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為什麼要懺悔?~~悟顯法師 開示(ㄧ1)
懺悔文 開示
為什麼要懺悔?
因為不曉得自己有什麼問題,所以業障不一定會消掉。一開始我們稱法名: 「我弟子某甲」,某甲是自稱法名,「從於無始」,從無始劫來「以至今生」,到現在,做一個總清算,所有的「毀破三寶」,「作一闡提」,一闡提翻作中文就是斷善根,沒有善根。過去生毀壞三寶,沒有善根,「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毀謗大乘經典又不學如來的般若智慧,「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殺父害母然後又出佛身血,這五逆罪。「污僧伽藍」,伽藍就是道場,就是清淨地。破壞道場和合,有意無意的都有,「破他梵行」,看到人家修行就想要去障礙,想要去毀壞人家的戒行或是人家的道心,我們過去生,乃至這一生都有。看到人家修行用功,就在後面說:你看他修行成這樣子。我們要小心,自己可能都是毀謗常不輕菩薩的人,有人修行六親不認,修行的時候念佛如喪考妣,好像父母雙亡一樣,一切不管。但是人家看到就開始批評了:你看他念佛,念得跟瘋子一樣。
我們都曾經有意無意造作這種口業,給修行人壓力,這是不對的,是我們自己少善根、少福德,所以這也要懺悔。「焚毀塔寺」,我們現在不會去焚毀塔寺,現在焚毀塔寺,就是指破壞道場,破壞道場的和合。來道場沒有遵守規矩,沒有遵守律儀,想說自己幫道場做過什麼事情,有特殊的權利,這都是焚毀塔寺。
「盜用僧物」,有些居士很誇張!他說:我有捐菜給道場,煮菜煮好我要帶一點回去,這是不行的。就像一滴水,滴到大海裡面去,你要再撈回來就不會是原來那一滴水了。這是盜用僧物。僧物是出家人的乃至四眾物品,跟他講這樣不行,他也不信。所以「起諸邪見」,認為沒有因果,「撥無因果」,而且他不近善友,專門在日用平常當中糾結朋黨,跟惡知識在一起,所以叫「狎近惡友」、「違背良師」、不聽佛教、不聽出家人的教導,違背良師、違背經法,乃至我們自己「自做教他」「見聞隨喜」,自己做又教人家做,看人家沒有智慧,沒有正見還心生歡喜,見聞還隨喜,所以「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希望大家在拜懺的時候,要生起真正的慚愧心,把這些罪障「克誠披露,求哀懺悔」,請求佛菩薩,哀愍我們、拔濟我們,在佛前懺悔,再也不這樣做,「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惟願佛、法、僧三寶,慈悲攝受。我希望佛為我作證明,來攝受我,「放淨光明,照觸我身」佛放光照觸我身,希望佛為我加持,我絕不會再做這些罪業,希望諸惡消滅,我之前毀破三寶、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邪見、撥無因果、自做教他、見聞隨喜等業,「諸惡消滅」,這些罪障都能夠消滅,「三障蠲除」,三障就是惑障、業障、報障,三障全部都能夠消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恢復我本來的面目,回復我跟佛一樣究竟圓滿清淨的真心,楞嚴經講:「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個懺悔文很特別,我學佛到出家有十幾年了,沒有看過這文章,這是出家人在登壇受三壇大戒時用的。拿出來供養大家,跟大家分享!這是相當好的懺悔文,自己在家也可以常常這樣懺悔,因為確實祖師大德把我們過去生乃至今生所做的壞事,在這一篇中都做個總結,在佛前發露,發露就是說出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問題,說出自己的毛病,真正悔改不再造作,不然我們每天懺悔:弟子某某業障深重!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這一篇相當好,是很特別的懺悔文,供養大家。
為什麼要懺悔?
因為不曉得自己有什麼問題,所以業障不一定會消掉。一開始我們稱法名: 「我弟子某甲」,某甲是自稱法名,「從於無始」,從無始劫來「以至今生」,到現在,做一個總清算,所有的「毀破三寶」,「作一闡提」,一闡提翻作中文就是斷善根,沒有善根。過去生毀壞三寶,沒有善根,「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毀謗大乘經典又不學如來的般若智慧,「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殺父害母然後又出佛身血,這五逆罪。「污僧伽藍」,伽藍就是道場,就是清淨地。破壞道場和合,有意無意的都有,「破他梵行」,看到人家修行就想要去障礙,想要去毀壞人家的戒行或是人家的道心,我們過去生,乃至這一生都有。看到人家修行用功,就在後面說:你看他修行成這樣子。我們要小心,自己可能都是毀謗常不輕菩薩的人,有人修行六親不認,修行的時候念佛如喪考妣,好像父母雙亡一樣,一切不管。但是人家看到就開始批評了:你看他念佛,念得跟瘋子一樣。
我們都曾經有意無意造作這種口業,給修行人壓力,這是不對的,是我們自己少善根、少福德,所以這也要懺悔。「焚毀塔寺」,我們現在不會去焚毀塔寺,現在焚毀塔寺,就是指破壞道場,破壞道場的和合。來道場沒有遵守規矩,沒有遵守律儀,想說自己幫道場做過什麼事情,有特殊的權利,這都是焚毀塔寺。
「盜用僧物」,有些居士很誇張!他說:我有捐菜給道場,煮菜煮好我要帶一點回去,這是不行的。就像一滴水,滴到大海裡面去,你要再撈回來就不會是原來那一滴水了。這是盜用僧物。僧物是出家人的乃至四眾物品,跟他講這樣不行,他也不信。所以「起諸邪見」,認為沒有因果,「撥無因果」,而且他不近善友,專門在日用平常當中糾結朋黨,跟惡知識在一起,所以叫「狎近惡友」、「違背良師」、不聽佛教、不聽出家人的教導,違背良師、違背經法,乃至我們自己「自做教他」「見聞隨喜」,自己做又教人家做,看人家沒有智慧,沒有正見還心生歡喜,見聞還隨喜,所以「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希望大家在拜懺的時候,要生起真正的慚愧心,把這些罪障「克誠披露,求哀懺悔」,請求佛菩薩,哀愍我們、拔濟我們,在佛前懺悔,再也不這樣做,「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惟願佛、法、僧三寶,慈悲攝受。我希望佛為我作證明,來攝受我,「放淨光明,照觸我身」佛放光照觸我身,希望佛為我加持,我絕不會再做這些罪業,希望諸惡消滅,我之前毀破三寶、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邪見、撥無因果、自做教他、見聞隨喜等業,「諸惡消滅」,這些罪障都能夠消滅,「三障蠲除」,三障就是惑障、業障、報障,三障全部都能夠消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恢復我本來的面目,回復我跟佛一樣究竟圓滿清淨的真心,楞嚴經講:「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個懺悔文很特別,我學佛到出家有十幾年了,沒有看過這文章,這是出家人在登壇受三壇大戒時用的。拿出來供養大家,跟大家分享!這是相當好的懺悔文,自己在家也可以常常這樣懺悔,因為確實祖師大德把我們過去生乃至今生所做的壞事,在這一篇中都做個總結,在佛前發露,發露就是說出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問題,說出自己的毛病,真正悔改不再造作,不然我們每天懺悔:弟子某某業障深重!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這一篇相當好,是很特別的懺悔文,供養大家。
無相念佛 釋疑~~悟顯法師 開示
無相念佛 釋疑
經典上講:「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這是一個學佛的修行人,應該要有的願心。
我們總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看阿彌陀佛因地是怎麼樣發心為我們作模範,他說:「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又說:「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這都是《無量壽經》的經文。
所以不可以因為自己身體的一點不舒服或是難過,就退失了菩提心。
有人問:什麼是「無相念佛」?
念佛本身就是無相,不用再另外立一個方式、用一個方法來達到無相念佛。念佛的時候自然離開一切相。
有人說:那還有個佛!其實佛本來就無相,如果你認為佛有相,那是心外取法,心裡有二法,所以認為阿彌陀佛是有相!
你要是會得無生,你要是真得一心不亂、真正老實,那這持名念佛即是無相。
所以說淨土宗的四種念佛,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實相念佛』不是獨立在另外三門念佛法之外的,
它就含攝在持名、觀想、觀像裡面,因為實相無相,不可以有相的心來緣取,不可以以「離相」的心來證取,
這是大乘,就是我們的本心。有人說:要離開持名念佛來求個實相,這是心外求法。
要是離開持名、要是離開觀想、觀像,就好像一棟樓、一棟房子,離開了設計圖要蓋,那是不可能的。
那就像執理廢事、執事廢理一樣。所以用念佛這方法,要達到無相的境界,
無相就是你心裡沒有一切相、不起一念、唯是佛,這就是無相,自然就無相,淨土宗功夫分三層,一個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熟了佛號現前,再來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有能力達到阿羅漢的境界,再來是『理一心』不亂,它通通稱為一心不亂,也通通稱為『實相念佛』,因為實相遍在一切念佛法門當中,遍在一切念佛的境界當中,你說功夫成片他不是念佛嗎?是。理一心不亂也是念佛,事一心不亂還是念佛。所以說,持名就是無相,你要離開持名念佛,再要去找個無相來讓你安住,根本沒有另外一個無相給你安住,沒有另外一個法給你安住,因為佛即是無相,你一心不亂,一心即是無相,這無相不是斷滅,不是離開阿彌陀佛,不是離開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離開一法,你要有一法可離、有一法可取、有一法可修,那『相』就在,不是無相;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初學的念佛人,他也想進步、也想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他想要離開持名的方式去求個無相;祖師說任你怎麼求都求不到,越求越遠,因為既是無相的,本自無,你現在要去造作,那是造作不來的,所以只有你心『離念』才是無相。
念佛時心裡沒有任何一個妄念,是離世間相!佛不住世間,亦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不住出世間相,就是『從持名你就能入無生』的這個道理,這叫入有得空,也是淨土宗超越所有法門的地方,這是非常特別的,在大藏經裡面找不到比這方法更好的了,眾生執有,就教你老實念佛,心裡不要有妄想、不要起分別。對境的時候,不要隨境,仍舊保持這句佛號,這就是實相。
實相無相,求是求不到的,因為有求就有相,無求就又斷滅了,《圓覺經》講:「無作止任滅」,認為可以造作-不對,任運隨緣也不對,因為你所謂的隨緣只是隨業流轉,有個要滅除煩惱再來求證個本心也不對,你刻意要止息煩惱,也不對,『作止任滅』指出修行人有造作之心統統都錯。動念即乖,這是大乘佛法,一動念就落窠臼,就落二三,落到意識心裡去,所以念佛時,完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就是無相。
無相不是斷滅無,也不是離開個有相去求個無相,這些事實真相都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講的,沒有到達一定程度的菩薩,常常誤以為空是有個『空』,那又變成『有』了,或是取『斷滅空』,以為什麼都沒有了,這幾種錯誤的觀念,初學的菩薩,或是未達深位的菩薩都會有這問題,所以,如果你要離開『有相』再去求個『無相』,那決定求不到,就像離開『生滅』要去求『不生滅』那是沒辦法的,就像離波求水,波是海中的波浪,你說:我不要波浪,我只要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說要離開濕性,水的特性是濕,離開濕性要求波是求不到的,離開波要求濕,也求不到。所以不要認為刻意捨棄持名念佛,可以來修個無相念佛,那你絕對修不到!因為『相』既然是無的,那也不可修,若存心修即是有相,這道理非常明確。所以『無相念佛』不用刻意造作,刻意造作就錯了,這就不是淨土法門,也不是佛法。
因為佛法無一法,有一法就不是佛法,這是六祖慧能大師說的,佛法不是二法,解脫跟煩惱是二法,要是認為持名念佛跟實相是二法,捨掉持名要去求個實相,要去證入真如,那是不可能的,所謂不取一法即可。不取一法,不捨一法,這就是念佛,念佛的時候心裡有佛,此時不取法-不取生滅法。如波跟水雖然不可以分離,但是『動義』非『濕義』啊,波浪是動的,海水是濕的,就像妄想煩惱是動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
『如如』不屬於動或不動,『如如』是在動而不動,在靜而不靜,在染而不染,如如是這個意思,這其中沒有動靜二相,沒有能所相對相,這就是為什麼要大家念佛,你念佛才能跟煩惱脫離,才能跟知見、無明脫離。所以仍舊是持名,仍舊是觀想觀像,不必離開現前所用的方式,再另外去用一個方法,去修習或是去證得這樣的境界,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講到一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就是『藉由』的意思。你一假藉方便,就有落處,就有個著處,念佛是無著處,因為佛無所著,所以『以全體果覺作為眾生的因心』,所以祖師大德講:念佛人不用想太多,就是老實念。雖然不知道這就是實相,但你已經在運用了。就好像一台音響,音響買來我們馬上就能用了,雖然我們不知道它裡面的電路原理,但是我們已經在使用。同樣的,我們雖不知道念佛是什麼樣的原理,但是我們在念的時候,即是與實相相應,即是入無生法忍,這是頓超的法門。
眾生不覺,不覺想要『覺』那就要聽經、要聞法,仍是藉由經教、藉由聞法來明瞭,就像你要了解這台音響完整的功能,你要去看說明書,你要了解念佛法門的完整功能,你要看《無量壽經》,你要看大乘經典,你才能了解它完整的功能。但是如果沒有心力去了解,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煩惱一樣能夠解脫,所以才說念佛人不用看這麼多,不是叫你不要看經,也不是叫你排斥經教,排斥大乘佛法,或是淨土以外的經典。本意是說:如果你不認識字或是年紀稍微年長了,沒有心力,那就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但是要知道,學經教仍舊有它的好處,聽經可以幫助你看破,在面對境緣時,你聽經聽熟了你就會起作用會放得下,這是過來人的心得,教給我們這些學人,一定要聽經要念佛,聽經幫助你看得破這個世間,放得下你的習氣,你面對境緣時要放得下,這才是真功夫。關於無相念佛就講到這裡,精舍這裡平常每個禮拜三晚上八點到九點有念佛共修。每週禮拜天下午三點開始地鐘念佛,四點開始拜願,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半,有《無量壽經》講座,同修有空可以隨喜參加,大家同霑法益,能深入了解淨土的真實義趣,那對於極樂世界就有絕對的信心,對這個世間就能絕對的放下,所謂『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取淨土,取要取到究竟;捨娑婆,要捨得徹底、捨得乾淨,一樣都要達到最究竟才是。
經典上講:「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這是一個學佛的修行人,應該要有的願心。
我們總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看阿彌陀佛因地是怎麼樣發心為我們作模範,他說:「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又說:「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這都是《無量壽經》的經文。
所以不可以因為自己身體的一點不舒服或是難過,就退失了菩提心。
有人問:什麼是「無相念佛」?
念佛本身就是無相,不用再另外立一個方式、用一個方法來達到無相念佛。念佛的時候自然離開一切相。
有人說:那還有個佛!其實佛本來就無相,如果你認為佛有相,那是心外取法,心裡有二法,所以認為阿彌陀佛是有相!
你要是會得無生,你要是真得一心不亂、真正老實,那這持名念佛即是無相。
所以說淨土宗的四種念佛,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實相念佛』不是獨立在另外三門念佛法之外的,
它就含攝在持名、觀想、觀像裡面,因為實相無相,不可以有相的心來緣取,不可以以「離相」的心來證取,
這是大乘,就是我們的本心。有人說:要離開持名念佛來求個實相,這是心外求法。
要是離開持名、要是離開觀想、觀像,就好像一棟樓、一棟房子,離開了設計圖要蓋,那是不可能的。
那就像執理廢事、執事廢理一樣。所以用念佛這方法,要達到無相的境界,
無相就是你心裡沒有一切相、不起一念、唯是佛,這就是無相,自然就無相,淨土宗功夫分三層,一個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熟了佛號現前,再來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有能力達到阿羅漢的境界,再來是『理一心』不亂,它通通稱為一心不亂,也通通稱為『實相念佛』,因為實相遍在一切念佛法門當中,遍在一切念佛的境界當中,你說功夫成片他不是念佛嗎?是。理一心不亂也是念佛,事一心不亂還是念佛。所以說,持名就是無相,你要離開持名念佛,再要去找個無相來讓你安住,根本沒有另外一個無相給你安住,沒有另外一個法給你安住,因為佛即是無相,你一心不亂,一心即是無相,這無相不是斷滅,不是離開阿彌陀佛,不是離開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離開一法,你要有一法可離、有一法可取、有一法可修,那『相』就在,不是無相;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初學的念佛人,他也想進步、也想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他想要離開持名的方式去求個無相;祖師說任你怎麼求都求不到,越求越遠,因為既是無相的,本自無,你現在要去造作,那是造作不來的,所以只有你心『離念』才是無相。
念佛時心裡沒有任何一個妄念,是離世間相!佛不住世間,亦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不住出世間相,就是『從持名你就能入無生』的這個道理,這叫入有得空,也是淨土宗超越所有法門的地方,這是非常特別的,在大藏經裡面找不到比這方法更好的了,眾生執有,就教你老實念佛,心裡不要有妄想、不要起分別。對境的時候,不要隨境,仍舊保持這句佛號,這就是實相。
實相無相,求是求不到的,因為有求就有相,無求就又斷滅了,《圓覺經》講:「無作止任滅」,認為可以造作-不對,任運隨緣也不對,因為你所謂的隨緣只是隨業流轉,有個要滅除煩惱再來求證個本心也不對,你刻意要止息煩惱,也不對,『作止任滅』指出修行人有造作之心統統都錯。動念即乖,這是大乘佛法,一動念就落窠臼,就落二三,落到意識心裡去,所以念佛時,完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就是無相。
無相不是斷滅無,也不是離開個有相去求個無相,這些事實真相都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講的,沒有到達一定程度的菩薩,常常誤以為空是有個『空』,那又變成『有』了,或是取『斷滅空』,以為什麼都沒有了,這幾種錯誤的觀念,初學的菩薩,或是未達深位的菩薩都會有這問題,所以,如果你要離開『有相』再去求個『無相』,那決定求不到,就像離開『生滅』要去求『不生滅』那是沒辦法的,就像離波求水,波是海中的波浪,你說:我不要波浪,我只要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說要離開濕性,水的特性是濕,離開濕性要求波是求不到的,離開波要求濕,也求不到。所以不要認為刻意捨棄持名念佛,可以來修個無相念佛,那你絕對修不到!因為『相』既然是無的,那也不可修,若存心修即是有相,這道理非常明確。所以『無相念佛』不用刻意造作,刻意造作就錯了,這就不是淨土法門,也不是佛法。
因為佛法無一法,有一法就不是佛法,這是六祖慧能大師說的,佛法不是二法,解脫跟煩惱是二法,要是認為持名念佛跟實相是二法,捨掉持名要去求個實相,要去證入真如,那是不可能的,所謂不取一法即可。不取一法,不捨一法,這就是念佛,念佛的時候心裡有佛,此時不取法-不取生滅法。如波跟水雖然不可以分離,但是『動義』非『濕義』啊,波浪是動的,海水是濕的,就像妄想煩惱是動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
『如如』不屬於動或不動,『如如』是在動而不動,在靜而不靜,在染而不染,如如是這個意思,這其中沒有動靜二相,沒有能所相對相,這就是為什麼要大家念佛,你念佛才能跟煩惱脫離,才能跟知見、無明脫離。所以仍舊是持名,仍舊是觀想觀像,不必離開現前所用的方式,再另外去用一個方法,去修習或是去證得這樣的境界,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講到一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就是『藉由』的意思。你一假藉方便,就有落處,就有個著處,念佛是無著處,因為佛無所著,所以『以全體果覺作為眾生的因心』,所以祖師大德講:念佛人不用想太多,就是老實念。雖然不知道這就是實相,但你已經在運用了。就好像一台音響,音響買來我們馬上就能用了,雖然我們不知道它裡面的電路原理,但是我們已經在使用。同樣的,我們雖不知道念佛是什麼樣的原理,但是我們在念的時候,即是與實相相應,即是入無生法忍,這是頓超的法門。
眾生不覺,不覺想要『覺』那就要聽經、要聞法,仍是藉由經教、藉由聞法來明瞭,就像你要了解這台音響完整的功能,你要去看說明書,你要了解念佛法門的完整功能,你要看《無量壽經》,你要看大乘經典,你才能了解它完整的功能。但是如果沒有心力去了解,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煩惱一樣能夠解脫,所以才說念佛人不用看這麼多,不是叫你不要看經,也不是叫你排斥經教,排斥大乘佛法,或是淨土以外的經典。本意是說:如果你不認識字或是年紀稍微年長了,沒有心力,那就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但是要知道,學經教仍舊有它的好處,聽經可以幫助你看破,在面對境緣時,你聽經聽熟了你就會起作用會放得下,這是過來人的心得,教給我們這些學人,一定要聽經要念佛,聽經幫助你看得破這個世間,放得下你的習氣,你面對境緣時要放得下,這才是真功夫。關於無相念佛就講到這裡,精舍這裡平常每個禮拜三晚上八點到九點有念佛共修。每週禮拜天下午三點開始地鐘念佛,四點開始拜願,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半,有《無量壽經》講座,同修有空可以隨喜參加,大家同霑法益,能深入了解淨土的真實義趣,那對於極樂世界就有絕對的信心,對這個世間就能絕對的放下,所謂『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取淨土,取要取到究竟;捨娑婆,要捨得徹底、捨得乾淨,一樣都要達到最究竟才是。
超渡是在超渡誰?
清朝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及慈雲灌頂法師都是通宗通教。
灌頂法師在《觀無 量壽佛經》註解說:
「世間極重的罪業,佛法所有的經教、經懺佛事都無法超度 的,
最後還有一門能夠超度,就是念『阿彌陀佛』迴向。」想超渡到極樂淨土
還有個前提:必須被超渡者有發心要往生淨土,不然果報也不會是在極樂世界,
所以在作法會時,懺本中一定講說實相的道理,讓眾生看破放下而發願求生,
這就講白了聽經聞法的重要,超渡法會目標看似在超渡亡靈,
其實也是在對生者開示,只是看這群參加者懂不懂了,可惜的是,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文中開示是在跟亡者說,而自身渾然不覺,
所以回觀我們現前有因緣聽經聞法,身心安穩時不好好用功,不願修不放下,
既墮入三塗業習更重,哪是自己不肯發心出離不肯放下轉變煩惱,
聽個道理就能被超去極樂世界的呢?
阿彌陀佛伸手是要接,但也要你真願往才行,
而你真發心願往,自然現下表現出的就是:
你的貪瞋癡就願意轉~
灌頂法師在《觀無 量壽佛經》註解說:
「世間極重的罪業,佛法所有的經教、經懺佛事都無法超度 的,
最後還有一門能夠超度,就是念『阿彌陀佛』迴向。」想超渡到極樂淨土
還有個前提:必須被超渡者有發心要往生淨土,不然果報也不會是在極樂世界,
所以在作法會時,懺本中一定講說實相的道理,讓眾生看破放下而發願求生,
這就講白了聽經聞法的重要,超渡法會目標看似在超渡亡靈,
其實也是在對生者開示,只是看這群參加者懂不懂了,可惜的是,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文中開示是在跟亡者說,而自身渾然不覺,
所以回觀我們現前有因緣聽經聞法,身心安穩時不好好用功,不願修不放下,
既墮入三塗業習更重,哪是自己不肯發心出離不肯放下轉變煩惱,
聽個道理就能被超去極樂世界的呢?
阿彌陀佛伸手是要接,但也要你真願往才行,
而你真發心願往,自然現下表現出的就是:
你的貪瞋癡就願意轉~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讀經如何得真實利益?....印光大師
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
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
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
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
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
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
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只麼還寫。
隨即伸手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明雪嶠信禪師,寧波府
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
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
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
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
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
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
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
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
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只麼還寫。
隨即伸手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明雪嶠信禪師,寧波府
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
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
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怎麼做早晚課才有效?
持誦經咒,貴在乎誠。縱絕不知義,若能竭誠盡敬,虔懇受持,久而久之,
自然業消智朗,障盡心明,尚能直達佛意,何況文字訓詁與其意致。否則縱能了知,由不至誠,
只成凡夫情見,卜度思量而已。經之真利益,真感應,皆無由得。以完全是識心分別計度,
何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頓獲勝益也。
自然業消智朗,障盡心明,尚能直達佛意,何況文字訓詁與其意致。否則縱能了知,由不至誠,
只成凡夫情見,卜度思量而已。經之真利益,真感應,皆無由得。以完全是識心分別計度,
何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頓獲勝益也。
臨終切要~印光大師
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係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係為病人所開導者。至於自己所應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者。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于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淨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瞭。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復分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貽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列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願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讚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剎女之愛正同。經云: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於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續)臨終三大要
示臨終切要 ~印光大師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凡有平素念佛之人,或其人之子孫信佛,於臨命終時,請眾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見續編復楊慧昌書二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正)陳了常往生發隱
◎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正)復黃涵之書一
◎宜將一切家事,並自己一個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作將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壽未盡,則決定業消病癒,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癡癡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壽盡,定隨業漂沈,而永無出此苦娑婆之期矣。(正)與方聖胤書
◎汝心裏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只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房屋首飾衣服,並兒女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續)示周餘志蓮法語
◎有淨業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屬助念,何慮不生。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淺,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三)復章緣淨書
◎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臨終,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關己而忽之。平常當與家中眷屬,說其臨終助念之利益,與預先洗澡換衣,並對之哭泣之禍害。當請一本飭終津梁,令其詳知。迨至父母,或餘眷屬,臨欲命終。家中眷屬,同為念佛,令彼心存正念,隨佛往生。並請社友為其助念。此時一髮千鈞,關係甚大。當將喪祭種種虛華之費,移於此時用之,並將哀毀盡孝之誠,移於為親念佛。須令眷屬悉聽社友指導。切不可狃於習俗,以誤大事。(續)汲濱鎮助念社緣起
◎至於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三)答卓智立問
◎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及問諸事,與哭泣等,由此因緣,破壞正念,遂難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須令家中眷屬,平時皆念。則自己臨終,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不得瞎張羅哭泣之禍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親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三)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慰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愈,壽已盡而往生耳。(正)復周孟由昆弟書
◎人一生事事皆可偽為,唯臨死之時,不可偽為。況其無愛戀之情,有悅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淨業成熟,曷克臻此。但願汝昆弟與闔家眷屬,認真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親得益,實則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回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回向,況母歿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正)同上
◎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正)復黃涵之書
◎至於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縱不知世務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誚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作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于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正)復周孟由昆弟書
◎自佛法東來,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達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識,唯恐耽著身軀,不得解脫。焚之,則知此不是我,而不復耽著。又為誦經念佛,期證法身。(續)靈岩普同塔記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時,在家人多用之。然宜從俗葬埋,恐執泥者妄生議論。實則燒之為易泯滅。過七七日燒彌妥。葬之年辰久,或致骨骸暴露耳。(正)復周孟由昆弟書
◎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正)復黃涵之書一
◎宜將一切家事,並自己一個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作將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壽未盡,則決定業消病癒,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癡癡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壽盡,定隨業漂沈,而永無出此苦娑婆之期矣。(正)與方聖胤書
◎汝心裏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只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房屋首飾衣服,並兒女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續)示周餘志蓮法語
◎有淨業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屬助念,何慮不生。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淺,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三)復章緣淨書
◎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臨終,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關己而忽之。平常當與家中眷屬,說其臨終助念之利益,與預先洗澡換衣,並對之哭泣之禍害。當請一本飭終津梁,令其詳知。迨至父母,或餘眷屬,臨欲命終。家中眷屬,同為念佛,令彼心存正念,隨佛往生。並請社友為其助念。此時一髮千鈞,關係甚大。當將喪祭種種虛華之費,移於此時用之,並將哀毀盡孝之誠,移於為親念佛。須令眷屬悉聽社友指導。切不可狃於習俗,以誤大事。(續)汲濱鎮助念社緣起
◎至於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三)答卓智立問
◎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及問諸事,與哭泣等,由此因緣,破壞正念,遂難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須令家中眷屬,平時皆念。則自己臨終,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不得瞎張羅哭泣之禍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親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三)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慰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愈,壽已盡而往生耳。(正)復周孟由昆弟書
◎人一生事事皆可偽為,唯臨死之時,不可偽為。況其無愛戀之情,有悅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淨業成熟,曷克臻此。但願汝昆弟與闔家眷屬,認真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親得益,實則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回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回向,況母歿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正)同上
◎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正)復黃涵之書
◎至於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縱不知世務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誚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作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于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正)復周孟由昆弟書
◎自佛法東來,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達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識,唯恐耽著身軀,不得解脫。焚之,則知此不是我,而不復耽著。又為誦經念佛,期證法身。(續)靈岩普同塔記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時,在家人多用之。然宜從俗葬埋,恐執泥者妄生議論。實則燒之為易泯滅。過七七日燒彌妥。葬之年辰久,或致骨骸暴露耳。(正)復周孟由昆弟書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金山活佛談算命~樂觀法師 述
金山活佛談算命~
活佛打了一個哈哈笑說:「我也會算命哩!」大家以為他說笑話,
一會,活佛又現出一股正經神情說:「當真我會算命。」
⋯⋯
胡老太笑說:「那末,我把我的八字說出來,請活佛算算我這個老命如何?」
只聽活佛好像開玩笑似的說:「一兩個人的命,我不願算,我要算多數人的
命,最好是天下人的命都交給我算......」胡老太不等說完,
馬上問道:「那是怎麼一回事?你怎樣算法?」
活佛說:「自然有道理,我自然有我的算法嚕,那些算命的先生,
他認為世上的人,各有各的命,各有不同,我看,卻沒有兩樣,
不但人與人的命相同,就是飛禽走獸乃至魚蟲的命,也與人沒有兩樣,
不過,外相上不同就是。」
胡老太叫道:「活佛,你越說越神了,那有這回事!」
活佛說:「當真!當真!」胡老太笑說:「那末,就把世人的命算算吧!」
活佛點點頭說:「容易!容易!要我算,我就算。」說罷,他把兩眼一閉,
不說話了,大有說書的先生,剛剛講到緊要處,起身走下臺去的神情。
這時,大家心裡發急,叫著:「活佛你算啦!」一會,活佛睜開眼,
很正經地說:「我算命,不排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個字,
我算人的命,只有一個字,這個字叫作『業』,
普通人說的『命運』佛說就是『業緣』。」
「你們大家認為這個會說話、會穿衣吃飯、會走路的是生命,
佛說就是『報身』,由於過去造作有業,故現在就有受報的這個身子,
『業』有『淨業』『染業』兩種,『淨業』即是『善』業,
『染業』即是『惡』業,過去造的善業,現在受善報,造的惡業,
現在受惡報,如果過去善業惡業都有,現在那就罪報福報兼受,善惡業力,
如影隨形,絲毫不爽。」活佛接著又說:「世上的人,同樣都是人,
為甚麼有的享福,有的受苦?這就是因為各人的宿『業』不同,
不但大家的宿『業』各個不同,就是「娘所生的兒女,遭際也都不一樣,
相貌也有好醜的分別,性情有善的,也有惡的,行為舉動,也都各式各樣,
何以美貌的夫妻,會生出醜陋的兒女?有的父母非常醜陋,
兒女卻長的十分端正?這就是各人過去造作的『業』之不同,
故現在受報也不一樣。」
活佛停了一會又說:「這個『業』,非外來,亦非自然,都是內在的,
也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胡老太問:「是眼造業嗎?手造業嗎?
鼻造業嗎?」活佛笑道:「全不是,眼耳鼻舌身都不會造『業』,
能造『業』的,是自己的『心』,一切唯『心』所造,
比如你胡老太會繪畫,從前歡喜畫山水風景,現在卻歡喜畫觀音像,
都是由你的『心』轉變,繪畫的手,不過受你的『心』指使而已,
如果你『心』裡不想繪畫,手也就畫不出東西來,眼耳鼻舌身,
都是同樣道理。『心』裡不想看甚麼,眼就不會見到外面景物顏色,
『心』裡不想聽甚麼,耳朵也自不會聽得聲響,『心』裡不想嗅甚麼,
鼻自不會了別香臭氣味,『心』裡不起分別,身體也就不知有冷煖輕重粗細,
一切都是『心』的主宰,一切都是受『心』的支配。」
活佛說到這裡,恐怕再說深奧了胡老太聽不懂,於是轉變話題說:
「世上的人,都希望福貴壽考多子多孫,那曉得兒孫都是前世修積的,
不是偶然,不是預先知道的,也非求得到的,前世有善行,
這一輩子自然享福長壽,前世有兒女業緣、這一生,自然會有兒女,
他自然會來,你不要他,他也要來,他要來,阻擋不住,沒有兒女緣,
怎麼也求不得,你要想知道你前世作的是些甚麼『業』,
那你可以在你這一生所受的上面去領會,你要是問你將來的結果怎樣?
就看你現在起心動念如何?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不要算命了。」
活佛說到這裡,打了一個長哈哈:「我真好笑!」大家問:「笑甚麼?」
活佛說:「我笑世人懵懵懂懂的生,懵懵懂懂的死,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命,
他前世幹的一些甚麼事,是善事?是惡事?我更好笑那些算命先生,
他自己的來歷因緣和結果,自己都認不得,怎麼能夠認識人家的命運,
敢大膽預料人家前途吉凶禍福?既然各人過去造的『業』各人都不明白,
試問,這個命又從何處算起?如何算法?怎樣算得通?怎樣算得明白?」
活佛說著拍了一個巴掌叫道:「胡老太!算命這個勾當,
是江湖術士欺騙錢財的把戲,信不得的,我告訴你吧!真正會算命的,
只有釋迦佛,他才知道大地人類的生死罪福果報因緣,信佛學佛的人,
要信佛的說話,不要算命,只問你現在這個心。」
胡老太聽了活佛這番說話,才領略到「命運」兩字靠不住,
應該相信「業力」,當時感嘆著說:「活佛,你的話提醒了我,
我要早聽得這話,也就不會做冤大頭花那些算命錢喲!」
大家聽了一陣大笑。
活佛那次談命,他的那一番說話,指出佛教所說人生真理,他的意思,
是叫人不要相信「命」,而是要相信「業」,教人不要造惡業,多造善業,
自有好結果,中國人有兩句諺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正是。更多
活佛打了一個哈哈笑說:「我也會算命哩!」大家以為他說笑話,
一會,活佛又現出一股正經神情說:「當真我會算命。」
⋯⋯
胡老太笑說:「那末,我把我的八字說出來,請活佛算算我這個老命如何?」
只聽活佛好像開玩笑似的說:「一兩個人的命,我不願算,我要算多數人的
命,最好是天下人的命都交給我算......」胡老太不等說完,
馬上問道:「那是怎麼一回事?你怎樣算法?」
活佛說:「自然有道理,我自然有我的算法嚕,那些算命的先生,
他認為世上的人,各有各的命,各有不同,我看,卻沒有兩樣,
不但人與人的命相同,就是飛禽走獸乃至魚蟲的命,也與人沒有兩樣,
不過,外相上不同就是。」
胡老太叫道:「活佛,你越說越神了,那有這回事!」
活佛說:「當真!當真!」胡老太笑說:「那末,就把世人的命算算吧!」
活佛點點頭說:「容易!容易!要我算,我就算。」說罷,他把兩眼一閉,
不說話了,大有說書的先生,剛剛講到緊要處,起身走下臺去的神情。
這時,大家心裡發急,叫著:「活佛你算啦!」一會,活佛睜開眼,
很正經地說:「我算命,不排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個字,
我算人的命,只有一個字,這個字叫作『業』,
普通人說的『命運』佛說就是『業緣』。」
「你們大家認為這個會說話、會穿衣吃飯、會走路的是生命,
佛說就是『報身』,由於過去造作有業,故現在就有受報的這個身子,
『業』有『淨業』『染業』兩種,『淨業』即是『善』業,
『染業』即是『惡』業,過去造的善業,現在受善報,造的惡業,
現在受惡報,如果過去善業惡業都有,現在那就罪報福報兼受,善惡業力,
如影隨形,絲毫不爽。」活佛接著又說:「世上的人,同樣都是人,
為甚麼有的享福,有的受苦?這就是因為各人的宿『業』不同,
不但大家的宿『業』各個不同,就是「娘所生的兒女,遭際也都不一樣,
相貌也有好醜的分別,性情有善的,也有惡的,行為舉動,也都各式各樣,
何以美貌的夫妻,會生出醜陋的兒女?有的父母非常醜陋,
兒女卻長的十分端正?這就是各人過去造作的『業』之不同,
故現在受報也不一樣。」
活佛停了一會又說:「這個『業』,非外來,亦非自然,都是內在的,
也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胡老太問:「是眼造業嗎?手造業嗎?
鼻造業嗎?」活佛笑道:「全不是,眼耳鼻舌身都不會造『業』,
能造『業』的,是自己的『心』,一切唯『心』所造,
比如你胡老太會繪畫,從前歡喜畫山水風景,現在卻歡喜畫觀音像,
都是由你的『心』轉變,繪畫的手,不過受你的『心』指使而已,
如果你『心』裡不想繪畫,手也就畫不出東西來,眼耳鼻舌身,
都是同樣道理。『心』裡不想看甚麼,眼就不會見到外面景物顏色,
『心』裡不想聽甚麼,耳朵也自不會聽得聲響,『心』裡不想嗅甚麼,
鼻自不會了別香臭氣味,『心』裡不起分別,身體也就不知有冷煖輕重粗細,
一切都是『心』的主宰,一切都是受『心』的支配。」
活佛說到這裡,恐怕再說深奧了胡老太聽不懂,於是轉變話題說:
「世上的人,都希望福貴壽考多子多孫,那曉得兒孫都是前世修積的,
不是偶然,不是預先知道的,也非求得到的,前世有善行,
這一輩子自然享福長壽,前世有兒女業緣、這一生,自然會有兒女,
他自然會來,你不要他,他也要來,他要來,阻擋不住,沒有兒女緣,
怎麼也求不得,你要想知道你前世作的是些甚麼『業』,
那你可以在你這一生所受的上面去領會,你要是問你將來的結果怎樣?
就看你現在起心動念如何?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不要算命了。」
活佛說到這裡,打了一個長哈哈:「我真好笑!」大家問:「笑甚麼?」
活佛說:「我笑世人懵懵懂懂的生,懵懵懂懂的死,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命,
他前世幹的一些甚麼事,是善事?是惡事?我更好笑那些算命先生,
他自己的來歷因緣和結果,自己都認不得,怎麼能夠認識人家的命運,
敢大膽預料人家前途吉凶禍福?既然各人過去造的『業』各人都不明白,
試問,這個命又從何處算起?如何算法?怎樣算得通?怎樣算得明白?」
活佛說著拍了一個巴掌叫道:「胡老太!算命這個勾當,
是江湖術士欺騙錢財的把戲,信不得的,我告訴你吧!真正會算命的,
只有釋迦佛,他才知道大地人類的生死罪福果報因緣,信佛學佛的人,
要信佛的說話,不要算命,只問你現在這個心。」
胡老太聽了活佛這番說話,才領略到「命運」兩字靠不住,
應該相信「業力」,當時感嘆著說:「活佛,你的話提醒了我,
我要早聽得這話,也就不會做冤大頭花那些算命錢喲!」
大家聽了一陣大笑。
活佛那次談命,他的那一番說話,指出佛教所說人生真理,他的意思,
是叫人不要相信「命」,而是要相信「業」,教人不要造惡業,多造善業,
自有好結果,中國人有兩句諺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正是。更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