,而且還要護持正法,出錢出力,使正法久住。不可以慳貪,不可以想:「哎呀,我這樣子布施出去,我就沒有了。」你這個就是慳貪的心,不能這樣想。你把錢財布施出去,就是把的慳貪布施出去,你的「我相」才會沒有,不然你的「我相」都一直存在。「我相」在哪裡呢?就在你的名利上顯現,在你的財富上顯現。為什麼?因為那是「我所」,有「我所」,就會成就有「我相」。實際上這個「我相」是虛妄的,布施修行,能夠去我相、離我所。所以說布施能得波羅蜜;護持正法能得波羅蜜。內財、外財都要布施,不光自己出錢,還要出力來護持正法。用自己所學的,用自己的能力來護持佛教。用自己的人脈護持佛教;用自己的名、用自己權力、財富來護持正法,這才是對的,才是佛弟子應當做的,是我們都應當做的。

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三界第一導師,天人恭敬,你能為佛教做事情,你能幫助他弘揚正法,你來護持正法,是你這一生最大的榮耀。你自己修了無上的福慧,能夠圓成佛道。所以你看到世尊這樣子的用心,你就更應該發心來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不要讓那些外道、二乘人、乃至邪見人,在那裡毀謗正法。用文言文講就是:「無令外道二乘得其方便」,行破壞正法的方便。像那些外道邪見,你要讓他們離開佛門,以保持佛門清淨、如法。所以我們提倡:對於那些邪見的出家人、不如法的道場都不要護持,也不要去參加他們的活動,也不要覺得他可憐、也不要害怕他沒飯吃。這是在護法,這樣正法才會久住。現在很多學佛人,他沒有道德勇氣,看到人家破壞正法,聽到人家講邪見,他都不敢斥對方,美其名說「修自己」任由邪見肆虐佛門、破壞佛教,就是有這些自私的人,所以佛教就越來越衰敗。這是誰的過失呢?是佛弟子的過失,是佛弟子的錯。

你是佛弟子,在佛門受佛的教導,你不知道要護持正法,那就是你的過失,是你的問題,你有罪過,絕對的罪過。你想:「我自己修好就好」,我告訴你,你這個心態就是二乘人。這種心態是假學大乘,實為小乘,你應該捨掉,把這種二乘的觀念擯出佛門,要發大乘心。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是「有德國王」,他是國王,他有權力護持正法。當時有些外道二乘來跟他胡說,在那裡毀謗大乘說:大乘不了義、大乘不如法,有德國王他親自帶兵把那些出家人全部殺掉。這是真有德啊!是《涅槃經》講的有德國王。為什麼佛《涅槃經》講這樣一個公案呢?就是希望大家護持正法,你護持正法才叫做「有德」。有人問:那釋迦牟尼佛你這樣犯不犯殺業?佛說他做有德國王這樣護持正法,雖然把邪見人給剷除了,可是沒有造任何的殺業。為什麼?因為如果讓這些人毀謗正法,他必墮惡道。他制止了他們毀謗,還給無量的福報,因為他只要不謗正法,就沒事,還延其慧命,所以這國王就稱為「有德」。

有些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是想要自己口善,你那個善是虛假的,是我相的善,是你的我相捨不掉,只為自己搏名聲、護形象,你不為佛教、不為眾生,這種善,不是真善,這是小善,甚至是偽善,全體虛偽。如果你沒有辯才,你沒有能力,你要求佛菩薩加持你,讓你敢說、能說,讓你能護法、護教。

從經文你看到世尊的用心,你就更應該受到佛的教化,知道佛法好,就應當要護持正法,釋迦牟尼佛就是要這樣來教化眾生,希望眾生能夠學習一乘了義。不可以想自己好就好,自己有功德就好,這種心態都是錯誤的,你要想想:怎麼讓佛法能流通?聽見人家說邪見,你要勸他:不要再講,或是你有智慧,你可以用正法、以正見來破斥他,都沒有問題,是沒有任何過失的。「不如法的」絕對不護持,這才對啊!你要懂得要求你親近的道場、要求你親近的法師,為你說大乘佛法。如果他講不出,也沒有心要修,那我們也就不親近他,也不護持他。身為在家居士要懂得挑人,不要著相,不要看到一個人穿著袈裟,你就認為他是真的出家人,你還要看他是不是「給你了生脫死的方法,給你一乘了義」。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人不是善知識。在《圓覺經》中就有講,不能講說大乘的,對於大乘的義解不明白的,都不是善知識。佛教我們末法的眾生要這樣來挑選善知識,佛還告訴你微細的地方怎麼揀擇,對方所說的法一定要離開「作、止、任、滅」這四病。詳細內容你到《圓覺經》看就很清楚了。我只是大概地跟你講一下,讓你知道大原則、大方向。所以世尊是等與大車,要饒益諸子。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這是佛讚歎舍利弗,說確實如同舍利弗所講的。世尊語無虛妄,目的就是要予眾生一乘了義饒益眾生,就像長者,他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出火宅,要給他的這些小孩最好的大白牛車。我這是把世尊所說的譬喻來合於世尊後面將要說的佛法,是合起來跟大家講。這裡就是給大家先預習,後面就要正式進入世尊要說的道理。所以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確實如你所說的。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這是以「喻」來合於「法」,把譬喻合於世尊所要說的道理叫「以喻合法」。世尊告訴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前面講火宅內的小孩們,就是代表一切世間的眾生,而長者就是比喻如來,佛是一切眾生之慈父。「於諸怖畏」對於這些世間人所害怕的事情,他已經完全沒有畏懼;世間人墮在八苦當中,害怕生老病死,因沒有辦法出離而生種種的怖畏,而如來得到四種無所畏懼之法,對於生死煩惱完全沒有怖畏。所以說「於諸怖畏衰惱憂患」「衰惱」就是苦惱。人在發達的時候,運氣好的時候,意氣風發。但是,在倒霉的時候,看起來就衰惱憂患、憂愁滿面。

「乃至無明闇蔽。永盡無餘。」所謂「無明」就是你不明心性。因為不明心性,之後你就會隨著你的心念妄動,念頭不斷地堅固,習氣不斷地加劇,產生了五煩惱,因為被五所蓋覆住,所以稱為「闇蔽」。佛於諸無明闇蔽,永盡無餘。這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講,對一般的菩薩,沒有辦法說他「無明闇蔽,永盡無餘」。所以這是如來四無所畏之一,「知一切法無所畏」。佛可以說他對一切法都通達了,對一切煩惱,都已經了脫了,這只有如來可以說。這個世間全部的事情,無論是大是小,是現在是過去,乃至過去無量、未來無量,他都能徹見無,都能夠看得一清二楚,「無」就是沒有遺漏。如《圓覺經》上講:「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無明永遠滅掉。「如木成灰。不重為木。」如來從凡夫地修行成佛,他知道自己是在礦的真金,經過佛法的熏習、修行,就像礦石經過冶煉一樣,變成了真金。一旦成了真金以後,就不會再變回去,成礦石。所以說「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這樣才算是「永盡無餘」,永遠消除煩惱,而且煩惱不會再起,這才真正不退。

我們不要講菩薩,就說這阿羅漢,他是已經出三界了,不會再起世間心,可是他會退菩提心。而菩薩不會退二乘,但是修行還會有進退,要到圓教八地菩薩才是所謂的「不動地」,修行不會進進退退的;到八地只進不退。那凡夫呢?我常講:三分鐘道心、露水道心。現在的人,他現在發願,信誓旦旦,等一下回去呢,就忘記了。他退失菩提願的速度,特別快。要發,不易發出來;要退,退失得特別快。所以為什麼說緣要好?緣如果不好,你常熏習那些不了義法、熏習那些世間的東西,你要是常親近那些不善的、親近那些不正見或似是而非的,你最後一定退轉。你看有些出家人到年紀大了才在退轉,真是很悲哀。不要看其他的地方,就看臺灣的,你就看得很清楚。本來出家都是發心來修行,都是為了要修道,沒有人說自己出家是為了名聞利養。可是到後來,跟俗人接觸多了,俗話講多了,俗心就起來,他就退轉了。就開始想:「我道場也可以辦一些世俗的來接眾」。就是都把自己的俗心美化作是接眾。實際上不是美化,你是醜化,在修道人面前你是無所遁形,你把自己變醜了。所以說「緣」很重要。

你不要以為「那個地方雖邪見,我只是去做個法會沒有關係」,「我跑一下道場沒有關係,又不聽他講經」。你愛跑道場,愛跑去那些不如法的地方,別說你只是去做法會,不是聽開示,要知道:乃至有那麼一點點,在休息時間聽到一句邪見,在行為上你看到一絲不如法,你都會深受其害而不自知。毒藥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把你毒死了,相同地,邪見只要一點點就能障礙你的聖道。你沒聽過《華嚴經》講的:「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嗎?自己起一念瞋心,尚且障菩提道,何況你這樣接觸邪見,接觸不正見,那開的何止百萬障門,是數不清的障門啊。為什麼?佛法首重的是「知見」。所以我一直講要明心見性,同樣一個道理一直講、一直講,就是要把你的正知正見給確立。懂得心性的道理,你修什麼法門都不是問題。所以「首重知見」,你知見不正,所修的一切就是「盲修瞎練」,嘴巴講出來的法就叫「胡說八道」;你修的行、你做的事情就叫「胡作非為」。知見不正,腦袋就是「胡思亂想」,所以「緣」很重要。

釋迦牟尼佛已「無明闇蔽。永盡無餘。」也就是圓滿成佛。不光無明滅盡,而且起無量的德用。他知萬法皆空,但是不住於空;普賢行願品說:「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他這「得解脫」就求道的解脫,不是學世間法得解脫,他是放下世間得到解脫,也是放下惑業以及魔境而得到解脫。那什麼是「放下惑業及魔境」?就是心不取相。《楞嚴經》中講的「五十魔」,統統都是取相分別而來。「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他捨掉這些,得到解脫。說「捨」,實際上就是「看破」而已。做到了,那就「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就像蓮花雖然在水而不於水,蓮花出汙泥而不染,重點在那個「出」。現代人看不懂,亂解釋,把這個比喻變成「汙泥能生蓮花」,所以他不教大家修行,反而教大家墮在汙泥當中,就著在六塵裡面修,還說這樣就能冒出蓮花來。那方法是錯的,你最後就會像跳到黃河裡面一樣:洗都洗不清。所以你要懂得:蓮花是出汙泥而不染,重點在「出」,佛法是教你捨離這個世間、捨離六塵,才能出汙泥而不染。所以達摩大師講:「煩惱即菩提。」為什麼?因為煩惱即空。但是不能說煩惱生菩提,因為煩惱的作用不會生出菩提。所以蓮花它是出汙泥而不著,所以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雖然在空,但是不住虛空;就像釋迦牟尼佛煩惱永盡,但不住於空,能起無量妙用,「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這就是起作用。就像太陽一樣,雖然在空中,在空之時,代表無明永盡,但是它能夠發光發熱,光能照耀大地,發熱能夠令萬物得到溫暖。也像月亮一樣,它有光明能夠在黑夜當中引導行人;月光照在身上是清涼的,所以說令人清涼。這就是起大機大用。

「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這「力」就是十力,「無所畏」就四種無所畏。那麼「有大神力及智慧力。」這「大神力」就是大神通,是真正的大神通。我告訴你們:一般人喜歡神通,會去拜那些小鬼小神,即使是天神,天王他們的那些神通,對佛來說都是小兒科。釋迦牟尼佛能手擎大千世界、能手擎無量的國土,而且把東邊的國土移到西邊的國土,西邊的國土移到東邊的國土。而身處這當中的眾生完全不知道,這世間沒有人可以這樣。如來能夠化長劫為短劫,開短劫為長劫;能夠入於過去,能夠入於未來。普賢行願品裡面講「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這都是成就無上佛道的功德,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大神力。


前面講的是如來的自受用,現在講如來的他受用,攝生之力。先不要講如來,連你持觀世音菩薩大悲咒,凡是你在持大悲咒的時候有風吹經過你,後面只要有鬼神被吹到,每一個都得解脫,菩薩就有這樣大的攝生之力。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遇到苦難、遇到急難,每一個人也都能解脫,隨念隨得解脫,所以叫「稱名應念得加持」。這個是事實,是真的,何況是諸佛如來。如來的大神力還不光只是神通,還能令將墮地獄的凡夫之人,直接超生淨土,這個神力就更大。這是他攝生的大神力。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乃至發願求生,即使你墮地獄中,他也能來接引你。念佛的名號,即使沒有心往生淨土者,也能聞名得福,來世常修梵行;這是總持陀羅尼,功德無量啊!這就叫大神力及智慧力。有「智慧力」就能夠破除眾生各種不同的煩惱。這「慧」能掃除,你有什麼困難、你有什麼問題,俗話講「有佛法就絕對有辦法」,這「辦法」能把你的煩惱給消掉,我們佛教裡面都有辦法,如來的智慧力,能破一切邪見,成就一切辯才,教化一切眾生,這就是「起大用」。

再來講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這是指「十波羅蜜」後面的「智波羅蜜」跟「方便波羅蜜」。「方便」能攝生,「智慧」能破邪,都能到達彼岸。這裡是講佛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同時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當然也含著六度。再來講「大慈大悲常無懈倦。」世間人的慈悲愛緣慈。就像:因為是你的兒子,所以你愛他;因為是的先生,所以妳愛他。跟你有親戚關係的,你會較在意對方;跟你有認識的,你也會在意;但是,跟你沒關係的,你就不會想到了。就像你在吃肉,你覺得你嘴裡的這些畜生跟你是沒有關係的,那是你沒神通,你不知道是你過去的父母、你不知道是你過去的小孩啊;你不知道一切眾生都與自己同一法性。所以廣欽老和尚講:吃肉就是吃自己。這話沒有錯。所以世間人他那不叫慈悲,是愛,是「愛欲」。佛法是叫「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佛的慈悲是沒有條件的,所以稱為「無緣」,是無緣大慈;他的悲心是同體大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因為悲愍眾生,所以給予眾生一乘了義,能令眾生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能夠安住道場,遠二乘境。這個就是慈悲,給予眾生無上的法樂,接引眾生往生極樂,這都是悲心。那麼如來的大慈大悲無有懈倦。所謂「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就是大慈大悲的顯現。為什麼講「普賢行」呢?因為一切如來要成就佛道必修普賢行。他是稱性起修,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講何謂「大慈大悲常無懈倦。」

「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要常常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你學佛就好,你跟佛學,做佛陀的弟子,學佛就能轉惡為善。釋迦牟尼佛恆求善事利益一切。怎麼樣對眾生有好處,能夠令眾生得到究竟根本的利益,佛就這樣來幫助眾生,這是大慈大悲。所以他不惜捨「勝應身」,示現劣應身中的劣應身。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勝應身」是示現給地上菩薩看的,「地上」是指登地的菩薩。劣應身是給地前菩薩看的,十住、十行、十向,這是「三賢位」的菩薩。佛到這裡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叫化身,所以是劣應身中的劣應身,還示現短命。所以說他「恆求善事利益一切」。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佛出生在這三界當中,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示現八相成道。教導眾生要能捨一切榮華富貴,能捨一切愛欲貪婪,然後出家修行。《大智度論》中講「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及出家功德勝。」你再有錢,你也沒有出家這麼殊勝。古德講,能夠出家修行,這條路不是帝王將相所能為。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而生於三界朽故火宅。《無量壽經》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即使你能夠供養恆河沙的諸佛,不如你自己來修行;這是真實話。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為教我們棄世榮,出家而行道,所以在這三界火宅當中示現。佛經上說:當大三災起的時候,這世界終究都會壞掉。所以現在佛教中有人說要搞「人間淨土」,那根本就是胡說八道,跟你講白一點,那就叫「附佛外道」。那些人附著在佛教裡面,從而獲取名聞利養,表面上他也恭敬佛陀的舍利,也恭敬佛陀的形,但是其目的不是要學習佛陀的法。

《法華經》就是如來全身舍利。每一本一乘了義經典都是佛陀舍利,我這裡有好幾千本,等於好幾千顆的佛陀舍利。你看他在人家供養佛陀舍利的時候,他要你繼續在這世間貪著,他不說舍利的表法,他不跟你講你要學一乘,舍利的表法就是「一乘」,他反教你:你來這裡拜舍利,你會發大財,你會公侯萬代講這些世間話,這種就是附佛外道。他再搞一些世間事情:合會人家結婚,毀謗正法。為什麼說毀謗正法?他的毀謗不是明著謗,而是把佛法曲解,這樣也算是一種毀謗正法。雖然看似對佛很恭敬,但是呢,他不給你世尊要教你的出離法,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現代的這個「人間佛教」絕對是附佛外道。你們千萬不要去學,那個問題很大,學了以後你會萬劫不復;他們那些附佛外道還開一些佛學院,曾有人問我那裡的佛學院可不可以去讀?我現在告訴你:你要是念到他們那種佛學院,你就完蛋,你這一輩子都毀了。那已經去念的人怎麼辦?勸你趕快回頭啊!

        聽到我講的話,你就要趕快回頭。既然你發心要學佛,是希望你能學到正法,能真正修行。我不是要讓你完蛋,也不是要詛咒你,因為現在外面有很多毀謗佛法的人都出自他們這種搞「人間佛教」的佛學院,自以為客觀,其實都是在謗佛。你去查他們的佛學辭典,一查《圓覺經》、《楞嚴經》,他就在解釋名辭時加入他自己的看法。他不解釋清楚《圓覺經》怎麼來、《楞嚴經》怎麼來的,他反告訴你「這部經有些人、有些教授認為是假的」,他讓你對經典生懷疑;你去查「菩薩戒」,他也不告訴你菩薩戒有多麼殊勝,他反在他們的佛學辭典裡面說「日本有哪些人認為這些是假的」。那你看那些人有沒有修行有沒有證阿羅漢淫欲有沒有斷所以,他認為是什麼並不重要,因為他在佛法裡面什麼都不是,頂多就是個光頭俗漢,或是佛法中的糟糠。如果你相信他的話,你就上當了。所以講「緣」很重要,你要能夠真正學到正法,你要是學錯了,你麻煩就來了,問題就大了。因為這些人到後來都是在毀謗大乘,都是認為大乘不是佛說,這都是附在佛教破壞我們佛法的,你去念這種佛學院,你會萬劫不復。為什麼?死後必墮地獄啊。後面的經文就講到,你以惡心在毀謗、障礙人家學佛是很嚴重的事。毀謗大乘其嚴重性甚至超過你謗佛一劫;謗佛一劫的罪報尚且無量,何況你毀謗讀誦大乘者,讓人對大乘佛法退失善,這在菩薩戒裡算是重戒。這兩部經可以互相參。絕不能令眾生退失大乘善,果報非常恐怖,死了以後先墮阿鼻地獄,報盡出來後,或做畜生或做貧窮下賤之人。經上講這類人「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貧窮諸衰,以自莊嚴」。人家身上配戴的是珠寶裝飾品作莊嚴;他身上配戴的是貧窮,以及種種的重病。經云「或為人,躄矬陋,長得又醜又黑,或生下來就有重病,手足彎曲,六根不具,常被人家輕賤」,所以絕對不可以去毀謗正法。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生三界火宅,講的佛法是為了度眾生,令眾生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生的苦,一般人忘記了;佛告訴我們,人從母胎生下來的時候,就像過夾山地獄一樣。生出來的那一刻,小孩為什麼會哭?因為他的皮膚感受到空氣時,會覺得刺痛,像有幾萬根針刺在他身上,在身上扎,覺得刺痛所以他就會哭。你要是遇到小孩有的生來他不會哭的,這個多半是奪胎的,是再來人。就是之前在母胎的那個凡夫神識,受完胎獄之苦,離開了;後面來的那是聖人,要入胎,這後來的他跟這母親有因緣,他要來這裡示現,來示現利益眾生,或是出家,或是各種不同的因緣。他不必受胎獄之苦,時間到直接來,這叫「奪胎」,他生下來時不會哭,因為他不會痛,這種是奪胎的;有的是生下來就會講話。所以一般大多數的人「生」的苦,忘記了。「老病死」這個大家知道,像現在推銷保險的人就會告訴你,你老的時候應該要有多少退休金,沒有這些錢,你會很苦喔,......。大家都知道保險,人人有概念,想到要退休,一定要有錢,不然退休以後沒人養你,這是「老」的苦,你能想到。生病的苦,也有人推醫療保險,保險人員會跟你說:「你看現在癌症發生率多少,重症發生率又是多少......」。「病」的苦,大家也想的到。


至於「死」的苦,一般人就很難體會。死的時候,風大先分散,先斷氣,再來火大分散,身體冰冷,再來是水大,遺體腫脹,最後是地大筋骨腐爛,這身體第壞滅。神識會在這個身體裡面滯留至少八個小時到二十四小時,所以助念都是八小時到二十四小時。有的密宗的說法是八到十二個小時助念,但是我們為了確保安全起見,就是延長到二十四個小時,這樣是最好的。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這麼大的福報,能夠讓人家幫他助念二十四個小時,但是助念至少要八到十二個小時,這個才對,而且是快要斷氣就助念。我聽說現在有人幫忙助念是四天後才助念,這是錯的,從來沒這樣講的,這是人自己想的。正確的助念就是斷氣以後,或是斷氣以前,就是即將斷而未斷之時,就要準備助念了。斷氣以後還要助念八到十二個小時,要是因緣許可,最好是念到二十四個小時。然後再做七,七天做一次,有的密宗是八天做一次,這都有經典依據,都沒有問題;一般我們中國來說,都是七天做一次,漢傳佛教跟密教會有一點點不同,密教有做到五十三天,漢傳佛教是做七個七,也就是做四十九天,絕不可以自己亂改做七時間,像現在有的葬儀社它為了迎合現代人「想趕快了一樁事」的心態,把七個七合在七天當中做完;也因為他為了要多接單,要有業務,所以想趕快做完,這一批人手忙完就換下一批,這樣子客戶也才能趕快把錢給交了,付了錢,帳也清了,其實還是為了利益,這是錯的,這不對。你真正要利益亡者,一定是要按規矩來。就像你工作四十九天,人家只付你七天的薪水,那你是不可能接受的吧,你一定要去抗爭了。

為什麼一定是「七天」做一次?因為亡者他斷氣後是每七天一個生死,就是他正處於中陰身要投胎的時候,所以你在這第七天為他「做七」、做功德,這是能給他助道,幫助他不要墮惡道,有好去處。所以為什麼說在喪期的四十九天內絕對不可以殺生,全家人一定都要素食,把這素食的功德來迴向亡者。

這生老病死,有些人能體會到,但也體會得不深。所以說佛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憂悲苦惱」就太多了,你們自己去想想,你自己都在擔心什麼,在憂愁什麼?你為什麼事情感到悲傷?為什麼事情感到苦惱?那些都算是。

這「愚癡闇蔽。」最明顯,就是世間人認為自己知道一切。所以說愚笨的人總認為自己對什麼都了解了,他認為他都懂了,他也沒想學,這就是「愚癡闇蔽」。所以他對於正法不能信受,對於因果不能相信,絲毫無求出意,整天都是在貪瞋癡當中打轉,行為做的就是殺盜淫「三毒之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三毒如同火一樣,要息滅貪瞋癡三毒之火,那就要「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要令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無論你有什麼苦惱,佛都希望你能夠得度,而且希望你成圓滿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不是要給予你二乘,給予你權乘、三乘法、次第法,佛是希望你圓滿成佛。所以在《法華經》當中,在在處處都暗示釋迦牟尼佛希望眾生成佛,所以稱為成佛的法華,是經中之王,是如來唯一真傳,我們可以這樣讚歎。那別部經呢?凡是談論一乘了義的,都是真傳,也都是唯一。為什麼?因為「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講「唯一」,這個「一」不是指定一,而是唯傳一乘,此一乘法,名為「真傳」,所以叫「如來唯一真傳」。
所以道理要懂,你不要變成「定一」,只能是某一部經才對;人家要讀《涅槃經》你就不高興了,說那個不是真傳,只有《法華》才是;要是人家要讀《無量壽經》,你也說那個不是,只有《法華》才是,那就是你自己搞錯了。你就真變成《華嚴經》講的:「受一非餘。魔所攝持。」你就自己墮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墮在自己的執著當中。所以,講「一」,是講一乘,所以佛法中所說的「唯一真傳」、「唯傳一乘」。這道理要跟你解釋清楚,不然會產生出偏見。就像現在有些學淨土的人,他覺得只有《無量壽經》可以讀,讀其他的經都不正見;只有阿彌陀佛可以念,念其他的佛名都是夾雜。「錯」是錯在夾雜的心,不是名號有問題,是這些人心裡浮躁,所以稱為夾雜。東求西求,東奔西跑,這個才叫「夾雜」;起煩惱,才叫「夾雜」,能滅煩惱,那就不叫夾雜。所以是人的問題,不是佛菩薩的問題。不然要是按照這種邪見來說,那釋迦牟尼佛他最夾雜,因為經典都是他說的。佛不光講阿彌陀佛,不光講藥師佛,佛還說了一部《萬佛名經》,不只兩尊佛,也不只六方佛,他講萬佛。所以你不要搞錯了,那都是你自己妄生分別,是你的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錯。你要像舍利弗一樣,懂得自我懺悔,如經云:「是我等咎,非世尊也。」那你才能夠真正轉業、消業。


法華經

法華經今解 (譬喻品三之三)~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3
《妙法蓮華經》講世尊出世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但開示眾生本有佛性,而且有佛性者皆當作佛,還告訴你佛性在哪裡,分明為你指示出來,使你能夠體會得到、能夠證入,這「體會」就是開悟,開悟以後還要能夠修、能夠證入
眾生從無始劫來認妄為真,迷入心,起種種顛倒的妄想,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都是因為不能明了心性縱然學佛,很多也都是盲修瞎練,不知佛法的宗旨,只是人家教他念佛他就跟著念,教他持咒他就跟著持,教他拜佛他就跟著拜,完全沒有抓到佛法的核心,甚至聽了大乘經告訴他:自心是佛。他也不能相信,所以世尊才在最後,要滅度之前講了《法華》,開權顯實,顯示一乘了義,顯示諸佛出世是為說實相之法而已。眾生聽聞實相的道理,能夠悟入,那這一生必然成就
所以這裡舍利弗當機領納,這「領納」就是他聽得懂世尊的意思,而且能夠接受,能夠斷除從前的疑惑,所以世尊為其授菩提記,乃至後面四大弟子五百弟子學無學人記,到第十品〈法師品〉世尊為與會的一切天龍八部、一切的大眾授菩提記,佛說你只要能夠隨喜《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或是一念隨喜,都為其授記,更為末世,也就是我們,授阿耨多羅三三菩提記。凡是聽聞《法華經》的絕對成佛,你只要能生一念隨喜心歡喜讚歎,世尊都為你授記,所以稱為「成佛的法華」。更在後面講:「藥王今告汝。」佛告訴藥王菩薩:「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法華經》是諸經中王,是如來唯一真傳,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世尊告訴我們:你能夠來聽《法華經》,能夠聽經聞法,離成佛已經不遠了就像你在高原,你非常口渴,你要鑿井求水,你一直,一直往下,剛開始見到的是乾土,而後見到的是泥土,這土裡面含有水,你就知道離水的源頭不遠了你修學其他的法門,修學其他的宗派,如果你不明了大乘實相,你不明了《法華經》講的義趣,不了解如來出世的本懷,你離無上菩提還是非常遠。相反你能聽聞《法華》能心悟實相,那你離佛道已經不遠了,所以後面講「近於佛智慧」,你距離成佛,已經算是有希望了,可見這部《法華經》的功德之大。世尊告訴我們:你能來聽,這福報有多大呢,「假使有一個人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一個世界有百億日月,一百億的日月乘上四百萬億阿僧祇,這其中國土的所有眾生,從他出生一直到八十歲,日日七寶供養,乃至令其證阿羅漢果。相比你聽聞《法華經》,而且是第五十個輾轉聽到的,這個聽聞《法華經》功德比你以滿閻浮提的七寶,供養施這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乃至令其成道,還要大。同樣的,你要是謗佛,一劫當中這樣毀謗如來,這個罪過確實無量。但是如果你用一念不善心乃至須臾頃毀謗持《法華經》的人,毀謗持大乘經的人,這個罪報超過一劫當中,每天用惡口罵佛,天天罵。毀謗釋迦牟尼佛、毀謗諸佛,這個罪過已經相當重,可是你謗持《法華》的人,這個罪更重,所以說:「若說其罪。窮劫不盡。」真的是不可思議。所以大家能來聽聞,能夠安住在《法華經》當中,你確實功德無量,非是算數譬喻所能知啊!這一生聽聞《法華》已經為成佛下了決定的種子,必定成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授記。
前面講到與會的大眾見舍利弗被佛尊記,大家還是沒有辦法生起欣樂心。在佛當時候的大眾是非常歡喜、非常踴躍,但是到末世,這些學人聽聞看到《法華經》生不起歡喜心,所以我引後面的法師品來告訴你,你只要能來聽《法華》,釋迦牟尼佛就為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告訴我們:你絕對成佛,沒有問題。如果你不聽聞《法華經》你不了解大乘實相,你不了解心性,你修什麼行都沒有用,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你離菩薩道、離佛道還非常遠。而且不算善修菩薩行因為菩薩行是大乘所以能夠得遇《法華》,得遇如來一乘的教典,自己應當發無上菩提心,求佛道,捐捨從前種種的邪知邪見,棄捨小乘。什麼叫小乘呢?就是認為有菩提可取證,有煩惱可斷,不知道煩惱性空,所以稱為「小乘」。你要把這些得少為足的邪見放下,把愛樂小乘法、愛樂世間的貪著給放下,把那些錯誤觀念給放下,這才叫真修行啊!佛法可以藉由文字語言作傳播,但是不在文字語言,這就是玄妙之處啊!佛法重點在於你實修。你看了這些文字,看了這些經典,你能夠修行,這個才叫做「學佛」,不然就叫「佛學」。學佛能了生死,佛學長無明,所以很從前叫做「佛學社」的,現在都改名,變「學佛社」,這名字這樣改是正確的,他們組織這樣的社團,是來學佛的,不是搞名相,不是搞佛學。名相佛學只能增長無明,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什麼叫「知見無見」呢?就是不著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才叫做「知見無見」。能夠了知、能夠見,但是不起諸見,所以叫「知見無見」,這就是契入了涅槃無漏真淨。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你想一想或是看本書,懂個道理,你就馬上達到,你還要透過修行所以淨土宗教你持名號,教念阿彌陀佛,你不要看好像枯燥乏味,念的當中能消你的業障,因為你心浮躁,所以你覺得念佛枯燥,你念佛覺得念不下去。有很多人不願意念,因為念不下去,只想聽個道理。所以為什麼祖師才講「末法的眾生,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幾乎都只是在談論佛法而已,沒有真正在念佛,沒有真正在修行即使參禪,他也是參個口頭禪;即使學教,頂多做個文字學人;念佛的,沒有發菩提心,只是做個自了漢;學密的,愛搞神通。這些都是末世學人的毛病,所以應當戒之、戒之!絕對不可以去犯到這些問題,這才是真正學佛。
前面經文講到: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而起」,這長者就是譬喻釋迦牟尼佛,見到三界當中有種種的苦惱、種種的憂患,就好比大火從四面而起,為什麼說「從四面」呢?因為時時處處、在在處處都有苦惱。你看這裡的眾生,接觸到一點的事情很容易就起煩惱,不管他的人生是什麼方向,他都很容易就起煩惱,所以說「大火從四面而起」。對於這些事修行人懂得驚怖、懂得害怕、懂得想要出離;而凡夫貪著,他覺得這樣子 才叫人生,他覺得這樣子是正常的,「無求出意」,沒有想要出離,沒有想過要斷除煩惱,還起種種的邪見,撥無因果、起斷滅見、認法為實有,甚至毀謗佛教、毀謗諸佛如來及諸大菩薩、乃至毀謗出家人。所以可以知道這裡的眾生業障確實很重你教他要修行,他就給你很多理由,「我有這個事有那個事,有這樣的困難有那樣的困難......」;你教他吃素他就開始妄想:「我吃素會不會不健康」?他就都不會反觀「他吃肉會不會不健康呢」?你教他放下愛欲,他就說「那他家庭怎麼辦啊?家人怎麼辦啊」?他不曉得他苦惱的根源就是從他貪愛心生的「放下」是教他把苦惱放下,他以為叫他不要執著愛欲、吃葷腥,他就活不下去了,真是「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即使看到自己的種種災難,他也不覺悟、也不害怕;看到別人受災難,有些人好心還懂得捐一點錢,有些人根本就是一毛不拔,還說「不要用道德暴力強迫他捐錢」。對於慳貪的人來說,叫他施,他很難捨,他覺得是一種暴力,實際上道德並不會產生暴力,只是違背他的習氣,他受不了,所以對慳貪的人來說,他放不下,他才覺得是一種壓力。
這裡的眾生習氣越來越重,要叫他修行、叫他聽經,很困難。只聽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他就覺得他很有耐性了,已經有在習了,這種人就是那些「不曉得大火已經從四面而起」的人。只有有覺性的修行人知道,所以「即大驚怖。而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從這裡你就看到佛大慈大悲。這是講長者,也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他雖然能夠出離,但是,還到這三界無安的火宅當中來救度眾生為大家示現劣應身,示現短命!原本如來的壽量不可思議,是用塵點劫來計算的。這在《法華經》後面就有說:佛壽命是用「塵點劫」來計算。所以他示現八十歲是短命,在這三界當中救度眾生幫助眾生,也示現王子的身分,示現捨棄王位來出家,示現出家行道成佛,降伏魔怨,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示現鹿野苑度小乘,慢慢地這樣一步一步來教化眾生,乃至最後滅度的時候還是示現。釋迦牟尼佛涅槃了,也是為眾生涅槃,為什麼?因為眾生善根不夠,業障重,以為有佛在世,有什麼問題就可以去找佛,久而久之,這些眾生就懈怠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滅度。雖然有滅度之相,實無滅度之事,他只是轉到他方國土去教化而已,所以他連滅度都是幫助眾生,都是希望眾生能夠把握這個機會,趕快來修行道,佛一輩子都是想到利益眾生,所以在三界火宅當中救度眾生。可是這些眾生不覺不知,心有貪求的時候,就跑來佛門燒香拜佛,供養水果,捐一點錢;一旦求不到,佛菩薩不滿他的願,不能隨順他的欲求欲望,他就開始嘴上謗佛,心怨恨佛。
來道場,我教你守規矩,要你斷煩惱,依照佛陀教的規矩來走,可是眾生卻忘恩負義,若講到他習氣重的地方,他不願意改,最後還要反過來毀謗佛教,說「修行哪有這麼嚴?不能攀緣,不能說閒話,這樣修不圓融......」。正是《無量壽經》講的:「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所謂「負恩違義」就是忘恩負義。說自己是三寶弟子,卻絲毫沒有想過要報佛恩,沒有想過要護持正法,整天就是活在自己的貪瞋癡當中。「樂著嬉戲」,還覺得世間很好玩、很快樂,很高興,錯把散亂當作法喜。「法喜」是你聽聞佛法、修佛法後,你的煩惱消除,得到的安穩,得到的禪定,得到的輕安,甚至涅槃,這才叫法喜。不是你到佛門裡面來開聯誼會,你散亂不叫法喜。所以說眾生在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完全不知道,也不懂得害怕。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縱然火已經燒到自己身上了,自己也感受到這些愛欲的痛苦、這些愛別離的痛苦,但是他仍心不厭患,絲毫沒有想過要出離。我敢肯定每一家都是有死過人的,幾乎都會看過家人往生,但是多數人不覺得無常,也不覺得哪一天會輪到自己,甚至還避諱談論生死。完全不曉得自己如少水魚,如救頭燃,應該要了脫生死。「心不厭患。無求出意。」所以火來逼身,他心裡面沒有感到任何的壓力,沒有感到任何的恐懼。沒有想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只想看能不能賺更多的錢、得到更多的名,想著怎麼避稅,把自己的名跟利傳給子孫,能公侯萬代......,這就是此世間的眾生,他的習氣很重啊,無論中國或外國都是一樣。
所以你看到這邊,你就要自己反觀:自己是不是也是這樣的行為跟錯誤的心態?如果有,你能覺察得到,那就能覺破、就能照破。為什麼?因為經典常講:業性本空,即使再重的習氣,只要你熏習佛法,修學佛法,必然能夠轉變,一定能夠脫離這些苦惱,絕對可以成就,絕對可以成佛。所以你自己要能夠掌握佛法的根本,而且要能夠覺察自己「貪著於生死當中」的這一念貪著心,覺察到以後,還要懂得把放下,不是覺察以後還看著,只看著是沒有用的,還是沒有辦法解脫!是你要提起佛號,提起觀照,真正這樣來修行才能解脫。
好,繼續看經文。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祴。若以几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這長者如是思:他自己身體健康,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舍出之。」衣裓就是盛花的器皿,几案就是桌子,利用這些器具他就能夠出離這火宅。「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但他又一想:這舍宅只有一個門,而此門又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他的小孩們都還很幼小,也不知道門在哪裡。「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正貪著在他的五欲六塵當中終究是被火燒灼。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曾告訴我們的:這世間五惡五痛五燒久後轉劇勸我們轉相教誡,如佛經法,不要毀犯這「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一般講要守五戒就是不要犯這五惡,但是你若犯了這五戒就會變成「五惡」這「惡」必會感「痛」而「痛」會感「燒灼」所謂「燒灼」就是下地獄。說長者身手有力就是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身手有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所以「身手有力」就是講諸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於一切法悉皆通達故名「身手有力」。所以他能衣裓、以几案,從舍。對他來說,要出離三界,那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用什麼方式他都能出離但是這舍唯有一門為什麼說「一門」呢?「一門」就是大乘之門大乘之門「而復狹小」,為什麼說它狹小呢?實際上其門廣大但因為不識者多,對眾生來說,他不知道什麼是一乘了義所以這裡舉了比喻,如來的境界,說這一乘,不是凡夫一下能夠體悟到所以說「其門狹小」,正是對於幼稚的孩童而說。
就像三歲小孩在大樓當中,這大樓經起火了,他不認識字,也搞不清楚方向他不知道該往裡逃也不知道安全門在哪裡也不知消防設施在,雖然都有寫,他卻無法分辨。對於成年來說,他很清楚該往裡走,但是對於幼稚無知的小孩,他不能識得所以說「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這不是大乘不廣,實際大乘能廣眾生。這裡是特別針對這些貪著三界當中的,或是樂小法者,他們貪著於二乘境界當中,不能覺知一乘了義。所以當你看這經典時,對於這經中道理你要能夠深解趣,絕不能夠依文解你若依文解,那就真是三世佛冤了。所以說長者復更思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在這舍宅中只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你教眾生要他念他說你腦筋有問題告訴他說:你要吃素,他反告訴你種種的世間的邪見說:「吃素不健康、吃素沒營養」。我們吃素目的是為了護生為了消除殺業為了幫助眾生脫離苦難所以我們吃素些營養可以捨掉是沒關係的,人不需要那麼多營養現在有些所謂的「營養學」只要參考參考就好不要當真你吃了太多的營養身體來最後就是長癌症因為身體裡的細胞有好有壞那當然壞的細胞比較暴力。所以說勸導這世間的人來學佛,他不願意勸導他要修行,他很難去發心你叫他佛門來要布施,因為他慳貪的緣故,他就覺得:你怎麼都在跟我要錢?你叫他要恭敬佛法、恭敬三寶,他覺得你「我慢」、「不謙虛」;你跟他講要遵守佛門的規矩他反覺得怎麼「男女不平等」,這種種都是業障。甚至還有出家人要把戒律給毀掉他們否定八法的有些是比丘出家女眾。所以,教眾生修行,他不願意他不知道佛法對他來說是有真實的幫助所以說他「未有所識」,他只識他現前的玩樂,所想的就只有:他現前能不能吃好吃的用好的,能不能有更多的金錢更多的名利或是更安穩的生活他把這些當作是夢想、當作是目標。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世間之事。更相害。雖不臨時。應急。」佛說世間的事情是無常,總是會變壞而且你隨順你的望終究是造業一定會受惡報所以現在應當要趕快覺悟。「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但是世人未有所識真的是「惑道者眾,悟道者少」還有很多出家人他不教修行不務正業。在末法這個時候,你想學佛使已經到佛門裡面來有時候你遇到的和尚,他不一定是講正法這確實是佛門的悲哀啊有些人問我「他能不能出家」?我只能把佛門現前的狀況告訴他大家都覺得出家好想出家。可是也有很多出家人告訴我他出了家沒辦法修行!這些人講的是事實不是他不願意不是他不而是沒時間給他修寺院整天就是搞世間事這也是近代佛門的悲哀啊有一些修行人當初在山裡面在自己住的地方用功很有修行,人家請他出來後來蓋了廟廟越蓋越大分院越蓋越多當初修行的心就退掉就變質了剩下的就是想著要怎麼來養這麼大的廟子於是就開始搞觀光辦活動當初的道心就沒有了很多人是仰慕而去,但是去那裡沒辦法修行失去了寺廟原有的意義。寺廟不是不能做法會祖師大德也做法會法會的懺本都還是祖師大德編的但是現在的道場很多都變質,法會一期接一期,住眾都沒有辦法修行
佛眼見三千年後,末法的時候,他都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到法滅時候他也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世尊在經典上講末法很多修行人,他不一定住在道場這事講完全正確。末世悲慘的不只是世間人更悲慘的還有的是學佛人跟出家人他們對於佛法根本未有所識你教他要了生脫死他還跟你說:不用他反跟你講:只要把人做好就可以了講的都世間事還離譜到合會人家結婚還有出家人他不要看經他說經典是以前的東西,真是邪說。你看不懂經典還不曉得要懺悔,出了家對於佛法「未有所識」,不認識佛法不懂得如何修行的這些出家人,大有人在,所以你問他什麼是佛法啊?他跟你些人人都認同、都知道的「孝順父母」。如果你想要學孝順父母,那你不用到佛門來外面有很多沒學佛的世間人比你親近這出家人更孝順。要知道,來佛門就要學了生脫死之法學習大乘了義學習一乘了義。所以很悲哀啊不光世間人未有所識連末法這些學佛居士出家人都未有所識真的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整天就想著養廟收徒弟是為了做法會是為了節省常住的開銷這都是現在佛門裡的亂不講出來你們大家不會知道你如果不了解你就會誤入所以我告訴每一位同修不如法的道場不要護持如果一個地方沒有辦法教你了生脫死的絕對不要護持因為沒有功德你即使去做法會也沒有功德護持它也沒有功德而且還有罪業。為什麼?人家在破壞佛教你還去贊助俗話講助紂為虐這是正好講到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到現前佛門的一個現象。「戀著戲處當墮落,為火所燒」這些不如法的終究是墮落必然墮阿鼻地獄當中所以說「為火所燒」。「阿鼻」翻中文叫「無間」就是「無間地獄。在地獄裡地獄有寒冰地獄,即使是到寒冰地獄所受的苦還是如同火在燒一樣所以終究是「為火所燒」。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從這段經文就可以知道這世間的眾生有多貪著。大家要反觀自己是不是這樣子辜負佛恩這裡講這長者是念應當為這些幼稚無知的小孩說怖畏之事告訴他們「此舍已燒。宜時出。」你住的地方現在已經著火了要趕快出離。現在就是出離這火宅的時候是出離生死的時候不然你會被火燒死。「無令火之所燒害。」這是長者大慈大悲他自己能夠出但是他為救他的小孩他還到這火宅來告訴他的小孩說:你要懂得要出離現在已經著火了「作是念。如所思惟。告諸子長者作這樣的思惟告訴他的小孩叫他們趕快逃。「父雖憐。」這個長者雖然有憐「善言誘喻。」好言相勸「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這些幼稚無知的小孩還在那裡玩耍還是在那裡,而且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著火」,不肯信受覺得他這當爸爸的是因為不想讓他們繼續玩樂所以才騙他們說著火了就像世間的眾生說「佛教的戒律,是為了控制人、約束人讓人不自在」,非但不肯信受不願意學不願意轉變還反過來毀謗佛法所以說「樂著嬉戲。不肯信受。」而且「不驚不畏。」絲毫不覺得驚慌也沒有畏懼「了無出心。」從來沒有想過要出離六道輪迴要出離三界火宅。更誇張的是「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他不知什麼是火,眾生天天在玩火他自己不知道眾生天天在起貪瞋癡天天在造殺盜淫他卻不曉得是在造業,他還覺得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很正常甚至還覺得「無有業報」,覺得「這樣子做一下也沒什麼關係誰看到了」。他完全不知道他的習氣會導致他受苦受難他不知道應該要把自己的習氣、邪見給除滅天天還是在邪見當中貪著嬉戲就像你勸人家來學佛一樣你就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只是搪塞你。
像現在佛門裡有不如法的人,把儒家、《弟子規引進來他不知道這就是火他不知道搞人間佛教在那合會人家結婚這個就是火在戒場教人家可以煮葷殺生吃肉這個就是火他們不曉得事情嚴重,還覺得自己是方便度眾生其實是在拿火往身上噴世間人根本不曉得學佛人也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佛在梵網菩薩戒》裡面講得很清楚,叫你不要看那些世間書世間典籍外道典籍絕不可以此為學佛的根本你反覺得這裡面也沒講什麼不好的是你不曉得這些東西都會令眾生「斷佛種性」。什麼「斷佛種」呢就是看了會使你易生貪著。讓你貪著在世間,這就是「斷佛種性」。所以說「不知何者是火」,你完全不了解這東西對你是有大害還天天都在用它天天都在熏習它。這就是我常說的:「學佛人比不學佛的還悲哀」,嘴巴上說因果實際上根本不怕;嘴巴說要出離三界實際上根本無出離心是假的要出離假的菩提心叫他放下他更增瞋恚所生起的不是道心生起的是瞋恚心生起的是苦惱心他不曉得什麼東西對他來說是有害的,所以說「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他還不知道「三界」到底在哪裡哪有三界哪有地獄他一概不信。佛門有一些人是口頭相信但實際上他是不相信就只是嘴巴會說要出離嘴巴說要修行其實都還是貪著嬉戲不肯信受。所以說「但東西走戲。父而已。」什麼「東西走戲」呢?就是說:還是在世間裡面好務,東奔西走這是講世間的。再把範圍擴大一點還是在這三界當中東西輪迴、上下升沈。今天到東方輪迴明天到西方輪迴今生做人來世墮落就這樣子墮落以後去受報,業報受盡了又出來為人當人時又造業又墮落,往復循環。所以說東西走戲一直在這樣的一個循環當中不斷重複,這叫「東西走戲。父而已」什麼叫「父而已」就是只拿佛法來看一看是知識是他談話的題材甚至當作是獲利的商品拿佛法來獲利拿佛法來賣錢利用佛教資源寫書,還在上面加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印佛經,這經是佛說的他就給加上「版權所有」,希望大家都找他來印他開的印刷廠才能賺錢。這就是「裨如來」,拿佛法獲利也就是「出賣佛菩薩形象」。什麼叫「出賣佛菩薩形象」?就是破壞佛教形象當政治和尚搞政治搞鬼神錯解經律倒說經律把經典胡說把律典胡說倒說不知說知知說不知身心妄語這就是「東西走戲。父而已」。這個父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就是這裡講的長者。「父而已」就像那些人對於佛法只是拿來看一看聽一聽而已有些是在家人有些是出家人。他為什麼去念佛學博士是希望人家來恭敬他、認可他。廣欽老和尚說過「念那個沒有用」啊廣欽老和尚一個字都不認識老實念佛真正修行,是有大成就。他告訴我:學佛要除的是我相你去讀那些東西只會增長我相增長你的世間意而已要知道:世智辯聰就是八難之一所以他對於佛法,他只是來看一看對於祖師大德也沒有恭敬心認為那是祖師的思想稱祖師時也不懂要加「大師」,就直接稱其名諱,覺得這樣子沒禮貌就是客觀了。即使是世間人學問如果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基本上就不尊重你研究的對象你這學問是做不好的,說客觀也是自欺而已;你想了解祖師大德你對祖師大德都沒恭敬心你怎麼能真正了解你怎麼學得好所以,這種人即使學佛,也只是把佛法拿來看一看是為了交應付了事而已他不是真正學。所以說「東西走戲。父而已。」還有的就是:有些世間人你跟他講佛法他聽不懂心性、實相,只撿到他聽懂的「做善事」這部分,他覺得不錯遇到其他人跟他推廣其他的宗教他也覺得不錯最後他得到一個結論「所有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為善」。這種世俗人他的外行看法這也都算是「東西走戲。父而已」習氣還是習氣業障還是業障沒有出離的道心也沒有真正想學。
所以大家看了《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舉的比喻,大家就應該要自覺這些都是現代人常出現的問題。如果你有這些問題你是要把它轉過來你不要覺得自己業障很重轉不過來那這樣子你看經又白看了又像這裡講的「東西走戲。父而已」為什麼?讓你知道你的問題,是希望你轉變不是希望你把這過失給留下來不是希望你生起懈怠的心不是打擊你的信心打擊你的道心。你看了經典你就要懂得轉變不然就像經中長者的這些小孩搞不清楚自己有什麼過失所以叫「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這樣就很糕了。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這裡佛就直接我們講為什麼他開三乘,而後攝歸一乘。
「爾時長者即是念」這時候長者看到他的小孩,他知道這個房舍已大火所燒他非常清楚「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這些小孩們,如果不趕快走的話必然被火燒灼甚至燒死。「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所以他心想:我要權設方便,讓孩子們避免被火燒。他不是偏心,也不是慳貪。所以前面釋迦牟尼佛講「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大乘佛法能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佛絕對不會只教給你小乘只教給人天乘不了義法。大乘是平等法,佛絕不會以小乘來教化你。如果小乘來教化你他則墮於慳貪當中,這種事佛是不會去做的。只是長者的這些孩子貪著嬉戲貪著在這個火宅當中玩耍,所以他廣設方便。佛的目的是要眾生學一乘了義不是要你只學三乘所以說佛法當中惟是一乘了義只有教菩薩法沒有聲聞弟子。前面有講:「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絕對不用小乘法來教化眾生,只有一乘講的是事實,佛絕對不用小乘來教化眾生。不光這裡的釋迦牟尼佛,包括賢劫千佛、現在他方諸佛、未來他方諸佛、過去十方諸佛,都是以一乘了義教化眾生,眾生一時不能接受,才方便說三乘,讓他三乘歸於一乘,叫「會三歸一」。所以你看到這裡就知道,「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讓孩子們不要被火燒灼。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 情必樂著
長者知道他的每個小孩心面想要什麼東西他們喜歡什麼所以說「父知諸子先心」,「先心」就是他們之前心面,有想要的種種珍玩奇異之物而且對於那些東西他們非常喜歡非常樂著 。所以說此間的眾生樂小法小乘你叫他離相跟他說空他會害怕跟他講大乘他會害怕他會覺得「那我該從哪裡修」?「也不可以有念也不可以無念那要怎麼入啊」!又講個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這個要怎麼入其實正是你直下了達心性而已這《楞伽經》是禪宗印心的經典要諦了此心沒有門路因為你的心現前就在作用你還要找什麼法門?這是禪宗直指人心的手段。你不行才再給你開「止觀」,教你「念佛」,或教參話頭 其實現在都參到話尾去了就在想那句話頭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你:那話頭沒意思不要去想。「泥牛水上行」,沒有意思的「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橋在流水不會流他這就是破除你的思所以叫「離心意識」。禪宗是離心意識之法教離心意識。他讓你參一句無味的話頭,是教你離心意識用的你一思量,你到話尾去了。「話頭」是什麼念頭未起處時,教你看著它,這叫參話頭啊!但這些都還是權巧方便,念佛也是權巧方便,都是權巧方便,目的就是要你悟一心而已。不管是講羊車、鹿車、牛車都是權巧方便,就是要你直下悟心而已,這就是六祖能大師告訴法達禪師的,直接受用珍寶即可,不必管什麼羊車鹿車,那都是方便。所以經中講先心各有所好的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這是世尊觀機,說這長者觀他諸子之機,知道他的小孩喜歡這些珍玩之物,「珍玩之物」是比喻三乘法或是小乘。所以這世間的眾生,你教他頓超,他覺得不可能,你叫他一步一步來,他馬上就相信。所以為什麼現在有些邪說,他可以騙得了你,因為你很好騙,他只要說:「你看,你學大乘沒有根基,應該要先學小乘,這才有基礎」。他看你不懂,無法分辨,就再繼續騙,說:「小乘法就是儒家,就是先把人做好」。
一旦你聽到這話,那你想想,佛法講修證:「孔子證阿羅漢果了沒有?孔子的身見有沒有破?孔子有沒有六種神通」?孔子連天眼通也沒有更沒有漏盡通那怎麼有人胡說「小乘法等於儒家」?我這樣為大家說明,你們就很清楚了 
所以,一講到「次第」,眾生就會覺得:我要按部就班。這個觀念原則上是沒錯,但是,佛教大乘是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圓融」就是講頓超。頓超之法不礙於次第,次第不礙頓超。那有沒有次第?次第宛然但是一一次第皆具圓滿功德。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初住菩薩即能攝一切諸大菩薩圓滿功德,這是講「行布不礙圓融」。這色、受、想、行、識五陰,你一破色陰,同時分破其餘四陰,所以說「圓破五陰超五濁」,這是講「頓超」,頓超當中它又不離次第。就像你念阿彌陀佛,你雖是凡夫身,但又「即凡身成佛身」。雖然在凡聖同居土是個凡夫,但是等同阿惟越致菩薩的受用,這是大乘法。
此間的眾生好樂小法,你跟他講小乘,跟他講次第漸修方式,他很容易接受;你跟他講頓超,他也會希求,可是他會覺得「沒有入手處」。再講個更不可思議的:造諸惡業,臨終地獄現,稱佛名號十念一念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淨土,永脫輪迴,無復苦惱之患,沒有苦惱,直至成佛。「無諸少乏」,沒有絲毫的匱乏與缺減。所以淨土宗叫「一生成佛」,就在你這一生生命成就,你現在學佛了你發願「求生淨土」,你是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繼續修行一生成佛壽命無量。即使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只要這些惡人臨終能夠念佛十念一念必然蒙佛接引。祖師講「能念佛者已是大懺悔 」,沒有懺悔心的不會念佛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事了。
講這種頓超之法很多人很難信受。所以現在淨土宗有些道場就跟你講一些世間法結果一些對淨土信心不夠,對阿彌陀佛信不過的,這些人他就動搖了聽到人家說:「你萬一念佛沒有成佛,你總得保個人身想保人身那你就先來學個世間法先來學四書五經、《三字經》、《弟子規》……等等的身為女眾的還要學《女德》。那些人因為對於淨土法門的道理不懂,也說不清楚,所以乾脆騙一些對佛沒信心的人去學這種世俗東西,說要保人身。可是你們要知道,佛在經典上可從來沒有說學三字經跟儒家書籍可以保人身。再者,佛已經告訴我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勸我們趕快念佛,念佛者必定成佛,縱然沒有往生淨土,來生必然生尊貴家,必然能得人身,這都是有經典依據的,有文字作為明證、有趣作為證明,都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所以你不要被人家給愚弄了、給欺騙了,你讓這些人把你的慧命給騙掉了,你來生還想要再遇到佛法,那是不容易的啊!這口氣一斷,真的是「萬死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絕對沒有人可以幫你。《地藏經》講:「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代受。」你墮惡道受報應的時候,縱然是你父親看到你在受苦,他也不敢說「我來頂替你」,為什麼?因為實在太苦了!正常來說父母都有代子女受苦的這種心願可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地獄的苦輪迴的苦即使是至親也不代受絕不會生起想要幫你、想要代你受苦的心。所以你要知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一定要小心,不要被人家戲弄。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所以長者就告訴他的這些小孩他說:

你們想要的、喜歡的這些玩具我都幫你準備好了而且保證你一看就喜歡你會覺得有難得,如果你不出去你之後一定後悔。長者就像世間父母親在哄騙小孩一樣跟他講這裡有你喜歡的東西如果不過來拿「後必憂悔」,到時候就你就後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你們喜歡的都給你放在這車上你趕快出來可以到那去玩不要待在這裡玩那邊有你喜歡的東西。所以勸他的孩子們:「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你們只要出火宅你們想要什麼珍寶、什麼好玩的、什麼奇特的都給你們。這長者是非常有錢的富豪他都能滿他孩子的願望,凡有所願都能滿
這是世尊告訴我們,這長者做了這個方便,幫小孩們準備了他們喜歡的珍寶、玩具。那分成「羊車,鹿車,牛車」這就是比喻作三乘,用三乘法勸導眾生趕快出離, 可是眾生不懂,他以為佛只要講三乘法,實際上佛是要給予大白牛車,也就是給予眾生一乘,不是要你貪著在三乘當中,也不是要你在三界當中輪迴,也不是要你只做個人就好,從這裡他舉三車的譬喻你就知道世尊的用心。長者為他的小孩們,把那三車給準備好了,所以說「今在門外,可以遊戲,那麼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這是世尊投其所好有的眾生想得涅槃佛就告訴他二乘的涅槃有的是緣覺根器的佛就為他說十二因緣法有的是大乘根器,佛為他說大乘;同樣的道理有的剛開始也不知道要出離佛就叫他修福像佛度他的弟弟難陀這難陀尊者很喜歡他的太太佛要勸他出家他不願意,他每天都要跟他太太在一起設方便來度化他最後他懂得了他發願並出家修行成就阿羅漢果就是像這裡講的「投其所好」,經典上說「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正是此意
但是這跟現在外面那些俗人或是一些不如法的道場所說的「先以欲勾牽」,這個 是不一樣。佛還是教出離法目的是要讓眾生出離現在那些變質的佛教他是讓你起了欲望完全沒有出離的心念他告訴你「當下即是」。可是他的「當下即是就是墮在欲望當中;這話原是禪宗祖師講的話本身沒有錯是用的人用錯了他所用的方式並不能令眾生出離只是勾牽了眾生的欲望而已反令眾生產生貪著那就不是「後令入佛智。佛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目的要讓他「入佛智」,現在的人接引眾生進佛門,他沒有令眾生得入佛性的般若智慧反造作種種不如法的事情所以沒有辦法入佛智就沒有後面最終的歸宿
經文講到:「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這時候孩子們知道他父親要給他們心裏想要的東西能夠讓他們滿願。就「心各勇銳。」每個人都非常勇猛,「互相推排。」互相推擠,急著趕快要從這火宅當中出來這就像二乘人緣覺,就像學三乘次第他們想要求涅槃想要得緣覺果想要得菩薩果非常勇猛非常精進這樣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因為各有所好所以爭出火宅大家都想到要出離所以從這一句「爭出火宅」就知道佛的目的是要叫眾生出離而給的方式是要教出離絕對不是教你貪著所以清涼國師講沒有錯三乘法才可以算是佛法人天二乘五乘法不能算是佛法是有依據的雖然沒有世尊講麼直接但是也是完全正確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這個長者見到他的小孩們,從火宅當中平安穩妥得出。就像眾生願意學佛願意出離甚至已經出離了所以說「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這「四衢道中」,就是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露地而坐意思是「無復障礙」,看到他的小孩都出了火宅無復障礙所以長者心裡就安穩了歡喜踴躍也不再擔憂了;就像眾生證了阿羅漢果或各有所得這就像釋迦摩尼佛對待眾生他就是這樣恆為一切眾生之父眾生在苦難他希望你趕快出離絕對不會把你丟在這苦難當中所以他廣設種種的方便遇無福的人就教他修福或是教無慧的人修慧或遇貪著這世間的他就教「觀苦空無常無我」,或著在十二處的他教「觀十二因緣」......種種方便教就是希望眾生能夠出離三界但是,只出離三界還不算究竟只是暫時得出而已還不算真正圓滿成佛只是不受火宅的燒灼所以長者雖然心地安穩歡喜踴躍但是最後他還要給予他孩子們真正的寶物佛要給予眾生真正的佛法,令眾生究竟圓滿成佛。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這些小孩出來了看到他們的父親就跟父親吵著:你之前說要給我們的這些好東西,羊車鹿車牛車?希望你趕快給我。」孩子們吵著要玩具了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舍利弗,長者他不是用羊車鹿車牛車給小孩,而是等賜諸子一台大車因為他家非常有錢所以「等賜大車」,給他們的是大白牛車就像如來有無量的知見無量的力無所畏所謂「等ㄧ大車」,就是等與眾生最殊勝的一乘了義之法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殊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這車子又高又寬而且車上有種種的寶物來嚴飾在車子四周的欄楯上四面都有懸鈴又於其車上張設幰蓋「幰蓋」就是馬車上的幃幔以前是坐馬車這是裝設在車上的幃幔是遮陽用的張設幰蓋。幰蓋上還用各式珍貴稀奇的雜寶來為嚴飾「寶繩交絡」,連繩子也是用特別好的材質製作,所以稱為「寶繩」。寶繩互相交疊在一起「垂諸華纓」,車上有花鬘跟瓔珞「重敷婉筵」,什麼叫「重敷婉筵」呢「重」是一重一重的 「敷」就是鋪設「婉」就是柔軟「筵」就是墊子,簡單講就是現在的豪華座椅叫「重敷婉筵」。「安置丹枕」,丹是赤色紅色的就是還有安置紅色的靠枕「駕以白牛」,為什麼講「白牛」?在印度一般的人家裡養的牛是枯瘦的因為連吃飯都吃不飽了哪有錢去買飼料哪有東西多餘的東西養牛牛吃的都是少少的或是剛好而已所以一般人家裡他養的牛都是枯瘦的。在從前只有有錢人家的牛才是肥壯的而且「膚色充潔形體殊好。這長者給予諸子的車都駕以白牛用非常好的牲畜來幫他拉車「有大筋力」,就是非常有力 一般的牛沒有力氣力量不夠這大白牛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牠走起路來很安很穩不會兩腿發軟也不會讓車子顛簸就像現在好的汽車有非常好的電式懸吊氣壓式的懸吊一樣再搭配衛星導航系統,能夠分析前方的路況而且適時調整懸吊的軟硬這是講現的好汽車這大白牛有大筋力這「大筋力」就像現在的車子馬力很大不會在爬坡的時候沒力或是需要加速的時候沒力這是講「有大筋力」。「行步平正」,走起來非常安穩非常安靜而且又快,就像現在的車子隔音非常「其疾如風, 跑起來就跟風一樣這是一個形容當然牛不可能跑起來跟風一樣快就是說跑起來非常就像現在好的車子又大又穩有好的隔音設備有好的懸吊系統有好的輪胎能夠快速加速又能夠非常安靜舉現在的東西作比喻,大家比較容易懂
佛以大白牛車比喻作大乘佛法富麗堂皇就像大白牛車一樣你學習大乘以大乘法行走在菩提道上就像坐大白牛車一樣有大筋力能夠有很大的力量能超拔你的惡業所以你看為什麼念佛十念一念可以往生佛有大願力能超拔眾生有不思議的力量所以你看真正消業障的還是大乘佛法這念佛可以把你的惡業給消掉就像這裡講的,像大白牛一樣有大筋力你學大乘就像你坐在大白牛車上行走在菩提道上非常安穩非常有力而且其疾如風能夠快速到達目的地就像淨土宗講的一念頓超;禪宗講的即心是佛密宗講的即身成佛律宗講的光明金剛寶戒 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些都是大乘佛以大白牛車來作為比喻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這「僕從」就是護法神與諸大菩薩你學習大乘,自會有大菩薩來護持你看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經文後面都有大菩薩天龍八部他們來護持所以佛把一乘了義把大乘佛法以大白牛車來譬喻就是這樣莊嚴就是這樣快速而且有不可思議的超拔很多人看了凡四訓搞不懂連袁了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業障怎麼消的,其實他就是念了提神咒業障才消,命才轉變,不然做好事的人很多還是一樣消不了業現在的人看歸看,還是不知道原來是佛法的功德還叫人家要學佛的人去學袁了凡居然還是出家人教的這真是不懂狀況,腦筋有問題
你要知道,學佛人應該要學憨山大師憨山大師跟袁了凡同樣遇到雲谷禪師憨山大師 一生就明心見性肉身不壞現在肉身還在廣東韶關南華寺裡面供著。可是袁了凡只知求名聞利養,最終也沒有了脫生死所以,同樣遇到佛法兩個人差別這麼大常有不懂的人說「袁了凡轉變了命運」,在我們佛教看來他沒有轉變因為你遇到佛法真正轉變命運是你能夠永脫輪迴能夠即身成佛憨山大師遇到了佛法,他命運就轉變了他脫離輪迴的命運而且即身成佛肉身不壞全身舍利所以你要會學啊!學佛要懂得學大乘法,你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講的都是受持大乘佛法受持淨土法門的,他們往生的真實例子只有大乘才有這樣的力量就像大白牛車一樣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而且還有多諸僕人、侍從而侍衛之



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