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 七)~悟顯法師 宣講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十三、十四)

這是第十三願跟第十四願光明無量願跟觸光安樂願。這是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所,所發的四十八願中第十三跟十四願。法藏比丘他發心為菩薩道,棄國捐王,行沙門之行。發心願意成佛,願意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來救度一切眾生。那世間自在王如來,也就是法藏比丘的和尚,證知他的發心、證知他的心願。顯現十方法界的一切諸佛剎土給他看。看完以後,思惟五劫,他心中有這四十八個大願,來成立西方極樂世界。他在這第十三跟十四願中講:「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是希望他自己作佛的時候光明無量。你到道場去,你看佛像,有的佛像後面有一個亮圓圈,那個是「常光」,也就是說佛平常的時候,這個光明就存在,叫做「常光」。你看這個圓圈後面,還有一個較大的圓圈,這是「放光」。就像我們道場這一幅佛像一樣。平常有光,然後,當放光的時候,就是他身後面的那個光明樣子。所以他說「光明無量。能照多遠呢?可以「普照十方。」是說當他成佛的時候,光明要「普照十方。因為有一些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發願,他成佛的時候,光明照一個佛剎、兩個佛剎。他想度這一佛剎眾生、二佛剎眾生。那也有些是願度百佛剎、千佛剎的眾生,這是每一尊佛的願望不同。你不要在這裡生分別心,認為阿彌陀佛比較厲害,其他的諸佛不行。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你不能見性,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諸佛所發的願,是他在因地時的願不同,不是在成佛以後,能力上有所不同。佛佛道同,每一尊佛能力都一樣。你不能看到淨土的經典裡面讚歎: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讚歎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就在這裡面妄生分別。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其他都比他差,都是他的子民,都不算真正的佛,就有人這麼樣做分別。這個就是妄分高下,不達如來真實趣。你們唱的開經偈裡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如果你在這裡心生分別、打妄想,認為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其他的不是;佛的能力有高下、有深淺;那只是你的心生分別,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不如阿彌陀佛。所以大家要清楚。

這裡講「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也就是說: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他都照耀。問題是:現在佛光照著你,你卻拿著一把傘拒絕他。你拿一把抗拒佛光照耀的傘在遮擋佛光。這個「傘」是什麼呢?就是你不願意修行的心、你不願意放下的心。是佛法說的「慳貪」。慳貪的心你放不下。講「慳貪」,你不要想只是對財物,即使對你的家親眷屬、對你的事業,有一絲毫執著、一絲毫罣礙,都算是慳貪。你用這一把慳貪的傘,去遮住佛菩薩要照耀你的光明。那實際上也沒有辦法擋住,因為佛光不是一般的日月之光,不是世間光。世間光能照大地,不照覆盆,「覆盆」就是倒蓋起來的盆子。它沒有辦法照。就像你待在屋子裡面,太陽光沒有辦法照進來。你要是沒有窗戶、沒有門,太陽光是沒有辦法進來的,所以你看不到太陽的光明。但是佛光不一樣,能遍入一切眾生心想。所以心想佛時,就是接受佛光照耀。如經》說的: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心跟佛就完全感應了完全相應了。所以佛光不是一般太陽光,不是世間的光明。

你們要清楚即使你的業障再重,念佛都能消、讀經都能消,這就是佛光照耀,這就是佛菩薩攝受你!所謂「四種感應」:顯感顯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個顯感冥應四種感應。這「世間、出世間」的感應不出四種。你心裡面有佛,佛光就照耀你,隨個人的根器,有的開悟、有的證果、有的善根發起,各種都有。所以為什麼我說你要熏習佛法,你心裡要想:要能放下這個世間。不然你就等於拿著一把傘,在遮擋佛菩薩要照耀你的光明。實際上,你也擋不住,在你自分的受用上是你自己不得佛法的利益沒有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所以要清楚什麼叫「接受佛光的照耀」?就是你有這一念想放下的心、想要成就的心。你要知道:這個世間是生滅變異、是無常的,沒有一樣東西實在的。這是最基本的認知;再來要知道:有如來藏、有真如本性,這本性人人本有。真心本性本來就有,不用修,這是大跟小乘不一樣的地方小乘是要把煩惱滅掉,取一個涅槃。小乘它是講「知苦、斷集、修道、證滅」,也就是「苦、集、滅、道」。小乘人是「知道苦,斷除苦因」,這個「集」就是「因」,集苦之原因。「斷集、修道、證涅槃」。小乘人一旦煩惱斷,想要不證成阿羅漢,也不行。可是大乘可以,像地藏王菩薩久遠劫來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實際上他的煩惱早就斷掉了,他還可以示現等覺菩薩,要成佛便成,不成也無所謂。不光地藏菩薩如此,釋迦牟尼佛也如此,阿彌陀佛也如此,他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是伏住,他並沒有斷;他有能力斷,可是他沒有斷。那就叫「留惑度生」。
你們不要自己煩惱沒斷,就說你要「留惑度生」,有一些人就是這樣,很愚癡:自己是個大凡夫,他還說他也要度眾生,也要陪眾生吃肉,所以他不要吃素。他以為這叫留惑度生,代眾生苦。明明想要下地獄,還跟你講頭頭是道。還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他可以去試試看,你用火,自己燒自己看會不會痛?會痛,表示你沒有功夫;不會痛,那你是木頭,也沒有功夫。像社會上有一些神經麻痺的,你用火燒他,他不會痛,他也不會害怕。所以修行不是在色身上打轉,這個要知道。所以前面說的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學大乘的,你成就了,你想留惑度生?可以。你想要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掉也可以,那才是真正得大自在。你要清楚:小乘沒有辦法,他把第九品煩惱斷了以後,非證阿羅漢不可,他沒有能力不證。修學大乘的菩薩可以,你看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是七尊佛的老師,他自己早就成就了;觀世音菩,過去是「正法明如來」,現前是「觀世音菩薩」,未來「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全部都是留惑度生,放大光明,照耀眾生。實際上,真正把「生相無明」斷掉了,根本就「無佛無眾生」,沒有佛也沒眾生;有沒有因果?也沒有了這是不是斷滅?不是,這叫「寂滅」。「寂滅」跟「斷滅」不一樣,他確實把「生」這一切世間的「因」斷除。什麼叫「生相」?就是生一切世間相。最後一品無明把它斷掉了,這「無明」就是生相無明。大乘跟小乘在修證上也完全不同,像《圓覺經》、《楞嚴經》後面的護法善神,其實都是法雲地的菩薩,「久修功業、久成菩提,不涅槃」,他不成佛,留惑度生,示現做護法善神示現做金剛神,都是留惑度生,連阿難尊者也是......,太多了。所以你要曉得,千萬不要把大乘跟小乘混在一起實際上前面講在揀別上,是一乘,而不是次第大乘。你修學一乘了義,要成佛便成佛,不成佛也可以留惑。漸次修行沒有辨法。即使你學的是大乘,其中「通教」跟「教」他也沒有辦法,想不成「佛」都沒有辦法。所以為什麼說一乘了義的殊勝。但是你不要在大乘一乘上又妄生分別,因為講到究竟大家都一樣。

就像唯識,當第八意識清淨以後,諸佛如來給它立個名叫「阿陀那識、白淨識、......」,實際上跟阿賴耶識是完全體的,是一樣的。所以你不要在大乘跟一乘上面妄生分別。

現代有一些法師他們揀擇不出大、小乘的差別,就會說「大乘跟小乘都一樣」,有的甚至還毀謗大乘,而近代的佛教學院還用他的書當教材,把一些專程進佛學院想學佛的人給誤導了。

這個人的和尚-太虛大師,對他有嚴厲的批判,說他是溫和派的「大乘非佛說」。這話正是告訴我們:這個人的知見不行的,絕不可以聽。
現在還有很多在佛門做世間事的,就說他在推人間佛教,辦各種活動,藉此向在人家伸手要錢,或有些出家人幫在家人辦佛化婚禮的,他也都說他是依太虛和尚。那大家就看太虛和尚有沒有幫在家人辦佛教婚禮?沒有。太虛和尚持戒精嚴,絕對不會做這些不如法的事,他是一代的高僧大德。若說你是依太虛大師在推人間佛教那我們去看看太虛大師有沒有做這些不如法、破壞佛教的事?肯定沒有!
外面還有很多學佛人,他說他是修「本願念佛」,還說是依善導大師所教的。大家要知道,當年善導大師一生念佛,一心用功,三十年不睡眠,非力竭而不休。但現在這些學本願念佛的人,他說他是學善導和尚修本願,但他平常不念佛,只要等臨終念就好。這二者相形之下,就可看出他們是不是真的修淨土法門?所以那個不是真的「本願念佛」!那種修法絕對地不能成就。那種人就是佛的光雖然亮、雖然普及,但是到他眼前,就被他自己擋住了。這裡講佛光雖然普照十方雖然普願攝受一切眾生,可是就有眾生不願念佛。所以《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 :「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如母憶子。」這個當媽媽的,天天盼著小孩回來,從來沒有間斷;可是小孩看到他當作認識、當作沒看到,這些學本願念佛的人就是如此。經典在面前,明明教他好好修行,他卻說不用。祖師講要學經教,他告訴你:「不用。因為這是針對末法業障特別重的,所以不用學經教」。善導大師對此也作破斥,他肯定知道在當時候有人用他的話來曲解淨土法門,所以他造《觀經四帖疏》,一開頭就引經據典破斥「本願念佛」,那個時候並不叫「本願念佛」,他只是就當時候的人錯引經論、錯修,來作破斥,但那群修錯的人演變到後來,他們自己創了一個名稱,叫「本願」。再,他們說是依「親鸞聖人」,他是日本的淨土宗高,親鸞聖人單為了對治昏沉而已,就在冬天,跳到冰河水裡面去提神,日本的緯度更高,比這裡的冬天還冷,他是這樣用功、這樣精進,他跑山邊跑邊念佛,對治昏沉,後來成就。現在錯修本願念佛的人,他也不學五戒,平時也不念佛,還說也可以貪瞋癡,還想結婚生小孩,......。還說他們是學親鸞聖人,親鸞聖人也結婚。
重點在於你有滿心的世間意、滿心的貪瞋癡妄想,你會有出離心嗎?對於沒有出離心的人而言,佛光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講說「離執著生死」的法,你也聽不到;有眼若盲,有耳若聾,把自己這一生大好的成佛因緣給錯過了。佛法是教你放下貪瞋癡,教你放下邪知邪見。什麼是「邪知邪見」呢?就是你的世間意世間的意念就是邪知邪見,沒有一絲毫正確,沒有一絲毫可以依止的。《華嚴經》講:「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這世間沒有一法可以幫助你見性、可以幫助你成道,所以要能放下。從哪放下呢?從心裡放下。但是你不要想說:法師你講從心裡上放,那我事相上就可以抓著。心上真放了,事相上就不在意了。心裡放了,事相上自然就放得下,凡事可有可無,這樣也好,那樣也自在。有些人放不下,他就會說自己「心裡放下了」,可是你仔細觀察,其實他處處是障礙,處處執著,他只是嘴皮子上放下,心裡並沒放下,事相上也沒放下。
對於初學者來說,要從事相上先捨。在現代這個時代,教你從事相上捨,不是每一個人可以馬上做到的,所以我教你先從心裡上放下。因為在家人多,你先從心裡放下,做到不執著,因緣具足時,事相上放下,能夠出家的,就去出家。出家很殊勝,祖師大德皆讚歎啊!「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能高飛。」孔雀就比喻作世間人,可以穿著很好的衣服,受用很好,但是牠不能高飛,永遠在下面,「鴻」就比喻作修行人,能超三界、能斷煩惱,高飛於三界之外,不在九界之內圓成佛道。孔雀雖然穿得很漂亮,沒有辦法飛高,沒有辦法出離三界下面又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世間人做得再好、再有錢,蓋廟、建寺、......修大福報,都不如出家人能修行,功德才是最殊勝《無量壽經》第四品說「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求正覺。」就是告訴大家,你緃然能供養恆沙數這麼多的諸佛,換來無量無邊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的福報不如你「堅求正覺」,堅固勇猛來修行,勤求無上佛道。你才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得到佛教的好處。


所以佛法不是一般的民間信仰。只教你求神拜佛、擲杯、燒金紙求這些鬼神來保佑你,讓你事業一帆風順,……等等的,這些民間欲望的祈求與滿足。民間信仰它不講因果!它那個因果是附帶說的,好像有講,但沒講清楚現在你看到《無量壽經》,這就是佛光照耀,不要向別處求就在這上面安住,在這上面用功!那還需不需要去搞世間法、搞弟子規?不用,那個不是佛光。李毓秀沒有光明,只是凡俗之人,說實話名不見經傳,他是誰在古代就是個讀書人而已,他沒有求出離的心你不能依著他的弟子規學,當作學佛,學那些世間書不能成就佛道。你是佛弟子,要跟佛菩薩學,跟淨土宗歷代的祖師學,佛教各宗各派的祖師都是國師,通「世、出世間法」,像華嚴宗,從第一位帝心和尚,帝心和尚就是杜順和尚,唐太宗賜號「帝心」,封他做國師,是文殊菩薩再來賢首和尚也是國師,歷朝歷代的華嚴宗祖師當國師的,至少就有三個淨土宗也是一樣,永明延壽大禪師也是國師善導和尚也是國師都是國師。他們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會,但他把世間法都放下,鳩摩羅什大師是達官顯貴安世高大師是王子;甚至釋迦牟尼佛是可以繼承王位的太子韓國金喬覺是新羅國的王子達摩祖師也是王子,他們都把世間法全部放下,接受佛光的攝受、照耀,所以他們根本不搞世間法。現在很多人,甚至出家了,都還沒有醒過來,不知出家所何事,真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搞得很多在家人本來想學佛法,他不了解真相,被誤導,變成他認為要先學弟子規,甚至有不如法的佛學院,還叫出家人學弟子規,實在顛倒至甚,太顛倒了,這是歪風,這種歪風絕對不能盛行那些人是邪知邪見,他不是正見,他根本不了解佛法怎麼修,他也不想看祖師大德的開。為什麼?因為斷煩惱對他來說實在太難了他以為只要孝順父母、友愛一下兄弟,他就能夠出三界輪迴了這些事情動物都做得到人怎麼會做不到呢明明佛法就在眼前,他就是不願意接受光明照耀。

經文講:「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
他成佛的時候「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也就是說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超勝世間法及出世間法,所以祖師大德讚淨土法門是「教內真傳」,禪宗「教外別傳」,又說是淨土法門是「中之徑」,「徑」就是捷徑的意思。讚歎淨土法門是捷徑當中的捷徑、了義當中的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為什麼說「最極圓頓」呢?因為禪宗是圓頓大法,各個宗派、各個大乘都是圓頓大法,但是淨土宗可以幫助一般凡夫甚至將墮地獄的眾生能夠依靠念佛超三界,往生淨土同佛受用這是其他法門沒有辦法做得到的找遍大藏經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可以像淨土宗這麼殊勝,所以真正是「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而且不是超勝一點點,不是只有贏過一點點,贏個一分、兩分,它是超勝千萬億倍,是最極殊勝,這就是佛的光明不要看到「佛的光明」就聯想到:佛的光明會是什麼顏色?不要聽到佛的光明,你就心裡想法師你怎麼不講光明,已經放光動地了。淨土法門就是「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光明正在照耀眾生」可是你卻不相信。你偏要用錯誤的方法要聽信個人的看法,去學子規、學《感應篇》,那些都個人看法,不是佛說釋迦牟尼佛絕對不這麼說。大家都讀過心經,要怎麼成佛呢?心經上有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是要依什麼呢?依「般若」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沒有說依子規、依《了凡四訓》可以成佛,那些都不行。而是教你依「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在禪門日誦,佛門的早課中是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就可以證明不是依世間典籍,而是依般若念一句佛號就是般若,因為,心依佛音聲,不取諸,念到後來,連這句佛號也是「念而無念」,心佛打成一片,證得「理一心不亂」,要知道這個「不亂」本是一心,了了常知,這就是淨土法門所謂的「一心不亂」!常說「了了見,無所見。了了知,無所知。」就是心裡不著一點妄想不染一點塵勞,才是真正的一心不亂,念佛念到後來就是如此。

所以你要知道他這裡講的「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這是代表淨土法門就是如此。經文上說,他成佛的時候,光明無量普照十方,而且超勝諸佛,超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光明比世間的還亮。

大梵王出現時,他身上的光明,可以隱蓋天眾的光。天人身上也有光明,但是沒有梵王的亮,《無量壽經》講「日月火珠皆」佛身上的光明,能夠掩蓋一切眾生的光。阿羅漢可以蓋住天人的光,菩薩可以掩蓋阿羅漢的光;一尊菩薩就可以掩蓋所有阿羅漢的光明一尊如來的光明可以蓋覆一切眾生的光明,那是最清淨,所以叫「超日月光。阿彌陀佛有一個號叫「超日月光佛」所以經文講「絶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不光超日月之明,還超一切諸佛。剛才講「佛佛道同」,這裡講「超過一切諸佛。因為有佛的光明,只照一個佛剎、兩個佛剎阿彌陀佛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也就說一切眾生他都接引,淨土宗這接引眾生的法門,普及十方法界。十方佛土都有諸佛讚歎勸修淨土,這是可以肯定的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不光釋迦如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此說,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十方諸佛都稱歎「阿彌陀佛」的名號,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證明呢?你們每天讀《阿彌陀經》就很清楚,《阿彌陀經》講「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東方有恆河沙數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有恆河沙數諸佛。皆出廣長舌相。」所謂「廣長舌相」就是不妄語。一般人不妄語是「三世不妄語,舌尖至鼻」,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不妄語,舌能覆面。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十方佛土十方的諸佛都讚歎《無量壽經》,讚歎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殊勝難得。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淨土法門都普遍攝受。那現在有人說:沒有學《弟子規》不能往生,這說法就跟經典不相了。你拿《阿彌陀經》四十八願來看,一對照,就知道他講那些話,都是個人的思想見解及喜好他也不依經典,沒有一絲毫正確。無論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都要依經典來看,依經典學習才是最客觀的,因為佛經是佛親口宣說的,對不會錯,更不會有任何問題而且有歷代祖師大德為我們做證明,他們都有修有證,都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十方諸佛都讚歎淨土法門,經文裡講:「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這「日月之明」就喻作世間法。意思是淨土法門對超過日月之明。現在有人胡說「學淨土還是要用世間法來做基礎」你們看看這四十八願,再看看那些邪見之人他的說法,你就很清楚了對是他們錯。因為你掛上佛教,說你是講佛法,要跟佛經講得不一樣,那絕對是你的問題,絕對是你胡說八道,不會是佛的問題。所以我常講:學佛,你一定要依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四依法,你才是真正學佛,尤其要「依法不依人」,這是最基本的。

淨土法門超過一切法門,絕對不是建立在世間法,是二乘之上。外面有一些附小乘的外道為騙學大乘的佛弟子轉跟他學,就說小乘也有念佛法門,那是胡說八道,明明那跟大乘的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是不同的,他們故意用話術拐那些不懂的人。小乘只相信一尊「釋迦牟尼佛」,根本不相信有「他方佛」,他怎麼會有大乘的念佛法門!

小乘只看到一個娑婆世界,他並沒看到他方國土所以他根本不相信有「他方佛」。阿羅漢天眼通的能力,頂多到娑婆世界的邊緣,再過去一點他看不到,他甚至不曉得前面有什麼。有些他知道一個佛剎、兩個佛剎,可是他不曉得有他方諸佛,因為有的佛剎,諸佛如來沒有出現。而且他也不是每一個佛都能到。為什麼?因為他還有煩惱沒斷,業障沒有消不是他不願意知道,而是他能力就是如此,想知道也沒有辦法。

現在有些宣揚小乘的人,他剽竊大乘禪宗,說他教的調呼吸,那就叫作「禪」。真正大乘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已經講得很清楚。神秀和尚派弟子志誠法師去向六祖慧能大師請教,六祖慧能和尚就問他:你師父在北方,教你些什麼?他回說:教「觀靜」。所謂觀靜就是心認為有個安靜的境界,不能化空,卻以為自己是用正確的方式在修行,以為自己在觀心,不知這念「安靜」是因心有,而心體本空,所以修錯。正是古德所呵然後說:教「長坐不臥」。六祖大師劈頭一奪,奪」就是奪取。「劈頭一奪」就是完全否定他」的意思。他說:「住心觀是病非禪」。「長坐不臥」不是真正的修道。所以六祖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死了就躺在那裡,你要想要叫他坐起來沒辦法。「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長坐不臥」怎麼能當作修行。
而有些在附小乘的外道,他剽竊禪宗,提倡「觀心」也說是禪。中國的禪宗是大乘法,非是小乘,六祖慧能大師是禪宗的祖師,早就對於那類錯誤的教法予以否定,祖師直接講:禪是「外不著相」,「內心不亂」是定。什麼叫「坐禪」呢?坐見本性才叫「坐」遇緣不亂這叫「禪」。小乘說的「寂滅」是滅六識,其實他的「滅」不是真滅,而是使第六意識不動。「不動」就是根本不緣任何境界,他怎麼能「逢緣不亂」所以為什麼有阿羅漢入皇宮受供養,習氣又起來了。

有阿羅漢聽到緊那羅彈奏音樂唱歌,他以為自己在禪定,其實不知不覺起來跳舞,所以釋迦尼佛講「迦不安」。迦的禪定功夫非常好,可是他沒有見性,他有習氣,所以碰到境界,還是不知不覺地習氣就被勾起來,這講禪宗
現在小乘故意說他也念佛法門。大家都知道念佛法門是大乘是了義,是講他方諸佛,而且往生淨土等於生十方佛土。為什麽?後面經文有「現佛剎願」、「徹照十方願」,極樂世界地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十方國土,寶樹跟寶樹行間就像大螢幕一樣,可以見到十方國土,有他方諸。還有前面講的「神足通願」,能遍供諸,這不是一般阿羅漢做到的。由此可知,他們是剽竊大乘的淨土宗、剽竊大乘的禪宗。那些人只為名聞利養,顛倒說法,提醒這類人:不要以為你沒有受菩薩戒就沒罪喔,即使沒有受菩薩戒,為利養一樣有罪。聲聞乘的有犯才制;有犯戒佛才制戒。而菩薩戒是眾生本具的戒,也就是性戒,即使沒有受,沒有人犯,一樣有這戒存在,這叫「一切眾生本性具足」戒法,所以在菩薩戒經講:「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這個「戒」是一切眾生心中本具,你與心性本具的戒法相違背,即使你是學小乘學聲聞戒,你說你沒有受大乘戒,一樣也犯。所以為什麽大乘論事。事相上你有發願要受,就算受;心上這戒是本具的,你迷惑顛倒,違背了,一樣有罪,所以叫性戒因為這戒是稱性的,所以你要清楚。我們講很多,目的在於保護大家的善根,不要被汙染那些邪說對我來說,我不會被他們迷惑,但是對於很多初學想學佛的人而言,聽到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一旦邪見入心,那他想要成道就非常地困難了,就像五十陰魔一樣,會障菩提道為什麽釋迦尼佛要講五十陰魔,五十陰魔就是講末法修行的亂象。眾生想修學但是沒有人為他把事實真相講出來。釋迦尼佛大慈大悲宣說五十陰魔,為我們分析修行過程當中的微細魔事,所以,這些魔境現前,你就能知道,你就不會被這些陰境給迷惑了希望你們能夠記取,能夠專心把我所說的多聽幾遍,因為講的內容比以往多,做擇,雖然明確但是非常地多,裡面微細的部分,你要能擇得出來大乘跟小乘。大乘跟一乘是一樣的,但大乘跟小乘不同在現代的亂象,淨土宗禪宗……等等的,你都要能擇,你如果不能擇,你就會被他們迷惑。你不要只聽一些表面的好聽話:「佛法教我們平等、教大家不要這樣分別」我告訴大家:這「分別」不是我教你的,是釋迦尼佛教的,釋迦尼佛講要大家分別出來。所以你看經典上只要有人提問題,釋迦尼佛就會讚:「善哉善哉:「好。」他說:「汝等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分別」就是跟你講清楚釋迦尼佛可不是像一般人,糊里糊塗的搞不清楚,釋迦尼佛教眾生要「分別」,分別什麽呢?什麽是「可行的」什麽是「不可行的」。就像八正道一樣,什麽是正業應當做什麽是正命什麽是正語正思惟,佛都為你擇出來,這八個正道,就是正確的道路,不是世間路,而是修行成佛之路
七覺支的第一個「擇法覺支」,就是教你有智慧眼,能抉擇。什麽時候應當用,什麽時候應當用。止觀如果「止」過多,就應起「觀」;若「觀」過多,就應修「止」,這是擇法覺支再者,你每天讀經:「如是我聞」這句「如是我聞」就是在。在大般涅槃經中釋迦尼佛告訴阿難,一切經首要安「如是我聞」他還解釋這就是要外道外道經典前面就是「阿、優」。外道是要告訴大家這是佛經,不是外道典籍,佛經講的是如是,「如是之法」是眾生,這在我們眾生受持分上要做這樣解釋,在阿難分上如來所說部經是他所聽聞的那我們要聽聞的就是「如是」而已。這「如是」的「如」就是真如,學佛依真如而修,決定不會錯就是如是。
回到經典上來看:
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善。來生我國。若不不取正覺。」

你見到佛光,你真正感受到阿彌陀佛攝受你的願力,你的身心必然清淨安穩,所以阿彌陀佛又有一個名號,叫「安穩光佛。」你身心煩亂的時候,你一定要念佛。有一些同修不會修行,我說:你為什麽沒有來念佛他說:法師啊,我心很亂很煩,所以等我平靜點、輕鬆愉快的時候我再來念。像這種就是不會修行,念佛就是能幫助你安定身心,所以叫「安穩光」。越是心不安、越是煩亂時,更要提起佛號來念。你念阿彌陀佛一定得身心安樂,這個我不用多說,你自己去念,你就曉得,正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能有多安樂,你自己念下去,你就知道了。一定要能慈心,「慈心」是慈悲;「做善」是什麽?就是「做一切善法」。所謂一切善法,包括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他都做如果沒有因緣做世間善,他就是力行出世善法,有因緣他就隨隨力而做。講到「做善」你不要解成十善五戒,世間人很喜歡看到「善」,《阿彌陀經:「善男子善女人。」淺解之人就馬上解釋成「五戒十善」,不是那些。淨土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具足信願行」,這才稱為善,非此則不善。你們要清楚啊!具足信願行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具足,那就不稱為善經文講「慈心來生我國。」你接受佛光的攝受、照耀,就會如法學佛、如教奉行照這樣發願求生淨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如果做不到,就絕對不成佛,這個語氣是表示絕對可以、肯定做得到的。


「光明無量願」跟「觸光安樂願」這兩願,光明無量的「光明」就是作用,不光指的是佛身上的光,了分身、化身等等的利生之事,所做的事情都含有般若智慧,所以稱為「光明」。所以這「光」不屬於世間一般認知的光明黑暗,直接講就是「作用」,這作用就像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入國土身,乃至十四種無畏力都是光明的顯現,莫不皆是引導眾生,給予眾生安樂。凡是能令眾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的,都稱之為「光明」。能出輪迴才叫安樂,無法出輪迴的安樂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會長久。有一首偈子說得很好,是形容天上:「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尚自有風災。」天上的天人雖樂一時,但時間一到,五衰相現,也是終將墮落。即使真修行到了三禪天都還有風災。所以,「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就算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不如你往生西方淨土,乘願再來。從這首偈就知這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你看,一場地震、一個颱風、一場火災就奪走數千甚至數萬人的性命;有幾百萬人前一天都還幸福安樂,風災過後幾百萬人甚至近千萬人瞬間變成災民,所以這三界是不安的。很多人想要移民到國外去,可是每一個地方有每一個地方的氣候環境......等等的差別因素,都不能真正達到安穩之處,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都勸我們求生淨土,「求生淨土」這才是真正到達安穩處。你接受佛陀的教化,接受佛法的熏習,這才是真正安穩,不然去哪裡都不會安穩,因為這世間是無常的、會變化的。
所以你要想到佛菩薩教化你的方式,這就是他的光明,就是佛智慧的顯現,所以講「光明無量普照十方」,也就是說佛能對應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的根器,為什麼要「對應根器」呢?目的是要讓他離苦得樂。離什麼苦?一般人不覺得苦啊,反而是叫他修行他覺得比較苦。就像道場,如果一間道場不要求你斷煩惱,不要求你改習氣,你來道場愛吃就吃、愛喝就喝、愛睡就睡,相信這道場人肯定非常多,尤其在末法,愈不如法的道場人愈多,當然不是說多人就代表不如法,你意思要聽清,是說:「不如法」能吸引的世間人非常多。為什麼呢?因為不教你改習氣、不教你斷煩惱他說這叫接眾,說這是方便!那這種方便接眾裡面有沒有般若呢?沒有般若!這個「方便」是假的,所以不能稱為「光明」,不算真正的「無量」,是屬於生滅的。佛的光明、佛的善巧方便是一定可以達到究竟涅,縱然一生不能到也能為你做多生多劫的遠因、根本,給種善根,幫你種下成佛的種子,這樣才是方便所以這「光明無量」的無量包括:方式無量,還讓你證得無量。心性不可思議具無量的妙德,般若智慧不可測量,......都是無量的意思。有句話:「佛法無邊」。為什麼呢?因為你有邊,就有量,有量,就有界限,有邊量,就有界限,以說「佛法無邊」。「無邊」就是沒有界限、沒有分,就是沒有分的意思。事上有分、理上無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叫無量,就叫「無邊」世間人說「無量無邊」,他是形容所看到的東西,多到他一眼數不清,他就說無量無邊。而佛法說的「無量無邊」是真的沒有界限!沒有盡頭!因為一切都是心所顯現的。

這才稱之「無量」。所以用「光明」照十方眾生超勝諸佛,他用的方法超勝諸佛,就像淨土法門。其他的諸佛沒有接引你往生淨土,只有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我們講念佛法門就是指「極樂淨土」,唯有他有接引。《觀無量壽佛經》講「九品」,不管你這一生遇到什麼緣,這九品就是講九大類的眾生,他都平等接引往生。下至「五逆十惡」,上至「持戒清淨、深信大乘」,淨土法門都平等接引。那是不是因為佛慈悲平等接引,你就能懈怠了?有一些人就想說:這淨土法門是接引根的、業障重的,所以就教大家投機取巧,說修行不用太認真、不需要努力,不用非得「一心不亂」不可。甚至說:淨土宗在大乘裡面是特別的法門,是佛的方便,所以可以不用特別去持戒、意思是「不用守戒律」。古德講:「缺戒成魔侶」啊!你要是沒有「戒」,念佛不能成就。
這「戒」,你不要拿《弟子規》或是一般的五戒人天小善,當是根喔!「戒」要大乘,大乘就是「菩薩戒」,佛教要興,戒律很重要。這戒律不是指世間法,能夠作為你解脫的根本。《華嚴經》講「戒為無上菩提本。」《四十二章經》講「戒為正順解脫之本。」有戒才能解脫,要是沒有戒,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要隨順戒律而達解脫。為什麼?因為沒有戒,你所做的就會「殺盜淫妄」,「殺盜淫妄」怎麼會一心不亂呢?念佛要是沒有「一心不亂」,你怎麼能往生?臨終就算「十念」,這十念也是要不亂,也屬於一心不亂!所以絕對不能因為淨土法門接引的範圍廣泛,你就懈怠、就放逸了,這點要清楚。眾生投機取巧啊,所以為什麼當年真諦三藏法師要帶菩薩律藏來中國的時候,這船都搖到快要翻了。他就知道是護法善神不讓菩薩律藏過來。所以只傳來了一般的《聲聞律》,真正的大乘菩薩律藏沒有傳過來,就是因為眾生心「投機取巧」。已經為你講淨土法門了,你還要懈怠、還要「投機取巧」那就沒有辦法成就。所以,佛光雖照、雖勝於日月,但是呢!就是沒有照到你。因為你的苟且心把光明給障礙住了,你的懈怠心讓你不願意從無明窟宅裡面出來,不願接受佛光的照耀。全都是因為懈怠、苟且,雖然已經接觸到三寶,但是對於佛法卻得過且過,每天都不願意認真「聽經」。以前學佛人聽經,最起碼要聽八個小時,天天這麼做、天天這樣熏習,才能夠建立起正知正見。這樣還不敢說能成就,只能說有「正知正見」,我們所說的,當然你聽聞的是正法。要是聽邪法每天聽八個小時,那你全體就是邪知邪見。現代的人天天看電視、看新聞、看報紙......可以看八個小時,所以建立的就是什麼?世間意。自然當事情一來,你第一個直覺反應就是「世間意」。如果你能每天聽經八個小時,事情一來、你的直覺反應就是「佛知佛見」。在佛門,只要是叫你的名字,你要答:「阿彌陀佛」。有時候,我在叫一些同修的法名;很多人答:「有。」這就是平時沒有在念佛,或是你平常佛號念得再多,其實也沒有入心。從這個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來:你功夫不深、道力不堅、用心不專,「三不」!這就是修行沒有功夫啊!只要生活上遇到事情,你一定馬上起煩惱。因為你凡事都是用世間法,以世間意為優先,你處處搞的都是人情,你沒有道心。所以,所學的佛法有沒有入心,從小地方就可以驗出功夫。且不要講你能睡覺時念佛,你能於病中念佛,那都還談得遠;且看,你即使身在佛堂,都還念不出佛號來。那何況是於境界中!我們共修後一開始繞佛,或是我在拿麥克風,正要講開示,這麼一瞬間十秒鐘內,有人就開始散亂、開始東看西看。那剛才念佛的功夫在哪裡?表示你用功沒有相續,你的心沒有攝住。剛才在念佛的時候攝住了,可是佛號一停,你馬上開始攀緣。
功夫要用哪裡?就是在這十秒鐘,這時才至關緊要。你不要看才十秒鐘,你這十秒鐘的散亂就表示什麼?你一旦出了佛堂,那就叫「一團亂」,心裡就七上八下,發之於身口,那就迷惑顛倒。所以真正明眼人看你用功,他不是看你坐在那裡念佛,他是看你行、住、坐、臥,你的起心動念、你的言行舉止是不是與道相?所以為什麼廣欽老和尚講:真正念佛的人,雖然嘴巴不念、手也不撥念珠,但是他就透著一股「佛氣」,念佛的氣氛在他身上,怎麼樣他就是不亂,他跟你嘻嘻哈哈,他也不亂。

大家都亂了,他不亂,這是廣欽老和尚,一位真正念佛、真正有功夫的人,他的經驗,他知道念佛的人,時時刻刻就透著一股念佛的氣氛,這是真的。你不是真念佛、你不修行,你裝,你也裝不,不可能有。你以為你放掌(手)、合掌合很好,其實裡面是貪瞋癡、裡面是散亂,根本不用大的境界考驗,只要小小試一下,世間意就起來了。這樣每天念佛念多少都是枉然,都沒有用,但不是做課沒用,而是你沒念到心裡面去。功夫在哪裡?就在這裡勘驗。
我有見過,一間專門念佛的道場,平時管得很嚴,去參加放生活動,是有要求他們放生時念佛。結果呢?他們還是放逸了。原本他們在傳遞要放生的物命時,應該要念佛,大家卻沒能提得起來,我看真正能提得起來的,幾百人裡面就那麼一兩個,這就很清楚你的功夫在哪裡。平日在佛堂每天念八個小時、十幾個小時,一出去放生,心就放逸了,這表示什麼?除八個小時以外,都放逸、在懈怠。所以說,怎麼能成就?習氣這麼重!念佛要轉心,念佛不轉心沒有用。你心要轉,要跟著佛號「心聲相依,妄念自清」。這「心聲相依」四個字,說起來容易,但你若沒有這麼踏踏實實走過,你是體會不到的,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什麼叫「心聲相依」?這是講真正念佛,不是寫個講稿或背背講稿,上講台說「翻開經本,第幾頁....」這樣隨便呼嚨一下、矇混一下,你就能過關了。「心聲相依」就是你的功夫,心裡有佛。就像廣欽老和尚講的,透出來的就是念佛的氣氛。不光是你手拿念珠的時候,如此:嘻笑、打罵、做事......都如此,這才是真正修行、真正用功,是真正一心不亂。所以淨土宗無論九品中的哪一品,都是要求一心不亂。你認真去做,就是經文講的:「觸光安樂願」莫不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所以,唯有念佛修行,守佛陀教誡,才能真正安樂。其他的安樂就像吸食毒品一樣,你以為你安樂了,其實那只是你你攀緣到了這一樣你想要的東西,你得到了,可是得到了以後,你又想要別的。就像小朋友買玩具一樣,這樣玩具他買到了,他就吵著要另外一樣;沒得到的時候,他就不安樂,得到的時候安樂一下,接著他又想要別的,又不安樂了。這三界所有事情都是如此,同理可證。

經文講「莫不安樂。慈心作善。」這是單就淨土來說。做到「所有善根。心心向。來生我國。」願意求生淨土
所做的一切善行,全部迴向極樂;相反地,你要檢點自己,你願不願意往生淨土?很多學佛人,一講到死、講到往生,嘴上說不害怕,真正面臨的時候,他還是放不下。而有的人是只要提到「死」,他就害怕,生活中不可以有一點點不吉祥的話,因為他很迷信。那你想想自己,你有沒有要「求生淨土」?你現在接觸到了淨土法門,你有沒有放下?你有沒有做到「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如果有,那佛光有照到你;如果你沒有放下、你沒有看破,那麼佛光並沒有照到你。你要這樣相反觀照。你不能解讀成:「只要佛光照我,我就能往生」。你要想到:自己是不是真正放下、是不是真的看破了。真正看破、真正放下,那表示佛光有照到你,而且是徹照;如果沒有,那你只是結個緣,你做善事,只得三界中輪迴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就好像射箭,「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有福的人要造業很容易,比如說:一般的人,他殺一個人,他被判死刑;你要是有福報做帝王,殺的人再多,旁邊都還有人讚歎你,殺好,真英明、真有智慧。殺一個不夠,他還告訴你:全部殺光。而且你也不必接受法律的制裁這個福報是很大。但是呢,他還是有因果的,因果會制裁他,世間的王法、法律,奈何他不得,因為他有福。但是要知道,福報大,造的業就大,甚至一個念頭就可以損害千千萬萬的眾生。所以為什麼我們不求人天福報,人天福報裡面沒有般若智慧。必須有般若智慧才能出三界,有般若才能出六道輪迴,沒有般若,福報再大都沒有用。那還要不要修福報呢?還是要修,人不能不修福,但是更要啟發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發起了,所修的福就更大,利益的層面就更廣。

經文𥚃講的「安樂、慈心善」,是要迴向求生淨土。你不要看到善就開始跑去善事,淨土宗講的善是指「信、願、行」,要深信切願,老實念佛,這才是善。一開始是「有作」:有心作善,有心念佛。念到後來,會自然而然地無心念就無造作心在善,叫「無作」,也就是所謂的「念而無念」,此時得「理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分事、分理。事上的一心不亂,它涵蓋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茲在茲,在什麼境界他都不亂,習氣起來,就能馬上調伏,這叫「功夫成片」。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念起不隨」:念頭起來,能不隨順它,習氣起來,他可以調伏得住。所謂「事一心」,有這功夫,就能降伏習氣,令習氣連起都不起,能令煩惱不生;可是呢,他不明心,沒有真正見到真心本性,還不明心性,也就是無明沒有破,所以念佛法門剛開始是從「有作」,再來慢慢漸漸熟悉,就能夠成就「無作之善」,達到經文所說的「來生我國」。
講到「善」,你不要只想到「造作」。很多人只要看到「善」,就以為是要造作世間善法,就趕快回去幫父母洗腳、端茶、學《弟子規》......,去對人鞠躬、裝笑臉....,把「善」當作去做一些公益活動、做回收、蓋醫院、養流浪貓狗......,他以為這些就是淨土宗講的「善」。這裡講的「善」是它有它特別的意義存在。所以在解釋經典的時候,要與經典的義理相應,不能隨意拿世間的善法或是其他經典來刻意穿鑿,否則就是「說相似法」。什麼是「其他經典」?包括:小乘經典、外道經典。很多法師講到「慈心善」,就教你先學小乘,那是錯誤的。《往生論》說:「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學二乘的人,沒有辦法往生淨土,極樂世界也沒有女人,所以往生淨土平等平等,沒有男女相。你們可要聽清楚,跟你講極樂世界沒有女人,這世間眾生很愚癡,一說沒有女人,你就想「只有男人」,這是二元對待。經典上講沒有女人,可是它也沒有說有男人,所以是你的對待心太重。所以就有人毀謗阿彌陀佛,說淨土宗男女不平等,去那還要先變男性........。這就是謗佛,是講這話的人男女相太重,世間情欲太深。這四十八願講「國無女人願」。他只講沒有女人,並沒告訴你有男人,所以根本沒有男女相,是有這密意在裡面,你要參得透,要看清楚。世間人聽到沒有女,他就想:極樂世界只有男眾。這就是對待心重,因為「男、女」是相待法,是相互對待的。就像黑跟白,世間人聽到「沒有黑」,就認為那一定純是「白」;沒有「暗」,一定都是「明」,他就是落在對待當中,所以一講西方淨土沒有女,他就想到那一定純是男人。實際上極樂世界沒有男女相,沒有男的問題。前面告訴你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大丈夫相」就是一種相好的呈現,既不分男,也不分女,你不要聽到丈夫相,你就認為那裡一定都是男的!所以你自己看經典要看清楚,不要在佛門裡面虛妄造謠、妄生事端。有不懂這道理的一位法師,他說:男女要平等,所以他要來造個「五百女阿羅漢」。阿羅漢沒有男女相,只是他自己男女相太重了,所以他認為阿羅漢有分男女,他要是真造了,那真是敗壞佛門。誰告訴你五百阿羅漢一定是男的?沒有人說啊。阿羅漢該現什麼相,他就現什麼。阿羅漢也沒有所謂的「男阿羅漢、女阿羅漢」,不要在這裡心生分別,妄生事端,把佛門搞非常不清淨。要以如來的智慧眼觀察,如來就像大醫王,就像一個醫生,醫生會分析、會解剖學,他觀察人體的構造,分析男生是什麼樣、女生是什麼樣,男生身體有什麼特質,女生身體有什麼特質,純粹是很客觀的分析,就男,男有什麼習氣;就女,女有什麼習氣,只是因病予藥。你不能說是這醫生是對男女不平等,因為本身在構造上就是不一樣,所以他開的藥不會相同。就像化品、保養品,分:擦臉的、擦脖子的、擦手的、擦大腿、擦小腿的、擦腳的,那你能說這化品公司不公平,為什麼不能只出一款,偏偏要消費者買整組?他那是經過研究分析的。而佛是親證的。佛眼平等普觀這世間的男眾,他有什麼問題,所以對於男比丘用比丘戒;女眾則用比丘尼戒,三百八十四條,還再加個八敬法。又有人說這八敬法就是男女不平等,這就是他錯怪了釋迦牟尼佛這位好醫師。佛開的藥方正好能治病,她說「我不要吃」,明明他就有傲慢病,他偏就不行八敬法。他不吃這個藥,病就不會好。法只是對治煩惱,把煩惱都除掉了,男女本自平等,根本沒有男女相,這法界就是如此。所以,《信心銘》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法無異法,是告訴你:一切法平等,是你自己虛妄分別,產生了執著心,

都是你自己妄自愛著,在心上心、頭上安頭,所以說將心用心豈非大錯。」嚴經》說:眾生自心取著自心變現出來的男相或女相,所以造成輪迴、造成淫欲、造成輪迴。所以《嚴經》講「如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這男女相是巧幻而有的,是假的,那又是誰「幻」的呢?是由你的煩惱習氣幻現的。煩惱習氣不同,所造成的色身,感得的報身,各自不同,身體是你自己感的,不是上帝給你安排的,全是自業所感。
所以,你是女眾,你想要修行,佛就給你這些藥,這些藥就是治你的病。我們講醫學上的例子,你們就很清楚了,男女構造不一樣,就像習氣不同,為什麼構造不一樣呢心裡面所帶的業不同,所以感得的構造也不同,男眾跟男眾相比,每個人臉相也不一樣,身材大小也不一樣,女眾也是,都是自業所感。所以你不能錯怪釋迦牟尼佛,不能在佛門裡面妄生「男女二相」的分別。如果說「排班」一定要男女並排,才顯示平等,這就太牽強了。佛法講實質不講形式,即使連排班,釋迦牟尼佛也讓女眾排後面,都是他為大家開的藥,專門對治習氣用的,就是如此而已。所以要知道,現在很多的比丘尼很無知,居然跟著人在佛門裡面搞女權運動,像個世間人一樣,這種都是沒有得到佛力的加持,沒有接受佛光的照耀。
所以講「觸光安樂」,你有接觸到、接受到佛法,你就懂得佛陀教化的意義,你就不會在這裡妄生分別。如果你接觸到了佛法,你還不安樂,還要起對待心,在這裡造謠生事、破壞佛教,那就是你的問題了。你這一生然遇到佛法也是當面錯過,所以不要妄分男女,這都是世間心重的人多事,他就是喜歡在那裡分別,在一些沒有必要的地方刻意製造事端。古人講:平地起風。這就是妄起大風。起風後就興風作浪,最後就感至「業海茫茫,罪山岌岌」,造無邊罪業。
講到觸光安樂願,你真正接觸到佛教、接觸到佛陀的善巧方便,你就會發心萬緣放下,一心一意修行求生淨土。為什麼講「求生淨土」呢因為此淨土一法門即同時攝受一切法門,往生西方淨土等於往生十方國土。一即一切所以講「萬法」,所有的法門歸宿是淨土。所謂「淨土」是心淨土淨,在住處,我們稱為淨土。託名而顯性而已《華嚴經》講「託事顯法生解門」由事相上告訴你,其實「就是心,心就是事」。顯現出心性之法,令眾生能夠理解、能夠證入,叫「託事顯法生解」。事相上即是法性,不是比喻,也不是神變。《華嚴經》講一一相好一一塵一一剎,能出無邊妙寶。這「妙寶」代表佛性的功能。極樂世界亦復如是,到西方淨土六根接觸到極樂世界的六塵都能成道因為「託事顯法」令眾生能生般若之正解,這裡具有華嚴一乘的教義在裡面,所以說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完全相同。古德講「華藏密不離極樂」。「密嚴」土是大日遮那如來,大日遮那如來其實就是毗盧遮那佛,「密土」就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亦復如是啊,所以說「華藏密不離極樂」,其受用完全相同。但是極樂世界更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凡夫下下品往生,也能夠等同如來受用。西方淨土具有華嚴一乘十玄門的義趣在裡面,要是你真的懂華嚴的十玄,你再來看極樂世界,就完全沒有疑惑,不會心生分別,認為淨土是權教、是化城。為什麼有人會認為淨土宗是「權」、認為是「化」呢?「化」是指《法華經》中講的化城。因為他不了解「事即是理」,他不知道什麼叫「事事無礙」,所以他才會誤解,認為淨土宗是不了義,認為一定要「心性」才是唯一的入手處,這也是常有學禪的謗淨土的原因。當然,會這樣認為的人,也不是真正了解禪。夏蓮居老居士講「攝禪歸淨從來有。離佛談心未始聞。」禪宗導歸淨土是一向都有的事情。所謂「離佛談心未始聞。」是說離開了佛號,想要來細究心性想深入佛性之理,從來沒有這個道理。真是誠哉是言!講這話一點都不錯,完全正確,但是知道這一層道理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他說:「佛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這「萬億人」當中是指學佛人,千千萬萬的學佛人,這當中就只有一兩個知道,知道的人太少了,真正有這樣的境界,有這樣見識的人不多,這在《華嚴經》稱之為「普眼境界」,非凡夫可入。所以為什麼導歸極樂世界的是普賢菩薩,因為只有他才有這方面的見地!為什麼導歸極樂世界的是文殊菩薩?只有他們的智慧才夠高,才能知道這真相,才能見到這境界。這是講觸光安樂願。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三十三祖道影贊 ~憨山大師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金色之形。金剛為心。
奉持慧命。常轉法輪。
世尊拈華。破顏一笑。
至今令人。思議不到。
二祖阿難尊者 
多聞如海。飲縮法流。
諸佛出沒。不離舌頭。
鼓簧法化。節拍成令。
是故我師。為偏中正。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般若靈根。夙生已證。
故師將出。瑞草先應。
以心印心。如火投火。
狹路相逢。定沒處躲。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一人心空。魔宮震動。
握金剛鋒。誰敢輕弄。
若肯回光。狂心頓歇。
禮拜歸依。諸罪消滅。
五祖那提多迦尊者 
已悟本心。如日照夜。
示生死夢。光明超越。
師法本無。我心不有。
如空合空。舌不出口。
六祖彌迦尊者 
都因此來。不為別事。
鬧市相逢。自示其器。
縣見未然。蚤知今日。
當行買賣。不論價值。

七祖婆須蜜尊者 
從熟路來。忽逢親友。
一言論義。頓知未有。
乞甘露味。示虗空法。
若謂有得。落七落八。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不是不言。言之不及。
不是不行。本無踪跡。
今遇其人。乃可開口。
從此便行。不墮窠臼。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住母胎中。經六十年。
只待師來。方遂前緣。
頂上光明。原是本有。
一刮便透。如獅子吼。
十祖脇尊者 
指地變金。隨手而現。
聖人即至。何等快便。
似乎空谷。應聲答響。
是知我心。本無來往。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佛不識佛。眼不見眼。
更向他覓。故遭檢點。
將謂渾全。蚤被解破。
猛省將來。方知話墮。
十二祖馬鳴大士 
馬之悲鳴。故自有因。
地涌女子。原非其人。
魔本非魔。佛亦非佛。
正眼看來。竟是何物。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從異中來。得正知見。
路逢毒蛇。慈悲心現。
更問毒龍。都要調服。
眼見心知。如響出谷。
十四祖龍樹尊者 
龍中化龍。以毒攻毒。
尊者妙手。一言調伏。
佛性三昧。體若虗空。
百千法門。盡入其中。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以鍼投鉢。妙契亡言。
示佛性義。滿月現前。
至長者家。將鍼引綫。
假他因緣。為己方便。
十六祖羅睺多尊者 
尋流得源。水窮山盡。
忽見其人。知其為聖。
香飯擎來。分坐供食。
大眾同飲。甘露如蜜。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不樂王宮。天開一路。
直抵窮源。不知其故。
紫雲之下。聖者所依。
果得童子。會諸佛機。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七日而生。不墮諸陰。
其體香潔。本來清淨。
扣門一語。答無者誰。
猛然喚醒。當下知歸。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既生天上。不應起愛。
一念未忘。便不自在。
以般若力。復升梵世。
故來傳燈。是其家事。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無生本具。不用求真。
遇緣而發。如花逢春。
求之太急。去道轉遠。
當下知歸。就路而返。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明暗同體。聖凡一路。
來處幽微。莫知其故。
熟處難忘。更求伴侶。
忽爾相逢。肯心自許。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從受記來。不為別事。
同類相從。緣會必遇。
嗟彼鶴眾。蜚鳴既久。
一言之言。頓知本有。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從須彌頂。持金環來。
嗟彼鶴眾。其情可哀。
得獅子兒。作大哮吼。
有氣貫天。試驗其後。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 
相見索珠。開手便有。
以先所付。別來不久。
知有夙欠。特來奉酬。
將頭臨刃。白乳橫流。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秉般若劒。握如意珠。
雖云暫到。此行不虗。
偶遇惡人。恰得好伴。
因邪打正。兩得其便。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從剎利種。續傳燈燄。
真嗣不明。幾乎失陷。
從鬧市中。忽逢故人。
圅葢相合。乃得其真。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莫謂無因。相逢便見。
來處自然。不假方便。
今因其珠。乃得其人。
開池得月。買石饒雲。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 
師心甚急。其來太早。
一語不投。此心不了。
冷坐少林。幸得神光。
一臂墮落。其道永昌。
二十九祖慧可大師 
航海特來。多少苦心。
大唐國裏。祇得一人。
覓不可得。如水任器。
以此傳家。是為第二。
三十祖僧燦大師 
通身是病。不知來處。
忽逢醫王。猛省其故。
心空骨剛。且便行脚。
遇有力者。一擔付託。
三十一祖道信大師 
少年出家。利根捷疾。
六十餘年。脇不至蓆。
學侶雲臻。何待小兒。
以有夙約。觀者不知。
三十二祖弘忍大師 
來歷不明。出身恰好。
一件未完。兩家都了。
破頭山中。黃梅路上。
往來自由。具大人相。
三十三祖慧能大師 
樵斧纔拋。以石墜腰。
靈根久植。從此抽條。
源出曹溪。橫流大地。
直至如今。無處不是。