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6(文字檔)

諸位同修,大家新年好。請放掌。


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六頁,倒數第二行:「要解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好,上一次我們就講到這一段,那麼這一段是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也就是說,這一部無量壽經,為什麼佛要來宣說,


為什麼佛要來宣說,那麼看到有一些同修上一次沒有來,我們再大略的講一下。


因為呢,第一個,它說這部經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這部經呀是稱性,稱性就是什麼?稱佛的本性,從同佛的本懷來宣說的,所以叫稱性。


那麼極談呀,極就是究極,究竟之談、究竟之說,那麼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講了很多種佛法,很多的這個經典,


那麼對應的根機都有不同,那這部經它所對應的根機呀是所有的都適合來修行,所有的人都可以依著無量壽經 念佛來成就,


所以呢,稱這個如來呀出世,從它的本性而說,也是如來的心願。因為十方諸佛捨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


又善導大師說過,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諸佛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宣說無量壽經。


像華嚴、法華,祖師大德他比較給我們聽,他說:如果在大藏經裡面,一部一部去比較,到最後呀,華嚴經跟法華經,它是最高的了,是最究竟的,那麼如果在華嚴、跟法華,它的一個核心,再做比較的話呢,那要歸於無量壽經了。


無量壽經裡面呢,我們再取其精要,它最精要的是哪一部分呢?是這個,四十八願這個部分,那四十八願裡面呀,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哪裡呢?就是第十八願。


所謂呀,十念必生願,十念必生,它這個十念必生呀,是涵蓋著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這些眾生。


你造非常重的這個惡業,那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一樣呀可以念佛往生淨土、帶業往生,這個是非常殊勝的,非常不可思議的地方。


大家聽了想說,啊?連這樣子五逆十惡都能往生,那麼,這個法門會不會太簡單了!


實際上,不會。


因為呢,它裡面藏著非常高深的一個道理在裡面,它有它的因素,所以呢,才能夠讓你呀往生淨土。


因為呢,世尊出世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他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所有的這些諸法都是虛幻的,乃至於善法、惡法,


都是如夢幻泡影的,所以呢,皆不可得。


那眾生為什麼在這裡面受輪迴呢?就是得於幻法。什麼叫得於幻法呢?在幻法裡面,他取著、他認為有,所以呢,


他就造成了六道輪迴的這個錯誤的現象、錯誤的感覺。


在華嚴經講,他說這個就像工畫師一樣。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呀,乃至於五蘊都是從心所生的,那你心要是認為法是有的,


那麼幻法啊,那對你呀,就造成有障礙了。


就像幻師一樣,我們現在講的魔術師,他會現幻術、會變魔術,那變魔術呢,他可以,以前在經典的比喻,他是把一個木頭幻作是一個人,


那他有他的動作,人的表情、喜怒哀樂,但他畢竟是假的;可是眾生呢,一旦著為有,他就在這上面呀,他就誤以為是真實的。


又有一個比喻,它說是這個如同呀,麻上、這繩上見蛇,麻繩,這個麻繩呀,你因為,麻繩就比喻作你的一念真心,可是你一妄動呢,


就絞在一起,就好幾根這個麻絞在一起,所以就變成繩,那麼眾生呢,又再迷惑、不斷地轉增迷惑,


他就從繩上去見、誤以為這條繩子是蛇,誤以為這條繩子是蛇呀。所以呢就產生害怕這種心態。


那這個,再更迷惑的凡夫呀,把它還養起來,把這個繩,他誤以為這個,他以為是真的蛇,他把它養起來。


那二乘呢他知道,但是呢他怕這個蛇,他害怕這個蛇,所以要捨離、要離卻。


那麼菩薩呢,菩薩是怎麼樣?他知道說這個是幻化的,它是這個繩子,它是繩子,菩薩他就覺悟呀。


那佛呢?他就更厲害了!他知道它是麻所編成的。所以呢,能現幻作用。他對於它的幻力、乃至幻象、乃至幻體,


幻的這個本體,他都清楚、明瞭。這是如來,這是如來。


那麼,為什麼十念一念可以往生?因為呀,就如同一切,善惡境界就如同我們剛講的,繩子上面那個蛇的影子,


是你眾生妄業力所現的,虛妄業所現的。


就像我們聽師父講經,他就常講到這個章太炎居士,他有能力呀到這個地獄,他去到這個陰曹地府,


他去這個,好像作判官、東嶽判官的這個,他的一個助手。


那有一次呀,他就跟這個判官講,他說,這地獄的刑罰呀,太恐怖了,


不要這樣虐待人,不要這樣虐待人。他說,可不可以把這個刑罰呀,這個炮烙之刑給它取消掉,取消掉。


那東嶽判官就帶兩個小鬼,他說:好呀!那你去看看吧!


他就帶他去。


結果走走走,走了一段路,到了。


那小鬼跟他說:到了!


他說:到了?怎麼什麼都沒有呀?咦?沒有呀?


所以


他才恍然大悟,經典上講的皆是如夢幻泡影啊,皆是虛妄的啊。


但是眾生呢,他執為有,所以造業,他就感現這樣的一個惡報,感現這樣的惡報,所以啊在這裡受苦受難,所以佛在經上講,眾生叫枉受生死啊,


虛受輪轉啊,虛受,虛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有輪轉這麼一回事,六道輪迴是虛妄的,所謂: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


所以,章太炎居士他才知道說 原來這個業力,這個地獄的苦報,是眾生自己造業,他才看得到的,


所以,你沒有這個業,那就看不到,沒有辦法去受這個苦,你想受都沒有辦法,乃至我們在楞嚴經看到,裡面的就算是你看到的東嶽判官,


乃至閻羅,十殿閻羅,乃至對辯之事啊,通通都是你自己自妄想業致所招引,並不是實在的、並不是實有的,


所以,因為這個關係,眾生臨終一念回心,念阿彌陀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麼極樂世界的這個清淨的相就會出現在你眼前,出現在你眼前,


在經典講,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這地獄火啊變清涼風,瞬間它就消失了、它就不見了,徹底的不見了。


所以,往生淨土是十念一念,它是這樣的一個因素,因為業性本空的關係,這四個字,業力啊,業性本空,這業相也本空,所謂一切有為法,


無論善法、惡法,通通都是如夢幻泡影;那我們眾生,我們為什麼勸大家要修善呢?不是本空嗎,幹嘛修善?


因為大家還沒有轉過來,你如果真的轉過來了,你的心徹底如同佛一樣,那麼你當然,造善造惡啊,俱是功德;那如果沒有啊,


你還是要修善,你還是要積德。因為你沒有辦法去徹底的轉變,所以不無善法,不無修善之事。所以像大家在做善的時候,


行善的時候,要知道一樣是虛妄的。我們在裡面,無論有人讚歎,無論沒有人讚歎,我們都要心要平,不要著為有,


不要去認為一定要人家來知道,因為諸法皆空啊。


那諸法皆空,你還要人家來讚歎,要來名聞利養,那就不對了;又諸法皆空,一切法本空,我們還起貪、瞋、癡,那也不對了;


還幹殺、盜、淫,那也不對了;再起是非、人我,我執、我見,起種種的煩惱,那就都不對了。


所以佛才叫我們說,你煩惱要放下,你的惡習氣要放下;你的善念、善心,純淨、純善,離相的心要增長、要讓它出現,這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十念一念,帶業往生淨土,它涵著、涵蓋這麼深的一層道理在裡面。


那有些人,他就小看它了,這個啊,就是會錯失大利。我們今天講座把它講出來,這業性本空啊,業性本空所以當然能夠翻這娑婆為淨土啊。


所謂: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都不出於我們剛講的這個道理,所以說這如來稱性之極談,是如來的正說,是一切眾生本具之化儀;本具的化儀


化就是教化的化,儀就是儀式。也就是說,一切眾生自己心中本具的如是功德、如是的修行的方式,不假心外而求。你要認為有外佛可念、


有他佛可念啊,那這個是他見未除;你要說,念他佛不行、念阿彌陀佛不行,那,一定要念自佛,這個叫作我見未忘;因為自他,本自不二,


沒有這些對待之事,所以說為絕待圓融,這個是第二條。


那,華嚴、法華均稱性之極談,但其歸趣,卻在本經。這個剛說過了,無量壽經是華嚴、法華的歸趣。這十念一念啊,是一大藏教的精華、


一大藏教的指歸,又淨土即是唯心故、淨土即唯識故,淨土總攝諸法、總持諸法,叫圓超、圓攝無量法門,因為無量法門都不能離開佛性,


你說什麼,無論是顯教、是密教、是漢傳、是藏傳的佛法,都不能離開真如本性;離開真如本性叫作忘失菩提心,你忘失菩提心,


華嚴經上說,修諸善法,那叫作什麼呢?那叫作魔業,是魔業。


又,你如果忘失菩提心,就好像你行六度萬行,你卻沒有般若度,你沒有般若啊,你這個其餘五度啊,通通都是枉然的;相反的,


你要是有般若,有般若度,那你所行的呢,都功不唐捐,功不唐捐。


所以,我們剛剛才講到的,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它是離於對待的。


念佛,它是沒有對待的,沒有這個自他二相的,從來就沒有,乃至於大家現在


在念也沒有,所以它是非常的圓融的,因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一切法皆如幻。本性啊,它就是空寂的,說它的本性是空寂的,就是講的它的體質是不實在的,不實在的,現在人說的體質啊,它的體性是虛妄的,


虛妄的、不實的,所以呢本來就圓融、唯是一心,更沒有別法可得。


所以大家念佛,你在這個一念之間啊,你就能夠登於十地,用我們之前講的,就是跟,像禪宗的祖師大德,到達完全一樣的境界,


這是可以肯定的,甚至呢,你還更超於他們呢!為什麼呢?你念的是佛境界,佛呢,什麼叫作佛?佛是一個徹證心性之人,他是不但明心見性、


而且習染俱除,他的這個餘習呀,通通都不存在了,佛是徹底清淨的。


那麼,你緣的是什麼境界?你緣的是如來的境界,你念阿彌陀佛是緣佛的境界,那真的是呀,功超累劫啊,不是只有三大阿僧祇啊,


這個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那,因為眾生大家沒有辦法信入,他著在有上。你說佛的功德不是我的功德啊,你的功德不會是我的功德啊,


怎麼會我念阿彌陀佛,他的功德就變成我的功德呢?那是大家對經教沒有深入,你要深入、你要知道,這個佛跟眾生是一體的,


如來是我們眾生心中之佛,我們是如來心中的眾生,從來沒有隔礙過,但是眾生自己迷惑顛倒啊,所以妄有、妄認有自他二相才會有對待佛的功德不會變成我的功德這個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自己要去突破的要藉由經教來做轉變所以他說不可思議你一落到思量落到分別裡面去那你就沒有辦法去契入到這樣的一個境界你就沒有辦法去達到如來的境界那麼又說淨土法門他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是佛跟佛的境界不是我們自己凡夫所能了解的我聽過很多他說念佛它是一個生滅法念阿彌陀佛是有間斷的這個是他心有間斷佛性沒有間斷徹頭徹尾沒有間斷你有間斷那是你不了實相你不懂你沒有悟道所以你認為佛有間斷認為阿彌陀佛有生滅阿跟彌不一樣彌跟陀不一樣陀跟佛不一樣這個是你心中啊無事起風浪這個是沒有必要的


所以呢這就是落在思量當中落在分別當中那麼像他們這種讀經呢就被經轉他不轉經他沒有入道他沒有去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這樣一個深切的心願就是想要幫助眾生成佛眾生要到達如來的境界瞬間沒有辦法到達可是後面他的眾苦他的惡業又一直逼上來沒有辦法去斷惑乃至他色身他生活都有嚴重的問題他自己修行都非常的困難沒有辦法一下子超脫輪迴那麼如來呢,就是希望你能馬上就達到佛的境界馬上契入佛性因為你不馬上契入我們的真如本性你沒有馬上成就那你很快無常的大鬼就要追上你了所以才特別開示淨土法門開示念佛的法門讓我們來念佛來修習來這樣子用功再乘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深重的願力廣大的願力讓我們帶業往生帶業往生這是接下下品的那上智呢上根之人當然他一聽到他就能信入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呢這上根也可以接那中根的人呢喜歡修習止觀在觀經裡面有有無量壽佛的觀身像的觀乃至他要觀像也都沒有問題所以他是含攝著很多這個上根中根跟下根他含著這樣的一個根器這樣攝受眾生這麼樣普廣


那麼我們看華嚴奧藏法華秘髓華嚴華嚴經的奧藏華嚴到後來他結歸的是什麼結歸的是普賢十大願王大家聽經都很清楚普賢十大願王是從就是說普賢十大願王他是所有菩薩成佛必學的普賢十大願王結歸 在哪裡呢他結歸在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很多人他就有疑問了啊他說普賢菩薩這麼樣高深的境界他怎麼求生淨土呢普賢菩薩他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那普賢是等覺啊他沒有所謂凡夫生死斷命的問題啊他早就了脫了啊為什麼他要求生淨土呢因為極樂世界就是自性的異名另外的一個名稱阿彌陀佛即是徹底的法身所以等覺仍舊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呢必然欣然去求生熾然的往生所以他是捨却他的無明打破根本無明這樣子來成就的所以他到極樂世界他就圓滿成佛他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這是普賢菩薩所以他的命終之時即是他的命為什麼他有命呢就是他還有無明他還有一念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就他還是要捨報捨棄他自己的煩惱來入於如來的境界普賢他的往生不是我們講的斷命是講斷煩惱他契入的是究竟的一心,這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本性不假外求的普賢菩薩他的修行是這個樣子的那法華經呢法華秘髓在哪裡呢法華秘髓就是直指眾生都具有如來的種子都能夠成佛都是這一生都能夠成就的


那麼一生成就的法門在大藏經裡面我們去看確實只有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它才是有辦法當生成就那麼密宗講的即身成佛呢他是講得明心見性而已他的那個成就只是我們講的見性他習染沒有除滅他的業習還很重所以他還要再繼續的這樣修行那麼一旦一投胎一出胎很可能就迷惑了他們這叫初學的菩薩初學的菩薩但是能學密也是相當不簡單的


那麼淨土宗的一生成就呢雖然他不一定明心見性也有可能見性他的往生的條件開得很廣能夠超脫輪迴開的條件很廣也許他明心見性也許他沒有但是他都到了一個叫極樂世界的地方到那裡呢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那麼他的壽命是多長呢是無量壽


就像我們人的壽命是七十歲是八十歲可是到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壽那麼等於啊就是一生成就當生成佛這個是非常殊勝難得的法華經的秘髓就在這裡他講的一生成佛所以叫成佛的法華成佛的法華那麼成佛的法華也不是人人能修要做到大家都能修開出來的條件要讓大家都能受用得到要讓大家都受用得到的經典就只有無量壽經他才能讓大家能夠想要一生成就可以一生成就想要入佛境界華嚴經是佛境界你要入佛境界也在這一生就能夠達得到所以這個是他不可思議的地方又說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如來離開了這個佛號也沒有辦法成佛,


為什麼呢?這佛號他的意思呀,翻作中文叫無量覺,無量覺,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呀,你們看看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我們這些糊塗佛不是無量覺,我們有無量迷,對境生心起憎愛想,這是無量迷,那麼佛他是一個無量覺的,所有諸佛都是無量覺,所以念這句佛號就是念如來的心要,念如來的心要也是念眾生自己本來的面目,所以一直強調的,像禪宗這樣的一個境界,這麼樣高深的境界,念佛就真的可以達到,不假外求的,


有些參禪呀,所以像永明大師講的,他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你學禪還是要來學淨土,現世可以為人師,來生做佛祖,那麼你不學禪學淨土可不可以呢?也可以,只學淨土也可以,他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見到阿彌陀佛,他就會教你啦,我們無量壽經後面就講到,在那裡所有接觸到的這些境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都出無生無滅無我聲,出大慈大悲喜捨聲,出甘露灌頂受位聲,出這樣的音聲,也就是說他會宣說這些頂法,會宣說這些如來最至極的這些教育,就是佛教裡面最高深的部份,宣說不生不滅法,當然我們在這裡沒有辦法,在這裡見相生心,起愛染心,這裡都是土木金石,都是眾生心業力所變現的,極樂世界呢?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就的,所以呢它不是屬於眾生業力所感的,所以在那裡呢?極樂就是彌陀的身土,就是彌陀的全身呀,就是如來的境界呀,你到那裡如來的境界去薰習去薰修,那有不成就的呀!那有不成佛的道理呢?所以說念佛呀淨土法門是一切諸佛的心要,那菩薩呢?這諸佛心要是無量覺,那菩薩的心要呢?菩薩萬行的心要在那裡?我們剛剛講菩薩你修六度萬行能不能離開般若呀?不行,離開般若那就是屬於,那個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菩薩萬行之司南,他也離不開這個極樂世界,也離不開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我們講這個話是講真的,所以司南就是指南,無論你修什麼行,就像大家,現在外面有很多呀,勸大家你們要來道場,要修菩薩行喔,我們仔細看看什麼叫菩薩行呢?他到道場做事情是菩薩行,到道場說是非是菩薩行,他到道場是菩薩行,我們剛才是有點諷刺,你來道場你來修行不要起對待想,不要起憎愛想,乃至於你在你的公司、你在你的工作上面也要離開這些你的煩惱習氣,這才是你的工作,就是菩薩行,你在日用平常行住坐臥就是六度萬行,就是六度萬行,沒有辦法這樣子做,那你怎麼辦呢?你就把一句佛號融到你的生活當中,行住坐臥從朝至暮,一句佛號掛在心上,念念不離,念念不捨,這個就是菩薩行,這樣子消了、粗的業障以後你再看經典,你就能契入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菩薩行,這個是佛號也可以幫助我們除斷比較粗重的一些煩惱,粗重的一些業習,當然微細的能不能除?那一定可以除,所謂悉更審除微細惑,微細的煩惱如同無明,如同我執,法執能不能除呢?念佛也可以除,但是你要會念,你要懂得要怎麼念,如果不會念呀,只在於事相上去持名,卻不懂得它的義趣、義理,那你持這句佛號不會發揮出他的功力,好,他的力量沒有辦法發揮出來,沒有辦法發揮出來,所以說菩薩萬行之司南就是這個道理,皆不出於此理,都離不開這一部無量壽經,都離不開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那麼我們什麼都導歸到佛陀的名號,是幫助大家修行有一個入手之處,實際上呢?如果說徹底究竟是無法無說,無話可談的,一說呀我們就錯了,所以像這個無量壽經的心要,華嚴的奧藏,實際上是不可說的,不可說


為什麼呢?因為你一說就有四句百非,就有是、非,亦是、亦非跟無是、無非,這四句然後四句再輾轉就變成有百非門一落言詮就不是究竟,所以呢實際上確實說不得,確實說不得,在法華經講,他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說的,因為本來就寂滅,既然寂滅就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沒有動亂,那當然就沒有所謂言語的問題,那麼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這是隨著如來稱性的方便之力,攝受眾生之力呀,所以宣說三乘佛教,三乘的佛法,實際上是要我們會歸一乘,要我們呀見自本性,這個才是如來的一個本意,出世的本意,那所以我們在這裡講 說實話,講淨土什麼心要呀,什麼的,實際上講白一點,我們是在造口業,在造口業呀!真的是造口業,因為本來不可說嘛,你一講了口業就出現了,就有動念了,大家聽了,嗯~有道理,所以意業就出現啦,然後去造作就入身業啦,好,那實際上呢?本自不動、本自不搖,大家要從這裡去會去,這是淨土,這是唯心,這是如來的心要,是菩薩萬行之司南,這些話真的是說不得,我們說呀,確實是方便說,幫助大家藉由文字般若來契入實相般若,好,我們看下面的:日道隱曰:「五濁惡世,造惡之時,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


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好,這個是日本道隱法師,也是淨土宗的一位高僧。好,他說五濁惡世呀,造惡之時,其難非一,五濁呀就是講的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個世間它具有這個五種的污濁,好,那麼這五種污濁從那裡來呢?一樣的,是你動念而有的,動念而有的,所以妄有五陰,五陰呢就是色法跟心法而已,所謂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這四陰呀是講的你的心,色法呢?色是講的這些物質現象,那麼色心二法相對呢所以就有五疊混濁,就有這個五濁惡世,好,這樣子的一個狀況,那麼五濁惡世造惡之時都是在造惡,地藏經講呀,我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好,這個又說呀,這裡的眾生剛強難化,非常的剛強,什麼叫剛強呢?你們去看看如果叫你捨棄你的煩惱、習氣,那你們願不願意呀!我看到很多學佛人,他很樂意做義工,很樂意來道場幫忙,很樂意做公益,但是呢你叫他在那裡念佛念一個小時,那他就~我這裡酸、那裡痛呀、這裡癢呀,他就坐不住啦,他就沒有辦法來修行,所以呢叫我們要捨棄煩惱習氣,這個沒有那麼簡單,有人說學佛很快樂,我心裡想,你可能沒有真正修行過,你要是真正修行哪,你就會知道,修行是對治你最貪愛的,對治你最難捨的,對治你最不習慣的,好,要把不好的習慣轉成好的習慣,就像你喜歡睡覺呀,早上要你四、五點起來,好,這個是天方夜譚,不可能的喔,連這一點發心都從來沒有,所以學佛怎麼會快樂呢?你們學得很快樂呀,是不是都睡到十點,十一、二點呀,好,這個學佛不會快樂呀,睡覺很好呀,愛吃的多吃一點呀,吃到滿意為止,現在很多吃到飽的,你要小心呀,那都是在考試呀,你們去那邊呀,也是火燒功德林,不是瞋火是欲火,你的這個貪吃的心會把你修行念佛的功德給障礙住,當然我們不是要諸位不要去吃到飽,不然吃到飽的老闆會來找我,說你讓我沒生意了,不是的,是說你到那裡去要懂得怎麼去修行,吃飯哪,我們中午才在講吃飯不要挑食,不要挑食,你心沒有分別,你沒有分別這叫以法為食,一樣吃飯,這叫終日吃飯不著一粒米,終日行道未曾踏著一點地,你在這個境緣當中你沒有分別,你沒有我在裡面,我愛吃的,我喜歡吃的,這樣子的一個分別這叫修行,能夠這樣子修呀,叫做以法為食,你能夠這樣想叫做以法自娛,自己用佛法來歡娛自己,所以這個才叫法喜充滿,這才叫行菩薩行呀,這剛開始要學做菩薩還挺痛苦的,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人家說學佛會得到很快樂,會啦,那是說你修行過後的一個快樂,因為你看真有福報的人吃什麼都好吃,他是不挑的,不是說他能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是他有這方面的福報,但是真正他自己受用的福報是什麼?他什麼都不挑食,什麼吃起來都好吃,人家吃覺得不好吃的東西,他吃起來也覺得非常的好吃,你說這個才是福報,這才是他的受用,他的受用,所以大家想要修行喔是沒有那麼簡單的,很多人真的他很願意發心來做義工,但是呢請他來道場念個一天的佛,他都不願意,他念不住,他心裡面很亂,很亂,因為他心很亂所以他靜不下來,他也不想靜,可是呢又說不修行不行,好吧,來念念念,他也不止住他的妄想,來道場念佛修行,你的妄想要消減,你的妄想不能讓他起來,不能任由他,所以行住坐臥,在道場都要練習,都要有佛號來攝心,或是注意你的呼吸,注意你的呼吸,或是注意你的動作不要散亂掉,不要一做事情、一洗碗,一這個..排桌椅就開始要講話,或是中午吃飯的時候,要下來卸海青就開始七嘴八舌,這個都不對,這就是你在念佛堂憋很久了,你在念佛堂忍耐很久了,海青一脫,終於可以講話了,這個就表示什麼?剛才你的煩惱,你的妄想沒有給止住,你沒有念到心清淨,甚至我們可以說你一刻都沒有清淨,為什麼呢?


不然不會下來馬上就想要說話,想要找誰來攀緣,這個是要注意的,修行它是對治自己嚴重的習氣,是對治自己的貪愛,它剛開始不會這麼快樂的,不會這麼快樂,有些人他認為快樂是一種散亂,一種散亂,他不是攝心,不是攝心,它也不是法喜,我們剛剛講的,法喜就是以法自娛,用佛法來歡娛自己,不假外求,不是因為境界,因為外面的刺激,感官的刺激,大家熱閙,這個叫法喜,不是的,所以學佛要會學,要懂得,那麼在裡面要知道無相,要知道無念呀,心要無所住呀,不住身,也不住世間,不住出世間,你這修行呀功夫層次才會再往上提升,不然永遠只有在事相上修,事相上修的這叫顯教,我們剛講的這個是密教,密教就是從心性上下手的,顯教只是在事相上,顯於事,在事相上去要求去著重的,這就是顯,那密呢?就是講心密從你的本性,從你的心性透露出來的,或是會相歸性,這樣的一個說法,這才是密法,


不是這個西藏的叫作密法,中國的叫顯教,不是,這樣說的我這個說法是依照黃念祖老居士他講的,黃念��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5(文字檔)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放掌。


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六頁,第二大項:「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


好,這個第二大段呀,是詳細地來說明無量壽經它興起的一個因緣,就是說,佛,他為什麼要來講這部無量壽經,


為的是什麼?之前我們提到過,如來出興於世,一代時教,總是為了要讓大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所以呢,修學所有的法門,都是要讓我們見性的,所以不要分:你是修學什麼宗派、你是修學什麼樣的這個法門,


不要互相的詆譭,這是我們學經教、聽經、學佛,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這個是很重要的。


那,有了這個觀念以後,我們再來要選擇適合現代、適合自己修行的方法,那無論是什麼方法,都是講的明心見性而已。


所有的經典,我們提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要做到什麼呢?


要做到呀它的下一句,叫作入一無妄,入一無妄。一就是一心,就是本性,你如果不能入一,不能無妄的話,那麼,


學什麼經典都是枉然,學什麼經典都是枉然。


你一門深入,你要看你要深入到何處,終歸呀是入一的,


入一就是入一心,恢復本來。


無妄就是什麼?把你的妄想、習氣都給除滅,這個就是無妄。


好,所以一門深入,這個下面這一句要把它記起來,


就是入一無妄


有的人,他說,我一門深入,我念一句佛號,或是,我看一本經,那這個很好,可以。但是呢,要能夠達到入一無妄,


那麼,有人說,我發心學法門,總持諸法,廣學法門,但是也要做到入一無妄。


因為所有的經典,不論是相宗、不論是性宗,或是禪宗、或是密宗,各個的宗派,講的就是為了要你明心見性,


要你入一無妄而已。離開這個,那就不是佛法,就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一代時教,只是為了要讓大家見性而已,


那見性的方法,就有很多種,有用參究的、用持咒的、用持戒的,或是這個止觀、或是【無盡觀】、或是唯識觀,


種種不同的方式,只是為了要見性,那見性的方式,就是有,大略上就有這一些。


那,還有就是念佛,尤其是念佛,最契合此方眾生的根器,也適合現代人的工作,你所有時候都能與性德相應,念念不離,


念念不離,無有間斷,而且念得熟、業障消,你就會做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成就普賢行。


所以呢,淨土法門確確實實的,是契合現代人的根器,你要只有少部分人,他是可以用參究或是止觀的,


那,如果大家都來學念佛法門有沒有問題呢?也沒有問題,因為無論是上根、無論是下根,


我們淨土宗,全部都接受。上士一覺一切了,中下呢?多聞多不信,


就是,我們講無量壽經,就是為了這些中、下根人,


他不能相信,他說怎麼會這麼簡單呢?怎麼會這麼容易呀?


其實,跟諸位說,真的就是這麼簡單。


印光大師他說,你要往生淨土、要成佛,比你吃飯還要容易,比你吃飯還要容易。


甚至呢,比你得人身都還要容易,我們講,得人身是如:須彌穿針啊,是盲龜浮木啊,是如同 爪上土啊,


須彌穿針:這個現在有高樓,大家比較容易體會,從須彌山上,高八萬四千由旬的地方,放一根這個線,然後山下放一個這個繡花針,


要這樣放下來,垂直剛好穿過去,你說這個有多難!這個得人身。


但是呢,往生淨土啊,萬修萬人去,一念十念皆能往生。


所以呢,什麼法門能稱為普門呢?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可以稱為普門。


真正,普遍皆能夠攝化一切眾生的法門,這普門。不論你是這個聰明利根,聰明利根,一聞千悟;或是中、下,中、下根人,


就是需要來這個聽經、需要來研究,它都有很紮實的理論,讓你去研究、讓你去參究,所謂你修習止觀被中機,


那麼,要禮懺,我們有淨土懺,乃至於這個,我們講的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當然持名如果就法門來說,是任何一法,


我們四種念佛裡面,都是普被的,那持名它是被的根器算是最廣的,最廣的,四種念佛它當然是普被,普被,


為什麼呢?理即的普被也是普被,道理上這麼說是普被呀,理即的普被乃至到究竟即,


那相反看過來,持名的方式是究竟即的普被,普被三根、利鈍全收。


所以呢,淨土法門確確實實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剛才,大家這個念開經偈,這麼甚深的法門,卻讓我們這麼容易地學習,


你說這個才是真正的甚深啊!


如果是高深的,人家一看根本就沒有辦法參加這個法會,但是我們念佛可以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的同學是誰啊?


就像你們現在在講座,你在講座旁邊坐的可能是這個觀世音菩薩,可能是大勢至菩薩,或是我們無量壽經講的,


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正士都是真正的等覺菩薩,乃至於十地,


地前的菩薩,都是你的同參、道友,


你向他們請教,那個,真的是成就非常的快,了斷生死啊非常的容易,這些人來當我們的道友,這些人來資助我們、


來幫助我們修行,這樣子多好。


不像這個世間,退緣非常的多,


像有電視、報紙、雜誌,你都會容易退轉,都會容易看了起心動念,又有種種的財、色、名、食、睡的這個誘惑,甚至現代人認為說財、色、名、食、睡是不可離卻的、不可放捨的,這樣子,這個就是錯誤的觀念,像我們學佛人,你睡覺不要睡得太多,睡太多你會越睡越多,睡覺有很多種過失,讓你的心昏沈,讓你的智慧不明瞭,然後呢諸根暗鈍,這都是睡覺睡眠的過失,有很多,那貪財啊、好色啊,這個都是現代人的一個通病,所以退緣非常的多,而且呢你就算不接觸,它就透過一些管道來找你,要來毀壞你的修行,所以到極樂世界去,確確實實沒有這些問題,到那裡,你見色聞聲都是在聽法,不會像我們只有講座的時候是聽法,到那裡啊,風吹過叫德風,雨灑在身上叫花雨,我們六根對六塵都能夠體會、都能夠悟到無生法忍,它是出法音的,不會,不會像我們這裡六根對六塵生覺受、生想念,起這個顛倒想,這個就是非常明顯的差別,所以佛才要為我們介紹,為什麼要來講這部經,為什麼要講無量壽經,而且為什麼選在靈鷲山講,靈鷲山那裡是修行人很多的地方,都出這些,它代表修行人非常多的地方,代表是什麼?是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很少人得道,所以我在這裡講無量壽經普利大眾,這是正說啊,正宣四十八願,那彌陀經呢?彌陀經是在這個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祇樹給孤獨園講的,這個也是佛無問自說,那兩本呢內容呢主體是一樣的,但是詳略不同,正式的淨土的經典是無量壽經,因為裡面講的是四十八願,是四十八願,那所以在靈鷲山說,這是靈鷲山的一個表法,在這部經,所以呢要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就是我們剛講的,淨土宗確實有這麼殊勝,而且呢心性很難體會吧!不屬於空、不屬於有,到底是空還是有呢?一直要求個知,要有個立足處,我跟你們講,你們要明心見性,要有個立足處、要有個知處,那就見不了性,無所知,那無所知,以無所知為知,能不能見性呢?也不能見性,見性是什麼?見性是本來的樣子,是你離卻煩惱了,你識了本來,原來我的心從古至今從來不受一塵、不染一法,即使在染亦不染,在淨也不淨,沒有所謂染、淨二相可得,你要是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啊,那你算是啊對心性能夠明瞭了、能夠知曉了,從此從體起修,這叫從體起修啊,我們講座,聽師父講經常講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性是根本,你的本性是根本,叫全性起修,全性起修,那麼,全性起修,修不從外得,全修即是性,所以呢這是一體的,是圓融的,不屬於外求的,所以念佛,它,正是啊,我們剛講的這個道理非常難以去體會,非常不容易去明白、去契入,但是念佛就把這個道理直接打包成一句佛號,我常說打包成一句佛號,你直接念就與心性相契合,有人說念佛還有間斷、還有生滅,沒有的,間斷、生滅是自己眾生這一方在認為間斷,你只要與本性相應,就如同與光明相應,黑暗自己就消滅,沒有所謂間斷,所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你念佛就是直接契入這個道理,這麼樣快速,這麼樣明白,就是知幻即離啊,念阿彌陀佛心無二法啊,就是離幻啊,對不對?要不要遠離幻呢?也不用刻意遠離幻,因為諸幻本來就是虛妄的,所以一旦覺,這個迷自然就破除,念阿彌陀佛就是大覺,我們講阿彌陀佛是什麼?是無量覺,無量覺為什麼叫無量?自性本覺稱為無量,所以叫無量覺,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是直接打開本來,直接與本性相印,那你不念呢?那就是歸於六趣之中、歸於輪迴之中,所以有一首偈子叫:「不念彌陀念六趣,非歸淨土歸娑婆,兩條道路分明甚,背佛趨魔奈爾何?」你要與魔相應,那我沒辦法啦,所以你念佛就是與實相相應,直接像禪宗祖師所證的、所入的,你們通通都得得到,等覺菩薩他所證入的,你們也都得得到,這個法門啊是非常的難信,等覺菩薩他真的他聽了他也會覺得不可思議,我們無量壽經後面講的,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釋迦牟尼佛金口誠言的告訴我們,菩薩要聽聞淨土法門,多有菩薩不能得,你得不到啊!菩薩啊,菩薩不是普通人啊,菩薩我們上一次講的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啊,又能乾竭於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動,菩薩不是普通人啊,多有--還不是少數的,是多有,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所以大家遇到了真的是,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華,法華經的指歸在於無量壽經,華嚴經的指歸在於無量壽經,你能深信無量壽經,是人甚甚稀有,真的是百千萬劫也是難遭遇啊,不但你們難遇此經啊,我們在看啊你要是遇經能信,你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真正相信,真正接受,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個是如來第一弟子,在無量壽經後面也有講到,它說當知此人非是小乘啊,不是小乘啊,是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所以我們淨土宗說的道理呢,字字有根據,都是如來正說,稱性之極談,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本經興起的因緣,


第一條,稱性極談,如來正說,所以如來所說的就是要我們見性,那麼,這一部經你要看,奇怪,它不像華嚴、法華、金剛經、般若經講得這麼難懂啊,它看起來就好像在介紹一個地方,在介紹一個故事一樣,介紹一個國土,或是一個美好的一個境界,那看起來是這樣,但其中啊它是稱性起用的,所謂你要明白一切法實性、真實相都還好懂,但是你要明白即事要見理,這個是非常的困難,所以蕅益大師讚歎他說: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所以你們在外面如果聽到有人說,你們念佛是生滅法,阿彌陀佛這一切諸法皆是幻相,你求佛做什麼?哎呀!你就要曉得啊!這個人必然不是佛,必然沒有見性。為什麼呢?因為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啊!你看真正見性的祖師像中峰國師、像永明大禪師、永明延壽大師都是真正得道高僧,他不是名氣大,他是真的有本事了脫生死。智者大師、慈恩宗的窺基大師;慈恩宗就是法相唯識宗。華嚴宗的這些祖師,你們去看看近代的、古代的都無不是深信淨土,乃至於這個律宗,這些祖師大德,弘一大師這些人,他們都是真正有功夫有成就的,他們都深信淨土,所以真的是不容易相信。你們要是在外面聽到,說學淨土不契理,是這個人不契理。我們要很清楚,因為淨土宗確確實實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大家聽淨土也許只是做到深信,但還沒辦法解得到它的道理,但是不要灰心,一直學一直深入,你就能解得,你就能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你就與佛如來同一悲仰,你就能夠契合阿彌陀佛的本心,你就能知道說為什麼阿彌佛這麼樣慈悲,大慈大悲為眾生要宣說淨土法門,發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十方如來為什麼出來讚嘆?這部經無量壽經的內容,在世尊一代時教裡面多次宣說,真的多次宣說,就光我們查得到的經典就有兩百多種。如果不重要的話,釋迦牟尼佛不會這麼樣密集的說,他只要一逮到機緣啊,他就帶一點淨土帶一點淨土的,表示它是如來的正說。所以善導大師有一句話,也許別的宗派看了會覺得很過份,但是呢真的不過份,你要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夠明瞭,真的不過份。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有些人會覺得:會不會講得太誇張了,明明就是要我們見性啊,為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呢?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生在是什麼啊?五濁惡世啊!五濁惡世眾生;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所有一切都是屬於染濁的一個狀態下,眾生的心也染,色塵也染,壽命也短,這樣子各種都是屬於染濁的情況下,無力斷惑這四個字,你沒有能力去斷除你的煩惱,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一代時教裡面多次宣說無量壽經,讓眾生念這句佛號,得脫輪迴,所以十念往生,萬修萬人去。所以你真正對經典你了解了,你會知道說善導大師講的這句話一點都不過分,而且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講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說的,那他跟這個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也是同學,所以他知道。兩個是同參啊,他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出世是為了什麼?這個可以我們去看它就可以聯貫在一起,法華經就有講到,這個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本身就是同參,本身就是修行人這樣子,所以如來所以興出世,真的是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的,當然有些人覺得我根器高不用佛來幫忙,那這個是不要做這樣想,你要曉得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還承佛威神,我們根器再好我想應該也不及這兩位大菩薩,這兩位大菩薩在華嚴經發什麼願呢?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又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你看他不但自己去還勸大家去,證明說這部經確確非同小可,不是屬於一般的經典,所以你們老實念佛真正發菩提心,這樣來修行來念佛你是如來的第一弟子,你是如來第一弟子,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因為所有的法門這麼多的法門,你能夠遇到淨土法門,所以它是如來的正說,要遇到了一定要好好把握,就像你們做生意,你們這個做這個生意賺錢,大好賺錢的機會在眼前不要放過,現在大好成佛的機會在你們眼前,你要把它放掉,哇,那真的是你們賠大啦,你們這個損失非常的嚴重,這一生就空過,這一生你遇到淨土法門,真的是要發菩提心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不要對自己貪愛的自己的嗜欲、嗜好不要再戀戀不捨,不要再去起這個好求的心,要萬緣放下,如來的正說稱性的極談,這麼方便,因為在經典裡面有一些法它是所謂的不了義法,什麼叫不了義?它很契合眾生的根器,像一些人乘天乘的,人天乘它很契合,它符合現代,它符合當時候的這個生活環境,它教他怎麼樣在家裡是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子的,這是屬於人天乘,怎麼樣做好夫妻關係,佛也會講,佛也會講,然後佛也講一些教人家持咒,把身體的病苦除掉,那這個世間的醫學就有了,對不對,佛也有講一些政治的啊,你做國王要怎麼樣統理大眾、要怎麼樣廣興善法,也有這一些,那這些都屬於不了義法不了義法,這是祖師為我們判別出來的不了義法,那了義法呢就是無量壽經,了義什麼叫了義?讓眾生能夠見性的是了義,那無量壽經是了義中的了義,它不但能讓眾生見性,還能讓眾生易學易持,容易學習容易的來持誦、容易的來受持,這樣的一個方式,這樣的一個法門,真的是了義中的了義,是我們祖師大德千挑萬選為我們選出來的,連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都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樣的一個難遇,這樣的一個寶貴,真的是如來出世的正說,如來出世的正說,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的念佛,要用功不要空過,我們看下面的第一小段,第一小段的註釋:「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華嚴經、法華經它是我們所有大藏經裡面的根本的一個依止,根本的一個依止,稱為根本法輪跟攝末歸本法輪,華嚴屬於根本法輪,因為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他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一個團體它成立的一個宗旨,宗旨,那麼其它的經典呢,在祖師大德他的判斷裡面判教裡面他就判為枝葉啦,就是花果啊枝葉,那攝末歸本法輪呢,就是讓你們看到了這麼多枝葉以後,你要把它導回到華嚴,那華嚴導回到那裡呢,一樣啊普賢行願品,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那無量光佛剎的介紹是那裡呢?就是無量壽經,就是這一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那麼這本經在歷代有十二個翻譯的版本,十二個版本,那麼因為經過戰亂,所以就有這個有大概七種的本子就遺失了,只剩五種,五種裡面互有詳略不同,我們這裡有無量壽經漢譯對照,你們可以去看看有詳略的不同,那麼受持起來很難去學習到,那外面呢它只流通的是康僧愷大師翻譯的版本,裡面也多有不足,那麼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他發心會集,當然在這當中這五種原譯都有會集,第一次會集是王龍舒居士,這個王龍舒居士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印光大師當時候學淨土法門就是因為看了龍舒淨土文才來學淨土的,所以這個龍舒居士臨終也是站著往生的,所以會集是沒有過失的,是集義不是集文也,我們第一天就講過,是集它的義趣不是集它的文字,那麼再來就是清朝的魏默深,魏默深居士他的會集,龍舒居士只看了四種原譯本,魏默深居士看了五種,但是這兩個人都犯了一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刪改經文,把經文的字就改掉了,就改掉了,這樣改掉是不行的,你後人在受持就沒有辦法,就是它的原文已經改動了,不忠於原譯了。那麼近代夏蓮居老居士,他就是他把他一樣他也看到五種原譯本,他把它重新會集,那之前所犯的過失他統統都沒有犯到,什麼把經文改動啊、把題目也改了啊、品題也改了啊,很多經典,蓮池大師對之前的本子他有很大的批評,可是他說他在疏鈔裡面也多用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所以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的祖師,那麼代表說會集本仍舊可行,適合老修,但這個本子無論初學老修都有大利益,夏老居士臨終也是坐化的,也是坐化的,他是無論是密教的大德或是我們講的中國佛教的這些大德,像虛雲老和尚,這些都對他非常的肯定,密教的大德也對他非常的肯定,甚至讚嘆到他說這個世間可以稱金剛阿闍梨者,只有他一個人可以稱其他都不行,這個這個是紅教的活佛對他的讚嘆,這個是夏老居士相當的不簡單。


他會集的這個無量壽經,沒有一句是超出這個原譯本之外的,都是從原譯本裡面取材會集,然後他的經典的題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剛好在十二個譯本裡面,因為有七譯是丟失掉了,但是經題還在,他把它再會集起來,所以也含攝了其他七個本子的內容,因為我們講的讀經題就代表了它裡面的義趣也在其中,所以是非常的如法,如法到不能再如法啦!所以批評啊是沒有必要的,真的是不需要啦,這個本子我們老和尚肯定,他說他肯定這個本子一定是留到末法一萬兩千年,甚至再住世一百年的這個本子一定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師父是淨土宗近代的高僧,他修學淨土幾十年,講經五十年,這樣的一個肯定這個會集本,所以大家不要懷疑,沒有問題的,老和尚自己也受持,他每天早上都會讀無量壽經,都會這樣用功,所以說大家對會集本不要懷疑,不能說居士不能會集,這個是太過於偏見了,又說會集的不圓滿,會集的不圓滿我們師父回應,他說這叫雞蛋裡挑骨頭,雞蛋裡挑骨頭,我們師父說這是不對的,不對的,你批評這會集本,而且這會集本,師父還說,他說它是能夠留到末法一萬兩千年後,唯一再住世百年的本子,你要是譭謗,你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你的過失非常的嚴重,非常的大,所以不要去譭謗這個會集本,要相當的注意,對這個本子你要有信心,因為老和尚的肯定,他修學佛法修學淨土這麼久,近代虛雲老和尚也非常肯定,不是那個,我說的是民國初年的虛雲法師,虛雲法師,那麼,還有像一些梅光羲居士,李炳南老居士,也都是對這個本子相當的贊同,然後那個懺公的師父,乃至於近代海會寺的道源長老的師父慈舟大師,還有淨律寺廣化老和尚的師父律航法師,也都是近代的高僧,他們對這個會集本都非常的贊同,而且親為科判,幫它作科判,幫它作序文,甚至還在電視台,在廣播台開講,還有幫它作註解,那,甚至無量壽經會集本就是廣化老和尚的師父律航法師帶過來臺灣的,就是他帶來的,所以呢這些大德,真正是大德,有成就的,你看像律航法師也是自在往生啊,廣化老和尚也是坐化的啊,這些人在受持會集本都沒有問題啊,不會有一絲毫的缺乏,所以如果有錯,那應該學不能往生,應該去受持的人不能往生,而會集的人能往生,受持的人往生也這麼多,一定要有信心,不要聽人家說一些,說一些譭謗的話那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華嚴、法華都是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這個我們從一開始講經就有提到,


好,我們再來看,第二個,要解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這一句話真的是讚歎到極處了,讚歎到極處了,我們要知道蕅益大師,我們淨土宗滿多祖師當初都是儒家的弟子,然後呢都有寫書來謗佛,都有寫書來謗佛,以前學儒的謗佛的很多,印光大師也有寫書來謗佛,也有謗過,蕅益大師也有,很多的,很多的,那麼,他們後來都是改正過來,因為他們真正了解佛法,蕅益大師他對於心性,對於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也都是完全的能夠了解,而且都為世人所稱頌,那麼這一本要解呢?他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這一本要解,印光大師讚歎,假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再做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沒有辦法再比他做得更好啦,這已經到達最圓滿啦,這一本註解他九天就寫出來了,這麼樣厲害呀,我們一本書阿彌陀經念九天也背不起來,念九天也沒有辦法了解它的意思,他九天就把它寫出來,這可以說是後無來者,後無來者,前有古人,前面這個是蓮池大師給他做的啟發,要解也是淨土宗的一本鉅著,它很薄,很薄,用詞非常的好,很通順,然後又讓人家很容易記誦,很容易記得住,要解裡面講到,他說無量壽經它絕待圓融,絕待圓融,問題又來啦,他是彌陀經呀,為什麼是到無量壽經呢?因為彌陀經是小本的無量壽經,就是濃縮版的,我們現在人說的濃縮版,你把它展開來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所以它兩個的註解是可以通用的,歷代淨土宗的祖師,他都是這樣子著述的,都是通用的,小本的無量壽經,它裡面講到淨土法門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什麼叫做絕待?絕待就是離開了對待,對待是什麼?有、無,或是空跟有,或是現在人很明白的所謂黑跟白、男跟女、世法跟出世法,它是對待的,那什麼法才稱為絕待呢?一乘了義才能稱為絕待,那絕待就是絕於對待,這樣就很明顯了,絕於對待的話,它就是沒有這些有無啊兩端,我們世間人在這個世間都是在對待裡面,在是非裡面,我是你非,你是我非,非要跟他爭個高下、爭個高低、爭個誰輸誰贏,這都在對待,所以呢本來沒有對待,你妄立對待法,所以佛叫我們要捨掉,或是好醜或是美醜,這個都要捨掉,這些心裡面不要執著,尤其啊這個現在的人很愛漂亮,一定不要去貪戀,我們學佛,在穿著上不一定要華貴,不一定要華貴,要看場合,要看你的工作,但是不可以執著,平常穿得一定要整齊,什麼樣的場合穿什樣的衣服,譬如說像大家來聽經就穿海青,如果是到道場來可以穿居士服或穿整齊的,女眾不要穿短裙,男眾不要穿短褲,不要穿拖鞋,這都是一些現代的禮儀,那麼進來呢要向佛像問訊,看到法師要向法師合掌或是問訊,如果在外面有的時候在道場也可以頂禮法師,或是進來要先禮佛,這都是要注意的,我們在學佛行儀,常禮舉要裡面都可以看得到,這是現代人穿著要注意的,不要,什麼要用那種華麗的衣服,什麼華麗呢?去殺生的,用那些動物的皮啊去做成的衣服,在菩薩戒裡面有講哦,你要是穿著那個動物的皮啊,犯菩薩戒,所以有受菩薩戒的啊就要注意了,戒律是很好的,它是幫助你呀減少過失,減少你的惡業的,所以大家應該要受持,沒有受戒前可以學菩薩戒,學菩薩發心、學菩薩的忍辱、學菩薩的精進,這個是要學的,戒律要學,要去看,戒律包含得有律儀呀,這些的,律儀就是現在人說的良好的一個形象,良好的形象,所以我們講穿著要整齊、要得體,去市場買菜,你不要穿內衣去啊,想說沒有關係呀,穿短褲穿內衣,那適不適合穿禮服去買菜呢?那也不適合啊,有的人說我穿正式去買,那就是為了要讓大家注意他,這也是一種我相,這也要放下,所以過、及,就是過猶不及啊,但是也不要矯枉過正,這是要注意的,所以絕待圓融,絕待,剛剛講的絕於對待,絕於對待,那圓融呢?圓就是圓滿,融就是融通,融合的意思,就是融合。圓滿,就是我們講的無所不包,融就是無所不攝,融攝在一起,所謂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這是華嚴經講的,一多沒有障礙、長短沒有障礙、時空沒有障礙,時間跟空間,修短無礙,修就是修長,短就是指短的意思,修短無礙,長短沒有障礙,這叫做圓融,那我們現在呢?處處有礙啊,處處有問題啊,處處有苦惱啊,見色聞聲都有苦惱,這就不圓融,就是有對待法,那麼淨土法門它是離開了這些,所以你們念佛就是離開這些對待、離開這些妄想因緣、離開這些苦惱,所以它是絕待圓融,那能不能思議呢?不可思、不可議,它不可思不可議,那有人就說啦,法師那不可思不可議,法師你講無量壽經做什麼啊,不可思議嘛,講不出來啊,說不到啊,不可思不可議是說不可以用對待的心念,用我們講的生滅心、對待心、是非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種四句百非去看,對待,這是對待的。你用這個心念去看,你用這種世間心去看,落於世間的知見裡面去看啊,佛在經上講,你用世間的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你能不能入圓覺方便呢?不能。這就是你用世間心。所以用世間心,它是有對待法的,所以可思可議。那我們學佛是用什麼?用真誠心,用一心;放下自己的成見來學、來聽,我們依著祖師大德的說,依著佛菩薩教導的說,這樣子就是所謂的『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因為前面講的,『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諸法本自寂滅啊,就是絕待圓融,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但是呢,佛說,『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或隨四悉檀而說,四悉檀就是能夠讓眾生歡喜啊,生善,破惡、入理啊,得到這些益處、四益。四悉檀,隨著眾生的根器去說。所以不可思、不可議,是你用言語達不到,你契入不了,你要真正念佛。你要去猜測佛的境界,不用猜;要去想淨土宗是什麼道理,不用,你就聽經,然後看祖師的著作,念佛,就會契入,就能相應經典。你不念佛,你要相應經典,那是沒有辦法、做不到的,任何人都做不到;你沒有念佛,你沒有辦法去契入《無量壽經》,你沒有辦法契入彌陀願海,所以你還落在這可思可議。可思可議是什麼呢?禪宗有一句話講,叫『文字學人、知解宗徒』,這個話很難聽啊。文字學人,你學的只是文字,你學到的是知解。知解,人家說,知解好啊,多知多見,有很多知識;那學佛啊,是學道,學道要日損,你的知見要少,你的對待心要少,你的能所心要銷融,這才是學道,所以才說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重點就是不能用世語言來入佛知見,你要用世間,明明是對待啊,一定要有個落處,有個著處,做不到。那麼我們剛講的,《無量壽經》它是如來稱性之極談,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九界就是九法界,從地獄、餓鬼、畜生,到人、天、修羅、聲聞、圓覺、菩薩,這是九界,上面一個佛界,是如來所行的境界,不是所謂的九法界眾生所能明白的,也就是說不可思議。那麼如果說徹底從理性來說的話,所謂《仁王經》講的:『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只有佛才能明白。我們沒有佛力的加持,大家在這裡聽《無量壽經》,所以剛才為什麼要拜法,為什麼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都是請求佛菩薩加持大眾,讓大家能夠聞法獲益,能夠深信淨土,拜法是要拜這個,當然也是對法的恭敬。那我們自己講經為什麼也要拜?也就是求佛力加持,加持我們言言符佛意,沒有一句是自己的意思,沒有一句是自己的著述或是創見,這樣的一個心態來講法。所以,我們剛講的不可思議是這樣。『華嚴的奧藏,法華秘髓。』《華嚴經》裡面的奧藏,《華嚴》顯的是如來境界,顯的是一切眾生本來的面目,本具的受用。《法華》的秘髓在哪裡呢?《法華經》跟大家說,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多有身中,皆繫如意珠,但是自己不認識而已。那這如意珠你要怎麼去認識呢?你要念阿彌陀佛才能認識啊。你雖然知道自己能夠成佛,開權顯實,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能夠成就;你知道啊,可是沒有辦法,這叫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仰仗佛力。所以我們怎麼樣入《華嚴》、入《法華》呢?你就是要學淨土。你不學淨土,《華嚴經》的境界、如來的境界你沒有辦法達到,你沒有辦法去契入的。下一句話它說:『一切諸佛之心要』,所有一切佛的心要,你看,所以蕅益大師他說,不是九界凡夫啊,所能信解也。要是你們真的能信解了,那你不稱為凡夫,你就是佛、你就是如來、你就是圓滿成就。是佛的心要,是『菩薩萬行之司南』,我們修行,學佛、學菩薩,萬行司南,司南是指南的意思,也就是如同標月指,標月指,有沒有聽過?就是指路標,《楞嚴》講的標月指,那現在人說的路標;因指要見月,因標要識得路啊。因為看到這個路標,你要識得這條是什麼路。那菩薩萬行之司南,菩薩有六度萬行,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到般若,那麼這裡面,指南在哪裡呢?都不可以離開念佛。你看《華嚴經》,我們看到《彌陀疏鈔》裡面它講,是《華嚴經》裡面講,它引《華嚴》,它說,十地始終不離念佛,十地,從初地一直到十地,圓教十地菩薩都不離念佛,所以呢,萬行之司南,無論你修什麼行,無論你學什麼法,不會離開念這句阿彌陀佛,念這句佛號。那麼有人他說:『佛菩薩他沒有在持名啊。』他已經持入心啦,持到心裡面去了,你們看不出來,仍舊是持名,所謂『語默動靜體安然』啊,這是菩薩的境界;語默動靜,他都是與佛相應、與如來相應,這個是『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也。』都離不開這部《無量壽經》,都離不開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它的德用,確確實實無量;因為它翻做中文叫無量嘛,所以它德用就是無量,那麼也是自性的德號,所以你念佛,就直接與佛性相應。這一層道理確實不好懂,我們會認為,我們講的這佛性、講的這本心,它是清淨的、是離相的,是什麼的,怎麼會化成文字呢?化成這個名號呢?這就叫做陀羅尼啊,陀羅尼,它翻做中文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那什麼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呢?就是我們的本性才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啊。總一切法就是涵蓋一切法,持一切義呢,就是攝持、包容一切義理、一切的義相,叫總持。所以它是陀羅尼。所以你念阿彌陀佛,這個真的是很殊勝喔,禪宗祖師能夠達到的境界,你念佛就能達到,這個可以打開本來,這個是了不起的方式。而且這麼樣了不起的方式,還讓大家都能夠學得到,真的是太殊勝了、太稀有了。好,我們今天的時間到了。要來念佛,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