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靜坐的方法

静坐的姿势:
静坐姿势以七支坐法为主
1. 手支:
手结弥陀印,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
2. 足支:
有单盘、双盘、散盘。
单盘双盘又各有两种方式 
单盘:金刚坐-右脚在上,如意坐-左脚在上
双盘:吉祥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右压左)  
降魔坐-右脚放在左腿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左压右)
3. 腰脊支:
坐姿由侧面看是略呈现S型,上身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挺起略凹
4. 肩胛支:
两肩膀往后拉张后,胸部自然就挺出来,双肩要平
5. 頭頸支:
下顎微收,微压颈外侧两颈动脉处
6. 目支:
眼睛轻闭起来,但若觉昏沈时则可将眼睛微张为三分目
7. 舌支:
舌头微顶上颚
若身体有受过伤无法盘坐时,也不要勉强而坐,可採正襟危坐的方式静坐,
放腿时,脚麻,胀痛不舒服,别急着拿掉盖脚布。
此时身体可轻缓的前倾、左右摇动,讓气下降,再轻轻按捏两膝,两腿...腰后,但不要發出摩擦聲,以免擾眾,之後再收好盖脚布下座。

为何修行要静坐:
静坐的意义,即是藉由止观法门,帮助行者超凡入圣,转识成智,化迷为悟,达到定心净心、悟心、明心的境界。
所谓「止」就是止心不动,用一种方法把妄想停止下来。
有了止,必须还有「观」,观是指我们这念心要清楚要明白,既不昏沉也不妄想。

要想解除心结,必须要修止修观,「止」是降伏心结的第一个法门。降伏了以后,还要断烦恼,这念心要开悟要有「慧解」,必须要有「观行」无论修任何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止、观」。
念佛,是把心止在一句佛号上面,这就是「止」,「观」是将心中的贪瞋痴等垢除掉,这一念清净心当下就是西方。
 心靠在佛号上,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三际顿空,所以更不会想到财色名食睡,这就把妄想停「止」了。而「观」就是:能念之心要清清楚楚,所念之佛要明明历历。
不但是念佛,持咒、诵经也是如此,所以念佛也是止观法门

人就像一部车子,平时身体在动、心也在动,因日积月累的磨损,最后车子终于坏掉。 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心天天在想名、利、财、色、事业、前途,种种的计划、想念,想久了,心就会感觉到疲劳、感觉到累,这就是所谓「心劳日拙」,此亦是导致人们身体生病的病因所在。心本来像清水一样,但被名、利、财、色等种种的妄想使之浑浊,而没有办法宁静,起了很多波浪,因此清净的智慧无法显现

以静坐修止观的方式来善调身、心,眼睛不看外面,两眼不外缘,收摄此能听、能闻的心,保持这念心不妄动,心静下来,波浪就慢慢平静,水也随之清澈了,清净的智慧才能显现,这时会感觉到身心清凉。平时一天的疲劳,也可因打坐个几分钟,而使身、心马上恢复精神。所以,运用止力,止息妄念;运用观力,照破烦恼。身心才能达到寂静状态!

静坐的世间好处:
世间好处à 身体健康, 延年益寿
心能制气à身体各系统自然发展各种病症自然消化于无形。
静坐对于身病之利à可防病、治病、养病,三法兼全,一生受用不尽。
静坐对于工作之利à思绪清明 工作有效率; 心境平和 随处自在

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
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
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静坐之吐纳:
入坐时,调整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祥自在。并且调匀气息,使出入息微细,通顺、均匀。
其方法是:先由鼻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
如是返覆三次,气息调匀之后,即可进行数息念佛。

静坐中如何用功?
1. 数息:一次呼吸默数一下,在吐气时数,心易定1数到10数完再重数也就是数1~10一直循环
2. 呼吸搭配阿弥陀佛圣号:每一次呼气时默念一字或是一句
   虽然吸气时也可数但以吐气时数较易得定

但如果真的做不来呼吸搭配心中佛号像有心律不整者或过度注意呼吸就没法很顺者也可不用此法就只要心里逐字默念阿弥陀佛即可 但速度要慢重点是要让心能够定下来

呼吸之三种病相:
一般而言,气息有三种病相,皆不可依之修习:
第一、 喘相:即出入息时,每一息没有吐尽,尚有部分气息留滞于体内,产生不平衡、不通畅的现象,而形成上气不接下气的喘相。
第二、 风相:出入息声大如打铁之风箱,进出作声。
第三、 气相:气息虽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微细、均匀。
此三病相会影响心定,故要修息前,应先调治此三种病相,使气息通畅、无声、微细、均匀,再修息。


静坐注意事项:
时间
最好的时间在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因在此段时间较不易受外缘打扰。要避免在刚吃饱饭,刚运动完及身体很疲惫时打坐。
重点是:找出固定的时间且不间断的修习
地点
最好选择通风、明亮、安静、干燥的地方。
通风而不是直接吹到风,因打坐时身体会发热,毛细孔是打开的状态,所以要避免电风扇或冷气直吹身体

初学者最好在室内坐较佳,等到坐到妄念较少的状态,才能到大自然的环境坐。进阶者,除了室内静坐外,可到室外静坐,特别是到郊外或山上空气新鲜的地方静坐,可将肺部深处的浊气排出。
衣着
配合天气状况增减衣服,材质以纯棉最好,人造纤维最差;
愈宽松愈好,同时,拿掉手表、眼镜、腰带、袜子等
可在脚上盖上盖脚布,手机宜关机避免外界打扰

何谓八触:
八触就是:动、痒、冷、暖、轻、重、滑、涩
动:身体会不规则的摇动到规则的摇动,甚至身体会跳动,则称为动      
    相。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气机发动或魔鬼附身,其实不然。

痒:气钻到微细的神经,所以会发痒。

冷:意识入到水大,身体即会感觉发冷。

暖:心入到火大,身体会发烧、发热、出汗,甚至大汗淋漓。

轻:心入到风大,就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如云如尘,有飞行感。

重:心入到地大,就感觉到很沉重,身体觉得像一块石头、一座山一 
   样,动弹不得。
 
滑:身体好像有光明、油脂一样,身滑如乳。

涩:身体感觉粗糙、不通,身如木皮。

有时也会看到幻像或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这些境界都是幻觉,
是生理、心理的转变,不要害怕、逃避,更不要贪爱、执着。


慢速经行:
慢速经行之动作:
慢速经行即是将平常绕佛的动作放到很慢,其姿势为
1.身直、收下颚  2.眼开三分  3.手放掌  4.将注意力集中在脚底涌泉穴。(示范速度)
走时注意力集中在脚的每个动作,先从右脚跟至脚尖,慢慢抬起往前跨一小歩约脚掌的距离 (跨太大会重心不稳) ,放下时也是脚跟先着地再渐至整个脚掌贴地,踏稳后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并换左脚依同样方式行进,上身与平日经行同,只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慢速经行的重要性:
一般人平常走路时总是东张西望四处攀缘,眼睛看到什么就着什么,心都是在散乱着,我们可以藉由慢速经行来训练注意力的集中度,将心收摄回来,并将此心定的状态延伸到平常走路的时候,甚至在赶时间需要加快速度时,脚步也是轻快而稳定,不会慌慌张张横冲直撞。只要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随时随地都可练习,是一种很快速就可把心定下来的方法


慢速礼佛:
慢速礼佛即是将礼佛的动作放得很慢将注意力集中至脚底合掌的姿势上,并将身体的每个动作上尽己所能地慢下来及专注。

姿势:两脚打开与肩同宽前八后二身体挺直手呈金刚合掌(金刚合掌为:掌根接触、两手指尖相交相触不超过第一个指节右手压左手手掌呈空心状态) 收下颚,眼开三分。
将注意力往脚底集中,引气下沈。
要拜下前先稍踮一下脚跟,让气更下沈,然后开始往下拜,拜的过程要集中在身体的每个动作上。
拜下至地上后先坐一下(背挺直)再往下拜完全拜下时要将全身放松,并将全身力量放至地上注意手肘、大腿莫施力去支撑身体眼睛勿紧闭,微微张开。
缓缓翻掌-起身:头先缓慢抬起,接着再起身起身至背挺直后先坐一下吐一口气后再手掌撑地缓缓站起(头勿太低垂)当双手至膝盖处时双掌即缓缓合为「金刚合掌」至完全站直,此时又回到原先站姿此即完整一拜
慢速礼佛与慢速经行一样都是藉由极缓慢的动作来提升专注力把心收摄回来此二法都是极快速的收心法但再怎么快的方法也是需要多加练习才会有成效
每天随时随处,只要方便就可练习!

睡眠时"卧躺"如何用功:
人一躺下时往往思前虑后或盘计未来事思绪极为散乱导致睡眠质量不佳甚或失眠,此睡前动脑筋或散心影响睡眠甚巨
卧躺摄心法 为身体向右侧躺并曲膝为弓状即四威仪的卧如弓 (人之心脏位于身体左侧 向右侧睡比较不会压迫心脏)将注意力集中至脚底涌泉穴气随意行自然气往下沈心即可定下来
后心中默念佛号但只放二三成的注意力主要的注意力还是要专注在脚底,若注意力在脚底,脑中仍如跑马灯影像音声不停,仍不去管它,任由它去,只要强力注意脚底,慢慢自然入睡,
还有一法是:
将全身重量放给床,如同在海面上漂浮,不去感觉身体,全部放空,有任何一丝毫清醒就去注意脚底心而心中轻轻默念佛号!

睡前若能先静坐一段时间让心定下则更有助于入眠
如此睡前用功不但可收静心之效亦可大幅提高睡眠品质
睡着后的姿势或仰或躺则交由身体自然去运行莫刻意强求
如果已很习惯某一姿势入睡且心也不会散乱则不一定要右侧躺重点是将心定下来


行住坐卧皆须心定:
静坐所教只是在"坐时"静心的方法无论坐拜垫、坐板凳或是坐办公椅时其内心用功都一样并从坐的静止状态延伸到动如行走、打扫等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二六时中皆是如此用功不论走路停下来站着坐着刷牙洗澡吃饭甚至躺下休息睡觉时都是如此收摄只要不是动脑筋思考的状态或是工作中做重复性的动作一律都开始用功从注意调息至专注随息念佛随息念佛就是配合鼻息每一吐气默念一字阿弥陀佛圣号,不断重复如此从静到动不断的练习随时注意自己的心念保持心静的状态这样日积月累的用功由定生慧便能细微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常有人说一遇到事情就直接反应:生气、沮丧、兴奋。这都是平日没有训练定力所引起,静坐日久心静定工夫有了,遇事自然不会急躁而即刻反应。持续累积功夫,止观的功效便可深入终达明心见性之果


总结:
静坐不是只有在静坐当下才定下心还要把此定境延伸至任一时刻不随妄念而转,遇境心不着,跟念佛一样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如此修习才能得力
各人存心、发心不同,虽是一样用功,然于日后成就、趋向亦不同。上座练功,下座用功。于人事上磨练,心地上参究,肯座下用功,得力更大。

要做到定心功夫,便须在空档处参究。
以人既有心,不能无念,念只可止,不能灭,
前念过去了,后念未来时,有个了了分明,寂然无念的,
便是那空档处,正那个时侯:非但息妄,并亦无妄可息,无心可心,亦无空档可取。
不要管他时间长短,只要绵绵密密地,常常凛觉到这样,不是无知如木石,也不是纷乱若猿猴
于静坐时,杂念忽起忽落,我只不理它,一不理,即同时止息,又到那空档时,任他一万次起灭,我只如是。
亦莫作何种道理,去计较是非。
每日坐一段时间勿间断,坐得安定,不要欢喜。坐得心乱,也莫烦恼。久之功力自强,功效自见。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隨順如法

廣欽老和尚開示過:

別人好的要贊成他,如不好的也贊成他,則自

己的罪會加倍。
~~~~~~~~~~~~~~~~~~~~~~~~~~~~~~~
由此理可知,

同樣的,這就像:

如法的,我們要贊同他,不如法的,不能贊

同。

若是隨意、隨情見去附和造業、破壞佛教的人


或團體,

那這罪業就不是簡單輕鬆可以消得掉。

真正相信因果的人,是不會隨順不如法的人去

造業的。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獨居念佛~往生淨土實例

往生極樂世界真實案例

清朝的裴永居士,他是江蘇省泰州人。

他的職業是農作耕稼,性情恬淡,沒有特別嗜好,一旦看見善事一定去做。

他從小就深信佛法,長年持齋,天天做早晚課持念佛名無有間斷。

後來去受三皈戒,對於行為持守得很嚴謹潔淨,未曾有所缺漏。
他的妻子也都有念佛、受戒,學佛後雖然同樣居住在一間室內,可是都保持得清淨單純無染。

他只有一個女兒,也是吃素學佛奉持佛戒。
後來出家受具戒,捐出家宅作為小寺廟,讓妻子女兒都一同修學淨業。
另外建構了間靜室,獨自居住念佛數十年。年紀將近七十歲時,忽然告訴家親族人,
說:「我五天後即將跟你們別離,希望你們將我的屍體焚化。這個色身如同幻化,千萬不要搞錯,心生貪愛吝惜。」當時間到時,他執持佛名端坐著往生。
火化後得到舍利百餘顆,五色晶塋剔透莊嚴。

淨空老法師 弟子 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為什麼會有小乘法

佛聲不絕~往生淨土實例

往生極樂世界真實案例

清朝的沈廷瑜居士,他是嘉興人。個性端正謹慎,每件事必定親自去做。

平時總是將佛號聲掛於嘴上,滔滔不絕,若遇到有人嘲笑他,他也都不管,這樣持續數十年,他自己說:「把佛號念得愈熟,日常處事愈能清楚明瞭。」

他七十三歲那一年,示現有點不舒服,一天,忽然跟家人說:「佛來迎接我了,幫我點上蠟燭。」他親自點香後就往生淨土了。


誰無知?

首先,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或是哪位居士或法師

很會度眾生?

那你真覺得你或他們很善巧?很會接眾?

那心中是不是自認比釋迦牟尼佛更強?


那就來看佛是怎麼度眾生的?


相信大家都看過經典,經典上有得是記載佛對

弟子的教學說法,佛有沒有像現在佛教講場一

樣辦活動嘻皮笑臉,胡亂開緣還自認為圓融?


這裡的眾生百分之九十九的是在逆境中才會真

正想要修行。你破壞了佛教去迎合他,給他方

法、方便滿足他的愛欲心、願望,他只會更

貪、更執著,否則怎有「欲壑難填」這話呢!

凡夫無修無智,用自以為是的方法,把傳播佛

陀教育的地方變成團康活動、家親眷屬的樂

園,正是令佛教走向變質。


如果導致要學佛的人誤以為佛教就是這樣,那

佛教接進來的只會是破壞佛教的人,因為他們

只會用他們看到的這些錯誤的模式去教更後面

的眾生。


有沒有想過?佛教就是在ㄧ大群自以為是「好

心」接眾的人手上漸漸衰敗的。


有病可以找醫生,無知就難救了!


學佛勿貪名利

對於大乘佛法不了解,而且修學大乘不得力的

人才會認為學佛需要學習小乘外道。

釋迦牟尼佛 及 祖師們 多在大乘經典及開示中

告訴學佛人,不要學習小乘外道法。


那些已經學大乘佛法者若非執著心太重,就是

被欺狂去學小乘。



怎麼說「被騙」呢?


因為小乘人會騙你,「要學釋迦牟尼佛在世時

教的佛法」,


其實當年的所謂小乘人皆是學習外道法,當世

尊成道後,他們是帶著外道習性去跟世尊學,

為洗掉他們的邪見,佛才講因緣法。


當洗去小乘弟子的邪見後,


在楞嚴經中,佛又把這『一時方便』說明,引

導弟子學真正的佛法,


小乘人,不信有他方佛、不信自己可以成佛,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皆是大乘法。


小乘人對於中道實相更是不解,何況其餘。


若有人將其「大乘+小乘」地販賣吹噓招攬人

氣,就知道這不是要來教你修行的,而是要來

招攬人氣,廣納徒眾。


目的是什麼?相信大家就都知道了!!


一定不會是教你解脫,因為他自己都沒搞懂啊



而且要小心將來他教你 捐贈器官,因為他們對

於唯識不懂,


不知需要幫亡者助念往生極樂世界,你去學,

將來一個不留心,會很慘啊~

阿彌陀佛......!!


相牽入火坑

實在~⋯唉!

處處看到佛教單位及出家人辦世間活動,

而不教導眾生出離生死,解脫輪迴。


或許有人說:「接眾嘛」。


如果自己只有知見與覺受,那即使參加了

你辦的活動,也不會得到真正的解脫。


修行不是只對某人或某事情沒情緒,

沒感覺就是有修行。

有時候只是你不在意此事,或跟某人業

沒那麽深。


不要誤以為這就是你學佛修行的成績。


佛法不是這樣的!

「令情緒平穩」不是佛法,是世間法,

世間有點修養的人都做得到,這跟了生死出

輪迴又有何干!

更有些專門搞讓家庭和樂的講座、活動,

請問:令眾生貪戀世俗家庭眷屬是佛出世

的目的嗎?不!連佛自己都離俗修道了,

哪會要佛弟子貪情執愛!


祖師大德常說:

ㄧ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持戒

覺得廣欽老和尚 開示得很好。

這也正是現在佛門大家要學習的,

無論看什麼經,「除了要能解意,解意還要能並行」。

只有能自觀自行 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經,否則便是被經轉。

如果沒有實修,只查名相,拿出來應付戒場說戒、跑跑場子

應付外面臨時講座,那不過是在看經、看戒查資料之餘得到一點知解。

若又是不懂戒體,只在戒相枝末上計較,便拿來批評他人有無持戒、

恣意說要教人持戒,又或是常偵察他人受戒後有無做到,

在這上面心生分別,只是徒增我相、我慢與是非。

這樣不但無法在佛法上得利益,也是被經轉。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從善如流

釋迦牟尼佛一生都在教導弟子,不令弟子墮入外道與邪見。

總是在說明並作出揀擇,讓弟子有所依止,不被外道邪見所蒙蔽。

善學的修行人,會揀擇何者該學?何者不該學?

應該說,有福報的人就會信受,改掉自己的錯誤知見,

依循佛所教大乘佛法去修行以圓滿佛道。

不會有人說:「佛怎麼整天都在批評其他宗教、罵小乘弟子」?

不會有人說:「佛啊,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啊!!」因為他們真心要學道,

發現自己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就立即放下,修正錯誤。

這種才是修行人,不會倚老賣老,以為自己是個什麼不得了的身份而自傲,

不肯認錯改錯。

今人「我相」深重,說穿了,也不是要真學佛修行,否則怎會聽見真正的佛法

而不放下之前的錯誤知見、行為,立即從善如流,依循佛陀四依法,

愛樂大乘、信受大乘、修學大乘!!!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心上轉


當有人依佛陀制定的


四依法指出你所做錯、



犯的過失時,若你採「忍耐不回應」的方式,

那只是你的「我執」在呈現,並沒有消掉業障





必須從心地上,行為上改變,將錯誤更正,你

的業才會消。



如果只是裝成有修養不回嘴,騙騙看不懂的

人,那只是讓你的「我相」更重,惡業更深!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空學戒





說要學戒,若不識



「光明金剛寶戒」,那等於沒學。就像一家金



飾店,招牌上寫滿琳瑯滿目的品項,有各式的



模具卻沒金子。唬人還可以,卻是空殼一間。


光明金剛寶戒是戒體,沒搞懂戒體,還說什麼


持戒,都在自欺欺人罷了。



另有圖謀



有些人沒學佛前,腦子靈光,特別聰明,可是學佛一聽說要「老實」,就一股腦地變鈍了!
到處聽人說:要老實依「一個老師」,聽老師的話,就能把行修好、有成就。
怎麼就沒人提出疑問:這「一個老師」是指誰啊??是釋迦牟尼佛?還是阿彌陀佛?是哪位菩薩嗎?還是哪位有修證的祖師?⋯還是運用心理學上的直覺洗腦,暗示你們~就是要依止這位在講「要依一個老師」的這個人!!
「傻」跟「老實」是不同的,要分清楚。
即使是祖師教學,也不會如此告訴學生。何況說這話的人是否正知見?別說是否有修証,先看看有沒有在用功再說。
之前有人在問,怎麼知道這人有沒有在用功呢?沒錯,你從來不認識他,只知道他穿件出家衣服,憑啥知道他行不行,能否依止?真正的方法這裡不便多講。只簡單說一個:「請問他初學如何用功?如今平日如何用功?要是他整天跑來跑去應付在家人、辦活動、寫講稿⋯,那你就心裏有底了!
還有些人叫你依一個老師,可是你看他自己ㄧ下依這位,過陣子又依那位,換來換去,跟誰學是隨他高興。還要信徒只依他ㄧ位。
有些人很會應付場面,你問他:如何修定?他就拿禪宗祖師說的開示當他的滑頭話「自性本定」~
才怪咧,一臉浮躁、講話速度如賽車、音聲尖銳⋯。你相信他有在用功?你要依這類人修行?那只能怪你自己不長眼了!

祖師無我慢

以下是大珠慧海禪師在「頓悟入道要門論」一開始講的:

稽首和南    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

弟子今作此論,恐不会聖心,愿赐懺悔;

若会聖理,盡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盡得成佛。

~~~~~~~~~~~~~~~~~~~~~~~~~~

古德見性得道,為善知識,尚且如此,今人只是識得文字,讀幾本書,

背會書籍內容,考試過關,拿到文憑,就敢肆無忌憚 開班授課,

以自己的意思講佛法!

果報恐怖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