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4(文字檔)



諸位法師 諸位同修 大家好,我們看到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第六頁第四條,上一次講到這一條,我們沒有講完只講了一半,只講了一半,好,我們來看。


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好,這個是上一次講到的。


那底下它說:「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好,這個是老和尚他引這個疏鈔,疏鈔就是阿彌陀經疏鈔,彌陀疏鈔,上一次介紹過,這一部在我們淨土算是一本很重要的一個


註解,那裏面一共有四卷,有四卷,頭一卷是講的是玄義,講的是玄義,很多祖師,淨宗很多祖師,甚至是因為看了疏鈔才深信淨土法門的,


所以呢,它是相當重要的,那大概提一下,它說:「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這一句話,上一次也講過,


道理也不是我們這樣子一會兩會呀,或是學個十年二十年能夠懂得的,因為這裡面呢是祖師大德自己親自修行的一個心得,


不是從文字上解得,我們現在人學佛,都是從文字上去求義理、去求解,但實際上呢,我們如果只在這個文字上去求解呀,那就變成一種學術,


變成一種學術;要實際上去修行,像淨土宗最重要的,就是你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那,什麼叫作萬緣放下,大家曉不曉得?這個萬緣,緣是什麼?緣可以分成,最基本的我們把它分成兩種:一個呢就是自己,自身,


這個身,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這個我們自己的身體,身體以外的境緣;那,我們講萬緣,萬緣就是很多種、不同的境緣、狀態,


那我們的心呢,都會去攀取,都會去隨著境界去轉,或是好的、或是壞的,好消息、壞消息,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喜歡的境界、


不喜歡的境界,喜歡的人事、不喜歡的人事,乃至於最貪著的這個身體,我們也要發心把它給放下。像這個,現在的人很愛漂亮,愛漂亮,


這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好事呢?但是不能太愛,你這個呀愛過頭就變成執著,這個愛漂亮你把自己弄得這個,打扮得整齊、莊嚴,不要妖豔,


不要這個勾起人家的慾心,這個是不好的。那,莊嚴、整齊,像個學佛人的樣子,提起人家的正念,你穿這身衣服出去,就有功德。


所以,你們喜歡整潔,這個是好事情;但有的喜歡過頭了,叫作有潔癖,他自己呢看到環境髒亂,心又生煩惱,那反而呢,這個也是心隨境轉。


所以,我們貪著這個身,執這個身是我,這也是萬緣的一種,那我們要把它放下,要把它放下,要知道,身不可得,維摩詰經講,


它說:「是身如影、是身如幻、是身如夢」呀,都是告訴我們,種種呀不實,種種呀不可,不可去求取的,不實我們要去求取,


那這個就叫作顛倒,明明不實有,我們卻認為他是真的,卻認為他是有的,那就,這個就是如同在作夢一樣,你把夢境當作真實呀,


你把虛假當作是這個可以去得到的,那這個就叫作顛倒,所以尤其是大家在念佛的時候,什麼都不要想,連心,也不要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這個在地藏經前面的這個覺林菩薩偈頌,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覺林菩薩偈,它裡面講的,這一篇很好: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你的心所現的,你心所現的一切法,有即非有,那你誤認為有,


那要去取著的話,這就叫做自心取自心,那自心取自心的結果是什麼呢?經典上講,就非幻成幻法,本來是屬於真如,


本來是與如來完全相同的境界,你就變成了凡夫的境界,你就變成了這個六道眾生的境界,所以非幻成幻法,非幻就是講的原來是真實的,


原來是不變的,那原來沒有二法、沒有對待的,那你一旦取著,一旦認為實有,它就變成了幻法,就變成虛幻了,變成妄想,


打妄想造成的這個結果、這個境界。


所以,祖師大德他是體認到這一點,他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不住於身,也不住心,那你做佛事,不住心,是什麼叫不住心呢?


就是不要住在這個,你的妄想心上,你不要隨順你的妄想,應該念佛的時候,最簡單的,你呢,這個,你在打妄想呀,你就要趕緊回過頭來,


趕緊這個,猛然的一醒,提取一句佛號,直下念去,直下念去,這樣子,你這個妄想才能夠消除,那麼,我們如果不覺察,


一直隨順他、一直隨順他,不斷地隨順,那你這個道業就不會增進。


有人,有一個,在古代,明朝末年有一個學人,他去請問憨山大師,他說:大師呀,我念佛念了卅幾年,為什麼都不會得力呀?


為什麼還是這樣子顛倒呀,還是該起煩惱的起煩惱,還是沒有功夫呀,像大師這樣子的,這麼樣自在。憨山大師說:


你呀,念佛的時候,用處不對,用功的地方不對。他說:你自己在喜怒哀樂的時候,你有沒有在念佛呀?還是喜就是任由它喜呀,


該起貪瞋癡,你還是起貪瞋癡呀,該要這個煩惱習氣要降伏的時候,你沒有降伏它呀。


所以,這個告訴我們,後世的學人,念佛、修行,要在哪裡去著眼,要在你的境緣當中,什麼境緣?你起心動念處、言語造作,


都要注意,不要起心、不要動念,要與佛號相應,佛門講的是斷你的念頭,聽經、讀經,是要讓你的心清淨的,


是要把你的妄想、妄念給斷除的,而不是增長知見。


我們以為看看文字、看看經典,我們就能夠知道它的意思,然後會講,甚至也會說得天花亂墜,我想我們在座的諸位,再會講經包括我應該也沒有慧可大師會講,慧可大師講經,禪宗第二代祖師慧可大師,講經是天人來散花,有一句話叫天花亂墜就是在講他,所以佛門很多用詞,很多用詞我們日用平常當中都用得到,像三心二意這是唯識宗的用詞,三心二意,你三心二意妄想多,三心我們講的這個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也可以說是這個阿賴耶識、末那識、跟這個..叫做意,獨頭意識,也可以這樣說三心二意這樣,那這個用詞我們中國很多的用詞都牽涉佛教的術語,佛教的術語,所以說你剛才講到你不能只看這個文字,好像慧可大師講經講到天人都來供養,他還是心不安啊,跑到跑到少林寺去乞求達磨祖師給他安心,這部電影大家應該都看過,給他安心啦,在那裡跪了好幾天,最後斷臂求法,斷臂求法,達磨祖師說你斷臂幹什麼?他說我心不安啊,請大師為我安,請大師給我安心,那你把心拿來,你心在那裡?拿來啊,他這個人對經教相當的熟悉,對於道理相當的透徹,一迴光一返照,一迴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才知道說原來求取妄心妄動的原來了不可得,原來我們講了不可得,有一點文言,就是徹底的虛妄,徹底的不真實,因為找不到,沒有一樣是我的心,結果他一這樣講,達磨祖師好啊你的心我給你安好,所以要去實修,要去在這個境界當中用心,要念佛不能只是看看聽聽,如果只是看看聽聽那就不行,就像人家問黃蘗禪師,他說為什麼六祖得到衣缽,神秀大師是五百人上座,講了三十幾部經論,甚至武則天皇帝,皇帝都請到宮中裡面去說法,為什麼他沒有辦法得法,只為他不見性,只為他不明心,所以佛法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見性這個很重要,那見性以後要實修,實地的去修行,我們不要眼睛常常去看人家的毛病,那裏如法那裏不如法,這個是不好的,我們要常看自己的過失,六祖壇經也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真正在修行的人不去看人家的過失,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如果見到他人的過失,你的道業就屬於不正經,就是屬於一個墮落的一個狀態,所以叫自非卻自左,那麼這是講到蓮池大師,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尤其是這句佛號最為奧妙,禪宗講的這個高妙的境界,我們一句佛號就把它總持起來,上次說把它打包起來就全部受用得到,現在再舉一個比喻就像大補帖一樣,早期台灣有賣大補帖,我們有買過,買過的人知道,這個它就是總持所有的功德,如來把他多劫的修行,把他的功德變成這句名號,送給我們讓我們來念,然後呢發四十八願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讓我們無力斷惑的眾生、沒有能力斷除煩惱習氣的這些人可以帶業往生,是徹底悲心,所謂要講到究竟是自心究竟成佛,講到這個最這個接引眾生最廣的部份、根器最低的他也能接受,為什麼?它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他都能夠接引,所以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是相當奇特殊妙的一個方法,那底下他說如果大家能夠諦信,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不用經歷這個多劫,不用去漸次去修行,漸次修啊你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那麼大乘佛法它不講三大阿僧祇劫,它講的是一念頓超是直指人心,就像淨土,我們常講淨土宗是頓超的方法,而且它這個頓超,一般頓超指禪宗稱頓超、華嚴稱頓超、法華稱頓超法門,那麼其它的經典都還有帶有漸次一些觀念在裡面,淨土宗它是真正的頓超,它可以讓一個將要臨終然後地獄相現前的眾生,一念超化地獄猛火成清涼風,你說這個頓超厲不厲害,它這個頓超在所有的經典裡面是沒有說過的,所以是太不可思議,馬上把地獄的境界直接翻為極樂世界、翻為如來的境界,所以這個頓超之快,確實不歷不用經過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不用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只要你肯發心肯相信具足信願行然後這樣來念佛,平常斷惡修善、常存好心、口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那麼處世不忘菩提,不忘菩提,處世不忘菩提,這句話很重要,大家都會做好人、做好事,但是呢?不知道處事不忘菩提,你在生活當中你不要忘記你是學佛人,我碰到事情你要靜下來想一想,不要用世間的方式去解決,你要想到說我是學佛人,我應該怎麼來落實佛法?這個觀念要先起來要先起來,不能夠說這個人傷害我,我就馬上用我的財力勢力,或是我的人脈或是我的關係去報復他去打壓他,不行你要想到說我們是學佛的人,我應該要怎麼做?要怎麼樣子才不損自己的道業,才能夠精進,來這裡聽講座,來這裡聽無量壽經,這樣才有意義,這樣才能學到,這種也是一種用功、也是念佛、也是學佛菩薩的心、學佛菩薩的行為,這個是也跟大家勉勵的,所以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底下總結,它說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直接,直接直指我們的心,就是如來,就是如來,淨土宗為什麼可以說念一句佛號不越三祇,不用經過不越一念不歷三祇就能夠超脫,因為就建立在八個字上面,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這句話這八個字,你的心本來就跟如來完全一樣:是心是佛,那麼你現在又念佛,念的是什麼呢?念的是你本來的樣子、本來的面目,那麼那有不做佛的道理,所以極樂世界絕對不在你的心外,所以我們常講佛法是最現實的、最實在的,不是等到你臨終或是下輩子才受用得到,這個是真真實實的教典,對我們有確實的幫助,那念佛又是契合末法的眾生的根器,還有你的工作都能夠配合,無論你是在什麼樣的崗位、什麼樣的一個職位上,都能夠念佛,對大家都是有很直接的關係,大家學了佛念阿彌陀佛,又有佛力的加持、你看又有自力自己願意發心、又有他力、甚至有十方諸佛護念,我們看到阿彌陀經: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這佛菩薩出來為我們做保證,你要是肯念肯發心,你在菩提道上誰給你做保證呢?十方諸佛來做保證,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保證你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不會退墮,而且即使即使你這一生,有一些人善根比較不夠,他念佛他不是真正想要了生死,這善根不夠福報不夠,但是他來生必然也是常修梵行,也是生這個這個就是有福報,生這個類似像帝王家、甚至生在這個有機會聞到正法的家庭裡面,他具有很大的福報,但是這個福報我們不要求,我們要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這個福報才是真正的大,大得不得了,為什麼呢?


你說世間的人有錢有勢,這個錢跟勢仍舊在相裡面,你看菩薩,我們讀華嚴經,菩薩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你看他的神通力,能夠令大地整個翻過來,而且眾生還不知不覺,我就開玩笑說,我們常常被諸佛從這個國土丟到那個國土去,那個國土丟到那個國土去,也是不動本處,我們眾生還是在裡面妄想顛倒,所謂凡夫愚昧不覺於遷,但是有一些有清淨有修行的這些阿羅漢呀或是大菩薩他知道,這個國土有在移動,那我們自己不曉得,所以菩薩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能夠令長劫入短劫,能夠令長劫入短劫,有劫入無劫,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才是真正有錢有勢,如來他身上的獅子座,你看華嚴經他的獅子座是百億摩尼珠王,我們這個世間的仞利天王頭上的那一個寶冠裡面才一顆摩尼珠,如來的獅子座就鑲了百億顆摩尼珠王,摩尼珠就是大鵬金翅鳥的心臟,大鵬金翅鳥的心臟,他往生的時候身上會著火,燒了心臟不會壞掉,這個摩尼珠是他的心臟,摩尼珠王以為嚴飾,你看華嚴經介紹如來就光他的獅子座,你要真正有大福報,你要成佛,你要真的在三界中自在,不要念佛去求那個人天小報,人天小福,這個有量的,那個用完就沒有了,你要學佛,佛的資財無量,他真的是世出世間最有錢的人,最有勢的人,而且還最有名,不但有錢有勢還有名,你看阿彌陀佛,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你看這個名大不大,而且聽到他的名號的人還挺歡喜的,不像我們有些人聽到,聽到這個人有名,但是後面加了很多註解,他大概是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所以真正你要有名、要有錢,你要學佛,要像佛一樣,他的名、他的財沒有人可以比,他的財是清淨的,不屬於染濁的,那我們剛剛講的,菩薩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世間人他有辦法做到嗎?他沒有辦法,又能乾竭於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動,能夠令大海乾竭,這大海不是太平洋呀!太平洋是小水灘,他能令香水海乾竭,這個香水海,我們一座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四萬兩千由旬,然後往上四萬兩千由旬,就是水面上四萬兩千由旬,由旬算是一由旬它是印度軍隊行軍一天所能走的路程大約三十里, 三十公里 ,算公里好了,有八萬四千由旬這麼高,須彌山非常的高,我們稱為妙高妙高山,須彌翻作中文是妙高山,它旁邊是香水海,這香水海還小的,因為它只是在娑婆世界裡面的,娑婆世界一百億個日月裡面其中的一個而已,菩薩能令香水海乾竭,是讓華藏世界的香水海乾竭,娑婆世界只是在華藏世界裡面的第十三層,然後華藏世界,我們是在華藏世界的中央,華藏世界就像是一棵蓮花一樣,蓮花臺藏,像一棵蓮花,我們是在中央,在中間,它外圍還有,各個地方還有,在這棵蓮花外面才叫做香水海,這個你看有多大,那不是我們用現在所謂高倍數的望眼鏡可以看到的,那要心徹底的清淨知道心同虛空,也無虛空之量,像佛菩薩這樣的境界才能夠見到,他能令這些海水一時乾竭,你說他的勢力大不大,非常的大,非常的有財有勢,令大山王咸震動,大山王我們不用說,我們就拿須彌山就好了,他能令它震動,令它動搖,我們沒有辦法,現在有錢人可以拆一棟樓,可以挖平一座山,他沒有辦法令須彌山震動,何況是在外圍,還是比須彌山更高的山,在經典上面都有,能夠令它震動,所以要學佛,不要學做世間人,不要念佛去求福報,求世間的福報,那個不值得求,你要看看你真正要比,佛的福報絕對比世間人大,大不曉得要多少倍,比財勢名利,佛菩薩都比世間任何一個人他都還要來得多很多,多得非常多,多到不可思議,而且他還能利益眾生,你聽聞他的名號,我們聽聞人家有名,只是知道有一個名人,但是你聽聞佛菩薩的名號,他具有功德,你可以得福報,聞名得福願,無量壽經講的,甚至聞名可以來生不墮惡道,可以這一生福慧還可以增長,這個都是相當大的一個功德,所以不要去求取世間的名利,因為要求呀,跟諸位講你要求最大的,要求最好的,大家都懂得要用好東西,佛他是最大的福報,我們要學他,那學他,你自己就要放下了,放下虛妄的,真實的現象才會顯現,你如果不放下,這個真如呀,你自性不會顯現,都是被你的妄情、妄想雜念給覆蓋住了,這樣子不會得解脫,所以這個淨土法門他是直指頓超,直指頓超,頓超呀,就是指一般我們修行要從凡夫要往上去,經過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到第八次第定,叫非想非非想處定,要再超過這一層叫第九次第定,叫滅受想定,你才證到了叫做阿羅漢的果位,


那麼,初果須陀洹破身見、二果斯陀含、阿那含,到四果阿羅漢才真正不來世間生輪迴,初果還有七次,要來世間七次,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到阿那含稱為一來,就是只要再來一次,就可以算是解脫了,在境界當中,只要一投胎入陰,入這個胎胞,還不一定做得了主,但是他一定會學佛,因為他確實有這個證量,他一定會學佛,他一定會遇到佛法然後修行,再證果,這樣你看有多難,然後再往上,一直往上,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阿羅漢往上還是權教的菩薩,有分通別圓這樣上去的,位次不曉得有多少,要這樣子修上去的,這叫漸次的法門,漸次的法門,那麼,淨土法門它屬於頓超的方法,頓超的方法,一下子,你到極樂世界去,就與諸上善人同居一處,同在一處,你看我們在世間要看看阿羅漢都不容易,我們這個世間雖然說是凡聖同居土,要遇到個修仙的也算不簡單,何況是要遇到阿羅漢,那你要遇到菩薩那真的是天方夜譚,真的是很難的事情,那到極樂世界呢?通通都是菩薩,你都遇得到,而且呢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的上善,就不是屬於世間善,只有世間的五戒十善,不是的,他的上善是帶著大乘的用心在裡面,是稱性的,所有的行為都與般若相應的,這樣子講比較好理解,所有的行為都與般若智慧相應,這樣才稱為上善,每一位菩薩都能夠跟我們一起學習,你常親近這些善友、這些善知識,而且這些善知識都是有功夫的,不是只有文字啊,這世間很多像現代的人啊,我一直秉持老和尚教的,現代人的註解我們不看,這裡面加了太多的東西了,有一些都毀謗正法,像你們看若是有做一些研究的啊,做佛學研究的啊,你們在寫佛教的這些東西,你們要加某某大師、某某法師,我們看很多的一些他們在做這些研究論文,都沒有加法師,都直接稱法師的名諱,譬如說他研究這個賢首國師也就是法藏大師,都沒有,都直接稱賢首或稱法藏,這法藏啊是他師父叫的或者是他的阿闍黎叫的,阿闍黎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軌範師、模範師,或是他的戒和尚,戒和尚叫的,我們一定要尊重,你尊重祖師大德,尊重他的德行,你在研究他的東西,你在向他學習,或是你寫的論文也是尊重你自己,尊重你自己的學養,這個是尊重你的學術,因為我看過太多了,有一些還包括有出家人在裡面,那是太不應該了,太不應該了,一定要加大師,要加法師,至少要稱法師,譬如說法藏法師,譬如說一般我們稱賢首稱國師,賢首國師,因為這些都是他的號,我們要尊稱,不能沒有禮貌,因為我們不是外國人的社會,外國人的社會他可以直接稱名字,那麼我們中國講求禮儀,一定要尊稱,這是附帶跟大家說的,也相當的重要,我們對法恭敬,才會有成就,因為師父就講他說這一輩子就是“誠敬”,他告訴我的,我很小的時候他跟我講的,我都還記得,他說我這一輩子就是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恭敬,誠敬到極處,我們今天對佛法才能夠有一點了解,在看經典,學祖師大德的,才能夠有一點點的體會,師父是很謙虛,實際上他體會的很深入,我們後學不及,真的是這樣子的,所以 “誠敬”是很重要,“誠敬”是什麼?你要把這個“我”放下才叫“誠”,不是我來看經典,我來看看這個祖師講得怎麼樣,變成是我在評斷祖師,不是在向他學習,我們看經要如對就像祖師在我面前,為我開示,為我做引導,要存這個心,如對如來如對目前,這麼樣的至誠,至少要做到這個,這一點,不是我來看看你講些什麼,這是現代人學知識的一種方式,學學術的一種方式,佛法它不是這個樣子,佛法它講求的是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我執、我相,要先承認自己的知見是需要改正的,承認自己的做法、想法是需要再改正、再提升的,這才叫做“至誠恭敬”,要把這個“我”要放下,不要我想怎麼樣,我來看,這個不對的,就是學佛啊,要從這裡來做基礎,要真誠心、至誠心,直指頓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見,這個入佛知見也是法華經說的,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出世為的是什麼呢?令眾生能夠入佛知見,要讓你知道你本來就具有佛性,叫開示,開佛知見,然後呢?要讓你能夠體會到,叫悟佛知見,然後你要能夠證入,叫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念佛心入佛知見,念佛心我們講的,你念佛心不散亂、心不顛倒、不隨境轉,這也都是我們常講的,我們講座裡面也一直常在說你不要離開佛號,不要心顛倒隨著境轉,這個呢,雖然常常聽到,但是很重要,因為我們都沒有做到,所以常講常講啊,薰習常聽啊都能夠有增上的效果,有增益的效果,因為佛法啊它聽不膩就是在這裡,一直重複一直重複,我們有時候覺得自己曉得了,但是你真正有在修行,你會體會到說我還有哪邊可以更好,再聽一次,再聽一次,你都會有這種感覺,真正在修的,百讀不厭,甚至千讀不厭、萬讀不厭,念佛心入,入佛知見,佛知見,什麼叫佛知見?我們眾生見相生心,有所知、有所解,眾生知見,二乘呢?著空見,入斷滅空,空見,菩薩呢?捨兩邊取中道,但中見,這也不是佛知見,唯有佛見相不生心,對境不作解,這是佛知佛見,簡單講一下什麼叫佛知見,當然在大乘經裡面,所有大乘經都是講佛的知見,


 所以我們想要入佛知見,最起碼的你也要先知道“諸法皆空”,知道“諸法皆空”, 知道一切“諸法皆如幻”,知道一切法, “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去執著. 尤其對人不要執著 ,對你的事業,對你的家親眷屬,不要執著.還有呢!在最根本的對這個身,不要執著, 不要執身是我, 不要認法為實有, 這個都是 祖師大德,講了幾千年,都還是在講這個,因為這都是我們的問題,都是我們的問題.  因為你一有執著,你的知見就不普,知見不普廣,你的心量就小,我們常說人家心量狹窄,不是在說他沒有肚量,是說他見一樣著一樣,眼見色就被色轉,只能見色, 耳聞聲被聲轉, 所以聽不出聲,見不超色,所以這個知見不普,你不是普眼菩薩,普眼菩薩知道,你的見識不廣,只能見到色,見到聲,你沒有辦法,見色不被色轉 , 耳根圓通章講的 ,入流亡所,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我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還是隨動, 隨靜.攀緣到動, 就被動轉 ,攀緣到靜, 捨受. 就被捨受給絆住了.所以在世間禪定裡面,沒有辦法去超脫,所以成世間的天人,成就世間的天人.所以像這個佛知佛見,佛的知見,他就沒有這些東西,沒有這些東西,我們無量壽經 ,之前就在講 ,什麼是你的本心 ,你的本心其實就是佛知佛見,在道理上它叫知見,叫做佛知見,在這個,講到它的妙用上,叫做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


 我們在稱讚佛性,它不變就稱它真如, 說它具一切法就稱為如來藏 ,這種種的名相, 都是在講佛性的德用,


 所以呢 ,很明顯的, 很明顯的,這個所有一切法,無不即心無不即心.自性所謂鬱鬱黃花, 無非般若 ,白雲 流水,盡是真如. 這一點我們能不能體會呢?   沒有辦法體會, 那你就要透過佛號,把你的妄想給銷落了. 所謂啊!煩惱未除,念不一.你煩惱沒有除滅,你的念頭不一, 不一就是沒有入佛知見.


 那習氣不除啊,佛不現, 佛不會現前,所以你的本具的這個天真佛不會出現,不會現前,那麼之前講的,為什麼稱為真如? 真如就是它在染而不染,我們現在根中,六根門頭, 乃至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是都是稱真如法界.全體真實,一切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那眾生自己在自己的境界裡面打妄想,在妄想境裡面,認為實有的,認為是有東西可以攀取的,有法可以執著的,所以呢,非幻成幻法, 非幻成幻法,這個就是我們要去修行的地方,要去修行的地方,你要能夠轉得過來.   ,底下他說,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所以呢!淨土宗,為什麼佛會講我們這一部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說,既然稱為佛說,這個就是非常的重要.佛說的,一般都是無問自說, 或是說特別重要, 佛他會講, 他會說, 那淨宗的興起 ,正是因為,為了要接引我們這些眾生,在唐朝,在善導大師那個時候,有很多祖師他說:「 念佛,上輩的往生是給菩薩去的, 中輩是給羅漢去的,下輩才是給這個我們一般凡夫去的」, 那當時候,善導大師他是阿彌陀佛再來,他直接就出來說:「你們講的這些東西,通通都不對,佛親自說的,淨土法門,本為接引下根,兼為聖人」,在後面玄義都會講,本來就是為了要,接引這些一般無力斷惑的凡夫,當然不是說諸位根器不好,那實際上,我們可以去看看自己,能不能在一個小時內不要打一個妄想. 現在有人跟我說:「 他連念十聲佛號妄想都止不了」這個妄想,止不了啊,那很麻煩呀!你們學佛,一定要做到一個什麼呀?有一首偈, 那是南臺守安大師講的, 他說:「南臺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然萬慮亡. , 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然萬慮亡. 沒有起一個念頭, 整天不動一個妄想,他說:「他功夫怎麼用呢?不是息心除妄想, 他不是動念去除它,為什麼呢?只緣無事可思量」,  你看他的功夫,沒有事可以想,他的沒有事,不是他坐在那裡閒閒的.對人也沒事, 對物也沒事,只緣無事可思量.這個才是呀 !   在真正修行這個是基礎啊!基礎啊!   我們現在念佛,在念佛堂, 妄想一大堆 , 從早念到晚,你們說你們算一算,算得清楚佛號,算不清楚妄想 ,佛號可以算得出來.我念了幾千聲, 幾萬聲,十萬聲都算得出來.那妄想千般啊, 妄想太多啊, 所以不要覺得我很厲害,我經我看得懂,我解得了,你修不了啊!    人家是只緣無事可思量,他心裡真的沒事,真的對世間萬緣放下,無事可思量.不是,我不是息心除妄想, 真正這個功夫真的算是道地啊! 但是那這才算是剛開始, 我們不是講假話,是剛開始,那還有後得智要啟發啊 !  後得智, 這根本智, 無事可思量, 知道一切法, 本來寂滅,本來不動啊 !     後來要日用平常,任運隨緣呀!這個才是功夫呀 !所以南臺守安大師這一首偈子很好, 我們可以再細細的去好好的去念一念, 這真的是我們修行呀,落後人家很多,很不會修行, 很不會修啊!整天都不打妄想,我們覺得已經是不可思議了,他還告訴你說:「只緣無事可以想,沒事可以想,無事可思量, 那你們還有事,那你就想佛吧! 要念佛呀! 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就是為了要解決你們,想太多的這一件事情,解決我們大家打妄想的事情呀 !你們愛想,佛很慈悲,好!你們止不住,沒有關係.那你來想佛,你不要想別的,你想我的名號 ,名號具一切功德 ,你們想了這個名號, 可以了生死,可以出三界. 而且最厲害的是,入有得空, 從有念入無念,從這裡,巧入無生,直接你念佛,你證入了實相. 回歸了這個本來面目,跟禪宗祖師完全一樣。所以你們好好念,念個幾年,這一生真正有成就,你也算是無事可思量啊。也可以追得到南臺首安大師啊,也可以跟得上他的進度,跟得上他的程度啊。不能跟他平起,至少可以看到他的背影啊;可以看到他的背影,不要看不到他的背影,那就真的差太遠了。所以要努力啊,要認真、要萬緣放下,有空來道場念佛。有人問我說:『在道場修還是在家裡修比較好?』我勸你們還是來道場好了。在家裡,確實是容易懈怠。依眾靠眾,來這裡不要只來聽經,要來用功,找時間;我們禮拜三有共修,看看能不能把我們這個大殿把它塞滿,看能不能撐破它;那不可能,下面坐不下,樓上也可以啊,我們的音響可以接到樓上去,只要兩個按鍵,那個音源就送上去,都可以念佛的。認真的念,萬緣放下的來念,不要有這麼多事情。大家說:『我要來學佛,』你問他:『學佛是要做什麼?』『是要了生死啊!』然後呢,將來說『師父,我事情好多啊,我沒有辦法,我有這個事、那個事……。』你說你要了生死,要到極樂世界去,那你得先來道場體驗一下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嘛,你要體驗一下這個修行是什麼樣子嘛;不然到時候萬一你真的去了,你沒有先修班啊,你會跟不上喔;人家國一要先修班,我們這裡是極樂世界先修班,你沒有來這裡先修、先來感覺一下,你到那裡你會受不了;那邊的人不會像我們這麼散亂,動不動就要跟人家講話,動不動就要講是非,那裡沒有啊。你要不習慣,『好吧,那我不要去好了,阿彌陀佛你送我回去好了。送我回去輪迴吧。』佛說:『我沒有這一願啊。我四十八願沒有再把人家送回去。』所以要先調整過來,大家都決定可以到極樂世界去,沒有問題,所以你來這裡念佛。你要記得啊,阿彌陀佛沒有這一願,送你再回娑婆,沒有。是你要有成就,你有願力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我看很多菩薩,他也很發心,說『我要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那他自己呢,也不修行。他說『有啊,我整天都度眾生,這個人有困難我就幫他,那個人有困難我就幫他。』你要知道,菩薩度眾生,自己不生煩惱,自己不隨境轉。那大家知不知道什麼叫做隨境轉?什麼叫隨境轉?在裡面生比較心,心隨境轉『我做得多,他做得少。』自己在裡面生貪瞋癡,隨境轉;菩薩他是做到什麼樣子呢?這個連舍利弗都做不到。舍利弗發六住心,發心行大乘法,沒到第七住,別教七住位;天人跟他乞眼,跟他要眼睛。他化身成一個人,跟他說:『醫生說要阿羅漢的眼睛,尊者啊,你是阿羅漢,你可不可以把你的眼睛給我?』他想說『好吧,我現在發心要行菩薩道,你要眼睛,好,身是虛妄的,供養你。』挖出來給他。他說『不是這一顆啊,是另外一個眼睛。』『好好好,另外一個,我們剛沒講清楚。』再挖出來給他。他說『不對啊,太臭了。』丟在地上踩,踩掉了。舍利弗就退轉啦,他說『這個眾生有夠難度。』所以他退心。所以你看連舍利弗都退心了,大家看看你心要退到哪裡去了?退到哪裡去了?說要行菩薩道,菩薩道不住相而行布施,不住相而行持戒,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這都是行菩薩道啊;終日經行,足不踏著一點地,這是菩薩行;又《華嚴經》講:『身為正法藏,心為無礙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你對法有沒有入心啊?你對於一切境界你攀不攀取啊?還執不執著啊?執不執身為我啊?你還執?那這不是度眾生啊,自己就是個很大很大的眾生,我們自己就是個大眾生,多大呢?整個虛空法界都是,因為夢裡明明有六趣,整個境界都是我們妄心、妄識變現出來的大眾生,裡面為什麼叫眾生呢?唯識講的:集起名心。集起什麼呢?集起你的貪瞋癡,集起你的五欲六塵,集起六根攀緣六塵謝落的影子,這是集起名心。和合而成的,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這樣的一個和合,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你的眼見色也是妄和合的,要有眼識、要有眼根、要有境界,最起碼要有這三種因緣,才能夠和合,才能夠生出一個叫做能夠看見的功能。整個都是和合,那自己身中就是一個和合相,和合即是眾生,所以是個大眾生。我們帶著所謂的五利使、五鈍使,五利使是身見邊見 見取見 戒取見 邪見 ,五鈍使是貪瞋癡慢疑,這樣和合而來,成就我們這個身。那你這個空不空啊?還有啊?那還有你就是個眾生啊,沒有辦法去空啊,所以你要照破它。你這個放下了,真的叫做度眾生,這個叫做行菩薩道,不是整天向外去攀緣,看看誰要幫忙。你發心幫他很好,自己道業要兼顧,要懂得要用功修行,要把自己煩惱習氣,我們剛剛講,最簡單的,五利使、五鈍使,身見邊見 見取見 戒取見 邪見 貪瞋痴慢疑,我們能不能讓它減少,讓它淡化,讓它銷落、除滅它。要知道這些五利使、五鈍使,通通都是打妄想,都是虛妄的境界;我們執著這個境界,執著這個妄心,以為是有的,這就是大錯特錯啊。所以要照了諸法空,這是行菩薩道。那麼你沒有能力照諸法空,我們用一句佛號,還是導歸到這句佛號。你不要看它:『一句佛號,誰都能念啊,小朋友也可以念啊。有這麼高妙的境界嗎?』講的就是沒有人相信,所以淨土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難信是誠難信啊,非常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萬億人不是我們常講的萬億人喔,不是世間芸芸眾生,是幾萬、幾億個這種修行人,萬億啊,億再乘以萬,萬億啊;這些修行人,他還沒有辦法去信入這個淨土法門;一二知,只有一、兩個他曉得,他能夠知道,真正萬緣放下,真正聽受淨土。看它這麼簡單,利益眾生的法門,就是這麼簡單,讓大家都可以受持,用最簡單的方式,得到最大的利益。現在講的,風險是零,報酬是百分之百。修行、學淨土法門也是,風險是零,十方諸佛之所護念,共同護念,風險是零啊;成就呢?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至於到下品下生,臨終地獄相現,這些眾生都還是能夠往生淨土、橫超三界,一到那裡呢?我們之前講過,八地不退轉,叫做不動地、阿惟越致,這麼樣殊勝、這麼樣難得的一個方式,那大家怎麼樣得到這個結果呢?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得到了。你怎麼照諸法空呢?心不隨境。心一打妄想,馬上攝歸佛號、馬上念這句佛號,你就是照諸法空。真的啊,照諸法空。那有人就會難你們,說:『阿彌陀佛空不空啊?』念的時候心無一物,本自空寂,不必刻意強念去破空。所謂達摩祖師講的,你用達摩祖師的回答他,『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哪用除。』這個就是淨土宗妙義,就妙在這裡。你念佛、念這句佛號,你達到的境界跟達摩的境界完全一樣,所謂『喚回盧行者,轉牽老達摩(原文:牽轉老達摩)』就是這個意思,『與他同合掌,共念阿彌陀。』這夏老居士的《淨語》,一開始他就講到,確確實實完全一樣,無二無別,完完全全沒有差別,這是我們很難得可以遇到的。要知道,這個佛法出現於世,如優曇花希有一現,這個要好好珍惜。淨宗興起,正是為了要幫助我們來斷除這些煩惱,而且真的非常容易,一句佛號你就一直念,你不要嫌它枯燥;你嫌它枯燥,這就是妄心在生起來了,你念佛念到會煩,這是妄想要起來,你不要管它,再安住下去,一直安住、一直安住,久了啊,所謂『功純自有佛加持』,佛菩薩會加持你。好,那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來迴向!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3(文字檔)



諸位同修,阿彌陀佛,大家好,我們看到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6頁講第4小段,


上一次把第3小段大略的說了一下,上一次第3小段時間到了,沒有講完,


好,那就看第3小段,就是第3行的地方,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


經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


好,到這裡是第3小段,在第6頁的第3行,在第6頁的第3


上一次說如來為了教化眾生,出現於世,那麼教化眾生的宗旨是什麼?


宗旨就是為了令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就是如來的宗旨,


那麼方法有很多種,方法有很多種,有華嚴的修行方式,


有天台的修行方式,有各種的方式,就像學校的老師要面對這麼多的學生,


每一個學生他的根器利鈍、他的資質不一樣,所以不可能用一種方式去教所有的人,


但是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佛教的原理原則,無論是那一種宗派都是要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淨土宗當然也是不會例外,像我們的道場也是秉持著釋迦牟尼佛教育的宗旨,


就是要讓大眾能夠深入心性,深入性海,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希望大眾能夠明心見性,希望大眾這一生能了脫生死,因為我們學佛有很多的問題,在世間的路上有很多的問題,世間法不能解決,所以呢要仰賴出世間法,要仰賴出世間法,


世間法它再怎麼想怎麼做,都是在那裡打妄想,愈想,你解決了一樣事情,另外的一些問題就又跑出來,所以愈想愈多,愈想愈多,這個就是妄想,佛法呢教你不要打妄想,不要胡思亂想,


你心靜下來智慧就會打開,你心離了二法、二思、二念,你的智慧就會現前,這是很直接的、很明確的,就如同一個房間裡面,一個暗室裡面雖然暗了千年,但是只要燈一亮就馬上整個照明了,


即使是千年暗室那也不怕,我們眾生雖然著相,在迷,迷失於境界當中,但是只要一聲佛號提起,


你的妄想就能全部消滅,所以說一聲佛號換取八萬四千妄想,這個是可行的,


因為妄想就如同暗室一樣。所以大家要好好的念佛,釋迦牟尼佛出世,


也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除了明心見性,見性修行的方式,修行要用什麼方式,有一位淨土宗的祖師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大師說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


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莊嚴,這是佛教修行的一個宗旨,


在修行的方式,我們用淨土,我們用持名,那持名就有很多種心態,


所以像念佛人有一百種果報,在續法法師就是清朝慈雲灌頂大師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有說到,像我們樓上都有祖師大德的著作,祖師大德的著作


這也都是師父多年講經內容有提到的,也都受到師父所使用的,也適合我們現在的人去看的,


也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他的艱澀,我們要深入佛法一定要看祖師大德的著作,這也是師父教給我們的,教給我們,他說現代的人寫的東西,很多都加入自己的知見,


加自己的意思摻在他的著作裡面,那祖師呢?他是自己修行,他不落思量的,不落分別的,


像一般世間人他寫一本書,東想西想找資料,祖師不是的,祖師是他自己修行然後契入經典寫出來的,給我們後學呀,接引我們讓我們能夠向上,跟現在的學術註釋是不一樣的,


看祖師大德的註解,還有一個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把妄想斷掉,這個就很厲害了,


我們學佛不是為了要了解佛法嗎?要了解就應該去想呀!不是的,佛法是什麼?就如同是止痛藥,把你的痛給止掉,把你的妄想給止住,佛法經典是拿來斷念頭的,祖師大德的開示是斷除你的妄想用的,不是讓我們去記他的名言,記他所說的一些文字相,如果我們只是記文字相的話,


修行就很難有成就,很難有成就,所以像無量壽經出世,正為是彌陀本願海,顯示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功德,所以善導大師才說,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他所要幫助眾生的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那麼要用什麼方法呢?


就只有用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才能夠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三根是哪三根?就是上根、中根跟下根,


上根的人就像是禪宗的這些祖師,都可以算是上根的,那麼中根的人呢就是修習止觀的這些人,


那下根呢?就是像一些禮懺滅罪的人,他們只懂得事相上的,


或是著相很嚴重的人,甚至是不修善只造惡的人這個就是所謂的下根,


或是再講清楚一點就是妄念要止也止不住,要行善善念也發不起來,像這種多半是下根,


我們都要去反省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千萬不可以認為說淨土法門是為中下根的人說的,


我是上根,我不用用這個方式,我們就想到大集經講的「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億億人修行,當今世上學佛的人還不達到一百億,因為人口還不達到一百億,


所以佛說縱然有億億人來修行,有一百億人來修行,


在末法,有這麼多人來修行,真正修罕一得道,很少人會有成就的,


他說,那怎麼成就呢?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讓眾生速脫生死輪迴,然後能夠入佛境界,


那華嚴這部經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一般的凡夫,不要說凡夫了,


連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他要看,他要參與這個法會都沒有辦法參加,都沒有辦法參加,


何況是我們在自己業力裡面輪迴的眾生,所以華嚴這部經的內容他是由龍樹菩薩去龍宮帶出來的,


這上一次就說過了,從龍宮裡面請出來,我們才看得到,那麼華嚴經最後的一個會歸,


會歸到哪裡呢?這個有聽過師父經的人就知道,是會歸到西方極樂世界。


是會歸到極樂世界,所以正與這部經相同,正與這個《無量壽經》相同。


就像普賢菩薩在最後,教善財童子,他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所以普賢菩薩,他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他算是法界菩薩的上首。什麼叫法界菩薩的上首?就是菩薩眾有這麼多,我們看過經典,有這麼多菩薩,他是菩薩中的模範生,就是給其他的菩薩做模範。


那他今天做出了模範,他修行到最後是怎麼樣呢?是求生淨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前往那邊、到那裡再向阿彌陀佛學習。到那裡,他的十大願王才圓滿,


因為一般我們在讀,都只讀到前面這四首偈,那下面四首是什麼呢?


他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就是說,


我的普賢十願到那邊才圓滿。所有的菩薩要成佛,他必須得修普賢行,


必須得修十大願王,才能夠發這十種無盡心,才能夠圓成佛道。


那普賢菩薩說,怎麼樣才算十大願王圓滿?


就是到了極樂世界才圓滿。所以《華嚴經》最後總結,大家對這首偈很熟:


『普願沉溺諸眾生,』下面那一句應該知道,『速往無量光佛剎,』無量光佛就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有另外一個別號叫無量光佛,也有一個別號叫無量壽佛。


所以《華嚴經》到普賢菩薩這裡圓滿是到哪裡呢?


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他算是圓滿成佛,這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有人說,淨土宗它是小教、是權乘,那我們想想,如果是權乘,普賢會願意求生嗎?


文殊會願意求生嗎?文殊菩薩他也說,他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樣的,這兩位菩薩通通都是菩薩中的模範生,菩薩中的上首;


所以我們看到他們給我們做表率,因為我們連菩薩都還不是啊,


我們只是帶著很深重習氣,然後很多妄想的一個凡夫;


常常心隨境轉,隨自己的愛欲轉,隨自己的貪瞋癡,隨境界轉,


這種凡夫;那我們怎麼能夠不念佛、去求生呢?所以念佛是很重要的事情,


這個是我們應當要留意的。就像蕅益大師他早年也是,他說:『我自己宗乘自負』,


他自己認為他是學禪的大根器啊,對自己非常有信心啊,


結果後來一生病啊,他說:『我在病中啊,我學的禪、學的教,我一句話都提不起來,


我沒有辦法去用功,我沒有辦法去超脫我這個病苦。』所以他才覺悟啊,


他在病中看到《竹窗隨筆》,看到蓮池大師的《疏鈔》,他才恍然大悟。他說:『始知念佛是無上寶王啊,是這世間所有法門,所有他看過的』因為他看過藏經,有一本書叫《閱藏知津》是他寫的,就是看過藏經以後,他做了一個這個筆記,


《閱藏知津》這個書也相當不錯。


他看過藏經,是所有修行法門裡面,


念佛是最殊勝、最好的;所以呢,他說,他當年早期,


誤以為持名是曲為中下,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曲為中下。整段是什麼?


他說:『我早年宗乘自負,妄謂持名曲為中下,』這個是他自己修行的心得,


修行幾十年的心得。蕅益大師也身兼好幾宗的祖師,他當然也是淨土宗的祖師,也是天台宗的祖師,


甚至聽說還是律宗的祖師,他也是身兼好幾宗,


無論是在世學、在佛學,都有相當的大成就。他十幾歲的時候就會寫書,


當初他也不學佛,寫《闢佛論》,後來他學佛了,他才懺悔,他之前這個通通都不對,


全部燒掉,全部把它給我們現在講,都給回收了。所以很明顯的,《華嚴經》到後面白紙寫黑字,


我們現在講白紙寫黑字,明文就告訴我們,指歸到極樂世界。


那《法華》是什麼呢?《法華》的意思就更深,


它的意思啊,我們一般很難體會,你看起來《法華經》就像一本故事書,


它講好多個故事,那實際上這些故事裡面有寓意,不外乎就是直指眾生身中的不生滅性、


心中的不生滅性。所以徹悟禪師講,他說:『以我本具之佛,念我心作之佛啊,


哪有不感應道交的道理?』本具之佛就是我們眾生心裡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那念我心中本具之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在心外啊,


哪有不感應道交的道理呢?所以證明《華嚴》、《法華》是完全的,他的一個指歸,甚至有的祖師讚嘆到說:《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一個開始而已,的一個序文而已,《無量壽經》是正宗分。正宗分有沒有聽過?經開三分,


第一分是序分,


第二個是正宗分,


第三個是流通分;


所有的經典都可以判成這三個大段落,序就是有開始,


然後再來正宗分是主題,再來是結尾;


世間的書也是這樣子,有一個起承轉合。好,這一段我們就看到這裡。


我們再來看後面的:


『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好,這個是第四段。


本來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第四段。所以在《疏鈔》,《疏鈔》就是《阿彌陀經疏鈔》,


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現在看的人不曉得多不多?


這個是淨土宗很重要的一部《阿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寫的,是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祩宏大師,號佛慧。這位大師,他的念佛功夫也是相當了不起,


早年也是學禪,禪宗在中國非常興盛,


早年也是學禪,後來他修行淨土法門。


有一次杭州鬧乾旱,那個時候沒有寺廟,當地的人要請法師作法會啊,


可是沒有法師啊,找不到出家人。就有一個上山砍柴的樵夫他說:


『我知道那個山裡面有出家人。』應該是在梅嶺,


現在杭州梅嶺那邊,因為雲棲寺就在梅嶺那裏。那他就上去請啦。


那蓮池大師就下來,他說:『我什麼都不會啊,我只會念佛,我也不會作法會啊。』


他說:『沒關係啊,師父,反正沒有法師;你就念,只要能下雨就好了。』他就在那裡合掌,然後念佛。念不到十聲而已,雨就下下來了。所以可見他的念佛功夫是相當厲害,


相當的道地,下了很深的功夫,不然啊境界不會隨他的心而轉,


不會有現代人說的神通力,所以可見蓮池大師是了不起的一位大人物,


他是明末四大僧之一,明末四大僧應該知道,明朝末年有四位高僧,一個是蓮池大師,


再來就是蕅益大師,還有是憨山大師跟紫柏大師,這四位明末四大師,四位高僧,


蓮池大師就是其中一位,所以這個疏鈔啊是非常好的一部註解,我們上面都有,


我們道場都有流通,道場都有流通,所以要多看古註,現代人他不看古註,他怕難,


他覺得說字很難,我看了我想要速得、速成,其實看古註,尤其是學佛跟大家用的電子產品不一樣,


現在的電子產品買回來都有一個快速使用手冊,


快速使用手冊,有一個,但是學佛不能求快,因為它不是電子產品,它不是物品,它是內學,


佛法叫內典、內學,它不屬於物質,不屬於這種物質,所以大家不要求快,看祖師的註解越看,你會越有味道,為什麼會越有味道呢?還是用論語的那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非常好的這句話,你常常看,去改變自己的習氣,去把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把他轉變過來,本來心不佛,把他轉成佛,本來不念佛,把他的佛號念起來,


本來具有貪瞋痴我們覺察他,使他銷落,使他減少,那你每一次在看經典的體會、程度、


深入的感覺都會不一樣,所以師父告訴我們,他說有的經講五十遍、講一百遍,我們看幾十遍、


幾百遍,甚至看一輩子他都意味無盡,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真正有在修行,


我們有修行的人喜歡看祖師大德的註解,這祖師大德的註解真的很好看,他不會把話講死,


不會把話就是用像名相、枝葉這樣子,只是解釋名詞,祖師大德不會,


他講的是一種境界,講的是義趣,很值得我們學佛人應該要去看,


很值得我們去看,這書你看一輩子都不會膩,所以師父說你剛開始學你看一本註解,


一直到你成就了,你還是可以看這一本註解,這個意思都是非常的深廣,


乃至經典也是,這個是祖師大德他的註疏是相當好,甚至我們師父說絕對比現代人作的好,


絕對比現代人註的好,他都推薦我們看祖師大德的作,這相當重要,疏鈔裡面說什麼呢?


他說:「一心持名,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這個話沒有修行到達一定程度,你體會不到,這個話很深,


我們講直指人心,這不是禪宗的手法嗎?這不是他們教化的方式嗎?那為什麼淨土宗念一句佛號就是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是佛,這個就是我們要去修行的,


我們要去深入經藏的,所以你看這句話意思看起來簡單,


實際上很深刻,非常的深奧,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說給我們聽,我們自己都不相信,為什麼?


因為你認為,你看我們檢點自己,我有貪瞋痴啊,我會心隨境轉啊,


念佛的時候會打妄想,我怎麼會是佛呢?我怎麼會是跟佛菩薩一樣呢?


那為什麼今天我們念了這句佛號,就會跟佛一樣,就會跟菩薩一樣,這個有它的深意,


所以他才說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那麼其實說徹底的是自己的言語造作與如來完全無二無別,完全無二無別,為什麼無二無別呢?


因為稱性的關係,稱性,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力無畏就是十力四無所畏,都跟諸佛完全一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同一心體在起作用,


只是我們眾生有執著的關係,妄分有你、我這種對待的現象,妄的、虛妄的、


不是真實的,所以,像為什麼佛門提倡不邪淫、不淫欲,就是在這裡面你不要妄生你我相、生對待相,你一有淫心生起,他就有對待相顯現,所以叫你不要起對待,不要起對待就是離淫欲法,


就是離淫欲,就是所謂的不淫欲,這個就是佛門斷淫欲的方式,在大乘裡面他是這樣斷,


不要生對待、乃至生怨懟,這個通通都是這樣子的一個修行方式,眾生其實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為什麼變成眾生呢?就是以妄想、分別、執著,你本來如同海跟天空,海上沒有波浪,天空沒有雲,海天是一映的,可是現在呢?


海中妄生波浪,天空妄有雲翳,所以成了好像有相對,好像有海、天空可以隔閡的,


但是實際上海本來沒有波浪的,


天空也無雲的,也無雲的,


這是祖師大德證入以後他知道的,


他把他親證的境界講出來給我們聽,


我們沒有這個程度,


所以他說成是一種比喻讓我們知道,眾生本來就如此,本來沒有對待,可是在無對待中,


無同異中動念,一旦動念頭就熾然成異,就有對待相,就有相互差別的現象出現,


所以才說有凡夫、有佛、有所謂的地獄、餓鬼、畜生,所以,相反的,


我們心裡要是沒有對待,什麼叫對待,就是動念,不動念,不動念啊你就跟佛完全一樣,


雖然我們現在在動念,可是實際上、體上、真實的現象上,


還是跟佛完全一樣,佛說什麼呢?他講一個比喻,譬如迷人,四方易處,一個迷路的人他走錯路,


把東西南北搞混了,搞混了,但實際上呢?真實的狀況是什麼?


東還是東,西還是西,只是那個人在這個方位裡面他自己迷惑,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原原本本跟佛完全一樣,但是自己迷在哪裡?迷在自己變現的妄境界裡面,迷在自己的想念裡面,所以呢才叫眾生,我們看經教的目的剛說了,把你的想念斷除,告訴我們說妄想,既然說是妄想那就不是真實的,


既說為妄就不是真實的,所以呢不必理會他,你只要依止正念,那可是自性無一物我們怎麼依止呢?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托顯出這一句名號出來,讓我們來依,


所以禮拜三講念佛開示時講到,念這一句佛號算不算是執相,不算,因為他不屬於世間,不屬於世間相,他不屬二乘,不屬出世間,他也不屬菩薩,他是如來的智慧德相、德號,所以我們以凡夫心直接攀緣這個如來的境界,這個是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這麼樣不可思議,這麼樣深廣的一個法門,確實遇到了我們真的自己應該要慶幸,要老實的念佛,要真正發菩提心,


萬緣放下來修行,像這個道場就可以好好利用,看平常來念佛的人很少,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把世間放下,因為是虛妄的,是妄想的,所以當你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你要跟自己說,


這個世間是虛妄的,既然說是妄,就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的我不要罣礙,不要去理會,


這個是看經典看祖師大德給我們開示的好處,能夠幫助我們把妄想斷掉,


他告訴你這個世間是虛假的,為什麼是虛假的呢?能緣的心哪一個是你的心,


所緣的物本來不實,能所皆不實,那又何有一物於自己心中存呢?


所以祖師都叫我們你不要著,你不要求,若欲求佛要求心,


若欲求東求西,你不如來念佛,你沒有辦法安住本心,所以如來有勝異方便,開這個念佛法門,


所以我們直接緣的是如來的境界,緣的是自心的境界,它不是屬於生滅境,它不是屬於世間,


念阿彌陀佛的德號是超世間,我們知道無量壽經有一個佛的德號叫超日月光佛,


超日月光,日月是世間光,他的智慧超於日月,就表示他不屬於世間法,


當然也不會屬於出世間法,因為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對待的,它不是絕待的,絕待就是絕於對待,沒有相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觀察出來世間是相對的,觀察出虛妄的現象,


沒有達到真實,真實的現象是絕待圓融,又有一位他立了一個叫絕對論,絕對論,他的絕對跟相對是相對的,所以還是相對,還是掉到相對論裡面去,這個一樣都屬於在所謂對待法裡面去輪迴,去輪轉,今天我們沒有辦法像禪宗祖師這麼樣高明的根器,像現在人講的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的體悟,我們沒有辦法,所以直接用念佛的法門,因為他把禪宗祖師的境界,


體悟到自性本來的境界直接打包,現代說的直接打包,包在哪裡?


包在這句佛號裡面,贈送給大家,你一拿到,就像我們以前臺灣早期賣的電腦大補帖,


全部都有,你念這句佛號如來的功德、祖師大德的功德你全部得到,


菩薩百劫、億劫修行的相好,他這個功德全部都有,


所以阿彌陀佛把他無始劫以來修行的功德打包成這一句名號,直接讓我們受持,所以叫總持陀羅尼,


所以用這個名號他說這是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這句話有它很深的義趣,我們乍聽之下,剛才講的這個,不能只聽一遍,要多聽,不然沒有辦法去理解,因為我也不是馬上就懂的,也不是馬上就能夠體會到的,解了以後還要去什麼?


真正去念,真正去念的感受會不一樣,


比你解得的還要更為深入,


所以達摩祖師講:「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


你只看文字,雖然你天天看,但是你沒有去修行,


道力非常的弱,從這個境界會得者的道力壯,


在日用平常當中你時時刻刻提起佛號,


時時刻刻在用功,你就有很強的力量,


常常在薰習,常常在佛號當中薰習,


所以像我們淨土宗常說你若真的不懂沒有關係,


你可以直接持名念佛,這樣也可以,


但是我鼓勵大家一定要看經教,


你不看經教,你不聽經,煩惱很難去放下,因為你不知道虛妄啊,


不知道是不實的,我們只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和合心裡面還是認為是有的,


我們很注重和合後面那個“有”,一切法因緣生,因緣生結果自己心裡面是認為有因緣生“有”,


這是我們一般凡夫,佛要告訴我們因緣生是不實的,他用因緣告訴你既然是和合,既然說法是和合妄生的,就表示法是不實的,他是用所謂的「析空觀」,析空就是分析的析,析空,就是把法作分析,


分析到最後,你會發現原來一切法都是不實的,甚至連分析的觀念也沒有,就像楞嚴經第三卷講的七大,地、水、火、風,你要認為說一切法它是和合而生,你看地大從何而生啊?


你就分析 析彼微塵七分際相至鄰虛塵,鄰虛塵是最小的,我們現在講的最小的單位,


你再分析下去沒辦法再分析了,縱有辦法再分析就以那個做最小的好了,那你說這最小的單位是用什麼和合而成就的,難道是用虛空嗎?佛問阿難,是用虛空和合的嗎?虛空是空的,那那個是物質的怎麼和合?沒辦法和合,好,那難道是鄰虛塵加鄰虛塵等於鄰虛塵嗎?那就不是了,


鄰虛塵加鄰虛塵絕對不會是原來的鄰虛塵,所以說最基本的鄰虛塵不是和合而有的,


你說一切法都是和合而有的,那我們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了,那你說不能再分析的這個單位它是和合的嗎?它不屬於和合的,所以說世間是和合生,這是佛為了方便,


佛在楞嚴經講連和合尚且不是,和合尚且不是,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講: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法它不會自己生,自生,自己出生,也不從他生,他生就是因緣生,


就是從別的環境來促使它生的,也不是和合而生,因為有自有他才能和合,


自尚且不生,他也不生,怎麼會共生呢?不生,不共不無因,也不是說無因生,也不能說法它無因能生,無因能生,譬如說:以火來說,火沒有透過因緣,火也沒有辦法生,你認為火是無因生的話,


那到處會冒火,你可能走在路上就會被火燒到,


也不是,所以他說法是無生的,無生不是講沒有生,


是講所謂的沒有定體來生,沒有定體,他是虛妄的,但是他怎麼會有生起,


佛說他是幻作用力,幻作用力,如同幻師,在楞嚴講的「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現這個幻術、幻相,我們現在講的魔術,以前在印度說幻師,變法術很容易懂,


可是到中國來變法術的就比較少,但是現在魔術應該聽得懂,用魔術,


魔術的方式,你為什麼會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