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釋教三字經序(印光法師)

《释教三字经》序
印光法師代
天啓時 蜀東忠州 聚雲寺 吹萬老人釋廣真作)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聖不二,生佛一如。由迷悟之或
殊,致升沈之迥別。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覺,轉
大法輪。本一心以建立,作迷津之寶筏。普欲未來,咸登
道岸。
故以五時所說,及教外別傳之旨,付諸弟子,命廣
流通。由是列宗諸祖,相繼而興。宏宗演教,代佛揚化。
迄今,世遠年深,事多義廣。若非讀破大藏,妙悟自心。
無以測其端倪,得其綱要。
每欲撮略梗概,開示後進。因念宋儒王伯厚先生,
作《三字經》。以紀夫倫常日用之道,與歷朝治亂之跡。
使學者先知其約,後涉其博。
幼而學之,壯而行之,立身行道,致君澤民,
以復其人性本有之善。
遂仿其意,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
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
嘉言懿行。題曰《釋教三字經》。

俾為沙彌時,誦而習之。知佛經之要義,明祖道之綱宗。
及其壯而遍閱三藏,歷參五宗。妙悟自心,冥符佛意
方知山色溪聲,咸示第一義諦。鴉鳴鵲噪,共談無上心
宗。非同非異,非有非空,即權即實,即俗即真。博之則
盡十虛而莫容,約之則覓一字不可得。然後乘大願輪,闡
揚法化。普令法界眾生,歸依一體三寶。復本來之面目,
傳無盡之心燈。是在後進之發心造修焉,予日望之。




無量義經 序


無量義經序 


    


蕭齊 荊州隱士 劉虯 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法。廣生眾教。

含義不貲。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業而轉。一極正覺任機而通。


轉起滅者。必在苦而希樂。此叩聖之感也。


順通示現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應也。


根異教殊其階成七。先為波利等說五戒。


所謂人天善根一也。


次為拘鄰等轉四諦。所謂授聲聞乘二也。

次為中根演十二因緣。所謂授緣覺乘三也。

次為上根舉六波羅蜜。所謂授以大乘四也。

眾教宣融群疑須導。


次說無量義經。既稱得道差品。


復云未顯真實。


使發求實之冥機。用開一極之由緒五也。

故法華接唱顯一除三。


順彼求實之心。去此施權之名六也。


雖權開而實現。猶掩常住之正義。


在雙樹而臨崖。乃暢我淨之玄音七也。


過此以往法門雖多。撮其大歸數盡於此。

亦由眾聲不出五音之表。百氏並在六家之內。



其無量義經。雖法華首戴其目。而中夏未睹

其說。


每臨講肆。未嘗不廢談而歎想見斯文。


忽有武當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胄。


偽帝姚略從子。國破之日。


為晉軍何澹之所得。數歲聰黠。


澹之字曰螟蛉。養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

苦求道南北遊尋。不擇夷險。

以齊建元三年。復訪奇搜祕遠至嶺南。

於廣州朝廷寺。遇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


手能隸書。口解齊言。欲傳此經未知所授。

表便殷勤致請。心形俱至。

淹歷旬朔僅得一本。仍還嶠北齎入武當。



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見校弘



通。奉覿真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宣。

輒虔訪宿解抽刷庸思。

謹立序注




云。

自極教應世與俗而差。


神道救物稱感成異。玄圃已東。號曰太一。


罽賓以西。字為正學。東國明殃慶於百年。


西域辯休咎於三世。希無之與修空。


其揆一也。有欲於無者。既無得無之分。

施心於空者。豈有入空之照。

而講求釋教者。或謂會理可漸。

或謂入空必頓。請試言之。

以筌幽寄。立漸者。以萬事之成。莫不有漸。


堅冰基於履霜。九仞成於累土。

學人之入空也。雖未圓符。

譬如斬木去寸無寸。去尺無尺。


三空稍登寧非漸耶。立頓者。以希善之功。

莫過觀法性。


法性從緣。非有非無。

忘慮於非有非無。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



心於非有非無。


境智猶二者。未免於有。有中伏結。非無日損


之驗。空上論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納羅漢

於一聽。判無生於終朝。是接誘之言。

非稱實之說。妙得非漸理固必然。

既二談分路兩意爭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

尋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論無生。

以七住為道慧陰足。十住則群方與能。

跡斯異語照則一。安公之辯異觀。

三乘者。始簣之日稱。


慧者。終成之實錄。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


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大難既夷乃無有三。

險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則名一為三。非有三悟

明矣。



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羅漢之名。

六度可以至佛。非樹王之謂。

斬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漸。

生之證。生盡故其照必頓。


案三乘名教。皆以生盡照息。去有入空。

以此為道。不得取像於形器也。

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


若所證實異。豈曰無相。


若入照必同。寧曰有漸。非漸而云漸。

密筌之虛教耳。


如來亦云。空拳誑小兒。以此度眾生。


微文接麤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


聊舉大較。


談者擇焉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先平心地

悟顯法師 開示:
多數學佛人總想,佛法好啊,我要先渡某某(家人、朋友、同學...),
卻忘記看看自己,自己習氣有多重?自己這位大眾生尚未得度,
想度誰?天天看人家在講我、講我家人、在講我師父....當然天下不太平。
學佛人當先平心地

雍正皇帝悟道因緣

雍正皇帝悟道因緣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1735),名愛新覺羅胤禎,是清兵入關定鼎中原後的第三代皇帝,是清聖祖康熙帝之第四子。後世圍繞其繼位、暴死等事件傳說甚多,多虛謬不實。其為政方略遭人物議處亦多,但他在位十三年(1722-1735),勤於政務,任用賢才,勵精圖治,在文治武功方面,都不愧一代英主之名。史稱“康乾盛世”,實離不開雍正承前啟後的功用。

      雍正還是一位很有學問的皇帝,曾從學于著名學者閻若琚、張英、顧八代、徐元夢等人,不僅通曉《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而且善於詩詞書畫,對漢文化有相當深厚的素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喜讀內典,深通佛理,尤其對中國佛教代表性宗派禪宗,更是深得法要,別有慧解。他曾師從高僧,直探心源,亦曾升堂說法,開導群迷;並以帝王之尊,親自編選《御選語錄》,刊示天下。其禪論戛戛獨造、在在中的,遠非泛泛涉獵者所能企及。歷代帝王中,信佛崇佛之“佛心天子”不在少數,但像雍正這樣在佛理上卓然成家者實屬罕見。  

      清朝皇室與佛教因緣頗深。清世祖順治在他短暫的一生中,與佛教禪宗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召禪僧憨璞性聰,玉琳通琇、木陳道忞等到內宮探討佛法,談論禪理。他自稱“癡道人”、凡請禪師說戒之類的御劄,都自稱“弟子某某”,與宗門耆舊相見,不令稱臣致拜,從容咨訪,握手溫顏,情逾師友。

      清聖祖康熙在位期間,曾多次巡遊江南,幾乎每次都參禮佛寺,延見禪僧,賜額題辭。《宗統編年》一書即受康熙之命而撰寫。康熙皇帝尤其尊奉藏傳佛教,對達賴、班禪、章嘉等活佛多有敕封賞賜。二世章嘉阿旺洛桑卻丹更是以國師之尊,出入皇宮,奔走邊關,極得康熙寵倖。

  章嘉活佛轉世系統,是清代四大活佛轉世系統之一。一世章嘉紮巴俄色,青海紅崖子溝張家村人,所以由他開始的轉世活佛系統稱張家活佛。康熙帝時,以“張家”二字不雅,改為章嘉。二世章嘉曾從五世達賴喇嘛學習。1693年被康熙帝封為呼圖克圖。康熙帝擊敗準噶爾部噶爾丹之後,在多倫召集蒙古各族王公會盟,建彙宗寺,封他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主持彙宗寺,掌管內蒙古地區佛教事務。

  因章嘉國師經常出入內廷,與諸王子關係亦密切,而與其最投緣的是四王子雍親王,即後來的雍正皇帝。

  據雍正自述,他少年時即喜讀內典,年輕時曾雇人代替自己出家,同時與僧侶來往密切,在讀書時,將自己喜歡的文章編輯成《悅心集》,裏面所面所選多看透世事,任情放達的文章。如《醒世歌》曰: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來來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雍正早期學佛,對於有為佛事非常重視,曾有“十年興國,十年興教”之願。當時他多從知解的角度來解讀禪宗公案,因此對禪宗頗為輕視,認為“如來正教不應如是”。由於他初學佛,無實際體證,故對無跡可尋的禪宗,未能窺其端緒,遂每每非之。
      直至結識章嘉活佛後,雍正與其“時接茶話者十餘載,得其善巧方便,因知究竟此事。”消除了對禪宗的偏見,並發奮參究。

      因藩邸與柏林寺相距不遠,雍正與柏林寺禪僧亦有接觸。康熙十一年(1712)春,雍正到柏林寺,遇妙智禪師,相談甚洽,遂產生隨僧眾坐禪的想法。

      雍正開悟破三關
  關於雍正皇帝的悟道因緣,《御選語錄》卷十七有明確的記載——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正月二十日,雍正邀請數十禪僧入宮參加禪七。在第三個禪七的最後兩天,雍正前來隨喜,同坐兩日。坐到第五支香的時,雍正忽然洞達本來,始信天地間惟此一真實之理。

      主持禪七的是當時名望很高的迦陵性音禪師。性音禪師聽了雍正的彙報,踴躍讚歎,當即便籠統首肯,印可雍正已徹元微。

      雍正當時自以為了歇,而數日後又覺不甚自在,自知尚未達於究竟,於是叩問章嘉國師。

      章嘉喇嘛開示道:“若王所見,如針破紙窗,從隙窺天,雖云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
  (“針隙窺天”是形象說法,實指初步破參,即參禪者初登解脫之門,悟此七盡之軀,四大和合而成,無有實我。)


  聽了章嘉的開示,同年二月十一日,雍正復召禪僧於集雲堂舉辦禪七。禪七期間,雍正猛力參究,曾無懈怠。至十四日晚間行香的時候,雍正忽覺桶底脫落,命根立斷,通身汗流,自覺與佛祖眾生同一鼻孔出氣,此時方信有重關之理。雍正於是又向章嘉喇嘛請教。

      章嘉喇嘛回答道:“王今見處,雖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中觀天矣。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
(“庭院觀天”指涉過重關。重關又稱前後際斷,指悟得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無非空華幻影。)

      事後雍正把章嘉喇嘛的話轉述給性音禪師。性音禪師茫然不解其意,支吾道:“此不過喇嘛教回途功夫之論,更有何事?”
      然而,雍正卻更加相信章嘉喇嘛的開示,而對性音禪師的妄加印可頗不以為然。因此,他仍然繼續精勤參究,念念提撕。


  雍正諦信章嘉之垂示,為直達究竟而精進提撕,至次年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正月二十一日,雍正復於集雲堂中靜坐,無意中踏破末後一關,終於通達“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境智融通,色空無礙,獲大自在。
      那時雍正身心慶快無比。於是他歡喜踴躍,前往章嘉喇嘛的住所,展禮致謝。

  章嘉喇嘛望見雍正,遠遠地便賀喜道:“王得大自在矣!”

  雍正進一步問:“更有事也無?”

  章嘉喇嘛微笑著,伸出雙手,反問道:“更有何事耶?”然後又揮手云:“不過尚有恁麼之理,然易事耳。”

      在《歷代禪師後集後序》中,雍正追述了自己的參究因緣,對已故世的章嘉深懷感念,他說:“章嘉呼圖克圖國師喇嘛,實為朕證明恩師也。”

      悟道後立三關之說
  雍正悟道之後,結合自己的修證體會,以禪宗三關之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其說雖然未必為宗門的旨,但是可作為一家之言——

  初關:“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繫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殞,不為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徹底清淨,不掛一絲,是則名為初步破參、前後際斷者。”

  重關:“破本參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虛空者十方虛空,地水火風者地水火風,乃至無明者無明,煩惱者煩惱,色香味觸法者色味觸法,儘是本分,皆是菩提,無一物非我身,無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無礙,獲大自在,常住不動,是則名為破重關,名為大死大活者。”

  末後關:“透重關後,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舍,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體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無生故長生,無滅故不滅。如斯惺惺行履,無明執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後一關。”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假佛法

不懂佛法的人,很喜歡拿些他們看得懂的善言善語,當作佛法推薦給別人學,

如同拿鴆酒與人喝。

佛法教的是覺悟、離相、無我...。世間法再說都離不開四相,

還總喜歡穿鑿附會,拿四維八德、五倫十義跟佛法混在一起講,

當講不通時,就用一句「佛法不離世間法」來遮掩過去,

自己錯解佛法還硬要人家吞下他的邪說。

明白ㄧ乘了義之法前,佛法、世法是截然不同的,二者背道而馳。

不懂的人去聽聽悟顯法師的開示吧,別在那裡胡說八道了!

http://youtu.be/gs47GXRHDVo

俗人見佛

不懂佛法的人,不信佛菩薩祖師的人,把佛菩薩祖師所說法界法爾

的真相,當作是佛的思想、菩薩的思想、祖師的思想,真是太可悲了!

以世間法來比喻,請問:發現有黑洞、電子、質子、中子...的人,他說出這些現象,能說寫出或講述說明這些物質及現象的文章或言論是這些科學家的思想嗎?

更何況佛是親証境界,非是想像或是發現或發明,

若不懂就應去讀楞嚴經、華嚴經...。

「發現」是本來有此物,之前不知,如今知道。
「發明」是本來沒有,從此而有。
「想像」是本來沒有,現在還是沒有。

為什麼佛門沒人出來講清楚?連出家人都不知這些字眼傷害佛教甚大嗎?

如果說佛教實相是佛的思想,佛教大乘有八宗是各自祖師的思想,那真是在謗佛、謗祖師。

有「我相」,才有自己的思想,難道佛門沒人懂嗎?

大家都這麼自私,都不顧佛教被滅於邪說嗎?

都這麼有修喔,怕跟不如法、亂講佛法的人結惡緣?

不是大家都在修菩薩道嗎?怎麼忍心眾生沒真正佛法可聽聞,

成天講善,佛法是究竟善,沒人願意把真佛法搞懂,讓眾生有機會聽聞嗎?

別說真修,只要你把法講對了,就功德無量了!把正法流通出去,不是到處po世間話、邪說,那你就是大慈大悲啦!!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真金 或 瓦礫?

今人學佛,遇見一位法師,就會講些問題,她再決定自己要不要依止這位法師學佛修行,如果這位法師所講的自己聽了不滿意,
就另覓自己滿意的師父。所謂的滿意:

不外乎就是~~
*自己喜歡、想要「某_人事物」,有些世間願望,法師有沒有方法可以讓我得到?
*我認為佛法某段講的意思是「那樣」,法師你認同嗎?

*我想做一些事,法師你覺得呢?

*法師你那樣說跟我想的一樣耶~

.........諸如此類的人,都不是要學佛的人,都是滿心我相、我執,

全然是依自己的欲念來佛門求滿足欲心的,

滿足到了,就說法師好圓融喔,很會接眾,法師好有修噢,

想想,你是不是這樣才進入你現在依止的道場?

那你就要清醒一下了!

「僧」值得稱讚,在於他如法修持,或是講說正法,

如果是破壞佛教的「現代六群比丘」是絕對不能讚嘆,

更不能把附佛外道當作所謂的僧寶,否則將成為破壞佛教的推手!!

說好聽話誰不會?巧言令色眾生不用學就會,看哪邊勢大,

趕忙去拍馬溜鬚,去合合掌、拍拍照、握握手,.....

再拿來放大自己、這不是學佛人,只是佛門的世間人。

作為學佛人重點在於說真話,說讓眾生 明心見性、出生死、成佛道的話。

無論在家出家,都要看看自己講的話是否能真正利益眾生,

如果不會講經說法,不要硬撐,就轉作護法,來護持佛教正法,

別明明不會說法,非要出來胡說,毀佛害教。

今學佛人應學學印宗法師,善知自己講的是瓦礫 或 真金啊~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佛教需要你發心修行

古代叢林道場的清規。以佛法為重。故先西單而後東單。

如今之叢林(正好相反)。反以會辦事為能。所以成了先東而後西。

佛法漸衰由此可知,所謂的道場是給要修行的人用功的,

應以修行者為主,做事服務的目的是為了護持要修行的人,

但要重視的是,如果要做事護持的人不懂佛法,那要怎麼護法!!

所以講來講去,無論在家出家還是要修行,

佛教才能興旺,才能真正做到廣利群生。

這廣利群生不是你去做法會、去安慰病患、捐錢救苦....,所能相比的,

真正佛教的廣利群生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出生死輪迴、明心見性!

身為護法必須了解佛法,真正去用功,才知道選擇應該護持的對象,

如果自己不懂佛法,又如何知道自己護持的是外道或真佛法?

如果護法不修行,只知選某位法師講得跟自己很相應
(其實是你自己情見滿足了),而不是依照經典、依四依法,你選錯護持對象了,你為虎作倀,散播錯誤知見,那真是得不償失啊!!



古代叢林道場的廚房~香積廚

古代叢林道場的廚房~

香積廚中出祖師
  中國僧人必須自行炊煮,負責僧眾飲食的執事人便因應出現了,在百丈清規中記載了以下的執事:

一、典座:職掌大眾齋粥一切供養。
二、飯頭:負責煮粥飯。
三、行頭:於齋堂中執勞役。
四、火頭:負責燒飯鍋。
五、水頭:負責大寮茶房及各堂缸水,常令盈滿清潔。
六、菜頭:負責煮菜。
七、桶頭:負責洗淨齋堂菜桶、飯桶。
八、磨頭:負責磨米麥、作豆腐。
  其他尚有炭頭、茶頭、鍋頭不等,各寺院因時因地而設,並不統一。

  中國寺院叢林並有嚴格的廚房規約、庫房規約,註明各執事的職掌及應具備的知見,

如:「寸薪粒米當知來處之艱難.... 更當思調和夫眾口, 酸鹹適味、香軟得宜,慎重烹飪,勿生輕忽,以供養為懷....粥飯三時,不得一朝失誤.... 」
作為僧人領執的指南, 在執事中無我利他的精神,在修福中時時用功,提起功夫。

古來許多偉大的祖師皆出自大寮(廚房),
如:
雪峰禪師當過飯頭,溈仰禪師當過典座....,

「莫謂執事之外,更無所營,須知運水搬柴,無非佛事;舂米作飯,正好參求。」

雖然中國僧人不再出外乞食,卻在執事,尤其大寮執事中,同時修福及修慧,大寮(齋堂)等執事真是成就道業的最佳道場。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佛弟子 的責任

世間法混雜在佛門中,讓佛門面目全非,

如今世間人都認為佛教就是做法會、唸書拿佛教文憑、捐錢做善事....!

凡受過三皈依,你就有一分責任,救佛教,救自己的慧命,讓眾生有真正大乘佛法可聽~

把竊據如來法座,在佛門胡說八道的人指出來,讓佛門回復清淨修道的本來面目吧!!

http://youtu.be/A3XklNrGx4Y



因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這幾句是佛門接引初學者常說的話。



可惜,講的人多,懂的人少,即使出家、即使

學佛幾十年的人,都還常說些無因果的話(fb

上一堆,尤其佛教貼文特多)。



講:你老實學、保持恭敬⋯就會有成就,他就

是沒講到重點:你必須要遇到正知正見的佛

法。他跟你講要依止善知識,可是他指的善知

識都是教你執著情欲、家親眷屬,更有用世間

法冒充佛法,不然就是用小乘戒冒充大乘⋯。





所以不是你努力就一定有所收穫,因為佛教講

因果之外,還有講「緣」,因透過「緣」就會

轉變其結果,而在造作的當下,又落下未來的

因⋯。無論造善造惡,這些都屬三界中有相造

作,任你怎麼做都不可能出輪迴。



但真正佛法修行不同,它先告訴你不用著相,


因為你心念幻出的眼前境界是如同睡著時做夢

一樣,只是你當真了,它就影響著你。


你夢中著相,就帶動你緊張亢奮、傷心流淚、

氣憤衝動⋯,所以連瞬間醒時都還有著那夢中的

情緒,


聽聞佛法的人多,覺悟的人少。就是因為不懂

得在生活中運用佛法起觀照。


所以即使念上千萬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都還是一樣認世間為實有,遇事一樣顛

倒,還亂講,說大乘沒用,其實是你不會用。


不要說真心妄心,你連用意識心都不會用,遑

論其餘。網絡上看到佛法有去轉變並用功的是

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啊~


把握機會改過

不是假裝去聽戒,就是真的要學戒,必須放下自己對世間的愛好,

完全依照佛教的戒律,先明白何為戒體,依戒體起用才算真正在持戒,

方是佛弟子在真正在學戒。

如果拿世間有相的執著心在是非善惡中揀擇,那絕不是大乘戒。

當你把佛法講錯,被人指出時,是應該趕快修正自己的錯誤,把正確的佛法說出來,

不是我執深重地狡辯說:「這就是逆境,在順逆境界都要以平常心看待,....」
這種人的反應是百分百的業障,是愚痴,不懂得是佛菩薩在教你,

讓你在未斷氣前懺悔前愆。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錯誤的佛法

佛門中,充斥著各種自以為是佛法的說法,但其實所教的,

都是讓本來要學佛的人「我執」更重,「人、我」念更深,

全與金剛經所講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違背!

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無法分辨,還是一窩蜂地去學,真是悲哀啊~

持齋念佛~往生淨土實例

淨土宗   往生極樂世界實例


    持齋念佛

宋朝,廣平郡有位 夫人馮氏,名叫 法信。

年紀輕時就多病,後來嫁 鎮洮軍 承宣使 

陳思恭,

病日益加劇,向「慈受 深禪師」求卻病方,

禪師教她持齋念佛,她隨即信受奉行,

屏除葷血,從此素食,卸去世間的服裝飾品,
穿上佛門掃塔衣,專心修持淨業。

自己無論誦經行道用功,或生活起居,

所有活動無論動靜,以及剎那的念頭,

行任何的善行,一切以西方淨土為依歸。

接著她的病就痊癒,持理家中事務如當初,

但也沒有荒廢稱念佛號。

這樣持續十年,絲毫沒有懈怠懶惰、

沒有自我誇耀,心中安寧,身體健康,

精神氣力旺盛。

有一天她忽寫下偈語:
「隨緣任業許多年,
   枉作耕牛大可憐,
   打疊身心早脫去,
   免將鼻孔被人牽。」

看見的人覺得奇怪,她說:「我將要往生西方,有什麼好奇怪的。」

接著就臥病在床,有一天黃昏,告訴服侍她的人說:

「我已經神遊淨土,當面頂禮慈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左顧、大勢至菩薩右盼,還有百千萬億的清淨佛子在場,跟我行禮,
慶祝我能得生極樂國。那裡的宮殿光明,林樹池沼極為神麗,與十六觀經上所說的無二無別,這一切,要真正到了那裡的人才能知道,我是無法用言語告訴你們的。」

後來她的侍者通報她的丈夫到了,

她告訴她丈夫這件事情,於是她丈夫

與她一起合掌念佛,直到第二天早晨,她吉祥臥往生淨土。,那年她三十六歲。

經過三天要入殮,家裏人聞到陣陣妙香,

等到要荼毘(火化)時,掀開來看,

她的面貌跟生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