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 (方便品二之四)~悟顯法師 宣講

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二- 4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我們昨天有跟大家大概提到的。經文裡面,世尊叫著舍利弗尊者。他告訴這個尊者,他說:「云何名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這大事因緣,「大事」就是指眾生本具佛性這一件大事。佛性是眾生本有的,可是眾生從來不覺不知。所以需要有大覺之人,為我們做出開示。世尊為此大事,出現於世。這「大」就是指心性無礙,故名曰「大」。「事」就是依心性能成辦一切萬法,叫做「事」。眾生本具此因,故名為「因」。要假佛慧而熏煉,故名為「緣」。所以叫為此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不光讓眾生明了本具的佛性,而且開示佛法,令眾生得以悟入,教導眾生熏習正法,得以契入、證入,所以稱為「大事因緣」。為了這一件事情,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佛教化眾生只為了讓眾生明心見性而已。祖師講的:「一切法門,明心為要」。學佛,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枝葉。南嶽慧思大禪師講的:「學佛的人,必須先通於心;心通以後,則一切法盡通。」所以,從上以來,從釋迦牟尼佛傳法,到我們佛教的這些祖師,每一個祖師所說的,跟佛完全一樣,所以佛法的宗旨得以確立。你學佛了解什麼是心,這個是最重要的。心通,則一切法盡通,因為萬法唯心!萬法從心所生,所生之法,無不即心。唯識經論講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你的意識攀緣到的,都是你心所現的,沒有心外之法,來讓你攀緣。賢首國師說:「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沒有一法離開心外,所以無心外之法。你所見到的、你所聽到的、你所聞到的,都是你心現之法,都是自心所生,如同夢中的境界一樣,是你心所變現。現前亦復如是。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對境、對自身,妄起愛憎。於無我當中強立有我,又對真我不能識得,以為無我,這是二乘。這真我就是佛性。二乘人他不了解什麼叫佛性,不了解萬法即心,他以心除心,以法除法,心境對待,所以有法可修、有道可成。二乘人見苦,見到這個世間是苦的,知道這苦的原因,所以知苦斷集,修滅證道,修行滅苦之法,而證得阿羅漢。都是有所取、有所捨,不了唯心,所以斥為不了義。《法華經》上,世尊痛斥二乘人,說他們小智淺根,不了解實相。所以,學佛先通於心,世尊為了這一件事情出現。你念佛、你修學淨土法門,也是為了明心而已,明了心即是佛。《觀經》上面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八個字,非常地重要。把淨土宗依據的理論、道理,給我們說出來。很多學淨土的學人不了解,他以為念佛,就是像這個其他的宗教一樣,求求上天,看能不能上天給你免苦、免罪,不是的。罪從心生,要滅罪必須識得心空,心空則罪性本空,你的罪才能消除。
懺本裡面會給你講到:「從心起心懺。」知道心空,這心就是懺悔。「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則罪滅,「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連你去做法會,你去拜懺,都不離心。當你這個妄心起來了,煩惱起來了,你就問這個心,到底在哪裡?光一返照,你就會覺悟,心是空的。同樣的一件事情別人碰到,他為什麼不會起煩惱?所以是你自己在心生分別,自己在心生煩惱。你能這樣覺悟,你的煩惱就放下了;你再提起佛號,這佛號就念得平順了。又者萬緣放下,根本一切不管,心中只有佛。你念佛、修行,外面的境界,它影響不了你,你心裡根本沒有裝著它。所以不管你修行、不管你研教,你做法會、禮懺,這些都不離心性;裡面的內容,都不離開真如自性。釋迦牟尼佛出世教化眾生,「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了這一件事情,來教化眾生。眾生不了解,方便給你說個二乘、說個人天,目的就是要你來學佛。可是現在人,他用人天乘、用二乘,他不是讓你學佛,他讓你退轉;他讓你退轉,變成貪著世間、放不下世間,這個就不是佛教的宗旨。


世尊以這一件事情,這麼重要的事情,很重要,出現於世。所以八萬四千種種法門,不指歸一心而已。世尊廣演或是略說,或是不說,都只是為了讓你了解這一件事情。前面講的:「說時默,默時說,大施門開無壅塞。」都是世尊廣開甘露門,以法布施眾生。可是眾生不能明了,起種種見解。學禪的說淨土宗著相;學淨土的說禪墮空;學教的說禪是野狐禪;學禪的又說學教的鑽故紙、看葛藤。當然其中不乏有祖師接引學人,可是到後面不了解此意的,不了解有些是祖師接引方便的,破斥學人不明白的地方,提攜學人,這些人不懂得用來反觀,反而變成了毀謗其他的宗派的說詞。學密宗的,他不了解心性的道理,變成搞神通、辦財神法、辦鬼神。所以一切的法門都是讓你明了實相而已。你不要看像密宗,它很神秘,其實它最高的,也就是我們中國的禪宗而已,直指人心的方式,也是講明心見性。你看它也一層一層一層的,九層的次第,其最究竟之法就是禪宗。所以你不要覺得它有什麼神秘,心生好奇,覺得大概有什麼大神通、大神變,你去學,這個用心就錯誤了。密宗不是搞神通的、也不是搞鬼神的,都是讓你見性,把你的煩惱給除掉。所以世尊無論說什麼法,就是為了講大乘實相。這是所有的學人必須得知道,佛是什麼用心,只是眾生不了。
下面看: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這「諸佛世尊欲令眾生能開佛知見」,「開」我們之前講過,就是開示,揭開的意思。眾生不了解,所以告訴你,你有佛性,讓你知道本來清淨,所以叫「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你這一念心從來不受汙染,事實如此,從來不受染著,到現在這一念心也沒受過染著。所以,《心經》講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增不減」講的能力。你在眾生的時候,心從來不屬染;成佛的時候心也不屬凈,這染凈相就沒有了。在眾生的時候,心的功能也沒有絲毫減損,所以叫「不減」;成佛的時候,心的能力本來如此,所以叫「不增」,「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叫不增不減。所以說的這個清淨,這裡講的:「使得清淨故。」使眾生了達本自清淨,這叫「開佛知見」。不用像二乘,不用像權教,漸悟漸修。你要是能夠識得本源自性清淨,與不識得的人,那是「日劫相倍」。你修一日,等於人家修多劫。這不是貪著,不是求快,這是踏踏實實地走。所以祖師、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都是教我們要以此作為修學的入門。跟你講講五戒、講講十善,講講一些這些善法,或是一些四念處、四正勤……等等的,這讓你粗略地知道一些佛教名相而已,如果要講真修行,必須從心性下手。你不能說初學佛,學根本法輪,就等於不用持戒。沒有這個說法,所以我們講菩薩戒,教你要學菩薩戒,沒有說學心性之理的人,不用持戒,絕對沒有這個道理。如果你學大乘實相的道理,你不持戒,你殺生、吃肉、邪淫……等等的,你的惡業不能消掉,沒辦法消,還在造業。所以修行要知道,大乘佛法論心也論事,讓你明了佛性;也告訴你,佛性透露出來的行為,就是菩薩戒,這個很清楚。不可以有解無行,也不可有行無解。有行無解,就是盲修瞎練;有解無行,那這個解就變成邪見。所以要解,行由解成,你修行是要依於解、依於正解而成;真正在修的時候,「行起解絕」,心中不存任何的軌則、任何的知見,你最後才能究竟清淨。
所以不是只有識得本源清淨,還要最後能夠除斷煩惱,得到究竟清淨。所以這是佛要開示我們,讓我們知道,這是開佛知見啊!「使得清淨故。」所以這個佛知佛見,不是指釋迦牟尼佛的知見,也不是指哪一尊佛的知見,指的就是我們眾生的本覺心性而已,這叫佛知佛見。了萬法無生,這個是佛知;你見到一切相有體空,就是緣起性空,這是佛見,也是事實真相。也是這個法界當中的事實真相。所以佛知佛見,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佛的見解,或哪一尊佛的見解,不是思想。現代有一些把佛法當佛學的,在研究的一些人,看到祖師,他就說這個是哪一個祖師的思想,哪一個祖師的看法。你看他這樣寫,你就知道了,這個人從來不了解什麼叫佛知佛見,就是前面講的,五千退席之人,不能信受。你看到有的學淨土的,寫什麼淨土……善導大師的思想,那個你一看就知道,亂七八糟,胡說八道。善導大師所證的,善導大師所契入的,佛知佛見而已。這個佛,不是專指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專指阿彌陀佛,就是指眾生本覺的佛性。所以它不屬於思想、不屬於看法、不屬於一種哲學;你也不可以把它歸納為一種學派、一種教派。佛法有其他的修行方式,但是它不是屬於世間的那種學術、教派,你不可以這樣分。你這樣分,那是你對於佛知佛見不了解。所以我看一個人他的著述、知見對不對?很簡單,只要看前面,他講某某祖師的思想,這個就不對了,都不用看啦。裡面呢,再怎麼說,說到後來也都是亂七八糟,不會有正知正見。你一講思想,馬上就墮心意識。祖師開悟見性,怎麼會像你一樣呢?你連淫欲都斷不掉啊!不要說淫欲,淫欲是眾生的問題;你連頭髮都放不下啊!我叫你把頭剃光,穿上袈裟,你做不到。還有的穿上袈裟的,背叛這件袈裟。那這種人就更可惡了,恩將仇報啊!所以這裡講的佛知佛見,你不可以當作是一種思想、見解來看。孔子你可以說它是儒家的思想,老子它可以說它是一種思想,一種說法、學說,還有諸子百家,都是一種思想、學說,哲學家的思想。佛法它不屬於世間的思量、分別。釋迦牟尼佛、祖師大德、這些諸大菩薩所親證的境界,告訴你這個世間的真相,就是如此。不是哪一個人特別去想像出來的、去創造出來的,不是的。所以一開始《法華經》講:「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又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乃至「不退諸菩薩。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何況是世間這些人心裡面的情見,所以這個很重要。現在這種錯誤的觀念,充斥著佛教界。搞不好我們講的東西,後面的人,也會把我們列為是什麼思想。你不要亂列,那是你胡扯。我們修學的是淨土宗,學的是佛法。我們講的道理,不是我創造的,我們依聖言量,依佛所說。而如來呢?依實相而說。實相就是事實真相。你不要把我們歸納為一個什麼學派、哪一種思想的表達、傳遞……那些。我先在這裡把話給你講清楚,因為有一些人,整天沒事就是在那裡胡思亂想,他也不修行,整天就在畫畫,畫格子,你是屬於哪一個格子的,你屬於哪一個格子的。所以佛法不屬於一種思想學說。就像我們講的唯識,不屬於心理學。你那個是凡夫心,唯識正是來破凡夫妄心的。凡夫妄心處處求名、處處攀緣,見相生心,計著名字;而且這個錯誤的習氣,又不斷地相續,起種種業。唯識正是要破除這一點,所以它不屬於世間眾生這些貪癡的心理。世間眾生的心理就三個字-貪癡,無論善惡,都是貪癡,都可以包括。貪癡不是只有指惡事,它指善事。貪求功德、貪求人天福報,都是墮貪。心裡面在做好事的時候,高下心、比較心都是恨;不知道這個只是有漏福報而已,不知道人死還有輪迴,再好的善人也都是愚癡,貪癡而已,三個。你看這個世間,怎麼看?就貪癡,三個字。而眾生都有佛性,讓眾生知道,讓他熏習佛法,知道貪癡性空,空的當下,就有它的妙有作用,所以叫「真空妙有」。所以貪去除了,不貪就顯現了;去除了,不就顯現了;愚癡去除了,不癡,不愚癡就顯現了,智慧就顯現了,這個就是「真空妙有」啊!所以說貪癡性即是佛性,無明性即是佛性。因為貪癡性空,佛性本有;若歸根結底,不貪不不癡也是性空。
作用也是本有,就看你迷不迷。你迷了,迷失本來,本來的三善根就轉成貪瞋癡;如果悟了佛性,這個三個根本煩惱就轉成三善根。我說的轉是從本源上轉,不是一般地世間轉惡為善那種轉,那善惡對待。所以世間從惡轉成善,有時候善還會不小心轉成惡,因為習氣又起來。就像有一些人坐牢,在牢中很懺悔,假釋放出來,放出來以後緣又不好,習氣又上來又造壞事,又被抓進去關,這個就很清楚很明白了,那就是他習氣又犯了。所以這裡講的,佛出世為我們開示佛之知見,這個知見不是思想、不是學說,是事實真相。佛者覺也,覺悟了,覺悟之人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這是「開」的意思。讓眾生識得本源自性清淨,所以世尊為我們揭開此事。
下面講的: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指示出來,這佛境界在哪裡呢?昨天有大概講一下,祖師告訴我們:「處胎曰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則俱該法界,收攝則全在一塵。明知者喚作佛性,不識者喚作魂」;不管是魂還是佛性都是佛性。所以以前有人問祖師,問《楞嚴經》裡面的內容。《楞嚴經》第四卷裡面有一段經文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他問說為什麼世尊按指是海印發光,為什麼眾生起心是塵勞先起呢?這祖師有開悟,他說這個釋迦牟尼佛要拉出來打三十棒,胡說八道,都是海印三昧。他講得沒錯,這祖師講得完全正確。這個《楞嚴經》它是大乘方等經典,接引小乘漸漸地來了解佛性,所以告訴他,你舉心是塵勞,我按指是海印,就讓他知道、讓他欣求佛果,這叫方便說。實際上呢法華會上開權顯實,直接直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都是海印發光,完全正確。說眾生即佛,佛即眾生。佛即眾生講的就是平等無二之性所以祖師這樣開示學人,就讓你知道眾生身中就有佛性。處胎叫做身,出世做人,在眼叫做見,在耳曰聞。所以有人講說用見性見,實際上本來就見性見,本來就聞性在聞,你離開了聞性你不能聽聞,離開了見性沒有辦法見。就像《楞嚴經》講的:「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人,非見全無。」這你們讀過《楞嚴經》的你就曉得,沒有手的人沒辦法握拳,但是沒有眼睛的人,不能說他這個見的能力全部喪失,就像你問瞎子,眼睛瞎了,你問他你有沒有看到?他說我眼前唯見黑暗;眼睛好的人他是見明、明暗他都能見;眼睛不好的或是瞎子他只能見暗,或是見明看不清楚,無法分別,但是見的能力全部存在,所以這個就是佛性。《楞嚴經》「十番顯見」顯示眾生身中就有佛性。所以講的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叫嗅香,它能夠嗅;在舌它能談論;在手它能執捉;在足運奔,你的手的動作,你拜佛什麼……都是佛性在給你起作用。其實人就像機器人一樣,如機關木人,什麼使它有作用呢?佛性,佛性使它有作用。就像機器人,什麼使它有作用,電力,不管它程式寫得再好,沒有電它就不能動作,或是能夠供給它主要的能量。因為將來有些東西不一定是用電,也許是核能,那個現在在研發的非常高的科技,不一定是用電,也不一定是用油,或是熱能。所以你就知道,人之所以能動作-佛性在起作用。如果講佛性的遍現,十方法界都是它所顯現的,所以叫「遍現則俱該法界」。「俱該」就是包羅法界,「收攝」呢?全在一塵。所以佛陀跋陀羅大師告訴鳩摩羅什大師,大師他告訴鳩摩羅什大師:「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這就是講心性緣起性空的道理,講諸法實相的道理。一微塵之性,極小微塵之性是佛性,其性是空的;眾微塵之性,眾微空,因為法界無論再大不離微塵,一微塵空,眾微塵亦復如是。那一微空故所以眾微空,所以塵能含法界, 身能夠容法界,眾微空故一微空。你悟得此理成就「微塵相海身」,一多無礙、廣狹無礙、即入無礙、攝入無礙、交涉無礙,交涉無礙就是重重無盡,在眾生身中本就如此,所以這就指示佛性,指示給我們聽,所以叫示佛知見。「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眾生身中就有佛性。
下面講的,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這悟佛知見,你知道有佛知佛見了,讓你能體悟到,說種種因緣譬喻,讓你能夠體悟,這個悟佛知見。又說佛知見,佛性如虛空能夠包容;佛性如水能隨方顯現。什麼叫隨方顯現?在圓的時候則圓,在方則方,同時在各處的時候能夠顯現各處的形象,就如同水;佛性如大地、般若智慧如火……等等都是因緣譬喻,讓你體悟到;或是《楞嚴經》上面的敕羅睺羅擊鐘讓他體悟到聞性不滅,後面遍歷四科七大,顯示四科七大即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些都是悟佛知見,讓眾生能體悟到,這是世尊大慈大悲啊﹗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入就證入,證入佛性,所以前面講讓你體悟到,這裡講給你方法讓你修,知道怎麼修,然後呢知道修行的境界,哪些是禪病。這個《圓覺經》講的禪病,各個經典裡面講的修行的禪病;《楞嚴》講的五十陰魔,都算是幫助你入佛知見,證入。《華嚴》講菩薩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二個位次、《楞嚴》講的五十五位次,讓你知道每一個位次的一個境界,使你不要暗證,不要修錯了。破斥這些小乘、破斥人天乘,告訴你這些世間法是不了義法。所以我們常在講《弟子規》那些東西都不了義。不光不了義,我告訴你學了還會斷善根,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裡面講的。你接觸這些東西你必然會斷善根,斷佛種性,這話講得很重。你看多少人去學這些東西,佛種性全部斷掉。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講錯?絕對不會錯。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不會跟你說一句假話,也不會說話故意來恐嚇你,講的都是事實。你聽到佛講的話你會害怕,表示你還有一點善根。佛告訴你說這些東西,你看現在佛門在搞的這些世間事情,你統統不要去接觸,你就不要去接觸,你乖乖聽佛的話,你的佛性就不會斷,佛種就不會斷。好不容易熏習了一點佛法,這種子要發芽了,你又把能令佛種發芽的這個佛法又給它除掉,你又不學了,又改學那些不能成就的,所以你佛種性必然斷掉,斷佛種性。有些律師講一講,講到後來又變成世間法,又變成那些人情佛事了。他不知道他在這個戒壇當中不是在傳戒,他在殺人,他在殺眾生的慧命、在斷眾生的如來種性。所以不用等到他教你說可以煮葷腥,他在講戒就在殺生了。所以我們講的羅剎戒師,大羅剎,都在斷眾生的法身慧命,妖魔鬼怪傳戒,他自己知不知道?他也不曉得。菩薩戒給他七天講,從來沒講完的,很少有人講完,東拉西扯,能拖就拖、能耗就耗,羅剎戒師、妖魔鬼怪,你要碰到這種人小心。所以你受戒參加個儀式而已,最重要回來看祖師的,你祖師的看不懂,聽我們講的菩薩戒正說、菩薩戒增益裡面都跟你講得一清二楚,全部依祖師大德的所說,不會讓你忘失「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你要入佛知見,你用的方式要能入,要知道哪一些東西是不能讓你契入,那個就不要學。世尊在華嚴會上、在大乘經裡面,乃至《梵網經》上卷都有開示菩薩的境界。他防止眾生暗證,防止你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防止你暗證,你要去學、要去看、去了解,但是不要變知見,不要整天去希求那個境界,知道就好。所以《楞嚴經》講「汝能諳識」即可,能夠心裡面明白就好,汝能諳識,心裡面自己知道就可以了,能夠識得。所以世尊就是為了這些事情,來這個世間為我們開示演說。故說「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段特別重要,所以我們再花時間,再跟大家詳細說明。再來看下面: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諸佛如來只教化菩薩法,只教化菩薩法,沒有餘乘。
下面講的: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唯有用這個一乘實相來開導眾生,
我們把下面的經文看完。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講到重點了,世尊出世但以一佛乘教化眾生,一佛乘就是大乘。上一段說的「但教化菩薩。」你不能夠說佛只有教菩薩,因為他現在叫著舍利弗,舍利弗不是菩薩。佛在教他說,我只有講菩薩乘,菩薩乘。「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我們這樣聽下來就知道,佛知佛見者就是講的眾生的本覺心性,這就是佛知佛見。


又說:「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所以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沒有三乘。我們跟你講的小乘非佛說,講這個話很多人不相信,他不相信也很正常,他沒有參加法華盛會,法華會上佛告訴我們,沒有二乘,沒有三乘。這裡講得一清二楚啊,「有餘乘若二。若三。」或是二乘、或是三乘,沒有,從來沒有。聽這個話一堆學佛人嚇一大跳,不要說你嚇一大跳,舍利弗也嚇一大跳。他才知道他自己所修、所證的,根本就還沒到如來的境界,還差得很遠;後面大迦葉尊者、须菩提尊者他們自己也講,雖然自己也常講大乘,但是從來沒有信受、沒有奉行的心,就好像長者家子一樣,遊歷在外五十餘年,見到自己家有這麼多的寶藏,雖然幫忙管理,但是呢,不敢做自家財寶想。大迦葉尊者他們也會講大乘,勸人家修菩薩行,他自己沒有,這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所以法華會上他才醒悟過來,他說世尊告訴他這個一乘佛知佛見,他今天才曉得,才算是如來的弟子。佛法中沒有二乘、沒有三乘,唯有一乘法,所以這裡,你看到經文了,這《法華經》開權顯實,講這個話,很多樂小法者,樂小法者,喜歡學小乘的,他就很生氣,他就開始謗《法華》,一直說它是假的,它是人家編的,他就一直在毀謗,說大乘是這個菩薩講的,不是佛講的,他講這個話,這太牽強了。佛的智慧比菩薩高,倒過來菩薩講的東西比佛高,這個說法不對。所以他已經生氣到連因果都搞不清楚了,還說他都找不到。你當然找不到,法華會上你就退席了嘛,五千個人退席,現在說大乘非佛說,那就是退席的人,當初退席的人。他們不相信、不敢相信,還有很多大乘經典,像佛在楞伽山,楞伽山,楞伽翻作中文叫「不可往」,不是你這些凡夫所能到,不是你用世間知見所能測度。所以一開始講,「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這是禪宗印心的經典。華嚴,這個釋迦牟尼佛入華嚴法界,不是二乘所能及,舍利弗、目犍連等同在逝多林不見不聞啊!《圓覺經》如來入神通大光明藏,「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個也不是你凡夫、二乘所能測度,所以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修多羅裡的修多羅、了義中的了義,顯如來境界。有很多經典,佛去的地方,二乘人沒有辦法去;這佛自住境界,對大菩薩說。所以這些人他就不敢相信,所以一直毀謗,你去上網去查,凡是看到他們寫的那些只要謗到大乘,或是在那裡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或是模稜兩可的話,這些人你就知道,他都是毀謗大乘。現在這些人不是在家人,很多都出家人……念什麼佛學院,嚇死人了,佛學院很多裡面都是魔子魔孫。我不是講每一間,不是講每一個,但是很多,都是魔子魔孫,妖魔鬼怪再來。你不要相信他、不要看他寫的東西,他寫的那些東西都是糟糠,不能看,看了你就中毒;而且這中毒你不知不覺,中毒你不曉得,哪一天這個毒性發作,你的這個本有的佛性就被它障蔽住了,你的法身慧命就敗亡了,你會中毒的,要小心。那些人講的這些毀謗大乘的不要看,還有的是穿鑿附會的,說他們小乘裡面也有大乘。小乘怎麼會有大乘呢?佛就說連小乘都沒有了,怎麼會它裡面有大乘法呢?胡說八道嘛。所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的佛法,沒有二乘,此界如是,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所以你說要以小乘法作基礎,來要求生淨土,《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沒有女眾,去那裡都轉女為男;極樂世界沒有二乘的,你說要用二乘作基礎、用人天乘作基礎,那你絕對不會往生極樂世界。淨土宗是大乘,是圓頓之法。二乘法裡面沒有一樣可以頓超的,只有一些利根聽聞四諦法,頓證阿羅漢,能不能頓超成佛呢?沒有。所以舍利弗看到龍女成佛,嚇一跳,從來沒看過。舍利弗說他跟佛這麼久了,從來沒有看過可以這樣頓超的。你看這個舍利弗的境界,在《維摩詰經》裡面講的,他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其他諸佛國土都清淨,世尊的是穢土?世尊以足指按地,山河大地一時清淨,顯現出如來自住的境界給他看。所以人家告訴舍利弗,他說:「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這二乘的境界跟佛的境界差太多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開權顯實,告訴我們:「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那有一些人就會問,那既然沒有二乘,為什麼佛又說二乘呢?所以後面就一個比喻,譬如長者家子,離開他的父親走丟了,離開他的父親五十餘年,輾轉到了他的父親前面,因為離開了五十幾年了,他幾乎不認得他的父親是誰,他很小的時候就走丟了,這個長者雖然富有資財,就像現在的富豪一樣,富可敵國,想要傳家給他,他一下不能接受,他以為這個長者要害他,那長者就善方便,就設方便法,先叫他來家裡幫忙除糞、挑糞,這二乘法就像這個長者家子,在長者家在除糞一樣。所以說僅得涅槃除糞之價,價是價錢的價。長者雇他來家裡除糞,說你好好把這個糞便給除掉,我呢多給你錢,就是如此啊。所以用這個方式來接引他,因為眾生就像這個長者家子,飄落在外,一下跟你講一乘你不能相信,不是這個大長者吝嗇,他整個家都要傳給他。所以不是佛吝嗇,是你不能接受,一下不能接受,所以佛才講二乘。才教這個自己的小孩先去除糞,他實際上不希望他去除糞,他希望他直接能夠承繼家業,只是他流浪在外太久,不識得佛性太久,所以沒有辦法直下承擔。直下承擔是讓你悟得佛性,不是你什麼事都挑起來做,把自己道業耽誤掉了,那個不叫直下承擔。所以佛才講二乘,你要清楚,是眾生不能接受,是長者家子不能接受自家的寶藏、自家的財富,所以他父親為了親近他才先把他招進家裡面,招進門來,讓他在家除糞,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這眾生沒在苦,貪著這些五欲六塵,所以他才告訴他。就像這個在火宅當中,這些童子幼稚無知,在那裡嬉戲,怎麼勸他都不願意出來,所以才告訴他,你們出來,我給你鹿車、給你羊車、給你牛車。結果這些小孩,為了想要得到自己的東西,出離了火宅以後,世尊等與大車,等與大白牛車。這大白牛就是講得肥壯的牛;一般的牛車,印度一般不是富有人家,他家養的牛很枯瘦。但長者家,長者有錢,養的牛是非常肥壯、有力的大白牛車。所以不是要打妄語騙眾生,是眾生不能接受,或是貪著在自己所貪著的境界裡面,所以佛才講這些方便法接引你。《涅槃經》講,佛為什麼講二乘?是破外道,他的弟子一大堆都是外道來的,先破他外道見。目的呢?是要他學大乘。所以不是佛在打妄語,也不是佛邪見,是眾生邪見。這樣講下去你就知道了,為什麼佛法中只有一乘,沒有二乘,而世尊方便說二乘,那是慈悲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他叫著「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所以佛其實只要講一乘。《維摩詰經》講:「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正是此意。如來所說的就是一乘,但是眾生自己呢隨其好樂、自己想要的,所解不同。所以同樣一部《楞嚴經》在小乘經典叫這個《佛說缽吉蒂經》,實際上大乘它就是《楞嚴》。


所以有種種原因,你看到有小乘,那實際上十方佛土當中只有一乘,沒有其他的,沒有二乘法,也沒有三乘,更不會有人天乘了,你這樣道理就清楚了,不會有人天乘,人天乘根本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所以我為什麼一直講你學《弟子規》,學這些什麼《論語》、學這個《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些,這些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充其量學《弟子規》知道一點人倫的道理,三歲小孩學的,你們現在只要看一看抓個精神就好了,不用這麼迷,不用那麼執著。你要了解因果,我們佛門這些大乘經論都有講因果,不用學袁了凡,你學憨山大師就好了。憨山大師跟袁了凡同樣碰到雲谷禪師,這個袁了凡還在生死輪迴,憨山大師明心見性。憨山大師講,他說袁了凡來參訪雲谷禪師的時候,雲谷禪師告訴他什麼是這個佛法,佛法講的心性,這袁了凡聽都聽不懂,只是想好求世間而已,世間的這些財富、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而已。可是憨山大師不一樣,同樣碰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他參念佛的是誰,明心見性。憨山大師說他這一輩子最感謝的就是雲谷禪師,如果沒有雲谷禪師教他,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說,你要學袁了凡,不用學,直接學憨山大師,他的命徹底轉過來,從生死業轉成涅槃,從凡夫變為聖人。憨山大師的金身現在還在,在廣州韶關的南華寺,就是六祖的那個南華寺,坐在六祖的旁邊。袁了凡的身體呢?不知道去哪兒了。這就是因果,一個了生死,一個沒了生死。學佛的人學憨山大師,不用學袁了凡。《感應篇》就不用講了,道教的,鬼神附身的,鬼神附身來說的一些善法,那個就不用講了,不了義法。你要知道因果,我們佛門裡面都有;你要了解善惡報應,我跟你講你看《地藏經》就好了,不用看《感應篇》,那個沒有用。你不用管哪一個大師講的,這些人都是世間心沒有放下,我們依佛所說,依法不依人,你的知見才會正確。所以佛說沒有二乘,怎麼會有說要用人天乘作基礎,簡直是跟佛作對,跟法王的聖旨相違抗。所以聽到這裡你就要知道,你要相信。所以如來但教化菩薩乘,只教化菩薩事,「常為一事」就是希望眾生能悟佛知見,悟佛知見,以一佛乘故而為眾生說法,沒有講二乘跟三乘。所以一開始世尊一直講,教我們要相信、要信受,不要懷疑,從前面講到這裡,我們這幾天一直講,你要信,要相信佛語。所謂:「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一直叫著舍利弗善聽,叫著大眾善聽。因為釋迦牟尼佛要講真實話,就是怕人、天都驚怖,大家嚇一跳,起種種疑惑。後面的〈譬喻品〉、〈信解品〉,都是在除大眾疑惑的,也是疑惑除了得佛授記,能信入大乘得佛授記。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一乘沒有二乘。你都可以出去講,人家問你為什麼?你這正知正見要跟大家講:「沒有二乘法。」你哪兒聽來的?《法華經》上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他不相信,那是他家的事情,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所以世尊講:「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你學佛,直接學一乘了義就可以了,不用經歷次第。有人說我要先學小乘,世尊在《涅槃經》上講,他講小乘是破外道見。你也不是拜火的、你也不是這個其他這些九十六種外道,你也不睡什麼鐵床、釘床的,也不會冬天跳到冰河裡面打坐,你沒有這些斷見跟常見;縱然有,大乘法裡面也都破盡無餘啊!所以你直接學大乘沒有任何問題,所謂:「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因為外道見都已經被釋迦牟尼佛破盡了,法華會上已經開權顯實了,是一代時教的攝末歸本法輪。《華嚴經》是根本法,《華嚴經》以外的是枝末法,《法華》是攝末歸本法。講這麼多枝葉,到法華會上只有貞實,「唯有諸貞實」,其他都是枝葉。這「貞實」就是講能信受佛法,我們稱為貞實,這世間講就是忠信之人,稱為貞實。這個貞,就是忠貞不二的意思,實就是信實,所以稱為貞實。你對佛法、對大乘要能夠信受不二。所以我們講經都是教你依佛教誡、依經典,不會教你什麼你要聽一個老師的話、一個善知識的話,然後就在這個善知識的旁邊趕快放上自己的照片。像有些出家人很喜歡自己拍照、自拍,叫大家都來聽他的,他的最對、最如法。那個不是善知識,善知識者依佛所說,所以這個南陽忠國師講的沒錯,南陽慧忠國師他講的:凡所著述立論,不管你開宗立派,講的什麼法,必然要依經典;如果不依經典,都是魔說,都不可以相信。教學人都是依經典,你自己所有的這些著述、解,全部歸三寶,沒有自己的東西,沒有我相。現在的人看了幾頁佛經,出來胡說八道一通,就開始說他自己……這是他的智護財產權。他哪有智慧,智慧哪來的?真的要有智慧,不敢立智慧財產權,不敢去障礙佛法流通,不敢去偷盜常住三寶物。佛教的經典,佛的聖號都是屬於佛寶物,屬於法寶物,屬於法寶,你把它佔有了,說是你的智慧拿來獲利,盜三寶物,一定墮阿鼻地獄。所以你要看哪一個法師講的佛法,裡面後面寫「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不要想說他世間法保護他,因果必然追究他。你盜三寶物,佛在經上講,他的重過殺八萬四千父母;你殺你父母就要墮無間地獄,何況殺八萬四千。你偷盜三寶物,把佛法變成自己獲利的工具,這個罪你殺八萬四千父母還要重;所以應當流布正法,不可以去障礙佛法正法的流通,不可以拿佛法來獲利,這個要知道。因為很多在家人,有些出家人他搞不清楚,他不知道他把佛經排版排得好好的,他上面打上版權所有。完蛋了,本來是功德變罪業。我是講真的,不是恐嚇你,是真的,你本來是功德,你要寫「歡迎翻印,功德無量。」你真的就功德無量,你把書整理得好好的,讓大家讀得、看得舒服,看得清楚,「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如果打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你就罪過無量,業障重,你是偷三寶的東西。在家人也有這種人,你問他佛法,他也可以講一大篇,就不懂戒律,自己開個印刷場,為了自己的獲利,人家道場去找他排版,他不把版子還給人家;他說你來我這裡排版,這個版權就算我的。在世間法律也說不通,在佛法戒律那更說不通,問他什麼原因?他說要是把這個檔案給你了,你都去找別人排,我就沒錢賺了。你問他諸法實相,他也給你頭頭是道。這個就是有解無行,他講的都是邪見,增長邪見。這種居士我們碰過,這個是侵損常住,盜三寶物。那出家人盜三寶物一樣是墮地獄;在家人那就更久了,根本出不來,還不完,所以要小心。你要印書,後面一定要寫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那你真的就功德無量,正法,印佛經、印祖師的,這些都功德無量,不可以障礙正法,所以佛出世就是為了這一件事情,希望眾生能夠悟入佛之知見,佛法當中沒有所謂的二乘跟三乘,
下面看:
舍利佛。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這個話就講得更真切,更真切。我們想到,一般只想到大概是這個世間如此吧,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講,他方世界呢?他方世界諸佛都是宣說一乘了義,都是宣說一乘了義,甚至呢其他的諸佛世界,還沒聽過什麼叫小乘,人天乘他也沒聽過,所以在《維摩詰經》上就有九百萬的菩薩很好奇,跟他們國土的世尊報告說,從來沒看過釋迦牟尼佛這裡國土的眾生,什麼是樂小法,很好奇過來看看。所以他方世界沒有小乘,極樂世界更沒有小乘,《往生論》已經講了:「小乘種不生。」它的「女人及根缺」,所謂「女人」不是講說女眾不能往生,是一樣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女眾;小乘也可以小向大往生淨土,所以極樂世界沒有小乘,你要聽清楚。如果你保持小乘的心,不願意求生,那你是不會往生淨土的,因為極樂世界是沒有小乘。但是小乘如果像舍利佛、目犍連,這些尊者小向大,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可不可以去呢?可以。那他就不是小乘,因為已經向大了,就轉成大乘;女眾願意發心求生淨土的,那也不是原來的這個業報身,就轉成極樂世界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男眾也是一樣。實際上極樂世界它沒有男女都是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紫磨真金色身,所以沒有所謂的男相女相,只是說他這個紫磨真金色身跟男眾相比較接近。又在當時候印度女眾是在身體上、在環境上,都沒有像現在這麼樣的一個舒適,有種種的苦難,所以佛特別講出來讓這些苦難的眾生,能夠發心求生淨土,「厭苦欣樂」這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不是所謂的男女不平等,真正男女平等就是佛教,最平等了,同樣以大乘法普遍救度一切眾生,無論你是男眾、妳是女眾,平等成佛,就像龍女八歲成佛。龍女是女身,女眾是畜生,她八歲成佛。所以你就知道大乘佛法它講的平等,不是只有在事相上。事相上的,你不能夠說男眾走在前面,女眾走在後面就代表不平等,這是太著相。佛法講平等,平等裡面還是有它的規矩,有先有後,這個要知道。我知道有一些,有一些這個……不能說他是出家人,剃著頭的光頭俗漢。為什麼呢?因為佛說妳要能受八敬法才算比丘尼。妳不願意接受的,那就不能稱她是比丘尼。這剃著光頭的這些女眾,她不願意受八敬法,反對八敬法,說要滅除八敬法。這些人我們沒有辦法說她是比丘尼,不能承認她,也不能算出家人,她穿著一天的袈裟,受人家禮拜都是偽作沙門,天天都在偽作沙門,天天作天天作,死了以後你看她去哪裡?一定是下三惡道。你看那個臉就知道了,一定是下三惡道,看她的作為你就很清楚。反對佛教戒律的,反對八敬法這些女眾,我只能說她是女眾,因為她不願意接受。那佛門就不能承認她是一個比丘尼,所以你說她是法師,那是不可能的;說她是比丘尼,那更不可能。有的在佛經上,在家人可以稱大法師,因為他是正法、正那像這種排斥戒律的,否定世尊的戒律的,這就是邪見,也不能稱法師,也不能稱比丘尼,她其量就是個偽作沙門的人,假和尚,只能說是這樣,假和尚。所以你要看假和尚,有一些假和尚你可以這樣判定,看他有沒有否定八敬法?有,那就是假和尚;比丘、比丘也一樣。如果有比丘告訴你,那個佛沒有制八敬法,那你就知道,這個是假和尚,絕對的假。所以要能夠接受,比丘要能接受佛門有八敬法,這個才算是,他不能否定戒律;哪有比丘在否定佛教的戒律,這個不對。那比丘尼,女眾要出家要守八敬法,佛制定的,你不可以去否定,也不可以不遵守,也不可以棱兩可,把它模糊化。有些人會說我們暫時不談這個,這就模糊化,不可以模糊它。這些人心裡面在想什麼我都很清楚,所以要先講出來,讓你能夠知道。你看那個樣子否定戒律的,業障很重。所以十方佛土中,講的就是一乘,不是只有世尊這樣說,他方諸佛亦復如是。你在這裡直接學一乘了義,知道眾生心即是佛心,你對於這個道理能通透,能夠了解,能夠應用,你到極樂世界去,有能力參訪他方諸佛,你聽起來就很親切了。所以為什麼講學淨土的,對於經典、對於佛法教理也要了解,不能只有念阿彌陀佛,因為這兩件事是完全不會衝突的,你有正解可以助你念佛,不會走錯路,你念佛可以助發正解,使你對於佛經上講的這些境界更能明了,它相輔相成,這個是完全不會衝突,只有增益的效果。就是幫助你更好,叫增益。如果缺一個呢?那就等於是兩害,為什麼兩害呢?你對於佛教沒有正知正見,對於佛教雖然道理了解,但是沒有正那不行,那如果單念佛萬緣放下,一切不管,那這個還算可以,這個就有例外。但是大多數的人,對於佛法、對於經教你要能夠了解,不能夠不了解,不了解人家幾句話就把你給騙了。你的信心就動搖了,他只要講一個,你要有基礎,你沒有去學這個《弟子規》,沒有學這些你沒有基礎,萬一你人身保不住怎麼辦?他就讓你對佛法、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產生疑惑。那你信力不堅固,為什麼會不堅固呢? 你沒聽經,你沒有去讀經,沒有看祖師的,你信力不堅固,人家這麼一說,你即使在聽經、在熏習都有信力不堅固,何況你不聽;人家這麼一說心就動搖了,你疑惑就起來了。你疑惑起來就懷疑念佛不能往生,萬一不能去怎麼辦?什麼叫萬一不能去?那你是說阿彌陀佛打妄語,心裡又存著這個懷疑,三時繫念又做,相信這個諸佛語無虛妄,相信世尊語無虛妄,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真切,所謂凡具信心者必得往生,信者,信有往生之分。每次做法會的時候都會做,那法會結束以後又開始害怕,我大概不能往生。你剛才不是讀得好好的嗎? 所以就睜眼瞎,經典擺在前,嘴巴也念出來了,自己還在擔心,還是信不過佛。所以你要知道,有一些人講話,讓你對於極樂世界、對於佛法產生懷疑,什麼客觀、什麼不要依佛經,不要……,依著一個人。凡是不管他講什麼,你要看他是不是依大乘、依實相,也不可以只依實相的名詞,有名無實,所以要有大智慧。那在這個時代非常地亂,你要求佛力加持,你要求佛力加持讓你得遇正法,不要遇到外道、邪師,以及二乘,大乘學人在發願的時候都是這樣,希望自己能得遇善友、能得遇善知識、能夠得遇大乘佛法,不要遇到這些外道、邪師還有二乘,這些人都會損害你的法身慧命。因為二乘,佛在楞伽經》上告訴我們,二乘也是外道,也算是外道,《大智度論》講的,二乘法是第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一般非佛教的外道,有九十五種,佛教裡面這個二乘法算是外道法,龍樹菩薩慈悲為我們解釋出來。那這個說法,我們在楞伽經裡面找得到,也是依經典而說,是佛說,不是龍樹菩薩自創,也不是龍樹菩薩毀謗的,這釋迦牟尼佛講的,他說這個二乘外道,小乘法是外道法,不是佛法。所以這《法華經》才能講實話,有經典依據你看了你才能相信,不然你看了楞伽經》,你心裡又懷疑。所以打開《法華經》你一看你就知道,世尊講的不光這裡沒有二乘,他方國土也沒有。所以楞伽經上喝斥二乘為外道是沒有錯的,心外求法,以心除心,以法除法,所以楞伽山頂二乘不可到,因為是外道法。楞伽山翻作中文叫不可往,越黑的時候、天氣越壞的時候,山形越明顯,天氣晴朗的時候這座山看不見;佛在經上,常以虛空做比喻,比喻眾生的真心,在清淨的時候如空空,在無明黑夜的時候熾然顯現,眾生身中就有佛性,所以叫「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楞伽經不是只有講唯識的名相,我看很多,連憨山大師他都在喝斥說:這個末世解釋《楞伽》的都變成名相了,你去看憨山大師的《觀楞伽經記》,你可以直悟心源,不用那麼多枝葉,那對於心性了解了,你再看唯識的名相、名詞一看就懂,一看就懂,不會瞎子摸象、不會揣測。
法華經

法華經今解 (方便品二之三)~悟顯法師 宣講

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二 - 3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前面世尊制止舍利弗,讓他不要再問,就是深怕眾生聽聞了諸佛的境界,生起了懷疑毀謗而退失善根,不能增進,反而墮落。因為眾生有深厚的業障,沒有消除;有許多知見、見解,沒有消除,所以聽聞如來不思議的境界,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但是舍利弗尊者,殷勤三請,所以世尊終於答應。他是非常恭敬地請佛說法。所以世尊說:豈得不說。
下面的經文講: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叫著舍利弗,也叫著我們後世的這些學佛人,教我們要諦聽。這諦聽,就是你放下你的我執我見,放下你的成見。許多人學佛,帶著世間的成見,或是認為佛法就應該要怎麼修,認為佛法就應該要在這個塵俗當中,才能成就,這個都是世間的成見。也有些認為學了佛,不可以離開世間,實際上他是離不開,他是放不下,不是說學佛不能離世間,如果學佛不能離世間,那佛法就變成妄語。因為佛教是出世間法,縱然在接引眾生上,也是希望他出離,絕對不是跟俗人一樣。出家人去搞這個花車遊行,或是去開餐廳等等的,這不叫接眾,這是被大眾給度走了。有很多學佛人,不光出家人,被居士給度走,居士還被沒學佛的人度走了,這個都是沒有諦聽佛法,心裡沒有空,沒有放下從前的這些知見,沒有放下自己所貪愛的。歸根結底,他沒有想轉變,沒有想要轉變。他學佛只是他生活的一個點綴,或是消遣,反正在家沒事,沒有人,出來到佛堂裡面,又可以認識朋友,又可以交際,講講閒話。但是,你真的叫他要轉,他又轉不了,又有很多的理由,這個我沒辦法,那個我沒辦法,歸根結底他沒有想轉。你真正想轉,你就會放下從前你這些世間的觀念,把自己洗乾淨,就像這寶器,你要盛無上的甘露,要先把它洗乾淨,才能夠來裝這個無上的醍醐,不然你的心沒有想要放下,沒有想要學佛,沒有想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學了這些佛法,對你來說也沒有用,反而造更多的業,不是佛法教你造,是你自己的習氣帶著你造。所以佛一開始講經,教大眾諦聽諦聽,叫著舍利弗要善聽,叫著舍利弗要諦聽,而且要善思念之,佛法講的正思惟。你的腦筋不要胡思亂想,很多人聽到一個道理來了,馬上腦筋就胡思亂想,所以佛教我們要如理思惟。你在想,你要依著佛經上教你的道理來想,想不通,你先放下,這還不是你現在的程度,你業障沒消,心不清淨,還是躁動,你去念佛、去禮懺、多用功、多打坐,心清淨了有些道理一聽就懂,不想自通。眾生就是在那裡打妄想,一個道理、一件事情在那裡想半天,越想越迷糊,越想越顛倒,而且他不如理思惟,越想就越退轉,退到世間法去。所以佛門不是不能想,我們叫思惟。但是這個思惟叫善思惟,叫如理思惟。理就是依實相之理來思惟,實相告訴我們,一切法當體即空,那你現在起執著了,在那裡打妄想,心就著有了,就不空了,就要把這個放下,這個就叫如理思惟啊。佛教我們要持戒、要吃素,我們就隨順,這個就是如理思惟。你隨順佛教就是如理思惟,你隨順你的習氣,那就不是正思惟了,就是世間的思維,世間的想法、看法。因為你的習氣帶的都是世間的業。所以為什麼你們到道場來,我們都給法名?你世間的俗名,就是你世間的業。給你法名,讓你來學法,就跟世間不一樣,也是提醒你。所以說善思惟,這是教舍利弗唯有善思惟,佛在分別解說的時候你才能懂。所以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這也是告訴我們,你想了解佛法,你要善思惟,要願意學、願意轉。所以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下面講: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說此語時」就是世尊為大眾開演如來境界。他答應舍利弗的時候,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是出家男眾;比丘尼,出家女眾;優婆塞、優婆夷,這是在家受戒的男眾、女眾。那麼其數有五千,即從座起,作禮而退。這些就是不善思惟的人,不願意轉變的人,遇到佛法還要退轉的人,這些人他沒有辦法契入如來所說的境界,也沒有辦法接受,所以他們坐不住,起來轉身就走了。要知道什麼叫做法華會上五千大眾退席啊!就是你不信受大乘佛法,你不願意轉變,這個就是退席,雖然在場聽,還是等於退席,有聽到等於沒聽到。跟你講要放下,不要學那些世間法,不要學《弟子規》世間法這些東西,你就是講不聽,所以你以為你在學淨土,以為你在學大乘,你實際上是退席的人,可憐的是坐在法會當中退席,沒有辦法參加,這叫什麼?當面錯過。跟你講你世間的情愛、愛見要放下,對家裡不要這麼執著,你沒有辦法,你這個就在佛法當中退席,就退失了道心,不願意接受。還有一些出家受戒的也退席,大乘戒不學了,改去學小乘,都是退席啊。所以不是只有法華會上有五千人退席,現在退席的更多啊。為什麼講菩薩戒?菩薩戒是光明金剛寶戒,你們去受戒,沒有人跟你講,這些人為什麼沒有跟你講呢?因為這些都是退席的人,沒有得戒啊!大乘佛法都講成小乘,或是講成人天乘。你去受戒他告訴你,菩薩戒不會沒關係,只要把人做好就好,講這種話的人就是在大乘佛法當中退席之人啊,這些人非常地多,都是什麼呢?這裡講的罪根深重!都是貪著世間、好樂世間。出家人在戒場他不傳戒,他傳你殺生,什麼叫傳殺生?你問他說可不可以煮葷的?他說反正你自己吃素就好了,回去煮給家人沒關係,這就教他殺。教他殺一樣破菩薩戒,這犯重戒。你聽到這個佛號,在戒場聽到這些佛號,很好聽,你問他可不可以錄,他說不行,有版權,盜三寶物。在戒場互相攀緣,心不安守,在戒場行淫。淫者攀緣、放逸也。跟居士攀緣,跟這些信徒攀緣,攀緣有錢的居士,他不教他戒,他教他一些世俗法,教他破壞戒律,說破壞戒律叫開緣,這個都是邪淫。就是不了解什麼是心性,雖然出家,心不入道。所以佛說此等之人,罪根深重。還有的學佛的,不想了生死,只想做點好事,在家出家都有,這些人都是於大乘佛法當中,於法華會上退席之人。所以看經你要會看,看看自己是不是入了佛門,還是退席。所以這裡很重要,你不要以為你自己參加了,以為你來我們這裡聽了一乘了義,你就真的入了法華盛會了嗎?是不是真的入呢?佛講的這些話,你能不能接受呢?都還不要談你願不願意做,你能不能接受呢?因為眾生看經典不會反觀,所以我們才不厭其煩,把這些現代這些退席的例子,退大乘心的這些例子一一舉出來,不是要針對哪些人,而是讓你自己去反照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得預盛會啊?還是你是只是結個緣而已,甚至連緣都沒結到。所以進佛門,入佛門,你真的入了嗎?彌勒菩薩坐在這個山門口,代表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你有沒有契入?知不知道佛法宗旨是什麼?旁邊的四大天王,善護其心,因為彌勒代表唯心。他說: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他諦觀十方唯識,十方法界都是唯識所現。識者即是心,心的作用,了別的作用叫「識」,明心以後這個識叫做「智」,就叫「般若智慧」。所以轉八識可以成四智,在講徹底一點,八識的當下其實就是四智,沒有分開的。所以,彌勒菩薩在山門口這個表法,你有沒有入?進來以後,了知萬法唯心,善護其心,能除習氣,你才能到達後面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就是見佛啊。見佛以後自己了生死以後,才能學其他的菩薩,廣利眾生啊,如果自己生死沒了,習氣也沒除,你怎麼廣利眾生?所以佛門的這個殿堂,有它代表的意義。所以自己要去反省看看,看是不是真正入了大乘,真正聽聞法華,還是這個法華會上退席之人?退席不光只是指沒有來,或是不願意聽,還有對佛法不信,或是學了以後不想轉的,沒有辦法接受的,喜歡搞這些人間佛教、人情佛教的,現在人間佛教還有一個叫人情佛教,都是做人情佛事。今天還聽到一個很好笑的。一間學校,如果只招收學生不教課,叫學店;如果一個道場,只搞世間事,不教修行,那叫什麼?叫業店。什麼業店呢?造業的業。這個話講得有意思啊,沒錯啊。出家人不教修行,在家人也不想修行,整天就是唱唱跳跳,搞搞合掌敬禮,說幾句謙虛話、客氣話,心裡還是城府很深,都沒有轉,叫他要放下,他說不行,還是要先把世間事做好,這個就是業店啊,什麼業?造業的業。這種業店要是在佛門多的話,那這佛教就衰敗啦,所以你自己回去你自己的道場,不要變成這種造業的地方,學佛人要有志氣,要相信你只要如法,佛菩薩就護持,做法會是在幫助眾生的,不要想說這是你主要收入。你做得如法,你有心在幫助眾生,佛菩薩就護持你。我不反對做法會,法會的梵唄很攝心,很好,跟一般的流行歌曲不一樣,能夠如法地做,能夠以清淨心、平等心在做,不是以利養心。什麼叫利養心?就是想說我要養廟,養我的徒子徒孫,來搞活動,搞熱鬧,不要用這個心。要知道眾生在苦,眾生需要超度,你這樣來做這場法會,以恭敬心,而且要求大眾不要講話,不要散亂,這個法會做得很如法,又能夠在法會當中勸導眾生要修行,要放下,要隨文入觀,這個法會都做得很如法。自己平常沒做法會的時候,不要一直去找法會來做。每天要用功辦道,不要接這些人情佛事,不要變成人情的佛教,那這佛教就興盛起來了,大乘佛法就興盛了。大乘佛法興盛,不光是靠在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樣重要,你要要求你的師父,跟他說你要學大乘,你要如法,你有你的受教權。他如果跟你講那些不了義的,你跟他說我不要聽,我想做個修行人。不管他跟你說什麼,說我這個佛法就是入世的,什麼的,講一些胡說八道,凡是跟經典講的不一樣,你都不要信。如果他沒辦法教你,那你就不要跟他學,這種道場也不用護持,因為它是造業的場所,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業店啊。所以自己有沒有進佛門,自己要去檢點,不要做這些退席之人。為什麼?這些人罪根深重,業障太重了。及增上慢,覺得自己好像很圓融,很懂得世間這些人情世故,把這個人情的應對,當作是好像佛法圓融,實際上都是搞錯了,這些都是增上慢人,都只是增長罪業之人。這種人在佛門最要不得,他來佛門不是在做佛事、在辦道,他是在作秀,太做作了,這些都是增上慢人。這是現代佛門裡面的增上慢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你想要修行,想要成佛,他告訴你不用啊,先結人緣,先做這些俗事。我還有聽過出家人幫在家人帶小孩的,還有出家人專門開車接送居士的,幫道場接送居士的。我問他說你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我們師父講這樣叫破除我慢啊,那這個師父就不用跟了,邪知邪見。作踐出家人的形象叫破除我慢,那你要不要把你的袈裟脫下來踩一踩啊?跳一跳啊?把你的像都鋪在地上當瓷磚,大家踩,這樣不就都不我慢了嗎?你要不要喝喝餿水啊?都可以破除我相啊。這種行為把整個佛教的倫理破壞掉了,他叫破除我慢,這是邪知邪見。破除我慢怎麼破?了知「無我」才能破,不是破壞規矩啊,破壞規矩只能增長我相啊。所以未得謂得,未證為證,你想要學佛,他給你的法,沒有辦法得到。他自己也沒那個境界,他讓你以為他有那個境界,求人家恭敬,都是未得謂得。這個方式不能夠讓你成道,他告訴你可以,他告訴你說學《弟子規》、學世間法,這些東西可以,這個就是未證為證,都是大妄語。告訴你搞這些世間事,我們講的世間事,你可以去看,做這些世間人情的事情,他跟你說這樣也可以成佛,給你一些不能成佛的方式,跟祖師大德講的都不一樣,這些都是打大妄語,未證為證。未證為證,大家要曉得的,是所謂的自己沒有成佛,欺誑大眾說自己有成佛,這是我們常聽到的。還有其他的,就是我們剛剛講的,這個法不能成就,他告訴你可以成。你的用心錯誤,他告訴你,你這樣子也可以成佛,也可以得道,也可以出三界,這個都是說大妄語。佛教我們要學一乘法,沒有小乘,沒有人天乘。佛制戒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這樣做,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現在有些人,就偏偏要跟你唱反調,有些是在家人,有些是出家,這些都是未得謂得,未證為證,都是說大妄語的人。你看他好像不敢打一些小妄語,結果處處都在打大妄語,死了以後下到拔舌地獄去,他自己也嚇一跳,為什麼我墮拔舌地獄?到時候閻羅王就告訴他,你在人世間的時候給人家講佛法,講那些根本就不能出離的法,這個就是大妄語,你還搞不懂嗎?什麼人成佛就成,胡說八道,那釋迦牟尼佛何必教人出三界啊?我不是講太虛大師啊,我是講現在人所謂的「人成就佛成」啊。太虛大師他講的是即身成佛,是禪宗的義趣。現在人不解其義,變成只要把世間人做好,那這種說法就是在謗世尊,毀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沒搞世間事,他就是出家修行。告訴你說你要成道,你必須得這樣做。縱然身不能出家,心要出家。所以這個未得謂得,未證為證,大家就要注意。要用這樣的一個標準去看,看人家教給你的到底是不是佛法,是不是出離三界的佛法。佛法是出離法,不是讓你貪著世間,如果你學了這個佛法,不能出離世間,他教你的這種方式,絕對不是佛教,佛教一定是讓你能了脫生死,能出三界。所以為什麼祖師一直教學人要懂得放下,對這世間要放下,心要空,不要那麼執著,不要那麼在意,這個話你就算聽了一千遍、一萬遍,其實業障重的人還是放不下,所以要常常聽、常常熏習,你不要想說你知道,知道歸知道,事情來了就放不下了,還有一個事情沒來的,也放不下,你的脾氣放不下、習氣放不下、我相放不下……,太多了,所以除了懂道理,還要加以磨練,怎麼磨練呢?不是你到境界當中去磨練,你先在道場,先在寂靜處、在阿蘭若處用功修行,你才有本事,才能去磨練哪,就像特種部隊,你要先通過訓練,平常還要鍛鍊,你才能夠上戰場,一樣的意思。不是你加入了特種部隊,你就能夠上戰場,平常還是得訓練。修行亦復如是,境界就是你的戰場,剛開始不熟悉的時候,一定都是打敗仗,都是起大煩惱,可是你學佛,你得力了以後,你漸漸你會覺得你的煩惱越來越少,擔心的事情越來越少,心越來越清淨,與道相應。念佛的時候,以前覺得這個是有一個我在念阿彌陀佛,之後心佛就打成一片,想見阿彌陀佛的時候,隨時見得到,想見西方極樂世界,隨時見得到,不光見阿彌陀佛見得到,見文殊、見普賢,見彌勒、觀音、勢至,乃至見祖師大德都見得到。這你的心慢慢清淨,越來越自在,對這個色身自然而然你就不貪著,這就是消業障,所以學佛要學正法,不要學一些不能成就的法,也不要教人家那些不能成就的法,不要以為自己很能方便,有時候方便其實不是方便,是隨便,隨便就會出下流。善方便才能接引眾生。所以不可以未得謂得,未證為證。不光自己不可以打這個妄語,也不可以用錯誤的方式來教導別人,也不可以流通這些錯誤的方式,不可以流通。你不可以想說:哎呀!他在哪一部分還講對了,還可以利益別人。我跟你講,無上醍醐加了毒藥,它就變成毒藥了,有一些學佛人很人情,一些出家人他退轉了,他說你看,我們也不要批評他,不要離開他,為什麼?因為他還是有幫助到哪一些眾生哪。我舉一個比喻,就像一個好人,一個人平平常常的,安分守己過日子,有一天他貪心起來,去偷東西,他在這偷的當下是不是就犯罪了,所以祖師講的一日作賊,終生是賊,這一生就有了污點,你走錯了路,你退轉了,這個人的法就不能聽了,法就不正,你要曉得,所以學佛不可以搞人情的佛教。是「是」是「非」,永嘉大師講:「非不非。是不是。」 這個你要懂得要搞清楚,「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龍女成佛就是《法華經》,善星比丘他得了這個四禪天的無想定,他見一切法空,因果也空,撥無因果,所以妄說一切法空,就隨意造業了,《楞嚴經》講:「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如果你學的法是如法的,這個可以,如同龍女一樣,所謂的如法是指一乘了義;不如法,就一乘了義之外的都不如法,「非則善星生陷墜」你就沒有辦法成就,這一點一定要注意,那這些人不能參加的,「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必然失去佛法的利益,所以「是以不住。」不住在佛法之中,被佛擯出教外,也被自己的業障擋在門外,所以「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釋迦牟尼佛不會勸他,說你要來學啊,你要來聽啊,佛不會勸他,所以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所以你要退席的,不想學的,連佛都不制止,我也就不說了。我們學佛,你善根不夠的,就幫不了你了。
那麼再來看下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這個是世尊,其實在還沒有答應以前他就知道了,這些人必然退席,所以這裡他告訴舍利弗,他說「我今此眾。無復枝葉。」沒有這些枝葉了,唯有貞實,純一貞實,這「貞實」就是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堅定不移的人,所以說無復枝葉,唯有貞實。對於佛法能夠堅固,碰到什麼困難他都能夠不退,這叫貞實,所謂「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就像阿彌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一樣,縱然身在眾苦當中,受無邊的苦,他的願心、求道的心也不退。你現在還沒有辦法像法藏比丘,但是要以他作模範,這個是大比丘,是大德,大德中的大德,能像法藏比丘這樣子,都是佛法中貞實之人,堅固之人,不是一些學枝枝葉葉的。 所以我們學佛,包括你學講經,你要了解經教,不要去學一些花拳繡腿,那個沒有用,學一些什麼講態啊!那個就是四個字「擠眉弄眼」,教你怎麼表達,那個都擠眉弄眼,沒有用。學講經要把經教學好,要了解實相,你對實相了解了,科判就能做,不然你判不出來,這是清涼國師講的。你在那裡想,瞎猜一通,我看有的法師很會寫科判,一看就知道他是知見,對心性不了解,他不寫還好,一寫馬上狐狸尾巴全部露出來,沒有辦法深解義趣。所以不要學一些枝葉,學佛要學一乘了義之法,一乘了義就是貞實之法,這裡講的貞實,不光「人」是堅定不移,「法」也是堅定不移。心性之理,從古到今常恆不變,所以說經者具貫、攝、常、法,「貫」就是貫穿義趣,「攝」就是攝持眾生,什麼叫攝持眾生?因為此法是一切眾生本具,所以稱為攝,所說之理,是眾生本具之理,因為這個關係,所以能夠攝持眾生,眾生本來就是佛,「常」是恆常不變,「法」則「軌生物解」,什麼是軌生物解呢?就是眾生只要依著此法,必然能夠成佛,所以叫軌生物解,「軌」就是軌持,「生」就是能夠令眾生發心,「物」就是眾生,「解」就是開般若智慧,所以叫軌生物解。所以佛法是貞實之法,堅定不移之法,要學的人必然要對法堅定不移,這叫因跟果相應,那就成就圓滿的佛果,釋迦牟尼佛這裡講的:「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他說「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這些人不願意學佛,釋迦牟尼佛也很高興,為什麼?本來就不適合,不願意了解如來境界的,退亦佳矣,不來最好,省得還要毀謗,還要墮落,退亦佳矣。他說「汝今善聽。當為汝說。」所以從前面到這裡講了好幾個善聽,諦聽、善聽,到要開講以前,都還是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下面講的: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唯然世尊,就是跟世尊講,這是當然的,我們一定會諦聽,一定會善思念之,我們大眾都非常地欣樂,想要聽聞佛法,聽聞一乘了義,那你自己看自己是不是這個樣子,是不是這樣的發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唯然」就是當然的意思,「唯」是什麼?這是一個恭敬的辭,唯然,你現在講當然,等於是對佛來說,你用辭是用錯的,是不恭敬的,他講唯然,唯就是奉承、恭敬的意思,所以稱為「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再來看下面: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這是佛告訴舍利弗,此心性之法,為什麼說心性之法,它這裡不是講妙法,「妙」就是我們的心,心含眾妙,能現萬法,所以稱為妙法。所以如是心性之法,唯心所現之法,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眾生心想佛時,是心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裡的妙法,就是指眾生的本源心地,此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連無明都是從此心而生,所謂「幻從諸覺生」,一樣的道理,「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這是《圓覺經》講的,幻從諸覺生,這無明妄想也是依真如自性而得建立,就像虛空花,《圓覺經》上講的「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你現在眼睛有問題,妄見虛空有一朵花開在那裡,那這虛空花從哪兒來呢?依空而有相,如果離開虛空,這虛空花也無所依止,沒有辦法顯現,所以是依虛空而現相。但是你眼睛的疾病如果好了,這空花滅了,所以說「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你見虛空花的時候,虛空實實在在無花,為什麼?如果虛空有花,大家看都有花,而現在只有你自己妄見,因為你眼睛出問題了,所以空實無花,空中實在是沒有花,只是眾生妄見而已。眾生就是迷惑在自己妄心變的這些境界相,自心取著自心相,妄見山河大地諸有為相。你見到這些六道四生,都是妄見而已,眾生不了萬法唯心,不了即心是佛;不了心空無相,非心非佛,所以淪墮成為眾生,所以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出世,為我們講說大乘了義,所有的眾生都沒有辦法覺悟,所以為什麼說佛的恩德非常地大,佛恩深重,粉身難報。要是沒有世尊給你講的大乘佛法,你是不會覺悟的,永遠不會覺悟。你就是活在你的生活的這些貪瞋癡,妄想顛倒當中,從小念書,長大找工作,工作找了以後,存錢結婚,結婚以後生小孩,生小孩以後老死,就這樣,你就一直在這個循環當中。沒有想過什麼是真我,沒有想過,根本不知道這諸法怎麼來的,你只能聽科學家研究,研究給你看看,然後這個研究拿了什麼科學獎,沒幾年又被推翻了,那個獎盃就可以丟掉了。一直不斷再找真相,因為每次找到的都不是真的,都說我有新發現,一直找,找不到。釋迦牟尼佛一句話,就把這個世間怎麼來的,全部給你講完了,怎麼來?「覺明空昧。相待成搖。」這世界這樣來的,眾生迷妄,妄有空生,靜與動相對,相待則成搖,一旦搖動,所以有風輪執持世界,這個細節在《楞嚴經》第四卷裡面。重點就是你無明妄動,無明妄動,本來沒有能見二相,所以妄生能見二相,所以叫「無明不覺生三細。」動念以後,有了虛妄的八識,虛妄八識,它又不斷再成虛妄,妄現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攀緣第八意識的相分,念念執著而有我。一旦攀緣相分,有我就有他,有他就是境界,對境界產生了前五識,其實這前五識是跟第六意識同時顯現的,所以第六意識又叫同時意識,為什麼?前五識是所謂對境它去分別,第六意識就起愛憎,這就是眾生的心,妄心。那實際上這個妄心,根本就是依真心而有,這妄心就跟虛空花一樣,真心就跟虛空一樣,如如不動,也沒有能見,也沒所見,所以說萬法一如啊,唯識經論講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你現在的心攀緣到的這些相,還是你心所現。就像夢中的境界,從心所現,你在夢中,不管見到什麼相,都還是你的心所現,可是眾生就迷在夢中,所以淨土宗有一首偈啊,「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就是這麼喚回的,你不懂道理,你以為念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要醒,不知道醒去哪裡啊,想要覺悟,不知道覺悟個什麼。覺悟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無佛無眾生,這是講的大乘的實相。跟你略說,簡簡單單的用一些名相給你說明,我們講經很少用名相,但不是這些名相我們不會,只是對於一般大眾,你乍聽名相,沒聽過,沒辦法了解,所以都轉化成白話,但是道理是一樣的。就是你的心在攀緣,以為有境界相生,對於現相又發生了愛憎,所以就稱為眾生,很簡單的。實際上這個妄想、這個迷情,從根本來看「當體虛妄」,就如同作夢,在夢中的感覺,你在夢中不管你是夢見你的情人,夢見你的父母什麼的,是好是壞一總虛妄,就像在這個世間一總虛妄,所以《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是這麼如幻的,很多人會講如夢幻泡影啊,怎麼如幻呢?不知道啊,反正就是如幻嘛。你說3D投影,3D投影還有能生相的機器啊,能生相的這些元素在啊,佛法講的如夢幻泡影,就告訴你這個現相的當下無生,所以叫你了一切法的生因是無生,前面就講「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你能不能了啊?懂不懂啊?這個是佛教。不是給你講一些什麼孝順父母啊,那個你在家任何人都應當孝順,什麼宗教都應該孝順父母啊。佛法教你了解諸法實相,真懂了,真的轉了,用什麼方法轉,都有告訴你,後面會講到。所以「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優曇缽華就是靈瑞花,三千年才開一次,大多數人是看不到的,三千年才開一次,所以非常難得。是告訴大家你聽聞佛法,你要能夠真正要來學,因為非常難得,你這一生過後,不一定遇得到,佛法的法運很短,而且還看你遇到了是不是正法,現在邪法這麼多,你要遇正法不容易啊,你遇到我們給你講的正法不容易啊,在來生能不能遇到有人跟你講正法,那就不知道了,是個未知數啊,所以如優曇華時一現耳。下面看: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又叫著舍利弗,所以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世尊一直強調,信力堅固的人才能入,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跟《大智度論》裡面說的一樣,「智為能度」,你說你要度眾生,你要怎麼度?你要度自己,你要怎麼度?般若智慧才能度,如果不用般若智慧去度眾生,沒有辦法度眾生的,你要把眾生度到哪裡去?目的在哪裡?不曉得,所以你要會度眾生。度眾生以前,要讓眾生深信佛法。在還沒有因緣度眾生前,自己要深信佛法,所以他一直叫著舍利弗,你要當信佛之所說,所謂「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正是此意。你要能夠真正的相信,把成見放下,你有成見,你就信不了。有人說你們佛教這樣叫洗腦,其實把髒的腦袋,洗成乾淨的,很不錯啊;把邪知見洗成正知正見,這很好啊,我說洗腦沒什麼不好的,從前愚鈍洗成般若,洗成大智大慧,這個很好啊。同樣的道理啊,就像以前人拿拐杖,是年紀大的或殘疾人才拿拐杖,現在拿拐杖都是年輕人,登山健行,一樣是拿拐杖,看你怎麼用。所以成見要放下,你把錯誤的知見,洗成正知正見,這個非常好。大家都來學佛,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而且佛是教化,洗腦是世間人講的強制。佛是講「法化」,你聽佛的經典,你能夠轉化,把你堅固的這個習氣軟化,柔化,把它變淡,把它化空,這叫「化」。為什麼能夠化呢?因為習氣本來就是虛妄的,就跟冰一樣,這個水只要到達一定的溫度,它就結成冰,眾生亦復如是。受無明的熏習,所以本來沒有妄想,轉成堅固妄想,現在你只要再受佛法的熏習,就能夠把妄想消滅。你要知道,無論你習氣再怎麼堅固,就跟冰一樣,只要碰到火它就融化,所以佛法以智慧火化煩惱堅冰,冰化了以後,原來就是水啊,眾生心本來如水,沒有那麼堅固的習氣妄想,所以只要你肯學,就一定轉得過來。再來看下面: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又再強調義趣難解,特別是你帶著妄想,你用能所對待、用高下、用善惡、用兩邊,兩邊就是有無兩邊,要來理解佛法,你沒有辦法理解,這叫「超情離見」。情就是凡情,離開世間的凡情,離開世間的見解,也離開聲聞,緣覺人的見解,也離開這些大菩薩的見解,所以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超情離見,所以稱為難解。


說難解實際上就是講的我們本來的面目,也沒有這麼難,就是你的習氣重,熏習久了,習慣了一個錯誤的動作,不斷地做不斷地做,習慣了,就像愛抽菸的人,動不動就拿一根菸起來抽,抽了一根,不覺一根接一根,錯誤的習慣,最後醫生檢查出來得了癌症了,他還是習慣要抽,他還是不願意放下,眾生他的習氣就是這樣。佛法如同善見神藥,只要你能見佛聞法,能夠聽受,心裡能轉,萬病自然銷亡,有再重的習氣,佛法也能轉。佛法可不是的世間的哲學,用那種打妄想的、猜測的、推測、假設,佛法講的是真如實相,諸法實相。所以你用世情要解,解不了,這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心理學,心理學頂多講六識,還是帶著煩惱的六識,那是世間的心理學。我看有一些學唯識的,把唯識變成心理學,這個是錯解唯識,還講了幾十年,你看他罪障重不重,亂說一通。佛法不是世俗的心理學,唯識也不是世俗的心理學。唯識就告訴你諸法實相,講明心見性,告訴你十方唯識,一切法從心想生,講的這個如來藏性,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迷失本有的如來藏性,所以轉成八識,實際上八識當下即是如來藏,但是你要透過修行,透過修行你才能夠把它轉過來。修也無所修,為什麼?只是去除自性裡面本無的妄想而已。這個是佛法高明之處,所以難解,你要多熏習,那你就能夠契入。再來看後面的,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他說所以我以無數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釋迦牟尼佛之前,這四十幾年來講的這些佛法,都是佛的方便言辭,要讓你明了實相。
所以下面講的: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這裡又再殷勤稱歎方便,稱歎諸佛境界。世尊所說的這些都是佛境界,不是你用世間的思量、分別所能理解的,所以你求知、求解沒有辦法入,念佛亦復如是。念佛你要求要見佛,見不到佛,見到了也不是真佛,你刻意求要見佛,你反而著魔;參禪刻意要開悟,參了很多禪,寫了一大堆心得,有許多境界,這個都見不了性。所謂「宗門最忌談境界」,就是這個道理;「教下止許論工夫」,止許就是不許的意思,止就是禁止的止。止許論工夫,不要在那裡論說你是什麼幾品位啊,這些東西;或是什麼位次,這個都不要去論,這無心才能合道。古德講的,「勸君學道莫貪求,人若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你真正無心了,才能向諸佛邁不到之處,邁進一步啊,這禪宗祖師講的。所以學佛你解佛法一落見解、一落言詮,這佛境界就不是佛境界了。為什麼呢?就像你在沙地上走路,你在沙地上走路,你邊走邊把你的腳印掃掉,腳印是掃掉了,在掃除的這個痕跡還留著。所以佛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你去思量,你去不管你用言語去說,很難去講,所說之法都落言詮,所以說真如本性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念佛也是一樣,參禪也是一樣。參一句無義味的話頭,就這麼參,參至無心處,不做無心會,自然打開本來;念佛也是一樣,心空了自然豁見本性。念佛法門還有一個特別的,縱然沒見性,也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這是淨土法門特殊的地方。其他的起教觀的、歷法觀察的這些亦復如是,都一樣,你要懂得起觀,懂得天台宗的怎麼修、華嚴宗的怎麼修。不過現在為什麼不太講它們,因為基本上都變成理論了、變成學術,很少人在修唯識的,不能說沒有,這碰到的很少了,參禪的、學淨土的、密宗的很多,老實這樣去修行,不要存絲毫軌則、不要存絲毫見解,所以確實如同世尊講的「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兩種意思,一個是圓滿佛才能知道,一個就是眾生即佛。只要眾生能夠離思量分別,能夠離開分別妄想,那眾生一樣能夠成佛,也能夠曉了這個境界。因為諸佛所證的,其實就是眾生本具,諸佛如來所證得的境界,就是眾生本來的面目而已,沒有絲毫的減損。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十方,講方位。三世講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算未來諸佛,「共同一法身」同一心性、同一智慧,只是你現在你捏著眼睛看著月亮,妄見天空有兩個月亮,有第二月。所以在那裡分有善惡、有能有所,有種種對待,沒有辦法見性,所以一落思量、一落言詮,則不能自薦。
下面講的: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就是為了這件事情,大事因緣,這一句話在佛門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句話,世尊出世要做什麼、要說什麼?就為了這一大事因緣,開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本有的佛性而已。所以不管世尊說什麼法,就是要你明了這件事情,不管你看什麼經,就是你要明了諸法實相。所以我們說的跟佛說的完全一樣,都是依經教而說,依經而說、依佛而說。所以有些人講,他要專學一部經,其他經他都不要學、不要看,怕看了就知見不正。我說難道釋迦牟尼佛知見不正、釋迦牟尼佛夾雜了嗎?經都佛講的,他想一想也對啊。有的是要廣學多聞,我說你廣學多聞,你知不知道經典到底是在講什麼?大小二乘是在說什麼?也不知道。所以重點是要能抓到重點,不在於專修跟廣學。有些人喜歡專,有些人喜歡廣,目的就是要了解諸法實相、目的就是要明心見性。有的人他喜歡念佛,會兼持大悲咒、兼持這觀世音菩薩,這個都沒有問題,兼持往生咒,這也沒有問題。但是呢?不是沒有「目的」地亂修一通,今天念念大悲咒,明天念念那個什麼消災吉祥咒等等的……,他沒有目的,亂念一通,心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人云亦云,所以他這個因心就不正,不然你看佛門《禪門日誦》念這麼多咒,各各都消業障。祖師大德不會夾雜,經咒不會夾雜,這在於學人你有沒有道心,沒有道心,你不知道佛法是要學什麼?不知道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大事就是令眾生明了實相,稱這個為大事。那你自己心性不明,這叫大事未了,生死大事未了,還沒了脫。佛門裡面常講要了生死,什麼叫了生死?了生死即涅槃,這叫了生死。究竟了生死,不是只是讓他一期的壽命結束或是坐脫立亡而已,坐脫立亡是很好的工夫沒錯,但是若論明心見性,你有坐脫立亡的工夫,未必能明心見性。就像石霜楚圓禪師圓寂了以後,他的首座和尚,這個記載是泰首座,這對他的尊稱,接住持。九峰虔禪師是石霜楚圓的侍者,他問他佛法大意。這個首座和尚,他就說我立一柱香,一柱香結束我就可以坐化,就一柱香以後坐化了,這真是工夫,九峰虔禪師是侍者,他在石霜楚圓禪師旁邊,早就明心見性了,他跟大眾講:雖然他能夠這樣坐化,但是佛法大意猶未夢見在,還不算真正明了。所以不是說你看到有人坐化、有人燒舍利子,他就明心見性了,沒有啊。佛法首重知見。你要知道有一些往生淨土的,他不是明心見性,就像蕅益大師他就講交光大師,交光大師他是念佛往生淨土的,交光大師的《正脈疏》,蕅益大師斥為邪見,他在《文句》當中批評得很厲害,破斥得很厲害,說交光大師的《正脈疏》,邪說誤人,危害至甚,貽誤學人讓眾生不能見性,他講的「捨識用根」大有問題。如果意識捨掉了,那彌勒菩薩怎麼見性,怎麼了十方識心圓明,跟經文完全不相符合,一句話就把交光大師的「捨識用根」全部打掉了。確實如同蕅益大師講,他是依經所說,交光大師在這裡的知見確實不對,所以我勸大家是看《楞嚴》的註解,你看蕅益大師的《楞嚴文句》,他就是用天台宗的解釋方式來註解《楞嚴經》。因為智者大師沒有遇到《楞嚴經》,要是智者大師遇到了,那我們就有很好的《楞嚴經》註解。但是智者大師以外,蕅益大師用天台的一心三觀為我們講解《楞嚴》,正好符合智者大師所說。所以交光大師的東西,我不提倡,他是祖師大德沒錯,但是沒有見性,這是蕅益大師講的。那你不要看到人家學交光《正脈》,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你就開始罵,你請他去看蕅益大師講的,他就會懂了;你也不要批評交光大師,省得你自己造了一身業障,你只要告訴他蕅益大師有這麼講,說他不圓,他不是知見不對,是他不圓,我們這樣看就可以了。當然蕅益大師是說交光大師的知見是邪見,《楞嚴正脈》是邪見,蕅益大師破斥得完全正確。所以學佛法要知道,不是廣學的問題,也不是專修問題,是你了不了解你在廣學在學什麼?專修在修什麼?所謂「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深入就深達實相。《維摩詰經》講的:「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知道這法界怎麼緣起,邪見自然斷除,所以叫「深入緣起。斷諸邪見。」這是廣學的目的。《華嚴經》講:「得無生慧,先賴多聞。」你要得,你要識得一切法無生,必須多聞,所以多聞是沒問題。專修即是總持,專念佛號、專讀一部經,即是總持實相,也沒有問題,為什麼呢?文殊菩薩的一行三昧,常坐三昧;這個吉祥雲比丘的般舟三昧都是專修法,也都能見性,都能了脫生死。《起信論》也講到,有些眾生喜歡廣說,有些眾生喜歡略說,都能成就,重點是能不能了「唯心」。所以這裡講的:「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下面講: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一段總的來講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常講的:「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就是給你揭開,開破的意思,開破眾生本有佛知佛見,本有如來藏心,開破。開破以後呢?要指示這如來藏心在哪裡呢?告訴你這如來藏在哪裡。指示以後呢?要讓你體悟。所以說他講的這個種種譬喻言辭就是讓你悟得真心。所以為什麼學經教,永明大師講的:「祖意據宗。教文破著。」祖師大德依據心性為宗旨,佛所說的經教是破除你的執著的,讓你能夠悟入的。所以我們完全依照古德所說,真正明心見性的大德,永明大師是繼六祖以後,確實是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不要說雍正皇帝讚歎他,我也這樣讚歎,確實是這樣,教眼圓明,真正法眼宗的祖師,不光自己得普眼境界,又註《宗鏡錄》百卷,普開眾生法眼,所以法眼宗到現在,你不要看形式上沒有傳人,實際上早就普傳給眾生了。有一些人瞎眼漢看不懂,以為永明大師把法都講平等了,就是法眼宗都沒了,胡說八道,邪知邪見啊。實際上他把普眼的境界,把法眼傳給眾生,使眾生得正法眼。所以「祖意據宗。教文破著。」破除你的執著,讓你能夠悟入佛性,那入佛知見呢?入佛知見講證入,你自己修證到什麼樣的位次?所以跟你講菩薩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你講阿羅漢,羅漢四種果位―小乘初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緣覺等等的……這些修證的一個位次,讓你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成佛,入佛知見。你所證入的是不是佛所知見的,所以叫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樣子就非常清楚這四個字涵蓋如來一代時教,讓眾生知道,因為眾生都在迷惑顛倒,天天迷惑、天天迷惑,還把迷惑當作是覺悟,你看這個迷得夠深了。就像喝醉酒的人,醉倒在地,去扶他,我說你喝醉了,他說沒醉啊,我現在不是站得好好的嗎?他躺在地上,他說他自己站得好好的,3D都變成2D了,他還說他站得好好的。眾生已經迷惑顛倒,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了,還認為自己能頂天立地,就跟那個喝醉酒的人一樣。本來是,人活著是3D的一個境界,他都躺在地上都變2D,他以為他還在3D啊,我這樣比喻你就很清楚了,眾生有多迷惑,還覺得自己很行、很厲害,都是增上慢。所以從來不知道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不知道要覺悟,也不知道怎麼覺悟,用什麼方法,所以人云亦云,他也不依經典。人家跟你講說你去學那些《弟子規》等等的……,什麼《論語》,你才能成佛,講這種騙話還一堆人信,那是魔力攝持。所以你要反過來依經教,你用的方式是不是能成佛、能不能悟心,這個是修行能不能成就的關鍵。那你不了解佛性在哪裡?佛給你指示出來,佛性在哪裡啊?眾生都有佛性,在哪裡?告訴你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身覺觸,這個都是佛性。變現則俱該沙界,收攝則全在一塵。明知者喚作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明了心性知道是佛性,眾生迷了心,迷了叫做精魂,就變成魂魄了,變成遊魂了,這佛告訴我們的佛性在哪裡。所以永嘉大師講:「幻化空身即法身。」經典上講的:眾生即如、眾生即佛。佛去哪裡找?佛性去哪裡找?你修行找不找得到啊?找不到啊!有所求、有所得都不行。所以達摩大師講的:「若能無念即真求,若更有求還不識。」你就不識得佛性。禪宗它不講不識得佛性,它講不識得「這個」,因為佛性不可說,就用「這個」來代替。你心在那裡打妄想攀緣,求不到。你以為佛性要透過你修行、造作,這樣才能見到,見不到。所以說無心;無心始體無心道,修行到後來,連這個修行的方式也捨掉了,才真正無心。如果你刻意想用某種方式來開發佛性,你只是妄見耳,達不到如來的境界。這一段講的,希望眾生能夠打開佛知佛見,使眾生得本源自性清淨,所以叫「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是希望眾生成佛,他不是要讓你做一個世間人、好人,這不是佛教,佛教不是只是勸人向善而已。我碰到很多其他的種族,不同的,他們就講佛教跟他們的那個什麼宗教也是一樣啊,因為不同種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都是勸人為善。我心裡就笑一笑,不是只有勸人為善,是勸人修道,讓你六根清淨。所以祖師講的「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這插秧偈在佛門非常有名,那你怎麼退後,是不是每天都倒著走插秧,退後叫返照,也無向前也無後,只是見自本心而已啊!所以稱為退後;只是不起諸想而已,了了知、了了見無一物,這就退後,是真向前。向前去哪裡?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是向前的道理;再者跟你講這些道理都已經是廢話連篇了,都不究竟。所以祖師講的、佛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言說,一有言說,馬上就全盤皆錯,經文希望眾生「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那為什麼後面世尊講那麼多,因為前面「止止。不須復說。」我們大眾都沒有聽懂,所以世尊不得已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為了大眾可以因言得義,從經教當中能夠悟得如來出世的宗旨,也就是達摩大師講的「藉教悟宗」,禪宗是直指人心,但是如果你沒有辦法從這個當中去開悟的話,達摩大師指一條路─「藉教悟宗」,藉由經教來悟得真如自性,這是一個方便,這才是方便,正方便,這是大慈大悲。所以佛是希望眾生成佛,希望眾生六根清淨,希望眾生悟得六根本自清淨。你不隨妄,六根其實本來就清淨的,讓你識得妄想本空。眾生都不了妄想本空,處處認為實有妄想、實有煩惱可除、實有煩惱可斷,所以空不了,到處給自己作障礙、給自己找麻煩,連修行學了佛,以為自己在學大乘,用的都是小乘法,以心除心、以法除法。念了阿彌陀佛,念佛的時候,又起一念心要斷煩惱了,這就是頭上安頭,不是只有見性以後,這個最後一步才頭上安頭。你在念佛的時候,又再想著找佛,又再想著見性、想要斷煩惱,這也是頭上安頭。所以佛是希望眾生成就,就是要眾生不求知、不作解,最初一步你要不起世間知見,而後在佛法當中銷融能所,這個才能夠達到如來的境界。所以道理,理可以頓悟,但是事須漸修,不可能你道理懂了,馬上就證得了,縱然有這種人也是過去生中所修。所以眾生基本上都是可以做到頓悟,但是漸修,這也是大乘修行的方式,對於心性的道理他能夠頓悟,但是修行除煩惱、除習氣,逐漸地把它除掉。所以你看祖師大德他在他的這些經典,一開始都跟你講大乘實相。以前我們學佛,我們在聽經,聽到的都是說這心性太高了沒辦法,不要一下就學,萬一學錯,現在的出家人很多都這樣講,教你從基礎學。可是我們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不管是小部頭的經典,大部頭的經典,一開始都講大乘實相,什麼原因呢?漸漸地深入我們才知道,原來真正大乘是像祖師這樣學的,不是像現在人這樣講的。是先讓你明了什麼是佛性,而後漸漸地斷除煩惱,頓悟漸修,這個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一個次第-頓悟漸修。一般都是漸悟漸修,它這個等於是權教、權乘。你現在看到很多佛教它裡面教的是權乘,它不講心性,根本不知道心性是什麼?講到真如佛性就覺得太恐怖了,可能會墮空,可能會變成沒有。誰告訴你沒有的?你現在就在用,什麼沒有,什麼有跟沒有。所以要依祖師的。再看看近代的,真正見性有修有證的大德,也都是這樣教的,方知道祖師所說不謬。從前包括你們現在外面聽到這些修行的方式,如果不是按照祖師這樣講的都不用學,你學了也沒有用。


永明延壽大師,人家問他,你為什麼不教五戒十善,幹嘛要教這大乘、菩薩戒等等的……。永明大師他說經典裡面講,如果用五戒十善教人,就好像拿一杯毒藥給人家吃,雖然好像暫時不會餓了,但是難免生死毒發,他說我絕對不這麼做。


釋迦牟尼佛也講:「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小乘尚且不用,何況人天。我們所學的是諸佛希望我們所學的,所以「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正是此意,這修行的方式、修行的次第,這大乘修行的次第-頓悟漸修,你要能夠相信。當然你能頓悟頓證這是最好的,這是最好的,只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頓悟漸修。
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