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唐 翻經沙門法藏 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并序)
唐 翻經沙門法藏 述

夫以真源素範。沖漠隔於筌罤。妙覺玄猷。奧頤超於言象。雖真俗雙泯 二諦恆存。空有兩亡一味常顯。良以真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 空而非斷。不有之有 有而不常。四執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謂歟。若歷事備陳。言過二十萬頌。若撮其樞要。理盡一十四行。
是知詮真之教乍廣略而隨緣。
超言之宗性圓通而俱現。

般若心經者。實謂曜昏衢之高炬。濟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為最。
然則「般若」以神鑒為體。「波羅蜜多」以到彼岸為功。「心」顯要妙所歸。「經」乃貫穿言教。從法就喻 詮旨為目。故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將釋此經五門分別。
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五解文。

教興者。
依《大智度論》云。如須彌山王。非無因緣非少因緣令得振動。般若教興亦復如是。具多因緣。一謂欲破外道諸邪見故。二欲迴二乘令入大乘故。三令小菩薩不迷空故。四令悟二諦中道生正見故。五顯佛勝德生淨信故。六欲令發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薩深廣行故。八令斷一切諸重障故。九令得菩提涅槃果故。十流至後代益眾生故。略說此十具收彼意。令此教興。

第二藏攝者。
謂三藏之中契經藏攝。二藏之內菩薩藏收。權實教中實教所攝。

第三宗趣者。
語之所表曰宗。宗之所歸曰趣。然先總後別。

以三種般若為宗。
一實相。謂所觀真性。二觀照。謂能觀妙慧。三文字。謂詮上之教。不越此三故以為宗。

亦有三。
一教義一對。以文字教為宗。餘二義為趣。

二境智一對。以真空境為宗。觀照智為趣。

三因果一對。以菩提因行為宗。菩提果德為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四釋題者亦有三。
教義分二。謂般若心。是所詮之義。經之一字是能詮之教。即能詮般若之經依義立名。
就所詮義中法喻分二。謂般若等是所詮之法。心之一字是所引之喻。即般若內統要衷之妙義。況人心藏為主為要。統極之本。
就前法中有體用分二。謂般若是體。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奧妙證真源也。

「波羅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
即由斯妙慧翻生死過盡。至真空之際。即簡不到彼岸之慧。故以為名。謂體即用故。法之喻故。義之教故。立斯名耳。

觀自在菩薩。
自下第五解文。此既心經。是以無序及流通也。文中分二。
初顯了般若。後即說咒曰下。明秘密般若。何以辨此二者。謂顯了明說。令生慧解滅煩惱障。以咒秘密言。令誦生福滅罪業障。為滅二障成二嚴故。說此二分。就前文中亦二。
初略標綱要分二。從「舍利子色不異空」下。明廣陳實義分。以義非頓顯故先略標。非略能具故次廣釋。又前是據行略標。後即就解廣陳。前中有四。
一能觀人。二所行行。三觀行境。四明能觀利益。且初能觀人。「觀自在菩薩」者。是能觀人也。謂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又觀機往救自在無礙。故以為名焉。前釋就智後釋就悲。菩謂菩提。此謂之覺。薩者薩埵。此曰眾生。謂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從境得名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二明所行之行。謂「般若妙行」有其二種。
一淺 即人空般若。二深 即法空般若。
今簡淺異深。故云行深般若。言時者。謂此菩薩有時。亦同二乘入人空觀。故《法華》云。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等。今非彼時故云行深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
三明觀行境。謂達見五蘊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見也。


度一切苦厄。
四明利益。謂證見真空苦惱斯盡。當得遠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菩提涅槃究竟樂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上來略標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自下第二明廣陳實義分。於中有五。
一拂外疑。二顯法體。三明所離。四辨所得。五結歎勝能。
初段文有四釋。
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釋菩薩疑。三便顯正義。四就觀行釋。

初中言「舍利子」者。舉疑人也。舍利是鳥名。此翻為鶖鷺鳥。以其人母聰悟迅疾如彼鳥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連母為號故曰鶖子。是則母因鳥名。子連母號。聰慧第一。標為上首。故對之釋疑也。

彼疑云。我小乘有餘位中見蘊無人。亦云法空與此何別。
今釋云。汝宗蘊中無人名蘊空。非蘊自空。是則蘊異於空。今明諸蘊自性本空。而不同彼。故云色不異空等。又疑云。我小乘中入無餘位身智俱盡。亦空無色等與此何別。釋云。汝宗即色非空滅色方空。今則不爾。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不同彼。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釋之。二兼釋菩薩疑者。
依《寶性論》云。空亂意菩薩有三種疑。
一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異空。以斷彼疑。
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今明色即是空。非色滅空。以斷彼疑。
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今明空即是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斷彼疑。

三疑既盡。真空自顯也。
三便顯正義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義。
一相違義。下文云。空中無色等。以空害色故。準此應云色中無空。以色違空故。若以互存必互亡故。
二不相礙義。謂以色是幻色必不礙空。以空是真空必不妨幻色。若礙於色即是斷空。非真空故。若礙於空即是實色。非幻色故。
三明相作義。謂若此幻色舉體非空。不成幻色。是故由色即空。方得有色故。《大品》云。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等。《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故真空亦爾。準上應知。是故真空通有四義。一廢已成他義。以空即是色故。即色現空隱也。二泯他顯已義。以色是空故。即色盡空顯也。三自他俱存義。以隱顯無二是真空故。謂色不異空為幻色色存也。空不異色名真空空顯也。以互不相礙二俱存也。四自他俱泯義。以舉體相即全奪兩亡絕二邊故。色望於空亦有四義。一顯他自盡。二自顯隱他。三俱存。四俱泯。並準前思之。是則幻色存亡無礙。真空隱顯自在。合為一味圓通無寄。是其法也。四就觀行釋者有三。
觀色即空以成止行。觀空即色以成觀行。空色無二一念頓現。即止觀俱行方為究竟。
見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見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無住處行。
智者大師依《瓔珞經》立一心三觀義。一從假入空觀。謂色即是空故。二從空入假觀。謂空即是色故。三空假平等觀。謂色空無異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第二顯法體。於中有二。先「總」後「別」。今初也。言是諸法空相者。謂蘊等非一故云諸法。顯此空狀故云空相。《中邊論》云。無二有此無是二名空相。言無二者無能取所取。有言。有此無者有能取所取。無是二不二名為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二別顯中有三對六不。然有三釋。一就位釋。二就法釋。三就觀行釋。初就位釋者。一不生不滅。在道前凡位。謂諸凡夫死此生彼。流轉長劫。是生滅位。真空離此故云不生不滅也。二不垢不淨者。在道中菩薩等位。謂諸菩薩障染未盡淨行已修。名垢淨位。真空離此故名不垢不淨。三不增不減者。在道後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盡。而今盡是減也。修生萬德昔未圜。而今圜是增也。真空離此故云不增不減。又《佛性論》中。立三種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後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無異。亦就位分異。又《法界無差別論》中。初名染位。次名染淨位。後名純淨位。皆同此也。二就法釋者。謂此真空雖即色等。然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真空不滅。又隨流不染。出障非淨。又障盡非減。德滿不增。此生滅等是有為法相。翻此以顯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三就觀行釋者。謂於三性立三無性觀。一於遍計所執性作無相觀。謂彼即空無可生滅。二於依他起性作無生觀。謂依他染淨從緣無性。三於圜成實性作無性觀。謂前二不有而非減。觀智照現而不增。又在纏出障性無增減。又妄法無生滅。緣起非染淨。真空無增減。以此三無性顯彼真空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三明所離。然真空所離歷法多門。統略有四。一法相開合門。二緣起逆順門。三染淨因果門。四境智能所門。初是故空中者。是前不生不滅等。真空中故。無色等者。彼真空中無五蘊等法。此就相違門故云無也。理實皆悉不壞色等。以自性空不待壞故。下並準知。此中五蘊。即合色為一開心為四。二無眼等者。空無十二處。十二處即合心為一半。謂意處全及法處一分。開色為十半。謂五根五境為十處。及法處一分。三無眼界等者。空無十八界。十八界中即色心俱開。準上可知。釋此三科具如對法等論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明緣起逆順門。無無明者。順觀無明流轉門。以其性空故云無無明也。亦無無明盡。逆觀無明還滅門。以真空故無可盡也。此舉初支。中間十支。皆應準此。故云乃至。末後一支。謂老死亦流轉還滅皆空也。
無苦集滅道。
三染淨因果門。苦集是世間因果。謂苦是生死報。先舉令生厭。集是彼因。謂是煩惱業。厭苦斷集先果後因故也。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滅是涅槃果。先舉令欣。道是彼因。謂八正道。修之於後。皆空無有也。
無智亦無得。
四境智能所門。非但空中無前諸法。彼知空智亦不可得。故云無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無得也。問前云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無。豈非此空是滅色耶。答前雖不礙存而未嘗不盡。今此都亡未嘗不立。故《大品》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此無。此就無所有。前據如是有。又前就相作門。此就相害門。一法二義隨說無違。
以無所得故。
第四明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後。二正明所得。今初也。言以無所得故者。牒前起後也。以者由也。故者因也。由前無所得為因。令後有所得也。《大品》云無所得故而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薩得涅槃斷果。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前中亦二。先舉人依法。後斷障得果。今初也。言菩提薩埵者舉人也。義如前解。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後也。
心無罣礙。
二斷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斷障。三得果。今初也。言心無罣礙者行成也。謂惑不礙心故。境不礙智故。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二斷障也。言無罣礙故牒前起後也。無有恐怖者。外無魔冤之怖。即惡緣息也。遠離顛倒夢想者。內無惑障之倒。即惡因盡也。
究竟涅槃。
三得果也。涅槃此云圜寂。謂德無不備稱圜。障無不盡稱寂。簡異小乘化城權立。今則一得永常故云究竟。又釋智能究竟盡涅槃之際。故云究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第二得菩提智果。於中有二。初舉人依法。二明得果。今初也。謂三世諸佛更無異路。唯此一門。故云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正明得果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也。三藐者此云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覺也。即無上正等覺也。覺有二義。一正覺。即如理智。正觀真諦。二等覺。即如量智。遍觀俗諦。皆至極無邊。故云無上也。上來所得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第五結歎勝能。於中有二。先別歎。後總結。今初也。言故知者牒前起後也。由佛菩薩依般若。得菩提涅槃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歎其勝能。略歎四德。然有三釋。一就法釋。一除障不虛名為神咒。二智鑒無昧名為明咒。三更無加過名無上咒。四獨絕無倫名無等等咒。二約功能釋。一能破煩惱。二能破無明。三令因行滿。四令果德圜。三就位釋。一過凡。二越小。三超因。四齊果。謂無等之位互相齊等。故云無等等。《十地論》云無等者。謂佛比餘眾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說無等耶。示現等正覺故。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二總結勝能。謂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又分段變易。亦云一切苦也。除苦決定故云真實不虛也。上來廣略不同。總明顯了般若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自下第二段明秘密般若。於中有二。初牒前起後。二正說咒詞。今初也。前云是大神咒。未顯咒詞故今說之。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二正說咒詞。此有二義。一不可釋。以是諸佛秘語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除障增福。亦不須強釋也。二若欲強釋者。揭諦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能。重言揭諦者。自度度他也。波羅揭諦者。波羅此云彼岸。即度所到處也。波羅僧揭諦者。僧者總也溥也。即謂自他溥度總到彼岸也。言菩提者。至何等彼岸。謂大菩提處也。言薩婆訶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也。
略釋絕筆述懷頌曰
般若深邃 累劫難逢 隨分讚釋 冀會真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法藏。長安二年於京清禪寺。翻經之暇。屬同禮部兼檢校雍州長史滎陽鄭公。清簡成性忠孝自心。金柯玉葉之芳葩。九刊三王之重寄。羽儀朝序城壍法門。始自青衿迄於白首。持此心經數千萬遍。心游妙義口誦靈文。再三慇懃令出略疏。輒以蠡管詎測高深云爾。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 五百弟子受記品)八 ~二~ 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第二講
經文: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解:
所以這一品一開始,富樓那尊者從佛聽聞這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前面講如來甚深微妙智慧,而後以種種方便譬喻隨宜說法,乃至聞授諸大弟子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以及過去生與釋迦牟尼佛、與大通智勝如來結了這法華的因緣;所以這一生又有因緣聽到大乘經典。從這當中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這一生能聽到大乘,都是過去生,宿世以來,都有跟大乘佛法結緣,你流通大乘,你恭敬大乘佛法,讚歎大乘佛法,所以你這一生才可以聽得到。俗話講「因果通三世」,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你這一生能遇到,很多都是過去生你種的善因善果。所以我們要再種更好的因,希望生生世世都聽聞大乘佛法;所以要流通大乘,要為人家讚歎大乘佛法,勸人家學習大乘佛法,帶人家到大乘的道場來,這就是你在種善因,種善因就一定得善果。那你這一生,你學大乘就沒有障礙,你常常流通大乘經典,你智慧就會開;你不會為了一件事情苦惱半天,這都是有因果存在。

有些人覺得自己智慧不開,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情,人家會,自己怎麼學就是學不會,還常常被罵,這就是智慧不開。智慧不開,你就要多流通大乘,要多印經布施,護持大乘佛教,還要自己親自去流通,去送法寶、送佛書,送佛卡......。你不要擔心人家笑你,他笑你是消你的業,你這樣業障消掉了,智慧就打開了。

這裡講有宿世的因緣,所以大家今天能聽到《法華》,也都是宿世的善根,那你要珍惜你這個善根。有的人聽到《法華》還特別喜歡聽、特別愛聽,這都是有大善根大因緣在裡面,不是只有這一生。所以說「因果通三世」,你過去生種什麼因,這一生你就得什麼果;你現在種什麼因,你未來就得什麼果。而且流通大乘佛法,這消業障最快了。你們真正去做,你就有感應,你就能夠知道。真正去流通、真正去做,把你的「我」放下,把時間拿出來,你就能夠消業障增福慧。你勸人家學大乘,你自己學佛障礙就少。所以這裡講到過去生跟佛都有因緣,特別是跟《法華經》。你看有些人他很想修行,我相信你們也都遇過,但是有沒有遇到正法的福報,我們看到有些外道或是附佛外道,他的徒眾對他傳的那個外道法,真的是把它當寶,覺得自己遇到了明師了;明明是邪師,他還把他當明師,他遵守這外道戒真是不疲不厭。我看,他要是真正在佛門裡面修行,像他這樣子地用心、這樣地精進,那也是可以有工夫的。但是為什麼這個人或這一些人,他會遇到了不正見,學了外道,這個就是他過去生,沒有流通大乘,他沒有去護持大乘佛法,所以他沒有這個善根、沒有這個福報。
因為他可能接觸過修行人,也知道要修行,可是沒有這個福,所以他後來路子就走歪掉了,這一生他就沒有辦法學到真正的佛法。還有,有的人他本來是學正法,後來跑去學外道了;或是本來聽正法,後來去聽不正見,這些都是因為他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夠。
但是你也不要想說:我現在在聽了,我深信,就可以不用做。實際上不是,你要想自己還有哪部分沒有做好。不然一個不好的因緣來,你不好的業起現行,本來是學正法的,反退了心學外道。像有的人吃素吃了幾十年,到後來他也不吃素了;有的人念佛念了幾十年,到後來他也不念佛,他還說「念佛會招感冤親債主來,會業障現前」,講這些邪見的話,這都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什麼原因呢?我們歸根結底來看,就是沒有跟大乘佛法結緣,或是做得不夠。若做得不夠,你這善根就忽起忽滅,今天有道心,明天就沒有了,這就是善根不夠。所以要身體力行去培福,培養能夠讓自己接觸大乘佛法的福報,或用你的專業能力,你的專業能力也許沒有辦法把佛法推得很廣;但是我們可以身體力行,我們親自去送,親自跟人家結緣,或是平時到外面去買東西的時候,跟人家結緣佛法。見人家有困難,你用佛法來跟他講,你告訴他:你會遇到這些困難,就是沒有來學佛。一旦你來學佛、你來念佛,你來念大悲咒,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這樣業障就會消了,你不一定講很高深的道理,你就用這種方式去幫助他。
我看我們裡面有些同修,他可能以為,要度眾生,大概是要講這麼深的道理。不是的,有時候你接觸小動物,你幫牠方便授完三皈以後,你拿一些吃的給牠,牠會很高興的,牠會跟你的緣不錯,有時候你跟牠講那些高深的道理,剛開始是沒有用的,你不如拿吃的給牠,先結緣,是這樣子來幫助眾生的。

這樣去做,你就有因緣能夠學習佛法,你就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你這累劫的善根才能夠穩固;不然你看現在眾生的緣這麼不好,外面很多是講神通的、搞鬼神的、附身的、講災難的、預言等等的,這些附佛外道,他們也認為他自己在修行,甚至有的外道他也是吃素的。你們現在透過網路、透過媒體的各種宣傳方式,難免看到,你就會落不好的種子;再加上帶起來過去生不好的業,你看這些對你的善根、對你學佛都有著影響。所以你常常勸人學佛,護持人家學佛,你自己學佛的障緣就少,相對的,世間的福報也增加了,因為學佛它教你的是跟你習氣相反的,所以會轉業,會改變命運。

這裡講到宿世因緣,其實大家跟佛法宿世都有因緣。我講經常常講到:我們中國人真的是福報非常地大,你看自古翻譯經典的,很多都是大菩薩來示現翻譯的,是有修有證的;而且中國人的根器又特別好,真的特別好,特別喜歡讀《心經》、喜歡讀《金剛經》,心也都還不錯,喜歡觀世音菩薩,喜歡念〈普門品〉,家裡都喜歡供觀世音菩薩像,惻隱之心是有的。這也可以說是古代一直傳承下來的儒家教育做得不錯。那天有一個人問我,他說:「我們佛教裡面什麼宗派最盛?」我跟他講:「你仔細去看,全中國什麼寺院最多」?你到天台山,有天台山講寺,有的寺院它是專門講經的,有的寺院它是專門持戒的;但是你全中國這樣去看,禪寺最多,走到哪都是「禪寺」。所以是「禪宗」很盛,幾乎大家學佛就是學禪,這就是宿世的善根非常地好,根器很利,所以中國人學大乘沒有問題。當然我不是說佛法只針對我們中國人,我講這個話不是表達這個意思。而是就「根器」來說,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的他們根器是相當不錯的;大家都願意學禪宗、願意研究經教,這就是宿世的因緣善根,不是一生的。釋迦牟尼佛知道,所以他說「我滅度以後,佛法會傳到中國」;當初佛法在印度,但世尊滅度後,當時候的印度佛法就慢慢就淡化,現在幾乎就沒有了。雖然印度人還是吃素,但是他是在還沒有佛教以前,他們的修行人就是吃素的。

後來佛法就慢慢傳到中國來,傳遍大江南北,甚至傳到南洋,像你們在的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南洋國家;現在交通更發達就傳到全世界。那隨著我們中國的興盛,這佛法也越來越興盛,這是肯定的。因為外國人會想:你們中國為什麼這麼興盛,你們信仰的是什麼宗教。幾乎全中國信仰的都是佛教,那他就會開始學習佛法,這樣大乘佛法就興盛起來了。將來外國人都會學習我們中國,包括政治制度,包括種種的經濟模式、經濟的發展;包括我們的信仰,他們會看中國人在信什麼,在學什麼,我們會影響他們,這是看得出來的。
從前學校教說:你們要把英文學好,將來多會一種語言,你就可以學習一些外國的知識;現在呢,現在是倒過來,外國人要把中文學好,才能學習中國人的知識。我們什麼都是頂尖的。他們現在有些醒悟了,有些還沒,慢慢他們會醒悟的,因為這是現實。再者,我們現在中國人也還是得把英文學好,什麼原因呢,教外國人認識我們中國,讓他知道我們有多麼強盛,讓他也能來學佛,所以英文還是得留意。同樣都是學外語,但是這作用已經不同了,你在這世間上,你是要跟外國人介紹我們中國,跟他講說我們有如此翻天覆地的一個變化,這是世間法上;在我們佛法上,因為他們覺得我們怎麼能進步這麼快速?他會想知道:你們是信仰什麼宗教;我們就可以跟他講經說法,你就可以跟他介紹佛法。甚至將來,我們說老外都會過我們中國的節日,我們中國節比外國人的節日那是豐富多了,幾乎放假放一個月。現在一般都放除夕到十五,十幾天,那實際上我們中國年是從一個月前就可以開始。有的再老一代的,有的搞不好從冬至他就開始準備。說以後外國人會過中國人的節,其實現在就有了,但是會越來越普遍,你們會看得到的。將來大乘佛法會很好推,因為是他主動要來學,他也會把中文學好。所以我說我們中國人的善根特別好,心還特別好,佛教講不殺生,自古受佛教影響很大。我們中國人喜歡和平,不會主動去侵略別人,不會愛去打仗。因為兩千多年前我們很早就知道:「國雖大,好戰必亡。」你看漢朝這麼大一個國家,匈奴人來侵犯我們漢朝。漢武帝時霍去病跟匈奴人作戰打贏了,但之後國力也衰弱了,後來他才醒悟過來,他知道長年這麼打仗下去,再大的國家都可能衰敗。我們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去侵略別人,不會隨意地去打仗,我們中國人不會;其中有受佛教的影響,是非常和平的。不像外國人,他們的文化水平、素質涵養可能還不夠,覺得自己強起來,就要去壓迫人家,說:你一定要跟我一樣,使用我的東西,用我的制度、用我的方式,他們認為「我的方式是最好的」,不懂尊重別人,非要去強迫人家改變。如果人家不希望,人家不想跟他一樣,他就開著船艦去逼迫人家、去侵略人家;還名義上講一些很好聽的理由,說我是要來幫助你,實際上目的是要掠奪人家的物資跟資源。而反觀我們中國人,我們不會,你看明朝的鄭和下西洋,那個時候就有那樣的一個龐大艦隊,像你們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的這些同修,你們有的祖先可能就是,明、清時代這樣子過去;他下西洋,商貿往來,帶去的是繁榮。

中國在唐朝那個時候,這長沙的瓷窯很有名;那個時候我們就接受客製化,長沙窯的瓷器就銷到阿拉伯。所以說我們跟人家接觸都是和平的,是商貿往來,這都跟佛教有相當大的關係,你看「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這名稱是近代人講的,實際上這條路最早不叫「絲綢之路」,因為佛教就是從海上、陸上傳過來,這條路其實叫「佛教之路」,你們有去研究的就曉得。
因為宿世有因緣、有善根,所以你們來學佛,直接學大乘是絕對沒有問題。不要覺得:「哎呀,我的業障很重,我沒有辦法。」你不要這樣想。釋迦牟尼佛說他的法可以傳來我們中國,就表示這裡的人是可以的,這個地方是相對安定的。而且佛法還可以傳承下來,為什麼?因為我們中國人很厲害,講師承、講傳承。就講世間的「燕京八絕」好了,北京的八絕。其實我們各地都有,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藝傳承,你看這麼多年過去了,它都還傳承得下來;而且這工藝水平都超過你們去歐洲、去國外旅遊時買的那些工藝品,絕對是超過的,這是講世間的技藝傳承。佛法也是,你看這佛經從印度傳到中國,從中國歷代王朝這樣傳下來;所以釋迦牟尼佛眼光很遠,大智大慧。他說他的佛法一定是傳到中國來,也就是說在這一片土地上的眾生一定能夠學大乘。

中國人的根器是非常好的,宿世的善根。我們中國沒有小乘,當年小乘雖有傳來,但後來因為不適合,就沒人學,自然就消失了。只剩下當年往南傳的叫「南傳佛教」。所以實際上在我們中國這片土地上,它是沒有小乘法,都是大乘,連密宗都是大乘。所以你去看看歷史,這佛教之路,或湖南的長沙窯這些,你就知道,中國很多都是受佛教的教育;所以人喜歡和平,懂得不殺生,懂得跟人家和合,都是受佛教影響的,這是事實。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地方的人,宿世都有善根。你看我們還影響著傳承,這佛教還傳給朝鮮半島,現在的朝鮮、韓國,包括傳給日本,唐朝的鑒真大和尚是日本的文化之父,要是沒有鑒真大和尚,日本就沒有文化了,所以你們現在看到的日本的建築,都是仿我們中國唐代的,日本人他們很喜歡我們中國,是仰慕中國的。中國是日本的文化之母。你看看,是我們教化他們,他們才有一些人有一點良知,不然日本那地方原本是個蠻夷之地。在從前它也不叫日本,在漢朝有一個金印,現在考古找出來了,漢朝的皇帝封它作「倭奴國國王」,日本原來是叫「倭奴國」,直到唐朝才改名,這名字也是我們中國人賜給它的,我記得應該是武則天賜給它的,它才改名的。
所以佛教對這周邊的國家都有影響,對他們來說也是幫助他們,讓他們也可以得到解脫。你看日本他們的皇帝,他們稱自己的皇帝叫天皇,日本的好幾代天皇,很多都是出家人,所謂的出家人是什麼,他皇帝不當了,他跑去出家;這在歷史上都有記載,他們出家就不叫天皇了,他叫法皇。當然這也是宿世有善根福德因緣,你才能夠接觸到佛法;所以你要珍惜,你不要妄自菲薄,認為「我不行,我業障重」,不要這樣想。業障重,你懺悔業障就可以了,佛有給方法,教你禮懺,教你拜《八十八佛》,教你這些都是方法。
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見到宿世因緣之事,那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所以「心淨踴躍。」,心地清淨歡喜,「即從座起。」這是從座而起,到佛前向佛行禮,行這「接足禮」,行完禮以後,卻住一面,瞻仰尊顔,目不暫捨。這「卻住一面。」就是待在旁邊,一心一意瞻仰世尊,所以說「目不暫捨」。

下面看:

(經文)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這段話是很恭敬地表達,心裡作如是念,說:「世尊甚奇特所為甚希有。」為什麼說奇特、希有,佛來此世界已經八千返了。成佛以後方便為五比丘說法,這裡的眾生非常難教,佛還是能夠教化他,所以說所為「甚奇特」。「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佛隨順這個世間,看眾生什麼根器,他就幫助他,給予大乘佛法。「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佛看他過去生什麼因緣,為他說法。所以你要是在佛陀時代,其實你要成佛是很快的;不要說成佛,你成阿羅漢是很快的,阿羅漢在佛門叫「小果」;阿羅漢是小果,你現在是沒有果。

所以佛說法「觀機逗教」,他一講完,一會可能幾萬人都開悟了。世尊有這樣大的智慧力,還有佛力加持;所以為什麼我說:你聽經要來現場聽,你在網路上聽,真的是不得已,你來現場聽這感覺是不一樣的。第一個就是你的恭敬心:你不遠千里,你不辭勞苦而來,你學法的這個心就不一樣。再來,我們現場講經,升座、念佛都有佛力加持。所以你在聽的時候,你會聽得特別清楚、特別容易了解,這個是真的;這用心不同、行為不同,所以得法、得果都不同。

那這裡講「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說」,記住,佛是說「法」,不是說戲論。你看,現在有的人講經,講一些心靈雞湯、講一些世俗勵志的話、講一些那種所謂感性的話,那聽了其實滿噁心的。出家人講那些話幹嘛,佛說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所以我們佛門講經,你貪吃,貪吃葷的,我就會勸你:哎呀,你不要吃葷的,吃葷的有不好的果報。這就是在拔出你對葷食的貪著。你放不下,我勸你要放下,你散亂,我就勸你要念佛、勸你要用功;這都是在「拔出處處貪著」。世尊也是這樣,若你著相,你掉到你自己的妄想境界裡去,那佛就會說法,把你救出來。你看《楞嚴經》中,阿難對心性不明了,掉在六根對六塵中,他以為是實有的,所以世尊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可以這樣講。雖然說「精明淨妙見元」是沒有辦法用指示的;但是釋迦牟尼佛善巧方便,辯才無礙,這樣子來教化阿難,使阿難能夠明了佛性。所以阿難後面才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表示他真正聽懂釋迦牟尼佛所要表達的義趣。
所以,世尊說法是「拔出眾生處處貪著」,這才是說法。你不要自己著相,看到一個剃了光頭的出家人,穿著袈裟,你以為他坐在那個台上說話,就叫講經了。至少,你要聽聽他裡面說的東西是不是能拔出你處處貪著。更好的就是要講說大乘,直談心性,這才是正確的,這是如來出世的本懷。如果你真的遇到有這樣的出家人,那這個人說的可以聽,這有道,這叫道場,這道場你可以護持、可以去親近。所以世尊說法、諸佛說法都是「拔出眾生處處貪著。」以方便知見,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有變作妓女的;普賢菩薩變作母豬的,都有;方便示現來度脫眾生,拔出眾生處處貪著。

下面:「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這一段話其實講得滿重的,為什麼,你們應該都知道吧,因為富樓那尊者說法第一;連富樓那都不能說,那還有誰能說?至少他這個二乘當中,無人能讚佛功德,是可以肯定的。就像《華嚴經》講的:「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讚佛功德。」沒有人可以讚歎如來的功德,所以說「言不能宣。」為什麼講「言不能宣」,因為如來功德是稱性功德,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所謂「舉心便錯,動念即乖。」禪宗講「父母所生口,終不向你道。」父母所生的這個嘴巴,沒有辦法去講。所以說「言不能宣」,種種言詞,譬喻善巧都不能宣,沒有辦法直接說明。所以我們講大乘佛法、講心性,都是烘雲托月,你再透過修行才能領悟。所以佛法是在於你能悟入,修行就是把你的煩惱給除掉,除掉以後,你還要悟入。你不悟入,你沒有辦法見性。所以你看《六祖壇經》裡面講,臥輪禪師見到六祖,他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這算很厲害了。「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他說他有工夫,妄想他都能伏住,都能斷掉。「對境心不起」,面對境界,能不起心不動念,這真的有工夫,一般人還真做不到,「菩提日日長」,每天都在增長菩提。六祖知道他比起一般人來說算相當厲害了,但是,他這樣子還沒有見性。遇到慧能大師,大師救他,六祖說:「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菩提本自現成,本自圓滿,還有什麼增長、減少。所以他慧能沒伎倆,了妄即真,不必再用種種伎倆、種種方法,做活計去斷煩惱。所以說慧能大師悟性特別高,慧能沒伎倆,也不斷百思想,因為「百思想」都是妄想,既說為「妄」,就沒有根,你斷它幹什麼。所謂「境來不拒,境去不留。」,「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所以說「對境心數起」。菩提本自現成,人人本有,怎麼還有增長。所以說「菩提作麼長」。

「於佛功德,言不能宣。」這是講心性之理,是沒有辦法以言宣;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這裡講,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這「佛世尊」是講釋迦牟尼佛,「能知我等深心本願」,佛能夠知道我們心裡面所發的這願望。他願望什麼?他希望被授記。他心裡想:人家都被受記了,他也想要。

(經文):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如果你真正了解佛法,你看上面一段,你就知道下面他大概是要講哪些道理了。

所以世尊先讚歎,說:你們知不知道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佛說:這個人我常讚歎他,是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在諸大弟子中他辯才無礙,說法第一。除了說法,「亦常歎其種種功德。」佛也常稱歎富樓那尊者種種的行持,種種的功德,包括他精勤護持佛法,幫助佛宣揚正法;還「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四眾」就是在家二眾跟出家二眾。「示教利喜」是以四悉曇為不同根器的眾生做開示。
為藏教根器之人,開示三藏教,隨其因緣善根不同得四悉檀之益。
所謂「世界悉檀」得藏教歡喜益,「為人悉檀」得藏教生善益,「對治悉檀」得藏教破惡益,「第一義悉檀」得藏教入理益。

為通、別根器之人,開示通、別二教,隨其因緣善根不同得四悉檀益。所謂,「世界悉檀」得通別二教歡喜益,「為人悉檀」得通別二教生善益,「對治悉檀」得通別二教破惡益,「第一義悉檀」得通別二教入理益。

乃至為圓教大乘根器之人,開示「圓融無礙之教」,隨其因緣善根不同得四悉檀益。所謂「世界悉檀」得圓教歡喜益,「為人悉檀」得圓教生善益,「對治悉檀」得圓教破惡益,「第一義悉檀」得圓教入理益。這叫做示大乘教,眾生受法得利,法喜充滿,得成無上菩提,方為如來出世本懷。

然此亦有頓、漸、秘密、不定「化儀四教」,

佛為頓根之人說頓教大乘是為「頓教」,為根鈍之人說小乘法令其漸次修至大乘證得佛果是為「漸教」,

「秘密教」是佛為個人而說法,故互不相知,秘密不定,隨其根器或證大果或得小果,咒語也算秘密教。

「不定教者」,是如來說同一法,因眾生根器各異,或聞大法證小果,或聞小法證大果,這叫做不定教。
此「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遍於如來一代時教當中,無非示教利喜,總在令眾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圓成佛道。

大眾想聽法的,富樓那會告訴他,會教他。
「具足解釋佛之正法。」具足就是講圓滿,圓滿解釋佛的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而同時大饒益四眾。

下一句就是如來的肯定:
「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除了世尊以外,沒有人能夠在辯才上超過他。這是佛讚歎富樓那尊者,在同儕間他算是模範生,不然超過他的還是有的;你去《維摩詰經》看一看,一說要去問疾,這五百大弟子都說:「我不堪任詣彼問疾。」包括諸大菩薩也是說:「我不堪任詣彼問疾。」又說:「彼上人者。難為酬對。」維摩詰居士深達實相,難為酬對,唯有文殊菩薩能夠前往。一見面,維摩居士就說:「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回答:「若來已 更不來。若去已 更不去。」真的也只有文殊菩薩能夠跟他應對。


經文這裡是佛讚歎富樓那,實際上弟子中超過他的,還是有的,隨便找個菩薩都可以超過他。所以這是講他在同儕當中,世尊說他說法第一。但畢竟是有所言說,《楞嚴經》講:「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講不到真正的心性之理。所以說「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因為佛功德不可以言宣;雖說富樓那說法第一,但是仍舊不能測度如來的智慧。


(經文)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這一段較長,我們分段講。
前面富樓那跟釋迦牟尼佛說:「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這就是在跟釋迦牟尼佛祈請,希望佛也為他授記,他也想作佛。所以世尊這裡就開始說了,佛說:「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一般我們都知道,富樓那會說法,那這裡世尊是要講富樓那不光在我這裡說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能在一尊佛會下助宣佛法都不得了,何況是過去九十億尊佛。所以富樓那尊者他是講經說法的高手,是推廣佛法的高手,可以算是辯才無礙;所以不是只於一尊佛之處而已,曾於九十億諸佛所,都護持佛教,幫助佛法宣揚,這功德很大。你護持正法,流通正法,這功德越做越大。

「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在九十億諸佛所,每一尊佛的會下,說法人中他都是第一,可見他的辯才厲害,像他這樣子都沒有辦法宣說佛的功德,何況其他人。

之前講到:現在有些人善根淺薄,還質疑佛經會不會翻錯。我們看祖師大德,像:杜順和尚,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再來,他創華嚴宗;他從小就在家後面那墳地上為小朋友講大乘經典。甚至人家有病去找他,聾子跟他話講一講,聾人就能聽得到了;啞巴也是,他跟啞巴對話,啞巴就能講話。他幫人家「看病」,我們開玩笑講的,真的是「看」病,病人就坐在他面前給他看一看,也不用開藥,這個人病就好了。杜順和尚教化他的弟子,創華嚴宗,你看這種就是大菩薩來應化,來為眾生開宗立派,著疏立論,他的《華嚴法界觀門》寫好以後,他說:拿火裡去燒,如果燒得壞,那就讓它燒壞,也不值得一提。於是就丟到火裡去燒,火中冒出華嚴菩薩,華嚴會上的菩薩把他的這《華嚴法界觀門》給捧出來,所以這《法界觀》是至論。你看,真的都有佛菩薩在教化眾生,所以說中國人福報很大,有佛菩薩來教化你,來翻譯經典給你看。

你不要以為你念過那幾本書,寫了幾篇論文,拿到個博士,你就敢詆毀佛經,當然我不是說你學位不行,但那畢竟只是世間部分學問;你想想看你這樣自以為是的客觀,因為你不懂,你就質疑佛經,你是不是就是在謗佛、謗法,你要造多重的業,你來生眼睛還看得見嗎?還有舌頭可以講話嗎?有的不要說來生,這一生報應就來了。這些佛經、經典的翻譯,祖師的著作,這些譯者當中很多他不是普通人,他都是佛菩薩再來,你不要看錯啦。你聽了佛經佛法,你如果有批評的、有毀謗的,你自己要趕快去懺悔,你要知道這因果很恐怖,報應不爽,你不要以為你沒有學佛就不沒事,你沒有學佛那更慘,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要懺悔。佛菩薩、大菩薩們來著疏立論、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教化你,他們這樣大功德,你還毀謗。

所以你不要讀了幾本書,拿了幾張文憑,你就敢批評佛教,就敢批評經典,質疑經典了。翻經的人很多都不是普通人,都是佛菩薩再來。你看我們講的這部《法華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他是七佛譯經師,為什麼他能譯經,那一定是過去七佛都肯定他,他才能來做這個工作;那你毀謗羅什大師,那你不是等於在謗佛菩薩嗎?所以你一定要記住:如果你的朋友當中,或你的同學當中,有一些人他念了一些哲學什麼的,看了一些東西,或是讀了書,當他接觸到佛教時,自己不懂佛法,還在那裡毀謗佛法的,你要好好勸勸他,看看自己,有沒有一點工夫。


我們現在人講「工作經驗」,你看富樓那尊者,他的工作經驗有多久?經九十億尊佛,他都在講經說法,你要說工作經驗,人家比你老資格,接觸的眾生比你多,看的經比你多,多了不曉得有多少倍,人家九十億尊佛,尚且不能宣說如來功德,你還在那裡質疑大乘。你看看自己,你不過就看了幾本書而已,不管你看幾本,重點是你也沒看懂,更沒有修行工夫。所以看看富樓那尊者,護持助宣佛之正法,而且在說法人當中都是第一。你們要知道,佛滅度後講經說法,剛開始是正法時期,還有很厲害的;到這個時候就越來越糟糕了,想要出這種厲害的人就不容易了。在佛陀時代,佛在世的時候,有這麼多的尊者,他還能說法第一,你看他的辯才確實好,所以你就知道這大乘佛法有多高明。
你要看資歷,現在人講「工作經驗」,他有九十億尊佛會下的工作經驗,他都在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他不光自己說,他還懂,他有修證。「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真的,這佛法沒有祖師大德說,你不會懂的。你看各宗各派談論心性,有著不同的解釋方式,但都是談心性;可是我看到有一些看不懂佛經的人,他誤認為心性有好幾種說法,那豈不是把整個佛法都拆開來了嗎。你看,一樣是一句話,不會講話的跟具足辯才的,這「不會講話的」就把佛教的各個宗派都把它分解了,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佛法是在講什麼,還妄談佛性、談法性,說華嚴宗是怎麼講,天台宗又怎麼講,明明講的都是同一個東西,而不是各種不同的說詞啊,他這書完全是白念了。所以我說你們看祖師的就好了,不會講沒關係,你照著講,為什麼照著講?可以消業障,看經典能消業障,又懂得求佛加持,所以他不光能講、他能懂能證。「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四無礙智就是證得了,不是那種邪知邪見。
是這四個:義、法、辭跟樂說。是對於佛法的義理,佛陀的教法,還有言辭跟樂說,這「言辭」就包含遣詞用句,遣詞用句很重要,就像我們常講的:「佛教不是思想」,祖師在分科判教時,那不是他個人的見解、理論或思想;他是在教你如何修學觀門,那不是思想,因為用「思想」絕對達不到觀門的那個境界。所以後面的人,也就是指現在的人他不會用詞,他不懂,他以為佛教的佛法或祖師判教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思考出來的東西,錯,它不是,它不是那種凡夫的思考,更不是什麼學說。你要知道,連二乘人去思考大乘經典都想不出來,何況你是個凡夫,凡夫的這種思惟,如何能企及!這就是說現在人講經,他不會遣詞用句;聽的人他也聽不懂;你乍聽之下,心裡可能覺得怪怪的,但是你也抓不出問題來。

所以不會遣詞用句,不會講話,好好的佛法給你講得亂七八糟,甚至講得四分五裂。原本分科判教是為了讓人家能學習學得更好,知道要學一乘佛法,結果被你講這《賢首五教儀》、講《天台四教儀》,越講越糊塗,讓人家掉到「教海」裡面去,反而出不來。原本很簡單,這《四教儀》、《五教儀》所要推崇的、所要闡述的就是圓教。它跟你講「藏通別圓」,講「小始終頓圓」,不光是要教你判教,還告訴你要學圓教,要去深入經藏,這個才是重點。它把如來一代時教所說法的內容做一個歸類,在哪個時期裡面,大概講一下,告訴你「小教」講了什麼、「始教」講了什麼,各個「教」講了什麼。如來說法,不是說他在小教的時候他一定就是純都是講小乘。它不是的,它也會有大乘法,但是少。用「小始終頓圓」,是講大概的歸類,它不是以時間來定的,它是以「教」來定;說如來他是用什麼方式來教化眾生,講了哪些,目的是要你學一乘,就跟《法華》上講的一樣,佛雖說三乘,但實際上是要大家學一乘。

所以你對於佛法的義趣不懂,你對於佛法的遣詞用句不會,你就沒有無礙辯才。你看,《百法明門論》,被現在不懂唯識宗的講成百法暗門論,其實唯識宗講的很簡單,它一開頭就告訴你:「唯遮境有,識揀心空。」,講的就是心性,它告訴你,所有的境都是識所變的,識是虛妄的,全體是心,所謂,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所以叫圓覺,又叫大圓滿覺,這講得很清楚,人家這真正通宗通教的,一講就很清楚,為什麼,因為他有辯才,他很能講,而你沒有,所以你就看祖師的,看著講,不會有錯;你沒有四無礙智,你就照著講,不要逞強。我看有些人愛逞強,說:我也要發心弘法什麼的,跑去上培養講經的培訓班;我不是說所有培養講經的都不行,而是說你要看看你自己到底行不行?也不是說你讀佛學院的所有人都是不行,也不是這樣的意思,畢竟還是有真正發心的,但那只是你一個過程而已。就像你們有些人起初是學外道,後來才來學;這五百弟子在這裡受記,有的他之前也是學外道的,那是他沒有學佛以前的事情,或是不了解大乘以前的事情,並不是說他後來都不行。所以你們要清楚,有些人聽到佛學院不行,只要看到有人是什麼佛學院出來的法師,一律就排斥,你也不用這樣子去看待他;或聽到我們講說有些拿了博士學位的在毀謗正法,那你看到人家有拿佛學博士的,你就直接把他判定為毀謗正法者,那這個就是你本身的問題了。捉賊要見贓,他真有毀謗,那你不看,這個要知道。

這裡講的,富樓那尊者,不光自己能說,而且能證,所謂「能說不能行,是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這是國之寶也。」所以在九十億尊佛當中,他的辯才說法人中亦最第一。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杜順 和尚~華嚴宗初祖

俗姓杜,法號法順,生於陳武帝永定元年即公元557年,雍州萬年縣杜陵(今屬西安市)人,唐朝高僧,華嚴宗初祖。
杜順十八歲出家,從因聖寺僧珍禪師,受持定業。後來在慶州、清河、驪山、三原、武功等地說教。
《續高僧傳》卷二十五曾把他的傳記編在《感通類》,引入內禁,隆禮崇敬。
《佛祖統紀》卷二十九、三十,載有唐太宗和他的問答,唐太宗稱他為帝心,後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稱。
........................................................


杜順大師(557640),華嚴宗初祖。唐代雍州萬年(陝西臨潼縣北)人,十八歲出家,法號法順。師事因聖寺之僧珍(道珍),受習定業,後住於終南山,宣揚華嚴教綱。其言教多貶抑浮詞,彰顯正理。

貞觀十四年於南郊義善寺示寂,世壽八十四。後人尊為華嚴宗初祖,世稱文殊菩薩化身、帝心尊者、敦煌菩薩。弟子中以智儼法師
名聲最著。著有《華嚴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十門實相觀》、《會諸宗別見頌》等各一卷。

  法順大師是宰相杜如晦的族叔。因俗姓杜,世人又稱為杜順和尚。
  杜順大師在孩提時的時候,就非常能言善辨,常常在家宅後冢上為大眾說法,凡聽聞者無有不信服的,並由法師的說法中得到不少啓示。後來法師常常說法的地方就被稱之為說法冢。
杜順法師小的時候,隋文帝就很恭敬他,每個月都供養杜順大師。
  杜順大師投因聖寺僧珍禪師出家之時,僧珍禪師親自為其剃度。法師的此一出家因緣據說感得地為之動,地神出來為其托盤承髮。

  「法師稟性柔和,操行高潔,為世人所景仰,無論是平民百姓,亦或是百官宰相,均對之尊祟有加。」
「順言不涉世,令不留心,隨所任用,情志虛遠,但服粗弊,卒無兼副,雖聞異議,仍大笑之。其不競物情又若此也。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內禁,降禮崇敬。儲宮王族,懿戚重臣,戒約是投,無爽歸禁」。

  杜順和尚有一雙新鞋,乃對人講:「我在無量劫以來,未曾拿過人家一草一木、一針一線。所以我的東西,也沒有人來拿。如果不信,我將這雙新鞋,放在城門口,三天之內,如果被人拿去,就證明我打妄語。」三天之後,那雙新鞋,果然仍在城門口。以此可見大師持戒精嚴的殊勝。

  唐太宗對杜順大師非常敬仰尊重,特意詔請其入內宮,親自相迎。並向法師請教脫苦之法:「朕為勞熱所苦,大師有何辦法滅除?」
杜順大師說:「皇上以聖德統治天下,小病何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唐太宗聽從他的建議,下詔大赦天下,病馬上就好了。
太宗賜杜順和尚封號叫做「帝心」。

  杜順大師一生都在弘揚華嚴宗、培養僧才。杜順和尚後期隱居在終南山,曾作法界觀文,感得海會菩薩的現身贊嘆,為了驗證文章是否契合佛心,他把書投到火里燒,結果完好無損,沒有燒掉一個字。
  大師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是華嚴宗二祖智儼法師,據華嚴宗三祖法藏法師為智儼法師做傳中記載:
「年十二,有神僧杜順,無何而入其舍,撫「儼」頂謂景曰:此我兒,可還我來。父母知其有道,欣然不吝。順即以「儼」付上足 「達法師」,令其訓誨,曉夜誦持,曾無再問,後屬二梵僧來游 至相。見「儼」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本,不日便熟。梵僧謂諸僧曰:此童子當為弘法之匠也,年甫十四,即預緇衣」

  智儼法師雖未親隨杜順和尚學習,但是跟隨杜順和尚指定的首座弟子達法師學習等於親傳,智儼法師始終不忘師恩,在自己後續的著作中,從《華嚴一乘十玄門》中就可以看出,在此文中,智儼法師說:「承杜順和尚說」。
  杜順大師慈悲智慧無量,然而還有跟隨多年的弟子心外求法輕慢自己的師父。在他晚年的時候,有一位追隨他多年的弟子來向他告假,說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的道場。杜順和尚 聽了,也不阻止弟子,而且微笑著准許了他的告假。
臨行還贈他一首偈:
  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
  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

  弟子還是不能領會他的意思,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發了。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他向一個老人問路說:「我想到五台山去頂禮文殊菩薩,不知要怎麼走了?」
  老人說:「文殊菩薩現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終南山,就是高僧杜順和尚呀!」
  弟子聽了心頭一驚非同小可,因為杜順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師父嗎?於是兼程趕回終南山。等他趕到終南山時,杜順已經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甚至無緣見到師父的最後一面。

  貞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杜順告囑弟子:要把生前所行的法,傳承實行下去,說完就圓寂了,享年八十四歲。
臨終時,有雙烏飛了進來,悲慟哀叫。久久不肯離左。圓寂後肉身不壞,並且散髮中清香。葬在樊川北原,後來肉身塔建在長安的華嚴寺。
  大師以「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法界三觀,闡述博大精深的華嚴經內涵。

......................................................



【杜順】 557640)華嚴宗初祖。唐代雍州萬年(陝西臨潼縣北)人,俗姓杜。十八歲出家,法號法順。師事因聖寺之僧珍(道珍),受習定業,後住於終南山,宣揚華嚴教綱。其言教多貶抑浮詞,彰顯正理,路見神樹鬼廟必焚除之。唐太宗聞其德風,引入宮內禮遇之。師復遊歷郡國,勸念阿彌陀佛,並撰五悔文贊詠淨土。貞觀十四年於南郊義善寺示寂,世壽八十四。後人尊為華嚴宗第一祖,世稱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燉煌菩薩。弟子中以智儼名聲最著。著有華嚴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十門實相觀、會諸宗別見頌等各一卷。[續高僧傳卷二十五、華嚴經傳記卷三、卷四、終南山杜順禪師緣起、佛祖統紀卷二十九、卷三十九]

(網路轉分享)

杜順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