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自他不二~悟顯法師 小座開示

大家聽了這座經,就會想要持名念阿彌陀佛。

但是要知道淨土法門不是只有念佛而已,很多人不是輕視,就是過於重視。什麼叫輕視?

有的會說:你們只有念佛而已;重視的,就認為自己只要一句佛號就好了,其它的都不用看,也不用學。這個觀念是錯的,廣學多聞跟亂學、亂看不一樣。提倡專修,是讓大家在佛法上專,專於一心當中,不是說經典不能看,經典是佛說的,佛說法叫金口宣說,金就是不變,無論講什麼經,講的都是一心,講的都是正念,所以看了根本不會亂,因為眾生沒有定力所以看了會亂。沒有定力就是他沒有決心要修行! 有些人今天來佛門念佛只是為了求平安,只是為了求富貴;持咒只是為了要身體健康,要事業順利,要名聞利養;自己如願發了財了,得到想要的,可是在過程中又有一點違背良心,希望自己業障消,一切更順心,所以要拜懺。因為有這種人,所以才叫他不要雜學、亂學,而不是說學佛的人只看一部《無量壽經》就好,這觀念是不對的。只看一部《阿彌陀經》,那也是錯誤的。你去看祖師,哪位是只看一本經?沒有人是這樣子的。祖師看的經典就是看實相,雖然修學是依照《阿彌陀經》裡面的方法,但是每一部經祖師都能融通。教人只看一部是矯枉過正了,後來變成只要看別的經就不如法。有位老同修問我:「為何看那麼多經?」他本身念佛念得相當不錯,連睡覺都可以念佛,我跟他緣很好。我問:經典是誰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那佛夾不夾雜?若你要說看《無量壽經》才不夾雜,那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說《華嚴》、說《法華》、說《楞嚴》…,一整套《乾隆大藏經》;而且中國的藏經只有印度傳來的三分之一,原本的內容還更多。法都是他說的,那釋迦佛有沒有夾雜?所以那同修一想,回答:沒有!所以說:對呀!那既然佛說法不夾雜,為什麼大家看是夾雜?如來講的法就是實相,若看成夾雜那是自己心太亂。 還有就是修學沒有目標,不知道學佛要做什麼?所以多看才會變夾雜,認為廣學多聞是不必要的。《華嚴經》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廣學多聞是必要的;四弘誓願中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的法門所會歸的還是心性,任何一法講的都是真如佛性。當在念佛,就顯於念佛時,自性顯現在念佛上就叫做念佛三昧;顯現在《文殊菩薩般若經》,叫做一行三昧;顯現在《十大願王》叫普賢三昧;這是德用各不一樣。在《圓覺經》中叫如幻三昧;在眾生的身上,在眼叫見;在耳叫聞;在鼻是嗅、在舌是嚐、在身是觸、在意是想,這些種種的作用;在七大,地大叫堅固;在水大叫溼潤;火大是溫度;風大是流動;空大無色;識大能明瞭;根大是六根,能夠見聞覺知。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無一不是如來藏、都是真如佛性。 所以不要分別就只能念佛而已。念佛是一種手段,是方便,但是要明白,手段要能達到目地,如果手段達不到目地,那這就叫「方便非真實」,就只是戲論,所以念佛能達到目地最重要!有人念佛並不會達到目地,續法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講的念佛人有一百種心態,也就是念佛人相應的一百種果報。貪心念佛、瞋心念佛,貪心念佛是餓鬼道,瞋心念佛是地獄道,癡心念佛是畜牲道;五戒十善心念佛是人天道,高下心念佛是修羅道,空性念佛是羅漢道,這種種的差別有一百種,包含世出世間諸法。所以,一般人認為只要念佛就好,這是不對的,其實要做到心能不迷才是念佛,萬緣放下,心能不著才是念佛,念佛就是為了要不著,著於念佛上不叫念佛,著於境界上那也不是念佛,念佛是為了要幫大家除去著境的心。現在雖不執著境,換著佛,一樣是著,心仍舊沒有空,所以要念到心空佛亦忘,才藥到病除,吃藥只是為了要治病,病好了,還再吃藥就叫因藥得病;所以叫藥到病除,病除了藥也沒有了,藥病俱亡。念佛只是為了這樣,在講座裡面強調要念佛,是幫助大家把散亂的心收攝下來,但是念佛的真實義趣,只是在除妄念,它是方便法,叫勝異方便。因為念佛就是念自性,一切眾生自性跟佛完全無二無別。不是說佛號就是自性,是說這句佛號能幫助眾生從煩惱中見自性,佛號也不是心外法,其實根本沒有心外之法。所以說念佛能見本性是這道理。 所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那佛號當然也是如此,佛號是如來的果德,說它是佛性也不為過,只是大家能不能從當中去證入。從念佛而見性是可以的,要把煩惱習性除掉,還好辦,但明心最重要。修學大乘佛法要先明心,不是先除煩惱。歷代祖師大德都這樣教,可是現代人顛倒了,幾乎不這麼講。像天台宗也只剩下次第三觀,一心三觀沒有人講,禪宗那更不用說,淨土宗就變成只有持名念佛其他的都不要,那也是偏廢,叫執事廢理。把大乘佛法講成權乘、二乘,二乘就是小乘法,甚至講成人天法,都是著在有相上,學修淨土宗要先識心達本,要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大家去看看,蕅益大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註解,知道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然後知道念他佛即是念自佛,他說淨土宗最特別的是「了他即自」,念他即是念自。但是現在的人學淨土不願去懂道理,只要持名念佛,根本不識本心,不懂得本來面目。如此在淨土宗修想要得力,是不會得到的。這種人學了淨土只是為了求死,可是又還沒死,所以他的偷心就不死,因循心不死,懈怠心不死,種種貪、瞋、癡、慢、疑都不死,因為不知道自己心性本來的面貌,要是知道了,你的偷心,你的貪、瞋、癡都會願意放下,這叫願! 第一是要信,真信就會願意放下,就會真正去行!信、願、行是這樣來的。一般的信、願、行只講在事相上,沒有辦法達到骨髓,這樣不會見性,不會明心。要是對於心性,能少分知道自心本來清淨,念佛的時候,知道心本來清淨,從來不隨妄,那就有得煖法。煖法就像是靠近起火的瓦斯爐,會有暖暖的感覺。接下來才有所謂的頂、忍、世第一,這種種的進程,修學漸次深入的境界。所以在《無量壽經》講座提倡念佛,不是叫大家偏到念佛去,是要讓大家知道念佛的重要性,要讓大家曉得念佛可以幫助自己把雜亂的心先收攝回來,這樣講淨土就如法,就無過失了。黃念祖老居士也講,學淨土不是叫大家只《無量壽經》一部就好了,其他都不要念也不要看,黃老說如果真的不認識字,那就沒辦法,如果認識字,能解得幾分是幾分,多多了解,多多去看,看這些大乘法。剛開始,沒有能力涉獵多部經,可以一部一部來,同一部熟了,再一部一部下去。但是不要學成知見,知見就是談柄,不可當作跟人家講話用的談話資料,這點《沙彌律儀》就有講,學佛不要專記名相、專記名言,以資談柄,為展現自己博學多才,這也是我相,智慧不會開。學佛就沒有學到重點,以這種心來學,也許會有巧辯才,但是即使有再大的辯才也沒有辦法了生死,嘴巴再會說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